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纪律与成才之间的关系

时间:2019-05-14 20:15: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正确认识纪律与成才之间的关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正确认识纪律与成才之间的关系》。

第一篇:正确认识纪律与成才之间的关系

正确认识纪律与成才之间的关系

大家知道,自古军营多俊才。在我国历史上,这中华民族的统一和强盛做出了杰出贡献的,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到“一代天骄”的成吉思汗;从写出《孙子兵法》的军事奇才孙武,到横刀立马、驰骋沙场的民族英雄岳飞、戚继光、郑成功等,无一不是在戎马征战中孕育出来的一代英才。而今我们这支人民军队更是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缔造和领导人民军队的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全民族为之自豪的英雄人物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雷锋、苏宁、徐洪刚等,还有无数的“神枪手”、“神炮手”和“技术能手”,以及部队成长起来的画家、诗人、书法家等等。不都是人才嘛?据调查统计:在深圳特区数以千计的企业家中,有一半以上是退伍军人。让我们再翻阅一下《外国历史名人传》,其中有过军旅生涯的人也在一半以上。如二战三巨头斯大林、罗斯福、邱吉尔,都是在军队成长起来的政治家。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当过重装步兵。就连著名的文学家莎士比亚和作家托尔斯泰也当过兵,而且在部队生活了多年。为什么军营中会专长 起来 这么多人才呢?除了部队 具有最新的科学技术和科研成果有利于军人成才外,吏主要的是军队 有严明的纪律。这里,我就来谈一下纪律与成才的关系。

一、纪律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

每个人都想成才,都想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有作为的人。大学生、专家学者是人才,体坛健将是人才,模范团才李国安、见义勇为的徐洪刚也是人才,还有无数立足艰苦环境兢兢业业干出成绩的人,他们是当之无愧的人才。而要想成为人才,又与纪委的约束什么关系呢?为此,需要弄清以下几个问题:

(一)什么是纪律?

所谓纪律,是一定社会组织为维护共同的利益和保持正常秩序,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是人们遵守秩序、执行命令和履行职责的一种行为规范。可见,纪律是具有以下两个特征“从目的上看,它维护的是绝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因此,要成才是受纪律保护的;从对象上看,它是每个成员都共同遵守的,谁也不能逃脱或凌驾于纪律之上。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说明了纪律的重要性。

(二)有纪律才有自由。

世界上从来不存在绝对自由有些思想家、政治家和革命者追求着绝对自由的乐土,却终究不过是海市蜃楼。“海阔任鱼跃,天高任鸟飞”。人们经常用来形容自由,其实,鸟在空中飞翔,要受着气温、气流、空气密度和地心引力等各种条件的限制;鱼在大海里,海水的深度、温度、水的浮力和阻力等到限制,所以,看似自由的鸟、鱼也是受到各种限制的,如果没有这些限制就没有了自由。犹如宇宙飞船必须有一定的航线,火车必须沿轨道行驶,汽车必须在道路上行驶。否则,飞船将坠落,火车和汽车将翻车。一全人想成于,特别是在军营中的朋友们必须遵守部队的各种纪律,才会获得成才的自由。德国伟大的诗人歌德说得好,“一个人只要宣称自己是自由的,就会同时感到他是受限制的,他就会感受到自己是自由的”。

(三)只有严明的纪律,才能排除外来干扰,为成才者提供优越的环境。

成才的每个人,除了自己要遵守纪律外,还要其他人遵守纪律,不去侵犯和干扰立志成才者的成才环境。比如一位战士立志写新闻报道,可是他又没有专门的书房,只能在班里写,当自己人正写得津津有味时,突然有人来打扰,肯定是难以写成好的文章的。要是单位为成才者制定相应纪律,鼓励大家都有所作为,互相帮助,互相促进,那么,成才者的环境就人保障了。

二、遵守纪律能够促进成才。

人才的成长和形成,需要多方面的条件,其中,严格的纪律约束是一个重要方面。事实证明,一个自学遵守纪律的人,其思想觉悟、道德修养,学识能力等到多种素质,都会在严格的纪律约束下快速形成,尤其是军人的成才更为如此。

严格的的纪律约束,有利于保证军人政治上永远合格。一个具有良好道德素质的军人,首先必须忠于党支部,忠于国家,忠于人民,这是我军基本的政治纪律。严守党和军队的纪律,是革命军人做到政治合格的首要条件。红军长征过草地时,红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之所以同张国焘分裂党、分裂红军的阴谋进行坚决的斗争;1989年平息首都北京发生的反革命**中,执行戒严任务的部队之所以能够面对狂浪浊流考试“合格”。究其原因,除了高度的政治觉悟外,严守纪律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在新的历史形势下,面对反“和平演变”斗争的各种考验,人们必须严守纪律,才能保证政治上永远合格。

严格的纪律约束,有利于军人树立崇高的理想。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理想,它是人们奋斗的目标,前进的力量,生活的灯塔。军队中严明的纪律,把军人置于军纪、党纪、政纪、法纪管理之下,对军人产生了强大的感召力和认同感受,使他们对自己人所追求的目标觉得坚实可攀。在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一些入伍前受社会上不良风气影响,生活散漫,思想空虚的同志,受许多英雄行为的震憾,于是他们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顽强作战,严格遵守上级各种规定,取得了战斗的胜利。有的成为了英雄,有的在火线上光荣加入了党组织。这些同志的成长,是他们在艰难困苦的情况下,自觉用纪律约束自己,甚至不惜付出鲜血和生命来维护铁的纪律来实现的。

严格的纪律约束,有利于军人磨练英勇顽强的意志。军中有句名言,“军令如山倒”,就是无论面临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有不能讲条件、讲价钱、打折扣,必须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以完成任务为己任。正是这种严格的纪律约束,磨练了革命军人英勇顽强的意志品格,使他们在任何艰难困苦中都有能坚决压倒敌人,而绝不会被敌人所屈服。老山前线某部战士王云松,潜伏在距敌前沿只有30米的老山主峰,部队要求隐蔽接敌不发一点声响,王云松牢记战场纪律,遭受蚂蟥叮咬不吭一声,毒蛇从身上爬过纹丝不动,最后胜利完成任务。战斗结束后,他深有感触地说:“战场纪律的约束,使我经受了一次意志和毅力的磨练,真是终身难忘!”我军历史上许多战争奇迹就是这样创造出来的。

严格的纪律约束,有利于培养集体主义意识。军队是一个高度集中统一的战斗集体,要求人们在任何时候都要把集体利益放要首位,个人利益无条件地服从于集体利益。斯大林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个人的力量是弱小的,集体才真有力量。”正是在这潜移默化中形成了强烈的集体利益和目标努力工作。

三、严守纪律是成才的重要标志

邓小平同志提出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这说明纪律我们成才的重要内容和标志,也是历来被兵家所重视的。

首先,遵守纪律是军人必备的武德。人类战争史上,一切有真知灼见的军事家,无不把严明纪律作为治军之道,无不把严守纪律作为军人必备的武德。我军也特别重视纪律,历来以纪律严明著称于世。建军之初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建国后来居上颁发了“三大条令”和“八个不准”,这些都是我军整体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要求和军人成才的需要。其次,我军的纪律是建立在官兵自学基础上的纪律。它体现了人民的利益,是建立在官兵全心全意不人民服务思想感情基础上的。而一切反动军队的纪律,则建立在官兵对立,阶级压迫基础之上。1939年秋天,朱德总司命带领两辆卡车执行任务,当通过延安交通镇岗哨时,被值勤人员拦住检查。警卫员告诉哨兵这是朱总司令的车,应该放行。而朱总司令走到哨兵面前亲切地握住了哨兵的手说:“我是朱德,我的车也应该进行检查,条令规定的,我也不能例外嘛!”抗美援朝战斗中,邱少云在离家60米以外就有水沟的草丛是,燃烧弹烧着了衣服,为了不暴露我军行动而纹丝不动,强忍着痛苦活活被烧死,最后保证了部队按计划发起攻击,夺取战斗的最后胜利。

最后,严守纪律就是要做到“四个一样”,即,领导在与不在一个样;营区内外一个样;单独执行任务与集体行动一个样;平时与战时一个样。严格纪律自觉性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要靠一点一滴的积累。古人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就是这个道理,只有在平时的实践中严格要求自己,才能自觉遵守纪律。

同志们,纪律不是成才的锁链,而是成才的铠甲,每一个立志成才的人,要想真政正有所作为,成为人用之才,成为栋梁之才,必须从平时做起,从严要求自己。同时,严守纪律还是一种纪律美,是文明的形象。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平时的点滴付出,“纪律”的汗水定会浇灌出“成才”的参天大树!

第二篇:正确认识考试与教学关系

4.正确认识考试与教学关系

成功的教学要通过对各种考试或测验结果的分析去获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考试结果的分析,了解学生对教科书,教法的适应情况,以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进教与学的关系。具体作法是对试题试卷进行分析及时反馈。

(1)对知识掌握的分析。教师应求出每项知识内容分类中试题的平均得分,将此平均分与计划表中的满分作比较,以反映学生对各项知识内容的平均掌握程度。

(2)对能力目标的分析。通过分析考生在各能力项上的平均得分、达标率与满分率来了解学生在各项能力上与原有目标所存在的差距。(3)根据双向细目表对表中每交叉分项的试题作同样的分析,并与满分比较,找出某个具体交叉点上的教与学的成功和失败。通过以上的计算、分析、比较,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教科书、教法的适应情况,掌握学生能力的发展状况与特点,诊断出教学中的问题和症结。

对考卷分析之后,应及时将考试整体情况及分析结果反馈给学生,同时应将考卷发还给学生本人,让学生对照自己试卷的反应,参照教师对双向细目表有关的分析结果,诊断出问题所在。同时,理清知识项与能力项中哪方面存在问题及其出现的原因,以便在教师的指导下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6)考试结果数据的统计分析

考试数据的统计分析是考试结果分析的重要内容。教师应对每一试题的得分情况做统计分析,通过统计各题的得分率,可以准确发现学生对试卷各题的回答情况。

(1)考试的平均分、优秀率、及格率的分析。平均分可以表示出某一学生群体的整体水平,及格率可以表示出中等水平学生群体的相对大小,优秀率可以反映出尖子生群体的相对大小。如果将这些数据进行班与班、校与校之间的横向对比,则可以反映出一个集体与另一个集体之间的相对差距。

(2)考试成绩与起点基础水平的对比分析。每次考试可以将本班入学时各分数段人数分布作为基础,以各分数段为基本分析单元,将本次考试的上线人数、上线率逐一进行相应的分析,看各段上线总人数和上线率是否有所提高。这样可以看出一位教师或一个班级在一个阶段的教学中是否出现了两级分化。以便及时制定整改措施。(3)总分、单科上线人数与单科有效上线人数的统计、对比分析。有效上线是指在总分上线的同时单科成绩也上线,表明学生单科成绩没有拉总分的后腿。各个学科单科人数上线人数多,有效上线人数也多,表明教师教学成绩良好。如果上线人数较多,同时不少总分上线的学生这一学科却没有上线,这说明教师在教学中不够关注班上相对优秀的学生。因此从教学管理到质量分析都应高度重视有效上线的问题。对策建议

1.教师要正确认识分数的作用

分数有它不可低估的作用,在学生学业评价中用分数进行科学合理的测量,对于实现地理教学目标、促进地理教学改革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分数在一定程度上能表明学生掌握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知识、能力、技能和技巧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升级、升学也能依分数而定,是学生日后学习成绩较好的预告和证明之一。通过分数反馈信息,教师能诊断自己的教学是否适合学生的水平,还能诊断出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学生通过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成绩,可以激发其求知欲和兴趣的发展,当然,分数也有消极作用,如分数不能十分准确、全面地说明学生的学业情况,不能给学生提供明确、具体、及时的反馈与矫正信息,所以,分数不是衡量学生成绩的唯一标准,更不是人生的全部。

2.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分数

按照评价的方法,可将评价分为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定量评价强调数量计算,结果准确,有客观化、标准化、精确化的特征。定性评价不采用数学的方法,而是由评价者对被评价者评出等级、写出评语。我国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考试经验,人们普遍认为通过考试给出分数是比较公平的测量手段。用辩证的观点看,科学合理的考试,能够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人才的培养,相反阻碍教学的发展。所以基础教育考试改革势在必行。

教师应引导学生保持“平常心”用平和的心态对待考试,才能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3.让分数也有人情味

人情味是人性之中最温情的一面,教育工作本身也是面对人的工作,在教师背后站着的是一个个鲜活的充满憧憬的生命。在我们日常教学中,批改作业、批改试卷、给出分数,是我们经常做的看似极平常的一个教学环节,学业评价是向学生反馈学习情况的一种形式,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作业和试卷的批改,我们常常用对和错来评判正误、比较学习差异方面有一定得作用。但它缺乏激励性、导向性不能全面评价一个学生的基本素质。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而加上针对性的评语能弥补这些不足。有些分数带给人冷冰冰的感觉,但细细品味,道是无情却有情,因为有时一个小小的变换形式的给分,就可以使一颗颓废的心重新的燃起希望之火,这完全取决于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

分数表达教师的情感取向,分数传递着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因此教师要正确利用分数,以此达到师生间很好的情感交流,发挥分数对学生的促进作用。4.帮助学生提高分数

(1)找出影响学生的真正障碍,“对症下药”。前面我们分析过影响学生成绩的因素,教师要对学生,尤其是考试分数较低的学生进行合理的分析,是来自生理的障碍、环境障碍、心理障碍、认知障碍还是情感障碍、个性障碍等,针对不同情况进行疏导。如,帮助学生适应初中学习生活;适应新学校环境;适应新学校教师的教学,听好每节课;改变个人的学习策略,主动学习,探索学习;等等。

(2)找出自己的优势和差距,“因材施教”。最能出成绩的学习就是针对性最强的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白考试的失分点在哪,然后从失分点上找原因。找到了原因,“因材施教”,成绩才会提高。(3)深入分析丢分原因。考试中的满分卷通常是不多的,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或多或少都会有些遗憾,都需要总结经验,找出丢分的原因。将学生在校的月考、期中、期末、模拟考试题进行反复研究和练习才是提高成绩最根本的手段。学生最大的缺点是不重视考试后的错题,殊不知,真正解决了这些错题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成绩。不能只是简单地将正确答案写在试卷上,要深入分析答错的原因,是知识缺漏,还是解决方法、技巧有问题,是审题不严,还是推理、计算错误。并注意保存好这些试卷,在今后的每次考试前拿出来看一看,以免再犯同样的错误。

(4)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学生由于缺乏自信,怀疑个人的能力、水平,在困难面前容易退缩,不能发挥自己应有的水平。教师只有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在困难面前不气馁,经得起失败的打击和挫折,才能在考试中正常发挥自己的能力、水平。

第三篇:正确认识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正确认识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对环境保护的认识问题,从根本上说是如何把握“发展”与“保护”的关系问题。企业发展是硬道理,环境保护是硬要求,我们要承认发展与保护之间客观上存在一定矛盾,但更要相信发展与保护能够取得双赢。促进发展是环境保护的根本目的,环境保护也是科学发展的应有之义,必须坚持在保护中促进发展,在发展中加强保护。

因此,我们既要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同时必须明确,我们所追求的发展,应当是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一、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非常丰富,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可持续发展,处理好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处理好可实现“双赢”,处理不好则两败俱伤。这一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自然资源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企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富民强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良好的环境是高质量生活的必要条件,而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有悖于促进经济增长的初衷。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反过来会制约企业发展,甚至制约一些产业的发展,影响企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其次,企业发展不足或增长方式不当是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的重要原因。贫困地区毁林开荒、草原过牧、陡坡种粮等,是造成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把环境成本外部化,不考虑资源更新的速度及生态服务价值。低成本的工业扩张,是造成环境严重污染和资源浪费、短缺的根源所在。

第三,发展企业要有可持续性。我们不仅要考虑当代人发展的需要,也要考虑子孙后代发展的需要,给后代人留下良好的环境条件是我们必须负起的历史责任。

第四,环境问题是发展带来的也只有通过发展才能加以解决。没有必要的企业发展、缺乏改善环境的条件和资金的支持,保护环境难以奏效。环境问题的产生和解决与企业发展阶段和技术进步程度密切相关,只有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重视环境保护问题,才能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综上所述,保护和改善环境应该是经济发展目的之一,解决今天的环境问题不是不要发展,而是发展的目的是什么及如何发展的问题。

二、在发展中加强保护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实质上是要处理好眼前和长远利益、局部和全局利益的关系,对环境保护的认识问题,从根本上说是如何把握“发展”与“保护”的关系问题。经济发展是硬道理,环境保护是硬要求,我们要承认发展与保护之间客观上存在一定矛盾,但更要相信发展与保护能够取得双赢。促进发展是环境保护的根本目的,环境保护也是科学发展的应有之义,必须坚持在保护中促进发展,在发展中加强保护。

要实现发展与保护的双赢,必须尽快抛弃“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只有走出这样一条新路子,经济发展的问题解决了,环境保护的问题也就解决了,发展与保护正是在这里找到结合点的。

第四篇:《正确认识安全与经济的关系》

论安全与经济的关系

现代安全经济学“三角形理论”认为:经济为两条边,安全是一条底边,没有底边的支撑,这个三角形是不成功的。“经济发展再快,没有安全就构不成稳定的三角形”。党的十六大也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任何一个行业都要正确认识安全与发展、安全与效益的关系,保持安全生产形势稳定,为经济跨越式发展保驾护航。因此,正确处理好安全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对任何组织、企业,任何国家来讲,都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一、经济发展是安全生产工作的物质保障

近年来,我国煤矿事故频发,这些事故绝大部分发生在经济发展欠发达地区。这是因为,这些地区经济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不高,安全生产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过多依赖自然环境。因此,要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就必须增加安全投入,要增加安全投入,就必须有经济发展作后盾。所以,一定要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的观念,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安全投入,为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提供经济保障。马克思主义认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安全生产需要的大量投入,有赖于经济发展的支撑。安全生产状况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发达国家走过的路证明了这一点。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在工业人口仅有5000万的情况下,每年事故死亡约6000人;美国的煤矿二战前每年死亡人数都在2000人以上;英、法、德等国的情况也类似。众多国家的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达l万美元时,事故呈下降趋势波幅很小;当人均GDP超过2万美元时,事故就得到有效控制。

我国沿海省份的发展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山东省04年GDP增长11.9%,事

1 故死亡人数下降了3%。该省按照“三级机构、四级网络”目标,在所有县市都建立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并在74%的乡镇设置了专职安监员,在全国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上升约10%的情况下,山东省却下降了12.3%,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占事故死亡总人数的比例也由几年前的80%-90%,下降到了71%。同为沿海经济发达省份的江苏省也实现了事故死亡人数连续4年下降。而这一成绩也是在该省年均经济增长10%的基础上取得的。

所以说经济发展为安全生产提供了根本保障,主要是由于一定的安全投入必然获得相应的安全产出,这是基本的经济规律。

发达国家安全投入一般占GDP的3.3%,而我国的安全投入目前还不到GDP的l%。长期以来,我国安全生产技术费用都是从企业更新改造资金中按10%~20%的规定比例提取,但实际提取比例远低于这一标准。在许多新建项目中,安全生产配套设施被随意削减的现象比较严重。

同时,因投入不足,我国目前还有一些地方无专门的安监机构,而英国国家安全卫生执行局有4000名工作人员,荷兰3个安全部门每个都有1000多人,日本通产省仅管理化学品安全的一个科就有20多人。

安全投入不足,使我国安全生产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以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为例,去年美国为0.017,波兰为0.23,印度为0.5,俄罗斯为0.7,而我国即使是设备条件相对较好的国有重点煤矿,也高达1.257。因此从长远角度考虑,要想从根本上减少事故,还得加快经济发展。

二、安全投资促进企业经济效益增长

一般人认为安全投资是单纯指直接的资金投入,其实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

2 直接用于解决物的不安全因素(事故隐患),改善劳动环境和条件为主,提高物质安全化的资金投入。二是用于加强安全生产管理,以解决人的问题为主的人力资源、人员素质的投入。如开展各种安全知识竞赛、安全活动、安全教育、安全培训的投入,职工防护用品与保健、安全技术攻关等投入皆构成了企业安全投入、投资。这些安全投资有利于安全生产系统的整体安全水平的提高和发展,也保障了企业经济效益持续发展和提高。

安全投资究竟有多大的效益?很大程度被人们认为是摸不着、看不见、只投入不产出的亏本事。这是因为安全投资所反映的经济效益有它独有的特征,未能被人认识。它不同于一般生产经营性的投资,没有直接的很明显的盈利收入,它是渗透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和成果中,效益是潜在的。

它的经济效益可从以下方面来理解:

(一)安全投资可转化为效益

由于安全投资能解决不安全的因素,加强了安全管理,使之不发生各种事故,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运行,使得生产经营性投入不受到损失,实现产品质量、产量的提高,节约材料,降低成本,也是一种经济效益。例如“九五”期间,我国在压力管道和压力容器安全评估与寿命预测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方面(现有各类在役管道800万公里,压力容器4227万台),投资在2400亿元以上。按最保守的估计,平均使用寿命能够延长其设计寿命的50%,可节约投资1200亿元以上。以平均寿命20年计算,每年可节约设备投资60亿元以上。若再计算避免更新设备减少的停产

3 损失,其经济效益将更为可观。再如“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典型作业环境粉尘危害治理技术研究”项目开发了双区交变电场静电凝并除尘技术,增强了粉尘凝并效果,有效地解决了微细粉尘的收集难题。开发的不对称预荷电静电增强过滤除尘技术,有机地结合了粉尘静电凝并与常规静电增强效果,可显著地降低过滤阻力,改善清灰性能,延长布袋使用寿命,提高微细粉尘的收集效率,收到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二)负效益转化为正效益

在某企业曾发生一起事故,给企业的利润和产值造成了损失,而后来采取了措施,进行了安全投入,治理了事故隐患,加强了安全管理,杜绝了类似事故的发生。

这可以将前次事故损失数视为安全投资后实现的直接经济效益。如某厂一台6吨天车,起吊设备时,由于超负荷发生坠落事故,设备损坏,造成5万多元损失。后来花4000元购置了压磁式超重负荷限制器,避免了类似事故的发生。又如某厂曾发生一次电炉投料混入炮弹爆炸事故,损失近40万元,后来增加了人力投入,在废钢入库、加工储备、入炉三个岗位上设立了9名专职危险物品安全检查员严格把关,一年内拣出危险爆炸物225件,避免了电炉投料爆炸事故,从而避免了人身伤亡、设备损坏事故。

因此,可以断言,安全投资无论是人力还是资金投入获取的经济效益都是可观的。安全投资和企业经济效益有着一定的关系。安全投资少,会严重影响企业安全进展速度和水平,另外企业的经济效益也会受到制约。因此,企业在考虑经济效益

4 的同时也一定要加大安全投入。

三、安全生产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实践证明,没有安全的发展是不健康的发展,没有安全的效益也只能是暂时的效益。从某种意义上说,同等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经济发展与事故发生成正比,经济发展速度越高,事故发生概率就越大。但是,如果具备完备的安全设施、到位的预防措施,事故发生率就会大大降低。

(一)搞好安全生产能够保护生产力。生产力三大要素中,人是最具决定性的因素。人类自有生产活动以来,便存在事故隐患,安全生产的本质就是不断消除隐患、遏制事故,保护劳动者的生命安全与健康。

(二)安全生产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研究表明,安全生产对经济发展有巨大的贡献,而且行业风险越大,贡献也越大。生产是一种复杂 的物质转换活动,活动全程中会遇到各类事故隐患。安全生产通过排除隐患、遏制事故。用尽量少的劳动消耗和物质消耗,生产出更多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无疑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浏阳是全球最大的烟花生产基地,年产销额高达23亿元,占全国烟花出口总量的65%。近年来,该市投资5亿元,在烟花行业实施旨在提高安全防范能力的工厂化、科技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改造,实现了连续4年无重特大事故的目标,获“全国涉爆斗争先进集体”称号,有效地促进了经济发展,由一个国家级贫困县一跃成为综合实力居湖南省前列的城市。相反,有一些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忽视安全生产,造成事故不断、生灵涂炭,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众所周知,深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经济发展举世瞩目。但是,由于不重视安全生产,也曾吃了许

5 多苦头。发展初期,由于过分强调发展速度,忽视了安全生产,留下了许多隐患。上世纪90年代初,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化工企业大爆炸,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深圳市委、市政府不得不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重新夯实安全生产基础,这样才有了高速健康的新一轮大发展。

深圳的教训告诉我们,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有安全作保障,从效益上看,尽管有些不重视安全的生产经营单位在短时间内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一旦发生事故,经济损失是无法估量的。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长期不懈地夯实安全生产基础,尽量少发生事故或是不发生事故,对生产经营单位来说,是最大的经济效益。

近年来,我国日均事故死亡达320人,每年事故损失近2000亿元,相当于3个三峡工程的投资。实际上在重购设备恢复建设往往需要数倍于损失额的资金。可见,事故越多,生产力越低;事故越少,生产力越高,这是一个被实践所证明的辩证关系。

四、安全与经济最终良性互动

安全与经济的关系,最终是达到两者良性互动的关系,而且实现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关键在于实现经济工作重心的三大战略性转移:

(一)由重生产、轻安全向生产安全并重转移。

实践证明,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并不矛盾,两者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针对当前由于重生产轻安全导致事故高发的突出问题,要切实处理好两者的关系,绝不能以牺牲人民群众的生命为代价,来追求所谓的发展。要真正认识到没有安全的生产,是无效甚至是负效的,发展是硬道理,但安全是更硬的6 道理。“三个代表”归根结底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遏制重特大事故就是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因为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如果人的生存权都得不到保障,那就没有任何利益可言,也谈不上经济发展,搞好了安全生产,正是代表和维护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保护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发展。

(二)由灭火型向事前防火型转变。

“事未至而预图,则处之常有余;事既至而后计,则应之常不足。”“预防为主”是安全经济工作的永恒主题,“亡羊补牢”有一定积极作用,但亡“羊”毕竟丢了,且“补牢”是以“亡羊”为代价的。

著名安全经济学家罗云在《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关系》中指出:预防性的投入产出比远远高于事故整改产出比,两者的比例为1:5。这是安全经济的基本定量规律。现代安全经济学“金字塔法则”认为:预防性设计时考虑一分的安全性,相当于制造时十分的安全性效果,进而达到运行投产后千分的安全效果。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的安全经济观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古代宿命论:被动承认出事故是命中注定;近代补救论:即事后“灭火”。再就是现在“条条规程血染成,不能用血来验证”的现代预防论:掌握安全工作的主动权,着力于事前“防火”。从宿命论、补救论到预防论,反映了时代的进步。“善除恶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一切事故都源于隐患,惟有加强源头预防,根除隐患,才是治本之策。

(三)由传统人治型向现代法治型转变。

“法令兴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要依法加大对事故责任者的惩治力度,实现安全生产的法治化。

浏阳市针对烟花行业的“火药桶”特点,坚持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两手抓”,建立了市与乡镇、乡镇与村、村与组、职能部门与企业、乡镇与联村干部、组与村

7 民的六级互联互保安全责任制,并将其纳入目标考核。同时,我们还实行了市级领导联系产区、主管领导安全述职、干部排查隐患登记三项制度,将“乌纱”“饭碗”紧系安全,鞭策干部严防死守。今年来,依法查处烟花非法生产105起,没收产品6896件,拘留85人,有效地改善了安全状况,促进了经济发展。

总之,作为一个国家、一个企业,乃至一个组织、一个小家,都有正确认识安全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并真正处理好安全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既不能让安全失去经济的物质保障,又不能让经济撇开安全独自危险性前进,而是要做到两者的良性互动,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真正达到社会和谐发展、人民幸福安康。

第五篇: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内容标准】

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体会“团结就是力量”,能够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认识到培养良好的集体观念和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能力】 增强自己的辨证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

【知识】 知道个人离不开集体,集体也离不开个人,理解一个集体只有团结才有力量。【教学目标实施措施】

为达到以上的教育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根据教学规律和青少年年龄特点,适当设计教学所需的歌曲、教学图片等教学媒体。同时我还采用集体讨论法中的小组讨论与集体讨论相结合。充分利用综合实践活动,使课堂内容与实践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课堂内教学和课堂外活动相结合,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教学思路】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明确目标——探究互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收获平台——达标测评 ——拓展提升——布置作业 【教学重难点】

“团结就是力量”是本课的重难点。从集体的角度而言,集体的力量来自团结,集体生活中最重要的是强调团结;从个人角度来说,讲团结、会合作是一个人适应集体生活的重要品质。所以引导学生体会“团结就是力量”,教育学生珍视集体的团结,自觉维护集体的团结,是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仔细预习所学内容、搜集依靠集体的力量战胜困难的事例,在课堂上与同学们交流。

2、教师准备:了解学生对个人与集体关系的认识水平;准确理解“团结就是力量“的含义,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活动】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播放视频《众人划桨开大船》救灾版。并提问:欣赏了这么美妙的歌曲,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谁能谈一谈?(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发言,谈自己的真实感受)【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活动】教师总结,导入新课:是的。一个人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在这个社会上仅靠单个人的力量是很难有所作为的,只有把自己融入到集体中和大家团结一致,才会有力量克服困难,实现目标。那么我们应当如何正确认识并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环节二】:明确目标

教师课件展示学习目标,找一学生朗读,使全体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环节三】:探究互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精讲点拨 探究活动一 ——集体的特征

【教师活动】:我们每个人的一生总是在这样或那样的集体中度过,都从属于不同的集体。请大家欣赏下面四幅图片,(课件展示图片)然后结合图片的内容回答问题:(1)说一说自己生活过的集体有哪些?将来还可能在哪些集体中生活?(2)这些集体有哪些共同特征?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并回答

(学生回答生活过的集体可能比较丰富,个别的同学也可能把集体和群体弄混淆 教师要注意 :同学们所说的篮球队、足球队、合唱团、鼓乐队、幼儿园、班级、学校等等,都是范围不同的集体,【教师活动】基于以上认识,在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的认同中,我们中华民族、我们中国就是我们所生活的最大的集体。每逢三、八是我们这里的大集,集市上熙熙攘攘的人群是否是集体?为什么? 集体和群体是不同的。在集体中,组成集体的成员有共同的目标,行动上相互支持,心理上相互依存,精神上荣辱与共。美国,红杉树国家公园,位于加州海岸。成熟的红杉树树干高大,高达70——120米,树龄800——3000年。公园的导游最喜欢问游客的一个问题就是:这么高的树,你知道他的根能扎多深吗?其实红杉的根很浅,大多只是生长在地层的表皮上。那么为什么面对狂风暴雨,红杉树却能安然无恙呢?原因就在于每一棵树的根都与其他树的根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他们相互扶持,相互支援。

你从红杉树的生存中得到什么启示?

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引导学生从事例中感悟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2.集体的团结能给每个成员以鼓舞和信心,使个人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集体的团结可以把每个成员的长处集中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依靠这种力量,能够完成个人无法完成的任务,战胜个人无法战胜的困难

3.历史发展和生活经验都告诉我们:集体不论大小,团结才有力量。集体目标的一致使我们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战胜困难,达到预期目标,取得成功。

【教师活动】我们的国家是充分发扬集体主义精神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是团结的民族,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战胜了前进道路上一个又一个的困难险阻,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 团结就是力量 ” 的成语或者谚语。【学生活动】学生回答。探究活动四---点拨释疑

【教师活动】“集体力量不是简单的个人力量的相加,而是一种聚变和升华”对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解释。

【教师活动】补充小故事《大雁、梭子鱼、虾》帮助学生理解。天鹅、梭子鱼和虾

有一天,天鹅、梭子鱼和虾,一同把一辆小车从大路上拖下来。

这三个家伙一起负起沉重的担子。它们使出全身的力量拖车,身上青筋根根暴露,干得十分卖力。天鹅拽着车拼命往天上飞,虾一步步向后倒拖,梭子鱼又朝着池塘往前拉。但是无论它们怎样拽呀,拖呀,拉呀,小车还是在老地方,一步也没有移动。其实以它们三个的力量拉这辆车是绰绰有余的.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小车还是停在原地?这个寓言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呢? 【环节四】:收获平台:

教师课件展示:通过这节课,我学到了,今后我打算。学生回答。教师课件展示本节课的学习提纲。【环节五】:达标测评(课件展示)选一选

1、雷锋在日记中写到:“我要永远的记住: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河里才能永远不干。一个人只有把自己和集体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有力量。”这揭示的道理是()

A、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是完全一致的 B、个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都离不开集体 C、集体离不开个人 D、集体的发展离不开每个成员的努力

2、以下是同学们在“我与集体”主题班会上提出的观点。其中正确的是()①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 ②集体好处我多占,集体困难我不管 ③众人拾柴火焰高,众人划桨开大船 ④集体荣誉要珍惜,集体事务共承担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3、美国学者朱克曼曾做过一项研究,他发现自1901年诺贝尔奖颁发以来的75年中,286位获奖者中三分之二的科学家是与人合作而获奖的。这个研究结果启示我们()① 集体团结能形成强大的合力,达到预期的目标。②我们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 ③集体团结能完成个人无法完成的任务,战胜个人无法克服的困难 ④集体的团结可以使个人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环节六】拓展提升(课件展示)

2008年5月12日下午4点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面

<<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的教案

李海燕(学员)发布时间: 2010-11-03 10:08:15

第十课 我与集体共发展

导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理解个人离不开集体。集体离不开个人;

②正确认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理解以集体利益为重,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

能力目标:

①认识“团结就是力量”,自觉维护集体的团结; ②提高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①珍视集体的团结,能以集体利益为重,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 ②自觉维护国家的荣誉和利益,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团结就是力量。教学难点:以集体利益为重。课时安排:计划用2课时授完。

第一课时(总第1课时)

教学内容:讲授本课第一框题——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入语: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能永远不会干涸(he),一个人只有把他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最有力量。

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

生活中,你是否体验过“团结就是力量”?作为集体的成员,我们对集体负有怎样的责任呢?那就让我们汇入集体的海洋中去吧,在大海中做一朵快乐的浪花。

2、板书课题:

第十课

我与集体共发展

二、讲授新课

(一)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1、个人与集体不可分

情境活动一:(见教材P3页)男孩:我是学校篮球队的主力,我们篮球队是个团结的集体,在这个集体中我很有成就感。女孩:我喜欢唱歌,是合唱队的成员,在合唱队里我认识了许多新朋友。互动讨论——

说一说:自己生活过的集体有哪些形式? 在集体生活里有些什么感受? 议一议: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是怎样的?

⑴集体的存在形式多种多样

集体是一个整体,这里的集体泛指一切形式的集体。①集体的形式: 班级、学校 社区、工厂

每个人都从属于不同的集体,一个人一生就是在这些大大小小的集体中度过的。

民族、国家

②集体的基本特征:

一个集体有着共同的目标、共同的情感体验、心理上相互依存、行动上相互支持的整体。

⑵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①个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都离不开集体

情境活动二:(见教材P4页)

材料:一位著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获奖后,在颁奖典礼上,当大会主持人邀请她向

观众致辞时,她没有介绍自己的成绩,而是把自己节目组的全体工作者——编导、导

播、机组人员等,一一请上台来,对他们深深地鞠了一个躬。她的这一举动引起了人

们的阵阵掌声……

这位主持人为什么要这样做?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感谢集体,因为集体给了我们许多…… 感谢集体在我犯错误的时候给我及时提醒和批评,让我尽快改正。感谢集体在我困难时予以帮助,让我顺利地战胜了困难。感谢集体在我动摇时给我鼓励,让我增添了勇气和信心。感谢集体在我:。探究讨论:

怎样理解“个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都离不开集体”? 教师讲述:

集体是个人生存的依靠,是个人成长的园地,个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都离不开集体。

②集体的发展离不开每个成员的努力

情境活动三:(见教材P5页图文材料)(学生阅读问题情境后思考讨论)

议一议:集体的发展靠的是什么?(个人是集体的细胞,集体的发展离不开每个成员的努力)

2、团结就是力量

⑴集体团结的作用

情境活动四:(见教材P5-6页)

材料:回顾抗击“非典”的日日夜夜,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风雨同舟、患难与共;都体会到了一种精神的力量,那就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党和政府运筹帷幄、指挥若定,各级领导干部尽职尽责,始终与人民群众战斗在一起。广大医务工作者不顾个人安危,奋战在抗击“非典”的第一线,许多人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病人的康复。科研人员加紧查明病源体,积极研制有效的治疗药物,及时给人民群众宣传科学的防治方法,消除人们的恐慌。工人加班加点生产各种急需用品,农民把新鲜的蔬菜和食品源源不断地送往疫区,保障了充足的物质供应。文艺工作者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热情讴歌抗击“非典”斗争中涌现出来的英雄,鼓舞了全国人民的士气……

危难之中,我们没有感觉到孤单。因为我们身边有无数人的关爱和帮助,我们生活在一个团结的社会、一个温暖的集体中。我们发现每个人的生存和健康并不只属于自己,还属于家庭,属于社区,甚至属于千千万万认识与不认识的人们。个人的安危和生活并不仅仅取决于自己的行动和努力,还要依赖于无数人的服务和支持。

互动讨论——

说一说:通过全国人民团结一致抗击“非典”的过程,自己对“团结就是力量”这句话有什么体会?

试一试:自己还能举出依靠集体的力量战神困难,取得胜利的其他事例吗?

教师讲述:

任何一个集体,只有团结一致才能形成合力,达到预期的目的。

团结一致就表现为“在思想上高度统一、在行动上目标一致、在情感上共鸣”。只有这样才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从而形成强大的合力,这就是团结的力量,团结的作用。

相关链接——

一只手,提个篮;

两只手,端个盘;

十只手,推动船;

百只手,把河拦;

千只手,推倒山。

①任何一个集体,只有团结一致才能形成合力,达到预期的目的(作用)情境活动五:(见教材P7页)

材料:大家盼望已久的年级篮球赛开始了,初二(5班)是夺冠呼声最高的班级,因为这个班的队员在身高、技术上占有明显优势。赛场上,初二(5班)的队员们在全班同学的欢呼声中,都想给大家露一手,却把赛前制定的比赛方案抛在了脑后。特别是参加过全市中学生篮球赛的队长高志同学,一抢到球就急着突破上篮,由于缺乏其他队员的配合,几次都被对手拦截了。在比分落后的情况下,场上队员情绪急躁,相互指责和埋怨。最后出人意料地输掉了第一场比赛。

互动讨论——

初二

(五)班比赛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他们在后面的比赛中要想取得胜利,应该做些什么?

教师讲述:

任何一个集体,只有团结一致才能形成合力,达到预期的目的;如果一个集体不讲团结协作,就只能是一盘散沙,什么事也做不成。探究活动——

阅读教材P 7页正文内容,想一想,团结还有什么要作用?(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

团结使集体产生强大的凝聚力,依靠这种力量,能够完成个人无法完成的任务,战胜个人无法战胜的困难。

②团结使集体产生强大的凝聚力(作用)探究讨论——

为什么“团结使集体产生强大的凝聚力”? 教师讲述:

集体的团结能给每个人以鼓舞和信心,使个人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集体的团结可以把每个人的长处集中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这种力量不是简单的个人力量的相加,而是一种聚变和升华。所以说“团结使集体产生强大的凝聚力”。

我们依靠这种力量,能够完成个人无法完成的任务,战胜个人无法克服的困难。读一读:

1998年夏,我国长江、嫩江、松花江流域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水,沿江8省区面临着洪水的威胁。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紧急动员起来,同洪水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殊死较量。

在整个抗洪抢险的斗争中,领导干部同群众一道顽强奋战,共产党员冲锋在前,撤退在后,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30多万人民解放军官兵,人人奋勇争先,用血肉之躯筑起了冲不垮的坚强堤防。公安干警在积极投入抗洪抢险的同时,维护了灾区社会秩序的稳定。灾区人民忍着失去家园和亲人的悲痛,舍小家保大家。儿子牺牲了,父亲冲上前;丈夫殉职了,妻子顶上去,誓与洪水拼搏到底。全国人民心系灾区,情牵灾区,纷纷向灾区人民伸出援助之手。中国大地上涌动着全民族同心同德、团结战斗的澎湃热潮,展现出全民族万众一心战胜洪涝灾害的壮丽画卷。经过60多天的奋战,英勇不屈的中华儿女终于战胜了洪水,伟大的抗洪精神必将激励我们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实现民族复兴的光荣梦想。

写一写:

对比下面两组成语的区别,请给每组再补充一些意义相近的成语:

同心同德 同舟共济 万众一心。

四分五裂

勾心斗角

一盘散沙。

⑵集体无论大小团结才有力量

(学生阅读教材P8页正文)

教师讲述: 旧中国民不聊生、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共同奋斗,创造出一个日益繁荣昌盛的新局面。这一切成就的取得,就在于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展望未来,没有国家的统一,没有各族人民的大团结,也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历史发展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集体无论大小,团结才有力量。探究讨论——

作为我们中学生,应该怎样维护集体的团结呢

(我们生活在集体中,就应该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来珍视集体的团结,自觉维护集体的团结。)

情境活动六:(见教材P8页)(此活动课根据具体情况选用)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比铁还硬,比钢还强„„”

请全班同学齐唱这首歌曲。当唱起这首歌时,我们心中会涌起什么样的感情?

三、我的收获

本课学习我的收获是:

①集体的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的班级、学校、社区、工厂都是集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是以各大集体。

②集体的特征:同一个集体中的成员有着共同的目标、在行动上相互支持,心理上相互依存,情感上荣辱与共,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③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集体是个人生存的依靠,是个人成长的园地,个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都离不开集体。个人是组成集体的细胞,集体的发展离不开每个成员的努力。

④为什么说团结才有力量:集体的团结能给每个成员以鼓舞和信心,使个人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集体的团结可以把每个成员的长处集中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依靠这种力量,能够完成个人无法完成的任务,战胜个人无法克服的困难。

⑤我们生活在集体中,就应该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来珍视集体的团结,自觉维护集体的团结。

四、布置作业

下载正确认识纪律与成才之间的关系word格式文档
下载正确认识纪律与成才之间的关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正确认识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正确认识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党的十六大报告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全局,把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一道,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目标明确提了......

    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精选5篇)

    一、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人生理想的实现,就是把理想从观念转变为现实。所以要实现人生理想,就要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创造理想向现实转变的条件。(一)理想与现实的辩......

    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关键在于把握个人在社会中的定位。 1、正确认识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关系。人的个体性与社会性是辩证统一、相辅相......

    正确认识国企党组织与董事会的关系

    正确认识国企党组织 与董事会的关系 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始终没变 新时期,国企董事会该如何作为?实现规范的公司治理,需正确认识企业党组织的作用特别是党组织和董事会之间的关系......

    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学案

    第五单元 热爱集体 融入社会第十课 我与集体共发展 第一课时 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设计人:李文霞审核: 一、 学习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集体观念,自觉维护集体团结。......

    正确认识公平正义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正确认识公平正义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来源:长航局 作者:胡华仿 责任编辑: 日期:2005-12-06 【字体:大 中 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目前我国政治经济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正确认识和处理党的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执政条件下,党的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其实质就是党的建设与党的政治路线的关系。党的建设如何,对于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它关系到党的正确政治路线......

    怎样正确认识市场经济与公有制的关系

    怎样正确认识市场经济与公有制的关系 摘要:在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改革的进程中公有制和市场经济的关系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并且存在争论的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