浅谈盲校英语课堂中“糊涂”教学艺术的运用-武汉市盲童学校 凡俊

时间:2019-05-14 19:45: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盲校英语课堂中“糊涂”教学艺术的运用-武汉市盲童学校 凡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盲校英语课堂中“糊涂”教学艺术的运用-武汉市盲童学校 凡俊》。

第一篇:浅谈盲校英语课堂中“糊涂”教学艺术的运用-武汉市盲童学校 凡俊

浅谈盲校英语课堂中“糊涂”教学艺术的运用

武汉市盲童学校 凡俊

【摘要】在盲校英语教学中,盲生因视觉障碍、发音及学习心理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教师的主动性过多凸显,较多学生丧失对英语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从而放弃英语的学习。本文依照英语教学艺术的特点,对“糊涂”教学艺术的内涵与作用、实施策略与原则进行了探讨,还盲生一个大胆、积极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重握学习的主动权。

【关键词】盲校;英语;糊涂;教学艺术

目前,全国众多盲校都设置了英语课,由于盲生视觉障碍、发音及学习心理等方面因素的影响,特别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动性过多地凸显,从而造成了盲生学习主动权的失落,虽获得了知识却未习得方法和技巧,却丧失对英语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总有许多学生中途放弃了英语的学习。如何把盲生唤回到课堂,让他们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高涨的学习热情,依照英语教学艺术的特点,笔者对盲校英语教学“糊涂”艺术进行了初探和尝试。

一、“糊涂”教学艺术的内涵与作用

(一)“糊涂”教学艺术的内涵

英语教学“糊涂”艺术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教学艺术设计教学情境,用体态、语言、英语操作来“说话”布景,创造一种“糊涂”气氛,在教学舞台上,巧妙设置障碍,导出学生心灵深处的困惑与糊涂的心理体验,然后通过教学引导方向,梳理线索,指引学生从困惑中走出来,让学生由糊涂变明白。这样的教学,“糊涂”是虚,“引导”是实,巧借“糊涂”转换师生角色,让学生觉得自己有责任解除老师的疑惑,让他们在平等、融洽的氛围中寻求自主学习的动力,获得探究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

(二)“糊涂”教学艺术的作用

1.“糊涂”中激发盲生探究的欲望

《盲校英语课程标准》提倡盲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要求盲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兴趣地探索问题、开心地获得结论,而盲生是否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对“探究式”学习的效果产生直接影响。“人之初,性本善”,孩子喜欢帮助人,特别是老师有“困难”、犯“糊涂”的时候,他们更是在所不辞,俨然成了老师的“老师”。这种内驱力使他们马上就进入起跑的兴奋状态,兴趣盎然、绞尽脑汁地去研读文本,想告诉老师错误的原因和改进的办法,学生的课堂主角的地位凸显,探究知识的欲望膨胀,学习英语的热情高涨。

2.“糊涂”中培养盲生质疑的勇气

古人说“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盲校英语课程标准》也强调培养盲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注重盲生独特的情感体验,鼓励盲生大胆质疑。质疑,无疑是学生求知的源头,我们应该教育盲生不仅要敢于质疑、善于质疑,还要培养他们敢于向权威质疑的勇气,才能促使学生掌握自立学习的方法。课程改革淡化了教师的权威性,把教师从传统的神坛上驱赶下来。教师不再是过去博古通今的专家、无所不知的学者、至高无上的圣人。

3.“糊涂”中教会盲生解疑的方法

老子的名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几乎所有的老师都耳熟能详,但真正在课堂实践中,是不是真正做到了呢?“糊涂”教学艺术,给盲生一次次亲身的“糊涂”体验,并在教师的指引下自己走回“明白”的道路。这种教师先引学生走进糊涂,再暗中帮助学生走出“糊涂”的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真正掌握学习方法,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学生以后对这问题的印象就更深刻了。此外,“糊涂”教学艺术中教师的“糊涂”,正是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在自我修正、辨析归纳、相互聆听中逐渐提高,学会了解决疑问的方法。

二、盲校英语教学“糊涂”艺术的基本策略

1.创设悖论,巧装“糊涂”

英语教学中的悖论会使盲生产生质疑,并使盲生有一种危机感。教师就此应巧设悖论,装“糊涂”,有意“布阱”,让学生真糊涂,师生共同在教学的舞台上巧妙“布阱”能够打造一种“糊涂”心态的问题情景。如:有两个句子①He is not taller than I.②He is no taller than I.教师说,“这两个句子我没有看出有什么区别,那么你们有什么相反意见吗?”的确乍一看,这两个句子没有什么区别,这时师生共同讨论。句①He is not taller than I.翻译成“他没有我高”。句②He is no taller than I.翻译成“他并不比我高(两人都不高)”。句①中的“not+比较级+than”意为“没有„„”。句②中的“no+比较级+than”意为“并不比„„更„„”、“两者都不„„”。

2.故引“歧途”,澄清糊涂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学习新知识时,教师不要急于将概念、法则等抛给盲生,而是要在一些学生容易糊涂的地方,精心设计,站在某些盲生的角度,装着不会,故引“歧途”,与学生一起观察、联想、类比等,让学生“置身其中”,以澄清糊涂认识,从反面获得正确认识。这要求教师大智若愚,胸中有策。首先,教师要明白学生通常会犯什么错误。这可以根据教师的教学经验来决定。其次,分析错误的根源在哪里,是哪些重点和难点还没有把握住,如学习“used to +动词原形”时,教师可以故意说一个句子“I’m used to getting up early。”此时,教师就像一名导演,以一双慧眼观察学生的反应,把握教学时机,适时启发学生: usedto+动词原形,表示“过去常常做某事”。而 be/ get used to +doing意思是“习惯于做某事”。

3.巧妙埋伏,感悟“糊涂”

教师巧妙如此运用教学“糊涂”艺术,能给学生带来知识和审美上的享受,但这绝非仅凭教师的一时灵感就能奏效,这要求教师增强教学“糊涂”艺术的设计意识。“玉不琢,不成器”,教学“糊涂”艺术的设计就像玉石一样,愈雕琢愈成器,只有事先精心雕琢预设,巧妙埋伏,开阔和拓展体验和探究的视野,使学生对英语有更深刻的理解。

学习现在完成中的延续性和非延续性动词后,给盲生两个句子:①It has been few years since he came here.②It has been five years since he lived here.句①翻译成“他来已经五年了”,句②翻译成“他不在这儿住已经五年了。”在since从句中,若从句的谓语为终止性动词,则主句的时间从这一“时刻”算起,若从句的谓语为延续性动词或状态性动词,则主句的时间从其动作结束“那点”算起,或者说,从句谓语的含义是否定或反义的。

4.捕捉时机,意外“糊涂”

教学过程中有许多偶然的因素,甚至一个微小的事件都有可能使英语教学系统发生突变,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捕捉最佳的教学时机,适时诱导。其中,教师的意外“糊涂”,体现了教学“糊涂”艺术。如在学习定语从句后,教师给了一个句子:“I saw some boys playing basketball on the playground”。一位英语成绩中等的盲生说:“这个句子也可以扩展为一个定语从句”。教师听到后,立即装“糊涂”而提问:“怎样把这个句子扩展为一个定语从句?”该学生说出了答案:I saw some boys who were playing basketball on the playground。其他学生又举出了几个例子,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教师表面装“糊涂”而提问。这种“糊涂”的艺术不是预先设计好的,而是创造性地利用了英语课程资源,是教学机智的表现,最后的转折是教师“糊涂”之后的清醒和睿智。

三、盲校英语教学“糊涂”艺术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适度性

“糊涂”艺术作为一种教学艺术,只能在一定条件下和情境中使用,不能一味过度糊涂,若在教学中滥用“糊涂”,反而会破坏课堂教学艺术魅力,降低师生内心的情感共鸣、思维共振,造成盲生思维的混乱。

2.注意适时性

英语教学“糊涂”艺术时机的选择要合适,注意选择的时机要恰到好处,才能化平淡为神奇。

3.注意自然性

英语教学“糊涂”艺术的实施要顺应教育规律,符合教学艺术的本质,顺其自然,而不能矫揉做作,故弄玄虚。同时,又要遵循盲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符合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

4.注意审美性

教师在运用这一教学艺术时应自觉遵循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相协调的原则,巧妙地“布阱”设疑,让盲生处于“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再艺术性地引导学生释疑,让学生体验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

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地创设各种“糊涂”情境,引导盲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自主,由接受性到创造性对教学情境进体验,从中学会避免、战胜和转化消极的情感和错误的认识,发展、享受和利用积极的情感与正确的认识,使盲生充分感受蕴藏于这种教学活动中的快乐和幸福的同时,达到促进其主体性充分、自由地和谐发展,从而达到逐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密如、韩祥伟 《教学“糊涂”艺术初探》《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6:36-39

[2] 韩祥伟 《初探成人教学中的“糊涂”艺术》《素质教育与教育艺术》

[3]《视障教育培训课程》 陈梁悦明主编 中国盲文出版社 1998年 北京

[4]《盲校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国盲文出版社 2010年 北京

第二篇:教学中的糊涂艺术

试论化学教学“糊涂”艺术

刘一兵

(湛江师范学院化学科学与技术学院,广东湛江 524048)

发表于《化学教学》2007,(7)

摘要:化学教学“糊涂”艺术是指教师在清楚明白的心境下,遵循化学教学艺术的特点,用一种艺术 化的方式,故意装“糊涂”,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获得问题解决的教学艺术。它有多重价值,其具体策略有:创设悖论,巧装“糊涂”;故引“歧途”,澄清糊涂;巧妙埋伏,感悟“糊涂”;捕捉时机,意外“糊涂”,并遵循相应的原则。关键词:化学教学;“糊涂”艺术;策略 化学教学“糊涂”艺术的内涵

化学教学“糊涂”艺术是指教师在清楚明白的心境下,遵循化学教学艺术的特点,用一种艺术化的方式,故意装“糊涂”,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获得问题解决的教学艺术。也就是说,教师“揣着明白装糊涂”,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教学艺术设计教学情境,用体态、语言、化学实验、模型来“说话”布景,创造一种“糊涂”气氛,在教学舞台上巧妙设置障碍,导出学生心灵深处的困惑与糊涂,在学生易糊涂的地方让其真糊涂,使学生获得对困惑与糊涂的心理体验,然后通过教学引导方向、梳理线索,指引学生从困惑中澄清出来,让学生由糊涂变明白。这样的教学,“糊涂”是虚,“引导”是实,巧借“糊涂”转换师生角色,让学生觉得自己有责任解除老师的疑惑,让他们在平等、融洽的氛围中寻求自主学习的动力,获得探究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

例如,在学习溴乙烷性质时,师生共同讨论了溴乙烷的水解反应之后,教师可提出问题:如何检验溴乙烷中的溴元素?多数学生能想到了用氢氧化钠和硝酸银溶液,此时,教师“明知故犯”地进行演示实验:向溴乙烷中先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之后加入硝酸银溶液,让学生观察。结果学生没有观察到他们预期的淡黄色沉淀,而是黑色沉淀。从学生的表情可以看出,学生此时的求知欲已被调动起来了。教师也故意表现出惊讶,并问:“怎么会是这样呢?我哪儿做错了呢?”这就激起了学生挑战老师的欲望,学生都变得很兴奋,处于积极思考状态。最后学生通过主动的实验探究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在滴加硝酸银溶液之前还要加硝酸溶液以中和过量的氢氧化钠,否则会生成黑色的氧化银沉淀,干扰正确实验现象的观察。化学教学“糊涂”艺术的价值 2.1 融洽师生情感

建构主义认为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若建立一种平等、信任、和睦的关系,将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赖,造成一种开放,真诚的氛围,实现教与学之间积极的良性互动,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教师几句“糊涂”的话语,比如“这道题真难,都把老师搞糊涂了,愿意帮老师解这道题吗?”拉近了师生间的情感距离,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这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种子会萌发出幼芽来。”

[2]

[1]

2.2 营造乐学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情绪轻松、愉快,心理和谐,学习效率就高。《论语》开篇第一句话就是孔子对乐学的认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并将乐学作为最高治学的最高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营造乐学氛围的策略有多种,其中,教师不失时机地运用教学“糊涂”艺术,能够极大地促进学生学习的欲望。例如,电解CuSO4溶液的实验,发现C电极周围的溶液变黑,一位教师装着“江郎才尽”的模样,对同学们说:是C棒上掉下C的颗粒吧。后来学生做这个实验,在变黑的溶液中加水,又变成澄清溶液,否定了这位教师的说法,教师趁机引导:那会是CuO吗?„„学生就此继续分析,并在一起讨论,表现出对该实验探究的浓厚兴趣。

2.3 根治思维错误

有句谚语说得好:“聪明人不会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两次。”在化学教学的某些内容,或疑难处,教师有意识地在学生思路容易误入歧途的地方装一装“糊涂”,让学生在探索中“摔跤”,对错误形成深刻教训,这往往可以较好地攻克一些教学难点,收到一定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有关pH计算”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出示这样一道例题:pH为8的NaOH溶液与pH为10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求混合后的pH。该教师跟平时上课一样,一本正经地给出如下解法(错解):pH=8,[H]=10mol/L;pH=10,[H]=10mol/L;混合后,[H]=10/2+10/2=1×10/2mol/L,pH=-lg[H]=-lg1×10/2=8.3。教师装着不动声色,若无其事,要继续往下讲课。但有少数学生看出“名堂”,提出质疑,并给出了他们的解法。班上其他同学由此陷入矛盾境地。于是诱发了全体学生激烈讨论,最后终于得出正确的解法(根据OH物质的量不变进行计算,答案为9.7)。学生们在好奇、疑惑等心理因素的驱使下,一般都会有兴趣地去寻找推导过程中的错误„„学生被打了这次“预防针”后,今后便易于防止发生类似的错误。

2.4 启迪探究思路

化学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有兴趣的探索问题、开心地获得结论,而学生是否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对探究式学习的效果将产生直接影响。“人之初,性本善”,学生喜欢帮助别人,特别是老师有“困难”、犯“糊涂”的时候。他们更有在所不辞,俨然成了老师的“老师”这种内驱力使他们马上进入兴奋状态。例如,学习Na的性质时,教师可以事先在酒精灯灯芯上藏入少量Na,然后演示“滴水点灯”的实验,此时,学生非常惊讶,教师故作“糊涂”说:“水能灭火,怎么能点灯呢?”这启发了学生对Na与H2O反应产物探究的欲望。

2.5 培养质疑品质

古人说“学贵有疑,学则须疑”。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注重学生独特情感体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质疑,无疑是学生求知的源头,我们应该教育学生不仅要敢于质疑,善于质疑,还要培养他们敢于向权威质疑的勇气。在化学实验中,有许多异常的实验现象,教师运用化学教学“糊涂”艺术,主动在学生面前露“短”,逼着学生质疑,对于学生而言,意义是重大的。要知道,怀疑中往往孕育着新的问题,而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它是创新思维的萌芽。化学教学“糊涂”艺术的基本策略 3.1 创设悖论,巧装“糊涂”

科学哲学家波普尔曾经说过:“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展知识、去实践、去观察。”波普尔认为创造性思维是从各种问题开始的,科学探究的逻辑起点应该是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悖论在很多

[4] –

[3]-10

+

+

+

+情况下表现为能得出不符合排中律的矛盾命题。如果化学科学中出现悖论会造成对化学结论可靠性的怀疑,使学生处于一种危机感。教师巧设悖论,装“糊涂”,有意布景,让学生真糊涂,师生共同在教学的舞台上巧妙布景能够打造一种“糊涂”心态的问题情景。

如酚酞在酸性溶液中为无色,在碱性溶液中为紫红色是学生熟知的现象。教师有意演示如下实验:把酚酞溶液滴入NaOH溶液(浓度>2mol/L),显现红色,在振荡过程中溶液褪成无色。再次滴入酚酞,溶液呈现红色,振荡过程中又成无色。把酚酞液滴入浓H2SO4,呈现橙色,不论振荡多长时间,其颜色不变。若把橙色液倒入大量水中,得无色液。这两个实验现象和酚酞在碱性溶液中为紫红色、在酸性溶液中为无色的常识是相悖的。教师引进的“糊涂点”,使学生真正困惑与糊涂。此时,师生共同拉开了探究“酚酞在不同溶液中呈现颜色”的序幕。学生通过亲自实验,可以得出酚酞在下述溶液中呈现颜色:浓H2SO4(橙色);酸性液(无色);碱性液(紫红色);NaOH溶液(浓度>2mol/L)(无色);同时,学生查阅资料可以知道酚酞在不同的条件下,因结构的改变而呈现相应颜色的原因,对指示剂的变色原理也有了深刻的认识。

3. 2 故引“歧途”,澄清糊涂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学习新知识时,教师不急于将概念、法则、原理、公式等抛给学生,而是根据一些学生容易糊涂的地方,精心设计,站在某些学生的角度,装着不会,故引“歧途”,与学生一起观察、联想、类比等,让学生“置身其中”,以澄清糊涂认识,从反面获得正确认识。这要求教师大智若愚,胸中有策。首先,教师要明白学生通常会犯什么错。这可以根据教师的教学经验和以往学生在学习此内容时候经常会出现什么错误来决定。其次,分析错误的根源在哪里?是哪些重点和难点还没有把握住?如学习离子反应时,教师可以故意没有配平或电荷不守恒,以引起学生的关注,得出正确书写离子方程式的原则。在实验技能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采用故意遗漏某个步骤等方法(以学生最常出错之处为最佳),以此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反思,强化学生的操作技能。譬如,学习配制100mL0.100mol/LNaOH溶液时,教师演示将NaOH固体放入100 mL烧杯中,用适量的蒸馏水溶解,故意将溶液未冷却到室温,就直接进行转移的犯错细节,暴露给学生。此时,教师就像一名导演,以一双慧眼观察学生的反应,把握教学时机,适时启发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式。

3.3 巧妙埋伏,感悟“糊涂”

教师巧妙自如地运用教学“糊涂”艺术,能给学生知识和审美上的享受,但这绝非凭教师的一时灵感所奏效,这要求教师增强教学“糊涂”艺术的设计意识。“玉不琢,不成器”,教学“糊涂”艺术的设计就像加工玉石一样,愈琢磨愈光滑,愈雕琢愈成器,只有事先精心雕琢预设,巧妙埋伏,开阔和拓展体验和探究的视野,使学生对化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

学习原电池内容时,纯Zn和H2SO4反应速率很慢,有Cu存在时,这个反应的速率明显加快。一般教科书认为,这是Zn和Cu杂质形成原电池的结果。教师可以“困惑”地提出:单用原电池观点解释这一实验现象是否可靠呢?提出这个问题的依据是:一类问题只受一个因素所制约的实例是很少的。为此,教师要求学生进行如下实验:把纯Zn粒放入HgCl2溶液片刻,取出、洗净即得表面有少量Hg的Zn(相当于Zn—Hg原电池),把它放入H2SO4 溶液(2mol/L)。如果Zn—Cu原电池是加快Zn和H2SO4反应速度的唯一的因素,那么当把Zn-Hg放入H2SO4溶液后也应该看到大量H2在Hg表面生成。然而,实验现象是基本看不到H2在Hg面上的生成。这表明单从原电池讨论上述问题是不全面的,那么其他因素又是什么呢?通过这一实验,学生能够体验和感悟科学知识不能够绝对化,科学知识的可证伪性,也强化了科学知识的可被批判性的意识。

3.4 捕捉时机,意外“糊涂”

教学过程中有许多偶然的因素,一个微小的事件有可能使化学教学系统发生突变,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捕捉最佳的教学时机,相机诱导。其中,教师的意外“糊涂”体现了教学“糊涂”艺术。如在学习勒夏特列原理时,一位化学成绩不太好的学生说:“什么勒夏特列原理,不就是对着干吗!”有位教师听到后,立即装“糊涂”而提问:“对着干?请您解释一下怎么对着干?”该学生从升温角度谈如何“对着干”,其他同学再从浓度、压强角度给予补充,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这时,教师用赞赏的口气说:“这位同学用简单通俗的语言概括了勒夏特列原理,今后我们只要一提到它,就会想到‘对着干’啊。”最后,教师话锋一转,指出:可不是“一干”到底,要注意“改变”、“减弱”、“平衡”的内涵。对待学生的“信口开河”,这位老师是以包容和理解的心态,表面装“糊涂”而提问。这种“糊涂”的艺术不是预先设计好的,而是创造性地利用了化学课程资源,是教学机智的表现。最后的转折是教师“糊涂”之后的清醒和睿智。化学教学“糊涂”艺术实施的原则 4.1 适度性原则

适度性原则是指在设计课堂教学“糊涂”艺术应把握分寸,正确处理内容与形式、理智与情感、抽象与具体、深奥与浅显、难与易的关系。在化学教学中,善用“糊涂”艺术,可以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积极性,融洽师生关系。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个“度”,课堂教学“糊涂”艺术绝不是灵丹妙药,并非任何时候和地方都可以用。教学“糊涂”艺术作为一种教学艺术,只能在一定条件下和情境中使用,不能一味过度“糊涂”。若在教学中滥用“糊涂”,反而会破坏课堂教学艺术魅力,降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阻碍师生内心的情感共鸣、思维共振,造成学生思维的混乱。

4.2 适时性原则

[6][5]

适时性原则就是指化学教学“糊涂”艺术时机的选择要合适,注意选择的时机,恰到好处,才能化平淡为神奇。化学教学“糊涂”艺术实施的时机通常在化学内容上,应选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处,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过渡点、容易产生矛盾和疑难的地方以及化学实验的异常现象的地方;在教学过程中,教学问题的情景创设、教学高潮的设计、结束新课的时机;在思维的训练上,于无疑难之处,巧妙“糊涂”,强化思维,开启心智,从越陌度阡,达到曲径通幽的境地。

4.3 自然性原则

自然性原则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化学教学“糊涂”艺术的实施要顺应教育规律、符合教学艺术的本质,顺其自然,而不能娇柔做作,故弄玄虚。它要求在教学中处处闪现教者智慧的光芒而不露半点刻意雕琢的痕迹。另一方面,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符合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教师课前要仔细琢磨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结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了解你的学生喜欢怎样的教师,喜欢什么样的课堂气氛,等等。

4.4 审美性原则

审美性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创造,有意识地巧妙运用课程和教学内容中的审美因素来进行,不能为糊涂而糊涂,让课堂仅有糊涂而没有了教学美。教师在运用教学“糊涂”艺术时应自觉遵循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相协调的原则,发掘施教媒介中的情感因素,巧妙“布景”设疑,让学生处于“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再艺术地引导学生释疑,让学生体验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通过“设疑”“释疑”进程,既能向学生施加审美影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励其主动探索,又能增进课堂教学魅力。

参考文献:

[1] [7] 李如密,韩伟祥.教学“糊涂”艺术初探.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5)[2] 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265.[3] 瞿兵.化学教学中认知冲突的最佳设置点初探[J].学科教育,1999,(10)[4] 转引自陶伯华,朱亚燕.灵感学引论[M].沈阳: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7, 83 [5] 严宣申.化学实验的启示与科学思维的训练[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46 [6] 喻家江.勒夏特列原理中“弹簧现象”的探究教学[J].化学教学.2005,(3)

“ [7]

第三篇:浅谈英语课堂中运用启发式教学的几点体会

浅谈英语课堂中运用启发式教学的几点体会

俞成美

启发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和总的教学方法,已为广大教学工作者所熟悉。但启发式教学并不是立竿见影,一用就能产生很大的效果的。在运用启发式教学时也要讲究方法与技巧,不能误把“满堂问”当作启发式教学方法与技巧的法宝。提问启发,仅仅是启发教学方法与技巧的一种形式和方法,而不是它的全部。“满堂问”看起来很“热闹”,其实如果不注意设问的对象、质量、层次,不注意启发的目的,自始至终都是一个样子,一个架式,学生没有进入被启发的角色,这样的问,问得更多,效果也不会大甚至是浪费时间。我们必须认识到启发式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时,教师不置一言,没有提出什么问题。但是一个眼神、一个手势,或仅仅作出某种暗示,都会诱发学生的思路和联想,同样具有启发性,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通过实践,我总结归纳如下几点体会:

一.

要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运用好直观的启发式教学

广泛利用实物、图画、动作等直观手段,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并促使他们用英语和客观事物直接联系,增强运用语言连贯表达思维的能力。特别是随着多媒体教学的广泛使用,能给学生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例如,我教“Air Pollution”一课时,我就放了一段关于污染的录像,那些由污染产生的可怕的后果深深地触动了学生,为我进一步启发学生理解课文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2、找一件能引起学生丰富想象的物品,使学生睹物思情,如英语课教“我的一家”时,教师让学生拿出自己家庭的合影,然后用英语介绍,借以激发学生的家庭观念及热爱父母的心情。利用多媒体教学来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如上“Life on the go”这课时,利用自制的CAI课件给同学看电脑在各个领域中应用的具体例子,使学生对电脑有了感性的认识,激发他们对本课的兴趣,从生理学上来说,教师的自信、兴奋、惊奇、赞叹,对学生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活动起很大的作用。因而教师在课堂上要饱含感情,并通过自己健康向上的感情去感染学生,使他们从中受到鼓舞和鞭策,调动起思维积极性,体验到成功的欢乐。

二.

要运用好设疑式的启发式教学

“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支点。会不会“设疑”是一个教师教学技巧的表现。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一个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从“疑”入手,巧设悬念,启发学生思维。换句话说,就是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善于引导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应当指出的是,设疑不同于一般的课堂提问。它不是让学生马上回答,而是设法造成思维上的悬念,使学生处于暂时的困惑状态,进而激发解疑的动因和兴趣。例如,有一次讲到介词后动词的变化问题,一学生说介词后的动词全部都要用-ing形式,于是我就在黑板上写出一句子:The boy did nothing in the classroom but ,然后介绍but后用sleep还是sleeping?学生中大多数人都认应用后者。于是,我颇具哲理地启发道:“真理不一定掌握在多数人手中喔。”这就形成了一个“悬念”,学生大脑皮层优势兴奋中心迅速形成,激起了解决问题的兴趣与需要,然而,我并没有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是让他们自己下课查资料,第二天告诉我。这样,我不但通过设疑启发学生去思考而且也培养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三.要运用好讨论式的启发性教学,使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得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鼓励学生相互交谈,大声议论,从而积极展开思维活动,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可及时反馈教学信息。例如,我在上“Aswan Dam”一课时,待学生理解课文后我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问道:“一个国家花费了那么多时间和钱财建造这么一个大坝,应该如何充分利用呢?”然后让学生讨论。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提出了很多主意,我则时而给予鼓励,时而提出反对意见使他们的思维更严谨,看问题更全面。例如,一个学生提出可把大坝上作为公路一段。我就提醒说那会污染水资源,如果一辆油罐车在大坝上翻车了怎么办?我国的水资源保护法也有类似的条款。其他学生也提出要开发旅游项目、发展水养殖业等等,整个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思维也非常积极,效果很好。

三.

要运用对比式的启发式教学

它是现代外语教学法都引用的基本方法之一。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尽力启发学生去找出英语中音与音,词与词,句与句以及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使学生进行联想,建立起英语概念体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并使学生在大量的陌生的语言材料中找出多种联系,加深理解和巩固记忆。例如:我在讲到sometime时就列出sometimes、some time、some times 然后问学生它们之间的区别。学生们似曾见过,但又说不清它们的区别。于是我就启发他们:some可表示“一些、某”,time可表示“时间、倍数、次”。然后逐步再启发他们sometime表示“某一时间” some time表示“一些时间”等等教他们用已学过的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再如学There be结构时,就将它与 have(has)进行比较,明确指出There be 的地点性和have(has)的所有性,使学生能更好的区别它们的意义和它们的不同用法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在语法教学中,英汉两种语序比较也很有启发性。因为在很多句子中,英语语序与汉语语序不同,甚至相反,当然在很多情况下也是一致的。每当碰到这种情况时,就给学生指出两种语言的异同之处,尤其是不同点,从而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总之,以上几种启发式教学的运用也要靠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必须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所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切不能照搬照抄。特别要注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才能施以正确的启发,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在启发式教学时也应当与其他的科学方法相结合,使之更趋完善和提高。

学外语的十条经验

俞成美

网上看到一篇文章关于学习外语的十条经验,现转载如下,希望对有心学外语的老师有所帮助。

谈到外语学习,匈牙利有一位语言大师叫卡莫·洛姆布的人说:“我大致用了25年的时间学习了16种语言,10种达到能说的程度,另外6种达到能翻译专业书刊、阅读和欣赏文艺作品的程度。”

“我把自己漫游外语天地所获得的心得体会总结为十条:

1、学习外语一天也不能中断。倘若确实没有时间,哪怕每天挤出10分钟也行;早晨是学习外语的大好时光。

2、要是学厌了,不必过于勉强,但也不要扔下不学。这时可以改变一下学习方式;比如把书放到一边去听听广播,或暂时搁下课本的练习去翻翻词典等。

3、绝不要脱离上下文孤立地去死背硬记。

4、应该随时地记下并背熟那些平日用得最多的“句套子”。

5、尽可能‘心译’你接触到的东西,如一闪而过的广告,偶尔听到的话语,这也是一种休息的方式。

6、只有经过教师修改的东西才值得牢记。不要反复去看那些做了而未经别人修改的练习,看多了就会不自觉地连同错误的东西一起记在脑子里。假如你纯属自学而无旁人相助,那你就去记那些肯定是正确无误的东西。

7、抄录和记忆句子和惯用语时要用单数第一人称,如“Iamonlypullingyourleg”(我只是要戏弄你)。

8、外语好比碉堡,必须同时从四面八方向它围攻:读报纸,听广播,看原文电影,听外语讲演,攻读课本,和外国朋友通讯、来往、交谈等等。

9、要敢于说话,不要怕出错误,要请别人纠正错误。尤为重要的是,当别人确实为你纠正错误时,不要难为情,不要泄气。

10、要坚信你一定能达到目的,要坚信自己有坚强不屈的毅力和语言方面的非凡才能。

中学英语词汇教学方法的两种补充

俞成美

教学大纲规定,一名普通的高中毕业生要掌握2000个左右的英词词汇。但事实上,现在的高中生进入大学以后,往往会发现自己的词汇太少。即使是高中英语学得比较好的学生也感到自己的词汇远远不够。那么能不能让学生在中学阶段多掌握一些英语词汇呢?如果他们能在中学阶段多掌握一些英语词汇,那显然能减轻他们在大学学英语的压力。除中学常用的一些构词法外,教师在教学中还可补充以下两种方法。

一、利用英语一词多义的特点,扩大学生的词汇量

我们知道一词多义是英语的一个重要特点。一个英语单词往往有几个甚至十几个不同的意思,而且其中有些意思还很常用。同一个词的不同意思之间有不少可以找到有机的联系。正是这种有机的联系,可使我们高效的扩大中学生英语词汇量。

举例来说,通过探索board一词的发展演变过程,我们可以让学生轻轻松松地多掌握许多有用的词汇。

board一词原意为一块平的长木板(a long flat piece of wood),也即a plank。后来又用来指某种作专门用途的平木板(a flat piece of wood used for a special purpose),如 a chess-board(棋盘),a noticeboard(告示牌),a bul-letin board(公告牌),a signboard(烫衣板)a blackboard(黑板)等。这些板最初都是木质的,后来也指用其他材料制成的这类板了。同时,board 也用来指建筑用的任何平板材料(a flat piece of any material used for con-struction),如 a fibreboard(纤维板),a paste-board(硬纸板)。

此外,borad 又从一块普通木板演变为用作饭桌的平木板(a flat piece of wood used as a table for meals),即变成了“饭桌(dining-table)”。而后又从饭桌引申为饭桌上摆出的食物(food served on such a table),board and lodging(膳宿)。

board 先从一块普通木板演变到普通的桌子(a table),而后又从桌子演变到围坐着委员会成员的桌子(a table around which members of a council sit),最后又演变成为控制或掌握某项事务或政府部门的一批人(a group of per-sons controlling a business or a government department),也即“委员会”,“理事会”,“董事会”。如board of directors(董事会),board of education(教育委员会),board of trade(贸易委员会)。

此外,board 又从作甲板的木板引申到“船”的意思,因此有了短语 on board,意思是在船上或公共交通工具上。例如go on board the train/aircraft/ship(上火车/飞机/船)。

当然,board一词也可转为动词,可解释为“包饭、搭伙”或“上(船/火车/飞机/公共汽车)”。从而也就有了常见的boarding-school(供膳宿的寄宿学校)和boarding-card(登机证、乘船证)。

一个简简单单的board可以演变出那么多的意思来,这是学生始料不及的。让学生了解board一词的演变发展过程,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同时由于这种有机的联系,往往使得这类词汇更容易掌握且不遗忘。

二、通过辨别根词区分同义词的词意

英语同义词比较复杂,辨别起来比较困难,有很多同义词不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是很难辨别清楚的。然而,我们可以通过区别根词把它们正确而迅速地区分开来。

举例来说,英语中有一组常用的同义词:costly,expensive,precious,valuable,它们一般都可笼统地解释为“贵的”或“昂贵的”。那么怎样正确使用这几个同义词呢?如果教师不从根本上着手而硬着头皮解释,很可能讲了半天,甚至举了很多例句也无法说明它们之间的区别。如果我们从它们的根词着手去辨别,往往能化繁为简,使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明了。请看这些同义词的根词:costly的根词为cost(成本、代价),因此costly的主要意思是“要付出高昂代价的”,如a costly victory(付出巨大牺牲,来之不易的胜利),a costly mistake(造成重大损失的错误)。expensive 的根词为expense(花费、费用),因此expensive 的主要的意思是“费用大的,花钱多的”,如 an expensive car(昂贵的小汽车),an expensive hotel(奢华旅馆)。precious 的根词是price(价格),因此precious 的主要意思是“贵重的,值钱的”,如 the precious metals(贵金属),precious stones(宝石)。而valuable 的根词是value(价值),因此valuable的主要意思是“有很大价值的,很有用的”,如 a valuable discovery(有价值的发现),valuable information(有价值的、有用的情报)。类似的比较典型的实例还有一般被学生笼统解释为“正式的”一对形容词official 和formal。前者的根词是office(办公室、官职),后者的根词是form(形式)。根据它们根词的不同,我们可以比较方便地区分和正确地使用它们,如an official statement issued on an official occasion(在正式场合发布的正式声明)/a formal dress worn at a formal dinner party(在正式晚宴上穿的正式礼服)。还有一般被学生笼统解释为“罪犯”的一对名词criminal 和prisoner。前者的根词是crime(犯罪、罪恶、罪行),后者的根词是prison(监狱、监牢)。根据它们根词的不同,我们可以比较容易地辨别和正确地使用它们,如These soldiers are prisoners of war,not war criminals.(这些士兵是战俘,不是战犯。)

总之,只要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做个有心人,就可以随时抓住并利用英语词汇内在的有机联系,有效地进行词汇教学。

“快乐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俞成美

语言教学活动是交际的活动,交际活动中充满着情感和乐趣。同样,英语教学活动也是寓教于乐、寓情于乐的活动。寓情于乐会使教学气氛变得轻松、愉快、自然,教师愿教,学生愿学。寓情于乐是通过趣味盎然的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兴趣,增进师生间、学生间的友谊,活跃课堂气氛。新教材突出体现语言教学的交际性,为我们提供了富有情感和乐趣的教学素材,并通过文字和图画在课本中充分体现出来。课本中蕴含的这些快乐情感需要教师运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激活它,使其转化为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提高能力的动力。

一、“快乐教学法”的实施方法。

教师通过剪接、粘合、浓缩、扩充等手法实现书本内容的进一步生活化,并用游戏、娱乐、趣味语言、动作手势、示范表演、简笔画等形式,为学生创设自由的意境、舒适的心境、愉快轻松的气氛,辅之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饱尝愉快的感情体验,从而乐于学、乐于练、乐于记忆。

二、“快乐教学法”的课型设计。

根据新教材的特点,快乐教学法的课型可分为:表演课、游戏课。

表演课需要教师创设一定的语言环境,通过扩充、夸张、剪接等手段把课文设计为一段小品或短剧,由教师编导,学生分组表演,使学生在表演中学习真实的语言。

游戏是学生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在英语教学中,适当组织一些游戏课,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减轻疲劳,而且还能使学生通过游戏学习到真实语言,也有利于知识的潜移默化。根据每一课的内容设计一些饶有兴趣的游戏活动,如“猜东西”、“找朋友”等,不仅学习了教材内容,而且调节了课堂气氛,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并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好乐、好玩、好动、好问的生理与心理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我乐学、我想学”的方向发展。

三、“快乐教学法“的教学步骤。

快乐教学法的教学步骤共分复习、介绍、操练和巩固4步。复习过程中,教师利用概括力和想像力,对学生学过的内容进行重新编排组合成小品、短剧等,增加趣味性,消除学生吃“回锅菜”的乏味感。介绍新教材时,利用简笔画、图片、实物等手段创设一定的语境,让学生在自然的语境中通过参加游戏,观看表演等形式去感知、意会新的语言点。在操练的过程中,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和融洽的气氛,让学生大胆开口,不必有错必纠,要让学生把话说完,多采用鼓励性语言,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巩固过程中,要注意做到掌握知识和体验乐趣的统一,有些题目可适当降低难度,分层次循序渐进地达到教学目标。

四、“快乐教学”实施的益处。

1、英语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开展“快乐教学”的有效素材,只要教师做有心人,认真发现,不断挖掘,就会从中找到英语教学的有效途径,教师、学生就能享受到教与学的快乐。

2、“快乐教学法”可消除学生学习英语的紧张心理和记单词、句子的乏味感,使绝大部分学生对英语感兴趣,从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3、快乐教学的实施,可以增进师生、同学之间的友情,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寓德育美育于语言教学之中。

总之,“快乐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欢快愉悦的教学环境,既减轻了学生的压力、负担,又遵循了教学规律,教师越教越乐教,学生越学越乐学。寓教于乐,寓学于乐,其乐无穷。

第四篇:浅析视功能训练课的教学设计-武汉市盲童学校 吴丹

浅析视功能训练课的教学设计

武汉市盲童学校

吴丹

【摘要】目前,我校的视功能训练主要以视训课的形式开展,如何在课程的30分钟内达到视功能训练的目的,完成每次训练的目标,都需要视训课教师通过视训课教学设计对训练的过程进行有序的组织和优化的安排。视训课的教学设计的三个要素是视训课的目的,视训课的内容,以及视训课的组织。只有做好视训课的教学设计才能真正让视训课有的放矢,达到视功能训练的目的。

【关键词】视功能训练;视训课;教学设计

通过有关文献及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儿童的视觉功能和功能性视力与视觉损伤的种类和程度没有必然的联系,视觉能力和功能性视力可以通过视觉刺激、视觉技能和技巧的一系列训练,即视功能训练而得到提高。目前,我校的视功能训练主要以视训课的形式开展,如何在课程的30分钟内达到视功能训练的目的,完成每次训练的目标,都需要视训课教师通过视训课教学设计对训练的过程进行有序的组织和优化的安排。

一般定义的教学设计是指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虽然视训课与一般课程在组织形式与课程内容上有着很大的差别,但基于达成课程目标的前提下,视训课的教学设计在整个视功能训练的实施中成为一个重要环节。接下来,我们将对视训课教学设计中几个要素进行分析。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谈到的视训课教学设计是指在一堂课中利用某一视训器材进行视功能训练的教学设计。

一、视训课的目的

视功能训练的目的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一)提供各种“看”的机会,丰富其视觉经验,提供用眼兴趣,鼓励低视力儿童利用自身的残余视力;

(二)熟悉并掌握助视器的使用,扩大已有的视觉范围;

(三)帮助低视力儿童掌握视觉技巧,学会视觉操作,提供利用残余视力的能力。

视训课的目的就是将视功能训练的目的具体到每一次课程,具体到每一个视训游戏的设计和视训辅助器材的使用。不同于普通课程的教学,视训课主要以视训游戏的形式进行,只有明确每一次视训课的目的,并围绕该目的设计开展视训活动,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而不让视训游戏流于形式。同时要注意的是视训课不是面向全体的,而是针对学生个体的特殊需求的,因此视训课是个性化的,是具有很强针对性的。

二、视训课的内容

视训课主要分为基础训练、视觉技能训练和助视器的使用训练三个阶段,其中视觉技能训练又包括视觉注视、视觉搜寻、视觉辨认、视觉跟踪、视觉追踪、视觉记忆等视觉技巧的训练。在设计视训课内容时应遵循视觉技能训练的一般规律即由简到繁、由粗到细、由整体到细节、由静到动、由近到远的原则。

由于低视力儿童视功能状况的个体差异,视训课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每节课的具体内容。例如通过抛接球来进行视觉追踪训练的两名学生A、B,如果学生A的视力使用情况较好,可以适当增加训练的难度,如由原地抛接球到跑动中抛接球,而学生B的视力使用情况较差,则需要根据学生B的实际情况降低训练的难度,如在原地抛接球时缩短两人之间的距离,或发出抛球动作的信号等。

视觉的运用并不只是使用单一功能,更多的情况下是视觉技能的综合运用,因此,在视训课的教学设计中要体现出一个视训活动中涉及到的各种视觉技能的运用,才能更好的帮助视训课教师在训练过程中发现学生的问题,从而针对学生的特殊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三、视训课的组织

视训课的组织是一堂视训课的具体实施过程,包括课前准备,训练过程,数据收集以及效果检验,是视训课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

课前准备主要应包含一堂视训课中使用的主要视训器材,或视训玩具,以及其他辅助的设备。

训练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基础训练阶段,这一阶段中主要是让学生使用视觉认识、辨认物体,了解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用途等。这一过程也是引发学生用眼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下一阶段训练的重要环节,因此在教

学设计时要注重这一过程对学生兴趣激发的重要作用。接下来是功能训练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围绕该堂视训课的目的展开,如进行视觉搜寻训练,视觉追踪训练等。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阶段中,由于训练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及一定的难度和强度,学生很容易出现厌倦或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要注意视训环节的设计,及问题的预设,让学生在此阶段始终保持用眼的意识和兴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最后是视觉综合技能训练,在这一阶段中通常采用竞赛或小组任务的形式,将多种视觉技能进行整合,学生通过这一过程对视觉技能进行综合运用,在教学设计时应注意这一阶段的目的不在比赛的结果,而在于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感受成功的乐趣,体会到对外界环境的探求的成就感,并最终达到视功能训练的目的。

数据收集及效果检验贯穿整个训练过程,数据收集能帮助我们对训练过程进行比较分析,从而为检验视功能训练的效果提供重要依据。目前,我们还没有统一的测定视功能的量表,因此,在教学设计时,需要视训教师根据视训的内容来设计测量内容及基准。视功能训练的效果检验除了通过数据分析之外,还可以根据实际训练内容进行定性分析,如看学生是否能够完成某个任务等来检验。

做好视训课的教学设计,是达成视觉功能训练目的的重要途径,通过有意识、有组织、有计划的教学设计,让每一堂视训课都能有的放矢,真正起到改善低视力儿童视力应用,提高视觉效率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视功能训练,宋春秋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12 2.视觉康复指南,张悦歆 李庆忠编著,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6

第五篇:浅谈趣味教学在初中英语课堂中的运用(精选)

浅谈兴趣教学法在初中英语课堂中的运用

仙源湖实验学校 申彤馨

摘要:中学生的特点普遍体现在思维活跃,对万事万物有无穷的好奇心以及本能的求知欲。教师要因材施教,就要根据这些特点创设适合中学生的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然不适合当下视野开阔、极富冒险精神和充满主观能动性的中学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可实施性会使得教学目的事半功倍。

关键词:中学生 兴趣 英语课堂 趣味教学

三维目标是近年来教育理论中的一个新名词。教学的三维目标是指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达到的三个目标维度,即:知识与技能(Knowledge & skills),过程与方法(Process & steps),情感态度与价值观(emotional attitude & values)。“三维目标”是一个教学目标的三个方面,而不是三个独立的教学目标,它们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其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的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一、当今英语课堂教学的普遍现象

朱熹曾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在提出新课改之前,相信很多人接触的教育模式都和笔者一样,教师以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和单一性为基本出发点,以知识记忆再现为基本学习目标,强调掌握知识数量和准确性,强调对过去知识的记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传统教育。传统教育把掌握知识作为教学目的,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的积累过程。优点在于知识的记忆和再现,缺点是学生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得不到培养和发展。尤其在农村学校,这样的现象一直得不到根本的改善。在中考的指挥棒下,传统的教育模式无可厚非地成为了最有效的教学手段。比如在上听说课时,学生只是单一地跟着老师朗读一边对话,然后应付性完成对话后的表格,剩下的大部分时间用于分析讲解语法,并列出一系列的与之相对应的题目作为练习。这样听说课学生不需要听录音对话和创设情境,而是花大部分的时间分析语法和背诵课文,阅读课学生也不需要花足够的时间阅读和理解材料,而是分析每段的重难点和掌握重要句型。长此以往,班级的英语成绩可以得到明显的提高,但学生对学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想必也会直线减退。

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语言交际的能力。《新课程规范》指出:“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起和培育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和构成有效的学习战略;使学生构成一定的综合言语运用才能。”张斌贤在进行教育研究中明确提出:学习兴趣是人的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1】是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也称为求知欲。英语教师尤其要注意体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心理感受,亲近学生,激励、唤醒、鼓舞学生,使学生喜爱英语教师和英语课,从而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益。作为一名当下的教育工作者,除了达成教学目标这一根本外,更应注重教育过程中学生主体的情绪情感和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趣味教学在英语课堂中的运用形式和技巧

趣味教育是以人的心理情趣为主导,以全面发展人的心理素质和提高人的学习乐趣为目的,以受教育者的个体心理特征为基础,在教育者有针对性地启发和引导下,让受教育者自主性地,创造性地、有规律性地、不断地探索和发现新的知识、理论和真理。从而最充分地满足每一个受教育者的求知欲、创造欲和幸福欲的一种全新的教育和学习方式。

梁启超在 《趣味教育与教育趣味》一份演讲稿上提出教学中趣味的重要性问题。他认为,一方面作为教师,一边教一边学,两者打成一片,形成“两重趣味”,为其它职业所未有的;另一方面,教师还要培养学生学习趣味,他指出“教

【2】 育事业,从积极方面说全在唤起趣味。”趣味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1.简单的歌曲导入,比如在上“What colour is it?”,课前可在PPT上播放《Colour》这首歌,这样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无意中涉及了本堂课的重要教学目标。

2.情境模拟与角色扮演。兴趣教学,指教师针对教学对象、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逆反心理、求新心理,创造一个和谐温情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情感的愉悦中接受知识,掌握技能,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笔者曾经听过一堂课,主题是关于family,有一个环节叫introduce your family,在介绍自己的家人之前,老师拿出了用纸板精心设计的帽子,每一顶帽子都画着樱桃小丸子一家的各个成员。当学生一眼看到这些道具时,顿时兴趣大增。趁此机会,老师用英语和丰富的表情向学生一一介绍了每个家庭成员,随之又让几个学生戴着帽子在台上进行角色扮演,很快学生就理解了这个游戏的规则,也大大刺激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主动接受新知识并能很快理解教学重难点。

3.讲故事。笔者认为这种形式如能和视频结合运用效果更好。比如在上到“Alice’s Adventure in Wonderland”这一课时,先用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看一个短视频,期间介绍各个人物名称及事件场景。看完视频再回归课本,这样学生在理解课文时会更加轻松。尤其是农村孩子,平时接触课外书不多,阅读量又不够,对Cheshire Cat和Mad Hatter这类人物竟一无所知。在笔者用了这种方法后发现效果显著,处理课文轻松了不少。但讲故事一定要设计一条主线并且加入本堂课的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可以根据这条主线还原对事件的梗概,也可穿插讨论法和竞赛的方式,通过和组员的交流和本能的求胜心理促进学生对材料的理解以及对教学重难点的掌握。

4.讨论法和小组竞赛。这是笔者屡试不爽一种教学方式。蔡元培在《学堂教科论》一文中强调改革教学,使学生学习有趣味,主张废止注入式教学,提倡启发教学。他说:“我们教书,并不是像注水入瓶一样,注满了就算完事。最重要的是引起学生的兴味,做教员的,不可一句一句,或一字一字的,都讲给学生听。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教员竟不讲也可以。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了

【3】解功课时,才去帮助他„”从低年级开始,便把班级成员分为六个学习小组。必要时按小组归类就坐,尤其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一些学生比较难理解或难掌握的知识点。比如在“Environment”这课中经常会提到reduce,reuse,recycle这些词形类似词意又完全不同的单词时,对于基础薄弱的同学而言是比较难理解的,但在小组中通过讨论、举例、类比等方式,不用教师操心,学生便能快速理解词汇的意义了。又比如在讨论“How to protect our environment”时,抽出一点时间让学生自己讨论或者进行小组间的竞赛。这样不但创造了一个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中接受知识,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俗话说亲其师而信其道。这一点尤其在中小学生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当学生对某一位老师有好感,便会特别明显地体现出对该教师所授课程的喜爱,从而大大增加了对这门课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及知难而进的学习态度,反之就会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所以,教师要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情绪的变化,时刻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同时,教师要多与学生进行感情方面的交流,达到师生关系的最佳状态,做到师生关系和谐、感情融洽,令学生兴趣盎然地进行学习。

大家都知道一句谚语: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英语教学也不例外,课堂导入要讲究艺术。教师偶尔在言语、表情和行为上的小小幽默或许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曾经有一个下午笔者进教室上课,当班长喊stand up时发现大家都懒懒散散毫无生气,索性笔者立马就自己喊了sit down 然后立即又喊stand up,如此几遍,学生便开始来了兴致,也从午后的慵懒中恢复了往日活泼的精神面貌。导入课堂时,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用学生大致都能听懂的英语讲一个幽默笑话、一则谚语,或由学生进行连环拼词、英语会话练习,如自由演讲、值日生汇报、集体唱一首英文歌曲等,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营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尽情享受学习英语的趣味。

教与学是师生双向的共同活动,而情感犹如一根纽带把师生连为一体,教师、学生没有情感的投入,就没有成功的教育教学。学生初学英语如果有了愉悦的情感体验,就很容易产生欲望和学习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比起一味地敦促,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增加教学趣味,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热情,激发学习潜能,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英语的能力,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充分享受到学英语的趣味和英语带来的乐趣。

参考文献:

【1】 张斌贤,石中英主编,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6 【2】 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M]第二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6 【3】 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M]第二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6

下载浅谈盲校英语课堂中“糊涂”教学艺术的运用-武汉市盲童学校 凡俊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盲校英语课堂中“糊涂”教学艺术的运用-武汉市盲童学校 凡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互动教学在高中英语课堂中的运用

    互动教学在高中英语课堂中的运用 互动教学在高中英语课堂中的运用 英语是高中教学体系中的一门重要课程,英语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而课堂互动过程则是帮助师......

    浅谈游戏教学在英语课堂素质教育中的运用

    浅谈游戏教学在英语课堂素质教育中的运用 新城小学张霄岩 国家教委在基础教育中提出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就是在先天的生理素质基础上,把外在的各种教育......

    如何在小学英语课堂中运用情境教学

    如何在小学英语课堂中运用情境教学 作者:魏珊珊来源:字号:T|T 摘要:本文主要从教学中如何在课堂上创设情境、优化情境以及采用直观手段等方面阐述了小学英语教学的教学策略和方......

    英语课堂中的信息技术运用教学反思五篇

    英语课堂中的信息技术运用教学反思 ——郭文博 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应用,集图形、文字、动画和声音于一体,创造生动形象的教学环境,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能促使学生积极......

    故事教学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运用

    故事教学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运用 内容提要:故事教学在小学英语课堂中越来越广泛地被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可以用来教学教材上的单词,也可以用来教学会话;它可以贯穿整堂课,也可以......

    在英语课堂中运用谚语来激活教学

    在英语课堂中运用谚语来激活教学 陕西省扶风高中 马丽侠 [摘要]谚语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不但包含一定的哲理,同时也是很好的语言学习材料。把谚语巧妙地运用在英语教学中,不但......

    浅谈任务型教学在英语课堂中的运用

    浅谈任务型教学在英语课堂中的运用 英语组 高素卉 内容摘要:本文阐明了任务型教学中,英语教师应立足于学生本身,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从“用所学语言做事”的角度设计出各种任......

    浅谈定向行走校外训练中基于“自主学习”的教学指导语-武汉市盲童学校 赵文胜(精选合集)

    浅谈定向行走校外训练中基于“自主学习”的教学指导语武汉市盲童学校赵文胜【摘要】根据盲生在定向行走校外训练活动途中所出现的:躲避路障、横过马路、复杂路段、迷失方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