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文中学写作

时间:2019-05-14 20:52: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课文中学写作》,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课文中学写作》。

第一篇:从课文中学写作

从课文中学写作

———《春酒》给写作教学带来的启示

北仑松花江中学蒋海红

富兰克林说过:“空袋子难以直立。”作文教学,平时的储备非常重要。写作的积累储存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为直接、可供利用的素材恐怕还是语文课本。人教版新课程语文课本多是名家文质兼美的佳品,古今中外,无所不包,是指导学生读写结合的范例,用好这处宝藏,对写作是大有裨益。

琦君的《春酒》笔致细腻柔婉,作者精心筛选出典型的生活细节,以一颗深邃的爱心,在一个看似平淡的生活中品出一番香味。针对学生平时在写作过程中选材、描写、点题上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将这篇文章的教学与写作辅导挂上钩,发现收效颇丰。

一、慧眼看生活,文章更真实

真实是文学作品的生命,而写作材料的真实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作品的真实性,有人说:“作文的灵魂来自生活”,学生写文章先要讲究作文内容来源于生活本身,要写真人,叙真事,以我手写见闻,以我手写生活,作文中要有“自己”。新课程实施近五年,综合性学习的设置为写作创设了广阔的平台,客观上为学生大胆写作提供了空间,让好多学生有话可说。可学生在写作上步入误区,重形式,轻内容,忽略了文章内容的真实性,显得空洞而苍白,往往没有生命力。如在06年北仑中考作文《假如世上没有了书》,有考生全文10多个小节,每节两句话,“假如„„,那么我就会„„”,罗列了10多种空洞的感想,根本没有真切感人的内容,纯属无病呻吟。作文内容应该是自己的积蓄,“如果是从依样葫芦,临时剽窃得来的,虽属胜义精言,也要不得。”(叶圣陶语)因此,如何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写作素材,是写好作文必须解决的问题。

《春酒》的选材是一个很好的典范。《春酒》是一杯生活酒,写的是童年生活,喝春酒是一种文化,一种民俗文化,新年迎神拜佛,有诸多禁忌,元宵节后,换下的供品堆得“满满一大缸”,孩子们的兴奋、快乐,家长的紧张、繁忙,一幅幅略显褪色的中国传统照片勾起我们多少甜蜜的回忆。家乡不仅民风美,人情亦美,家家户户轮流邀喝春酒,大有“家家扶得醉人归”的景象,母亲很乐意把花厅“供人请客”,并捧出自己泡的“八宝酒”为人助乐,这一幕幕场景令人难忘。

不难看出,生活就是作文,于是引领学生把目光触向生活中富有文化气息的活动,如精美的民间工艺品:剪纸、风筝、泥人,又如独特的民俗习惯:端午节吃粽子、过年贴春联、年前扫尘祭灶祭祖、清明扫墓踏青„„身边有太多被我们忽视的文化,都由“春酒”勾出,学生为自己的发现而惊讶!布置学生写出童年或节日时,最令你难忘的一种活动(一种食品、一件物品)。

学生们写道:

“还记得每年的端午,孩子们欢欢喜喜地在胸前挂上一个大茶叶蛋,蹦蹦跳跳地叫来几个玩伴,开开心心地围聚在一起,热热闹闹地举行“碰蛋”比赛。几个回合下来,只有一只蛋勇夺桂冠„„”———《回望童年那片天》

“我的家乡是一个‘山不转水转”的风景区,可能由于这个原因吧,家乡的小吃都是原生的,‘拔丝土豆’、‘丝丝糖’、‘丝娃娃’,也有山上采的蘑菇、荠菜,其中,我最喜欢的也最爱吃的要数‘糖稀’了„„”———《家乡的糖稀》

“我们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是父母亲在厨房最忙碌的时候,这时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再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那年除夕夜》

用心爱心专心

罗曼·罗兰说:“我们固然需要以强力称雄的人,但更需要有心灵的人。”培养学生有一颗善感的心和一双关注生活的眼睛,不再对生活熟视无睹,而要能够积极地观察和体验生活,留意生活中的人和事,使文章散发生活的芬芳。生活是文化的原生态,抓住原汁原味的生活,挖出记忆深处一切清晰而美好的生活场景,作文的文化味自然而出,作文也会以它的真实性魅力打动读者。

二、精工描细节,文章更细腻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有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之中。李准曾经说过:“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好的细节描写,逼真、生动、鲜明、具体、精妙,常常是一篇文章的闪亮点,也是文章借以显示人物性格、表达主题的一种技巧。人们读文以后总忘不了那些“少少许胜多多许”(郑板桥语)的精雕细刻。学生在细节描写方面往往存在弊病:细节描写不够具体,抽象性太强,表现力不强,缺少典型性。

《春酒》中的母亲形神毕肖,细节描写功不可没。如对母亲的刻画:“到了喝春酒时,就开出来请大家尝尝。‘补气、健脾、明目的哟!’母亲总是得意地说。她又转向我说:‘但是你呀,就只能舔一指甲缝,小孩子喝多了会流鼻血,太补了。’”简单的几笔,母亲的慈爱温柔,真实历历如在目前。对“我”的细节描写更是生动传神。“我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里,酒却全撒在衣襟上了。”“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这看似随意的细节描写,让读者似乎看到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在纸上活动起来。

这些精彩的片断都对学生的写作有示范作用,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分析它的表达效果,“沉浸浓郁,含英咀华”(韩愈语)。指导学生学习此文在细节描写上符合了三个原则:真实原则:符合生活实际,不能为写细节而写细节或乱编。典型原则:抓住最能凸现特征的细节来写,也就是说,所写的细节要能反映本质性的内涵,光细致不行,还得见“精神”。强调细节描写肯定是细致描写但细致描写却不等于细节描写。简洁原则:一篇作文中的细节,能够抓住两、三个写就可以,不必十个、八个地写,要以一当十,以少胜多。

指导后学生写道:

“这时,我们总会眼巴巴地望着那只蛋,而蛋的主人则举着蛋,耀武扬威的样子像一个打了胜仗的将军„„这时的我们可是丑态百出,吃的是狼吞虎咽,结果卡在喉咙里,好半天才回过神来。”———《回望童年那片天》

“此时,不知哪来的一个小孩一头扎进了小朋友中间,把汗淋淋的小手张开,滚出了一个五角钱„„这时候,老人把锅中的糖加热,待其融为液体时,再把它倒入一个小小的铜匙中,紧接着,只能看见他的铜匙在天空中挥舞着,孩子们的嘴巴张得大大的,眼球也跟着来来回回地转动。”———《家乡的糖稀》

实践证明了,细节描写将同学们身边不经意的事和人写活了,让他们感觉到平淡的生活其实是那样的富有情趣,也让他们找到了打开话匣子的钥匙,在细节的仿写训练中,他们尝到了作文成功的乐趣。

三、自然表真情,文章更感人

文章的主题往往在恰当的地方用简明的语句点出,是作者对事物的深刻、独到、理性的见解,它渗透着作者的学识、阅历、判断。现在好多学生作文语言美妙,但表达的情感往往是对别人感情的翻唱,导致虚情假意,矫揉造作,缺少自己对生活的主动思考。《语文课程标准》在写作上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在选择了真实素材后,把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情感等真实地表现在文章中,以我手写我感,以我手写我心,让读者产生情感的共鸣,结尾点题至关重要。好的文章结尾以高屋建瓴之势,画龙点睛之效,令人“把作品读完之后,把它的第一页翻开来重新再读一遍”(列夫·托尔斯泰语)。

《春酒》在这方面给我们一点启示。文末写道:“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的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里去找真正的家醅呢?”故乡的一切和儿时印象叠印在一起,在“春酒”“会酒”席上氤氲起来,弥漫成浓浓的思乡之情。遗憾的语气,惆怅的情愫,撩起人们心底最温柔的乡愁。琦君“来到台湾,此心如无根的浮萍,没有了着落,对家乡的苦念,也就与日俱增了。”千言万语凝在一句话中,读者读后余味无穷。

以此为例,引导学生去感悟生活的哲理,体验心灵久远的冲动,用最美的姿态将情感表露。

学生写道:

“重回首,那片天,那方土,那村庄,那故事,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回望童年那片天》

“啊!总忘不了家乡的糖稀,也忘不了那位给孩子们带来快乐的老人。”

————《家乡的糖稀》

“我看着那散发着传统文化芳香的中华结,仿佛品味到中华民族远古的神秘和东方的灵秀。它的古色古香,它的千变万化,让我神往,让我遐想„„”

————《中华千千结》

点题之笔,就是点睛之笔,“睛”者,“精”也。“重槌一击定亮音,肺腑一句见精神。”所以,点题之笔,语言既要简洁又要闪亮。

写作方法的积累途径是多方面的,他山之石随手可拈。但现成的课本摆在面前,近水楼台总比舍近求远实用的多。从课文里学作文,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双管齐下,是提高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第二篇:从课文中学习写作

,从课文中学习写作

丁丽娜

第一单元学习主题是关于书的,我想其目的无非是想让小学的孩子们能和书亲近,能走进书本,能博览群书。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努力向这个方向靠拢,也做到了让孩子们喜欢书,爱上书。而在第一单元上完后,学生要写作文了,也是和书有关的,我没有过多的讲解,就让他们写了,结果不尽如人意,很难找到写得好文章看。我们几个语文老师在办公室里交流时,四班语文老师聂丽梅说她班有两个写的还不错,我便拿来欣赏下,发现果不其然,有明确的主题,有典型的事件,更重要的是文章的语言非常幽默。其中一篇题目是《被窝窃读记》的文章引起了我的注意。文章的语言非常幽默,但又给人似曾相似的感觉,我眼睛一亮,明白了,原来这篇文章的语言就是模仿教材第一课《窃读记》。我赶紧拿起教材再一次翻开《窃读记》这篇文章,细细的品味,我发现,对学生这次作文讲解,即可从《窃读记》入手。于是我做了如下总结:

一:有真情实感

文章要打动人,就要有真感情。《窃读记》中林海音正是有过这样的经历,才能写出如此打动人心的句子。比如她写到在书店偷偷读书时的感受是“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以及下雨天她在书店读书时的复杂心理的精彩描写。如果没有这样的经历,又怎能将“快乐”和“惧怕”联系在一起?又怎能淋漓尽致地展现她的内心世界呢?所以,我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告诉她们,平时自己经历过的要及时把它记录下来,以便以后作文时可以用到。

二、句子要生动

仅仅把自己的经历写下来,即便是完全真实,那也很难成为优秀的文章。《窃读记》中写到她拿到书本时的状态是:“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她把自己比作一匹饿狼,将对书的那份痴爱展现在了读者面前。所以,我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告诉她们,要想让作文受到别人的喜欢,就要让别人看着看着偷偷地笑出来,这你就成功了。那怎么才能达到这一目的呢?那就是让语言生动起来,运用一些修辞手法。

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除了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题,感受作者的情感,还要有意识的让学生学习作者好的写作方式。

第三篇:从课文中学习作文的方法

从课文中学习作文的方法

中学语文选编的课文多是名家文质兼美的佳品,古含中外,无所不包,是指导学生读写结合的范例。数年来,我确立“教学生从课文里学作文”这一课题,孜孜以求,认真初中,效果颇佳。

(1)学课文的标题

中学语文所收篇目,其标题可谓各呈异彩。或新颖别致,耐人寻味,如《死海不死》;或意境深远,含蓄隽永,如《驿路梨花》;或生动形象,脉脉含情,如《醉人的春夜》;或主旨突出,旗帜鲜明,如《反如自由主义》;或简言简意赅,高度概括,如《分马》;或托物言志,精炼传神,如《变色龙》……对这些颇具特色的标题,在导入新课释题析题之时,我总是着意从内容、范围、文体、语法,修辞等方面启发学生品味,比较,用心抓“题眼”,让学生明确题目与内容的关系,懂得精心命题的妙处,学会拟题的方法。这样篇篇渗透,天天“见面”,耳濡目染,使学生即掌握了命题技巧,又深味了文章内涵,学习效果不言而喻。作文课上,自命题作文时,学生根据训练要领,刻意追求,拟出了许多言简意丰,学习效果不言而喻。作文课上,自命题作文时,学生根据训练要领,刻意追求,拟出了许多言简意丰、新颖不则又颇具吸引力的题目。如《异别》、《啊,小康路》、《爱的奉献》、《“清真”》名酱牛肉、《民族魂-读<鞋>有感》、《塑料棚育西红柿》、《映日荷花别样红》等,都非常别致醒目,令人耳目一新。

(2)仿课文的开头、结尾

中学语文堪称“凤头”、“豹尾”的课文开头、结尾,俯拾皆是。好的开头,先声夺人,引人手不释卷,一口气读下去;好的结尾则以高屋建领之势,画龙点晴之效,令人“

把作品读完以后,把它的第一页翻开来重新再读一篇”(列夫.托尔斯泰语)。老舍《济南的冬天》的开头,用北平的凤对济南没有风声,用伦不见日光对济南的响晴,有热带日光之毒对济南的温暖的空气,一组排比,贴切自然,犹如信手拈来,突出了济南冬天的物点。魏巍的《老的老师》,开头只有一句话:“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学时候的女教师蔡芸芝先生。”开门见山,一下子点出了题目“我的老师”。又如魏味谁最最可爱的人》结尾用抒情感染式,鲁迅《故乡》结尾用耐人寻味式,《一件珍贵的衬衫》结尾用自然收速式等等。像这样的《凤头》、《豹尾》,我总是先发动学生自己主动地“引人”,问学生:“

你认为本文的开头、结尾有什么特点可倍(背)文”。“自必深受所读书籍文篇之影响,不必有意摹仿,而思绪与技巧自能渐有提高”。(叶圣陶语)有的学生写《送袄小记》,开头说:“用手摸摸身心穿的新棉袄,软绵绵,舒坦坦,暖烘烘,爸爸来送棉袄的那件事又浮现在我眼前”。(倒叙)有的学生写《游齐园》,……然而,我现在向介绍的都不是这些闻名遐迩的句园,而是小有名气的临淄齐园。(对比)有的学生写《瞧我们这个班》,结尾说:“瞧我们这个班,多么蓬勃向上的一个优秀集体”!(自豪的归纳,巧妙点题)有的学生写《回民的早市》,结尾写道:“这时,东方一轮红日冉冉升起,给大地抹上一层金辉。多么醉人啊,回民的早市!多么美好啊,祖国的早晨!多么英明啊,伟大的党!(赞美抒情,突出中心)都不失为“凤头”、“豹尾”。

(3)“拿”课文的构思立意

当代著名作家丛维熙说:“作品的构思可以比作工程师的草图设计,只有经过反复推敲之后,才能大兴土林,挖基开槽,一砖一石地盖楼建厦”。足见构思立意、布局谋篇之重要。诚然,作文构思方法种种,但万不变离其宗,都可以从课文里广泛地占有“拿来”,杨朔的《荔枝蜜》妙用“比兴,以一次不愉快的经历《驿路梨花》欲擒故纵,以“我”在陡山密林中匆匆赶路,夕阳西坠,何处求宿开篇,而步步设疑,环不紧扣,把文章写得一波三折,真可谓蜂回路转。吴金良的《醉人的春夜》以巧取胜-深夜,一个自行车出了毛病的年青姑娘碰蛭一个年青的小伙子,而误中有误,奇中显巧,既合于情理,又耐人咀嚼,真可谓匠心独运……

对这些构思新、立意深的课文,在备课时我就精备从课里学习技巧的“引人”点和“结合”部,课上则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悟其“怎样写”的规律,最后师生一起绘出文章结构的纲要团表,以资借鉴。我也经常因文而异设计相应的作文训练题目,让学生找准最联系点,选好依傍的格局范式,快速运思成文。学生经过“借瓶装酒”到“借神骨以创新篇”的历练,很快掌握了基本原则和方法。构思立意的严密性、灵活性、深刻性与日俱增,评改时,我潜收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作文跟学过的课文再行对照,使之从实践到认识,不断巩固深化。

(4)抓课文的细节

好的细节描写,逼真、生动、鲜明、具体、精妙,常常是一篇文章的闪光点,也是文章借以显示人物性格、表达主题的一种技巧。人们读文以后总忘不了那些“少少许胜多多许”《郑板桥语》的精雕细刻。在讲课当中,碰上这些对学生的写作有典型示范作用的精彩片断,我就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分析它的表达效果,“沉浸浓郁,含英咀华”(韩愈语)。像老舍《小麻雀》中11次描写小麻雀的眼晴,抒发了一种同情弱小关心被损害者的真挚感情;鲁迅的《祝福》14次写到了祥林嫂的眼晴,成功地塑造了这个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冰心的《面人郎记问记》中6次描绘民间艺人郎绍安的笑,形象地刻画了人物,突出了文章“旧社会真是个陷人坑”“解放后一切都变好了”的主题。……对此,我让学生细细筛癣分类、归纳,予以评注,制成卡片,并通过写教材评论和读书会等语文活动,督促学生经常读一读,想一想,练一练。谁在作文中借鉴变通,创了一点,引进得好,就及时反馈,大张旗鼓地鼓励、表扬,增大“赏识效应。”久而久之,学生见得多了,琢磨得透了,无论是平时的作文训练,还是“战时”比赛和作文考试,也就化难为易了。

(5)品课文的字句

课文多为名家名作,或朴实在记,或凝炼准确,或委婉隽永,或辞妍情真,或自然清新,字字珠机,语言技巧都很高。如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他不说春风拂面,而说“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一个“抚摸”,巧用拟人格,多么亲切;小草开始生长发绿了,先生用一个“钻”字,多么形象,充满生命力!文中迭字、迭词、迭句的大量运用、更是令人回味无穷。“欣欣”、“嫩嫩”、“绿绿”、“轻悄悄”、“软绵绵”音韵响亮,节奏欢快,读上琅琅上口,使我们觉出了抑扬顿挫的语言美,仿佛听到了春天优美的旋律。对这样空灵华美的妙词佳句,我要求学生一要咀嚼,品尝,领悟其中的味儿,培养语感;二要广收博采,不断积累丰富词汇、辞格,掌握各种句式的特性,不拘一格,广开“语”路;三要注意学以致用,尽快将阅读中获得的养分转化为表达能力。我坚持师生平等,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用心把课文中的名言佳句移植于课堂教学语言之中,凭美的教学语言创设美的意境,让学生时时熏陶感染于语言的特有魅力之中,以此强化他们在自己的言谈和写作中对美的语言的自觉追求和把握能力。

另外,从课文里学过流照应、学选材组材、学修改润色等,读写效果也不错。总之,从课文里学作文,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双管齐下,是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

从单篇教学到单元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重大突破。多少年来,语文课是教师一篇篇地教,学生一篇篇地学,没有明确的整体教学目标,知识传授零打碎敲,教学的内容纷繁无序,耗时多,效率低。单元教学实验以来,至少在以下几方面显示了优势:

1、目标的整体性

单元教学,把语文教学看成一个系统工程,看成一个整体。单元有教学总目标,各篇有教学分目标,分目标为总目标服务,构成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整个语文教学为达到这个目标而努力,这就克服了单篇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2、知识的系统性

单元教学对要传授的语文知识,在一个单元之内有整体的安排,通盘的考虑,知识传授

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易而难,循序渐进,整个语文知识的教学是有条理的,有系统的。

3、训练的序列性

读写听说训练,在一个单元内,根据教学的整体目标,可以按照轻重缓急,分清先后顺序,每个单元有所侧重,每篇课文有所侧重,每课时亦有所侧重,井然有序,在单元内构成了序列。

仅以上三点,就足以说明单元教学是语文教学在科学化、现代化的道路上迈进了一大步,这在新编语文教材里也得到了肯定。新教材为课文设计了教读——自读程序,每个单元有“教学要求”,安排了“作文训练”;教读课有“学习重点”,自读课有“自读提示”,训练又分成“理解、分析”“揣摩、运用”“积累、联想”几个层次。新教材的使用为单元教学的实施创造了条件。

单元教学克服了长期以来单篇教学本身所固有的许多弊端。单元教学实验以来,许多老师作了有益的探索,创造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但是也应看到,单元教学的成果推而不“广”,同时在一些地区和学校,单元教学是“走了样”。大体上有这几种情况:其一,增加了一个“出示目标”的环节,上课一开始挂出个“教学目标”的小黑板就算是单元教学,也不因文而异。其二,套教学目标的框框,成为目标解答课,一篇有血有肉的好文章,就“紧扣目标”,变成了1、2、3、4等几个问题,解答完就算完事。其三有些老师是空着“单元教学”的新鞋,走着“①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②集中识字、解词③划分段落归纳段意④归纳中心思想⑤总结写作特点”这“五个环节”的老路。更有甚者,名为单元教学,实为“放马牧羊”,教学质量不仅未见提高,相反有所下降。要解决单元教学“推而不广”和“走了样”,一方面要从事单元教学的老师有对语文教学的挚爱,对语文教学改革执着的追求,因为单元教学备课的要求高了,任务重了,工作量大了。开学前或开学初就要钻研大纲,熟悉教材,备课不再是一篇课文一备,最起码是一个单元一备,而且要有一册书的初备或精备。一个单元还要分析比较,综合归纳,这样才能设计好教案。另一方面,单元教学体现了现代教育理论,而且和一切先进的教学方法是相容的,但是如果离开了“点面结合教学”(以下简称“点面法”)

这一重要的也是基本的教学方法,则就不成其为单元教学,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就成了空话。正如张锐先生所言:“在单元内,要确立教学的点和面,做到面中有点,点中有面……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点上导读,面上自读;可以点上突破,而上验收,等等。不确定单元的点和面,那只有叫混沌教学,杂糅教学,不能称为单元教学。”(《近十年来的语文单元教学》,《语文学习》1992年第5期,着重号为笔者所加。)笔者这几年写过一些关于“点面法”教学的文字,这种方法在教学程序上要求“面”上着眼,整体了解;“点”上着力,读懂弄通;由“点”及“面”,能力迁移;“点”、“面”结合,归纳整理。这里不对这种教学方法再作详细介绍,只就这种方法与单元教学的关系作些阐述:

1、落实整体目标

单元教学,教学目标明确,尤其是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明确的要求。“点面法”教学的“点”,在一个单元内是“教读课文”,在一篇课文中是重点段落,还有应该掌握的知识点,需要训练的能力点,课本的重点和难点,其他则为“面”。“点”和“面”的综合,即要达到的单元教学整体目标的要求。“点面法”强调“面上着眼”,对一个单元、一篇课文的整体感知,了解写的什么,怎样写的,获得总体的印象。而通过“点上着力”,则是仔细地品味和赏析,获得对教材个别的但是具体的深刻的认识。最后再通过归纳整理,回到整体目标上。这样,就使每个单元、每篇课文的教学整体目标,通过教学的“点”和“面”,每个环节都一一落到实处。

2、优化教学过程

沿袭多年的“①介绍作者

时代背景②集中识字、解词③划分段落归纳段意④归纳中心思想⑤总结写作特点”的教

学模式,时至今日已暴露出许多弊端,主要是“架空”分析,学生学起来也乏味。这种僵化的模式,导致学生思想的僵化。单元教学正是对这一模式的突破,若仍沿用这一模式,则无疑是“穿新鞋走老路”。“点面法”首先要求宏观把握,接着微观分析,读懂弄通“部分”,而后再将“点”的分析和“面”的综合参照比较,获得对一篇和一个单元课文更完全、更高层次的领会和把握。这种“螺旋式上升,”使学生对课文的认识不断提高,不断深化,克服了传统教学“面面俱到,面面俱不到位”的弊端,打破了旧的教学模式,优化了教学过程。这种教学过程,是节时高效的,应该是单元教学的一种基本的教学过程。

3、突出训练重点

“点面法”最大的优势在于“点”上着力,重点突出,根据不同的单元,不同的课文,确定训练的重点,克服了浮光掠影和泛泛而谈,加强了读写听说的训练。因为克服了大量教学时间的浪费,把力气就可以花在“刀口”上,知识点和能力点上。以读而言,有时间指导学生正确的朗读、有表情的朗读,有的课文还可以分角色朗读,该背诵的也可让学生在课堂上背诵。以写而言,写好一句话、几句话和一段话都能在课堂上坚持不懈地进行训练。因为确定了“点”和“面”,读写听说训练在教学中都可以得到加强,尤其是“双基”的加强是显而易见的。单元教学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也就是语文教学质量是否提高的一个标志,即“双基”教学是否落实,训练是否扎实。“点面法”不仅提供了条件,也提供了途径。

4、提高自学能力

培养学生能力,在诸种能力中,自学能力乃是最主要的和最关键的能力。人非“生而知之”,乃“学而知之”,有了自学能力,其他能力均可通过学习而具备。单元教学把学生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开发提到重要位置,而“点面法”教学有一个重要环节,即由“点”及“面”,能力迁移。教师“点”上分析方法的演示,特别是对有关写法所作的梳理归纳,实际上是教给了学法,学生可运用于“面”的自读。在“面”的自读时,教师布置一些“自读提示,使学生读有目标。这样,即常说的从“搀扶着走”到“引领着走,”而掌握了读书的方法,则可放手让学生“自己走”。通过教师的教,学生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教”的目的。单元教学推广难度较大,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即学校领导和学生家长担心教学质量会下降,中考、高考考不好。其实从每年中考、高考来看,学生在“阅读分析题”上失分最多。究其根源,一个重要原因是平时课堂教学中自读能力培养不够,训练不扎实。尽管临考前做了很多练习题,但做练习就事论事,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知其一而不知其二,更不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点面法”重视由“点”及“面”的能力迁移,日积月累,学生独立分析能力的提高,阅读水平的提高,是肯定无疑的。担心搞单元教学会在中考、高考中“砸了锅”等种种疑虑,会被实践证明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单元教学呼唤着有志教学改革的语文教师去继续实践,而采用“点面法”等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则必将促进单元教学的推广,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单元教学这一语文教改实践,必将开出绚丽之花,结出丰硕之果。

第四篇:浅谈中学课文《祝福》的写作特点

1、对小说的命题、对时节、情节精心安排,突出了主题:

作者对小说的命题,对时节、情节的精心安排,突出了对立的阶级关系,加强了对不合理的旧社会制度的控诉力量,也使小说的悲剧性更加深刻。

这篇课文的题目叫做《祝福》,全文的情节开展也大都在祝福或祝福前后的时节,紧紧环绕着题目。祥林嫂第一次来鲁家是在冬初,而最能表现她勤快的是年底的劳动;她被婆婆劫走是在新年过后不久;祥林嫂被卖改嫁的情况是卫老婆子在新正将尽到鲁家来拜年的时候说的;祥林嫂第二次来鲁家后柳妈恐吓她是在腊月二十以后;我回到鲁镇是在送灶之夜,不几天遇到了祥林嫂,在祝福的当天听到了祥林嫂的死耗。这些情节开展的时间是经过作者精心安排的。

在这样构思和安排下,作者又着意在处处点染新年的气象和景物,为小说情节开展勾画背景和渲染气氛。如一开头就写出灰白沉重的晚云,爆竹的钝响和震耳的大音以及幽微的火药香,抓住具有代表性的事物及其特点,简洁地勾画出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的新年气象。下面描述祝福的礼仪和福礼,又描写了年底常有的大雪天气,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飞舞的雪花和新年气象融汇在一起了。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忙碌的新年而又是沉寂的雪夜,互相映衬,为下文抒发悲愤的感情渲染了气氛。在柳妈恫吓祥林嫂时,作者也带了一两句,微雪点点的下来了祥林嫂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起了点明时节,并和全文中的写景相呼应相协调的作用。结尾一段,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写出祝福时刻繁乱喧闹的景象,扣紧题目,并为最后抒情渲染了气氛。

祝福,过新年,是快乐的日子。然而在旧社会中,只有像鲁四老爷那些地主豪绅才能准备得起丰厚的福礼祭祖祭神,拜求来年幸福,全家欢度新年。而穷苦的劳动人民,像祥林嫂,却在这时被劫、被卖,受辱受惊,以至惨死。这是鲜明的阶级对比。

2、运用简洁而多样的方法刻画人物的典型性格:

作者运用简洁而多样的方法刻画人物的典型性格,每一个人物都是活生生的。

写鲁四老爷,是从他屡屡皱眉的细节,可恶!然而的吞吞吐吐的对话来刻画他那副虚伪自私的道学先生的面孔的,表现出他对寡妇的厌恶和对封建礼教的维护,而且这样的动作和对话正恰合他的身份,是含而不露的、能保持他的尊严的。

对书房的描写一段,正是他做为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的性格的说明。这段通过环境描写来刻画性格是极其成功的。其他如俨然的态度,临近祝福时的种种忌讳,对四婶的告诫,一年之中最重大的事情就是祭祀,不是祭祖,就是祭神等情节和对话,都丰富了做为一个封建势力的代表的人物性格。

对祥林嫂三次描写突出了眼神的细节,概括了祥林嫂一生的不幸,揭示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对以祥林嫂为代表的劳动妇女的迫害和摧残。三次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外貌描写对反封建的主题起到了见微知著、画龙点睛的作用。

3、倒叙的写法:

其一,将祥林嫂的悲惨形象、悲惨结局置于祝福的背景前面,给人的印象特别强烈,特别鲜明,特别怵目惊心。这是为社会的不平和妇女的不幸而发出的血泪控诉,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其二,悬念丛生。读者急于知道祥林嫂的一切,这就紧紧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

其三,倒叙之后,说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把时间跨度长达十几年的故事,在叙述者脑海里像过电影似的过一遍,结尾祝福的声响又和开头呼应,使全文情节集中,结构紧凑,一气呵成。

4、采用第一身叙述故事的方法:

课文中的我是故事的叙述者,同时也是故事的目击者,根据我亲身的见闻展开故事,这样就能增强故事的真实性,加强对读者的感染力量,而为故事的主人公争取到更大的同情。

同时,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更便于表达作者的观点和思想感情。作者可以通过我直接抒发感情,表达对主人公的悲悯、同情和对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进行的有力的抨击和控诉。课文中的两段抒情正是这样地抒发了作者的感情,对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这个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终于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表达了深沉的同情和悲愤;对鲁镇完全被繁响的爆竹和欢乐的祝福所拥抱,而祥林嫂的惨死,却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表达了极度的愤懑不平;对那些活得有趣的人们以及那些歆享了他们所贡献的牲醴和香烟而吃得醉醺醺的天地圣众表示了极大的憎恶和深刻的讽刺。这样作者的感情,便通过我表达出来,和故事情节有机的联系起来,而直接感染读者、教育读者。同时课文中这两段抒情,由于思想的深刻、表达的含蓄、语言的精炼、讽刺的辛辣,加深了作品的悲剧性。

第五篇:从课文中学习作文的方法

从课文中学习作文的方法

学语文选编的课文多是名家文质兼美的佳品,古含中外,无所不包,是指导学生读写结合的范例。数年来,我确立“教学生从课文里学作文”这一课题,孜孜以求,认真初中,效果颇佳。

(1)学课文的标题

中学语文所收篇目,其标题可谓各呈异彩。或新颖别致,耐人寻味,如《死海不死》;或意境深远,含蓄隽永,如《驿路梨花》;或生动形象,脉脉含情,如《醉人的春夜》;或主旨突出,旗帜鲜明,如《反如自由主义》;或简言简意赅,高度概括,如《分马》;或托物言志,精炼传神,如《变色龙》„„对这些颇具特色的标题,在导入新课释题析题之时,我总是着意从内容、范围、文体、语法,修辞等方面启发学生品味,比较,用心抓“题眼”,让学生明确题目与内容的关系,懂得精心命题的妙处,学会拟题的方法。这样篇篇渗透,天天“见面”,耳濡目染,使学生即掌握了命题技巧,又深味了文章内涵,学习效果不言而喻。作文课上,自命题作文时,学生根据训练要领,刻意追求,拟出了许多言简意丰,学习效果不言而喻。作文课上,自命题作文时,学生根据训练要领,刻意追求,拟出了许多言简意丰、新颖不则又颇具吸引力的题目。如《异别》、《啊,小康路》、《爱的奉献》、《“清真”》名酱牛肉、《民族魂-读<鞋>有感》、《塑料棚育西红柿》、《映日荷花别样红》等,都非常别致醒目,令人耳目一新。

(2)仿课文的开头、结尾

中学语文堪称“凤头”、“豹尾”的课文开头、结尾,俯拾皆是。好的开头,先声夺人,引人手不释卷,一口气读下去;好的结尾则以高屋建领之势,画龙点晴之效,令人“

把作品读完以后,把它的第一页翻开来重新再读一篇”(列夫.托尔斯泰语)。老舍《济南的冬天》的开头,用北平的凤对济南没有风声,用伦不见日光对济南的响晴,有热带日光之毒对济南的温暖的空气,一组排比,贴切自然,犹如信手拈来,突出了济南冬天的物点。魏巍的《老的老师》,开头只有一句话:“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学时候的女教师蔡芸芝先生。”开门见山,一下子点出了题目“我的老师”。又如魏味谁最最可爱的人》结尾用抒情感染式,鲁迅《故乡》结尾用耐人寻味式,《一件珍贵的衬衫》结尾用自然收速式等等。像这样的《凤头》、《豹尾》,我总是先发动学生自己主动地“引人”,问学生:“

你认为本文的开头、结尾有什么特点可倍(背)文”。“自必深受所读书籍文篇之影响,不必有意摹仿,而思绪与技巧自能渐有提高”。(叶圣陶语)有的学生写《送袄小记》,开头说:“用手摸摸身心穿的新棉袄,软绵绵,舒坦坦,暖烘烘,爸爸来送棉袄的那件事又浮现在我眼前”。(倒叙)有的学生写《游齐园》,„„然而,我现在向介绍的都不是这些闻名遐迩的句园,而是小有名气的临淄齐园。(对比)有的学生写《瞧我们这个班》,结尾说:“瞧我们这个班,多么蓬勃向上的一个优秀集体”!(自豪的归纳,巧妙点题)有的学生写《回民的早市》,结尾写道:“这时,东方一轮红日冉冉升起,给大地抹上一层金辉。多么醉人啊,回民的早市!多么美好啊,祖国的早晨!多么英明啊,伟大的党!(赞美抒情,突出中心)都不失为“凤头”、“豹尾”。

(3)“拿”课文的构思立意

当代著名作家丛维熙说:“作品的构思可以比作工程师的草图设计,只有经过反复推敲之后,才能大兴土林,挖基开槽,一砖一石地盖楼建厦”。足见构思立意、布局谋篇之重要。诚然,作文构思方法种种,但万不变离其宗,都可以从课文里广泛地占有“拿来”,杨朔的《荔枝蜜》妙用“比兴,以一次不愉快的经历《驿路梨花》欲擒故纵,以“我”在陡山密林中匆匆赶路,夕阳西坠,何处求宿开篇,而步步设疑,环不紧扣,把文章写得一波三折,真可谓蜂回路转。吴金良的《醉人的春夜》以巧取胜-深夜,一个自行车出了毛病的年青姑娘碰蛭一个年青的小伙子,而误中有误,奇中显巧,既合于情理,又耐人咀嚼,真可谓匠心独运„„对这些构思新、立意深的课文,在备课时我就精备从课里学习技巧的“引人”点和“结合”部,课上则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悟其“怎样写”的规律,最后师生一起绘出文章结构的纲要团表,以资借鉴。我也经常因文而异设计相应的作文训练题目,让学生找准最联系点,选好依傍的格局范式,快速运思成文。学生经过“借瓶装酒”到“借神骨以创新篇”的历练,很快掌握了基本原则和方法。构思立意的严密性、灵活性、深刻性与日俱增,评改时,我潜收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作文跟学过的课文再行对照,使之从实践到认识,不断巩固深化。

(4)抓课文的细节

好的细节描写,逼真、生动、鲜明、具体、精妙,常常是一篇文章的闪光点,也是文章借以显示人物性格、表达主题的一种技巧。人们读文以后总忘不了那些“少少许胜多多许”《郑板桥语》的精雕细刻。在讲课当中,碰上这些对学生的写作有典型示范作用的精彩片断,我就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分析它的表达效果,“沉浸浓郁,含英咀华”(韩愈语)。像老舍《小麻雀》中11次描写小麻雀的眼晴,抒发了一种同情弱小关心被损害者的真挚感情;鲁迅的《祝福》14次写到了祥林嫂的眼晴,成功地塑造了这个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冰心的《面人郎记问记》中6次描绘民间艺人郎绍安的笑,形象地刻画了人物,突出了文章“旧社会真是个陷人坑”“解放后一切都变好了”的主题。„„对此,我让学生细细筛癣分类、归纳,予以评注,制成卡片,并通过写教材评论和读书会等语文活动,督促学生经常读一读,想一想,练一练。谁在作文中借鉴变通,创了一点,引进得好,就及时反馈,大张旗鼓地鼓励、表扬,增大“赏识效应。”久而久之,学生见得多了,琢磨得透了,无论是平时的作文训练,还是“战时”比赛和作文考试,也就化难为易了。

(5)品课文的字句

课文多为名家名作,或朴实在记,或凝炼准确,或委婉隽永,或辞妍情真,或自然清新,字字珠机,语言技巧都很高。如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他不说春风拂面,而说“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一个“抚摸”,巧用拟人格,多么亲切;小草开始生长发绿了,先生用一个“钻”字,多么形象,充满生命力!文中迭字、迭词、迭句的大量运用、更是令人回味无穷。“欣欣”、“嫩嫩”、“绿绿”、“轻悄悄”、“软绵绵”音韵响亮,节奏欢快,读上琅琅上口,使我们觉出了抑扬顿挫的语言美,仿佛听到了春天优美的旋律。对这样空灵华美的妙词佳句,我要求学生一要咀嚼,品尝,领悟其中的味儿,培养语感;二要广收博采,不断积累丰富词汇、辞格,掌握各种句式的特性,不拘一格,广开“语”路;三要注意学以致用,尽快将阅读中获得的养分转化为表达能力。我坚持师生平等,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用心把课文中的名言佳句移植于课堂教学语言之中,凭美的教学语言创设美的意境,让学生时时熏陶感染于语言的特有魅力之中,以此强化他们在自己的言谈和写作中对美的语言的自觉追求和把握能力。

另外,从课文里学过流照应、学选材组材、学修改润色等,读写效果也不错。总之,从课文里学作文,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双管齐下,是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

下载从课文中学写作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课文中学写作.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从课文中学习写作 - 松江教育信息网[5篇材料]

    从课文中学习写作 松江七中沈玉明 语文教材选编的课文多是名家文质兼美的佳品,古含中外,无所不包,是指导学生读写结合的范例。教学生从课文里学习写作文,既加深对所学课文的理解......

    《从生活中学写作》教案(共5篇)

    【教学目标】1、学会观察、感受生活。2、提炼有意义的素材,写最熟悉的生活。【教学重难点】如何将感受转化为具体的真情文字。结合课文相关内容予以指导。【教学方法】【教学......

    让学生从阅读中学会写作

    让学生从阅读中学会写作 北秀林教学点 王巧珍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作文教学时,要指导学生灵活运用阅读中的知识和技能。”阅读是吸收,......

    中学课文目录

    初一年级电子课件 初一语文课件上册 第一单元      2014-01-231.我的信念 2014-01-232.化石吟 2014-01-233.绿色蝈蝈 2014-01-234.紫藤萝瀑布 2014-01-235.郭沫若诗两首 第......

    模仿课文,写作有迹可循。

    模仿课文,有迹可循 ——浅谈作文教学 江鸿尧 明光市工人子弟小学 *** @163.com 摘要:她通过对课文的教学,领悟到作文教学的方法,每一篇课文都可以是写作的范本。 关......

    课文主旨及写作手法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提纲与知识要点归纳—文章主旨与写作特色1、《在山的那边》的作者王家新,这是一首现代诗,诗人运用象征的手法,取象于群山和大海。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

    从课文、课外阅读走进生活之中,用心灵去写作

    从课文、课外阅读走进生活之中,用心灵去写作从课文、课外阅读走进生活之中,用心灵去写作关键词:一、作前准备二、激情写作对于教会学生如何写作文,经过几年的语文教学,我有几点不......

    从三到万(课文)

    从三到万 马南邨 学习文化知识能不能走终南捷径呢?这是许多初学的同志时常提出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不能过于笼统。一定说能或不能,都不恰当。这要看学习的是什么人,学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