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东西方艺术审美形态之异同

时间:2019-05-14 21:16: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东西方艺术审美形态之异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东西方艺术审美形态之异同》。

第一篇:浅谈东西方艺术审美形态之异同

浅谈东西方艺术审美形态之异同

摘要:人类从事绘画创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洞窟里的壁画、彩陶上的图案、希腊克里特岛壁画和意大利架上绘画的油画都是见证。至此,东西方绘画艺术均走过了两千年的光辉历程。虽然它们在表现形式与创作思维上究竟存在差异,但现代绘画的各画种仍在兼收并蓄中健康发展。那么东西方绘画艺术究竟存在那些异同呢?

关键词:东方绘画艺术,西方绘画艺术,特点,比较。

首先,东西方文化传统、思维模式不同、它导致了各自的绘画在审美观念上必然会出现差异。中国文化的基本思维模式是“天人合一”。所谓天人合人,就是认为世界是天、地、人三方面的和谐统一,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从这一点出来,中国文化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特别强调顺应自然,强调个人的“小我”必须融入民族的乃至宇宙的“大我”。这种文化精神反映在绘画观念上,就是认为人与自然之间、精神与物质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认为艺术的最高层次不是站在客观之外把握它的特点与规律,而是尽可能融入到客体之内去,理解客体、体会客体,让主、客体融为一体,最终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于是,中国画历来不以再现自然、悦人眼目为目的,而是重在“立意”,使作品成为画家修养、人格和情绪论的载体。所以中国画历来偏重表现作者的感情,注重抒写主观感受,不过分强客观,画家所画常在“似与不似之间”,不受拘束。因此,它靠的是哲学和文学发展。毕加索就曾说:“中国画真是神奇。齐先生画水中的鱼,却没着一点颜色,用一根线画水,却让人看到江河,嗅到了水的清香。有些画看上去一无所有,其实却包含着一切。墨竹、兰花,是西方人不能画的。真是了不起的奇迹。”

与此相反,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和哲学传统,部体上是以人与自然的对立,即天人相分的观念为基础的。在西方,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神临自然、宗教的权力至高无上,就是人要驾驭自然、征服自然。这两者的观念虽然有所不同,但都是天人对立、天人相分的。从这种观念出发,西方人文理想的最终目标就是认识自然、征服自然,从而获得人生幸福;西方的自然科学自伽利略以来的400年间,都是在走一条分析的道路,总是不断地将客观物质世界一分为二。这种精神渗透到绘画艺术中,便体现为强调客观地表现现实对象。西方绘画总是把科学运用到绘画中,要求画家以纯客观的方式来把握自然,即画家所画一定要与他所看见的保持一致。因此,其发展靠的是科学,如透视学、解剖学、色彩学、光学,靠技术、物质材料。以上这种哲学与审判观念上的差异,又进一步造成了东西方两种绘画在基本技法和表现手法上的不同。西方绘画要客观地再现眼前的现实世界,所以特别强调用色彩和光影明暗去塑造对象。这是西方绘画与中国画在形式上最重要的区别。

对于中国画来说,线条是基本造型手段,色彩是从属性的。而且从不画光影明暗。中国画不论描绘山水、花鸟人物都离不开线条的运用。画家们总是靠粗粗细细的线条来勾勒造型,然后敷以颜色。这些颜色有时是单黑的,有时是五彩的,它们往往也会被精心区分出干、湿与浓,而这些差别一般都不会被明显地强调。中国画常常是要让观赏者从并不丰富的色彩层次中去领略世界的五彩斑斓,去想象物体的凹凸远近。这种感受不是来自视觉直观,而是依靠了联想和想象的参与。

西方绘画则不同,其画作中的物象界限不是用线条来区分,而是用色彩的深浅、光线的明暗来表现,就像我们眼见的实物一样。西方绘画用亚麻籽油来调和各种颜料,色彩十分丰富。通过这些色彩的精心运用,画家可以表现出物体的明暗差异,物象的体积、质感和空间感,以及物体在一定光源照射下所呈现出来的视觉效果。这也就是说,西方绘画总是刻意强调色彩的丰富性与结构上的差别。它所追求的,是在色彩的冷与暖、厚与薄、深与浅、淡与浓等多组关系中,营造出直观的视觉效果。从整体上看,这种美学追求更有光学意义,更富于几何精神和理性思考。

总之,我们应该认识到,由于哲学观和人生理想的差异,西方绘画与中国画本是两种不同形态的视觉艺术。中国画讲究空、无,表现为“虚”,西方绘画讲究确、有,表现为“实”;中国画重表现,西方绘画重再现;中国画写意,追求神似,本方绘画写寮,追求形似;中国画以线条作为主要造型手段,西方绘画 主要是由光和色来表现物象;中国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西方绘画则严格遵守空间和时间的界限;中国画不讲究叙事,党把背景和细节省略掉,西方绘画则注重情节描述,更注重环境的细致刻画。

第二篇:当代艺术的审美形态

当代艺术的审美形态

当代艺术从时间上说,美术史对“当代‘的时间界定为20世纪60年代以后。从这个时期开始,伴随国际主义艺术阵营的兴起,艺术史上发生了激进的变革。原本被顶礼膜拜、推崇备至的艺术模式和信条被彻底打破。历史由现代翻向了当代这个崭新的一页,从本质上说,当代艺术是对传统理论的规范持有批判、颠覆态度,具有实验性、先锋性及革新精神的艺术。它从传统的架上艺术形式演变到装置、影像、行为、表演、偶发、新媒体等多种形式,是对传统意识上的各艺术门类界线的破除,同时对”艺术“的性质和定义提出了新的质疑和挑战。

当代艺术从根基上动摇了传统绘画艺术,将艺术的表现性、象征性及个人心理状态的流露表现的淋漓尽致,并把传统绘画艺术的高低之别、雅俗之分完全打破。

从本质上讲,当代艺术不是追求和谐的艺术,是在互反、对立的不同思路下进行创作的,这种互反的对立来源于人精神上的矛盾,来源于人和社会的异化。所谓审美,不应该只是对美的审视,它人类的感性活动,从鲍姆嘉通提出这个概念开始,这个词就包含对非美和丑的体验,并非只是审“美”。当代艺术以个性化的表现排斥大众的共性意识和固有意识,同情和关注自身,强调个人创造的优先性,关注生命的个性和瞬间性,实现实现艺术对生命意义的追求,正是这种人文精神导致了当代艺术对各种可能性的尝试与实验,从而达到对传统艺术的突破。

当代艺术的特点决定了它的传播结果,即:不是对艺术发展的简单定论,也不是以“普及”和“提高”大众的审美认识为主要目标,它的发生于发展也不是以审美性为首要表现目的的。对当代艺术的审美取向及评价如今依然存在着很大的争议。

艺术形式多样化是当代艺术的突出特征。

在形式上,当代艺术杜绝创造符合人们一贯审美的口味的形象,而寻求直接现实的刺激、颤动以及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感官体验的艺术语言。现成品、影像、数字、声、光、电等现代元素的应用,把生活中的情趣和气息活生生地引入当代艺术作品中,使艺术更多地带上了现实生活的印迹。崇尚经典和个人英雄主义的时代过去了。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家也卸下了对现代社会宏大叙事和全球性问题的反思判断的重负,而开始关注自己的真实生活,着眼于浓厚的大众文化和个性化日常经验的艺术表达。但是当代艺术的审美取向决定了当代艺术并不等于当代艺术就是“大众的”,也就是说:当代艺术大众化,并非意味着,当代艺术就是大众的。当代艺术虽然呈现着平民的面貌,却不具有平民的本质。当代艺术作品中呈现的各种日常的生活场景极易吸引观众的目光。虽然作品的元素大众化、生活化,但作者的表达并非针对随意的任何人出发,而只是借助这些为人所熟知的生活元素为材料尔组成符合自己意向的独特信息与情感符号。

30多年来,中国的当代艺术在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语言方式和文化针对性(但实际上,中国的当代艺术本身就带有着先天的不足)。在语言形式上当代艺术渐渐饿从传统的语境对艺术的理解中解放出来,诸如美、意境、技术等古典美的范畴;审美意象与结构发生了变化,艺术饿取向也更加多元化。从内涵上讲,当代艺术重在对当下社会现实及人生存状况的关注、社会问题的批判,可以说,中国的当代艺术从一开始,就是借助西方现、当代的语言成果,来表达一定的社会性及人文性的关怀。进入20世纪,当代艺术更加倾向于对物质消费文化的迷恋与表现。

80年代的“新潮”前后,中国艺术家们在西方思潮的影响下,开始摆脱“文革”艺术的束缚,借助西方现代艺术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对现实的重新认识和理性批判。这个时期出现了很多的艺术团体,如:星星美展、野草画会、伤痕美术和生活流,还有以陈丹青为代表的“西藏风” 等,这些都集中体现了那10年中艺术家们丰富的探索成果。那个热情高涨、理想化的年代,艺术家为了艺术而艺术,执着于神圣的艺术理想。可以说,中国的当代艺术一开始就是以前卫的形态出现的„„

第三篇:东西方管理思想的异同01

东西方管理思想的异同及融合趋势

摘要:不同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决定了东西方在管理的方式和方法上也是不同的。在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下,我国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照抄照搬西方的管理模式显然是不合适我国国情的,只有在充分考虑各种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的基础上,有扬弃地选择适合我国企业的管理方式和方法,做到古为中用,洋为中用,才能真正找到一条适合我国企业的发展道路。关键词:文化传统;价值观;差异;东西方管理思想;融合一、东西方文化传统及价值观念的差异

(一)对事物的评价方面

中国:偏重社会。以人为本,从人出发,将自然对象人格化、人际化、伦理化、社会化,注重与强调“天人合一”,表现为政治伦理思想的早熟和兴盛。

西方:偏重自然。将人物化。早期西方核心的管理思想是以管物的方式管人,将人际关系自然化,强调人是自然的一个部分,表现为自然科学的发达。

(二)对效果(效用)的评价方面

中国:重整体、群众意识,政治伦理上表现为集权至上,个人的忍让,服从和牺牲,自我意识淡薄。

西方:重个人,强调自我,伦理上表现为自私、竞争、进取心和强烈的自我意识。

(三)在对利益的态度方面

中国:重志轻功,服从于整体的伦理标准代替了利益欲望,祖宗与宗族的教训礼法,比任何实际利益都重要。

西方:欲望被看作是人的自然本质与合理要求,被看作是推动历史的动力,从而将功利作为评价历史的标准。

(四)在认识论的理解方面

中国:重直觉,重内省,重先验理性。

西方:重实验,重事实,重逻辑理性。

二、东西方管理思想的异同

文化是造成管理现实的原因,而管理则是文化的结晶,特定的管理思想总是寓于特定的文化传统之中,并受特定文化传统的支配和影响,从而带有特定文化传统的特征和烙印。因此,从上面对东西方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差异的分析,不难推出东西方管理思想的差异。

(一)对管理核心的认识上

东西方传统价值观念在对人和物的态度上分居两极,则在对管理核心的认识上就自然有

如下差异:

1、中国:重视人的力量,对人施加艺术化的管理。认为人是管理的核心,把人(特别是人才)的主导地位突出出来,强调人(民)本思想。因此,在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中,民本思想与人才思想一直占据着主导和核心地位,而时时、处处被思想家们、被所谓的“仁君明主”所注重、所强调。据《尚书》记载,我国在上古的尧、舜、禹时期就已经有了以民为本的管理观念。《管子·权修》中认为,“天下者,国之本也,国者,乡之本也;乡者,家之本也;家者,人之本也;人者,身之本也;身者,治之本也”。明确指出:“以人为本,本理则固,本乱则国危”。显然,这是典型的人本管理思想。由此可见,现代管理中的人本管理原理已体现在几千年前我国古代哲人著作中。学者李躬圃就此认为:“正是中国古代管理学者们深刻地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中分析总结出人类社会发展需要以民为本的基本管理。并不断地强化这一认识,他们才能如此豁达而响亮地在古代民族之林中喊出:“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人之天下也。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从而较早地产生了直到孙中山先生仍奉之为准则的“天下为公”的民本管理思想。

2、西方(重物)技术化管理。首先,在西方行为科学理论出现之前,西方管理界和理论界一直把研究的注意力和重点放在物质资料的改进和提高上,放在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提高上,放在生产方法与手段的设计与更新上,因而也就把管理的重点放在直接生产管理上。近代的詹姆斯·斯图亚特和亚当·斯密等对劳动分工协作与劳动效率之间的关系作了精辟的分析。如亚当·斯密就制针业为例,指出由于劳动分工协作每人每天生产效率提高了2400倍。因此,他认为劳动分工对提高劳动效率的作用体现在:分工提高了劳动者的熟练程度;分工使每个人专门从事某项作业,节省了从一种工作转变到另一种工作所损失的时间;分工使专门从事某项作业的劳动者比较容易改良工具和发明机械。

(二)在管理的方式、方法和手段上

由于东西方在管理核心问题上的分歧,从而必然导致在管理方式、方法、手段及其重点上的差别。

1、中国:在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的指导下,其管理方式与手段体现如下特点:(1)十分重视“人”的作用并强调要“知人善任”。《管子·权修》篇中说:“察能授官,班禄赐予,使民之机也”。苟子也主张察能授官,他说:“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刘邦主张,爵以功为先后,官以能为秩序。(2)十分强调“士气(续致信网上一页内容)”的重要性。《孙膑兵法》中说到:“合军聚众。务在激气。复徙合军,务在治兵利气。临境近敌,务在厉气。战日有期,务在断气。今日将战,务在延气。”这里的五种激励士气的方法对于现代组织管理有很大的裨益。

(3)十分讲究激励的艺术。《慎子·逸文》中明确指出:“罚也,禁也,赏,使也”,意谓惩罚是告诉不应该的行为,奖励是倡导人们应该的行为。而这又是以是否符合组织既定目标为判断标准的。因此,正确地使用奖惩方法可引导人们的行为,这是管理中不可缺少的方法。《荀子·富国》中则明确指出奖惩重要性:“赏不行,则贤者不可得而进也;罚不行,则不肖者不可得而退也……若是,则万物失宜,事变失应……”。中国古代思想家们还特别强调实行奖惩应有一定的原则。《诸葛武侯集》中论及奖惩原则的时候就强调“诛罚不避亲威,赏赐不避仇怨”,又指出“人君先正其身。然后行其令”,即要“先理身”,后“理人”,强调管理者要以身作则,身教胜于言教。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偏重管理手段的艺术化、柔性化。

2、西方:西方既然把管理的核心放在对“物”的管理上,同时把人也视为物化的管理对象,那么,在管理方式、方法和手段上也就自然注重采用标准化的机械管理方式。一方面在对物的管理上,注重生产工具和工艺流程的设计与控制,如詹姆斯·斯图亚特和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论”。瓦特和包尔顿的“依据工作流程的要求而合理安排机器、厂房的布局,生产工作计划,生产过程规范和产品部件的标准化以及杜平的“工场和工厂的管理者应借助几何

学和应用机械学对节省工人劳动的所有方法进行特别的研究”等等。另一方面,在对人的管理上,侧重于“动作研究”的基础上制订和实施标准化的操作方法和工作定额。目的在于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如古希腊的“音乐节奏化的标准动作”,查尔斯·巴贝奇的“管理的机械原则”(即采用其设计的计数机器来计算工人的工作量,原材料的利用程度等)另外还有泰罗的三大实验等。由此可以看出,西方偏重于管理手段的“技术性”和“硬性”方面。1 [2]

第四篇:试述:东西方管理思想的异同

东西方管理思想的异同

东西方管理思想具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中不断发展并完善成熟,形成了有各自特色的管理思想体系。东西方传统价值观念在对人和物的态度上分居两极,因此在对管理思想的认识上就存在着不同之处。管理活动从内容来分,大致可以分为决策、组织、人员配备、激励、控制五个方面,由此我们也就这五个方面来进行比较。

1、在决策方面,西方强调民主决策,强调权力制约,三权分立、议会制代表了西方的政治文明和管理思想。东方强调个人独裁,东方人更愿意把命运托付给强者,他们相信领袖胜于相信自己,所谓的“唯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治一人”充分的说明了这一点。

2、在组织方面,西方组织松散化、扁平化、横向联系多,东方组织紧密化、层次化,上下联系多。

3、在人员配备方面,西方重视发挥人的个性,愿意把人安排到他自己喜欢的岗位上去,而东方强调个人应适应集体、服从集体,喜欢把人安排到组织认为他最适应的地方去。

4、在激励方面,西方强调物质激励,认为人的利己性是人的基本属性,东方更重视精神鼓励。

5、在控制方面,西方控制制度化,东方控制非制度化、弹性化。

为什么东西方文明在管理思想方面会有如此全面的差异呢,我认为这有其历史、哲学、社会基础的原因。

1、历史基础:欧洲是封建制,地方领主有很大的独立性,君王的权威小,中央必须重视地方意见,宗教对君权有很大的制约,造成了权力制约。所以决策的民主化、管理的松散化也就不难理解,而东方自秦朝建立起大一统的王朝后是郡县制,而且无论是知识界、宗教界都是为政治服务的,没有自己独立的声音,所以决策的独裁化、组织的层次化就很自然了。

2、哲学基础:西方在文艺复兴时期兴起的社会契约论等人文主义思想,认为社会关系的基础是契约,因此强调管理制度化,人本主义思想市场广泛,因此管理上强调尊重人的个性。东方程朱理学的思想僵化,宣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因此管理上强调等级秩序,集体利益,强调共性。同时管理思想上玄学化,认为最高的管理境界是无为而治,默然于心,造成管理思想的不系统。

3、社会基础:西方是商业社会,资本对政权有很大的影响,商业社会要求是法制化、制度化,而且强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体现在管理思想上就是制度化的控制,松散化的管理。而东方政府在社会生活中占据了中心地位,体现在管理思想上就是决策的集中化,而且东方家庭关系在社会关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很强调社会关系的重要性,因此管理上人性化、弹性化。

当然,同为管理思想,二者又在某些方面有着共同的特点。管子依法治国,以德治人的思想和法家崇“法”的思想,与韦伯和发型管理的思想相似。管子的民富国富同一论,与法约尔的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思想相似。儒家的“举贤任能”的思想和墨家的用人唯贤思想,与韦伯的合法型管理中领导的任命条件相似。管子提出的与时变的创新精神,与法约尔的首创精神相似。等等例证都表明东西方管理思想在有所差异的同时,又存在相同点。

东方社会与西方社会属于两个不同的社会,二者在诸多领域存在差异,但却又有着相同点,就像在管理思想方面一样,有着各自的特点但又存在相同之处。

第五篇:江南园林中的审美形态

大四写的和大家分享一下造园,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江南园林中的审美形态

【论文关键词】江南园林意境审美形态 自然美学观

【论文摘要】中国古典园林有着独特的艺术和美学创造,在与之并称的阿拉伯园林和欧洲园林——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中独树一帜。中国古典园林将自然、建筑和人文元素融为一体,集中体现了以意境创造为之高的审美取向,由意境创造确立造园的主导思想与法则,从而把园林作为一种抒情言志的艺术来进行创造和欣赏的独特样式。因此,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传承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在世界园林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国古典园林遍布东西南北,除北方的大型皇家园林之外,园林精华则密集与江南。

一、中国自然美学思想与造园理念的发展

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是“天人合一”。它追求的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一种和谐统一的亲密关系。中国三大哲学学派:儒家、道家、佛教禅宗,都讲“天人合一”,但侧重点有所不同。儒家讲“天人合一”,是从政治、伦理的立场出发的,道家也讲“天人合一”,是从遵循自然规律以求得精神自由这个立场出发的,禅家希冀成佛的“顿语”,经常是在自然的和谐相处中获得的。中国的传统的自然美学观就是建立在这种“天人合一”说的基础上,由这种“天人合一”论决定。中国传统的对自然的审美,尤其讲究人的主体地位,讲究人与自然的情感交流,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由此使得中国传统的自然美学观,较多的地注重自然物与人的联系,特别是精神方面的联系,认为自然美主要在其社会性。而西方则较多得注重自然物本身的性质,认为自然美主要在其自然性。

中国的哲学传统不是认识论,而是伦理学。这样,中国的自然美学观不能不受制于伦理观。历代帝王独尊儒术,使得儒家学说成为中国最大的学派,占统治思想,其思想基本属于伦理学的。中国的“比德”的自然审美观就是源于儒家创始人孔子。“夫玉,君子比德焉”,“智者乐山,仁者乐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就是很好的列子。到魏晋南北朝,“比德”的审美观虽然在继续发展,但又出现了“畅神”的审美观。这种审美观认为自然物的美在于它能怡神悦性。最早明确这一点的是宗炳,他在《画山水序》中说:“峰曲峣嶷,云林森渺,圣贤映于绝代,万趣融其神思,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已。"

到明清时期,自然山水经过浓缩提炼,用高度艺术技巧创造的园林意境,可以说是中国传统的自然美学观发展到了顶峰,以至于中国古典园林也发展到了一个顶峰。“窗外花树一角,即折枝尺幅;山间古树三五,幽篁一丛,乃模拟《枯木怪石图》”;“听夜雨打芭蕉,似有诉不尽的苦衷,凄凄道来;看晓风吹杨柳,又像翩然起舞的少女,飘飘欲仙在”;“片石多致,寸草生情”;“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都反映了以自然景观的塑造来抒情言志的思想。对自然山水美的欣赏,意境达到“寄情于景,寓景以情”,情景交融,并用自然景观再现在园林艺术中表达个人的思想感情。

二、江南园林中的审美形态分析

江南园林的创作,不论是写意还是写实,都以自然风景的特定气质,产生所谓的“意境”为最高准则。意境的内涵和本质,是中国园林造园的主导思想。

1.意境的涵义与本质:

意境是“意与境浑”,也就是情与景的统一。这在朱光潜先生论来便是“情趣与意向的融合”,是“情景的契合”。那么如何融合、如何契合呢?朱光潜从克罗齐“直觉即表现”理论出发,把它归结为“移情现象”和“宇宙的人情化”,“因为有移情作用然后本来只是物理的东西可具人情,本来无生气的东西可有生气”。李泽厚先生认为“意”与“境”本身又包含着两对范畴的统一:“意是'情'与'理的统一,'境'是'形'与'神'的统一。

意境的本质,用一句简单的话说,就是意与境存在着一种力的结构的同形关系。“意”和“境”并不是简单地和二为一,而是“意”与“境”的契合,这种契合是本质上的契合。其契合点就是“意”和“境”的一种力的结构的同形关系。不管什么事物,只要其“力的样式”在结构上与人情感中力的作用相似,这些事物就能表现人的情感。“一块陡峭的岩石,一株垂柳,落日的余辉,墙上的裂缝,飘零的落叶,一汪清泉,甚至一根抽象的线条,一片孤立的色彩或是银幕上起舞的抽象形状——都和人体具有同样的表现”。人的每一种心情都有其表现的事物即“客观的投影”。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实质,同意境的实质一样,也是指意与境所以统一的一种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是园主的内省与外观的统一。拙政园、圆明园等就是反映了王献臣和乾隆皇帝等人的思想感情。在园林景观中所抒发的喜怒哀乐之情,所表现得人品性情。所寄托的忧国忧民、治国治民平天下之志,是人的本质的力量,是内在的东西。

下载浅谈东西方艺术审美形态之异同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东西方艺术审美形态之异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艺术与审美[推荐5篇]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艺术畅想”。 伴随着歌舞青春,映射着明日朝阳,我们走进熠熠生辉的二月。一年一度的艺术节正吟唱着春之歌向我们款款走来。它已经......

    舞蹈艺术及审美论文

    [摘要] 舞蹈区别于其它艺术门类的最大不同点在于,它是以展示心灵与情感世界为宗旨的人体文化,且具有以人体本身为质料的特性。在现象学的维度与层面上,舞蹈的审美相关于人体的......

    浅谈实用艺术的审美特征

    浅谈实用艺术的审美特征 徐州工程学院 郜斌广一实用艺术是指实用性与审美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艺术,是一门与人们日常生产生活密切的艺术。通俗地说就是艺术的“生活化”:生产......

    浅谈崇高与优美的审美形态及其审美特征

    浅谈崇高与优美的审美形态及其审美特征 内容摘要:美的现象的审美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在美学史上,很早就有人注意了崇高与优美的不同。人们对崇高和优美的历史探讨时怎样的呢?崇高......

    江南园林中的审美形态(精选5篇)

    大四写的和大家分享一下造园,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江南园林中的审美形态 【论文关键词】江南园林意境审美形态 自然美学观 【论文摘要】中国古典园林有着独特的艺术和美学创造,......

    “艺术实践”与艺术审美教育

    “艺术实践”与艺术审美教育 内容摘要:文章探讨的是在艺术审美教育过程中“艺术实践”的重要意义,但是这里所指的“艺术实践”并非是专业艺术院校内学生的艺术学习与创作实践......

    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模版]

    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音乐是以人的声音或乐器的声音为材料,通过有组织的乐音在时间的流动中创造审美情境的表现艺术。音乐艺术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能够在人们的心灵深处产生......

    艺术(美术)领域审美目标

    艺术(美术)领域审美总目标1、初步感受、欣赏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2、喜欢参加美术活动,能感受到活动带来的快乐,培养对艺术的敏感性。3、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