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于信强文艺教育阅读与写作7
阅读与写作
(七)一、阅读小文再做题。
小狗“点点”
在我外公家,有一条非常可爱的京巴狗,它的名字叫点点。它有一身棕色的皮毛,头又圆又大,眼睛就像一对珠子,眼睛下面是圆圆的鼻子,却很小,()小()非常灵敏,有一小点儿气味它都能分辨得出来。它的四肢很发达,体格矫健,再加上那威武的神态,简直就像一位保卫国家的战士。
点点非常有趣可爱。它吃饭的时候特别奇怪,吃一口就东张西望,再吃一口还是东张西望,好像有人和它抢似的。点点跑起来也非常快,有时候我都跑不过它。点点睡觉总是习惯把耳朵贴在地上,只要有一点点动静,它便立刻醒来。家里人出出入入,它从不叫唤,如果陌生人一进来,它就会“汪汪汪”地叫。
点点除了可爱、有趣,还调皮呢。有一次我回外公家,一进家门我就把鞋脱掉放到鞋柜上。这时,我的好朋友牛牛在外面喊我出去玩,我高声答应着,急忙就去拿我的鞋,可奇怪的是 鞋柜上单单少了我的鞋,我把鞋柜都找遍了,也没有鞋子的踪影。我暗暗嘀咕起来,真实见鬼了吗?一会儿工夫,鞋子怎么不翼而飞了?
我就在纳闷的时候,点点慢吞吞地从窝里爬出来,嘴里叼着我的一只鞋,摇着尾巴,讨好地在我的腿边晃来晃去。哎哟,原来罪魁祸首是它呀,弄得我真实哭笑不得。
这就是点点,它给我的生活带来了无穷的快乐。
1、在文中的括号里填入合适的关联词。用横线画出第二段的中心句。
2、联系上下文卖给下列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
(1)“不翼而飞”的意思是()
A.没有翅膀也能够飞起来B、比喻东西突然不见了C、形容消息、言论等传布迅速
(2)“罪魁祸首”中的“魁”应解释为()
A.为首的,居第一位的B、身体高大的C 魁星
3、用文中的话概括出点点的外形特点。
4、文章的第三第四段描写了一件什么事情?说明了“点点”的什么特点?
5、大家讨论文章的结构,开头写的什么?中间写的什么?一共写了几件事情?写得是否具体生动?结尾又怎样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自己写作文应该怎样来安排?
二、写一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要求:可以写它的外形、脾气,也可以写它的怎样进食,怎样嬉戏,怎样休息等。要具体写出小动物的特点,再详写自己和小动物之间发生的一件有趣或者开心的事情,语句通顺,用上好词佳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题目自拟。
第二篇:新闻采访与写作 (7)
1.为什么在记者的知识修养中,政治理论修养最为重要?
答:一个记者要有较高的马列主义的理论水平,这是无产阶级记者的基本条件。因为无产阶级记者是思想宣传工作第一线的战士,是面向社会各界的思想政治工作者。从其工作性质看,必须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指导,在新时期,特别是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观察、分析客观事物,从而认识和反映客观世界。
记者的采访重在认识事物,需要有较高的认识水平。记者要提高马列主义理论修养,以此来武装自己,提高认识能力。新闻报道中的许多问题,都要涉及基本理论。如农村刚出现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个新生事物时,曾有不少人认为这是倒退,走回头路。这时,一些有远见的新闻工作者,运用马列主义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现的基本原理进行分析,判明责任制有利于解放生产力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于是旗帜鲜明的作了突出报道。如果对这些问题认识不清,报道就可能有片面性。
马列主义又是方法论,对于提高记者的思维能力和工作能力大有裨益。旧的采访和思维方式,往往是单渠道封闭式的,记者同采访对象直来直往,很少借鉴他人成果,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实际来判断问题。中国改革实际已在若干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记者一定要注意学习新的理论,研究新的情况。
2.论述具备广博的知识是记者职业的要求。
答:记者的社会接触面广,各行各业都可能涉及,因此需要广博的知识。记者掌握的知识,从结构上来分,大体上有:政治理论知识、新闻学专业知识、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及各方面的生活知识。在记者的知识修养中,以政治理论修养最为重要,即一个记者要有较高的马列主义的理论水平,这是无产阶级记者的基本条件。记者的采访重在认识事物,需要有较高的认识水平。马列主义又是方法论,对于提高记者的思维能力和工作能力大有裨益。
新闻学专业知识包括新闻学基础理论、中外新闻事业史和新闻业务各方面的专门知识。新闻记者同其它行业一样都不应该成为一个无理论的盲目的实践者。
记者以现实社会为报道对象,需要文、史、哲、经、法等社会科学基础知识。虽无法做到面面俱到,首先要掌握最基本的知识,把重点放在文史哲和经济等方面。外事活动日益频繁,而且中国新闻事业要走向世界,需要一大批精通外语和新闻业务的记者,外语已逐步成为记者必备的知识之一。
自然科学及各方面的生活知识,包括天文地理、物理化学、体育音乐等等的方面的知识和衣食住行等生活知识。事实上,记者平日所学习的任何知识,对日后的新闻报道工作都具有潜在的价值。所以对各方面的知识要兼容并蓄,多多益善。
第三篇:教育写作与素材
教育写作范文与素材
范文目录
1.《从‚一滴水‛到‚常流水‛》 2.《师爱的智慧》
3.《甩开莫名的‚威信‛,努力贴近学生》 4.《走向和谐奋进的前曲——理解学生》 5.《用宽容之心对待学生(保护学生的尊严)》 6.《如何‚因材施教‛》
7.《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 8.《营造温情氛围 呵护学生自尊》 9.《浅议何谓‚严中有爱,爱中要严》 10.《教师的使命》
11.《 让学生‚学会学习‛》 12.《创新能力》 13.《良好师生关系》
14.《浅议何谓“严中有爱,爱中要严》 15.《让学生“学会学习”》 16.《创新能力》 17.《良好师生关系》
18.《教师如何用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19.《教师应和学生一起成长》 20.《德育教育工作之我见》 21.《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 22.《教态--写在脸上的师德》
教育写作文采提升素材
一、排比句
1、若让孩子生长在批评之中,孩子便养成尖刻和逆反;若让孩子生长在敌意之中,孩子便养成攻击和报复;若让孩子生长在恐惧之中,孩子便养成焦虑和过敏。
2、成熟是一种素质,一种源于心灵表于行动的素质;成熟是一种能力,一种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成熟是一种态度,一种对任何事物都保持冷静的态度;成熟是一种心境,一种能看淡一切,万事淡如水的心境。
3、责任感是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写就的《出师表》,责任感是孔繁森离家别母血洒 1
高原树立的公仆丰碑,责任感是贝多芬挑战人生超越自我谱写的《命运交响曲》。
4、幸福,时时刻刻围绕在你身旁。如果你从母亲手中接过饭碗,心存温馨,那就是幸福;如果你在灯下读着朋友的来信,品味友情,那就是幸福;如果你独坐一隅,静静听歌,凝神遐思,那就是幸福。
5、有人说,幸福是星级宾馆里山珍海味间的觥筹交错;有人说,幸福是高档舞台厅里动人旋律中的翩翩起舞;有人说,幸福是端座奥迪、宝马车于人流如潮的大街上招摇过市;也有人说,幸福是待在密室里数着成叠的百元大钞;然而我要说:拥有这些,不一定就是真的拥有了幸福!
6、什么是幸福?幸福是果园里果农望着压满枝头果实的满脸喜色,幸福是教室里莘莘学子憧憬未来的动人笑脸,幸福是实验室里科学家又有新发现时的舒展眉头,幸福是领奖台上运动员仰望国旗冉冉升起时的莹莹泪光。幸福是奋斗的结晶,勤劳的丰碑。
7、感恩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练了你的心志; 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智慧; 感激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导你该独立; 感谢打击你的人, 因为他锻炼了你的意志; 感激藐视你的人,因为他觉醒了你的自尊; 感谢辱骂你的人,因为他提升了你的定力; 感谢挖苦你的人,因为他教会了你淡定; 感谢诋毁你的人, 因为他丰富了你的阅历; 感谢苛刻你的人, 因为他燃起了你的斗志; 感激中伤你的人,因为他砥砺了你的人格。
二、比喻句
1、教育理念:“填牛”与“填鸭”
有人说:经典教育是“填鸭式”的教育。
我说,不错,我是在“填”,但填的不是“鸭”,而是“牛”。
“填鸭”是鸭子吃不下,硬塞进去,以图增加分量,卖个好价钱。“填牛”则不然,(别嫌这个比喻粗俗,这里没有丝毫不敬):牛有四个胃,容量很大,恰似儿童那有着极大容量的空空的大脑;牛食量很大,每次吃很多,恰似儿童的大脑,有着超强的吸收能力;牛吃草是狼吞虎咽而不是细嚼慢咽的,也不是边吃边消化,却并没有任何胃痛或者消化不良的毛病。
2、《师爱无声》
老师,如果把您比作蚌,那末学生便是蚌里的砂粒;您用爱去舐它,磨它,浸它,洗它……经年累月,砂粒便成了一颗颗珍珠,光彩熠熠。
教师是火种,点燃了学生的心灵之火;教师是石级,承受着学生一步步踏实地向上攀登。您像一支蜡烛,虽然细弱,但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照亮了别人,耗尽了自己。这无私的奉献,令人永志不忘。
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里讲过:“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三、对偶句
1、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2、上联: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晴雨,加上五脏六肺七嘴八舌九思十霜,教必有方,滴滴汗水诚滋桃李芳天下;
下联:十卷诗赋九章勾股,八索文思七纬地理,连同六艺五经四书三字两雅一心,诲而不倦,点点心血勤育英才泽神州。
四、名言名句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3、其身正不令也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5、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6、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礼记》)
7、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8、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
9、年年失望年年望,处处难寻处处寻
(郭沫若劝勉落榜生)
10、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悬思)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苦索)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顿悟)——王国维人生三境
11、我吃的是草,挤出来的却是牛奶和血——鲁迅
12、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
13、教师是学生阅读的道德书籍
比较实用的教育名句
1、孔子: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
2、有位教育家说过:“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提出问题和巧妙的引导学生作答。”
3、韩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4、革命教育家陶行知说:“教是为了不教。”
5、虽然你不能左右天气,但是你可以改变心情;
6、虽然你不能延展生命的长度,但是你可以拓宽生命的宽度;
7、课堂因互动而精彩,学生因自主而发展;
8、教育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美国著名哲学家爱默生 9.授之以渔,而不授之以鱼 10.教是为了不教
1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1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论语.述而〉〉
13.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流使人清醒。——美,富兰克林
14.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朱舜水集.劝学》 15.今一切事业,须从科学上解决;而一切学问,须从事实上研究。黄炎培
16.教育贵于薰习,风气赖于浸染。——郭秉文
17、“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礼记》
18、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
19、教学的最高的、最后目的包含在这一概念之中——德行。——赫尔巴特
20、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
21、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蔡元培
22、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王国维
23、严是爱,宽是害
24、泰戈尔:天空没有为我留下什么,但我毕竟飞过
25、俗语:让人疲惫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鞋底的一粒沙子
26、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好的山
27、雨果:挫折是强者的洗礼之水,弱者的无底深渊
28、海明威:人可以被打倒,但是不能够被打败
29、桃李不言下自成行
30、其身正,不令也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部分教育名家的名言警句
1.“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礼记》 2.“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陶行知 3.“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陶行知 4.“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陶行知 5.“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 6.“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陶行知
7.“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马卡连柯 8.“我确实相信:在我们的教育中,往往只是为着实用和实际的目的,过分强调单纯智育的态度,已经直接导致对伦理教育的损害。”——爱因斯坦
9.“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
不是作为一个专家。”——爱因斯坦 10.“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不过他们要把为社会服务看作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标。”——爱因斯坦
《从‚一滴水‛到‚常流水‛》
以往常听到这样一句话:‚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就要有一杯水;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它之所以流行,在那个时代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就目前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速度而言,‚一滴水‛和‚一桶水‛的关系已经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需要我们以运动的观点去认真的对待!
首先,这滴‚水‛应该是学生所需要、所渴求的。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说的任何事都是对的,教师就是权威,是整个课堂的主宰者。所谓的‚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就如同一个装满知识的容器,对学生说道:‚过来!把我有的给你倒上!‛于是,今年给这批学生向脑子里倒,明年再给另外一批学生往脑子倒,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常有这样的现象,教师在前面讲的可谓是声情并茂,热火朝天,但一看学生却是无精打采或强颜欢笑,为什么!困为这滴水不是学生所想要的,虽然你给学生倒了好几杯,但却没有学生所想的那一滴。于是,教师越教,学生就越不会学,越不爱学。长此以往学生的主体性没有了,独立品格也没有了,拥有的只是教师所给的那几滴水。我们的课堂应该是学生的‚我要‛,而不是教师的‚给你‛。
其次,教师所拥有的不应仅仅是"一桶水",而应是"常流水"。
正所谓"学高为师,师正为范"。唯有"学高"才能有资格做老师,"学高"指的是本身必须具有一定的知识量,能正确的指导学生如何主动探究,从而获取知识,即教师自己先得有"水"。当然这"水"不一定非得比学生多,因为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传播媒体的大量涌现,尤其是网络的普及,知识总量呈几何倍数增长,学生在某一方面所具有的知识也许远远的大于教师所有的知识量,尤其是对于一些新生事物,更是如此.在此种情况下,我们所拥有的那"一桶水"必须不断地更新,否则就将变成一桶死水,那么教师的工作仅仅是在机械的重复.
随着时代的发展,可以肯定的说,今后学生所需要的每一滴水,仅靠教师原有的知识和能力是不行的。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教师唯有通过不同的途径,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接触新的事物,培养新的能力,向他人虚心好问,不断的往自己的‚那桶水‛注入新的活力,从而力争使自己的那桶水成为"常流水",才能让学生得到学生所想要的,所渴求的那"一滴水"。也许学生想要的并不在我们的‚常流水‛中,但是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这其中学生到寻找知识的方法,共同寻找,唯有这样的,教师才能真正做到传到授业解惑。
诚然,这是一个极为复杂,艰难的过程,但作为一名教师从一滴水做起,让一滴又一
滴鲜活的、知识的水珠,汇成一条潺潺流动的小溪,才能托起祖国明天的风帆!
《师爱的智慧》
谈及教师工作,人们普遍认为‚师爱‛是关键,认为‚爱‛学生是做好教师工作的前提,‚爱‛要贯穿于工作的全过程。关于‚师爱‛的话题很多,经典论述也很多,人们不厌其烦地谈论着‚爱‛,‚爱‛成了教师工作中的永恒主题。
其实,对于教师而言,爱不是目的,只是手段。教师只有以责任为支点,通过爱的杠杆将文化信息传递给学生,去撬动学生进步的车轮,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这才是目的。而杠杆的撬动是需要智慧的,师爱的智慧在于如何去爱,如何把握爱。
第一,爱生如人。把学生当人看,而不是‚盛装知识的容器‛。学生就是他自己,有自身独特的生命内涵和成长过程,是一个值得敬畏的独特生命个体。
作为‚园丁‛的教师,应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差异,‚因材施教‛,并以爱为杠杆,把人类社会生活、交往的基本规范传递给学生,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和融入社会生活,‚学会做人‛!
第二,爱生如生。学生是未成年人,教育不要‚凌节而施‛,不要‚埋怨学生的无知‛,更不要抱怨‚学生的犯错‛。因为‚未完成性‛和‚不确定性‛是未成年人最大的特质。
作为‚先知先觉‛的教师,应视学生的‚无知‛为自然,正确理解‚犯错也是学生成长的一种方式‛,以爱为杠杆,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尤其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学会学习‛!
第三,爱生如子。把学生当自己的孩子,于是乎我们要重点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自立和自理能力。
‚生存‛是普天之下所有父母对孩子的第一企望,每一位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他们首先关心的决不是孩子的学习,而是健康。因此,我们决不要以‚学习‛为借口去伤害孩子的‚健康‛,要以爱为杠杆,严慈相济,精心呵护,把生活的技能和常识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学会生存‛。
第四,爱生如友。把学生当朋友,就不要处处时时‚师道尊严‛,不要‚规训‛学生,更不要‚命令‛。
我们需要秉持教育就是‚合作‛的理念,教师承载‚伙伴‛的功能。教师要以爱为杠杆,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相互帮助、相互体谅、相互支持的合作精神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学会共处‛。
第五,爱生如己。把他人当自己,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把学生当自己,我们就会理解学生的‚自利性‛,尊重成长中的个人意愿与主观能动性。
作为‚重要他人‛的教师,要爱岗敬业,以身示范,把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学会做事‛!
大爱无言,却深沉凝重,它要用责任和精神作依托;大爱无声,却馨香远播,它需用汗水与泪水来浇灌;大爱无形,却有迹可循,它要用理论与实践作支撑。智慧的师爱永远是教育广深的根基,有了这样的根基,攀登起来才会身轻步健,才会凌绝顶而览众山。
《甩开莫名的‚威信‛,努力贴近学生》
‚天、地、君、亲、师位‛,教师以其崇高的历史和社会地位永久地载入‚香盒‛。可能众多的光环让教师有些莫名的‚骄傲‛。故而有些教师要求学生必须毫无保留地服从自己,老师怎么说学生就必须怎么做。
教师的‚威信‛固然重要,但那一切必须用对学生严厉的做法来实现吗?一种稳定的‚威信‛应该建立在和学生平等的交际层面上。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树立威信:
首先,保持冷静,平和心态,排除一切外在干扰因素。有时教师在遇到学生犯错误时,显出急躁情绪,表现为缺乏细心、耐心和信心。轻则讥讽谩骂,重则罚站罚跑,甚至施以拳脚。殊不知,这样不仅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伤害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感情,师生之间的距离就此拉开。因而,教师应平和心态,排除杂念,一切以学生为先,以工作为重,保持冷静,继续保持教育者的崇高风范。
其次,宽容大度。宽容大度是一种长者风范、智者修养。当你怒气冲天时,切记‚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或者将心比心多想想自己读书时是否也曾如此。当学生犯错误时,只要教师正确引导,在允许的情况下多给予谅解,学生会把教师不仅当作‚指挥者和管理者‛,也会把我们当作好朋友的,那贴近学生之内心世界就不是纸上谈兵了。
再次,深入调查,多与学生交流,听取学生心声。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对待学生出现的错误,教师切忌主观臆断、处事武断。应深入调查,查明缘由,再对症下药。同时,教师应充分‚挤‛出时间,多与学生交流,听取学生心声,知道学生最近到底在想什么,这样就可以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有一个正确的判断,也可以对学生可能出现的现象有一个诸葛般的预判。
最后,自我检讨。学生犯错误,做教师的对其大发雷霆或怒斥一通并不能使学生诚恳地接受,有时还会把事情弄僵。在发脾气前,不妨检讨一下自己,或许会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遇事若能自我检讨,‚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对于拉近师生关系是大有裨益的。
人非草木,孰能无过?何况我们面对的是些天真无邪的学生呢?因此,我们在日常教育和管理中,应把他们看成幼苗,怀着‚孺子可教‛的信念教诲他,用‚慈母‛般的爱心感化他,甩开教师莫名的‚威信‛,树立正确而稳定的威信。
《走向和谐奋进的前曲——理解学生》
教育是一门艺术,因为人是最神秘最复杂的生物。面对一群有思想有感情的学生,如何赢得他们的信任与尊重,如何将德育教育的目标转化为他们的内在素质呢?
我认为,首先一条就是要理解学生,尊重学生。
在传统的‚师道尊严‛理念的影响下,人们常常有这样的观点:学生就应该服从老师,被老师批评是理所当然的事。然而,这种观点早已被时代所摒弃,学生,尤其是处于生长叛逆期的中学生,他们追求个性发展,个体意识明显加强,更追求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平等
交往。因此,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尤其是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一定要有换位思考的意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
理解就是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心理实际和生活实际。班级德育工作的开展,学生德育素质的提高,必须遵守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一分析、处理问题的原则。尊重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待人,中学生的人格尤为重要。
由于受遗传因素、家庭条件、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学生中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平时的学校生活中,教师就应注意观察学生的个体差异,应对每个学生都有全面的细致的了解。而要了解学生光靠观察还远远不够,要利用各种机会和学生沟通,沟通多了,就能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动表现,及时解决他们的思想困惑,纠正其不良行为。而事实证明,要想让学生接受老师的观点,批评说教的效果远及不上和学生谈话的效果明显。老师应首先把自己摆在和学生平等的位臵上,从关爱的心态出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人格力量去感化他们,要让学生真正的从心底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
尊重学生,宽容学生,并不是放任自流,对学生的不良行为有时还要作恰如其分的批评。作为一个班主任、一个老师即使学生犯了错误,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也应尊重学生的人格谆谆教导学生才能取得教育的效应。一味的训斥,只能促成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更不能用挖苦、讽刺伤学生的心。批评学生要慎用批评用语,要讲究语言艺术,要处处顾及学生的自尊,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信任感,愿意与你作心灵的交流,这样才能使学生从思想深处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切实有效地发挥批评的作用。
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就会使师生关系愉快。老师要从爱心出发,爱心出发即是进行教育的前提,班主任要关心爱护班级的每一个学生,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教育,是真心的爱护,是真心希望学生个个都能健康成长,真心希望学生个个都能成材。老师有爱心,能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学生才能更加尊敬,爱戴老师,师生的感情才能更加融洽,充分发挥情感教育作用。
《用宽容之心对待学生(保护学生的尊严)》
《教育学》中指出:‚学生往往透过师生关系这面窗户透视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关系,从中体会人世间的炎凉冷暖,学习与人处世的准则,从教师那里获得炽热情感的学生,可以在他们身上萌发出热爱人、热爱人生的积极态度,打下与人相处的良好行为基础。‛对人宽容,是做人的一种美德,而对孩子宽容,则不仅是美德,还是一种教育艺术。在工作中,我发现:有时孩子犯错误并非是有意的。有时是出于好奇或无知。因为孩子不能像成年人一样控制自己的行为,这时老师需要从心底里宽容孩子的过错。我以前总是要求每一个孩子做得一个样,上课时都必须像一座钟似的坐在座位上,不准乱动,课堂上常常因为学生坐不住而发脾气。一味按照自己的意愿对孩子进行‚修剪‛,这样扼杀了孩子的个性发展。那么怎样以宽容之心对待学生呢?
一、包容学生的错误,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当孩子犯了错误的时候,按实际情况给予宽容,为孩子的错误行为找出合适的理由,让孩子有台阶可下,必要的时候也可以为孩子的错误保守秘密,从而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二、指出学生的错误,给予正确的引导。宽容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而不是臵之不理,更不是包庇纵容。所以,老师要告诉孩子错在哪里,今后怎样改正,这样孩子才会心悦诚服地改正缺点。
三、允许孩子的行为反复,以爱已之心爱人。反复性是青少年的特点之一,是其心智发展不成熟的反映。因此,宽容不是一次性的行为,不能以为孩子犯了错就不再宽容了。孩子的行为有所反复,这时就更需要老师保持一颗宽容、善待孩子的爱心。其实大多数学生犯了错误,都会后悔,希望得到宽容、谅解,哪怕这个学生是教师和同学眼中的差生。
‚天空收容每一片云彩,不论其美丑,故天空广阔无比;高山收容每一块岩石,不论其大小,故高山雄伟壮观;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不论其清浊,故大海浩翰无比。‛哲人之言无疑是对宽容最生动直观的诠释。做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让我们在工作上心存宽容,关爱每一个学生吧。
《如何‚因材施教‛》
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工作的实践使我们深信,每个学生的个性都是不同的,而要培养一代新人的任务,首先要开发每个学生的这种差异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学生个体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差异是因材施教的前提与基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着生理、心理、社会性和学习环境的差异。我们每一个教师要认识到这些差异并设法超越差异、缩小差异。面对智力、能力、思维、性格、毅力等都存在差异的学生,我们的教育要‚以人为本‛,就要让每个学生鲜亮的个性得到张扬,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为此我们的教育要允许学生有选择学习方法的权利,允许学生以不同的速度进行学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从学生的素质差别入手,以学生个体为教学对象,进行个别化因人施教。
那么,怎样才能使在实际教学中真正做到这点呢?
1.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并对其个别差异与可变因素作科学分析。
十九世纪的俄国教育思想家乌申斯基曾说过:‚如果教育学要在一切的关系上培养一个人,它就该首先了解人的一切关系。‛可见了解学生之重要,它是‚因材施教‛的基矗要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就应坚持全面和发展的观点,科学地分析其个别差异与可变因素,引导其向好的方向发展。2.有针对性地‚对症下药‛,把‚因材施教‛真正地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
在教学中,既要从绝大多数学生的需要出发,又要考虑到个别需要。无论什么样的学生,肯定有其特殊的一面,要‚对症下药‛,我们要充满热情地对待学生,对后进生更应关怀备至,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实践已经证明:经过教和学的双方努力之后,大多数学生都能很好地成长为有用之材,从不同的方面对我们的国家作出贡献。3.采取有效措施发挥学生的特长,使其得到充分发展。
无论优等生还是后进生,那都是人为划分的,应该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特有的长处,教师要长所有学生的善扬所有学生的优。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世界。‛他又说:‚天赋为每一个正常的
头脑打下了必要的、充足的根基,使每一个人都能成为创造者。‛每一个学生都是与众不同的,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花有花的香,树有树的美,晴有睛的丽,雨有雨的趣。学生作为被教育的对象,更是如此。当每个教育工作者都从内心欣赏每个学生,关心每个学生,尊重每个学生的自然心性,那么,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
人不是一件东西,他是一个臵身于不断发展过程的生命体。在生命的每一刻,他都在成为却永远尚未成为他能够成为的那个人。
在人的成长历程中,学习成绩就象一只绩优股一样一路飚升的毕竟只是少数,还有很多人像华罗庚、巴尔扎克等一样,在很小的时候并没有表现出自己的天赋。中国有句古话: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实际上这是一种静态看人的观念。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我们不可能从一个人小时候的表现就能预测其在事业中的成就。要真是那样的话,教师就不是一个教师,而成为一个预言家了。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不能以静态、更不能以眼前学生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学生处在成长的过程中,可塑性强,潜力大,我坚信对学生来说‚发展才是硬道理‛。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首先意味着应该以一种动态的眼光关注学生。中国有句古话‚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确切的反映了这样一种动态的眼光。发展意味着变化。儿童作为一个发展的个体,其变化是永恒的。儿童潜在的能力是无限的,正如有人所说,学生的潜能是气体,你给其多大空间,他就有多大的体积。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还意味着应该以一种独特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个性。现代儿童身心发展理论告诉我们:在儿童身心发展具有共同特征的前提下,个体与整体相比较,每一个具体儿童的身心发展在表现形式、内容和水平方面,都可能会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其原因是。每一个具体儿童在某个阶段的智力水平、认知水平、生活环境、兴趣爱好等方面各不同。教师不能用机械的、凝固的、静止的眼光看待学生,而应当尊重的个别差异,促进健康发展。因此,了解和关心学生的个别差异,善于捕捉和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灵性,并加以培植,培养其自信心,促使他们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展示与完善。这是发展的应有之义。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是新一轮课改中的一个基本理念,是形成科学的学生观和评价观的基础。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就是要把我们的学生看做是有血有肉、有丰富思想、有丰富情感、有丰富个性的活生生的人,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的情感,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学生的个性的张扬与完善提供宽松的环境。
时光流逝,昨日少年慢慢长大,这是生命自然的轨迹。耳濡目染,蒙昧心灵闪耀理性光华,这是人性发展的证明。老师们,相信自己的学生,相信他们一定会有所成吧!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即使不能成为‚老虎‛,就让他们成为一只优秀的‚兔子‛吧!
《营造温情氛围 呵护学生自尊》
苏霍姆林斯基有个十分精彩的比喻: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
生稚嫩的心灵。良好的心理氛围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保障,是学生进步的一个前提。作为教师,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温情的积极向上的心理氛围是非常有利于我们的教育教学的。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营造温情心理氛围的先决条件。
当自尊心理使人去克服各种困难和自身的弱点,合理的维护自己的尊严时,它在人们的行动中起积极作用。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有意识地保护学生的积极自尊心,才会使学生乐于接受教育,并获得成功。
要保护学生自尊心,以下几方面是不应忽略的。
首先,坚持平等对话。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清醒地认识到过去的‚师道尊严‛ 已为时代所摒弃,学生是与老师完全平等的人,尊重是教育民主的第一原则。有了这种健全的心理,才能平等地、耐心地倾听学生的心声,才不会压抑学生的个性,才会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其次,关注弱势群体。维护自尊是每个正常人的基本需要,班级里的那些后进生及有某方面生理缺陷的学生则更渴望在集体中居于适当的地位,得到较好的评价和重视。因为他们的自尊心往往更脆弱,更容易受伤害,所以在教育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关注这些学生的心理需求,更加细心地呵护他们的自尊心。我们要像给朱元璋画像的聪明画家那样,既要保护弱势群体的自尊,又要做得巧妙,使他们感觉不到自己的弱势。
再次,挖掘前进动力。渴望积极的肯定性评价而获得自尊,是一种普遍的心理需要。即使老师们眼中的双差生(学习差、品德差),表面上看似什么都不在乎,其实他们的内心深处同样也有十分强烈的自尊需求。对待这些学生,我们不能因为‚恨铁不成钢‛,就总是恶语相讥或横加指责,那样只能使他们在背离我们的方向上越走越远。我们应积极挖掘他们的闪光点,使他们的长处在集体活动中得以充分的发挥,并以此为契机,激发他们的荣誉感、自尊心和上进心。
最后,宽容学生过失。在日常教学中,学生出现这样那样的小过失是不可避免的,绝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并非故意,而是在不经意间造成的。‚人无完人,孰能无过‛。我们应允许学生犯错误,而且要懂得宽容他们的错误与过失,不要盯住他们的错误不放或对他们的过失穷追不舍,只要让其明白错误行为及错误所在就罢手,要保护他们敏感的自尊。
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我们要细心呵护学生露珠般脆弱的心灵,精心为他们营造一个充满温情的心理氛围,我们给予学生的尊重、理解、关爱,就是对他们‚润物细无声‛的浇灌和培育;老师善解人意的温情就是照亮学生心灵窗户的盏盏明灯。
《浅议何谓‚严中有爱,爱中要严》
当‚素质教育‛这个名词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之际,‚愉快教育‛、‚赏识教育‛、‚挫折教育‛等一系列教育模式相应地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诞生了,‚惩罚‛二字似乎离得越来越远。但面对参差不起、特性各异的孩子们,究竟该用什么方法帮助他们成长,去掉身上的坏毛病,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于是,我想到了‚严中有爱,爱中要严‛。在教学中,究竟怎样才能叫做‚严中有爱,爱中要严‛呢?怎样的严厉才能扭转学生的劣习呢?谈到这就不能不提及‚惩罚‛这个概念。
我认为‚惩罚‛也是一门学问。是教师的必修课。但多数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却没有理解‚惩罚‛的真正含义。
那么,怎样惩罚,才能体现教育的真谛呢?从一次次的教育实践中,我悟到:
首先,不论教师想要采取何种方式惩罚学生,都需要以爱和尊重为前提。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一个好老师,就是在他责备学生、表现对学生的不满、发泄自己的愤怒时,也要时刻记住:不能让儿童‘成为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
其次,正视学生存在的错误。教师必须真正意义地理解学生是一个不断成长的个体,人非圣贤,岂能无过?
对于学习生活中,教师必须允许学生存在错误。其一,教室,是因为学习是从问题开始的,甚至是从错误开始的。其二,教室,是因为学生们还不成熟容易出错,出错是正常的,不出错是不正常的。其三,教室,说到底是对人的价值和精神生活的关怀和尊重,并且是一种超然。出错了,课程才能生成。就是在‚出错‛和‚改错‛的探究过程中,课堂才是最活的,教学才是最美的,学生的生命才是最有价值的。
对于纠正学生不良行为,则应以说服教育为主,恰当惩罚为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助学生自觉改正错误。即使在实施惩罚时,也应先讲清道理,告诉学生他的错在哪儿,为什么要对他们进行惩罚,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比单纯的惩罚效果要好
第三,惩罚要选择时机,点到为止。注意帮助学生树立自尊与自信。
惩罚不能当成家常便饭。一定要选择好合适的时机。真正能起到促进学生内化正行的目的,才是惩罚的真谛。惩罚的同时我们更需要做的是树立学生的自尊及自信。如果脱离了这一宗旨,我们的惩罚效果就犹如海市蜃楼,转瞬即逝。
综上所述,教师在自我行为调控得当的基础上,取得学生的信赖与尊重,然后,将‚严‛与‚爱‛有机地融为一体,就一定能形成有效的教育,收获养成教育的硕果。‚严中有爱,爱中要严‛需要我们用心来体味,来实践!
《教师的使命》
关于教师形象的界定很多,有人说教师是辛勤的园丁;也有人说教师是春蚕;还有人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更有人说教师的蜡烛。
教师究竟是什么?其实,教师就是教师。教师与学生是一对互相依赖的生命,是一对共同成长的伙伴。
教师每一天在神圣与平凡中行走,为未来和现在而工作。教师首先是一个人,他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油盐酱醋,而后他必须作好一个人,争取做一个大写的人,一个能够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人,一个永远让学生记住并学习的人。那么,究竟怎么样才能切
实做到呢?
传道、授业、解惑。教师是知识的源泉,是活的教科书。教师的主要任务也就是对人类千百年来积累下来的知识财富加以选择和概括,然后毫不保留得传授给求学者。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任务。教书,是指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育人,是相对学生进行思想品格的教育。怎样能够做好育人工作呢?作为教师,应该充分了解、认识教师职业,从而进一步提升至热爱教师这个职业。只有爱岗敬业,才可有育人而言
第二,规范行为,以实际行动服人。教师工作的‚示范性‛和学生所特有的‚向师性‛,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臵。学生总是把教师看作学习、模仿的对象。教师需要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整洁的仪表影响人,以和蔼的态度对待人,以丰富的学识引导人,以博大的胸怀爱护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书育人的实效,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
第三,关爱每位学生——倾听就是爱。师爱是师德的核心,师爱也是师魂。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从而建立起‚尊师爱生‛的融洽关系。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爱,尤其是那些家庭有过特殊变故的学生,容易形成特别性格,这就要求教师真诚相待、热情鼓励、耐心帮助,用师爱的温情去融化他们‚心中的坚冰‛,让他们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接受教育。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无异于毁坏一个学生。
《 让学生‚学会学习‛》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教就是为了达到不教‛。这是无数教育工作者穷其一生想要达到而难于达到的境界。在未来世界,学会如何学习是每一个人都要面对的时代课题,它既是打开终身学习之门的钥匙,也是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通行证。今天的课堂应致力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为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而努力。
一、学会观察
‚人非生而知之‛,观察又是人们获得感性认识的基本途径,只有观察世界,才能认识世界,观察越细致,认识越深刻;观察越全面,认识越完整。
培养学生观察力,要引导学生走向生活、走向大自然,调动各种感官,全心去观察;还要引导学生抓住特点,有目的、有层次、有条理地进行观察,使学生能透过表面的观察,分析事物的本质,将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思索。让学生在观察中学习,在观察中想象,在观察中质疑,在观察中解惑,从而增强解决问题和获取新知的能力。
二、学会体验
一位教育家说过:‚学习的一个活动,最好的办法就是体验——金钱买不到的财富。‛
创设体验性学习,给学生反思的时间,让学生在多彩的实践活动中自主生成独特的感悟体验。因为体验与创造不仅是学习的途径和方法,而且也是学习的根本和目的。教师要树立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创新的教育理念,把课上到孩子的心坎上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学会思维
二十一世纪对于人才的最基本要求就是创新,而创新必须运用创造性思维。因而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加强直觉思维训练,使思维突破常规,跳跃式地敏捷感知和理解,对众多信息重新组合加工,进行创新思维的有效训练。
万代师表孔子早有言在先:‚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思与学不可分割、相互依存的关系,因而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必须得会思维。可以断言:会学习的人一定是会思维的人,会思维的人必定是会学习的人。
四、学会发现
发现是学习的基础,也是创新的基础。一位哲人曾说:‚学习的快乐是发现。‛波利亚也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执教者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尝试发现,学会发现问题、发现猜想、发现真理、发现自己。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观察、注重体验、训练思维、促进发现是不可分割的目标体系,它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而同一教学活动,又能促使以上几个目标获得不同程度的实现。
给学生一双‚慧眼‛,让他们具有一颗善感的心灵和一份敏锐的思维,对知识的发现永远保持着激情;让学生在观察中学习,在体验中感受,在思考中成长,在发现中进步。
《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新世纪人才规格的特点。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是时代赋予全社会的职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创新能力是人们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事物的能力。进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营造创新氛围,重视个性发展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同学间相互尊重、相互激励,使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帮助学生培养乐于提出新问题,养成质疑的习惯,对学生的创新成果给予适当奖励,努力保护学生创新的积极性。
同时,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因材施教,正确引导,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其个性和潜能都得到充分的发挥。
2、培养观察能力
引导学生走向生活、走向大自然,调动各种感官,全心去观察;还要引导学生抓住特点,有目的、有层次、有条理地进行观察,使学生能透过表面的观察,分析事物的本质,将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思索。让学生在观察中学习,在观察中想象,在观察中质疑,在观察中解惑,从而增强解决问题和获取新知的能力。
3、引导发散思维,鼓励大胆想象
探索和创新的起点是臵疑。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去探究问题。当有的学生发现和提出含有某种创新因素的“新奇”问题的时候,应及时抓住机会,因势利导,鼓励学生深入思考,打破常规,力求从其他角度解决问题;启迪学生逆向思维,让学生从反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产生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
径;鼓励学生多采用求同思维,寻求更多的解决问题的空间,多种途径解决同一个问题。
4、增强自主意识
自主意识是发展创新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要真正做到民主与平等。老师要牢固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要鼓励学生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教师,敢于独立思考,树立追求真理和发展真理的信心和勇气,激励学生打开思维闸门,去合理怀疑,去积极探索,去追求真知。
5、夯实知识基础,培养实践能力
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是建立在扎实深厚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基础之上的,这是提高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前提条件。要教育学生不要好高鹜远,急于求成,要刻苦学习,努力掌握“双基”。在此基础上,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小制作、小实验、小发明、小创造活动,多给学生动手机会,推动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总而言之,只有在教学中及时转变旧的教学观念,锐意创新,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创造因素,开展创造性的语言实践活动,并在教学中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良好师生关系》
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离不开人才,人才的培养在于教育,而教育的成效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又取决于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基础。
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育,由于表现欲与情绪控制力的水平发展不平衡,往往会出现迷惘、困惑、冲动……这就是心理学上所称的‚心理断奶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至关重要。那么,我们应以怎样的途径和方法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呢?
第一,要‚塑造‛好教师的形象。教师在学生中的形象如何与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有直接关系的,如果教师总是摆出一副‚师者‛的架子,不愿与学生接触、交流。甚至认为与学生打成一片不成体统。长此以往,产生了隔膜,便会引起学生心理上的抵触与反感。其实,要塑造好教师形象,维护师之尊严、威信,只有从课堂教学、课外相处中自然而然地流露,以教师自身的学识、才华和人格精神去征服学生,才能让学生从心里接受。在学生心目中有一个较好的形象是建立起良好师生关系的首要条件。
第二,教育要务实避空。如果我们教育者对某些现实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予以回避,或者隐瞒某些事实的真相,学生就会怀疑,继而就不相信老师讲的道理。或者教师张口、闭口大道理,致使学生对一些问题感到渺茫,觉得老师说话空洞,不切合实际,从而使教育起不到相应的作用,学生慢慢地疏远了教师,师生关系就会起变化。我们应该针对学生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举行一些专题活动,如组织他们参观访问,调查研究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教育,这样既符合学生的个性,又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同时还能不断改进师生关系,收到我们所期望的效果。
第三,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成绩。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改进教学方法,讲求教学艺术,提高教学质量,又是建立和维持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条件。
学生在学校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通过学习,掌握知识,提高技能。倘若教不得法,学生听不懂,学不会,知识、技能差,成绩低下,教师不满意,家长难接受。学生处于两面受压,精神负担大,就会严重地挫伤他们的自尊心,打击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厌学情绪,对教师教育教学产生抵触,从而恶化了师生关系。为此,我们应扎扎实实地做好教学工作,加强教学基本功训练,改进教法,讲求教学艺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教师应该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形成一种‚向心力‛将学生吸引住,才能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师生关系。
此外,师生间还可以多开展一些文体活动。它可以使师生在‚玩‛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缩短距离,从而改进关系。
总之,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保证教育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每一位教师都应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而努力。
《浅议何谓“严中有爱,爱中要严》
当“素质教育”这个名词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之际,“愉快教育”、“赏识教育”、“挫折教育”等一系列教育模式相应地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诞生了,“惩罚”二字似乎离得越来越远。但面对参差不起、特性各异的孩子们,究竟该用什么方法帮助他们成长,去掉身上的坏毛病,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于是,我想到了“严中有爱,爱中要严”。在教学中,究竟怎样才能叫做“严中有爱,爱中要严”呢?怎样的严厉才能扭转学生的劣习呢?谈到这就不能不提及“惩罚”这个概念。
我认为“惩罚”也是一门学问。是教师的必修课。但多数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却没有理解“惩罚”的真正含义。
那么,怎样惩罚,才能体现教育的真谛呢?从一次次的教育实践中,我悟到:
首先,不论教师想要采取何种方式惩罚学生,都需要以爱和尊重为前提。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一个好老师,就是在他责备学生、表现对学生的不满、发泄自己的愤怒时,也要时刻记住:不能让儿童‘成为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
其次,正视学生存在的错误。教师必须真正意义地理解学生是一个不断成长的个体,人非圣贤,岂能无过?
对于学习生活中,教师必须允许学生存在错误。其一,教室,是因为学习是从问题开始的,甚至是从错误开始的。其二,教室,是因为学生们还不成熟容易出错,出错是正常的,不出错是不正常的。其三,教室,说到底是对人的价值和精神生活的关怀和尊重,并且是一种超然。出错了,课程才能生成。就是在“出错”和“改错”的探究过程中,课堂才是最活的,教学才是最美的,学生的生命才是最有价值的。
对于纠正学生不良行为,则应以说服教育为主,恰当惩罚为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助学生自觉改正错误。即使在实施惩罚时,也应先讲清道理,告诉学生他的错在哪儿,为什么要对他们进行惩罚,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比单纯的惩罚效果要好
第三,惩罚要选择时机,点到为止。注意帮助学生树立自尊与自信。
惩罚不能当成家常便饭。一定要选择好合适的时机。真正能起到促进学生内化正行的目的,才是惩罚的真谛。惩罚的同时我们更需要做的是树立学生的自尊及自信。如果脱离了这一宗旨,我们的惩罚效果就犹如海市蜃楼,转瞬即逝。
综上所述,教师在自我行为调控得当的基础上,取得学生的信赖与尊重,然后,将“严”与“爱”有机地融为一体,就一定能形成有效的教育,收获养成教育的硕果。“严中有爱,爱中要严”需要我们用心来体味,来实践!
《让学生“学会学习”》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教就是为了达到不教”。这是无数教育工作者穷其一生想要达到而难于达到的境界。在未来世界,学会如何学习是每一个人都要面对的时代课题,它既是打开终身学习之门的钥匙,也是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通行证。今天的课堂应致力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为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而努力。
一、学会观察
“人非生而知之”,观察又是人们获得感性认识的基本途径,只有观察世界,才能认识世界,观察越细致,认识越深刻;观察越全面,认识越完整。
培养学生观察力,要引导学生走向生活、走向大自然,调动各种感官,全心去观察;还要引导学生抓住特点,有目的、有层次、有条理地进行观察,使学生能透过表面的观察,分析事物的本质,将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思索。让学生在观察中学习,在观察中想象,在观察中质疑,在观察中解惑,从而增强解决问题和获取新知的能力。
二、学会体验
一位教育家说过:“学习的一个活动,最好的办法就是体验——金钱买不到的财富。”
创设体验性学习,给学生反思的时间,让学生在多彩的实践活动中自主生成独特的感悟体验。因为体验与创造不仅是学习的途径和方法,而且也是学习的根本和目的。教师要树立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创新的教育理念,把课上到孩子的心坎上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学会思维
二十一世纪对于人才的最基本要求就是创新,而创新必须运用创造性思维。因而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加强直觉思维训练,使思维突破常规,跳跃式地敏捷感知和理解,对众多信息重新组合加工,进行创新思维的有效训练。
万代师表孔子早有言在先:“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思与学不可分割、相互依存的关系,因而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必须得会思维。可以断言:会学习的人一定是会思维的人,会思维的人必定是会学习的人。
四、学会发现
发现是学习的基础,也是创新的基础。一位哲人曾说:“学习的快乐是发现。”波利亚也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执教者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尝试发现,学会发现问题、发现猜想、发现真理、发现自己。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观察、注重体验、训练思维、促进发现是不可分割的目标体系,它
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而同一教学活动,又能促使以上几个目标获得不同程度的实现。给学生一双“慧眼”,让他们具有一颗善感的心灵和一份敏锐的思维,对知识的发现永远保持着激情;让学生在观察中学习,在体验中感受,在思考中成长,在发现中进步。
《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新世纪人才规格的特点。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是时代赋予全社会的职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创新能力是人们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事物的能力。进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营造创新氛围,重视个性发展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同学间相互尊重、相互激励,使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帮助学生培养乐于提出新问题,养成质疑的习惯,对学生的创新成果给予适当奖励,努力保护学生创新的积极性。
同时,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因材施教,正确引导,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其个性和潜能都得到充分的发挥。
2、培养观察能力
引导学生走向生活、走向大自然,调动各种感官,全心去观察;还要引导学生抓住特点,有目的、有层次、有条理地进行观察,使学生能透过表面的观察,分析事物的本质,将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思索。让学生在观察中学习,在观察中想象,在观察中质疑,在观察中解惑,从而增强解决问题和获取新知的能力。
3、引导发散思维,鼓励大胆想象
探索和创新的起点是置疑。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去探究问题。当有的学生发现和提出含有某种创新因素的“新奇”问题的时候,应及时抓住机会,因势利导,鼓励学生深入思考,打破常规,力求从其他角度解决问题;启迪学生逆向思维,让学生从反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产生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鼓励学生多采用求同思维,寻求更多的解决问题的空间,多种途径解决同一个问题。
4、增强自主意识
自主意识是发展创新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要真正做到民主与平等。老师要牢固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要鼓励学生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教师,敢于独立思考,树立追求真理和发展真理的信心和勇气,激励学生打开思维闸门,去合理怀疑,去积极探索,去追求真知。
5、夯实知识基础,培养实践能力
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是建立在扎实深厚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基础之上的,这是提高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前提条件。要教育学生不要好高鹜远,急于求成,要刻苦学习,努力掌握“双基”。在此基础上,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小制作、小实验、小发明、小创造活动,多给学生动手机会,推动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总而言之,只有在教学中及时转变旧的教学观念,锐意创新,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创造因素,开展创造性的语言实践活动,并在教学中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学生 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良好师生关系》
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离不开人才,人才的培养在于教育,而教育的成效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又取决于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基础。
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育,由于表现欲与情绪控制力的水平发展不平衡,往往会出现迷惘、困惑、冲动„„这就是心理学上所称的“心理断奶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至关重要。那么,我们应以怎样的途径和方法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呢?
第一,要“塑造”好教师的形象。教师在学生中的形象如何与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有直接关系的,如果教师总是摆出一副“师者”的架子,不愿与学生接触、交流。甚至认为与学生打成一片不成体统。长此以往,产生了隔膜,便会引起学生心理上的抵触与反感。其实,要塑造好教师形象,维护师之尊严、威信,只有从课堂教学、课外相处中自然而然地流露,以教师自身的学识、才华和人格精神去征服学生,才能让学生从心里接受。在学生心目中有一个较好的形象是建立起良好师生关系的首要条件。
第二,教育要务实避空。如果我们教育者对某些现实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予以回避,或者隐瞒某些事实的真相,学生就会怀疑,继而就不相信老师讲的道理。或者教师张口、闭口大道理,致使学生对一些问题感到渺茫,觉得老师说话空洞,不切合实际,从而使教育起不到相应的作用,学生慢慢地疏远了教师,师生关系就会起变化。我们应该针对学生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举行一些专题活动,如组织他们参观访问,调查研究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教育,这样既符合学生的个性,又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同时还能不断改进师生关系,收到我们所期望的效果。
第三,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成绩。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改进教学方法,讲求教学艺术,提高教学质量,又是建立和维持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条件。
学生在学校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通过学习,掌握知识,提高技能。倘若教不得法,学生听不懂,学不会,知识、技能差,成绩低下,教师不满意,家长难接受。学生处于两面受压,精神负担大,就会严重地挫伤他们的自尊心,打击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厌学情绪,对教师教育教学产生抵触,从而恶化了师生关系。为此,我们应扎扎实实地做好教学工作,加强教学基本功训练,改进教法,讲求教学艺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教师应该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形成一种“向心力”将学生吸引住,才能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师生关系。
此外,师生间还可以多开展一些文体活动。它可以使师生在“玩”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缩短距离,从而改进关系。
总之,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保证教育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每一位教师都应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而努力。
《教师如何用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为人师表是我国教师的传统美德。孔子十分重视“以身作则”,他说:“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唐代教育家韩愈则进一步提出教师应“以身立教”,他认为这样的教
师才会“其身立而其教存”。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是教师以身立教的杰出典范。他倡导“教师应以身作则”,“以教人者教己”。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无穷的,作为教师应重视自己的人格魅力的修养,懂得怎样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使学生从情感体验上受到良好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影响学生:
首先,以真挚的爱心去影响学生的情感。“师爱”是教师必备的人格内容,是教师最基本的心理品质,是教育永恒的主题。古今中外,凡是伟大的教育家都是充满爱心的人。孔子有“君子学道则爱人”之语。孟子以 “仁爱”治天下,对学生何尝又不是呢?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他一生中最可贵的东西就是热爱儿童。全国优秀教师魏书生、曹铁云、张玉仁等,在他们的成功经验中无不谈及对学生一片真挚的爱心。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民主和人道的时代,教师只有理性地分析不同的学生的心理,以爱心为前提,充分尊重学生个体,才能赢得学生的欢迎,也只有友爱、善良、公正、尊重、信任地对待学生,教师的教育才能使学生在平和、愉悦的心态下接受,才能使学生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其次,以高尚的品质去陶冶学生的情操。“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即 “教会学生做人”,这就需要教师“身正为范”。教师的高尚品质会对学生的情操起到熏陶的作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师大公无私、诚实守信、和蔼谦逊、勤奋敬业、团结协作等品质,让学生在与教师的交往接触中,受到感染和启示。“温、良、恭、俭、让”是孔子所提倡的,今天辩证地看也不失为传统美德。教师的身上若具有这些品质,对学生和谐地与人相处的影响极大。尤其是当今独生子女社会,在一个班集体中,大多数学生个性都特别突出,而这种突出的个性,多是自我意识太强、专横独断的表现,需要教师以成熟的道德品质去平和、去中和、去协调、去感染。这种影响产生的效果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可能代替的”,它会让学生心中形成自己的道德价值观念和道德价值判断。
再次,以优雅的行为去潜化学生的习惯。优雅的言谈举止是一个人气质美的表现,也可以说是内在美的外化,作为教师应在这方面努力严格要求和完善自己,“身教重于言传”。魏巍在《我的老师》中写道,学生们连老师握铅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这表现出学生的“向师性”和“模仿性”。许多学生在日常行为方面做得很差,老师天天强调,但不见效果,究其原因是有些教师自己在这些方面不检点,乱扔粉笔头,随地吐痰,写字潦草,上课两手叉腰、接打手机,言语不文明等不良习惯,对学生造成负面的消极影响。其实教师优雅的行为之美也是其美好心灵的外化。一个着装大方优雅、言谈风趣、表情丰富、举止得体的教师往往给学生“美”感受,使不少学生产生“偶像感”,不自觉地接受教师的影响和教育,改变自己不良的行为习惯。
最后,以渊博的知识去激发学生的进取心。教师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会促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但当教师的“道”不 “精”、不 “深”时,学生势必会产生怀疑,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应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人格修养,“达到”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渊博的知识不仅是书本知识,还应包含能引导学生轻松愉悦地接受新知识,在学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和学习的方法。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遨游知识的海洋时,他们会感到浩
瀚无比、缤纷绚丽,定会激起他们刻苦奋进、扬帆前行的豪情壮志。
我们崇拜伟人,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在他们所从事的领域,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而更重要是他们伟大的人格魅力使我们心灵受到威慑。我相信一个教师的人格魅力定会在童稚、纯真的心灵中形成一个瑰丽的光环,当在学生身上看到这个光环发光的时候,我们也许就会真正感受到自己作为教师的价值所在。
《教师应和学生一起成长》
教师的职业是特殊的,因为教师工作的对象是学生,是一个个具有鲜活生命和独特个性的生命个体,这就决定了教师是塑造人的事业,应该以人为本。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是“平等中的首席”,也就是说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教师的唯一使命便是在与学生的平等交往中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因此学生成长的过程也就体现出教师成长的过程,从学生的发展足以看出教师的发展。在教学和师生交往活动中,专业化的教师可以快速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不够专业的教师对学生的发展可能起到的是延缓和阻碍的作用。所以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要想胜任它,就必须把精力放在学生身上,走教师专业化之路,让自身不断提高和成长。
第一,要深入研究学生。
学生总是千差万别的,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身心上有不同的特点,学生的性别、家庭、性格等也影响着学生,就是同一个学生在不同时期也是不同的。因此,作为教师必须深入研究学生的特点,把握学生的不同特征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才能促进他们发展。多途径了解学生。可以通过观察、谈话等正面了解,也可以从同学、家长等侧面了解。备课要备学生。备课不仅仅是研究教材,设计教案的过程,更要考虑学生,考虑学情。从学生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教法,设计教学方案才是有效的。第二,要关注学生发展。
课堂教学的成效应看学生的发展。一节课有没有实效,重点看学生,看学生的参与程度、思维深度和广度、情感状况和情绪状态,而不在于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动用了什么样的教学设备。学生的三维目标得以提升,这就是有实效的好课。
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即要在课堂中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更重要的是体验过程,掌握方法,升华情感及品味价值。教学过程应是精细化的,从细微之处抓住教育契机,引导和教育学生。
要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学生总有差别,而教育也不是要制造相同的产品。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差别,不必苛求学生们都达到同一高度,同一水平。只要他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我们就应该大力表扬鼓励他的进步,使之获得成就感,从而产生源源不断的动力。每个学生身上都有可赞赏之处,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这些闪光点,让每个学生都充满成功的喜悦。
第三,向学生学习。
专业化发展的教师不是躲在象牙塔里的圣者,而应该是参与实践,在教学上炉火纯青的师者:如饥似渴地读书,不耻下问的学者。不仅仅去学理论,更应注重实践。教学的过程是总结经验、提升理论的过程,而得到的理论应再次指导自己的教学,这样就构成了教学的“反刍”。只有不断地反刍,才能使教师自身不断成长,走上专业化之路。
总之,学生是教学理论之源,要想寻求教学的活水,就必须以学生为出发点,学生会告诉我们教学的真谛。研究学生,关注学生,我们才能不脱离教学实践,向学生学习,我们才能获得不竭的动力。学生的进步便体现着我们教师的进步,学生的成长过程也就是我们教师的成长过程。和学生一起成长,我们在教学上就不会迷失方向,就能体会到更多的快乐。
《德育教育工作之我见》
加强中小学生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规范教育,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的根本问题。常言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忽视或不注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可取的。据一份调查资料显示,青少年犯罪是因为有近50%的人在其童年时代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而这一群体又都处在犯罪的危险边缘,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毋庸臵疑。因此,我们必须明确: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是新时代教育工作的需要。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该如何做好德育教育工作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点来做:
一、以生立教,为人师表
我认为,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除了必须以满腔的热情对待事业,对待学生以外,还必须自觉地,高标准地去塑造自身的人格。当然这里我所说的“人格”,指的是一个人作为某种权利和义务的主体,在道德上应当具备的人品和资格。这就是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质,决定教师的人格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指出:“教师的职务是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则告诉我们:“任何章程和任何纲领,任何人为的管理机构,无论他们设想的多么精巧,都不能代替人格在教育事业的作用。”一句话:要照亮别人,首先自己心中要有光明,要想点燃别人,首先自己心中要有火种;要想在学生心中牢固熟练;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我们教师必定要有崇高的师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让我们用诚实正直和坦荡无私,让学生体验到人的美好心灵,用宽宏的心地和磊落的胸怀,促使学生养成高尚的人格。
二、要与学生做朋友
作为教师,我们要用真爱去关心学生。诚然教师也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但不应拿学生作为发泄的对象。学生的确存在“好”与“差”的差异,教师应因材施教,对“好学生”关爱备至,而对“差学生”更应加备的关爱与呵护。因为每个孩子都有优点,只是我们没有发现、重视。如果我们能经常表扬他们的优点,他一定会非常高兴,进而会建立自信;反之,他会因沮丧而越来越自卑。老师要用爱心,用师德的魅力,缩小师生间心灵上的距离,使他们产生“向
师性”。让学生都能“亲其师,信其道”。
三、要正确对待学生的过错
在德育教育工作中,正确对待学生的过错是很有必要的。学生经常犯点小错误是在所难免的,未成年人的心理又是非常脆弱的,一旦没有纠正他们的过错也许就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
对待他们的过错,首先应该寻找原因。学生产生过错行为的原因有很多方面,教师要从多个角度去诊断问题,综合地分析各种因素在学生身上的发展过程。
其次是要对学生给予信心。有过错行为的学生由于常常受到教师的批评、指责,同学们的取笑、歧视,其心理总是比较心虚、敏感的,对教师和周围的同学也存有戒心。要消除这些有过错行为的学生的恐惧心理和敌对情绪,应设法给予他们自信,谅解他们的过错,相信他能改正过来,从根本上改变同他们的关系。如果师生关系不融洽,学生对老师不抱有信任感,那么无论你怎么做,也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这项细水长流的工作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反复性的特点。教师认识到这一点,就能放宽自己,满怀热情,培养和陶冶学生的的道德情感,稳定和强化良好的行为习惯。
最后是自我评价。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找出自己的优缺点,给那些对自己缺乏自觉控制的学生以及性格过于冲动的学生以适当的机会,让他们能静下心来思考自己的行为,使他们分清是非,善恶,意识自己过错的性质、危害,克服方法。教师要创造一种坦率诚实的气氛,让学生认真地直书自己的看法。
其实除了以上所说的几方面以外,还不能排除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家庭。要做好这项工作,还要委婉地请家长改正自身的有关问题,劝导他们在对待孩子的做法、想法上做深刻的自我反省,以便能配合做好孩子的培养教育工作。当然,社会德育也是不能忽视的重大因素之一,只有是采用“三结合德育网络”的共同作用下才能把我们的德育工作落到实处。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做好德育教育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只有对他们倾注一片爱心,才能保证对他们教育转化的成功。相信我们的真诚和正确有序的引导,必然会在不久的将来获得更大的突破。
《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
谈起教师的形象,人们可以说出许多赞美之词,如园丁、蜡烛、人梯等,但我认为,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有爱心,也就是爱学生。
优秀教师在教育方法上是千差万别、各有千秋的,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那就是对学生的爱。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人类的希望,革命事业的接班人。教师要以满腔的热忱和高度的责任感去热爱他们、关心他们,及时地培养和教育他们,细心地呵护他们,做他们的亲密朋友和指导者。斯霞说:“人民教师对学生的爱,是爱祖国、爱人民、爱教育事业的集
中表现。”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这是古今中外教育学家的共识。陶行知曾提出“爱满天下”,因此他才能做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正是因为教师有了无私的爱,教师在人们心中才变得崇高起来。我自任班主任以来,时时处处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课余时间加入学生行列,和他们一起做游戏、谈心,给他们讲英雄人物的故事。学生遇到不顺心的事,我及时开导、教育他们,他们也乐意对我说心里话。在一次作文课上,我让学生写“你最敬佩的一个人”,结果,全班学生竟都是写我这个班主任老师的,写我如何关心他们,如何教育他们等。由此可见,爱学生的教师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
教师的爱不是一般的爱,它是严与爱结合的理智的爱、科学的爱,它体现的是党和人民对下一代的关怀。师爱尤其体现在对后进生的爱上。好教师对后进生不是“头痛”而是“心疼”,他们不歧视后进生,对后进生给予厚爱。记得刚接现在这个班时,班上有两名学生,曾被许多老师认为是“朽木”,在全校是出了名的调皮蛋。但我并不因此而对这两个学生斥责、挖苦。我通过观察、家访、个别谈心等方式了解他们,发现他们并非“朽木”,而是由于家庭条件太差而影响了学习。为此,我首先给他俩买了一些学习用品,还发动全班学生向他俩伸出援助之手。两个星期后,他俩的思想状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再没有学生反映他俩搞破坏、违反纪律了,更可喜的是,一个月过后,他俩在一次语文测验中竟考了六十多分,以后他俩的成绩是稳步上升。由此可见,教师的爱有巨大的感染力,它是教育的桥梁。有了爱,师生之间才能思想相通,情感交融。一般来说,教师的爱能吸引学生喜欢上他代的课。师爱还有助于激活孩子的思维,在爱的氛围中,人的想象就丰富了,思维就能达到较高的水平。
教师爱学生是教师搞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是教师形象的重要标志。假如一个教师讨厌学生,对学生讽刺、谩骂,那他不但教育不好学生,而且还有损自己的形象。
爱学生吧,用我们的爱心、诚心、细心、耐心去换取家长的放心。学生需要教师的爱心,家长需要教师的爱心,人民需要教师的爱心,教师自身形象也需要爱心,毋庸臵疑,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
《教态--写在脸上的师德》
教态是教师的名片,是写在脸上的师德。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孩子们是通过教师的教态了解教师的。教态是教师面对学生的最直接表现,是学生得到的最直观认识。教态是构成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教态的重要性,就是强调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感染力。没有感染力的教育是不成功的教育。
仪表--即教师如何设计自己的外部形象,也就是教师应如何着装与化妆。服饰与仪容体现的是一种文化,反映的是个人修养。教师的职业特点,要求教师仪表要得体、有品位。要着正装、化淡妆。教师的服装、服饰不能太随意、太前卫;女教师不宜佩带过多的饰物;即不能不修边幅,也不能浓妆艳抹。看似穿衣戴帽的“小节”,但因“学校无小事”“教师无小节”,也就必须“小题大做”了。
情感--教态的核心。在课堂上教师的表现能否感染学生,取决于教师对情感的把握。作为教师,每当你走进课堂,给孩子们的第一印象,应该永远是“精神饱满”,永远“有精气神”。固然教师也有喜怒哀乐,也会有情绪低沉的时候,但只要站在孩子们面前,只要在孩子们中间,就应该“来情绪”,这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是为师者的“基本觉悟”。
讲情感,就是讲真情实感。不是做作,不是表演,而是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的需要,是教师真实情感的流露,更是孩子们的需要。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是需要教师去引导、去调动的。教师要能够把握学生情绪,能够适时“煽情”。平淡无味的教学方式,孩子们是不会感兴趣的。一旦他们感到乏味,就会失去学习兴趣,兴趣没有了,还怎么能学的进去。教师要调动学生的情绪,必须首先调动自己的情绪。没有激情的老师,算不上是一个好老师。
语言--师生间交流的桥梁。教师的情感基本是通过语言表达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教师的基本功。作为基本功,它首先要求语言流畅、无语病。作为教师,语言不仅要流畅、无语病,更要有吸引力。功底深的教师,课堂上常常会“妙语惊人”,令学生“兴奋不已”,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当前,每位为师者无不渴望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但教学能力的提高是需要过程的。它是一个积淀的过程,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基本功讲究的是扎实,是一步一个脚印。各行各业的成功者无不是基本功的“出类拔萃”者。教学是讲究科学的,必须用科学的态度,按客观规律办事,来不得半点儿虚伪与取巧。脚踏实地的态度就是科学的态度,功到自然成。
第四篇:7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
读书笔记——教育班杨舒婷
第七章 教育结构和经济结构
内容提要:本章由三部分组成:教育系统与经济系统相结合,包括系统与结构、教育系统与结构、经济结构;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关系,包括教育结构与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变化、教育结构与劳动技术结构、教育结构与地区经济结构的发展;教育结构与劳动力结构性就业,包括我国劳动力结构状况、教育结构与劳动力结构的关系等。
学习目标:
1.了解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的系统组合2.把握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各种关系
3.理解教育结构与经济体制结构的关系
4.深刻认识教育结构与劳动力结构性就业的关系
关键词:
教育结构经济结构经济体制结构劳动力结构性就业
第一节 教育系统与经济系统结构组合一、系统与结构
结构,就是客观事物与社会现象各系统的排列组合以及结合的方式,其中包括内容结构、形式结构和比例结构等。
二、教育系统与结构
教育结构,指教育这个社会现象总系统中各子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排列、组合和结合方式,即教育纵向子系统的级与级之间的比例关系和互相衔接,教育横向子系统的类与类之间的比例关系和互相联系。
教育结构具有多方面,多层次性。主要包括以下结构:
(一)教育人力结构
(二)教育投资结构
(三)教育级别结构
(四)教育类别结构
(五)教育形式结构
(六)教育布局结构
(七)教育体制结构
合理的教育结构主要包含相互关联的两层意思:
教育的类别与专业设置以及类与类、专业与专业的比例关系,要与社会经济部门的产业结构、职业结构以及其比例相适应;
教育的级别结构、教育程度结构以及级与级之间的比例关系,要与社会经济部门的劳动技术以及其比例相适应。
三、经济结构
经济结构主要是指国名经济的各种成分、各个部门以及社会再生产的各个方面的构成、比例关系和相互联系。
经济结构同样具有多方面性和多层次性。
(一)宏观经济结构
也称部门经济结构,主要有两类:
物质生产部门;非物质生产部门
(二)生产关系要素结构
主要表现为所有制结构
(三)生产力要素结构
(四)国民收人分配结构
国民收人分配结构主要指国名收入分配按其最终使用性质划分的积累基金与消费资金的比重及其内部构成,还包括按社会各阶层及社会集团划分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即它们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的比重。
分类:
1.按产业产生、发展的历史顺序: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四产业(信息业)
2.新兴的分类法:
劳动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 ;知识密集型产业
合理的经济结构是根据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而言的。对于我国来说,建立合理的经济结构,指建立一个比较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和各种自然资源,使生产的各个环节、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特别是农、轻、重、服务等各个产业部门能够协调发展,实现经济活动良性循环的经济结构。
第二节 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关系
一、教育结构与经济体制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带动政治体制、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是国家或社会组织与管理教育的方式、方法和制度的总称。
(一)市场经济体制对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
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主要包括决策体制、组织管理体制等,其主要任务是进行教育资源配备,特别是人事管理和计划财务管理。
1、改革教育决策体制,冲破高度集中的行政决策模式,建立分权型的多层次的决策体系政府
和教育行政部门的主要任务是宏观决策,要给非义务教育的学校更多的决策权,即放权松绑。
2、改革组织管理机制,改变那种单纯依靠计划指令和行政干预组织管理机制,建立综合运用
市场调节、计划调节、各种经济杆杠、法律手段以及行政措施等机制。
3、非医务教育性质的学校,特别是职业技术教育性性质的学校,可以逐步摆脱行政和计划管
理的机制,直接引入市场经营机制,通过人力和劳动力供求信息,反映教育供求关系,使学校组织管理逐步市场化。
(二)对办学体制改革的要求
1、义务教育性质的学校要加强国家化、地方化
2、职业技术教育性质的学校可实行办学主体多元制
3、高等学校可实行多样办学模式和形式
(三)对学校内部体制改革的要求
1、上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管理要实行宏观调控间接化
2、学校要建立健全自我决策、自我约束、自主化管理机制
3、学校后勤管理社会化
二、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变化
(一)经济部门产业结构对教育产业结构和类别结构的制约性
产业结构的变化制约着教育专业结构和类别结构的发展变化,要求及时增加各种类型与各科专业的学校,增加和新设产业对口的学校与专业,削弱与产业不对口的学校及专业。
(二)教育专业结构对产业结构的适应性
尽快建立起适应于市场经济体制和产业结构变革需要的专业学科体系;
逐步确立起与农、轻、重产业结构相适应,重点向战略重点部门输送人才专业的学科体系和结构;
打破传统专业模式,增加新兴的专业学科,使学科结构、课程内容向着更加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三、教育结构与劳动技术结构
(一)经济部门的劳动技术结构对教育系统的级别结构、程度结构具有制约性
一般来说,生产资料数量越大,质量越高,对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的要求也就越高。
经济部门的劳动技术结构制约着教育系统的级别结构、程度结构,并且随着生产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变化,劳动技术结构也必然发生相应变化。
(二)教育级别结构、程度结构应对经济部门的劳动技术结构具有适应性
1、教育级别结构、程度结构现状
2、我国经济部门劳动技术结构现状
经济部门劳动技术结构主要指科学变成物质生产技术的程度和物质生产部门科技人员的比例关系。
3、调整、改革教育的级别结构与程度结构
1)要使教育结构,特别是级别结构和成都结构适应劳动技术装备结构的需求
2)要使教育结构,特别是级别结构和教育程度结构相适应劳动技术结构的要求
3)高等教育层次结构要合理,实行多层次化
四、教育布局结构与地区经济结构的发展
国民经济地区结构对教育地区布局结构有很大的影响,而各级各类学校布局结构应对地区经济结构的发展具有适应性。
三类地区布局结构:
(一)城市、沿海各经济发达地区和内地少数发达地区
应重点考虑中等教育学校网点结构和布局,逐步普及中等教育并使中等教育结构趋于合理。
(二)经济中等发展程度的地区
要首先抓好普及巩固九年义务教育的学校网点布局,同时着手考虑中等教育的学校布局结构问题,逐步向普及中等教育迈进。
(三)经济落后地区
应重点抓好小学教育的学校布局结构,力争尽快地、分期分批地普及初等教育,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第三节 教育结构与劳动力结构性就业
一、我国劳动力结构状况
(一)基数大、增速快
(二)劳动力年龄结构轻型化
(三)劳动力职业结构不合理
(四)劳动力文化程度构成低
表现为:
1.基本文化教育程度地下,文盲和半文盲数量大
2.劳动力文化程度不平衡:产业部门分布不均;地区差别大
二、教育结构和劳动力结构的关系
(一)劳动力的职业结构直接影响着教育结构的发展变化
(二)教育结构对改变劳动力结构的作用:直接作用
1、教育结构直接影响劳动力水平结构 具体表现:
劳动力平均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过低
劳动力平均技术水平也很低
从事复杂劳动的劳动力数量太少,比例太低——做好两次分流工作(关键性举措)
2、教育结构影响劳动力知识结构和智力结构
劳动力知识结构和智力结构是实现劳动力结构性就业的基础。劳动力结构性就业与劳动力知识结构和智力发展程度更为直接的关系。
要点小结
研究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关系。教育结构受经济结构的制约。经济结构直接或间接制约教育结构内部发展变化趋势。其中,教育结构与劳动力结构性就业是关键环节,劳动力的职业结构直接影响着教育结构的发展变化,同时教育结构也直接影响劳动力的知识结构和智力结构。
第五篇:阅读与写作衔接教育
枣庄七中阅读与写作衔接育人工作总结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的读写工作,通过多种途径积极配建图书和阅读室。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结合《枣庄市中小学阅读与写作衔接育人行动方案》制定本校实施意见。以创建教育均衡县为契机,因地制宜加强图书室、阅览室、图书角建设,通过学校购买、学生捐献等多种形式,及时更新、充实图书,逐步配齐附件二推荐书目中的图书,完善图书借阅制度,达到《方案》中规定的借阅量。
多渠道营造读书氛围,做到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加强报栏、图书走廊、书吧等的建设。教导处进一步完善师生评价制度,将学生的读写能力纳入考核。改革课程设置,确保学生每周至少有1课时的阅读时间,每两周有至少2课时的专门写作时间。政教处、团委采用家长会、开设阅读讲座等形式对家长进行培训,让家长认识到阅读对孩子学习成长的重要性;通过印发《致家长一封信》,定期给家长推荐优秀书目,让家长为孩子积极购买书籍,与学校形成合力,督促孩子阅读。
师生同读共写,切实完成各自既定目标。组织开展教师专题读书活动,每位教师每学期读书不少于5本,每学期撰写教育随笔或读书笔记不少于5篇。加强对学生的读书指导,按照规定书目举办1—2次读书专题辅导会,组织开展了读书征文、主题演讲、诗文朗诵、经典诵读等系列读写活动。学生把阅读当成自己学习的一部分,培养自己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背诵量和阅读量,完成推荐书目的阅读。写读书笔记不少于10篇。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读书写作活动,落实督促与评价。教导处负责全校学生读写活动的规划、督促、评价、考核。通过建立了“晨诵、午读”制度,研发校本课程,保证阅读时间,充实阅读内容等措施,同时结合多元评价体系,纳入综合评价,确保阅读和写作的效果。
本学期举办“六个一”活动:一次师生读书征文、一次师生同题作文比赛、一次师生读书演讲比赛、一次读书之星评选、一次学生语文、英语阅读与写作能力专项检测,其结果纳入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