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发展拒绝文化管制
中国发展拒绝文化管制
行政管理专业赵力20100706403
5摘要: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转型必然会导致文化和思想的更迭,这需要政府来加以监管,然而这种监管仅限于一种良性监管。但是现在的中国社会对文化的管制已经走像了一个畸形的不良监管体制中,对于社会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反而阻止了社会文化事业发展的脚步,这是当今者进政府需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文化产业;管制;自由
一、我国文化管理的一些表现
“文化管制”这个词相信对于中国的大部分民众来说都不陌生,甚至是很熟悉。从政府对网络信息的监管都可见一斑。从百度等搜索引擎上的敏感词语的监控还有对于外国一些知名网站在中国发展受阻甚至是被屏蔽,从中国电视媒体报道的新闻内容到我们日常生活中转载或发表的一些文章莫名其妙其妙就被删了,从中国广电总局对于电视电影内容的诸多限制性要求到民众出一本书还要经过严格审查不能涉及敏感事件或敏感词语等等着一些了诸多监管都在向我们表明中国民众的生活是在政府无孔不入的管制之下的,这也想我们的民众反映了一个问题,对于政府这样大幅度的监管文化到底是对是错,难道政府是想让我们活在美好圣洁的新闻联播里,想让我们活在政府所营造出来了中国的伟大光辉的形象中自欺欺人而不愿让我们了解对于中国外国人的看法是怎样的么,如果是这样,那我们的民族究竟会变成怎样我不敢说,但是这样一个民族想要腾飞那就是难上加难了。
二、管制的来源以及我国对于文化管制的现状
首先我们看看管制一词是怎样来的吧。“管制”顾名思义就是对某一人事物或某一现象加以控制和管理,这本来是出现在经济学领域的词语,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通过自身的价值规律调节市场运行,能够有效的配置资源,然而人们发现市场有它自身的缺陷,这就需要一个助手来帮它完成市场运行的过程,这样政府对于市场的管制就成了理所当然。市场经济就是由一只无形的手和一只有形的手共同作用才能健康有效的发展。
国外发达国家对于市场的监管不像中国,由于国外实行的是私有制,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所以在国外政府对于市场的监管主要是针对一些不利于市场发展的行为进行整治强调的是事后管理。而中国实行的是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市场上占主导地位的是国有企业。国家作为企业所有者当企业发生危机时不可能坐视不管,而对于那些非国有的部分文化企业政府同样采取了措施。由于担心非国有文化产业冲击国有文化产业和主流价值,于是对非国
有文化产业也一揽子管制起来。我国文化产业在进行集团化运作的过程中,特别是传统的出版、广电、影视等,并未像一般的国有产业集团一样,归政府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管理,而是实行双重管理。文化产业的体制性障碍并未在集团化改革过程中得到有效解决,国有文化产业集团高度垄断,不仅使集团没有发挥期望中的改革效应。相反,计划经济时代的某些做法又得以复苏①。
管制文化必然会导致一系列的问题,然而出现了问题并没有想办法去探究其原因而是反过来加强了对文化的控制,因为管理者认为只有加强管制才能消除这些问题。这样的文化管制最终会使我们的国有文化受到思想上的辖制,会导致文化的后退。
国家出于国家利益的某种考虑,授权有关部门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管制,本意是希望维护市场秩序,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但有些管制者拥有了这种权力后,他们的目的不在于去维护市场的公正,而是将权力出售。由于管制权力的存在,被管制者必然寻求购买,就会形成一种设租寻租现象。出售与购买,对于管制者和被管制者似乎都是一件好事,却会导致信誉丧失,经济活力减弱,产业发展受到压制,对于整个社会而言会导致效率的下降②。
可见,不良管制不仅会带来社会效率的下降,还极有可能会导致腐败的增多。各国的经验表明,不良管制最大的弊病是导致腐败的滋生,只要存在不良管制,就会存在腐败。不良管制越多,腐败越严重,腐败问题越难以解决。
不良管制最大的受害者是被管制者,而最终最大的受害者则是国家。文化产业的管制越多,被管制者就必须花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与管制者打交道,被管制者通常会从不愿意发展到愿意花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与管制者打交道,因为这种交道远比通过自由公平的市场竞争更容易获得收益,是可以少花钱、多办事、办成事的。从表面上看,这种管制似乎并未对被管制者造成损害。但仔细想想不难发现,花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与管制者打交道给被管制者留下了巨大的经营风险。另外,大量守法诚实的企业,如果不与管制者打交道,就进入不了市场,就算进入了,也难以获得公平的市场主体待遇,最终导致生存艰难。不良管制会导致文化产业的不发达,对内无法形成产业的规模效益,对外无法形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其结果是损害了国家利益。
政府推动文化发展的结果可能留下一批豪华的空壳建筑,但无法将文化的精神气质充盈其中。政府手里握有潇洒的经费,但并不掌握文化精神。政府强行制造的文化形式表面看来可能形成文化活动的盛典,但并不能真正走入不同认知主体的价值选择。文化需要来自多方的思想交融,一方的文化不一定能代表整个世界的文化,只局限在一方小天地里是难以形成博大精深的文化的。
三、我国文化管制的具体例证
不得不说中国在文化管制方面做的有点让民众不满意,一直以来因为文化管制而发生的悲剧事件数不胜数,就拿前一阵子我们的学长来说,一个大有前程的本科毕业生,毕业后当了村官,这本来是一个发展潜力很好的有为青年,却因为一时不慎最终落得被劳教两年的命运。究其原因仅是因为在网上转发了几篇别人写的文章,而被劳教的理由则是因为最初的多次发表负面言论和谣言,后来竟升级到了颠覆国家政权。其实我们都了解到这些言论并不是任健宇自己写的而是他在微博上转发的别人的文章,但是为什么到了公安局里就变成了是他写的,还给他定了那样的罪名。先不说中国的劳教制度合不合程序,但是因为转发了几篇文章就被劳教这实在有点匪夷所思,一个刚从大学毕业,对国家和社会怀有深厚感情的年轻人,对身边的事情发一些自己的见解和想法,或转一些符合自己心意的文字,究竟有多大的危害和罪过?难道真要让他们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地沉浸在个人的小喜怒哀乐里装聋作哑? 那样的后果,是万马齐喑,比众声喧哗,更压抑,更不安全。还有一个就是任健宇的T恤衫,上面有“不自由,毋宁死”几个字,这也成了他被劳教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件T恤衫而已啊,就算是有那几个字,就能定别人的罪?这让我们这些普通民众要怎么想政府,我们是完全没有了自由,我们活在了一个巨大的网中,想要表达一下自己内心深处的意愿,这样都不行,那是要我们都变成没有思想,没有感情的动物,任由政府摆布,政府的这种行为才会停止吗?我们是活着的人,我们是自由的人,我们有权利表达自己的思想,我们不是为了被他人摆布才来到这个世上的,每个人都生来平等没有谁是比谁尊贵的,我们要的社会是痛了可以哭,高兴了可以笑,感觉被压迫可以有地方申诉,感觉这个社会不公平了可以有人帮我们做主。而不是事实都管着我们,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到最后我们只能丧失我们的本性。
温家宝总理多次提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他说一个国家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够保持生机和活力,但是在我们社会事务尤其是文化产业却很多管制和僵化。规范文化产业发展和应对国际挑战不应当成为文化产业管制的借口,而应成为解除文化产业领域不良管制最重要的理由。特别是从国家战略利益的角度来看,只有解除了不良管制,才能建立让企业充分竞争的自由市场,才能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国家文化竞争力的形成,真正保证国家文化安全和国家利益不受损害。
参考文献:
[1]:文化与管制、[2]: 文化与管制、
第二篇:中国动漫文化的发展
中国动漫文化的发展
一、课题组组员:高二十四班全体
二、课题指导老师:
三、活动实施过程
十月二十号到十月三十一号数据背景材料收集:6组 7组
过程性材料收集:1组 2组
十一月一号到十一月五号,整编材料:5组
十一月六号到十一月十八号,实地调查研究:9组
论文撰写:3组 8组
十一月十九号到二十四号,PPT制作:4组
十二月四号,展板制作:10组 5组
四、研究成果:
(一)研究背景和目的目的:通过对发展动漫文化益处的介绍,改变人们思想认识上的偏差,从而正视动漫文化,促进中国动漫重现活力,推动中国走上动漫强国的道路。
背景:近年来,动漫经济在全球持续走高,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新兴产业。而中国动漫年产量达22万分钟,已成为世界第一动漫大国,但中国动漫屡屡有量无质,陷入发展困难的僵局。
(二)研究过程分析及结论
分析:首先,是人们的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动漫,在国人眼中被定义低俗、浅薄的读物,只是供孩子消遣娱乐的幼稚动画片,所以中国动漫市
场大多只面向五、六岁的儿童,例如《喜羊羊与灰太狼》《熊出没》,其内容比较幼稚,所蕴含的教育思想也不深刻。如此狭小的市场局限了中国动漫的发展,使得动漫市场人才缺失、发展资金不足,从而导致创意的匮乏,使得国产动漫发展十分缓慢。
其次,是文化的缺口,日本式第一动漫强国,其动漫发展的模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例如,漫画里近乎逼真的亚洲人和各种鲜明的文化影子。这些都是其他国家望其项背的,然而中国动漫却很少有本民族的文化融入。欧美动漫《功夫熊猫》,以及很多日本动漫把中国元素拍的有滋有味,但是,中国动漫中,仅有两部拥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西游记》《秦时明月》,甚至很多中国动漫为了追求市场、收视率而改造别国动漫,如《星园战记》(中)与《超时空要塞》(日)、《大嘴巴嘟嘟》(中)与《蜡笔小新》(日)。或许这样可以做到节省开支、节约成本、省时省力,可是一味模仿,中国动漫永远不会有发展,打造出属于中国自己的动漫文化,才是发展的核心。
首先从经济看,随着动漫经济在全球市场的发展,动漫产业已成为众多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新兴产业,其中与经济效益结合最好的就是日本,日本动漫作品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而且动漫给日本经济带来的收益是巨大的,动漫已成为日本文化的支柱产业,在世界占重要位置。目前,世界60%的动漫作品都是来自日本,动漫产业占日本让你GDP比重超过10%。动漫的兴衰代表的不仅仅是荧幕、书籍的兴盛,还推动周边产业、手办、游戏的发展,其经济效益可想而知。
现如今,动漫产业是目前最具潜力的新兴产业之一,也是中国政府列为
重点扶持的文化产业。现在正在形成新的文化经济增长点,所以将我国建设成为动漫强国有利于经济发展。其次,从文化方面看,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极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以推行强行政治,动漫文化成为日本侵略的重要方式,日本对美国的动漫出口时钢铁的3倍,也一度成为中央电视台播放的主要动漫节目。《铁壁阿童木》、《聪明的一休》在中国家喻户晓。现在,日本动漫无处不在,占据了市场的60%,有68个国家播放日本动漫。这些动漫占据了世界电视机近半数的动漫播放时间,许多日本动漫形象已经成为人们心中的明星人物。近年来,日本政府正在把动漫产业转变为变现日本软实力的重要内容而发扬光大,所以我国要发展自己的动漫文化,避免受到别国的侵蚀。
最后,是动漫对个人的影响。日本动漫题材丰富,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创造深深地吸引了我们,这对个人的想象力、创造力的激发,也是有极大好处的。
然而动漫对人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想象力、创造力上,还在对人的素质培养,传递给观众一些正能量。优秀的动漫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召力和感染力使人充满正能量,引领人们前进。如《进击的巨人》传递爱好和平、《网球王子》传递拼搏进取、《家庭教师》中坚固的友谊等。动漫用其独特的魅力,使我们感悟到其中所蕴含情感。
所以,我们更应该把我们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动漫强国,向全世界传达中国优秀的五千年文化。
首先,我们要打造产业链,构建产业链的关键在于创造出优秀的动漫
作品和有足够吸引力的动漫形象,只是产业链的开端。拿《我为歌狂》来说,它在发行前大力宣传,未播先热,然而真正播出后,就迅速冷却下来,究其原因,这不动漫内容空洞,画面死板,人物表情动作生硬,没有足够的吸引力的动画形象。然后,在动漫产业价值链中,要通过衍生品盈利,就必须是动漫形象深入人心,就像《史努比》《机器猫》,其形象在世界范围内广为人知,因而以他们的商业形象和关联产品而创造价值成为动漫的神话。最后是并发衍生产品,这是动漫利润最大的一个环节,包括:音像产品、小说、游戏、玩具、服装,甚至是日用品、自行车、食品等产业产品。
其次是拓展和创新动漫内容。从2011年8月5日“亚洲卡通展”的调查报告中的知:中国14至20岁观众对日韩动漫的欢迎程度为82%,欧美动漫喜爱程度为81.5%,国漫欢迎程度仅为44.5%。欧美动漫大多情节简单,想象力丰富,剧情紧凑,人文主义温情贯通,人物具有乐观向上的精神。而日本动漫在其人物绘画,情节内容,主题内涵都十分优秀。但是我国动漫多呈低幼化,内容空洞,制作不精,所以必须以创新内容为主打造中国动漫。
然后,要充分发掘传统文化资源。动漫的形象和内容要富有民族特色,体现出我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我国有着丰富的历史资源,文献、文物、传说等都可以被开发和利用,例如,《秦时明月》中的诸子百家。
最后,题材要多样化。拓展动漫作品的选材范围,充分发挥想象力,如魔法,炼金术等。并要突破中国动漫低幼化的现状。就如日本东映公司的创作理念:“向世界的所有小孩和大人们赠送梦想和希望,通过看动画,可以让小孩子向往未来,丰富自身的想象力。制作品质优秀的动画作品治愈人们的内心,给予大家对明天的希望。”所以中国动漫应该分层次对不同年龄段所创作,实现大众化。
如今,在中国政府政策的支持下,中国动漫也在积极向上的发展,努力地改变国漫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十万个冷笑话》凭借其特有的吐槽幽默迅速流行;《尸兄》凭借精彩的故事情节获得了漫迷的普遍认可;“有妖气”网站上连载的原创动漫也越来越多,其质量也逐年提高,越来越多的漫迷开始关注中国动漫。
结论:中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着先进的动漫技术,有着无数的优秀人才,何愁中国动漫无法发展!继日美第三个动漫强国,中国,我们正在期待!
第三篇:中国玉器文化发展及研究
中国玉
10月28日
器文化发展及研究
2011
姓名: 班级: 学号:
玉石简介:
玉是在世界(尤其是东亚)各地区受到广泛欢迎的一个宝石的分类,在矿物学上玉分为硬玉(也称翡翠,主要成分为 NaAlSi2O6)和软玉(透闪石、阳起石一类,因化学成分的不同而呈现各种颜色,种类较多,但主要成份均为 Ca2(Mg, Fe)5Si8O22(OH)2)。软玉是中国传统的玉料,玉的名称就来自软玉,因以新疆和田地区 出产最佳,人们常把软玉称为“和田玉”。软玉的硬度一般为5.6-6.5度,呈不透明或半透明状,按颜色分为以下几类:白玉、黄玉、青玉、碧玉、墨玉和糖玉。硬玉是指产于缅甸的翡翠。无论是软玉、硬玉,它们的质地都非常坚硬,颜色很璀璨,故冠以“石中之王”的美誉。
广义上的玉还包括彩石,即所谓假玉,有汉白玉、京白玉、南阳玉、蓝田玉等。另外广义上的玉还包括钻石、玛瑙、水晶、琥珀、绿松石、珊瑚、珍珠等宝石
玉器概述: 上的玉器称为古玉或古玉器。玉石价值本已不菲,再经过巧匠的加工雕琢,就变成了一件件价值连城的宝物。玉器随着时代发展,就逐渐形成了玉的文玉器,是指用玉石雕刻成的器物。玉器包含古玉,自雕琢成器算起100年以化。我国素有“玉石之国”的美誉,古人视玉如宝。古人认为玉器不但象征着一个人高尚的品行和尊贵的地位,而且玉器还有养生之效 中华文明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传承至今从未中断,这是人类文明史上一大奇迹,而作为文化载体的玉器真实地记录了中华文明诞生、延续和发展的整个历
史进程,须臾不曾分离,这是奇迹中的奇迹。
中国玉器发展史:
一、史前时代
中国玉器源远流长,已有七千年的辉煌历史。七千年前南方河姆渡文化的先民们,在选石制器过程中,有意识地把拣到的美石制成装饰品,打扮自己,美化生活,揭开了中国玉文化的序幕。在距今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辽河流域,黄河上下,长江南北,中国玉文化的曙光到处闪耀,以太湖流域良渚文化、辽河流域红山文化的出土玉器,最为引人注目。
良渚文化玉器种类较多,典型器有玉琮、玉璧、玉钺、三叉形玉器及成串玉项饰等。良渚玉器以体大自居,显得深沉严谨,对称均衡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尤以浅浮雕的装饰手法见长,特别线刻技艺达到了后世也几乎望尘莫及的地步。最能反映良渚琢玉水平的是型式多样,数量众多,又使人高深莫测的玉琮和兽面羽人纹的刻画。
与良渚玉器相比,红山文化少见呆板的方形玉器,而以动物形玉器和圆形玉器为特色。典型器有玉龙、玉兽形饰、玉箍形器等。红山文化琢玉技艺最大的特点是,玉匠能巧妙地运用玉材,把握住物体的造型特点,寥寥数刀,把器物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十分传神。“神似”是红山古玉最大的特色。红山古玉,不以大取胜,而以精巧见长。
从良渚、红山古玉多出自大中型墓葬分析,新石器时代玉器除祭天祀地,陪葬殓尸等几种用途外,还有辟邪,象征着权力、财富、贵贱等。中国玉器一开始,就带有诸多神秘的色彩。
二、先秦时代
传说中的夏代,是中国第一个阶级社会。夏代玉器的风格,应是良渚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玉器向殷商玉器的过渡形态,这可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玉器窥其一斑。二里头出土的七孔玉刀,造型源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多孔石刀,而刻纹又带有商代玉器双线勾勒的滥觞,应是夏代玉器。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上诸侯争霸,学术上百家争鸣,文化艺术上百花齐放,玉雕艺术光辉灿烂。东周王室和各路诸侯,为了各自的利益,都把玉当作自己(君子)的化身。他们佩挂玉饰,以标榜自己是有“德”的仁人君子。“君子无故,玉不去身。”每一位士大夫,从头到脚,都有一系列的玉佩饰,尤其腰下的玉佩系列更加复杂化,所以当时佩玉特别发达。能体现时代精神的是大量龙、凤、虎形玉佩,造型呈富有动态美的S形,具有浓厚的中国气派和民族特色。饰纹出现了隐起的谷纹,附以镂空技法,地子上施以单阴线勾连纹或双勾阴线叶纹,显得饱和而又和谐。人首蛇身玉饰、鹦鹉首拱形玉饰,反映了春秋诸侯国琢玉水平和佩玉情形。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多节玉佩,河南辉县固围村出土的大玉璜佩,都用若干节玉片组成一完整玉佩,是战国玉佩中工艺难度最大的。玉带钩和玉剑饰(玉具剑),是这时新出现的玉器。
三、秦汉时代
秦代出土秦玉寥寥可数。秦玉艺术面貌还有赖于地下考古的新发现。汉代玉器继承战国玉雕的精华,继续有所发展,并奠定了中国玉文化的基本格局。汉代玉器可分为礼玉、葬玉、饰玉、陈设玉四大类,最能体现汉代玉器特色和雕琢工艺水平的,是葬玉和陈设玉。
汉代葬玉很多,但工艺不平不高。反映汉代玉器工艺水平的是陈设玉。这些写实主义的陈设玉有玉奔马、玉熊、玉鹰、玉辟邪等,多为圆雕或高浮雕作品,凝聚着汉代浑厚豪放的艺术风格。汉皇室装饰玉有衰落的趋势,多见小型的心形玉佩、玉刚卯、玉觿等。近年,偏居岭南的汉代南越王国出土大批装饰玉,以龙虎并体玉带钩、镂空龙凤纹玉套环最为精美,堪称稀世珍宝。东汉时,阴线刻纹又复苏盛行,绘画趣味有所加强。
四、魏晋南北朝隋唐时代
在中国玉器工艺史上,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高度发达的汉唐玉雕间的低潮,出土玉器极少,而且都具汉代遗韵,有所创新者,唯有玉环和玉盏。究其原委,当时不爱好琢玉,而盛行吃玉。在神仙思想和道教炼丹术的影响下,觅玉、吃玉达到了疯狂的程度。早期玉器的美术价值的礼仪观念,这时消失殆尽。
隋代著名的玉器有李静训墓出土的金扣白玉盏,琢磨精细,质地温润,光泽柔和,金玉互为衬托,富丽高雅。
唐代玉器数量虽不多,但所见玉器件件都是珍品,碾琢工艺极佳。唐代玉匠从绘画、雕塑及西域艺术中汲取艺术营养;琢磨出具有盛唐风格的玉器。八瓣花纹玉杯,兽首形玛瑙杯,既是唐代玉雕艺术的真实写照,又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实物见证。
五、宋元时代
公元960至1234年的274年间,是中国历史上宋、辽、金的对峙分裂时期。宋代承五代大乱之余,虽不是一个强盛的王朝,而在中国文化史上却是一个重要时期。宋、辽、金既互相挞伐又互通贸易,经济、文化交往十分密切,玉器艺术共同繁荣。宋徽宗赵佶的嗜玉成瘾,金石学的兴 起,工笔绘画的发展,城市经济的繁荣,写实主义和世俗化的倾向,都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宋、辽、金玉器的空前发展。宋、辽、金玉器实用装饰玉占重要地位,“礼”性大减,“玩”味大增,玉器更接近现实生活。南宋的玉荷叶杯,北宋的花形镂雕玉佩,女真、契丹的“春水玉”、“秋山玉”,是代表这一时期琢玉水平的佳作。
元代玉器承延宋、金时期的艺术风格,采取起突手法,其典型器物是渎山大玉海,随形施艺,海神兽畅游于惊涛骇浪之中,颇具元人雄健豪迈之气魄。
六、明清时代
明清时期是中国玉器的鼎盛时期,其玉质之美,琢工之精,器形之丰,作品之多,使用之广,都是前所未有的。明清皇室都爱玉成风,乾隆皇帝更是不遗余力地加以提倡,并试图从理论上为他爱玉如命寻找依据。定陵出土的明代玉玺、清代的菊瓣形玉盘、桐荫仕女图玉雕,都是皇室用玉。其时民间玉肆十分兴隆,苏州专诸巷是明代的琢玉中心,“良玉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
明清玉器千姿百态,茶酒具盛行,仿古玉器层出不穷。
明清玉器借鉴绘画、雕刻、工艺的表现手法,汲取传统的阳线、阴线、平凸、隐起、起突、镂空、立体、俏色、烧古等多种琢玉工艺,融合贯通,综合应用,使其作品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
玉器的纹饰: 折线纹:阴刻直线,顶端折回,主要作为动物身上的装饰。
重环纹:以两条阴线琢出环纹,饰于龙及其他动物之身。
对角方格纹:以双阴线琢刻方格,相邻两格对角线相连,等距连续排列,主要饰于龙及其他动物之身。
双连弦纹:以单阴线琢刻的人字形连弧短线,饰于龙身及首角上。
三角纹:以阴线琢刻出三角,多见于龙身,玉璜及器物柄部。
兽角纹:主要是龙角、牛角和羊角三种。
臣字眼:似古文“臣”字,故名。饰于鸟兽之眼,动物装饰中常见。
蘑菇形角:先秦玉器的龙纹,龙角顶端有一圆球状装饰,似未开的蘑菇,故名。
兽面纹:玉器上的兽面纹有龙、牛、羊等,也有未知的动物、纹饰多采用阴刻线或挤压法琢出的直线及折线构成。
螭纹:螭是传说中的一种没有角的龙,卷尾,螭屈,螭纹流行于春秋战国的玉器上,至宋代头部结构变化,嘴部较方、细长,眼较大,细身,肥臀,明清仍见有。
龙纹:龙纹是历代玉器的主要纹饰之一,最早见于红山文化。一般为蛇身,或素身,或饰有鳞纹,有的有足,有的无足。
鸟纹:一般羽毛多为阴刻细长线,鸟尾有孔雀尾或卷草式,眼部表现有臣子形、三角眼及单凤眼等。
云纹:玉器上的云纹形式很多,有单岐云,由云头、云尾两部分组成;有双岐云,云头部分分叉;有三岐云,云头部分分为三朵小卷云;还有灵芝云等。
谷纹:为圆形凸起的小谷粒,有的呈螺旋状,是历代玉器的主要辅纹之一。
玉器的鉴别:
1.水鉴别法
将一滴水滴在玉上,如果成露珠状,久不散者是真玉。2.手触摸法
若是真玉,用手摸有冰凉润滑之感。
3.观察法
将玉对着光亮处观察,颜色剔透、绿色均匀分布的是真玉。4.舌尖鉴别法
舌尖舐真玉有涩的感觉,而假玉则无。
此外,还可以用放大镜观察,主要看有无裂痕,有裂痕的其价值大减。
玉石的品质鉴别
鉴定玉的品质,有六条标准,即“色、透、匀、形、敲、照”。1.色
玉以绿色为最佳,红、紫二色玉石的价值仅为绿色玉石的1/5。玉当中若含红、紫、绿、白四色,称为“福禄寿喜”;若只含红、绿、白三色,则为“福禄寿”。色泽暗淡、微黄色的为下品。如果是单色玉,以色泽均匀的为好。2.透
透明晶莹如玻璃,没有脏杂斑点,不发糠、不发涩的为上品。半透明、不透明的玉,则分别称为中级玉和普通玉。在清朝和清朝以前,带有红、绿、白三种颜色的玉才称为翡翠玉。到了现代,翡翠玉泛指一般透明的玉。目前的翡翠玉以透明并带绿色的居多。3.匀
玉的色泽重在均匀,虽含白、绿但色泽不均匀的,则价值很低。4.形
玉石的形状可根据不同的审美要求,加工成不同的样式,无特殊标准。一般地说,玉石的个头愈大愈好。5.敲
玉当中常有断裂、割纹,一般不易观察到,如果用金属棒敲一敲,或者把玉轻轻抛在台板上,可以从声音的清浊辨出裂纹存在与否。声音越清脆越好。6.照
玉当中有肉眼不易发现的黑点、瑕疵,只要用10倍放大镜照一照,便可一览无余。
玉的品质可分为10级,每一级又可细分为上、中、下3档。其中,白玉无论其色泽好坏,透明度如何,价值都是最低的。
天然玉石的特点是略呈浅色,而不带有浅蓝色(俗称邪色)。另外还有一种合成玉,以玉粉、水晶加盐水制成,外观颇似深色“老坑玉”。鉴定的方法很简单,因其同天然玉石比重不同,可用手掂掂轻重,或用天平称量,重者为真玉。
目前,市场上常常混杂一些加工精湛的假玉。辨别假玉的一般方法是看、听、测。1.看
主要看晶体透明度、内部结构、光泽等。真玉透明、油脂光泽,花纹自然,内部纤维状态是不易模仿的。2.听
真玉声音清脆,人造假玉声音发闷。3.测
主要是测硬度。以玻璃板(摩式硬度5.5)为标准,除岫玉、绿松石外,一般都能在玻璃板上划出条痕,而玉石本身丝毫无损。假玉一般较软,划不动玻璃。
常见的假玉一般用塑胶、玻璃加工而成,它们都是非晶质材料,硬度低,密度小,还有材料本质的特征。如塑胶能用钢针挑得动,或能刻出划痕,拿在手中轻飘。玻璃在灯光或阳光下内部显示气泡,偏光镜下显示非晶质性(转动时无周期性的明暗变化),有原料制作漩涡状条纹等
自己的感受: 在写这篇文章时,我查阅了大量资料书籍对中国玉器文化有了大致的了解虽然好多都是照着资料抄过来的,但这个过程也增长了我的见识。作为一名新疆人,之前对玉器的了解少之又少。通过这次作业我知道了中国玉器文化源远流长,玉已深深地融合在中国传统文化与礼俗之中,充当着特殊的角色,发挥着其他工艺美术品不能替代的作用,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感到自豪!
第四篇:文化蓝皮书: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15~2016)
文化蓝皮书: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15~2016)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组织编写的《文化蓝皮书: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15~2016)》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进入新常态,文化产业10多年来发展的“热运行”态势持续趋缓;“十三五”将是我国文化产业进入“新常态”的关键时期,我国亟须制定“对外文化发展战略”,与“一带一路”倡议相配套,弥补我国全球发展战略中的“文化短板”;必须在国际领域提倡“可分享价值”以填补价值观缺位;并且以服务于“对外文化发展战略”为目标,以构建新型文化治理体系为突破口,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对一系列制约国内文化发展的重大问题提出根本性的解决方案。建议打通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之间的通道,把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为一体,加快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充分发挥文化装备制造业的支撑作用,高度重视生产性文化服务业发展。
我国文化产业终结10余年发展 “热运行”,回归“常态化” 蓝皮书指出,2015年1月23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13年中国文化产业年报,增加值为21351亿元,占GDP的3.63%。其中,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为20081亿元,比上年增加2010亿元,增长11.1%,比同期GDP现价增速高1个百分点。相比较而言,2012年我国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实现增加值18071亿元,比上年增长16.5%,比同期GDP现价增速高6.8个百分点,2013年文化产业的增速再次明显下降,几乎与同年GDP增速持平。现在看来,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部门,长期地大幅超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增长是一种“非常态”,从我国的实际发展状况看,这种增长与文化体制改革,以及与改革配套出台的鼓励政策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政府提供的“外生动力”。随着改革告一段落,政策效应必将递减,产业发展动力必将从政府转向市场,发展速度必将下降,这种下降就是回归常态。因此,文化产业走进新阶段的首要特征是改变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降低非常规的发展速度。我国文化产业正越来越融入实体经济,显示出与发达国家相似的景象
蓝皮书指出,当代文化产业是“后工业化”时代的产物,越来越从传统形态的文化产业发展为新兴文化产业。有两个典型特征日益凸显,即前端越来越强调内容创意,后端越来越从“产品”变为“服务”,融入一系列相关产业,使创意成为国民经济的普遍特征。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的突出特征是产业“关联度”高、带动性强,于是主要的产出越来越转变为对相关产业提供的生产性服务,这使得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越来越与实体经济融为一体,演变为一种以“体验经济”为名的社会经济生活景象。这种文化产业与实体经济普遍的“互渗”性是文化产业成熟的表现,也是文化产业的常态化标志。
我国文化产业起步晚,成熟度低,除了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之外,生产性服务功能较差是一个突出问题,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文化产业对于国民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支撑作用。在这里,突出的表现就是适应实体经济需求的“中间产品率”较低,产业关联度较低,带动性较差。但是,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加速,国家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鼓励政策连续出台,宏观经济环境已经发生较大的变化。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融入实体经济成为我国文化产业的一个突出发展动向。2014年3月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是一个新的开端,该文件对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发展、促进其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进行了系统部署,明确了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装备制造业、消费品工业、建筑业、信息业、旅游业、农业和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的重点任务,并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我国文化产业的创新创意创业作用已经越来越显示在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走上了与市场经济先行国家同样的常态化道路。“文化走出去”要以外宣创新倒逼内宣改革
蓝皮书指出,反思近年来我国在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时出现的问题,基本上可以归结为“以内宣模式做外宣”的结果,因此现在需要做的是“以外宣创新倒逼内宣改革”,这就要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以“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原则为指导,推进文化治理体系建设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中心命题,也是提高文化开放水平、有效服务于国家对外文化发展战略的关键。什么叫作“文化治理体系”?就是在政府“管文化”和具体文化单位“办文化”之间建立起一个具有协调功能的中间环节——第三部门。这个部门主要由非营利性的专业机构组成,对外可以以民间渠道探讨敏感问题,避免政府直接出面立场过于僵硬的不便,对内可以承接政府相当的管理职能,避免对文化价值做不恰当的是非判断。事实证明,建立“文化治理体系”既是国际上通行的成功的社会参与文化管理形式,也是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构建文化治理体系必将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找到新的突破口,使得我国文化体制改革走出一条从“办文化”到“管文化”,又从“管文化”到“治理文化”的新型路径,开辟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全新局面。粤、苏、浙、鲁、湘、豫6省份文化产业就业规模都超过百万人,北京排名第七 蓝皮书在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的基础之上,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区域结构展开分析,北京、山东、广东、湖南、河南、江浙地区无论是文化企业数、法人单位数,还是年末就业人数,都排在全国前列;广东、江苏、山东、上海、浙江、北京6个省市的产出明显较大;而不同的省市自治区之间的集中度和产出能力的差异也很大。
蓝皮书指出,2013年末,广东、江苏、浙江、山东、湖南、河南是全国6个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数量超过百万人的省份,依次达到了3741879人、2267728人、1709299人、1587684人、1117868人、1055686人,它们所占全国文化产业年末从业人员数量的比重则依次为17.54%、10.63%、8.01%、7.44%、5.24%、4.95%,合计所占比重高达53.81%。如果再计入年末从业人员数量排名其后的北京、福建、安徽、上海4个省市,则当年年末从业人员数量最多的前10个省份合计所占全国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数的比重高达69.81%。新兴文化消费三低特征明显,用户付费意愿增强
蓝皮书指出,传统文化消费和新兴文化消费融合发展是现阶段文化消费的又一个结构性特点。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极大地刺激了新兴媒体的发展及其和传统媒体的融合。面对不同的消费方式、消费渠道甚至是全新的消费商品和服务,文化消费领域得到极大扩展。以互联网为例可总结出一些新兴文化消费的特点,有助于更加深入地理解文化消费现阶段的特征。
第一,消费群体年轻化。2013年我国移动互联网网民用户规模达6.52亿,年轻人是主要的互联网使用群体。其中,24岁及以下的占31%,25~30岁的占29%,31~35岁的占18%。这种年轻化趋势体现在新兴文化消费的各个领域,主要在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游戏、网络视频领域,其主要的消费群体都偏年轻化。
第二,学历偏低。新兴文化消费群体的又一大特征是消费者向低学历人群扩散的趋势继续发展。我国互联网网民的学历大多集中在高中/职高/中专/技校(占33%),本科占23%,大专占20%。在我国移动新闻资讯类应用网民中,毕业于高中/职高/中专/技校的占31%,而我国移动音乐类应用网民毕业于高中/职高/中专/技校的占35%,本科、大专、硕士及以上学历者总计约占总规模的40%,说明新兴文化消费群体的学历整体偏低。
第三,收入偏低。中国互联网用户收入统计显示,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占23%,1000~1999元的占10%,2000~2999元的占20%,3000~3999元的占19%。消费群体主要为中低收入者。中国移动视频应用网民收入1000元以下的占25%,2000~2999元的占24%。中国移动新闻资讯类应用网民收入1000元以下的占28%,2000~2999元的占25%。中国移动音乐类应用网民收入1000元以下的占25%,2000~2999元的占24%。
第四,用户付费意愿增强。随着用户付费意识逐渐增强,政府加大对版权的保护力度,付费用户数量逐渐增多。以网络文学为例,中国网络文学用户愿意付费的比例明显提升,达到28.9%。但是实际上付费用户的比例仍然不足10%,其主要原因是中国版权保护环境还有待改善。中国网络文学用户可接受的月付费额度也有所提高,尤其是较高额度的月付费用户占比有不同程度的提升。3~10元是用户可接受的主要付费区间,占比接近50%。互联网企业将主导中国电影市场 蓝皮书指出,2014年,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已经通过一桩桩的投资与并购案例,让中国电影市场充分领略了互联网所带来的巨大冲击。在BAT直接或间接的推动下,电影投资方面出现了众筹的新模式,电影发行方面出现了视频网站平台或新媒体的模式,在电影购票方面更是出现了团购和在线选座的新模式。这些新模式的产生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电影产业链,使之与互联网产业链相互结合。
第五篇:中国对外文化贸易发展初探解读
中国对外文化贸易发展初探
【摘要】随经济全球化的推进文化
【关键词】国际 对外文化贸易 经济全球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文化贸易已经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总体上看,国际贸易的形式分为两种: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按照日内瓦WTO统计和信息系统提供的文献,国际服务贸易分类表中全球的服务部门可以分为11个大类142个服务项目。其中第10个大类为娱乐、文化与体育服务,包括娱乐服务(含剧场、乐队与杂技表演等)新闻机构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及其他文化服务、体育及其他娱乐服务。此外还包括商品服务F类别中的印刷、出版通信服务,D类别中的视听服务,电影与录像带的生产与批发,电影放映,无线电视与电视、录音等。在WTO组织成员之间的谈判和协议中,文化的引进和输出不仅仅作为一种文化交流活动,而且是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而且特殊的组成部分,因此理所当然地被纳入了许多国家对外贸易的战略研究视野。
国际上一些贸易研究机构和专家,把文化贸易分为硬件贸易和软件贸易。一般来说,硬件是指用来生产、储存、传播文化内容的器物工具和物态载体,如摄影器材、视听设备、影视器材、舞美设备、游戏和娱乐器材艺术创造和表达的工具等。软件则指文化内容和文化服务,包括广播电视节目、电影动画片和故事片、印刷品、出版物、视听艺术、表演艺术、载有文化艺术内容的光盘、视盘和多媒体、娱乐、会展等。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料,过去20年间,全球文化贸易总额一直在持续增长。但是,这些贸易绝大部分在少数发达国家之间进行。多年来,日本、美国、德国和英国是世界上主要的文化贸易出口国,占全球文化贸易出口额的一半以上,而文化贸易的进口额也高度集中在美国、德国、英国和法国,占全球文化贸易进口额的一半左右。
一、我国对外文化贸易发展的现状
据我商务部2008年5月发布的《2007中国文化产品及服务进出口状况年报告》数据,2007年我国核心文化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为129.2亿美元,核心文化服务进出口为37.2亿美元。而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7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6%,总量大概在6412亿元(约878亿美元),当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为21738.3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12180.1亿美元)。2009年5月,商务部发布了《文化产品及服务进出口状况报告(2009)》,2008年中国核心文化产品进出口规模稳步扩大,进出口总额比上年同期增长22.6%,达158.4亿美元。其中进口略有下降。在跨境文化服务贸易方面,2008年文化服务进出口同比增长29.5%,达到48.16亿美元。综合以上数据可见,我国对外文化贸易只占据文化产业整体相当小的部分;在我国国际贸易体系中,文化产品及服务的贸易额正逐年递增,但在进出口总额中仍显得微不足道。
另据联合国五大机构于2008年出版的《2008创意经济报告》显示,从1996年到2005年,中国创意产品出口额从184.28亿美元增长到613.6亿美元,2005年中国已经占据创意产品全球出口市场18.29%的份额,成为全球创意产品的第一生产国和出口国。然而,通过对具体出口行业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的创意产业出口主要集中在文化产品制造,如工艺品加工、设计产品加工等,而核心的版权内容产品输出仍然不足,尤其是视听内容产品及版权贸易还相当匮乏。2000年到2005年,中国版权和许可证费出口额从8000万美元增加到1.57亿美元,增长96%;同期,中国的版权和许可证费进口额从12.81亿美元增长到53.21亿美元,增长315%。2005年中国的版权和许可证进、出口额之比为33.9:1,是典型的版权贸易逆差国。
2005年后至今,我国对外文化贸易逆差的状况依然不容乐观,以新闻出版总署自2005年起连续4年发布的《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统计数据为例: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等核心文化产品的贸易额逆差逐年扩大(2005年14853.16万美元,2006年上升到17256.39万美元,2007年跃升到21477.73万美元,2008年更上升至25029.64万美元);版权进出口比例在2005-2007三年间有所降低(2005年7.18:1;2006年6.02:1;2007年4.28:1),但2008年却相反上升至6.91:1。
综上可见,我国目前仍处于文化产业全球分工链的低端位置,具有中国主流价值和现代理念的核心文化产品在国际文化贸易中总量仍然很小。
二、我国对外文化贸易逆差的原因分析
1.对祖国传统文化重视不够
西方国家有现民主,可是其宗教思想却从来就没有中断过,这就保证了其文化的延续性。而我国,由于把1840年以后中民族所受的屈辱及国家的落后都归罪于传统封建文化的积淀,于是,“倒掉洗澡水,把孩子也倒掉了”。结果是韩国申请了端午祭,我们才酸涩地觉得它是我们的财富;中国年轻人日益隆重地过起了西方情人节,我们才宣传起中国的七夕节;外国快餐在中国攻城掠地,我们才鼓吹起中式快餐的好处。可以看出,我们自己都不重视自己的传统文化了,还谈什么扩大文化产品的出口?反观其他国家,它们却非常重视保护自己的文化元素和文化产品。WTO多哈回合谈判中止的原因很多,其中有一个原因:在服务贸易自由化谈判中,法国等国提出了“文化产品例外”原则,即文化产品不能实施贸易自由化,这与美国的意愿相左,从而导致此谈判破裂。可以看出,即使是在西方国家内部,尽管有相同的意识形态、价值观,但在维护民族文化的纯洁性和延续性上,西方国家仍然是态度鲜明、立场坚定的。
2.没有把传统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传播中华精神
中华文化元素是由显性因素和隐性因素两部分构成。显性因素,文学艺术、经史典籍、民族服饰、历史遗迹、节日风俗、书法篆刻,乃至于中国结、奥运吉祥物福娃,甚至一把纸扇、一撮茶叶,等等;而隐性因素是那种支撑我们中华民族发展到今天、并使中华文明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的精神、气质、品格和风骨。在对外文化贸易中,我们要求通过将显性的中华文化产品推向世界,并在此基础上,向世界传播中华精神。显然,隐性因素更加重要,因为其一旦被外国人所接受,则会加速显性文化产品乃至于普通货物的对外贸易。
然而,由于对传统文化的不重视,以及中国传统观念认为文化就是文化,做生意就是做生意,中国人很少想到去卖文化。结果出现了一种令人尴尬而又可怕的事情:花木兰是中国的,但美国却把它拍成了电影,除赚了3亿美元的票房收入,更将花木兰变成了美国品牌;三国演义是中国的,但在网络游戏中,却被日本开发成游戏软件,成了日本品牌。
3.政府没有积极推动对外文化贸易发展的有力措施
应当说我国有关政府部门已经在思考如何促进中国的文化产品走出国门了。2004年7月文化部与商务部及海关总署联合下发了《关于促进国产音像制品出口的通知》,2005年初文化部发出了《关于促进商业演出展览、文化产品出口的通知》等。但是这些政策都缺少实质性的支持,税收问题、投资优惠等。特别是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风险都大大高于普通商品,生产的周期也大大长于普通商品,如何给予扶持,没有明确的、切实可行的措施。
三、积极推动我国对外文化贸易的发展
1.借鉴他国经验,合理规划我国对外文化贸易发展格局
1929年后,美国控制电影产业的大财团通过收企业和控制发行渠道,逐渐建成有效的全球制片发行体系,为好莱坞电影继续走向世界打造了坚实基础。通过跨国文公司、占据市场份额90%以上的影视产品及影音乐版权贸易等,美国文化和价值观走向全球,大大拓展了话语权。
韩国金融风暴后对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尤其注重文化创意产品的国际市场拓展。其基本战略路径是瞄准国际市场,将中国和日本等国为重点出口对象的东亚地区作为登陆世界市场舞台的台阶。通过针对亚洲、美洲等地区的区域差异开发针对性产品;挖掘品牌对韩国形象和韩国文化产业的市场效应;在文化出口地区建立“前沿据点”,通过前沿据点开展区域市场调查、研发和宣传;积极开展跨国合作,集中资金支持重点出口项目等具体措施,分地区、分阶段占领国外市场,有效地推动了韩国游戏等文化产业的发展。
现阶段的中国与当时的美、韩具体国情差异较大,不可盲目模仿。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文化产业的国际化发展是国家文化实力被世界承认的必由之路。可以说,目前中国内地的文化产业只是存量,而作为我国文化产业增量的外向型文化产业,发展力度明显不足。中国可借鉴国外成功模式,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以文化产业国际化战略,实现新时代的文化突围。
2.全方位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和贸易活动
例如参照世界文化论坛、全球文化论坛、国际文化和发展大会等全球性文化交流平台的运作方式,吸纳国际文化基金等国际性文化基金会的资金资助,并力争形成长效机制,进一步强化“中国注意力”的影响。为进一步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争取中国文化话语权,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促进与文化相关的各项事业和产业快速发展,提升我国国家形象,增强整体竞争力,还应当积极打造更高规格、更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化交流平台,从而形成定期的、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化交流机制。
此外还需加快中国海外文化中心、孔子学院等对外文化交流机构的投资建设,以此为载体推进汉教育事业及中国文化传播;拓展交流合作领域,鼓励人民团体、民间组织、民营企业和个人从事对外文化交流以淡化政治色彩,简化程序,为民间力量参与对外文化交流提供便捷通道。
3.积极培育有特色的跨国文化集团
深圳华强集团就是跨国文化集团的优秀代表之一,其在海外投资兴建文化科技主题公园,是国内文化产业出口非常值得借鉴的成功案例。继在第四届深圳文博会上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科技主题公园输出到伊朗后,2009年5月18日签定投资的南非主题公园被誉为“中国迪斯尼”,这是中国向非洲出口的首个大型文化产业项目。这种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高技术含量以及含有中国文化的主题公园,大量地输出到国外,不仅可以获得可观的经济回报,还能够积极推进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与此类似,国内市场稳定且发展潜力较大的企业可通过直接投资或注资海外文化企业、建立文化产品的国际营销网络等,以多元化渠道进入国际文化市场;中小文化企业则应根据自身实力,以合作出口、积极参与国际性文化展销等方式,适当寻求国际合作。同时还应利用金融危机背景下海外人才回流的有利时机,发挥其国际化背景的优势,尤其是借助高端投资人才的国际化操作经验,破除海外市场迷雾,为文化产品服务“走出去”助力。
4.投建海外文化产业基地
文化产业作为一种产业,只有在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相对成熟的运作机制以及优秀创意人才集聚等等的前提下才会迸发出产业自身所具有的巨大价值。而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导致海外投资成本大幅下降,为中国出海建立文化产业基地或产业集聚区,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中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长期以来存在着实力弱小、经验不足、不熟悉国外投资环境等现实障碍,单独出海往往面临巨大的投资风险。因此,中小企业在有经济实力较强、国际贸易经验较足的大型企业带动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以合作参股方式在海外形成产业集聚,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投资方式。
而中国目前尚未出现较为成熟的海外文化产业集聚区,因此,也可借鉴类似经贸合作区工业园的成功模式,直接在海外建立文化产业基地。充分利用国外较低的发展要素成本、丰富的文化资源,或是相对宽松的文化市场机制等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各种外部条件,推动各层次文化企业走出去,发展壮大我国的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