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学问题模版(本站推荐)
有个问题我觉得做的还成还是我讲之前的初稿来的不过就是少卫星图 还有照片 另外也存在一些些问题 比如具体的采样点经纬度还有 要分配给哪些班 哪些组 在哪些时候采
现示范给大家:
问题: 鄱阳湖当前水温、水质如何?比较以往有什么变化?
鄱阳湖湖水温度沿垂直线分布属于那种情况?
湖水的矿化度以及营养程度处于哪一等级或类型?
鄱阳湖水的酸碱度如何?比较以往情况。
鄱阳湖的环境承载力怎样?
根据目前湖水元素含量(氮、磷)的污染状况,想出一些可行性的措施进行治理?
解决方案:通过对鄱阳湖水的采样,以及后期的实验室分析,对不同地点的湖水进行分析比较,然后得出结果。根据测试结果结合其他一些数据或者权威论述对所提问题做出回应,包括一些措施等等。
采样装备:采样袋采样水瓶ph试纸记号笔水温测试仪温度计
采样要求:
采样的地点要合理、科学
不同地点进行湖水的采样,以降低偶然误差
采样过程要保证水样不受人为污染
采样人员要熟练采样装备的操作
操作步骤 :
1、为了采集有代表性的水质样品,我们应该在湖泊周围河流入口处、湖泊中心及溢流口处采集水样。分组在不同的地点采样,分工合作,提高效率。给人负责专门采一个地点的水样,给人专门收好采集好的水样。(该操作可以进行水质的分析,湖水的矿化度以及湖水营养程度的分析,鉴于考察装备的不足,这些只能进行后期操作。)
2、用采样水瓶把湖水稳妥地收好,然后进行后期的实验室分析。
3、用水温测试仪在湖水的上、中、下层分别测量。测试时间的间隔以1.5—2h为宜,连续测试时间24—48h。(可行性不高,可改为多次测量提高准确度,分工同上。此操作可进行鄱阳湖水的垂直水温分析,精确度要求高,必须现场测试以及记录。据以往资料分析统计,由于鄱阳湖湖水不深和受风浪、湖流的影响,水温的垂直分布差异较小,上下层相差1℃左右。)
4、用温度计对采样水进行水温测试,鉴于我们考察时间只有一天,而且在四月中下旬,所以我们只能测试鄱阳湖湖水的日间最高水温或者最低水温,据资料统计湖水日间最高水温出现在15~17时,最低水温在6~8时。我们去到鄱阳湖应该可以对日间最高水温进行测试。
5、可用ph测试纸当场对湖水进行测试,并且记录情况。然后与采样回来的湖水的后期测试进行比较。(分工同上)
注:鄱阳湖水质评价结果表明,全湖水质基本维持II~III类水标准,水质较好。
鄱阳湖湿地多年平均水温18℃左右,以8月最高为29.9℃,1月最低为5.9℃,全湖极端最高水温为38.2℃,极端最低水温为0℃。
第二篇:读什么是科学问题后感
读什么是科学问题后感
爱因斯坦说过: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新课改中,教师经常把启发学生提出问题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但往往启发不得法,往往上课没几分钟,在提供了一些材料后,就逼迫学生要提出问题,然后以此问题作为教学的导入材料。这个场景想必老师都熟悉。但我们是否思考过什么是真正的科学问题呢?在教学中应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呢?
张红霞老师在《科学究竟是什么》一书中提出:科学家与艺术家、工程师解决问题的目的有差异,科学家是为了认识和解释已有的客观世界。艺术家是为了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而工程师是为了创造一个尚不存在的物质世界。科学问题都是些“脱离实际”的问题,这些问题最初产生于实际问题,但最后都演变为纯理论的问题。
科学家与艺术家、工程师研究方法或过程不一样,成果形式也不一样。科研成果是对世界的一种纯理性的解释,因而它是无形的,而艺术家,工程师的成果往往是有形的。科学家解释世界是基于事实,而宗教解释世界是基于幻想。科学家具有独特的品格。第一是“好奇心”,第二是“有闲”,第三是“自由的灵魂”。
就什么是科学问题,张老师提出,首先要区分科学问题与假科学问题。假科学问题是那些脱离了解释世界的目的,或是没有足够的活动或情境准备的,或相对于孩子们的认知能力过分开放性的无的放矢的问题。科学问题只能由学生在活动中遇到不解和矛盾时自己提出来,不应该,也不可能在教师的追问下“逼”出来。其次是区分开放性问题与封闭性问题,开放性问题往往暗含有多个“变量”,而封闭性问题只有两个以下的“变量”。开放性的科学问题无边无际,封闭性的科学问题往往指向确定的答案。真正的“科学问题”是一个暗含着理论假说的问题,是启发学生提出更多问题和假说的梯子。第三要正确使用“是什么”和“为什么”问题。在低年级,孩子要先进行“是什么”问题的观察和训练,然后再进行“为什么”的解释性思考,学习“为什么”的主题,要有足够的对“是什么”问题的思考和观察训练的基础。第四要认识到矛盾是产生问题的母体。但是矛盾和困惑也不能太多,对小学生,一般不要涉及超过两个变量的问题。
就教学中注意的问题,张教师提出:
1、科学问题宜小不宜大,宜少不宜多。
2、让学生自己从活动中提出问题。在教师追问下“逼”出来的问题都是些脱离学生实际体验的问题,不是由学生们在活动中遇到过的困惑和矛盾而自然产生的。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只有通过科学探究实践,刻意设计很多现存的问题,或在活动前“逼”孩子们提问题,是没有成效的教学设计。
3、让学生明确要探究的科学问题。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信息过多过杂,教学目标多而笼统。
所以科学问题是为了寻找一种解释,而不是最终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学目标设计是以发现科学问题,回答科学问题,形成科学概念为目的,问题要具体,尺度要小且贴近孩子们的经验。
第三篇:消费异化及科学消费观问题探讨(范文模版)
异化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成为人的对立面,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消费的本义在于人们通过对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消耗,实现自身的自由全面发展。当消费走向自己的对立面时,便方式了异化。在生产大力发展、生活逐渐富裕的今天,符号性消费、奢侈性消费、炫耀性消费等异化消费方式不再是发达国家独有的现象,如何合理
消费、科学消费日益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一 消费异化及其表现
消费异化是异化现象在消费领域内的表现。消费发生异化时,消费背离了自身,消费走向了自身的对立面,消费被赋予其他意义。一方面,它成为人们在精神中失去自由的一种“补偿”,成为人们逃避现实痛苦与不幸的“避难所”。另一方面,消费操纵和控制着人,使消费成为一种非理性的狂欢。
从消费的构成要素看,消费异化主要表现在人的方面的异化、物的方面的异化、消费行为的异化和消费环境的异化。
1.消费主体方面的异化
人的方面的异化,是指消费的目的、心理、身份等方面发生异化,使得主体在消费中发生了向对立面转化。
消费目的的异化。人们在消费中本应从自身的生存发展的客观需要出发,但异化的消费却表现为主体从占有的欲望、炫耀夸示出发,为了消费而消费。在消费中,人们无视于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人的真正需要,只专注于去满足占有物的无限的欲望。比如,有些人购买商品或服务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商品或服务的使用价值,而只是为了显示自身的身份地位、炫耀财富,专注于去满足无限占有。甚至认为对物的占有就等于对幸福和美好生活的拥有。贪婪的欲望,随着物质产品的不断获得而愈发膨胀,异化了的消费目的永远不会被满足。
消费心理的异化。消费心理的异化表现为,消费者本应进行某种消费,但因为一些原因放弃原来的消费意愿,不得不违背自身意愿进行消费。消费心理的异化,在社会生活中通过许多无奈的消费、被迫消费等表现出来。个人的消费本应根据自身的需要、经济条件等因素进行,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如为了“面子”、为了满足虚荣,人们不得不花费更多。有时,我们不愿去消费,但是因为种种原因而不得不消费时,违背真实意愿的消费也是一种异化的消费。
消费者身份的异化。消费主体有个人、群体、社会、国家等,主体的身份异化即为消费中主体身份由此种异化为另一种。消费身份的异化在社会生活中也经常出现,本应以个人身份进行的消费却异化为以群体、社会、甚至国家的身份的消费,本以社会、国家名义的消费异化为个人的消费。
2.消费客体方面的异化
消费中,消费对象也会因为种种因素发生异化,转向其本身的对立面,转向主体的对立面。
消费对象因自身因素发生的异化,主要指在主体的消费中客体因为自身的原因背离了自身。比如,主体为了生活需要购买了某种商品,但此商品因与其自身所应具有的质量、性能等不符,结果并不能满足主体的需要,甚至对主体造成伤害。如,消费者误买了劣质电器商品,本以为能方便生活,殊不知却带来了安全隐患,甚至威胁生命安全。服务消费也会出现异化,最近曝光的“天价药费”事件,虽是个别现象,但也说明了消费客体的异化对消费主体的伤害是不可小觑的。
消费对象因消费者因素发生的异化,主要指在主体的消费中客体因为主体的原因发生了背离。比如,主体购买了某种商品,但因为自身知识水平较低、能力欠缺等因素不能使用商品满足需要,此商品对于这个主体而言不能发挥出使用价值而沦为毫无价值的东西。如,某商品被主体当作与其自身主要功能几乎没有关系的物品使用,对于主体来说,客体的主要功能发生了异化。
消费客体的异化还可能因其它因素而发生,如消费环境。这里的消费环境主要指除了主客体外的影响消费的客观因素。如某种消费行为受环境的制约性很强,如天气条件、时间限制、地点限制等,当环境因素发生不可意外变化时,消费客体往往也就失去了作为客体的意义。
3.消费行为方面的异化
消费对象能满足消费者的需要是通过消费行为来实现的,消费行为的本义也就在于实现需要,但异化了的消费行为违背了消费行为的初衷,损害了消费主体、客体及环境等。
从个体消费行为看,在“我买故我在”的影响下,异化的消费行为表现为超越自身条件和能力的消费、过度的消费、无节制的消费、恣意的消费等等,造成了财富的大量浪费、资源的大量损耗、主体健康安全的损害等等。
从人与自然的角度看,主体的消费行为本应是可持续的、是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但某些消费行为却异化成对自然无尽地消耗、无情地攫取、疯狂地掠夺。当前不少的自然灾害造成的巨大损失,就可以折射出人类消费行为异化的苦果。
4.消费环境方面的异化
消费环境方面的异化,指消费环境由本应有利于主体的消
第四篇:上海市初一科学期中复习主要问题
科学复习资料
1.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请分别就可溶的物质和不可溶的物质举两例。
2.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是什么?
3.碘和指甲油分别可以溶解在什么溶剂中,不可以溶解什么在溶剂中?
4.清除油渍的最佳溶剂是什么?
5.科学家把溶液分成哪三类?
6.实验室常用的酸碱指示剂是哪三种?
7.常用酸碱指示剂在酸、碱溶液中的颜色变化。
8.pH的值通常在什么范围?
pH>
7、pH=
7、pH<7的溶液分别是什么溶液?
9.酸、碱溶液混合后有什么变化?
10.酸、碱溶液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运用。
11.酸雨的pH是多少?
12.酸雨的主要成分是什么?由什么转化成的?
13.稀盐酸与金属反应产生什么气体?如何检验?
14.稀盐酸与碳酸钙反应产生什么气体?如何检验?
15.使用酸碱溶液的正确方法是什么?出现意外应如何处理?
第五篇:科学消费法治环境问题分析探讨
市场经济需要科学消费。科学消费不仅意味着消费者的权益,也意味着商家对消费者的社会责任。这一方面要求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也要求商家的诚实信用,同时还需要政府部门的适当干预和宏观调控。
科学消费的根本要求就是要提高每个消费者的资金使用效益,从而最大限度地改善消费者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质量;同时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建设社会主义
精神文明、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推动社会的整体利益。
一、消费者要牢固树立科学消费的新观念
消费者是消费活动的主体。观念又是行为的先导。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科学消费观念,培养自觉运用科学消费理念指导消费行为的理性的消费者。
科学技术越是发达,现代市场经济社会越是进步,商品和服务的种类就越是丰富,消费者所需要的知识也就越专门化、复杂化。因此,消费者要加强学习,以增强识别商品价值和使用商品所需的技能。
二、商家要弘扬尊重科学消费的商业伦理
科学消费不仅意味着消费者的权利和利益,也意味着商家对消费者的社会责任。消费者权利的扩张,也意味着商家社会责任的扩张。要全面推进科学消费活动,必须进一步强化商家对消费者所负的社会责任,既包括商法意义上的社会责任,也包括商业伦理意义上的社会责任。商法为商家设定的社会责任(包括《消法》第16条至第25条规定的10项法定义务,以及《合同法》、《产品质量法》等法律设定的义务)是有限的,而商业伦理为商家设定的社会责任则是无限的。
(一)强化商家对消费者的社会责任。现代公司法中的公司社会责任理论认为,公司不能仅仅以最大限度地为股东们赚钱作为自己的惟一存在目的,应当最大限度地增进股东利益之外的其他所有社会利益,包括消费者利益、职工利益、债权人利益、中小竞争者利益、当地社区利益、环境利益、社会弱者利益及整个社会公共利益等内容,既包括自然人的人权尤其是社会权,也包括法人和非法人组织的权利和利益。强化公司社会责任的理论依据在于公司的经济力量及其推动社会权实现的社会义务。公司的社会责任与人权中的社会权,尤其是消费者权利紧密相连。
聪明的商家不仅应当成为守法经营的模范,而且应当成为诚实敦厚的儒商。缺乏商业道德、不诚实守信的商家,即使算得上合法商家,也必将为消费者所唾弃。商家要击败自己的竞争对手,必须善待自己的消费者,尊重消费者的一系列权利(如知情权、公平交易权),切实增强消费者对开发商及其开发的商品或者服务的信心和信任,乃至于对整个商品或者服务市场的信心和信任。商家对消费者承担社会责任,既是确保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的基础,也是商家占领市场份额、赚取利润的远期经营方略之一。
(二)商家的信息瑕疵担保义务。商家的口头承诺与媒体广告承诺是否构成合同的一部分,是否对商家具有约束力?回答是肯定的。上述承诺不管是采取口头形式,还是采取书面形式;也不管是采取广告形式,还是其他信息披露方式,只要对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功能、价格等信息作了明确、肯定的陈述,而且送达了潜在的消费者,则消费者有权要求商家兑现这些承诺。此即商家的信息瑕疵担保义务。也就是说,商家有义务向消费者担保商家向消费者提供信息的真实性。
大家都说消费者是上帝。其实,上帝很难当。难就难在,一是商品或服务可能有假;二是商家披露的信息有假,消费者知情权难以兑现。从进一步完善立法、规范商家广告行为的角度而言,商家向消费者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应当严格遵守以下标准:
(1)全面性标准。商家应当将与消费者购买商品或者服务,以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有关的信息完全记载于公开文件,并公之于众。
(2)信息披露的真实性标准。该标准指,商家所披露的信息必须是真实、准确的,不得存有虚假、遗漏、欺诈或误导的内容。如果商家披露的信息不真实,则其披露的信息越多,对广大消费者的危害越深。为了确保信息披露的真实性标准得到落实,《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还应进一步规定商家和广告商披露虚假信息的法律责任(含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3)信息披露的易解性标准。该标准指,披露的信息应当使一般消费者能够较为容易地理解和利用,从而合理地判断某一商品或者服务的消费价值。根据这一标准,公开的资料和文件应当内容完整而又明晰,语言尽量平实、易懂,避免使用过于冗长、专业化、复杂化的用语。
为了充分体现诚实信用、保护弱者和科学消费的精神,切实强化商家对消费者的社会责任,从制度上和舆论上转变传统而狭隘的广告策略意识,强化商家的信息瑕疵担保责任,已是当务之急。
三、政府职能部门在推动科学消费方面肩负神圣的干预职责
围绕科学消费的主题,政府职能部门要大胆地通过干预,努力为消费者营造科学消费的社会环境。
(一)保护型干预。所谓保护型干预,就是要保护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公正交易秩序,以
及经营者之间的公平竞争秩序。与商家相比,多数消费者在经济实力上或者在信息获取上处于劣势地位。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市场经济的主旋律。信息不对称意味着,消费者永远处于弱势地位。
要维护市场经济的公正、公开、公平,经济行政机关必须发挥应有的保护性职能。
(二)宏观调控型干预。所谓宏观调控型干预,指对国民经济进行
宏观调控。我国“入世”后,政府直接管理经济的传统模式将不可逆转地向宏观经济调控模式转变。在真正还权于市场的同时,把大多数经济行政行为由政府对市场主体的直接、微观管理模式转变为间接、宏观调控模式。宏观经济调控以追求社会整体经济利益、宏观利益为目标。如果说市场机制和商法自治原则有助于增进消费者的个体科学消费利益,那么宏观调控将有助于增进广大消费者的整体科学消费利益。
作者简介:刘俊海,民商法博士,1969年生于河北泊头,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所长助理。兼任中国消费者协会理事、北京仲裁委员会仲裁员、中国法学会商法研究会副秘书长等。1989年毕业于河北大学法律系,获法学学士学位。1992年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获经济法硕士学位。1995年毕业于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获民商法博士学位。1996年至1997年,赴挪威奥斯陆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98年9月,受欧盟资助赴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法学院从事访问研究。2000年1月至2001年5月,受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资助,赴美国堪萨斯大学和密西根大学作访问学者。研究专业为公司法、商法和经济法。研究重点包括投资者法律保护、投资基金法、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公司治理结构、上市公司法律制度、公司的社会责任、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已出版有《股份有限公司股东权的保护》、《公司的社会责任》、《欧盟公司法指令全译》等专著或译著12部,学术论文50余篇。作为起草工作小组成员,参加全国人大财经委《证券投资基金法》和《政府采购法》的起草;并研究《公司法》的修改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