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应用架构模式读书笔记

时间:2019-05-14 19:51: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企业应用架构模式读书笔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企业应用架构模式读书笔记》。

第一篇:企业应用架构模式读书笔记

企业应用架构模式读书笔记

主要说明的问题

 企业级程序分层

 构建领域的业务分层

 构建用户界面 将内存模块影谢到关系型数据表 在无状态下处理会话状态 分布原则

系统架构:

架构是专家级项目开发人员对系统设计的一些可以共享的理解。这种理解可以表现为系统主要部分组成部分及这些部分的之间的交互关系。

企业应用的特点

1.数据持久:程序多次运行都必须用到他们。

2.大容量存储:巨大的数据量导致数据的管理成为系统的主要工作

3.多人同时访问:要确保多人正确的访问数据就一定存在问题。即使人数不多要确保2个人同时操作同一数据项也可能存在问题。(事务管理工具可以处理以上问题但对开发者不透明)

4.存在大量用户操作界面

5.很少有单独存在的一般与其他周边系统相互集成关于性能

1.响应时间:系统完成一次外部请求的时间。响应性是系统的一个重要指标它表明系统响应请求的速度。如果响应性太慢用户难以忍受。尽管响应时间不慢。如果在处理请求期间系统一直处于等待状态,则系统的响应时间与响应性是相同的,然而如果在处理完成之前给出一些信息表明系统已经接受到请求则响应性会好些

2.等待时间:是获取系统响应的最小时间。

3.吞吐率:给定时间内能够处理的最大的请求数。对于企业应用来说通常用每秒事务数(tps)来度量。该指标依赖于事务的复杂的程度

4.负载:系统当前负荷的表述。可以用当前有多少用户连接来表述。负载也可以作为其他指标的参造。

5.负载敏感:响应时间随负载变化的程度.(可用衰减来表述)

6.容量:最大有效负载或吞吐量的指标。它可以是一个绝对最大值或性能衰减至低于一个可以接受的一个值之前的临界点

7.可伸缩性:度量向一个系统中增加资源(一般理解为硬件)对系统资源的影响。一个可伸缩的系统允许在增加新的硬件后能够提高若干性能。垂直伸缩性指的是提高单个服务器的性能。水平伸缩性指的是增加服务器的个数。在企业应用中关注硬件的可伸缩性比关注容量和效率更重要。

系统分层

用分层观点来考虑系统时可将各子系统按多层蛋糕的形式来组织,每层都依赖其下层之上。在这种组织上上层使用其下层定义的服务,下层对上层一务所知。宁外每一层对其上层仍长 其下层的细节。

分层的好处:

1.在无需了解其他层次的基础上可以将某一层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理解。

2.可以替换某层具体实现。只要提供服务相同即可。

3.可以讲层次的依赖性减低到最低。

4.分层有利于标准化工作

分层的缺点

1.层次不能封装所有的东西有时带来联级修改。

2.过多的层次影响性能

3.很难决定建立那些层次及层次的职责

分层的历史

20世纪90年以前没有分层

20世纪90服务器|客户端系统:这种系统2个层次客户端包括用户界面和其他应用代码。服务器端基本上为关系型数据库。这种方式将业务逻辑写在客户端显得十分笨拙不易重用。其二:将业务逻辑写到服务器上作为存储过程。但是存储过程只提供有限的结构化机制这将再次导致结构笨拙。关系型数据库重要特点是标准sql,允许更换不同的关系型数据库。单存储过程是各个数据库厂商私有的不能兼容。在服务器|客户端普及的时期出现面向对象方式。面向对象为领域逻辑的问题找到答案:转向多层结构。在这个结构下表现层表现为用户界面。在领域层表现领域逻辑,在数据层存取数据。这种方式将复杂的业务逻辑独立出来单独放入中间层可以加以建模和组织。

三个基本层次

1.表现层:提供服务、显示信息。处理用户与软件的交互。主要职责是向用户显示信息并

从用户那里获取信息理解解释为领域层或数据层上的动作。

2.领域层:系统业务逻辑。它是应用必须做的所有领域工作:包括根据输入数据或已有的数据进行计算。对从表现层输入的数据进行数据有效的认证以及根据从表现层接受的命令调度那些数据层资源。

3.数据源层:与数据库、消息系统、事务管理器及其他软件通讯。主要关注与其他系统的交互。这些系统将代表应用完成相关的任务。对大多少企业应用来说就是数据库。主要永久存储数据。

层次的表现形式:

1.领域层对表现层完全影厂。

2.表现层对数据源层直接操作。

表现层可以解释用户的命令通过数据源层将相关数据从数据库中提出来让领域层在向用户显示前作相关的处理

表现层可能与数据源层一样出现很多接口。因为他们都是可能是系统的外部接口它就是

【wiki】模式的背后逻辑:它将任何系统都视为由到外部系统的接口。

分层的普遍原则:领域层或数据层绝对不依赖于表现层。也就是说在领域层和数据层代码中部要出现调用表现层代码。这条规则简化在相同基础上替换表现层的代价。也使表现层的修改带来的连锁反应尽可能的小。

如何区分领域逻辑: 假想向系统中新增一个完全不同的新层次,如果需要重复实现某项功能则说明该功能是本该在领域层实现。

领域逻辑的组织

组织领域逻辑的三种模式:事务脚本、领域模式、表模块。

1.事务脚本:保存领域模式的最简单的方式。它从表现层获取输入、进行校验证、计算处

理、将数据保存到数据库中、以及调用其他系统的操作等。然后该过程将更多的数据返回给表现层。基本的组织方式是让每个过程对应用户的可能做的一个动作。

优点:大多数人都能理解的简单过程

能够使用行数据入口或表数据入口

很容易表述事务的边界

缺点:

当如干事务需要做相类似的操作时通常脚本里包含相同的代码。通过这些相同的代码可以组成公共函数可以消除次现象,但在很多时候消除副本或检测副本都困难这样使得程序结构不清晰。

领域模式:在整个过程中不是由一个过程来完成某一业务逻辑,而是在过程中产生若干对象由每个对象都承担一部分相关逻辑。

表模块:它与领域模式类似。关键区别在与领域模式对数据表中的每条记录有一个相应的实例而表模式只要一个综合实例。它是事务脚本与领域模式的一个中间者,它围绕表而非直接围绕过程组织领域逻辑,提供更多的结构、而且更容易发现冗余代码。它最大的优点就是与软件架构中已有的部分衔接。

第二篇:企业移动应用安全超市技术架构研究

企业移动应用安全超市技术架构研究

王嘉延,杨杰,戴浩良

(中国南方电网广州供电局有限公司,广州510620)

摘要:

针对电力企业移动化建设过程中,如何实现大量的企业移动应用进行全生命周期的管理问题,提出企业移动应用安全超市的企业移动应用管理架构体系,并结合实名制终端设备和用户管理技术、基于SSL VPN 的数据安全通道技术和终端数据安全技术,提出一套完全符合电力行业移动应用管理架构和技术方案,有效解决电力企业移动应用全生命周期管理的问题。关键词:

企业移动化;应用电子市场;企移动应用超市;信息安全;云计算

0 引言

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广泛应用为标志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来临,已经对包括电力行业在内的企业信息化进程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已经习惯于使用智能移动终端来进行交流、沟通和信息获取的企业员工,提出了越来越多的企业业务移动化的要求。然而,企业移动化不是简单地将企业应用迁移或移植到智能移动终端上就可以了,由于智能移动应用具有多平台、开放性、小型化、碎片化、个人化和随时更新下载等新的特点,对企业信息化管理,尤其是关系到国家能源安全的电力行业带来了全新的挑战。

企业移动化对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带来了全新的挑战:

(1)包括iOS、Android、Windows Phone 在内的智能终端平台操作的多样性差异和海量的移动应用,为企业移动化管理带来巨大的挑战;

(2)用户已经习惯通过第三方公共应用市场,大量下载和更新移动应用,如何对企业移动应用进行统一安全发布管理,也是电力企业移动化建设面临的新问题;(3)移动智能终端应用接入和使用的身份认证问题;

(4)由此带来的移动智能终端应用企业数据安全访问问题。针对以上在企业移动化中面临的突出问题,结合电力企业信息化安全管理规范,南方电网广州电力局的王嘉延、杨杰和戴浩良三人共同创新规划和设计了面向未来电力企业移动应用管理的“企业移动应用安全超市”的企业移动化应用管理平台框架,有效解决了上面企业移动应用管理的四个问题。企业移动应用安全超市架构 目前,针对智能移动终端的移动应用分发,主要依赖于由苹果公司首创的移动应用电子市场(App Store)模式。但是,包括苹果公司在内的App Store,所分发和管理的移动应用,由于是对平台内所有终端用户都是开放的,更适合通用的移动应用的分发和管理。尤其是Android平台,由于没有对移动应用的来源做严格的审核和验证,大量非原厂的第三方App Store 已经占据了Android平台的移动应用分发和管理的主要份额,例如有三星、华为这些手机厂商,也有91 手机助手、运营商背景的各种电子市场,由此带来移动应用管理存在巨大的安全风险和隐患。

因此,对于面向企业移动化的企业移动应用管理,尤其是企业内部使用的移动应用,这些由第三方管理 的App Store 显然无法满足企业移动应用管理的要求,尤其是对信息安全要求比较高的电力行业企业,更有迫切的要求能够由一套安全和企业自主管理的AppStore,用于对企业的移动应用进行统一管理,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实现企业应用移动化提升企业信息化能力的目标。基于以上考虑,笔者就建设符合电力企业移动化管理要求的“移动应用安全超市”的相关技术和架构进行了研究,并以这项研究为基础,最终研发出“移动接入办公平台系统”产品,完全实现了移动应用安全超市的技术目标。(1)建立企业移动应用超市系统架构

在目前企业的主流的智能移动终端系统平台中,以苹果公司为代表的系统平台厂商,专门为需要自主主建设企业应用超市的企业,提供了一套完整的企业开发者计划(“Apple Developer Enterprise Program”),允许申请加入该计划的企业,除了在其提供的面向大众的App Store 之外,建设符合自身移动应用管理要求的企业移动应用电子市场。对于包括Android 这样的系统平台,则由于其本身就没有对第三方移动应用的发布做太多限制,允许企业建设自主管理的企业应用电子市场来自主进行移动应用的发布管理。

下图是以苹果公司的“Apple Developer EnterpriseProgram”所提供的技术规范基础上,结合电力行业企业移动化管理规范和特征,梳理出完全能够满足电力企业移动应用管理要求的企业移动应用超市体系框架图如图1 所示。

企业移动应用超市体系框架,主要包括两大部分组成:“企业应用超市客户端”和“企业应用超市云平台”,构建成“云+端”的企业移动应用管理体系。(2)企业应用超市客户端(以下简称平台App)功能和体系架构平台App 是安装在企业用户的智能终端上,作为企业移动应用发布的门户和窗口。平台App 作为企业移动应用超市的用户客户端,不仅支持Android、iOS、WP 等不同操作系统平台,也同时能够支持多品牌厂商、多种分辨率的智能手机和智能平板电脑。图2 为平台App 软件架构设计图。

为了保证平台App 具备的灵活性和可扩展能力,客户端软件划分为四层,分别是“UI 交互层”、“UI 适配层”、“业务逻辑层”和“系统能力适配层”,以降低层次系统的耦合性。例如:通常客户端变化比较多的部分集中在UI 交互层(调整界面布局、风格定制、更换主题等),这样的划分可以将变动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减少变动引起的工作量,提高软件的可维护性。(3)企业应用超市云平台功能和体系架构

企业应用管理云平台,是企业移动应用管理后台,为企业提供移动应用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企业应用超市云平台由“企业移动应用超市”、“企业移动应用超市控制台”、“企业移动应用超市门户网站”和“企业移动接入管理”四个模块组成。

●“企业移动应用超市”作为企业移动应用的管理核心,提供了包括“应用类别管理”、“应用来源管理”、“应用中心”、“应用分发管理”和“应用超市客户端”管理的职责,能够实现对应用签名认证用于验证应用的合法来源与完整性,确保应用安全,并与企业应用超市App 客户端,实现了企业应用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企业移动应用超市控制台”是提供给企业移动移动应用管理人员对企业移动应用进行管理的门户平台。

●“企业移动应用超市门户网站”则是直接面向企业内部员工和企业合作伙伴,了解企业移动应用发布和更新情况,下载更新平台App,以获得最新的平台App 版本更新。

●“企业移动接入管理”是整个企业移动应用超市的基础支撑模块,提供对智能终端设备、企业移动应用超市用户进行实名身份安全认证和数据安全传输的能力,保证只有获得企业授权的合法的用户才能对企业进行安全访问。(3)企业移动应用超市平台逻辑架构 企业移动应用超市作为面向企业移动互联网信息化的创新型应用平台系统,要求系统自身应具备移动互联网平台特性。由本文作者共同研究和设计的面向电力行业“企业移动应用安全超市”,就是按照云计算架构进行规划和设计。如图3 所示。

南方电网广州供电局已经在内部实施基于虚拟化技术的私有云计算基础架构,可以直接对内提供IaaS模式的云平台服务。“企业移动应用安全超市”在设计的时候,就已经考虑能够直接利用广州供电局基于IaaS 的基础网络运算能力,直接运行在广州供电局的内部私有云平台上,通过私有云平台提供的强大的系统伸缩性和数据安全备份能力,保证“企业移动应用安全超市”持续稳定运行。

“企业移动应用安全超市云平台”,则是按照PaaS云计算架构进行规划和设计的。通过对企业移动应用超市的业务流程进行模块化分离,能够对外跨平台的企业移动应用管理能力。而“企业应用超市客户端”则不仅仅只是设计作为执行移动应用分发单一功能的客户端App 软件,而是在设计的时候,也充分考虑未来企业云计算应用前进,将客户端同时设计作为SaaS 化的企业移动应用访问门户,例如企业通讯录,就是直接由平台客户端软件直接提供的服务化的移动应用功能,不需要终端用户另外安装客户端。除此之外,平台客户端内置基于HTML5 应用支撑框架,作为未来基于SaaS 的企业移动应用开发基础,为未来企业移动化应用提供无限扩展能力。

(3)企业移动应用安全超市关键技术

除了以上所述的系统框架之外,下面的几个关键技术问题,也是此次研究重点研究问题,以保证已经确定的系统框架,在电力行业具备实用性: 问题1:关于设备和用户认证的问题。

身份认证是企业移动应用超市管理的关键的支撑技术。针对移动应用的复杂性,本文所规划设计的“企业移动应用安全超市”按照目前比较成熟MDM 安全管理技术,设计了一套结合智能终端设备自动设备、登录用户在线认证和移动电话在线认证等手段,实现基于终端设备及用户的实名认证机制,保证只有合法的和安全的设备和用户才能使用和访问企业移动应用超市。

问题2:数据安全共享问题

由于电力行业对数据安全性要求比较高,尤其是企业移动应用会需要直接访问电力企业的内部系统数据。未来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企业移动应用安全超市”内建基于SSL VPN 的数据安全通道加密技术,所有移动应用都只能通过该安全通道,对企业进行系统访问和数据交换,保证数据传输和共享的安全。

问题3:移动终端数据安全保密的问题。针对移动终端可能存在遗失的情况,“企业移动应用安全超市”的平台客户端内建动态数据安全区,保证数据在移动端的安全性。并结合MDM 设备安全管理技术,实现远程安全擦出数据、锁定手机的机制,保证数据安全使用和存储。2 结语

经过研究,确定以安全云计算基础架构参照,构建符合电力企业移动信息化建设要求的“企业移动应用超市”,作为企业移动应用承担发布、更新和升级的管理平台,实现对企业移动应用全生命周期管理。结合实名制终端设备和用户管理技术、基于SSL VPN 的数据安全通道技术和终端数据安全技术,保证“企业移动应用超市”完全符合电力企业信息安全合规管理要求,在企业移动信息化体系中发挥持久的效能。

第三篇: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基础、架构与模式

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基础、架构与模式

法律风险管理是企业风险管理的一部分,风险管理又是企业管理的一部分。这就是说,公司法务进行法律风险管理,要取得成效,必须融入到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而不能“就法律讲法律”。

要实现融入,须借助于企业的管理机制与管理要素,如企业政策、规章制度、部门结构、工作流程,绩效考核等。通过这些要素的有序结合,可形成一套普遍适用的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机制。

一、法律风险管理意识

企业经营管理的每一环节,均可能产生法律风险,要对其进行有效管理,须先持有正确的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意识。

法律风险管理意识,指企业法务人员、业务人员和管理者对企业法律风险的存在、后果,以及如何应对等方面是否有足够的认知。

首先,企业决策层对法律风险的存在、后果,应对措施是否有足够的认识。能否将这种认识转化为对本企业的法律风险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承诺,对于一个企业的整体法律风险管理工作来说,显得至关重要。

其次,除了最高管理者的法律风险管理意识外,具体的执行和实施部门人员的法律风险管理意识也很关键。作为专业的风险管理者,法务部及其工作人员,上至法务总监,下至法务专员以及法务部聘请的外部律师,都应对本企业的法律风险有着清楚的认识和理解。法务部的法律风险管理意识尤应清晰、敏锐。在必 要时,法务人员还须对其他业务部门人员进行专门的法律风险意识的培训,以期更好地执行和实施法律风险管理工作。

最后,企业法律风险可能来自于企业经营管理的任何环节,因此,全面的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工作还应得到企业所有员工的参与和支持,他们的法律风险意识对完善的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工作也必不可少。

那么,如何形成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意识呢?在不同企业,路径大不相同。以下步骤可表示其形成的一般路径。第一步,法务人员就本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现状提出问题,挖掘具体需求,然后管理层对此进行正式的认同,并承诺上升为本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一部分。第二步,全体员工逐步认识到法律风险管理在本企业实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积极参与进来。第三步,法务部或其聘请的外部咨询机构制定具体的法律风险管理实施计划。最后,通过持续地实施法律风险管理计划,最终可望形成企业的法律风险管理意识。

要说明的是,管理层的风险管理承诺意识、法务部的风险管理实施意识、全体员工的风险管理责任承担意识,都离不开企业整体的法律风险意识文化的培养和塑造。当企业各层在法律风险管理意识上达成共识,且能主动的履行防范法律风险的职责时,可以说,该企业才算形成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文化。法律风险管理文化,其实质是统一的、深层次的法律风险管理意识。树立稳定且有效的法律风险管理文化,可谓法律风险管理的最高目标。

二、法律风险管理制度

在企业具备法律风险管理意识的同时,应制定相应的企业内部制度来落实。法律风险管理制度是法律风险管理意识转化为法律风险管理行为的桥梁。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制度是企业规章制度的一部分,是对企业法律风险管理进行书面化和常规化。完善的法律风险管理制度的建立,是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关键要素之一。

一方面,法律风险管理制度必须体现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意识和理念,并且能与企业经营管理制度融合在一起,激励和约束企业的经营管理行为。

另一方面法律风险管理制度又必须自成体系,至少要包含以下三个层面: 第一,法律风险管理制度应满足企业规章制度的一般特点,即可执行、可操作; 第二,法律风险管理制度应在现行法律框架下,集中考虑法律风险处理的特殊要求,重点规定基于法律的管理行为。如在制定法律风险识别相关制度时,就要考虑是基于法律环境的变化,是我方或对方违规,还是对方违约或侵权,抑或对方不当行为或我方怠于行使权利等各种法律上的情况;

第三,需要强调的是,法律风险管理制度本身应有单独的奖惩规定。这种奖惩不仅是制度中涉及的奖惩行为,而且还应对是否积极或消极地实施法律风险管理的行为进行奖惩。

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制度要体现出企业各部门、各人员的风险管理职责,并配备相应的考核规则和奖罚制度。

三、法律风险管理人员

企业风险管理永远是通过组织中的人、通过他们的言行来完成的。人制定了主体的使命、战略和目标,并使企业风险管理机制得以落实。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意识的塑造和制度的贯彻实施,与企业员工的素质密不可分。法律风险方面的人力资源工作对于企业进行法律风险管理来说,同样重要。鉴于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意识的发起和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制度的制定实施是以法务部人员为主,那么,在配置企业法律风险管理资源时,本企业是否存在从事法律风险管理的专门人员,以及这些人员是否具备相应素质和能力,对该企业法律风险管理能否达预期目标至关重要。

在配置本企业法律风险管理人员组成时,尤其要注意两种人。一是本企业法律事务的负责人,即法务总监。他(她)们作为企业法律风险管理事务的负责人,其法律风险管理水平和理念,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起着领航的作用。法务总监的配置是企业法律风险管理人力资源工作的核心。必须要求法务总监不仅懂法律,而且要具备管理经验;不仅能与业务部门、职能部门打交道,更重要会与企业决策层打交道。法务总监在企业老总的法律风险意识不强时,必须能说服和引导领导主动支持在企业中实施法律风险管理。

二是企业聘请的外部专业咨询者,如执业律师、风险评估咨询师、学者专家等。这些人员的配置也是必须的,他们应与企业内部法律事务部门人员有个合理的分工。当然,在采纳外部专家意见时,也要考虑其本身的局限性。需要说明的是,在配置企业法律风险管理人力资源时,不管是内部法律事务部人员,还是外部法律专家,都必须明确该人员在企业法律风险管理体系中的职责。

现代企业的法律风险管理是个系统工作,仅靠法务总监或外部专家咨询者是无法单独完成的,还必须有其他各人员的配合。把这些人员集合起来,就组成了专门处理法律风险的部门,可称为法律风险管理部或法律风险合规部。

在多数企业当中,这个部门的职责一般包含在法务部或合规部当中。专门成立一个法律风险管理部的较少。在人员安排上,除有一个具有管理经验和风险管 理理念的负责人,即法务总监以外,最好能配上两个法务经理。一个懂法律,也稍懂财务;另一个懂法律,也稍懂本企业技术。

四、法律风险管理流程

各企业根据自身管理基础和资源投入等情况,所采取的法律风险管理措施肯定不尽相同。为规范企业风险管理行为,推行企业风险管理最佳实践,国际和国内的相关机构都各自推出了多种风险管理标准或实施指南。

知名的有风险管理标准有:

COSO

《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 澳大利亚-新西兰风险管理标准

AS/NZS4360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31000《风险管理原则与指南》 ISO/IEC 31010:2009《风险管理技术》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 24353-2009《风险管理 原则与实施指南》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 27914-2011《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指南》等。

通过归纳、借鉴以上所述的国内外企业风险管理标准,可总结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一般流程。

1.确定本企业法律风险准则。风险准则是衡量法律风险重要程度的尺子,体现了企 业对法律风险管理的价值观、偏好与承受度。在有的风险管理标准中,风险准则和另一个概念“风险容量”基本相同。风险容量是一个企业在追求价值的过程中所愿意承担的广泛意义上的风险的数量。

2.收集本企业法律风险环境信息。风险环境信息是后续法律风险管理活动得以顺利实施的基础,包括外部和内部风险环境信息。环境信息收集目的在于明确 法律风险管理目标,并设定法律风险管理的范围和有关风险准则。信息的收集应根据企业法律风险状况变化及企业的管理需要进行调整和补充。

3.进行企业法律风险评估。风险评估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三个环节。在识别环节,形成本企业法律风险清单;在分析环节,采用定性与定量方法,建立模型,参照专家意见,对企业法律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影响程度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在评价环节,将风险分析的结果与法律风险准则相比较,进行法律风险的排序和分级,划分出需要重点关注和优先应对的法律风险。事实上,法律风险评估的合理定量化有望成为下一步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理论和实践的焦点问题。

4.制定企业法律风险应对措施。风险应对包括检查风险应对现状、选择风险应对策略和制定风险应对计划三个环节。在盘点应对现状时,考虑现有的人员组织、奖惩机制、能力素质,经费供给等是否能满足法律风险应对需要,为选择应对策略和制定计划提供支撑;在选择应对策略时,应综合运用多种策略,如规避风险、控制风险、转移风险、接受风险等;在制定风险应对计划时,要考虑应对计划应有的机构和人员安排,相应责任要求,措施的优先次序和计划实施时间表。

5.实施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措施。按既定的风险管理计划方案,保证资源配置到位,信息沟通顺畅,把法律风险管理实施工作切实融入到企业的日常管理工作当中去。风险管理措施的实施,不是靠法务部门或者法务总监单个主体去完成。因为风险管理计划,必然涉及不同层面和职位的企业人员。对于法律风险管理计划方案的执行,法务人员(律师)的最主要作用就是宣贯、培训。6.对法律风险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和反馈。企业应及时监督和反馈法律风险管理流程的运行状况,并根据发现的问题对法律风险管理工作进行持续改进,以形成一个完整的法律风险管理流程闭环。

五、法律风险管理模式

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模式是指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入手点和整体框架。模式在各企业中也表现不一,它与企业的管理实践密切相关。有三种常见的模式。

1.根据企业的主要经营管理活动来建立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模式。即从企业的投资活动、生产活动、营销活动、采购活动、研发、人力资源管理活动,财务管理活动等一系列活动入手,发现每一项经营管理活动中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然后运用本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流程对其进行梳理、评估、应对。有些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可能偏于投资,有些企业又可能偏于研发,还有些企业会偏于营销等等,根据企业重点的经营管理活动,投入主要的法律风险管理资源,以最大化地达到法律风险管理效果。2.根据不同的法律领域来建立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模式。即从合同法、知识产权法、劳动法、招投标法、投资法、税法、竞争法,诉讼法等部门法的角度入手,发现每一个部门法所对应的企业经营活动中存在的法律风险,结合本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流程,实施法律风险管理行为。这种法律风险管理模式优点是法律性强,框架清晰,但缺点是企业的某项经营管理行为可能会包含多个部门法,会导致内容交叉或遗漏的情况。

3.根据企业发展阶段来建立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模式。即从企业设立、运营、扩张、消灭等四阶段来分析每一阶段的重点法律风险。如企业设立阶段,要从企业的法律形态、治理结构来考虑法律风险。不同的法律形态,如有限责任公司制与有限合伙制,对于投资者来说,即意味着不同的法律风险结构。不仅企业控制权不同,而且股东税负也不相同,当然也就带来不同的风险处理方案。在企业扩张阶段,要考虑大量投资并购、融资可能带来的风险,并能制定方案适应这些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

当然,还存在其他的法律风险管理模式,如从法律风险源,企业职能部门、企业部门服务内部定价等角度进行梳理、评估企业面临的法律风险,由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而定。

七、法律风险管理绩效

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目的在于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对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是否给企业的业绩提升乃至战略实现带来积极影响以及影响的程度进行评价是关系到该管理行为是否最终有效的依据。法律风险管理要形成长效机制,必须有自身的绩效制度。绩效分整体绩效与个体绩效。整体绩效指本企业或法律风险管理系统的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企业要根据自身情况设计一套实施法律风险管理绩效评估的体系,明确企业和企业某个部门在法律风险管理的投入与收益情况,以更好地控制成本,提高收益。

法律风险管理成本可作为衡量企业在获得同样利润时的健康度和持久度。如某个企业花费了更大的法律风险管理成本,才达到其他企业同等利润水平,那么这个企业的发展可以认为是存在法律风险的,是不可持续的,除非其能改变现状。

就法律风险管理的个体绩效而言,首先是指对执行企业法律风险系统中的某一项行为后果进行考核,并与其个人利益挂钩。然后,进行个体绩效评价。更重要的是可以将个人在法律风险管理执行中的考核责任转化为个人工作动力。

适当的法律风险管理绩效考核能将企业各层级人员在制定和实施法律风险管理措施的过程前后联结起来,促使法律风险管理真正走向定量化管理。

第四篇:三层架构应用总结——.net

ASP.NET三层架构应用总结

与ASP相比ASP.NET在Web应用开发上无疑更容易,更有效率。Web开发大部分还是围绕着数据操作,建立数据库存储数据,编写代码访问和修改数据,设计界面采集和呈现数据。走过Asp.net学习入门阶段后,真正开始着手开发一个Web项目时,才发现错综复杂的数据与关联根本就不是SqlDataSource和AccessDataSource数据源控件能简单解决的,而恰恰是被忽视了的一个ObjectDataSource数据源控件才是真正踏入开发门槛的关键,由此也对三层架构模式有了初步体验。

一.ASP.NET三层架构介绍

设计模式中的分层架构(可以参考一下J2EE中MVC模式)实现了各司其职,互不干涉,所以如果一旦哪一层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就只需要更改相应的层中的代码而不会影响到其它层中的代码。这样就能更好的实现开发中的分工,有利于组件的重用。所以这些年关于模式的研究有很多成果,应用也很广泛。一个好的模式在程序开发和后期维护中作用重大。ASP.NET三层架构自底向上分为:数据访问层(DAL),业务逻辑层(BLL)和表示层(PL)。

数据访问层(DAL):使用了一个强类型的DataSet作为数据访问层,只是单纯的对数据进行增,删,改,查询和判断存在等等较通用的数据访问方法(由SQL语句来提供),不应该有“事务”存在。

业务逻辑层(BLL):业务逻辑层是在数据访问层和表示层之间进行数据交换的桥梁,按业务需求调用数据访问层中的方法组合,集合了各种业务规则到一个BLL中,例如通过条件进行判断的数据操作或“事务”处理。BLL都是以类库(Class Library)的形式来实现的。

表示层(PL):表示层是为客户提供用于交互的应用服务图形界面,帮助用户理解和高效地定位应用服务,呈现业务逻辑层中传递的数据,用ASP.NET页面来实现。

二.三层架构应用实现 随着ASP.NET 的不断升级,可以很方便的使用ASP.NET 来构建B/S 三层架构的应用程序,下面以“教师业务信息管理系统”项目中的部分例子来演示如何使用ASP.NET 2.0 和SQL Server 2005数据库来构建一个三层架构的应用程序。

1.创建数据库

打开SQL Server 2005,新建一个数据库“TeacherDb”,建立如下所示结构的两个表“PersonInfo”和“JobInfo”。两表以PersonIDNumber作为关联字段,存储18位身份证号码。

2.创建数据访问层 在开始创建数据访问层(DAL)之前,首先需要创建一个网站,配置好数据库链接。

第一步:创建一个Web项目,配置数据库连接

打开Visual Studio 2005(以下简称VS2005)集成开发环境, 首先创建一个C#语言的ASP.NET网站,并将其命名为WebSite,设置位置(Location)列表的选项为文件系统(File System),然后选这一个放置这个网站的文件夹,然后选择编程语言为C#。Visual Studio会为你生成一个新的网站,同时生成一个名为Default.aspx的网页,和一个App_Data文件夹。

第二步:创建数据访问层,配置数据库连接

接下来创建数据访问层,添加一个强类型的DataSet。在解决方案管理器里的项目节点上按右鼠标,选择“添加新项”,在模板列单里选择“数据集”,将其命名为DataSet1.xsd。接下来会出现“TableAdpater”配置向导的窗口,选择数据库服务器,设置好各项参数,并按照提示逐步完成。需要注意: 1.指定连接的数据库字符串,并选择将连接字符串保存到web.config文件中去。

2.命令类型选择“使用SQL语句”,通过“高级选项”选择“生成Insert、Update和Delete语句”,通过“查询生成器”生成要装载数据的“Select语句”。并为方法命名。

http://apps.hi.baidu.com/share/detail/37462037 资料二

引言:本文不是从理论的角度来探讨三层架构,而是用一个示例来介绍如何建设一个三层架构的项目,并说明项目中各个文件所处的层次与作用。写本文的目的,不是为了说明自己的这个方法有多对,别人的肯定不对,而是希望给那些初学三层架构却不知从何入手的朋友提供一点帮助。因为网上的文章,大多是注重理论的介绍,而忽略了具体的实践应用,或者有示例但讲得不透彻。导致看了之后,理论上又学习了一遍,但还是不知道代码怎么写。所以想从这个方面入手写一下,让从来没做过三层架构的初学者也能照猫画虎,写出代码来。文章表述的是笔者个人对三层架构的认识,肯定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欢迎大家指正,小弟也会根据反馈来修改这篇文章。文中的代码是伪代码,仅用来阐明思路。

正文:

一提三层架构,大家都知道是表现层(UI),业务逻辑层(BLL)和数据访问层(DAL),而且每层如何细分也都有很多的方法。但具体代码怎么写,到底那些文件算在哪一层,却是模模糊糊的。下面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带领大家实战三层架构的项目,这个例子只有一个功能,就是用户的简单管理。

首先建立一个空白解决方案,添加如下项目及文件

1、添加ASP.NET Web Application项目,命名为UI,新建Web Form类型文件User.aspx(含User.aspx.cs)

2、添加ClassLibrary项目,命名为BLL,新建Class类型文件UserBLL.cs

3、添加ClassLibrary项目,命名为DAL,新建Class类型文件UserDAL.cs。添加SQLHelper引用。(这个是微软的数据访问类,也可以不用,直接编写所有的数据访问代码。我一般用自己写的数据访问类DataAccessHelper)。

4、添加ClassLibrary项目,命名为Model,新建Class类型文件UserModel.cs

5、添加ClassLibrary项目,命名为IDAL,新建Interface类型文件IUserDAL.cs

6、添加ClassLibrary项目,命名为ClassFactory 相信大家已经看出来了,这个和Petshop的示例没什么区别,而且更简单,因为在下也是通过Petshop学习三层架构的。但一些朋友对于这几个项目所处的层次,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可能比较模糊,这里逐个说明一下:

1、User.aspx和User.aspx.cs 这两个文件(以及文件所属的项目,下面也是如此,不再重复强调了)都属于表现层部分。User.aspx比较好理解,因为它就是显示页面了。User.aspx.cs有些人觉得不应该算,而是要划到业务逻辑层中去。如果不做分层的话,那么让User.aspx.cs来处理业务逻辑,甚至操作数据库都没什么问题,但是做分层的话,这样就不应该了。在分层结构中,User.aspx.cs仅应该处理与显示有关的内容,其它部分都不应该涉及。

举例:我们实现用列表方式显示用户的功能,那么提取信息的工作是由BLL来做的,UI(本例中是User.aspx.cs)调用BLL得到UserInfo后,通过代码绑定到User.aspx的数据控件上,就实现了列表的显示。在此过程中User.aspx.cs对UI没有起到什么作用,仅是用来传递数据,而且因为实际编码中大部分情况都是如此的实现,所以使有些人觉得User.aspx.cs不应该算UI,而应该并入BLL负责逻辑处理。继续往下看,这时提出了一个新需求,要求在每个用户的前面加一个图标,生动地表现出用户的性别,而且不满18岁的用儿童图标表示。这个需求的实现,就轮到User.aspx.cs来做了,这种情况下User.aspx.cs才算有了真正的用途。

2、NewBLL.cs 添加如下方法:

public IList GetUsers():返回所有的用户信息列表

public UserInfo GetUser(int UserId):返回指定用户的详细信息

public bool AddUser(UserInfo User):新增用户信息

public bool ChangeUser(UserInfo User):更新用户信息

public void RemoveUser(int UserId):移除用户信息

此文件就属于业务逻辑层了,专门用来处理与业务逻辑有关的操作。可能有很多人觉得这一层唯一的用途,就是把表现层传过来的数据转发给数据层。这种情况确实很多,但这只能说明项目比较简单,或者项目本身与业务的关系结合的不紧密(比如当前比较流行的MIS),所以造成业务层无事可做,只起到了一个转发的作用。但这不代表业务层可有可无,随着项目的增大,或者业务关系比较多,业务层就会体现出它的作用来了。

此处最可能造成错误的,就是把数据操作代码划在了业务逻辑层,而把数据库作为了数据访问层。

举例:有些朋友感觉BLL层意义不大,只是将DAL的数据提上来就转发给了UI,而未作任何处理。看一下这个例子

BLL层

SelectUser(UserInfo userInfo)根据传入的username或email得到用户详细信息。

IsExist(UserInfo userInfo)判断指定的username或email是否存在。

然后DAL也相应提供方法共BLL调用

SelectUser(UserInfo userInfo)

IsExist(UserInfo userInfo)这样BLL确实只起到了一个传递的作用。

但如果这样做:

BLL.IsExist(Userinfo userinfo)

{ UerInfo user = DAL.SelectUser(User);

return(userInfo.Id!= null);

} 那么DAL就无需实现IsExist()方法了,BLL中也就有了逻辑处理的代码。

3、UserModel.cs 实体类,这个东西,大家可能觉得不好分层。包括我以前在内,是这样理解的:UIßàModelßàBLLßàModelßàDAL,如此则认为Model在各层之间起到了一个数据传输的桥梁作用。不过在这里,我们不是把事情想简单,而是想复杂了。

Model是什么?它什么也不是!它在三层架构中是可有可无的。它其实就是面向对象编程中最基本的东西:类。一个桌子是一个类,一条新闻也是一个类,int、string、doublie等也是类,它仅仅是一个类而已。

这样,Model在三层架构中的位置,和int,string等变量的地位就一样了,没有其它的目的,仅用于数据的存储而已,只不过它存储的是复杂的数据。所以如果你的项目中对象都非常简单,那么不用Model而直接传递多个参数也能做成三层架构。

那为什么还要有Model呢,它的好处是什么呢。下面是思考一个问题时想到的,插在这里:

Model在各层参数传递时到底能起到做大的作用?

在各层间传递参数时,可以这样:

AddUser(userId,userName,userPassword,…,)

也可以这样:

AddUser(userInfo)

这两种方法那个好呢。一目了然,肯定是第二种要好很多。

什么时候用普通变量类型(int,string,guid,double)在各层之间传递参数,什么使用Model传递?下面几个方法:

SelectUser(int UserId)

SelectUserByName(string username)

SelectUserByName(string username,string password)

SelectUserByEmail(string email)

SelectUserByEmail(string email,string password)

可以概括为:

SelectUser(userId)

SelectUser(user)

这里用user这个Model对象囊括了username,password,email这三个参数的四种组合模式。UserId其实也可以合并到user中,但项目中其它BLL都实现了带有id参数的接口,所以这里也保留这一项。

传入了userInfo,那如何处理呢,这个就需要按照先后的顺序了,有具体代码决定。

这里按这个顺序处理

首先看是否同时具有username和password,然后看是否同时具有email和password,然后看是否有username,然后看是否有email。依次处理。

这样,如果以后增加一个新内容,会员卡(number),则无需更改接口,只要在DAL的代码中增加对number的支持就行,然后前台增加会员卡一项内容的表现与处理即可。

4、UserDAL.cs public IList SelectUsers():返回所有的用户信息列表

public UserInfo SelectUser(int UserId):返回指定用户的相信信息

public bool InsertUser(UserInfo User):新增用户信息

public bool UpdateUser(UserInfo User):更新用户信息

public void DeleteUser(int UserId):移除用户信息

很多人最闹不清的就是数据访问层,到底那部分才算数据访问层呢?有些认为数据库就是数据访问层,这是对定义没有搞清楚,DAL是数据访问层而不是数据存储层,因此数据库不可能是这一层的。也有的把SQLHelper(或其同类作用的组件)作为数据访问层,它又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东西,SQLHelper的作用是减少重复性编码,提高编码效率,因此如果我习惯在乎效率或使用一个非数据库的数据源时,可以丢弃SQLHelper,一个可以随意弃置的部分,又怎么能成为三层架构中的一层呢。

可以这样定义:与数据源操作有关的代码,就应该放在数据访问层中,属于数据访问层

5、IUserDAL 数据访问层接口,这又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东西,因为Petshop中带了它和ClassFactory类工厂,所以有些项目不论需不需要支持多数据源,都把这两个东西做了进来,有的甚至不建ClassFactory而只建了IDAL,然后“IUserDAL iUserDal = new UserDAL();”,不知意义何在。这就完全是画虎不成反类犬了。

许多人在这里有一个误解,那就是以为存在这样的关系:BLLßàIDALßàDAL,认为IDAL起到了BLL和DAL之间的桥梁作用,BLL是通过IDAL来调用DAL的。但实际是即使你如此编码:“IUserDAL iUserDal = ClassFacotry.CreateUserDAL();”,那么在执行“iUserDal.SelectUsers()”时,其实还是执行的UserDAL实例,而不是IUserDAL实例,所以IDAL在三层中的位置是与DAL平级的关系。

通过上面的介绍,基本上将三层架构的层次结构说明了。其实,本人有一个判断三层架构是否标准的方法,那就是将三层中的任意一层完全替换,都不会对其它两层造成影响,这样的构造基本就符合三层标准了(虽然实现起来比较难^_^)。例如如果将项目从B/S改为C/S(或相反),那么除了UI以外,BLL与DAL都不用改动;或者将SQLServer改为Oracle,只需替换SQLServerDAL到OracleDAL,无需其它操作等等。本来想在文中加入一些具体的代码的,但感觉不是很必要,如果大家觉得需要的话,我再补充吧。

总结:不要因为某个层对你来说没用,或者实现起来特别简单,就认为它没有必要,或者摒弃它,或者挪作它用。只要进行了分层,不管是几层,每一层都要有明确的目的和功能实现,而不要被实际过程所左右,造成同一类文件位于不同层的情况发生。也不要出现同一层实现了不同的功能的情况发生。

资料三

三层结构”是“外观层”、“商业逻辑层”、“数据库层”

假设以这样的结构制作一个留言板,那么应该是:

# 留言板页面的外观代码都存放在.aspx 文件中

# 当用户点击页面上的提交按钮时,先将文本信息传递给一个 LeaveWord 类对象(LeaveWord 类的定义被封装到“商业逻辑层”)

# 之后让这个对象执行 Post()将留言信息发送到数据库

用一个简单的代码就是:

//---------// 在外观层,当用户点击发送按钮后

//---------private void Post_ServerClick(object sender, EventArgs e){ LeaveWord lword=new LeaveWord();lword.Content=Content.Value;lword.Post();}

//---------// 在商业逻辑层,定义 LeaveWord 类

//---------public class LeaveWord { public string Content;

public void Post(){ new LWordData().Post(this.Content);} }

//---------// 数据库层,定义发送方法

//---------public class LWordData { public void Post(string content){ // 打开数据库,将 content 插入到表中

} } 这样,外观层就不必费心数据库操作了...理解基本正确.但是数据层已经只是数据库的操作,不应该和业务有任何关系,你可以参考SqlHelper.cs 提醒一点,系统的“层”是对代码的一种逻辑划分,并不是一定要三层,假设你的系统很简单,就一个页面,那一层就可以,如果系统很复杂,也可能是n层.差不离了,核心就是外层绝对不会涉及任何数据处理,他的任务是设置界面,获取数据,输出数据

业务层最重要,所有数据处理在这里,如何运用外层提供的数据处理业务 数据库层一般都建议调用存储过程,返回数据集或其他所需数据;.net的那两个例子很好,多学习一下.一个原则: 上层调下层

上层对下层是不可见的

设计时,表现层只调用逻辑层,表现层主要是取得页面的数据传到逻辑层,和把从逻辑层得到的数据显示到页面上。

逻辑层负责把数据加工整理传到数据层和把从数据层取得的数据加工 数据层就只负责把数据对数据库操作

业务逻辑层 就是给上层和下层下达命令和调节行为的中间层

资料四:基于组件的三层B/S结构概述

在软件体系架构设计中,分层式结构是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一种结构。微软推荐的分层式结构一般分为三层,从下至上分别为:数据访问层、业务逻辑层(又或成为领域层)、表示层。三层结构原理

3个层次中,系统主要功能和业务逻辑都在业务逻辑层进行处理。

所谓三层体系结构,是在客户端与数据库之间加入了一个“中间层”,也叫组件层。这里所说的三层体系,不是指物理上的三层,不是简单地放置三台机器就是三层体系结构,也不仅仅有B/S应用才是三层体系结构,三层是指逻辑上的三层,即使这三个层放置到一台机器上。三层体系的应用程序将业务规则、数据访问、合法性校验等工作放到了中间层进行处理。通常情况下,客户端不直接与数据库进行交互,而是通过COM/DCOM通讯与中间层建立连接,再经由中间层与数据库进行交互。表示层

位于最外层(最上层),离用户最近。用于显示数据和接收用户输入的数据,为用户提供一种交互式操作的界面 业务逻辑层

业务逻辑层(Business Logic Layer)无疑是系统架构中体现核心价值的部分。它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业务规则的制定、业务流程的实现等与业务需求有关的系统设计,也即是说它是与系统所应对的领域(Domain)逻辑有关,很多时候,也将业务逻辑层称为领域层。例如Martin Fowler在《Patterns of Enterprise Application Architecture》一书中,将整个架构分为三个主要的层:表示层、领域层和数据源层。作为领域驱动设计的先驱Eric Evans,对业务逻辑层作了更细致地划分,细分为应用层与领域层,通过分层进一步将领域逻辑与领域逻辑的解决方案分离。

业务逻辑层在体系架构中的位置很关键,它处于数据访问层与表示层中间,起到了数据交换中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于层是一种弱耦合结构,层与层之间的依赖是向下的,底层对于上层而言是“无知”的,改变上层的设计对于其调用的底层而言没有任何影响。如果在分层设计时,遵循了面向接口设计的思想,那么这种向下的依赖也应该是一种弱依赖关系。因而在不改变接口定义的前提下,理想的分层式架构,应该是一个支持可抽取、可替换的“抽屉”式架构。正因为如此,业务逻辑层的设计对于一个支持可扩展的架构尤为关键,因为它扮演了两个不同的角色。对于数据访问层而言,它是调用者;对于表示层而言,它却是被调用者。依赖与被依赖的关系都纠结在业务逻辑层上,如何实现依赖关系的解耦,则是除了实现业务逻辑之外留给设计师的任务。数据层

数据访问层:有时候也称为是持久层,其功能主要是负责数据库的访问,可以访问数据库系统、二进制文件、文本文档或是XML文档。

简单的说法就是实现对数据表的Select,Insert,Update,Delete的操作。如果要加入ORM的元素,那么就会包括对象和数据表之间的mapping,以及对象实体的持久化。

第五篇:企业内控应用指引第1号——组织架构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号——组织架构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优化治理结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 本指引所称组织架构,是指企业按 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股东(大)会决议和企业章程,结合本企业实际,明确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企业内部各层级机构设置、人员编制、职责权限、工作程序和相关要求的制度安排。

第三条 企业至少应当关注组织架构设计与运行中的下列风险:

(一)治理结构形同虚设,缺乏科学决策和良性运行机制,可能导致企业经营失败,难以实现发展战略。

(二)组织架构设计不科学,权责分配不合理,可能导致机构重叠、职能交叉、推诿扯皮,运行效率低下。

第二章 组织架构的设计

第四条 企业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明确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权限、任职条件、议事规则和工作程序,确保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分离,形成制衡。

董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依法行使企业的经营决策权。企业应当在董事会下设立战略、审计、薪酬与考核等专门委员会,明确各专门委员会的职责权限、任职资格、议事规则和工作程序,为董事会科学决策提供支持。

监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监督企业董事、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依法履行职责。经理层对董事会负责,主持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的职责分工应当明确。

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产生程序应当合法合规,其人员构成、知识结构、能力素质应当满足履行职责的要求。

第五条 企业的重大决策、重大事项、重要人事任免及大额资金支付业务等,应当实行集体决策审批或者联签制度,任何个人不得单独进行决策或者擅自改变集体决策意见。

重大决策、重大事项、重要人事任免及大额资金支付业务的具体标准由企业自行确定。第六条 企业应当按照科学、精简、高效、制衡的原则,综合考虑企业性质、发展战略、文化理念和管理要求等因素,合理设置内部职能机构,明确各机构的职责权限,避免业务重复或职能交叉,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工作机制。

第七条 企业应当对各机构的职能进行科学合理的分解,确定各具体职位的名称、职责、岗位要求和工作内容等,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

企业在确定职权和岗位分工过程中,应当体现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的要求。不相容职务通常包括:可行性研究与决策审批;决策审批与执行;执行与监督检查等。

第八条 企业应当制定组织结构图、员工手册、业务流程图、岗(职)位说明书和权限指引等内部管理制度或相关文件,使企业员工了解和掌握组织架构设计及权责分配情况,正确履行职责。

第三章

组织架构的运行

第九条 企业应当根据组织架构的设计规范,对现有治理结构和内部机构设置进行全面梳理,确保本企业治理结构、内部机构设置和运行机制等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

企业梳理治理结构,应当重点关注董事、监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和履职情况,以及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运行效果。治理结构存在问题的,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

企业梳理内部机构设置,应当重点关注内部机构设置的合理性和运行的高效性等。内部机构设置和运行中存在职能交叉重叠或运行效率低下的,应当及时解决。

第十条 企业拥有子公司的,应当通过合法有效的形式履行出资人职责、维护出资人权益,特别关注异地、境外子公司发展战略、重大投融资、重大担保、重要人事任免、大额资金使用、财务预决算等重要风险领域。

第十一条 企业应当定期对组织架构设计与运行的效率和效果进行全面评估,发现组织架构设计与运行中存在重要缺陷的,应当进行优化调整。

企业组织架构调整应当充分听取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其他员工的意见,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进行决策审批。

下载企业应用架构模式读书笔记word格式文档
下载企业应用架构模式读书笔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基于SaaS模式的信息系统架构优化研究与应用的论文五篇范文

    引 言SaaS,即 Software as a Service,是 由 Salesforce 首先提出的,SaaS 服务所具有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多租户以及可配置两个方面,这些特性对解决中小企业在软件构建、维护成本以......

    社区工作模式比较及应用

    社区工作模式比较及应用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的社区逐渐开始承担越来越多的社会福利、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正因如此,社区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得到不断提升。随着社区......

    关于大型asp.net应用系统的架构

    关于大型asp.net应用系统的架构 前言 最近几年在.net方面的工作经历,让我长久以来(有几年了)想写关于大型asp.net应用系统架构文章的念头。之前和同事们聊天的时候说的都是一......

    服装企业组织架构[5篇模版]

    1.服装企业组织架构图 2部门职能 供应部:1.定合理的商品生产、调拨、库存包括分库建设与运输计划确保对销售部门的产品供应 2.制定年度、月度、季度及地区性产品开发、供应......

    企业管理软件平台架构(5篇)

    企业管理软件平台架构企业管理软件,由于进入门坎低,各行各业各层次企业都需要,做面向企业应用比做面向个人应用要赚钱多,好销售,所以中国内地有相当大部分的程序员在从事着企业管......

    (清科)未上市红筹架构企业回归境内资本市场模式探索

    未上市红筹架构企业回归境内资本市场模式探索 2011-3-2 清科研究中心 自从“10号文”出台以来,中国企业通过搭建红筹架构取道海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几乎化为泡影,随着境内资本......

    海尔的采购模式与销售架构

    海尔公司的物流(采购)体系海尔采取的采购策略是利用全球化网络、集中购买、以规模优势降低采购成本,同时精简供应商队伍。据统计,海尔的全球供应商数量由原先的2336家降至840家,......

    丰田模式读书笔记2

    《丰田模式》读书笔记2 20120830《精益生产》中,把精益制造定义为包含五个步骤的流程: 定义顾客的价值 定义机制的流程 建立连续的作业流程 拉动式 努力追求卓越 想成为一个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