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09级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二班教育研究方法课程课题分组
09级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二班教育研究方法课程课题分组
1、李晓慧(组长)、刘璐、黄远群;
2、蒋泓宇(组长)、李琳、毛莉、麦恺文;
3、李婷123(组长)、罗玉婷、刘慧;
4、彭勃(组长)、彭家瑶、彭春林;
5、鲁宗丽(组长)、李佩臻、江娅婷、廖舒荣;
6、马世英(组长)、李慧琼、刘亚婕、林瑜;
7、金枝鑫(组长)、罗燕燕、刘传英;
8、林辉(组长)、孔令勇、刘靖宇;
9、廖雪琴(组长)、李娟娟、娄红艳;
10、欧阳庆光(组长)、刘桂源、李玲玉、廖张蕾;
11、李文华(组长)、黎艺璇、刘娟华;
12、罗金亮(组长)、潘勇刚、梁善国、廖信龙;
13、李慧(组长)、李颜贞;
14、闵俏巧(组长)、聂梓楠、宁云;
15、江燕萍(组长)、廖卓群;
16、龙燕红(组长)、黄运红、刘颖;
17、李东玥(组长)、李书、李佳、庞丹丹;
18、赖健敏(组长)、李静、马昕璐、李婷(124)、罗誉中; 一下这些同学单独一组:江静雯、李晗、李梅、李小丽、李晓丽、梁佩莹、刘呈祥、刘克彦、刘宇、鲁丹、鲁雅琪、骆强、聂敏聪。(这些同学有的是没有回复我短信,我只好默认为你们是单独一组了,如果情况有变动话,请在今天下午5点之前发给我短信,我改一下,明天发给老师)
第二篇:教育研究方法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 课程性质、目的要求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高等师范专科教育管理专业或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
二、课程目的要求
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教育科研意识,了解教育科研的一般原理,基本掌握教育科研方法的一般步骤和主要科研方法、基础知识及应用技能,初步具备进行教育科研的能力。
要求
1.以科学教育观为指导,要求学生认真学习、理解教育科研的一般原理,认真完成作业,逐步掌握教育科研的主要方法、操作技能和形成教育科研的能力。(具体详细内容见各章的教学要求)
2.教育科研方法是一门方法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高度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主动参加教育科研实践,并在教育科研实践中,运用所学的内容,结合工作,进行教育科研的选题、设计、实施和评价的实际操作,提高运用教育科研方法的能力。
3.要求学生从“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高度,认识学习教育科研方法的重要性,逐步树立“作为一个好的教育工作者既要教书育人,又要开展教育科研”的意识,逐步树立科研治校的思想,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4.课程内容应具有科学性、规范性和适当超前意识的先进性,同时根据学生在职的特点,以“必须、够用”为原则。知识范围选择适当,突出应用性和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第二部分 多媒体教材一体化总体设计初步方案
一、本课程学分为5分、课内学时数为90学时。
函授进修
教 学 内 容
离职进修 业余进修
面授 自学
第一章 概述
第二章 确定研究课题的方法
第三章 教育科研的设计
第四章 文献法与内容分析法
第五章 调查法
第六章 观察法
第七章 实验法
第八章 研究结果的定量描述
第九章 研究假设的统计推断
第十章 研究结果的解释和研究报告的撰写
第十一章 研究的评价
二、教材
1.文字教材
文字教材采用一体式。文字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媒体和教与学的主要依据。根据远程教育的基本规律和电大学生的实际需要,文字教材包括课程的专业系统知识内容、小结内容、作业内容、学习目标和标注配有录音带教材的说明符号。文字教材中,对概念的叙述要直观无误、阐述清楚,对各章节内容的学习目标要提出明确要求,要适合成人业余学习为主的特点,便于自学。
2.录音带教材
在电大多年声像教材的基础上,依据课程内容的特点进行多媒体一体化设计。录音带教材以精讲和部分内容系统讲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要讲要点、讲方法、或解答疑难问题。
三、教学环节
1.录音课和网上辅导
录音课和网上辅导是本课程的重要教学环节和学生学习本课程的辅助途径之一。录音课每章内容两学时(40’×2),网上辅导每月一次,每学期5次。
2.自学
自学文字教材是学生学习本课程的主要途径,自学能力培养也是大学教育的目的之一。由于本专业是以开放方式办学,自学的地位更为重要。除录音课中注意对自学进行辅导和介绍自学的有关知识技能外,学员自己应重视个人自学和自学能力的养成。
3.课程教学要求层次
教学要求中,有关定义、概念、性质等内容按“知道、了解、理解”三个层次要求;有关程序内容、操作、运用等按“会、掌握、熟练掌握”三个层次要求。
4.考试
考试是对教与学的全面验收,是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考试题目要符合大纲要求,同时做到体现重点,难度适中,难度及题量的梯度应按教学要求的三个不同层次安排,对未做具体教学要求的内容不列入考试范围。考试由全国统一命题,统一评分标准,统一考试时间,学员的本课程成绩期末考试占70%,平时作业占30%。
第三部分 教学内容
第一章 概述
一、教学要求
1.了解教育科研的对象、特点和意义
2.了解教育科研方法的理论基础
3.了解教育科研的一般过程和主要组成内容
4.了解教育科研方法的基本方法和内容
二、内容要点
1.教育科研的对象、特点和意义
2.教育科研方法的理论基础和思路(认识论、因果论、、归纳和演绎方法、数理方法等)
3.教育科研的一般过程
4.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和类型
三、重点难点
教育科研的特点、教育科研方法的一般过程、基本方法和类型
第二章 确定研究课题的方法
一、教学要求
1.了解发现研究问题的意义和基本前提条件
2.掌握发现研究问题的思维策略
3.了解选择研究课题的意义和研究课题的类型
4.了解选择课题的一般程序
5.掌握选择研究课题的策略
6.了解假设的特征、功能和基本类型
7.掌握提出假设的方法和了解其评价标准
8.掌握论证报告的撰写方法
二、内容要点
1.发现研究问题的前提和策略
2.选择研究课题的策略
3.假设的提出和表述
4.研究课题的论证
三、重点难点
发现研究问题、选择研究课题的策略和提出假设的方法
第三章 教育科研的设计
一、教学要求
1.了解研究设计的基本内容和过程(明确目的和选择对象、选择研究方法和它的设计方式、确定研究变量和观测指标、选择工具和材料、选择研究环境和步骤、选择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的方法)
2.理解信度和效度的意义,掌握设计中保证研究信度和效度的基本方法
3.了解取样设计的意义和原则,了解取样设计的一般程序,会使用五种基本的取样方法
4.了解取样样本大小的确定方法和取样误差的计算方法
5.了解研究变量的基本类型和操作性定义的意义,会正确选择研究变量和使用操作性定义的方法
6.会撰写研究计划和申报书
二、内容要点
1.研究设计概述
2.研究标准、研究取样和研究指标的设计
3.研究变量的确定和无关变量的控制方法
4.研究计划和申报书的制定
三、重点难点
研究设计的基本内容和程序,研究信度和研究效度的类型和设计方法,取样设计的一般程序和五种基本的取样方法,操作性定义的方法和研究计划和申报书的制定
第四章 文献法与内容分析法
一、教学要求
1.了解研究文献的类别、特点和文献查阅、搜集的原则与渠道
2.掌握文献阅读、记录和分析的方法
3.掌握文献综述的基本方法
4.了解内容分析的用途
5.掌握内容分析法的操作过程和模式
二、内容要点
1.文献的类别和研究特点
2.文献的搜集和鉴别
3.文献的分析与综述
4.内容分析法的意义和用途
5.内容分析法的操作过程和模式
三、重点难点
文献阅读和记录的原则、方法,文献综述的基本方法,内容分析法的操作过程和模式
第五章 调查法
一、教学要求
1.了解教育调查方法的基本内容、方法和特征
2.了解调查问卷法的特点和类型
3.掌握调查问卷的设计方法和问卷法实施的技术,4.了解访谈调查的一般程序和相关因素
5.了解访谈调查的设计方法,会用其操作技能技巧
6.了解测验的功能和类型,会编制测验和运用测验进行调查和评估
二、内容要点
1.教育调查方法的特征和适用范围
2.调查问卷的设计方法与问卷法的实施技术
3.访谈调查的概念和类型
4.访谈调查的设计方法和实施技术
5.测验的功能和类型
6.测验的编制、运用和评估
三、重点难点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访谈调查的设计和实施,测验的编制、运用和评估
第六章 观察法
一、教学要求
1.了解观察法的作用、特点和使用观察法的优点和局限性
2.掌握观察的主要策略方法
3.掌握设计通过观察法收集数据的方法
4.了解观察法与调查法在教育科研中的综合运用(总结、考察、预测)
二、内容要点
1.观察法概述
2.观察的策略
3.观察法的设计和实施
4.观察法与调查法在教育科研中的综合运用
三、重点难点
观察法的设计与实施,观察的主要策略,观察法与调查法在教育科研中的综合运用
第七章 实验法
一、教学要求
1.了解实验法的特点、类型、适用范围和局限性
2.了解实验研究中自变量、因变量的选择确定方法和实验类型的选择步骤方法
3.了解实验室实验研究的设计方法,能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
4.了解现场实验研究的设计方法,能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二、内容要点
1.实验研究概述
2.实验室实验研究的设计方法
3.现场实验研究的设计方法
4.实验研究的评价(优点、局限性)
三、重点难点
实验研究中自变量、因变量的选择确定方法和实验类型的选择,实验室实验研究的设计方法、现场实验研究的设计方法
第八章 研究结果的定量描述
一、教学要求
1.掌握研究数据、资料的整理方法和制作统计图表的操作方法
2.了解统计分析的作用和基本内容,了解统计分析方法的选择依据,并能根据需要正确选择统计分析方法
3.会计算常用的集中量、差异量、相关量
4.能使用相关关系分析法进行变量分析
二、内容要求
1.研究数据、资料的整理和统计图表
2.统计分析的功能和基本内容
3.统计分析方法的选择
4.集中量(集中趋势)、差异量(离散程度)、相关量(一致程度)的计算
5.相关关系分析法
三、重点难点
统计分析的功能和基本内容,统计分析方法的选择,集中趋势、离散趋势、相关量的计算和相关关系分析法
第九章 研究假设的统计推断
一、教学要求
1.了解统计推断的基本概念
2.了解参数估计的基本方法
23.会用假设检验(Z检验、T检验、X检验、F检验)的方法
4.了解样本检验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二、内容要求
1.统计推断的意义、内容和概念
2.参数的估计
3.假设检验
4.非参数统计
三、重点难点
2参数估计,假设检验(Z检验、T检验、X检验、F检验),非参数统计
第十章 研究结果的解释和研究报告的撰写
一、教学要求
1.了解研究结果解释的内容和原则,掌握研究结果解释的方法
2.了解研究结果解释与理论建构的意义和因果分析的基本方法
3.了解研究报告撰写的意义和特点
4.掌握研究报告的撰写程序和行文格式要求
二、内容要点
1.研究结果解释的内容和方法(意义、内容、方法和原则)
2.研究结果解释的概括性和理论建构
3.研究报告的撰写方法
三、重点难点
研究结果解释的内容和方法(意义、内容、方法和原则),研究报告的撰写方法
第十一章 研究的评价
一、教学要求
1.了解评价的内容、方法
2.掌握对研究报告中各部分的阅读和评价方法
3.了解元分析的特点、方法和评价
二、内容要点
1.研究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2.研究报告的阅读与评价
3.研究的元分析
三、重点难点
评价的内容、方法,对研究报告中各部分的阅读和评价方法
第四部分课程教学建议
一、教学组织形式
面授辅导为辅,自学为主。自学完成主要的学习任务,面授辅导用于依据学生学习情况,在适当时间组织的解答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学习方法指导和重点讲授、。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
使用多种教育方式,开展学习辅导,组织学员讨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提供进行实践练习的环境,若条件不具备,至少应向学生提供一些典型案例的介绍资料。
第三篇:教育课题研究的方法
教育课题研究的方法
哈尔滨市南岗区教师进修学校
白志兴
中小学教师从事教育课题研究,必须要借助、采用各种教育科研方法。人们把符合客观发展规律,能达到预期效果的方法称为科学方法。教育科学发展史表明,任何教育科研成果的取得,都是运用正确的研究方法的结果。因此,选择、掌握、运用教育课题研究方法,是开展课题研究,取得丰硕科研成果的重要因素。
教师要运用好课题研究方法,首先,要对它们的概念、作用、类型、实施步骤、应用范围和注意事项等有所了解;其次,要从自己进行课题研究的实际需要和具体情况出发,有针对性、慎重、恰当地选择教育课题研究方法;再次,在教育课题研究中,应以一种方法为主,综合运用其他的方法。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教育课题研究取得最佳的效果。本次主要和大家探讨以下几种研究方法
• 观察研究法 • 调查研究法 • 经验总结法 • 实验研究法 • 行动研究法 • 比较研究法 • 个案研究法
一、观察研究法
(一)观察研究法的概念:
教育科研中的观察研究法是指在不加控制、不加指挥,不影响其常态的自然存在的条件下,通过人的感觉器官或借助科学仪器及各种视听工具,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自然的、社会的现象和过程进行观察、记录,作深入的理性分析研究,并最终形成文字成果的一种观察方法。
(二)观察研究法的作用:
1.观察是教育研究课题的重要来源
2.观察是获取教育课题研究原始材料的最基本的方法
3.观察是检验教育科学理论的根据之一
(三)观察研究法的特点
1.能动性
科学的观察是具有能动性的感性认识活动,是自觉的,是能动的,它要求观察者在观察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2.客观性
科学的观察能使观察所得的现象和过程正确地反映客观事实。首先,它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的,不影响被观察者的常态;其次,能如实反映现实情况,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不搀杂个人的偏见;再次,对教育现象或过程进行反复的观察,因此能准确、及时地反映客观事实。
3.选择性
科学的观察是从大量客观事实中,选择典型的观察对象,从而能获得典型事物的现象和过程,达到预期的观察效果。
(四)观察研究法的局限性
1.人的生理局限
人的感官使观察的范围、观察的精度、观察的速度受到局限,它常常只能了解表面的现象,不能直接深入到事物的本质,难以分辨是偶然的事实,还是有规律的事实。
2.观察仪器的局限
观察仪器主要是缺乏直观性,间接观察还不能完全取代直接观察;仪器设计的错误或不精确,制作和操作仪器的误差都会导致观察结果的错误;此外,观察仪器的还容易产生对观察对象的干扰。
3.观察者的局限
观察者对所获材料的解释,也往往容易受到观察水平的局限而带上主观色彩。
(五)观察方法的分类
1.直接观察法和间接观察法(根据观察是否借助仪器分类)
直接观察法
是凭借研究者的耳、眼等感觉器官去感知对象,从而获得感性材料的方法。
间接观察法
是研究者借助仪器记录的照片、录音、电影等间接地感知观察对象,从而获得感性材料的方法。
2.参与观察法和非参与观察法(根据观察者是否参与观察对象的活动分类)
参与观察法
是指研究者参加到被研究对象的活动之中进行的观察。它的一种特殊的方式,是隐蔽参与观察。观察者参加到活动之中,但不暴露自己的身份,目的是不影响被观察者的行为。比如专业教育科研人员常以任课教师的角色进入课堂观察学生的行为,这样就不会因为观察者的出现而发生“虚假”行为。
非参与观察法
是指研究者不介入被观察对象的活动,它作为一个旁观者置身于他所观察的情境之外。这时,研究者往往通过隐蔽录音、录像,采用单向透光玻璃、纱幕或潜视系统等工具进行观察。目前,受设备等条件的限制,非参与观察法只在少数条件较好的学校或科研机构中使用。
3.抽样观察法和追踪观察法(根据观察途径分类)
抽样观察法
一般包括时间抽样观察法、场面抽样观察法和阶段抽样观察法。时间抽样观察法是专门观察和记录在特定时间内所发生的教育现象、教师或学生的言行举止的一种方法。场面抽样观察法是研究人员有意识地选择某一场面观察研究对象行为的一种方法。阶段抽样观察法是研究者就某一阶段时间进行观察的方法。
追踪观察法
是一种长期地系统地全面观察研究对象发展过程的方法。
(六)观察研究法的实施步骤
观察前的准备工作
1.明确观察目的观察目的是根据教育课题研究的任务和观察对象的特点而确定的。
2.制定观察工作计划
(1)观察目的;(2)观察重点和范围;(3)观察要获得材料的要目;(4)观察过程;(5)观察的注意事项;(6)观察的记录表格;(7)观察仪器;
(8)观察人员的分工;
(9)观察的应变措施。
3.做好物质准备
包括做好观察借助的仪器的检查、安装和使用安排以及印制观察记录表格等。
在此基础上,要选择好观察的途径、位置,安排妥观察的时间、次数,掌握好观察的方法、密度,还要明确人员的分工,使大家都知道自己观察时的职责。
4.进行实地观察
⑴.选择最佳的观察位置,建立与观察对象的良好关系,辨别重要的和无关的因素;
⑵.抓住瞬息变化的材料,敏锐地分析各种现象间的联系,抓住观察中一些偶发的特殊反应;
⑶.观察者应是观察活动的积极组织者,力争运用直接的参与观察法,在实际观察中发现有价值的材料。
5.做好观察记录
记录的要求有三点:1.要准确
2.要全面
3.要有序
6.整理和分析观察材料
(七)运用观察研究法应注意的事项
1、要做好充分的观察准备
2、观察所得的材料,必须正确地反映客观事实
(1)观察应在自然状态和重复出现的情况下进行;
(2)要选择典型的观察对象和创造良好的观察条件;
(3)要防止观察者主观性因素的干扰;
(4)要边观察、边思考、边分析。
3、要重视观察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1)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提高观察能力;
(2)掌握必备知识,不断积累观察经验。
二、调查研究法
(一)调查研究法的概念
研究者以当前的事实为对象,在正确的理论和思想的指导下,围绕教育的有关问题,通过谈话、访谈、发放问卷、进行测验等方法,收集资料,最后经过综合、分类并通过研究有代表性的部分对象来概括总体特征、形成科学认识的研究方法。
(二)调查研究法的特点
1.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2.可以通过多种手段获得资料。
3.可以对客观的现象进行描述、解释和预测,应用范围广。
4.简便易行,效率高。(三)调查研究法的作用
1.通过调查,了解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和新矛盾,为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教育策略、教育规划、教育改革措施提供事实依据,为实现不同层次和不同要求的教育管理和教育预测服务。
2.通过调查,掌握与教育课题研究有关的第一手资料,为有效地开展课题研究,获取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打下基础。
3.通过调查,明了教育的现状,发现先进的教育经验或教育上存在的问题,为提出新的教育研究课题、新的见解创造条件。四)调查研究法的类型
从不同角度划分,调查法有多种类型:
1.按调查的范围划分
可分为全面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
2.按调查的目的划分
可分为描述性调查、解释性调查和预测性调查。(描述性调查:为了解事物的全貌或发生的过程,它回答事物“是什么”)、(解释性调查:以探究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为目的,它主要关心事物的“为什么”)、(预测性调查:是对事物发展趋势做出推断和估计,它回答事物“将会怎样”)
3.按调查的手段划分
可分为访谈调查、开会调查、问卷调查和填表调查。
4.按调查的内容性质划分
可分为事实调查和征询意见调查。
(事实调查:要求被访者提供确实知道的情况)(征询调查:征求被访者对某个教育问题的看法、意见和建议)
(五)调查研究法的具体方法
1.调查访问法
指调查者与调查对象面对面谈话来了解情况。这种方法对研究教师、学生的个性、品质、思想情况、行为表现、学习和工作的现状、过程和原因是比较适合的。特别是在个案调查中,或者调查对象年龄较小,不会用文字表达的,谈话法就更有它的优势了。访问前应做的必要准备:
⑴
拟订谈话提纲
就是拟出访谈的计划:谈话目的、谈话步骤、问题设计、谈话对象的名单、谈话记录的简明表格、谈话的大致时间等第。
⑵
编排谈话的顺序
在谈话过程中,如能事先编排好谈话的顺序,就可使谈话自然地从一个话题转到另一个话题,不至于出现冷场的情况。
⑶
注意谈话的技巧
这是指调查者在进行访谈过程中为克服交谈障碍所采取的策略、手段和方法。
2.开调查会
调查会又叫座谈会,调查者与被调查者可以直接对话,共同研讨,互相启发,彼此印证,所获得的材料具体、全面、符合实际情况。开好调查会,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⑴与会者应是与调查课题有关的熟悉情况的人员。
⑵参加调查会的人数要适当。
⑶要做好开会的准备(提纲、时间、地点)。
⑷讲清开调查会的目的,采取谦虚、同志式的态度,争取与会者的合作。
⑸要做好会议记录。
3.发问卷法
发问卷是调查者用书面或通信形式进行调查的一种手段。
问卷的结构通常由问卷说明、注释和问卷本文组成。
⑴
“问卷说明” 也称引言,内容包括调查目的、意义、主要内容、调查组织者、选择的原则、调查结果的使用者、保密措施等。问卷说明一般印在问卷的封面或封二上。
⑵
“注释” 一般指对填写问卷的具体要求,有时也包括对条款及措辞的进一步诠释。一般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
① 对选择答案所使用的符号的规定;
② 对计算机代码表格的解释;
③ 对调查者署名与否的说明;
④ 对返还问卷形式(面交、邮寄或其他方式)、时间等的说明。
⑶ “问卷本文” 一般包括指导语、对象的自然情况、问卷题等三个方面。
①指导语
是问卷说明的操作化语言,要通俗、亲切、简洁、流畅,使调查对象较快进入状态。
②对象的自然情况
是指诸如姓名、年龄、学校、班级、学号、通讯地址等有关对象的自然情况,在调查中,还可视需要增减有关项目。
③问卷题
是问卷的主体,问卷题目设计得是否科学、合理、有针对性,是调查成效的关键。.填调查表法
填调查表跟发问卷一样,都是调查者用书面或通讯形式收集资料的一种手段。两者区别在于:填调查表注重于事实及数据材料的搜集,而发问卷则侧重于意见的征询。
填调查表有如下基本特点:
⑴调查范围广。
⑵侧重于事实资料的搜集。
⑶调查具有可靠性。
⑷调查表简明,便于统计。
(六)调查研究法的实施步骤
1.确定调查课题
应符合以下要求:
⑴具有调查研究价值。
⑵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
⑶具有明确、恰当的研究内容。
⑷具有能完成调查课题的主客观条件。
2.制定调查计划
调查计划一般包括调查课题和目的;调查对象和范围;调查方式和手段;调查实施的步骤和时间安排等内容。.收集调查材料。
要注意以下几点:
⑴尽可能地保持资料的客观性。
⑵尽可能地采用多种方法或途径,从不同角度和侧 面、不同层次和环境广泛地收集材料
⑶调查时要采用统一的标准、统一的表格做调查记录。
⑷不能把事实和意见混在一起,“意见”往往带有主观色彩
4.整理调查资料
主要分四步进行:⑴检查;⑵汇总
⑶摘要
⑷分析
5.撰写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一般由导言、正文和结论三大部分组成。根据读者对象和要求的不同,调查报告可分为描述性报告、解释性报告和建议性报告三种;也可以写成通俗性报告或专业性报告。但无论是什么形式的报告,只有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才有一定的深度和价值。
(七)运用调查研究法应注意的问题
1.根据调查的目的和任务来选择调查对象。
2.调查中要适当控制调查条件(客观条件、主观条件、调查时机)。
3.要尽可能的保证调查的可靠性和准确性(科学态度、来源、观察记录的准确全面、反映实际)
三、经验总结研究法
(一)经验总结研究法的概念
经验总结研究法的概念可有两个层次的理解:一是指经验性的总结。这种总结主要叙述已发生的教育现象的过程和状况,回答这些现象“是什么”的问题,揭示事物现象之间的联系。二是指理论性的总结。它以经验性总结为基础,但不满足于对教育现象的直观描述,而要进一步对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和过程做出解释和说明,回答这些教育现象“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以揭示事物的本质联系。教育科学研究上的经验总结研究法,指的就是理论性的经验总结。
(二)经验总结研究法的作用
1.有利于转变教育思想,正确贯彻执行教育方针
2.有利于保存和推广先进的教育经验
3.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三)经验总结研究法的特点
1.经验总结研究法的研究对象是那些在实践中已获得良好效果,并且有一定创新意义的先进经验,而不是一般的自然存在的事物或文献资料
2.经验总结过程不对研究对象施加影响使之变化,求得某种预期效果,进而探求因果关系
3.经验总结研究法主要是在实践或调查掌握事实的基础上进行思维的加工
(四)经验总结研究法的类型
1.实验性经验总结
这类总结以具体实践和事实为基础,总结的是某一次教育教学活动的经验。
2.一般性经验总结
一般性经验总结以实践性经验总结为基础,从大量的教育实践中概括出某种教育现象的操作程序、原则规律、看法或观点,因而研究结果有更大的普遍性。
3.科学性经验总结
科学性经验总结,指在一般经验总结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逻辑的分析,揭示经验的实质与教育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实践上的新特点,研究经验本身在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它是经验总结的最高层次。
(五)经验总结研究法的步骤
1.确定总结的对象和目的
进行教育经验总结应有一个明确的对象。总结的对象可以是某位教师、某个学科、某个班级、某所学校、某个地区的经验。选择的对象,必须是先进的教育经验,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有较显著的教育教学效果;(2)有较普遍的实践指导意义;(3)有很好的代表性;(4)有新的内容、形式和方法。
2.制定总结计划
总结计划就是总结过程的构思,它包括:总结的目的、任务和基本要求;总结的对象;总结实施过程的安排;总结方法的选择;总结人员的组织和分工;经验的验证和经费的预算等。这里要注意的是制定计划时,要留有余地,以便在总结经验的过程中,能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调整。
3.收集和整理事实
经验总结必须要有充足的事实资料。掌握充分的、可靠的事实,是经验总结的基础和“支撑点”,缺少了事实,总结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
4.分析和概括事实
事实只有以系统的概括形式表现出来,并作为现实规律的依据时,才能成为科学知识的组成部分。
5.组织论证,撰写文章
经验总结不能只反映先进事迹和效果,也不能只说明做过哪些工作,取得何种成绩,它主要应说明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变化,以及怎样才能获得良好效果,从而提高人们的认识,增强探求事物发展规律的自觉性。因而对于教育经验总结,最好能有组织论证这一环节。论证的目的主要在于探讨该经验的先进性、可行性、新颖性以及其理论价值。在论证的基础上,作者再进行构思,写成文章。
六)运用经验总结研究法的基本要求
1.要总结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的经验
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在从事教育教学实践,都在不断地创造出各种有价值的经验。我们平时要重视材料的收集,哪怕是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种新的思路、一项改革的尝试、一点心得体会我们都不应放过。把它们收集起来加以总结便是很好的一份经验总结,其中必有教师对教育的真实感受。
2.要不断地对经验事实进行科学的筛选
经验事实的筛选过程是:首先,把握主题,明确意图,使整个经验事实的筛选过程紧紧围绕总结的主题逐步展开。其次,分类整理,建立联系,形成工作现状、教育事实和典型经验之间的联系机制。再次,考察评价,初步评定最具代表性、最能反映问题的实质、最能证实试验成立的事实材料。
3.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在收集材料时,既要收集能说明经验主题和基本观点的典型人、事和活动过程的材料,也要收集能反映全貌的数量材料,尽可能用数据来说明问题,这样,我们便能在对材料的思维加工过程中做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提高经验总结可信度。
四、实验研究法
(一)实验研究法的概念
实验研究法
是一种通过接触形成科学事实的重要方法,它根据揭示事物间的因果关系这一研究目的,运用一定的人为手段,主动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的发生、发展过程。
教育实验研究法是实验者根据教育科研的需要,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观察分析实验因素与教育效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而探索教育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二)实验研究法的作用
1.教育实验研究法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教学方法,也是教育科学发展的基础和源泉。
2.教育实验研究可以验证已有的教育原理,并在实践中加以补充和修证。
3.教育实验研究还可以探索前人所未认识到的教育规律,从而开创教育改革的新路子。
(三)实验研究法的特点
1.教育实验研究法必须要有科学的假设
2.教育实验要探索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3.教育实验要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进行
4.教育实验具有可重复性
(四)实验研究法的类型
由于教育现象的复杂性,加上分类根据不同,教育实验可有多种分法,这就决定了教育实验的多类型性。
1.根据前人是否做过类似的实验,教育实验可分为探索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
探索性实验
是指前人未做过的实验,具有开创的性质。
验证性实验
是指对前人已经进行的实验,按照相同的方法重复进行;也指一轮实验后的第二轮实验。
2.根据对实验的控制程度,教育实验可分为真实验、准实验。
真实验
指能随机分配被试,完全控制无关因素的实验,它的内部效度较高。准实验
被人称为半实验,它指不能随机分派被试,不能完全控制无关因素的实验,它的内部效度存在一定问题。
3.根据实验的范围大小,教育实验可分为单项实验、综合实验和整体实验。
单项实验
是指对教育教学系列中某一方面、某一课题或某一变量而进行的实验。
综合实验
是指从多角度、多方面对多个因素开展几项相关课题研究 的实验。
整体实验
则是运用整体思想对教育系统内的主要因素进行系统设计和全面改革,以期达到整体优化的实验。
4.根据实验因素(实验因子)的多少,教育实验可分为单因素实验、双因素实验和多因素实验。
单因素实验
是指在实验过程中,施加一个实验因素的实验。
双因素实验
是指在实验过程中,施加两个实验因素的实验。
多因素实验
是指在实验过程中,施加三个或三个以上实验因素的实验。
5.根据实验进行的场所或情境,教育实验可分为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
前者
是指在专门的实验室里进行的实验,后者
是指在自然的教育教学情境中进行的实验。
(五)实验研究法的应用范围
1.改进学校的教学或教育工作的实验研究
2.学生发展状态的实验研究
3.对已有的教育理论、教育经验或其他人做过的教育实验进行实验性论证
4.为形成新的教育理论、教育模式或改革方案提供依据的实验研究
(六)实验研究法的层次水平
1.第一层次:搜集资料水平(确认——发生了什么)
2.第二层次:研究内在效度水平(探索——为什么会发生)
3.第三层次:迁移推广水平(验证推广——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将发生同样的现象)
(七)实验研究法的步骤
1.确定实验课题
2.做出理论假设
3.设计实验方案
4.实施实验
5.分析实验结果
6.撰写实验报告
(八)实验研究法的基本要求
1.必须提出科学的实验假设
2.必须有效控制实验条件
3.必须进行重复实验和验证
4.必须将实验研究控制在社会道德允许的范围内。
五、行动研究法
(一)行动研究法的概念
行动研究法
是一种把“行动”与“研究”紧密结合起来的研究方法,其主要目的是“解决学校、班级或教育方案实际提出的即时问题,旨在立竿见影地应用,而不考虑发展理论或广泛地概括”
(二)行动研究法的特点
1.“行动”与“研究”相结合。在行动中了解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行动中修改方案,提出改进意见,直到问题解决。
2.中小学教师是研究的主体。它要求中小学教师成为教育科研的主体,重点研究中小学教育实践中常常遇到的棘手问题。
3.研究工作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它要求教师在实际工作中观察现实中发生的现象(因变量),分析该现象可能与什么因素(自变量)相关,提出假设,通过调查收集信息资料,证实或否定提出的假设,从而为改革教育工作、制定教育计划提供科学依据。
4.应用比较广泛。可以是针对个别学生、特定时间的研究,可以是班级集体内或整个学校内某个突出问题的研究,也可以是一个学区、一个城镇(乡)、一个县(市、区)、一个市(地)、一个省范围内带有普遍性的问题的研究。
(三)行动研究法的类型
根据研究人员和研究范围的不同,行动研究可分为个体研究、小组研究和群体研究三种类型。
1.个体研究
个体研究
是某一位教师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开展的课题研究。它是一种教师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提高的很有针对性的行动研究类型。
2.小组研究
小组研究
是指学校内若干教师自愿组成研究小组,选择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某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开展改革探索。此类行动研究强调小组成员的合作、协调,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和智慧,从而克服个体研究的薄弱环节。
3.群体研究
群体研究
是由某一地区或学校行政领导、教育专家、教师共同组成研究队伍,根据教育实际需要开展的专题或综合性的合作研究。这是行动研究的最高层次,它具有组织管理官方性、研究人员多样性、研究内容丰富性、研究方法综合性等特点。
(四)行动研究法的实施原则
1.实践性原则
行动研究是从教育教学实践中选择课题开展研究的,它的重点是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得出的结论和归纳的措施要在实践中检验,以便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合作性原则
行动研究主要类型是小组研究和群体研究,它提倡广大中小学老师、教育行政干部和专职教科研人员共同参与研究,这就需要课题组全体人员充分发挥互助、协作精神,共同完成研究任务。
3.调整性原则
行动研究相当灵活,它不仅强调根据教育教学实际的需要和可能制定研究计划,开展研究,而且不拘泥于形式上的一成不变,允许在“行动”过程中根据研究的实际情况,对原计划做出修改、调整,使研究最大限度地符合教育实际。
4.持续性原则
行动研究要求运用各种方法汇集材料,分析课题研究的实质,在“行动”中随时地进行总结和反思,使整个研究在持续不断地修正、调整的过程中逐渐完善。
(五)行动研究法的实施步骤
行动研究是一个螺旋式逐渐加深的发展过程,每一个循环都包括计划、行动、观察、思考等四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步骤。
1.计划
计划是行动的蓝图,而计划始于解决问题的需要。
2.行动
行动是一种可变的能动的按计划进行的实践活动,它可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做出判断,进行调整,以实现三方面的改进:认识的改进、实践的改进、行动所在环境的改进。
3.观察
观察
是搜集研究材料,监察行动的全过程,了解行动的可行程度,发现存在问题的活动,它有利于行动研究计划的修正和调整。
4.反思
反思
就是就行动的效果进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计划下一步的行动,它是一个螺旋式行动的终结,又是过渡到另一个螺旋式行动的中介。
(六)开展行动研究应注意的问题
1.研究者应有强烈的教科研意识和无私献身精神,要比一般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努力使研究出成果;
2.研究者要处理好开展行动研究与进行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之间的关系,搞好统筹安排,力争做到两不误;
3.研究者既要重视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教育理论和研究方法,又要了解本地区、本校的教育现状,使研究有利于解决教育的实际问题,并能有所创新;
4.研究者要加强横向联系和交流,扩大研究成果的影响
六、比较研究法
(一)比较研究法的概念
比较研究法是确定对象间异同的一种逻辑思维方式,也是一种具体的研究方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有认识。在教育课题研究中,只有对检验事实材料进行比较分析研究,才能揭示教育的本质规律。比较研究法,是教育课题研究 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二)比较研究法的作用
1.运用比较研究法分析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有利于我们认识、把握教育规律。
2.运用比较研究法对教育现象和问题开展比较研究,有利于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教育决策的科学化。
3.运用比较研究法,通过对收集到的教育资料与发现 的教育现象的比较,有利于人们获得新的发现。
(三)比较研究法的类型
1.根据比较对象的历史发展和相互关系,可分为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
纵向比较
是比较同一事物在不同时期内的发展变化。
横向比较
是对同时存在的教育现象进行比较
2.根据事物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和同一性,可分为同类比较和异类比较
同类比较
是指比较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事物(对象)而认识其相异点的方法
异类比较
是指比较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异类事物(对象)而认识其相同点的方法。
3.根据所有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的观点,可分为 定性比较和定量比较。
定性比较
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事物的本质属性进 行比较,从而确定事物的性质。(自学法与讲解法)
定量比较
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事物进行量的比较,从中得出某种结论。(辍学问题、留级调查——发达与不发达地区)
(四)比较研究法的特征
1.同质性
事物或对象要进行比较的前提无疑是两者 之间要具备相同的性质。
2.广泛性
由于人们评价教育的目的、内容不同,决定 了比较方法具有广泛性,多样性的特点。
3.历史性
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句格言“温故而知 新”。比较研究法的鲜明特征之一就是可以凭借历史这面“镜 子”来指导今天或明天的行动。
(五)运用比较研究法的步骤
1.明确比较主题:就是要明确要比较什么。
2.提出比较标准:就是把比较对象的材料,按可能比
较的形式排列起来,以解决怎样比较的问题
3.解释比较内容:就是对所比较的事实、数据进行充 分研究,说明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分析形成这一 事实的原因、理由和因素。
4.做出比较结论:就是对比较对象的材料、情节进行 全面分析研究,从而做出结论
(六)运用比较研究法的基本要求
1.必须注意事物之间的可比性。所谓可比性,指的是比较的对象之间的规定性和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以及某种本质上的而不是表面上的共性。
2.必须注意资料的客观性、代表性和典型性(真实可靠、能反映普遍情况、能揭示研究对象的本质)。
3.必须注意比较的广泛性(要从多方面进行比较)。
4.必须注意比较事物的本质(教育科研的重要任务,不仅要认识教育现象的表面,更重要的还要研究教育现象的本质)。
七、个案研究法
(一)个案研究法的概念
个案研究法就是对单一的研究对象进行深入而具体研究的方法。在教育领域中,个案研究主要用于对学生的研究。
(二)个案研究法的作用
1.有利于对典型意义的人或事的研究。
2.有利于对不能预测、控制或由于道德原因不能人为重复进行的事例的研究
3.有利于因材施教,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有利于教师开展教育课题研究。
(三)个案研究法的特点
1.研究对象的典型性。个案研究的对象是个别的,但不是完全孤立的个别,它应该具有与众不同的典型特征,否则,就没有多少研究价值。
2.研究内容的深入性。个案研究的对象相对单
一、量小,这就有利于研究者在时空上对研究对象进行多方位、多层面的深入研究:既研究个案的现在,又研究个案的过去,还可以追踪研究个案的未来;既进行静态的分析研究,又进行动态的考察、追踪。这样,研究内容越深入越全面,针对性就越强。
3.研究方法的综合性。个案研究涉及的内容十分丰富,它不仅要依靠自身的研究方法,同时,也需要多种研究方法相辅助,这就决定了个案研究方法的综合性。四)个案研究的具体方法
1.追踪法
追踪法
是指在一个较长时间内,对某一研究对象进行有意识的追踪,收集相关资料,揭示其发展变化的情况和趋势的研究方法
2.追因法
追因法
是与实验法因果顺序相反的一种个案研究方法。实验法由因导果,追踪法则由果导因:先见结果,然后就已经发现的结果去追究其所以发生的原因。
3.教育会诊法
教育会诊法
是教师集体通过讨论,就某一学生的行为做出鉴定,形成比较客观公正的结论的方法。
第四篇:2009年秋季学期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本科补修课程
2009年秋季学期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本科补修课程
《中国现当代与外国文学基础#》(卷号9012)期末复习提纲
一、考试有关情况说明
1.本课程考试适用专业:开放教育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
2.教材:文字教材为李平编著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基础》和程陵编著的《外国文学基础》,两本教材均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是期末复习和考试的主要依据。
3.考试题型与所占的百分比: 填写作品的作者(40%),名词解释(10%),简答题(30%),《中国古代文学基础》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 期末考试说明
一、期末考试要求
中国古代文学基础课程所用教材是《中国古代文学基础》(韩传达、隋慧娟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考试与复习内容大体不超出本教材范围。
二、组卷原则
试卷组合主要依照“难易适中”、“知识点积累与独立思考分析能力考核并举”的原则进分析论述题(20%)。
4.考试形式:开卷。考试时请携带有关教材。
二、期末复习方法
1.认真研读教材,理清中国现当代文学及外国文学的发展脉络,掌握重要知识点。2.要结合原著及教材的相关内容,能对重点作家作品进行分析。3.本提纲中所列的重点内容,要认真梳理,熟练掌握。
三、重点内容提示
1.名词解释:荷马史诗、骑士文学、文艺复兴运动、法国古典主义、“狂飙突进”运动、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荒诞派戏剧、“冰山原则”等等。
2.着重阅读理解以下作品,并能就其作品内容、人物形象及艺术特色作分析:《雷雨》、《骆驼祥子》、《金锁记》、《受戒》、《神曲》、《哈姆莱特》、《悲惨世界》、《人间喜剧》、《高老头》、《复活》。
3.对一些文学现象或文学形象能作出合乎实际的分析:如“新历史小说”,寻根文**流中的寻根小说,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余华90年代的创作等。
四、其它说明
由于试题(特别是其中的作家作品对应题)有一定的覆盖面,希望仔细阅读教材,梳理中国现当代及外国文学的脉络,了解不同时期的主要作家作品。
2009年秋季学期开放教育本科补修课程考试
《中国现当代与外国文学基础#》(卷号9012)样卷
一、请填写下列作品的作者(每小题2分,共40分)
1、《背影》:
2、《北方》:
3、《家》:
4、《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5、《小二黑结婚》:
6、《炉中煤》:
7、《繁星》:
8、《倪焕之》:
9、《再别康桥》:
10、《乌蓬船》:
11、《长恨歌》:
12、《活着》:
13、《我与地坛》:
14、《白鹿原》:
15、《妻妾成群》 :
16、《俄狄浦斯王》:
17、《浮士德》:
18、《简•爱》:
19、《罪与罚》:20、《到灯塔去》: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
1.骑士文学2.超现实主义
三、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通过汪曾祺小说《受戒》,简要分析其短篇小说的主要特色。2.简述《神曲》内容上的两重性。
四、分析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20分)
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按其精神特征可分为哪几种类型?最重要的又是哪一类?为什么?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开放本科)
行。考核要求一般分为三个层次:一般了解、掌握和重点掌握。一般了解是要求学生对教材中所有的知识点有初步的认识;掌握是要求学生在了解的基础上,能够对问题有比较深入的认识,能够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重点掌握要求学生对问题有深入的认识,能够在教材的基础上,结合课外的阅读通过自己的思考进行综合的分析和评述。原则上一套试题较容易部分的识记内容(一般了解部分)占试卷总分值约20%,有一定难度的部分(掌握部分)占试卷总分值约20%,体现一定离散效果的以考核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的较难部分(重点掌握)占试卷总分值约60%。
三、试题类型
本学期考试题型分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四种题型,满分100分;其中填空题占试卷分值比例为20%,名词解释占试卷分值比例为20%,简答题占试卷分值比例为30%,论述题占试卷分值比例为30%。
四、考核形式 本课程的考核形式为期末开卷考试,试题由浙江电大统一命题。
五、答题时限
本课程的考试时间为90分钟,开卷考试。
六、其它说明
无
第二部分 考核的内容和要求
本学期中国古代文学基础考试复习应重点把握以下内容: 识记部分:
古代神话的内容分类
《诗经》文学常识及其代表作品 屈原的“九章” 先秦诸子散文及寓言 先秦历史散文的代表作 汉代大赋作家及其代表作 汉代的诗歌创作
建安时代的女诗人及其创作 南北朝民歌优秀长篇 盛唐诗歌创作
宋初晚唐体诗人及其创作
南宋后期词坛代表词人及其创作 金代的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
元杂剧女性人物形象及其所属作家、作品 明代的杂剧创作 明代的小说创作 明代话本小说集 清代的词创作 晚清谴责小说 名词解释:
1.诸子散文 2.历史散文 3.骈文
4.初唐四杰 5.沈宋 6.北宋诗文革新运动
7.四灵 8.诚斋体 9.楔子 10.南戏 11.南戏之祖 12.三言二拍 简答题:
1.简述《左传》与《战国策》在艺术上的不同特色。2.简述《诗经》民歌的思想内容。3.简述《史记》人物传记的文学成就。4.司马迁写作《史记》的主要原因。5.简述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6.简析鲍照诗歌的主要思想内容。7.简述陶渊明诗歌的影响。8.简要比较高适、岑参的诗风。9.试简要谈谈韩愈散文的特点。10.简述《水浒传》的思想内容。11.简述《西厢记》的艺术成就。
12.简述《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和思想倾向。
13.简述《西游记》深刻的思想性。14.《长生殿》的艺术成就。论述题:
1.项羽《垓下歌》和刘邦《大风歌》比较分析 2.汉乐府民歌赏析。
3.曹植的《白马篇》评析。
4.试述《古诗十九首》的基本内容,并简析它的社会现实性和局限性。5.试析《西厢记》的主题思想和艺术成就。6.苏轼《题西林壁》思想内容与表现手法。7.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评析。8.王安石《明妃曲二首》其一评析。9.怎样认识贾宝玉的爱情婚姻悲剧?
“汉语基础”期末复习指导
汉语基础是开放本科汉语言专业的一门补修课。内容共分两部分: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
现代汉语部分可参考有关教材。以下是现代汉语部分复习要点。
一、语音
语音一章的重点是语音的基本知识、声韵调、音节的拼写和分析。
1.语音基本知识。其内容包括语音的定义、语音的四个物理性质,发音器官的三大部分,音节和音素的概念,元音和辅音的区别。
2.声韵调。声母、韵母、声调是汉语语音的基础。声母的内容主要是了解并掌握21个辅音声母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韵母的内容主要是10个单元音韵母的发音特点(舌位的高低、前后、嘴唇的圆展等),以及复韵母、鼻韵母的识别;声调的主要内容是调值和调类。
3.音节。音节是现代汉语的语音表现形式。对于音节要能正确地拼写。这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内容,不但要求学员正确地念准每一个常用字,而且要正确地用汉语拼音拼写。这个内容在考试中占一定的比例。此外还要求对音节进行正确的分析,分析声韵调、韵头、韵腹、韵尾。
二、语汇
语汇一章的内容比较丰富,其重点是语汇基本知识、合成词、多义词、同义词和成语。1.语汇知识。其内容包括语汇的定义、词的定义、基本词的三个特点、外来词的构成方式,等。
2.合成词。内容包括合成词和单纯词的区别、语素在构成合成词中的作用(包括语素的性质、类别)、合成词的构造方式类别。对合成词构造的基本模式不但要了解内容,还要学会具体分析。
3.多义词。多义词是由几个有联系意义的词。这几个互有联系的意义之间,有各种关系,有的是该词的本义、有的是在本义基础上引申出来的意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又可分为直接引申和比喻引申、借代引申。还要注意多义词和同音同形词的区别(如:杜鹃(鸟)和杜鹃(花))。4.同义词。同义词是一对(组)意义相近的词。对同义词主要应辨析它们意义、色彩、功能方面的差异,同时也应注意同义和多义、反义之间的辩证关系。
5.成语。成语是汉语词汇中的重要成员。对于成语主要是识记、分析和运用。成语中的不少词(语素)读音、写法、意义有特殊性,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三、语法
语法是该课程内容最多、最复杂的部分,同时有一定的难度。语法比较抽象又变化多端,学员需要化较多的功夫来复习这一部分内容。语法的要点主要是词类、短语、句型和复句等。2 1.词类。词类是语法的基础。词类的划分标准是句法功能而不是意义。汉语词类可分为实词、虚词和特殊词三种。实词可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副词和代词七类;虚词可分为连词、介词、助词、语气词;特殊词是叹词和象声词。学习词类主要是学会区分词性。如名词和动词、形容词,时间副词和时间名词,形容词和副词,介词和连词,语气词和助词等。
2.短语。短语是语法的中坚。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可以抽象为12种短语类别。对这12种短语,我们一定要熟练把握。要注意各种短语之间的区别,要学会直接成份分析方法,学会框式图解法,并用这种方法进行具体的操作。还要注意短语的结构类别和功能类别的不同。3.句型。句型是句子在结构上的分类。它的基础是短语结构,然而比短语更深入。学习句型一定要树立汉语句型的基本模式,注意上位和下位概念。对于述宾、述补等重要的句型还要深一步了解它们的小类,要了解施事、受事等语义概念。要了解句式和句型的关系。4.复句。对于复句主要把握复句的类别和多重复句的分析。分析多重复句不仅要有语言的知识,还要有阅读和理解能力及策略。
5.语法改错。语法改错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内容。语法改错首先要提高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同时要注意常见的语法错误类型。
四、修辞
修辞是研究如何使用语言,使语言发挥更好的作用。因而修辞学可以说是语言美学。修辞一章的重点是修辞常识和修辞格。
1.修辞常识。主要是修辞的概念、原则、词语的选用、句式的选用等。
2.各种修辞格的基本情况。如:比喻、借代、夸张、比拟、对偶、排比、层递、双关等辞格的特点以及相互之间的区别。另外是辞格综合运用的三种方式。
五、文字 文字是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学习文字主要把握以下内容。
1.文字及汉字的基本知识。文字的定义、汉字的特点、汉字字体从甲骨文到楷书的演变历史、汉字的简化方式、汉字的构成单位(笔画、偏旁)和结构方式(六书)。
2.形声字。形声字是由声符和意符构成的字。主要了解形声字的声符和意符的特点,它们的主要作用和局限。
3.汉字的前途。一是标准化,即“四定”。二是规范化,识别和纠正错别字。
古代汉语部分可参考有关教材。以下是古代汉语部分复习要点。
一、通论部分
1.工具书和工具书的使用
重点落实在许慎和他的《说文解字》。2.汉字的形体构造
重点落实在六书理论及汉字分析。3.汉字的形体变异
注意基本概念。4.汉字的通假
注意基本概念,了解通假和能辨识部分常用的通假字。5.词的古义和今义
了解基本概念。
6.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了解基本概念。7.单音词和复音词
了解基本概念。注意连绵字。8.名词用如动词、名词用作状语
了解基本概念,掌握常用的词类活用的例子。9.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了解基本概念,学会辨别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并能够作正确的翻译。10.古代汉语的词序
能够正确地理解和翻译特殊词序。11.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能够正确地理解和翻译古代汉语不同类型的判断句。12.古代汉语的被动句
能够正确地理解和翻译古代汉语的被动句。13.代词、副词、介词、连词、语气助词和句式
了解基本概念,掌握教材要求重点掌握的虚词,并能够作正确的翻译。14.古书的注解
了解注解的基本概念、体例、术语等。15.古文的标点
学会正确地用现代汉语标点来标点古文。16.古代的文体
了解文体的历史发展,掌握基本概念,学会辨别古代著名篇章的属于何文体等。17.古文今译
能用通顺流畅的现代汉语来翻译古文。18.诗律
掌握基本概念。
二、文选部分
主要篇目集中在上册,下册仅供学习参考。1.《纪昌学射》 2.《郑伯克段于鄢》
3.《景公置酒于泰山之上》 4.《齐桓公伐楚》 5.《烛之武退秦师》 6.《齐晋鞌之战》 7.《邹忌讽齐王纳谏》 8.《冯谖客孟尝君》 9.《季氏将伐颛臾》 10.《齐桓晋文之事》 11.《天论》 12.《更法》
考试题型及分数分配介绍如下:
一、填空题
此题型占总分的20%,主要内容涉及古代汉语通论的基础知识。
二、翻译题
翻译题是指古文翻译,共分两小题,占总分的30%,即每小题15分。试卷将提供两段带有标点的古文,古文出自教材,故要求同学们熟读教材。3
三、分析题
这道题属于现代汉语试题,由三道分析题构成: ①分析音节结构
②合成词的构成方式和词性 ③短语结构
该题占总分的30%,即每小题10分。
四、改错题
这道题属于现代汉语试题,共包括两个小题: ①改正成语中的错误注音和错字 ②改正句子中的错误并说明理由
该题占总分的20%,即每小题10分。
汉语基础复习
汉语基础是开放本科汉语言专业的一门补修课。内容共分两部分: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
现代汉语部分可参考有关教材。以下是现代汉语部分复习要点。
一、语音
语音一章的重点是语音的基本知识、声韵调、音节的拼写和分析。
1、语音基本知识。其内容包括语音的定义、语音的四个物理性质,发音器官的三大部分,音节和音素的概念,元音和辅音的区别。
2、声韵调。声母、韵母、声调是汉语语音的基础。声母的内容主要是了解并掌握21个辅音声母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韵母的内容主要是10个单元音韵母的发音特点(舌位的高低、前后、嘴唇的圆展等),以及复韵母、鼻韵母的识别;声调的主要内容是调值和调类。
3、音节。音节是现代汉语的语音表现形式。对于音节要能正确地拼写。这是一个实践性
很强的内容,不但要求学员正确地念准每一个常用字,而且要正确地用汉语拼音拼写。这个内容在考试中占一定的比例。此外还要求对音节进行正确的分析,分析声韵调、韵头、韵腹、历史、汉字的简化方式、汉字的构成单位(笔画、偏旁)和结构方式(六书)。
2、形声字。形声字是由声符和意符构成的字。主要了解形声字的声符和意符的特点,它韵尾。
二、语汇
语汇一章的内容比较丰富,其重点是语汇基本知识、合成词、多义词、同义词和成语。
1、语汇知识。其内容包括语汇的定义、词的定义、基本词的三个特点、外来词的构成方式,等。
2、合成词。内容包括合成词和单纯词的区别、语素在构成合成词中的作用(包括语素的性质、类别)、合成词的构造方式类别。对合成词构造的基本模式不但要了解内容,还要学会具体分析。
3、多义词。多义词是由几个有联系意义的词。这几个互有联系的意义之间,有各种关系,有的是该词的本义、有的是在本义基础上引申出来的意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又可分为直接引申和比喻引申、借代引申。还要注意多义词和同音同形词的区别(如:杜鹃(鸟)和杜鹃(花))。
4、同义词。同义词是一对(组)意义相近的词。对同义词主要应辨析它们意义、色彩、功能方面的差异,同时也应注意同义和多义、反义之间的辩证关系。
5、成语。成语是汉语词汇中的重要成员。对于成语主要是识记、分析和运用。成语中的不少词(语素)读音、写法、意义有特殊性,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三、语法
语法是该课程内容最多、最复杂的部分,同时有一定的难度。语法比较抽象又变化多端,学员需要化较多的功夫来复习这一部分内容。语法的要点主要是词类、短语、句型和复句等。
1、词类。词类是语法的基础。词类的划分标准是句法功能而不是意义。汉语词类可分为实词、虚词和特殊词三种。实词可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副词和代词七类;虚词可分为连词、介词、助词、语气词;特殊词是叹词和象声词。学习词类主要是学会区分词性。如名词和动词、形容词,时间副词和时间名词,形容词和副词,介词和连词,语气词和助词等。
2、短语。短语是语法的中坚。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可以抽象为12种短语类别。对这12种短语,我们一定要熟练把握。要注意各种短语之间的区别,要学会直接成份分析方法,学会框式图解法,并用这种方法进行具体的操作。还要注意短语的结构类别和功能类别的不同。
3、句型。句型是句子在结构上的分类。它的基础是短语结构,然而比短语更深入。学习句型一定要树立汉语句型的基本模式,注意上位和下位概念。对于述宾、述补等重要的句型还要深一步了解它们的小类,要了解施事、受事等语义概念。要了解句式和句型的关系。
4、复句。对于复句主要把握复句的类别和多重复句的分析。分析多重复句不仅要有语言的知识,还要有阅读和理解能力及策略。
5、语法改错。语法改错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内容。语法改错首先要提高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同时要注意常见的语法错误类型。
四、修辞
修辞是研究如何使用语言,使语言发挥更好的作用。因而修辞学可以说是语言美学。修辞一章的重点是修辞常识和修辞格。
1、修辞常识。主要是修辞的概念、原则、词语的选用、句式的选用等。
2、各种修辞格的基本情况。如:比喻、借代、夸张、比拟、对偶、排比、层递、双关等辞格的特点以及相互之间的区别。另外是辞格综合运用的三种方式。
五、文字
文字是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学习文字主要把握以下内容。
1、文字及汉字的基本知识。文字的定义、汉字的特点、汉字字体从甲骨文到楷书的演变
们的主要作用和局限。
3、汉字的前途。一是标准化,即“四定”。二是规范化,识别和纠正错别字。
第五篇:试论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教育实践性课程的构建
试论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如何构建
教育实践性课程
论文摘要:我们应通过实践性课程的开发,达到增进学生的实践性知升语文教育实施能力之目的。这样我们就有必要优化原有课程设置,增设选修课识和提 程,大力开发实践性课程。
论文关键词:语文教育实施能力实践性课程实践性知识
针对新形势和我们面临的新问题,特别是在教师教育标准即将出台的大背景下,商丘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有必要在原有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实践性课程的开发和重构。这是由于实践性课程“有利于把学习内容置人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情境中去,基于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使学习者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体验和感悟,激发学习热情;有利于促进学习者把学习的理论和技术,在实践中通过不断的探索和研究,把积累的体验和教学机智具体应用于教育教学情境之中”。因此实践性课程的开发就成为我们迫切需要面对的问题,本文拟就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性课程的构建作一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一、树立正确理念是成功先导
语文教育实施能力是高师生毕业从事工作所需的重要素养,因此我们一直坚持在教学和管理中狠抓学生这方面的训练,从而培养出了一批批高质量的中学语文教师,也赢得了较高的社会声誉。
1.职业定位教育形成职业认同感。新生入学后,我们通过“职业定位教育”帮助学生坚定从事语文教育事业的决心。这有助于学生对于所学专业的认同,养成基本的职业认同感和形成初步的敬业精神。这种精神一旦养成必将产生极大的动力并进发出极大的热情。诚如洪宗礼所言:“命中注定我必须当语文教育的„包身工‟,订下了„卖身契‟,一„包‟就是五十年。”是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实践中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就能把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素养作为其自觉追求,始终把从事语文教育所需的各种知识和能力的学习和训练作为自觉的追求。学生不仅自觉练习“三字一话”等教学基本功,还非常重视语文教育学等教育类专业课的学习。
2.“三字一话”训练培养职业荣誉感。说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也是对一名语文教师最基本的要求。基于此,我们不仅注重在舆论导向上引导学生,如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普通话比赛”、“钢笔字比赛”等引导这种良好学风的形成,而且在课程设置上也非常注重向这方面倾斜,给语文基本功的培养和训练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和有力的支撑。
3.教育类课程实施的人性化。语文教育学、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课程实施注重实效,力求学生真有所得、确有所获。我们充分发挥这类课程的理论性品格、实践性品格和艺术性品格,不仅使学生获得必需的教育类知识,而且还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从事语文教育教学实施的能力。为了保证这些教育类课程的理论性品格,我们力求做到理论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开放性的统一,努力把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前沿性知识都传授给学生。学生掌握了这些必须了解的理论知识,就能使学生即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极大地提高学生认识和分析教育现象的水平。为了落实这些课程的实践性品格,我们大胆打破传统过于封闭的课程体系,力求使课程内容做到现代性,明确提出行为规范和建议,并且回应新课改和新热点,做到教学联系实
际。为了落实这些课程的艺术性品格,体现出浓郁的人文特色,我们不仅开发出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而且注重探讨教学艺术和教学风格,力求通过优美的语言,以及适当的激励措施保持学生高昂的学习兴趣。
二、优化课程设置是基本保障
语文教育实施所需的实践性知识,只能通过实践性课程才能养成。因此优化课程设置,增加实践性课程的分量就成为当务之急。
1.必修课程实施的优化。作为必修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和语文教育学课程,其基本定位就是提供怎样教学的科学途径和方法,并使高师生毕业后能顺利从事语文教学工作。为了达成此目标,我们不仅应从教学内容、教学体系、教学模式和方法等方面进行多向度的探索,还应致力于突出此类课程的实践特质。以语文教育学课程为例,从内容上讲就构建了以完成语文课程目标为中心的体系,内容设计上以语文课程目标开头、接着是语文教学内容和教材的处理和使用、语文教学设计、语文教学实施,最终以语文课程与教学的评价作结,构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学科体系。在教学创新方面,我们应在注重学科理论品格的前提下,挤出时间留给学生说课和试讲,并以此为媒介,引导和指导学生在课下进行大量的语文实践能力的训练。
2.选修课程构建的系列化。语文教育实施能力具有非常复杂的内涵和结构,因此这种能力的达成需要系列课程的实施才能成为可能。这样构筑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相结合,理论课和实践课相得益彰,讲座、座谈相互连接的立体课程结构就成为必需。我们精心准备,构建了比较完善和实用的选修课程系列:一是侧重扩大学生的学术视野、加深学生对语文教育规律认识的课程,如《中国大陆与英美母语教学比较研究》等。本课程通过对英美母语教育教学现象和规律的简要介绍,并与国内语文教育现状相比照,以加深学生对语文教育现象的认识和对语文教育规律的把握。二是为了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语文教学艺术研究》、《文本解释学》等课程。比如《语文教学艺术研究》课程就是通过探讨当代语文特级教师的不同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追寻其语文教育思想和教学艺术形成的轨迹。通过案例教学提高高师生语文教学能力和语文教学艺术修养。三是为了提高学生教学基本功的《微格教学》、《说课与试讲》等课程。如《微格教学》课程就瞄准如何迅速提高高师生的教学技能,以教育学、心理学和现代教育技术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现代视听技术和教学媒体手段对学生教学所需的各种能力进行系统训练。
三、开发实践性课程是重要支撑
知识可以传授,能力必须养成,只有在游泳中才能学会游泳。语文教育实施能力的养成有赖于学生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反复操练。因此我们狠抓说课、试讲、实习等实践环节,通过学生的实践达到提高能力之目的。
1.扎实组织的说课训练。说课是介于备课和课堂教学之间的一个中间环节,指的是教师把自己教学设计的过程、设计的内容及设计的板书等采用口头描述的方式向同行表述,是培养和提高高师生课堂教学水平的一种重要训练方式。因此我们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编写说课稿,并组织学生在小组比赛的基础上,选出优胜者参加全班组织的说课比赛。并把这些选手经过进一步指导和训练后,参加学院、学校、乃至全省的教学技能大赛。
2.日常化的试讲操练。试讲是高师生综合能力的体现,通过试讲不仅可以了解高师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与掌握程度,还能考查高师生的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理念、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等,并可在此过程中知晓学生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从而在教学中采取补救措施。因此我们力求给每个学生都创造走上讲台机会,不再只是让试讲成为能力强的学生施展才华的舞台,而
是让学生特别是语文教育实施能力欠缺的学生走向成熟的练兵场。学生通过这样严格的训练,基本上都具有了很强的语文教育实施能力。几年来在河南省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中,我们的选手基本上都是一等奖就很能说明问题。我院毕业生也非常优秀,涌现出了像安阳曙光中学常作印、安阳市新世纪中学鲍志慧等这样的全国优秀青年教师。
3.针对性强的教育实习。教育实习是学生走向教学岗位的第一步,也是学生所学理论转化为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细化了操作程序,使我们的实习计划更具可行性和操作性。比如我们在学生实习结束后,就以评选优秀实习生为契机抓紧时间组织学生进行教育实习的反思,使学生能及时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选择有经验的老师指导和参与学生的“回讲”和座谈。通过这种民主、自由的交流,学生谈经验、讲教训,比不足、找差距,中间还不时穿插老师精当的点评。因为我们深知“教师通过教学实践寻求有意义的细节.并对其进行反思,构建自己的教育生活。其意义在于探索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
四、良好氛围是有力促进
语文教育教学能力的强化和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几个人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的。基于此,我们应精心设计和组织从而营造良好的氛围,形成巨大的教育合力,自觉主动强化学生的语文教育能力训练。
1.文学院应在加大理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的基础上,营造学院、系部、辅导员和教师等各个层次的立体结构。从而为语文教育实施能力训练提供舆论上、制度上的保证。通过舆论引导和一系列的制度设计,高师生应从入学起就树立这样的信念:语文教育实施能力是从事教育工作之本,是发展之本。语文教育实施能力的强化和训练成为每个学生在这四年求学历程中的自觉追求,并落实到每一项活动的开展、每一门功课的学习中。
2.专业课教师应以高度的自觉性,通过言传身教自觉主动强化训练。教师不仅应在教学中结合素质教育的理念,精选教学内容并大胆采用诸如启发式、讨论式、争鸣式等方法,还应用其高尚的情操、严谨的治学、为教育事业而献身的奉献等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这不仅使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中受益,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对学生人格的形成和教师职业情操的养成发挥巨大作用。
我们深知,实践性课程的建构需要充分发挥中小学专家教师的实践智慧,因此我们开设了灵活而实用的第二课堂活动,精心设计了融学术性、专业性、知识性、综合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系列讲座。开设了诸如注重丰富和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诗教传统与文学教育》、《阅读学与语文教育》、《文艺学与语文教育》等知识拓展性讲座,此外我们还聘请中小专家教师开设了实践性很强的讲座,如《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钻研和使用教材的艺术和方法》、《语文课堂教学艺术》、《语文评价与考试》等专题性讲座。
综上所述,我们的成功做法就是坚持了“一个中心、两条红线”。“一个中心”就是突出教师教育特色不动摇,“两条红线”就是一重理论素养的提升,一重实践能力的养成,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力求提升学生的语文实践性知识。现在我们理应在坚持传统好做法的前提下,在教学和管理中进一步采取措施,狠抓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训练,以求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参考文献
1、《微格教学》
2、《语文教学艺术研究》
3、《中国大陆与英美母语教学比较研究》
4、《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