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渔业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推荐五篇)

时间:2019-05-14 02:58: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广东渔业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广东渔业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第一篇:广东渔业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广东海洋渔业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田甜

(经济管理学院,农业经济管理,201150031432)

摘要:海洋渔业是海洋经济的基础产业,是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重点,广东省海洋渔业在广东海洋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发展海洋渔业在海洋产业转型升级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研究广东海洋渔业现状及发展出路对于当前海洋经济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章基于广东海洋渔业经济发展现状,针对科技力量不足、资金投入相对短缺、管理制度尚不完善、结构尚不合理等问题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渔业经济;现状;对策引言

海洋渔业是指捕捞和养殖鱼类及其他水生动物和海藻等水生植物以取得水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海洋渔业受自然条件影响大,产品不宜长期保存,生产场地分撒,经营收益高。广东省海洋渔业经济具有一定的发展基础,广东是海洋大省,海洋渔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近年来,广东沿海各地紧紧围绕“渔业增效,渔民增收”这一目标,运用经济、政策等手段开拓远洋渔业、发展海水养殖业,加快发展渔区二、三产业等方面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05年全省海洋渔业产量达到398万吨,其中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产量分别达到172.1万吨和225.9万吨,海洋水产业产值达698亿元,在全省海洋经济总产值中占23.3%,但海洋渔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随着《中越渔业协定》的执行和海洋渔业资源开发利用向深层次推进,资源性、结构性、效益性等矛盾日益显现,在相当程度上阻碍了广东海洋渔业的持续、健康发展[1]。因此,与时俱进,系统研究广东海洋渔业发展重点和方向,提升广东海洋渔业经济运行质量,改善广大人民群众饮食结构,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广东渔业经济发展现状

2.1 广东海洋渔业资源现状

广东省海域辽阔,热带、亚热带性明显,濒临南海,海域面积达45万平方公里,占南海总面积的20.8%,相当于渤海面积的5.6倍,比黄海海域面积还要大出1万平方公里。广袤的水域为水产资源的生长繁殖提供了广阔的场所。由于地处北回归线以南,纬度较低,且受热带季风影响,年平均气温超过20℃,日照足,海区终年无冬,四季皆夏,具有热带、亚热带海洋特色,有利于水生生物资源整体生产力的增长。海岸线长,浅海滩涂大。广东大陆海岸线长达3368.1公里,占全国的16.7%,居全国首位;海岛岸线1650公里,占全国的12%。0~10米等深线的浅海与滩涂面积为126.6万公顷,其中近期可用于海水养殖的面积为77.6 万公顷。这些浅海、滩涂有机物质丰富,浮游生物密集、成长快,为发展海水养殖提供了充足的饵料。运输发达,海岛、渔港多。改革开放以来,广东沿海及海上运输迅速发展。目前渔港约有80个,码头泊位近1000个。海上货运量位居全国前茅全省拥有大小海岛651个,是全国各沿海省(区)中海岛较多

[2]的省份之一。海岛、渔港多,为海洋渔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运输、保鲜、加

工等条件。鱼贝类资源种类多,据调查,广东鱼类资源约1200多种,其中大多分布于大陆架海域,虾类231种,其中40多种分布于水深400~600米的海域,头足类70余种。鱼类资源的组成较复杂,但主要的经济鱼类种类较少,鱼类成长速度快,成熟早。由于地处热带、亚热带海域,大部分经济鱼类为暖水性种类,成长快,1~2龄即开始产卵,而且繁殖力强。这有利于提高鱼类的再生能力,增加可捕量。鱼类对饵料的选择性不高,无论是浮游生物或是底栖生物都是它们的摄食对象,这是广东海区鱼类生长较快的原因之一。鱼类资源分布广,密度较小,鱼种间混栖比较明显,这使得各种鱼类汛期交叉出现,鱼类资源易得到交替补充,有利于鱼类资源生产力的恢复,几乎终年都有渔汛。充分利用这些渔业资源特点与优势,加大开发力度,已成为再造广东新优势,增强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振兴广东渔业的重要步骤。

2.2 广东海洋渔业经济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海洋渔业发展迅速,2011年渔业经济总产值1830亿元,同比增长13.2%,渔民人均收入突破万元大关。广东省通过建设标准化养殖基地,全省建成无公害水产品产地609个,面积5.9万公顷,获得农业部无公害水产品认证535个,制(修)订省级渔业地方标准215项,获得国家或省农业名牌产品称号水

[3]产品99个。加强水产品质量管理,开展保障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水产品质量安全

百日专项执法行动,确保了大运会期间水产品安全优质供给。率先在全国实施了水产品标识管理制度,为我省构建具有国际水平的水产品质量监管体系打下坚实基础。大力发展“深蓝渔业”。制定实施《广东省深水网箱养殖发展规划》,全年全省新增深水网箱300个,建成了湛江特呈岛、潮州柘林湾等一批深水网箱养殖产业园区。大力建设水产良种体系,全省建成水产苗种场2157家,其中省级以上水产良种场47家,初步形成了布局合理、种质优良、品种多样、管理规范的水产良种体系。大力建设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园区,建成 “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区)”33个,面积达1.5万多公顷,建成省级以上渔业标准化示范区46个。今年建成国家中心渔港1个,在建国家中心渔港和二类渔港13个。全省建成水产技术推广机构1057个,建成县级水生动物防疫站47个、防疫检疫实验室71个、基层水生动物病害诊所12个。全面强化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成功举办粤港澳(东江)增殖放流暨第四届广东休渔放生节主题活动。开展第二届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科普宣传月活动,与北京市农业局共同主办“千里送海龟回家”活动。推进海洋牧场建设,今年以来建成人工鱼礁区16个,投放礁体6118个[4]。广东渔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科技力量薄弱

发展渔业科技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渔业建设的决定力量,要实现渔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水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广东海洋科研机构数量、科研从业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数量都位于全国前列,海洋科技投入力量较强,但海洋科研机构平均规模较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而且力量分散,渔业技术推广网络没有形成,海洋捕捞与海水养殖等科技人才的培养同一些先进省市相比差距颇大。多数渔民的文化程度较低,文盲占有相当比例,从而影响到一些先进的捕捞、养殖技术以及导航、助渔设备的推广与应用。科技网络不健全,技术推广困难,科技成果转化率低。高等院校、港务局等设置的科研机构没有形成互相协调的格局,海洋技术市场尚未形成,缺乏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有效机制。

3.2 资金投入不足

海洋渔业以分散经营为主,规模小,投入不足,尤其是中长期投入不足使海洋渔业扩大再生产遭到很大制约,虽然发展过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制,建立渔业基金会,多方筹集资金搞了技术改造,但渔船改造后出海需要的配套资金却无法解决,各级财政没有安排海洋开发的专项拨款和经费,银行贷款逐年减少,渔业成本增加,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减弱,影响了扩大再生产,如果不能解决资金问题,海洋渔业难以有长足进展。由于近年来渔需品价格上涨,导致渔业生产成本增加,投资回报率相对降低,直接削弱了渔民的资金积累和投入能力;同时,海洋渔业投资风险大,银行信贷部门不太愿意出贷 银行贷款占海洋渔业总投入的比重急剧下降,不少地方渔业信贷资金短缺日益突出。

3.3 管理尚不完善

一些沿海市、县的渔需物资供应、冷冻、保鲜、产品加工、运输、资金融通、信息传递等方面的服务设施不完善不配套,渔港基础设施滞后于海洋渔业的发展要求。全省有不少的渔港缺少渔用码头。表现在有的地方盲目填海、乱围垦、乱占航道,以致破坏了一些渔业产卵场和良港;在海洋捕捞作业布局上偏重于近海,而潜力巨大的外海、远洋渔业资源则迄今开发利用不够,有的甚至处于空白状态。海洋开发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海洋资源的分布是立体的、多重的,各种开发项目互相交织,在开发时需要把单项开发与综合开发结合起来,把近期开发和长远开发结合起来,现在的海洋开发存在严重的自发性、盲目性。一无序无度的开发利用,破坏海洋环境和资源。而且行政管理制度不合理、不健全导致了许多问题无法解决。

3.4 结构亟需调整

广东海洋渔业结构调整取得一定成果,但是广东渔业第一产业的产值比例仍然偏高,占总产值的55%,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别只占16%和29%。渔业经济总产值大部分仍然由科技含量相对较低的第一产业创造,而水产品加工比率还不到20%。事实证明,依靠开发初级资源的现有模式不仅不利于提高渔业企业经营利润和附加值,而且很难维持渔业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因此,优化第一产业,提升第二产业,强化第三产业,是广东海洋渔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加速渔业转型升级的重点。在第一产业内部,要大力拓展养殖业,压缩近、外海捕捞强度,发展远洋渔业。养殖业要向健康养殖和绿色养殖方向发展;海洋捕捞要通过归并、整合,提高经营规模和效益。第二产业内部,要大力发展加工业,提高产业化水平,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重点是从精深加工和保健品、医药品着手,提高科技含量和产品档次。第三产业要突出抓好休闲渔业以及各类服务业。要使广东海洋渔业真正朝着“科学的捕捞业健康的养殖业、高效的加工业、繁荣的流通业、兴旺的休闲渔业”方向发展。

3.5 环境资源问题突出

渔业的快速发展给资源和环境带来了严重的问题。近年来由于过度捕捞的结果,不管是在淡水水域还是在海洋,渔业资源都出现了严重衰退的趋势。例如由于海洋捕捞量大大超过了海洋渔业生产的最大持续产量,致使广东近海渔业资源持续衰退。多数传统优质鱼种已经不能形成渔汛,渔获物中优质鱼类的比例连年明显下降,并以幼鱼、低质杂鱼为主。红树林是海岸线上的常绿木本植物群落,素有“海上森林”之称,红树林具有使海岸线稳定,避免水土流失,提高初级生产力增加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功能,同时对各种污水也有一定的净化能力。随着各地对海岸带、浅海和海岛资源的开发利用,盲目围海造田、填海造陆,使红树林

和自然滩涂湿地的面积大为减少,造成许多海湾、滩涂的生态环境退化,经济鱼、虾、蟹、贝类生息繁衍的场所锐减,不少珍稀野生动植物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近年来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也不断伴随着大规模病害的爆发。沿岸网箱养殖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例如海水养殖石斑鱼类几乎全部投喂野杂鱼,产生大量残饵沉积在表层底质,使周围水体中的硫化物、氨氮、有机质和营养盐的含量达到很高的浓度,水体下层缺氧,逐渐降低鱼体抵抗能力,以致病害的发生。资源的短缺和环境的污染阻碍了渔业经济的正常发展,阻碍了现代渔业体系的生成。4 广东渔业经济发展策略

4.1 实施 “养捕并举,保近拓远[5]”的海洋渔业生产方针

海水养殖与海洋捕捞是海洋渔业的“双腿”,应加大开发力度海水养殖要制止盲目围海造田,扩大养殖面积,提倡养殖与增殖相结合,以市场为导向,选择一批产值高、质量优、能卖得好价的品种作为主攻项目。除增养传统的鱼、虾、贝、藻类以外,大力发展鲍鱼、珍珠、贻贝等名特忧品种,以此带动海水养殖的全面发展。要统一规划,分期分批进行连片滩涂的综合开发,规模经营,逐步建成各具特色、布局合理的“三高”浅海滩涂养殖基地。滩涂养殖涉及许多部门的利益,应注意协调各部门间可能出现的矛盾,防止工业污染对渔业资源的破坏。对近海渔业资源要着眼于加强繁殖保护,适度利用,稳步发展。这就要适当减少捕捞船只数量,严格控制捕捞强度,调整作业方式,控制拖网作业。特别是禁止机轮底拖网作业。淘汰沿海定置渔具,积极推行鱼虾类资源的人工放流增殖,以保障渔业资源的持续利用。与此同时,要进一步开拓外海、远洋渔业,这是今后广东海洋捕捞业的战略重点。要在政策、资金、技术装备、渔港设煎等方面给扶持;加快现有渔船的更新改造,发展成为一支现代化、大功率的外海、远洋船队,以大幅度提高捕捞能力;改善渔业经营体制,以大型渔业公司为龙头,以股份合作制为主体,开辟新的外海渔场;抓紧有利时机,继续有计划地跨出国门,采用独资或与东道国合营、合作方式开发外海、远洋渔业资源。

4.2 增加资金投入

海洋渔业资源开发所需资金比较多,必须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集资,增加投入。具体地说,一是采用股份合作制形式筹集资金;二是在符合政策的前提下组织渔业合作基金会,吸纳民间游资;三是政府建立海洋渔业发展专项基金;四是银行在资金上给予支持;五是渔业企业自身的资金积累;六是向区域性、世界性金融机构贷款等等。只有增加资金投入,才能使海洋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可靠的保障。在此基础上可以通过引进外资,采用合资经营或合作经营的方式,在税收、外汇等方面给外商以一定的优惠,鼓励和进一步调动其投资海洋渔业开发的积极性。在引进外资开发海洋渔业的同时,引进发展海洋渔业的高新技术、设备以及先进的管理方法。在原有社会资源范围内实现企业规模的扩大,克服企业发展的资金制约,避免新铺摊子上项目,节省大量资金、时间、而且现成的设备、场地、熟练的技术人员为企业迅速扩张提供了可能[6]。

4.3 依靠科教兴渔

科教是发展海洋渔业的关键。要围绕发展海洋渔业的重点、难点,组织科技攻关:如开展渔船、船具、渔法的技术革新、引进;改进外海、远洋海况和鱼类洄游规律以及渔汛的测报技术研究外海、远海捕捞技术与近海、滩涂的鱼虾贝藻类养殖技术,名忧品种人工孵化与育苗技术、病毒防治技术、投礁新技术、饵料人工合成技术、水产品冷冻保鲜及精深加工技术、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技术

等等。要建立健全各级海洋渔业技术推广站网;同时,重视海洋渔业的科技教育,尽快组建省水产高等院校,加速渔业高级科技人才的培养。通过多种培训方式,普及海洋渔业科技知识,以提高渔民的技术素质[7]。

4.4 健全服务设施体系

主要是做好渔港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建设与完善渔港、码头、护岸堤、避风塘、仓储、冷库、油库、渔轮、渔具制造与维修、水产品加工装置等基础设施;改进渔需品的供应与海洋鱼产品流通体制,赋予有条件的大型渔业企业有自营出口权;抓好海洋鱼产品的运输;加强鱼产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的建设与管理;及时、准确、方便、经济地为渔民提供信息咨询,使产前、产中、产后的每个环节都有功能齐全的相应配套的社会他服务。

4.5 发展海洋渔业产品的深加工

海洋鱼产品的初加工和深加工是提高水产品附加值、降低运耗、扩大资源利用和综合效益的有效途径。目前广东的海产品加工率约为30%,而且大多沿用传统的粗加工方法,附加值低,浪费不少,必须改变这种状况,积极发展海洋鱼产品的精加工、深加工。研究与利用海洋生物技术,开展海洋保健食品与药品系列。这方面省内已有许多如珠海市巨人高科技集团公司开发海洋生物产品“脑黄金” 的成功典型。今后应进一步根据市场需求,在海产品的精深加工中,研制更多的海洋保健产品和医药产品,使海洋渔业生产由粗放低值型向深加工高附加值型转变,由单一产品利用向综合利用转变[8]。

4.6 强化渔政管理

海洋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需要许多部门的共同配合,统一协调行政管理职能。因此.要在加强海洋综合管理的原则指导下,组织制订海洋渔业发展总体规划[9],强化海域的渔政管理,特别是加强渔业法规建设,依法治渔继续推行捕捞作业许可证制度,根据各海区与渔汛的具体情况,划定临时性的或永久性的禁渔区与禁渔期。取缔各种破坏鱼类资源的渔具及电鱼、毒鱼、炸鱼等渔法;整治乱填海、乱围垦与乱占道;增设新的海洋水产资源保护区;严格监测与治理近海水域的污染,使海洋渔业资源的开发与海洋生态环境协调起来。结论

广东海洋渔业发展尚存在许多挑战,要大力发展生态渔业和远洋捕捞渔业,优化产业结构,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在资源环境问题突出的情况下采取休渔制度,加强政策保障功能,加大财政扶持,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为渔业经济发展提供一个优良的环境。捕捞业和养殖业都要经历较长时间的调整,从粗放型生产向集约型生产方式的转变。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把工作重点从追求产量的提高转移到提高水产品质量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上来。在结构优化、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取得长足进展,并促进广东海洋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麦贤杰.中国南海海洋渔业[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7:79-85.

[2] 杨林.资源与环境约束下中国渔业产业结构调整研究[J].农村经济,2004(8):28-31.[3] 何春林,张莉.广东海洋渔业结构调整优化的方向与对策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11):669-672.[4] 王直板.盘点2011年广东渔业:产值倍增 亮点纷呈

[OL].,2011-12-30.[5] 肖俊城.略谈广东海洋渔业资源的开发[J].资源利用,1997(12):2-5.[6] 钟晓庆.广东渔业进一步发展的突破口[J].现代渔业,2002(2):55-56.[7] 李昭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渔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J].广西水产科技,2007(3):11-15.[8] 容景春.广东海洋渔业最有发展前景的产业领域研究[J].河北渔业,2003

(4):12-13,26.[9] 于言.渔业经济新体制的建立-我国渔业经济体制改革(之一)[J].中国渔业经济研究,1994(4):22-25.

第二篇:浅析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浅析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一、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特点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农村经济一直发展相对平稳。农村经济在多年的发展中其成果表现如下:

(一)经济主体趋向多元化

大部分的生产资料掌握在农户手里,一些农户开始掌握了一定的生产经营权,农户开始以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身份出现,并具有独立财产权和经营权;对于农村的集体所有制企业,生产资料和产品主要由集体控制并拥有,企业的经营计划和生产经营活动主要由集体来决定,国家对其的控制变得越来越弱;此外,农村还出现了很多私人企业和“三资”企业,它们为了实现其独立的经济利益,对行使商品生产经营者的主权有很高的要求。

(二)农村经济成份与产业结构逐渐转向多元和复合经济体制在不断的改革下,农村经济原有的自给经济逐渐转变为商品经济,农村经济原有的单一经济形式已逐渐转变为多种经济形式,单一的经济结构也变成了一体化经营的复合经济结构,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新格局逐渐形成。

(三)农村经济关系开始走向市场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原来计划经济下的指令性特点逐渐消失,农村里面的生产经营活动已经逐步市场化,完全由市场经济的市场机制、价值规律来自由调节,由市场去优化配置农业各种资源。

二、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一)农产品质量跟不上

目前,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产品供给出现了结构性、地区性和阶段性的过剩。我国农产品产量增长趋势过快,但是由于农业科技发展滞后,人均资源匮乏,导致产品质量没有跟上,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导致大量产品处于积压状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产品的质量提高迫在眉睫,但我国对农业的科技投资存在着严重不足,导致农业技术进步受阻,从而影响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农业对生产的投入严重不足

农村投资出现的问题,一方面是受到资金的限制,另一方面投资动力相对缺乏、缺乏优越的投资“技术”,投资引诱也严重不足。过度安逸的农村生活使得农民缺乏生存和竞争的压力,从而导致其抗风险能力不高,因此农民通过投资来进行改善生活和生产条件的动力相对缺乏。主要是由于农业投资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周期过长,规模较大、风险较高,而且盈利水平还相对较低,缺乏对市场资本吸引力,导致很多企业不愿意去农村投资。

(三)农村集体经济薄弱

目前在我国,还存在着相当大比例的薄弱村集体经济,相对落后的农业基础设施,这些不足严重阻碍了高速发展的农村经济,农村基础设施的滞后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由于集体经济薄弱,使党支部缺乏履行领导职能,缺少为群众提供多种服务的能力,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得不到更好地服务,因此他们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就很难得到有效的发挥,给社会带来了很多不安定因素,从而导致农村经济不能持续、稳定、全面发展。

三、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加大对农村经济投入力度

政府要采取硬性财政预算政策,保证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投入充足并准确到位;政府还要使农村信贷管理机制不断得到完善,加大农村信贷投入的力度,要确定好支农资金的比例和额度,并疏通供应渠道,确保资金及时到位,这样才能保证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资金启动。另外加大对农村商贸和农产品加工业的投入,对农产品价格改革不断深化,使得农产品价格进一步提高,使国家能更合理地安排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以此使农民收入不断增加,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要想使农业产量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村经济就必须紧跟市场经济的变化,不断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首先要使农业生产多元化,将各种农业资源进行整合并运用到农业发展中去,使各种农产品的产出得以增加。还要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需求生产各种农产品,同时还要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从而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目前,我国许多地方的农村经济已具备了推进农业生产适度规模经营的客观条件,因此,下一步进行农村改革就是围绕市场和资源优势发展农业产业化。产业化可以帮助农产品抗御市场风险;可以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可以解决农业比较效益低的问题,从而使农业能

持续发展;产业化有利于农业科技的不断推广与应用,这种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的,因此,这种产业化必然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而使农业的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得到很大的提高。

四、结论

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基础地位,随着农村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农村农业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农产品质量跟不上,农业生产性投入不足,农村集体经济薄弱,基层党组织对农民的有效引导相对缺乏,农业劳动生产率相对低下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经济投入力度,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集体经济。给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活力,从而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消费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全面持续的发展。

第三篇:我国民族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我国民族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 要:民族经济是我国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自加入WTO以来,民族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历史遗留、地区差异、自然因素等问题,民族经济的发展仍较为滞后,本文多角度地对民族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为民族经济的发展提供一点参考。

关键词:民族经济;存在问题;对策措施

一、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的长足进步和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民族经济的发展问题一直是讨论的热点。每年两会期间,许多代表委员都对民族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协调、不持续、不平衡等问题建言献策,提出了许多具有社会效益和改革影响的建议。由此可见,民族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的经济改革和经济建设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民族经济的发展也直接关乎到民族的团结。如何巩固好民族团结之心是确保国家和党长期治理以及民族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过程。民族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

二、我国民族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民族经济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包括工业、农业、交通、畜牧、电力等在内的某一民族社会经济的总称。民族经济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相对落后性、复杂性及国际性等特点。一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省委、省政府都对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工作高度重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民族经济作为国家整体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国家的各项措施对民族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促进作用,在扶贫开发攻坚力度上国家在不断提高,同时也在不断的开展民族地区的各项民生工程,大力推进了民族地区的跨越式发展,也增强了民族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但民族经济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较多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制约和阻碍了民族经济的发展。下面就民族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阐述。

(一)传统观念滞后,内在动力不足

在已有研究中,许多学者都认为历史遗留的传统观念对民族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很大影响。少数民族的宗教、政治、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虽然也在不断变化,但历史长期形成的民族观念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族经济的发展。民族观念导致的民族文化固化模式直接影响了民族地区人们的心理思考和生产方式,从而直接对民族经济的生产发展造成影响。我国民族地区大多集中在西部、北部等边疆地区,地理位置大多较偏远,由于民族聚居性虽使各民族生产力相对集中,但生产方式的单一和生产模式的落后使民族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放缓。由于思想观念和地理位置等客观因素,现代市场经济对民族地区的影响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民族地区传统观念的落后和内在动力的不足是制约民族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基础设施落后,发展环境欠优

由于民族地区地理位置的特殊,其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更新都远不及沿海城市等发达地区。在互联网信息飞速穿梭的当下,仍然有较为落后的民族山村还未通电通路,其他诸如用水安全、医疗困难等问题则更为普遍。因此在这种环境下去大力发展民族区域经济,困难重重,举步维艰。落后的基础设施只能满足当地人们生活的基本需要,而交通和信息的闭塞则直接阻碍了与外界的各种信息交往,极不利于区域经济发展环境的改善和进一步发展。民族地区由于农业经济占比较大,结构较为单一,要实现多种经营相对比较困难,因此民族地区的商品经济基础非常薄弱,较难吸引外商的青睐去进行相关投资,大都靠当地自身民族企业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显然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经济运行马力不足。另外,由于基层指导力和相关发展经验的缺乏,导致民族地区的整体发展环境不容乐观。

(三)人才需求不足,教育亟待提高

教育事业历来都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和根本保障,而民族教育事业作为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民族地区由于地理条件原因,大多地处偏僻山区,自然环境较为恶劣,再加上民族经济发展滞后等因素致使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而正是由于民族地区这些“先天”条件,优秀人才很难被吸引前往支持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虽然国家和政府对于民族地区的人才引进实施了各种计划措施,并给予优秀人才一定的政策鼓励和奖励措施,但就目前的人才流向情况而言,大部分硕士以上学历的高校毕业生都把沿海及发达地区作为了择业的第一选择,即使有小部分高校人才进入民族地区为民族地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但其中有许多都是将民族地区的高校作为了自己职业生涯的跳板,等自身阅历或其他条件成熟之后又“另攀高就”,因此民族地区人才的流失情况相当严重,导致民族地区的教育基础和质量不能得到一个稳固的形成和提高。另外,民族地区的学生在学业有所成就之后往往也会更倾向于选择更加发达的地区去就业和发展。这种情况就类似于“海归”是选择回国发展还是继续在外深造。民族地区由于教育资源和人才力量都较为薄弱,因此人均文化水平都相对偏低,这也直接影响了人们日常的生活质量和拖后了人们的素质水平。教育水平影响文化水平,文化水平的高低决定了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各级阶层文化水平较低直接导致了管理者自身者素质偏低,管理理念缺乏创新。由此可见人才力量的缺乏对民族经济的发展没有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教育水平的落后也直接制约了民族经济的发展。

三、关于促进我国民族经济发展的对策

面对国际经济纷繁复杂的形势和国内经济转型的变革之态,我国民族经济的发展面临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局面。

(一)依据自身条件,发展特色经济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的本质原因在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经济落后,而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与农业生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少数民族地区应该正确的认识和分析当地农业生产的环境和特点,遵循地域差异规律,科学的对农区、牧区、林区和经济作物区进行划分,充分合理的利用好当地的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进行农业生产。不应该盲目的采取“甜菜南种”和“南茶北引”等行为,要因地制宜将少数民族地区的本土资源最大化的利用起来,从而更好的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为了跟上社会快速发展的步伐,各少数民族主动或被动的在对民族内部结构或民族运动机制进行相应的调整,而这也就直接导致了各民族心理和观念发生了改变。经济转型和社会变革的大浪潮正在对民族经济形成强有力的推动,各种经济政策的刺激会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式发生转变。信息时代的当下,商品经济对信息的依赖程度达到空前之高,民族地区应该抓住这个机遇,充分利用好大众传播媒介来更好的推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1]。结合民族特色传播民族文化,既能够潜意识的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又能够及时注意到新观念与民族传统文化的融合。若民族传统文化中与商品经济相抵触的价值观念不予以摒弃,则会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旅游业向来对民族经济贡献良多。在一定的概念里,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往往都有着优美的自然景色或丰富的山水资源,除此之外,特别而丰富多彩的文化也是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的内在价值。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景点在被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旅客进行参观时,参观者更多的是带着一种对旅游景点本身去欣赏参观的态度,旅游者对于景点文化的求知程度和景点自身管理部门对于景点文化的弘扬力度和方式都十分欠缺。因此,如若能够将文化创意产业与民族旅游产业进行更好的融合,一定能够大力地推动当地民族经济的发展。

(二)加大教育力度,提高文化水平

教育是改变现实现状的有力途径,通过教育不仅可以加速一个地区的知识信息获取能力,还可以提高人对社会的应变能力以及知识的应用能力,为社会输送大量的优秀人才,支撑着民族经济的发展。因此,国家应该加大对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资金投入,通过建立起完善的现代化教育结构和教育基础设施使民族地区的学子能够与发达地区的学子一样接受到最优质的教育,能够及时的了解到各种新鲜事物,并能够通过国家政策吸引优秀人才从而借助优秀的师资力量帮助其进行消化。而民族地区本身应该对教育引起足够的重视,各级政府应该努力做好日常对于教育事业的教育宣传工作,让民族地区的百姓意识到“科教兴国”和“科技兴农”的重要性,切实转变教育观念。

只有不断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提高人民素质,使少数民族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才能为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才能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强国。

(三)合理利用政策,积极探索创新

在国家实施“扶贫攻坚计划”、支持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下,民族地区应该要用好用活用足国家给予的各项优惠政策,千方百计争取各方面的帮助和支持,力求高起点、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地兴办各类建设项目,加快发展速度。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对民族地区丰富的综合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并对产业结构进行合理的调整,从原料型民族经济区向生产高精工业品的沿海地区学习。而在生产发展的同时也应注意保护地区生态环境。在探索创新方面,民族地区可以利用民族品牌或地理品牌战略努力改善自身生产条件和外商投资环境,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结合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分清发展主次,争取发达地区的对口支援。

另外,各少数民族自治州、市、县应充分利用好国家赋予的民族自治权,相关问题在不违反宪法和法律的前提下根据自身实际进行自主决策和灵活的自主措施。政府应该简政放权,尊重自治权利,迅速有力的落实党的政策方针,同时不能“政策一刀切”,应从实际出发。从根本上解决和处理好国家帮助和自力更生的关系。

四、结束语

加速民族地区发展,有利于扩大民族地区对外开放;有利于清除封建落后习俗的影响,树立全新的商品意识和社会道德新风尚;有助于发展和建立平等、团结、互助合作的新型民族关系,创造一个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维护祖国的统一[2]。因此,国家应充分认识民族经济的特点,根据市场的实际需要进一步激发其活力,利用自身优势有效发展,加大民族扶持力度,促进民族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为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 周国茂.要重视现代大众传播媒介在民族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贵州民族研究,1991(7):26-30.[2] 栗多能,曹庆五.黔东南州民族经济发展问题试论[J].贵州民族研究,1996(7):22-26.

第四篇:毕业论文:浅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农业经济专业专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浅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学生姓名 *** 学 号 ***** 指导教师 *** 专 业 农业经济 年 级 **** 学 校 ****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教务处制

目 录

摘 要.................................................................2 引 言.................................................................3

一、农村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3

(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3

(二)中央全面重视“三农”问题.........................................3

(三)农业在我国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4

二、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4

(一)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度不健全.....................................4

(二)农村经济发展生产经营发展模式相对落后.............................5

(三)农村劳动力过剩...................................................5

三、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所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5

(一)政府失灵.........................................................6

(二)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起直接影响作用.................................6

(三)城乡企业发展遇挑战...............................................6

(四)农村基础设施成为投入盲点.........................................6

四、农村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的措施.........................................7

(一)加强调整现行政策制度.............................................7

(二)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生产经营发展模式转变...................7

(三)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8

(四)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投资.............................................8 参考文献...............................................................9

浅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 要

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基础地位。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是引导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是新农村建设的客观需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社会背景下,解决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意识的改观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仍有待提高。我国很多地区仍存在较为严重的二元经济结构,发展农村经济,统筹城乡发展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因此,本文主要对农村经济发展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进行概括后,再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针对所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前形势提出了一些符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性对策。

关键词: 农村经济、发展战略、农业

引 言

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基础地位。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社会经济取得长足发展,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人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但是,在迅速发展的同时,城乡差距也在不断扩大,农村发展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的“瓶颈”,亟待解决。特别是在进入21世纪后,面临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农业发展以及农村居民的经济更是面临着一定的艰难,农民增收困难及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存在等诸多问题越来越突出,在很大程度上也直接或间接影响和制约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探讨新时期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路和对策十分重要,本文将结合当前形势提出了一些符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性对策。

一、农村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对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保证社会安定以及实现社会公平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农业落后则必将拖住国民经济发展的脚步。我国是个人口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率仍然很大,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文件显示,乡村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50.32%,劳动力市场极为广阔[1]。农村不仅为城市提供必要的粮食、蔬菜、农副产品,而且为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提供各种资源,为工业特别是轻工业提供原料,为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

(二)中央全面重视“三农”问题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十八大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以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为核心目标,以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着力强化政策、科技、设施、人才和体制支撑,要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促进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开展,持续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农业资源利用率,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社会背景下,解决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分析、制定科学合理的农村经济发展战略是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客观需要,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2]。

(三)农业在我国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农业作为一个古老的行业在中国不可或缺,有着其与众不同的地位和无与伦比的作用。我国正处于发展中国家阶段并且将长期处于发展中国家阶段,经济发展的道路任重而道远,而农业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推动其稳定发展是必须面对必须解决的问题。新时期新环境决定了我们必须努力探索现代化农业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结合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借鉴其它国家的成功经验,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把我国农业建设成现代化农业,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农业发展落后、二元经济结构突出的问题。

二、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一)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度不健全

完善的农村经济发展政策制度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制度保障和政策前提。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经济发展政策尚不健全和完善,存在严重的政策制度缺陷。

1.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大多数,然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至今尚未形成。新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还处于探索阶段,大多数地方的农村养老保险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力度低,医疗保障制度存在很大弊端,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制度模式。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加重农民的后顾之忧,无法调动农民自主投资生产积极性,阻碍农村经济发展。

2.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制度尚未健全

第一,集体资产经营管理不善,流失严重,且对征地补偿费的使用管理也不到位;第二,财务科目设置不规范,票据管理混乱不清,资金使用审批把关不严等问题比较普遍;第三,民主管理程序执行不到位,有违规行为,缺乏有效监督。

3.人力资源开发机制不健全

人力资源开发机制是政策引导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保证,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基层管理者管理能力、转变农村落后观念的保证。目前我国农村广大地区人力资源开发机制不健全,农民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没有得到合理开发和引导,造成农村劳动者素质低,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4]。

[3]

(二)农村经济发展生产经营发展模式相对落后

在中国,当工业迈入现代化大规模生产之时,广大农村由于受到城乡二元分割体制和自身落后的生产与经营方式的限制,并没有随之走向规模化和现代化。产业化水平仍然较低,所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农业效益低下,农民收入增长缓慢[5]。目前我国大量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结构比较单一,农村市场网络化程度低,农产品流通市场量得不到扩展,市场仍不健全。同时,乡镇企业的经营管理及生产模式落后,科学含量低,只能从事简单的农产品加工、销售,无法带动农村形成产地——市场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农产品市场,无法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更无法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人才。

(三)农村劳动力过剩

我国人口的长期过快增长,促使我国劳动力大量过剩。据计算, 农村剩余劳动力造成的产出机会成本相当于我国GDP 的20%~30%, 造成消费机会成本相当于GDP 的2%~10%[6]。目前我国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作为农村基本人力资源,其开发力度低,利用率低,造成大量资源闲置、浪费,无法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实现资源的经济价值。中国由于农业产业化发展滞后,没有形成对各种特定用途劳动力的规模需求,也就不可能对中国农村劳动力进行系统地培训开发和有效使用,而是把他们作为只能从事重体力工作的简单劳动力看待,暂时转移到非农产业从事简单劳动。

(四)农村基础设施薄弱

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主要是由政府和各类经济组织实施和推进的,从20世纪后半叶开始,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占基本建设总投资的比重偏低。而基础设施建设是社会剩余产品或资金分配与使用的一个方面,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组成部分[7]。目前,我国农村广大地区道路建设不完善,道路承载量低、质量低,宽度不够,无法承载大型载重车辆,而且交通网络结构单一。大量农村自来水网络不健全,生活用水质量低,电力低,无法进行大规模建设;通讯网络不健全,农民获取信息的手段单一。这些基础设施的不健全降低了人们生活的质量,减少农民获取经济和社会信息的渠道,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发展。

三、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所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政府失灵

国家针对新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但在具体实施中仍处于滞后状态,部门组织仅仅还只停留在形式上,政府扶持力度不大。当前,部分农村党组织不健全、自治组织不正常、合作组织不规范、市场组织不成网,这是关键性问题。有的村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不强,村干部年龄结构老化,整体素质偏低,思想观念陈旧,开拓创新能力不强,缺乏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和两手抓的自觉性,造成村级建设发展迟缓。在当前各级各部门齐抓共管、齐帮共扶的情况下,各方面齐心协力为村集体加油、鼓劲和“松绑”的形势下,部分村仍然像“扶不起的阿斗”。从目前情况来看,经济社会发展比较好的地方的主要经验也是选准能人、配强班子,充分发挥好组织的功能与作用。

(二)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起直接影响作用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由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和区域内部的非均衡性,农业发展水平呈现极大的差异性,呈现出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发展双重并举的态势。一方面,在我国的部分地区,农业的发展水平在现代科技的作用下飞速提高,各种农业技术信息得到了充分的利用,现代农业的发展效益极大地提高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而另一方面,大部分地区并没有摆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影响,依然停留在传统农业的发展阶段。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业生产内部结构的优化调整成为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

(三)城乡企业发展遇挑战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农村中将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大量原先从事于农业的劳动力需要转移到二、三产业中去,然而农村经济社会内部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还相当有限。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在产业选择、资源利用、企业标准、市场准入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乡镇企业发展的起点和标准更高,对依靠传统的资源支撑发展战略的企业提出新的挑战。而入世以后,国内外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注重产品在质量和价格上的竞争,这给那些规模小、技术装备和工艺比较落后、管理方式粗放的乡镇企业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

(四)农村基础设施成为投入盲点

中央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中央和省的农业投入大幅度增加,但到地方,受重工轻农和政绩观的影响,农业投入的概念和范围被扩大化了。一些地方把惠及全社会 6 的水利工程、道路、桥梁、环境治理等建设项目的投入、农村社会事业投入都纳入农业投入,而真正用于农业基础建设的投入则增加很少。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每年投资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资金不少,但相对于农业经济发展对基础设施的要求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农业基础设施管理落后、效率低下,大部分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功能老化,配套不全,许多河道淤积、防洪排涝能力减弱,保障能力明显下降。

四、农村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的措施

(一)加强调整现行政策制度

加强调整现行政策制度,不仅要求要有助于实现城乡经济上的融合,也要求实现和保障农民政治上的平等。逐步改变调整现行农村经济政策制度是关系提高农民收入、协调社会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重大举措。

1.建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相关法律制度

农村社会保障建设需要政府依法推进,要加快政策调整、制度创新,完善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建设。因此,应通过社会保障制度立法,大力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明确农村社会保障的地位、对象、资金来源和保障水平,使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有法可依。并通过立法来规范和强制政府、企业和个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强制各类企业事业单位为农民工建立社会保险,以推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和实施。

2.扎实推进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机制

扎实推进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机制,一是要加强推进制度化管理,例如,探索建立产权登记制度,落实农村集体资金管理制度,健全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制度;二是要切实加强规范化管理,规范农村集体“三资”运营以及农村集体经济审计;三是要不断深化民主化管理,健全民主决策机制,完善加强民主理财和推进信息化强监管[8]。

3.强化人力资源开发机制

强化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就要加大农业农村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力度,要深入实施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强化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的管理,继续组织实施万名农业技术推广骨干培养计划。大力实施阳光工程,构建普及性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农民学历教育培训三位一体的培训体系,从而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保持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二)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生产经营发展模式转变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生产经营发展模式转变,要求不断促进农村生产经

营发展模式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封闭半封闭状态向对外开放型发展。第一,要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引进先进生产技术、管理技术、加工技术,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生产能力,提高管理者管理水平,逐步转向机械化、信息化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从而形成现代农业的生产关系。第二,实行立体化农村经济发展结构改造,改变目前我国广大农村农业结构单一现状,因地制宜的实行立体农业改造,形成农、林、牧、副、渔业一体化农业。同时,要促进农村乡镇企业发展,要求扩大乡镇企业生产规模和经营范围,促进生产产品多样化,扩展乡镇企业产品销售市场。引进先进生产机器和技术,提高管理者才能,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9]。第三,要规范农村市场要求政府加大市场管理,逐步健全农村市场管理制度,确定农村市场场所,规范市场交易活动、管理市场秩序,完善农村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促进农村市场繁荣。科学合理的大力开发农村资源有利于直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村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三)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

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协调发展,首先,要通过在农村适当的地区建立若干个农村工业区,实现农村工业化,使之充分利用工业区中的各项基础设施,有效的缓解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的矛盾,使农村尽快地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进一步实现建成小康社会和农村现代化的目标。其次,要加强农村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搞好农村小城镇的综合配套改革。例如,搞好农村户籍管理制度、劳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住房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提高农村小城镇的管理水平,大力整顿村容村貌,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缩小农村和城市居民之间的生活水平差距。通过农村城市化发展,可以全面推动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城乡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投资

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是最基本的农村公共产品,因此,政府投资农村基础设施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随着我国经济进入到工业化的进程中,农业对生产要素的吸引力不断降低,依靠农业、农村自身是很难吸引足够的资金投入,这就要求政府投资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10]。要加大对节水灌溉、乡村道路、人畜饮水、农村沼气、通讯通电、医疗卫生设施、中小学校舍及教学设备、农民培训相关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等的投资。完善农村通讯网络,普及电脑技术等,促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提高农村信息对称度。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始 8

终坚持农民自愿、政府支持、项目支撑的原则,采取农民出工出力、市场方式运作的办法,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搞好。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2011,4(28).[2] 马敏.十八大报告(全文).2012,11.[3] 徐培华,夏明.当前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中国发展.2012,12(4):28~29.[4] 翟振远.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5] 刘彦随,鲁奇,等.21世纪中国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方向和策略[J].地理科学.2002,22(4):385~386.[6] 朱元凤.浅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成因及对策[J].现代农业.2007,5.[7] 董志凯.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变迁[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8,3.[8] 陈克立.创新体制,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J].农民日报.2012,3.[9] 廖卫东,王万山.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9.[10] 沈尤佳.关于政府投资向农村基础设施倾斜之我见[J].农业经济.2005,1:22~23.

第五篇:怀化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怀化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

作者:舒招林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8年第12期

[摘要]位于我国中部地区的怀化市近几年来非公有制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相对于发达地区来说,还存在着诸多不足。结合怀化的实际,今后应从帮助非公有制企业提高自身素质,加大经济秩序和社会治安的整治力度,加快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人才服务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简化贷款手续、拓宽非公企业的融资渠道等方面加快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怀化

[作者简介]舒招林,中共湖南省洪江市委党校讲师,湖南洪江,418100

下载广东渔业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推荐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广东渔业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推荐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南溪县民营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

    南溪县民营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民营经济是指民有、民营、民受益的经济实体,它是以民为本、自力更生、自主经营、自求发展的民本经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县民营经济得到......

    食品安全现状及对策研究

    南京财经大学2012年暑假学生主题征文 食品安全现状及对策研究 管理0901 陈凯荣 摘要: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如双汇瘦肉精、老酸奶果冻事件以及毒胶囊事件等,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后河镇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

    中国水果业国际化开发之新战略探析 ——以后河镇为例 摘要:以后河镇水果业为例,就加大中国水果业的科技创新力度,实施战略,积极主动占领国际市场等问题进行了探析。 关键字:国际......

    《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读书笔记读书笔记[大全]

    《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读书笔记1、李灿光、潘玉君等《区域发展研究:发展条件与空间结构》科学出版社 2007年09月 这本书是以云南省为例,分析其发展条件和空间结构以......

    红河县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范文大全

    红河县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摘要:从各个角度分析红河县区域经济发展现状、格局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和建议,为红河县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拔供了正......

    电子商务安全现状及对策研究

    电子商务安全现状及对策研究 论文关键词:病毒 信息安全 加密技术 网络层技术 论文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网络信息日益普及我国电子商务安全的问题日益严重。首先,分析了......

    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吴征(10级汉语言文学师范班 1001410024) 摘 要: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

    林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林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此文系本人代写,稿费未付,携稿潜逃,强烈谴责欺骗行为,必有恶报应 【摘要】改善生态环境,保护森林资源是林业产业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年来,由于多种因素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