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压聚乙烯车间加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产品质量管控
高压聚乙烯车间加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产品质量管控3月5日,贵州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毕节卷烟厂卷包车间包装机副操作工杨艳正在自动封箱机条烟输送皮带旁检查卷烟外观,确保产品外观质量合格。
在卷烟产品制造过程中,毕节卷烟厂始终把加强生产过程质量控制作为卷烟制造上水平的关键。今年以来,该厂持续加强产品质量过程管控,推进产品质量提升。今年以来,楚雄卷烟厂围绕加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质量管控课题,探索质量改进方法、创新质量管理模式,不断强化全员质量意识,为产品品质稳步提升夯实了基础。加强产品灌装过程的质量管控,提升产品质量,这是打造强势品牌的基础,是企业持续发展,永续经营的前提。近年来,江口醇集团公司成品车间在产品的灌装过程中,不断强化生产关键环节的质量控制,建立健全质量管控机制,不断完善产品质量管理制度并狠抓落实,不断提高员工质量意识,使大家都重视质量,自觉成为质量管理的监督员。具体表现在:
一、进一步健全完善成品灌装工艺、管理制度,做好岗前各项技能培训。首先健全完善科学、合理的成品灌装工艺、生产操作规程(细化到每个工序、每个生产环节),让员工明确工作的目标,每一次操作应达到的工艺要求。做到了酒瓶的清洗,洁净、明亮、无污垢;灌装后的酒体,清澈、透明、无悬浮物、无沉淀;商标及防伪标的粘贴,方位合理、整齐、美观、牢固;压盖和封口,严密、美观、不漏酒;成品打包,平整、美观、不开胶;箱内酒瓶(盒)数与标示相符等。对于新进员工,注重岗前培训,使其明白所从事的工作应做到什么程度,并根据生产经验,告知他们在生产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并由操作熟练的老员工带岗,以确保新工每一次操作都能达到工艺要求。
二、狠抓成品灌装各项管理制度的落实。成品车间不断加强对人员、卫生管理、质量考核等制度的落实,如实记录制度的落实情况,并对记录定期整理、归纳总结,不断修改和完善,以监督、督促各项制度的落实,真正做到有制度可依、有制度必依。
三、加强质量教育,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抓好“三检”工作。成品车间结合管理中的具体情况,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员工经常进行质量意识教育,使大家真正认识到产品的质量就在自己手中,自己的每一次小小操作都与成品酒的质量息息相关。同时,在生产中特别注重产品“三检”(自检、互检、总检)制度的落实,使产品质量更趋稳定。实践证明,大家质量意识的普遍提高,严格的“三检”,使公司产品质量得到了极大提升。
四、加强对灌装设备的管理。灌装设备的性能和精度直接影响着灌装质量。在生产中,成品车间不断完善设备管理制度,每台设备由专人管理,责任到人。做到了灌装机、过滤机等设备的性能和精度完全符合白酒加工的要求,设备及管道材质无毒、无害、无异味,与酒接触的面保持边角圆滑、无焊疤、无裂缝,并经常加强对灌装设备的清洗、消毒、维护和保养,使其保持良好的运行和卫生状态.
第二篇:着力构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体系
着力构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体系 精心培养复合性应用性创新性高素质人才
——胡礼祥书记在2006-2007学年寒假务虚会上的讲话
2006年学院各方面取得很好的成绩,大家工作非常辛苦,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我们也面临许多的困难,希望大家能够正确理解、冷静面对、力戒浮躁,明目扩胸,勇于善于去解决。因为现在是转型期,我们面临的是在加速加力加压状态下的困难。学院要发展就要加速,要加速就要加力,要加力就要加压,是符合力学原理的,也是符合社会变更的规律的。我们观察一下任何社会变更,只要碰到利益的调整,就会产生思想的混乱,都会有一个无序到有序的转换过程。困难并不可怕,关键是我们怎么去理解,怎么去应对,怎么去解决。这里有加压的合理性问题,也有受力方的适应性问题。同样一个推力,施加在铁块上、木块上,还是气球上,产生的型变是不一样的。我们不要简单地看待改革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问题。
改革发展是对我们智慧和能力的考验。特别是对学院领导班子和分院领导班子的考验。在方案制定的合理性上,考验我们决策的能力;在方案实施的操作性方面,考验我们的执行能力;在解决实施过程当中出现各种矛盾的时候,考验我们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改革是探索性的工作,我们不能因为有问题有困难就停止改革发展的步伐,只要方向对头,我们就要坚持。希望大家不要被困难吓倒,多提改进的建议,多想解决的办法,不要盲目的埋怨。现在城市学院需要的是快速发展。打一个比方:如果一辆汽车一上高速公路,是不太有选择的。要么就在快车道上跑,要么就在慢车道上走,或者就是靠边,靠边已经是打起双跳灯,说明你给别人让道了。上了高速公路,千万别上错道口。发现错了再拐回来的话,时间成本经济成本都是很大的,等到你回到该走的道上时。已经是大大落后了。当然,高速公路一定要设有服务区和加油站,车才能走得好。这些都是我们学院和分院各级领导班子在规划学院、分院发展时需要慎重考虑的重要问题,城市学院就好比是一个车队,八个分院和十几个部门组成的一个车队,每个师生员工都是车队里的一员,大 家都应该来思考:该怎么样使我们的车队走得更快,更整齐!
最近我也在思考一些问题,但是很不成熟。下面说的,只是我个人的思考,是关于学院发展与教育教学创新的一些基本问题的思考,请大家批评指正。
第一,城市学院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每个组织都要讲核心竞争力,否则竞争不过别人,竞争不过别人就得让道。
请看下面三个数据:国家劳动保障部预测,2007年新增900万就业岗位;2007年高校毕业生有495万,超过新增就业岗位总数的1/2;2005年114个城市调查,新增岗位对大学生的需求只占总岗位数的20%。我们推算一下,900万岗位只需要180万大学生,而今年高校却有495万毕业生。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曹殊研究员指出:2007年将是社会就业制度调整变化的一个“拐点”,就业竞争主要体现为高校毕业生之间的竞争!我们城市学院的毕业生要和第一批第二批的学生同台竞争,和博士生、研究生同台竞争,困难之大是显见的。一句话,毕业生就业形势是异常严峻!我们的“产品”必须明明白白的放在市场上面,让大家来挑,让市场来选择。人家看不看中你城市学院培养的学生,就意味者市场需不需要我们继续造这些“产品”,我们这些产品生产者会不会下岗。
我们要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发力点应该在什么地方?城市学院作为一所科研力量薄弱,尚处在起步发展阶段,以本科学生培养为根本任务的高校,与其它高校的竞争明显表现在人才培养质量的竞争。最能体现城市学院办学水平的也是人才培养的质量。以我们现在的条件最迫切需要突破、最能够打响品牌的也是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下功夫!
所以,我们必须清醒认识,统一思想,坚定不移地把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放在第一位;必须解放思想,全力以赴,领先一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丘成桐说过这样的一句话:“目前国内的本科教学模式不可能培养出一流人才,中国大学生的基础水平,尤其是修养和学风在下降”。钱学森也说:“现在中国没有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培养。没有自己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的 人才。这是个很大的问题”。说明我国的高等教育面临必须改革的许多普遍性的问题,谁领先一步,走出新路,谁就抓住机会,领先发展,谁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
面对激烈的竞争,城市学院的核心竞争力说到底就是培养人才的套路和能力的问题。我们把2007年确定为“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年”,是学院发展关键时期推动学院发展的又一重大举措。我认为这是一个事关提升学院发展竞争力的战略选择,是一个事关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战略选择,也是一个事关教职员工职业生存力的战略选择,三者是紧密联系,利益相关的。如果大家认清这一点,认识足的话,学院在推动过程中,大家就会去想办法凝聚人心,齐心协力往前冲,激发出我们的战斗力。事实上,除此之外我们别无选择。
第二,如何实现从战略定位到发展战略的转变
经过一年半的集思广益,我们对学院下一阶段的发展进行了战略规划,形成了以下共识:
办学定位--创办名牌教学型大学;
育人目标--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高素质人才;
育人理念--倡导学生合格基础上的扬长教育,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基础上的个性发展;
育人体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现在的问题是要从口号到行动,通过大家的努力,使理想变成现实。所以,接下来要思考和解决的是:如何实现这些战略目标?
每一个战略目标都给我们提出许多现实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加以研究,想办法解决:
一、我们要创建名牌教学型大学,“教学型”和“名牌”如何体现? 我认为,教学型大学应该是真正做到以育人为中心,而教与学自有一套。就是要把教师主导、学生自主这两篇文章做好。名牌大学如何体现?我认为是名牌一定是有特色的、高水平的,那么就要在创特色,上水平上下功夫。就必须先研究清楚我们的特色应该是什么?能够是什么?从哪些方面体现?而学院的特色是各分院特色的集合表现,所以每个分院都要思考同样的问题。这些问题没有想得比较清楚,办学就会陷入盲目性,特色更无从谈起。水平有哪些特征指标?我们得找一个参照系,找到自己可以衡量评判的标准。说到底就是把自己放到那个系统里去竞争对比,这个问题不仅仅是层次定位问题,也包含激励发展的动力机制设计,也必须好好研究。
二、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具体要求有哪些?如何培养? 在讨论这一问题之前,我们先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试想在10-15年以后,城市学院毕业生的校友中,最令我们骄傲,使城市学院出彩的会是哪类人才?是高科技研究人员?还是企业家?经理人员?公务员?领导者?自主创业者?…… 当然,各类人才都会有,但按照我们的办学定位和学生群体特点,我们最容易造就的主体层次会是哪一部分人才?只有清楚“产品”性能和质量要求,才能找准对策。
我们指的“复合性”含义是什么?如何实现?当然,复合性可以有多种定义,关键看我们自己是怎样定位的?我想可否界定为两个复合?一是学科专业知识的复合――即知识结构交叉符合,适应市场定位和应用性要求。这势必要进行课程设置和内容的改革。第一课堂不是不能打破的,不能打破就是僵化,僵化是不能发展的。当然怎么调整需要认真研究和论证。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我们必须重视不同分院和学科的合作,跟踪市场需求,调整方向,通过复合培养来提高学生的适应性。
复合性的第二层含义是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做到厚知识,强能力,高素质。三者要同等重视,有针对性的培养要求和措施,各个环节相互渗透。特别要关注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知识再多能力再强,思想不过关照样不行,行为习惯没有养好也不行。前两天有位同志告诉我,我们的一个毕业生,到单位工作的第一天,就开会迟到十五分钟。他的年轻经理当场就开批他。第一句话:城市学院也不是什么好学校;第二句话:你不要对不起介绍你进来的人。这个学生说,他从来没有受到过这样的耻辱。这件事对该学生的自尊心是不小的打击,对学院的声誉也带来很不良的影响。所以在学校里养成良好的生活、工作习惯非常重要。如果现在我们对这一点还没认识透,该做的没做到位,我们的学生到社会上就走不开去。
我们指的“应用性”指标有哪些?如何培养?应用性主要体现学生解决实 际问题的能力,可以界定为学生的核心竞争能力。
毫无疑问,专业知识技能是核心能力。除此以外,我们还应研究学生所学专业相对应的职业活动对某些能力的特殊要求。例如外语应用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领导管理能力、分析决策能力、创意设计能力等等。每个专业的职业活动形态不同,对核心能力的要求也不同。比如,我们办会展专业,就得研究会展业职业活动形态特征是什么?会展业人员核心能力要求是什么?会展业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培养有哪些对策等这样一系列的问题。如果我们对这些不仅研究清楚而且形成培养“套路”,那么学生毕业后在职场上就肯定会很有竞争力。
创新性包涵哪些内容?如何培养?
我认为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即要有想法,善于思变 不甘现状。这一点城市学院的学生的群体特征有先天优势;其次,要有创新精神,即要敢冒险,不怕失败。学生有些错误在学校里犯过了,到社会上一般就不会再犯了。再次要有创新思维,创新也有套路,需要进行特殊思维训练,是否应有老师来开这种特殊思维训练的课?此外,要有创新能力,要组织学生多进行创新实践锻炼,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美国著名华裔教育家马里兰大学的刘全生教授说:当今大学最重要的是“三创”:创意、创造和创业。“创意”就是要有新的观念、新的思路;“创造”是指动手能力、要有新的发明、新的设计、新的技术;“创业”是开创事业。要是前面两项比较弱的话,那创业几乎就不可能。我最近从参考消息上看到一篇文章,是1月18号的――《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它上面写着这么一段话:大学过多地关注理论和机械式的学习,在解决问题和团队合作方面关注不够。麦肯锡一份报告估计:在中国大学的工程类毕业生中,只有10%具备在跨国公司工作所需的实用技能和语言技能,他们擅长记忆事实和通过考试,但是非常缺乏主动精神。雇主们经常抱怨称:尽管他们雇用的大学毕业生似乎在理论上很出色,但是很难让他们说出自己的看法。我们城市学院能不能有所改变,在这方面做出一些特色来?
三、如何实现合格基础上的扬长教育,促使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基础上的个性发展? “合格基础上的扬长教育”是否可以理解为针对学生群体而言?我们要研究对于我们的学生,对于我们这样的培养要求,什么样的标准是合格的、城市学院的学生到底有哪些群体特征、长处是什么、短项又是什么?如果说要扬长教育,那么如何实施扬长教育?前面是分析,后面是对策,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大家都必须要做的事。
“综合素质提高基础上的个性发展”能否理解为对学生个体的要求?对“综合素质提高”,我们已经有一个基本概念――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潘云鹤校长提出,希望城市学院学生要“博雅”,走出去要让别人看得出来这是城市学院的学生。这个要求是很高的,我们的差距还太远。我们如何发现和正确把握学生个体的个性?怎么样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使得各类人才不拘一格地脱颖而出?这里面有很大的文章可以做。如果大家都来研究,那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四.如何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体系? 全员育人,我认为是针对教职工的职责而言;全过程育人,是针对纵向的培养环节而言;而全方位育人,是针对横向的培养领域而言。概括一下,就是“责任到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要建立这样一个体系,需要整体的设计,整体的优化。
对全员育人,我们首先要研究这些问题:第一,推进全员育人需要落实哪些职责?建立哪些制度?强化哪些机制?第二,育人如何与教师自身的发展有机统一起来,使教师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获得自身的提高,满足自身的发展?因为教师如果只有付出没有收获,利益机制不调整好,积极性就会受影响;第三,如何使学生不仅是培养的对像,也成为教师教学科研工作的有力助手,成为推动学院发展的依靠力量?我们在学院机关设立了学生助理岗位,多了很多助手,学生也感到收获很大。让学生参与学院的管理、教师科研,在老师带领下开展社会服务,既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质,又扩充了工作力量,有什么不好?这正是应用性人才培养要探索的道路。
全过程育人,要从招生宣传开始,入学教育功能开发、新生的入学教育的设计、在校四年的学习全过程规划指导、就业观念指导与应聘技巧培训,最后到毕业后的跟踪服务、校友资源的整合,整个过程每一个环节都要设计 利用好。学校的任何工作,都包含着教育功能,就看你会不会发现。特别是要好好研究学生在大学四年的阶段性发展特点,精心指导。这是多少年来困扰我们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我们的学生80%毕业后是直接就业的,对他们来说,后面两年没有考研的压力,这与一本学校的情况就有所不同,我们必须研究后面两年如何强化实践能力的训练。
全方位育人,应拓展哪些培养领域?要抓住那几个关键阵地?我想主要有这么几个:教室、公寓、校园、校外。
教室是第一课堂,第一课堂抓不好,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就落实不了。抓好第一课堂关键在老师,主要着力点:一是课程内容的设计。灌进学生这个“瓶子”的东西得符合学生的层次特点和应用性要求;二是教学模式创新。拿了一桶水,要把水倒到瓶子里,你首先要看瓶子的盖子有没有打开。现在的情况是,很多老师“哗”倒了水,很多学生“瓶盖”并没有打开,学生对你讲的并不感兴趣,他之所以坐在那儿是怕你点他名。实际上,我们有很多学生的学习热情是靠兴趣支撑的,上课提不起他的兴趣,他就会不来。所以调动学生的听课兴趣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个关键因素,也是体现教师上课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去听过一些老师的课,课讲得很好,就是差一点点火候,缺少与学生互动,学生找不到兴奋点,注意力就会分散,效果也就大打折扣;三是布置好课外作业。我们的学生习惯了中学的学习模式,老师不布置课外作业就不会自我加压,自觉学习。如果上课没听进多少,课外又没做多少,在校四年能学到多少?我们应该设法让学生课外忙起来,教师要设计一些结合专业知识学习的实践课题让学生课外去做,使课内课外互动起来,这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四是考试方法必须改革。如果学生凭在学期末突击一下死记硬背就能过关,学生平时就会放松学习、逃课,不利于学风建设,也会固化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创新训练,实在是贻害无穷!
公寓是学生个性表现最自由最充分的地方,也是学风建设和学生素质养成教育的主要阵地,学生公寓的工作必须进一步改进和加强,主要着力点有几个:一是要从一年级抓起。学生从中学到大学需有一个适应调整过程,转型期的教育特别重要。对06级学生我们做得比以前好,成效也比较明显,已在学风上表现出来。好的生活行为习惯也要从低年级抓起,到了高年级就很 难改变;二是完善以学生自我管理为主的工作体系。对06级学生公寓我们尝试以学生楼层为单位建立议事监事会、干事会等学生组织,强调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作用,试行学长辅导计划,效果很好。学生的积极性很高,特别是楼层文化建设得非常好。以层导师、学长组为节点,沟通公寓与分院的工作机制已经基本建立,初步形成了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我们要认真总结成功经验,逐步推广;三是要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在公寓的模范带头作用,一定要让学生党员的形象在学生中鲜亮起来。下学期将在公寓建立 “党员之家”,以此为抓手,强化党员的责任意识,使学生党员成为公寓学风建设和各项工作的骨干力量,并在日常工作中接受群众的监督,促进自身的进步。要特别重视研究解决部分学生沉迷电脑游戏的老大难问题,这是硬“骨头”,啃不下来,学风就好不了!
校园实践活动是学生互相学习,开展学科交流,拓展人脉关系,锻炼实践能力最主要的途径,主要的着力点:一是要创建各类综合性创新实践基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强化与第一课堂整合。我们已经建立了一些校内实践基地,要总结经验,继续做下去。十一五期间学院计划建20个校内综合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每个分院都要建1-2个,不仅要使这些基地发挥好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互动的教育作用,还要可看,成为学院办学的亮点。
要切实加强对学生会和各类学生社团建设的指导,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加强规范管理。学生社团活动的积极性很高,在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决策能力、管理能力、团队运作能力、领导能力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但如果疏于管理,也会有负面影响。全校现有70多个学生社团,目前的重要任务是要把学生会和社团联盟的组织关系理顺,同时给社团一定的活动场所,建立必要的管理和激励制度,加强活动的指导和支持,促进学生社团的良性发展。
要搭好三个论坛平台。一是“名师讲坛”,利用各种资源,邀请名师、专家来做讲座,浓化学术气氛;二是“企业家讲坛”。把一些成功企业家请到学院来给学生讲讲企业发展史,做人做事的人生体验,对学生是很好的创业创新精神教育。我们有许多学生家长就是企业家,我们要把家长资源用好;三是“学生发展论坛”,让优秀学生,优秀校友来讲自己的学习与工作体会。发挥好榜样教育的作用。
社会实践教育活动是学生接触社会,体验职场,锻炼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实现个体社会化的最好机会,主要在暑期(第三学期)或寒假进行。主要着力点就是要改革原来以专业技能训练为主要目的实习方式,突出“四个学会”的要求,即学会研究,学会服务,学会合作,学会创新,以课题项目的形式,以团队合作的方式进行。对低年级学生,可以是以调查为主,要求学会调查,学会服务,学会合作。看看几个人在一起做,不同专业的人在一起做,能不能做好一件事情,能不能解决一个小小的课题。对高年级学生,要求就要更高一些,必须结合专业知识开展研究工作。做到学会研究,学会服务,学会创新。最好是不同年级学生组成团队,可以形成“传帮带”的梯队,有传承,不断积累。这项工作全校各部门必须齐抓共管,通力合作才能做好。
社会实践教育也可以尝试实行选修制,如:计算分院提出的实践项目,其他分院的学生也可以参加。这个项目的管理由计算分院负责,学生参加计算分院组织的总结交流,成绩也由计算分院的指导教师给出。这样做可以使不同专业的同学有机会一起做事和研究,这样的团队更接近以后工作的实际情况更有利于学生的培养。
要加强对学生科研训练的指导,鼓励学生多做策划训练,交流训练和论文发表。通过互相交流可以训练演讲能力,训练思维能力。我们还应该推动学生的论文发表,至少可以在城院内部杂志发表。以后要把学生论文发表的数量作为评价学生培养质量的一个考核指标,借此来推动学生科研活动的开展。
第三、教育教学创新是一个系统性工程。
综前所述,摆在我们面前两大任务:一是加强整合规划,着力构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体系,全面改善内部育人环境;二是深入改革创新,探索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特色“套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前者是实现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建设的目的。要做到这两点,关键在于人――全校教师(包括管理服务人员)和学生。对于教师,关键是看有没有先进的育人理念,正确的育人思路,良好的职业素质和高超的育人艺术。概括起来,就是看我们能不能塑造出来良好的教风。对于学生,要看能不能做到学会自觉性学习,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学习,看我们的学生有没有良好的学风。我觉得这两个问题是最最关键的问题。对于学院各级领导,最关键的任务是要创造出让老师安心工作、舒心工作和学生乐于学习、勤于学习的良好环境。所以教育教学创新需要每个人的投入,必须广泛发动全校师生来做。最关键的是要做到两条: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良性互动。
据此,我提出学院的“323”发展战略:即着力构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三全“育人体系,发挥好教师与学生“两个主体”作用,精心培养复合性、应用性、创新性高素质“三性”人才。贯彻始终的是必须要有正确的办学定位,有先进的育人理念,优秀的校园文化。概括起来可以表述为:育人为本,目标导向,“三全”基础,创新推进。
我们明确了下一步发展战略,我们就能明确工作方向和思路。我们有了清晰的学生培养思路,老师就知道如何去做,能培养出优秀人才,形成自己的套路;学生就明白朝哪一个方向去努力使自己可以成为优秀,激发出成才的积极性,少走弯路。这样,我们的效益就会出来,我们的特色就会出来,我们的品牌就会出来。这是一个全新的、富有挑战性的课题,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学校的发展,明明白白地提了出来,清清楚楚地摆在我们面前,有没有决心去解决?以什么样的态度去解决?需要我们给出明确的答复。
第三篇: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全员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全员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可靠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的重要阵地,造就坚定信念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党赋予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目标。随着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浙江大学农学院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与中央16号文件精神,坚持从“以人为本,求是创新,整合培养,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出发,紧紧围绕学校、学院人才培养工作,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以迎接建校110周年、本科教学评估、平安校园验收、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试点工作为契机,规范学生工作、创新学生工作,集中精力推进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全员育人的教育方式,提出了“培养和造就能够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和生命科学发展的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确立了以培养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为方向的本科教育改革思路,在创新中努力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一、树立“三重育人”理念,创新载体,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越来越表现出多样性、多层性、多变性,这就要求思想道德教育要有针对性。我院始终在思考教育的两个根本问题:“为谁培养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作为我们共同的思想基础,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我们共同的宏伟目标。围绕学生总的培养目标,用“两个共同”构建学生的精神支柱和价值取向,在“三重育人”理念的指导下,创新载体,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1.重基础,树立学生是树苗的理念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苗向上长,根在向下扎,提示我们育人工作的两个方向。我们提倡打基础好比育树苗.不是造房子打地基,而是动态的、变化的、全面的。
我们鼓励学生珍惜大学生活,全面完善自我。千百年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业耕作方式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也是许多学生进入农学院以后学习热情不高的主要原因。学院从新生始业教育入手,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向新生介绍现代农业的广阔前景,介绍本院国家级重点学科、省部级重点学科、重点开放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和在学术领域的地位,使学生们认识到生命科学是21世纪最具发展前途的科学之一,农学学科又是生命科学中重要而极具活力的学科;组织参观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园区,让学生对生物信息、生物技术在设施农业、效益农业、生态农业中的广泛应用有了进一步的感性和理性认识。正确引导和实地参观,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吸取专业知识由被动变为主动。
另外,学院十分重视大学生的基础道德文明建设,通过各种主题教育、组织专题的理论学习活动、创新理论实践活动等形式对团员青年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从低年级学生抓起,形成一个健全的覆盖全院的理论学习网络。2.重过程,树立学生是主体的理念
学院本着“源自学生、服务学生”的原则,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三自”机制的作用,探索与实践以学生党支部、学生团总支、学生会、宿舍自管会和学生助理等为载体的学生自律新模式,让学生在参与中得到锻炼,在锻炼中得到提高。
学院建立了学生活动项目化管理制度。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做“项目负责人”、当“小干部”的平等参与和锻炼的机会。为此,学院学生会下设了素质拓展部,专管学生活动第二课堂活动项目的申报和素质拓展分数的审核,此举极大鼓舞了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院校园文化建设的系列活动,如中秋晚会、春季博览会、校庆百米长卷、新生始业教育、学长交流会以及各类讲座等,均由“项目负责人”承办,学生们普遍体会到了第二课堂的系列活动是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载体。
3.重评价,树立学生是人才的理念
人才是第一资源。“多元智能理论”和“相对优势理论”提示我们,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有效性的评价,应该更加关注过程评价和多元评价。为此,我院提出实现素质教育纪实化、评价指标多样化的工作目标,积极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学院改变以往以第一课堂成绩作为学生评价指标的单一模式,制定了一系列学生评优秀推先进的制度规范。学院几年来评出并表彰和资助了各类优秀基层班级活动和暑期实践活动,涌现出了一大批校级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向党组织推荐优秀青年多名。学院还推出了学生品德测评纪实化新体系,该体系遵循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有效化、纪实化的原则,变学校评定为主为学生自我评定为主,更注重对大学生的日常道德行为和素质教育第二课堂社会实践活动的综合量化考核,受到了师生们的好评。
二、构筑“立体式”体系,突出重点,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为了使学生们能够在优势互补中充分发展个性特长,学院根据素质教育的总体要求,科学制定培养计划,关注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使广大学生在出色完成第一课堂学习任务的同时,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在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文体艺术活动等方面锻炼成长,着力营造良好的全员育人的氛围,较有成效的主要工作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 以学习贯彻中央16号文件为契机,扎实推进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在中共中央16号文件的指引下,农学院深入贯彻其中的指导方针: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扩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深入社会实践,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增强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培养大学生的劳动观念和职业道德;大力建设校园文化;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扎实推进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试点工作为着力点,统一思想,奠定基础
为提高试点工作的实效性,农学院本科生总支通过制定“二个八”教育活动提升党员素质,以实践活动促进党员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与领悟,发挥大学生党员先进性,走向社会、服务社会。自学习实践活动第一阶段全面展开以来,农学院本科生总支领导、老师高度重视、深入调研、通过多种形式抓好理论学习。学院党委副书记赵建明带领总支委员、支部书记深入学习,多次专题研讨制定学生党员学习计划。通过组织召开学生党员动员调研专题座谈会、“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就是最大的爱国” 主题学习讨论会、学习“温家宝总理回信精神”支部会、科学发展观理论知识专题学习会等理论学习形式,不断提高党员理论水平;通过组织党员观看红色影片《走出西柏坡》熏陶革命优良传统;通过开展学生党员《优秀读书报告》评比活动提高党员对于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学生党员在理论学习中综合素质不断得到提升。本科生总支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党员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浙江省革命烈士纪念碑前的“重温入党誓词、践行科学发展观、立志报效祖国”宣誓仪式让党员意识到了自己所肩负的历史重任,树立努力学习、报效国家的理想;以“科学发展观指引我前行”为主题的演讲比赛锻炼党员能力,提高学习成效;组织学生党员深入农村调研活动使得大学生了解三农,培养农科学生与农村农民的感情。
本科生总支重视党员参加实践活动,让党员在实践中领悟、在奉献中成长。组织“向奥运献礼,向祖国致敬”倡议许愿活动,倡导大学生理性爱国、为奥运加油的爱国主义情怀;利用五一长假组织开展“改革开放30年风云录—与老干部、老党员企业家面对面访谈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感受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培养民族荣誉感与自豪感;组织党员进社区宣讲科学发展观活动让普通百姓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共建和谐社会;五四青年节那天组织党团员志愿者开展“西湖环保行”活动,倡导“保护环境、构建和谐、科学发展、从我做起”的理念,一个老人的评价反应了本科生总支开展教育活动以来所取得的成效:‘你们这一代青年有如此强烈的环保意识,真是很令人高兴!落实科学发展观务必要求从身边做起,而你们已经出发„„看到你们,我看到了中国未来的希望!’
3.建立组织制度保障体系,营造全员育人的氛围
为使本科教育的各项改革落到实处,学院首先在体制上进行改革。学院组建后,学院在全校首先召开了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统一思想,建立了推进本科教育改革的组织体系与制度保障体系,营造了全员育人氛围,建立健全高素质本科人才培养的组织制度保障体系。
(1)本科教育一把手负责制。学院党政班子高度重视本科生教育工作,把教书育人工作作为学院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学院建立之初,为推动本科教育改革,成立了由学院院长担任组长的本科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由分管副院长担任组长的本科生教学指导委员会,使学院的教书与育人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学院领导班子多次在院党政联席会议上,都把教风学风建设、教学改革、教学质量、导师制、毕业生就业、学生思想教育等工作作为主要议题,认真研究讨论,制定目标、规划。同时明确规定,学院本科生教学由分管院长全权负责,系里由系主任一把手全权负责。
(2)本科教育一票否决制。本科教育是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建设一流学院的根本保证。学院规定教授、副教授必须上本科生的课,规定凡是在本科教育中,学生评价教师的成绩没有达到优良的教师,不能晋升高一级职称,在岗位聘任中下浮一级聘任。同时规定连续两次学生评价教师成绩最低的停止本科教育任务。做到了在本科教育中教师在职称晋升、岗位聘任的一票否决制。例:在2002年岗位聘任中我院有一位教师按照业绩,根据聘任条件可以聘8级岗,但是他在学生评价教师的成绩只有合格,最后只能聘7级;另一位教师同样原因下浮一级聘3级。
(3)本科教育全院一盘棋。学院的一切工作必须围绕学生的培养来开展,建立以育人为中心的,全院教师积极参与重视本科教育的局面已经形成。在2001年学院在浙江大学首先实行了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建立了以学院党政领导重视参与本科教育,全院教师积极行动,全院各级组织、群众团体积极工作的本科教育良好氛围。为了统领全院的本科教育,学院在每次聘岗中,降低科研、研究生教育的比例,把本科教育的比例提高到学校规定的2倍,同时对从事本科教育工作的班主任、暑期社会实践的带队教师给与业绩点。通过几年来的实践全院形成人人关心重视本科教育的良好氛围。
(4)本科教育出台了一整套规章与制度。为使得本科教育的各项工作能真正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必循。几年来,学院围绕教学工作条例、教学工作规范、提高教学质量与监控、青年教师的培养提高等工作。《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教师教学工作规范实施细则》、《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班主任工作条例》及《考核办法》、《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导师制实施办法》、《免试研究生推荐办法》、《基层党组织目标管理责任制》实施意见。规定发展党员必须有班主任、导师的推荐意见等等。
4.坚持本科生导师制,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
我院在浙大率先实行了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学生从大一入校并逐渐适应大学生的学习、工作环境后即安排一位思想素质好,学术水平高的教师担任导师,全程指导大学四年的学习、工作和实践活动。推行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是我们学院不断深化教育改革,进一步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创办一流学院的重要举措之一。
在本科生导师制中,教师与学生形成了一种平等、互动、宽容的师生关系和朋友关系。教师与学生通过双方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相长,形成一种全新的教与学的关系。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本科生导师制下得以充分发挥。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实施,促使本科教育与教师的科学研究以及研究生教育的紧密结合,让学生早进实验室、早了解学科、早与教师接触,以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创新意识和敬业精神。我们积极鼓励教师、学生申报大学生挑战杯和SRTP(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三年来,我院学生申报的校级课题数及获奖数均列学校前茅,我们的一大批教师都作为学生科研的指导教师,与大学生一起制订方案。通过相互接触与交流,让导师在思想和学业等多方面给予学生具体的指导,使其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奋发学习的自觉性,并能根据自身的特点,正确选择发展方向,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潜能,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导师制有利于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强化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导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
5.推行首席主讲教师制,强化本科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是整个大学教学体系中的基础,课程建设水平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和体现。因此,课程建设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我们学院率先在全校内开展首席主讲教师制度。实现首席主讲教师负责制是为了打破系与(所)相互间的界线,把原来分散的教学师资、设备等教学资源优化组合,建设一支热爱教学工作,素质优秀、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为积极推行完善首席主讲教师制度,学院院长带头担任全校公共课的首席主讲教师。2000年首批确定了10门系列课程的首席主讲教师,这些教师均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较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对本科教学认真负责,其中教授所占比例达63%,2002年主讲教师中教授比例已达82.8%,2003年教授比例已达82.7%。博士生导师给本科生上课比例占全校之首。
首席主讲教师制推动了本科平台课、精品课程建设,以及多媒体和“双语”课程教学。加强本科生平台课及精品课建设:平台课建设要求以现代农业、设施农业为主要内容,能体现生物技术和生物信息科学的前沿领域,课程具有探索性和前沿性的特点,如:植物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农业生物技术等,课程采取招标形式,并由学院学科经费给予资助,从2001年开始,学院已推出本科生平台课9门;此外,自1999-2001年先后有四批共计20门课程被列为学校“211”重点建设课程,另外还积极申报校精品课程建设项目,2002年有7门课程被列为学校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在学科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中,已有27%课程被列为校级以上的重点课程或精品课程,20门课程被列为学校“211”重点建设课程;增加“双语”课程教学力度,目前已有8门本科生课程实行了双语教学。6.率先召开家长大会,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我院还在全校率先召开家长大会,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沟通,听取家长对学院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和学科发展的意见和建议,积极探索“学院—学生—家长”互动的教育模式,努力研究家长在人才培养中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学院组建以来已经召开了三次学生家长大会,大会期间学院院长和分管教学副院长亲自向家长介绍学院的基本情况、学科的发展前景及学院本科人才培养的举措,优秀学生的代表向家长汇报了学习、工作的经验,此外,学院还组织本科学生家长参观了学院各系实验室和现代化的实验农场、召开各系学生家长座谈会和学生班级家长会并组建成立学院本科学生家长委员会,充分听取家长们对我院发展、建设的意见和建议,让家长充分了解学院,宣传学院,并和学院一道关注学生成长、成才。学生家长大会的召开,建立了“学院—学生—家长”互动的教育模式,让家长了解了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及各方面表现情况,进一步引导和帮助学生端正思想,尽早树立大学阶段的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为学生成才起到保证和监督的作用,为学院实现办学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也扩大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对于实现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完善学院的人才培养体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进一步加强学院与广大学生家长的交流与联系,听取学生家长对学院建设和本科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建立起了良好的沟通平台,同时也扩大学院的社会影响。本科学生家长会的召开是对我们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探索,得到了广大师生及学生家长的广泛认可和赞同。7.建立教育质量监控体系,优化教育管理模式
教学质量的管理与监控首先要有一个组织完善、运转效率高的教学管理组织体制,来从事有效的教学质量监管与评价等工作。根据不同的管理与监控职责,建立和完善了相关的本科教学管理体制,学院形成了院、系二级教学管理组织,学院设有分管本科教学副院长和本科教育科;由系主任分管本科教学,并配设教学秘书,明确了系一级机构的主要职能就是本科生的教学管理。学院的两级教学管理组织负责全院本科教学工作的日常运转,同时学院还设立了本科教育指导委员会,由院长任主任,负责重大本科教学事项管理,如专业设置、教学制度制定、师资和教学资源的规划与建设等,另外还成立了学院教学督导组,由教学经验丰富的资深教授担任,负责对教学过程中教学质量的检查和评价。这种纵向的教学管理体系,构成了较完整的教学监管体系和教学信息通道。
三、完善“互动型”机制,形成合力,增强教育的规范性 1.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两课”教学的主线
近年来,学院在“两课”教育教学中,注重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主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方面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作为“两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思想道德和民族精神教育中,我们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三义”教育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三观”教育融入到“两课”教育中去,并渗透到“两课”主干课程的教学中去。第一,用科学理论塑造大学生的精神支柱。第二,凸现民族精神教育的时代特点。“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点内容,在教学计划上突出民族精神教育专题,在内容上注重三方面:其一,民族精神的传统品格;其二,结合时代的发展要求,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丰富了民族精神;其三,保持健康向上的民族心态是弘扬民族精神的时代要求。在教学目标上,“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着重培养青年大学生责任意识、团结统一意识、自强意识。第三,用辩证思维方式促进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强调辩证思维方法在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社会关系中的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强化知行统一,将民族精神教育落到实处。理论教育不仅要使学生达到认知,还要使学生把这种认知通过社会实践内化为一种信念,并落实到行动中去。因此,在思想道德和民族精神教育中,我们注重用多种教学方式来达到参与式教学,形成教学互动,并通过开展社会实践,促进学生的内化过程,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切实地树立起民族精神。在“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课程教学中,我们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强调教学的互动性,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同时,将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主要内容的民族精神内化为坚定的内心信念。
2.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精神文明共建基地、社会德育实践基地的建设
学院鼓励学生开展了与校外各种社会公益团体和企事业单位的共建活动,加强军民共建联系。创造条件让学生参观中共一大会址、革命烈士纪念馆等,对学生开展以“四情(爱国情、民族情、改革情、世纪情)”、“三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党在我心中”为主题的理想信念教育活动。学院和系部、班级积极与乡镇企业、农村建立联系,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为民服务意识。
3.建立一流的本科实践教学基地
实验教学向学生传授知识是认识世界的方法,在实验室里学习和锻炼是本科生在校学习期间,接受知识、培养能力,进行各方面创新素质教育、训练和提高的一个重要途径。现在国家正在大力提倡科技创新、技术创新,实验室在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高素质过程中,尤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要建设一流的研究型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就要建设硬件、软件和环境都一流的实验室。实验室要建设成为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本科生新思路、新理论和新方法、创新的发源地。为此,学院在本科教学实验中心建设过程中学院做了大量的工作,如确定分管领导,组织班子,负责种子楼的改建与内部建设。学院出加强重点投入,现建成的本科教学实验中心,为深化学院本科教学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实验中心4个实验室总使用面积1300平方米,一年来实际承担的实验人时数达75000人次,承担分子生物学等实验达18000人次。开设了作物遗传育种、植物保护、生物技术、生物信息四个实验平台,目前学院实验教学中心拥有2230平方米实验室和辅助用房,本科教学用仪器设备总金额近600万元,优良的实验实习条件能满足教学的要求。本科生实验中心设施建设在全校处于领先地位,本科生实验中心基建项目在全校同类项目建设中夺魁,获学校优质工程奖。4.全面推进第二课堂思想道德教育功能
一是思想与人文教育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学院抓好三导:导向、导读、导讲。“导向”是引导大学生的政治方向,要紧随形势、关注焦点、联系实际、有的放矢地选择主题教育,抓好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导读”是引导大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导讲”是每学期都有重点、有选择地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开办讲座,传授治学之道,指点成才之路,介绍前沿知识。
二是课外科技学术活动。在大学生中开展以加强科研创新、提高实践动手能力为目加强宣传和动员,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努力营造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勇于创新的学术氛围。学院积极组织广大同学申报浙江大学“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浙江大学学生课外科研训练项目(SRTP)和农学院学生创新计划项目等学校和学院的学生课外科技活动项目,做好浙江大学“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项目的立项、中期检查和结题工作。在已经取得国家奖、多项市级奖的基础上,力争在市乃至全国获取更多科技奖项。
三是暑期社会实践和青年志愿者活动。利用暑期,围绕“全面提高思想素质,学以致用,服务大众,构建和谐社会”的主题,坚持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服务农村经济建设结合的原则,以“学知识,长才干,作贡献”为目标,引导学生深入农村和基层,自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青年志愿者活动。通过实践,经受锻炼,接受教育,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是强化制度育人功能。完善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育人体系,努力探学生工作的教育、管理、服务的职能。通过规章制度约束、引导学生的行为,促进学生的行为向社会规范认可的方向发展,主要包括学籍管理、行为管理、奖学金以及各种评价制度等。在服务学生、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奖学助学、勤工俭学、心理咨询等的同时,帮助学生建立规则意识。
四、“三全”育人工作的具体成效和未来展望
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一个知行统一的过程,所以“三全”育人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重而道远。在追求时效性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注意到育人工作的长效性,更要注意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的潜移默化的养成过程。既重视贴近大学生情感的教育,又重视思想理论的教育,这样才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我们要转变观念,进一步端正办学思想,深刻地认识到治校先治德,教书先育人,德育工作是一项复杂而系统工程,只有各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才会抓出成效;学校无小事,事事都育人,要真正形成“三全”育人的教育观,树立全员育人意识;要完善政策,从制度上保障“三全”育人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要加强党的领导和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增强他们育人的政治责任心,用自己出色的工作和模范行为去带领和团结广大教师一起搞好教书育人工作;尤其是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农业生产也不断地向现代化、产业化方向发展,我们应适时调整农学类专业的培养方案,培养适应我国科技和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更多的具有国际竞争力、面向未来的科学家、企业家和高素质的管理人才。
第四篇:职称论文高压车间高压聚乙烯装置分解反应的原因及措施
高压聚乙烯装置分解反应的原因及措施
摘要
简要介绍了茂名高压聚乙烯装置的工艺流程,探讨管式法高压聚乙烯
装置分解反应发生的原因, 提出了预防分解反应发生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
高压聚乙烯; 分解反应; 原因分析对策
中国石化茂名石化分公司新建的250kt/a高压低密度聚乙烯装置,采用德国Basell公司的LupotechTs高压管式反应器技术,以乙烯为主要原料,过氧化物为引发剂,丙烯、丙醛为相对分子质量调节剂。该技术采用乙烯单点进料、过氧化物4点注入的脉冲式反应,最大单程转化率可达35%。装置的管式反应器直径为72mm,有效反应管长为2160m,第一至第四反应区有效反应管长分别为640, 560, 560, 400m。该工艺流程短,操作简单,实用,主要工艺控制由DCS实现,联锁系统由PLC实现,可与DCS联网。装置主要由压缩区、反应区、挤压后处理区组成。对于高压聚乙烯装置来说, 分解反应所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如果发生分解反应, 轻则需要对系统进行吹扫和置换后重新开车, 严重时还要更换被损坏的设备, 甚至发生安全事故, 给装置的安全稳定生产带来极大的威胁。因此, 高压聚乙烯装置从业人员有必要认真探讨分解反应发生的原因, 有针对性地采取有力措施, 避免分解反应事故的发生, 保证装置安全平稳的运行。1 工艺流程
主要流程如图1,新鲜及低压循环乙烯经一次和二次压缩机后,压力由0.05MPa提高到270.00MPa左右,然后通过预热器加热到165℃左右,进入管式反应器,在第一反应区经有机过氧化物(过氧化特戊酸叔丁酯(TBPPI)、过氧化2-乙基己酸叔丁酯(TBPEH)、过氧化3,5, 5-三甲基己酸叔丁酯(TBPIN)、过氧化二叔丁基(DTBP)和异十二烷,根据反应区和生产牌号不同配成一定浓度的混合物)引发聚合,温度逐渐上升,最后达到295℃左右。随着引发剂的分解,反应温度逐渐下降,在第二至第四反应区分别注入相应的有机过氧化物,再度引发聚合;反应放出的热量由夹套中的热水带走。聚合物及未反应乙烯单体的混合物经脉冲阀(设在第四反应区出口)后压力降至约30.0MPa,并流经反应器后冷器降温至约250℃,然后进入高压产品分离器,在此将熔融的聚合物从乙烯单体中分离出来。再经过低压分离器之后到挤压机,造粒处理之后送往包装出厂。
2分解反应现象
乙烯和聚乙烯在高温、高压下不稳定,可分解为碳、氢气、甲烷及其他产物,装置一旦发生分解反应,由于产生反应热,温度会快速升高,进而加速反应,使之爆炸性地进行。对设备损害较大,若发生爆破膜破裂,高温的乙烯气体在管道内高速排出时会产生静电,排至空中后,可能产生破坏性更大的二次爆炸,而且,分解反应会在很长的时间里影响以后的产量和产品质量,危害极大。分解反应发生的原因分析
引起乙烯分解反应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局部过热,当瞬时的热量不能予以充分导出、温度猛升超过350℃以上,就会发生分解反应甚至导致分解爆炸。主要有以下原因。3.1 原料中存在杂质
据文献介绍,氢气、氧气对高压聚乙烯反应具有催化作用,纯氧可用来作高压聚乙烯反应的引发剂。对于采用低分解温度的过氧化物引发体系, 若系统氧气超过5×10-6 时,可以发现明显的继续氧引发反应。当系统中氧气含量大于10×10-6时,可能导致分解反应的发生。此外, 原料中如果氢含量超标, 引发剂注入量将会显著增大, 也容易造成反应失控。
3.2 乙烯气体被反复地进行绝热压缩和膨胀
现假设二次机二段出口排气阀坏,压缩出去的气体全部返回,那么这部分气体经过二次压缩后温度会升高,根据文献,经过二次压缩后会达到320℃,因而可能会导致分解反应。
3.3 引发剂用量过多,引起局部过热,产生分解反应
瞬间的引发剂注入量过多,就会使反应加剧,温度骤升失控,往往导致分解反应。引发剂用量过多,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引发剂注入线堵塞,随后又冲开,造成引发剂注入过量,导致分解。(2)操作原因导致引发剂用量过多,引发分解。
(3)反应器粘壁严重,热偶上附着的物料导致热偶的测量值低于实际值,控制器继续加大引发剂注入量,导致发生分解反应。
(4)仪表自控或注射系统失灵,也有可能使温度控制不稳。3.4 正常生产时的压力突然升高,导致分解反应
一方面,提高反应压力可以防止局部过热现象,另一方面,反应速度随反应压力升高而增加。反应速度的增加必然伴随着生成热速度的增加,若生成热速度大于撤热速度,就会造成热量积累,系统温度升高,发生分解反应。3.5 反应器内流速达不到设计最小要求
湍流能提高热传递效率, 要想形成湍流, 其雷诺系数就必须在10 000 以上, 这就对物料最小流速有所要求。如果在工艺管道内物流流速达不到设计要求, 甚至在管道内发生滞留和存在死角, 那样就会形成滞流, 使传热系数降低, 引起热量的累积, 形成热点, 从而发生分解反应。3.6 反应热未及时移出
乙烯聚合为放热反应, 反应所产生的热量需要及时移出, 本装置在正常生产中反应热主要是通过夹套水冷却方式移出。在正常生产中, 为提高转化率, 反应器的峰值温度最高控制在310 ℃, 根据对管式法生产装置的研究结果表明, 因反应器结垢降低传热系数之后, 很容易导致系统温度失控,使物流温度超过临界温度, 也就是说, 一旦某反应区温度超过临界温度, 反应就不能再得到控制, 反应区的压力和温度的增长将十分迅速。
4.避免分解反应的防范措施 4.1 控制系统杂质含量
对高压聚乙烯装置而言,系统杂质主要来自原料、助剂及系统开口对空后的置换不彻底,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应监控原材料质量。在开停车过程中,应保证置换后系统氧含量不大于5×10-5。从而避免因氧气等杂质导致的分解反应的发生。4.2避免突然聚合反应的发生
(1)开车前对所有引发剂管线仔细找通,管线中不容许残留乙烯气体。
(2)由于在开车建立反应、切换引发剂泵和切换牌号时,装置处于非稳定状态,容易导致引发剂过量引发乙烯分解。此时要根据温峰情况,及时调整引发剂注入量,确保无过量引发剂注入反应器。
(3)避免反应器压力的异常波动。4.3 保证乙烯气体最小流速
为了避免热点的产生, 高温下的乙烯物流应该很好地混合并要具备足够的移出反应热的能力, 否则乙烯在高温静止状态下, 聚合反应生成的反应热被积蓄起来,就会导致分解反应的发生。因此, 在所有工艺管道和反应器中, 乙烯气体必须具有一定的流速。在本装置设计基础条件中, 反应区最小临界流速定为11 m/s , 冷却区最小流速必须满足9 m/s。专利工厂运行经验表明, 当乙烯气体流速为12 m/s 时, 第一反应区的分解反应几率将大大降低。为了避免分解反应的发生, 本装置乙烯气体流速要保证最小为14 m/s。同时在操作中, 必须保证反应器正面进料量高于二次压缩 机供气量的40 %。本装置是通过调节脉冲阀来实现流速的调节。4.4 尽量避免反应器结垢
4.4.1 控制反应条件下的反应器停留时间
系统中乙烯在反应条件下(即250MPa,170℃),即使没有引发剂存在,乙烯也会自聚,在反应器上形成一层坚硬的结垢。这些结垢会严重影响反应器的换热效果,反应器内生成热点的可能性增加,而且也容易由此产生误操作,导致分解反应。4.4.2 尽快建立所有温峰并使温峰达到规定值
在开车过程中,由于引发剂加入量低容易造成反应温峰偏低,同时当前部各反应段的温度较高而后部各段的反应温度较低时,容易导致大分子量聚合物的生成,从而导致反应器粘壁的发生。4.4.3 严格控制反应水温度
反应撤热可以从以下公式分析: Q= UAΔT
(1)式中: Q——反应传热,J / s;A——传热面积,m2 U——传热系数,J / s·m2·K;ΔT——传热对数平均温差, K。
其中A是固定的,若想增加反应撤热,则必须增大U或ΔT,当降低反应水温时,ΔT固然会增大,但如果水温降至太低,聚乙烯会在反应器内部形成一层结垢,影响反应的正常操作并降低导热能力。
4.4.4 停车前倒空反应器,尽量避免系统内部存有大量聚乙烯
此时若系统内部存留大量聚乙烯,由于气体流化及冲刷的消失,容易在反应器壁形成结垢,同时在下次开车时热水升温过程中或其它热作用下容易形成交联。4.4.5 装置停车后,应避免高温、高压的反应气体在系统的停留
为避免热聚合生成高分子量的聚合物产生粘壁,在装置停车时,应及时降温降压。结束语
对于高压聚乙烯装置,由于一般操作温度(260~325℃)均在乙烯分解温度(330~350℃)附近,特别是采用纯氧引发的反应,一般温度较高,轻微的系统波动若处理不好就可能导致装置分解反应的发生,通过对装置开停车、正常操作、设备维护细微细节的特别监控和管理,优化稳定工艺控制等措施,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分解反应的发生。参考文献 1 姜再丰,王晓峰。LDPE 聚合中产生分解反应的原因及对策。合成树脂及塑料,2000 , 17(2): 34~35 2 张岩,吴明光。高压聚乙烯装置分解反应产生的原因及措施。工业技术,2001,29(2):128~130 3 张学智,徐向明,牛来平。高压低密度聚乙烯反应器黏壁的原因及处理方法。石化技术与应用,2008,26(3):260~263 4 张德生,兰州石化分公司新建高压聚乙烯装置工艺流程及特点。石化技术与应用,2007,25(5):455~460
第五篇:煤焦车间管控目标
煤焦车间管控目标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规范管理,明确责任,根据公司和煤焦场现状,强化原料煤、主副产品现场管理,规范相关操作,防止卸煤、装车、堆取煤焦过程中的误解或失误,确保来煤卸车工作安全、高效、顺利完成。提高配合效率、加强煤焦质量稳定控制,特针对原料煤入出库及焦炭装车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 管理依据眼观、化验数据、装卸车小票、电子秤计量数据、磅房计量数据、上级书面通知严格执行。
第三条 调度负责出现异常协调工作,经营、生产及车间、车队、班组按照职责分工负责原料煤入出库及焦炭装车日常管理工作。
第二章 精(原)煤焦装卸车流程
经营部签订原料煤合同后及时下发《原料煤到厂通知》至生产部调度室,对原料煤煤种、数量、质量指标予以明确要求,同时标明各个质量指标允许波动范围或极值。
第四条 调度下发煤焦车间,由煤焦车间主任对煤场统一规划。车间应在分管煤场班组及岗位下达文字通知(书面或图板),以免遗漏或误解。岗位人员应认真领会,遇到不清楚情况的必须立即反映确认。
第五条 、当班班长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及时与门卫协调进厂煤车数量,并根据工作量合理调配铲车。、煤场管理人员依据合同的指标数据进行合理安排卸煤,严禁混堆,煤车进入煤场后,进行验票并分清煤种;检查铅封、封条和盖布,铅封、封条和盖布合格后及时主动联系化验室进行来车采样与化验结果的收集。煤场管理员监督化验员边卸车、边采样,采样要具有代表性。、卸车过程中煤场管理员要全程监督,不能离开现场,卸车后,检查车厢内是否清理干净,确认后签字放车。
第六条 当班班长、管理员做好当班各种煤(原煤、中煤、泥煤)出入库记录,认真做好煤种和质量异常标示,分管煤场、焦场、洗煤厂班组做好台账,做到班清、日清、月结。调度密切注意核实各种类煤、焦及洗煤厂副产品的库存情况,车间和统计员每周核对实际库存和理论库存情况,及时发现和反馈问题,及时分析报生产综管部调整。第八条 对煤焦场及卸煤情况的巡查要求: 当班班长:次/2小时,及时检查处理煤焦场出现的各种事宜。车间主任:上、下午各一次,整体指导煤焦场管理工作,调度员:当班期间巡查1次,对煤焦场各项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第三章 卸车工作具体要求
第九条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各煤种入厂卸车一般执行“先卸后验”。煤场管理人员要严格控制煤质的指标数据在合同范围内,确保当班煤质的合格率。经营部有特殊安排须书面通知,由调度转发执行。
第十条 煤车进厂后,在无特殊要求,无质量问题前提下,2小时内完成卸车。因特殊原因可能会造成卸车延时,提前汇报调度员予以协调处理。卸车过程中要保障卸车人员与车辆安全作业,车辆上堆道路安全好用。交接班时间段不得随意停止车辆装卸工作,不得以任何借口推诿,造成卸车延时。
第十一条 煤场遇到下列情况应立即暂停该煤种(供应户)卸煤,其余车辆一律“先验后卸”并立即上报。等待经营部书面(厂家、数量、原因、要求等)通知,并由生技科留底、转发指令,方可卸煤。夜间可由厂部带班领导和经营部沟通,采取临时措施,通知调度员安排执行,第二天上报调度会决定。
1.眼观进场煤(包括原煤)质量异常;发现积水(流水)、石块、杂物、大量浮精煤泥等问题。
2.当班8小时内,同一煤种发现20%车次质量指标不合格。
3.同一煤种连续2车出现质量超标。
4、超出经营与生技科协商制定的卸车新规定范围。
第十二条 启用“先验后卸”方式以10车为一个批次,(或按新办法标准)若未出现质量超标现象则恢复“先卸后验”方式。
第十三条 化验员应和煤场管理人员保持联系,以便让管理人员及时掌握煤种的指标数据。采样后三小时内化验主操要将化验结果及时通知煤焦班长或管理人员,化验结果符合指标按后续程序卸车;化验结果不符合指标,煤焦班长要及时通知车间领导或值班领导。另堆并与技术科沟通使用。
第四章 进厂煤堆放和取用
第十四条 根据来煤情况和生产需要按照先来先用、上旧存新、平铺直取科学合理掺配。煤堆高度正常情况不超过挡风墙,各煤种(煤堆)间距不小于2米,煤堆上不得有垃圾、铁器等杂物。指标类似煤种混堆必须由技术科下通知。
第十五条 车间做好煤焦场堆放管理记录(示意图及时更新)备查。第十六条 煤种库存警戒线(三天量)时及时上报生技科。
第十七条 品种标志牌要清晰醒目,每周定期清理通道、盐渣严格按规定配匀。
第五章 焦炭堆放和装车
第十八条 严格按标准按日成堆堆放,认真做好品种、配方号、日期等标示。换配方时另堆。
第十九条 装车严格按照日期前后逐日装车,不得挑拣。装车票须规范填写、认真核查。
第二十条 若因不同客户合同要求不同,对应装焦品种(配方号)不同时,由经营部与生技科协商制定《装焦办法》,以书面形式下发煤焦车间认真执行。
第二十一条 当班班长、管理员做好当班焦炭出入库记录,分管焦场班做好台账。做到班清、日清、月结。
第六章 煤焦场管理人员
第二十二条 管理人员必须穿戴好劳动防护用品,醒目反光衣
第二十三条 管理人员不得利用职务收受、收取他人财物或徇私舞弊,一经发现立即开除。
第二十四条 当班班长对煤、焦来车数量及时掌握,合理布置、疏导和安排。
第二十五条 车间正副主任,随时掌握煤焦厂情况,对现场进行巡查,及时解决装卸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减少或消除客户投诉现象发生。
第八章 管控组织机构
组织机构:
组 长:周央子
副组长:王阳军 乔博
成 员:刘高峰 秦永兵 张波 李强 第二十六条 职责:
组 长:负责领导检查小组日常检查情况及安排工作。
副组长:负责在日常及值班期间不定时检查岗位操作、环保、工艺执行、卫生、纪律等,并安排成员进行检查工作。
成 员:负责在日常及值班期间进行不定时检查。发现有环保、操作等不符合要求的现象,及时记录并联系相应区域负责人进行整改并记录。第二十七条 管控考核项目:
1.发生“三违”现象,每起扣0.5-2分。2.发生质量事故视大小扣1-15分(含洗煤质量)。
3.岗位现场卫生保持整洁,不得存在杂物、灰尘等情况,设备见本色,岗位玻璃保持明亮。检查到一次卫生不干净的每点每次扣0.5分。4.发现原料、产品堆上有杂物未及时清理扣1-2分。5.发现铲车碾压焦炭每次扣1-3分。
6.做好环保检查应急工作,覆盖洒水要及时、紧而有序,属安排不当原因,被提出不合格每次扣5-15分。7.不执行调度指令每次扣5-10分。
8.迟到、早退、脱岗、串岗、睡岗、玩手机、干私活等没查到一次扣0.5-2分。
9.发现由于巡检不到位、导致影响生产的,视情节扣3-10分。10.各种记录本上不得有乱画撕毁痕迹,发现一次扣0.5分。
11.各种煤进厂、存放入仓要煤种准确、仓号准确,准确率100%,绝对不允许有混堆、混仓现象发生,发现一次扣3-5分。
12.根据煤场单种煤的存放时间、水分合理调配,保证各煤种存放时间不超过60天,保证配合煤水分在10-11%,(此项按月均值)核算考核。13.严格按照生产部下达的配煤通知单的配煤比例执行配煤操作,配煤比例执行误差以单种煤考核(单仓),实际误差控制在100±1%;每超一次扣1-3分。
14.加强现场管理执行力,装车过程中做到不超量,装车后及时收堆,装焦炭过程中严禁出现混装、错装、碾压焦炭等现象发生,发生一次扣2-5分。15.真诚对待客户,严禁向客户司机有吃、拿、卡要现象,发现一次开除,并扣除车间10--20分。
16.当班精煤平均灰分超出规定灰分±0.2,扣3分。超出规定灰分±0.3,考核责任班组5分。
17.当班精煤平均水分超出规定水分0.1,扣1分。超出规定水分0.5,扣3分。
18.洗精煤灰分10-10.5%当班尾压单次灰分低于55%,扣1分。低于50%,扣3分。
19.洗精煤灰分10.6-11.5%当班尾压单次灰分低于60%,扣1分。低于55%,扣3分。20.当班中煤含精超过2%,扣1分。超过3%,扣3分。
每月20日前将周检及日常检查情况进行汇总,进行评比、排名,奖优惩劣。达到转变理念,强化质量、环保意识,提高管理标准,服务好客户,杜绝损耗增加。
生产技术科
2017年2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