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在会上做重要讲话(精选合集)

时间:2019-05-14 03:22: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在会上做重要讲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在会上做重要讲话》。

第一篇: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在会上做重要讲话

5月15日,教育部召开了全国中小学校安全工作电话会议,通报了全国近期各地各校安全事故共50多起,其中溺水事故14起,死亡47人,位列第一,这些接连发生多起危及学生生命安全的恶性案件和意外事故,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令人非常痛心。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中小学安全工作得到全面加强,校园安全管理职责进一步强化,校园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高,校园安全管理制度得到较好落实,校园安全隐患得到及时消除,校园安全基础趋于牢固。但是,中小学安全工作形势仍不容乐观,不但存在自然灾害高发、社会环境影响、防范能力不足、管理不到位等方面的问题,而且心理健康问题、校园暴力等新情况也给中小学安全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各地必须认真研究,积极应对。

特别要针对进入5月份后天气逐渐转热,高考、中考、小考及暑假的临近,擅自到江河水库游泳的学生数量大幅增加,溺水事故进入危险期、易发期、高发期的情况,采取有力有效措施,坚决预防学生溺水事故。要结合近期发生的溺水事故,加强防溺水安全教育,要求学生做到“六不”:不私自下水游泳;不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不在无家长或教师带领的情况下游泳;不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不熟悉水性的学生不擅自下水施救。特别要教育学生遇到同伴溺水时避免手拉手盲目施救,要智慧救援,立即寻求成人帮助。要向所有学生家长通报最近发生的中小学生溺水事故,告知家长务必承担起学生离开学校后的安全监管职责,在放学后、周末和节假日加强对孩子的看护和教育。

第二篇: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在学前教育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抓住机遇,抓出实效,努力开创学前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在学前教育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作者:未知

来源:中国教育报

点击:1162

时间:2011-3-23

当前,正值各地编制学前教育三年行动的关键阶段,教育部决定分南、北两片召开学前教育工作座谈会,目的是交流各地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和全国学前教育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编制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进展情况,同时研讨一些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把《若干意见》提出的政策措施落实到位,把编制行动计划工作抓紧抓好。

去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对学前教育工作做出重要批示,11月21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12月1日国务院召开全国学前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延东同志出席并做重要讲话。党中央和国务院把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个重大举措,做出一系列重大部署,使战线的同志们备受鼓舞,非常振奋。大家一致认为,“国十条”在理顺投入体制、办园体制和管理体制方面制定了强有力的政策措施,是学前教育制度建设和体制机制建设的重大突破,对推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学前教育的改革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最近一段时期,各地积极贯彻落实《若干意见》和延东同志讲话精神,切实把学前教育摆上重要位置,正在编制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研究制定各项政策措施,努力加大投入,积极扩大资源,加快推进学前教育发展。

这两次座谈会上,各省(市、区)都介绍了本地学前教育的发展思路和编制三年行动计划的进展情况,发改委、财政部的同志也讲了非常重要的意见。特别是各地的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比如,天津市政府召开了学前教育工作会议,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并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计划新建和改扩建120所公办幼儿园,改造146所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500所村办标准化幼儿园,扶持进城务工随迁子女接受学前教育。福建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学前教育发展的意见》,今年安排财政投入4亿元,用于新建改扩建一批公办幼儿园。陕西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把学前教育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到2015年全省实现学前一年免费教育。省财政每年安排学前教育经费2亿元,支持1200所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和学前一年免费教育。上海市从2011年起。将投入6个亿用于学前教育硬件和软件建设,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使公共财政投入在学前教育生均成本的比例在原有的68%的基础上继续一定程度的提高。北京市未来五年计划投入50亿元,新建、改扩建600所幼儿园,使全市公办园比例达到70%以上,生均财政拨款标准从200元提高到1200元。山东省编制了《学前教育普及计划》,通过实施“四个工程”,加快学前教育普及进程。计划到2020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85%,公办幼儿园比例、在公办幼儿园就读的幼儿比例达到80%以上。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关于下发了《加快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对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各项工作逐项进行了任务分解,省政府办公厅下派目标任务书给各相关部门和单位,确保学前教育工作“事事有人管”、“件件有落实”、“项项有考核”。

从总体上看,近期各地的学前教育工作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政府高度重视,切实把学前教育纳入教育工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方面,推动力度很大。二是真抓实干,地方各级教育部门抓住机遇,正在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对学前教育工作的满腔热情,会同有关方面在总结多年实践探索和经验的基础上,抓紧三年行动计划的编制工作;三是加大了统筹协调,调动了各有关部门的积极性,加强了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和配合,加大了支持力度,积极研究各项保障措施,落实项目和经费;四是全社会关注,广大家长和社会各界对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寄予厚望,为加快发展和普及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氛围。

《教育规划纲要》已经明确了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发展目标,国务院的文件也明确规定了当前的任务,现在最重要的是推动落实,其中的重要抓手,就是编制和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关键任务是解决入园难,一是要解决资源严重不足的问题,二是要解决长期以来政府责任缺位的问题,三是要建立推动学前教育发展的社会支撑体系,四是针对各地发展不均衡、差异大的国情,要建立一种有效的机制,既要加大财政投入,又要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

形势喜人,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一些地方的重视程度还不够,还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有的地方贯彻落实工作还停留在教育部门内部,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参与和支持力度还不够;各地工作进展参差不齐,差异较大,特别是极个别的地方还没有真正行动起来,宏观推动乏力,缺乏对区县一级工作的指导和支持等等。迫切需要进一步统一认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以编制和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为有力抓手,加大力度,加快步伐,把发展学前教育的各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下面,我着重就编制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相关工作讲几点意见。

第一,切实把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编制工作摆上重要位置。

当前,正值编制“十二五”规划和2011年财政预算的关键时期。以县为单位制定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是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各地加快发展学前教育,有效缓解“入园难”的重要举措。作为教育的主管部门,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做好行动计划的编制工作,开好局,起好步,不仅关系到如何落实扩大学前教育资源的具体“行动”和措施,还关系到今后十年学前教育能否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目标能否如期实现。抓住当前的时机,把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做好了,就有了一个好的起点,某种意义上讲可以事半功倍。而如果掉以轻心,抓得不紧,失去了这个机会,就会严重影响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学前教育的发展,就要负历史的责任。对于这一点,各地要有清醒的认识,一定要高度重视,切实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位置。

按照国务院的要求,编制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时间已过半,任务艰巨,时间紧迫,各级教育部门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全力做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编制工作。这次会议以后,各地要认真总结一下会议上交流的好的经验,很好梳理一下本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向主要负责同志做一次专门汇报。各省(区、市)教育部门要专门召开一次会议,对编制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工作进行再研究、再部署,着力解决存在的问题,并提请省(区、市)政府分管负责同志,尽快召集有关部门共同研究,做好政策措施制定、项目资金落实、沟通协调等方面的工作。要切实加强对县一级行动计划编制工作的指导,通过会议和文件等形式,对需要研究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政策和投入的支持等提出明确的要求和指导意见,做到上下衔接,相互支持配合。进展缓慢的地方要抓紧行动起来,指导力度不够的地方要尽快采取措施,做好安排和部署。

第二,扎扎实实做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编制工作。

刘延东国务委员在全国学前教育电视电话会议上,专门强调了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编制工作,明确要求:“行动计划要重在行动,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标本兼治,突出针对性、操作性,对于发展学前教育所面临的现实困难和突出问题要有解决之策,对于学前教育的体制机制改革要有明确路径,对于三年内基本缓解入园难问题要有路线图和时间表”。各地要认真学习领会延东同志关于“重在行动”的指示精神,把三年行动计划的路线图和时间表绘制好,重点做到三个落实。

一要落实目标任务。要准确把握当地学前教育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研究确定关键性指标,针对供需缺口,区别城市和农村的不同情况,明确提出本地学前教育资源增加的总量和各级政府财政投入增加的总量,要把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事业发展目标分解到各地,将三年有效缓解“入园难”的总体要求具体化,并落实到区县。

——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省市,目前从省域范围整体统计已经实现了普及目标。但一定要看到一些地市、一些县的发展任务也还很重,要逐县落实任务,下力气支持发展落后的县市发展学前教育,努力促进县县基本普及的实现。

——占全国人口超过30%的大中城市,大部分地区按户籍人口计算已经实现了普及目标。但不少地方由于资源配置、人口流动等原因,“入园难”的问题还是很突出的。要下大气力解决好这些问题,特别要解决好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接受学前教育的问题。流入地政府要承担起这个责任。

——中西部70%左右的县镇及县镇以下的农村地区,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有一定基础,但发展的任务很重,困难很多。要认真落实中央关于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要求,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努力增加资源,加大力度发展。

——中西部30%左右的困难的老少边穷农村地区,发展学前教育的基础最差,困难最多,任务最重。要给予重点的关注和支持。同时要因地制宜,多种形式发展学前教育。

二要落实政府责任。要明确承诺本届政府为发展学前教育做几件实事,将相关的项目纳入当地政府逐年实施的民生工程,将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要“预算有科目,增量有倾斜,投入有比例,拨款有标准,资助有制度”的要求落实到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并切实予以保障。浙江省杭州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十条”和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市委、市政府迅速做出反应,近期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学前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若干意见》、《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杭入园管理暂行办法》、《杭州市幼儿园非事业编制教师管理办法》等五份配套文件。特别是明确了学前教育的四个经费筹措渠道,一是各区学前教育事业经费达到同级教育事业经费8%以上,县(市)达到5%以上;二是地方教育费附加中按20%比例安排学前教育专项经费;三是市本级和各区(县、市)每年按土地出让收入0.5%计提农村学前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补助资金;四是乡镇每年要安排足够的配套经费。同时,对落实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对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和残疾儿童入园资助提出了具体标准。

三要落实政策措施。要紧密结合学前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和各地实际,研究制定具体的政策措施,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学前教育服务,努力提高公共财政在学前教育成本中的分担比例,落实幼儿教师的地位待遇,不断改善幼儿园办园条件,提高学前教育质量。

第三,建立政府领导下,有关部门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

编制和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加强政府领导是关键,各个部门的协调配合非常重要,需要建立一个好的工作机制。

一是要建立健全切实有效的领导和协调机制。按照国务院文件和延东同志讲话中提出的要求,各地要完善学前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等协调机制,调动和发挥各有关部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加强对三年行动计划编制和实施过程的组织领导。天津市最近专门发文,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主管副市长做总召集人,统筹领导和协调学前教育工作,这个做法很好。今天财政部、发改委的同志到会与大家共同讨论问题,本身也是沟通协调的一种形式。

二是教育部门要切实履行主管职能。要发挥主管和牵头的作用,一方面在教育部门内部要有效地整合资源,做好责任分工和协调配合。另一方面要积极主动地与政府和有关部门沟通协调,研究制定各项政策措施。比如落实“国十条”中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的建设的要求,涉及小区规划、幼儿园建设、验收、交付使用及管理等等一系列问题,光靠教育行政部门一家不行,要协调各有关部门,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要切实转变观念,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明确任务分工,形成发展合力,努力开创跨部门合作的工作新局面。

三是要健全管理机构和充实管理力量。学前教育管理工作专业性很强,幼儿园量大、面广,遍布城乡,必须要有一批富有经验的专业管理干部和教研人员,承担对各类学前教育机构进行监督管理和业务指导。尤其是区县一级,承担着幼儿园的审批准入、教师培训、安全和保教质量监管、教育教学活动指导等工作,管理压力大,任务十分繁重。各级教育部门要抓住机遇,建立健全学前教育管理机构,配备充足的专职干部和教研人员,做到有机构办事,有人管事,这是教育部门履行主管责任的前提和基础。我们在北片座谈会上了解到已有两个省正在筹备恢复专门的学前教育管理机构。

第四,既要重视条件保障,又要注重内涵发展。

受教育机会与教育质量是保障儿童教育权利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学前教育对人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奠基作用归根结底要依靠教育质量。各地要把内涵发展和质量提高作为编制行动计划的重要内容,加快城乡幼儿园建设的同时,统筹考虑师资配备和内涵发展,要做到每建一所幼儿园,合格一所,切实保障师资水平和教育质量,要防止只关注硬件建设,忽视内涵发展,只求速度,不求质量的现象。一是要做好教师队伍的配备。各地要严格执行教师准入制度,把好准入关,切实解决好教师的编制、工资待遇等问题,按照国家和地方的相关规定逐步配足配齐幼儿园教职工,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幼儿教师队伍,不要再出现代课教师的问题。今天大家提出了很多扩充幼儿教师队伍的好想法和好做法。教育部将积极支持各地探索3+2的培养模式。二是幼儿园建设要配备符合儿童年龄特点、数量充足的玩教具、儿童读物和室内外设备设施,为儿童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三是要加强对幼儿园保育教育活动的规范和指导,研究探索不同年龄班活动区的设置与教育材料配备、一日生活和教育活动的规范等等,为广大幼儿教师,特别是农村幼儿园教师提供更加具体、可操作的指导。四是要探索建立幼儿园教育质量监测评估体系,引导各类幼儿园不断提高办园水平和教育质量。五是要建立健全教研制度,立足幼儿园的教育实践开展园本教研活动,建立教研人员定期走访指导制度,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

第五,建立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推进机制。

一是要建立责任制。落实责任人,明确责任分工,落实部门责任,把三年行动计划的编制和实施进展情况、实际效果等列入对各级政府和相关单位的考核内容。对进展缓慢、力度不够、政策措施不到位的地方,要加强问责。目前天津市和杭州市的各区县都与市政府签订了责任书。

二是要加大对行动计划编制和实施情况的督查力度。把发展目标和政策措施的制定,项目和资金的落实以及各项工作的进展和实际效果等纳入督查范围,分阶段开展督查和专项检查,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也要充分发挥教育督导部门的作用,加强对学前教育的督导。按照国务院文件和延东同志讲话的要求,教育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对各地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进展情况进行专项督查,并通过建立报表制度等方式,加强对各地行动计划目标、项目投入、进展情况和实施效果的跟踪与监测。各省也要通过适当方式逐级加强对地市和区县一级编制和实施情况的监督指导。

三是要加强经验交流与推广。各地要及时发现和总结基层的好做法、好经验及典型案例,多种形式地交流和推广经验。教育部将通过汇编简报、召开经验交流会议等方式,对各地的行动计划、经验和进展情况进行分享和交流。

同志们,当前,学前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这一切汇聚了我们基础教育战线同志们,特别是广大学前教育工作者们长期艰苦的努力,执着的奉献和追求。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国务院文件的出台以及全社会的热切期待,为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机遇与挑战同在,我们深知,很多问题的解决还有待于各地在实践中不断去研究,去探索,去创造。让我们紧紧抓住当前的大好发展机遇,以更高的工作热情,更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快推进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努力开创学前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谢谢大家!

第三篇:对话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让家门口的学校都精彩

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与委员、专家对话教育改革目标让家门口的学校都精彩

摄影:李维娜

“对城乡公办小学、初中实行标准化建设,这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和里程碑。”

“教育部正在做相关制度安排,力争用3至5年时间,实现校长教师县域内交流制度化、常态化,吸引和鼓励校长教师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村小和教学点任教。”

——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

“一个地方不能由一家社会组织垄断教育评估监测,可以培育一个体系,从政府之外的机构公开竞标,公开结果。”

——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马敏委员

“我们需要关注农村教师怎么能够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而且干得长。”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

让孩子平等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就近接受良好教育,一直是公众关心的热点话题。如何保障一定区域内小学、初中的硬件和师资等教育资源的基本均衡?评价教育的结果怎么样才更有公信力?

两会期间,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图左二),与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马敏委员(左三)、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左四)对话教育改革,访谈由本报记者董洪亮(左一)主持。

实行公办小学初中标准化建设

主持人: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如何通过配置资源缩小城乡小学、初中的教育差距?

刘利民:我国用25年时间,成功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此后,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既是促进教育公平,也是提高教育质量。2012年财政性教育投入中义务教育占52%,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和中西部地区义务教育成为重点。

最近,我们提出对城乡公办小学、初中实行标准化建设,这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和里程碑。这将改善广大农村特别是中西部教育发展相对薄弱地区的基本办学条件,使得这些学校通过三五年的建设,能够在教学条件上得到比较大的改善,在生活条件上基本满足学生的需求。同时,加大仪器设备的配备、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马敏:许多发达国家都是这样做的,比如日本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城市和乡村是一种标准建设的,可以说是当地最好的建筑。中国要成为一个教育强国,一定要进行标准化建设。

张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我国义务教育法非常重要的规定,也是全世界义务教育的本质特征。

主持人: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帮助孩子们在家门口享受到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

刘利民:现在全国平均11个学生就有一台电脑,58%的中小学校接入了互联网,全国80%多的教学点通过接通网络等方式接收到了优质教育资源,很多农村的孩子能够就近接受良好的教育。

26省已有校长教师流动政策

主持人: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的最大差距是师资,如何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刘利民:我们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校长的交流轮岗制度。教育部正在做相关制度安排,力争用3至5年时间,实现校长、教师县域内交流制度化、常态化,吸引和鼓励校长教师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村小和教学点任教。

这些年各地在教师流动方面也有很好的探索。比如:辽宁省教师校长定期流动制度,保障各个学校教师队伍均衡配置;或是开展普遍支教,城市教师到农村、边远、困难地区的学

校任教三年;或是对口帮扶,强学校带一个弱学校,成立学校联盟、教育集团。

在各地探索的基础上,现在需要进行制度升级,建立定期流动制度——让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校长和教师交流轮岗。目前26个省已经有了校长、教师流动的意见或者政策。去年我们认定了293个县基本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些县既重视学校建设,也重视师资均衡。

张力:如果没有农村教育的长足发展,就不会有整个国家的教育现代化。所以,我们需要关注农村教师怎么能够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而且干得长。

教育评估将委托第三方机构

主持人:怎样完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从而提升评价的公信力?

刘利民:教育部目前正在推进管、办、评分离。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也已经成立,主要任务是督政、督学和质量监测。比如,2012年我们对一些省进行了教育财政的督导,追回了438亿元教育经费。同时,要把教育教学的督导常态化,对52万所学校,包括义务教育阶段的1.2亿学生开展督学,监督教学质量。还要通过科学的监测,为改进教育教学和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和支撑。未来,教育评估监测将逐渐委托给一些社会组织即第三方机构来做,评估监测结果要公开。

马敏:一个地方不能由一家社会组织垄断教育评估监测,可以培育一个体系,从政府之外的机构公开竞标,公开结果。

@PTU机动部队:希望能提高教师待遇,统一城乡学校建设标准,真正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追影子的人:希望政府大力加强远程教育建设,为边远民族地区的孩子们提供和其它地区孩子平等的学习机会。

@没有答案的哥德巴赫猜想:期盼政府能加快教育改革,减轻学生负担,让学生快乐学习。

——人民网网友关注“两会e客厅”

文章来源:榆林人事考试网(http://yulin.offcn.com)

第四篇: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城乡义务教育要实现“四个统一、一个全覆盖”

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城乡义务教育要实现“四个统一、一个

全覆盖”

国新办就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举行发布会(中国网 宗超 摄)

农村教育的“福利”来啦!日前,国务院印发重磅文件《关于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十项改革举措,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若干意见》有哪些核心内容?小编带大家看一下!核心内容■工作目标加快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统一、教师编制标准统一、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统一、基本装备配置标准统一和“两免一补”政策城乡全覆盖,到2020年,城乡二元结构壁垒基本消除,义务教育与城镇化发展基本协调;城乡学校布局更加合理,大班额基本消除,乡村完全小学、初中或九年一贯制学校、寄宿制学校标准化建设取得显著进展,乡村小规模学校(含教学点)达到相应要求;城乡师资配置基本均衡,乡村教师待遇稳步提高、岗位吸引力大幅增强,乡村教育质量明显提升,教育脱贫任务全面完成。义务教育普及水平进一步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

■十大举措

(一)同步建设城镇学校。各地要按照城镇化规划和常住人口规模编制城镇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根据学龄人口变化趋势、中小学建设标准,预留足够的义务教育学校用地,纳入城市、镇规划并严格实施,不得随意变更,确保城镇学校建设用地。实行教育用地联审联批制度,新建配套学校建设方案,相关部门应征得同级教育行政部门同意。依法落实城镇新建居住区配套标准化学校建设,老城区改造配套学校建设不足和未达到配建学校标准的小规模居住区,由当地政府统筹新建或改扩建配套学校,确保足够的学位供给,满足学生就近入学需要。地方政府要实施“交钥匙”工程,确保配套学校建设与住宅建设首期项目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

(二)努力办好乡村教育。各地要结合国家加快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在交通便利、公共服务成型的农村地区合理布局义务教育学校。同时,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因撤并学校造成学生就学困难的,当地政府应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方式予以妥善解决。合理制定闲置校园校舍综合利用方案,严格规范权属确认、用途变更、资产处置等程序,并优先用于教育事业。要切实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益,避免出现“边建设、边闲置”现象。着力提升乡村教育质量,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开设国家课程,通过开展城乡对口帮扶和一体化办学、加强校长教师轮岗交流和乡村校长教师培训、利用信息技术共享优质资源、将优质高中招生分配指标向乡村初中倾斜等方式,补齐乡村教育短板。推动城乡教师交流,城镇学校和优质学校教师每学年到乡村学校交流轮岗的比例不低于符合交流条件教师总数的10%,其中骨干教师不低于交流轮岗教师总数的20%。结合乡村教育实际,定向培养能够承担多门学科教学任务的教师,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在音乐和美术(或艺术)、体育与健康等学科中融入优秀传统艺术和体育项目,在学科教学特别是品德、科学教学中突出实践环节,确保综合实践和校外教育活动常态化。开展专题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等课程整合试点,进一步增强课程的基础性、适宜性和教学吸引力。

(三)科学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各地要逐县(市、区)逐校建立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台账,全面摸清情况,完善寄宿制学校、乡村小规模学校办学标准,科学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提升乡村学校信息化水平,全面提高乡村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能力,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适当提高寄宿制学校、规模较小学校和北方取暖地区学校公用经费补助水平,切实保障正常运转。落实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提高学校管理标准化水平。重点提高乡镇寄宿制学校管理服务水平,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为乡镇寄宿制学校提供工勤和教学辅助服务。各地要在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的基础上,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探索市(地)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路径,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在更大范围开展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试点,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四)实施消除大班额计划。省级人民政府要结合本地实际制订消除大班额专项规划,明确工作任务和时间表、路线图,到2018年基本消除66人以上超大班额,到2020年基本消除56人以上大班额。各地要统筹“十三五”期间义务教育学校建设项目,按照国家规定班额标准,新建和改扩建校园校舍,重点解决城镇大班额问题,加快消除现有大班额。要通过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实施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或学校联盟、均衡配置师资等方式,加大对薄弱学校和乡村学校的扶持力度,促进均衡发展,限制班额超标学校招生人数,合理分流学生。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消除大班额工作台账,对大班额学校实行销号管理,避免产生新的大班额问题。各省级人民政府要于2016年年底前将消除大班额专项规划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备案。

(五)统筹城乡师资配置。各地要依据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学生规模和教育教学需要,按照中央严格控制机构编制有关要求,合理核定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建立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统筹配置机制和跨区域调整机制,实行教职工编制城乡、区域统筹和动态管理,盘活编制存量,提高使用效益。国务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和教育部门要研究确定县域统一的义务教育学校岗位结构比例,完善职称评聘政策,逐步推动县域内同学段学校岗位结构协调并向乡村适当倾斜,实现职称评审与岗位聘用制度的有效衔接,吸引优秀教师向农村流动。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在核定的教职工编制总额和岗位总量内,要按照班额、生源等情况,充分考虑乡村小规模学校、寄宿制学校和城镇学校的实际需要,统筹分配各校教职工编制和岗位数量,并向同级机构编制部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和财政部门备案。全面推进教师“县管校聘”改革,按照教师职业特点和岗位要求,完善教师招聘机制,统筹调配编内教师资源,着力解决乡村教师结构性缺员和城镇师资不足问题。严禁在有合格教师来源的情况下“有编不补”、长期聘用编外教师,严禁挤占挪用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和各种形式“吃空饷”。积极鼓励和引导乡村志愿支教活动。

(六)改革乡村教师待遇保障机制。各地要实行乡村教师收入分配倾斜政策,落实并完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边远艰苦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因地制宜稳步扩大实施范围,按照越往基层、越往艰苦地区补助水平越高的原则,使乡村教师实际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同职级县镇教师工资收入水平。健全长效联动机制,核定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总量时统筹考虑当地公务员实际收入水平,确保县域内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使广大乡村教师有更多的获得感。完善乡村教师职业发展保障机制,合理设置乡村学校中级、高级教师岗位比例。落实中小学教师职称评聘结合政策,确保乡村学校教师职称即评即聘。将符合条件的边远艰苦地区乡村学校教师纳入当地政府住房保障体系,加快边远艰苦地区乡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

(七)改革教育治理体系。各地要深化义务教育治理结构改革,完善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监测评估标准和督导评估机制,切实提高政府教育治理能力。在实行“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省级政府统筹,完善乡村小规模学校办学机制和管理办法,将村小学和教学点纳入对乡村中心学校考核,加强乡村中心学校对村小学、教学点的指导和管理。充分发挥学校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认真落实校长负责制,全面推进学校章程建设,完善学校重大事项决策机制,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的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落实学校办学自主地位,完善家长委员会,推动社区参与学校治理,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促进学校品质提升。健全校长和班主任工作激励机制,根据考核结果合理确定校长绩效工资水平,坚持绩效工资分配向班主任倾斜,班主任工作量按当地教师标准课时工作量一半计算。创新校外教育方式,构建校内外教育相互衔接的育人机制。探索建立学生意外伤害援助机制和涉校涉生矛盾纠纷调解仲裁机制,维护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和师生合法权益,推动平安校园建设。

(八)改革控辍保学机制。县级人民政府要完善控辍保学部门协调机制,督促监护人送适龄儿童、少年入学并完成义务教育。进一步落实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乡镇政府、村(居)委会、学校和适龄儿童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控辍保学责任,建立控辍保学目标责任制和联控联保机制。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依托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建立控辍保学动态监测机制,加强对农村、边远、贫困、民族等重点地区,初中等重点学段,以及流动留守儿童、家庭经济贫困儿童等重点群体的监控。义务教育学校要加大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帮扶力度,落实辍学学生劝返、登记和书面报告制度,劝返无效的,应书面报告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相关部门应依法采取措施劝返复学。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要协助政府做好控辍保学工作。各地要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社会救助和教育资助力度,优先将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家庭学生纳入资助范围。深入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提高营养膳食质量,改善学生营养状况。通过保障就近入学、建设乡镇寄宿制学校、增设公共交通线路、提供校车服务等方式,确保乡村适龄儿童不因上学不便而辍学。针对农村残疾儿童实际,做到“一人一案”,切实保障农村残疾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权利。完善学生资助政策,继续扩大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招生人数,畅通绿色升学通道,切实提高贫困家庭学生升学信心。

(九)改革随迁子女就学机制。各地要进一步强化流入地政府责任,将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城镇发展规划和财政保障范围,坚持积极进取、实事求是、稳步推进,适应户籍制度改革要求,建立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政策,切实简化优化随迁子女入学流程和证明要求,提供便民服务,依法保障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利用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数据,推动“两免一补”资金和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资金随学生流动可携带。要坚持以公办学校为主安排随迁子女就学,对于公办学校学位不足的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安排在普惠性民办学校就读。实现混合编班和统一管理,促进随迁子女融入学校和社区。公办和民办学校都不得向随迁子女收取有别于本地户籍学生的任何费用。特大城市和随迁子女特别集中的地方,可根据实际制定随迁子女入学的具体办法。

(十)加强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各地要落实县、乡人民政府属地责任,建立家庭、政府、学校尽职尽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体系,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要深入排查,建立台账,全面掌握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加强关爱服务和救助保护,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确保留守儿童人身安全。中小学校要加强法治教育、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开展心理辅导。强化家庭监护主体责任,鼓励父母取得居住证的适龄儿童随父母在工作地就近入学,外出务工父母要依法履行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依法追究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的责任,依法处置各种侵害留守儿童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发挥乡镇政府和村委会作用,督促外出务工家长履行监护责任。发布会上的部分重点内容,小编带大家一览!

7月12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对文件的相关情况作了详细解读。小编带您一起看看部分重点内容!让乡村教师有更多的获得感 教育部副部长

刘利民

中央电视台记者: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发展,关键是补齐农村教育的短板。但是我们也知道,现在在农村仍有一些小规模的学校办学条件是比较差的,无法开齐开足一些课程,教育质量无法保障。在这次的文件中有没有具体的举措,来办好这些小规模的教学点和学校?谢谢。刘利民:这个问题非常关键,也是这个文件提出要解决的重要任务,农村教育是现在教育的一个短板。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和户籍制度的改革推进,一些地方乡村学生向城镇流动,乡村适龄儿童不断减少,小规模学校增加。还有一些地方由于学校布局不合理,少数学生面临上学难、上学远的问题,同时也带来辍学或者交通安全的隐患。乡村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需要进一步改善,乡村教师结构性缺员问题依然存在,刚才我介绍了,像音体美、外语、计算机这类的教师。另外从乡村的情况看,年轻的教师偏少。《若干意见》着眼于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和乡村教育的实际,按照软硬件并举的原则,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重点。在去年《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基础之上,进一步提出了政策措施,来着力提升乡村教育的整体办学水平。我们这些年一方面抓硬件,一方面抓软件。硬件建设,我们现在实施全面改薄项目,对薄弱学校进行大规模的、全面的改造,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5000亿,预计到2018年,基本办学条件要达到相应标准,也包括了刚才这位记者谈到的小规模学校。我们率先对薄弱地方“补短板、兜底线”,从硬件上、软件上把这些学校建设好,特别是在硬件逐步解决和基本解决以后,最大的问题是教师问题,一是要切实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实行乡村教师收入分配倾斜的政策,完善生活补助政策,健全收入长效联动机制,提高乡村教师的收入水平,健全乡村教师职业发展的保障机制,职称评聘要向乡村倾斜,将符合条件、边远艰苦地区的乡村教师优先纳入住房保障体系。用现在的一句话讲,我们就是让乡村教师有更多的获得感。同时,我们要明确城镇学校、优质学校教师,特别是骨干教师到乡村学校去交流轮岗,而且要加大比例。针对乡村教师这支队伍,这些年启动了国培计划,已经培训了农村教师600多万,同时为了加强基层的乡村学校,我们实施了“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到现在有近60万大学毕业生到了基层一线工作,为期三年。我特别想告诉大家的是,这些青年教师到了农村以后热爱本职工作,有很多在三年期满以后选择留在当地。据统计,三年到期后留在当地工作的大概是87%。第一,针对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实际,我们还要定向培养能够承担多门学科教学任务的教师,有的地方把这叫做全科教师,就跟全科医生一样。但是从教育角度来讲,提全科似乎不太精确,我们可以提“一专多能”,同时可以在小规模学校教几门课。合理核定义务教育学校的教职工编制,过去城乡教职工编制是不一样的,现在我们将县镇、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统一到城市标准,小学是1:19,初中是1:13.5。统筹调配编制内的教师资源,着力解决乡村教师结构性的缺员问题。第二,合理布局义务教育学校,在交通便利、公共服务成型的农村地区合理布局学校,重点建设一些寄宿制学校,同时保留并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通过保障就近入学、建设乡镇寄宿制学校、增设公共交通线路、提供校车服务等方式,确保乡村适龄儿童不因上学不便而辍学。合理制定闲置校园校舍综合利用方案,并且优先用于教育事业。第三,积极改善乡村学校的办学条件。逐县逐校建立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台帐,完善寄宿制学校、乡村小规模学校办学标准,科学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全面改善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适当提高寄宿制学校、规模较小学校、北方取暖地区学校公用经费补助标准。通过政府采购、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为乡镇寄宿制学校提供工勤和教学辅助服务来提高管理服务的水平。进一步把乡村小规模学校,包括教学点,建得“小而美、小而优”,完善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办学机制和管理办法,努力提高办学水平。第四,促进城乡优质教育的资源共享。我们要提升乡村学校信息化水平,全面提高乡村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共享优质资源,并解决一些乡村小规模学校无法开足开齐课程的问题。2012年,我们实施了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现在6.7万个教学点已经实现了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实现了“校校通、班班通”,使优质教育资源能够辐射到边远的、规模小的学校去。通过开展城乡对口帮扶和一体化办学,将优质高中招生分配指标向乡村初中倾斜等方式,努力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谢谢。到2020年,基本消除56人以上的大班额

中新社记者:我们知道在一些地方还有很多是大班额,是超标的。想请问部长,对于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对大班额有没有一个标准或者说“一刀切”,或者说按照怎样的步骤,让他们逐步回归到国家规定的标准?谢谢。刘利民:谢谢,看起来你们都非常认真地看了我们出台的《若干意见》,因为这里提到了大班额的问题,什么叫大班额?中小学标准班额,小学是45人,初中是50人,这是标准的班额。现在有一些地方班额比较大,因为资源不足,所以班额大。我们把56人以上的班叫做大班额,66人以上叫超大班额。这个问题在这些年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城镇化过程中是比较突出的问题,所以我们也大力推动要减少大班额,这些年成效还是比较明显的。2015年,全国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比2009年减少了40%。但是有一些地方大班额问题依然比较突出。据我观察,全国大班额的分布有三个特点:一是从区域上看,主要集中在中西部,个别省份大班额比例超过20%,比较严重。二是从城乡看,主要集中在城镇,全国3/4的大班额集中在中西部的县镇。三是从学段上看,主要是集中在初中。这次《意见》要求坚持标本兼治、科学规划、均衡发展、规范管理的思路,要积极消除大班额。一是要确保足够的学位供给,编制城镇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的时候,要根据学龄人口变化的趋势、中小学建设标准,预留足够的义务教育学校用地,纳入到城镇规划,并严格执行。实行教育用地联审联批制度,实施“交钥匙”工程,加强小区配套学校建设,提供足够的学位。二是要促进生源的合理均衡,避免大量学生集中在少数热点学校,造成大班额问题。通过城乡一体化,实施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或者学校联盟,均衡配置师资等方式,加大对薄弱学校和乡村学校的扶持力度,促进均衡发展,限制班额超标学校招生人数,合理的分流学生。三是要努力办好乡村的教育。适度稳定乡村生源,从源头上减少城镇大班额现象。比如山西的晋中地区,多措并举,推进均衡发展,办好了乡村教育,很多孩子从城镇回流到乡村学校就读。我上周去广东参加广东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认定的会,有的地区过去教育比较落后,所以家长把孩子送出去,现在通过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家门口就有好学校,所以这些孩子又逐渐回流。我们想,这是消除大班额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一定要办好小规模学校、乡村学校、老百姓家门口的学校。四是要启动实施消除大班额计划。我们要求各省制定消除大班额专项规划,建立消除大班额的工作台帐,对大班额学校实行销号管理,加快消除现有大班额。同时要避免产生新的大班额问题。我们的目标是:到2018年,基本消除66人以上的超大班额。到2020年,基本消除56人以上的大班额,预计到2020年大班额问题就会得到比较好的解决。中小学教师职称评价不再过分强调论文和学历

中国日报记者:有个问题想问魏司长,最近几年我们注意到中小学校比较关心的问题是职称制度的改革,请问这项改革目前进展状况如何?改革又将如何吸引优秀的师资向农村地区流动?谢谢。人社部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司司长 魏卓:关于职称问题,2015年经国务院同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教育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在全国全面推开了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的改革。这次改革的范围包括普通中小学、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等等。改革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健全制度体系,建立了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称系列,增设了正高级职称。二是完善了评价的标准,设置了新的中小学教师水平评价基本标准条件,改变了原来过分强调论文和学历的倾向,把教书育人的工作实绩作为评价的一个重要依据。三是创新了评价机制,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突出以同行专家评审为基础的水平和能力评价。四是与事业单位岗位聘用制度有效衔接,职称评审严格在核定的岗位结构比例内进行,不再进行与岗位聘用相脱离的资格评审。目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教育部已经完成了各省区市改革实施方案的批复,各地正在有序地推进改革的各项工作。同时,为了促进优秀教师向农村流动,职称改革指导意见对乡村教师评定职称制定了相对倾斜的政策。一是具体评价标准要综合考虑乡村小学和教学点的实际,对农村教师予以适当倾斜。二是城镇中小学教师评高级职称原则上要有一年以上在薄弱学校或农村学校任教的经历。三是对乡村教师任教三年以上、表现优秀并符合条件的教师,同等条件下优先评聘。四是出现岗位空缺,教师可以跨校评聘,鼓励教师向基层一线流动。下一步,我们将会同教育部,按照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和职称改革的意见,进一步落实好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工作,加大对乡村教师的倾斜力度,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良好发展。谢谢。密切关注学龄儿童变化留足学校用地

国际广播电台记者:在加强城乡规划工作、进一步保障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的规划建设方面,住建部有哪些考虑?谢谢。住建部城乡规划司副司长俞滨洋:各位朋友好,国务院印发的《若干意见》对城乡义务教育的规划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做好这项工作关系千家万户,是惠及子孙后代的民生工程、国家大事。所以我们住建部坚决贯彻落实文件要求,密切配合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各级城乡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中,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来保障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的建设。我们现在设想,按照四个统一科学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的过程中,规划适度先行、适度超前,有四件事情:一是要积极组织各地科学编制好各级城乡规划。各地要科学预测包括外来人口在内的常住人口规模,适度超前统筹规划设置中小学校,尤其是在公共空间预留优化的格局中,留足、优化、落实好义务教育学校的用地。在县域城乡规划中,要根据人口城镇化规划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明确提出区域内各级学校合理布局和建设的要求。在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和乡镇规划的编制中,要密切关注学龄儿童变化的趋势和中小学建设的标准,留足义务教育学校的用地。二是要积极组织各地做好行动规划和计划,积极配合教育主管部门做好义务教育学校的专项规划和建设计划。各地要总结推广已经初见成效的教育设施专项规划和在修编控制性详细规划过程中的一些好做法,动态分析教育设施用地的供需状况,及时完善和调整相关规划。三是要组织专家抓紧完善相关规划标准和规范。各地要按照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城市公共设施规划的规范,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的规范等标准规范,配套各级公共服务设施。其中,根据放开“二孩”政策、人口年龄结构变化趋势等实际情况,可按照高限取值,留足义务教育学校发展的空间。我部也正在按照新的发展需求,组织专家完善制定修订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等规范标准。四是要求各地城乡规划部门管帮结合、优化服务、严格把关,树立规划的权威性。按照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要求,尤其是按照这个文件的要求,在城乡规划法律法规的制订,尤其是在居住区和配套学校建设中做好规划核实、验收把关工作。谢谢。来源 | 据中国网、中国政府网

第五篇:教育部副部长谈信息化

教育部副部长谈信息化“三通两平台”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全国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今年(2012?)9月5日召开。不到一个月后全国信息化工作现场会在京举行。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就当前的工作任务发表的主旨讲话中指出:

一是加强学校宽带网络建设,基本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加快完成基于省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的学校宽带网络建设,优化各级各类学校网络条件下的教学与学习环境,重点加强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的网络建设,完善包括网络设备、教师电子备课室等在内的基础设施。扎实推进数字校园建设,研究制定适应各类教育发展需要、符合我省省情的数字校园建设标准,加强学校数字化终端和应用平台建设,全面提升各级各类教育在学校管理、教学应用、学生实训等方面的信息化水平。

二是加强优质数字资源建设,初步实现“教学资源班班通”。要基本形成丰富的各级各类优质教学资源,逐步将优质教学资源送到每一个班级,努力建好三个课堂,即专递课堂,主要针对特殊需要的课堂,集中力量做好一批音乐、美术、英语、信息技术、职业教育新课程等课程资源建设,引导学生利用智能工具在教师组织下进行探究性学习;名师课堂,组织具有一定教育技术能力的特级教师和学科骨干教师,利用公共服务平台提供的个人空间和相应工具,开设学科重点难点讲座,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名校网络课堂,汇聚若干基础教育名校和职业教育示范校的优质资源,开设网络学校,为学校集体组织学生选修高中网络课程和职业学校新开专业提供服务。

三是加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建设,大力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逐步为学生和教师建立实名网上学习空间环境,大力开展跨区域网络协作教研,促进技术与教学实践的融合落实到每个教师和学生的日常教学、学习活动之中。按照“教师优先、发达地区优先、职业教育优先”的原则,先试先行,有序推动。全面启动“基础教育百校数字化学习试点”工程,加快研发推广与现行中小学课程标准相配套、适合学校课堂网络化教学需要的数字互动教材、教辅材料资源和学生自我评价检测及信息管理系统。完善基于网络的教研平台和城乡校际结对帮扶平台,通过网络听课、互动评课、远程协作等教学活动,积极促进城乡学校同步应用信息技术,引导各地大力支持、积极培养一批有影响的学科网络教研团队。通过多种形式强化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建设。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培训,认真落实“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中的“远程培训”及其他培训项目。

四是加强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建设,努力做到家家用。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紧紧围绕各级各类教育质量水平的提升,切实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着力打造各类教育的优质教育资源系列品牌。大力服务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加快数字化基础教育网络资源的开发,在学科资源全覆盖的基础上,将优质资源率提高到30%。大力服务职业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积极创建师生共享共用的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平台,紧紧依托全国、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不断扩大职业教育优质资源的共享范围、提高共享程度。大力服务高等教育优质资源建设,积极推进高等教育优质资源建设工程,形成一批与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要求相适应、具有学科特色、符合国家建设规范的高质量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继续完善网上精品课程建设,推动区域数字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加快终身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强化终身教育资源规范标准、内容结构、呈现方式的研究,以社会实际需求为推动,逐步建立广覆盖、多类型、多层次、开放便捷的终身教育资源体系。

杜占元说,上述“三通两平台”是十二五的核心任务。“三通”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校校通”是基础,“班班通”是近期工作的一个关键,而“人人通”才是真正要实现的目标,是本质的核心点。这一点既然是本质的核心要求,它代表的是方向,代表的是创新。

据教育部网 供稿

责任编辑 徐波

下载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在会上做重要讲话(精选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在会上做重要讲话(精选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