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1课《词曲五首-山坡羊 潼关怀古》教案 长春版
《山坡羊·潼关怀古》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两首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初步掌握元曲的体裁常识]
3、培养诵读的习惯,训练阅读的能力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讲解体裁
1、揭示课题:粗知曲是诗词以外的另一种文学作品
2、讲解体裁: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散套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以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课题的《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标有题目的小令。
二、分析《山坡羊 潼关怀古》
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散读一次后齐读,教师发现问题进行纠正
2、教师简要讲解: 作者这时正行进在潼关的路上,峰峦、波涛、都是亲眼见到,“如聚”“如怒”都染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作者心情不愉快(意踌躇)的原因是:灾难频繁,百姓受苦。
3、独立思考后个别提问: 按写景、抒情、议论给这首曲划分成三个层次。本小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后两句来理解)
4、自读两次,抽若干人背。
三、课堂探讨:学生通读全部课文后,提问: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用字用得好?试说明理由。此题为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只要说得合理就给予肯定和表扬,说得不合理的要指出。例如:望 弄清影 怒 聚 等等
四、堂上练习:完成下发的练习
五、布置作业:默写这首曲子
用心爱心专心 1
第二篇:《山坡羊、潼关怀古》教案
《山坡羊·潼关怀古》教案
镇平县枣园镇初中
彭长峰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元曲的体裁常识
2、培养诵读的习惯,训练阅读的能力
3、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作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张养浩
一、导入
师:大家回忆一下,在以往我们学过的课程里,唐代和宋代的主要文学形式是什么?
生:唐代是诗歌,宋代是词。
师:说的很对。那么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种文学形式,就是散曲。它是元代的主要文学形式。现在先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课文《山坡羊·潼关怀古》。
生:合读(学生大声朗读)
二、过程
1、圈出你不理解的词。
踌躇(chóuchú):痛心;心情不愉快宫阙: 京城,宫殿。
潼关:地名。潼关以水得名,又因为地理险要,故为关塞。
山河表里: 以山河为表理。形容潼关,极言潼关内有高山,外有大河,形势险要,为兵家所必争。
西都:指长安。因地处西面,且曾为秦时都城,故称西都。秦时的都城在后来的陈胜吴广起义中就被烧毁。
2、释题:①齐读课文。根据刚才的字词解释,学生自行理解课文。
②师:谁能把散曲所讲的内容概括一下。
生:这首曲主要是写了作者在潼关一路的所见,所想,抒发作者对天下人民深处战火灾难的同情。
师:很好。那么让我们现在再来关注这个题目。板书:《山坡羊·潼关怀古》
从刚才同学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实际上全曲的真正题目是后面“潼关怀古”部分。因为它主要是写的是作者在潼关一路的所见,所感,而“山坡羊”实际上是曲牌名。曲牌,指的是音乐的名字。古代的曲都是用来唱的,要唱就要有歌曲,那么这个歌曲的名字,就叫曲牌。就像是流行歌曲一样,有时候一种流行歌曲会有粤语、国语两套歌词,那么这个歌词就等同于曲词。而音乐是一样,并且取个名字,这就叫曲牌。其它的还有如:eg:《天净沙·秋思》
词里面也有这种现象,像我们学过的辛弃疾《西江月·西行黄沙道中》
3、分组阅读,细读并思考下面问题:
① 作者笔下的潼关是一个怎样的地方?从哪里看出来的。险要:山河表里
②
作者因为什么事情而感到躇踌? 因为西安的都城被烧毁了:宫阙万间都作了土 人民受苦: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4、深层回答:在学生回答以上问题的基础上,再进行。从潼关的地形险要,到作者是不愉快,再到总尾的两句,之前是怎样的联系?
①、作者行进在潼关的道路上,一路惊叹于潼关的险要,而有着潼关之险有秦朝却在短短时间就灭亡了(对比),秦朝过去繁华而盛极一时的宫都,不过数十年间,竟全成土灰之地。所以引起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叹。
②、最主要的则是,在任何一个朝代,不管兴亡,受苦的则永远是普通百姓。
三、反复诵读,感受感情,试着将全文默读下来。
对百姓的同情,对统治者的愤怒
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仔细体会张养浩的情感。那就带着这种情感去读课文,同时看能不能通过朗读,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学生朗读)
四、古诗创译:(1)顺序不限,内容不限
(2)诗意再现,自己观点
下面就请你把对张养浩,对潼关怀古的体会,用自己的语言,借助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
第三篇:山坡羊·潼关怀古 教案
《山坡羊·潼关怀古》教案
学校:玉田县第三中学 教师:陈磐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元曲的体裁常识,理解诗歌的内容。
2、体会咏史诗表达的民本思想。
3、培养诵读的习惯,训练阅读的能力。【教学重点】
了解散曲的特点,结合特殊背景体悟全曲。【教学难点】理解感悟作者情怀。【教学安排】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给同学们营造一种历史沧桑之感,设计话题引出叹世、怀古是散曲流行的题材,《山坡羊潼关怀古》是怀古的名篇。
二、介绍咏史诗,讲解体裁。
咏史诗,是指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的诗歌创作。
全曲的真正题目是后面“潼关怀古”部分。因为它主要是写的是作者在潼关一路的所见,所感,而“山坡羊”实际上是曲牌名。其它的还有如:《天净沙·秋思》。
三、初步感知,诵读练习。
1、听课文录音,模仿朗读。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2、学生朗读,互评。
四、整体感知,分析欣赏。
1、你在文中看见了怎样的山、水景色?你抓住了哪些关键字?
一个“聚”字,让我眼前呈现出群山耸立、峰峦重叠之状;一个“怒”字,写出了黄河之水奔腾,波涛的汹涌澎湃。
2、作者笔下的潼关是一个怎样的地方?从文中哪里看出来的?
险要,山河表里。(电脑课件出示“古潼关地形图”,要求学生介绍潼关的地理位置以及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
3、面对祖国如此的大好河山,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雄浑、直率气势,反复读。
4、作者看见此情此景又产生了怎样的感受?踌躇。(带着痛心沉重反复读。)
5、作者因为什么事情而感到躇踌?请学生介绍搜集到的作者作品背景。
因为西安的都城被烧毁了,原文“望西都,宫阙万间都作了土”看出,人民受苦,原文“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体现这一点。
【作者简介】张养浩自幼才学过人,曾向平章不忽木献书,被提拔,后任堂邑县尹、监察御史等职,因评时政,得罪当权者被罢官,为避祸不得不隐姓埋名;后被召起,官至礼部尚书。50岁时辞官归隐于济南云庄,关中旱灾时被重新任命,赶赴陕西救赈灾民。
【创作背景】张养浩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天历二年(1329年),因关中旱灾,被任命为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他隐居后,决意不再涉仕途,但听说重召他是为了赈济陕西饥民,就不顾年事已高,毅然应命。他命驾西秦过程中,亲睹人民的深重灾难,感慨叹喟,愤愤不平、遂散尽家财,尽心尽力去救灾,终因过分操劳而殉职。(带着痛心沉重反复读。)
6、再读。男女生带着感情示范读。全班带感情齐读,同时注意节奏和重音。
五、合作探究,主题提炼。
1、用自己的话,以叙事形式复述此曲。
作者行进在潼关的道路上,一路惊叹于潼关的险要,而有着潼关之险有秦朝却在短短时间就灭亡了,秦朝过去繁华而盛极一时的宫都,不过数十年间,竟全成土灰之地。在任何一个朝代,不管兴亡,受苦的则永远是普通百姓。
2、作者最终想表达内心怎样的感慨?
所以最主要的则是,引起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对历史兴亡的感叹。
六、拓展积累。
反映百姓的苦难,关注、同情百姓是我国历代知识分子的自觉行为,是我国诗歌、散文的思想精华,是我国文化的优良传统。我们学过的诗歌、散文中还有哪些名句反映了这个主题?(学生先搜集,再出示课件)附:
①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张俞 ②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李绅 ③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 ④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
这些反映百姓苦难的诗句,体现了作者那种悲天悯人的情怀。请同学齐声朗读,感受诗人们这片赤诚之心。
七、总结背诵。总结
作者借凭吊潼关古迹,运用借古讽今的手法,表现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也表现了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对不顾人民死活的统治者的愤慨。当堂背诵
播放《山坡羊潼关怀古》的新唱,让学生感受诗人那种沉痛、愤慨之情。
[板书设计] 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 张养浩 写景 —— 潼关(山、河)兴 议论(主旨)———— 百姓苦 抒情 —— 怀古(望、行)亡
第四篇:山坡羊 潼关怀古教案
《山坡羊·潼关怀古》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十五课)
教
案
周口港区李埠口二中:牛秀丽
2014-5-20
一、课时:1课时。
二、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
2、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3、品析这首词中的精美语句。
三、学习重点 难点
1、了解作者;
2、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3、品析这首词中的精美语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文题,出示学习目标、自学指导。(见演示文稿1、2、3)
二、1、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情况及背景
2、独立品读这首诗(内容、赏析语句、情感)
3、当堂背默
二、了解作者,第一次先学后教。
张养浩(1270--1329)元散曲家。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曾 任监察御史,以批评时政为权贵所忌,免官。后复官至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辞职归隐,屡召不赴。天历二年关中大旱,出任陕西行台中丞,办理赈灾,以积劳病卒。其散曲多描写弃官后田园隐逸生活,对官场黑暗时流露不满。又能诗,有《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云庄类稿》。他的作品题材广泛,风格清逸而豪放。
1、学生自学,自测自评;
2、学生合作探究,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3、学生汇报自学成果;
4、教师归结,明确学习重点。(见演示文稿4)
提示:抓住作者、时代、身份、作品、流派等主要内容。
三、学生一读课文,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
1、学生自学,自测自评;
2、学生合作探究,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3、学生汇报自学成果;
4、教师归结,明确学习重点。(见演示文稿5、6、7)
四、学生再读课文,第二次先学后教,根据提示断句并背诵这首词。
1、学生自学,自测自评;
2、学生合作探究,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3、学生汇报自学成果;
4、教师归结,明确答案。(见演示文稿8、9)
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五、学生三读课文,第三次先学后教,概括这首曲的大意,品析这首词中的精美语句。
(一)、概括这首曲的大意
1、学生自学,自测自评;
2、学生合作探究,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3、学生汇报自学成果;
4、教师归结,明确答案。(见演示文稿11)第一层,前三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
第二层,中间四句,写作者途径潼关时的所见所感。第三层,后两句,总写作者的感慨,点明主旨
(二)、品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1、学生自学,自测自评;
2、学生合作探究,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3、学生汇报自学成果;
4、教师归结,明确答案。(见演示文稿12)
“聚”写出了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之中。
“怒”写出了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
从视觉和听觉方面突出潼关地势险要的特点。暗示潼关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为下文抒情,议论作铺垫。
(三)品析“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
1、学生自学,自测自评;
2、学生合作探究,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3、学生汇报自学成果;
4、教师归结,明确答案。(见演示文稿13、14)
这4句发出了沉痛的慨叹,悲痛历代劳动人民的深重苦难,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这是作者经过深思所彻悟的历史真谛。因为一代王朝兴起,必卷土重来,建筑宫殿,劳民伤财的是百姓——苦:一代王朝灭亡,首当其冲,深受其害的还是百姓——苦。
这个结尾也开拓和深化了曲子的思想主题,含意深邃丰富,具有较高的人民性和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深切的同情。
六、课文小结(见演示文稿15)
本文是一篇怀古抒怀之作,通过描写潼关地势的险要和朝代的兴衰,表达了悲愤伤感之情,揭示出人民的悲惨命运根源之所在,表现了作者关心百姓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七、板书设计(见演示文稿16): 板书设计:
凭吊潼关————峰峦、波涛、宫阙成土 《潼关怀古》
(咏史诗)
抒发深沉感慨————兴、亡,百姓苦
八、布置作业,当堂训练(见演示文稿17)
1、表明潼关地理位置险要的诗句是:
2、表现作者遥望古都,无限感慨的诗句是:
3、点明主旨,抒发作者对劳动人民同情的诗句:
九、课后反思:
1、学习古诗词,应让学生多读。
2、教师应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找出词中赏析的切入点,以此来丰富词的内涵。
第五篇: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1课《词曲五首》山坡羊用教案 长春版
山坡羊 潼关怀古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引导学生了解词作者的生平创作。积累相关名句。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词曲的朗读及对名句的理解,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寄寓其中的情感和词曲的深刻内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中理解诗人所表达的对现实的思考。重点难点:
理解诗人寄寓其中的情感和词曲的深刻内涵。教学方法
感悟 朗诵 课时设计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作者简介。
张养浩:元代诗人,散曲作家。字希孟,号云柱,济南(今山东省)人。曾任监察御史、礼部尚书,为人刚直,敢言时弊,后辞官归隐。其诗歌、散曲对当时的社会黑暗有揭露。2.题解及中心思想。
“山坡羊”,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标题。这首小令是元文宗天历年间,关中大旱,张养浩被征召任陕西行台中丞,在他赴任途中经过潼关时触发了追念古代情怀而作的,表现了作者对民间疾苦的关心和同情。
3.教师范读后,学生反复诵读。4.结合课文小注,翻译本文。
像是群峰众峦在这里会合,像是大浪巨涛在这里震怒。华山在腹,黄河守门,好一条潼关路。遥望长安古西部,思绪沉郁又起伏。途经秦汉故地,引出伤感无数。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泥土。唉!一朝兴起,百姓受苦;一朝败亡,百姓还受苦。5.分析结构特点。
全曲分三层:第一层(头三句):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第一句写重重叠叠的峰峦,第二句写 1 怒涛汹涌的黄河,第三句写渲关位于群山重重包围、黄河寒流其间那除隘之处。
因地势险要,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如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本层描写潼关壮景,生动形象。
第二层(四一七句):写从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而产生的深沉的感慨。第四、五句点出作者遥望古都长安,凭吊古迹,思绪万千,激愤难平。第六、七句点出无限伤感的原因。“官阙万间都做了土”,概括了历代帝业盛衰兴亡的沧桑变化。秦汉的一宫一阙都凝聚了天下无数百姓的血和汗,像秦王朝的阿房宫,但它却随着秦王朝的灭亡而化为焦土。王朝的兴替固然令人伤感,但作者最伤心的却是百姓之苦。
第三层(末四句):指出历代王朝的或兴或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这是作者从历代帝王的兴亡史中概括出来的一个结论。三层意思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思想越来越显豁,感情越来越强烈,浑然形成一体。全曲景中藏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怎样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
“亡,百姓苦”好理解。王朝灭亡之际战乱频仍,民不聊生。“兴”,怎么也“百姓苦”呢?王朝之“兴”必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像秦王朝兴起时,筑长城,开驰道,造官室,劳役繁重,百姓受尽了苦。“兴,百姓苦”一句,发人所未发,深刻而警策。兴则大兴土木,亡则兵祸连结,不论“兴”、“亡”受苦的都是百姓。归纳总结:这首小令语言精练,形象鲜明且富有人民性,是整个元散曲中的优秀作品。
二、小结
三、课堂小测:背诵课文。
四、作业:默写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