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玉带小学实验探究题专题复习
实验探究题专题复习
1.(一)学校实验室的废液缸中收集了学生在实验室制取CO2后残留的废液。小红同学想探究废液中溶质的成分,请你一同参与探究并回答下列问题:
[提出问题]废液中的溶质是什么物质?
[作出猜想]小红认为废液中的溶质只有CaCl2。
你认为还可能含有的溶质是__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查阅资料]CaCl2溶液呈中性。
[实验与结论]①小红取少量CaCl2溶液和废液分别加入到2支试管中,并向其中分别滴加无色酚酞试液作对比实验,结果两试管中溶液均无色,于是小红认为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
②你认为小红的实验________(填“能”或“不能”)证明她的猜想,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如果要证明你的猜想是正确的,你选择的试剂是___________,实验中可能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①若实验证明你的猜想是正确的,想要处理废液只得到CaCl2溶液应向废液中加入过量的___,反应完成后过滤。②通过以上探究,你认为实验室的废液未经处理直接倒入下水道,可能造成的危害是_______________(只写一条)。
2.机动车排放的尾气是空气的重要污染源,其成分之一是NO。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查阅资料后得知:①NO常温下是一种无色、难溶于水的气体,它的密度比空气略大,②NO常温下能与氧气迅速反应,生成红棕色的NO2气体:2NO+O2=2NO2;③实验室常用铜与稀硝酸反应制取NO:3Cu十8HNO3(稀)=3Cu(NO3)2+2NO↑+
4X
根据以上信息完成下列问题:
(1)物质X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
(2)若选择合适的装置来制取并收集NO气体,你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收集装置是____________。
(3)实验时在发生装置中可以观察到:铜片不断溶解并得到蓝色溶液,还能观察到的现象有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小组的同学通过查阅资料还得知:
①NO容易和血红蛋白结合而使人中毒;
②NO能抗击侵入人体的微生物,并能阻止癌细胞的繁殖和肿瘤细胞的扩散。综合分析①和②的信息,你得到的启示____。
(5)某化工厂准备生产Cu(NO3)2,以铜和稀硝酸为主要原料设计了两种方案:
方案一:3Cu+8HNO3(稀)=3Cu(NO3)2+2NO↑+4X方案二:2Cu+O2=2CuO,CuO+2HNO3=Cu(NO3)2+H2O。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你认为较合理的方案是_______。从经济效益的角度考虑,选择此方案的另一条理由是______。
3.吸烟有害健康,科学实验表明香烟所产生的烟雾中,至少有300多种化合物不同程度对人体有害。为了检验该烟雾中是否存在CO2和CO,在对香烟燃烧产生的烟雾进行适当处理后,依次通过足量的以下试剂:①澄清石灰水,②浓硫酸,③灼热的黑色氧化铜粉末,④澄清石灰水,发现①④变浑浊。试回答:
⑴①中发生的现象说明。⑵烟雾中是否存在CO?,做出此判断依据的实验现象为。
4.某纯碱样品中含有少量氯化钠,现欲测定其碳酸钠的质量分数,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原理】Na2CO3+H2SO4 = Na2SO4 + H2O + CO2↑
通过实验测定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的质量,即可求得原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进而求得碳酸钠在样品中的质量分数。
【实验装置】
碱石灰 鼓气球 样品 DE 1 浓硫酸 A F 稀硫酸 BC 碱石灰
【实验步骤】①如图连接装置(除B、C外)并加入所需药品。②称量并记录B的质量(m1)。(称量时注意封闭B的两端。)③按动鼓气球,持续约1分钟。④连接上B、C。
⑤打开分液漏斗F的活塞,将稀硫酸快速加入D中后,关闭活塞。⑥按动鼓气球,持续约1分钟。⑦称量并记录B的质量(m2)。(称量时注意封闭B的两端及E右端的出口。)⑧计算。
⑴已知碱石灰的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则干燥管A的作用:;干燥管C的作用是E装置的作用是。步骤③中鼓气的目的是步骤⑥中鼓气的目的是; 本实验能否同时省略③、⑥两个步骤?,原因是。
⑵若所取样品的质量为5g,为确保实验顺利进行,分液漏斗F中至少要盛放10%的稀硫酸(密度为1.07g/mL)mL,若m1为51.20g,m2为53.18g,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
5.现在许多食品都采用密封包装,但包装袋中的空气、水蒸气仍会使食品氧化、受潮变质,因此一些食品包装袋中需放入一些脱氧剂,以使食品保质期更长一些。甲、乙、丙三同学为了探究“脱氧剂”的成分,从某食品厂的月饼包装袋中取出“脱氧剂”一袋,打开封口,将其倒在滤纸上,仔细观察,脱氧剂为灰黑色粉末,还有少量的红色粉末。提出问题:该脱氧剂中的黑色、红色粉末各是什么?
猜想:甲同学认为:灰黑色粉末可能是氧化铜、红色粉末可能是铜。
乙同学认为:灰黑色粉末可能是铁粉,也可能还有少量的活性炭粉;红色物质是氧化铁。丙同学认为:灰黑色物质可能是氧化铜、活性炭粉,红色粉末可能是铜。(1)你认为同学的猜想正确,其理由是:。(2)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验证该同学的猜想是正确的。请填写以下实验报告:
(3)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6.小明、小鹏和小芳三位同学在一起探究蜡烛燃烧,他们将短玻璃导管插入焰心,发现另一端也可以点燃。⑴【提出问题】导管里一定有可燃性气体,气体成分可能会是什么呢?
⑵【猜想】小明认为:可能是蜡烛不完全燃烧时产生的CO。小鹏认为:可能是蜡烛受热后产生的蒸气。小芳认为:可能上述两种情况都有。
⑶【设计实验方案】请你帮他们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来判断哪一种分析是正确的。⑷【现象与结论】如果小明的猜想正确,现象应是。
如果小鹏的猜想正确,现象应是。如果小芳的猜想正确,现象应是。⑸如果用CnH2n+2表示蜡烛的主要成分,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7.在学习NaOH的性质时,老师将CO2通入盛有NaOH溶液的试管中,同学们没有观察到明显现象。CO2和NaOH发生反应了吗?探究 活动从这个疑问开始。
溶液玻璃管
(1)明明同学认为两者发生了反应,他设计了一种方案,如图所示,加入适量NaOH溶液后,他可观察到的小气球 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另一位同学认为这个方案还不足以证明CO2和NaOH确实发生了反应,因为NaOH溶液中有水,二氧化碳又能溶于水。为使实验方案更完善,你认为还需要做什么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
8.(6分)“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氧气”的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某同学做了该实验后,展开了下列思考与探究:(1)催化剂MnO2的用量对反应速率有没有影响呢?
他做了这样一组实验:每次均用30mL10%的H2O2溶液,采用不同量MnO2粉末做催化剂,测定各次收集到500mL氧气时所用的时间,结果如下:(其它实验条件均相同)
请分析表中数据回答:MnO2的用量对反应速率有没有影响呢?如果有,是怎么样影响的呢?(2)H2O2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对反应速率有没有影响呢?
他又做了一组实验:每次均取5mL30%的H2O2溶液,然后稀释成不同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进行实验。记录数据如下:(实验均在20℃室温下进行,其它实验条件也均相同)
请分析表中数据回答:H2O2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对反应速率有没有影响?如果有,是怎样影响的呢?(3)还有那些因素可能影响该反应速率呢?请你说出一个猜想。
9..小岳同学所在的学习小组对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O2的知识做了全方位的探究,下面是他们的学习实录:(1)实验发生装置的探究学习:
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小岳从下列装置中选择了D作为发生装置,你认为他该选择的收集装置是。
A B C D E F G
实验过程中小岳发现,试管中产生了很多泡沫,甚至有些进入导气管中。经过讨论,该小组同学认为泡沫的产生可能有很多原因:可能是试管的横截面积太小,气泡不易破裂。你认为他们的猜测还可能有。小岳将发生装置改成了C,发现泡沫没有了,但是反应的速率很快,很难对实验进行控制。小晨建议小岳将反应装置换成B就可以了。小晨的理由是。(2)催化剂选择的探究学习:
通过课堂上的学习,小静了解到:MnO2、土豆块都可以做H2O2分解的催化剂,于是萌生了寻找适合催化剂的想法。通过查阅资料,小静还了解到部分盐(溶液)也能对过氧化氢的分解具有催化作用,如CuCl2、CuSO4等盐(溶液)。于是小静做了以下的探究。
①请你帮助她完成实验报告:
②已知CuCl2在水中可解离出Cu和Cl,同学们提出以下猜想: 小凯说:真正催化分解H2O2的是CuCl2溶液中的H2O; 小毅说:真正催化分解H2O2的是CuCl2溶液中的Cu; 小留说:真正催化分解H2O2的是CuCl2溶液中的Cl;
你认为最不可能的是同学的猜想,理由是。③同学们对余下的两个猜想,用实验进行了探究。请你仔细分析后填表:
-2+
2+
-
10.下面是某小组同学学习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反应时的实录:
在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插入一支温度计测量溶液的温度。用胶头滴管吸取10%的稀盐酸逐滴加入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
⑴探究实验中能量变化:
小军发现:随着稀盐酸的不断滴入,溶液的温度先升高后降低。你认为溶液的温度先升高后降低的原因是:; ⑵探究反应终点问题:
实验中,除了温度有变化外,没有任何明显的实验现象。实验结束后,小凤发现实验所得的溶液的pH<7,也就是稀盐酸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过量。该用什么方法证明此反应正好完全进行呢?
小杰说:在实验后所得溶液中加入几滴无色酚酞试液,若溶液颜色没有变化,则反应正好完全进行;
小文说:在氢氧化钠溶液中预先滴入几滴无色酚酞试液,然后再加稀盐酸,若溶液颜色刚好变成无色则反应正好完全进行; 小会说:可以在氢氧化钠固体中加稀盐酸,若观察到固体正好全部消失,则反应正好完全进行。你认为他们的说法中,正确的是,理由是。(2分)⑶关于实验中的细节和意外情况:
①实验中,稀盐酸必须用胶头滴管逐滴滴加,这样做的目的是。②实验过程中,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这样做的目的是。③小怡在她的实验过程中意外发现有气泡出现,你认为原因是。
11.做中和反应实验时,我将稀盐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意外看到有气泡产生。小伟提醒我:是不是拿错了药品?我查验后确认药品没错,只是在瓶口发现了有白色粉末状物质。我认为是氢氧化钠溶液变质了。做了一下探究活动:(1)氢氧化钠溶液变质的原因是(2)设计实验确认氢氧化钠溶液已变质
(3)我想知道该氢氧化钠溶液是部分变质还是全部变质? 小伟设计了如下实验,请帮我们完成写出第三步中涉及到的一个化学方程式。
(4)如何用该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来制取氢氧化钠溶液?简述实验步骤。
12.为了对一包放置很久的干燥剂(主要成分是生石灰)进行探究,小明提出了两项探究任务:(1)探究干燥剂是否失效;(2)探究失效的干燥剂的主要成分是否是氢氧化钙。他设计了以下的探究方案:
你认为探究(2)是否严密?请说明原因。
以CaO为主要成分的干燥剂在空气中放置久了,除能转化为Ca(OH)2外,还可能转化为,请简要说明验证的思路。化学反应往往伴随着一些现象发生,如发光、放热、变色、产生沉淀、产生气体等。但CO2与NaOH溶液的反应没有明显的现象。为了通过一些现象说明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某班同学分两组作了如下探究实验:
(1)第一组同学把一只收集有CO2的试管倒立在装有饱和NaOH溶液的烧杯中,如图1所示看到试管内液面上升。这种现象是因为试管内外产生。
(2)第二组同学也得到了启发,也设计了如图2、3、4、5、6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探究: 他们各自会看到什么现象?你认为以上能达到实验要求的是。
(3)同学们经过分析讨论,认为第一组的实验中产生液面上升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两种。一种是因为CO2与溶液中的NaOH反应,消耗了CO2,你认为另一种原因是。
(4)为了进一步证实CO2与NaOH溶液已经发生了反应,甲同学设计了如下方案:你认为可以说明问题吗?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乙同学没有滴加稀盐酸,他加了另一种物质看到的现象是,乙同学加的物质是或。他们看到的现象
虽然不同,但都可以证实CO2与NaOH溶液已经发生了反应。
有1包粉末,可能由C、CuO、Fe三种物质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某同学为了探究它的成分,按如下步骤进行实验。(1)先对实验做了如下设想和分析。取少量粉末于烧杯中,向烧杯中加入过量的稀硫酸,则实验中可能出现的现象与对应结论如下表所示(表中未列完所有情况)。请你完成下表。
(2)下面两个实验。
实验1将此粉末敞口在空气中灼烧完全,待冷却到室温后,取剩余固体于烧杯中,再加入过量稀硫酸,反应完全后,静置。烧杯中(填“有”或“无”)不溶物,溶液呈色。
实验2将此粉末隔绝空气加热(若碳完全反应),待冷却到室温后,取剩余固体于烧杯中,再加入过量稀硫酸,反应完全后,静置。请回答:
①烧杯中(填“有”或“无”)不溶物;②若静置后溶液呈无色,则该溶液中溶质是(写化学式); ③若静置后溶液呈蓝色,该实验过程中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13.乙醇(C2H5OH)是以高梁、玉米、薯类等为原料,经过发酵、蒸馏制得,属于可再生资源。乙醇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如果氧气不足,乙醇燃烧可能还有一氧化碳生成。现用下图实验装置进行实验,检验乙醇的△
燃烧产物中是否有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友情提示:CO+CuO2+Cu)
E D A B C
请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乙醇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2)有甲、乙、丙三个同学分别完成上述实验并将观察到的现象填写在下表中,试用“有”、“没有”和“可能有”填写下表中的实验结论。
(3)若燃烧一定量的乙醇,得到了4.4g二氧化碳和5.6g一氧化碳,在该反应过程中生成水的质量是。
第二篇:实验探究专题复习教案
中考复习专题:化学科学实验探究
一、复习目标:
1.复习实验探究中提出问题或猜想的能力。2.培养设计实验的能力。
3.强化对科学探究结果解释和表达的能力。
二、复习重难点:
1、物质成分的探究
2、物质性质的探究
3、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探究
4、与金属活动性顺序相关的探究
三、复习策略:
(一)实验探究的基本环节
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得出结论→交流评价。
(二)实验探究题的主要结构 1.提出猜想假设:根据实验的现象,从反应的质量守恒定律、物质的性质(颜色、气味、状态等)提出假设。
2.设计实验方案:根据提出的假设,利用控制变量法设计有效的对比实验,验证假设的合理性。
3.反思与评价:根据实验的操作、装置等方面进行可行性评价,可以从节能环保、操作方便、安全有效等方面进行分析。
(三)主要探究类型
实验探究一:有关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变质的探究
知识范围:a.常见的碱和碳酸盐的性质检验,b.物质变质和混合物成分的分析探究。
NaOH的变质
1.NaOH 要密封保存的原因:(1)吸收空气中的而潮解;
(2)吸收空气中的而变质,化学方程式:变质后生成了)。2.存放不严密的 NaOH 的成分(1)没有变质:滴入____(或___________)溶液,无气泡(或无白色沉淀)产生。(2)部分变质:加入____________溶液,目的是检验并完全除去 Na2CO3,过滤,取滤液少量,滴入__________,变红色。
(3)全部变质:加入________________溶液,目的是检验并完全除去 Na2CO3,过滤,取滤液少量,滴入__________,不变色。
3.除去 NaOH 中的 Na2CO3 杂质 边搅拌边滴入__________溶液,直至____________为止,过滤,得到 NaOH 溶液。
Ca(OH)2的变质:
1.生石灰变质的演变过程
生石灰的化学式为______,它露置于空气中,会吸收空气中_____而变质,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利用此性质,生石灰可作_________。生成的熟石灰又继续与空气中的_________反应而变质,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论:生石灰变质后的物质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2.食品干燥剂 CaO 变质后的成分检验 检验方法:
(1)CaO:取少量样品溶于水,如果有_______现象,则样品中含有 CaO。(2)CaCO3 : 另 取 样,直 接 滴 加 __________,如 果 有______________,则样品中含有 CaCO3。(注意:因 CaO 对检验 Ca(OH)2 有干扰,一般不检验 Ca(OH)2。)
3.Ca(OH)2 的变质情况
(1)是否变质:取样,滴入________,有气泡产生,证明已变质;无明显现象,证明没有变质。
(2)部分变质:取样,加水溶解,滴入__________,变红色,证明含有 Ca(OH)2;另取样,滴入__________,产生气泡,证明含有 CaCO3,即部分变质。
(3)全部变质:取样,加水溶解,滴入________,不变红色,证明不含有 Ca(OH)2;另取样,滴入__________,产生气泡,证明含有 CaCO3,即全部变质。注意:不溶于水的滤渣不一定全部是 CaCO3,可能有未溶解的 Ca(OH)2,因 Ca(OH)2 微溶于水。
实验探究二 金属活动性的探究
一、金属活动性强弱比较 1.金属与酸反应
(1)否产生气泡以及放出气泡速率现象分析:
①与酸反应有气泡产生的金属,其活动性强于无气泡产生的金属 ②放出气泡快的金属活动性强于放出气泡慢的金属。
(2)图像分析:先出现折点的金属活动性强于后出现折点的金属。2.金属与盐溶液反应
能把另一种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的金属,其活动性强于被置换的金属。
二、应用
设计实验证明:Zn、Fe、Cu 三者的活动性强弱。1.金属放酸中
锌有大量气泡迅速产生,铁有少量气泡产生,铜没有气泡产生,结论:Zn>Fe>Cu。
2.金属放盐中
有以下两种方案,均可证明 Zn>Fe>Cu。(1)取“两边金属中间盐”:Zn、FeCl2 溶液、Cu,如图 1。
图1 图2
(2)取“中间金属两边盐”:ZnCl2 溶液、Fe、CuCl2 溶液,如图 2。
实验探究三:有关反物质组成、性质的探究
一、置换反应中反应物是否过量的探究对于置换反应 A +BC―→B +AC(若生成物 AC 是气体时,则下面猜想固体成分时不考虑),反应后成分有四种情况(猜
想):
(1)完全反应:只有__________;此时要分别验证 A 和 BC都不存在。(2)A 过量:有 B、AC 和过量的______;此时只要验证 A 存在即可
(3)BC 过量: 有 B、AC 和过量的______ ;此时只要验证BC 存在即可。(4)A 和 BC 都没有反应完:四者均有;此时分别证明______和________都存在。
二、复分解反应中反应物是否过量的探究
中和反应一般没有明显现象,可用①指示剂;②测定溶液pH 的变化;③测量溶液温度的变化(注:所有的中和反应都是放热反应)等方法来判断。
酸碱溶液混合后可能有三种情况(猜想):(1)完全中和:反应后再用____________判定(或同时证明无碱剩余又无酸过量)。(2)碱过量:取反应后的溶液少许,滴入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试剂,溶液变红色或有蓝色沉淀生成。
(3)酸过量:取反应后的溶液少许,加入____或________等试剂,有气泡产生。
2.其他复分解反应
A+B―→C+D(其中 D 是沉淀或气体或水),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有三种情况(猜想)(注意反应物不能同时共存,所以没有第四种情况):
(1)恰好完全反应,溶质只有____。恰好完全反应的检验方法(技巧——相互证明法):取样,加入____,无明显现象,证明无B 剩余;另取样,加入____,也无明显现象,证明也无 A 剩余;即溶质只有 C。
(2)反应时 B 过量,溶质有________和______(剩余)。(3)反应时 A 过量,溶质有________和______(剩余)。
第三篇:化学实验探究题
化学实验探究专题训练
1.小红同学想探究实验室中碳酸钙和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后废液中溶质的成分,请你一同参与探究并回答横线上的①~⑦七个问题。........【提出问题】废液中的溶质是什么物质?
【猜想】小红认为废液中溶质只有CaCl2。你认为还可能含有的溶质是(填化学式)。
【查阅资料】CaCl2溶液呈中性。
【实验与结论】
(1)请你写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2)分别取少量该废液和CaCl2溶液加入到两支试管中,并向其中分别滴入无色酚酞试液做对比试验,结果两支试管中溶液均无色,于是小红认为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
(3)你认为小红的实验(填“能”或“不能”)证明她的猜想,理由是。
(4)如果要证明你的猜想是正确的,你选择(填字母:A、石蕊试液B、氢氧化钠溶液 C、稀盐酸)来代替酚酞试液,理由是。
(5)若实验证明了你的猜想是正确的,向废液中加入过量的,反应完成后过滤就可得到只含CaCl2一种溶质的溶液。
2.(娄底)化学课后,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整理实验桌时,发现有一瓶氢氧化钠溶液没有塞橡皮塞,征得老师同意后,开展了以下探究:[提出问题1] 该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了呢?
[猜想与假设]猜想1:氢氧化钠溶液部分变质。猜想2:氢氧化钠溶液全部变质。
[查阅资料](1)氯化钙溶液呈中性。
(2)氯化钙溶液能与碳酸钠溶液反应:CaCl2+Na2CO3=CaCO3↓+2NaCl
[反思与评价](1)氢氧化钠溶液露置于空气中容易变质,请写出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在上述[实验探究2]中,小明提出可用氢氧化钙溶液代替氯化钙溶液,你认为该方案(填“可行”或“不可行”)。
[理解与应用]氢氧化钠溶液容易变质,必须密封保存。实验室必须密封保存的药品还有很
多,试另举一例:。
3.(烟台)某兴趣小组发现一袋腌制松花蛋的泥料,配料表上的成分是氧化钙、纯碱和食盐。他们要探究在腌制松花蛋过程中都有哪些物质对鸭蛋起作用。于是取少量泥料在水中溶解,充分搅拌后过滤,取滤液探究其成分。
【猜想与假设】他们都认为滤液中一定有NaCl和NaOH。生成氢氧化钠的化学方程式为。对其他成分他们分别做出了如下猜想:
小亮猜想:还可能有Na2CO3小强猜想:还可能有Ca(OH)2和Na2CO
3你认为谁的猜想是错误的,理由是。你还能做出的猜想是:还可能有。
【活动与探究】小亮取一定量的滤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了几滴稀盐酸,振荡,没有气泡,于是他得出结论:没有Na2CO3。
请你选择CO2以外的物质,设计一个实验方案验证你的猜想。
4. 铁、铝、铜是常见的三种金属。同学们发现生活中的铝和铜制品表面一般不用防锈,而铁制品一般需要做防锈处理。
【提出问题】这是不是因为铁、铝、铜三种金属中铁的活动性最强呢?
【实验探究】同学们对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展开了探究,请你参与探究并填写空格。将粗细相同的铁丝、铝丝、铜丝分别插人体积相同、溶质质量分数也相同的稀盐酸中:
【讨论交流】为什么同一个实验得出了两种结论呢?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查阅了相关资料,明白了铝丝在稀盐酸中短时间内无气泡,是因为铝表面致密的氧化膜会先与盐酸反应。
【反思评价】做金属性质实验时需将金属进行打磨,打磨的目的是。
【实验验证】为了进一步确认铁、铝、铜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同学们又将两根粗细相同的、打磨过的铁丝分别插入硫酸铝溶液、硫酸铜溶液中:
写出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拓展迁移】(1)若只有一支盛有少量稀盐酸的试管,只需合理安排金属丝的插人顺序(能与盐酸反应的要一次将盐酸消耗完),也能证明铁、铝、铜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金属丝的插入顺序为。
(2)金属被人类大规模开发利用的大致年限也与金属活动性顺序有关,请写出铁、铝、铜三种金属材料被人类利用的先后顺序。
5.(清远)学习了CO2的有关知识之后,同学们查阅资料发现Mg能在CO2中燃烧:
点燃 2Mg + CO
22MgO + C,所以镁着火不能用CO2来灭火。但没有找到有关钠能否与CO2反应的介绍。于是同学们展开钠着火能否用CO2来灭火的探究。
【提出猜想】钠能发生类似于CO2与镁的反应,可能的化学方程式为:。
【实验】将燃着的钠伸入装有CO2的集气瓶中,钠能在CO2中继续燃烧。
进一步【查阅资料】得知:
①Na2O是白色固体,能与CO2反应生成Na2CO3,与H2O反应生成NaOH。
②Ba(OH)2溶于水而BaCO3不溶于水。③Na2CO3的存在会干扰NaOH的检测。
基于以上资料,同学们认为钠在CO2中燃烧的产物应该与Mg在CO2中燃烧的产物情况有所不同,并对产物提出了以下几种猜想:
① Na2O、C②、C③ NaOH、C④ Na2O、Na2CO3、C
2在步骤(3)中也可以通过加入试剂的方法进行检验(任写一种试剂)。
【结论】猜想(填序号)正确。
6.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Mg、Cu、Fe的金属活动性顺序开展了一下以下探究活动。
反应产生氢气的快慢,有两种测定方法:
方法一是在相同时间内测量氢气体积的大小。
若用右图所示装置测量,则接口c应与__________(填“a”或“b”)
相连。
方法二是测定产生相同体积氢气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由NaCl、Na2CO3、Na2SO4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依次进行如下实验:
(1)白色粉末溶于水,得无色透明溶液,加入足量B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
(2)过滤后,向所得沉淀中加入盐酸,沉淀不溶解;
(3)向滤液中加入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入中量稀硝酸,沉淀不溶解。
以上实验,不能确定混合物中是否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要检验不能确定的物质是否存在,则上述实验的操作(1)应加入的试剂是________________。
8.一包白色粉末,可能含有碳酸氢铵、氯化钡、碳酸钠、硫酸钠中的一种或几种,试从如下实
验推断该白色粉末中,一定不含的物质是()。
①取少量白色粉末加热,不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气体;②在白色粉末中加入足量的水有沉淀生
成;③在②的沉淀中加入足量稀硝酸,全部溶解同时放出气体。
A、碳酸氢铵B、氯化钡C、硫酸钠D、碳酸钠
9.有一包白色固体,可能是氯化钙和碳酸钠的混合物,也可能只含有一种物质,为了鉴别它,做了如下实验:(a)取一些样品溶解在水里,有白色沉淀生成,把悬浊液过滤,得无色滤液。(b)在滤出的沉淀里加盐酸,有大量气泡产生。
(c)在滤液里加过量硝酸银,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入稀硝酸,沉淀部分溶解。
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判断:
①该白色固体一定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操作(a)里滤出的白色沉淀是_________________,操作(c)里的白色沉淀是_______________。③操作(a)滤液中含有的溶质离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是氯化钠、无水硫酸铜、氯化镁、硫酸钠、碳酸钠中的若干种混合物。
现做如下实验进行所含成分的判断:
①取少量粉末加水溶解得无色溶液,说明肯定不含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上述溶液中加烧碱溶液看不到变化,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另取少量固体,加入盐酸中看不到任何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若最终要判断出存在的物质,应另取少量固体,加入适量水配成溶液,再加入________试剂,根据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可以确定的硫酸钠存在;将沉淀过滤,向滤液中加入_________,根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可以确定氯化钠的存在。有关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有一包粉末可能含有碳酸钙、碳酸钠、硫酸钠、硫酸铜、硝酸钠中的一种或几种,某学生为了
223244该固体进行如下实验。
①取样,加足量的水,充分搅拌,过滤。得到白色沉淀A和无色溶液B。
②在白色沉淀A中加入稀盐酸,沉淀全部溶解,放出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③在无色溶液B中加入AgNO3溶液,得到白色沉淀,再加入稀盐酸,白色沉淀不溶解。请
回答下列问题。
(1)原白色固体中一定不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定含有__________________。...(2)实验①得到的无色溶液B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原白色固体中可能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有一包粉末,可能由 NaCl、Na2SO4、Na2CO3、FeCl3、MgCl2 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现做如下实验:①取少量粉末,加水溶解,得无色透明溶液;②取①中所得溶液少许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无明显现象;③另取少量粉末,滴加稀盐酸,也无明显现象。请问:
(1)由实验①可知,原粉末中没有_____________; 实验②可说明原粉末中没有_________; 实验③证明原粉末中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上述实验,可得出原粉末中可能有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进一步确定原粉末的成分,按下图所示进行实验:
[ 在AgNO3、Ba(NO3)
2、BaCl2中选择二种作为A、B试剂,且A、B的阳离子不同 ]
用化学式填写:粉末的成分__________;试剂A__________;试剂B__________。
第四篇:初中化学实验探究专题复习教案
初中化学科学探究题复习教案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练习体会提出合理的猜想和假设的思路;体会完成实
验设计及实验评价的思路。
过程和方法: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能提出问题和猜想,设计实验和验
证,形成良好的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合作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
精神。
二、教学设想: 根据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科学探究不仅是我们学习化学的重要内容,也
是解决化学问题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和重要的实践活动。2013年中考考纲试卷结构表明,科学试题探究占18分,分布在: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反应;化学与社会发展四个部分中。
根据我们这两次的模拟试卷分析实验探究题是我们丢分最多的部分,没有
达到中考的要求。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科学探究题进行专题复习。
三、教学过程
1、近几年科学探究热点题型
(1)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变质的探究;
(2)有关化学反应及反应后成分的探究;
(3)有关金属活动性及金属回收的探究;
(4)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的探究;
(5)有关废水、废气(尾气)分析及处理的探究等。
2、实验探究的基本环节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
3、化学实验探究题解题注意事项
(1)提出的猜想要合理,有利于方案的设计;合乎题意,不能信口开河。
作、(2)设计的实验方案要紧扣提出的猜想,设计方案要简单易行。(3)结论一定是对假设的判定,反思评价一般是对实验方案、实验操结论等方面的反思,是探究题中最难的地方。、解题思路(1)认真读题:划出关键的语句,审清题意,明确要求;(2)找出题目中与教材相联系的知识点;(3)灵活应用基础知识解决探究题中的问题。实验探究
一、有关金属活动性的探究
例题解析:例
1、(06 陕西)小新拿来一片黄色的金属向同学们炫耀说他捡
到了黄金。小宝说他曾在网上看到过,有一种铜锌合金外观与黄金相似,常被误认为是黄金。于是他与小新开始探究。
高温下
【提出问题】 :这块黄色的金属是黄金?还是铜锌合金? 【提出猜想】 :①小新认为是黄金 ②小宝认为是铜锌合金 【查阅资料】 : 合金中的金属保持各自的化学性质,金在高温下不与氧气反应,铜在与氧气反应生成黑色固体。
【设计实验】 :
①小新设计的实验是:截取一小片黄色的金属放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 ②小宝设计的实验是:截取一小片黄色的金属放入硝酸银溶液中。
【现象与结论】 ①小新在实验中观察到黄色的金属变黑,则他的猜想对吗? 黑色物质是()
②小宝在实验中能观察到的现象:
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反思与应用】 ①假如你的观点和小宝的观点相同,你还可以设计一个实
验是:截取一小片黄色的金属放入()溶液中
②你设计的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实验探究
二、有关氢氧化钠变质的探究
例
2、(09黄冈)端午节后,小丽带着快乐的心情返回学校。当她来到实验
室时,意外地发现实验桌上有瓶敞口放置已久的naoh溶液,由此,激发了她的探究欲望。
【提出问题】这瓶naoh溶液一定变质了,其变质程度如何呢?
【提出猜想】
小丽的猜想:naoh溶液部分变质
你的新猜想:
【实验探究】小丽设计如下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请根据表中内容填写小丽实验时的现象
假设你的猜想正确,并按小丽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则你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反思】
⑴下列物质①bacl2溶液、②ca(no3)2溶液、③ca(oh)2溶液、④ba(oh)2溶液,不能替代小丽实验中cacl2溶液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
⑵小丽除了用酚酞等指示剂外,还可以用________________替代。
【拓展应用】保存naoh溶液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题解析(见课件)
四、课堂检测
例
3、(07 河北)小明家住在山青水秀的月牙山脚下,几年前,村里为了发展经济,在村边建起一座氮肥厂。近段时间,小明发现村里的井水,在烧水或用碱性洗衣粉洗衣服时,总闻到水里散发出一股与氮肥厂附近相似的刺激性气味。
【作出猜想】联想到所学的化学知识,小明猜想可能是氮肥厂排出的废水污染了井水。
他猜想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交流】请你根据上述信息帮助小明归纳污染物的化学性质: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实验】为了验证猜想,小明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1)从氮肥厂取来氮肥作为样品。
(2)取适量样品放入玻璃杯中,加入井水充分溶解。将所得溶液分为2份。
(3)一份加入碱性洗衣粉,搅拌后闻气味;另一份加热后闻气味。
【反思评价】小明的实验方案存在着问题,你认为应怎样改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获得结论】小明通过改进后的实验,确认是氮肥厂排出的废水污染了井水。
【探究启示】目前该村村民还需饮用井水,请你提出一条简便的处理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教学反思:
第五篇:八年级上物理实验探究题归类复习总结
八年级物理上实验探究题复习总结
1、如图1所示,用尺子作乐器探究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把钢尺紧按 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
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使钢尺每次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实验发现:○
1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
越长振动越,发出声音的音调越;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
短振动越,发出声音的音调越。由此可得出结论:音调的高图1 低与有关
2、为了验证“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小华设计了一套巧妙的实验装置:在广口瓶内
用细线吊起爸爸的手机,线的末端固定在瓶口的软木塞上,瓶内的空气可由瓶口的玻璃管抽出,如图
2所示。
(1)在没有抽气时,小华用家里的电话拨打手机,他(选填“能”
或“不能”)听见手机铃声。
(2)当小华尽量抽尽瓶中的空气后,再拨打手机,他听到的手机铃声 图2的情况是:。
(3)通过以上两次实验的对比,小华得出的结论是。
3、为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小明进行了如图3所示的实验。
⑴请在图中标出反射角的度数。
作?
图
3⑶如果让光线逆着OFOE
方向射出,这表明:4蜡烛A和BA,进行观察,如图4所示,在此实验中:
(1)__________.
(2)________关系.
(3)__________关系.
(4)__________接收到
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____像(填“虚”
(5)__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
“不变”).
5、某实验小组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时,将光从空气分别射入
水和玻璃,测得数据如下表:
分析表格中的数据,你肯定能得出一些规律。请写出一条:。
6、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1)实验时,应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________。
图
4(2)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10 cm。某同学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①分析1、2、3次实验的数据可知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第5次实验中,从_______一侧透过透镜看到在_______一侧放大的像。
7、某同学在做“研究海波熔化”的实验。
(1)他用温度计测量海波在加热过程中的温度时,主要步骤有()
A.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海波充分接触,器壁
B.C.D.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 上述步骤合理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2)图5甲是海波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当t时计显示的是海波某时刻的温度,它的示数是8如下表:
间变化的图象。
⑵由实验结果可以年出水的沸点不到100________。⑶由实验结果可以得出水沸腾规律是:。
________________。
9、莹莹在实验室测量金属块AA的质量。天平平衡后,右盘中所
甲所示,则金属块A的质量为g。然后,莹莹将金属块A放入
盛有50ml水的量筒中,14乙所示的位置,则金属块A的体积为cm。由此可
计算出金属块A。10
(1刻度线上;若指针偏向分
________调节直到横梁平衡(选填“左”或“右”);(215所示,则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
是;若烧杯的质量是20g,则液体的质量是g。
(3)甲、乙、丙、丁四组同学分别量取了不同体积的同种液体,并测量出液体的质量,老师将他们的测量结果列在黑板上,如下表所示。经分析,发现四组同学的测量数据中,有一组同学的测量数据存在错误,你认为错误的是组,你的判断方法是:。
图1
1间图像,如图16(a)、(b)所示。
(1)观察图16
(a)可知,甲车在作____直线运动。甲车通过
0.6m。(2)观察图16(b)可知,在AB对应的时间段内,乙车通过的路程为___m。(3)比较图16(a)、(b)可知,甲车的速度___乙车的速度(选填“大于”、12.平均速度测量
1.实验目的:2.3.4.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
实验:(1)测量正常行走和跑步的平均速度(步骤参考课本,自己设计记录表格)练习:某实验小组做测平均速度实验的情形
例题6:图中所示的为测平均速度时某次实验过程中所纪录的时间及测量的距离,则小车通过全过程的平均速度v1=。若s2的路程正好是全部路程的一半,则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m/s。
分析与解答:(1)通过图中的“秒表”,可计算出时间。(2)通过路程和时间可计算出平均速度。
解:图中小车通过全程时间tl=5秒,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t2=3秒
小车通过全程的路程s1=90cm=0.9m,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s2=45cm=0.45m则:小车通过全过程的平均速度
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例题7:请补齐下面探究报告中所缺少的内容。
(1)探究问题:改变斜面的坡度,小车沿斜面由顶端运动到底端的过程中,它的平均速度是否发生变化?
(2)猜想(请你对探究问题作出猜想):(3)实验设计方案:
实验器材(如图所示):长木板、木块、小车、刻度尺、秒表主要实验步骤:
实验数据记录表格(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4)实验结论:
分析与解答:(1)猜想:
(1)改变斜面的坡度,小车沿斜面由顶端运动到底端的平均速度发生变化。(2)改变斜面的坡度,小车沿斜面由顶端运动到底端的平均速度不发生变化。(3)改变斜面的坡度,小车沿斜面由顶端运动到底端的平均速度变大。(4)改变斜面的坡度,小车沿斜面由顶端运动到底端的平均速度变小。(2)主要实验步骤:
(1)用木块作支撑物将长木板搭成斜面;(2)用刻度尺测长木板(斜面)的长度;
(3)让小车从斜面的顶端自由释放,用秒表记下小车从顶端到底端的运动时间;(4)改变斜面的坡度,重复第3步实验;(5)再改变斜面的坡度,重复第3步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