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澳大利亚培训考察农业信息化报告

时间:2019-05-14 03:52: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赴澳大利亚培训考察农业信息化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赴澳大利亚培训考察农业信息化报告》。

第一篇:赴澳大利亚培训考察农业信息化报告

赴澳大利亚培训考察农业信息化报告

2005年12月4日~12月24日,在国家外专局的大力支持下,由重庆市农业局组织的“农业信息化和农业信息技术培训团”赴澳进行了为期20天的培训,并对澳大利亚农业发展进行了考察。该团先后在西悉尼大学、昆士兰州立大学进行了短期培训,通过对新南威尔士州、维多利亚州、昆士兰州的几个主要城市和周边农场的实地考察,并与三个州的农业部、基础产业部等政府部门官员、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市场管理人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探讨,全面了解了澳大利亚农业发展的特点和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澳大利亚农业的市场化程度、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标准体系建设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澳大利亚农业及农业信息化概况

澳大利亚地处南半球中、低纬度地带,全国约40%的面积属于热带、亚热带气候。60%属于温带气候;幅员辽阔,资源丰富,人口稀少,国土面积768万平方公里,人口仅2000多万人,是世界上农业和畜牧业较为发达的国家之一。澳大利亚约有460万平方公里的农业用地,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0%。但适于耕种的土地仅有50万平方公里左右,其余绝大部分农业用地为牧场和林地。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大麦,经济作物有棉花、甘蔗、亚热带水果等。小麦是澳大利亚产量最高的谷物,每年出口小麦约1600万吨,占世界小麦贸易总量的15 %左右。畜禽饲养品种主要是牛和羊,各州都有饲养,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最大的牛肉出口国、最大的羊毛生产国和出口国。乳品业也是一个重要的农业出口部门,其产值继小麦和牛肉生产之后居第三位。值得关注的是,澳大利亚每年对华出口羊毛占其羊毛总产量的一半左右,是对华出口的传统大宗商品,中国市场的强劲需求是澳羊毛业的重要支撑力;同时又是中国出口小麦的主要国家之一,上世纪80年代对中国出口年平均达到178万吨,中国进口小麦的15%。但从上世纪90年代末到2003年对中国出口大幅度下降,年平均出口仅5.6万吨。

澳大利亚人均计算机拥有量,世界排名第六,亚太地区排名第一;人均因特网连接,世界排名第九,亚太地区排名第二。由于农场主文化素质较高、网络基础设施良好。加上政府部门和商业机构的参与和支持,使其农业信息化发展也很快、水平较高。

虽然澳大利亚土地荒漠化严重、水资源短缺、地广人稀,农业自然条件并不优越,但澳大利亚却以信息化带动农业发展,通过技术改进与科学种田,特别是土地耕种及草场改良,弥补了劣势;通过大力发展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信息资源开发和共享,增加农场主获取信息的能力;利用多媒体技术和远程教育等方式提高农民素质;通过市场化引导和网络电子商务,减少商品流通环节和降低交易成本,使澳洲迅速发展成了一个集生态农业、加工农业、出口农业、服务农业为一体的、新型的农业发达国家,农业生产率(农业就业者人均GDP)居世界第二。75%的初级农产品和40%的加工农产品都能出口交易,在世界农产品贸易中占了较大份额,使澳洲不只以畜牧业著称,还成为远销世界各地的、最具竞争力的农产品出口大国。

二、澳大利亚农业及农业信息化的特点

澳大利亚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国际、国内市场体系,农业产业进入了规模化、专业化、机械化、信息化和市场化的现代农业模式。政府推行服务农业、调节市场的管理模式,增加农业科研开发和农民远程教育的投入,建立了国际化的农业标准化体系,严格实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农业劳动生产率高,农产品商品率达到95%以上,出口比例高达85%。

(一)澳大利亚农业特点

1、市场化程度高和外向型农业明显。澳大利亚地广人稀,每平方千米不足3人,人均占有资源多,农业人口比重小,因此,农业生产完全是商品生产,市场化程度高。新南威尔士州基础产业部的官员介绍说,澳大利亚农业生产完全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市场需要什么他们就生产什么。近年来,北半球国家需要大量反季节水果,他们就利用与北半球季节相反的优势,大力推广葡萄、桃、樱桃、甜柿等生产。针对亚洲人的口味,加强品种选育,如培育和生产的超甜型白肉桃,出口台湾、香港和新加坡,很受欢迎。多年来,澳大利亚政府支持农民发展出口农产品生产,但未采用欧美国家的农业补贴政策,对农业的补贴仅为4%,远低于WTO国家平均31%的水平。澳大利亚农产品质量高,成本低,国内外价格一致,国际市场上竞争力强。如牛奶,每100kg的平均成本,澳大利亚不到15美元,而美国为27美元,欧洲为30美元以上,加拿大则高达38美元。2005年全澳农产品总产值380亿澳元(不含加工后产值),不足国民经济总值的3%,出口农产品产值为290亿澳元(含加工产值)。澳大利亚人少地多,农地收成受自然条件影响也较大。特别是水资源短缺,凡遇干旱年份,农业生产便大幅度下降。2003年度,由于受到罕见的旱灾,农业产值下降了24%,农民纯收入减少了60%。由于自然和市场两方面的影响,澳大利亚农业生产年际间很不稳定,农民收成也不稳定,变化幅度较大。

12月6日,我们在澳大利亚最大的悉尼果蔬农产品批发市场考察时,大规模的交易场景和市场内繁忙有序的交易过程让我们颇为惊叹,该市场交易金额超过22亿澳元/年,而管理人员却只有7个人,其市场化程度和高效可见一斑。

2、社会化服务体系较完善。完善的社会化服务是市场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澳大利亚作为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它们的社会化服务组织非常健全,不仅政府在科技、教育等许多方面对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服务,而且各种农民合作组织也为农业发展提供各种社会化服务。在澳大利亚,农业协会十分普及,主要是按行业组建,也有按地域组建的,协会之间相互渗透,形成了多层次、多行业纵横交错的网络式的协会体系。协会在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推广普及农牧业新品种、新技术、开拓农产品国内外市场、维护农产品价格链的正常运行等方面,都发挥着巨大作用。如:悉尼果蔬协会下的悉尼市场有限公司是市场的拥有者,是2002年从政府买过来的。协会为批发商和零售商搭起了桥梁,同时也帮助批发商和政府谈判,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找政府建立相关法律,保护批发商的利益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离开了各种农民协会,澳大利亚的农业生产就无法进行,政府的农业政策也无法落实。

3、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及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培训团在澳大利亚考察时,不论是政府部门、高校和科研机构还是在农业协会、市场都深刻感受到了该国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及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的重视。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农业发展战略在该国已深入人心。

澳大利亚十分重视农产品质量,主要农作物都有专门的开发研究机构。科技投入力度很大,新产品开发上政府与农民按1∶1的比例进行投入,使新品种达到进一步优化,适应不同市场竞争。澳大利亚有较完善的技术法规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公民的法律意识和质量意识很强。政府对质量管理进行立法,如《出口控制法》等,将产品管理纳入政府行为,粮食收购实行国家验收制度;对肉制品更加严格,出口产品必须经国家检验检疫局认可方能生产。澳大利亚是第一个被欧盟接受的有机农产品供应国。加强对农产品质量的控制和引导,政府制定严格的农产品分等分级标准,完全实现优质优价。如小麦不以容重分级,而是以蛋白质含量为收购定价,从而引导农场主种植优质品种的积极性。悉尼果蔬批发市场的农产品有97%通过各种指标的安全检查,只有3%不合格。在这个程度上,悉尼果蔬协会还进一步制定了两个计划活动:一是Fresh test测试农产品是否被污染的计划;二是Fresh care种植安全产品计划,目的是加强生产过程中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这也是在更高的程度和更大的层面上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澳大利亚食品安全标准由“澳大利亚新西兰食品标准管理局”负责制定,由两国负责食品管理的部长联合领导的委员会对该局

进行政策引导和评估。食品安全标准由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批准,各州政府负责制定相应法律法规来实行,全国所有相关企业都必须接受食品安全标准,这些标准也在不断完善和修改。澳大利亚重视农业标准的制定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强制类标准由政府部门组织制定,主要包括农产品的安全卫生要求,种子、农药和农产品标识等。非强制类标准由各行业组织或协会如澳洲小麦局、大麦局、谷物研发机构、谷物协会等组织制定,包括农产品等级标准、种植养殖标准、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是澳大利亚农业标准体系的主体。

4、重视农业科研及农民培训。澳大利亚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农业科研服务体系。农业科研开发工作经费承担的比例为,州政府约占50%、联邦政府26%、高等院校14%、商业企业10%。农业科研机构以国际市场为导向,多单位多部门协同合作,形成了科学研究、农业生产、食品工业、市场营销为一体的农业科学研究网络。基本上每个州和大学都设有推广示范及科研机构,形成了以政府、大学、协会、企业共同投资的农业推广体系。农业科技的推广实行项目制,每一项科技的推广,都要明确项目主体,项目资金。项目实行招标制,农业企业、政府部门、行业协会都可以平等竞标。项目资金一般由联邦政府、州政府拨专款进行资助。政府还根据农产品的产值,向农民提取一定的科研基金,然后以项目费的形式,支持农业科研。如政府向奶农提取的科研基金为每升牛奶0.32澳分,仅占牛奶成本的1%。

澳大利亚政府十分重视农业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政府及各州均设有就业、教育和培训部。澳洲的农业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由政府出资,行业推动。农民培训的费用由政府调入,各有关大学职业学校等承担培训任务。我们与澳洲一小型农场主座谈时,了解到农场主所受的基础教育并非很多。女场主只读了11年级的书,男场主读了10年级,但经过各种职业培训,女场主还曾任过政府部门征税方面的工作,男场主也能从网上收发邮件和上网获取信息。通过长期不懈的培训,澳洲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普遍提高,农村劳动力中有三分之一接近大学文化水平。

(二)澳大利亚农业信息化特点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电脑网络普及率最高的几个国家之一。农场主呆在家里就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自从有了网络,地处僻远地区的农民便驶上了“信息高速公路”。

1、电脑和互联网应用已成为农业发展必不可少的部分。2003-2004年间,经营产值超过5000澳币的农场,其中有55%将计算机的使用作为他们商务经营中的一部分,有47%农场使用INTERNET。维多利亚州作为农场电脑拥有量最低的省,也达到了51%,使用INTERNET的农场也达到了41%;谷物类等大田作物经营者、牛羊养殖者的计算机拥有量较低,也达到了54%,上网人数达45%,超过了同期美国农场主上网的发展势头。

澳大利亚农场利用INERNET的目的是什么呢?澳洲政府的一项权威调查表明,农场主们使用英特网活动中,收发电子邮件的比率最高为39%,获得天气信息的占35%,查询可用商品价格和服务占29%。西澳作为使用INERRNET比率最高的州,其中使用电子邮件、获取天气信息和查询商品价格情况和服务的比率分别为52%、50%和35%。

在考察中我们还发现,离澳大利亚首都或商贸中心越远的地方农场主使用INTERNET的比率高于市中心附近的农场主。

2、注重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共享。澳洲政府、各类涉农组织特别重视信息资源的挖掘、加工、处理、建库工作,使农业信息资源非常丰富。如:澳洲CISC农业信息网络就为农场主提供了方便的信息与服务,它不只局限于生产中的几组数字,市场上的几类价格,而是包含农业部门所有职能及与之相关的国内外所有市场动态信息、农业科技信息、自然与气象信息、农业政策法规信息、相关行业信息等,几乎无所不包。其信息

流动还十分畅通,真正做到了信息共享、资源速递。如:由墨尔本大学、安达略大学、昆士兰大学等联合组建的澳洲著名网络门户“Agrigate”,链接了世界重要权威网站数百个,具有馆藏信息联合建设、统一上网、资源共享、分散加工、统一平台、全文连接、流动畅通等特点,迅速有效地为各界提供无偿服务。

3、农业信息化应用水平较高。因特网在澳大利亚农业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每个农场都有自己的因特网址。他们通过因特网与农民协会联系,与市场联系,从网上获取种养信息和技术,发布产品销售信息,从网上接受农协及政府农业部门的技术指导。澳大利亚的网上咨询业比较发达,不仅能够提供较为准确的信息,也为自己的咨询服务承担法律赔偿责任。网上咨询使农民如虎添翼,有的农场主索性在网上常年聘一位市场顾问,随时从网上得到咨询服务。

澳大利亚农场主乐于实施精确农业,即应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针对土地的差异管理农业,比较准确地经营操作。不但科学地利用自然资源,保护了土地和环境,恢复了生态平衡,弥补了贫瘠不足的农业自然条件,还改善了农产品品质,使澳大利亚以绿色、无污染农产品著称于世界。

澳洲政府对农业专家系统的研究和应用非常重视,开发出的农业专家系统已有39个,己投入使用的15个,如:主要作物的施肥、节水灌溉、植物保护、栽培管理专家系统;畜禽、水产饲养管理专家系统;农村经济决策支持系统等,实现农业生产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4、信息化服务体系健全,全社会参与程度高。社会化服务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业发展速度。澳大利亚农业管理体制经过近五年的改革,社会化服务体系比较完善。除政府、农业科研单位、高校等提供信息化服务外,农业信息化中介组织服务能力也很强。全社会的广泛参与也是澳大利亚农业信息水平较高的原因之一。

三、澳大利亚农业及农业信息化给我们的启示

澳大利亚与重庆有许多相似之处,以大城市大农村为一体,农业自然条件不理想,土地比较贫瘠、地理位置不优越。然而,通过农业信息化,澳大利亚弥补了这些劣势,加速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农产品出口大国。因此,分析澳大利亚农业信息化的特点和应用,对发展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一)集中投入,加大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澳大利亚农业信息化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重庆作为西部的一个直辖市,农业信息基础设施相当薄弱,如:每百户农家所拥有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和电视的数量分别为28、13、55,离澳洲相差甚远。重庆要想以信息化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首要的是突出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多种形式推进信息服务。政府在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上要起主导作用,整合资源、集中投入,尽快扭转目前各电信营运商各建各的通道、恶性竞争、各单位和部门各自为阵分散投入的不利局面,尽快建设一个相对完备的信息网络体系,加快网络设施的更新换代。正如澳大利亚偏远地区使用电脑和互联网的农场比率高于近郊农场一样,重庆利用农业信息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将大有可为。

(二)重视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提高农户的文化科技素质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落后最根本的是劳动者文化科技素质的落后。重庆超过3000万人口,其中农村人口超过2/3,人均土地拥有量低,农民对信息化的需求意识差,获取信息的能力差,信息匮乏是重庆农民难以致富的重要原因。重庆应当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走劳动技术密集型的集约农业道路,在引进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和加快农民技能培训上下功夫。通过网络和信息化技术手段,开展农业多媒体远程培训,尽快提高农民素质和能力,解决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各种问题。

(三)统一标准,实现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现在信息标准不统一,直接影响到信息的利用价值。在制定标准的基础上,着手整合涉农部门的资源,统一发布制度,统一标准和规范,建立涉农部门信息交流共享机制。目前,重庆涉农机构的农业信息分散、封锁、利用率低,水平也参差不齐,大量科技信息、政策信息等无法资源共享、灵活利用。借鉴澳大利亚管理信息资源的经验,重庆市应统一标准,统一规划,处理好农业信息的采集、加工、处理、建库、共享等工作,把各涉农机构的信息资源有机地整合,疏通信息流动渠道,形成共享、丰富、流动畅通的农业信息资源体系。要更加突出农业信息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实现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四)注意发挥龙头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作用,提高农业生产的集约化程度

重庆农村地区网络基础设施落后,农村贫困,不可能像澳大利亚一样大范围的应用计算机和网络经营农产品。借鉴澳大利亚农协的桥梁作用,可以优先发展传统农村中介组织的信息化,发展基层信息化代理机构,如乡镇一级的农技站、供销社等。把重点服务对象定位为对农户生产经营起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经营实体),以“龙头”企业为“二传手”将信息传送进村入户。同时,开发一批农民“用得起、用得了、用得好”的信息终端产品,如:重庆正在探索使用的“农网广播”语音服务电话和“移动农网”手机短信等,促进信息的进村入户。弥补重庆地区信息闭塞、交通不便的缺点。

(五)因地制宜,突出优势产业,有重点地推广应用信息技术

重庆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做好优势农产品布局规划,因地制宜发展优势农业产业,突出优质粮、生猪、柑橘、中药材等优势产业,有重点地推广应用信息技术。如,农作物资源信息数据库建设、优质瘦肉型良种猪信息管理系统等项目。不断地学习和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发展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形成良性循环。针对重庆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低、高度分散、农民的整体素质不高、资金缺乏、商品率低的特点,重庆农业的发展应当着眼国内市场,加大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建立灵活的市场体系。同时引进和培育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和农业经济合作组织,通过带动,扩大生产规模,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和农产品质量等级制度,通过信息化带动实现跨越式发展。

第二篇:关于赴澳大利亚培训考察的报告

关于赴澳大利亚培训学习考察的报告(摘发)

大 中 小 日期:2008-05-05 访问次数:1383 按: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党委加强干部出国考察学习管理,外出干部回国后都要撰写高质量的考察报告,并在全场科级干部会议上专题汇报考察学习的情况、收获和体会。现将该场党委书记穆振堂同志赴澳大利亚学习考察报告摘发,供参阅。

关于赴澳大利亚培训学习考察的报告(摘发)

河北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党委书记穆振堂

为了解澳大利亚环境保护发展情况,学习澳大利亚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实践经验,经省林业局批准,2007年12月28日至2008年1月17日,我参加了国家环保总局组织的环保培训团,在澳大利亚进行了21天的学习培训。通过考察学习,达到了了解情况、学习经验、开拓视野、加强交流的目的。

一、澳大利亚的环境状况

澳大利亚全称澳大利亚联邦,地处南半球的大洋洲,国土面积769.2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36735公里,沙漠和半沙漠占全国面积的35%,平均海拔350米,是世界上地表起伏最缓和的大陆,全国分为东部山地、中部平原、西部高原3个地区,北部属热带,大部分属温带,全境降水年平均仅470毫米,是世界上降水量最少的大陆。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环境质量最好的国家之一。其生态环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水环境:澳大利亚是个严重缺少水资源的国家,他们在尽量节水的基础上,加大了水环境的治理与管理,境内所有河流和海洋的水都是清彻碧蓝的,即使在城区河里的水都十分干净。堪培拉污水处理厂排出的处理后的水COD小于5,BOD小于1。

二是大气环境:在澳大利亚的所到之处无不是空气新鲜,蓝天白云,远处的高大建筑清晰可见,一点都没有灰蒙感觉。

三是城镇和乡村环境:在澳大利亚几乎分不清城市和乡村,城市高楼不多,到处是整洁的街道,漂亮有序的别墅,花、草、树协调规划,错落有致,公路、街道、门店前见不到一处白色污染和乱堆乱放的柴草、碎砖,车辆停放自觉、规范,没有侵街占道现象,给人一种洁净、舒畅的感觉。

四是公路交通环境:澳大利亚的公路比较通畅,道路两侧多是各种形状的树木和整齐的花草绿地,路过居民区有隔音板,坐车观光两旁的景色也是一种旅游的享受。

五是生态环境:澳大利亚的热带雨林,植物公园,人工栽种的花、草、树木都保持了植物物种的多样性和持续性,为保护生态,澳大利亚实行了世界上最严格的出入境检验检疫制度。

在澳大利亚,头顶上似乎永远是湛蓝如洗的天空和轻盈飘动的白云,大地上到处是如荫的绿草和片片野花,空气清新得令人心醉,街道上见不到垃圾和尘土,更见不到烟囱排放的浓烟、工厂排放的废水。走在堪培拉、悉尼、墨尔本等城市的街道、广场、校园,经常会有白鹤、鸽子、野鸭等鸟儿落到你眼前,旁若无人地散步、觅食,“胜似闲庭信步”。这里,人与自然得到了和谐发展。

二、澳大利亚环境保护和建设方面的做法

澳大利亚有如此好的生态环境,从客观上看,地广人稀,环境自净能力很强,环境容量很大,是一个重要原因。从主观上看,政府、企业、公民环境保护意识很高,建立了专门的环保机构,制定了法规政策规划,合理布局生产力,优化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加大投入,加强管理,严格执法,加大环保宣教力度,鼓励公众参与。

1、政府高度重视并主导环境保护工作。澳大利亚生态环境建设属于典型的政府主导型模式。

一是机构体系健全。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最早设立政府环保部门的国家之一。早在1970年,维多利亚州就成立了环境保护局。目前,澳大利亚在联邦政府(Commonwealth Government)、州政府(State Government)、地方政府(Local Government)三个层次都设有专门的环保机构。联邦政府设有环境与遗产部。州一级的环保机构较为复杂。以维多利亚州为例,政府设立了自然资源与环境厅,下设环境保护局、自然资源局和生态再循环局。为应对温室气体效应问题,澳大利亚联邦政府专门成立了温室气体效应办公室。健全的机构体系为澳大利亚政府主导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奠定了基础。

二是人力和资金投入充足。澳大利亚联邦环境与遗产部有500名工作人员,各州环境部门的工作人员都在1000人以上。近年来,澳大利亚每年的环境保护投资都超过85亿美元,约占GDP的1.6%。维多利亚州环保局每年的经费预算为3200多万美元,其中大部分来源于州政府拨款,一部分来源于排污收费。充足的人力和资金投入为澳大利亚政府主导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提供了条件。

三是政府直接统筹环保工作。澳大利亚实行联邦制,联邦政府与州政府之间主要通过协商和合作方式来实现国家环境发展规划,州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则主要采取直接干预方式使州环境规划得以实施。各级政府都直接主导相应层次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的实际运行,绝大部分环保工作由政府直接参与完成。统管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发展规划和实际运行是澳大利亚政府主导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具体表现。

四是因地制宜,分区管理。澳大利亚根据资源生态环境特征,把国土划分为若干个区域,因区施策。维多利亚州把全州分为4个区域,州环保局在每个区域都设立一个办事处。昆士兰州把全州划分为北部、中部和南部3个地区,州环保局内设的地区办公室常年在各自的地区办公。因地制宜、分区管理是澳大利亚政府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基本做法。

2、严格依法保护生态环境。澳大利亚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立法和执法工作。

一是法制健全。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最早出台环境保护法律的国家之一。早在1970年,维多利亚州就制定和颁布了“环境保护法”(Environment Protection Act 1970)。目前,在联邦层次,环境保护立法已有50多个,有综合立法,如“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持法”;也有专项立法,如“大堡礁海洋公园法”;还有20多个行政法规,如“清洁空气法规”、“辐射控制法规”等。在州层次,各州涉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法律法规都多达百余个。

二是环保法律法规的条款很细,可操作性很强。维多利亚州的“环保收费法规”,条款多达百余条,从收费的种类、标准、单位、计算公式到最大排污允许量、交费流程、费用减免等,都规定得十分详细。仅垃圾填埋就按照废物种类和数量列出了16个层次的收费水平,每个层次收取若干个“费单位”。“费单位”的个数,由垃圾填埋成本确定。每个“费单位”的具体金额,由当年物价水平确定。这样的规定,可操作性很强,避免了执法的随意性,减少了执法过程中的摩擦。

三是环保执法十分严格。在澳大利亚,不论是个人、企业,还是政府机构,只要违反了环保法律法规,都要受到严肃查处。在著名的大堡礁绿岛公园,游客不许带走任何自然物体(包括贝壳),违者处以高额罚款。在昆士兰州北部地区,有俩人曾因砍伐20多棵树而被判十多年徒刑。在维多利亚州,环保局每年都要向法院起诉40~50起损害环境的案件。澳大利亚是一个缺水型的国家,许多城市都出台了严厉的节水措施,在时间上严格限制洗车、浇草坪等耗水性活动,任何人违反,都要受到处罚。

四是环保执法权威性大。澳大利亚各州都组建了“环保警察”(SEPP)。环保警察隶属环保局领导,是环保局的一个内设机构。环保警察的人数不少,维多利亚州就有120名,占环保局总人数的1/3,该州环保局的工作人员多数具有当环保警察的经历。环保警察身着统一制服,佩带鲜明臂章,专司环境执法工作,具有很大权威。

3、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的综合协调工作。澳大利亚政府十分重视环保工作的综合协调。

一是综合协调环保有关部门的行动。在澳大利亚,三级政府都有好几个部门涉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事务,为了避免推诿,减少摩擦,各级政府通过法律和跨部门机构来协调。在维多利亚州的自然资源与环境厅,由厅长办公室对下属的环保局、自然资源局和生态再循环局进行协调。

二是综合协调公众的环境行为。在公众场合尤其是旅游胜地,导游都要向游客介绍政府的环保规定,提醒游客严格执行,做到“除了脚印,什么都不留下;除了杂物,什么都不带走”。在著名的企鹅岛,政府规定在观看企鹅归巢时,不许大声喧哗、使用闪光灯照相,数以千计的游客在持续两、三小时的观看中,无人违反规定。

三是把环保事业融入发展之中。这也是澳大利亚政府综合协调生态环境建设的成功经验。这方面的典型案例有很多。如:湿地建设方面。澳大利亚把湿地建设与水源净化结合起来,与候鸟繁栖地的培育结合起来,与房地产开发结合起来。墨尔本市水利部门与房地产开发商在该市远郊的一个地方联合建造人工湿地,使当地的环境显著改善,房地产价格上升了10倍,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又如:在凯恩斯的库连达热带雨林要修建当时世界第一、长达7.5千米的索道,因为景观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问题,环保局压了7年,最后业主交了

100万美元保证金,并承诺不修公路、不破坏生态,用直升飞机运送建材,环保局才予批准,结果一年就建成,但花了上亿美元。

4、发动全民参与推进环保事业。澳大利亚政府十分重视通过公众引导国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

一是加强宣传教育示范作用。堪培拉“无垃圾城市”计划的推进,就是建立在广大居民积极参与的基础上的。它的目标,是在2010年不再填埋垃圾,实现全部垃圾的回收和利用。在计划实施的每一个阶段,政府有关机构都通过印发宣传资料和讲座等形式,告诉居民应该如何做。环保部门还开办了“无垃圾城市”计划教育中心,为居民免费提供垃圾回收再利用的知识和技术,引导广大居民自觉参加到这项计划中来。

二是鼓励企业参与环保产业的开发。澳大利亚政府对从事环保事业的企业在税收、设施等方面给以优惠,吸引更多的企业投资环保产业。堪培拉市有70~80家企业从事垃圾收集、分类和填埋工作,每年创造1000多万美元的产值。政府还与商业企业合作,推出了“生态商业”计划,鼓励商业企业减少水、电、汽等资源的使用。

三是鼓励公民对环境法律制定的参与。澳大利亚有关环境法律法规的制定,采取全民参与的方式,面向社会招标,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可以竞标,由中标者负责起草,法律法规草案散发广大公民,广泛征求意见。这样做,既提高了公民对环保事业的参与度,拉近了公民与法律和政府的距离,增强了公民遵法守法的自觉性,又保证了法律法规条款的完善和对现实生活的贴近。

四是广大居民具有很强的生态环境意识。居民以实际行动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如:自觉参与植树、清理垃圾、拯救动物等活动;房屋前后的花园和草坪,都按政府有关部门的统一规划和要求,由居民负责栽植和管护。全民的广泛参与,真正实现了国民环境行为与政府环境导向的统一。

三、澳大利亚之行给我们的启示

澳大利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做法,对我们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法律、行政、经济手段综合使用为环保“开路”。从总体上看,澳大利亚实行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并用,直接和间接相结合的环境管理方式。

2、利用经济杠杆实施环境管理。一是实行排污超额阶梯付费制度,通过对排污企业实行累进阶梯计费,促使企业千方百计减少污染排放,从而控制污染,保护环境。具体做法是:政府通过排污许可确定企业的排污限额,在限额内,排污费随排污量的增加以较小比例增加;超过该限额,排污费则随排污量增加以较大比例增加,其付费具有“惩罚”属性。二是排污权交易,具体做法是:先由政府部门根据环境容量确定出一定区域的环境质量目标,进而计算出最大允许排污量,然后再将其分解成若干允许的排放量,即排污权。政府通过公开竞价拍卖,定价出售或无偿分配等手段,使排污权得以转让和买卖,排污者根据污染程度,决定买入或卖出相应数量的排污权。排污权交易实际上是通过模拟市场来建立排污许可的交易制度,它的主体是污染者,客体是排放减少信用(即剩余的排放许可)。

3、环保从娃娃抓起。上世纪中期,澳大利亚曾有过因土地使用不当,造成大面积沙化的沉痛教训。70年代初,澳大利亚政府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提出了“人人环保,打扫澳大利亚”的口号,努力提高全民环保意识。一是加强环保教育,目前,澳洲不仅中学、大学设有环保课程,连小学也开设环保课,环保教育做到了“从娃娃抓起”。二是大力推行社区环保行为。比如,政府鼓励家庭自觉行动起来,以社区为单位,向每个家庭提供一个可循环使用的多层垃圾袋,将生活垃圾分类送到指定地点,有条件的家庭还将生活垃圾在自家后院用蚯蚓处理。据联邦环境与遗产部的统计,参与社区环保行为的家庭达到家庭总数的90%。三是注重从日常小事做起,让民众切实体会到环保的意义和好处。例如,联邦政府向家庭和游客免费发放《如何减少家庭能源消耗和废气排放指导》小册子,介绍如何购买省电冰箱、合理配置灯泡,如何充分利用自然光等。

四、加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几点建议

党的十七大报告已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内容。我国是一个人均资源十分短缺的国家,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任务非常艰巨。我们一定要增强环境忧患意识,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把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1、确立环境优先的发展理念。澳大利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做得好,一条重要经验是政府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坚持环境优先的发展理念。在著名旅游城市凯恩斯,有一个发展商申请在风景区建造7.5公里长的空中索道,市政府要求其不得毁坏热带雨林,发展商不得不用直升飞机运送建筑材料,修建索道支架。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往往成为一对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基本点是牢固确立环境优先的现代发展理念,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和协调管理机制。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经济增长,都不能以眼前发展去损害长远利益,更不能用局部发展去损害全局利益,决不能走“先开发、后保护,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

2、加强生态环保法制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具有长远性、战略性、全局性的特点,需要建立长期稳定起作用的法律保障机制。我国已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标准,对推进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环境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可操作性不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情况仍不同程度存在。加强生态环境法制建设,十分必要。首先,要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消除在生态保护等方面存在的立法空白。其次,要完善法律法规条款。通过修改法律法规,增强可操作性。再次,要严格执行法律法规。任何单位和个人,只要违法,都应按照法律法规严肃处理。同时,要加强环境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能力。最后,应广泛吸引社会各界参与环境法律法规建设。环境法律法规正式颁布前,应向全社会公布草案,广泛征求意见。

3、加强政府生态环保职能。各级政府应就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基本职能进行合理明确的分工,中央政府的环保职能应主要定位在国家利益层次,进一步明确地方政府的具体责任,加强对地方政府履行环境职能情况的监督和考核。要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经费投入等方面,为全面加强政府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职能创造条件。应逐步改变目前政府有关部门分工

过于分散的局面,建立一个相对集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管理机构。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重点地区,应打破行政区划,按照自然区划建立有权威的机构。国家财政应适当增加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预算,增加环境事业基本建设投入,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保证。

4、强化全民环境意识。公民的环境意识是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的重要基础,应该把环境教育纳入提高国民综合素质工作的轨道。环境意识的培育要从娃娃抓起,应在广大青少年中开展持久的生态环境教育,逐步把生态环境知识列为中小学的一门课程。加强环保宣传和示范工作,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爱护环境、建设环境、保护环境的氛围。强化环境制约措施,用法律法规严格约束每个人的环境行为,以此增强全社会的环境意识和责任。

二○○八年二月十七日

第三篇:赴澳大利亚考察学习报告

赴澳大利亚考察学习报告

尊敬的校领导和各位老师:

3月27日,受学校的委派,我非常荣幸地和全市其他19位英语教师一起参加了由本溪市教委、国际文化资源澳大利亚交流中心组织的英语教师专项培训项目,这次培训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体验澳洲文化的绝佳机会。在1个月的学习过程中,我们有三周的时间居住在墨尔本当地人家里,这使我切身体验到了澳大利亚的风土人情,了解了澳大利亚的历史,考察了澳大利亚的教育,它不仅开阔了我的眼界,提高了我的专业水平,而且使自己感受到真正的语言学习环境,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下面我就一个月的学习生活作汇报总结:

3月29日上午10点,在经过10几个小时的长途飞行和短暂的时差调整后,我们即前往墨尔本博士山教育学院。博士山教育学院位于墨尔本博士山市中心,刚刚被维多利亚州评为模范职业教育培训学院。学院的的绿化特别好,被草坪和参天大树环绕。由于教学楼多,学校在地面画了几种颜色的线,沿着绿线走就可以到我们学习的九号教学楼,沿着红线就可以走到图书馆。在教学楼的走廊里,还配备有复印机和打印机供学生免费使用。学校设有大小餐厅,大餐厅供应各国风味的食物,学生付费购买。小餐厅里有餐桌和微波炉,供带饭的学生中午热饭。有的还免费提供咖啡和甜点,让学生课间边交谈边食用。

在留学生院里,学校领导亲切地接待了我们,在进行了学情分析之后,确定了我们培训的内容。在墨尔本的三周时间里,我们深入地学习了英语语言表达技巧,阅读与写作技能,听说技能,E时代英语学习法,比较了中澳教学法的差异,并和其他国家学友们一起通过游戏的形式提高口语表达。在一次课上,正当我们认真学习教学理论的时候,在我们事先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突然响起了防火演习

警报,授课教师立即停课,并且组织我们撤离教学楼,当我们撤到教学楼外的大草坪上时,我们发现全院的学生都已经有序地撤出来了,而整个过程还不到两分钟。通过三周的了解,我感受到澳大利亚的教学风格与中国迥然不同,在澳洲,通常是小班型授课,每班不超过18人。教师风趣幽默,表情夸张,但治学严谨、十分敬业。每天的培训,授课教师都有新的招数来吸引我们的注意力,例如:做游戏、听歌曲、读新闻……,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课堂上讨论特别多,老师很少对学生说“不”,而是尽力鼓励学生发言,让所有学生的思维都活跃起来。老师公平等对待并尊重每位学生。为了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学校规定学生可以直呼老师的姓名,老师必须在第一天上课就记住所有学生的姓名。在教学过程中,他们经常半蹲或是跪在地上,眼睛平视地和学生交流及解答问题。真是细致入微。

在澳洲,小学生通常5岁入学,到16岁初中之前都是义务教育,学校早上9点上课,下午3点放学,课后作业通常半个小时可以做完。在澳洲的中国人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所以在华人聚居区有很多补习机构,每小时学费20澳元,合人民币140元。大学的教学质量非常好,本科学制三年,硕士2年,每年的学费要2万左右澳币,合人民币14万元。

在墨尔本的三周里,我们住在当地人家中。这是一个叫DON CASTER 的普通居民区,我们吃惊的发现,整个居民区就坐落在一个大花园中。一下车,空气中仿佛有一种刚割完草的味道,天是那么的蓝,天底下就好像是绿色的地毯,到处都是鸟叫声。大街上一点灰尘都没有,整洁的让人难以置信。我们看到,当地人都住在别墅里,每家都有车库,至少都有两台车。家家都有庭院,到傍晚,可以看到男主人或是在草坪除草,或是在游泳池里捞叶子。女主人领着孩子在公共绿地里玩耍嬉戏。刚开始我们以为只有这一个街区是这样,可是几天之后,我们走了好几个街区,乘车也路过好多地方,都是这样。我才知道,原来人还可以这样活着。

当地治安非常好,人也特别热情。几次我们向当地人问路,他们都恨不得把我们送到地方。在我们上学的路上,我们发现当地人都跟陌生人打招呼,很多白人都会主动地跟我说早上好。到了公交车站,你会看到一个时间表,写着路过本站的车次和时间,经过三周的考察,我发现,汽车的到站时间和时间表上写的丝毫不差。在公共汽车上,人们上车后都会主动地跟司机说早上好,下车都会不约而同地对司机说谢谢。公交车设计的特别人文,电脑验票,当残疾人坐轮椅上车的时候,司机会下车拉出翻板,把车与地面用翻板连接起来,然后把残疾人推上车。然后把几个座位翻到墙面,腾出位子给这位残疾人。车上非常整洁,紧靠司机的地方设有问路座位,这样不知道路的人可以坐在那里方便司机通知他下车。此外,在车的前部还设有装婴儿的位置,真是让我打开眼界。

澳大利亚的交通灯很有特点。每个灯柱上都有一个按钮,当人们过马路的时候,只需要按一下这个按钮,隔不到一分钟,交通灯就会变成绿色,供行人通过。当地人特别守规矩,没有人乱穿马路或闯红灯,在交叉路口,我第一次看到车主动停在距我们七八米的地方,让我们先过。大街上,没有吐痰者,没有乱扔杂物者。

整个墨尔本纵横九条大街,市中心面积还没有沈阳大,可是为什么被称为国际性大都市呢?原因就在于市中心被称为中央商务区,都是一些跨国大公司和商场,没有居民。所有的居民都住在周边的卫星城里,每个卫星城都有本溪那么大,可是和墨尔本的交通联系却很发达,地铁、火车、公交、有轨电车、无轨电车编织成了一个庞大缜密而又有序的交通网,使各个卫星城的居民能通过任何一种交

通方式在半个小时之内到达墨尔本市中心。电车每4分钟一趟,公共汽车每10分钟一趟,火车都是动车组,每20分钟一趟。

我们私下里曾问过组织单位,公交车司机的收入是多少?他说,公交车司机每周的薪水是1700澳币,合人民币1万1千元。事实上,我们对澳大利亚人人的高收入也感到羡慕。例如管道工和修理工,他们服务的进门费是100澳,和人民币700元,每过15分钟加20澳,但绝对不会磨洋工,诚实守信,保质保量。这也是为什么我在澳大利亚看到有很多居民把自己八五层新的冰箱和家具扔掉的原因了,因为只要在修理费的基础上在加一些钱,就能买一个新的。而收垃圾者得收入也很好,每小时80澳币,但政府只允许服过兵役的人从事这个职业,算做对他们的特殊福利。高收入意味这高消费,至少对中国人是这样。单程车票3元,合人民币21元,可乐3块五一瓶,合人民币24元,牛肉干一小袋人民币42元,今麦郎方便面一桶45元,肯德基吃一顿要人民币70元,物价虽高,可是绝对没有假货,食品里也没有食品添加剂,在诚信这块,我们中国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四篇:赴澳大利亚森林防火组织管理考察培训报告

赴澳大利亚森林防火考察培训报告

应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乡村消防局的邀请,以国家林业局森林公安局曹真副局长为团长、有关省(市)防火办主任共19人组成的森林防火考察培训团,于2001年7月1日至7月14日对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和维多利亚州的森林防火情况进行了全面地考察培训。期间,代表团深受到澳大利亚林业、消防等有关部门和单位的周密安排、盛情接待和倾心交流,熟悉了澳大利亚森林防火的基本特点、运作程序和管理方法,饱赏了澳大利亚秀丽壮观的自然风貌、森林景色和田园风光,圆满完成了考察培训任务。现就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考察培训概况

自7月1日到达澳大利亚的悉尼后,即由新南威尔士州的两位官员陪同,开始了紧张愉快的考察培训活动。先后考察了新南威尔士州乡村消防局指挥部和州扑火指挥中心,听取了该州有关森林防火基本情况、技术培训、操作规程、设备应用、火险管理以及志愿扑火队的建设和管理等方面 1 的情况介绍;参观了该州Warringah区、Hornsby区、Eurobodalla区的防火中心和义务扑火队驻地,祥细观看了义务扑火队员的扑火摸拟演练、火险管理规划演示、使用的消防车辆和扑火设备,以及包括山区、城乡交界区和水域周围等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防火情况;参观了蓝山国家公园和Moss Vale区人工林等国有森林资源的防火管理和经营状况;并与州林业局、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共同研讨了森林火灾的预防措施、森林火险预测预报、扑火组织指挥等方面的问题。

新南州的考察培训结束后,于7月9日到达澳大利亚南部的维多利亚州府所在地------墨尔本,又先后考察了维多利亚州防火中心和国家城市林业局,参观了Montrose乡村义务扑火队驻地、Healsville野生动植物保护区以及Altona森林防火设备开发研制中心和GAAM工厂,对该州森林防火的管理体制、队伍培训、社区保护计划、森林防火设备的研制、开发和生产等方面的情况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在澳大利亚的整个考察培训活动结束时,曹真副局长专门主持召开了 2 代表团全体会议,认真讨论了此次考察培训的收获和体会,总结了各方面的情况。新南威尔士州乡村消防局和维多利亚州防火中心的负责人专门赶到代表团驻地欢送,共同讨论了未来合作的机会,从而使此次考察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此次赴澳大利亚考察培训活动历时14天,其中除2天路途外,共接受培训5天,计42个小时;参观考察6天,计65个小时;总结交流1天。期间,平均每天参观2个单位,行程200公里以上,除了新南威尔士州乡村消防局2名官员全程陪同外,前后共接受了18个单位的30多位专家和官员的授课和情况介绍。整个活动周密严谨、紧张高效,无论从时间的有效利用,还是在考察范围和培训内容的广泛性上,都是以往出境考察培训活动所少见的,充分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二、澳大利亚森林防火工作的基本情况及可取之处(一)森林防火的基本情况

澳大利亚联邦位于南半球,在太平洋西南部和印度洋之间,国土总面积768.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830万人,其中约有20%的人口居住在林 3 区。澳大利亚大陆四面环水,属典型的热带大陆性气候,除西部和中部沙漠地区降雨较少外,其它大部分地区降雨年均在800-1200毫米。在自然地理上明显分为三个部分,即东部澳大利亚山区、中部平原区和西部高原区,全境平均海拔高度350米,87%的面积海拔高度在500米以下,仅有1%的土地高于海拔1000米,最高峰科西阿斯科山海拔2228米。因此澳大利亚是世界地表起伏最为平缓的大陆。此次考察的新南威尔士州和维多利亚州均位于东部澳大利亚山地区。

澳大利亚林地面积15700万公顷,其中99%的森林为天然林。森林类型以阔叶林为主,97%组成树种主要是桉树和槭树类,仅桉树就有600多种;针叶林占森林面积的3%,主要树种是南洋杉、辐射松等。新南威尔士州有林地2100万公顷,占全国林地总面积的13.4%,其中州林业局经营面积占15%,国家公园占20%,其余65%为私营林。森林覆盖率为18.5%。维多利亚州有林地740万公顷,占全国林地面积的4.7%,全州森林覆盖率33.6%。

因澳大利亚地理条件和水热条件均较为优越,天然林多生长茂密,结 4 构混杂,极易引发树冠火。再加林区内居民众多,除原有的居民外,城市居民多有节假日到林区野炊宿营的习惯,并喜欢在森林中建屋造房,长期定居,每年都有大量森林火灾发生,且往往造成人员伤亡事故和严重的财产损失。如维多利亚州每年森林火灾多达5000余起,烧毁森林数万公顷。1969-1998年因火灾死亡98人,毁房2500多间,其中1983年一年烧死47人,烧房2090间。新南威尔士州1994年一起森林大火造成房屋财产损失达1200多万澳元,森林损失无法估算。澳大利亚每年的夏季为防火期,当年的10月至翌年的3月是火险最高的时期。其森林火灾多为人为在林区野炊、吸烟等用火造成。雷击火占15-20%。因此,多年来各州政府都非常重视森林防火工作。

在森林防火的管理机构设置上,因澳大利亚的联邦制特点,国家无统一的林业或消防管理机构,均由各州根据实际自行设置。如新南威尔士州设有国家林业局、乡村消防局、国家公园等管理机构。除城市市区以内的各类火灾由城市消防局组织扑救外,国家林业局、国家公园主要负责自身 5 经营的州有森林资源的森林防火工作。而90%以上的乡村地区的私营森林的防火管理、建筑物及交通车辆失火等,都由乡村消防局负责处置。因此,仅乡村消防局就下设了8个防火大区、142个乡村防火区,均建立有防火中心或消防站,负责辖区内消防队的管理,统一协调、指挥区域内的防火工作。而维多利亚州则设置有自然资源保护与管理部门和防火指挥中心,前者负责所有州有森林资源包括州政府经营商品林和国家公园的保护与管理。此外所有城市和乡村的消防工作均有州防火指挥中心负责,该中心下设了1229个消防站。各州管理体制虽然有差异,但在发生持续数日的较大森林火灾时,不管城市或乡村、州有或私营,都统一协调行动,甚至调动军队,全力以赴组织扑救工作。

澳大利亚在森林火灾预防工作上, 十分注意抓好基础环节和积极主动地防范。一是高度重视火险预报工作。除了气象部门社会化的信息服务外,消防和林业部门在林区均设置有大量的气象观测站,如维多利亚州防火中心在林区就建立有100余处气象站。自上而下建立了一套十分完善的火险 6 预报系统,充分利用GIS 和计算机技术,及时处理林区气象信息和居民活动信息,确定火险等级,通过广播、电视或通讯工具迅速向林区单位及居民发布情况。同时在任何一个基层防火单位,都随时可从网上调取当天的气象和火险信息,了解到第二天的火险等级。而且在不少的林区地段树立有火险警示牌,为林区基层采取防火措施及居民安全用火提供了科学依据。二是广泛开展计划烧除。他们认为,大面积阔叶林下杂灌丛生,可燃物积累快,必须要用火烧的办法来改善林地条件,促进林木生长。如果连续百年以上不发火,又不计划烧除,这类森林就会逐步退化直至消失,演变成热带雨林。因此各州每年在春秋季节都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大规模地计划烧除,每10年左右要烧除一遍。增强了森林防火工作的主动性。在新南州处处可以看到计划烧除后的痕迹。三是制定有严密的社区保护计划。即在林区设立了数千个居民集会点,每年定期把周围居民集中在一起,由防火部门的工作人员分析、宣讲森林火灾的危险性及火灾预防和扑救知识;并以邻近的10-20户居民为单位,协助制订联防联保方案。同时他们加 7 强林区征占用地的管理。一方面鼓励林区居民从森林中搬迁出去。一方面严格控制新建房舍。切实按照州的相关法律规定,在高火险地区严禁建房。对要求在其它林区建房的也必须由防火管理部门帮助选择适宜的地段,并在周围开设60米宽的隔离带,确保人身财产安全。通过这些计划,使林区70%以上的居民能够掌握自我救护知识和合理定居。

在森林火灾的扑救上,澳大利亚各州坚持以人为本,效益优先,注重人身和财产安全,注重扑火的经济效益。每个防火区都有一个林火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指挥操作方案、火险管理方案,指定重大火灾的扑火指挥官。扑火人员到达火场后,首要任务是帮助林区居民脱险、抢救公共和家庭财产。由于其大部分地区属于丘陵地貌类型,地势平缓,坡度一般在10度左右。不少林区道路四通八达,交通方便,为森林扑火工作带来很大方便。况且林区内多有河流湖泊,容易取用水源,因而在森林火灾的扑救上多采用以水灭火的方法,通过车辆携带的水泵、水枪、水桶等机具用水直接灭火。在车辆不能通行的地段,就采取开辟隔离带的方法,把火灾控制 8 在一定的范围内。在地形较复杂、扑火人员不宜工作的地区,则选择有利地形,采用直升飞机点烧火线,实施以火攻火。澳大利亚的扑火人员,除了国家公园和林业局建立有一些专业扑火队伍外,其它大部分地区都属于义务扑火队。如新南威尔士州有2400支义务消防队,拥有70000名扑火志愿者。维多利亚州有64340个扑火志愿队员,其中城市志愿者10662人。这些志愿者都经过严格的训练和考核,具有较强的扑火技能,多数能做到召之即来。各消防站一般在6分钟之内,即可召集并出动第一批扑火队员。

澳大利亚十分重视森林防火技术研究和扑火装备的开发研制工作,不仅设有专门的研究组织,如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内设有森林和草原火灾的研究小组,维多利亚州设有森林防火设备开发研制中心等,而且各州林业局、防火中心及国家公园等单位都确定有森林防火研究项目。研究内容包括森林火险预报、计划烧除、扑火技术(化学灭火、飞机灭火、通讯、天气等)。特别在森林火险预报方面,有关组织通过大量火烧试验,不断探 9 索火灾发生蔓延与天气因素、可燃物组成结构、地形因素等条件之间的关系,建立了独立的火险预报系统;广泛使用红外监测、GPS、航拍、卫星遥感技术监测森林火情;研制生产的灭火水泵、飞机点火器、扑火服装等设备,除本国广泛应用外,远销美国、日本等国;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也已十分广泛和深入。科学技术在澳大利亚的森林防火中已产生了巨大的生产力。

澳大利亚每年都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每个州的防火投入都在1亿澳元以上(折合人民币4.5亿),如维多利亚州属澳大利亚6个州中面积最小的州,仅有22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可每年的森林防火经费就保持在1.3亿澳元(平均每公顷林地投入18.5澳元,折合83元人民币)。资金的投入渠道主要是各级政府投入,约占30%;保险部门投入占60-70%,另有一些社区捐助及少量出租防火设备的收入。由于雄厚的资金投入作后盾,各州的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十分完善,装备尤为先进和强大。如新南威尔士州142个乡村防火区,仅消防车辆就高达9千辆;维 10 多利亚州有防火专用飞机20余架,建立100多处专用气象站,600个无线通讯站,1200个基层通讯点,11600多台对讲机、传呼机,使每个义务扑火志愿者都配有通讯工具。在各个层次包括林区基层消防站的防火监测、扑火指挥等体系的软硬件建设上都实现了现代化。

(二)森林防火工作的借鉴和可取之处

澳大利亚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特殊的社会环境条件,造就了其森林防火工作上的优势和特点。但就森林防火普遍性的意义上说,有不少借鉴和可取之处。

1、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澳大利亚在森林防火的组织管理、培训教育、火险预报、火情监测、扑火指挥、火灾扑救等各个环节及森林防火的各个层次,直至基层的消防站,都充分融汇了现代化的管理工具和管理技术。信息采集、信息传输、通信联络、指挥调度等系统建设完备,特别是地理信息系统广泛应用于森林防火工作已达10年之久,在森林防火设施的规划与布局、火险区划、扑火指挥、火灾调查与处理等方面已发挥出重要作用。

2、制度化的素质教育。澳大利亚的各级防火机构专职人员很少,大 11 多数防扑火人员属于来自社会各界的志愿者。特别是基层消防站,往往只有1-2名享受政府津贴的专职人员来负责日常的管理。这些专职人员的主要任务就是负责组织对义务消防队员的培训和管理。各州都建立有培训基地,制定有消防队员培训大纲,在培训范围、执行标准、考核评价方法等方面都有具体的要求。并根据培训的不同层次或不同培训内容制订多种分册,如BF、GL、BAO、CSO、RFD等。明确规定,社区志愿者要成为义务扑火队员必须经过不少于110个小时的室内扑火知识培训和40个小时的野外扑火演练。经过严格考核合格后方可录用,即配发给扑火服装和通讯工具。要成为一个扑火队长,需经过200个小时的室内培训和400个小时的野外演练。一般每州授课2次,每次2-3个小时,由志愿者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培训。辅导老师也多属志愿者,由一些大学教师和经验丰富的老队员组成。培训经费平均每个队员约500澳元。各基层消防站每年要对辖区的义务扑火队员进行2次考核,并适量地更新。正由于认真严格地培训和考核,使多数义务扑火队员都具有较高的素质,一般性的火灾只需十 12 几人最多几十人即可处置,扑火的效率很高。

3、规范化的运作程序。澳大利亚各州不仅有各自独立的森林防火标志,统一的森林防火着装和安全防护设备,而且在森林防火的各个环节上都有规范的工作计划、执行标准和操作方案。如各州下设的每个防火区,除了工作计划外,在队伍培训上有培训大纲;在防火准备上有林火计划、救援计划和各相关单位的互助协定;在火灾预防上有火险等级标准、火险管理方案、计划烧除操作规程、印制有用火许可证;在指挥扑救上有火灾扑救标准操作规程、指挥方案等等,真正实现了森林防火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

4、科学化的组织扑救。澳大利亚在森林火灾的扑救上始终是贯穿一个科学扑救、效益优先的原则。主要体现在,一是快速反应。全国建立有统一的“000”紧急电话供公众报警。林区各防火站接警后,保证在6分钟内出动第一辆消防车,在15分钟内派出20辆消防车和60名以上扑火队员。二是队伍精干。扑火队员多为专业队员或经过数百个小时严格训练 13 的志愿者,经验丰富,分工明确,一进入火场即能迅速展开扑救。三是专职指挥。澳大利亚建立有明确的指挥员制度。林业局或消防局官员经过系统的培训,具备一定的火场实战经验,并严格考核后,才可定级确责,持证上岗,承担扑火指挥任务。在火灾扑救中,不管是政府官员,还是军队指挥员,不论来自哪个系统、哪个单位,一切都由扑火指挥员统一指挥,确保指令畅通。四是针对性强。针对不同的地形条件,森林类型和火灾蔓延程度,灵活机动地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和扑火方法。如以水灭火、以火攻火、开隔离带、飞机灭火等。遇恶劣环境,如危害到扑火队员生命安全时,宁可放弃扑救,也决不冒险。在澳大利亚扑火中,基本上没有人海战术、或动员社会无经验人员参加扑火的情况。

5、专业化的设备生产。澳大利亚各州均有自己独立的消防设备研制开发中心和工厂,生产的设备品种多,换代快,贴近防火实际。开发生产的扑火队员安全防护装备包括多种消防服装、防火靴、防火手套、防火防烟眼镜、防火防烟面具、防火头盔等,在设计上均符合国际和澳大利亚的 14 标准化组织(ISO、SA)的最高安全标准;生产的扑火机具主要有麦氏耙子、钩子、背负式灭火水枪、便携式高压水泵、便携式蓄水坝、滴液点火器等;消防车辆主要有Cat1、2型、Cat7、9型等10余种,如Cat1、2型消防车一次可装载3300升水;开发的灭火化学药剂有水状塑膜型泡沫(AFFF)、灭火泡沫、Phoschek阻火剂等,如灭火泡沫可提高水的使用效果达8倍,即100升水充入泡沫可相当于800升水的灭火效果。维多利亚州的Altona消防设备开发研制中心长期与美、加、日等发达国家合作开发消防设备,产品除在本国各州广泛应用外,还畅销世界各地。

三、几点建议

与澳大利亚及其它的发达国家相比,在森林防火的组织领导、火源管理、群防群治等方面固然有我们的优势,但毕竟我国的森林防火工作起步晚、基础差,在规范化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科学技术水平等方面确有一定的差距。只有放眼世界,取长补短,着力开拓,锐意进取,才能推动我国的森林防火工作再上新的台阶。

(一)加强森林防火规范化、法制化建设。首先要加强对全国森林防 15 火工作的宏观管理,在工作的各个环节上规范行为,统一标准。如全国要建立和制定统一的林火报警体系、统一的森林消防标志、林区火源管理方案、火灾扑救操作规程、森林防火装备标准、火灾经济损失评价标准等。切实加强县级以上防火指挥体系建设。第二要加强森林防火长远规划的组织编制和组织实施。从生态环境建设和林业跨越式发展的需要出发,森林防火工作必须要超前规划,强化指导。县级以上政府都应编制森林防火2015年长远规划,并通过行政指令,确保列入同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之中,确保逐年逐项落到实处。第三要尽快建立森林防火法规制度体系。在抓紧修订《森林防火条例》的基础上,组织制订包括森林防火职责、队伍管理、预防措施、扑救指挥、火灾处置等内容的部门规章,使森林防火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尽快走上法制化管理的轨道。

(二)严格森林防火队伍的培训和管理。一是全国要统一组织制订包括森林防火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培训计划和操作规程,具体规定培训的内容、时间、考核办法,确保各类森林防火工作人员权责明确,持证上岗。16 特别对各级防火办和专业森林消防队人员的更换,必须要严格培训程序。二要把队伍培训作为各级护林防火办公室的一项重要职责,贯穿于全年森林防火工作之中。尤其在防火紧要期过后,以市、县级组织培训为主,重点抓好基层防火工作人员和各类扑火队伍的岗位轮训、岗前培训及新技术培训。三要抓紧制定全国专业、半专业森林消防队管理办法,既要规定其职责、任务、组织方式、建设标准等,又要明确其经费渠道、扶持措施和优惠政策,确保这支队伍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

(三)切实加大森林防火资金投入。资金投入是森林防火工作的物资基础,也是实现森林防火现代化的保证。近几年,国家投入和地方配套的森林防火资金虽有增加,但仍严重不足,按现有林地计算,全国平均每年每公顷林地投入不足3元。与澳大利亚的83元及其它国家的情况相比,相差甚远。要扭转目前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的局面,一是建议国家把森林防火工作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切实加大资金投入;二是要切实提高森林防火在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项目中的比重,确保林业部门的育 17 林基金和森林资源保护费等优先用于森林防火建设;三是加强与国家计委、财政等部门协调,把森林防火工作做为山区综合开发、以工代赈、扶贫开发、水土保持等工程建设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四要出台更多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以政策引导投入,调动社会各界和林区群众参与森林防火工作的积极性。

(四)加强森林防火预测预报体系建设。森林火灾预测预报是森林防火工作的基础。我国以往依赖气象部门提供的多数属平原地区的天气信息,很难反映林区的真实情况,一些省区虽然在林区建立了一些气象哨(所),但也多因数量少或无人值守而难于发挥作用,远不适应森林防火工作实际需要。为此,建议应把林区气象台站建设作为森林防火各项基础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逐步建立我国林区的森林火险预测预报系统,同时要加强火险预报的科学研究,研制开发先进的观测设备,逐步开展森林火灾发生预报和火灾行为预报,切实为林区落实预防和扑救措施、为我国森林防火工作再上新的台阶提供科学依据。

18(五)把经济效益贯穿于森林扑火工作之中。我国不少地方目前在森林扑火上仍坚持“小火当做大火打”、“千军万马齐上阵”的扑火原则,不讲究扑火的经济效益,扑救投入往往远大于火灾直接损失。甚至有不少情况下是在扑救可达到计划烧除效果的、对森林生长有利的一些火灾,造成不应有的浪费。要扭转这一局面,必须要贯彻“效益优先”的原则,逐步实施“分类扑救”,即在森林防火规划或火险区划时,明确哪一类森林火灾必须全力扑救,哪些火灾适当加以控制,哪些森林火可以在监控条件下合理利用。逐步实现由低耗高效扑救向低耗高效扑救的转变,由经验型防火向科学防火转变。同时要尽快建立森林扑火指挥员制度,坚决克服以往火场上“谁官大谁说了算”、容易贻误战机的现象。

(六)加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和森林防火设备的开发研制。一要加快地理信息系统在林火辅助决策系统中的开发应用,建立统一的、规范高效的林火扑救指挥体系;二要加强计划烧除、林火预测预报系统、防火林带营造等方面的科学技术研究,逐步建立森林防火科技支撑体系;三要注重 19 引进国外森林防火的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如飞机点火技术、灭火泡沫和自动气象观测设备等;四要加强森林防火装备的研制与开发。结合我国林区实际,指导有关生产厂家加大科技攻关力度,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使我国的森林防火装备水平也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张连生

张宝柱

宏 姚树人

孙泊晨

阿勇嘎

生 谭志军

曹冠武

刘福堂

刘书贵 林向东

张利聪

年仲勇

潘贵凯

臧卓敏

2001年7月23日

第五篇:广西农业考察团赴澳大利亚农业考察报告

广西农业考察团赴澳大利亚农业考察报告

经厅领导批准,广西农业考察团一行16人,于2005年2月24日至3月13日赴澳大利亚、新西兰进行农业产业化、农产品加工及销售市场等考察。先后考察了维多利亚州、昆士兰州的农业管理机构、维多利亚州农业生产系统研究中心、农场,与有关管理、科研人员和农场主、企业家等进行座谈和交流,考察活动收获很大。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澳洲、新西兰农业生产基本情况

澳大利亚是一个以农牧业、采矿业和制造业为主的国家,盛产羊、牛、小麦和蔗糖等农产品。农业生产优势明显:一是地域辽阔,人均耕地面积多。全国总面积76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000万人,每平方公里平均2.3人;全国农牧业用地约4.8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63%,农业人口人均农牧业用地27公顷,人均耕地面积近3公顷。二是适宜耕种的土地条件较好。澳大利亚有三分之一的地区适宜发展畜牧业,三分之一的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适宜于发展农牧业的地区土地条件均较好,土地平坦、肥沃,有一定的降雨量,适宜生产小麦、水稻、大麦、甘蔗、棉花等。三是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主要农产品生产全过程实现了机械化。四是政府高度重视农牧业发展。为了加强农业,澳大利亚政府于近年专门成立了农林渔业部,管理全国的农业、林业、渔业生产和对外贸易。由于有这些优势和条件,加上政府不断地调整政策,澳大利亚农牧业近几年来稳步发展。

新西兰位于太平洋西南部,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其中89%为山地和丘陵,平原面积仅占总面积的8%。全国2/3的土地适宜农牧,耕地面积38.5万平方公里。共有48万平方公里天然草场,人工草场面积为天然草场的一倍多。全国有羊场2.44万个,奶牛场1.67万个。

新西兰人口360万,其中86%是英国移民的后裔,9%是毛利人。北岛人口约占总人口的3/4,最主要的大城市也集中在北岛。新西兰最大的城市和第一大商港是奥克兰,人口近80万,是国家最大的工业中心和国际交通枢纽。

新西兰经济发达,农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新西兰的大部分工业仍以农牧业产品为原料,农牧业的各种产品收入约占国民收入的3/4,以农牧业产品为原料的出口值将近占总出口值的一半。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80%左右;从事畜牧业的人口占农业人口的80%。

二、两国农牧业生产的主要特点

(1)农牧业发展产业化。近年来,两国注重组织引导农牧民根据市场需求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参与国际竞争,在竞争中不断改善品种,改进品质,优胜劣汰,实施技术创新,从而提高了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特别是牧草的种植、牛羊鹿的养殖、畜产品的加工和出口等各个环节,布局合理,环环紧扣,产业链越拉越长,农产品多次加工、转化、增值,农牧业的发展实现了与国际市场的接轨。据了解,目前两国70%以上的畜产品用于出口,其中新西兰畜产品的出口比重更是高达90%,畜产品出口值占到全国出口总额的44%。

(2)农牧业生产机械化。两国的牧草生产基本上是以农场为单位来组织进行的,生产规模一般在400至500公顷,每户分别养殖牛、羊大约在200头和2500头左右。自然放牧草场一般每10年播种一次,每年需施肥2至3次,如需品种改良,则播期缩短;专门收割用作干草饲料的草场,每年播种、收割一般3茬左右。从两个国家的情况看,草场耕翻、牧草播种、施肥、除草、收割、捡拾、打捆、挤奶、剪毛等各个环节都使用机械来完成,农牧业生产的全过程基本实现了机械化。

(3)草场管理科学化。绿色农牧业是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一大特色。两国人口稀少,资源丰富,国家在发展政策方面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注重发挥本国优势,将发展的重点锁定在畜牧业,而国内所需的粮食等则基本上依赖进口,不存在毁草种田的状况。畜牧业的发展,特别是草场管理的科学化,减少了对土地的耕作,几乎所有的国土面积都被绿色植被覆盖,保护了生态环境。由于两国的农牧场完全实行私有化,农场主既种草又放牧,时刻注意牛羊的饲养量与草产量的平衡,避免过度放牧而使草场退化。实际运行中,农场主根据不同季节、不同品种,定期测算出不同区域、不同地块牧草的产量,再根据牛羊的食草量,计算出草场宜放牧头数和放牧时间,进行科学轮流放牧,保持了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值得借鉴学习的几点经验

1、政府加强对农业的财政支持。澳大利亚的农业投入水平稳步提高,以2000/2001年澳联邦政府预算开支为例,除正常的农业开支以外,联邦政府新增农业支出3.5亿澳元,主要用于对农民的扶持。其中,约3.1亿澳元增补“促进澳大利亚农业发展”一揽子方案,2230万用于保护动植物健康状况;850万澳元用于加强澳大利亚动植物检疫部门;915万澳元用于促进澳与东帝汶边境地区的卫生检疫;365万澳元作为国家生物技术的一部分,用于发展和提高农产品原产地识别体系。(1)政府通过制定“复兴计划”、“调整计划”等为农场发展提供优惠贷款或赠款。联邦开发银行、联邦储备银行以及许多大的商业银行都为农场提供贷款;在农用资金来源中,政府及公共机构提供的财政信贷显著增加。(2)通过各种补贴(如肥料补贴、石油补贴)减轻农场负担;(3)农场购买新设备、建储粮仓库、建围栏、理盐碱地、修渠筑坝等,政府给18%的补助;(4)税收优惠。农民在交纳个人所得税时,如当年收入高于前5年的平均数,则按平均数纳税;如低于前5年平均数,则按当年收人的一定比例纳税;政府对于农场设施和科研、推广部门给予免税。此外,对农业的援助还包括在市场不景气时给农民提供贷款,支持高效率和有潜力的农场扩大规模,帮助竞争中失利的农民转业等。

2、多渠道增加农业科研经费。澳洲政府为了鼓励农技科研与生产相结合,实行农业各产业部门联合资助研究和推广的计划,产业部门和政府按1:1的原则出资(即只要生产者拿出1澳元,政府也拿出l澳元),用于本产业的科研与技术推广。每种农产品销售后都有一定比例提成。用于生产该产品的农技研究与推广。例如,每售一头牛提0.35澳元,每出售一头猪提0.2澳元;羊毛生产者要交纳其羊毛收入的3%作为科研推广税,由各产业的法定机构在价格中扣除。此外,政府时常采取拨专款的方式强化某方面的研究与技术推广。经费的其他来源还有行业协会和公司的赞助,从受益于新技术的农民的收入中提取,以及私人或其他技术推广机构实行有偿服务的收入。80年代后期,全澳每年用于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的经费约4亿澳元,其中州级政府机构分配得50%,科学与产业研究组织得35%,大学得10%,私人企业得5%。农业推广部门的经费的70-80%由政府按1:1的规定供给,其余来源于非政府渠道。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是联邦政府最具权威的科研机构。CSIRO共有22个科研部门,其中的农业研究部门承担对农产品及生产工艺的各项农业研究,这些部门均有政府财政拨款,也是农业领域获得政府资助最多的机构。1999年仅在农业研究方面,CSIRO就获得政府8000万澳元的资金支持,占同年政府对农业额外支持总额的80%。联邦和州政府另外的一种研发机构是研究开发中心(CRC),由国营和私营部门组成从事合作研究,典型的CRC包括大学、CSIRO、州政府有关部门、公司及相关产业协会等,政府提供较少比例的资金扶持。

3、国家对小麦实行专营。对一种农产品实行垄断性经营,这在市场经济的国家是比较独特的。1939年澳大利亚以法定的形式建立了小麦局这个垄断性机构,统管小麦在国际、国内市场的销售。作为澳全体小麦种植业的代理,它是一个服务性的垄断机构。近年来,其垄断地位已经下降。它的宗旨是:保护、发展和维持小麦市场,降低成本,提高生产者收益;为粮食尤其是小麦生产者提供市场选择的机会;进行与粮食有关的加工及增值活动。小麦局的职能是:控制小麦的出口及其在海外的销售;从事其他粮食品种的购销和出口业务;安排用于国内销售和出口的小麦生产;促进、资助和从事与小麦经营和加工等业务有关的研究。小麦局可以从海外购买小麦,从事与其目标相符的其他商业活动,从事小麦的储存、加工和运输业务,并购买、经营相应的设施,从事与其商业活动相一致的财务与金融活动,提供与小麦营销有关的服务,在国内外指定代理商,并建立分支机构和合营企业。1989年,澳政府改变了小麦国内市场完全由小麦局控制的局面,放开市场,任何人都可以自由买卖。改革的目的是使生产者能按实际市场价格做出生产决策,同时让生产者承担部分市场风险。小麦局为生产者提供所谓“集中池”(pooling),作为统一销售和结算方式,同时以一个平等经营者的身份参与市场竞争。国内销售价格由市场决定。

4、健全农业生产服务体系。澳大利亚的农业服务的一大特点是任何服务都以合同制来实现。例如,各农场的剪羊毛工作多由专业的剪毛服务队承担,许多农场的大型农机作业如耕翻土地等也由专门的服务组织完成。合同服务是70年代发展起来的,现已广泛应用于种植业、畜牧业以及农田基建、农产品运输等。全澳洲都有以官方与私人兽医服务结合的兽医服务队伍,有兽医3000人,其中私人兽医占55%。所有兽医均受过高等教育并通过资格考试,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实际工作经验。官方兽医服务组织通常把执行法规、调查研究、质量控制和推广服务结合起来。澳大利亚约有种子公司100个,原种羊繁育场1700多个。农作物和牧草种子有专门的良种繁育场,由科研部门负责;良种的检验、加工。贮藏、销售等已形成整体,实现了生产专业化、质量标准化。

5、建立代表农民自己利益的组织——全国农民联盟(NFF)。全国农民联盟(NFF)是澳大利亚农民的一个团体,成立于1979年,其目的是代表、保护和提高其成员乃至农业部门的利益。全国农民联盟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核心机构、农产品理事会和各州农民组织。联盟代表农民同政府、其他产业部门、其他产业组织、新闻媒介、社区组织和国外农民联组织打交道。对于联邦和州政府,它是一个“院外活动集团”,游说议员支持农民的利益。联盟调解农民与其他系统的纠纷,保护农民的利益。它还建立了数额为1000万澳元的基金,主要用于支持保护农民利益的活动,进行经济情况分析,提出政策建议等。它有一份发行量13万份的报纸《农民之声》,有全天24小时的新闻节目,还有一个综合学校教育项目,向许多中小学校提供有关资料。

6.重视资源利用与保护。澳大利亚从农业布局到具体技术措施都围绕着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进行。首先,建立了一套土地的信息系统和法律体系,通过土地管理机构来保证私人的土地使用符合国家的政策。澳大利亚的公有土地约占87%,大部分牧场和森林用地都是公有土地,租给牧场主和林业公司使用。其次,努力提高土地资源的生产力。主要措施有:(1)大力采用喷灌、地下渗灌和滴灌技术,有效地节约了水资源。灌溉面积逐年扩大,其中牧草灌溉面积占43%,其余为水稻和其他谷物;(2)推行适宜的耕作方法。许多农场在麦茬地放羊,以羊粪肥田,并利用豆科植物,实行麦豆轮作;(3)平衡土壤营养成分。本世纪初,澳科学家就发现澳洲的土壤需增施磷肥。在60年代,他们发现土壤缺乏活性的硼、铜、锌、锰等微量元素,影响作物的生长和羊毛的产量与质量,他们推广增施微量元素肥料,效果显著。

四、考察后的几点启示

1.加大农产品企业建设力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澳大利亚农业已经步入现代化,成为农产品出口大国,除自然资源、气候、环境优势以外,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发达,带动能力强,以各种专业合作社为主导形式,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科学,各种类型的专业合作社、加工企业是农产品加工增值和进入国际、国内市场的主体,各种协会和各级政府农业部门行为规范,良种繁育、技术服务、市场控制、政策扶持引导的操作主体。我区农业现代化虽已出现端倪,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要使我区农业尽快达到现代化水平,与国际化大都市相适应,必须加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设力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在产业化经营的具体模式上要走一条公司+公司(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基地(家庭农场、农户)的路子,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必须下大力气培育一批企业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名牌优势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和贸易组织,充当我区农产品进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主体。建议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和培育发展农产品龙头企业的具体措施,进一步完善相关激励扶持政策,通过提高产业化水平,加快我区农业产业化步伐。

2.必须加快食品安全体系建设,培育一批符合国际市场标准的农产品品牌。

这次考察澳洲、新西兰比较深受启发的就是农产品要想进入国际市场必须符合国际市场的安全卫生标准,包括生产基地的标准和成品标准。达到了标准就拿到了进入市场的通行证。我们要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安全食品生产体系建设。

3.转变政府职能,服务于出口创汇农业企业

在考察中我们体会到,要发展创汇农业,让我区农产品真正进入国际市场,在当前农业企业还不强大的情况下,靠农民或企业单枪匹马,没有政府扶持帮助,显然还要有较长的过程。企业需要政府在农产品的整体宣传上,信息服务上、进关标准建设上给予大力的帮助和支持。

4.值得学习借鉴澳洲农业利用再生水的政策与经验

澳大利亚城市污水处理后农业再利用的政策与办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他们的具体做法是:政府负责铺设主管线、建蓄水池、电力增容,每30公顷补贴400澳元,支管线和提灌设备由农场主自负,15年不收水费,维修费各自负责,而且主管道施工期间影响农场种植政府还给予补偿。政府与农场实行合同管理,在农场申请建设前要交保证金,完工使用后如数退还。我区城镇化建设发展很快,城市污水处理是个大难题,如果我们的城市污水处理能够象澳大利亚那样做得好,那可是一件利国利民、造福子孙的大好事。

这次考察活动时间短,收获多,考察团成员表示,回国后要积极消化学习和考察的成果,乘势而上,努力工作,为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新局面做出新的贡献。

赴澳洲考察代表团成员名单

曾凡林广西农业信息中心书记、副主任

陈国禄梧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黄镇良梧州市财政局副局长

谢文浩梧州市财政局科长

覃柱材梧州市农业局局长

魏德功梧州现代农业实验区副主任

黄世康岑溪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杨立坚岑溪市农业局局长

陈金乾苍梧县农业局局长

胡振钊中共藤县会员会副书记

黄保绪藤县农业局局长

刘东庆贵港市农业局局长

李水恒贵港市港北委员会区委副书记

卢绍全贵港市港北区农业局局长、党组书记

余伟红桂平市农业局局长

陈蓓广西经济对外交流中心翻译

下载赴澳大利亚培训考察农业信息化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赴澳大利亚培训考察农业信息化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广西农业考察团赴澳大利亚农业考察报告

    广西农业考察团赴澳大利亚农业考察报告 广西农业考察团赴澳大利亚农业考察报告经厅领导批准,广西农业考察团一行16人,于2016年2月24日至3月13日赴澳大利亚、新西兰进行农业......

    广西农业考察团赴澳大利亚农业考察报告

    广西农业考察团赴澳大利亚农业考察报告一、澳洲、新西兰农业生产基本情况澳大利亚是一个以农牧业、采矿业和制造业为主的国家,盛产羊、牛、小麦和蔗糖等农产品。农业生产优势......

    赴澳大利亚水权制度培训报告

    摘要:为 学习澳大利亚水权 理论 、水权制度和利用水权制度配置水资源的实践经验,提高我国水权理论 研究 水平,促进我国水权制度的建立和完善,2002年5月13日至6月2日,水利部组织......

    赴澳大利亚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赴澳大利亚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2012年8月,我来到澳大利亚昆士兰首府布里斯班,在奥克兰、悉尼等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培训和参观交流。对澳大利亚的教育体制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我......

    赴澳大利亚培训考察报告 2

    安全示范性矿井项目赴澳培训考察报告 2009-11-9 2009年10月9日,对澳大利亚煤矿管理的立法、煤矿安全监察体系、煤矿职业安全健康体系、煤矿安全风险管理、矿山救援、煤矿开采......

    赴台农业考察启示

    赴台考察几点启示 政和县石屯镇党委葛建华 (2011年11月8日) 2011年10月24日至11月4日,由福建省委组织部组织100个乡镇党委书记对台湾现代农业、小城镇建设等方面情况进行学习考......

    赴新加坡培训学习考察情况报告

    赴新加坡培训学习考察情况报告 一、新加坡社会管理工作的主要特点 (一)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管理的价值取向 新加坡的核心价值观即是每位公民都获得公正平等的对待,所有公民......

    赴新加坡学习培训考察情况报告

    赴新加坡学习培训考察情况报告 [日期:2010-12-30] 来源:作者: [字体:大 中 小]2006年11月12日至21日,重庆市委组织部、重庆市监察局国家机关行政监察业务培训班一行30人在重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