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论经济犯罪案件的新特点及工作对策
文章标题:浅论经济犯罪案件的新特点及对策
经济犯罪作为一种新形态的犯罪领域,伴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由于多种消极因素和商品经济负面影响的相互作用,呈现新的态势。经济犯罪是指发生在商品生产领域,经济流通领域,分配及调节领域,消费领域和经济管理领域,违反有关法律法规,破环社会主义经济关系和经济秩序,以牟取非法利益为目的,情节严重,应受刑法处罚的行为。同以往相比,经济犯罪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涉及到国民经济各个方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破坏性极大。因此,研究中国入世后经济犯罪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继往开来,探索经济犯罪打防控的新路子已迫在眉睫。
一、当前经济犯罪案件的态势
自中国加入WTO以来,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经济形式更加多样,经济内容更加丰富,经济环境更加自由,价值取向趋向更加多元化。与此同时,经济环境的变化使原来存在的不稳定因素日益高涨。大要案件日益突出,犯罪类型增多,犯罪手段呈现出隐蔽性、多样性、高科技性的特点;犯罪日趋智能化、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跨境结伙作案增多。同建国初期开展“三反”、“五反”运动打击不法资本家行贿和部分国家干部贪污受贿时相比,现阶段,经济犯罪已波及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尤其是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危害税收犯罪及妨害对公司企业的管理制序犯罪,以及进行的其他经济犯罪现象更是日趋严重。经济犯罪活动涉及工业、农业、商贸、金融、财税等与国民经济息息相关的各个行业,如不探索新路子对这一犯罪加以有效抑制,势必严重干扰社会经济发展,甚至危害国家经济安全,影响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
二、经济犯罪案件的主要特点
(一)犯罪的智能型。
经济犯罪与其他刑事犯罪相比,智能性特点尤为明显。经济犯罪不论是犯罪主体的总体素质,还是犯罪手段、过程设计均具有显著的智能性。具体表现在:1.犯罪主体素质相对较高。经济犯罪主体大多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具有一定的财政、金融、税收、证券、贸易、会计及法律方面的专业知识,并有经济活动的经验。实践中,经济犯罪分子不乏学士、硕士、博士、厂长、经理、领导干部,不少的还戴着“能人”、“专家”、“改革家”等桂冠。2.案前精心预谋。经济犯罪分子实施经济犯罪前大多有一个预谋、酝酿、精心策划准备的过程。如为了赢得他人的信任,购置手机、汽车等高档消费品,扮“阔佬”大肆请客送礼,极力将自己包装成有经济实力的人,然后寻找机会拉拢、腐蚀一些职能部门的领导和业务人员,再找漏洞,钻空子伺机作案。3.作案时手段狡诈。这是经济犯罪与刑事暴力犯罪最根本的区别。刑事暴力犯罪大多以威胁、恐吓、强暴等手段实施犯罪,而经济犯罪则不然。有的利用先进设备制造假票据,以假乱真;有的利用高科技作案,有的跨区域跳跃作案……这样不仅给经济部门发现犯罪设下障碍,而且给公安侦察部门揭露犯罪增加了难度。4.案后毁证灭迹。由于经济犯罪分子熟悉机关业务,又有貌似合法的活动作掩护,故一旦作案后,多有足够的时间毁证灭迹,即使有所疏漏,也可以利用或职务之便予以补救。
〈二〉犯罪的隐蔽性。
经济犯罪由于有极强的隐蔽性,素有“隐形犯罪”之称,这是区别于其它刑事犯罪的基本特征。具体表现在:1.犯罪主体以一定的职业为掩护。经济犯罪主体大多是国家机关人员和企事业单位以及各种经济组织的内部人员,有一定的职业做掩护,并打着发展生产、促进贸易等幌子,不像一般的刑事犯罪分子那样具有明显的外在特征,以其社会危害性易被人们发现认识,相反,人们常常表现出充耳不闻,视而不见,生支持同情怜悯包庇的反常态度,从而使经济犯罪较难以暴露。2.经济犯罪的作案方式独特。经济犯罪得逞主要依赖于犯罪分子善于钻改革空子,利用管理、制度上的漏洞以及随时注意打击动向,逃避法律制裁。随着各项管理制度的加强,打击力度的加大,经济犯罪手段更加隐蔽多样。如另设“黑帐”、利用时间差作案、跨地区流窜作案,内外勾结、拉拢腐蚀、案后毁证灭迹等犯罪方式在经济犯罪中极为普遍,从而使许多经济犯罪具有较长的潜伏期,迟迟得不到揭露。3.犯罪客体明哲保身。经济犯罪侵害的客体大多是国家、集体的财产所有权关系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一方面由于不是对公民个人经济利益的损害,容易被忽视;另一方面,由于受害方自身存在过错,一般不愿报案,往往私下了结;还有的从地方、部门经济利益出发,以罚代刑,以民事诉讼代替刑事诉讼。
〈三〉犯罪的复杂性。
经济犯罪是伴随着商品经济的产生而产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一种犯罪形态,因而,与普通财
产犯罪相比,犯罪结构更具有复杂性,具体表现在:
1.经济犯罪涉及面广。经济犯罪不仅涉及整个复杂的经济秩序,如财政、金融、税收、贸易、外汇、保险、商标、专利、市场秩序等诸多方面,还涉及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阶层及社会成员,犯罪成员中有惯犯、累犯、一般公民,经理、党政军领导干部。而且经济犯罪行为的侵害客体往往为复杂客体,犯罪行为本身具有综合的特征。2.经济犯罪性质复杂济运行领域的犯罪,混杂与各种正常的经济活动中,表现出经济交往活动的性质。犯罪分子往往打着改革开放、搞活经济的旗号实现犯罪目的,具有一定的欺骗性,并且常与经济纠纷,民事侵权及不正之风、事务等交织在一起,加上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个环节参差较多,产供销、人财务管理渠道多样,各种法律、规章制度正在逐步完善,从而使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限较难掌握,认定处理更为困难。3.侦办查处的复杂性。由于经济犯罪多受部门利益和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有的案件多家争着办,有的案件拖着不办,使得侦办经济犯罪案件出现了取证难、追赃难、批捕难、处理难的四难现象。
〈四〉犯罪的严重性。
经济犯罪分子胆大妄为,作案不计后果,不仅给国家、集体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还严重的破坏了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秩序。
具体表现在:1.经济犯罪涉案金额巨大。经济犯罪金额起点高、数量大,大多都在万元以上,金融诈骗,涉税犯罪及职务侵占等常见案件,涉案金额达几十万、几百万,甚至上亿元的案件越来越多。2.经济犯罪直接损失严重。由于经济犯罪的潜伏期较长,经济犯罪分子得逞后大多挥霍无度,因而即使破案,所剩赃款也很少。据不完全统计,追缴率一般不到1/3,而间接损失则更大。
〈五〉结伙作案、流窜作案、连续作案急剧增多。
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必然呈现出开放性、流动性和跨区域性的特点,随之而生的经济犯罪也相对呈现出团伙性、流窜连续作案的特点。1.结伙作案。经济活动是一个相互连贯的系统,每个具体环节上都有制约机制,犯罪很难由个人独立完成,需要有多个角色的默契配合,心理需要上的互补性,客观上使得这类犯罪必然走向纠合成群体性犯罪。因此,团伙性犯罪在经济犯罪中显得十分突出,特别是在经济大案中,几乎全部是团伙犯罪所为。据一些典型犯罪案例反映,在经济犯罪活动的大要案中,大数为国家公职人员和依法从事公务的人员在各种利益驱使下与不法分子相勾结作案,形成了当前经济犯罪主体结构上的新特点。其形式上表现为企业内外勾结,金融部门内外勾结,跨区域内外勾结,国内不法分子与不法外商内外勾结。有的以初具犯罪集团化组织雏形。值得注意的是团伙犯罪、法人犯罪、公职人员犯罪相互交织,互相勾结的作案情况日益增多,具有了一定的普遍性。2.流窜作案。由于经济犯罪是常以经济活动的形式出现,为掩盖罪行逃避打击,异地犯罪、跨区域流窜作案更趋突出。有的到户籍地以外“经商”、“办厂”,进行经济犯罪有的采取甲地作案、乙地取款或甲地付款、乙地取货等方式诈骗钱物;有的利用时间差,跨区域跳跃作案等等。3.连续作案。当前,经济犯罪连续作案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一是连续犯同类罪,即以相类似的作案方式、方法和手段,连续进行同一种犯罪。如恶意透支信用卡诈骗犯罪,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犯罪和职务侵占犯罪等;
二是连续犯不同罪,即在实施一种犯罪的基础上,再进行其它犯罪。如犯罪分子运用各种手段伪造、变造银行票据,然后持假票向银行或企业进行诈骗。
三、对经济犯罪发展趋势的预测
犯罪活动的起伏,同国家政治、经济的大气候密切相关。当前的经济犯罪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的犯罪,由于我国经济正处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的转变之中,各方面的改革还有待于深化,市场体制还处于不成熟阶段,国有企业正在通过改革走向市场,各种所有制经济发展很快,市场竞争极其激烈。一些市场主体(买方和卖方)受利益驱动,法制观念和道德观念淡薄,或坑蒙欺诈对方,或自身受眼前虚假利益的迷惑而上圈套。社会少数不法分子也结成团伙,混杂于市场主体之中到处行骗,特别是一些国有企业适应市场的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还不健全,薄弱环节还不少,加上内部少数人的腐败,内外勾结作大案;党政机关和行政执法机关少数人的腐败,更助长了经济犯罪的气焰。另一方面,目前我们对经济犯罪打击惩罚的力度又很不够,有的案件由于犯罪人关系网及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或者是公检法之间认识不一致,或者是由于办案中存在经济观点,以至该捕不捕,该判不判,或重罪轻判,以罚代刑。有的案件由于各方面执法条件的限制,一些重要案犯不能及时缉拿归案,对打击犯罪活动起不到应有的震慑作用。以上这些主客观方面的基本因素在短时期内不可能根本改变,因此经济犯罪上升的势头也难以较快遏制住,甚至有进一步上升的可能。
经济犯罪的作案特点也将伴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出现新的变化:一是知识经济和高科技的发展,在新的经济领域作案,运用高科技手段作案的现象会越来越多,特别是信息、计算机领域的犯罪增多将不可避免。二是随着经济立法的逐渐完善,企业管理机制的逐步强化,作案的难度增加,经济犯罪主体将更加趋向集团化、智能化,以及拉拢腐蚀内部人员勾结作案。三是随着纵向、横向之间经济联系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轨道,跨省、跨国、涉外的经济犯罪案件将越来越多,而且国外的犯罪手段也将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到国内来,届时我们同经济犯罪作斗争的复杂性和办案难度将大大增加。
四、预防和打击经济犯罪的措施和对策
作为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公安经保,在新的形势下,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考验。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公安经保方式及管理体制已明显的不适应目前的形势要求,现在经保的对象、范围、职责等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刑法》和《刑事诉讼法》修订后,经济犯罪的罪名增加了一大批,同时已将74种经济犯罪案件划归公安机关立案侦查,扩大了公安机关对经济领域犯罪的管辖范围,加大了打击经济犯罪的任务。显而易见,面对变化了的经济犯罪形势及扩展了的经济案件侦查任务,公安机关在打击防范经济犯罪中的专业职能作用,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思维观念、方法、管理体制、侦查手段等方面的落后状况,积极探索建立打击经济犯罪的经侦专门机构和队伍,新的经济犯罪侦查运行机制。
〈一〉深化改革,加强经侦队伍建设
同经济犯罪作斗争,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促进西部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公安机关的一项长期任务。因此,必须从长期斗争着眼,在公安改革中尽快建立起一只能够适应新形势下同经济犯罪作斗争的专门队伍。这支队伍既要政治坚定,廉洁高效,又要懂得经济专业知识,有较高的政策法律水平和办案能力。公安部已建立起经济案件侦查局,西部也应尽快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建立相应的专业侦查队伍。
首先,在领导干部的选拔上,要注重选拔忠诚党的事业、廉洁奉公、经验丰富的复合型人才。经侦业务性强,财会、金融、法律等知识要求高,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更需及时准确地洞察经济犯罪动向,严格区分罪与非罪的界限,领导和指挥全体经侦民警在对违法犯罪行为进行打击的同时,对合法行为予以保护。
其次,加快经侦队伍正规化建设。目前经侦基础设施滞后,一些地区经侦队伍管理混乱,管理监督机制不完善,加上经侦部门个别人员思想,观念,手段陈旧,知识贫乏,对经济案件甚至成为“睁眼瞎”,更不要谈侦破了。入世必然带来人、财、物的大流动,经济领域犯罪活动的斗争任务会更加繁重,迫切要求建立一直正规化的经侦队伍。
再次,引导经侦队伍立足于基层。在经侦队伍建设中,应注意建立竞争机制,落实破案责任制,引导经侦民警改变以往指导检查多、说教多的状况,抓住入世机遇,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经济案件侦破中。
最后,提高经侦民警素质。经侦民警是经济案件侦查的主力军,素质要求较高。因而在培训中,一定要有针对性地拾遗补缺,防止走过场;从思想上,制度上鼓励民警自学。经侦民警应注意学些与经济犯罪有关的法律、法规及现代化科学技术知识,学习和掌握有关地方性政策法规,注意经验,吸取教训,分析和掌握经济犯罪动向及特点。
二、加强合作,提高案件侦破效率
首先,加强经侦机关内部协作。要树立全国、全省一盘棋的思想,冲破各自为战,画地为牢的束缚,打破地域界限。要坚决克服狭隘的地方保护主义和目光短浅的“利益驱动”,坚决丢掉“小家子气”,跳出“小圈子”,把别人的案件当成自己的案子办。结合西部地区财力困难的现状,提倡各地经侦队伍用函电方式或内部报刊方式进行交流,互通新的作案方法、手段、特点及侦破的经验、教训,是侦查效益和破案水平有一个显著的提高。
其次,加强经侦与金融、通信等部门及厂矿企业的协作。不注意与金融、通信及企业的协作,结果只能高高在上,人为地疏远自己与经济案件的距离。经侦人员只有切切实实的深入经济案件多发的行业、地区,加强与经济业内人士的协作,才能获取更多有价值的情报线索,提高破案效率。
最后,加强经侦部门与刑侦、治安等部门及公安派出所的联系。刑侦是公安的三大支柱之一,它起步早,研究深,尤其是一些侦破方法和措施在经济犯罪案件侦查中也是非常可行的,经侦人员应多加了解学习这些侦查方法、措施等,使自己在侦查破案中少走弯路。治安部门和基层派出所做的大多是基础,这些部门的人员接触范围广,信息渠道宽,如果经侦人员平时注意与他们的联系,不但会省许多人力、物力、财力,而且会获益匪浅。
三、打击与服务相结合。
贯彻中央关于西部打开发战略的部署,要以保障经济、促进发展与进步为总目标,充分认识经济犯罪的严重危害,把打击经济犯罪置于更加突出的地位。运用多种手段,重点打击危害经济发展的破环金融管理秩序,扰乱市场秩序,制假售假等犯罪活动;要始终保持严打态势,对走私、欺诈、虚开票据等经济犯罪活动发现一起侦破一起,保证市场经济秩序的稳定;对侦破的经济案件,要最大限度的挽回经济损失。
在对经济案件进行严厉打击的同时,我们要注意策略和方法。对情况复杂、直接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案件,要坚持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出发点,特别强调从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的整体考虑,依法办案;对企业法人涉嫌经济犯罪的,如不影响案件侦查,应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尽可能采取监视居住、取保侯审等措施,避免影响正常经济活动;严厉堵截“吃、拿、卡、要”行为,、树立服务意识,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不耍特权,不插手经济纠纷,不利用警察职权为亲友经商提供便利。
五、当前经侦业务中应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一)应解决好公安机关在受理经济犯罪案件中的级别管辖与地域管辖的问题。公安部1997年10月9日下发的《关于办理利用经济合同诈骗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第三项规定:“利用经济合同诈骗案件由犯罪地的公安机关办理,犯罪地包括犯罪行为地和犯罪结果地,如果犯罪嫌疑人居住地的公安机关办理更为适宜,可以由犯罪嫌疑人居住地的公安机关负责办理”。这一规定在实践中逐渐暴露出不足,如犯罪行为地和犯罪结果地不属同一地点,那就会形成几家都具有管辖权的情况,最终可能导致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其次是级别管辖的问题,也就是以案件价值的大小来作为确定由哪一级公安机关对该案件的管辖权问题。目前在经济案件的管辖权问题上尚无明确分工,应尽快做出具体分工,做到职责明确,防止越权办案,推诿扯皮等问题的发生。
(二)应注意解决好经济犯罪案件的定性、取证问题。经济犯罪问题的定性、取证问题与刑事案件相比有较大不同,经济犯罪案件往往立案时涉及多种法律关系,短期内难于定性,需通过大量的调查取证之后才可定性,而涉案人员之间的口供又具有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随时串供,互相包庇,调查难度极大。只有通过对原始会计账目的审计或是使用侦查手段直接获取确凿犯罪证据后,反复审讯才能获得较大突破。因此,形成了经济犯罪案件的调查、取证、定性周期较长的特点。而《刑事诉讼法》以对办案的证据、时效、程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侦审合一后,办案时间缩短。所以办理经济犯罪案件的提前取证在整个案件侦查过程中显得十分重要,只有掌握好先期初查取证定性后,再考虑采取强制措施进入诉讼阶段,否则会出现违反程序进退两难的境地。
(三)完善审批制度,防止越权办案。1.主要领导审核把关制度。领导对各类经济犯罪案件的定性、侦查措施、取证材料、处理结果,进行全面审核把关,指导监督办案全过程,保证案件质量。2.对跨地区的经济犯罪案件由上级公安机关侦查部门统一指挥,统一协调,配合侦办。通过以上审核把关,杜绝侦办人员变相办案,越权办案或办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为当事人追款讨债,干扰正常的经济活动,危害群众利益,损害公安机关形象。
《浅论经济犯罪案件的新特点及对策》来源于网,欢迎阅读浅论经济犯罪案件的新特点及对策。Fs
5产犯罪相比,犯罪结构更具有复杂性,具体表现在:
1.经济犯罪涉及面广。经济犯罪不仅涉及整个复杂的经济秩序,如财政、金融、税收、贸易、外汇、保险、商标、专利、市场秩序等诸多方面,还涉及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阶层及社会成员,犯罪成员中有惯犯、累犯、一般公民,经理、党政军领导干部。而且经济犯罪行为的侵害客体往往为复杂客体,犯罪行为本身具有综合的特征。2.经济犯罪性质复杂济运行领域的犯罪,混杂与各种正常的经济活动中,表现出经济交往活动的性质。犯罪分子往往打着改革开放、搞活经济的旗号实现犯罪目的,具有一定的欺骗性,并且常与经济纠纷,民事侵权及不正之风、事务等交织在一起,加上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个环节参差较多,产供销、人财务管理渠道多样,各种法律、规章制度正在逐步完善,从而使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限较难掌握,认定处理更为困难。3.侦办查处的复杂性。由于经济犯罪多受部门利益和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有的案件多家争着办,有的案件拖着不办,使得侦办经济犯罪案件出现了取证难、追赃难、批捕难、处理难的四难现象。
〈四〉犯罪的严重性。
经济犯罪分子胆大妄为,作案不计后果,不仅给国家、集体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还严重的破坏了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秩序。
具体表现在:1.经济犯罪涉案金额巨大。经济犯罪金额起点高、数量大,大多都在万元以上,金融诈骗,涉税犯罪及职务侵占等常见案件,涉案金额达几十万、几百万,甚至上亿元的案件越来越多。2.经济犯罪直接损失严重。由于经济犯罪的潜伏期较长,经济犯罪分子得逞后大多挥霍无度,因而即使破案,所剩赃款也很少。据不完全统计,追缴率一般不到1/3,而间接损失则更大。
〈五〉结伙作案、流窜作案、连续作案急剧增多。
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必然呈现出开放性、流动性和跨区域性的特点,随之而生的经济犯罪也相对呈现出团伙性、流窜连续作案的特点。1.结伙作案。经济活动是一个相互连贯的系统,每个具体环节上都有制约机制,犯罪很难由个人独立完成,需要有多个角色的默契配合,心理需要上的互补性,客观上使得这类犯罪必然走向纠合成群体性犯罪。因此,团伙性犯罪在经济犯罪中显得十分突出,特别是在经济大案中,几乎全部是团伙犯罪所为。据一些典型犯罪案例反映,在经济犯罪活动的大要案中,大数为国家公职人员和依法从事公务的人员在各种利益驱使下与不法分子相勾结作案,形成了当前经济犯罪主体结构上的新特点。其形式上表现为企业内外勾结,金融部门内外勾结,跨区域内外勾结,国内不法分子与不法外商内外勾结。有的以初具犯罪集团化组织雏形。值得注意的是团伙犯罪、法人犯罪、公职人员犯罪相互交织,互相勾结的作案情况日益增多,具有了一定的普遍性。2.流窜作案。由于经济犯罪是常以经济活动的形式出现,为掩盖罪行逃避打击,异地犯罪、跨区域流窜作案更趋突出。有的到户籍地以外“经商”、“办厂”,进行经济犯罪有的采取甲地作案、乙地取款或甲地付款、乙地取货等方式诈骗钱物;有的利用时间差,跨区域跳跃作案等等。3.连续作案。当前,经济犯罪连续作案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一是连续犯同类罪,即以相类似的作案方式、方法和手段,连续进行同一种犯罪。如恶意透支信用卡诈骗犯罪,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犯罪和职务侵占犯罪等;
二是连续犯不同罪,即在实施一种犯罪的基础上,再进行其它犯罪。如犯罪分子运用各种手段伪造、变造银行票据,然后持假票向银行或企业进行诈骗。
三、对经济犯罪发展趋势的预测
犯罪活动的起伏,同国家政治、经济的大气候密切相关。当前的经济犯罪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的犯罪,由于我国经济正处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的转变之中,各方面的改革还有待于深化,市场体制还处于不成熟阶段,国有企业正在通过改革走向市场,各种所有制经济发展很快,市场竞争极其激烈。一些市场主体(买方和卖方)受利益驱动,法制观念和道德观念淡薄,或坑蒙欺诈对方,或自身受眼前虚假利益的迷惑而上圈套。社会少数不法分子也结成团伙,混杂于市场主体之中到处行骗,特别是一些国有企业适应市场的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还不健全,薄弱环节还不少,加上内部少数人的腐败,内外勾结作大案;党政机关和行政执法机关少数人的腐败,更助长了经济犯罪的气焰。另一方面,目前我们对经济犯罪打击惩罚的力度又很不够,有的案件由于犯罪人关系网及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或者是公检法之间认识不一致,或者是由于办案中存在经济观点,以至该捕不捕,该判不判,或重罪轻判,以罚代刑。有的案件由于各方面执法条件的限制,一些重要案犯不能及时缉拿归案,对打击犯罪活动起不到应有的震慑作用。以上这些主客观方面的基本因素在短时期内不可能根本改变,因此经济犯罪上升的势头也难以较快遏制住,甚至有进一步上升的可能。
经济犯罪的作案特点也将伴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出现新的变化:一是知识经济和高科技的发展,在新的经济领域作案,运用高科技手段作案的现象会越来越多,特别是信息、计算机领域的犯罪增多将不可避免。二是随着经济立法的逐渐完善,企业管理机制的逐步强化,作案的难度增加,经济犯罪主体将更加趋向集团化、智能化,以及拉拢腐蚀内部人员勾结作案。三是随着纵向、横向之间经济联系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轨道,跨省、跨国、涉外的经济犯罪案件将越来越多,而且国外的犯罪手段也将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到国内来,届时我们同经济犯罪作斗争的复杂性和办案难度将大大增加。
四、预防和打击经济犯罪的措施和对策
作为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公安经保,在新的形势下,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考验。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公安经保方式及管理体制已明显的不适应目前的形势要求,现在经保的对象、范围、职责等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刑法》和《刑事诉讼法》修订后,经济犯罪的罪名增加了一大批,同时已将74种经济犯罪案件划归公安机关立案侦查,扩大了公安机关对经济领域犯罪的管辖范围,加大了打击经济犯罪的任务。显而易见,面对变化了的经济犯罪形势及扩展了的经济案件侦查任务,公安机关在打击防范经济犯罪中的专业职能作用,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思维观念、方法、管理体制、侦查手段等方面的落后状况,积极探索建立打击经济犯罪的经侦专门机构和队伍,新的经济犯罪侦查运行机制。
〈一〉深化改革,加强经侦队伍建设
同经济犯罪作斗争,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促进西部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公安机关的一项长期任务。因此,必须从长期斗争着眼,在公安改革中尽快建立起一只能够适应新形势下同经济犯罪作斗争的专门队伍。这支队伍既要政治坚定,廉洁高效,又要懂得经济专业知识,有较高的政策法律水平和办案能力。公安部已建立起经济案件侦查局,西部也应尽快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建立相应的专业侦查队伍。
首先,在领导干部的选拔上,要注重选拔忠诚党的事业、廉洁奉公、经验丰富的复合型人才。经侦业务性强,财会、金融、法律等知识要求高,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更需及时准确地洞察经济犯罪动向,严格区分罪与非罪的界限,领导和指挥全体经侦民警在对违法犯罪行为进行打击的同时,对合法行为予以保护。
其次,加快经侦队伍正规化建设。目前经侦基础设施滞后,一些地区经侦队伍管理混乱,管理监督机制不完善,加上经侦部门个别人员思想,观念,手段陈旧,知识贫乏,对经济案件甚至成为“睁眼瞎”,更不要谈侦破了。入世必然带来人、财、物的大流动,经济领域犯罪活动的斗争任务会更加繁重,迫切要求建立一直正规化的经侦队伍。
再次,引导经侦队伍立足于基层。在经侦队伍建设中,应注意建立竞争机制,落实破案责任制,引导经侦民警改变以往指导检查多、说教多的状况,抓住入世机遇,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经济案件侦破中。
最后,提高经侦民警素质。经侦民警是经济案件侦查的主力军,素质要求较高。因而在培训中,一定要有针对性地拾遗补缺,防止走过场;从思想上,制度上鼓励民警自学。经侦民警应注意学些与经济犯罪有关的法律、法规及现代化科学技术知识,学习和掌握有关地方性政策法规,注意经验,吸取教训,分析和掌握经济犯罪动向及特点。
二、加强合作,提高案件侦破效率
首先,加强经侦机关内部协作。要树立全国、全省一盘棋的思想,冲破各自为战,画地为牢的束缚,打破地域界限。要坚决克服狭隘的地方保护主义和目光短浅的“利益驱动”,坚决丢掉“小家子气”,跳出“小圈子”,把别人的案件当成自己的案子办。结合西部地区财力困难的现状,提倡各地经侦队伍用函电方式或内部报刊方式进行交流,互通新的作案方法、手段、特点及侦破的经验、教训,是侦查效益和破案水平有一个显著的提高。
其次,加强经侦与金融、通信等部门及厂矿企业的协作。不注意与金融、通信及企业的协作,结果只能高高在上,人为地疏远自己与经济案件的距离。经侦人员只有切切实实的深入经济案件多发的行业、地区,加强与经济业内人士的协作,才能获取更多有价值的情报线索,提高破案效率。
最后,加强经侦部门与刑侦、治安等部门及公安派出所的联系。刑侦是公安的三大支柱之一,它起步早,研究深,尤其是一些侦破方法和措施在经济犯罪案件侦查中也是非常可行的,经侦人员应多加了解学习这些侦查方法、措施等,使自己在侦查破案中少走弯路。治安部门和基层派出所做的大多是基础,这些部门的人员接触范围广,信息渠道宽,如果经侦人员平时注意与他们的联系,不但会省许多人力、物力、财力,而且会获益匪浅。
三、打击与服务相结合。
贯彻中央关于西部打开发战略的部署,要以保障经济、促进发展与进步为总目标,充分认识经济犯罪的严重危害,把打击经济犯罪置于更加突出的地位。运用多种手段,重点打击危害经济发展的破环金融管理秩序,扰乱市场秩序,制假售假等犯罪活动;要始终保持严打态势,对走私、欺诈、虚开票据等经济犯罪活动发现一起侦破一起,保证市场经济秩序的稳定;对侦破的经济案件,要最大限度的挽回经济损失。
在对经济案件进行严厉打击的同时,我们要注意策略和方法。对情况复杂、直接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案件,要坚持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出发点,特别强调从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的整体考虑,依法办案;对企业法人涉嫌经济犯罪的,如不影响案件侦查,应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尽可能采取监视居住、取保侯审等措施,避免影响正常经济活动;严厉堵截“吃、拿、卡、要”行为,、树立服务意识,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不耍特权,不插手经济纠纷,不利用警察职权为亲友经商提供便利。
五、当前经侦业务中应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一)应解决好公安机关在受理经济犯罪案件中的级别管辖与地域管辖的问题。公安部1997年10月9日下发的《关于办理利用经济合同诈骗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第三项规定:“利用经济合同诈骗案件由犯罪地的公安机关办理,犯罪地包括犯罪行为地和犯罪结果地,如果犯罪嫌疑人居住地的公安机关办理更为适宜,可以由犯罪嫌疑人居住地的公安机关负责办理”。这一规定在实践中逐渐暴露出不足,如犯罪行为地和犯罪结果地不属同一地点,那就会形成几家都具有管辖权的情况,最终可能导致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其次是级别管辖的问题,也就是以案件价值的大小来作为确定由哪一级公安机关对该案件的管辖权问题。目前在经济案件的管辖权问题上尚无明确分工,应尽快做出具体分工,做到职责明确,防止越权办案,推诿扯皮等问题的发生。
(二)应注意解决好经济犯罪案件的定性、取证问题。经济犯罪问题的定性、取证问题与刑事案件相比有较大不同,经济犯罪案件往往立案时涉及多种法律关系,短期内难于定性,需通过大量的调查取证之后才可定性,而涉案人员之间的口供又具有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随时串供,互相包庇,调查难度极大。只有通过对原始会计账目的审计或是使用侦查手段直接获取确凿犯罪证据后,反复审讯才能获得较大突破。因此,形成了经济犯罪案件的调查、取证、定性周期较长的特点。而《刑事诉讼法》以对办案的证据、时效、程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侦审合一后,办案时间缩短。所以办理经济犯罪案件的提前取证在整个案件侦查过程中显得十分重要,只有掌握好先期初查取证定性后,再考虑采取强制措施进入诉讼阶段,否则会出现违反程序进退两难的境地。
(三)完善审批制度,防止越权办案。1.主要领导审核把关制度。领导对各类经济犯罪案件的定性、侦查措施、取证材料、处理结果,进行全面审核把关,指导监督办案全过程,保证案件质量。2.对跨地区的经济犯罪案件由上级公安机关侦查部门统一指挥,统一协调,配合侦办。通过以上审核把关,杜绝侦办人员变相办案,越权办案或办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为当事人追款讨债,干扰正常的经济活动,危害群众利益,损害公安机关形象。
《浅论经济犯罪案件的新特点及对策》来源于网,欢迎阅读浅论经济犯罪案件的新特点及对策。Fs5
第二篇:浅论经济犯罪案件的新特点及工作对策
文章标题:浅论经济犯罪案件的新特点及工作对策
经济犯罪作为一种新形态的犯罪领域,伴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由于多种消极因素和商品经济负面影响的相互作用,呈现新的态势。经济犯罪是指发生在商品生产领域,经济流通领域,分配及调节领域,消费领域和经济管理领域,违反有关法律法规,破环社会主义经济关系和经济秩序,以牟取非法利益为目的,情节严重,应受刑法处罚的行为。同以往相比,经济犯罪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涉及到国民经济各个方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破坏性极大。因此,研究中国入世后经济犯罪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继往开来,探索经济犯罪打防控的新路子已迫在眉睫。
一、当前经济犯罪案件的态势
自中国加入WTO以来,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经济形式更加多样,经济内容更加丰富,经济环境更加自由,价值取向趋向更加多元化。与此同时,经济环境的变化使原来存在的不稳定因素日益高涨。大要案件日益突出,犯罪类型增多,犯罪手段呈现出隐蔽性、多样性、高科技性的特点;犯罪日趋智能化、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跨境结伙作案增多。同建国初期开展“三反”、“五反”运动打击不法资本家行贿和部分国家干部贪污受贿时相比,现阶段,经济犯罪已波及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尤其是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危害税收犯罪及妨害对公司企业的管理制序犯罪,以及进行的其他经济犯罪现象更是日趋严重。经济犯罪活动涉及工业、农业、商贸、金融、财税等与国民经济息息相关的各个行业,如不探索新路子对这一犯罪加以有效抑制,势必严重干扰社会经济发展,甚至危害国家经济安全,影响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
二、经济犯罪案件的主要特点
(一)犯罪的智能型。
经济犯罪与其他刑事犯罪相比,智能性特点尤为明显。经济犯罪不论是犯罪主体的总体素质,还是犯罪手段、过程设计均具有显著的智能性。具体表现在:1.犯罪主体素质相对较高。经济犯罪主体大多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具有一定的财政、金融、税收、证券、贸易、会计及法律方面的专业知识,并有经济活动的经验。实践中,经济犯罪分子不乏学士、硕士、博士、厂长、经理、领导干部,不少的还戴着“能人”、“专家”、“改革家”等桂冠。2.案前精心预谋。经济犯罪分子实施经济犯罪前大多有一个预谋、酝酿、精心策划准备的过程。如为了赢得他人的信任,购置手机、汽车等高档消费品,扮“阔佬”大肆请客送礼,极力将自己包装成有经济实力的人,然后寻找机会拉拢、腐蚀一些职能部门的领导和业务人员,再找漏洞,钻空子伺机作案。3.作案时手段狡诈。这是经济犯罪与刑事暴力犯罪最根本的区别。刑事暴力犯罪大多以威胁、恐吓、强暴等手段实施犯罪,而经济犯罪则不然。有的利用先进设备制造假票据,以假乱真;有的利用高科技作案,有的跨区域跳跃作案……这样不仅给经济部门发现犯罪设下障碍,而且给公安侦察部门揭露犯罪增加了难度。4.案后毁证灭迹。由于经济犯罪分子熟悉机关业务,又有貌似合法的活动作掩护,故一旦作案后,多有足够的时间毁证灭迹,即使有所疏漏,也可以利用工作或职务之便予以补救。
〈二〉犯罪的隐蔽性。
经济犯罪由于有极强的隐蔽性,素有“隐形犯罪”之称,这是区别于其它刑事犯罪的基本特征。具体表现在:1.犯罪主体以一定的职业为掩护。经济犯罪主体大多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企事业单位以及各种经济组织的内部工作人员,有一定的职业做掩护,并打着发展生产、促进贸易等幌子,不像一般的刑事犯罪分子那样具有明显的外在特征,以其社会危害性易被人们发现认识,相反,人们常常表现出充耳不闻,视而不见,生支持同情怜悯包庇的反常态度,从而使经济犯罪较难以暴露。2.经济犯罪的作案方式独特。经济犯罪得逞主要依赖于犯罪分子善于钻改革空子,利用管理、制度上的漏洞以及随时注意打击动向,逃避法律制裁。随着各项管理制度的加强,打击力度的加大,经济犯罪手段更加隐蔽多样。如另设“黑帐”、利用时间差作案、跨地区流窜作案,内外勾结、拉拢腐蚀、案后毁证灭迹等犯罪方式在经济犯罪中极为普遍,从而使许多经济犯罪具有较长的潜伏期,迟迟得不到揭露。3.犯罪客体明哲保身。经济犯罪侵害的客体大多是国家、集体的财产所有权关系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一方面由于不是对公民个人经济利益的损害,容易被忽视;另一方面,由于受害方自身存在过错,一般不愿报案,往往私下了结;还有的从地方、部门经济利益出发,以罚代刑,以民事诉讼代替刑事诉讼。
〈三〉犯罪的复杂性。
经济犯罪是伴随着商品经济的产生而产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一种犯罪形态,因而,与普通财
第三篇:论经济犯罪案件的现场
文章标题:论经济犯罪案件的现场
在经济犯罪侦查工作中,对经济犯罪案件现场问题有以下二种不同的观点:一是认为经济犯罪案件根本就没有犯罪现场可谈;二是认为有些经济犯罪案件有犯罪现场,有些经济犯罪案件无犯罪现场。对此,笔者认为凡是构成经济犯罪案件的,均有犯罪现场的存在,没有犯罪现场的案件是不存在的。
一、经济犯罪
案件现场的概念
要全面理解经济犯罪案件现场的概念,首先要弄清“现场”二字的含义。所谓“现场”就其字面而言,是指发生案件的场所及该场所发生案件的状态。从案件意义上讲,可泛指一切案件或事件。如:偷税案件中,行为人采取伪造、编造帐册、多列支出、少列收入等手段进行犯罪,那么伪造单据凭证及账簿,就是犯罪书证,这些犯罪证据伪造、编造的场所及存放的地点,就是犯罪现场;诈骗案件中,行为人实施犯罪过程中联系、交易地点也是犯罪现场。我们侦破这类案件应该着手在犯罪的有关场所去搜集证据,开展工作。
二、经济犯罪案件现场存在的特殊性
由于经济犯罪案件本身的特点,决定了案件现场的特殊性,经济犯罪案件现场具有如下特征:
1、隐蔽性。所谓经济犯罪案件现场的隐蔽性是指现场处于不明显状态,不易被人们直接发觉。它不同于其它刑事案件现场具有罪露性。如盗窃、抢劫等案件现场,使人一眼就可直观看出现场的位置状恋,而经济犯罪案件现场则不然,它不易使人发现。往住是在作案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有的甚至几年不被人们发觉,直到罪行败露后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所以经济犯罪现场潜伏期长,隐蔽性强。就侦破途径面言,其它刑事案件是根据现场情况对整个案件进行分析判断,依据现场所获材料去寻找罪犯,而经济犯罪案件的侦破则是根据所获线索,去寻找现场,去完善现场存在的内容,二者存在的形态不同。
2、单一性。所谓经济犯罪案件现场的单一性,是指经济犯罪案件的单纯性。其犯罪目的就是为了单纯的获取金钱。
3流动性。流动性是行为人在流动中实施犯罪行为,作案地点不定、地区跨度大,为实施一个犯罪制造多起现场。这种犯罪形式给侦破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三、经济犯罪案件现场对侦破经济犯罪案件的作用
1、经济犯罪案件现场的调查、访问、搜查等工作实际上就是现场处置的一种措施,它是经济犯罪侦查工作的基础,决定着经济犯罪侦查工作的成败。许多经济犯罪案件侦查工作的开展,都是以现场的客观事实材料为依据面开展的。在初查阶段,现场搜集的物证、书证是立案、定性的依据,是扩大侦查线索的途径,在破案阶段,现场所获的有关书证、物证也是重要的诉讼证据,如果在经济犯罪案件现场搜集不到充分有力的书证、物证,那就很可能给侦查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甚至使全案流产。
2、现场的证据材料是甄别经济犯罪口供真伪和决定侦查方向的重要依据。任何一个经济犯罪案件的构成,都是犯罪嫌疑人的主观愿望与客观内容相一致的反映,从实施经济犯罪的意念到具体策划运作的过程,就是行为人主观愿望通过客观事物反映出来转化为犯罪行为的过程。我们只有依据现场所获取的有关客观材料,才能印证犯罪嫌疑人是否如实供述犯罪过程。
3、现场所获材料是定罪的直接证据。犯罪现场是犯罪分子实施犯罪的场所,只要实施犯罪,就离不开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犯罪行为的结果,必然引起周围客观事物的变化,不管犯罪分子有多狡猾,总是或多或少地在现场周围留下痕迹物证和蛛丝马迹,这是不以其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通过我们细心地对各种犯罪信息进行查证就会发现犯罪证据,从而成为法定证据,在侦查、起诉、审判中,这些证据对证实犯罪有着决定性作用。
综上所述,了解经济犯罪案件现场的要领,是每一个从事经济犯罪侦查工作的民譬应具备的常识,弄清它的含义使我们便于对全案有一个正确的把握,掌握了经济犯罪案件现场的特殊性,就会明确案件主攻方向,为案顺利侦破打下基础。
《论经济犯罪案件的现场》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论经济犯罪案件的现场。
第四篇:经济犯罪案件举报报案须知
经济犯罪案件举报、报案须知
一、发生在我市范围内的经济犯罪案件,可以向市公安局经侦支队举报、报案,也可以向案发地公安分局经侦大队举报、报案;发生在我市各区(包括葛店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经济犯罪案件,向各区公安(分)局经侦大队举报、报案。
二、举报、报案可以采取电话、传真、发送电子邮件和当面举报、报案等方式进行。
三、为使公安机关能清楚地了解案件基本情况,及时为您排扰解难,打击经济犯罪,请你报案时尽量提供以下资料:
1、本人的有效身份证明文件,单位报案的同时带齐营业执照原件及其复印件1份,并应在复印件上注明提供时间及写上“由本单位复印提供,与原件相同”,加盖单位印章,经办人签字(捺指纹),非法人代表报案应携法人代表授权书及本人工作证件。
2、提供有关涉案人的照片、证件、通讯号码、地址、体貌特征等材料。
3、请提供本人及其他协助人的联系电话,以便随时联系。
四、报案提供材料时,请尽量同时提供有关证明材料的原件及其复印件。
五、非紧急情况下不得委托他人代理报案,被害人或经办人应当向公安机关如实提供证言。
六、报案前同一事实已由人民法院受理的,要如实提供法院受理的有关证明材料。
举报电话:(区号:0711)
市公安局
110(24小时)
市公安局经侦支队(市公安局办公大楼1006室)
电话:3851117 传真:3752704
电子信箱:ezjzzd@163.com
葛店开发区公安局经侦大队
3812673
鄂城分局经侦大队
3873606
华容分局经侦大队
3582373
梁子湖分局刑侦大队直属中队
2416168
西山分局刑侦大队
3232115
第五篇:《经济犯罪案件侦查》课程.
《经济犯罪案件侦查》课程
《侦查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经济犯罪案件侦查学》则是奠基在其之上正在蓬勃发展的一门新型学科,是一门大有发展前途的特色学科,是亟待研究探讨和加强人才培养的学科。《经济犯罪案件侦查学》内容新颖,内涵丰富,在高校课程中,在侦查学科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教学队伍
1、整体实力雄厚,综合素质高。课程负责人任克勤教授,广东警官学院侦查系主任,侦查学学科带头人,中山大学法学院硕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侦查系客座教授,“全国公安系统优秀教师”,全国《侦查学论坛》编委,广东省警察学会侦查专业委员。在公安高校从事侦查学科《刑侦》和《经侦》教学25年。教学评估多次获奖,科研成果丰硕,出版著作教材20多部,发表《经济犯罪侦查学基础论纲》,《广东经济犯罪问题初探》等经侦论文10多篇,主持省部级项目多项,其中主持完成的省级课题《广东经济犯罪研究》获广东省“九五”规划优秀成果三等奖。多次立功受奖,是全国公安院校中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经济犯罪侦查方面的学者。
主讲教师徐洪江、赵芳、李卫平等都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李樱杕教授是我院专门为经侦专业教学引进的经济学专家,赵芳副教授曾多次被评为“全国工行系统优秀教师”。多名教师在《经济犯罪案件侦查》的教学中,获教学评估一、二等奖,有的被评为“优秀教师”。五年来,共发表本专业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10余部,课程组教师积极参与了公安部“经济犯罪侦查规划教材”的编写,多人担任主编、副主编,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许多教学科研项目获得各种奖励。理论教学与模拟经侦实战教学相结合,特色鲜明。
2、团队精神强,总体结构合理。本课程教师知识结构合理,既有从事侦查学研究和教学多年的专家,也有从事经济学研究和教学多年的学者,专业教学上不仅具有丰富的侦查教学经验,同样也具有深厚的经济学基础和实践经验。
职称结构合理,其中有教授2名,副教授4名,讲师2名,助教1 名;副教授以上的教师占比为66.7%。
学历层次较高,有经济学硕士2名,法学硕士1人,在读法学硕士2名,在读会计学硕士1名,经济管理研究生1人,大学本科2人。
年龄结构上中青年教师占优势。45岁以下的教师5人,占55.6%,其中35岁以下的教师4名,占44.4%。年龄结构反映了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和发展潜力。
注重中青年教师的培养,支持参与经侦实践,实现“教官”和“警官”的角色融合。有3名中青年教师正在攻读硕士学位。4名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指导了4名青年教师,有1人晋升为副教授,2人晋升为讲师,促进了中青年教师的成长。
3、教研促教改,教改出成效。从经济犯罪案件侦查的特点出发,实施经济学、法学与侦查学知识及能力衔接的教学内容设计,推行“案例教学法”,强化经济犯罪案件侦查实战能力训练。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课程组合作完成的《电化教育试验课程“刑事侦查学”》获得广东省高校第六批电教试验优秀课程二等奖。发表了《经济犯罪侦查学教学设计难点分析》、《广东经济犯罪侦查专业人才培养方略探析》等多篇高质量的教改教研论文。
二、教学内容
1、内容设计上,经济学、犯罪学和侦查学融为一体,基础性与现代性相 统一。教学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体现了经侦课程内容的先进性。科学地把握经济学、犯罪学、刑法学与经济犯罪侦查学的关系。
2、内容安排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相互促进,教书育人效果明显。传授理论知识与侦查基本技能,课堂讲授和参与实践相统一,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与熟练掌握经侦技能和提高执法能力相并重。
3、实践教学中,既有单项实验,又有综合模拟实训。针对经济犯罪案件侦查工作的特点,突出该课程的知识性、实战性、应用性,以提高经侦专业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培养和提高经侦能力为核心,重点采用模拟案件侦查的方式,具体采用经济犯罪侦查教学配合单项和综合技能训练相结合的方法。侦查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各项侦查技能得到有效地锻炼和提高。
三、教学条件
1、教材自编与合编相结合、主教材与辅助教材相配套,本课程有高水平的自编教材。从1997年开始,由任克勤教授主编,由主讲教师徐洪江副教授、张玉海讲师等和实践部门人员参加,编写出版了具有高水平、并结合了广东特色的《经济犯罪案件侦查》教材,供我院公安专业学生使用。
2003年徐洪江等又与刑警察学院合编了面向全国经侦学生的《经济犯罪案件侦查》作为辅助教材。大部分主讲教师积极参与了6部公安部统编的“经济犯罪侦查系列教材”的编写。为学生自主学习,编辑了《经侦办案程序》教学光盘、搜集了教学录像近300盒(碟)音像资料,作为教学辅助资料;从实际部门复制了30多个经济犯罪经典案件侦破录像资料,作为案例分析教学资源。配合课程教学,编写《经侦实验训练案例教材》。具有鲜明特色的完整的教材体系。
2、实践教学环境具有先进性和开放性。我院近年来投资数百万元,在两个校区为侦查专业建立了实验训练场地,如模拟犯罪现场、模拟侦查实验室、模拟审讯实验室,心理测试实验基地,形成了设备先进,功能齐全,总面积400多平方米的侦查训练场地,为侦查专业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环境。经济犯罪侦查专业作为目前学院重点建设的专业,再次加大了专业建设投入,规划三年投入60万。已有完备的经济犯罪侦查课程、实验室、实践基地和网络教学的建设规划,正在分步骤地进行经济犯罪案件侦查综合训练实验室的建设。并与省公安厅经侦总队、佛山等公安机关的经侦部门建立经侦教学研究实践合作基地,从而为经侦专业教学提供优良的开放性实践教学环境。
3、网络教学资源开始启动,逐步发挥作用。校园局域网为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先进的技术,我们依托校园网搭建的网络平台和提供的技术支持,有计划分步骤地将制作成熟的经济犯罪侦查课程资源和经侦相关的电子文献资料发布在网上,开展网上解疑、网上提交作业,拟建立网上BBS论坛,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自由互动交流,活跃思维、增长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同时,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搜集资料、查询信息、开展交流,拓展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多种教学方法灵活使用。经济犯罪侦查课程,涉及经济学、法学、犯罪学、侦查学等多学科知识,是交叉性学科课程,属多元化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学科,知识面广,内容丰富。因此,教学必须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1)实物照片、模型展示法。(2)案例讨论教学法。(3)诉讼卷宗阅读分析法。(4)模拟侦查实训法。(5)观摩见习教学法。
2、充分恰当运用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本课程的教学在2001年已全面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运用多媒体优化组合解决经侦教学中重点和难点。多媒体课件与案件资料演示法、案例教学结合,理论考试与实务能力考核有机结合,提高了教学效果。
五、教学效果
1、同行评价较高,社会声誉很好。本课程教师在多年经侦教学过程中,同事反映本课程组具有较高的教学素养,专业基础扎实,积极钻研业务,努力探索教学规律,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教学效果显著,得到同行一致好评。本课教师还承担了许多校外讲学任务,受中山大学、公安大学、省公安厅经侦总队和基层公安经侦部门邀请,进行讲学和经侦业务培训,获得了校外专家的高度评价,得到了经侦同行的好评。特别是在2003年全省经侦执法大轮训和2004年大练兵活动中,本课教师受到省公安厅高度评价,有的受到嘉奖。
本课程在专业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教学条件、科研成果等方面,居于全国领先水平。我院是全国公安高校开设《经济犯罪案件侦查》课程最早的学校之一,(1998年)也是公安高校成立经侦查教研机构最早的学院之一,更是全国公安院校开设经侦专业最早的院校之一。本课程现有2名教授、4名副教授。既有共享的侦查综合实验室;又正在建司法会计鉴定、假钞识别等经侦课程专用的经侦实验室。并有多个经侦“教学科研实践基地”。承担了多项省部厅级校级科研教研项目,成果丰硕。
2、学生评估优良。在教学评估中,多位教师获教学评估一、二等奖,多人位于班级前几名。依据问卷调查,学生对本课程的主讲教师教学效果满意,印象深刻。
3、课堂教学效果好。录像资料反映任克勤教授等主讲教师授课警容规范,仪态端庄、声音清晰洪亮、富有教学激情;备课充分,重点突出,难点分析透彻,逻辑结构严谨,结合案例,联系实战;语言形象生动;课堂教学气氛活跃,学生参与程度高,师生互动效果明显。
六、本课程的主要特色
1、坚持教学科研办案实践“三位一体”的课程建设模式
课程组教师积极参加经侦实践办案。近年来,先后有7位教师参加办理经济犯罪案件100多起。教学服务经侦实践,服务队伍建设。负责人任克勤教授等主讲教师多年以来一直坚持为经侦实践部门讲课。经常应邀参加“经侦疑难案件会诊”。2003年参加了全省公安经侦部门“执法大轮训”的教学,2004年担任全省经侦部门“大练兵”指导工作。通过办案实践,更新充实教学内容,提炼研究课题,为领导决策服务。如赵芳副教授在参与经侦实践中,写出了关于《我省连续发生多起利用商业承兑汇票诈骗银行巨额资金案件》的调研报告,作为广东省公安厅《重要情况专报》报给广东省委、省政府及公安部,并通报全省公安机关,对领导决策产生了重要影响。
2、实践教学条件优越,教学方法多样化和教学手段现代化
经侦教学既有共享的大侦查综合实验室;又在建设司法会计鉴定、假钞识别等经侦课程专用的经侦实验室。并有多个稳定的经侦“教学科研实践基地”。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既重视知识传授,又重视侦查能力培养。采取课堂讲授、实物演示、案例教学,特别是单项实验指导、模拟综合实训等多样 化的教学方法,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成为经侦教学的显著特色。
3、主教材质量高,教材建设成效显著
有高水平的自编教材是本课程一大主要特色。课程负责人任克勤教授主编的《经济犯罪案件侦查》是本课程指定的主教材,该教材在全国同类教材中出版早、水平高,被西南政法大学等政法公安院校采用。还被省公安厅指定为2004年全省公安机关经侦“大练兵”业务用书。该教材获学院优秀成果一等奖,获广东省九五优秀规划课题三等奖。分别被公安大学出版社、广东警官学院和广东省公安厅推荐参评“全国公安系统优秀教材”。我国著名侦查学家、中国人民大学侦查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徐立根教授为本教材作序,给予高度的评介。课程组教师还参编了公安部“经济犯罪侦查规划教材”,并有多部合编教材。具有鲜明特色的完整的教材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