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市“五个强化”着力构建区域粮食安全体系

时间:2019-05-14 19:34: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衢州市“五个强化”着力构建区域粮食安全体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衢州市“五个强化”着力构建区域粮食安全体系》。

第一篇:衢州市“五个强化”着力构建区域粮食安全体系

衢州市“五个强化”着力构建区域粮食安全体系

近年来,衢州市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工作,完善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负责制,以生产、储备、流通、应急等四个环节为重点,切实落实政策措施,加强协调督查,强化工作考核,着力构建粮食安全体系,推进全市粮食安全和市场稳定,取得显著成效。其主要做法:

一、强化耕地保护制度,切实提升耕地质量。一是注重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高度重视粮食生产能力的开发和保护,严格执行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通过市、县、乡镇(街道)层层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切实落实各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同时,按照“基本农田总量不减、用途不变、质量提升”的总体要求,加强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通过制定各项激励措施,提高广大群众保护基本农田的积极性、主动性。2009年,全市完成土地资源开发新增耕地2.87万亩,实际建设占用耕地6500亩,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有余。截至目前,全市耕地保有量225.2万亩,基本农田保护面积208.08万亩,标准农田面积121.76万亩,分别超过省政府下达控制数和任务数29.98万亩、32.56万亩、5.14万亩。二是注重提升耕地质量。根据2008年全市标准农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结果,制定了《衢州市耕地质量提升工程建设规划》,并顺利通过省级专家论证,在该规划指导下,全市各县(市、区)也相应制定耕地质量提升实施计划,其中江山市、衢江区、开化县等三个省级试点县(市、区)都建立了耕地质量提升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和实施小组。积极组织实施6万亩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标准农田的地力和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补充的耕地质量均达到占用耕

1地的质量。

二、强化土地经营权流转,提高种粮组织化、规模化、信息化程度。一是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出台了促进土地流转政策性文件,完善建立土地经营权合理流转机制,促进粮食适度规模种植,着力提高农民种粮效益。全年农村新流转土地9.52万亩,总面积达34.3万亩,土地流转率达26.33%。二是规范发展粮食专业合作社,带领农民组织生产、拓展市场。目前,全市注册登记粮食专业合作社564家,入社成员52936人;其中,衢江区莲花镇种粮大户吴金友被评为2005年全国种粮标兵、2009年浙江省劳动模范;龙游县种粮先进经验献军模式得到了茅临生副省长的肯定。三是积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不断优化农业主体结构。全市现有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农业龙头企业4家,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27家,柯香牌大米、梁氏牌大米等粮食深加工产品荣获浙江省著名商标称号。四是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以农技110为平台,建立村级网站1295个,同时通过“农民信箱”、《农技110特快》等及时发布农业信息,有效地解决了“农业发展、农民素质和农村建设”三大难题。2009年,全年落实粮食播种面积194.36万亩,比上年增加10.56万亩,超过省政府预定的182.2万亩考核目标;粮食总产量76.1万吨,比上年增加3.55万吨,超额完成省政府预定的65.6万吨考核目标。

三、强化粮食储备体系建设,增强有效调控能力。一是认真落实粮食订单。开展了“送订单、送定金、送政策、送科技、送信息”为农服务活动,2009年,全市粮食收储企业、种粮大户和专业合作社共签订粮食订单8.4万吨,发放预购定金354.25万元,圆满完成了全年

省市两级储备粮订单计划。二是搞好粮食储备工作。全力做好全市粮食清仓查库、市储粮专项审计、省储粮延伸审计等工作,粮食风险基金和各项费用补贴全部拨补到位,全市储备粮管理实现了规模到位、质量安全、轮换正常、管理规范的工作目标。2009年,全市共新增储备粮6690吨,优化了储备品种结构;年末储备粮规模达到75490吨,其中成品粮储备1130吨,均超过省定要求。三是加强市场监测和应急预案演练。全市设立了粮食市场价格实时监测点46个,开展紧急时每日一次、常规每周二次的粮食价格监测,及时上报和发布各类粮食价格信息。健全粮食应急供应网络,落实粮食应急供应网点116个,粮食应急加工企业30家,应急加工能力1955吨。同时,积极组织开展粮食安全应急预案演练,确保粮食安全预案切实可行。

四、强化多层次粮食市场培育,增强粮食流通能力。一是集聚发展“有形市场”。充分利用浙闽赣皖四省边际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依托中央、省级、市级等大型储备粮库和相关粮油企业,推进衢州市粮食批发市场开发建设,目前该市场已成为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和全省规模最大的粮食专业市场。二是积极培育“无形市场”。创办了“中国网上粮食市场”电子商务网站,积极拓展网上粮食交易业务,实现网上市场交易量35.3万吨,交易额6.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5.8%和165.4%。三是精心筹办第二届中国(衢州)农博会粮交会。该届农博会粮交会共吸引中海粮油、沃尔玛、上海乐购等全国知名的精品粮油企业及多家国内外大型采购商参会,共签约项目35个,达成采购协议

4.48亿元,拓宽了粮食购销渠道,有力提升了衢州农业及粮食产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五、强化粮食物流体系建设,确保区域粮食安全。一是打造四省边际粮食物流中心。该市以被全国“十一五”粮食物流规划列为主要内陆节点为契机,扎实推进浙西粮食物流中心项目建设,努力打造四省边际粮食物流中心。浙西粮食物流中心总用地1500亩,总投资1.64亿元,集粮食仓储、加工、批发配送、信息四位一体,按现代物流理念建设,分省级粮库区、市级中心粮库仓储区、站台现货交易区、市场交易区、办公商务区、码头物流区、电子商务区、铁路专用线等功能区。目前,该项目土地已全部交付使用,市中心粮库项目主体工程已结顶,今年夏粮可以入新库;二期工程预计2011年上半年可以建成投入使用。二是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建设省外粮食生产基地。加强省际间粮食产销合作,通过订单粮食、承包土地、租买仓库、创办粮食企业等多种形式,积极建立省外粮食生产、收购、加工、储存和经营基地,并与东北三省及内蒙、山东等粮食采购基地和江西、安徽、湖北等早稻生产基地建立了良好的购销合作关系,2009年采购早稻谷、东北大米和饲料玉米共120多万吨。

第二篇:强化“五个统筹” 着力构建城乡文化发展新格局

强化“五个统筹” 着力构建城乡文化发展新格局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赵海燕

“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具有重大意义„„”前不久刚刚结束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在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对城乡文化事业一体化道路的统筹发展提出了新的指导要求。

张春贤书记也在不久前召开的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上提出要 “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繁荣文化事业”,并指出:要高度重视文化民生,加强“区、地、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网络,优先建设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惠民工程和公益性文化项目,让各族群众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近年来,我们着力强化“五个统筹”,积极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始终把统筹城乡文化发展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重要途径,坚持统筹兼顾,在依靠现代文化引领推进各项事业跨越发展的同时,注重提高以城带乡的能力,加快城乡文化事业发展,实现了城乡文化事业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战略,不断创新发展理念。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必须把战略方针和发展理念作为前提。巴里坤县作为多民族边境县,要充分发挥开放性、包容性的文化优势,必须统筹城乡文化、推动城乡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2009年,我们在“文化立县”战略中,对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提出了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逐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坚持城乡统筹,区域发展,着力改变文化领域的城乡二元结构,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进文化资源向农村和基层倾斜。实施文化系列工程,繁荣群众文化和行业文化,逐步形成覆盖全县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要坚定不移地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努力建设文化力和引领力强的‘文化大县’”是今年自治县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提出的文化发展的新理念。它指出了一条更符合时代发展的新路子:深入实施新一轮乡村文化阵地“广覆盖、强功能”工程,合理布局城乡文化设施和文化服务网点,大力推进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图书馆、体育馆、体育广场、广播电视等项目建设,加强现代文化传播能力。

在战略和理念的双重保障下,近年来,我县还围绕“城镇文化抓提升,农村文化强基础,城乡统筹抓互动”的工作思路,统筹规划,积极推进农村文化与经济相伴而行,协调发展。切实解决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总量偏少、比例偏低的问题,以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重点,把乡(镇)村(社区)文化建设作为工作着力点,实现工作重点下移、文化资源下移和文化服务下移,切实加大农村文化建设力度,使广大城乡群众的文化生活质量逐步提高。

统筹城乡文化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文化的服务力。文化基础设施是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基础。我们坚持整体推进,大力实施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方针,加强以县级公共文化设施为龙头、乡(镇)文广站为纽带、村(社区)文化活动室的城乡三级文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在县城陆续建成博物馆、文化演艺活动中心(包括文化馆、文化活动中心、小曲子传承中心)、歌舞团办公楼、文体局办公楼、剧院、体育健身训练中心、体育健身训练馆、后备体育人才训练基地、业余体校、国民体质检测中心、赛马场、冰雪拓展训练基地等一批标志性文化体育设施,影视播控中心的投入使用,“村村通”直播卫星工程的实施,让农牧民群众免费收看有线无线数字节目成为现实。在农牧区建成乡(镇)综合文化服务站13个,建成农家书屋46个,实现全县农家书屋全覆盖,为每个书屋配备价值2万元的图书及书报刊架,还把农家书屋建在有一定文化知识、有服务村民公益心的村民家里,方便村民借阅。

逐渐形成县城重点推进大型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农村重点加强宣传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的建设及文化示范户培育的建设格局,有效推进了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均衡发展。

统筹城乡文化活动,加强资源的整合和利用。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就要大力挖掘、整合城乡文化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一方面,促进城镇文化多下乡、常下乡,不断加大向农村的辐射力度;另一方面,带动农村文化通过展演等方式多进城、常进城,在与城市文化的交流、融合中进一步弘扬特色,不断繁荣发展。建立科技文化卫生法律“四下乡”活动的长效机制,帮助农村壮大本土的文化科技卫生队伍,丰富拓展城乡节庆活动载体带动各种形式的群众性文化活动。

我们以节庆日和县域各类大型活动为契机,引导各部门、乡(镇)在城乡广泛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如:2002年起至今已连续举办八届的“草原之夏”百日广场文化活动,由各乡(镇)村(社区)、企事业单位举办专场节目构成,以持续时间最长(历时三个多月)、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参与最广泛等特点,为群众提供最直接参与文化活动和展示才艺的机会。以“一节一会”活动为契机,让广大城乡群众充分参与到每年的庙会、玫瑰花节、敖包节、农牧民体育运动会、千人黑走马、民族歌舞展示等活动中,除让农民主动参与县城文化活动,还吸引城里人到乡村旅游,真正实现城乡文化的互动交融,共建共享,丰富城乡文化生活。目前,我们每年在城乡累计开展文化活动800余场(次),参与群众达到了20余万人(次)。

统筹城乡历史文化,赋予现代元素。巴里坤文化底蕴深厚,被称为“新疆汉文化发源地”,长期以来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草原文化在这里交汇共融。

以现代文化为引领,除了引进之外,更重要的是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创造自身的现代文化,也就是形成与自身现代化相适应,良性互动的现代文化。所以,我们在引进现代文化的同时,并没有抛弃传统文化,而是十分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

近年来,我们加大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力度。已搜集到87种,涉及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民俗等10项内容的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消失了近50年的社火脑阁抬阁重新亮相巴里坤街头,巴里坤“小曲子”、哈萨克“熊舞”“鹰舞”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搬上了百日文化广场等各项重要演出的大舞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走在全疆前列。

同时,我们组织干部职工利用业余时间编排《萨吾尔登》、《小曲子》、《哈萨克民间舞蹈》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项目进行展演。还组织多项民俗活动:元宵节期间除了已有的打春牛、城煌出府等社火队外,又增加了海子沿阿尤毕社火队、传统的土烟花打花表演。我们对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很好地诠释了现代文化多样共存、包容并蓄的特点,各民族文化的公共繁荣也为民族团结教育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对城乡文化的挖掘和保护方面,还体现在我们对文物古迹的保护、修复,并增加现代文化旅游元素的做法上。仅两年来,我们投入1226万元先后对仙姑庙大殿、富宁安碑亭、保安碑亭、老油坊、清代粮仓、孙膑庙、步行街牌楼、松峰书院等文物古迹进行修复或保护。

我们经常讲要“挖掘保护传统文化”,事实上,一种文化仅仅被“保护”起来,它的生命力不会有多强。怎么让文化生命力越来越强?必须挖掘新的内涵,让传统与时代相结合,形成与自身现代化相适应、良性互动的现代文化。具体讲,就是在县城打造了高档次、高品质、高水平为主的都市文化,充分发挥城市文化对农村文化的带动作用;在城市周边乡(镇)极力打造城乡文化互动发展的承转带;在较远农村重点是挖掘、保护传统文化,培育、打造农村特色文化。

统筹城乡文化队伍建设,增强互动发展的持续力。人才是事业发展之本,统筹城乡文化队伍建设,是实现城乡文化持续互动共荣的关键。近年来,我们按照德才兼备、一专多能的标准,在大学生村官中挑选或向全社会公开招聘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年轻同志,充实城乡文体干部队伍。加强对文体干部业务培训和爱岗敬业教育,造就一支爱岗敬业、乐于奉献、专长突出、素质全面的农村文体干部队伍。目前,巴里坤县宣传文化系统共有人员177人,文体系统副高级职称3人、中级23人、初级37人。

我们鼓励文化特长人员积极进行创作。完成了一批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感染力的文艺精品。编排了大型历史情景剧《细君公主》,出版了《爬梳镇西》、《神话镇西》、《宗教镇西》、《巴里坤小曲子》等精品书籍。我们还积极支持民间文艺表演团体、文化示范户、文化经营户发展,着力培育文化带头人、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充分发挥他们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发展民族文化方面的作用。

文化人才队伍是文化改革发展的基础力量。今后,我们还要制定实施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完善机构编制、学习培训、待遇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吸引优秀文化人才,重视发现和培养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鼓励和扶持群众中涌现出的各类文化人才和文化活动积极分子,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发挥作用。

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使城乡文化并驱发展。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中“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内容,充分说明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既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又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这次会议第一次在中央全会上专题研究文化改革发展繁荣问题,是党的历史上一次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十分重要的会议,也是我们宣传思想文化界的大事喜事。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文化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总之,只有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才能使广大城镇居民、农牧民民文化生活与经济协调发展,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和小康社会的全面实现。我们必须以建设文化巴里坤为抓手,坚定不移地实施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战略,把“现代文化为引领”置于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使城乡文化并驱发展,这对于提高我县广大群众文化素养和文明素质具有深远的意义。

第三篇:加快构建区域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加快构建区域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确保社会稳定 粮食为万物之首,粮价乃万价之基。粮食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特殊商品,是国家的战略物资,粮食安全问题既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事关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如何搞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一直是各级政府十分关注的课题,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到2020年我国农村发展的基本目标任务之一就是要有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党中央每年的一号文件都把“三农”问题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又一次锁定“三农”问题,体现了中央强烈的忧患意识。我市是粮食主产县,也是本省商品粮生产基地县之一,近十年来***市粮食产销形势的重大变化,为如何构建县域粮食安全体系带来了新的思考。***市粮食生产(供给)是否稳定不仅直接影响到***市的粮食安全,同时也将对***市的粮食安全产生重要影响。

为摸清***市粮食生产现状,市粮食局以粮食安全保障为课题,组织相关人员,对全市粮食余缺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市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现状

1、粮食播种面积持续减少

***市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合粮食种植,特别是稻谷的种植。近几年随着全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农村种植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市由种植粮食变为以经济作物和粮食相结合的种植模式,但经济作物种植面积逐年增加,稻谷等粮食作物面积却逐年减少。全县稻谷种植面积由2000年的115万亩降低至2010年的88万亩,降幅达23.5%,粮食的生产形势日趋严峻。

2、粮食消费量增加、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口粮消费有所降低,但***市是生猪产销大县,饲料用粮、转化用粮等粮食需求量逐年增加,85%的农户都要购买饲料用粮,平均每户购买饲料用粮高达1500斤,粮食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3、粮食储备数量呈急剧下降趋势

(1)农村储备粮大幅度减少。由于粮食种植面积的减少和总产量降低,全区粮食储备量急剧减少。经调查发现,前几年农村家家户户储备满仓粮食的情况已不存在了,农户储粮观念发生改变,普遍存在有钱就有粮的错误认识,表现在很多新修房子的农户已经不再修储粮仓,而采用编织袋装粮,农村粮食储存量急剧下降,主要是受种植面积的影响,每年收获的粮食数量较少,储粮仓已经失去

了作用。根据调查统计,有65%的农户储存的粮食只能够当年产新前吃,基本没有余粮,35%的农户需要购买口粮。

(2)国有粮食企业库存降至历史最低水平。国有粮食企业是***市粮食储存的主体,自粮食购销市场放开以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收购量逐年减少,库存不断降低,***市国有粮食企业商品粮食库存由2000年的50000吨急剧下降到2010年的7000吨,降至历史最低点。如果遇到市场粮价大幅度波动,政府对于粮食市场的调控将会力不从心。虽然***市国有粮食收储企业现储有各类粮食30000吨,但多数为代储粮,县级储备仅5200吨,加之全***市仓储设施均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修建已老化陈旧,“5.12”地震后虽进行了紧急维修,但仓容设施仍然非常落后,若不加快仓储设施建设,今后将很难承担粮食安全所必须的粮食储备。

(3)城镇居民基本不存粮。由于***市是产粮大市,在城镇居民的心里总以为是不会缺粮的,因此他们都不储存粮食,习惯了吃多少买多少,没有粮食风险的意识。

二、影响***市粮食安全的主要原因

1、对粮食安全形势认识不足

粮改以后,粮食安全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广大群众对新时期粮食安全形势没有清醒的认识,普遍存在有钱即有粮的错误认识,粮食安全意识淡薄。粮食供需矛盾没有引起高度重视,放松了对粮食生产的指导和服务。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由于***市地处丘陵,土地比较分散,作为公共性的水利基础设施设入不足,造成部分农民想种粮却无水的局面,只能抽水灌溉,既增加了农民种粮成本,也挫伤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从而造成粮食种植面积不断减少,粮食产量不断降低的局面。

2、种粮收入的低效益使很多农户放弃种粮

***市是劳务输出大市,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多数外出务工,留下的劳少劳力耕种土地能力有限,加之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一些交通方便的乡镇大力发展经济作物和养殖业,农民一亩田种粮只能收入300元左右甚至亏损,因此农民种粮积极性很低,除了留很少部分土地种有口粮外,其余的都种经济作物,还有的农户基本不种粮食。由于农户种粮积极性低,导致对粮食生产投入不足,粗耕粗种,或是将土地转给他人种植,粮食单产普遍降低。

3、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主渠道作用面临着很多困难

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粮食市场化进程加快,粮食收购主体增加,国有粮食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由于受资金和粮源等因素的影响,近几年企业出现收粮难,粮食收购量逐年减少。国有企业本地粮食收购从2000年收购56000吨减少到2010年的5000吨。企业经营量也逐年下降,全***市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由于受信贷政策限制,企业收购粮食数量有限,没有更多的储存,不仅增加了对外地粮食的依赖程度,而且造成本地粮价偏高。

三、对策

1、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提高粮食单产

加强对基本农田的保护,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政府在指导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应加强对粮食生产的指导,在产业导向上应本着宜粮则粮、宜经则经的原则,稳定现有粮食的种植面积;加大对种粮农民的综合补贴,让种粮农民有利可图;积极推广科学种粮技术,大力发展优质粮食品种,依据科技提高单产,增加农民的种粮收入,保证农村的口粮自给率达到80%以上。

2、进一步完善粮食储备体系

建立高效、灵活的粮食储备调节体系是政府调节粮食供求关系,平抑粮食市场价格波动的主要手段,也是保证粮食安全的必要手段。作为销区建立合理的储备体系尤为重要,依照粮食安全省长、市、县长负责制,地方储备粮最低不得少于人口三个月粮食消费量。按此要求应建立5万吨地方储备粮,而***市原有县级储备粮5200吨,如果发生大的自然灾害,县级政府将无法对粮食市场进行调控。因此建议政府加大仓储建设力量,增建粮仓储备4.5万吨、食用油罐2000吨,作为***市粮食宏观调控的重要载体,恢复和增加县级粮食储备,强化区政府对县域内粮食流通市场的宏观调控管理力度,有效解决突发性粮食短缺,以及荒年、军事应急所用,确保全县粮食安全。

3、充分发挥国有粮食企业的主渠道作用

多年以来,国有粮食企业在完成退耕还林粮食供应、保证军粮供给和确保全县粮食安全中做出了很大贡献。今后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应该更好地发挥主渠道作用,通过对国有企业资产、人员的重新组合,使企业走上健康发展的快车道。一是企业要充分利用现有仓房设施、经营网点、人员等方面的优势,通过扩大购销、搞活经营、增加储备、开设粮食便民超市等方式,满足市场供应;二是利用***市国有粮食企业与产区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按照市场方式运作,在政企间达成长期的合作关系,保证有稳定、充足的粮源。

4、加强监管,建立良好的粮食市场秩序

加强粮食市场管理,更好地发挥粮食行政机关依法管粮的作用。随着《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的颁布和实施,粮食政策管理部门成为了行政执法机关。而粮食行政执法是国家全面放开粮食市场后维护正常粮食流通秩序、增强粮食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确保***市粮食安全的一项重要工作。要解决好依法管粮,一方面应该建立一支政治合格、纪律严明、业务精通的“粮食流通行政管理执法队”,这是提高粮食行政执法能力的基本保证;另一方面政府应解决执法经费,配备相应的设施,确保执法工作的正常开展。

5、完善粮食安全预警机制,确保粮食应急安全

粮食安全应急反应体系是一个通过预警、防范、处理,以实现避免、减少危机所产生的危害和损失,并从危机中开拓出发展机遇为目的的过程。粮食安全是动态和变化的,没有永久的粮食安全。而粮食波动是经常的,公共突发事件也是难以预料的,“5.12”汶川大地震,给我们敲响了如何做好应急状态下粮食供应保障的警钟。这就需要建立一个预报准确及时、反应灵敏、措施得力的预警体系和应急处理网络。这不仅要求我们粮食部门要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还要有先进的信息采集技术、粮食应急加工与分销技术、仓储技术等等。而要使粮食安全应急体系能够跟上不断变化的形势,政府应增加在这方面的持久投入,以确保各种应急措施在紧急时刻能够发挥作用,确保***市的粮食安全。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成绩的取得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清晰认识到我国发展道路的曲折历史和与先进国家之间存在的巨大差距,人口多、耕地少、资源贫乏、技术落后和管理水平低下等诸多问题依然存在,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极不协调。特别是在片面追求高增长的背景下,忽视和放松粮食生产,使粮食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这不仅给普通民众特别是对贫困人口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和影响,而且对我国粮食安全、农业政策及其宏观调控措施发出了警示,提出了挑战。对此,我们应保持清醒头脑,不断增强危机意识,坚持科学发展观,准确把握粮食供需形势的发展趋势,从危机的视角想问题、看问题,把危机和挑战转化为粮食发展的机制,力争***市粮食行业再创辉煌。

第四篇:着力构建绿色储运体系

着力构建绿色储运体系 为确保中央储备粮安全而奋斗

中储粮总公司

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是经国务院批准,于2000年在原国家粮食储备局部分职能机构和所属部分企事业单位的基础上,组建的大型中央企业。中储粮总公司由中央管理,属于涉及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受国务院委托,具体负责中央储备粮油的经营管理,并对中央储备粮数量、质量和储存安全负责。中储粮总公司对中央储备粮实行垂直管理,目前已在全国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设立了20多个分公司,上收了200多个中央储备粮直属库。中央储备粮是国家调控粮食市场、防范重大自然灾害或其他突发事件的重要战略物资。做好中央储备粮管理工作,确保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确保调得动、用得上,事关国家粮食、经济、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责任重大。

6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国家粮食局及有关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在粮食院校、科研院所的协助下,中储粮总公司充分认识到粮食仓储科技的重要意义,大力发展科技储粮,着力构建绿色储运体系,实现了中央储备粮“两个确保”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目标。充分认识粮食仓储科技和构建绿色储运体系的重要意义

本世纪初,党中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又提出了建设能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目前,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利用人类食物资源;最大限度地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最大限度地提高和优化人类生存质量,节约能源、保护生态环境和加快推行清洁生产,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如此形势之下,对于中储粮这样一个以储粮为主旨的中央企业来说,开展绿色储运具有重要意义。1.1 构建绿色储运体系是增进人们健康、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随着生活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人们对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粮食安全”近年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粮食在种植期间的农药残留、储运期间的药剂污染、微生物繁殖等均会给食用和粮食精深加工带来安全隐患。构建绿色储运体系,逐步减少储运期间的化学储粮药剂用量,对保障粮食安全、增进人们健康十分重要。可以说,构建绿色储运体系是加强食品安全、保障人们身体健康的必然选择。

在环境污染日益成为困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的今天,传统储粮方法对生态造成的危害,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如长期使用化学药剂致使害虫的抗药性增强,对环境造成污染。要想改变传统的储粮方法,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我们必须搞绿色储运,构建绿色储运体系。因此,发展绿色储运技术,构建绿色储运体系,也是保护环境、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

1.2 构建绿色储粮体系,是做好中央储备粮经营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两个确保”的实现是我们的根本任务,是我公司的生存之根。不发展绿色储粮技术,就无法使粮食在储存流通环节保持其品质新鲜;就无法有效控制和减缓粮食品质劣变;也无法不用或少用化学熏蒸药剂,也就不能为消费者提供品质新鲜、无公害、安全可靠的绿色放心粮食,也就根本不可能真正实现“品质良好”。

而且,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粮食市场化程度逐渐加深,粮食的食用品质的优劣已成为粮食交易的主要衡量指标。不发展绿色储粮技术,不能提供高品质的粮食,就无法长久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也无法实现粮食轮换时有个好的价位,影响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目标的实现。

因此,构建绿色粮食储运体系是实现“两个确保”目标的需要,也是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需要。大力发展粮食仓储科技,着力构建绿色储运体系

为实现两个确保、切实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和人民的身体健康,满足市场对高品质粮食日益增长的需求,中储粮总公司制定了 “高质量、高营养、高效益;低损耗、低污染、低成本”的现代化储粮目标,树立粮食绿色、保鲜的新理念,开发环保型无公害的粮食保鲜储藏技术,构建粮食绿色储运体系。经过六年的扎实工作、艰苦奋斗,中央储备粮科技工作取得了明显成绩,共取得科技成果300多项,获得专利20多项,拥有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储粮技术。在首届(2005年)中国粮油学会科学技术奖评比中,我公司系统自主立项开展的三项科研成果获得了科技进步三等奖,我公司参与并承担主要研究任务的一项科研成果获得了科技进步二等奖。科技创新和应用水平始终居于同行业的领先地位,部分已基本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中储粮系统绿色储粮比率已超过30%。

2.1 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并举,构建绿色储运技术体系

1、充分利用自然冷源,推广低温储粮

低温是目前全世界公认的最为安全、可靠、合理、符合绿色环保要求的储粮保鲜技术,是一项带有方向性的技术措施。中储粮总公司成立后,在全系统内大力推广充分利用自然低温、辅以人工制冷的的低温储粮技术,有效提高了粮食的储藏安全性、延缓了粮食品质变化速度,保持粮食的色、香、味,保鲜效果显著,粮食宜存率逐年提高。2002年,国家有关部门对中央储备粮质量检测结果显示,宜存率仅为70%,2003年达到了80%多,而今年两次库存检查的宜存率均达到90%以上。

而且,为配合低温储粮技术的推广应用,我公司还先后立项开展了“中央储备粮

安全储藏技术示范”、“稻谷控温储藏工艺研究与集成示范”等项目,取得了包括“均衡粮温技术”、“隔热保冷技术”、“缓释通风技术”、和“智能通风技术”等技术成果。这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使我公司的低温储粮技术不管是经济性还是实用性,都提升到了更高的层次。

目前,可以说我公司的低温储粮水平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不仅保证了在轮换周期以内的粮食质量良好,而且,超出轮换周期一年以上的储备粮绝大部分都为宜存粮,且保持高品质,可以说在世界上没有先例。

2、开发无污染、可再生新冷源

虽然储粮是一个平均单位耗能较低的行业,但由于我公司库点多、储粮多、储粮时间长,积累起来,耗能总数也非常巨大。目前,我国粮库的低温储粮主要是利用谷冷机及冬季通风降温等,前者动力消耗较大,费用较高,操作难度较大。后者受到季节限制。

太阳能是目前最引人注意,开发研究最多,应用最广的清洁能源。由于太阳能具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就地开发利用,不存在运输问题,不会造成污染和公害等优点,而成为一个极为诱人的研究领域。太阳能制冷是近期国内外开发的最新技术,太阳能冰箱、制冰机、空调样机已试制成功。而利用太阳能制冷技术保粮,国内外还没有报道。我公司江苏分公司大胆创新、积极开拓,与上海交大制冷与低温工程研究所合作开发了太阳能固体吸附制冷技术。目前,该项目已经研制开发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适用于低温储粮的太阳能吸附式制冷机组;编制了《SWAC-10型吸附式制冷机组企业生产标准》及《太阳能吸附式制冷机低温储粮系统操作规程》。

太阳能低温储粮可避免粮食与环境的污染,减缓粮食的陈化,而且运行成本低,操作简单,符合建设节约型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环保的要求。实验数据显示,太阳能低温储粮单位电耗仅为谷冷机的十分之一。仅节约能耗一项,与谷冷机相比,如把300亿斤粮食降温10度即可节约5400万元。太阳能低温储粮技术的成功研制给我国粮食行业低温保管粮食增加了一种新的能源,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

3、开展低污染、无污染害虫综合防治

目前,我国粮食储备库还主要采用化学熏蒸剂和防护剂进行杀虫、防虫处理,产生的化学药剂残留对粮食及环境带来一定的污染。为降低污染、提高粮食质量,中储粮总公司从技术革新和开发新药剂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在实践中,我们积极推广膜下环流熏蒸、粮情局部处理等技术,有效减少了剧毒化学熏蒸药剂的使用量。我国南方高温高湿地区积极摸索储粮害虫发生规律,本着“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保粮方针,以使用低毒防护剂防虫为主,减少粮食熏蒸次数,如福建分公司就实现了30%的粮食免熏蒸。

同时,我公司积极开发新型无污染、非化学性防护剂。“硅藻土杀虫剂防治储粮

害虫应用技术设备研究开发与示范”和“0.5%苦皮藤素微乳剂的应用开发”等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效。低污染、无污染害虫防治技术的推广应用,有效降低了储粮害虫防治中化学药剂的使用量及药剂残留,有利于解决害虫抗性、药剂残留和环境污染问题。

4、减少粮食产后损失,开发“无形粮田”

由于受储粮技术、设施设备的限制,我国粮食产后损失巨大。包括水分减量、颗粒破碎等。我公司一直将粮食储藏期间减损、减碎作为科技研发工作的重点之一。我公司立项研究编制的“储粮机械通风技术操作规程”,有效地解决了储粮通风降温过程中粮食水分减量问题。如果以储存期间减少水分损失0.5个百分点计,1亿斤粮食就可减少损失50万斤,减少损失十分可观。另外,“粮库玉米储运减碎关键技术的开发与示范”等研究项目也取得阶段性成果。

在目前耕地面积日益减少,粮食单产增长潜力有限的形势下,粮食产后减损、减碎技术的研发无异于开发“无形粮田”,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5、发展 “节约”“高效”的现代物流技术,服务于绿色储运体系

我国传统的粮食储运方式采用袋装方式,流通成本高、流通速度慢、工人作业劳动强度大。随着我国加入WTO和粮食市场的加剧,粮食流通必须实现低成本、高效率、高效益流通,才能与国际粮食市场接轨。粮食“四散”流通技术(即散装、散运、散卸、散存)是经过国际多年实践得出的实现粮食物流现代化的关键技术和方法,可以解决我国粮食物流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

几年来,我公司积极发展“四散”流通技术,研发了“散粮专用汽车”、“散粮装卸装置”、“移动式平房仓装仓机”、“多功能出仓机”等,完成了2项技术规程与规范的编写。通过发展四散流通技术,降低了运输费用,提高了流通效率。采用散运后减少了粮食在运输途中的抛洒损失,每吨节约5元左右,此外粮食包装费、麻绳费和人工费每吨粮可节省10元,而且,工作效率得到了提高,工人劳动强度也大大降低。另外“四散”流通技术的发展,还有利于延长粮食经营链,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订单农业的发展不仅保证了储备粮的粮源,也提高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但农业生产的季节性,使订单农业具有时间和粮源集中,收购量大的特点。散粮运输更有利于农民节省不必要的开支,最大限度地实现企业、农民的双赢。2.2 以信息化推动绿色储运技术体系的建设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迅速普及。发展和应用信息技术,加速信息化进程,以信息化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成为世界各国在激烈竞争中共同做出的战略抉择。世界500强企业不约而同地实施企业信息化战略,以此提高企业竞争优势。我国一些大型企业信息化建设经过长期努力已经初具规模并且取得一些实际效果。

我国粮食行业属于传统行业,长期以来业务处理和数据统计上报一直沿用手工方

式,信息技术应用十分落后,加之资金和技术人员缺乏,信息化基础差,底子薄,与现代化管理要求的差距很大。对此,中储粮总公司在成立不久就着手规划信息化建设,在中央储备粮管理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引入到管理流程中,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业务流程进行规范,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实效性,实现各职能部门间的信息共享,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

1、计算机粮情测控系统的推广应用

中央储备粮储存点多面广、品种多,而且在粮食储藏过程中,温度、湿度、水分、虫霉等因素和情况的变化都直接或间接影响储粮的数量、质量和卫生安全。及时准确地掌握粮食储藏过程中的粮情变化情况,对确保中央储备粮安全至关重要,也是开展绿色储运、构建绿色储运体系的必要前提。目前,中储粮总公司研发并推广的“无线测温”等粮情测控系统利用现代传感器和电子技术,对粮情变化进行实时检测,对检测数据进行智能化分析,对异常粮情提出处理决策建议,并通过应用软件对硬件储粮设备实施控制,处理异常粮情,为科学、经济和安全储粮提供技术保证和科学决策依据。目前,粮情测控系统已经成为中央储备粮安全储藏和科学管理的有力工具,为我们绿色储运体系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前期信息保障。

2、推进业务信息系统建设

业务信息系统建设工作的启动可以说是我公司信息化建设进入实质阶段的显著标志。该项工作自2002年以来,一直在稳步、顺利推进,涉及计划管理、轮换管理、仓储管理、财务管理、统计管理、出入库管理6方面的内容。该业务信息系统建设完成后,可以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中央储备粮的信息,将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融为一体,做到“三流合一”,提高信息采集的自动化程度、信息处理能力和传递速度,增强远程控制能力,规范和固化中储粮管理的核心业务流程,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和水平。总结经验,迎接新的挑战

我公司在积极推广应用粮食仓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的同时,还针对粮库生产实际中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立项研究,开发相应的设备、仪器和技术、规程,服务于生产,杜绝了坏粮事故,减少了储藏损失,提高了库存粮食质量,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主要经验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思想、组织、制度、资金 “四到位”

一是思想到位。我公司自成立以来,多手段、多渠道提高绿色储运意识,营造绿色储运氛围,大力宣传绿色储运的意义和重要性。六年来,中储粮总公司通过创办《粮油仓储管理与科技信息》、《粮食储藏》杂志,以及总公司内网、简报等为载体,并通过编写《储粮知识问答》、《中央储备粮油储藏技术与管理》、《粮食干燥系统实用技术》等读本书刊,以总公司内网、简报为载体,普及绿色储运知识,灌输绿色储运理

念,及时宣传交流绿色储运信息。

二是组织到位。为加强总公司系统的绿色储运工作,2003年,总公司成立了科技处,全面负责全系统科技工作的管理,研发、推广绿色储运新技术。不少分公司、承储企业成立了科技工作领导小组、保粮小组等机构,为绿色储粮工作提供了组织和人员保障。

三是制度到位。总公司制定了《2005~2010年科技发展规划》,确定了绿色储粮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为今后几年内科技的目标和重点;制定了《科技项目管理办法》,规范了立项审批、资金筹措及项目管理等行为。许多分公司、承储企业根据辖区和单位实际还制定了实施细则。

四是资金到位。总公司系统每年都在财务预算中安排部分科研经费,保证了绿色储运技术研发和成果推广的顺利进行。几年来,总公司系统共安排1亿多元用于绿色储运技术研发及推广应用工作。3.2 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

总公司有良好的仓储设施,训练有素的管理队伍,但学术带头人和最前沿的科技信息资源相对缺乏。为此,总公司始终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研究开发道路,使合作各方的资源优势相互补充,并得到了充分发挥。几年来,总公司与河南工大、南京财大、中谷科技公司、成都粮科所、郑州粮科院、辽宁粮科所等粮食院校、科研院所进行了技术合作,各分公司、承储企业也纷纷与一些科研院所及生产厂家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这样,通过引进先进的外部技术资源,节省了系统内的开发费用,也有效解决了生产实践中的技术问题,而科研院所将承储企业作为其教学科研实习基地,找到了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有效实现形式和途径,实现了共赢。

此外,总公司不断探讨合作模式,由初期的“承包”型逐渐过渡到技术生产“联合体”,通过合作和信息、技术交流,锻炼和培养了自己的人才队伍,自身的创新能力逐步得到提高。3.3 注重科技人才的培养

“绿色储运”的全面实现,离不开大量的科技人才。几年来,中储粮总公司系统十分重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外部引进与内部培养并举,造就了一支专业结构比较合理的人才队伍。一是千方百计引进科技人才。通过录用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应届毕业生、招聘科技人才,较好解决了分公司、直属库科技人才紧缺的问题。二是十分重视内部人才培养。总公司、分公司通过多次聘请国内大专院校专家教授进行讲座,以及组团到国外进行学习交流等形式,对分公司、承储企业仓储业务骨干进行统一培训;许多分公司和直属库也自主开展培训。通过培训,大大提高了仓储科技队伍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涌现出一批科研带头人和科技骨干,如河南分公司商丘直属库副主任程兰萍,因科技创新成绩突出被国资委授予“巾帼建功标兵”称号。三是初步建

立了科技工作的激励机制。总公司于2005年11月召开了科技工作大会,表彰了6个科技管理工作中贡献突出的先进单位和24项科技含量较高、推广应用价值较大、经济效益显著的优秀科技成果。许多分公司、承储企业为科技人员提供了较好的待遇,解决其后顾之忧,还拿出部分资金专门用于科技创新的奖励,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发挥人才潜能创造了条件。人才队伍的建设和科技骨干的培养,为我公司科技工作提供了有力智力支持。

经过六年的辛勤和努力,中储粮绿色储运体系已显雏形,但也存在许多不足,如科技创新体系不够完善、原始创新能力薄弱、技术推广手段单一等。这都是我们中储粮人以后努力的方向和重点。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也将“粮食产后减损及绿色储运技术”列为重要研究内容。“科技创新”成了我国“十一五”的关键词,举国上下对“科技创新”的热情和认识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这为我们提供了机遇,也增强了我们的信心。今后,我们将紧紧围绕“两个确保”,以“三个代表”为指针,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以科技为先导,不断提升中央储备粮管理水平,为服务国家宏观调控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五篇:强化“五种意识”,着力解决“五个问题”

在“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中,紧密联系工作实际,引导全体干部切实强化“五种意识”,着力解决“五个问题”。

一是强化宗旨意识,着力解决群众观念淡薄的问题。自觉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多办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的好事实事,坚定不移地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捍卫者。

二是强化民主意识,着力解决脱离实际的问题。健全完善符合机关公务员和法律服务工作者执法执业特点的管理办法。通过落实政务、执业收费公开等制度,进一步增强执法执业工作的透明度。

三是强化责任意识,着力解决工作作风不实的问题。树立“无功即是过,平庸也是错”的思想,始终保持争先进位的激情,司法行政队伍政治更加坚定、纪律更加严明、作风更加扎实、精神更加振奋、战斗力进一步增强。

四是强化法治意识,着力解决违纪违规办事的问题。进一步强化法治观念,自觉接受群众监督,自觉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把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衡量和检验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根本标准,让群众看到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实际效果,感受到司法行政机关发生的新气象、新变化。五是强化廉政意识,着力解决以权谋私的问题。严格遵守《廉政准则》和廉洁从政的各项规定,自觉抵制腐朽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侵蚀,有效防范岗位廉政风险,确保在各种拉拢腐蚀面前管得住自己、抗得住诱惑、经得住考验,坚决防止和纠正利用职权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吃拿卡要等问题。

下载衢州市“五个强化”着力构建区域粮食安全体系word格式文档
下载衢州市“五个强化”着力构建区域粮食安全体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干部工作“五个体系”:构建干部工作“五个体系”情况汇报

    构建干部工作“五个体系”情况汇报近年来,我县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和好干部标准,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换届后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聚焦五大体系建设,以“三拼三促三提升”“周二云......

    构建干部工作“五个体系”情况汇报

    构建干部工作“五个体系”情况汇报两篇篇一近年来,我县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和好干部标准,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换届后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聚焦五大体系建设,以“三拼三促三提升”......

    全面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全面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全球新科技革命的时代主旋律告诉我们:一个国家、一个区域能否掌握自身持续发展的命脉,能否应对空前激烈的国际竞争、区域竞争,将直接取决于其持续不......

    着力构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体系

    着力构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体系 精心培养复合性应用性创新性高素质人才 ——胡礼祥书记在2006-2007学年寒假务虚会上的讲话 2006年学院各方面取得很好的成绩,大家......

    强化五个着力,开创驻村帮扶新局面.doc

    强化五个着力,开创驻村帮扶新局面 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我市迅速行动,精密筹划,统筹安排,重点在五方面着力开展工作,使我市驻村帮扶呈现新局面。 一是着力划清责任界限。各工作队所......

    做到五个强化构建平安乡镇(精选五篇)

    做到五个强化构建平安乡镇化成镇位居巴州区东北部,距巴中中心城区19公里,辖18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有各类生产经营单位30余家、营运车辆90余辆、客运船只55艘,有市级旅游风景区化......

    着力构建城乡治安防控和公共安全体系

    城区作为一个县市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人、财、物、信息的高度集中地,城区的发案数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整个县市案件发案数的升降,成为衡量一个县市治安状况的“晴雨表”。......

    着力构建创新型人才生成的教育培养体系

    着力构建创新型人才生成的教育培养体系李延保胡锦涛同志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提出:把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加紧建设一支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