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着力改善企业管理 服务经济转型升级
着力改善企业管理 服务经济转型升级
阅读次数:7531 发布日期:2009年9月17日 编辑:本网
台州市路桥区工业经济局
台州市路桥区民营经济发达、民间资本充裕、行业特色明显,商业氛围浓厚,素有“百路千桥万家市”之美誉,是我省浙东南重要商贸中心之一。但路桥工业在经过建区十多年的快速、粗放型的发展后,由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以及受世界经济危机影响,路桥企业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挑战。为了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提高企业竞争力,区委、区政府将推进企业精细化管理,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作为加快区域产业结构调整,重新树立区域经济发展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进行重点推进。根据区委、区政府的要求,我们从氛围营造、典型培育、专业辅导、政策保障四方面入手,扎实推进企业实施精细化管理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推进企业精细化管理的主要做法
从2004年开始,我局逐步在工业企业中开始推广以精益生产模式为核心的精细化管理,不断推动企业对精细化管理从陌生到接触、从接触到接受、从接受到自觉实践,使越来越多的企业认同并参与到实施精细化管理中来。
1、营造氛围,使精细化管理价值是“可知”。区委、区政府对企业管理创新工作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路桥区工业企业管理创新暨推广精益生产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全区精益生产模式的推广。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区各有关部门统一思想认识,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打造核心竞争力,作为增强工业企业抗风险、谋发展的重要手段。同时,我们积极加强宣传推广,通过组织参观样板企业、召开企业经验交流座谈会、举办专家论坛讲座、专题辅导培训等多种方式,让企业切身体会到什么是精细化管理、为什么要实施精细化管理、如何实施精细化管理等问题,在全区营造了实施精细化管理的良好氛围。
2、培树典型,使精细化管理价值更“可感”。路桥中小企业大多沿袭传统的管理模式,对于科学管理的价值认知不足。因此,我们积极培育典型,用事实说话,以典型企业的实际成效促进其他民营企业更好地实施精细化管理。中日合资企业浙江爱信宏达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采用日本丰田的精益生产模式,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等方面表现卓越。我们便将他树为精细化管理的标杆企业,在全区进行宣传推广。同时,我们进行精细化管理的本土化移植试点,着力培育实施精细化管理成效明显的本土典型企业,鼓励其他企业去参观考察,使他们从这些身边具体可感受、可认知的案例中,认识到管理创新的价值,增强推行精细化管理的信心和决心。
3、专业辅导,使精细化管理推广更“可行”。我们针对区内企业的情况进行了多层面的专业辅导:一是面对面加强培训。组织多批次专家学者对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进行专题讲座,转变观念,树立精细化管理的新理念;针对企业中层管理人员进行专题培训,使其尽快掌握精细化管理的实践方法。近年来,我区每年都开展三次以上的专题培训班。二是点对面进行推广。召开全区中小企业精益生产现场会,组织企业参观样板企业,交流经验,推行精细化管理模式。三是点对点现场辅导。培育和引进企业管理咨询公司,充分发挥专业机构的作用,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和现场辅导。目前,多家管理咨询机构在我区开展管理咨询服务。他们根据不同企业的生产特点,再造生产流程,设计看板,制定生产标准,培训员工等等,帮助企业建立适合自身实际、针对性和操作性更强的精益生产模式,避免了盲目模仿。
4、政策引导,使精细化管理实践更“可推”。为了使精细化管理在全区进行全面推广,区政府出台了《路桥区工业企业管理创新工作指导意见》,着重加强三方面引导;一是加强对企业的引导。对推广精益生产运行一年以上,效果显著的企业,按实际给付的咨询费总额的10%比例给予奖励,最高奖励为10万元。二是加强对管理咨询公司的引导。经区推广精益生产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认定的培训中介机构,来我区成功推广精益生产的,每完成一家企业的辅导,给予1万元的资金的奖励,以提高推行精益生产的专业化程度。三是加强对三方交流的引导。每年安排专项经费30万元,用于企业精益生产管理分层次的专题培训,建设模拟生产线,创建政府、企业与专业管理机构的交流平台。
二、推进企业精细化管理取得的成效
经过这几年的实施,我区企业的精细化管理工作成效逐步显现,表现出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1、企业对精细化管理的认识不断提高。经过几年的推进,我区企业对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性和可行性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企业参与度不断提高,实施企业数量不断增长,涉及面不断扩大。自2004年以来,我区浙江三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吉奥汽车有限公司、浙江肯得机电股份有限公司等近20家企业先后导入精益生产管理模式,实现了精益生产从点到面的整体突破。我区五大主导行业中,汽摩和机电两大行业的骨干企业已不同程度采用精益生产管理模式。目前,我区推行精益生产模式,已处于从试点企业的“小试”、骨干企业的“中试”转向全面推广的阶段。下阶段,我们将把精益生产管理推广至塑模、建材行业,并计划利用三年时间在亿元以上制造业企业中普遍推广精细化管理模式,进一步提高我区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加快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2、精细化管理的实施效果开始显现。经过几年的实施,我区企业对如何实施精细化管理,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实施效果不断提高,企业开始切身体会到实施精细化管理所带来的效益.如:浙江三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实施精益生产以后,公司库存量降低了80.5%,流动资金节省近2600万元,仓库数量从9个减少到2个,人均生产效率提高28%,产品利润率增加了5%。浙江荣鹏气动工具有限公司通过导入精益生产方式,库存量降低了60%,仓库也从7个减少到2个,人均生产效率提高了20%,生产成本降低了5%。
3、精细化管理的经济效益不断体现。2008年,受金融危机等许多因素影响,我区经济发展也遇到较大困难,企业出现了较大的生存困难,在严峻的形势下,全区实现规模上工业总产值444.3亿元,同比增长16.1%。但其中实施精细化管理比较深入的汽摩行业实现产值96.46亿元,同比增34.7%,明显高于其它行业。2009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继续蔓延的情况下,1—7月份,全区规模上工业产值负增长9.89%,但汽摩行业规模上产值仍保实现同比增长12.32%。
三、推进精益生产的几点体会
总结近年来我区推广精细化管理的情况,有以下几点体会和感想:
1、领导重视是关键。我区在推进企业精细化管理过程中受到了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专门成立相关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推进工作。区委主要领导更是将推进中小企业管理创新作为“树新形象、创新业绩”主题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进行攻坚破难。正是得到了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我区的精细化管理推进工作迅速在全区范围内开展起来,经费、政策等各项措施都得到了有效保障。
2、思想认识是基础。精细化管理的引进和推广势必要对企业原有生产管理模式进行变革,涉及到企业生产形式、管理制度、人员职务等各个方面,同时还会触及一部分的即得利益,开始推行时,会遇到许多困难和阻力。因此,在推行精细化管理过程中,首先就需要公司从董事长到普通员工都具有“精细化管理”的认识,尤其是企业高层经营管理人员。只有作为企业最高决策者的高层管理人员真正树立起精细化管理的理念,推行精细化管理才能够成为现实。
3、循序渐进是保证。精细化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实施的过程就是不断总结、不断提高的过程,也是制度和标准制定、执行、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体现着大量的思考、总结和策划。很多企业在刚刚导入精细化管理时,经常是一哄而上,搞“花架子”,如果没有“立竿见影”,就对精细化管理产生怀疑。所以,在推进精细化管理过程中,必须防止“一窝蜂”、图形式、“走过场”。要鼓励企业沉下心来、循序渐进、锲而不舍,引导企业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在不断发现缺陷和不足中持续改进。
第二篇:经济转型升级
经济转型升级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是2010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也是决定江苏经济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放到优先发展的位置,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规划引导,推动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等产业实现更大突破;下更大力气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坚持不懈抓好节能减排,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充分利用沿海开发开放和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的有利条件,统筹推进苏北振兴、苏南提升和苏中崛起,在更大范围内优化生产力布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向创新型经济转型是江苏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经济的发展正在经历第三次经济转型。第一次转型以发展乡镇企业为标志,实现了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历史转变。第二次转型以扩大对外开放为动力,实现了向开放型经济的转型。现在正处于第三次转型的阶段,核心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由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变、向创新型经济升级,着力建设“三个高地”:就是建设产业高地、创新高地和人才高地;加快实现“三个提升”:就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围绕这一目标,发展理念要进一步转变,发展路径要进一步转轨,产业发展要进一步转型。
首先要关注世界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了解全球科技发展的最新趋势,立足自身优势和现实基础,重点培育和发展六大新兴产业。
一是新能源产业。围绕再生能源利用、新能源设备制造和智能电网三大重点,加快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集团,使新能源产业成为江苏的战略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二是新材料产业。依托骨干企业,加大投入力度,提高研发能力,加快新材料产业化进程。
三是新医药产业。以生物制药、现代中药为重点,积极开展重大技术项目攻关及科技成果产业化工作,着力引进一批技术领先的知名企业和重大项目,加快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特色优势明显的医药产业群。
四是环保产业。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低碳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发展环保新技术,开发环保新产品,加强环保基地建设,促进环保产业扩大规模、提升水平。
五是软件和服务外包。积极开拓市场,加快软件园和苏南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带建设,实现从中低端向高端、从一般外包向品牌外包转变,着力提升软件和服务外包发展水平。六是新传感网产业。努力突破核心技术,加快建立产业基地。在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的同时,要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工业化信息化融合发展,推动制造业向研发设计和营销服务两端延伸,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产业竞争力。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幅度提高服务业占GDP比重、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其次,要着力推进自主创新。
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构建科技服务“四大平台”,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使更多的“江苏制造”变为“江苏创造”。以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为重点,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做大做强一批科技型企业,建设一批功能完善、高水平的创新载体。最后,要突出抓好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
在大规模培训人才、提高人才素质的同时,大力引进高端人才,大幅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把人才队伍建设放到突出位置,实行优先投入,实施更加优惠的政策,特别要重视引进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和创新团队。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深化改革,锐意创新,为发展创新型经济输送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另外,苏南、苏中、苏北经济基础不同,所处的发展阶段也有差异,发展模式的多元化,既是江苏的重要特点,也为我们转型升级拓展了广阔的空间。要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处理好产业转移和产业转型的关系,发展新兴产业与发展传统产业的关系,立足当前保增长与着眼长远促转型的关系,企业主动、市场驱动与政府推动的关系,推动经济又好又快持续发展。
第三篇:经济转型升级及招商引资
昆山经济转型升级及招商引资
区工商质监局
刘锋
内容摘要:昆山在打造转型升级、创新驱动的过程中紧紧咬住四个坚持和使用一套组合拳,第一坚持稳增长和调结构互动并进;第二坚持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双管齐下;第三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第四坚持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化融合。
昆山,位于江苏省东南部,是苏州市下辖县级市,荣获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最具投资潜力百强县两个第一、昆山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百强县之首、实现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县级城市“七连冠”等等殊荣。
2018年10月22日至25日区委党校安排2018年秋季主体班赴昆山学习调研,时间紧任务重,现就昆山经济升级转型及招商引资做一下粗略的归纳。
昆山的经济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
昆山在步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牢牢树立了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但是在突破全生产底线、环境保护红线的情况下的硬发展没道理,多还旧账,不欠新帐,实现了由加快速度发展到加快转型的转变。”2016年1月,昆山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评为首批“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昆山在打造转型升级、创新驱动的过程中紧紧咬住四个坚持和使用一套组合拳。
四个坚持:
第一坚持稳增长和调结构互动并进;第二坚持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双管齐下;第三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第四坚持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化融合。
一套组合拳:
(一)、注重四大抓手:一主抓高端产业培育;二主抓创新要素集聚;三主抓企业创新发展;四主抓传统制造业升级。
(二)、做好三篇文章:
第一篇文章,新兴产业“插柳成荫”。
也就是说要加快高端人才高科技企业的引进,做大做强新兴产业。推动创新驱动,牢牢树立投资是第一大动力,投资仍然是稳增长的重要手段。项目建设是第一抓手,有效益的项目速度不能慢,有发展前景的项目不能让,有竞争力的投入不能停。要加快开工一批项目,抓紧实施一批项目,如期建成一批项目。要强化项目建设责任制,做到一个项目一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狠抓项目进度,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以达到“插柳成荫”的效果(没有产业支撑的增长,是不可能持久的)。把扩大有效投入,作为推进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组合拳中间的重要议程,既保持定力,又主动作为。昆山在2015年到2020年推进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过程中实现了从“昆山制造”向“昆山智造”转变。昆山现在新兴产业投资重点行业和重点的领域一个是高端装备制造,一个是新型平板显示,一个是新材料,还有生物医药“小核酸”全国最大基地就在昆山。这些产业落户昆山后为昆山的经济提速和转型升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二篇文章,原有企业“老树开花”。
转型升级并非要放弃传统产业,而是用创新的办法来提质增效,实现产业的升级,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培养专、精、特、新产品,来加快化解产能过剩,来淘汰低端的设备工艺。“老树开花”既是企业的共同要求,更是保持持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转型升级不是推倒重来,而是要把转型的重心落在传统优势产业上,要鼓励现有的企业就地转型升级,提高企业内涵发展能力,推进产品产业的结构高端化,企业不在低端抢饭吃,而在高端有作为,老产业要有新的绝活,收到“老树开花”的成果。
第三篇文章,落后产能“腾笼换鸟”。
加快淘汰(关停并转)落后产能,盘活土地存量,拓展发展空间,斩金截铁处置僵尸企业,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依靠优势企业带动落后企业走出困境,获得新生,尽可能变包袱为财富,从而降低处置僵尸企业的社会成本。僵尸企业已稀释银行贷款和政府资源,占用了大量的资金、土地等宝贵财富及发展资源,却不产生任何经济效益。政府与其补贴僵尸企业,不如对参与这个重组兼并的优势企业进行补贴,政府腾出宝贵的土地资源、信贷资源和市场空间,以实现“腾笼换鸟”的目的。
昆山围绕推进转型升级,狠抓项目落实;坚持调整存量和优化增量两手抓;实现经济发展既有量的提高又有质的提升;做到减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
通过写好三篇文章,构建科技含量高,项目产出高,税收贡献高,产业带动能力强,三高一强的产业新体系。
为了打好这套组合拳,昆山做到“政府推动,部门互动,企业主动、政策推动,上下联动”。
通过三个支持:通过支持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资金链、服务链的完善,来打造创新发展新的环境;通过支持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突破,来实现转型升级的新跨越;通过支持兼并重组,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腾出发展空间来实现经济更具有质量更优结构更有效率的持续性发展。
集约利用土地资源
土地对于昆山来说是稀缺资源,土地资源紧缺是制约招商引资经济发展一大瓶颈,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的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率,这是昆山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根本出路。其用地总规则是:用好总量、用活增量、优化存量、提高质量。防止“征了不用、多征少用、征作它用”。具体:
一、企业投资要有强度,外资企业每亩八十万美元以上,内资企业500万人民币以上,投资在一千万美元以下的企业,在昆山拿不到土地,只有去租厂房。
二、配套土地有限度,不允许拿了土地后迟迟不投入,改变土地性质。
三、厂房建设的高度,随着现代化的提升,没有航车了都是office,都是电脑机器控制的,所以厂房(除加工厂房)的高度一般情况下是有限制的。
四、土地开发要有精度,城市扩展要有规划和精度,不能多年后出现无序状态。
五、村庄整理(城中村改造或项目动迁)要有深度,城乡一体化的规划要做好,配套还建要做好,动迁就快,投资项目落地就快。
六、盘活存量要有力度。
七、市场化操作要有透明度。
在国务院2016年5月10日印发《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的实施意见》之前,昆山早在2006年就实施了“自主创新、自主创业、自创品牌”的三自创新战略,实施了六个一批专项计划:办成一批核心技术项目,扶持一批重点技改项目,培育一批自主品牌,做大做强一批品牌企业,孵化了一批科技创新项目,最后申报了一批自主专利技术,确保自主创新取得实质性效果。
为了不让创新成为空中楼阁,昆山把握了五大要素:一、人才是基础;二、企业是主体(政府不是主体);三、政府是推手(政府给政策);四、园区是载体;五市场是导向(没有市场哪来钱)。
一、人才是基础。
创新驱动实质就是人才驱动,必须牢牢抓住人才这个根本,谁拥有创新的人才,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作用,人才是第一资源、是竞争之本、转型之要、发展之基。
昆山在2010年就开始大力实施人才生根战略,大幅度增加人才投入,大力度推进人才国际化,大范围用好用活人才,成为高层次人才的集聚地,高技能人才的培育地。事业因人才而新,人才因事业而聚,让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昆山将自己打造成人才创新创业的首选地。
昆山对人才引进和产业升级,制定了一个政策总纲和23个配套细则,形成一套人才政策体系。
在吸引创新创业人才方面,单个人才最高可获1000万元奖金,团队最高可获5000万元的经费支持;对引进的院士和国家最高科技奖项获得者,给予最高一亿元的支持。
另外推出高质量发展3015财政扶持的政策体系,30就是市和区镇两级财政每年投入超过30个亿,重点用于产业升级、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方面;15就是建立15亿规模的专项资金池,重点奖励顶级科创企业。
在资金服务实体方面,昆山设立一个是5亿规模的综合风险资金,另一个是总规模6亿的市场化的创新投资基金,扩大国有担保公司资金池的规模到10亿来惠及更多的中小企业。
为了强化人才支撑,激发创新活力,昆山从2009年开始实施了人才和工匠经济政策,为创新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社会氛围,累计评定享受政府人才津贴人员到目前为止是6513人,发放人才津贴总额是1.73亿人民币,涉及到1050家重点企业。
作出突出贡献的各类人才,政府制定措施是:评选一次可享受政府津贴连续三年。政府津贴分三个档次,原来是每人每月一千、两千、三千三个档次,到2007年这个档次升为每月一千五、三千、五千三个档次。
昆山对接国家公布的《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体制改革意见》、中办和国办印发的《关于深化自身制度改革意见》,开展了昆山工匠评选,分三个档次,一昆山工匠、二高科技重点人才、三高科技优秀人才,让人才和工匠价值获得充分认可,使更多的人有志于成为好工匠和创新人才。
昆山每年开展各类的竞技大赛,搭建技工成长平台,营造尊重技能人才、爱护技能人才、培育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围,厚植工匠文化,使工匠人才有舞台、有支撑、有激励、有荣誉感、有自豪感、有获得感,从而激发技术工人创造性的精神动力。
昆山看到了高技能人才对实体经济的特殊重要性,“实体经济需要博士,然而更需要技师”,昆山让有特殊技能的工人的薪酬水平高于公务员和大学教授的薪酬水平。
所以2014年12月29号,光明日报又在头版头条刊发了一篇通讯——“江苏昆山:这个转型发展的人才密码”文章不仅全面展示了昆山人才工作的突出成绩,而且深刻阐述了引进一个领军人才,集聚一个高端团队,新办一个优质企业,带动一个新兴产业,这样的连锁效应是创新型经济发展一种新模式。
现在昆山的人才贡献率为56%,超过江苏全省水平十四个百分点,人才结构日益在优化,人才效益日益在凸显。
昆山有2000多名的海外留学归国人员(这是昆山在全球召过来的),不是留学归国人员我们都要,符合我们产业对接的我们才要,对接不上我们不要,要了也没用,浪费人才。昆山在世界上有五个留学人员的工作站:美国的纽约、波士顿、日本的东京、德国的杜塞多夫、新加坡,也是全球五个人才工作招聘站,互相对接,这2000多人都是这么过来的。
昆山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38个,国家重点科技、重大科技专项32项,占全国地级市首位;获得中国专利奖金项一项,优秀奖四项,拥有国家千人计划人才117名,两院院士18名,院士工作站有8家,拥有国家重点新产品33个,中国驰名商标18个,省著名商标75个,省品牌产品113个。
2017年昆山人发明专利是57项,为全国同类城市第一,昆山在2011年就荣获了中国县级市聚集创新竞争力城市,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二、企业是创新的主体。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科研院所是依托,“产、学、研”合作是纽带,三者合一,必须要完善。企业以创新为导向,以技术为生命,以质量为追求,来增品种、提质量、创品牌。
昆山拥有高新技术企业是1064家,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是69家,各类企业与全国一百多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464个“产学研”联合体,省级以上的科研项目700多项,院企合作、校企合作在技术转让、成果推广、产业基地等方面实施了数百个合作项目。拥有院士工作站8个,博士后工作站62人,大中型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比例为96.7%,成为企业转化成果和实现利润的核心动力。
到去年年底昆山上市企业突破一百家,全市还储备了近百家上市挂牌的后备企业,形成证券市场的昆山板块,募集资金130.43亿人民币。
实体产业是经济的心脏,金融资本是现代经济的血液,离开了金融实体经济只能自我循环,有了市场、金融平台的结合,实体经济就能几倍几十倍的放大实力,效益就能成几何级数的增长。企业要把精力放在创新上,高等院校要把研究院建在产业链上,政府要把创新要素集聚在企业上,创新出成果了。
三、政府是创新推手。
为增强科技创新动力,昆山强化四个对接,(一)科技要同经济对接;(二)创新成果要同产业对接;(三)创新项目要同现实生产力对接;(四)研发人员的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
加大财政对科技投入,落实自主创新配套政策,昆山这四年全市县研发投入占每年GDP的三点3.5%,超过100亿,设立人才和科技专项资金不低于地方财政的6.2%,超过80亿。这些拿出去的奖励纳入财政预算,人代会审核通过,具有法律约束力,不因为主要领导更替而改变。政府要实施扶优扶强领引工程,引导企业由加工制造、设计制造向自主品牌制造发展。
四、园区是创新载体。
昆山一共有四大类21个园区作为创新的有力载体,第一类,四个国家级的四类开发区;第二类,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第三类,国家级综合保税区(由全国第一个出口+加工园区升级过来的);第四类,国家级服务外包商务区。14个国家级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八个特色产业基地(模具、可再生能源、机器人、软件、高端装备制造,电路板、传感器、精密机械),五个国字号产业园(国家留学人员产业园、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园、创业服务中心、清华科技园、工程技术研究院)。
集产、学、研、技术合作转移为一体,这样的技术支撑体系,来助企业创新,这就不仅为企业提供了特色服务,还能为创新发展献言献策,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另外,昆山还有两个国际合作基地,一个是中德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里面现在有136家企业,德国企业为主,也有欧美企业;另一个是西班牙产业基地。
昆山还有深化两岸合作基地(试验区),这是获得国家十三五规划点名昆山项目,是国务院批准设立,因为昆山市是大陆台资投资最活跃,台商企业最密集,两岸经贸文化交流最频繁的地区之一,台资占全国的台资的九分之一。
园区经济是昆山经济发展的特色和优势所在,集聚昆山90%以上的工业产品,整个昆山就是大园区,园区经济极大地提升了产业的转型升级和产品创新的承载能力,2015年创新能力排全国所有城市第11位。
五、市场是创新的导向。
昆山的创新从市场的需要处出发,占领市场最高点。其创新来源于市场需求,创新的成功也来源于市场调查,即要创新也要接地气。
在新常态下,昆山经济的发展没有停留在世界工厂定位上,其着眼于发展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产出效益高的新型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向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不仅要适应新常态,更要引领新常态。新一轮发展目标,昆山是通过建设四个高地:(一)创新资源集聚;(二)高端人才创业;(三)科技成果转化;(四)科技金融服务;真正使转型升级的切入点成为经济发展的增长点,真正使转型升级的着力点成为全面发展的突破点。
通过推进主导产业高端化、新型新产业基地化、优势产业高新化、传统产业品牌化;一般加工向高端制造提升、产业竞争向产品竞争提升、本地制造向当地创造提升。以实现“四化三提升”来抢跑中国制造2025。
招商引资
早在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昆山的招商引资工作就始终确立了“办好一个外资企业就是一本最好的投资指南的理念”。很多外商都是通过在昆山投资者的介绍慕名而来。
昆山在招商引资方面的做法为:
一、是采取以外引外,以大引大的办法来着力吸引新办规模大、档次高的外资项目,使开发区从作筑巢引凤向引凤筑巢来转变。
二、是走出亚洲,面向欧美,不断地拓展招商渠道,把招商引资的触角伸向世界上经济与技术发达地区。在积极的搞好对外宣传的同时昆山组织有关人员对欧美国家的驻上海领事馆、投资中介公司以及大的公司驻上海办事处,进行走访,了解投资信息,建立合作关系。
三、是坚持双向选择,择优接纳,编制产业导向政策,把利用外资同调整优化开发区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结合起来,鼓动外商兴办独资企业,鼓励外商与市县企业嫁接、合作、合资,扬长避短,各得其所。规模小,档次低,对环境有污染的项目,昆山坚决不上,这是一条硬政策。
各开发区在搞好自身开发建设同时坚持辐射性发展。昆山的开发区,尤其是经济技术开发区,它具有一把扇子两个功能,对外吸收对内是辐射的功能,有力地推动本地的对外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开发区既是对外开放吸引外资窗口,又是辐射乡镇、带动全市县区发展的龙头。
另外是建立配套基地,使配套区成为乡镇经济新的增长点,带动乡镇开放型经济发展,把项目落实在开发区乡镇配套区,注册在开发区,享受开发区政策。
四、是从形态发展向功能发展转变,不断强化产业导向功能、鼓励资本集聚功能、艺术孵化功能、辐射扩散功能和配套服务功能,来增强持续经济发展的后劲,开拓招商引资空间,提高开发区的开放性经济水平。
项目是地方产业成长的细胞,产业是承载项目的一个土壤,一个新的项目,就是一个新的经济的增长极。
在新常新常态下,扩大有效投入有效投资,既是经济稳定增长的一个关键支撑,也是新旧动能转化的一个有力抓手,更是实现经济目标的一个坚实的保障。
产业竞争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标志,项目建设是产业发展的强劲推手。龙头性的重大项目引进是今天的投资强度,是明天的经济效益,更是未来的产业竞争力。一个重量级的项目可以振兴一方经济,一个标志性的项目可以刷新一座城市的颜值。
昆山在招商引资时着重抓好以下五个方面:
一、注重项目抓招商;
二、意向项目抓落实;
三、在手项目抓到资;
四、在建项目抓投产;
五、关联项目抓配套;
以龙头企业为主导,吸引上下游产品的配套企业,形成项目群、产业链。
每个地方领导、开发区园区的主任、招商局长、搞招商人员,对园区的发展都必须要回答好下面几个问题;第一、这个开发区的主攻产业是什么?第二、发展主攻产业,园区有哪些优势?围绕主攻产业招来了哪些企业?目前这些企业进展到什么程度?第三,还准备再对接哪些龙头企业?第四,围绕龙头企业集聚了哪些关联企业?
现在园区全面招商转向集群化招商,首先要找准园区的行业龙头项目,改变过去招商都是别人介绍什么项目就碰到什么项目园区就招商什么项目,没有目的性(不能捡到盘里全是菜),现在要要搞集群化招商,要把精力下到找集群的龙头企业上。
集群化招商就是要对入区集群化招商,对已经入区的每一个企业去了解该企业用谁的产品,谁用你的产品,最大的那个企业在哪里?这样招来一个企业跟着配套的就是一组企业,这叫做集聚关联,配套企业就是产业链,也叫集群化、集聚化,形成横向配套,纵向延伸。
招商做到了有的放矢就会越来越轻松,不仅效果好,而且增加了你的把握度。以后每个地方每个开发区每个园区,一个季度召开一次已经入区企业的项目推荐座谈会,缺啥补啥,定点招商。
要设计园区的产业、地区的产业,然后按照产业链围绕产业的定位去招企业找企业。生产厂家在哪里?产业链还有哪些环节没进来?上网查找相关资料,按图索骥寻找对象,有效的方法就是去找已经入区的那个企业的供销业务经理,找供销经理比找董事长更有效果,因为他更了解供销企业的脉络,对产业链招商有作用、更有效。可以说入区企业的上游和下游企业都是招商的对象,使原有的盲目招商可以变成点对点的精确制导、精准招商、精准发力,招商引资必然事半功倍。
总之,首先要明确主攻产业,要按照地方的特点,明确自己的主攻产业,对各自的主攻产业要进行分析,加快园区专业化,精细化发展,更好的实现产业集聚。第二,培育产业龙头,这个龙头就是主导产业的核心。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产业链中间的复苏带动作用,使整个产业形成集聚效应。第三,要开展集群化定向化招商,也就是说要认真梳理上下游产业链中间的行业领军企业,要认真梳理上下游产业链中间的行业领军项目合作。
集群化招商是招商引资实现突破的有力途径,关键一个就是政府的软环境,政府的面貌要改变,要完全彻底服务于招商引资,整个区域的各部委办齐心协力,为了同一目标打好组合拳,地方经济就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经济的增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GDP的增速,不是以增长取代转型,而是由增量转向质量,速度要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这就是发展方式的转变。在引进外资方面,应该以高科技、新能源、低消耗产业为主,来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还应该结合本地的特点和优势,增强自己的产业带动力,提高本地产业发展的层次和质量,同时也强调,转方式调结构要成为发展战略的新常态,突出创新驱动要成为发展动力的新常态,来实现我们自己的观念增速。
第四篇:关于服务,客户经理如何转型升级?
关于服务,客户经理如何转型升级?
客户经理作为烟草公司和零售客户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承担着策略宣传、品牌培育、终端维护、经营指导、市场分析等工作。那么,面对规范经营和零售客户需求多样化的新形势,客户经理应如何顺应形势,实现职能转型升级呢?
■面对客户,指导更专业
走访零售客户,是广大客户经理最基础的工作。针对不同类别的零售客户,客户经理大都实行不同的走访计划,并灵活运用即时通讯工具,如微信、QQ等,收集周边市场信息,全面了解营销环境特点,为经营指导提供有效参考。
除了销售,零售客户还关心自己店里的库存情况。所以,客户经理应根据卷烟销量、结构、品牌组合宽度等,指导零售客户科学管理库存。同时,扎实做好信息采集工作,及时掌握零售客户的“进销存”情况,对零售客户经营状况跟踪了解,助其拓宽经营思路。
随着时代的发展,广大零售客户更加注重科学经营、现代化经营。因此,客户经理应配合公司安排,多组织发动零售客户进行座谈、培训、参观等,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此外,快速高效地回复零售客户提出的问题,以专业的素养、敬业的精神和真诚的服务打动客户,得到大家的认可。
■面对品牌,培育好形象
培育好品牌,既是客户经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助力零售客户赢利的法宝。
对于客户经理来说,通过对零售客户的业态、商圈、规模、客流量、顾客特点、消费水平、周边竞争态势等信息的综合分析,掌握他们店里每个在销品牌的价格、特点、文化内涵等,结合预定销售目标,可帮助零售客户定出不同阶段的目标销量、品牌上柜率等,选好目标群体、目标市场,进行有针对性的介绍。此外,客户经理可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深入了解重点品牌的市场反馈,针对不同类型零售客户关注的价值点进行生动介绍,让品牌培育更有针对性。
为了不让品牌“养在深闺人未识”,可根据零售客户的需求指导打造体验功能终端。比如帮助零售客户建立品牌文化体验区,利用投影仪、LED显示屏等载体,向零售客户和消费者展示卷烟生产工艺流程,介绍企业品牌文化,将品牌培育由“客户经理——零售客户——消费者”向“客户经理——消费者”转变,快速有效地提升品牌形象。
■面对消费者,了解更透彻
研究分析是客户经理一切工作的基础和前提。通过走访掌握大量第一手信息,用数据说话,提高分析品牌、客户和市场的能力,为的是让营销服务更加精细化、准确化。
做好需求预测服务,把握市场真实需求,是商业企业有效组织货源投放、工业企业按市场整合品牌、有效满足零售客户和消费者需求的前提。作为需求预测主体的客户经理,一方面要抓好零售客户指导,形成优质、稳定的客户资源,另一方面要抓好市场分析和预测,准确把握市场的真实需求和发展趋势,为货源组织与市场需求满足提供尽可能准确的依据,同时根据品类管理原则做好品牌管理。
此外,注重提升零售终端管理水平。零售终端作为行业面向消费者的最前沿,容不得半点忽视。客户经理应从卷烟陈列、货架管理等方面加强规范化、标准化指导,有效展示品牌形象,服务广大消费者。
第五篇:青海服务经济转型升级出实招(xiexiebang推荐)
青海服务经济转型升级出实招
周国
中国财经报网 2013-05-17
今年以来,青海省财政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摆到突出位置,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和财政资金的宏观调控职能,加大投入力度,创新和完善体制机制,正确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调整经济结构的关系,大力推动全省经济转型升级。
认真落实税收优惠政策,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今年以来,青海省各级财税部门努力克服税收减收压力,积极落实扶持小型微利企业发展的企业所得税政策、涉农税收政策、促进节能减排的税收政策、鼓励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税收政策,全面落实国家结构性减税相关政策,实施好青海省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政策,进一步营造良好的财税环境,有力支持了该省企业和个体工商业的加快发展,促进了该省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全力支持工业转型升级,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今年青海省级预算安排资金7.8亿元,专项用于支持工业转型升级,提高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一是安排工业“双百”和技术改造资金6亿元,比上年增长15.4%,发挥大企业、大项目对工业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并不断提高新兴产业比重。二是安排工业节能降耗资金1.2亿元,比上年增长41.2%,加大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节能降耗工作力度。三是安排“123”科技支撑资金6000万元,比上年增长50%,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继续完善支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促进现代农牧业加快发展。截至目前,青海省共下达财政资金28.95亿元,为全省农牧业生产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一是巩固发展生态畜牧业。全省共组建了883个生态畜牧业合作社,选择30个示范社开展能繁母畜补贴,并全面实施草原生态补奖机制。二是大力推进特色农业发展。以杂交油菜、脱毒马铃薯为主,全省杂交油菜面积达到160万亩,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145万亩。三是推进农区畜牧业规模化发展。扶持发展规模养殖场(小区)100个。同时,大力推进现代农牧业示范区建设,深化农牧业经营体制机制改革。
稳步推进“营改增”试点,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今年8月1日起,青海省将在交通运输业和包括研发技术、信息技术、文化创意等领域在内的现代服务业开始试点“营改增”,并逐步推广至所有行业。目前,青海省财政正抓紧协调相关部门,制定该省“营改增”试点工作方案、试点行业税收业务移交界定办法、试点过渡政策等。通过在部分行业并适时扩大范围的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探索建立和逐步完善适应第三产业发展、促进社会专业化分工和三次产业融合的增值税管理体系,从税制上消除重复征税,实现结构性减税,促进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投资、消费和出口结构,支持现代服务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