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论文——浅谈企业税务注销清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19-05-14 02:56: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调研论文——浅谈企业税务注销清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调研论文——浅谈企业税务注销清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第一篇:调研论文——浅谈企业税务注销清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当前企业税务注销清算过程中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各类企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不断发展壮大,企业间的竟争也越来越激烈,企业发生破产、解散等退出市场现象也逐渐增多。根据我国《公司法》等相关法律规定,企业在申请注销法人工商登记前必须进行清算。企业清算是指企业因破产、解散、被撤销或其他原因而终止正常经营活动,依照法定程序,发出清算公告,收回债权,清偿债务,分配剩余财产,依法向原登记机关办理注销登记手续,最终结束企业所有的法律关系的一种法律行为。而税务注销清算又是企业清算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第十五条规定,税务注销清算是企业法人注销的必经前置程序,企业在申请注销法人工商登记前必须提供税务注销清算的相关文件,包括结清应纳税款、滞纳金、罚款,缴销发票、税务登记证件等。

但是,在目前企业实际注销清算过程中,税务注销清算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往往流于形式,缺少有效的监管力度,部分企业就利用税务注销来规避纳税义务的履行,逃避缴纳国家税款,扰乱税收征管秩序。笔者结合实际工作来谈谈当前税务注销清算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及建议。

一、当前企业税务注销清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注销清算程序不规范。尽管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如《公司法》、《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对企业注销清算应该履行的程序规定的很明确,但由于我国当前行政机关间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行政监管不力,市场规则不完善等原因,有些企业在注销清算过程中并未按规定履行有关注销清算的程序和手续。主要表现在:

一是不办理注销税务登记就直接办理工商登记注销。由于税务部门与工商、法院等部门联系不够,使得企业注销登记程序难以执行到位,不少企业在未办理税务登记注销手续的情况下,先办理工商登记注销,事后税务机关只有在纳税人未申报时才发现,这就给追缴税款带来难度,特别是对一些企业利用注销办法,达到偷税目的更是难以查处。

二是在清算期间怠于履行清算程序。有些企业被工商等部门吊销营业执照,取消有关资格而发生解散、终止经营等情形后,对应该或可以进行处置的流动资产(如存货)、固定资产(如机器设备、房屋)和无形资产(如土地使用权)等资产不进行处置,对有关债权和债务不及时进行清理处置,达到偷逃税款的目的。

三是有些企业尽管履行了清算程序,但清算前并不通知税务部门,税务部门被排除在清算之外,对企业的清算情况并不了解,企业办理税务注销时也不提供清算报告。以上不规范行为,都为企业逃避缴纳税款、恶意转移隐匿资产等提供了可能。

2、税务部门对税务注销清算缺乏有效的监管。目前,税务机关内部负责税务注销清算工作的大都是税收管理员,而税收管理员由于日常工作量大,业务素质参差不齐,实施注销清算的时间和精力有限等原因,致使有些税收管理员很少会到实地去查看注销企业的实际情况,了解企业注销的真实意图,仅凭企业提供的书面说明情况及账面财务数据就对企业出具了税务注销清算报告,注销清算工作并未认真执行到位。在企业注销清算过程中,税务部门往往没有主动提前介入并监督企业的清算工作,没有重视企业清算所得应缴的税款,有的企业清算后财产已分配完毕,税务部门即使事后要对企业税务清算所得补缴所得税,也由于企业已无财产可供执行,形成欠税。

3、税务收管理员对企业注销税务登记相关规定理解存在偏差,造成税款流失。

一是对“结清应纳税款”的理解不准确。《税收征管法实施细则》第十六条对纳税人注销税务登记作出了明确规定:“纳税人在办理注销税务登记前,应当向税务机关结清应纳税款、滞纳金、罚款,缴销发票、税务登记证件和其他税务证件。”部分税收管理员认为“结清应纳税款”是单指企业生产经营期间产生的税款。因此,在办理企业注销登记业务时,只要企业账面上没有欠税,同时按规定缴销发票、税务登记证件后就给予办结注销税务登记,而忽略了企业“应纳税款”除了企业生产经营期间产生的税款外,还包括企业在清算期间所产生的税款,如企业清算所得产生的企业所得税,处置存货、使用过的固定资产、物品、旧货等产生的增值税,处置不动产应缴纳的营业税等税款,从而导致国家税款流失。

二是对企业注销时对存货处理的税收政策理解不准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增值税若干政策的通知》财税[2005]第165号第六款关于一般纳税人注销时存货及留抵税额处理问题规定:一般纳税人注销或被取消辅导期一般纳税人资格,转为小规模纳税人时,其存货不作进项税额转出处理,其留抵税额也不予以退税。不少税收管理员将企业清算和一般纳税人注销混淆,在税收清算时照搬上述政策,以为企业清算时存货处理不用缴纳增值税。而企业清算和注销一般纳税人资格是不同概念,企业清算时其存货处理实质上是一种销售行为,应缴纳增值税。

三是注销企业税务登记的时间理解不准确。根据《税收征管法实施细则》第十六条规定,企业在注销税务登记前应结清所有应纳税款,那么企业注销税务登记的时间应当在企业收回债权、清偿债务、处理完毕剩余财产并缴清所产生的税款后方可办理注销税务登记。而在实

际工作中,由于企业进行清算工作会花很长时间,有许多企业在债权、债务、财产未处理完毕前即向税务机关申请注销税务登记,若在此时不予办理注销手续,企业往往会在清算工作结束后为逃避缴纳税款而销声匿迹,形成非正常户,造成税款流失,同时也会增加非正常户管理工作量。因此,部分专管员认为企业注销税务登记不一定要等企业财产清算工作结束后才予办理的错误认识。

4、企业注销清算税款计算难度大。目前税务机关在企业注销清算中,对发票、税务登记证件和金税工程设备的缴销比较重视,问题相对较少,而对清算税款的准确性还有待提高。这与清算税款计算复杂有一定关系。《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十一条规定:企业清算所得,是指企业的全部资产可变现价值或者交易价格减除资产净值、清算费用及相关税费等后的余额。以上对于企业清算所得规定的很明确,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有这样的问题:企业申请注销时有意不对相关资产进行交易处理,税务部门由于没有资产评估方面的专业知识,难以确定资产的可变现价值,进而影响清算所得的确定。当前,随着土地、房产等的持续升温,一些企业在成立时低价购入土地、房产,经过若干年后,这些资产的市值和企业购建时的原值相比较,都有很大的升值,有的企业在注销时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清算,但对有些资产采用按原值计价的方法进行清算,也不请中介机构进行资产评估,以致最后清算所得为零,体现不出清算所得。

二、加强企业税务注销清算工作的对策

上述问题的存在,使得企业税务注销清算管理成为税收管理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困扰着基层税务机关的征管工作。笔者结合工作实际,谈几点防范执法风险,提高企业税务注销清算管理的质量和效率的方法。

1、加强与工商等部门的合作协调,防止有些企业“恶意注销”行为。税务部门与工商等管理部门应该建立长期固定的合作协调机制和定期的信息沟通机制,在具体合作、沟通的内容上,并不仅限于企业经营资格的正常获得与取消,对于企业经营资格的非正常取消尤其要重视,因为企业如被非正常取消经营资格,往往会带来一定的税收风险,税务机关很难及时掌握有关情况。同时,税务机关出具的税务注销清算报告作为企业工商注销的必经前置内容,也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必经前置,在内在实质上更具有重要性。

2、严格规范税务注销清算程序,落实注销清算管理制度。企业在申请注销税务登记前,首先是要成立清算组对企业进行清算,对有关资产进行处理,对有关债权、债务进行清理处置,税务机关作为潜在的债权人之一,也应尽可能参加清算工作,了解清算工作的开展情况;企业在向税务机关申请注销税务登记时,除报送目前规定的要求报送资料以外,应向税务机关提供企业董事会决议,由清算组编制的资产负债表和财产清单、提出的财产作价和计算依据、制定的清算方案等资料,在办理完清算手续后,应向税务部门报送经会计师事务所或税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出具的清算报告,说明有关资产、债务、债权的落实处置情况,如果不提供的或提供不全的,税务部门可以拒绝受理企业注销申请。

3、明确注销清算政策,规范税务人员的清算行为。税务机关内部注销清算人员对申请注销的企业在进行税务注销清算时,应深入企业生产经营场地进行实地调查,确认企业注销行为的真实性,应对企业注销前一年度及注销当年的经营情况和纳税情况(包括正常经营所得及清算所得)进行纳税评估和核查,有问题的还可以追溯调查,重点是要核实企业申请注销时存货账实是否相符、资产清理处置是否合理、有关债权和债务是否真实(包括内容性质和具体数额),对每一户

经清算的注销企业均需出具《注销企业税款清算报告》,报告要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注销清算期间由于存货变卖,设备、房屋等资产转让、处置,应收应付款项的清理核销等事项涉及的税款结算情况进行全面反映。注销结束后,税务机关内部相关科室应该定期通过执法检查等形式对企业的注销情况进行检查,督促纠正税务人员的清算行为。

4、进一步发挥中介机构作用,降低征管成本。在企业税务注销清算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发挥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作用,来辅助企业完成注销清算工作,降低税务部门的征管成本。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对于企业注销清算与税务部门相比,无论是在主观积极性、还是人力资源上和专业知识上,显然都要优于税务部门。这些中介机构作为连接注销企业与税务部门的桥梁,如有效发挥其在企业注销清算过程中的作用,其结果肯定会达到多方共赢。当然,税务部门也应该加强对中介机构的引导和出具报告的质量监督,而并不是一味地完全依赖中介机构的出具的报告,应当鼓励中介机构进行良性的行业竞争。

第二篇:调研论文——浅谈企业税务注销清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当前企业税务注销清算过程中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各类企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不断发展壮大,企业间的竟争也越来越激烈,企业发生破产、解散等退出市场现象也逐渐增多。根据我国《公司法》等相关法律规定,企业在申请注销法人工商登记前必须进行清算。企业清算是指企业因破产、解散、被撤销或其他原因而终止正常经营活动,依照法定程序,发出清算公告,收回债权,清偿债务,分配剩余财产,依法向原登记机关办理注销登记手续,最终结束企业所有的法律关系的一种法律行为。而税务注销清算又是企业清算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第十五条规定,税务注销清算是企业法人注销的必经前置程序,企业在申请注销法人工商登记前必须提供税务注销清算的相关文件,包括结清应纳税款、滞纳金、罚款,缴销发票、税务登记证件等。

但是,在目前企业实际注销清算过程中,税务注销清算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往往流于形式,缺少有效的监管力度,部分企业就利用税务注销来规避纳税义务的履行,逃避缴纳国家税款,扰乱税收征管秩序。笔者结合实际工作来谈谈当前税务注销清算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及建议。

一、当前企业税务注销清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注销清算程序不规范。尽管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如《公司法》、《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对企业注销清算应该履行的程序规定的很明确,但由于我国当前行政机关间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行政监管不力,市场规则不完善等原因,有些企业在注销清算过程中并未按规定履行有关注销清算的程序和手续。主要表现在: 一是不办理注销税务登记就直接办理工商登记注销。由于税务部门与工商、法院等部门联系不够,使得企业注销登记程序难以执行到位,不少企业在未办理税务登记注销手续的情况下,先办理工商登记注销,事后税务机关只有在纳税人未申报时才发现,这就给追缴税款带来难度,特别是对一些企业利用注销办法,达到偷税目的更是难以查处。

二是在清算期间怠于履行清算程序。有些企业被工商等部门吊销营业执照,取消有关资格而发生解散、终止经营等情形后,对应该或可以进行处置的流动资产(如存货)、固定资产(如机器设备、房屋)和无形资产(如土地使用权)等资产不进行处置,对有关债权和债务不及时进行清理处置,达到偷逃税款的目的。

三是有些企业尽管履行了清算程序,但清算前并不通知税务部门,税务部门被排除在清算之外,对企业的清算情况并不了解,企业办理税务注销时也不提供清算报告。以上不规范行为,都为企业逃避缴纳税款、恶意转移隐匿资产等提供了可能。

2、税务部门对税务注销清算缺乏有效的监管。目前,税务机关内部负责税务注销清算工作的大都是税收管理员,而税收管理员由于日常工作量大,业务素质参差不齐,实施注销清算的时间和精力有限等原因,致使有些税收管理员很少会到实地去查看注销企业的实际情况,了解企业注销的真实意图,仅凭企业提供的书面说明情况及账面财务数据就对企业出具了税务注销清算报告,注销清算工作并未认真执行到位。在企业注销清算过程中,税务部门往往没有主动提前介入并监督企业的清算工作,没有重视企业清算所得应缴的税款,有的企业清算后财产已分配完毕,税务部门即使事后要对企业税务清算所得补缴所得税,也由于企业已无财产可供执行,形成欠税。

3、税务收管理员对企业注销税务登记相关规定理解存在偏差,造成税款流失。

一是对“结清应纳税款”的理解不准确。《税收征管法实施细则》第十六条对纳税人注销税务登记作出了明确规定:“纳税人在办理注销税务登记前,应当向税务机关结清应纳税款、滞纳金、罚款,缴销发票、税务登记证件和其他税务证件。”部分税收管理员认为“结清应纳税款”是单指企业生产经营期间产生的税款。因此,在办理企业注销登记业务时,只要企业账面上没有欠税,同时按规定缴销发票、税务登记证件后就给予办结注销税务登记,而忽略了企业“应纳税款”除了企业生产经营期间产生的税款外,还包括企业在清算期间所产生的税款,如企业清算所得产生的企业所得税,处置存货、使用过的固定资产、物品、旧货等产生的增值税,处置不动产应缴纳的营业税等税款,从而导致国家税款流失。

二是对企业注销时对存货处理的税收政策理解不准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增值税若干政策的通知》财税[2005]第165号第六款关于一般纳税人注销时存货及留抵税额处理问题规定:一般纳税人注销或被取消辅导期一般纳税人资格,转为小规模纳税人时,其存货不作进项税额转出处理,其留抵税额也不予以退税。不少税收管理员将企业清算和一般纳税人注销混淆,在税收清算时照搬上述政策,以为企业清算时存货处理不用缴纳增值税。而企业清算和注销一般纳税人资格是不同概念,企业清算时其存货处理实质上是一种销售行为,应缴纳增值税。

三是注销企业税务登记的时间理解不准确。根据《税收征管法实施细则》第十六条规定,企业在注销税务登记前应结清所有应纳税款,那么企业注销税务登记的时间应当在企业收回债权、清偿债务、处理完毕剩余财产并缴清所产生的税款后方可办理注销税务登记。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企业进行清算工作会花很长时间,有许多企业在债权、债务、财产未处理完毕前即向税务机关申请注销税务登记,若在此时不予办理注销手续,企业往往会在清算工作结束后为逃避缴纳税款而销声匿迹,形成非正常户,造成税款流失,同时也会增加非正常户管理工作量。因此,部分专管员认为企业注销税务登记不一定要等企业财产清算工作结束后才予办理的错误认识。

4、企业注销清算税款计算难度大。目前税务机关在企业注销清算中,对发票、税务登记证件和金税工程设备的缴销比较重视,问题相对较少,而对清算税款的准确性还有待提高。这与清算税款计算复杂有一定关系。《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十一条规定:企业清算所得,是指企业的全部资产可变现价值或者交易价格减除资产净值、清算费用及相关税费等后的余额。以上对于企业清算所得规定的很明确,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有这样的问题:企业申请注销时有意不对相关资产进行交易处理,税务部门由于没有资产评估方面的专业知识,难以确定资产的可变现价值,进而影响清算所得的确定。当前,随着土地、房产等的持续升温,一些企业在成立时低价购入土地、房产,经过若干年后,这些资产的市值和企业购建时的原值相比较,都有很大的升值,有的企业在注销时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清算,但对有些资产采用按原值计价的方法进行清算,也不请中介机构进行资产评估,以致最后清算所得为零,体现不出清算所得。

二、加强企业税务注销清算工作的对策

上述问题的存在,使得企业税务注销清算管理成为税收管理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困扰着基层税务机关的征管工作。笔者结合工作实际,谈几点防范执法风险,提高企业税务注销清算管理的质量和效率的方法。

1、加强与工商等部门的合作协调,防止有些企业“恶意注销”行为。税务部门与工商等管理部门应该建立长期固定的合作协调机制和定期的信息沟通机制,在具体合作、沟通的内容上,并不仅限于企业经营资格的正常获得与取消,对于企业经营资格的非正常取消尤其要重视,因为企业如被非正常取消经营资格,往往会带来一定的税收风险,税务机关很难及时掌握有关情况。同时,税务机关出具的税务注销清算报告作为企业工商注销的必经前置内容,也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必经前置,在内在实质上更具有重要性。

2、严格规范税务注销清算程序,落实注销清算管理制度。企业在申请注销税务登记前,首先是要成立清算组对企业进行清算,对有关资产进行处理,对有关债权、债务进行清理处置,税务机关作为潜在的债权人之一,也应尽可能参加清算工作,了解清算工作的开展情况;企业在向税务机关申请注销税务登记时,除报送目前规定的要求报送资料以外,应向税务机关提供企业董事会决议,由清算组编制的资产负债表和财产清单、提出的财产作价和计算依据、制定的清算方案等资料,在办理完清算手续后,应向税务部门报送经会计师事务所或税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出具的清算报告,说明有关资产、债务、债权的落实处置情况,如果不提供的或提供不全的,税务部门可以拒绝受理企业注销申请。

3、明确注销清算政策,规范税务人员的清算行为。税务机关内部注销清算人员对申请注销的企业在进行税务注销清算时,应深入企业生产经营场地进行实地调查,确认企业注销行为的真实性,应对企业注销前一及注销当年的经营情况和纳税情况(包括正常经营所得及清算所得)进行纳税评估和核查,有问题的还可以追溯调查,重点是要核实企业申请注销时存货账实是否相符、资产清理处置是否合理、有关债权和债务是否真实(包括内容性质和具体数额),对每一户经清算的注销企业均需出具《注销企业税款清算报告》,报告要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注销清算期间由于存货变卖,设备、房屋等资产转让、处置,应收应付款项的清理核销等事项涉及的税款结算情况进行全面反映。注销结束后,税务机关内部相关科室应该定期通过执法检查等形式对企业的注销情况进行检查,督促纠正税务人员的清算行为。

4、进一步发挥中介机构作用,降低征管成本。在企业税务注销清算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发挥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作用,来辅助企业完成注销清算工作,降低税务部门的征管成本。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对于企业注销清算与税务部门相比,无论是在主观积极性、还是人力资源上和专业知识上,显然都要优于税务部门。这些中介机构作为连接注销企业与税务部门的桥梁,如有效发挥其在企业注销清算过程中的作用,其结果肯定会达到多方共赢。当然,税务部门也应该加强对中介机构的引导和出具报告的质量监督,而并不是一味地完全依赖中介机构的出具的报告,应当鼓励中介机构进行良性的行业竞争。

第三篇:当前税务登记注销企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当前税务登记注销企业中 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注销税务登记是税收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税务机关保证纳税人按规定履行纳税义务,堵塞征管漏洞,防止偷逃税款的最后一个环节。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由注销税务登记工作引发的不交税款、未结票证、跨区套购发票、偷逃税款等问题时有发生,而且因为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税款清算管理程序和清算管理要求,清算人员对清算理解也不统一,有时只能从账面上核查注销企业有无欠缴税款和清缴发票,导致注销企业税款清算简单化,造成税款一定程度的流失,并逐渐形成征管薄弱环节,难以满足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内在要求,现结合实际工作,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当前税务登记注销企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府部门缺少信息传递、综合制约乏力。在征管工作中经常发现一些企业工商营业执照被吊销税务登记仍未注销,或税务登记已注销而工商营业执照仍在使用的,或总支机构办理注销而分支机构未办理注销等情况。日常征管中出现大量的非正常户和税务登记失效户,说明有相当数量的企业解散后没有按正常手续办理注销税务登记手续,在系统中形成大量的垃圾数据,影 1

响着征管质量和效率。主要原因,一是缺乏数据资源的共享。目前企业是由国税、地税、工商分别管理,在办理纳税清算过程中,国、地税部门缺乏足够的信息协调与沟通,在实际工作中存在部分企业申请注销税务登记时已经办理完工商营业执照注销,工商部门存在未按规定严格审核情况。目前综合治税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逐步确立,青岛保税区内三个职能部门已经实现了基本信息的定期交换,解决了管理中三方数据不一致、漏征漏管户等部分问题。但就注销登记环节而言,缺少三方在企业办理注销手续中协调统一的操作程序和相互制约机制,为部分企业不依法办理有关手续,偷逃税款以有机可乘。二是缺乏足够的注销环节宣传,目前有关部门往往注重对税收政策、投资引资等方面的宣传,淡化了注销环节宣传,使企业在解散后便一走了之,致使税收管理人员因企业未按期申报实地核查时才发现人去楼空,只能转作非正常户处理。部分纳税人税法意识淡薄且主观上存在逃避纳税,在套取发票,欠缴税款情况下便自行“消逝”,对税收征管质效造成一定影响。

(二)管理上缺乏规范,监督考核不够有力。注销登记工作主要有四个环节:申报受理环节、发票查验环节、核查清算环节、注销审批环节。从制度角度来看,注销税务登记工作相关规定明确,程序简明,但是在一些方面缺乏规范,如《纳税清算表》的 2

内容填写,在纳税清算期间,审核日期、税款执行情况,稽核人员审核情况等项目各区县局要求不一,填写内容各不相同。注销工作缺少明确的考核考评办法,对工作时限、检查税款入库等都没有相应考核办法,影响工作质量和效率。由于目前在发票查验、核查清算环节中,税务机关主要是根据注销企业提供的账簿、凭证及发票结存情况,进行结税结票或核查其是否存在偷漏税现象,缺乏对日常征管环节各种税务系统中企业的基础数据、申报交款及其它数据信息的有效利用,不能将各种税务系统中的数据与企业帐簿、凭证中的数据进行比对,缺少一个对注销企业纳税数据进行事前评估的环节,致使出现了对企业虚假帐目很难及时发现问题的现象。

(三)部分被注销税务登记的企业受自身利益驱动违规行事。一是企业不主动申请办理注销税务登记。根据《税收征管法实施细则》第十五条、第十六条及税收征管操作规程有关规定,纳税人需要注销税务登记时,应向主管税务机关提出注销申请,结清税款、滞纳金、罚款,缴销发票和有关税务证件,由税务机关对纳税人实施注销税收清算后,才能予以注销。在日常工作中,纳税人为满足经营需要,一般都会主动申请办理税务开业登记,同时,由于征管质量指标考核中有登记率的考核,税收管理员通过户籍管理加大办理税务登记的力度。但是当一些纳税人因经营 3

不善濒临倒闭时,为了逃避清算,却不再办理注销登记而一走了之,尤其以中小私营企业和个体户较多。税务机关往往在对不进行纳税申报的纳税人进行催报时才发现企业早已人去楼空且已基本没有可供执行的财产实物,即便有可执行的财产也大都早已抵押给银行等金融机构或其他债权人,虽然《税收征管法》明确了税收优先权,但实际上,能够按照税收优先原则执行的不多,对那些不辞而别的纳税人,由于缺乏有效的追究手段,即便发现有问题,追究也异常困难。此外,更有一些纳税人停止生产经营已久,而雇用的会计还一直在进行零申报,税收管理员对此难以及时掌握;工商管理部门对纳税人注销也没有严格要求其提供税务注销资料,或者对其未参加年检则直接吊销营业执照,一些纳税人就故意以不办理工商年检的方式使营业执照被吊销并一走了之,逃避税收清算。结果,税务机关因无法及时跟踪管理只能将这些失踪的纳税人转为非正常户,这就给一些有问题的纳税人提供了可乘之机;与此同时,只要变换个经营场所、企业名称、法定代表人等形式,该纳税人经过改头换面后,又可在税务机关登记注册为新办企业,尽管电脑上明明存储着原纳税人情况,但原纳税人已名存实亡,对其欠税只能划入陈欠或呆帐,而该纳税人却不断凭借新的税务登记故伎重演,一再得逞。由于现行政策对办理注销登记后的纳税人重新办证情况缺乏统一规定,而客观 4

上一些纳税人不依法主动办理注销的情况依然存在,给一些确实存在税收问题的纳税人逃避税收清算管理提供了可乘之机。二是注销企业的存货存在偷税漏洞。实际工作中,不少注销的纳税人往往先以存货抵债,抵应付工资等有关费用,既不开具发票,也不视作销售,更不主动申报纳税,给注销税收清算带来困难。而税务机关对于各类企业存货的盘点手段、方式也缺乏有效的制度规范,难度较大。有的纳税人账面存货价值很大,商品(产品)、原材料的数量、品种、型号非常之多,仅凭一两个工作人员根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盘点清楚。有的纳税人生产经营的货物,检查人员根本不清楚其市场价值,往往根据纳税人说是多少就是多少,仅仅依靠盘点数量意义不大。三是非正常户注销税务登记时限不明确。依照《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规定,注销税务登记应该由纳税人依法主动申请办理,在《税务登记管理办法》第四十条、第四十一条分别规定已办理税务登记的纳税人未按照规定的期限申报纳税,在税务机关责令其限期改正后,逾期不改正的,税务机关应当派员实地检查,查无下落并且无法强制其履行纳税义务的,由检查人员制作非正常户认定书,存入纳税人档案,税务机关暂停其税务登记证件、发票领购簿和发票的使用。纳税人被列入非正常户超过三个月的,税务机关可以宣布其税务登记证件失效,其应纳税款的追征仍按《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 5

则》的规定执行。但是,对这一类的非正常户何时注销税务登记却未作规定。

二、对税务登记注销企业税收管理应采取的对策

(一)严格注销税务登记企业的管理。纳税人发生解散、破产、撤销以及其他情形,依法终止纳税义务的,应当在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或者其他机关办理注销登记前,持有关证件和资料向原税务登记机关申报办理注销税务登记;按规定不需要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或者其他机关办理注册登记的,应当自有关机关批准或者宣告终止之日起15日内,持有关证件和资料向原税务登记机关申报办理注销税务登记。纳税人被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吊销营业执照或者被其他机关予以撤销登记的,应当自营业执照被吊销或者被撤销登记之日起15日内,向原税务登记机关申报办理注销税务登记。纳税人申请办理注销税务登记前,应当向主管税务机关提交相关证明文件和资料,登记受理人员受理、审核查明注销原因,一次性告知纳税人办理注销税务登记和注销检查的相关注意事项。注销检查人员收到纳税人提交的注销申请等资料后应在15日内,对纳税人申报纳税等情况进行检查并按规定进行企业所得税、个人独资和合伙企业个人所得税税款清算,结清应纳税款、滞纳金和罚款,缴销发票、税务登记证件和其他税务证件后,填写《注销税务登记申请审批表》。

(二)加强各项税款的清理。管理人员可以根据以下要求和程序,对注销企业进行税收清算,并根据注销核查情况写出《注销检查报告》,检查报告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企业基本情况:成立时间;隶属关系;经营地址;电话;财务负责人;开户行;注册资金;经营范围;检查(以三年为限)。对收入、帐面利润、调增(调减)金额、应纳税所得额等进行检查;已申报收入、纳税情况。

二是缴纳税(费)情况:对检查地方各税申报缴纳和发票的领购、使用和开具金额等进行检查,并分税(费)种对税款申报、缴纳(情况)以及各税费的计税依据等情况进行详细说明。

三是企业所得税、个人独资和合伙企业个人所得税清算:管理员对申请注销纳税人地方税收清理的同时,应按照《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关于印发〈关于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投资者征收个人所得税的规定〉的通知》(财税[2000]91号)等规定,对申请注销税务登记的纳税人进行所得税税款清算:(1)纳税人应当在办理注销税务登记之前,向当地主管税务机关申请办理税款清算,注销检查人员进行税(费)清算,清算终了后的清算所得依法缴纳所得税。(2)注销清算以清算期间作为一个纳税。(3)企业进行清算时,其资产净额或者剩余财产减除企业未分配利润、各项基金和清算费用后的余额,超过实缴 7

资本的部分为清算所得,应当依照规定缴纳所得税。资产净额或者剩余财产,是指企业清算时的全部资产或者财产扣除各项负债及损失后的余额。(4)管理人员应从申请注销登记企业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清算费用等方面,加大对清算企业清算所得的审核与检查:第一,对企业资产变现价值或评估价值的审核与检查:取得并检查企业银行对帐单、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审核是否有未达帐项未列入情况;抽查大额现金、银行存款收支的原始凭证,并核对现金银行存款日记帐与总帐是否相符,有无未入帐情形;必要时对银行存款余额进行函证,以证实银行存款余额的真实性。对尚未变现的存货、固定资产等资产的计价按税法规定进行核查,并结合累计折旧等科目审核企业截止清算期末止的存货、固定资产余额是否正确;检查有无盘盈的资产,对其计价和入帐情况进行检查。对已经评估的,取得国家有权机关批准设立的资产评估机构出具的资产可变现价值的评估报告,并参照当时市场价格和资产状况,审核资产评估报告中相关数据的合法性、合理性、真实性。检查清算期间企业资产变现或抵债价值的合理性,审核其有无发生销售而未登记入帐,是否利用关联方交易无偿或不正常低价转移财产、利润。审查清算企业在清算以前及清算期间发生的应收帐款的真实性和可收回性,尤其应注意关联方的应收帐款;检查其已做坏帐处理的应收帐款是否确系因债 8

务人破产、撤消、资不抵债、发生重大灾害无法偿还等原因,核销是否符合要求,比例及数额是否正确。对于检查结果表明应收帐款能够收回的,应计入清算企业的清算财产予以计征企业所得税。第二,对清算企业的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审核和检查:检查应付帐款长期挂帐的原因,是否是由于确实无法支付还是由于关联方之间相互转移利润。通过检查合同等方法已确认应付帐款是否真实,是否应做纳税调整。检查清算企业的担保财产的价值是否超过其担保的债务,是否将超过部分价值计入清算所得。检查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待摊费用等科目清算期末余额是否正确,其计提依据和标准是否超过税法规定的标准,是否已进行清算所得的调整。对企业借款,应查实借款是否真实发生,有无批准手续,计息是否正确,尤其应关注关联方之间借款情况,是否存在为转移利润而虚假借款情形。检查清算费用的内容是否符合国家税收有关规定,选择数额较大及异常的项目对相关原始凭证进行追查。核查清算企业近几年的验资报告和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情况,对于企业的增资、减资、利润分配情况进行重点检查,并结合其资产负债情况的检查,核实清算企业所有者权益余额的真实性、正确性。

四是检查认定处理情况:(1)对清算过程中发现有违纪事实部分要根据检查项目逐项进行说明;(2)根据违纪事实按照税收 9

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做出处理意见。

(三)依靠综合治税,加强信息采集和传递。充分依靠综合治税部门加强与法院、工商等执法部门的联系与沟通,建立信息传递制度,确保清算工作环环相扣,避免税款流失。法院在宣告企业破产时将情况抄送税务机关,明确破产企业实际欠税数额及清算所得应纳所得税额,将破产企业应纳税额在债权人财产分配时予以重新明确,保证清算中应缴税款能够缴纳入库。工商部门在企业未向税务机关申请办理注销手续而直接向工商部门办理注销工商登记时,应按税收征管法的规定拒绝受理,并告知申请人先向税务机关办理注销税务登记,结清税款、滞纳金罚款、缴销发票、税务登记等证件。注销企业的管理人员建立注销税务登记户清册,对注销企业未处理资产进行登记,连同纳税人注销资料按征管资料整理要求装订归档。综合治税部门及时与房产管理部门、土地管理部门、国税部门交流注销企业信息,采集注销企业的房产、土地流向、存货处置等信息,并及时进行信息传递,由管理人员进行跟踪监控,防止税款流失。

第四篇:法人企业在注销过程中常见的三个税务问题

法人企业在注销过程中常见的三个税务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法人企业注销也日趋频繁。《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16条规定“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税务登记内容发生变化的,自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变更登记之日起三十日内或者在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办理注销登记之前,持有关证件向税务机关申报办理变更或者注销税务登记。”《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第15条明确规定“纳税人发生解散、破产、撤销以及其他情形,依法终止纳税义务的,应当在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或者其他机关办理注销登记前,持有关证件向原税务登记机关申报办理注销税务登记”,并规定“纳税人被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吊销营业执照或被其它机关予以撤销登记的,应当自营业执照被吊销或被撤销登记之日起15日内向原税务登记机关申报办理注销税务登记。”

因此税务注销清算是法人注销清算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以下三个问题:1.企业未能按规定要求成立清算组进行注销清算,如何开展清算工作?2.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未办理工商年检、工商年检不合格或因违反相关法规的法人给予吊销营业执照的行政处罚,纳税主体是否已消失?3.工商部门没有执行在注销法人登记前需提供税务注销资料的规定,而导致法人企业未经税务注销程序而办理了工商注销登记,税务注销是否无从落实?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破产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税收优先于无担保债权,设置担保的债权优先于其它债权。《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45条规定:“纳税人欠缴的税款发生在纳税人以其财产设置抵押、质押或者纳税人的财产被留置之前的,税收应当先于抵押权、质权、留置权执行。”可见,民法中关于债权债务的理论已运用到税收立法中,因此税务机关作为特殊的债权人,可运用民法中关于债权债务的理论进行税收执法,以此分析解决税收注销过程中遇到的有关问题。

一、法人企业解散后,股东应履行清算义务但长期不履行,可提请人民法院判令其限期清算。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规定,法人企业解散后,应当进行清算。如单位解散后负有清算责任的股东长期不履行清算义务,应由谁来承担责任、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我国现行法律没有明确规定。但该法第191条规定,单位解散情形出现后,应当在15日内成立清算组,逾期不成立的,人民法院可依特殊的债权人税务机关的申请指定有关人员组成清算组进行清算。如果人民法院判令股东限期清算,而股东到期仍不清算的情况下,税务机关可以直接要求股东承担税款清偿责任。

股东长期不履行清算义务在具体实践中主要有两种情形:1.出于逃避债务税款为目的。有的法人企业刚成立不久,就宣布解散,而将单位财产转移为股东所有。2.股东内部出现矛盾或其他原因导致无法清算。第1种情形要求股东直接承担单位债务的清偿责任是非常公平、合理的。单位解散后,股东应履行清算义务而不履行,税务机关在催促其本身进行清算未果,后来又经法院判决履行清算义务而股东拒不履行,致使税务机关无法追缴税款的前提下,为了让国家税款不流失,直接让单位的股东代替单位承担税款清偿责任也合情合理。第2种情形归根到底是单位内部组织或管理方面的问题,理应由股东自己去理顺,不能以此来拒绝清算请求。

二、法人被吊销营业执照后尚未进行清算,仅意味着营业资格的消灭,而其民事主体资格并未丧失,仍具有诉讼主体资格,纳税义务依然存在。

吊销法人企业执照是行政登记机关因单位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剥夺单位经营权的一种最严厉的行政处罚行为。在注销登记前,单位丧失的只是营业资格,法人资格并不因此消灭,单位仍享有以自己的名义从事清算范围内的一切事务及起诉应诉等民事权利。单位终止的最终程序是注销登记,经清算的注销登记才是单位消灭的标志。如把吊销营业执照看作单位终止,那么就忽略了终止前要进行清算这一法定程序。

吊销营业执照是因单位违反有关规定,被登记机关责令强制关闭的一种法定解散情形。这一观点在司法实践中已得到承认,最高人民法院给辽宁省高院的法经[2000]24号答复函的主要内容为:“吊销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据国家工商行政法规对违法的企业法人做出的一种行政处罚。企业法人被吊销营业执照后,应当依法进行清算,清算程序结束并办理工商注销登记后,该企业法人才归于消灭。”因此,企业法人被吊销营业执照后到被注销登记前,该企业法人仍应视为存续,可以自己的名义进行诉讼活动。

法人被吊销营业执照后,由谁来组织履行清算义务,不履行应该承担何种责任?吊销法人营业执照是单位解散的事由之一,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191条的规定,先由单位自行成立清算组履行清算义务,若在规定的期限内不履行,可由税务机关依法申请法院指定清算义务人进行清算。

三、法人企业未进行清算或清算失实被注销登记的,税务机关可以提起行政诉讼,要求撤销注销登记的行政行为;或者要求清算义务人直接承担税款清偿责任。

注销登记是法人资格走向消灭的最后一个阶段,是法人终止的关键环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经过清算并出具清算报告是法人注销登记的必要条件,但没有清算就被注销登记的情况在现实中大量存在,清算时遗漏税款、出具虚假清算报告的现象也不少见。在前一种情况下,税务机关可以以行政登记机关为被告,提起行政诉讼,要求撤销错误的注销登记行为,达到恢复清算状态。后一种情况是清算义务人因故意或过失所致。因清算应负有保证债权债务清理完毕的义务,所以清算义务人提供虚假的清算财务报告、清算财务报告中有遗漏等情况,而导致单位被注销登记后税款流失的,清算义务人应当为这项担保义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税务机关可以要求清算义务人直接承担税款清偿责任。

第五篇:乡镇纪委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调研

乡镇纪委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中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近年来,我街在抓党风廉政建设中,紧贴工作实际,加大工作力度,制定、完善、落实了一系列制度措施,使广大党员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明显增强,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为进一步查找工作中的不足,我们围绕上级下达的调研课题,深入基层党组织对落实党风责任制工作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当前在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中存在的问题 建立实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就是要通过责任制落实,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以此带动其它各项工作,同时通过关口前移,提高广大党员干部反腐倡廉的自觉性。从目前来看,在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中,还存在诸多问题。集中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责任制落实流于形式。由于基层党员干部事务性工作繁重,受理论水平限制,缺少落实责任制抓手,常常采用会议落实会议、文件执行文件的方式落实有关精神。每年只是象征性的召开一下责任制工作会议,签下责任状就过去了,使责任制在实施过程中缺少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二是认识不到位。重业务,轻政治,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依然存在,甚至有的认为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是纪检部门的事,只要业务抓好了,各项指标上去了,也就万事大吉。上面要求的紧,自己出于应付就抓一阵儿,过后又放松,搞短期行为。

三是监督考核制度不健全。按照规定虽然制定了与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相配套的制度,但这些制度都浮在面 1

上,如何抓好各项制度的落实,如何将责任制落实到实处,怎样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度的要求,形成一个完善的部署、落实、检查、考核、奖惩的运行机制,仍是基层党委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问题,在考核的具体组织上、内容上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四是责任追究力度不够。农村党员或多或少存在着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问题,有的领导碍于面子和人情,对队伍不敢大胆管理。

针对上述问题,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进一步加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实施力度,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综合治理、标本兼治、惩防并举、预防为主,着眼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把党风廉政建设列入工作的重要日程,作为一项长期性、经常性的工作抓紧抓好。

二、解决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落实责任制,必须严格按照责任制《规定》要求,求真务实,科学地抓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各个环节的工作。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务实的精神,扎实地抓好每一个环节的工作,做到责任分解明确具体、责任考核科学有效、责任奖惩严肃有力,不断完善和创新工作机制与手段。

一、细化责任目标,责任分解到位。责任分解是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基础,也是实施责任考核和责任追究与奖励的前提。因此,责任分解应当遵循“明确、具体、量化、可行性”的原则,确保责任落实到位。明确就是要层层分解责任目标到部门和具体人,不能使责任目标太笼统和原则化、概念化、公式化。具体就是要突出单位特色,按基层实际确定责任目标,不搞“一锅粥”,不能千篇一律。量化就是要看得见、摸得着,赋予责任者具体的工作任务与标准,2

使之知道该如何做,不该如何做,便于追究、奖惩。可行性就是责任目标要定得合适,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要便于责任者执行落实。此外,责任目标要成为规范工作的制度,必须有健全的落实机制,特别要注重“人、财、物”这样的党风廉政建设的敏感性问题,要克服不受制约的“一言堂”问题。

二、严格责任考核,做到奖惩分明。责任考核是检验责任目标落实的手段,其目的就是要对考核对象,特别是对“班子”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情况作出客观、公正、精确的判断。因此,责任考核工作必须依据目标制订考核内容、评分标准和考核程序,力求规范、科学、有效,要坚决维护考核的严肃性,逐条逐项全面检查,防止走马观花,既要听单位领导汇报,更要听群众评说,既要考察面上的工作,更要研究深层次的问题,既要做到全面检查考核,更要突出敏感性的问题,既要量化测评打分,更要看实际工作成效,切忌以一般性的检查代替责任考核,杜绝打“人情分”、“印象分”的问题,防止高分掩饰下的问题和隐患。责任考核的终极目的在于总结推动下一步的责任制工作,奖惩则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为此,责任考核要做到“四个结合”,一是与经济、行政工作相结合;二是与党员干部的奖惩相结合; 三是与干部的选拔任用相结合;四是与评选创优活动相结合。总之,考核工作要全面查细,认真扎实,奖优罚劣,视实际情况,对在责任制考核中成绩优秀的要给予表彰、奖励、宣传,优先提拔使用,在精神激励的同时,施与物质鼓励,使考核一定要达到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责任意识的目的。

三、强化责任追究,严肃执行纪律。责任追究是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关键所在,能否严格进行责任追究,说到底,也是对党员干部是否真心抓责任制落实的检验。没有 3

责任追究,板子不打到具体人身上,责任制就是一句空话。因此,必须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度,要使党员干部牢固树立责任追究意识,坚决克服那种认为责任追究是搞“株连”、和自己“过不去”的错误认识,做到凡违反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都要追究责任,决不放纵袒护、姑息迁就。该警诫的警诫,该组织处理的组织处理,该纪律处分的要给予纪律处分,触犯刑律的要依法惩处。一是必须明确追究重点。围绕《廉洁自律准则》,结合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确定本单位、本部门的追究重点。二是必须实行终生追究。违纪违法问题一般是在问题发生几年后才暴露出来,这时负有直接领导责任的原任领导或调离、或升迁、或退休,责任追究往往难于执行。因此,责任追究应当实行终生追究,对于党员干部在其任期内发生的党风廉政建设方面的问题,不论在什么时候暴露出来,也不论职务和岗位发生了什么变化,都应该追究其领导责任; 三是对不追究者实行“再追究”。上级党委对下级党组实行责任追究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存在应该追究而未予追究问题的,应责令实行再追究;四是实行上追一级的原则。鉴于党风廉政建设分级管理,一级抓一级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在一般情况下,责任追究应以上追一级为宜。对于在社会上造成恶劣影响的重大事故、恶性案件及重大腐败案件等,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可考虑上追多级,以警醒各级领导干部。五是要抓住“责任到人”这个实质。发生在领导干部配偶、子女、身边工作人员身上的问题,领导干部主管单位发生了重大问题,都要追究其领导责任。班子的责任,也要落在人头上,不能笼统检讨、吸取教训就了事。

四、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和创新。经常性地开展调查研究,寻找新路子,探索新办法,采取新措施,解决新问 4

题。要积极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纳入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与各方面责任制归并使用的途径与办法。在坚持党政机关负主体责任,纪检监察部门履行监督主体责任的同时,要建立和完善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的配合机制,加强纪检、组织人事、宣传等部门的联系,形成落实责任制的整体合力。要加强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使广大干部群众了解责任制,像关心反腐败一样关心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对违反责任制的及时举报,用民主机制保证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

总之,只有系统地抓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把落实责任制提高到从严治党、强国安民的高度来认识,才能确保广大党员干部担负起党风廉政建设的责任,才能遏制腐败问题的滋生蔓延,才能促进党风廉政建设的根本好转;才能实现党提出的党风廉政建设目标。

下载调研论文——浅谈企业税务注销清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调研论文——浅谈企业税务注销清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酒店营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酒店营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酒店营销过程, 酒店营销, 酒店营销策略, 酒店营销问题, 酒店营销问题处理 酒店营销就是为了满足客户的合理要求,为使酒店盈利而进行的一系列......

    企业文化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

    山西财经大学自学考试 企业文化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 专业:人力资源管理 答辩序号:1516053 目 录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 …………………………………………………… 1 二、企业文......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5篇范文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010-04-22姚秋云叶少华《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对营造各类企业公平竞争的税收环境,推进税......

    企业加薪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探析范文

    [摘 要] 加薪是激励人才的关键杠杆,加薪意味着企业效益的增长,意味着员工收入的增加。但是很多企业花了钱给员工加薪,却产生令老板和员工都不满的现象。不但没有起到应有的激励......

    海尔集团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海尔集团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0916401-13许建勇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一直是海尔集团建设的重点。经过18年的发展,海尔集团......

    税务执法监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刍议税务执法监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随着我国行政法制的健全、监察机制的完善,作为税务行政监察重要组成部分的税务执法监察已成为各级税务监察机关的一项基本职能和主要手段......

    我国注销税务登记制度存在的问题

    我国注销税务登记制度存在的问题 变更、注销税收登记是税收登记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我国税收征管的顺利进行,但由于我国立法规定不完善,执法管理存有漏洞,在实践中产......

    内蒙古自治区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内蒙古自治区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文章介绍了自治区中小企业的发展状况及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环境,分析了自治区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并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