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腻子粉消泡剂公司市场营销之“道”与“术”
腻子粉消泡剂公司市场营销之“道”与“术”
(作者:德丰消泡剂厂)
营销不应该一成不变,即使在同一国家同一行业,也有着各自不同的营销方式。如何识辨未被满足的需要,定义、量度目标市场的规模和利润潜力,成为当下腻子粉消泡剂公司至关重要的一道课程。
“道”:定位、布局、计划
战术重其形,战略(道)则重其本;腻子粉消泡剂市场的供需关系、竞争态势与自身资源条件的深刻分析,是一切战略动作的起始,只有真明白了战场形势,腻子粉消泡剂公司才能清晰的判断出到底路在何方,否则,再多的勤奋也将徒劳无用。战略重在三点:定位、布局、计划。
“术”:包装、推广、变化
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形象与话题成为了人们对待任何事物的第一识别标准,腻子粉消泡剂行业也不例外,在腻子粉消泡剂商业运作中,难以忽视。战术重在两点:包装、推广。
小编认为,腻子粉消泡剂品牌更需推广,推的是知名度、是美誉度,是人人皆知;腻子粉消泡剂公司必须懂得制造出四两拨千斤的概念话题,并配合媒体与各类资源的巧妙运用,让品牌从茫茫的信息海洋中脱颖而出,如影随形地牵制对手,无时不让计划在变化中,变化却在计划之内。强而有力地击中消费者的心弦,从而,赢得胜利的果实。
第二篇:销售之论《道与术》
销售之论《道与术》
销售之道,孙总把它归纳成两个字:能力,而能力的提升是通过销售过程中的努力和实践以及团队合作来获得的,那么努力又是什么呢?一个字<勤>,为什么大多数人们都会把销售工作称之为“跑业务”的。想做好业务就得要会跑,一家一家的跑,要漠视拒绝,不怕辛苦,原因就在这个跑字上,也就是所谓的勤,即腿勤、嘴勤、脑勤和手勤(笔头勤)。具体怎么个勤法会议上也讨论过,相比大家都记得。具体会议中孙总特别提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意思我认为就是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一个计划性,腿勤,如我们销售中经常会出差,出差报告要做到很详细,这个郑总也培训过,跑客户过程中一般也都会晚上把第二天的客户结合百度地图,规划好远的路线近及公交信息,合理安排上下午及午休时间等,这样我们可以每天多跑一到两个客户。嘴勤,我觉得不是说的多,而是会说,要有目的性的去说,如电话信息过来咨询温度的产品,那么你在沟通好方案之后顺便说一下我们也做压力的,问一下是否需求,可以得到一些更多关于客户的信息。脑勤,我认为就是多想一些,销售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难题,把可能发生的事情多想一想,把所有的事情前前后后多想一想,别的也没什么。手勤,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好多的事情未必记得那么清楚,所以重要的事情要留下痕迹,以便帮助我们回忆一些而得到帮助。比如上次口头给客户报价某产品多少钱?时间过去几个月了,我们天天做报价,突然一天客户说现在决定购买了,你做一份正式报价或者合同过来,我们突然忘了,也不会去问客户当初我给你报多少钱来着。那么自己还想不起来,报错的话一定会影响本次销售。所以手勤也是很重要的,经常写一下,销售心得,感觉感悟,记录一些重要事情,对我们的帮助很大。那么团队又是什么呢!这个我想的还是比较浅层次的,既是协同作战,通过努力的锻炼达到个人能力的提升而在结合团队作战会得到更大的成功,购买者的群体包括使用者、影响者、购买者、决策者和门禁者。单兵未必想的非常全面,团队的力量始终会大于个人!销售过程中要琢磨人,然后根据其性格品行迅速与其建立良好关系。通过团队合作更全面的了解需求——信息整合;接触客户——专业和真诚;打动客户——坚持、为客户着想;提供方案;售后服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客户C到B到A然后签单、回款再加上售后的客户满意度。销售之术,孙总没有太多讲,我认为术应该就是销售战略、手段、方式方法等,只有通过能力的提成和团队的合作才更能把术发挥的淋漓尽致,然而通过学习的能力,学以致用,也就是说道与术要学会融会贯通,即把术升华到道的境界,也要把道实践出术的能力!
第三篇:课堂教学的术与道
课堂教学的术与道
不可否认,教学确是一门技术。通常被认为的所谓好课,大多是课堂流程走的流畅精彩,得到专家、同行的称赞。因此,对于课堂教学,教师们关注更多的是课堂的导入、教材的处理、教学设计、课堂评价等这些课堂教学“术”的层面,而对课堂教学自身的规律,即课堂教学之“道”则重视不足。主要表现在各种新的教育技术、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虽层出不穷,但课堂教学的最终效果却未必尽如人意。新的技术、手段、创意固然能为课堂增添几分亮色,但这些技术的应用如果偏离了课堂教学自身的规律,那就发挥不出它们应有的效果,甚至还会起反作用,影响到课堂教学。所以,作为教师,必须拥有自己坚定的教育哲学,不断体悟课堂教学之“道”,合理运用教学之“术”,然后,才能在课堂教学这个本就有缺憾的艺术上竭力打造出有内涵、有深度、有魅力的课堂。本期,我们一起来探讨课堂教学的术与道,了解如何把握课堂教学之“道”,运用课堂教学之“术”,以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一、课堂教学之术 1讲解之术
语言是教学的重要媒介。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在课堂上语言讲解的时间大大减少。那么讲什么、如何讲才能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呢?
首先,要注意讲解内容的选择。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选择讲什么很重要。讲解内容的选择对课堂教学目标达成至关重要。其次,要注意讲解的逻辑性。
再次,语言要尽量生动。教师的语言除了准确、条理、简捷之外,应尽量生动。教学语言既非书面用语,又不纯粹是口头用语,在不违背科学性、逻辑性的前提下,应尽量用学生容易掌握的语言来描述现象和规律,把一些抽象问题具体化、形象化,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2启发之术
知识的讲解不是照本宣科,而应是启发式的。如何启发学生思考呢? 首先要注意问题的设计。思维从问题开始,要启发学生思考,必须要有问题。问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性,由易到难。
其次,要注意启发的时机。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搞通时的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以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营造和把握这样的状态,适时进行启发。这样的课堂才能锻炼学生的思维品质,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3合作之术 目前的许多公开课几乎都有小组合作学习,但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是真合作还是“合而不作”?合作的效果到底如何呢?有的老师在课堂中提出了一个问题,几个学生本已脱口而出,道出了答案,可是,老师还是说:“请大家进行小组讨论。”还有老师将问题呈现给学生以后学生尚没有独立思考,老师就紧接着说:“请大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这些其实都不是有效的小组合作。
真正的小组合作学习是需要长时间的训练、磨合才能发挥出其巨大的威力,这种临时起意的所谓小组合作只能算是讨论问题而已。目前课堂教学中的松散的小组合作也可运用,但要注意时机。比如:老师提出问题后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在学生思维遇到困难时,老师再要求学生小组讨论,最终还要对讨论结果进行评价,如果讨论结果仍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时,教师就要适时点拨或引导后组织继续讨论或直接讲解直至问题解决。4探究之术
探究式学习是新课程学习的重要形式之一。教科书是最好地体现探究式学习的教材之一,但教师总觉着新教材有诸多使用的不善,这或许是有些教师尚未真正理解探究式教学的实质,也并未有意识地去实施探究式教学,仍然是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在进行探究式教学时关键是要设计好探究性问题和探究活动程序,让学生在问题引领和任务驱动下完成知识的建构和能力的提升。
实际上,作为每一门学科课程,教师必须清楚其教学思想和本质,坚定不渝地直击《课程标准》和标准背后的培养目标;作为一册教材,教师必须清楚教育哲学、教学思想、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要改造(包括整合、增添、删减等)成适合自己学生、落实目标的文本;作为每一节课,教师必须把握和落实究竟要让孩子学会什么、吸纳什么、形成什么。
以上所谈的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外显的技巧,只要在实践中加以积累、反思就会运用熟练。要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的境界,就要在“道”上下些功夫。
二、课堂教学之道 1熟练之道
庖丁解牛的故事,讲的是熟能生巧的道理。其中,庖丁说:“臣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庖丁在解剖牛这件事上已经超越了技术的层面而达到了道的水平,所以他的刀用了十几年而如新的一般。如果教师的课堂教学也能熟练到如此程度,那么这样的课堂或许不如某些优质课那么精彩,但必然是踏实的、有效的。对于新老师来说,最关键的任务就是对教材、教法的熟悉,只有对教材文本、教学媒介、教学技能做到非常熟练之后,才能在课堂上有更多的精力关注学生,注意与学生的互动,这时候课堂才能成为师生交流的场所,而不仅仅是教师的一言堂。有人说教学就是一个熟练功夫,这话有一定的道理。因为不管做什么事,熟练之后才会有创新,熟练之后才会渐渐发现事情背后的规律性东西。2系统之道
课堂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从课前准备、课堂实施到课后巩固、反馈调整,这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体系,期间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影响到教学的效果。所以,教师进行的课堂教学也要用系统思考的方法,全方位立体式的去实施一节课的教学。这样可最大限度地减少课堂教学的失误,发挥每节课的最大效能。有人把课堂比作一个生态系统,教师、学生、教学媒介构成了课堂生态系统的诸要素,在课堂中也存在着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生态系统要保持稳定发展,需要各个成分的合理搭配。课堂教学要有序高效,也需要各个课堂要素合理发挥其作用。教师如果能用系统的观点去对待自己的课堂教学,那么他的课堂应该是和谐的、有序的。3变化之道
虽然教师可以从系统的角度来把握课堂,但具体到每节课的情况却是千变万化的。同样的教学内容在不同班级上课,采用的方案应该是不一样的,因为场地变了、学生变了、课堂氛围也不同了,教师要顺应这种变化来调整自己的教学。即使在一节课上,情况也会是瞬息万变的,用一个教案来应对课堂的种种情况显然会力不从心。因此,教师需要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以适应不同的场合情境和不同的教学对象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4平衡之道
理想的课堂追求的是一种平衡:教与学的平衡、师与生的平衡、动与静的平衡、讲解与探究的平衡等等。有的课堂学生活动很多却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有的课堂教师讲解条理、语言强势,但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些都是制约课堂平衡的因素。优秀的教师会合理把握课堂中各种要素的对立统一关系,努力让课堂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之中,这样的课堂也一定是让师生都感觉到和谐温馨的好课堂。理想课堂的实现需要合理技术手段的支撑,也需要先进教育教学思想的引领,但是,教学又不能仅停留在浅薄的技术上,因为教师工作的对象是活泼好动、思维活跃的孩子,因此,作为教师必须走到思想、理念、文化的层面,亦即教学之“道”也。或许,有教师会认为:教学的思想、理念、文化等我们都懂,对于课堂教学,我是得“道”的。然,所谓“道可道,非常道”,课堂教学的奥秘岂非寥寥几语即可道尽。教师的教学生涯,本就是一个从“术”到“道”、再从“道”到“术”的过程。停留在“术”层面上的老师,只能是一个平庸的教师;能够从“术”进而到达“道”的教师,则是一位优秀的教师;而能够从“术”到“道”、再从“道”到“术”的教师,才算得上是一位卓越的教师。所以,从“术”到“道”,再从“道”到“术”,应该是所有从教者所追求的极致目标。如果一位教师真的在教学中通“悟”了、得“道”了,那么,他的“术”,就不再是简单的教学之“术”而是升华为一种足以让人迷恋的艺术了。
第四篇:沟通之术:道歉之道非常道
大多数人都曾受到这样的谆谆告诫:犯了错误就要道歉;方式可以不拘一格,但只要表示出了歉意,多数矛盾便可得到化解。然而,要想做出正确的道歉,尤其是在商业社会,可不像说一句“对不起”那么简单了。道歉为什么重要道歉如果得当,对个人名誉和人际关系均有促进作用。但如果方式欠妥,反而会错上加错,有时甚至会造成不堪设想的严重后果。举个例子。在某公司的一次会议上,一位年资较浅的副总裁对管理团队中一位高级总裁提出了反对意见而且固执己见,引起这位总裁的强烈不满。这位高级总裁于是当着团队其他人的面对副总裁进行了攻击,对她冷嘲热讽,指责她智商有问题,批评她在公司遇到困难时动摇决心等等。当团队的其他成员向他指出应该为此道歉时,他却不予理睬,说什么:“她不高兴我很遗憾,可我并没有错。她应该学会如何承受压力。”结果,事态更加恶化。当一个人因冒犯他人而倍感尴尬并担心会失去颜面时,往往会这样避重就轻、闪烁其辞。实际上,道歉并不表示你的软弱,也不等于你就退缩了。相反,道歉是挽救名誉的一剂特效药。道歉之所以重要有两个原因。首先,它可以修补关系。当双方的关系因其中一方的冒犯而产生裂痕时,道歉可以弥合这种裂痕。其次,道歉还可以挽回冒犯者的威信。但凡发生冒犯的事情,总会有人(不光是受害者,还有所有知情人)对冒犯者产生担忧和疑虑,甚至会怀疑他的人品。而有效的道歉会使人们相信冒犯者已经意识到这是一种无礼行为,它不太可能再发生了。道歉为什么艰难然而,公司和个人都经常会错失道歉所能带来的种种好处。NSTAR是美国新英格兰州的一家公共事业公司。它承认曾经在客户不知情的情况下,把将近24,000家的用电客户的服务级别改为“默认”级,而选择这一级别的客户须额外付出很多费用。该公司向客户轻描淡写地表示:“如有不便,谨表歉意。”但是,NSTAR的客户和公众真正关心的难道只是“不便”吗?当然不是。消息一经证实,客户和公众想到的是含糊其词的空话和毫无诚信可言的欺骗,NSTAR的信誉一落千丈。该公司这种不着边际的道歉只能使它在公众心目中的地位更加低下。解怨释嫌、修好关系不光对个人是件理所当然之事,对公司企业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可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那么多的机构在这方面栽了跟头呢?首先,大多数人觉得犯了错误是件令人尴尬的事情,而一旦身处窘境,人们会否认事实并且尽量大事化小。NSTAR公司便是如此。另一种情况是,冒犯者会尽量把责任推到受害者身上,正像那位高级总裁对资历较浅的副总裁所做的那样。有时候即使是做了道歉,对方也很难感觉到,因为道歉一方所表现出的尴尬或愤怒已经使这种道歉变了味儿、走了形了。这可能会造成不堪收拾的后果。信誉一旦丧失,挽回可就难了。什么是好的道歉那么怎样才能做好道歉呢?道歉涉及三个因素:承认犯了错误或冒犯了对方,为此表示悔恨,承担相应的责任。你的道歉可以包括这三大要素,但是真诚有效的道歉也不必面面俱到,这完全视具体情况而定。由于我们无法正确区分认错、悔恨和承担责任的差异,因此我们往往如同茫茫大海中的一叶孤舟,不知所措,觉得本应该不难做出的道歉,做时却感到如此痛苦而艰难。其实,事情本不该如此。比如在面对某一项过错时,即使责任并不在你,你也可以在另一方愤怒或吃惊时承认错误,或对所发生的冒犯表示悔恨,从而免遭他人指责。以下是道歉时应遵循的五大原则:用词要清晰明了、准确无误,不可带有挑衅成分。道歉做得好,受害方会觉得:“是的,他知错了。”往往受害者所希望看到的是你勇于承担责任的态度和对错误的警觉,他要知道类似的事情不会再发生。不要为无关痛痒的事情道歉。无论是个人还是机构,都喜欢投机取巧,为他们认为容易得到别人原谅的事情道歉;NSTAR公司就是这种心理。实际上,如果冒犯一方道歉的事由与受害一方所认为的错误风马牛不相及时,那么道歉反而会使问题更加复杂。往好了说,人们会觉得冒犯者对问题本身仍是两眼一摸黑;往坏了说,别人会认为你是在故意歪曲事实。这就使得受害方旧伤未愈、又添新痛:一个是最初的冒犯行为,另一个是类似冒犯行为有可能再次发生的那种感觉。受害方会想:“我怎么可以接受这样的道歉呢?我这样做不反倒成了帮凶,使问题再度发生吗?”选择恰当的道歉方式。要看是从职位对职位的角度去进行道歉更方便,还是从个人对个人的角度更好。如果你对要做道歉的对象很气愤,可能从相应的工作或职位角度去设计如何进行道歉会更容易一些。例如,如果那位高级总裁对资历较浅的副总裁仍是怒气难消,他不可能从个人角度做出诚恳的道歉,但他可以从高级管理者对下级同事的角度向她道歉。他可以说:“我们俩都是在为一家优秀的公司工作。作为你的同事,对于我们个人之间的不同观点,我应该有更加宽容的心态。对不起,那天我说话太粗暴了。”像这样的道歉,即便是双方怒气未消,也多半会产生良好效果。在其他场合,个人对个人的道歉做起来会比较容易。比如,有人会觉得赔礼道歉有失身份。对于这些人来说,以个人对个人的方式进行道歉会使你显得宽宏大度,同时又可以维护对方的身份。比如可以这样说:“我不能同意你所持的立场,但我很喜欢你这个人,而且很希望我们在一起工作时一切顺利。对不起,那天我说话太粗暴了。”要选择对你来说比较容易做好的方式进行道歉。这样,就不会使所做的道歉看起来别别扭扭、极不情愿而导致丝毫不起作用。不要总想着“如何才能表达悔恨情绪”.你的目的是将你的悔恨传达出去,让另一方知道。如何表达只是单方面的事,就算你从心窝里掏出忏悔,那也只是取决于你自己;而沟通交流是人与人之间的事。不要光想着自己,要把精力放在你的对象身上以及道歉的三大要素上——认错、悔恨和担当责任。这样你就不会显得好像在为自己辩护,而你做的道歉也就更容易被接受了。要记住,“我想道歉”不是真正的道歉。这就好比“我想减肥”不等于减肥一样。要有实际行动。要做出明确无误、直截了当的道歉。不要遮遮掩掩、拐弯抹角或搬出陈词滥调。道歉是否被接受,你可能无法控制,但是道歉是否做得好,你是完全可以控制的。要下最大工夫去控制你所能把握的。这样,你就更有可能为所做的道歉心安理得,而不是为必须要道歉而耿耿于怀。
第五篇:管理不止道与术
管理不止道与术
管理五元素分别是“心、道、法、术、器”。
中国人常说“道”与“术”,如果谈管理,当然有管理之道与管理之术,然而在管理上仅有道与术显然是不足的。前些年我提出了道、法、术、器,并作出了相应的解释,但依稀感觉仍然缺失了什么。因为没有刻意去想,一过多年,直至接触了禅、修了心(注意是修而不是学),再重新读了王阳明、曾国藩,深刻地感到,在道之上还有心。道本来就高深莫测,玄之又玄,似乎至高无上了,但其实道由心生,道在心之内。之所以“道可道,非常道”,是因为此道只在你心,此道只有你深知,说不清道不明,如一种爱在心中,很难用语言表达,但它却是真实的,也是外在可感知的,最终可证实的。
因此,那个依稀缺失的东西渐渐清晰了,我的中国管理五元素是“心、道、法、术、器”。心生道、道生法、法生术、术生器,而心能一以贯之,如心道、心法、心术、心器。
心:首先是心志,志有多高,天有多大。有志者,事竟成。成大业者必为有大志者。其次是心性,心性是以心善为基础的。在此基础上,必须有与成大志相应的心性,例如责任性,有强大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例如坚韧性,有百折不挠、屡败屡战的长期奋斗精神;例如包容性,所谓“君子和而不同”“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成大业者必能容纳各种各样的人才,麾下高手如云。再次是身心,或曰身心灵,强大的心必须有一个强壮的身体作为支撑体,往往身弱则心弱,然而心也对身起作用,一颗强大的心放射出的激情亦足以使身体强壮,二者互为转化,但不可过于偏颇。身心之上还有灵,灵是精神信仰,往往因为有崇高的精神信仰,才有强大的心,因此,心灵二字往往连用。
道:有崇高的精神信仰,有强大的心灵,有强壮的身躯,有高远的志向,要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就要有“道”。道,首先是道路,道路是方向、是战略,方向如果错了,一切都是无用功,欲速则不达。其次是道义,《孙子兵法》中的“道天地将法”之道,就是道义,其解释为:“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生,可以与之死,而不畏危。”我之所以加了“义”字,除了大义之外也含有义气之意,这在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中国人如果批评某人“不义”,乃是致命的批评,所谓“不仁不义”,似乎不义比不仁更遭人唾弃。比如,梁山好汉可以不仁,但不能不义。最后是道德,那是一个团队所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和所谓的信条与准则,比如“孝”是否重要,等等。
法:是大法、治法、章法。公司大法如国家宪法一样,是总纲,是总目标、总路线、总战略、总章法、总文化的表达,例如“华为基本法”等。治法是公司治理结构,说明公司的各种责权分配和相互制约关系。俗话说,“绝对的权力带来绝对的腐败”,在企业里,绝对的权力带来绝对的失败。即使是一人拥有所有权力的民营企业,老板如果能够建立合适的治理结构约束自己、制衡自己,就能够理性决策,避免很多失误。章法是公司的重要规章制度,尤其是决策机制、用人机制、财务制度。
术:是方法和技巧。在操作和执行的过程中是一定要有方法和技巧的。在不同行业,在企业不同的发展时期,在不同的地域文化环境下,方法和技巧又是不同的,正如“甲之良药,乙之砒霜”。术主要指三个方面:一是治人之术,二是理事之术,三是疏流之术。治人之术是管理人的技巧和方法,很多领导者是工程技术人员出身,对如何与人打交道没有任何经验和技巧,只是凭本色行事,还自诩“真”。殊不知“世事洞察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理事之术是对事和物的管理,这时是所谓的对事不对人。例如对财的管理,对物的管理,对生产制造过程的管理,等等。疏流之术是指对各个职能部门、各个地区、各个产业部门的接口和分工合作之间的梳理。它已经不是“流”或者“链”了,而是网或者立体的网,进而发展到是一个生态圈,包括与外部各种关系的接口与相互作用。
器:是工具和硬件,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也可分三类:硬器、软器、仪器。硬器是指硬实力的展示。企业实力不是管理,但是善不善于展示企业实力是管理,是造“势”,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所谓“威慑”,就是硬实力和决心的展示。但它是以“大楼”和先进技术产品为后盾的,而不是诸葛亮的空城计。软器是指把管理之术工具化、软件化,从而不依赖于某个人或某些人。例如人力资源考评软件、客户关系管理软件(CRM),等等。仪器是指固定的、固化的企业仪式和工作仪式,其带有文化含义,但也是一种固化的东西。例如结婚不仅仅是领张证,还要办婚礼,而婚礼有一套固定的规格和仪式。
心、道、法、术、器是一脉相承、相辅相成的,是有系统、有逻辑的。我们到企业里调查咨询时经常看到企业的规章制度与企业文化理念是不一致的。心、道、法、术、器本身是一条流、是一张网,甚至是一个生态圈,而且是一个开放的生态圈。每个要素里面列举三点仅仅是说明,每个企业的性质、发展阶段、所在地不一样,其变化也可以不一样。西方的东西往往抠得太死太细,其应用的边界条件必然就很严格,应用空间相对就比较小。中国的东西博大精深,往往又太抽象。王阳明晚年把阳明心学总结成三点:一是心即理,二是知行合一,三是致良知。看起来很大很玄,但的确有用,世世代代培养了很多各种各样的人才。但中国的“心学”“道学”“理学”一般缺乏具象的法、术、器,因而普通人不容易学,因此更不容易大范围应用。故我等研究中国管理的学者们和实践者们应该摸索出一套既玄奥又易用的东西。
与同道们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