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际陶瓷文化交流中英语演讲的语篇模式探索(定稿)
本文章有:中国论文网http://为大家整理,更多精彩内容可查看网站
国际陶瓷文化交流中英语演讲的语篇模式探讨
王慧程亚邓宏春
(景德镇陶瓷学院,江西,景德镇,333403)
摘要:由于西方人的思维习惯和修辞方式不同,英语演讲有其特定的语篇模式。本文试图通过对国际陶瓷文化交流中英语演讲的语篇模式进行研究,为日益频繁、逐步深入的国际陶瓷文化交流提供更为科学、更加有用的语言交流工具和桥梁。
关键词:国际陶瓷文化交流;英语演讲;语篇模式
随着国际陶瓷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以陶瓷文化为主题的国际性学术会议越来越多。在英语演讲中,虽然学者们努力表达,但很多人没能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和独特观点恰当地传达给外国朋友。其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对西方的思维习惯和修辞方式了解不深,对国际学术会议演讲的语篇结构和语言特征认识不够。因此,提前准备符合西方语言规范的英语演讲稿,向国际同行们正确表达自己的见解,是开展国际陶瓷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一、英语演讲分析的理论依据
大量的研究资料证明,语类分析理论对语篇模式分析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并越来越受到语言学家们的重视。如今,语类已经成为很多语言研究的热门话题。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是当代最有影响的语言理论之一,他把语言看作是一种社会符号系统,认为语言依赖于语境而存在。
语篇是人们在某一具体情境中进行交流的形式,所以,我们在分析具体语篇时必须考虑“语域”(即人们在特定的语境中使用特定的的语言结构)及其相关要素(如语场、语旨、语式等)。这几个要素反映了交流者的关系、交流的情境、交流的内容和表达的方式,也决定了词汇和语法上的及物性、情态性和主位结构的选择。
二、英语演讲的语篇模式分析
1、英语演讲的基本模式
英语演讲的语篇一般由开始(Introduction)、主体(Body)和结尾(Conclusion)三部分构成。Introduction是演讲的导语部分,其作用是吸引听众,引起关注,简述演讲的意图和要点,包括对主席的介绍表示感谢,对听众的称呼和问候,对会议背景的介绍,阐明演讲的目的和主题等。Body是演讲的正文和主体部分,其语篇结构必须主题鲜明、条理井然,演讲者可以根据演讲的目的和主题按不同的模式组织布局。比如,根据时空的顺序或遵循因果顺序,也可以将主题分为几个部分阐述。Conclusion是演讲的结尾部分,也是高潮部分,演讲者应该扼要总结全文,归纳演讲的主旨,明确提出本人的观点和结论。结尾最好以一种新颖的方式深化主题,并与Introduction相呼应,给听众心理上的统一感。
2、英语演讲的语篇结构
不同主题、不同场所演讲稿的语篇结构略有不同。但是,一般演讲稿的格式还是有规可循的,有其固定的语类结构和图势结构。从多数英语演讲的语篇分析可归纳出八个组成部分,即开头称呼(addresing or greeting the audience)、心情描述(demonstrating the 作者简介:王慧(1984-),女,景德镇陶瓷学院教师,硕士;
程亚(1967-),男,景德镇陶瓷学院副教授,硕士;
邓宏春(1979-),男,景德镇陶瓷学院教师,硕士。
emotion of the speaker)、介绍题目(revealing the topic of speech)、开场引题(moving down the funnel)、展示主题(delivering the speech statement,即论证)、发展主题(filling below the funnel,即结论)、结尾(essence in the ending)、致谢(closing grabber)等。
3、英语演讲的典型语篇模式
根据演讲的目的不同,英语演讲可分为三大类,即介绍性演讲(informative)、劝说性演讲(persuasive)、仪式性演讲(ceremonia)。其中,介绍性演讲一般是客观地介绍某一事件、过程、概念或物体;劝说性演讲广泛应用于各种场合,根据劝说内容分为三类:对事实问题的劝说、对价值问题的劝说和对政策问题的劝说;仪式性演讲则多见于会议、典礼等各种社交和外事场合,包括介绍嘉宾、颁奖致谢等。
国际陶瓷文化交流的演讲要根据其不同身份、不同主题选择不同的语篇模式。学术会议主持人一般属于仪式性演讲,而学术会议的参与者多根据不同的演讲内容,分别采用介绍性演讲或劝说性演讲。
三、英语演讲的语言特征分析
1、英语演讲的语言特征
在英语演讲中,学术性或科技性的演讲专业性比较强,倾向于书面语篇的句构特点,复杂程度相对大些。而一般的演讲比较倾向于口语化的句构特点,不需要用更多的复合句,只需要用简单句就能说明清楚。
2、及物性分析
我们从很多英语演讲中分析发现,在学术性、科技性演讲中,物质过程小句的比例最大(特别是在主体部分),说明它以描述客观事物为主,注重其真实性。同时,在开始部分也可出现较多的关系过程小句;在结尾部分,可适当增加心理过程小句。而在一般英语演讲中,关系过程小句的比例最大,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它以突出演讲者的思想为主。
3、情态分析
学术性、科技性的英语演讲比较客观、严肃和正式,情态动词(特别是情态副词)出现的频率不高,因为不确定的词语不能使用过多,以免造成听众的质疑。但是,它们有时也要注意使用情态动词,以调节气氛和强化效果。而在一般英语演讲中,情态动词出现的频率则比较高,更多表达了演讲者的心情和感受。
4、主位分析
在一般的英语演讲中,更多强调演讲者的感情和感受,“I”或“we”频繁出现的主位推进模式基本贯穿全文。学术性、科技性的英语演讲虽然以阐述客观事物,提供最新信息为主,个人感情的色彩不浓,但很多人也喜欢采用主位推进模式。主位“I”的出现可体现演讲者对所涉及内容的主体感受;主位“ we”可作为演讲者阐述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时的惯用语,以此拉近演讲者与听众之间的距离,使人更容易接受自己的观点。
当然,不同体裁的语篇、不同部分的内容,决定了不同模式类型的选择。学术性演讲的开始部分一般以主位同一模式为主,多使用简单主位,主位“I”出现的频率最高;在正文部分,较多选择延续型主位推进模式,即前句的述位成为后句的主位,主位又引出新的述位,如此延续下去;在结尾部分,主位同一型模式和延续型模式可适当使用,用“I”或“we”分别表达自己的期望和大家的愿望。
四、国际陶瓷文化交流中英语演讲其他需要注意的问题
1、英语演讲的多模式语言符号问题
使用语言的过程是一个符号过程。当今国际学术交流会议的英语演讲具有多模式语言符号的表达形式,包括口头语言符号、视觉语言符号、听觉语言符号、态势语言符号等。为了使抽象的思维更加具体化、直观化、形象化,也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给与会者传送更多的信息,演讲者除了使用口头语言符号外,还可以借助其它多种语言符号(特别是现代语言交流手段),如PPT、幻灯片、投影、录像、录音等。同时,演讲者还可以通过眼神、手势、姿态等态势语言,充分表达自己的学术观点,力争取得最佳的演讲效果。
2、英语演讲的语篇衔接问题
Halliday把衔接分为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语法衔接方式有照应(主要是内照应,如第三人称代词they和their及指示代词those和that的使用)、替代(如so的使用)、连接(如but的使用,学术演讲稿最突出的衔接方式是“解释”类和“延伸”类的连接手段)。词汇衔接方式有词汇重复、反义词使用等。
语法和词语衔接固然重要,但词语形式上的衔接不等于语篇词义上的连贯。从许多演讲稿的分析看,在学术演讲中,复项主位和语篇主位最好不要过多使用,否则会影响句项主位的选择,导致演讲的句法结构比较简单,语言过于口语化,演讲不够庄重严肃,而且过多强调形式上的衔接,容易忽视通过内在语义关系实现演讲语篇的连贯。另外,篇章衔接词和人际元语篇手段的过度使用也会影响到语篇的质量。
3、英语演讲的语式和表达问题
国际学术会议中英语演讲的语式特征是口语与书面语的交合。演讲者一般根据内容和语言表达特点,尽量使语言通俗易懂、简明生动,有时可恰当地选择一些例证或比喻,深入浅出地讲述自己的观点。国际学术会议的英语演讲可以普遍使用人称代词、呼语和插入语,但由于内容的专业性、科学性和严肃性,其口语特点仍然要保持书面语的规范严谨和客观鲜明的风格。
国际学术会议的英语演讲稿必须提前精心准备好,但不能在演讲时照本宣科地念稿子,那样会影响演讲者的信誉,使演讲的生动性和创造性大打折扣。事先准备好演讲稿,可以使学术论文口语化,使演讲的语言更加规范,并能准确地把握演讲时间,使演讲的内容完整,重点突出,语言承上启下,一气呵成。
4、陶瓷文化词语的翻译和使用问题
中国的陶瓷历史延续几千年,仅在瓷都景德镇的制瓷历史就有上千年。中国陶瓷特别是景德镇陶瓷的赠送和外销,也把中国的陶瓷文化传播到国外,这与许多其他学术思想、科技知识的辐射方向刚好相反。因此,要特别注意翻译好中国历史和当代陶瓷的集中制造地(如景德镇、佛山等)的陶瓷专业术语、地方习语、俚语等,既要让外国朋友尽快理解词语的意思,又要尽量保持词语原来的内涵和意义。保持了这些词语的原义,也就是尊重了我国陶瓷文化历史,保留了我国某些陶瓷文化词语的源地权。
参考文献:
[1]Halliday,M.A.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 Grammar(2 edn)[M].London: Edward Amold(Publishers)Ltd/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4/2000:25;
[2]胡瑾,曾蕾,国际学术交流英语演讲稿语篇模式分析[M],外语教学,2007(3):20-24;
[3] 李炎,英文主题演讲语类分析[M],科教导报,2011(7):219-220;
[4] 何晓勤,英语演讲的典型语篇模式[M],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5):95-97。nd
第二篇:诗意教育模式(探索篇)
让教育富有诗意
枣碧中心校诗意教育模式构建—探索篇
素质教育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充分发挥个人潜能,能有效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育;是着眼于人的可持续发展,使人的适应性与创造性相统一的教育;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素质特殊要求的体现。落实素质教育,需要找准切入点,只有找准切入点,才能有力地推进素质教育战略的全面落实。近年来,我校以‚营建诗意校园,打造诗意教育‛为切入点,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一、教育呼唤诗意——理论支撑
(一)进行传统教育的上好接合点
我们最早提出的学校办学特色是‚营建诗意校园,打造诗性教育‛。我们知道,企业需要企业文化,民族需要民族精神,而培养一代新人的民族精神的重任在学校。我们想通过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对他们进行文化知识教育和道德品行塑造,民族精神培养,那就是 ‚诗性教育‛。这不仅因为诗歌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更因为诗歌是最早的文学体裁,传唱歌谣是儿童的最爱。通过研究,我们发现‚诗教‛一词最早出现在《礼记〃经解》篇。‚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伟大的教育宗师孔子亲自删定‚诗三百‛作为诗教的基本教材,把学习做人定为学诗的根本目的。孔子曰:‚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 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如果说‚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相当于今天所说的智育的话,那么‚事父‛、‚事君‛、‚群‛(团结群众,和谐相处)、‚怨‛(恰当的讽刺批评)则是德育范畴。而‚兴‛(想象力)、‚观‛(观察考查力)则是美育内容。诗词歌赋是情感的精灵,是生命的涌泉,是点燃师生追求崇高,向往善美的火把,是高尚志趣、文雅精神的催化剂。她的道德教化功能早已为人们所认识。当前我们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教育学生做个有理想追求的人,有生命精神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也就是要把青少年培养成有民族自豪感,有生命感,有诗意情愫的人。诵读古诗文的过程,就是以典雅的语言和优美的文字去开辟学生的情感世界和思维空间的过程;就是用理想的形象和真诚的情感敲击学生心扉的过程;就是用饱含智慧的哲理塑造学生心灵的过程;就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道德熏陶和人格塑造的过程。我们通过这一活动,把文化教育、品行培养、人格塑造、伦理教化和智力开发有机结合。孔子不仅认为诗性文化是治理国家、施行教化的基本途径,也提出了诗教的具体内容。孔子在诗教实践中还总结出一套施教体系‚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恭伯》)意思是由学诗开始激发志趣,以学礼为核心,站住脚跟。再学音乐完成学业,全面塑造人的素质。
(二)教育的过程是对人性进行熏陶的过程,她需要‚善‛ 以儒家的伦理道德和政治理论为核心的‚礼‛仍然闪烁着历史的光芒,与时俱进,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 主义荣辱观又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识荣知耻,根本在人的情操。用诗教的传统来加强人的情操建设就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诗是传统中华文化经典中的瑰宝,它将文艺形式美和政治道德美融为一体。构思精巧,语言优美,感情充沛,音韵铿锵。‚声转于吻,玲玲如振玉;辞靡于耳,累累如贯珠。‛(刘勰《文心雕龙》)它最能激活人的感情世界,最能开发人的形象思维。少年时期正是培养感情,开发思维的最佳时段。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将诗性教育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最佳选择
(三)教育是为人生幸福奠基的过程,她崇尚‚美‛ 在开展‚诗性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读到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有一句诗:“人,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让人感触颇深。著名教授肖川博士在他的著作《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中说,‚人性的教育呼唤诗意。教育中如果没有诗意和激情,就没有召唤和启示,就没有美感,没有情性的陶冶和净化,没有灵魂的飞升和投入生活的热忱。‛由此看来,诗意的教育是教育的一种理想,一种境界,一种追求。回想我们的教育,它是为人生幸福奠基的工程,何不让我们的教育充满诗情画意,让我们教过的孩子的一生充满诗情画意呢?于是,我们把我们的办学特色重新确定为‚营建诗意校园,打造诗意教育‛。诗意教育,不仅是以诗词歌赋为内容的形式上的特色教育,它要求教育的过程和教育的方法,都具有诗情画意。它使教育过程中的人更加和谐、灵动、更加激情四射,生机勃发。使人更加真切地感受到生活的诗意,生命的诗意。
二、教育需要探索——实施过程
(一)建立机构,培训教师
目标锁定,我们首先成立了校长挂帅,教师代表参与的课题领导小组,研究制定了实施方案,再搭建诗意教育的指导机构,培训教师。两年来,我们一方面请名师为我们的诗意教育活动作技术指导,和老师们一起研究活动的步骤与方法。因为诗意教育拔高了对教师的要求,她要求教师不仅要生活阳光,充满朝气和活力,同时还要博学多才,超凡脱俗,有智慧,有思想。只有这样,课堂才会富有诗意,才会‚成为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殿堂,成为质疑问难的场所和通过对话探寻真理的地方。‛另一方面,我们通过网络寻求名家指点。组织全体老师收看视频,比如说台湾大学王财贵老师的《经典诵读的重要性》、《儿童经典诵读的理念》;重庆电视台《诵读经典,德润合川》经典诵读晚会,中央电视台《新年新诗会》等。让老师们在指导活动的过程中增强自觉性,减少随意性;增强针对性,减少盲目性。加深教师对诗意文化的理性认识,提高心理文化素养,为方案的实施提供了师资准备。
(二)改善环境,营造氛围
营造富有诗意的优美自然环境与和谐的人文环境是诗意校园文化的必要条件。我们利用震后维修加固的机遇,对校园进行了花园式的改建。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特别增添了浓郁的诗意氛围。教学楼上‚同享阅读,共沐书香‛八个金色大字熠熠生辉。在松竹掩映的休闲地和鸟语花香的芳草坪矗立着两块石碑,一块前面镌刻有‚诗意人 生‛四个大字,背面刻有‚诗韵华章,浸润心灵。文采风骨,澡雪精神‛十六个小字,前者解读我们创建诗意校园打造诗意教育的根本宗旨,在于让所有学子人生充满诗意,诗意伴随人生。后者道明我们进行诗意教育将以‚诗韵华章,浸润心灵‛为手段,达到‚文采风骨,澡雪精神‛之目的。另一块石碑上刻有‚砺志‛二字,意在希望学生通过诵诗吟赋,‚砺志‛图强。凸显出诗意文化的主旨。在走廊过道,悬挂着幅幅精美画图,那是用学生自己的生活彩照和选录或创作的诗词佳句巧妙组合而成的。在绿树成荫的林间书苑,层层石板小道,翠柏倾盖,恭迎学子;处处石桌凳,清风送爽,琅琅书声。学生的寝室,都以历代有巨大影响的骚人墨客的名号命名。像‚稼轩居‛、‚诗圣居‛、‚太白居‛、‚ 易安居‛等等,寝室内的粉墙上张挂着配有古典诗词的精美画轴。我们开辟劳动实践基地,把基地打造得错落有致,美丽如画,师生们从学习工作到饮食起居,无不使人如与诗词为伴,与妙语结缘。身上时时沐浴着清凉的书香,心中默默浸润着芬芳的诗情。莘莘学子在诗意盎然的优美环境中欣赏着美、感受着美。心灵得到净化,情操得到陶冶。他们也在心中暗下决心:一定要维护美、创造美。
(三)开展活动,陶冶性情
诗,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是首屈一指的,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其源头就是诗,《诗经》为五经之首。诗歌从诞生开始,总是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中国历史无论怎样改朝换代,沧海桑田,诗歌始终支撑着民族精神的大厦,闪烁着民族精神的光芒。每逢法定庆典 日和纪念日,我们组织师生诵诗、品诗、赛诗,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经典的感情,激发强烈的爱国情怀。当他们读到‚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的诗句时,谁不为在汉文化倍受歧视的元代诗人的高尚气节而动容?当他们读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时,谁不为‚穷年忧黎无‛的诗圣的大爱精神而动容?
诗是心灵的艺术。诗教的实质是情感淘养。写诗诵诗的过程是培养爱心,砥砺情操的过程。我们通过主题相对集中的班会、队会和团会选读品味爱心乐群的诗歌,培养学生对外部世界富有同情心、悲悯心,对自己的内心世界不断追求真善美,摒弃假恶丑的志趣。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谁怜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豆花似解通邻好,引蔓殷勤远过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大家读着这些真情挚爱的篇章,就会牵动爱国家、爱人民、爱父母、爱朋友、爱亲人、爱邻里、爱自己、爱生活、爱环境的赤子童心。
在这种诗化的爱心熏陶下,师生们逐渐拥有一颗高尚而灵敏的诗心。他们不断发现现实世界中的美,对纷纭复杂的社会,不怨天尤人,能淡泊明志,敬业求道。他们不断发现人性的亮点,不勾心斗角,能和谐相处。领导与群众,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家长,沟通交流,关系融洽。大家能感悟到生活的诗意。精神得到升华,在喧嚣浮躁的世事中,获得心灵的宁静和欢愉。为深化诗意校园文化的功用,诗词进课堂是诗教的又一重要途径。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选读不同风格的古典诗词,并作不同层次的要求。有的但求朗诵,激发兴趣;有的背诵感悟,不求甚解;有的直面经典,受益终身。各班级都建立学生阅读卡,详细记录背诵的诗词篇目。班级间经常开展诗词联诵比赛,每逢庆祝集会,将音乐舞蹈诵读诗词融合在一起,编排成文艺节目。我们已上演过的《春晓》、《明月几时有》、《长歌行》、《关雎》和《春江花月夜》等等。受到师生、社会朋友和上级领导的普遍赞誉。学生们通过背诵名篇,摘抄名句,抒写心得,积累感情,锤炼语言,扩展意境,开发想像,大大提高了‚双基‛水平。
在传统经典中,有不少田园诗词和劳动颂歌。为让学生珍惜劳动成果,真切感受劳动美,我们把诗教与劳动实践结合起来。对几块劳动基地精细耕作、精心管理。积肥选种、翻土锄禾。雨剪春韭,露滴甘蓝,霜渍瓜果。深悟盘中美味,‚粒粒皆辛苦‛。对运动场边的一面石坡,划成图案,垒石挑土,平整成畦。种上蔬菜,四季葱翠,美比花园,别有一番诗趣。我们还办起养猪场,学生提食喂养,除粪扫圈,汗湿衣衫,甘苦心知。
诗意教育的日常工作中,我们采取的主要形式有:
一、开设‚红领巾‛之声诗文小广播,学生主播。校园有诗文朗读,佳作欣赏,学生习作等。让师生在诗意校园建设中的点滴感悟通过校园广播进行交流,从而调动活动参与者的积极性。
二、举办诗画长廊,定期更新。
三、班级建立学生背诵古诗个人档案。每期达十首。
四、学校将诗意教育活动列入班级期末考评。
五、利用图书室的丰富资源,开展读书活动。学校有开放式阅览室,各班有图书架。
六、成立‚春苗‛、‚蓓蕾‛等学生诗社,由老师定期举办诗词讲座。带学生外出采风,习作诗词。
三、教育充满激情和韵味——品味现实,期待未来
(一)教师生活惬意
诗意教育的推进,促进了教师的发展,激发了教师的激情。一位老师在她的QQ空间里写道——
诗意教育让我感受到教育生活的美好和幸福,它不仅让我的生活充满了浪漫的诗意,还让我在职业倦怠的时候重新燃起激情,明确了我在自己的职业圈内应当努力的方向。诗意教育需要学生学习,更需要教师努力地学习。听课、读书、写作,品味生活都是学习。你可以从学习中洞明世事,从生活中捕获到益人心智、怡人情性、滋养人生的知识与信息。使你的思想愈加成熟,你便能在课堂上纵横驰骋。像诗人,像哲学家,像学者,那饱含诗意的点评、生动如花的导语、幽默婉转的过渡,无不让你的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经过冷静的沉思、潜心的创造、执着的追问、从容的表达,从中感受到理性之美、科学之美、智慧之美,心灵变得纯粹而充实、澄明而润泽。
诗意教育让学生和教师同时进入人生的浪漫之旅,让课堂充满鲜活的生命力。在诗意教育的课堂里,既有教师收放自如的漫游,又有细密精致的婉约;既有对现实生活的热爱与柔情,又有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与乐观。娓娓动听的引领,深情鼓励的目光,饱含善意的提醒,充满温柔的手势……教师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牵动着学生的神经,启发着学生的思维;师生彼此分享思考的快乐,顿悟的惊喜,激情的燃烧,真情的涌动,灵性的焕发,情感的交融,心灵的碰撞。那是一种心灵的融通,一种配合的默契。漫步于这温暖而百感交集的精神之旅,师生收获的是精神的唤醒,潜能的显发,内心的敞亮。流畅而和谐的教育过程,流淌着起承转合的韵味,蕴涵着曲径通幽、起伏跌宕、峰回路转的芳香,难道不是一幅充满诗意的教育画卷?
诗意教育需要教师充满工作和生活的激情,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他的教育生活怎么可能充满诗意?这正如肖川博士所说,“教育者应该是一个性情中人,各种教育现象都会在他心中掀起喜、怒、哀、乐的波澜,孕思考于胸中,遣激情于笔端,指点教育,激扬文字,敏锐而犀利,从容不迫而又掷地有声。”
(二)学生得到发展
诗意教育的推进,促进了学生的发展,一位学生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
“学校推行诗意教育,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使我们为汉语而骄傲,更让我们的内心得到充实,心灵得到净化,情感得到丰富,思维更活跃,创造能力更强。”
(三)学校充满活力
诗意教育的推进,促进了学校环境面貌更大的改善,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提升——学校先后荣获南充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现代教育技术师范学校‛;阆中市‚教学工作先进集体‛、‚教学质量优胜奖‛、‚特色工作将‛和‚劳动实践场所建设先进集体‛、‚绿色学校‛等荣誉称号。
探索之路,始终迷惘而艰辛。但我们坚信:夜色之后是金色的黎明;风雨之后是艳丽的彩虹!
二〇一〇年九月二十七日
第三篇:探索美国总统就职演说中的人称指示语的运用模式
摘要:本文旨在研究美国总统就职演说中的人称指示语的运用模式。文章指出特定的人称指示能够反映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社会距离,同时指出总统在做就职演说时,试图通过人称指示语的变化来达到和民众之间既保持一定的距离又建立和谐关系的目的。通过分析,本文指出如总统就职演说这种正式的文体人称指示是遵循一定的模式的,从一定程度上讲是程式化的。
关键词:就职演说 人称指示 社会距离
1.介绍
在美国总统演说中,人称指示语的应用非常重要,因为总统通过演讲来获得民众的支持。通过研究部分美国总统的就职演说,我们发现人称指示语的使用有一定的模式。
当总统希望表达和民众之间的感情时,他们通常会在人称指示语的常规使用上加以变化。例如,把第一人称转化为第二人称。这些情况引起了本文作者的极大兴趣,从而选取了54篇美国总统的就职演说稿,对人称指示语的使用现象进行了研究和总结,试图证明人称指示语的使用是有一定规律的,也就是说人称之间的相互转换不是任意为之的,而是根据说话人的目的有一定的模式可以遵循的。文中指出,人称指示语的选择能够反映出演讲者和听众之间的社会距离,因为在就职演讲中演讲人的社会地位往往高于听众。同时,为了取得大众的支持,总统也不能在言辞中一直保持高高在上的态度,他会采取一些技巧来笼络民心,而人称指示语的使用就是其中一个技巧。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进一步证明语用学理论的实际应用价值,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演说技巧。目前关于人称指示语的研究已经很多。Kresin(1998)指出指示语的核心功能可以被扩大到从各个方面来影响听话人对语篇的理解。
2.统计结果
研究中,我们选取了自1789至2001年间37位总统的54篇就职演说,通过运用数字统计工具,我们可以在下表中看到人称指示语在总统演说词中的分布情况。表中的第一人称单数包括I,me,mine。第一人称复数包括we,our,ours。第二人称复数,指主格,宾格you,和所有格your,yours。第三人称单数包括主格he,she,it宾格him,her以及所有格his,her,hers.3.统计结果分析
3.1第一人称指示语的用法
首先,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总统就职演说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人称指示语是第一人称复数形式,在所研究的数据里占到51.36%。例如:
(1)(George W.Bush:2001)We have a place,all of us,in a long story.Astory we continue,but whose end we will not see....Americans are called upon to enact this promise inour lives and in our laws;and though our nation hassometimes halted,and sometimes delayed,we must followno other course.„
上面所举的的例子来自布什总统2001年的演讲,在该段中第一人称指示语竟然出现高达8次。在这一段中,我们看到所出现的中心词是“story”,“place”,“lives”,“laws”。在讲到国土,历史,生命和法律的时候,布什总统一直使用第一人称指示语,目的是为了突出民众的权利和责任。使民众能够感受到总统和美国以及的每一个公民的利益和命运是休戚相关的,从而赢得民心。通过上述例子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总统演说中,第一人称复数的人称指示语经常被总统用来团结民众,这一点也是在我们意料之中的。另外除了,除了第一人称复数经常被用到之外,第一人称单数的人称指示与语包括I,me,mine在我们所研究的总统演说稿里也占了很高的比率。例如:
(2)(George Washington:1793)I am again called upon by the voice of my countryto execute the functions of its Chief Magistrate.When the occasion proper for it shall arrive,I shallendeavour to express the high sense I„„
在上例中,乔治.华盛顿用第一人称单数形式的目的是为了表达自己的观点,阐述自己对整个国家和民族所要旅行的责任和义务。除此之外,第一人称单数指示语的另一个重要的目的是有意拉开总统和民众之间的距离,让他们感受到总统高于民众的权利和地位,树立在民众间的威信。在就职演说中,总统必然要阐述自己作为个人对某些社会问题的看法,同时也要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或者阐明自己的政治抱负,总之要把一个光辉的个人形象展现在公众面前,以个人的魄力和责任心赢得民众的支持,因此在讲述上述内容时,必然会用到I,me,mine等指示语,因此该结论也是在我们意料之中的。
3.2第三人称指示语的用法
通过上述数据统计,出乎我们意料的一点发现是第三人称指示语出现的频率远远高于第二人称指示语,所占比率高达24.13%。例如:
(3)(Franklin D.Roosevelt:1933)The people of the United States have not failed.In their need they have registered a mandate that theywant direct,vigorous action.They have asked
fordiscipline and direction under leadership.They havemade me the present instrument of their wishes„„.通常来说,第三人称指示语都用来指代不在场的第三方,在总统演说中,既不指代说话人---总统,也不指代听话人----民众。但在上例中,我们看到罗斯福总统用“they”来指代美国人民。事实上,这使正式的政治演讲的内容更加客观可信,具有说服力。
3.3第二人称指示语的用法
数据统计结果里显示,在所研究的总统就职演说中,第二人称指示语的使用比率仅有3.29%。这个结果似乎有点出人意料。因为,在演讲过程中,说话人---总统必然会号召他的国民执行一些任务,这时可能要用到第二人称指示语。然而,依然是为了团结民众,获得支持,总统们在演说中都尽量避免这种用法。另一方面,在总统就职演说中也必然提到民众被赋予的一些权利或者得到一些益处,而出现频率极低的“you”多数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被用来指代听众的。如下例所示:
(4)(Thomas Jefferson:1805)Relying,then,on the patronage of your good will,I advance with obedience to the work,ready to retirefrom it whenever you become sensible how much betterchoice it is in your power to make.3.4“his”的特殊用法
在数据研究中的一个有趣的发现就是在美国总统就职演说中,“his”经常被用来指代上帝。这种用法多出现于总统即将结束演说之时。以此可见基督教所产生的影响在西方社会可谓根深蒂固。总统做为民众的代表,正如民众每日在家里的餐桌旁做祷告一样,在即将结束其演讲的时候,把一切都托付在上帝手中,来寻求上帝的帮助和保护。如下例所示;
(5)(John Adam:1797)„continue His blessing upon this nation andits Government and give it all possible success andduration consistent with the ends of His providence.3.5“man”被用作人称指示语
另外一项有趣的发现是,在一部分总统就职演说中,“man”这个单词也经常被当做人称指示语来使用,指代一小部分人。如下例:
(6)(Thomas Jefferson:1801)Sometimes it is said that man can not be trustedwith the government of himself.Can he,then,betrusted with the government of others?Or have we foundangels in the forms of kings to govern him?
总之,通过上述关于人称指示语的数据分析和例子分析,显示了在演说过程中,总统除了偶尔需要在么民众面前树立个人威信之外,大多数情况下都在不遗余力地团结民众,赢得民心,获得支持。因此在类似总统演说这样的正式政治演说中,对于人称指示语的选择一定要根据说话人所想达到的社会效应做出认真的考虑。
参考文献:
[1]George Yule(2003).Pragmatics.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何兆熊(2003).语用学文献选读.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3]胡清平(2004).The Former American Presidents’Inaugural Addresses.On-line.Available from January 9th,2005。
[4]何自然(2003).语用学讲稿.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Susan C.Kresin(1998).Deixis and thematichierarchies in Russian narrative
discourse.Journal ofPragmatics 30(1998)421-435.
第四篇:语篇模式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语篇模式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 大量阅读是学好一门语言的基础。本文从语篇模式的作用入手进行分析,对高中学生英语阅读的现状进行剖析,并阐述语篇模式的理论体系,推进语篇模式阅读更加广泛的使用。
【关键词】 高中英语 阅读 语篇模式 现状 理论体系
传统的教学观念中,英语知识的积累被放在了比较重要的位置。教师上课以精讲词汇为核心,注重语法的分析。这容易忽视了学生整体能力的培养,也缺乏对文章的整体感知,缺乏语篇知识。这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纵观现在的英语教材,大多数的文章都是以语篇形式出现,而不再有像原来一篇文章都是由孤立的句子所组成的情况出现。因而,在高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篇分析能力是势在必行的,既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又能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
1.高中英语为何要加大语篇模式的应用
1.1 《新课标》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要求
随着《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高中英语的教育更要重视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在人际交往中得体地使用英语的能力;用英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用英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词汇量的加大,必然对阅读有更高的要求。
《新课标》要求除了教材之外,高一年级的学生课外阅读量应达到20万词。高二的课外阅读量为30万词。而每个学生到高中毕业时候,课外阅读量应至少在36万词。相当于学生每人每天要进行至少5篇以上的阅读练习。
只有阅读“量”的保证,才能够有阅读“质”的提高。《新课标》还要求,通过阅读材料能够理解不同的观点和态度,认知不同的行文特征,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独立的拆分长难句,能够在借助一定工具书的基础上欣赏文学艺术作品。
1.2高中英语阅读课时安排
根据《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实验修订稿)的规定,高中英语总课时量为384课时,周课时累计为12课时。而每周的阅读教学甚至要占到50%以上。这样的安排无疑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有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将语篇模式应用于英语阅读中,才能够在繁重的课时任务中游刃有余。
1.3高考中阅读题目所占比率高
在高考中,阅读题型始终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阅读理解在高考中占据40分的额度,再加上完型填空,总共为70分。随着试卷的改革,阅读的题量又进一步增大,从以往的4篇增加到5篇。在整个试卷中,阅读理解最费时间,题目比较灵活,表层题目对于学生来说不是问题,但是一遇到推理分析的题目,学生很容易束手无策。通过语篇模式的学习和实践可以提高学生对文章深层理解。
2.高中生阅读能力的现状
由于传统阅读教学的影响,教师在讲课时,常以微观分析入手,在教学的过程中,单词、单句、语法的学习仍旧是阅读课的重点。逐字逐句的翻译,造成了学生在自己阅读时,常常是逐字逐句的看。很多文章都有自己的背景知识,机械的阅读,学生能够理解字面的意思,却不能整体把握文章的内涵与主旨。阅读的目的是要理解,理解作者的思维,而不是以读者的思维去理解。这样导致了学生在做阅读理解题目的时候,由于思维的偏差,产生各种错误。
3.语篇模式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3.1图式理论的应用
比如在讲Friendship这一课时。由于学生在脑海中都对“友情”有着不同的认识,因而在课堂引入的时候,教师通过多媒体放置了几组有关友情的图片:“马克思与恩格斯”、“管仲与鲍叔牙”、“钟子期与伯牙”等。教师通过直观的图片创设话题情景,激活学生头脑中的相关图式,通过让学生对这些历史故事的讲述,产生良好的互动氛围,从而很好的将学生的思维转移到课堂内容的学习中。
3.2语篇模式的应用
比如,在讲授The Olympic Games时,这本身就是一篇十分有兴趣点的文章。教师首先要提供有关奥运的背景知识,让学生尽快投入到本课学习中。其次,给学生几分钟的讨论时间,让学生去猜测文章的内容。之后再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看看与之前自己的预测是否有重合之处。
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找到每一段落的主题句,并概括出段落大意。通过这样的一个过程,学生就能够清晰地掌握文章的脉络,了解文章的内容。之后要进行文章一些重点、难点词汇的学习,并给学生讲述“被动语态的一般将来时态”。最后,要求学生进行课堂的练习。
通过上述的一种讲课流程,学生经历了三次阅读,学生从宏观把握到微观理解,能够让学生在语篇模式下提高阅读能力。
■
[1] 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2] 金蒂.语篇整体教学初探[J].中小学外语教学, 1999.[3] 卢春艳.互动与主导:外语教学的核心[J].山东外语教学, 2009(05).[4] 邵丽娜.浅谈英语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8.
第五篇:语篇分析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探索
语篇分析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探索
【摘 要】 本文主要通过了解语篇分析的现状和相关的知识,然后将语篇分析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应用中进行分析,目的就是讨论一下如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如何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讨论语篇分析理论应用,提出英语阅读语篇理解的技巧,明确对外语阅读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 初中英语 阅读教学 语篇分析 启示
以往的教学中都是把重点放在语音、词汇以及大量的英语语法中,通过这种教学方式的话,大多数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就会留在比较浅的层面,没有深刻地理解知识,切断了深层次的整体理解,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语篇分析能力,限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语篇分析运用的理论基础
1.1语篇分析的涵义
语篇分析属于一门学科,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时候,许多的语言学家就对语言进行深刻的研究和了解,但是在六十年代的时候,语篇分析作为一门学科才真正地发展起来。语篇分析这门学科吸收了很多学科的优秀研究成果,其中包括心理学、文学、社会学等等优秀的学科,在逐渐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 江西省信丰中学 林丽华一个优秀的学科。
大多数的人们认为语篇可以是一a个句子,因此通过对句子的大量研究,然后在进行语篇的研究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这一理论改变了传统的以语法为主的研究,使得学生更加容易接受教学,增强了阅读的兴趣。
1.2语篇分析的构成
通过语篇分析可以使得学生更加理解文章的内容,主要包括对语篇主题的分析,对于文本的分析以及对结构的分析。语篇分析结构重点就是分析各个句子结构之间的关系,其中也包括各个段落之间的关系和连接关系等。这样一来的话,可以引导学生加强对于文章的理解,从而更加理解文章的深层次的内容和知识。
2.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语篇分析
2.1广阔的见解分析
所谓广阔的见解分析主要是对有关文章背景知识进行分析,因此,在阅读一篇文章时,加强对背景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对于文章的理解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提高 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推理、记忆、回忆等等。在初中的英语阶段中,文章主要有两种文体形式,一般的记述文中主要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进行说明,一般在说明文中可以使用一些图形结构来协助写作文章。不论在哪种情况下,只注重对某一个句子的理解还不够的,还要加强对作者写作用意的理解,即所谓的句子功能。例如在讲解综合教程1第六单元中,精读课文Let Curiosity Lead You可以进行这样的提示:Many of us may have what and how questions while growing up.This can be called curiosity,which sometimes leads us to our later success.Have you ever been curious about something or interested in something? Please think about it for a while and write down what caused your curiosity or interest from your earliest memory up to now,and then share what caused your curiosity or interest with your seatmate and then find out about the author’s curiosity.在课文讲解之前,教师最好将该公司的起源与发展过程讲解给学生听,如应对挫折、团队建设、管理模式、沟通机制、创新及挑战等,引导学生在课后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能使他们掌握企业的文化。
2.2细微的分析
细微的分析一般是通过语法衔接、词汇衔接和逻辑联系之间的结合来进行分析的,该过程主要就是对于逻辑方面的知识进行分析。在这一分析阶段,通过对于段落之间的分析和学习之后,重点就是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语篇之中的语言知识,对各个段落和句子间的衔接方式进行分析,通过推理的方式来了解课文的内涵,使学生充分地了解句子、词汇、段落在整个语篇意义上的作用,提高了学生对语篇的理解能力。一旦读者疏忽了这一点,将会给读者的阅读造成较大的困难。因此学生在阅读时,教师最好提醒和引导学生根据文章上下文做一些假定和猜测的练习,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例如在讲解“little”这一个简单词语时,在不同的语境上,其所表达的意思是不一样的。例如,一个人来借粉笔,而这里只有两根粉笔,此时就有了这样两种表达方式,即“There is a little,I’m short of it too.”或者 “There is a little,you can take some.” 在前者的表达中,这里仅剩下这点,但是我需要用呢,表明主人不愿意借出一些粉笔给你。在后者的表达中,这里还剩下一点,你可以拿走一些。这说明主人愿意借出一些粉笔给你。这样一来可以加强学生对不同语境中同一词语的细微理解和分析,从而提高了初中学生对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在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同时,也为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初中英语教学不要简单地停留在对于语言能力的训练上,还要加强对语篇水平上组织教学的重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有必要以语篇分析作为理论指导,通过语篇分析来对初中英语教学的结构,主题和文体进行综合分析,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语篇分析的能力,而且还能提高学生英语阅读的水平。
■
董俊芳,杨敏.语篇分析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考试周刊,201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