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代会访谈加快滕州人水和谐社会建设(5篇范例)

时间:2019-05-14 03:25: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党代会访谈加快滕州人水和谐社会建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党代会访谈加快滕州人水和谐社会建设》。

第一篇:党代会访谈加快滕州人水和谐社会建设

解放思想、科学发展 全面加快滕州人水和谐社会建设

——访市水务局党委书记、局长王洪才

5月24日上午,市水务局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职工认真收听收看了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十次代表大会开幕盛况,特别仔细聆听了省委书记姜异康代表九届山东省委所作的报告。通过收听收看大会开幕盛况,使我们进一步解放了思想, 鼓舞了斗志,理清了思路,坚定了做好水务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增添了加快建设幸福滕州的动力。市水务局党委书记、局长王洪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王洪才告诉记者:“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利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在加快幸福滕州建设中肩负着十分重要的职责和使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学习贯彻党代会作为首要的政治任务来抓,结合滕州水务工作实际,进一步明确下步的发展方向和方式,为做好今后各项水务工作奠定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王洪才表示,在下一步工作中,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建设滕州人水和谐社会为目标,加快构筑水资源配置利用、防洪除涝减灾、城乡供水保障、水系生态和水污染防治、农田水利灌排“五大体系”,积极探索破解制约水利科学发展的瓶颈问题,按照年初确定的工作思路,今年投资4.91亿元,大力实施全国小农水重点县、城河及十字河治理、农村饮水安全等重点工程建设,扩大改善灌溉面积6万亩,治理水土流失9平方公里,实现城乡安全供水3.8亿方,年处理污水量达5000万方以上,征收各类水规费6500万元,确保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生态安全,为全面打造实力、魅力、活力、生态、文化、和谐的幸福滕州提供水利基础保障。

第二篇: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全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

全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近年来,党和国家对卫生事业的发展更加重视,把发展卫生事业作为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任务,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近年来,本镇就如何推进卫生事业全面发展进行了认真思考,黎溪镇医疗卫生工作在近年来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狠抓落实:

一、坚持抓好项目争引工作,不断加强卫生基础建设 发展靠投资,投资靠项目,项目靠争取,抓项目就是抓发展。通过近年来的不懈努力,我镇医疗卫生基础建设水平有了明显改善。在2009政府投入总资金427324元安装卫生系统医疗信息系统、购买电脑、打印机一批、增添了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心脏除颤仪、多道联心电图、微波治疗仪等医疗设备,如今年政府投入资金211530元,装修居民健康档案办公室和职工宿舍、修建住院部值班室、购买输液椅一批、安装呼叫系统一套等医疗设施,并改善卫生院住院环境,扩大住院床位,全院床位75张,大大改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卫生院经济收入水平有了新改变。在2009年,全年住院人数661人;门诊总人数20266人;总业务收入2955071元;财政补助997375元,今年1-10月份住院人数435人;门诊人数21046人;总业务收入2858180元;财政补助510400元。今后要紧紧抓住卫生事业投入的良好机遇,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加大争引和建设力度,积极争取公共卫生、农村卫生、镇社区卫生建设项目,努力改善我镇的卫生基础设施条件,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设备配置,为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硬件基础。

二、加强农村卫生工作、提高农村卫生服务能力

近年来,我镇的农村卫生工作得到了较快发展,农村卫生“三项”建设不断加强,乡村“三级”医疗保健网逐步健全,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全面实施,农民群众的看病就医问题正在得到逐步解决。我镇有11个行政村委,建立11个行政村委卫生站,按上级要求统一对11个村委卫生站进行了统一规划,每间卫生站面积不少40平方米,按三室设计要求装修,基本达到上级规定要求,并每年对11间村委卫生站给予每年10000元的财政补贴。按上级指示严格对各村委乡医进行了业务培训,要求每月配合卫生院做好计免工作,发放预防接种通知单,及时做好疫情上报和转诊工作、本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登记、报告及妇幼保健有关资料,期间做好健康教育宣传,向群众发放各种健康教育资料,协调卫生院做好各项工作。今后,我镇要进一步贯彻省、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实施意见》,全面加快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改善农村卫生服务条件。重点抓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健全管理制度,做好服务工作,管好用好合作医疗基金,方便参合农民报销医药费用,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农民受益面,力争全镇95%以上的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通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切实解决全镇农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另外,要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对卫生事业投入的良好机遇,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配置,加快农村卫生人 才培养,加强乡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提高基层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水平,为农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

三、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经过近年来的发展,我镇公共卫生队伍进一步加强,卫生应急机制不断健全,重大传染病防治取得了新进展,爱国卫生工作成效明显,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初具规模。近年来本院制定各类应急预案和各类制度,严格加强管理,在2009-2010年中未发现有重大传染病和突发应急事件发生。

在防疫工作中,我镇2009年基础接种情况为:卡介苗应种331人次,实种为328人次,接种率为99.09%;糖丸应种为984人次,实种为943人次,接种率为95.83%;百白破应种为986人次,实种为949人次,接种率为96.25%;麻苗应种为383人次,实种为365人次,接种率为95.30%;乙肝应种为918人次,实种为901人次,接种率为98.15%;乙脑应种为375人次,实种为358人次,接种率为95.47%。加强接种情况:糖丸应种为259人次,实种为217人次,接种率为83.78%;百白破应种为309人次,实种为295人次,接种率为95.47%;麻苗应种为322人次,实种为306人次,接种率为95.03%;白破应种为253人次,实种为225人次,接种率为88.93%;乙脑应种为227人次,实种为193人次,接种率为85.02%。2010年1-10月基础接种情况为:卡介苗应种301人次,实种为298人次,接种率为99%;糖丸应种为987人次,实种为961人次,接种率为97%;百白破应种为991人次,实种为973人次,接种率为98%;麻苗应种 为400人次,实种为382人次,接种率为95.50%;乙肝应种为1012人次,实种为997人次,接种率为99%;乙脑应种为381人次,实种为364人次,接种率为96%。加强接种情况:糖丸应种为310人次,实种为295人次,接种率为95%;百白破应种为298人次,实种为291人次,接种率为98%;麻苗应种为302人次,实种为291人次,接种率为96%;白破应种为243人次,实种为215人次,接种率为88.93%;乙脑应种为230人次,实种为199人次,接种率为87%;以上为2009-2010年我镇适龄儿童及时接种情况。

在妇幼保健工作中,2009年本镇产妇418人,其中本院住院分娩118人,外院分娩300人,无旧法接生,建卡392人,系统管理392人,高危产妇20人,高危产妇住院20人。产后访视392人。住院分娩率100%;系统管理率98%,产后访视率100%,高危产妇住院分娩率100%。儿童系统管理:在本院出生的新生儿全部建立系统管理卡,并按4:2:1程序进行管理,管理率100%,继续建立健全0-6岁儿童花名册,全镇0-6岁儿童2421人,3岁以下系统管理人数1082人,于3月及6月份对0-6岁大部份儿童进行了健康检查,实查人数1245人,平时来院检查933人,共2178人,查出体重<-2SD人数21人。2010年1-10月本镇产妇352人,其中本院住院分娩106人,外院分娩246人,无旧法接生,建卡352人,系统管理344人,高危产妇15人,高危产妇住院15人。产后访视352人。住院分娩率100%;系统管理率98%,产后访视率100%,高危产妇住院分娩率100%。儿童系统管理:在本院出生的新生儿全部建立系统管理卡,并按4:2: 1程序进行管理,管理率100%,继续建立健全0-6岁儿童花名册,全镇0-6岁儿童2533人,3岁以下系统管理人数1183人,于3月及6月份对0-6岁大部份儿童进行了健康检查,实查人数1245人,平时来院检查920人,共2026人,查出体重<-2SD人数14人。

在爱国卫生和健康教育工作中,结合文明新村建设,农民对饮用水卫生要求及卫生厕所要求增高,广大群众主动投入资金加入改水改厕行动中。在2009年全镇总户数8003户,总人口数35506人,其中饮用自来水人口数34681人,占总人口数97.68%;公厕数27间,其中卫生厕所数25间,占公厕数92.59%;户厕所数8000间,其中卫生厕所数7232,占户厕所数90.40%;粪便无害化处理户厕户数7232间,占总户厕数90.40%。在2010年底本院结合上年情况争取改水改厕全镇达标率达97%,粪便无害化处理达100%。2009年在健康教育宣传活动中,进行健康教育人数全年4620人次,发放健康教育资料13021份;2010年1-10月份在健康教育宣传活动中,进行健康教育人数全年6482人次,发放健康教育资料21001份。为了确保我镇健康教育工作的进一步提高,把人民群众的卫生知识和自我保健能力有所改善,今后加大宣传力度,加强管理,狠抓落实,多到群众当中去宣传健康教育知识。

在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中,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的通知》精神,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并根据广东省卫生厅、财政厅《关于 印发广东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及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粤卫[2009]121)为切实做好我镇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特别是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我院制定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工作计划。在2009年底,城市居民建立健康档案率已达30%,农村居民建立健康档案率达已5%;健康档案使用率达已50%,合格率已达80%以上;到2010年底,城市居民建档率达50%,农村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30%;健康档案使用率达60%,合格率达80%以上。

要在现有基础上,要进一步抓好以上工作:一是加强卫生应急工作,健全卫生应急管理和协调机制。要进一步完善卫生应急预案、工作规范和工作制度,加强卫生应急队伍建设,做好应急物资的储备和补充,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报告和指挥及决策体系建设,有效应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二是抓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要根据国家扩大免疫规划范围的有关要求,切实加强规划免疫工作,提高免疫接种率和接种质量,认真落实鼠疫、人禽流感等重大传染病防控措施,积极做好防治工作。继续抓好碘缺乏病、氟病等重点地方病的监测、病情调查和防治,积极开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三是抓好妇幼保健工作。要全面落实妇幼卫生“一法两纲”和省政府《关于加强妇幼卫生工作的意见》精神,继续规范实施“降消”项目,把妇幼卫生网络和队伍建设、管理制度建设等工作做得更加扎实有效。四是抓好爱国卫生和健康教育工作。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大力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和除“四害”活动,加快农村改水改厕步伐,不断改 善城乡环境卫生面貌。要开展不同层次、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普及卫生知识,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五是加强居民健康档案建立,按规定完成任务,并做好信息平台录入工作和归档工作。

四、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卫生人才培养、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大力调整黎溪镇卫生资源,逐步建立健全安全、高效、方便、价廉的黎溪镇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加快黎溪镇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要加快建设规范化、标准化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加大社区卫生人才培养,选送优秀医务人员2名进行社区全科医师转岗增培训、选送优秀医务人员2名进行全科护士转岗培训。建立社区卫生双向转诊制度,指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拓宽服务范围,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水平,规范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做好乡镇低保人员医疗保险工作,落实有关医疗费用减免政策,为特困户购买合作医疗以及为挂扶点资助计生经费。2009年在参加合作医疗患者中,其中门诊优惠:挂号467元、B超8136元、X光1260元、心电图354.16元,在全年门诊优惠人数共1019人次,优惠金额10217.16元。为特困户(30人)购买农村合作医疗,总金额600元,资助挂扶点(大坪、新村村委)共6000元。今年1-10月在参加合作医疗患者中,其中门诊优惠:挂号568元、B超9200元、X光1532元、心电图681元,在全年门诊优惠人数共1701人次,优惠金额11981元。为特困户(100人)购买农村合作医疗,总金额3000元,资助挂扶点(大坪、新村村委)共3000元。全面实施“科教兴医、人才强卫”战略,进一步健全完善本镇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并抓好落实。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体制机制创新,努力营造培养、吸引、留住、用好人才的氛围,做好卫生人才培养和业务技术培训工作。2009年本院干部职工共36人,取得本科2人、大专16人、中专9人,其中医师11人、护师6人、技师1人、执业护士7。今年1-10月份共有干部职工37人,取得本科3人、大专15人、中专11人,其中主治医师1人、医师

10、护师6人、技师1人、执业护士9人。与其对比,卫生技术人才大有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更得到保证,在今后工作中进一步加强培训,使全部卫生技术人员在大专、医师水平之上。

五、建立健全卫生事业经费保障机制

由于我镇多年来经济总量小、发展相对落后,政府财力薄弱,再加上医疗卫生单位业务收入不高等原因,我镇的医疗卫生投入一直不足,医疗单位靠收入发工资的问题十分突出,在基础建设、设备配置、人员培养方面存在很大欠帐。今后,要紧紧抓住国家和省市加大卫生投入的机遇,通过国家拨付、地方财政投入、单位收入补充、全社会参与等多种资金投入形式,进一步探索和建立医疗卫生经费保障机制。重视卫生项目建设,积极向上争取250万资金再建住院大楼和宿舍楼。地方财政要按照上级有关要求,全额拨付疾病控制、妇幼保健、乡镇卫生院人员工资及必需的工作经费,发放村级医务人员公共卫生补助,切实调动和增强各级卫生人员做好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搞好卫生事业发展。

第三篇:坚持科学发展观 加快和谐社会建设(全会讲话)

坚持科学发展观

加快和谐社会建设

努力推动XX经济社会实现新一轮的新发展新跨越 ——在县委十届八次全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我受县委常委会的委托,向县委全委会报告工作。

一、2005年工作的基本估价

2005年是全面实现“十五”计划目标、衔接“十一五”发展的重要一年,也是全县上下团结奋进、扎实苦干、成效最为显著的一年。一年来,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县人民,按照县十次党代会确定的“五句话”发展思路和“六个县”奋斗目标,一手抓产业培育促发展,一手抓解决群众疾苦促和谐,开创了XX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稳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的好局面。2005年,全县实现地方生产总值29.54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60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48元,同比分别增长14.1%、28.9%、8.7 %,产业结构也不断优化,首次实现二产超一产的目标。

(一)围绕发展主题,加快观念更新,发展理念实现新突破。观念决定出路。2003年,我们破除“就稳定保稳定”的陈旧观念,树立“以改革促发展、以改革保稳定”的新理念,对县属国有工业企业进行彻底改制,工业经济全面振兴;2004年,我们破除“经济欠发达地区无商可招”的陈旧观念,坚持“只要你来投资,什么都可以谈”的新理念,招商引资工作实现历史性突破,连续两年位居全市第一。2005年,我们继续坚持以更新理念为先导,采取走出去看、请进来讲、展开讨论等多种方式,引导全县广大干部群众树立了“产业是支撑、项目是载体”的理念,把抓发展落实到抓产业、抓项目、抓品牌上;树立了“招商就是让步,引资就是吃亏”的理念,促进外地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资源向XX聚集,实现借力发展;树立了“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维护社会稳定也是政绩”的理念,着力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具体困难和问题,使我们的各项工作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充分肯定和广泛支持;树立了“实干就是能力,落实就是水平”的理念,促进了干部作风的大转变。观念的大突破带来了发展的大跨越,全县人均财力由2002年的全市倒数第一跃居到2005年的全市第二。

(二)做强三大支柱,培育产业集群,工业经济实现新突破。我们按照市委提出的“全力抓产业,重点抓工业”的要求,着力做强电力、机械冶金、农产品加工三大工业支柱。一是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完善园区规划,理顺管理体制,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北京荷田、天府兴贵、华西饲料、四川熠晖等5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顺利落户园区。去年12月,省委学忠书记、武先副书记视察XX时,听说我县保留了全省47个工业园区之一,并且办出了特色,办出了效益,非常高兴,一再叮嘱要发挥好园区的集聚优势,把它办得更有特色,更有生气。二是加大技改力度。全年累计投入技改资金1.25亿元,完成了金坛电化、航星钢铁、兴华药业等企业的技改项目,使这些生产企业达到了国家规定的行业标准。同时优化重组马电公司,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一举扭转连年亏损的局面,2005年实现了税收、利润双增长;公开拍卖嘉宝公司国有股份,企业焕发新的活力。三是完善服务体系。采取县财政统筹安排一点、入会企业投一点的办法,壮大中小企业投资担保公司,为入会企业提供信贷担保600万元,有效解决了企业融资难题。2005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6.28亿元,销售收入18.22亿元,利润3345万元,入库税金465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59.9%、73.3%、203.7%、31.7%,增长幅度创历史新高。

(三)强化龙头带动,壮大特色产业,农业产业化实现新突破。按照市委“农业要在产业化上求突破”的总体要求和县十次党代会确定的“建设特色农业大县”的奋斗目标,我们集中领导力量,县四大班子牵头各抓一个产业,着力引进培育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以巨农、七环、齐祥和华西饲料为龙头,形成了集生猪良繁、规模养殖、饲料加工、肉食品加工与销售于一体的生猪产业链;巨农实业公司投资建设水果基地和水果气调保鲜库,与可口爽公司建起了产、供、销紧密相联的水果产业链;北京荷田、重庆钰峰走“公司+基地+农户”的路子,形成了葛薯育苗、种植、加工、销售的产业链;丝绸加工企业赛克斯公司收购乡镇茧站,自建基地,形成了栽桑、养蚕、缫丝产业链。同时创新融资机制,在全市率先成立了农业产业化融资担保公司;创新利益联结机制,探索出“企业托养”、“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加工企业+中介组织+农户”等多种模式,实现了企业、中介组织和农户“三赢”的良好局面;建立风险防范机制,积极探索农业产业保险,规避因自然灾害或其它原因给企业和大户带来的损失。

(四)打造“嘉陵第一桑梓”,激活旅游经济,第三产业实现新突破。充分利用市委、市政府将我县纳入嘉陵江旅游开发三大重点之一的机遇,大力发展以打造“嘉陵第一桑梓”为重点的旅游经济。县委、县政府成立了专门的领导班子,落实了牵头领导、主管部门和具体责任人,县财政安排了专项资金用于前期开发。聘请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专家,按照国家4A级景区标准正在进行规划设计。同时大力发展物流配送等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商贸、服务、餐饮、住房等消费热点持续旺盛,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69亿元,同比增长14.9%。

(五)创新招商方式,突出招商重点,招商引资实现新突破。我们坚持大开放促大招商、大招商促大发展的思路,全年共招引项目60多个,到位资金7.3亿元。一是领导带头抓招商。在落实重大招商项目的关键时刻,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亲临一线,先后10多次带队赴北京、上海、浙江、重庆等地定点招商,促成了一批产业项目落户XX。二是突出重点抓招商。积极对接经济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在招商地域上,将重点区域锁定沿海和成渝两地;在招商项目上,既注重大企业的引进,又注重劳动密集型、机制灵活、市场潜力大的小企业的引进,初步形成了以大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共同发展的产业集群。三是优化环境抓招商。坚持对已签约项目和在建项目落实专人跟踪,实行“一站式”服务。加大执行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的落实力度,对近两年凡是符合政策而未落实的逐一兑现落实,切实维护了外来企业合法权益,树立了良好的诚信政府形象。

(六)完善城市规划,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经营城市实现新突破。创新经营理念,把城市作为资源来开发,作为产业来发展,加快了建设山水园林精品城市进程。一是完成城市修编。完成了县城控制区总规修编方案的编制工作,完成了锦屏新区6.8平方公里的控制性详规,完成了县城规划区10平方公里1:500地形图测绘。二是加快城镇建设。城东小区建设加快,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有序推进,投资近600万元完成了嘉陵路、县城社区道路改造以及上龙角山公园的两条道路建设,成功引进重庆紫苑公司开发建设高档住宅小区。小城镇建设稳步推进,城镇化水平比去年提高了1.8%。严格实行经营性用地招拍挂,出让土地8宗,实现收益近8000万元。三是强化城市管理。巩固省级卫生县城创建成果,切实加强城区市场秩序、卫生秩序、交通秩序管理;大力实施“蓝天、碧水、宁静”工程,完成市委、市政府挂牌企业的污染治理和木桥河治理目标,城市形象明显提升,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七)抢抓发展机遇,对接产业政策,项目建设实现新突破。我们将项目建设作为县域经济持续发展的有效载体,积极对接国家产业政策,在项目包装、申报和建设上实现了新突破。一是积极包装、上报和争取项目。精选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的项目进行包装、推介,全年共争取到项目24个,落实补助资金7719万元。千方百计争取到四川核电站首选厂址落户XX,该项目一、二期工程总投资达770亿元,建设中每年可贡献地方税收达6000多万元,工程全面投产后将实现年销售收入195亿元,税收37.5亿元,地方可分成税收13亿元。二是加快重点项目建设。金溪航电枢纽工程建设今年3月底将实现首台机组竣工发电,河会路二级油路改造已竣工通车,南渠路改造已实现道路畅通,达成铁路复线改造XX段前期工程进展顺利。三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年共投入农田水利建设资金2400多万元,完成了一批病险水库和山坪塘的整治,建成了长梁乡中坝村等一批基础设施较为完善、村容村貌较为整洁的农民新村。

(八)坚持协调发展,注重统筹兼顾,社会事业实现新突破。坚持实施科教兴县和人才强县战略,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社会事业发展。坚持科技创新,全年共完成科技兴工、兴农项目24个。扎实推进教育系统人事制度改革和中小学课程改革,加快职业教育、民办教育发展。快速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县疾控中心即将竣工,改造乡镇卫生院13个,有效防治了禽流感等重大疫情。全面落实农村计划生育扶助政策,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79‰。

(九)解决群众疾苦,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社会建设实现新突破。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切实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一是着力解决群众的具体困难。大力推广下河街社区“一对一”结对帮扶的基本作法,县委常委带头,县级机关党员干部与1800多户城乡特困家庭结成“1+1”帮扶对子,实现了乡、村、社区帮扶全覆盖。县财政统筹安排资金3000多万元,用于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八难”问题。二是探索建立了关爱弱势群体的长效机制。建立特困群众低保制度,将全县城镇特困家庭全部纳入低保;建立特困家庭医保制度,将全县首批3000户城乡特困家庭纳入医保;建立扶持助学制度,设立“圆梦助学基金”,确保贫困家庭子女不因贫失学。同时实行县级领导和县级部门“联乡帮村包户”制度,建立党员干部帮扶和社会保障公示栏,接受社会监督。三是积极做好安全生产和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安全稳定是第一责任”的观念,严格按照“一岗三责”和属地管理的原则,全面落实安全稳定责任。建立安全稳定工作档案和每月挂牌制度,县委常委会每月听取一次安全稳定工作的情况汇报,对工作不到位、责任不落实的予以严肃处理和帮助教育,有效防止了重特大安全事故和群体性上访事件的发生。

(十)加强典型培育,强化示范引导,党的建设实现新突破。从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教育出发,着力建群众满意的班子,带群众满意的队伍,培育了一支务实苦干、创新奋进、清正廉洁、群众满意的执政骨干。一是认真践行“三句话”,扎实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先进性教育活动一开始,县委常委带头喊响并自觉践行“从我做起、向我看齐、对我监督”,全县党员干部积极响应、主动参与,培育了中坝村、下河街的全国先进典型,迎来了全省农村基层党建工作XX现场会的召开。深入开展“三满意”活动,努力探索干部经常受教育、群众长期得实惠的长效机制,不断把先进性教育活动引向深入。二是突出选好“一把手”这个关键,狠抓班子建设。坚持“三重两不”的用人标准,采取“选、派、引”三种方式,突出选好“一把手”。分乡镇、学校、医院和非公企业等四种类型,成功进行了党组织主要负责人公推直选试点;大力开展“百村十居示范”活动,下派110名机关干部到村和社区担任支部书记;积极鼓励优秀退役军人、回乡大学生、打工能人回村(社区)担任“三职”干部。同时县财政新增支出300多万元,切实解决基层干部报酬偏低的问题,有效地调动了基层干部的积极性。三是抓住“民心考核”这个根本,树立正确导向。去年底,组织村(社区)支部书记、乡镇党委书记、县级部门党组织负责人共769人对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及成员的工作进行了社会评价,达到了群众较为满意的效果,在干部队伍中树立了良好的用人导向。同时加强了党风廉政建设,特别是加强了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使我县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取得了实效。二、一年工作的深刻体会

一年辛苦不寻常,成绩得来不容易。正视辛苦让我们珍惜成绩,总结成绩是为了面对未来。回顾过去三年特别是刚刚过去的2005年,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必须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始终突出产业支撑和项目建设。发展是硬道理,抓发展就是抓产业、抓项目。在市委“产业是支撑、项目是载体”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我们进一步分解了发展目标、细化了发展举措,成功争取到四川核电站等一大批优势项目落户XX。这些项目的培育壮大可以使我县的经济实力跨入全省百强县行列的前5名。因此,无论任何时候,必须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突出产业支撑和项目建设,这是我们今后工作中必须坚持的根本方针。

(二)必须坚持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取向,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群众是否满意和满意的程度是检验我们工作的唯一标准。近三年来,我们坚持把群众满意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价值取向,虚心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认真解决群众疾苦和困难,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和支持。干群关系顺了,我们才能集中精力抓发展;发展合力凝聚起来了,我们才能顺利攻坚破难,一路前行。可见,离开了群众满意、离开了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一切工作都是无水之源、无本之木。

(三)必须坚持把重点突破作为第一方法,始终做到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基层工作千头万绪,必须把握全局,主攻重点,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在抓产业中,我们突出抓工业和农业主导产业,促进了县域经济由农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转变。在党建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以点带面,抓住“一把手”这个关键,强化核心示范作用,切实增强了各级班子的执政能力。实践证明,抓住重点就抓住了全局,重点突破了,全局工作才能上台阶。

(四)必须坚持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始终保持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态势。创新是人类进步的灵魂,是党的事业健康发展的不竭动力。去年,县委着力于推陈出新,创造了许多新鲜经验。我县成功探索出的农业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在全市丘区经济现场会上得以推广;“中坝经验”不仅在全省农村基层党建工作XX现场会上得以推广,而且走向全国,成为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样板。这些经验的创造、总结和推广,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大发展.(五)必须坚持把凝聚合力、攻坚破难作为第一保障,始终保持坚韧不拔、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攻坚是一种勇气,是一种能力,是推动事业进步的重要保障。国企改革之艰难,大家有目共睹;核电项目几上几下,争取之难超乎想象;南渠路、河会路、嘉陵路改造等工程资金缺口大,建设周期短,困难重重。但是,面对困难,大家不回避、不退缩,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奋力争先的勇气,积极想办法、添举措,保证了河会路、嘉陵路改造的如期竣工和南渠路的顺利通车,迎来了核电项目的顺利落户。实践证明,凝聚合力、攻坚破难是我们各项工作顺利推进的有力保障。

(六)必须坚持把维护社会稳定作为第一责任,始终致力于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安全稳定事件的发生,说到底是我们干部的作风出了问题。因此,2005年我们始终把干部作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强化责任落实,从源头抓起,加大安全隐患和不稳定因素的排查与整治,确保了社会稳定,为县域经济的跨越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正视面临的突出问题: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不高,产业结构还不尽合理,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社会事业发展较慢,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刚刚起步,任务异常艰巨。这些都是我们必须认真面对并亟待解决的课题。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务必增强忧患意识、机遇意识、进取意识和责任意识,把竞争挑战转变为动力,把优势潜力转化为资源,不断加快XX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以上报告的是县委常委会2005年的主要工作,希望同志们对县委常委会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以进一步推动全县工作。

三、XX“十一五”发展的总体设想 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机遇期,也是我县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关键时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和发展平台上,我们必须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省委八届六次全会和市委三届四次全会精神为指导,科学定位,超前谋划,抢抓机遇,乘势而上,谱写我县“十一五”发展宏伟篇章。

(一)“十五”经济发展成效显著,为推进XX新跨越新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过去的五年,是XX发展历史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特别是三年多来,经济社会长足发展,综合实力明显提升,人民安居乐业,形成了风正人和事业兴的大好局面。五年来,全县地方生产总值达到29.54亿元,年均递增15.9%;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7607万元;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00年的46.7:23.9:29.4,调整到2005年的35.3:35.5:29.2,二产业首次超过一、三产业;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44.57亿元,是“九五”期间的3.45倍;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2000年的1.4倍和1.61倍。与此同时,全县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各项公共事业和公共服务得到加强,社会保障工作稳步推进。“十五”期间取得的成绩,标志着我县经济社会已步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

(二)“十一五”发展面临大好机遇,为推进XX新跨越新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科学判断,冷静分析,XX“十一五”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只要我们用新思维抢抓新机遇,用新举措迎接新挑战,通过五年的拼搏,一定能实现更大的跨越。一是政策机遇千载难逢。我国正处于加入WTO后过渡期,有利于我县丝绸、纺织等产业的发展。沿海和成渝两地产业梯度转移,为招商引资开辟更大空间。中央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加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步伐加快,西部大开发向纵深推进,这些都是我们变后发优势为先发优势的机遇。二是发展势头良好。经过“十五”期间的长期积累,初步形成了工业、农业和三产互动的良好格局。金电即将竣工,核电落户XX,基础设施逐步改善,一大批民营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夯实了XX发展基础。打造“嘉陵第一桑梓”的宏伟规划,展示了XX美好的发展前景。三是发展氛围空前浓厚。“十五”期间特别是近三年来,全县广大干部人心思干、人心思发展,为推进小康社会建设进程凝聚了巨大合力。我们通过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实实在在地为群众谋利益,各项工作取得到了群众的认可,激发和凝聚了全县人民建设XX、发展XX的活力,形成了浓厚的发展氛围。

(三)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加快推进XX新跨越新发展。从未来五年的发展趋势看,“十一五”是我们实现宏伟蓝图、大有可为的机遇期。从历史长远看,“十一五”仍然是打基础、增后劲的一个重要阶段。因此我们必须紧密联系实际,牢牢把握发展的基本思路。一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发展,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就我县实际看,当前的主要矛盾仍然是发展滞后的矛盾。因此,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更新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思路,加快发展速度,提高发展质量,走速度、质量和效益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十一五”必须坚持的基本思路。二是以突出产业支撑为途径。没有产业支撑,县域经济就没有活力。经过近几年我们抓产业培育,产业支撑作用明显增强,但是名品、名企、大集团的效应还没有形成。这就决定了未来五年甚至更长一个时期内,我们必须坚持“产业是支撑、项目是载体”理念,在培育支柱产业上狠下功夫。要立足工业三大支柱产业、农业四大特色产业和“嘉陵第一桑梓”旅游产业,着力培育一批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培育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培育有XX特色的产业集群。三是以加强城乡统筹为方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国家“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作为典型的丘陵地区农业县,我们要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必须把握全局,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十一五”期间,要从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大前提出发,通过发展经济、增加财政转移支付等途径,逐步缩小人均收入、公共服务、生活水平的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共繁荣。四是以完善体制机制为动力。“十一五”时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攻坚阶段。要坚定不移地推进“三个转变”,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断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承受力,努力在一些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改革上取得突破。要积极打造“开放 XX”,更新观念,创新机制,借力发展。五是以实现新的跨越为目标。科学的目标既可鼓舞人心,又可明确方向,更可以量比出我们前进的尺寸、跨越的步伐。因此,我们集思广益,科学制定的“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全县地方生产总值达到59亿元,人均地方生产总值达到1.08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到达11933元、3900元以上。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目标已经确定,蓝图已经绘就,只要全县上下继续保持和发扬奋勇争先的志气,蓬勃向上的朝气,敢想敢干的勇气,百折不挠的锐气,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强度把握机遇,发挥优势,深挖潜力,“十一五”的美好蓝图一定能够如期实现。

四、2006年工作的主要任务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本届县委、政府履行任职承诺、实现届期目标的收尾之年。干好今年的各项工作,对于如期完成县十次党代会既定目标、实现十一五发展“开门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必须要做到“三个坚定不移”。

(一)坚定不移“抓班子带队伍”,为圆满实现县十次党代会既定目标提供组织保障。坚持抓好班子、带好队伍,是三年多来XX一以贯之的举措,也是XX三年多来经济社会发展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今年将进行换届选举,干部思想比较浮躁,因此还必须一如既往抓好班子、带好队伍。一是以“一把手”选配为重点,狠抓班子建设。在选配“一把手”上,我们坚持“三重两不”用人标准,创造了“‘54321’公推直选法”等许多新鲜经验。这些好的作法我们要继续发扬,并进一步深化。要始终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把党政主干线和经济主战场作为选拔干部的主渠道。要继续深化“百村十居抓难示范”活动,继续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基层锻炼。加强县级部门和乡镇领导班子尤其是“一把手”的社会评价、任期目标考核和换届考核工作,让工作能力强、群众满意度高的干部得到重用。二是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树立干部队伍的良好形象。XX跨越式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什么时候清正廉洁、苦干实干之风得到褒扬,什么时候经济社会就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因此,作风建设仍然是提升干部队伍执行力的一个重要抓手。要继续开展结对帮扶活动,不断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大力弘扬亲民为民的作风;要在全县干部队伍中树立“实干就是能力,落实就是水平”的理念,进一步强化各级党员干部执政观念和为政意识,大力弘扬务实苦干的作风;克服“小富即安,小进即满”的思想,努力查找工作的差距和不足,大力弘扬创新奋进的作风;要采取更加强而有力的措施,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大力弘扬清正廉洁的作风。三是深入开展“三满意”活动,构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要把开展“三满意”活动作为构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的重要抓手,大力推广中坝村和下河街的典型经验,广泛开展“三深入三落实”活动,积极践行“从我做起、向我看齐、对我监督”,努力使广大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在巩固一、二批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的基础上,扎实开展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把选好配强村(社区)支部书记作为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重中之重,彻底解决部分农村基层班子“软、弱、散”的问题。

(二)坚定不移“兴产业富百姓”,为圆满实现县十次党代会既定目标奠定物质基础。县十次党代会确定的“六个县”奋斗目标涵盖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离不开产业的培育、百姓的富裕,因此,我们必须着力于工业、农业、三产大突破,为既定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一是以落实“产业是支撑、项目是载体”理念为先导,实现工业发展提速增效。在产业支撑上,我们要继续围绕做大电力、机械冶金、农产品加工三大支柱产业,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引进名品名企入园,加速产业聚集;要加大技改力度,研发新产品;要拓展融资渠道,深化企业内部改革,着力培育嘉宝汽配、天杰普华、金坛电化、航星钢铁、巨农实业等一大批龙头企业,力争今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6.1亿元,实现税金5700万元。在项目建设上,要加快金溪航电枢纽工程建设进度,确保今年3月底首台机组投产发电,明年底全面竣工投产。要全力跟进核电项目的立项工作,协助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为争取该项目早日动工建设奠定基础。二是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开创农业发展新局面。要以中坝村为样板,集中建设一批产业支撑有力、基础设施完善、居住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因地制宜抓好一批新村规划。要整合扶贫开发、退耕还林、乡村道路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资金,实施山、水、园、林、路综合治理。要优化四大特色农业产业的区域布局,突出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新建一批优质农产品基地,发展一批业主和大户。三是以打造“嘉陵第一桑梓”特色旅游产业为重点,全力推进三产上台阶。针对我县近几年旅游产业开发迟缓的现状,县委、政府响亮地提出打造“嘉陵第一桑梓”的奋斗目标。要按照市场运作模式,走专业策划、政策主导、业主开发、梯度推进的路子,加快周子古镇、嘉陵湿地、相如故城、嘉陵江村和中坝新村五个景区共30多个景点的项目建设,加快大深南海、白云山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旅游环境,提高服务质量。

(三)坚定不移“解疾苦促和谐”,为圆满实现县十次党代会既定目标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认认真真解决群众疾苦,促进社会和谐,融洽党群干群关系,使生产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既是实现既定目标的外部环境,也是我们工作职责的应有之义。因此,要坚定不移地抓下去,不能有丝毫懈怠。一是扎实推进结对帮扶。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特困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以解群众疾苦、化社会矛盾、建鱼水关系为目标,深入开展结对帮扶活动。扩大结对帮扶范围,动员县、乡所有机关干部走进基层,与贫困居民结成“1+1”帮扶对子,听民声,察民情,化民怨,解民难,助民富,使群众真正得实惠。要继续开展“万名党员真情为民三个一”活动,加深与群众的感情,密切与群众的血肉联系。二是切实解决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具体困难。要继续实行县级领导和县级部门“联乡帮村包户”制度,切实解决影响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生活难、行路难、就医难、住房难等问题。要进一步扩大特困群众低保、医保范围,完善特困家庭扶持助学和农民工培训等社会保障制度,严格执行工作巡察监督制,确保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县委组织部、先教办近期要对2002年11月以来的城乡结对帮扶工作情况进行检查,县委决定3月份召开一次规模大、规格高的城乡结对帮扶工作表彰大会,大张旗鼓表彰一批真情为民的好干部,以此作为一、二批先进性教育活动“回头看”和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抓落实的重要举措。三是努力创建“平安XX”。要始终把安全生产和维护社会稳定工作放在突出位置,抓紧抓好抓出成效。严格执行安全稳定工作“一票否决”制,深入开展以“十三条线”为重点的安全隐患排查,及时、准确掌握影响社会稳定的深层次、预警性的隐患苗头。健全安全稳定工作档案,落实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妥善处理土地征用、拆迁等遗留问题,防止重特大安全事故和群体性上访事件发生。认真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努力创建“平安XX”。特别要坚持好安全稳定工作挂牌制和消号制,从本月起,除挂到部门和乡镇,还要挂到县级分管领导。对老的遗留问题连续两次挂牌未解决的,要从严追究责任.同志们,五年看头年,头年最关键。做好今年工作,对“十一五”发展开好头、起好步,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我们一定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抓住机遇,团结拼搏,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不断开创XX发展的新局面!

第四篇:打造四型水利构人水和谐社会

文章标题:打造四型水利构人水和谐社会

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党中央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意义重大深远。水利是国民经济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作为水利行政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正确处理人

水关系,注重解决好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问题,着力打造“四型”水利,积极构建人水和谐社会。

打造防洪减灾型水利。**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受台风影响容易形成突发性的“砣子雨”,来势猛,强度大,毁灭性强。为此,必须抓好防汛抗旱,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防御水对人的伤害。要认真落实防汛抗旱行政首长负责制及防汛抗旱预案的编制工作,切实抓好防汛抗旱物资的储备及应急小分队的队伍建设与管理。加强汛前、汛中的检查督办落实,保障各项措施到位,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要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步伐,尽快完成省确认的77座病险水库中尚未加固的4座及去年水毁造成的病险水库。要加大城镇、乡村防洪工程建设力度,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山洪、泥石流、滑坡体等自然灾害对人民群众的危害。

打造饮水安全型水利。水污染、水量不足、远距离取水等是农村饮水不安全的主要因素,严重影响着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也直接影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尽快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因此要按照国家的统一安排部署,把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放在水利工作的首位,作为水利“第一要务”来抓。要建立健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目标责任制,将其纳入领导班子政绩考核的主要内容;要广泛宣传、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调动各方面力量,合力支持,加快解决进程;要精心规划,合理布局,科学设计,优质服务,确保质量;要加大投资力度,拓宽融资渠道,广泛吸纳民间资本参与建设;要高度重视建后管护工作,确保老百姓吃上干净水、安全水、放心水,真正改善农民的生存条件和生活条件。

打造绿色生态型水利。**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区,确保一库清水送京津是我们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历史使命,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但是目前全市尚有水土流失面积11905.13km2,主要分布在汉江干流沿岸区及堵河中上游区,对水库水质及人民生命财产构成极大威胁。要进一步加大水土保持和水污染防治力度,重点是推进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程建设。要继续扩大治理示范区建设,坚持人工治理与自然生态修复相结合,继续抓好“长治”工程、国债项目、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保预防保护和小水电代燃料项目的实施。要进一步抓好道路建设、水电工程、矿山开采等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监测工作,大力发展以沼气为主的农村能源工程建设,提高森林植被覆盖率。

打造资源利用型水利。**水能资源比较丰富,为了将丰富的水能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必须加大水电开发力度,尽早发挥资源效益,从而壮大县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打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经济基础。要统一思想认识,坚定开发信心,全力招商引资,解决水电开发建设中资金短缺的问题,要突出开发重点,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抓好装机5万千瓦以上的重点骨干电站的开发建设,力争一年上一个重点项目。同时还要加强水产基地建设,抓好丹江、黄龙滩、陡岭子等为龙头的大水面水产养殖开发,进一步调整优化养殖结构,加大名特优无公害水产品的推广力度,扩大生产规模,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使水产品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不断增加,让农民从水产养殖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打造四型水利构人水和谐社会》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打造四型水利构人水和谐社会。

第五篇:着力建设人水和谐宜居城市

朱泽君在德国参加第三届中德市长峰会作报告时指出

着力建设人水和谐宜居城市

本报讯(记者宋健军 通讯员刘裕君)10月24日,第三届中德市长峰会在德国波恩市举行,会议主题是“经济结构转型和城市建设管理——聚焦能源及水资源管理”。德国波恩市市长宁普奇、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规划师唐凯在会上致辞;梅州市委副书记、市长朱泽君在会上作了题为 《着力建设人水和谐宜居城市——关于水资源和城市建设管理》的报告并推介了梅州市良好的投资环境,热忱欢迎德国投资者来梅投资共谋发展。

朱泽君在报告中指出,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城市的“血脉”,如何促进水资源与城市建设管理有机结合,做到城水相融、人水和谐,促进水资源永续利用、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全球城市共同面临的重要发展课题。我们在实践中深刻体会到,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交通是城市的骨架,产业是城市的支撑,水系是城市的血脉,建筑是城市的细胞,生态是城市的衣裳。就如何用好水资源等各项元素,着力建设人水和谐宜居城市,朱泽君谈了五点体会。

一是坚持群众利益优先,切实保障水安全。随着全球工业化与城市化迅猛发展,水资源恶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我们在城市发展中,必须把水安全作为一项核心工作抓实抓好,千方百计确保水资源量足、质优、防洪涝。首先要重视立法保护。梅州市作为广东省的生态发展区,很重视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制定了相关保障管理办法,确保河流水质优良,达到Ⅱ—Ⅲ类标准,有效解决了梅江上下游1500多万人口的优质饮用水问题。其次要重视源头保护。我们一方面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产业发展门槛,实行污水集中处理达标排放;另一方面重视河流综合治理、防洪排涝,加强水质检测、提高应急能力,让水资源永续利用、让江河美丽流动。

二是坚持科学规划优先,注重营造水文化。城市因水而美、因水而活,保持丰富的河流自然特征和独特的历史文化特征,合理配置水资源、营造水景观、融入水文化,能让城市更有魅力、更具活力。我们要树立“大水利、大文化”的理念,跳出水利看水利,综合考虑防洪排涝、水上交通、水景观、水生态、市民亲水等水文化功能,促进城市水利建设与改善城市水质、修复水生态环境有机结合,体现 “水清、岸绿、景美”,以水美化城市环境、以水提升城市品位、以水提高城市价值。梅州市一直注重发挥好梅江水系作用,以城区为核心、以梅江为纽带,按照“青山环抱、绿水绕城”的思路,美化“一江两岸”,改造旧城、优化新区,努力建设彰显山水文化特色的森林花园城市。

三是坚持生态环保优先,注重保护水资源。山水秀美是城市亮丽名片,生态优美是城市最大后发优势。我们要树立保护也是发展、发展促进保护的理念,变“征服自然”的传统观念为“人水和谐”的现代理念,注重源头生态保护、终端科学治理,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梅州市一方面大力实施 “森林围城”工程,高标准种好管好水源涵养林,高水平建设营造城市景观林,既绿化美化城市,又保障“源头活水”;另一方面积极抓好 “清淤理河”工程,变“穷山恶水”为“青山绿水”,着力建设生态宜居城市。

四是坚持基础设施优先,突出发展水经济。水利既是公益性、基础性的民生工程,也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发展战略工程。梅州市紧紧依托梅江河大力发展水经济,将水利建设、水资源管理与科学建设城市、高效管理城市充分融合,把城市防洪工程建设与绿化美

化河道、营造亲水空间、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等有机结合,变城区防洪堤为滨水景观带、变城乡河流为景观湖面,构筑优美宜人的城市景观。通过搞活水资源、造好水景观,增强城市吸引力、提升城市竞争力,变水资源优势为经济发展强势。

五是坚持机制体制创新,注重加强水管理。水资源管理作为全球城市面临的公共课题,离不开机制体制的创新。在城市建设管理中,一定要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符合百姓利益的城市水资源管理机制。比如,通过制定全流域保护性科学发展及生态补偿新机制,实现上游保护、下游得益,下游发展、上游得利;通过创新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机制,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和科学利用等等。通过完善机制、多措并举,确保水安全、保障水民生、营造水景观、发挥水效益。

下载党代会访谈加快滕州人水和谐社会建设(5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党代会访谈加快滕州人水和谐社会建设(5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