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新是监狱管理的必然性选择
[摘要]社会变革和新旧体制的转换使得监狱的管理必须突破传统的管理模式,变封闭式管理为开放式管理,变单纯惩罚式管理为多种手段并用的综合治理。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和成熟,为这种模式的转变即监狱管理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契机。闭路电视监控系统、智能化门禁系统、智能化报警系统的实施与应用大大增强了监管安全的保障度和自动化控制程度,使得袭警、越狱的恶性事件大大减少。论文格式然而罪犯个人收入、消费、接见与考核在诸多的监狱中仍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和困惑。这些问题和困惑若不予解决,将会影响狱政管理目标——“重塑犯人为合格公民”的实现。罪犯大账管理系统的构建将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条管理创新之路。
一、监狱管理创新的必然性
随着狱政管理学中 “文明管理原则”的提出,监狱管理越来越重视对犯人自身权益的保护。监狱在承担着发挥刑法惩罚功能的同时,也肩负着对犯人的生活、犯人的权利的保障功能。这就使得监狱管理必须对罪犯的档案、教育改造、生产生活、探监情况等信息了如指掌,随时能够依需要提供有关资料的查询、统计、数据处理服务。虽然近几年在监狱管理局倡导的“依法治监、科技强警”战略指导下,闭路电视监控系统、智能化门禁系统、智能化报警系统得到了一定的应用,部分监狱已经体会到实行监狱管理信息化的好处和必然性,但涉及对犯人的生产、生活、接见等基本权益保护的信息管理系统则少之又少,即使市场上有类似软件,但因数据访问效率不高、整体性能欠优、操作烦琐且可扩展性不强而被打入冷宫。因此不少监狱仍然承续着费时费力、工作烦琐且效率极低的人工管理方式。这很难解决现实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和困惑——如何实现罪犯个人收入、消费、接见与考核的透明化、公正化,如何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如何降低干警的工作强度、加强对其工作的监管力度、提高其工作效率。这些问题和困惑若不予解决,将会影响狱政管理目标——“重塑犯人为合格公民”的实现。罪犯大账管理系统的构建将为监狱实现对上述问题的解决提供一条管理创新之路。
二、监狱管理的问题和困惑
随着国民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相当部分的罪犯家属关心的不是罪犯的改造情况,而是罪犯在狱中的生活情况,探监时不仅送吃、送穿、送用,而且给罪犯的零花钱少则几百,多则上千甚至过万,这使得一部分罪犯在监狱里仍然过着高消费、高享受的生活。同时由于监狱内部对犯人的资金使用监管不到位,加上不少监狱以创收盈利为导向,使得罪犯自身的资金流向不清晰,干警与罪犯(或罪犯家属)之间的权钱交易也时有发生。这些必然严重影响对犯人重塑的目的,也与平等地对待罪犯的新型监狱管理理念不符。对于这种情况的发生,罪犯家属本身虽有不妥之处,但也暴露了监狱内部管理的诸多问题。
1.由职能分工的细化带来的管理空白地带。监狱内部的警察职能的分工日益细化,往往是某一单项的任务都有相应的人员在从事,这种职能的分工可以使监狱警察专门研究、探讨此单项工作的方法、步骤和策略,并且能做得很精、很细,但涉及两项或多项任务的综合部分或交叉部分则往往成了管理的空白地带。比如:负责接见款管理的人员注重资金的数量和收讫的正确性,负责开账卖货的人员则侧重在货物的给付和犯人款项的扣除,确保物品进出的正确性和资金的收取,但对于此人是否应限制其消费,怎样限制则不会去关注。
2.信息流不对称。在职能分工细化的前提下,若信息流不对称则造成许多信息孤岛,各部门自成体系,造成了信息资源的严重浪费,甚至引发诸多的管理漏洞:罪犯本来不该透支的被大量的透支,罪犯消费的关系户增多,本不该发生的利益交换关系时有发生„„
3.资金流和物流的分开管理。目前一些监狱对罪犯的大账进行计算机管理,但对罪犯资金存款和供应站货物进销存是由两个独立的系统分开运行或操作,造成犯人购物时刷卡和打
单分开,没有统一消费平台,并且没有罪犯相片识别功能,造成前台权限过大、随意性过强、罪犯的资金消费不明晰等现象的发生。由于资金流和物流的分开造成很多违规行为的隐蔽性,很难从操作人员自身提供的报表中去追踪。这些问题的解决单靠教育手段、人的监督是远远不够的,实践证明也是收效甚微的。笔者认为,只有通过现代科技手段 计算机管理的信息化充分整合与构建才能最终给予解决。计算机信息化充分整合管理有着人工管理中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它能够把复杂、烦琐的事情变得简单,减少操作、统计中人为的干扰,对体系实施中的各种指标、数据进行分析、汇总,从而为体系执行情况做出快速反应,最终使过程的推行与实施得到适时监控。
三、罪犯大账管理系统的构建
本系统的构建主要从监狱罪犯一卡通消费结算入手,把监狱内犯人收入、消费与结算的数据流、信息流、资金流进行充分的整合,实现对管教数据日常管理、安全保密、随时统计、及时检索、适时分析,从而实现对罪犯文明管理的透明化、公正化,强化监管的力度,减轻民警的工作量,释放有限的警力。
1.罪犯大账管理系统的技术要求及组成建构
罪犯大账管理系统在系统结构方面采用C/S模式,服务器操作系统采用Windows NT、Windows 2000或Windows XP,客户机平台则可以是Windows 98,Window NT,Windows 2000,Windows XP等,数据库采用SQL Server 2000。系统的开发平台是 Visual C(VC)6.0,采用ADO技术,并用ODBC(open database connection)方式连接数据库。系统功能设计方面则采用VC开发的C/S模式应用程序,提供系统管理、标准数据库维护、资料管理、数据处理等主要功能。
构建的罪犯大账管理系统由“接见款管理系统”、“储值卡管理系统”、“POS销售管理系统”、“医院管理系统”、“进销存管理系统”、“自主查询管理系统”、“后台系统管理”7个部分组成。
2.罪犯大账管理系统的功能建构
(1)存款方面(涉及“接见款管理系统”和“储值卡管理系统”)。犯人家属探监交款时,监狱接见收款工作人员在收款的同时把犯人的存款情况直接在“接见款管理系统”中录入,并打印“接见存款单”给犯人家属,此时犯人所持的储值卡即可收到存款。从而实现存款和收款的同步性。当家属存款达到监狱规定的最高限制额时,系统将予提醒并拒绝受理。并且接见款的情况可以在接见款明细表中体现,监督管理人员只要轻点鼠标便可分时间、队别和犯人编号等进行单一或复合查询、统计和分析,实现对犯人接见款的监督管理。
(2)消费方面(涉及“超市POS前台管理系统”、“医院POS前台管理系统”、“食堂POS前台管理系统”、“图书POS前台管理系统”)。监狱的超市、医院、食堂、图书前台销售人员须以自己的姓名和密码进行登录,且每一笔消费单上都会体现此销售人员的姓名和具体的操作时间,实现了人员责任的明确化和问题出现时的可追踪性。犯人只能通过刷卡,才能进入消费系统,才能进行消费,系统不支持犯人现金消费。并且犯人的消费受到“限制消费日期”、“每日消费次数”和“每次最高消费额”的限制。
对于“限制消费日期”、“每日消费次数”和“每次最高消费额”监狱可以根据犯人的宽、严管情况进行设置。在消费过程中,论文格式若犯人的卡余额不足时,则计算机会自行提醒并不受理透支消费,杜绝了犯人消费的透支。在软件程序设计时,须执行先刷卡后消费的操作程序,消除先消费后结算中因卡余额不足造成退货、删除部分商品清单甚至重复操作的低效率行为。
(3)物料管理方面(涉及进销存管理系统)。首先,基础设置设计为自定义式。“计量单位”、“收发类别”、“物料分类”、“仓库档案”等基础信息可以根据监狱自身的情况进行设置。如:物料分类可以分为:日常用品(规范用品、普通用品),烟类,食品类(面
类、饮料类、水果类和其他类),药品类,小炒类等,也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进行调整。其次,物料档案的物品条码的建构为多重设置即对同类物料有多个条码且销价相等时,可以在一个物料档案中同时设定多个条码,从而大大简化了物料的重复设置,使物料档案简洁、明了。再次,软件任务栏要求有强大的过滤、定位、刷新功能,才能提高对物料档案和物料进、入库的录入和查询。当然采购入库单、其他入库单、POS销售出库单及其他出库单应与其自身的单据列表相结合,实现单据与汇总表的整体综合和一一对应转换关系,大大提高对商品录入、查询和追踪的效果,从而为操作人员或监管人员提供快速的信息查询服务。
存货核算方法采取月移动平均方法进行成本核算以保证会计数据的连续性、稳定性和方便性。账表和统计分析的功能应该具备全方位、多角度的功能,即应包括“进出库流水账”、“物品进销差额一栏表”、“销售分类汇总表”、“进销存汇总表”、“商品名称小计汇总表”等统计报表,同时大大缩减操作的时间——在分秒之间便可完成(人工统计或市场上的现有软件系统则往往需要数天甚至数个星期才能做好这些统计报表),从而大大提高了各种账表的做账效率。最后,还应同POS消费系统相衔接,只有两者结合才能形成完整的物流信息。
(4)储值卡管理方面(涉及储值卡管理系统)。储值卡管理系统涵盖了犯人所有进、出资金的情况和卡余额情况。其内容包括犯人档案管理、论文储值卡资金流管理、零用金管理、汇款管理、注销管理、队别变更管理、食堂订菜管理,内容的全面性设计是目前任何一套监狱管理系统都无法比拟的。同时与POS消费系统和接见款管理衔接,形成了完整资金流信息,犯人的资金进出情况一目了然。如想知道某犯人在9月份的资金进出情况,只要打开储值卡总账表就清楚无疑了。储值卡总账表由“犯人编号”、“犯人姓名”、“期初余额”、“队别变更转入款”、“零用金”、“劳动报酬”、“接见款”、“汇款”、“本期收入小计”、“队别变更转出款”、“损坏丢失物品扣款”、“外诊批准转出款”、“POS消费”、“现金支取”、“外购非处方药”、“小炒消费”、“本期支出小计”和“卡余额”组成,并且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增减。当然储值卡零用金充值的设计建构必须具备批处理的功能,即可以按队别进行零用金的录入处理,几秒钟便可完成整个队别犯人全部零用金的录入工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劳动报酬和汇款录入的程序进行简化设计,即降低录错率,提高了录入人员的工作效率。注销管理实行关联内容设计,操作人员只要点击犯人编号,按下注销按钮即可完成注销任务,方便简捷。
以前瞻性的眼光为储值卡充值模块预留了“银行自助划拨”的接口,为将来实现犯人资金的银行自助划拨铺平了道路。在没有实现自助划拨前,监狱内部可以通过接见款管理和汇款管理业务来实现这项功能。当然完备的统计报表设计也是必不可少的,应包括“储值卡总账报表”、“储值卡明细报表”、“队别明细报表”、“犯人注销明细表”、“犯人队别变更明细表”。
(5)自主查询方面(涉及犯人自主查询管理系统)。自主查询的设计必须具备两方面的特点:第一,自主查询内容的完整性。在以往的自主查询设计中,犯人只能查到自身的卡余额,而不能查到自身资金的进、出、存的情况。因此在设计建构中不仅要能查到自身卡的余额,而且能够查到自定义时间内的收入和支出明细,提高了对犯人资金管理的透明度,增强了对犯人自身合法权益的保护。第二,操作必须方便,具备自动的界面恢复功能,提高自主查询的效率。
(6)后台系统管理方面(涉及系统管理系统)。后台系统管理权限可以根据操作人员的职责进行分配,并可实时监督操作人员的工作情况,以便更好地管理操作人员。同时权限的分配可以逐层、逐级进行,实现制单人员的可操作、可查询、可修改性,同时也实现了相关人员可查看、不能删除、不能修改的资源共享的目的,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的干预和计算机自身功能的智能化。
3.罪犯大账管理系统的建构应注意的问题
(1)系统所含内容的完整性,资金流和物流的充分整合,非接触式卡(又称射频ID卡)集多重功能于一身,网络安全性、稳定性高,先进性与前瞻性相结合,界面友好、易学易用、容易维护,权限管理的灵活性、适用性,多维报表数据查询、分析,单据直接连查,是系统构建设计的整体思路。
(2)与系统相配套的设备选型应注意所选设备要满足现场环境的要求、稳定可靠,性能价格比高,备件供应充分、更换简便,而且系统中的控制设备要提供与其他子系统联动的接口,以满足系统优化、系统集成的要求。
(3)选择适合的信号传输方式,优化传输网络,并注意对线缆的选择和技术处理,如屏蔽、保护等。适合的传输方式、使用高性能的线缆、进行良好的屏蔽保护,能够有效地减少环境电磁场的干扰和信号的衰减、失真等,是系统可靠性的保证。
(4)做好接地和防雷处理,在工程施工时,应注意对管线的处理。应尽量避免线缆的接续,必须作接头时,要对接头做好防水、绝缘的处理;所有管线均应穿金属管或线槽进行屏蔽,并做好接地;系统调试应按顺序进行:设备安装前首先进行单项设备调试,安装后再进行子(分)系统调试和系统联调。
主要参考文献
马新学.中西方监狱管理个案分析与系统工程应用[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1996,(1).刘海平,田金龙,刘向阳,等.智能化自动监控与报警系统在监狱管理中的应用[J].山东科学,1999,12(4).曹惠民主编.管理会计[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9.吴占英.狱政管理研究思路新探[J].法学,2005,(2).信息化与监狱管理创新同行 黄裕章
第二篇: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必然性
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必然性:
事实表明,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及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都不能完成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中国期待着新的社会力量寻求先进理论。这时俄国十月革命
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而五四运动促进了其在中国的传播和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所以这种全新的社会力量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基础是必然的。
正确性:
(1)马克思主义使得中国先进分子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马克思社会科学主义
(2)当时经济文化落后,军阀混战,帝国列强侵略下的中国只有靠马克思主义的指引才能找到真正的解放之路
(3)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是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关键,它联合了工人农民和士兵等,具有雄厚的群众基础
(4)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思想条件,其理论也成为共产党党内的指导理论。
历史证明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
选择共产党的必然性: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因辛亥革命失败而迷茫的人民群众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为他们的斗争开拓了通向胜
利的新航道。从此,领导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振兴中华的伟大使命,历史地落到了中国共产
党的身上。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为之一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以后,“中国改
换了方向”。
正确性:中国共产党一开始便旗帜鲜明地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观点来观察和分析中国的问题,并且深入到工人中做群众工作,它作为最先进的阶级——工人阶级的政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中国广大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是
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根本对立的;它掌握着马克思主义这个锐利的思想武器,正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为中国人民对于
中国社会问题的解决指出了一条基本线索,指明了走向胜利的道路。中国共产党破天荒地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它的全部活动都是为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谋利益的,是为他
们的解放事业服务的,它就敢于相信、发动和依靠群众。中国共产党采取群众路线的革命方法,这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政党和政
治派别没有也不可能采取的。它解决了其他党派、团体所解决不了的中国革命的对象和动力问题,采取了其他党派、团体所没有采取
过的依靠群众的革命办法。这个情况表明,它能够胜利地担当起领导中国革命的历史责任。选择社会主义的必然性: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不适合中国国情,不符合中国人民的意志,不为中国人民所欢迎.也是是中国国内封
建势力所不允许的。总之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从根本上决定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政策及
其领导的中国革命的不断胜利,促使民族资产阶级放弃了“第三条道路”。资产阶级的共和
国让位于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是近代中国
历史发展的必然。
进步性: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最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能最大限度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消灭了剥削,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五四精神
时代在变,五四精神没有变。五四精神说到底就是振兴中华的爱国主义精神。当代青年要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崇高责任,经受住这场金融危机考验,就必须弘扬五四精神,在战胜金融危机中,不屈不挠,顽强进取,杀出一条成功之路来。战胜金融危机,在危机中求得生机,要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摆脱浮躁,耐得寂寞,绝不好高骛远。战胜金融危机,还要勇于创业,善于创业。金融危机确实给我国经济发展,特别是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但只要我们不为危机所吓倒,能够看到危机中所孕育的机遇和希望,就一定能够在挑战中寻得自我发展的良机。
五四运动所倡导的民主科学,实际上就是一种“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既然是中国青年的光荣传统,是五四精神的灵魂所在,就必须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扬。其实,当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的青年们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更需要大力弘扬创新精神。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只有不断提高青年们的创新能力,才能提高国家的创新能力,并形成一套完整的创新体系,把我国各项事业推向一个新高潮。五四”精神对塑造育人观的重要作用
1、什么是五四精神
五四运动的意义在于它既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群众爱国运动,又是一个伟大的新文化运动。而这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內容是提倡民主和科学。就连我们现在所用的白话文,都是从「五四」开始倡导的。纪念五四运动,就是为了发扬五四精神。那什么是五四精神呢?有的人认为是爱国主义,有的人认为是民主与科学,有的人认为是解放思想、不断创新,有的人认为是理性精神、个性解放,有的人认为是勇于探索、追求真理,有的人认为是破旧立新的革命或变革,有的认为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等等。实际上这些说法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它们都是“五四精神”的方方面面。爱国主义是其精神泉源,民主与科学是其中的核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解放思想、实行变革是民主与科学提出和实现的途径,理性精神、个性解放、反帝反封建是民主与科学的内容。五四运动的精神可以用「爱国、进步、民主、科学」这八个字来概括。
2、弘扬“五四”精神对塑造教育者育人观的作用
“五四”精神同育人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五四”精神是教育者育人观的一种表现形式,“五四”精神是育人观的精神支柱,是教育者育人观的灵魂,也是教师师德的重要保证。所以,应认识到弘扬“五四”精神必须与育人观的塑造结合起来。
“五四”精神是教育者育人观的蓝本,“五四”精神的主要内涵“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正是育人观的最好体现。试想,没有爱国精神的育人观能培养出为国家作贡献的人才吗?没有进步、民主和科学的育人观,国家能培养出能为人类文明的进步而奋斗终身的人吗?全民素质的提高、中华民族的复兴难道不需要“五四”精神吗?因此教育者对育人观的塑造必须体现在“五四”精神的内涵,并在继承“五四”精神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将其发扬光大。传递好“五四”神圣的火炬,把“五四”精神一代代继承下去。
教育要不断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建设者、管理者和领导者,并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因此,我们必须做到:
1、了解五四运动内涵,学习“五四”精神,继承中华传统文明的优秀成果,把握中华人文精神的精髓,弘扬爱国主义。
首先,我们必须了解五四运动,学习“五四”精神的精髓,先贤们所追求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说到底就是为了振兴中华民族。我们本身必须先要有爱国主义精神,才能培养出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学生。其次,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了解诸子百家,把握中华人文精神的精髓。五四运动砸烂了代表封建思想的“孔家店”,但是与先驱们的期望不相吻合的是在打破封建桎梏的同时,中华文化存在了一定程度的断裂;现在我们对美国、日本、欧洲,外面形形色色的其他事物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但是对我们自己民族的文化知之甚少,特别是在经过十年浩劫之后,知识青年鲜见能够无障阅读先秦诸子文章。今天社会的科学、技术与经济得到了高速的发展,但人们在科技与经济的疾速变换面前迷失了自我;在西方道德相对主义对我们也造成的某种程度的混乱,人们也存在过度物质追求的趋向,而面对这种情况有识之士四处寻求能够统一人们思想、能够统一自我的观念、信念,西方也掀起了一阵对中国传统的儒释道三大思想流派的研究热潮;在方法论方面,西方传统的分析方法无法更为有效地在日益错综复杂人与人、人与环境、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中运用,中国与东方传统的整体思维方法日益为人们所认识、也越来越多地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作为中国人,更有必要回顾民族灿烂的文化、从中汲取养分,从而认识人存在的意义、把握人与社会发展的方向,续写民族伟大的历史。总之,没有民族性就没有世界性。
2、要善于学习,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发展自己的艺术修养、陶冶情操,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全面提升自身作为人的素质,从而使自己获得更好的进步。
要学习现代科学知识与哲学思想,正确而深刻地认识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世界,对我们生存的空间有一个更为广泛、更为深入的了解,作为教师必须涉猎类别宽泛的学科知识,以期能够较为全面的了解本身、了解学生、了解我们的世界。世界上不存在孤立的知识。为此,哲学的修养必不可少。只有健全我们头脑中的科学理性、不断充实科学知识,才能保证我们的实践合乎于理性,才能保证我们的实践真实有效。
文学与艺术不同于科学,它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我们所生存的世界的本质;它为我们的头脑松开理性的约束、插上想象的翅膀,我们的感性直接触摸活生生的世界,让我们直接领悟到存在的真谛,让我们的心灵与创造直接相连。文学与艺术不同于科学,它从另一个角度使我们更深刻认识自己,它为人类生命力的勃发引导方向;文学曾经是我们了解人类的重要素材,现在人们更多依赖那些大众心理学、人际交往的学科知识;但是文学对人类的内心与本质的反映比起诸如大众心理学等学科更为深刻。只要人文艺术修养与科学修养并举的人才是一个平衡的健全的人。
3、树立崇高的师德。
新课程改革的各个环节是为适应新时期条件下的培育现代新人这个目标服务。要实现这个目标,要求广大教师务必树立崇高的师德。《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倡导的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既是良好的师德的体现,又是我们要大力弘扬的正气。人才的培育呼唤着崇高的师德。全面贯彻党的教
育方针,促进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的发展也呼唤着师德。因此我们要大力倡导教师职业道德八条规定,弘扬人民教师的浩然正气。弘扬师德和弘扬正气,对教师来说,就要做到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这是最基本的要求。热爱学生、教书育人是师德建设的好传统,集中反映了中小学教师的崇高使命和中心任务,体现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实质和精髓,要发扬光大师德精神,教师要不断提升自我职业道德的意识和能力,与时俱进,言传身教,身体力行,以自身职业道德水平的提升来促进教育工作质量的提高。
4、崇尚民主、科学,培养民主、科学的育人观
二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思想,使传统文化存在一些消极因素,比如“师道尊严”观念。这种观念对人的影响至今尚未彻底肃清,不少教师的民主意识还比较淡薄。教师缺乏民主、科学意识,也就不可能培养出具有民主、科学精神的学生。而“今日的学生,就是将来的公民”(陶行知),建设国家的“接力棒”不久将传到他们手上,如果他们从小缺乏民主、科学精神的培养,试问他们怎么能担当起“把我国最终建成高度富强、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历史重任呢?没有民主、科学的教育,便没有民族的未来。因此,教师是否崇尚民主、科学绝不是一件小事,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民主首先是一种思想,一种精神,一种权利。我们应大力学习和宣传民主精神,使每个人牢固地树立民主精神。作为科学,则是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不管对于什么事情,都应该主观符合客观,理论符合实际,从客观事实出发,反对从迷信和主观想象出发。如果离开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就成为一种纯粹的技艺。所以为了育人,教师必须从自身做起,才能培养民主、科学的育人观。
青年的特质不在于人的生理年龄,而在于活力四射的生活热情、富于批判精神、不断创新的心灵。因此我们必须学习、学习、再学习,更新观念、发展能力,不断创造一个全新的自我,创设有感情的学习情境,惟其如此才能以学生发展为本,帮助学生建构人生真理。同时我们必须以“五四”精神为指导,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使自己能更适应新时期教师职业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适应发展,谋求进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终身。
第三篇: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必然性
论中国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必然性
【摘要】历史的实践充分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近代社会经济、政治和革命发展、思想演变的必然结果,中国近代历史和人民选择共产党具有必然性。中国共产党的出现,成为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领导力量。文章从中国近代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社会背景、阶级基础、思想文化三个方面出发,深入分析和探讨了中国近代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必然性。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历史必然性
正确方向
领导力量
根本原因
任何政党的兴衰存亡,归根结底取决于它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作用,取决于人民群众对这种作用的认可程度。人民总是从历史活动的实践和比较中,不断寻找能够带领自己前进的领路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及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的历史中,带领中国人民彻底改变了中国社会的现状及人民的命运,将一个积弱贫困和四分五裂的旧中国建设成了焕然一新的新中国。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能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近代中国社会历史和人民的必然选择。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明确指出,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这个结论不但说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不是偶然,而且说明是近代中国社会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1、社会背景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近代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近代中国社会深刻变迁的进步产物。
1.1国运多舛——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救亡图存成为时代课题。
英国首先以鸦片和炮舰打开了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一直到1912年溥仪皇帝退位的多年里,几乎所有帝国主义强国都侵略过中国,先后对中国发动了大小数百次侵略战争,西方列强通过战争和武力威胁强迫中国签订各种不平等条约、协定、章程和合同。内容涉及政治、军事、经济、司法、文化教育各个方面。通过这些不平等条约列强蚕食鲸吞了中国大片领土。马克思当年评价中国说:一个人口占世界三分之一的幅员辽阔的帝国“不顾时势”仍然安于现状,被强力排斥在世界体系之外而孤立无依,因此极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来欺骗自己,这样一个帝国,终究要在一场殊死搏斗中死去。[1] 1.2数运不昌——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艰辛探索屡遭挫败,历史呼唤先进社会力量来领导中国社会变革。
1.2.1 1851年至1864年,洪秀全带领农民阶级发动了太平天国运动,建立新政权,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但是由于农民阶级的历史局限性,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失败,这充分证明农民阶级不是中国革命的领导者。
1.2.2 为挽救清政府统治危机,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科技,制造西式枪炮,创设近代企业,建立新式海陆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甲午战争证明以“自强”、“ 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的失败。自强运动不能挽救社会危机。
1.2.3 面对着瓜分危机,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于1898年发动百日维新运动。这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资产阶级的政治改良运动、思想启蒙运动。维新派力图在不触动封建根基的前提下,利用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度挽救民族危机,但是变法的失败证明这是行不通的。
1.2.4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时中国近代史比较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建立了中华民国,力图在中国实施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挽救救民族危机,但是辛亥革命最终并未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革命初衷并未实现。[2] 因此,五四运动以前,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探索失败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先进社会力量的领导、没有先进理论的指导,要解决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问题,必须找到能够指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革命的先进理论、必须找到能够领导中国社会变革的先进社会力量,事实表明:哪种理论能够对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历史课题作出正确回答,它就会成为中国人民的信仰,哪种政治力量能够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两大历史任务,它就能够成为掌握中国历史发展前进方向的领导力量。
1.3时运难挡——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历史条件相对成熟,中华民族复兴大业历史性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肩上。
1919年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诞生、世界大战爆发,帝国放松对中国的侵略。恰恰就是在这样的历史关头,在中国产生这一先进社会力量,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契机出现了,各方面历史条件相对成熟了。1920年李大钊与陈独秀交换了建党的意见。他们相约在北京和上海进行筹建活动,几乎是同时,在法国勤工俭学的蔡和森给毛泽东写信说:共产党,因为它是革命运动的发动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以中国现在的情形看来,须先组织它,然后工团、合作社,才能发生有力的组织。革命运动、劳动运动才有神经中枢。[3] 综上所述,历史的逻辑表明,应运而生的中国共产党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中国人民在救亡图存斗争中顽强求索的必然产物、理论的逻辑表明,应运而生的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这种结合是在各方面历史条件都相对成熟的情况下实现的,体现了历史的必然性。[4]
2、阶级基础
中国无产阶级在近代历史上随着近代工业的不断出现而产生、发展壮大。2.1 1840 年至1894年
即从鸦片战争到中日甲午战争前,是中国无产阶级产生时期。2.2 1895 年至1913年
即中日甲午战争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是中国无产阶级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由于世界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它们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也转向以资本输出为主。2.3 1914—1919 年
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到五四运动时期,这是中国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时期。且该时期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又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具体措施。五四运动之后,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马列主义传入中国,1921年共产党成立。这样,中国工人阶级“迅速地变成了一个觉悟了的政治力量”,“ 登上了政治舞台”。中国无产阶级开始走上自觉斗争的道路。这一时期成为工人运动发展的转折点。正是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水平、觉悟的提高,成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坚实基础。中国革命有了领导核心和革命方法,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中共二大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领导工农运动,进行国共合作,开展国民大革命运动。由于党处在幼年时期,大革命失败。[5] 2.4 土地革命时期 共产党适时调整政策,变化工作重心,争取农民支持,走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最终夺取全国政权的革命新道路。2.5 抗日战争阶段
共产党积极充分代表民族意志,促成国共第二次合作,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取得了中华民族近代史上的完胜的民族战争,同时积极进行抗日根据地建设和党的建设,壮大了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力量,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也得到了成熟。2.6 解放战争阶段
面对蒋介石挑起的反人民内战,共产党制定了正确的战略和策略,解放区积极迎战,国统区第二条战线相互配合,进而主动进攻,团结中间势力,最终打败蒋介石,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由局部执政到全国之争的伟大转变。
以上实践充分证明共产党能够担当革命任务,根据形势的变化调整工作重心,提出合适革命口号,从而最终实现救国救民的终极目标。这种历史选择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它应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需要中共居安思危,具有忧患意识,必须不断以自己的行动来赢得民心。[6]
3、思想文化
任何党派的产生纵然有它依仗的阶级基础与社会背景,但必须有其理论基石和指导思想的凭藉。这种作为党派指导思想的理论的萌生与拓展又必定际会于相应的文化氛围与文化契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而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绝不是从天而降,也不是信手拈来,而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几代人上下求索后的庄严选择。
当时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中国文化处于无序状态,众多中国人苦闷仿徨的时候,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了。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有如春风化雨,迅速而广泛地传播开来,并被一大批优秀的知识分子所接受、认同.马克思主义。后来就成了中国共产党诞生的理论基础,并成为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理论法宝,从而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主导中国亿万人理想、情操、人生价值、精神文明的一种思想、文化范式。3.1 马克思主义得以在中国传播、发展,并最终被亿万中国人所认同,是中国近代文化内在趋赴的必然结果。
所谓近代文化的内在趋赴,就是鸦片战争后,面对外国侵略者的强大攻势,先进的中国人已自觉或不自觉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脆弱,而开始了向西方寻求科学真理的坎坷历程。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人受过进化论思想的影响,这就为后来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作了铺垫。新文化运动所提倡的科学、民主,反对封建迷信,一方面体现了以唯物主义与无神论的思想来批判封建迷信和偶像崇拜,另一方面是传播科学知识.这就为过渡到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思想学说架设了桥梁。
3.2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近代中国得以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还在于有适合它生长、发育的丰厚的中国文化的土壤。
3.2.1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正好切合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现实,也即切合了中国传统的实用理性的文化心理。
3.2.2中国传统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和辩证法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传播提供了土壤。
3.2.3中国历史上无数次的农民起义的革命斗争传统也为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准备了心理条件。3.2.4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思想”理论,对于中国人接受“人人平等”、“各取所需”的共产主义学说也奠定了丰厚的心理基础。[7] 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是历史的,也是具体的,所以其先进性也不能是一成不变的,是需要与时俱进的。历史上很多政党产生之初也曾受到人民的拥护,但是就是因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脱离了先进性才会被人民所遗弃。中国共产党积极吸取了世界上第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苏共)执政74年失去政权的教训,并且进行反思,最终意识到只有始终保持和先进性才是其发展的动力和需要,这也是人民选择共产党的根本原因。随着时代的发展,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也在变化,共产党要想经受住各种考验,必须要始终坚持以执政能力建设为主线,始终坚持先进性建设为目标,只有这样才可以确保其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保持在最前列,成为人民的领导核心,才能无愧于中国近代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716.[2]吴汉全,陈天宇.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对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缘由的社会解读[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3:89-95.[3]《蔡和森文集》.人民出版社.1980.51.[4]许月明.应运而生的中国共产党——再论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必然.1006-2254(2012)14-044-03 [5]郑春奎.<<论中国共产党诞生的阶级基础>>.丽水学院学报第34卷第1期.2012.2 [6]齐万良,安悦君.中国共产党诞生是近代中国文化演进的必然[J].新疆社会经济,2000,05:7-11.[7]王才忠.《论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文化机制》.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4期
第四篇:近代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
从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演变看。鸦片战争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只有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才能获得民族独立和民主进步。在中国,哪一种政治势力能够领导人民赢得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就会取得引导中国走何种道路的主导权。
清末,曾爆发过太平天国农民运动,但是农民运动无法克服小生产者的阶级局限性,从而导致了它的失败。19世纪90年代,中国一批先进人士发动的戊戌变法引导了近代中国向资本主义的道路发展。但由于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还十分薄弱,民族资本主义阶级的社会基础十分狭窄,并且严重脱离群众,从而维新运动仅仅坚持了百日,便宣告失败。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社会矛盾的激化。在以孙中山为首的资本阶级革命派的带领下爆发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但是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使得中国又回到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状态。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随着五四运动的爆发,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1921年,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并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共产党依靠自身力量克服了“左”、“右”倾的错误,深入到人民中去发动、组织、武装和教育人民,在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过程中发展壮大,并逐渐主导了中国革命的方向。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集团作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其根本目的是实现蒋介石的独裁统治,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老路。国民党自恃有优势的兵力和美国的支持,悍然撕毁双十协定,全民发动内战,违背了全国人民迫切需要休养生息、和平建国的意愿。同时国民党内部腐败现象日益严重,对人民征收苛捐杂税,通货膨胀物价飞涨。从此彻底失去民心。同时,共产党代表了人民大众的利益,在解放区掀起了土地革命的热潮,民心所向。率领着人民军队,依靠着人民群众,为中国的光明道路而斗争。国民党内战的彻底失败,决定了共产党成为推动中国神会前进的主要力量,决定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然性。
总之,近代中国的发展史使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历史也证明,这一选择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奠定了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第五篇:监狱管理
对防范和处置罪犯应激性事件及突发危险行为的思考
近年来,随着监狱监管安全主业意识的不断强化,监狱对罪犯的日常管理日趋规范和严格,由此直接带来各类安全事故逐步下降的安全效益。但罪犯中突发的行凶伤害、自杀自伤等狱内重大案件隐患苗头和严重违纪呈现出阶段性上升,突出显现了当前狱情的严峻形势和复杂的发展趋势。笔者认为:罪犯遭遇应激性改造事件后导致的危险行为突发性强,已成为当前监狱安全防范工作的难点。本文拟从监管工作实际出发,对罪犯应激性事件及突发危险行为的防范和处置对策作肤浅探索,也是对当前健全、完善排查及防控机制的一些补充。
一、罪犯遭遇应激性事件的特点、类型及其表现
(一)、应激性事件的特点
罪犯遭遇的应激性事件一般具备以下四个特点:一是特定的对象和环境。特定对象指罪犯,特定环境指监狱,或虽然事件发生在监狱外,但产生的后果和影响却在监内;二是此类事件往往发生突然迅猛。罪犯本人缺乏心理准备,同时易引起民警处置滞后,或民警虽然知情,却未引起足够重视;三是事件的刺激强烈。在罪犯生活中属于标志性事件,对罪犯本人意义重大,或具有威胁性,强度足以对罪犯造成强烈的心理冲击。
四、事件的影响具有联动性。某一名罪犯遭遇的应激性生活事件还可能对其他罪犯产生情绪传染和心理联动。
(二)、应激性事件的类型
罪犯中具体的应激性事件多种多样,笔者将其概括为以下七种:一是家庭变故。例如妻子或女友有了外遇,妻子提出或正在办理离婚,罪犯赖信的家庭成员病重或死亡,亲情因故急剧淡漠或遭亲人抛弃,与家人亲友产生强烈的情感纠纷,家庭遭遇重大灾害或背负巨大的经济债务等;二是遭受意外伤害或患重大疾病。例如劳动生产中致伤残,患严重疾病久治不愈又保外无望,近期身体健康状况急剧下滑,受不确诊的病痛折磨等;三是案件隐情暴露或因违纪即将受严厉处罚。例如因余漏罪被提审或讯问,因重大违纪正在或即将被查处等;四是遭受他人威胁恐吓及剧烈的人际冲突。例如民警简单、粗暴管理,牢头狱霸欺压,弱势罪犯因狱内人际关系紧张而产生被害妄想等;五是个人生活境遇急剧变化。例如保外或假释收监,减刑延期,取消行政奖励,撤消事务犯,岗位调整等;六是自认为受到不公正待遇。例如拒不服从民警对某一件事情的处理或管理,片面认为监狱记功、表扬等执法活动弄虚作假,对民警工作方法强烈对抗,对禁闭、严管等行政处分和处罚强烈不服等;七是因环境诱因或心理暗示导致异常。例如因女民警、女职工随意的举动或不当的着装激发罪犯畸形心理需求,因攀比他犯劳动工种、行政奖励、会见次数等改造内、外环境所产生的心理强迫症状等。
(三)、罪犯遭遇应激性事件后的主要表现
人的心理承受力就如同“弹簧”,精神刺激的强度越高,“弹簧”所承受的压力就越大,当精神刺激的强度超过人的心理承受阀限,就极易造成罪犯的强烈情绪反应。具体表现为:失去自我控制能力,行为和思维受病理情感的支配而呈现出各种精神症状甚至意识障碍,从而直接导致自杀、行凶、破坏、冲逃等激情、冲动类危险行为的发生。
罪犯遭受应激性事件影响后,必然会导致罪犯强烈反应,大多会在短期内出现以下反常表现,如:心情抑郁、失眠、食欲不振、焦虑、幻听、兴奋、烦躁、拒绝劳动、迫害妄想、故意伤人、毁坏物品、精神异常和自杀企图等。但并非所有罪犯都会发生自杀、行凶、破坏、冲逃行为。
总得来说,罪犯对于应激性事件的反应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正常表现,即罪犯虽有明显情绪波动,但随着时间推移,可以逐渐接受事实和适应变化,对于整个事件会有相对客观理性的认识和评价;二是异常表现,即罪犯在最初的震撼期过去后,仍然拒绝从内心接受事实的发生或境遇的变化,并表现出严重的言行异常并有恶化的倾向。罪犯对事件的承受能力与其生活经历、文化水平、个性心理特征相关联,民警应对承受能力差的罪犯加以特别注意。
罪犯遭遇应激性改造事件后出现的危机活动期一般不超过4—6周,所以是完全有可能通过严密控管和针对性疏导得以缓解直至消除。
二、哪些罪犯在遭遇应激性事件后更容易产生危险行为
笔者结合监管安全工作实际及众多相关案例分析来看,以下几类罪犯在改造中更容易为应激性事件所困扰并在刺激后产生强烈的现实危险行为:
1、心理测试中心理健康水平较低、情绪不稳定、自律意识差、情感依赖性强、冲动敢为分值高的罪犯;
2、狱内现实改造表现中呈现敏感多疑、不信任他人的罪犯;
3、有较长的吸毒史或强烈的毒瘾的罪犯;
4、情绪反复易变,性格懦弱无力、在狱内处于明显弱势地位,具有偏执性人格缺陷的罪犯;
5、社会支持资源单一或缺乏的罪犯,如长期三无罪犯或被家庭抛弃的罪犯。
三、对罪犯遭遇应激性事件导致危险行为的防范与处置。
民警在日常工作中发现或掌握某一罪犯遭遇应激性改造事件后,应首先牢固树立“控制为先”的思想,分别在现场处置、报告、盯控、教育转化等工作程序上落实细节措施。
在现场处置时应依次做到:首先,迅速将当事罪犯置于民警直接有效的管理区域内,严防其单独活动或独处一室,禁止其接触或制造各类危险物品;其次,视情况果断使用警、戒具,有效隔离和分别控制矛盾双方,避免其接触各类危险物品后再次冲突,同时对违纪情节恶劣、责任偏大,不服管理和处罚情绪明显的罪犯要及时加戴戒具严管控制。
在狱情的报告、通报时应依次作到:最先掌握罪犯遭遇应激性事件的民警必须在第一时间内向分监区、监区值班领导报告,内容力求准确详实;监区领导应迅速将情况报告监狱狱政、狱侦部门及当天监狱、管教六科、特警大队值班领导和相关民警;同时,监区当天必须及时召开重大狱情通报会,向所属全体民警详细通报情况(重点是监内24小时正班民警和相关现场值守民警),并详细分工、指定专人、明确工作要求和责任,作好专门记录后落实签名手续以示负责。
在落实盯控工作时应依次作到:对当事罪犯收工前和进监后由责任民警实施定点搜身,重点搜查人身及劳动现场的工作机台、监内床铺、储物柜等个人物品;同时,及时将当事罪犯队列定位调整于特定位置,便于门卫民警协同清查,要及时查获、收缴可能的危险物品,深挖来源及用途;突出防范工作的细节和责任。如:针对劳动、放风、就餐、夜间等时段和监内、监外、学习及购物、娱乐现场等地段的盯控必须安排罪犯左右监视和贴身监护,民警针对互监包夹罪犯要详细教授工作方法,布置任务具体可行;对有自杀、行凶危险的罪犯在晚点名就寝后还必须进行一次彻底的全面搜查,夜间管理时段,要调整居住在“重控监室”,安排邻近罪犯彻夜盯防,民警要督促内值星员落实半小时查一次铺,必要时可掀开被子进行身体检查,确保罪犯没有机会实施危险行为;要及时建立“罪犯应激性事件跟踪处置工作记录本”,用于监区详细记录完整处置过程和各级领导检查督办情况,必须连同民警“值班记录本”和“分监区狱情日碰头记录本”一道实行严格的交接手续,确保狱情信息及处置工作的连续性。在教育转化时应依次作到:首先、迅速查清事实,切实掌握罪犯思想波动或违纪的真实原因,预测和判断现实危险发展趋势,及时安排当事罪犯可信赖的民警及罪犯进行谈话教育和舒缓引导;其次,业务部门和监区要及时指定专门民警对当事罪犯持续一段时间进行教育稳定和转化工作,引导当事罪犯正当宣泄不良情绪,给予其心理上适当支持,帮助其摆脱心理上的“孤独感”,引导其正确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讲明过激行为可能产生的危害,授予其自我处理危机的方法和途径;第三,充分调动对罪犯有益的社会资源,可主动与罪犯亲属联系,在关键时期鼓励关心当事罪犯,鼓舞其改造信心;最后,要清醒认识当事罪犯可能的思想波动和反复现象,不能单凭经验和罪犯短暂的稳定就轻信已彻底消除其危险,要坚持专管民警跟踪教育转化;期间对于那些已经过一段时间教育后,心理危机依然存在,转化效果不明显的罪犯,要及时建立危险犯专档,制定和落实长期的控管教育转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