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信用的经济价值

时间:2019-05-14 20:57: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信用的经济价值》,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信用的经济价值》。

第一篇:论信用的经济价值

论信用的经济价值

作者:戴杰 信用中国

从经济学角度看,信用指以一定经济标的物为内容,以借贷为特征的经济行为。由于信用存在价值转移的事实以及是否能得到偿还的风险,因此,它以授信人(债权人)对于受信人(债务人)所作承诺和能力有没有信心为基础,内涵着授信人(债权人)与受信人(债务人)之间建立在诚实守信基础上的心理承诺与约期实践相结合的意志和能力。笔者认为,现代信用既指信守诺言、诚实不欺,以此获得他人信任,也意味着经济期望与经济行为的合一,经济承诺与经济活动的一致,借债与还债之间的可信任;既指一种经济道德规范,还表现为一系列社会法律制度的要求;既表示为一种经济交往方式及其形成的经济交往关系,更是市场经济活动的黄金规则。

现代市场经济是以契约为基础的信用经济。在市场经济中,资本是信用的基础,信用则可以带来新的资本。人们在市场交换中结成实在利益关系和相互信任关系共同体。只要市场交换是长期的、主动的,信用就是市场主体实现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好策略和最好保障。其经济价值体现在以下多个方面:

一、信用能够提升人力资本的经济质效

人力资本是活的人体所拥有的体力、健康、经验、知识和技能及其他精神存量的总称,它可以在未来特定经济活动中给有关经济行为主体带来剩余价值或利润收益。信用道德是人力资本的“精神层面”,它直接影响着人力资本的经济质效。一个诚实守信的业主,在经济活动中会讲信誉,竭力释放自身所具备的全部能量,真心实意地投入到经济活动当中去,合法经营,诚实劳动,竭诚服务,从而创造出更多的经济价值;一个忠诚的雇员会在思想上与企业的经营理念保持一致,信守企业的经营方式和规章制度,拼命工作,从而丰富给予顾客的价值内涵并且产生卓越的生产力;诚实守信的业主和忠诚的雇员还可以带来忠诚的顾客,而顾客忠诚会转变成企业增长和更多持久的价值。总之,信用在经济活动中的运作,能有效培育和完善人力资本的诚信品质,创造出更好的经济效益。正因为如此,国外一些先进企业在人事选拔领域大量进行信用测验,认定诚信特质是人力资本最核心的组成要素,并在实际的经营管理中完善对雇员的信用管理制度,积极培育和提高雇员对企业的忠诚度。

二、信用可以提高经济主体的市场交易效率

市场交易效率高低根本上取决于交易成本与交易总量之比。交易成本主要是交易各方在签订合约与执行合约过程中所支出的费用,节省交易成本诚然可以通过加强社会法制化程度,健全经济体制,提高市场信息质量和整个社会的普遍信任度,改善市场交易环境来实现。但法律制度设置和执行需要支付高额成本,而所有这些成本都会以税收的形式分摊到每个纳税人头上,分摊到其他经济活动中。社会信任越少,越需要增加正式的规则和强制,经济活动所需付出的“税”也就越高,交易成本自然也就会升高。更为重要的是,完备的交易制度只是提高市场交易效率的必要条件,如果市场交易主体在交易行为上不能很好地认同和遵守这些制度,那么,这些交易制度就会形同虚设。而信用实践,能提高市场交易主体遵守交易制度的自觉性,建立市场交易主体间的普遍信任,扩张交易秩序、降低交易成本。一个人人守信、普遍信任的市场环境,必定使该社会里交易活动较为活跃,交易网络较为发达,交易总量大大增加,交易成本大大降低,交易效率大大提高。

三、信用有助于提高经济主体的市场竞争力

竞争是市场运行的内在机制,守信用能有效提高经济主体的市场竞争力。因为经济主体在市场上的竞争从本质上可以说是各自的社会信誉、公众关系的竞争,是信用之争。就企业而言,如果企业的信用好,消费者愿意购买该企业的产品,企业的利润得以实现和保证;银行等金融机构愿意向信用好的企业投注资金;供应商愿意与信用好的企业打交道,并敢于在不能获得现金的情况下向其不断供货;政府、社会愿意为信

用好的企业提供更多的便利条件。无形之中,信用好的企业就从社会上获得了更多社会资源,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也就更强。换言之,尊重并信守信用规则的经济主体,它得到的是市场竞争力的提高,交易成本的降低,长远且巨大的经济利益;而对于不守信用、不讲诚信的经济主体,等着他的不仅是自身竞争力的衰退,市场份额的萎缩,国际交易规则乃至法律严惩所带来的经济恶果,更有的是国家声誉的败坏,国家国际经济竞争力的削弱。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无论是就整个国家来说还是就地区或企业或个人来说,诚实守信都是重要的竞争力。

四、信用有利于提高经济主体的市场占有率

就单个经济主体而言,长期连续的信用会最终形成其信誉,产生强而无形的吸引力,帮助经济主体抢占各类市场,进而提高其经济效益。这是因为:信誉是最好的融资工具,银行都愿意把钱借贷给信誉好的企业,而企业则可利用这些借贷资金,壮大自身资金实力,改善经营状况,从而创造更多的价值和利润;信誉还是最好的攻占产品市场武器。良好的信誉能为经济主体赢得广阔的产品市场;信誉更是最好的吸引投资者招牌。从经济学上讲,这种信誉投资的回报率起码与一般投资相同,在某些情况下,甚至高于那些不考虑道德因素而纯粹只为获利的大基金。诚然,评估一笔信誉投资非常复杂,无法简单量化。但信誉已成为经济主体赢利的一个重要因素勿庸置疑。

五、信用会促使经济主体实现规模经济效益

竞争使企业走向协作,协作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从而给企业带来规模效益。然而没有信用作为基础和机制,协作就无从谈起。因为:信用有利于企业内部员工之间以及不同企业之间信任关系的形成,有了相互信任,才能在企业内部的领导与员工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形成相互关心、互谅互让、坦诚相待、亲密无间的协作关系,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从而使企业达到一种集合众智,无往不胜的理想境界;只有相互信任,企业与企业之间才能进行包括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方面的广泛交流,才能真正形成有利共享、有难同当、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协作关系,从而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实现规模效益。在社会资本与物质资本同样重要的时代,只有那些拥有较高信任度的社会,才可能创造较稳定、规模较大的企业组织,以便在新的全球经济中具备竞争力。

六、信用还可以促使社会资本的形成和发展

社会资本是主观的社会规范

(信任)、客观的社会特征(社会网络)和结果(有效性和效能)的交融物。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它也和物质资本、技术资本、人力资本一样,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基本要素,它建立的核心与基础在于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信用和相互信任。创建这种社会资本不同于其他形式的人力资本,不可以通过理性的投资决策来获得,社会资本的获得要求人们习惯于群体的道德规范,并具有忠诚、诚实和可靠等美德。而市场机制下信用实践能够在不同人与人之间、社团与社团之间建立起互惠、合作的普遍信任社会关系,这种社会成员之间的信任及信任的普及程度本身就是一种社会资本,对于经济增长来说,它具有率价值,不仅可以与经济资本相提并论,甚至还具有后者所无法产生的特别价值。

综上所述,市场经济的运行离不开高度发达的信用体系,信用对市场经济的运行发挥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第二篇:论行政管理现代化的经济价值取向

论行政管理现代化的经济价值取向

摘 要:文章指出,社会实践越来越迫切地需要现代化的行政管理.我国的行政管理现代化既要根据国情,又要根据国际形势并借鉴他国的经验,通过健全行政法制、改良管理方式、提高服务水平,使管理主体主动顺应历史潮流,自觉并积极维护和推动经济建设,完成行政管理所肩负的经济职能.关键词:行政管理现代化 经济价值取向 职能

一、我国行政管理现代化中的经济职能

行政管理水平代表着人类认识、征服和改造自然所能达到的能力程度和生产力水平,现代化行政管理都是指与现代社会经济基础和生产力水平等行政环境相适应的改造世界手段.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政府行政管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传统计划经济相适应的行政管理向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化行政管理过渡已成为时代的迫切要求.行政管理现代化是指一个社会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行政管理的理念、结构、功能、运行机制等的全部变化.这种变化不仅包括行政管理技术手段的变化,也包括行政管理实质的变化.行政管理现代化所包括的具体内容主要有行政文化现代化、行政职能现代化、行政组织结构现代化、行政人事体制现代化、行政决策现代化、行政法规的现代化和行政技术手段现代化等.面对和平与发展的国际环境、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我国加入WTO以来的新局面、我国党和政府工作重心的转移,经济职能越来越成为行政职能的核心职能.随着西方国家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科学技术的飞跃进步,人们对管理日益重视,管理思想进一步得到发展和完善.代理发表论文需要多少钱呢http://www.xiexiebang.com/lwfabiao/伴随现代科技革命的开展和信息时代的来临,行政管理面临着技术、组织、经济、知识的挑战,行政管理思想正经历着或将要经历一系列的革新和演变,并向着更科学合理的方面发展,我们必须不断进行创新,发现新情况、研究新问题、开拓新思路,寻求经济强国之捷径.在和平与发展主题背景下,世界各国的较量已变为经济实力的较量,国际竞争转向综合国力的竞争.各种国际力量的重新崛起、组合和定位,使整个国际形势呈现出多极发展趋势.基于这种形势的变化,我国适时地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指导方针.中国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必然要求作为上层建筑的行政管理体制不断进行相应的改革.在改革开放浪潮的冲击下,建立在计划经济基础上的传统行政管理,已明显阻碍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进程.行政管理必须同行政环境保持一种行政生态平衡,即行政职能的确定、行政机构的设置、行政系统运行的机制和方式等与行政环境相适应,而行政环境也成为行政管理得以顺利实施的必要条件.虽然这种平衡是相对、暂时的,并且最终会被新的不平衡打破,但必须承认,这种平衡,是行政管理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其具有活力和效率的必要条件.我国现阶段行政管理跟不上行政环境,主要是经济环境的迅速变化,形成行政生态不平衡的局面,主要表现在落后的传统行政管理与社会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甚至制约和阻碍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公众对政府包揽的各项事业,如教育、社会保障与福利、住宅、医疗服务、社会治安等,提出新的要求;将对企业的要求诉诸政府,表现了更为强烈而具体的“顾客至上”取向,对政府的期望值不断提高.与此同时,企业的优秀管理人才,先进管理方法和技术,如绩效评估、全面质量管理、组织发展、人力资源开发等,以及取得的成绩,表现出的高效率、高效益,在提供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及服务方面,产生强烈的示范效应.当代西方在克服官僚主义过程中提出了“企业家政府”口号,即要求政府必须讲求效果,按效果而非按投入拨款,并且要进行全面质量管理,利用业绩数据确定问题之所在,向雇员提供种种可用手段予以分析问题,找出其根源,制定解决办法并付诸实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计划调节与市场的自由调节,政府的行政管理与市场主体的自由是对立的,但并不是完全对立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是相通的.行政管理的发展要与经济市场化相接轨,重新界定政府管理部门的经济职能,把政府对经济市场的干预规范在一定范围内.以市场为导向的现代企业管理思想应用到政府行政管理中去,促使部门进行各方面的改革创新,不断适应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人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提高工作效率.代理发表职称论文价格是多少http://www.xiexiebang.com/zclwfabiao/自由和秩序都是市场经济发展所必不可少的客观条件,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就必须确立行政管理的行为方式,严格依法行政,即政府行为的法制化.政府依法管理,依法行政,在管理领域中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行政管理方式的法制化、规范化,是加速实现行政管理现代化所必须采取的首要措施.要建立一个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使行政机构设置合理化、科学化和高效化,就必须实行精简和效能原则,进行机构改革.邓小平同志指出:“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通过改革,改变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现状,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以效能为目的,建立严格的行政程序,包括决策、议事、办事、行文、检查、监督等程序,严明规范,兴利除弊,政府才有活力.现代行政管理发展的趋势现代行政管理的最终目标是改善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服务于经济建设,推动社会发展.企业是一种营利组织,又是一个社会经济细胞;它是最具活力的创造性经济组织,同时又是一个社会单位;它既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又要承担一定的义务.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新古典经济学盛行、世界范围内经济市场化成为主流的背景下,国家行政管理向市场化方面发展.现代市场经济是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形成的,是以现代人的需求为前提、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内容的,以现代社会化大生产为物质条件,使市场关系在全社会范围内得以确立的一种现代社会经济形态.二、WTO环境下我国行政管理改革的趋势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调整政府经济职能,即政府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代表的作用将逐渐调整、减弱.在这方面,虽然WTO并没有规定成员方的企业性质,国营贸易在WTO中还会有一定份额,但是WTO关于非歧视和政企分离原则,要求对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以及外来企业均一视同仁,政府不能使用公共权力偏袒国有企业,人为制造不公平的竞争环境.政府是行政组织,不能直接参与WTO的经济竞争活动.而国有企业是经济组织,没有义务去履行政府的公共职能.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我国逐渐实现了政企分开,使政企关系成为契约关系、平等关系,而不是上下关系、依附关系.并且政企分开进一步发展为“政资分开”,即政府不再是国有企业经营上的管理机关,政府通过建立公共财政体系,使国有资产运作最终与国家财政运作分离,自负赢亏地独立运作.入世以来,国有经济比重相对下降,政府在这方面的经济职能逐渐减弱,但是政府作为社会公共权利代表所具有的经济职能将得到突出和强化.那里可以找到论文发表格式http://www.xiexiebang.com/bylwfabiao/政府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运用财税、货币、产业政策以及通过价格、利率、汇率和税率等经济杠杆来调控经济运行,创造和维护正常的市场运行和竞争秩序,发挥政府制定政策职能.完善计划、投资、财政、金融和专业部门的管理体制,制定社会和经济发展规划,加强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指导,调节地区平衡发展和合理分工,调节社会不同阶层的收入分配等,发挥政府统筹规划、组织协调职能.提供政府掌握的国内外经贸、市场、法律、政策等各种信息资源,为市场经营活动提供必需的基础设施,对企业经营行为和经营活动进行检查监督,惩处市场主体的违法行为,发挥政府服务和监控职能等.入世以来我国的经济成分更加多元化,外资比重进一步提高,外资对中国经济社会生活参与的领域也更广泛.特别是多年来没有开放的金融、保险、电信、商贸、旅游等服务性行业全面开放,都使政府对经济社会生活的管理面临许多过去没有遇到过的新问题,使政府在加入WTO后,又增加了许多新的经济职能.论文发表杂志http://www.xiexiebang.com/lwfabiaozazhi/如要建立增强竞争出口的生产支持体系,促进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逐步向外开放市场,对某些产业、部门或地区实行援助或保护政策,限制某些产品或服务进口;熟悉WTO的体制、规则和运作方式,利用各种途径缓解国际贸易磨擦,以维护国民利益;及时掌握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情况、各种市场供求、竞争、价格的信息,帮助企业实现产销网络一体化,以增强竞争能力等.世贸组织具有符合市场经济发展客观需要的国际经贸法律体系,在多边贸易体制的发展中,已经形成了一套为世贸成员共同接受的经贸协定、法律原则.政府在消除国内规则和国际规则的磨擦和冲突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同时,按照WTO的运行规则来重新审视我国的法律制度,对那些过时的与WTO全体成员公认的协议、原则相违背的法律规则和诉讼程序进行认真清理,及时废止.对于那些过于笼统、难于操作、漏洞较多或不完全适应WTO规则的法律法规,通过修改、补充,使其准确、完善、通行.对于一些防御性的涉外经济立法上的空缺领域,要加快立法步伐.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行政管理法制化的法律体系已初步形成,在法律制度的约束下规范行使行政职能,无疑会对发展市场经济、履行我国承诺的WTO法律准则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鉴于行政事务的广泛性和复杂性以及行政权力的单方性、强制力和可支配力,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和行政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的违法、不当和失误的现象时有发生,给公民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尤其是行政执法部门滥用职权、执法犯法、徇私枉法的情况时有发生,损害了政府部门依法行政的形象.因此,必须尽快完善行政监督体系,强化能直接发生法律效力的国家机关的依法监督,如权力机关、司法机关、行政机关内特设的行政监察部门和审计部门等对行政机关的监督,同时加强社会监督和群众监督,如社会组织、党派、企事业单位和公民、舆论媒介对行政机关的监督.在这方面,我国应加快颁布实施监督法,以法律武器防止、纠正、制裁政府的不当、违法和失职行为,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使监督主体免受打击报复.政府必须用法律来界定自己的权力界限,重塑政府权力与社会、市场权利关系的模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在政府职能转变的基础上,政府权力由原来计划经济时期的微观经济管理权强化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微观经济管理权弱化,宏观调控权、宏观管理权强化转变,部分政府权力转化为社会权利、企业权利.政府权力的宏观强化程度需要法律制约,因为政府权力本身有无限的扩张性,如果不用法律对这种权力强化加以约束,极可能发展成为政府权力的无限扩张.社会、市场权利的实现离不开法律保障,还企业以自主经营权,将部分政府权力转给社会中介组织,必然会涉及各方利益的调整、各方权力的碰撞,这些障碍必须借助法律手段加以排除.总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实行政企分开,政府行政管理的经济职能不仅没有削弱,反而得到了强化.经济全球化把政府行政管理的价值取向更显著地引导到经济发展上来,我国在WTO环境中的地位和利益追求也要求政府行政管理更多地参与着经济建设.认清这些问题,无论对于深化我国行政改革,还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由:126论文发表http://www.xiexiebang.com 网整理提供。

第三篇:论商业信用

论商业信用

财务管理1040学号

摘要:典型的商业信用是工商企业以赊销方式对购买商品的工商企业所提供的信用。商业信用,像

是以商品提供信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我国也正日益融入世界经济与国际潮流之中。目前我国的商业信用制度尚未建立,商业信用的缺失已经严重地影响了社会的发展。要从加强法制和道德教育、强化法律对商业信用的保障、加大失信者的成本、公开商业信用信息和完善监督、加强主体的内部自律等方面来构建和完善商业信用制度。只有建立起健全的商业信用制度,才能使社会经济朝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关键词:商业信用、信用权、信用制度、商业活动

什么是商业信用呢?商业信用是商品生产者之间以商品形态提供的信用,贷出的资本就是待实现的商品资本。而银行信用的实质是银行作为中介使货币资本所有者通过银行和职能资本之间发生的信用关系。银行能把社会上各种闲置资本集中起来,银行信用不受个别资本的数量和周转的限制。

(一)商业信用的主要形式 商业信用的主要形式:赊购商品,预收货款,商业汇票。1.赊购商品,是一种最典型、最常见的商业信用形式。在这种方式下,买卖双方发生商品交易,卖方允许买方在购货后一定时期内支付货款的一种方式。2.预收账款是指卖方企业在交付货款之前向买方预先收取部分或全部贷款的信用形式。预收账款也是一种典型的商业信用形式。例如施工企业向建设单位、房地产开发企业等发包单位收取的预收备料款和预收工程款等均属于商业信用筹资方式,以缓解资金占用过多的矛盾。3.商业汇票是指购销双方按照购销合同进行商品交易,因延期付款而签发的,反映债权债务关系的一种信用凭证。根据承兑人的不同,应付票据分为商业承兑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应付票据是一种期票,是应付账款的书面证明。

(二)商业信用的特征

对于信用,可以从多个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我国学者从法律上对信用进行了分析并有不同的看法:(1)信用是在社会上对与其经济能力相应的经济评价;(注:参见王利明主编:《民法o侵权行为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99页。)(2)信用应指一般人对于当事人自我经济评价的信赖性,亦称信誉;(注:参见张俊浩主编:《民法学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58页。)(3)信用是指民事主体所具有的经济能力在社会上获得的相应的信赖与评价;(注:参见杨立新:《人身权法》,中国检察出版社1996年版,第158页。)(4)信用是市场主体之间发生的一种合理期待或信赖关系。(注:参见周汉华:《信用与法律》,《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年第3期。)上述观点从法律的角度对信用做了诠释。而商业信用,是基于主观上的诚实和客观上对承诺的兑现而产生的商业信赖和好评。概括起来,商业信用有以下几个特征:(1)信用的主体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与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法人和单位。由于商业信用主体在享有信用权的同时要承担因失信而产生的民事责任,因此,对于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不应作为商业信用的主体看待。(2)商业信用的取得依赖于主体是否按期履行义务以及兑现承诺的能力反映。商业信用不是自然产生的,它必须通过长期的积极作为来体现。(3)商业活动主体因获得商业信用而取得相应的资信利益。信用权源于信用,是指民事主体对其所具有的偿债能力在社会上获得的相应的信赖与评价而享有的利用、保有和维护的权利。(注:参见吴汉东:《论信用权》,《法学》2001年第1期。)究

其性质,信用权应属于一种无形财产权,这是因为信用权的客体是因信用主体获得肯定性的评价而获得的利益,它不是客观存在的物质,而仅以客观物质为载体。它是与著作权、商标权一样的无形财产权,但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1)具有不可随意转让性。商业信用权是一种专有权利,它依赖于行为主体的按期兑现承诺所产生的一种资信能力,与特定的民事主体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商业信用权不可脱离主体而转让。由于不同民事主体的偿债能力的大小不同,因此,商业信用权只能由特定的民事主体所专有,而不能随意地转让。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与著作权、商标权有差异。但对企业法人来说,如果企业发生变更,则其商业信用权将连同企业的变化而转移至新的主体。(2)具有不稳定性。商业信用权不像著作权一经产生便被确定下来。由于商业信用权必须以履行义务为前提,而义务的兑现能力又随民事主体的生产经营状况以及经济实力的变化而改变,因此,商业信用权也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当民事主体经济状况良好,则其商业信用也较好;一旦经济状况恶化,不能如期履行债务,则其商业信用将降低,甚至丧失商业信用权。(3)具有相应的排他效力。商业信用权虽然没有明确地受到法律上的地域限制,但商业信用权涉及民事主体资信利益的保护,故商业信用权在特定的行政区域或行业内受到保护。(二)商业信用的价值商业信用的价值,在于因商业信用而产生的商业信用权。民事主体如果拥有商业信用,即拥有了商业信用权。随着社会经济活动的日趋规范化,商业信用权作为一项民事权利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商业信用的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保障商业信用权人的合法利益不受侵犯。权利人可依商业信用权的排他效力对抗其他民事主体的侵害而从事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任何人均不得恶意损害民事主体的商业信用权;商业信用权人的利益如果受到侵害,可以向司法或行政机关申请救济。2.商业信用权人可以获得相应的资信利益。商业信用是社会对特定主体的肯定评价,它对树立民事主体尤其是企业法人的良好形象,获得社会公众的信赖具有重要的意义。民事主体可以利用商业信用获得诸如投资、贷款、赊购等方面的便捷条件,从而获得由此带来的资信利益3.商业信用保障了交易安全,提高了交易效率。交易的发生多是一种双务合同,如果一方没有商业信用,即一方不能履行相应的债务,则交易无法正常进行。因此,只有在商业信用存在的前提下,才能确保交易的安全。由于商业信用代表一种信赖,在交易过程中,当事人基于彼此的信任,易于达成协议与谅解,这对于促使交易达成,提高交易效率也是十分重要的。

(三)商业信用的作用和局限性

从总体上来讲,商业信用交易对于加强企业之间的经济联系、加速资金的循环与周转、促进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等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具体而论,对于商业信用的卖方提供者来说,其作用表现在能够扩大商品经营规模、开拓商品市场、提高竞争力;对于商业信用的买方提供者来说,其作用主要表现在能够稳定货源、稳定供需关系;对于商业信用的卖方与买方接受者来说,其主要作用均表现为缓解资金短缺的困难商业信用的优点在于方便和及时;商业信用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1)商业信用规模的局限性。受个别企业商品数量和规模的影响。2)商业信用方向的局限性。一般是由卖方提供给买方,受商品流转方向的限制。3)商业信用期限的局限性。受生产和商品流转周期的限制,一般只能是短期信用。4)商业信用授信对象的局限性。一般局限在企业之间。

5)此外,它还具有分散性和不稳定性等缺点。

(四)中国商业信用的发展与变迁

中国商业信用具有久远的历史。至迟不晚于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的经济生活中已出现了商业信用。从春秋战国时期到秦汉时期,是中国商业信用的产生与初步发展阶段。从秦汉时期到明清时期,是商业信用的缓慢发展阶段。晚清至民国时期,是商业

信用的初步繁荣阶段。唐朝、北宋南宋、明朝、清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发展的几个高峰,商业信用也如影随形,在这几个朝代得到较快的发展。从商业信用的形式看,我国传统的商业信用是挂账式、口头式的商业信用,主要有赊购赊销、预收预付货款或定金等几种形式。到晚清时期江南某些地方、某些领域才出现了票据化的商业信用,但这些商业票据还不具备现代商业票据的背书、转让、贴现功能,主要是作为债务凭据而存在的。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本地的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开始出现于商品交易中,四十年代中央银行才开办了票据贴现与再贴业务,票据承兑、贴现与再贴现制度也初步形成。历史表明,中国商业信用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逐渐从消费领域扩展到生产领域发展,传统的商业信用形式是记账信用与口头信用,票据化的商业信用制度发展迟缓。建国初期(1949——1954年),我国经济运行中广泛存在着商业信用。从商业信用的授受信主体来看,既有国营经济又有非国营经济;从商业信用发生的行业看,既有生产领域的企业也有流通领域的企业;从商业信用的形式看,既有传统的挂帐信用、口头信用,也有票据化的商业信用,不过以挂帐信用为主。渗透于经济生活各个角落的商业信用突出地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赊购赊销。建国初期,发生在商品交易的赊购赊销规模大、范围广。国营经济与非国营经济之间、国营经济内部以及非国营经济内部,都有赊购赊销商业信用关系。国营经济既向非国营经济提供商业信用,也接受非国营经济提供的商业信用,但前者占有绝对比重。国营贸易公司农民及农民合作组织赊购农副产品及土特产品。国营经济部门也向非国营经济赊销了大量的种子、肥料、粮食、燃料等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国营经济内部的赊购赊销主要发生在有业务往来的不同系统之间,而且更多的是以拖欠货款或劳务费的不正规商业信用形式表现出来。国营经济内部的赊购赊销,突出地表现为贸易部门与其他部门间的赊购赊销。另外,非国营经济间的赊购赊销更为广泛,私营工商业间的商业赊欠盛行。而合作经济间的赊购赊销,又主要表现在供销合作社系统内部自上而下的层层赊销。

第二,预收预付货款、定金。建国初期,国营经济(包括合作社)之间,非国营经济之间,以及国营经济(包括合作社)与非国营经济之间的商品交易都采用了预付货款、定金式。国营经济通过供销合作社向个体农户、农民合作组织预付农副产品预购定金,是发生在国营经济与非国营经济之间规模最大的商业信用,预购定金占预购总值的比例约在10%到25%。国营工商企业也利用预收预付货款、定金手段从事生产经营。以重工业部系统为例,该系统预收货款占总销货款的比重相当大,最高达到80%,最低也有20%,预收货款已是其流动资金的重要来源;其预付货款也同样十分巨大,占购货款总值比重最多的达到80%,最低也有10%。国营经济与私营工商业之间也常常采取预付货款、定金的方式进行商品交易。

第三,票据化的商业信用。建国初期票据化的信用主要是私营工商业的商业汇票、国家银行押汇业务的汇票。国家银行的商业票据承兑贴现业务,主要是对私营行庄承兑汇票的重贴现,以及国家银行对埠际贸易的押汇。1953年我国开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建立起苏联式的计划经济制度,商业信用与新体制的冲突性凸现出来。从1954年起国家大规模清理、取消国营经济发生的商业信用,1955年底国营经济发生大规模的商业信用。由于商业信用与计划经济体制的不相容性,1955年清理、取消国营经济的商业信用后,到1979年改革开放前,国家一直禁止商业信用。但是,由于经济运行的客观需要,国家允许某些领域可以使用某些形式的商业信用。此外,仍有一些企业不顾家禁令,暗中利用某些商业信用方式从事生产经营。笔者以是否合乎当时国家经济法规为尺度,将国家允许存在的商业信用称为“合法的商业信用”,而将国家法令不允许存在但实际存在的商业信用称为“非法商业信用”。

计划经济时期,农副产品预购定金是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合法”的商业信用。1954年国家推行农副产品统购制度后,引起农民的不满。国家选择了利用预购定金制度这一商业信用手段,以部分弥补农副产品统购制度带给农民的损害,给农民带来先用钱后卖农产品的实惠,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农副产品统购制度所造成的政府与农民的紧张关系。在国家总的农副产品预购定金中,粮食预购定金所占比例最大,约为在33.6%到55.4%;其次是棉花预购定金,约为33.6%到55.4%;第三是生猪预购定金,约为1.5%到8.7%;第四是油料预购定金,约为4.1%到7.2%。主要农副产品预购定金占其预购总值的比例因品种异,如粮食、棉花、食用油一般为10%——15%;茶叶在15%——20%;蚕茧(丝)在20%——25%;麻类在9%——11%。计划经济时期,农副产品预购定金为农村筹集农业生产资金开辟了银行信贷之外的另一条渠道,为国家有计划地控制农副产品的生产与流通提供了便利,是农副产品统购制度得以推行的“润滑剂”,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此外,计划经济时期经济运行中还存在其他“合法”的商业信用,如:经国务院批准的赊销、预付货款、预收货款;中央企业主管部门规定的、经财政部与中国人民银行同意的赊销、预付货款、预收货款;地方工业交通企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委员会审查批准的赊销、预付货款、预收货款,等等。计划经济时期经济运行中的商业信用除上述“合法”形式外,更多的表现为“非法”形式的商业信用。“非法”的商业信用包括两种不同类型的债权债务关系,一种是交易双方出于自愿而发生的赊购赊销、预收预付货款,但这种赊购赊销、预收预付货款为国家法令所禁止;另一种是由于交易中的某一方拖欠货款,使得拖欠货款一方在客观上处于延期付款地位,这种商业信用关系不是自愿形成的,而是被迫产生的。

计划经济时期,“非法”的赊购赊销商业信用方式暗中广泛存在。1955年国家清理、取消商业信用后不久,从1956年起赊购赊销交易在各地出现反弹,1958年前后变得更为严重,如1958年全国商业系统流动资金中共有非商品资金817045万元,其中赊销欠款竟有133725万元,占16.4%。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商业部门的赊销规模仍然较大,到1976年底全国商业企业赊销、预付货款占不合规定的资金占用总额的13.1%。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允许的预收预付货款、定金的范围极其有限,但在经济运行中,国营经济及集体经济却发生了大量“非法”的预收预付货款、定金等商业信用。如1958年辽宁、吉林、河北等16省、市、自治区在清理商业系统的资金时,发现没有商品库存的34.4亿元资金中预付货款占了15.46%。20世纪60年代、70年代预收预付货款、定金等商业信用仍有发展。计划经济时期另一种规模巨大的“非法”商业信用是相互拖欠货款,但它是一种非自愿性的商业信用。1956年到1979年中国经济运行中曾发生多次规模很大的相互拖欠,其中发生于60年代初与发生于70年代末的两次相互拖欠最为严重。60年代初国营企业之间、国营企业与建设单位之间被人拖欠货款与拖欠别人货款的总额约有59.6亿元,不少大企业的流动资金链断裂,生产陷于停顿。70年代初期中国经济运行中再度出现严重的相互拖欠,中国人民银行发现1976年底全国34815户国营工业被基建单位拖欠的货款达到37278万元,占被挤占挪用流动资金的11.6%,生产经营受到严重影响。改革开放以后,国家逐步放开了商业信用,计划经济时期“非法”的商业信用取得合法地位,在经济生活中快速发展起来。这一时期中国的商业信用结构已不同与

以前,除了传统的挂账式商业信用外,票据化的商业信用也得到日益壮大。尽管20世纪80年代初商业信用已呈现多样化的发展态势,但赊购赊销仍是挂账式商业信用的主要形式。据调查,在我国企业的信用结构中,赊销约占全部信用的比例由1990年的5.55%,上升到1994年的15.73%,2000年时仍在15.65%。预收预付货款是挂账式商业信用的另一主要形式,也出现快速增长的趋势。不过,计划经济时期规模最大“合法”的商业信用——农副产品预购定金,却随着农副产品流通体制的改革,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到20世纪90年代基本终结。计划经济转轨后,预收预付货款、定金的商业信用主要发生在工商企业之间。相互拖欠货款是挂账式商业信用的第三种表现形

式,在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也与日俱增,1989年3月底估计全国企业被人拖欠与拖欠别人货款之和至少为1153.2亿元。国家调动人力物力在1991年和1992年初步清理整顿了“三角债”,但1994年之后相互拖欠又有抬头。有人估计,截止2001年底我国企业间相互拖欠的经营性不良债务已超过1.5万亿元,约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20%。计划经济体制转轨后,票据化商业信用也得到恢复与发展。1981年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首次在杨树、黄浦两个区办事处实行商业票据承兑、贴现的试点,1985年起在全国推开。但是商业汇票的使用、承兑和贴现发展不快,这种停滞不前的状况一直持续到1993年。1994年中国人民银行对煤炭、电力、冶金、化工和铁道五行业及对棉花、生猪、食糖、烟叶四类农副产品购销推行商业汇票结算,商业信用票据化发展有了新的起色。1995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颁布后,规范了使用商业票据的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进一步推动了商业票据的稳健发展。然而,中国商业信用票据却发展不平衡,银行承兑汇票所占比例过大,商业承兑汇票所占比例过小,这种畸形商业信用票据市场结构一直未能改变,截止2002年末全国票据市场银行承兑汇票仍占95%,商业承兑汇票不足5%。

参考文献:1.《货币银行学》 黄达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2.李世谦主编:《信用消费》,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6

3.黄玉俊:《中国金融新业务知识大全》,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3

4.于光远:《经济大辞典(汇编本 上下册)》,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4

第四篇:论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论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如果说经济、政治和法德制度是一个社会的结构之骨,那么其信用体系就是该社会结构的筋。一个信誉差的人难以在社会中立足,一个信用水平低的社会则不可能有很好的公序良俗。在充斥着欺骗和谎言的社会,每一个人都不得不为社会信用缺失的恶果埋单。

我国市场经济是由计划经济脱胎而出的,信用基础比较薄弱。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缺乏明晰的产权界定和强烈的维权意识,经济资源由政府通过行政命令在自己所属各单位之间进行配置,信用只是资源配置的一种微不足道的辅助性手段,而且信用手段只能由作为政府“出纳机关”的国家银行掌握;以避免资源配置的自发性为理由,企业之间的商业信用是被严格禁止的。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的发展对信用提出了愈来愈高的要求,而信用制度和信用管理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却远远落后于这种要求;同时,从政府到民间,都存在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做法的痛苦过程,因而失信行为广泛发生。此外,造成中国目前信用危机有以下几方面的深层社会因素。

第一,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对诚信意识的背离。市场经济对大众行为的根本影响,主要表现在行为的动机方面。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假设绝大多数人都会在社会给定的条件下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当人们长期受限制的求利心理渐渐被“正名”而得到认可,并被看做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后,一些人便堂而皇之地采用各种手段最大限度地追求自身的利益。经济生活中的各种不诚信现象渐渐向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蔓延,这是导致人们对诚信意识背离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封建专制长期压抑对诚信意识的扭曲。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中,民众的命运随时会因为统治者一时的喜怒哀乐而改变。人们面临着“人治”社会各种各样险恶的生存环境,不仅人们的欲望不能真实地表达,思想也受到种种限制。说谎献媚往往可以给人带来好处,真实诚信却常常吃亏遭殃,这种根深蒂固的文化意识扭曲着人们的诚信意识,是社会诚信意识缺失的内在原因。第三,道德教育政治化对诚信意识的弱化。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体制中对

德育非常重视,但在内容设置上往往与政治教育相融合,甚至以政治教育取代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服从于政治需要,片面强调政治意义上的“忠”而忽视个人本性的“诚”,甚至把二者对立起来,这是导致失信的重要原因。

第四,国家信用管理体系不健全,缺乏有效的失信惩罚机制。发达国家大都有比较健全的国家信用管理体系,包括国家关于信用方面的立法和执法(银行信用方面的立法、非银行信用方面的立法和失信惩罚机制);政府对信用行业的监督管理;政府对全社会的信用教育和信用管理的研究与开发。目前我国在这些方面都存在严重不足。我国的《民法通则》、《合同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中虽然都有诚实守信的法律原则,《刑法》中也有对诈骗等犯罪行为处以刑罚的规定,但这些仍不足以对社会的各种失信行为形成强有力的法律规范和约束,针对信用方面的立法仍然滞后。有法不依和执法不严的问题也相当严重,社会上更是缺乏严格的失信惩罚机制。政府对信用市场的监督管理薄弱,对从事企业信息服务的中介机构缺乏有效的监管。

第五,信用中介服务十分落后。目前我国仍是“非征信国家”,因此,社会信用中介服务行业发展滞后。目前,我国虽然也有一些为企业提供信用服务的市场运作机构(如征信公司、资信评级机构、信用调查机构等)和信用产品(如信用调查报告、资信评级报告等),但不仅市场规模很小,经营分散,而且行业整体水平不高,市场竞争基本处于无序状态,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而科学的信用调查和评价体系,导致了企业的信用状况得不到科学、合理的评估,市场不能发挥对信用状况的奖惩作用,企业也缺乏加强信用管理的动力。

信用问题已经成为媒体和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信用体系建设大致包括政府信用、企业信用和公民信用等三个层面问题。不过,人们更为热衷于讨论的是企业和公民个人信用问题,而对至关重要的政府信用问题却鲜有问津。所谓政府信用就是民众和社会对政府信誉的主要评价或价值判断,政府信用是社会信用系统的核心,是国家信用的主题,同时也是执政党和政府形象的具体体现,政府信用堪称一国政治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基因。“取信于民”是政治开明、社会稳定的基本保证,政府信用直接关系政府的形象和政府的信誉,政府信用是政府权威的灵魂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讲,就像著名经济学家张维新先生的观点一样:“要建设中国信用体系,首先要打造信用政府”。实际上,政府的威信一靠外在的政绩,二靠内在的信用,以牺牲政府自身的引用炮制的所谓政绩必然是“失信于民”的泡沫政策,“取信于民”其实就是政府最大的政绩,最有威信,最有公信力的政府必然是通过“取信于民”赢得民心的“信用政府”,用老百姓的大实话讲:政府“说话就要算数”。

俗话讲:老百姓心中都有一杆秤,这杆无形的心中之秤就是用老衡量政府信誉度的“信用之秤”。政府信用的失范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政令朝令夕改,官僚主义的行政作风盛行,行政腐败严重,行政决策随意,行政不作为泛滥,行政缺乏透明度,制造行政神秘感氛围,滥用行政管制,不当干预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行政执法中的地方或部门保护主义倾向明显等等。在现代法制国家,政府治理模式已经由官僚行政向民主行政、人治型行政向法治型行政转变,而民主型行政和法治型行政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政府恪守信用。政府的存在就是基于为广大纳税人提供服务的需要,用句中国式的政治话讲,就是要“为人民服务”,政府制定的每一项法规、政策,措施其实就是对民众的承诺,都是与民众订立的无形的公共契约,“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滥用职权,执法不力,执法不公、执法随意,甚至执法犯法都是对政府信用的嘲笑。

市场经济是最典型的信用经济,信用是最贴近市场经济本色的隐喻,信用经济的理论不仅仅指作为市场经营主体的个人或企业的市场行为要诚实守信,同时也强调作为市场宏观调控和监督主题的政府也应恪守信用,对自己的承诺负责,对自己行政行为的后果负责。市场经济背景下的政府应当坚持“有所谓”和“有所不为”的理念,戒掉动辄行政管制之“瘾”,尊重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和正当的市场调节行为。信用政府的魅力不只是在于美化政府的形象和提升政府的信誉,还体现在可以赢得民众的信赖,支持、配合政府的决策和管理,从而实现内外两方面的“双赢”。因此,讲求信用,取信于民是政府的形象所系和魅力所在,也是广大老百姓的福祉所依和民心所向。

孟子曾说:“诚,是建立在天人合一与性善论基础上的,天道本身就是诚”。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诚不是法制社会对个人必须做出的基本要求,而是整个个人对社会的义务。

道德的诚信是发自内心、自愿的、不计利害算盘的诚信,而非换取利益的筹码、追求诚信并不局限于你的职业、年龄、社会地位,它是人的一种操守,是道

德、人格不可获取的因素,也是确立了这样的道德诚信,各种诚信制度才能从道德上得到保障。信用的建立往往是要付出代价的,在制度上不完善的转型期,诚信往往会使眼前利益收到一定程度的损害,这时道德的诚信尤为可贵,如果大家都追求策略的诚信,那么在诚信还未能获得明显利益的情况下,谁会讲究诚信?诚信又从何开始建立?

政府在信用体系中处于特殊地位,即政府是信用规则的制定者、维护者,也是对失信行为的裁判者。政府的信用形象和维护信用的能力出现偏差,社会整个信用状况就会产生动摇。而企业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是信用的最大需求者和供给者。政府信用和企业信用,在全社会的信用总量中起着支配和基础性作用。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关键是规范和提升政府信用和企业信用。

建立信用政府,最基本的要求是“办事有章,言而有信”,转变职能,政务公开,依法行政。首先要强化政府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其次,要加快制定《行政许可法》等规范市场主体和政府行为的新的法律法规,加强执法的统一管理和协调,以规范、高效的行政服务搭建起政府信用平台,减少行政审批环节,打破地方保护,为企业提供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再次,要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力度,让所有失信于民的政府行为,都置于国家法律法规的监控之下,依法追究当事人的责任。政府行为透明、积极、规范,不仅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也有利于减少政府部门对市场的不合理干预,使政府向服务与监督并举的角色转换,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中,政府不仅要做诚实守信的模范,还要充分发挥作用,推动社会信用体系的尽快建立。在建设信用体系方面,政府的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颁布法规,制定政策,实现对经济的指导,确立基本的信用制度;其二,支持守信,惩戒失信,行使广泛的监督职能,保障社会信用的健康发展,进而促进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在加强对社会中介机构以及律师、会计师、医师等各类维持诚信人员的监督管理及为社会提供高质量信用服务方面,政府也应承担重要责任。

一言以蔽之,政府信用是百姓最好的“定心丸”,没有什么比拥有信用和赢得民心更加堪称政府最大的政绩。我认为打造信用政府是塑造“信用体系”的首要问题,我相信信用政府会让老百姓过上更加舒心、更加开心、更加放心的好生

活。

第五篇:论证券犯罪之信用交易

文章标题:论证券犯罪之信用交易

证券犯罪总是伴随着证券市场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加入WTO以后,随着全球证券市场国际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国内法律环境已经处于一种与国际法律环境互动的状态之中,证券市场交往得更为频繁、复杂,在为国内证券市场创新及发展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一些国际证券市场早已认定的证券犯罪,诸如短线交易、欺诈客户、信用

交易等犯罪,将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在国内证券市场中,但由于我国《刑法》并没有具体规定,对这些新型证券犯罪难咎其责。因此,我认为我国有必要根据证券市场发展新的形势调整国内证券内法,拓展出遏止新型证券犯罪、维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法律空间。

在这里,我想谈谈自己在办理证券市场信用交易案件中所得到的一些认识和感悟,并与大家共同探讨。

信用交易最常见的行为就是证券公司为了赚取手续费、收取非法融资利息,对“大户”、“特大户”提供融资融券服务,诸如垫付其所需资金,允许少数“特大户”在一定金额内进行透支交易,严重影响我国证券市场交易秩序。

我曾参与办理了一起关于证券市场信用交易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的案件。案情并不复杂,我认为本案是一起典型的证券市场信用交易犯罪行为。**证券公司下属某营业部总经理刘某在明知证券法和总公司均明令禁止信用交易的情况下,为赚取手续费,以营业部名义向外融资融券,为营业部某“特大户”提供信用交易,由于对“特大户”的股票交易监管不力,使营业部造成重大亏损,为挽回经济损失,刘某又继续为其融资甚至直接让其透支炒股,最后造成光大证券经济损失4000余万元。经过我们的侦查,从证据上基本固定了上述事实,并向渝中区检察院报捕。但经检察院审查,认为刘某的行为只是行业违规,不构成犯罪,不予批准逮捕。

然而,信用交易是否应该追究刑事责任呢?

一方面,信用交易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证券交易运行,增加证券市场的供需,活跃证券交易市场。证券信用交易之所以在证券市场如此盛行不衰、屡禁不止,有着深刻的经济、文化和市场背景。最主要有二方面的原因:首先,从投资者角度看,客户预测到某股票的价格将要上涨,苦于手头无足够的现金,或者投资者已经预测到股票价格要下跌,希望抛售这种股票,手中又恰好没有此类股票,而信用交易正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前一种情况中,不足资金可以由证券公司采用各种方式为客户垫款,补足保证金与客户想要购买全部证券所需款项的差额,而后一种情况中,当客户需要抛出证券时,证券公司就向客户贷券。投资者可以利用证券信用实现“以小博大”,进行超出自身资金数额几倍或者十几倍的大宗交易,赚取额外的投资收益。其次,从证券公司角度看,信用交易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最大限度地增加证券交易量,进而增加交易手续费等营业利润,使得证券公司有可能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生存下来。

另一方面,虽然适度信用交易可以有效地保持和提高证券市场的流动性,尤其对投资者有很大的资产增值效应,额外的买空卖空在一定程度上有助力于市场运用自身的调节功能对股票价格的行情进行调节,但我认为信用交易并不适合我国证券市场。信用交易带有明显的短期投机色彩,追求证券交易的一次性博弈收益,促使投资者跟风炒作的博弈心理与日俱增。尤其在我国证券市场发育尚不成熟的情况下,盲目发展证券信用交易,关注一小部分喜爱冒险投资者的利益,忽视广大中小股民的合法权益,从长远看必将使证券市场受到扭曲或破坏,进而使最多数投资者的利益受到损害,还会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市场效应和社会不安定因素。由于我国目前实行的股票保管、交易制度与国外不同,如果允许信用交易的话,还会给内幕交易、股票诈骗以及操纵交易价格提供机会。

信用交易是通过人为制造额外需求与供给来恢复股票固有的供需弹性,但这种额外的虚假买卖行为中,隐藏着巨大的市场危机,一旦证券价格走势与交易者的预计不符,看涨反而下跌或者看跌反而上扬,使得证券市场交易系统风险陡然增大,必然会引发证券市场交易系统的紊乱,严重破坏正常的交易秩序而且以巨款集中炒作几个热门股票,引起股价暴涨暴跌,容易造成股市资金充足的假像、发出错误的信号,使管理者不能真正掌握市场供需情况,从而作出有违实情的决策判断。在当今证券市场中,信用交易愈演愈烈,一些投资者“借鸡生蛋”,疯狂投机,谋取暴利,一旦出现投资者判断失误,不等于这种扩大了的投资信用规模瞬间转变为与之相等的巨大经济损失,立即转变为市场投资风险,不会出现客户巨额亏损乃至倾家荡产,证券商巨额借款收不回来坏账严重的经营风险。

在信用交易的刑事立法方面,我国最早颁布禁止信用交易法规是在上海证券交易所。1993年2月、3月、11月上海证券交易所连续三次发文严禁信用交易并采取了相应的处罚措施。1998年颁布的《证券法》也同样禁止信用交易行为,《证券法》第36条规定:“证券公司不得从事向客户融资或者融券

下载论信用的经济价值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信用的经济价值.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经济价值(五篇范文)

    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解决影响社会治安的突出问题,能够有力地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对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重要作用。实践证明,在新的形势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会产生经济效......

    企业文化及其经济价值(共5则范文)

    企业文化及其经济价值作者:佚名一、企业文化的管理价值企业文化建设是提高企业凝聚力,实现科学管理的需要。用博弈论的观点分析企业员工的行为选择正是人与人博弈的过程。人的......

    论政府信用建设(正文)[5篇模版]

    论政府信用建设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诚信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长期以来,对诚信问题的研究多集中于商业领域,而忽略了作为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倡导者......

    论金融市场信用论文(共五则)

    论我国金融市场信用财管0802 顾雨薇 38号摘要:金融信用是市场经济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一环。但是,目前我国企业普遍存在恶意逃废债行为,以至银行不良资产总量居高不下,金融信用现......

    管理伦理经济价值分析论文(范文模版)

    [摘要]管理伦理不仅具有社会价值、生态价值、道德价值,而且具有经济价值。我国很多企业不重视管理伦理,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认识到管理伦理的经济价值。管理伦理的经济价值主要......

    加气混凝土砌块经济价值研究

    加气混凝土砌块经济价值研究 加气混凝土墙材的经济价值研究 【摘要】 我国建筑业是耗能大户,建筑墙体材料是影响建筑节能的重要因素。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筑......

    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价值探究

    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价值探究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人力资源的利用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世界各国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都离不开人力资源配置,人力资源的优化可以提高人......

    武术表演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 论文

    楚雄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武术表演的观赏价值与经济价值研究 前言:武术表演是武术向艺术化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并随着武术功能的变化而逐渐地显 露出来。近年来,武术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