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心理规律九
心理规律九:贴标签效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由于兵力不足,而战争又的确需要一批军人。于是,美国政府就决定组织关在监狱里的犯人上前线战斗。为此,美国政府特派了几个心理学专家对犯人进行战前的训练和动员,并随他们一起到前线作战。
训练期间心理学专家们对他们并不过多地进行说教,而特别强调犯人们每周给自己最亲的人写一封信。信的内容由心理学家统一拟定,叙述的是犯人在狱中的表现是如何地好、如何改过自新等。专家们要求犯人们认真抄写后寄给自己最亲爱的人。三个月后,犯人们开赴前线,专家们要犯人给亲人的信中写自己是如何地服从指挥、如何地勇敢等。结果,这批犯人在战场上的表现比起正规军来毫不逊色,他们在战斗中正如他们信中所说的那样服从指挥、那样勇敢拼搏。后来,心理学家就把这一现象称为“贴标签效应”,心理学上也叫暗示效应。
这一心理规律在家庭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如果我们老是对着孩子吼“笨蛋”、“猪头”、“怎么这么笨”、“连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做”等,时间长了,孩子可能就会真的成为了我们所说的“笨蛋”。
所以,妈妈必须戒除嘲笑羞辱、责怪抱怨、威胁恐吓等语言,多用激励性语言,对孩子多贴正向的标签。
第二篇:股市心理规律
股市心理规律.txt什么叫神话?请听男人向你表达爱意;什么叫传说?请听男人对你的承诺;什么叫梦境?请看你自己听到前两者时的反应。了解股市心理规律
前几期我们简单介绍了关于股票估值的一系列问题,对各种估值模型以及估值方法做了一定的梳理,不过,估值模型仅仅是股票投资的一种工具,实际上影响股票价格的因素数不胜数,股价实际上是所有投资者心理预期的反映,因此近些年学术领域兴起的股市心理学值得投资者关注,我们本期对此作简单介绍。
凯恩斯在其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描述道,也许有人以为:有些人以投资为业,他们是专家,他们所有的知识和判断能力超出一般投资者;若听凭无知无识者自己去从事投资,固然可以使市场变化多端,但专家之间互相竞争,也许可以矫正这种趋势。然而事实上则不然。这批职业投资者与投机者的精力与才干,大都用在其他方面。事实上,这批人最关切的,不在于比常人高出一筹,预测某一投资品在其整个寿命中所产收益如何,而在于比一般群众稍微早一些,预测决定市价的陈规本身会有什么改变。从会观点看,要使投资高明,只有战胜时间和无知的神秘力量,增加我们对未来的了解;但从私人观点来看,所谓最高明的投资,乃是先发制人,智夺群众,把坏东西让给别人。
凯恩斯作为经济学的鼻祖以及极为出色的股票投资者,他的这套理论也被称为傻瓜理论,即股票投资本身是一种类似博傻的戏,关键的是不要做最后一个傻瓜。而他所说的“神秘力量”则主要指以下四条所谓的市场原理。
第一项原理:市场总是走在前面。所有目前和潜在的投资者的总的看法通常不是某个人所能掌握的。也许“其他人”知道一些我们不知道的事情?我们永远不能确信。要走在市场认识并且在价格上已经消化此认识之前,是项艰巨的任务。
第二项原理:市场是非理性的。市场可能对事件反应非常快。但这同样是主观的、感情的并且被狂想所控制,这种狂想又被变幻的趋势所左右。有时候,价格与投资者的经济情况和利率同步波动,在大众的疯狂和冷漠中摇摆不定,而不是由证券价值决定。每个投资者都试图理性,但实际上却表现出非理性行为。
第三项原理:环境是混沌的。宏观经济预测通常太不精确,尤其明显的是,由于经济间的相互关系常常受到小的但非常关键的细节影响,这种细节可能改变一切,但无人可以预测到或猜测到。比较糟糕的是,这条结论适用于金融市场。
第四项原理:图形是自我实现的。这是由那些使用技术图形分析市场的技术分析师们创立的。如果许多人在相同的图形上画着相同的线,并且输入到装有相同决策软件的计算机中,则其效果是自我强化的。(文章仅供参考,据此进行投资所造成的盈亏与此无关。)
第三篇:小学生家庭教育心理规律
小学生家庭教育心理规律
家庭教育实际上是一门“动心”的艺术,如果不能把工作做到孩子的心坎上,其教育的效果往往会苍白而无力。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小学生家庭教育心理规律,希望有所帮助!
心理规律一: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
他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地分成两组:A组和B组,并且告诉A组的饲养员说,这一组的老鼠非常聪明;同时又告诉B组的饲养员说他这一组的老鼠智力一般。几个月后,教授对这两组的老鼠进行穿越迷宫的测试,发现A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B组的老鼠聪明,它们能够先走出迷宫并找到食物。
于是罗森塔尔教授得到了启发,他想这种效应能不能也发生在人的身上呢?他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又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正是“暗示”这一神奇的魔力在发挥作用。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接受这样或那样的心理暗示,这些暗示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妈妈是孩子最爱、最信任和最依赖的人,同时也是施加心理暗示的人。如果是长期的消极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就会使孩子的情绪受到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其心理健康。相反,如果妈妈对孩子寄予厚望、积极肯定,通过期待的眼神、赞许的笑容、激励的语言来滋润孩子的心田,使孩子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那么,你的期望有多高,孩子未来的成果就会有多大!
心理规律二:超限效应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如,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乃至反感讨厌。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
可见,妈妈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心理规律三:德西效应
心理学家德西曾讲述了这样一个寓言:
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0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2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
在这个寓言中,老人的方法很简单,他将孩子们的内部动机“为自己快乐而玩”变成了外部动机“为得到美分而玩”,而他操纵着美分这个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纵了孩子们的行为。
德西效应在生活中时有显现。比如,父母经常会对孩子说:“如果你这次考得100分,就奖励你100块钱”、“要是你能考进前5名,就奖励你一个新玩具”等等。家长们也许没有想到,正是这种不当的奖励机制,将孩子的学习兴趣一点点地消减了。
在学习方面,家长应引导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增进孩子对学习的情感和兴趣,增加孩子对学习本身的动机,帮助孩子收获学习的乐趣。家长的奖励可以是对学习有帮助的一些东西,如书本、学习器具。
心理规律四:南风效应
“南风”效应也称“温暖”效应,源于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的一则寓言:
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凛、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觉得春暖上身,始而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
故事中南风之所以能达到目的,就是因为它顺应了人的内在需要。这种因启发自我反省、满足自我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就是“南风效应”。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家庭教育中采用“棍棒”、“恐吓”之类“北风”式教育方法是不可取的。实行温情教育,多点“人情味”式的表扬,培养孩子自觉向上,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心理规律五:木桶效应
“木桶”效应的意思是:一只沿口不齐的木桶,它盛水的多少,不在于木桶上那块最长的木板,而在于木桶上最短的那块木板。
一个孩子学习的学科综合成绩好比一个大木桶,每一门学科成绩都是组成这个大木桶的不可缺少的一块木板。孩子良好学习成绩的稳定形成不能靠某几门学科成绩的突出,而是应该取决于它的整体状况,特别取决于它的某些薄弱环节。因此当发现孩子的'某些科目存在不足时,就应及时提醒孩子,让其在这门学科上多花费一些时间,做到“取长补短”。
心理规律六:霍桑效应
美国芝加哥郊外的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等,但工人们仍然愤愤不平,生产状况很不理想。后来,心理学专家专门对其进行了一项试验,即用两年时间,专家找工人个别谈话两万余人次,规定在谈话过程中,要耐心倾听工人对厂方的各种意见和不满。
这一谈话试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霍桑工厂的产值大幅度提高。
孩子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难免有困惑或者不满,但又不能充分地表达出来。作为母亲,要尽量挤出时间与孩子谈心,并且在谈的过程中,要耐心地引导孩子尽情地说,说出自己生活、学习中的困惑,说出自己对家长、学校、老师、同学等的不满。
孩子在“说”过之后,会有一种发泄式的满足,他们会感到轻松、舒畅。如此,他们在学习中就会更加努力,生活中就会更加自信!
心理规律七:增减效应
人际交往中的“增减效应”是指:任何人都希望对方对自己的喜欢能“不断增加”而不是“不断减少”。比如,许多销售员就是抓住了人们的这种心理,在称货给顾客时总是先抓一小堆放在称盘里再一点点地添入,而不是先抓一大堆放在称盘里再一点点地拿出。
我们在评价孩子的时候难免将他的缺点和优点都要诉说一番,并常常采用“先褒后贬”的方法。其实,这是一种很不理想的评价方法。在评价孩子的时候,我们不妨运用“增减效应”,比如先说孩子一些无伤尊严的小毛病,然后再恰如其分地给予赞扬……
心理规律八:蝴蝶效应
据研究,南半球一只蝴蝶偶尔扇动翅膀所带起来的微弱气流,由于其他各种因素的掺和,几星期后,竟会变成席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紊乱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蝴蝶效应”,并作出了理论表述:一个极微小的起因,经过一定的时间及其他因素的参与作用,可以发展成极为巨大和复杂的影响力。
“蝴蝶效应”告诉我们,教育孩子无小事。一句话的表述、一件事的处理,正确和恰当的,可能影响孩子一生;错误和武断的,则可能贻误孩子一生。
心理规律九:贴标签效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由于兵力不足,而战争又的确需要一批军人。于是,美国政府就决定组织关在监狱里的犯人上前线战斗。为此,美国政府特派了几个心理学专家对犯人进行战前的训练和动员,并随他们一起到前线作战。
训练期间心理学专家们对他们并不过多地进行说教,而特别强调犯人们每周给自己最亲的人写一封信。信的内容由心理学家统一拟定,叙述的是犯人在狱中的表现是如何地好、如何改过自新等。专家们要求犯人们认真抄写后寄给自己最亲爱的人。三个月后,犯人们开赴前线,专家们要犯人给亲人的信中写自己是如何地服从指挥、如何地勇敢等。结果,这批犯人在战场上的表现比起正规军来毫不逊色,他们在战斗中正如他们信中所说的那样服从指挥、那样勇敢拼搏。后来,心理学家就把这一现象称为“贴标签效应”,心理学上也叫暗示效应。
这一心理规律在家庭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如果我们老是对着孩子吼“怎么这么笨”、“连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做”等,时间长了,孩子可能就会真的成为了我们所说的“笨蛋”。
所以,父母要多用激励性语言,对孩子多贴正向的标签。
心理规律十:登门槛效应
日常生活中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在你请求别人帮助时,如果一开始就提出较高的要求,很容易遭到拒绝;而如果你先提出较小要求,别人同意后再增加要求的分量,则更容易达到目标,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登门槛效应”。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也可以运用“登门槛效应”。例如,先对孩子提出较低的要求,待他们按照要求做了,予以肯定、表扬乃至奖励,然后逐渐提高要求,从而使孩子乐于无休止地积极奋发向上。
第四篇:心理咨询师案例问答题规律总结
案例问答题规律总结
2012年5月
1、本案例中,求助者出现了哪些认知上的错误?
2、本案例中,最恰当的近期咨询目标是什么?
3、该求助者比较内向,若在咨询中出现内向型沉默应如何处理?
4、对求助者表达真诚应注意什么?
考题新思路与新特点分析:
1、二级题型出现在三级考试。所谓二级题型,指理论联系实际的考题,如第1问和第2问。这种考题谁都可以回答,但都难答全,有赖于平日基本功。
2、模糊诊断。第一次没有考诊断,说明实用派考虑到诊断困难的真实情形,所以避重就轻。
3、咨询心理学成为绝对重点。
11年11月
1、理性情绪疗法的操作过程?
2、如何处理阻抗?
11年5月
1、如何对求助者的心理冲突进行评定?
2、如何与求助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3、简述合理情绪疗法中合理信念与不合理信念的区别? 10年11月
1、本案例恰当的近期和远期咨询目标是什么?
2、如果采用合理情绪疗法,请按照ABC理论,分析一下该求助者的ABC各是什么?
3、如果采用合理情绪疗法,请说出修通阶段可以使用的两种技术是什么?
10年5月
1、咨询师怎样与求助者商定咨询方案,内容包括哪些?
2、咨询时怎样与求助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3、合理情绪疗法修通技术的内容? 09年11月
1、阻抗的表现形式?
2、心理咨询各种方法有效的的共同因素? 09年5月 1摄入性谈话时应注意哪些内容?
2、合理情绪疗法的主要原理和过程。
3、转介时应注意什么?
08年11月
1、如何表达共情?
2、阳性强化法过程及注意事项? 08年5月
1、如何表达共情?
2、咨询效果评估的维度和指标? 07年11月
1、不恰当的提问方式?
2、咨询目标的有效特征?
3、阳性强化法的原理及工作程序? 07年5月
1、合理情绪疗法的原理及ABC?
2、简述合理情绪疗法的过程?
3、面质技术的注意事项?
总结:10次国考中——
合理情绪疗法 6次 :11年11月,11年5月,10年11月,10年5月,09年5月,07年5月
阳性强化法 2次:08年11月,07年11月 共情 2次:08年11月,08年5月
如何建立良好咨询关系 2次:10年5月,11年5月 阻抗 2次:11年11月,09年11月 如何对求助者的心理冲突进行评定 1次:11年5月近期和远期咨询目标 1次:10年11月 咨询方案的内容 1次:10年5月
咨询方法有效共同因素 1次:09年11月 摄入性谈话注意事项 1次:09年5月 转介注意事项: 1次:09年5月 咨询效果评估指标 1次:08年5月 咨询目标的有效特征 1次:07年11月 不恰当的提问方式 1次:07年11月 面质技术注意事项 1次:07年5月
附加主题(重点提防): 初诊接待注意事项
摄入性会谈确定会谈内容和范围所依据的参照点 选择会谈内容的原则
不恰当提问带来的消极影响
尊重、热情、真诚、积极关注的注意事项 咨询关系匹配求助者所具备的条件 倾听中容易出现的错误
心理咨询师对咨询目标存在的错误观念 面质适用的矛盾
心理咨询的一般程序 需要咨询师保密的内容 保密例外情况
遵守保密原则的重要性: 对依赖的处理
结束咨询关系时咨询师应遵循的原则
简答题答案
一、合理情绪疗法(略)
二、阳性强化法
(一)基本原理:阳性强化法属于行为疗法,基本原理是操作条件反射。行为主义理论认为行为是后天习得,如果得以持续,一定是再被它的结果所强化。如果想建立或保持某种行为,必须对其施加奖励。以阳性强化为主,及时奖励正常行为,漠视淡化异常行为,这种方法就叫阳性强化法,(二)工作程序:
1、明确目标行为;
2、监控目标行为;
3、设计干预方案,明确阳性强化物;
4、实施强化;
5、追踪评估。
(三)阳性强化法使用注意事项:
1、目标行为单一具体;如果有多个行为要改变,需要一个一个地进行,不可同时进行。
2、阳性强化应该适时、适当,应该在目标行为出现时进行,不可提前或错后。对目标行为的强化也要强度适当。
3、随时间进程,强化物可以由物质刺激变为精神奖励,待目标行为固化为习惯后,最终可以撤销强化物。
(三)行为矫正的四种常用方法:
1、增强法。
2、惩罚法。
3、消退法。
4、代币管制法。
(四)建立新行为的常用技术:
1、行为塑造技术。
2、行为渐隐技术。
三、共情
正确理解和使用共情,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咨询师应走出自己的参照框架而进入求助者的参照框架。咨询师的共情不是要求必须有与求助者相似的经历感受,而是能设身处地地理解。3 表达共情要因人而异。一般来说,情绪反应强烈的比情绪稳定的,表达混乱的比表达清楚的,需要理解愿望强的比理解愿望一般的,应给予前者更多的共情。表达共情应把握时机,共情应适度。表达共情要善于把握角色——在角色上可以把自己当作求助者,但要善于把握咨询师-求助者的角色转换。表达共情要善于使用躯体语言。表达共情应考虑到求助者的特点和文化背景。8 咨询师应验证自己是否与求助者产生共情。
四、如何建立良好咨询关系
咨询师要做到以下五点:
1、尊重。
2、热情。
3、真诚。
4、共情、5积极关注。
五、阻抗
(一)产生阻抗的原因?
1、阻抗来自成长中的痛苦。
(1)开始新行为的问题。(2)结束或消除旧的行为的问题。
2、阻抗来自功能性的行为失调。
(1)阻抗的产生源于失调的行为填补了某些心理需求的空白,即求助者从中获益。
(2)阻抗的产生源于求助者企图以失调的行为来掩盖更深一层的心理矛盾和冲突。
3、阻力来自对抗咨询或咨询师的心理动机。
(1)阻抗来自求助者只是想得到咨询师的某种赞同意见的动机。(2)阻抗来自求助者想证实自己与众不同或咨询师对自己也无能为力的动机。
(3)阻抗来自求助者并无发自内心的求治动机。
(二)应对阻抗的要点。
1、通过建立良好咨询关系来解除戒备心理。
2、正确地进行诊断和分析。
3、以诚恳的态度帮助求助者正确地对待阻抗。
4、使用咨询技巧突破阻抗。
六、如何对求助者的心理冲突进行评定?
可按照神经症临床评定方法进行评定:
1、病程:不到3月为短程评1分;3月到1年评2分;一年以上评3分。
2、精神痛苦程度:可以主动设法摆脱1分,需借助外界2分,无法摆脱,即使别人帮忙也无济于事3分。
3、社会功能:轻微妨碍1分,显著下降2分,完全回避3分。
(2和3的评定至少要考虑三个月的情况,时间太短不可靠。)总分为3分,不够诊断为神经症;4-5分为可疑病例,需进一步观察确诊;总分不小于6分,神经症诊断成立。
七、近期和远期咨询目标
从大目标(终极目标)着眼,从小目标(具体目标)着手。所谓的大目标即终极目标,是促进求助者的心理健康和发展,充分实现人的潜能,达到人格完善。根据终极目标来确定具体目标,在实施具体目标时始终以终极目标为指导。
八、咨询方案的内容 咨询目标。双方各自的特定责任、权利和义务。咨询的次数和时间安排。一般每周1-2次,一次60分钟左右。4 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5 咨询的效果及评价手段。6 咨询的相关费用。7 其他问题及有关说明。
九、咨询方法有效共同因素
1、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建立和谐、信任关系,这是最基本的共同特点;
2、求助者求治的强烈动机、积极态度;
3、有一套双方都相信的理论和方法;
4、咨询师本身的特征;
5、促进求助者的认知改变、情绪调节、行为改善。
十、摄入性谈话注意事项
1.态度保持中性:不可暗示诱导以免丢失客观信息。2.提问避免失误:不能随便提问以转移求助者谈话。3.绝不讲题外话:除提问和引导语外,不讲题外话。4.扭转会谈内容:不以指责性语言阻止求助者谈话。5.不给绝对结论:摄入性会谈后不应给出绝对结论。6.诚恳结束会谈:不能生硬话语结束以免引起误解。
十一、转介注意事项
1、应当事先征求求助者的意见并说明理由。
2、咨询师应该向求助者介绍新咨询师的基本情况,尤其是其专业特长。
3、在转介时可向新咨询师详细介绍求助者的情况,提供自己的分析和看法,但不宜泄露求助者出于对自己的信任而提供的隐私。
4、如有必要,原咨询师可以和新咨询师交流,包括咨询情况,这属于职业交流,但一般不得干预新咨询师的咨询活动。
十二、咨询效果评估指标
(1)求助者对咨询效果的自我评估。
(2)求助者社会功能恢复的情况。
(3)求助者周围人士对求助者改善状况的评定,特别是家人、朋友和同事。(4)求助者咨询前后心理测试结果的比较。(5)咨询师的观察与评定。
(6)求助者某些症状的改善程度。
十三、咨询目标的有效特征 具体或量化的。2 可行。3 积极。4 双方可以接受。5 属于心理学范畴。6 可以评估。7 多层次统一。
十四、不恰当的提问方式
(1)为什么方式提问。(2)多重选择性问题。(3)多重问题。(4)修饰性反问。(5)责备性问题。(6)解释性问题。
十五、面质技术注意事项
1、要有事实根据;
2、避免个人发泄;
3、避免无情攻击;
4、要以良好咨询关系为基础;
5、可用尝试性面质。
十六、初诊接待注意事项
1、避免紧张情绪;
2、语言表达做到吐字清楚,语速适中,避免使用方言。
3、反复说明心理咨询中的保密原则;
4、说明心理测量功能的有限性;
5、咨询时的仪态做到不吸烟,不做多余的“下意识”动作。注意力集中。
十七、摄入性会谈确定会谈内容和范围所依据的参照点 1.根据求助者主动提出的求职内容。
2.根据心理咨询师在初诊接待时观察到疑点。
3.根据心理测评初步分析发现问题。
4.根据上级咨询师下达的会谈目标。
5.确定会谈的内容与范围。
十八、选择会谈内容的原则
1、可接受:适合求助者的接受能力,符合求助者兴趣
2、有效:对求助者的病因有直接或间接的针对性;对求助得的个性发展或矫正起关键作用;对深入探索求助得的深层病因有意义;对求助者症状的鉴别诊断有意义;对帮助求助者改善认知和正确理解问题有帮助
3、积极:对改变求助者的态度有积极作用
十九、不恰当提问会带来哪些消极影响?
1、造成求助者依赖。
2、责任转移。
3、减少求助者的自我探索。
4、产生不准确的信息。
5、求助者产生防卫心理和行为。
6、影响交谈中必要的概括与说明。
二十、尊重、热情、真诚、积极关注各有哪些注意事项?
(一)恰当地表达尊重,需要理解以下几点: 1 尊重意味着无条件接纳。2 尊重意味着平等。3 尊重意味着礼貌。4 尊重意味着信任。5 尊重意味着保护隐私。6 尊重意味着真诚。
(二)热情注意事项 在初诊接待阶段打好热情的基础。2 通过倾听和非言语行为表达热情。咨询中耐心、认真、不厌其烦,是热情的最好表达。4 咨询结束时,使求助者感受到温暖。
(三)真诚注意事项 真诚不等于说实话。咨询师表达真诚应遵循一个基本原则,即对求助者负责,有助于求助者成长。真诚不是自我发泄。3 真诚应实事求是。4 真诚应适度。真诚还体现在非言语交流上。6 表达真诚应考虑时间因素。7 真诚体现在咨询师的坦诚上。
(四)为了有效地使用积极关注,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积极关注就是辩证、客观地看待求助者。积极关注就是帮助求助者辩证、客观地看待自己。3 避免盲目乐观。4 反对过分消极。5 立足实事求是。
二十一、咨询关系匹配求助者所具备的条件
1、智力正常。
2、年龄适宜。
3、内容合适。
4、人格正常。
5、动机正确。
6、信任度高。
7、行动自觉。
8、匹配性好。二
十二、倾听中容易出现的错误有哪些?
1、急于下结论;
2、轻视求助者的问题;
3、干扰、转移求助者的话题;
4、作道德或正确性评判;
5、不恰当地运用咨询技巧,如询问过多、概述过多、不恰当的情感反应。二
十三、心理咨询师对咨询目标存在的错误观念有哪些?
1、认为咨询师应该保持完全中立的态度,不应该带有任何自己的价值观念。
2、认为咨询师应该给求助者灌输、传授一些正确的、健康的价值观。
3、有些咨询师把求助者的快乐、满足作为咨询目标。
4、有些咨询师把求助者能否适应环境作为咨询目标。
二十四、面质适用的矛盾有哪些?
1、言行不一致;
2、理想与现实不一致;
3、前后言语不一致;
4、咨访意见不一致。
二十五、心理咨询的一般程序是什么?
(1)资料的搜集。(2)资料的分析。(3)综合评估。(4)诊断。(5)鉴别诊断。(6)咨询方案的制定。二
十六、需要咨询师保密的内容?
1、求助者暴露的内容;
2、咨询过程中与求助者的接触过程。二
十七、保密例外情况?
1求助者同意将保密信息透露给他人 2司法机关要求咨询师提供保密信息 3出现针对咨询师的法律或伦理诉讼 4法律规定的保密问题限制如虐童 5求助者可能自伤或伤人
6求助者患有危及生命的传染性疾病 二
十八、遵守保密原则的重要性: 1 尊重求助者的自主性; 2 体现心理咨询师的诚信; 3 避免对求助者造成伤害; 4 使求助者获得安全感; 5 利于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二
十九、对依赖的处理?
1、咨询师务必向求助者讲清心理咨询的性质、发生效果的机制,使求助者对心理咨询有正确的认识,对咨询效果有理性的期待。
2、一旦出现依赖,咨询师应鼓励求助者自我探索,自己解决问题。
3、咨询师必须坚持正确的咨询理念,以促进求助者的心理成长为咨询的总目标,以促进求助者心理能力提高。
三
十、结束咨询关系时咨询师应遵循的原则?
1、清晰地认识到求助者的需要和想法。
2、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需要和想法。
3、对自己的离别体验,以及由离别体验所引起的内部反应有明确的意识。
4、应更加注意求助者的情感而不是观念,应鼓励求助者尽可能地表达自己的体验。
5、真诚地与求助者共同体验自己对咨询经验的感受。
6、对咨询经验中的主要事件加以总结,并与目前的现状相联系。
7、对求助者已经取得的变化给予支持性鼓励。
8、让求助者坚持记录自己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
附答题模板
诊断一般心理问题的模板
1、根据区分心理正常与异常的心理原则,排除精神病(障碍)。
2、心理问题由现实刺激引起。
3、心理问题无泛化。
4、社会功能受到轻度损害,仅出现学习效率下降。
5、病程时间短,近两个月。
6、并非由躯体疾病所引起。诊断严重心理问题的模板
1、心理问题并非由躯体疾病引起
2、按病与非病的三原则,排除精神病性
3、求助者的心理冲突有现实意义,有道德性质,属常形冲突,排除神经症。在心理问题范畴内,根据以下表现,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
(1)现实刺激强度大(2)持续时间长:三个多月(3)社会功能受损(4)反应泛化
第五篇:心理咨询师考试感受性变化规律
(一)适应
剌激物持续作用于感觉器官,引起感受性改变的现象叫适应。例如人将手放在热水中,起初觉得很热,但不久热的感觉逐渐减弱,这就是皮肤对温度的适应现象。视觉的明适应和暗适应现象是人们都曾感受过的,暗适应可以使人在微光下提高感受能力看清周围事物;明适应可以避免强光对眼的伤害。
大部分感觉都有适应现象,但各种感觉的适应速度和程度有很大差别。温度觉、压觉适应很快;嗅觉的适应速度也比较快,但有一定的选择性,有些气味适应较快,对另一些气味则较慢;昕觉的适应不太明显而痛觉则很难适应。
适应可引起感受性的提高,也可引起感受性的降低。适应的一般规律是持续作用的强剌激使感受性降低,而持续作用的弱剌激使感受性增高。感受性水平适应性调节的生物学意义是很明显的,它可以提高对弱刺激的觉察能力,并在超强刺激下防止分析器过分兴奋,使人能够更好地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与环境保持平衡,这对维持正常生命活动具有积极作用。
(二)感觉对比
感觉对比是指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剌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c这是同一感受器中不同刺激效应的相互作用的表现。对比分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两个剌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同时产生的感觉之间的对比叫同时对比。例如把一个灰色小方块纸放在黑色背景上看起来灰色显得亮些,放在白色的背景上则显得暗。物体的明度不仅取决于物体的照明及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而且也受物体所在的周围环境明度的影响。颜色也有对比效应。物体的颜色会受到它周围物体颜色的影响而发生色调的变化。如将灰色方块纸放在绿色背景上,看起来灰色纸块带有红色,放在红色背景上则看起来带有绿色。颜色对比在背景的影响下,向背景的补色方面变化。在纺织业、印染业、室内装饰、衣着等方面应考虑视觉对比的影响。在工业生产中,各种机器设备、管道等的表面颜色设计,都应考虑到对比现象。例如,机器设备的表面,采用浅灰、浅蓝或浅绿色,可以和墙壁的颜色调和,减弱对比,以减少视觉的疲劳。机器的重要操作部分则采用淡黄、白色或红色,加强对比,便于识别,以提高工作效率。
如两个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觉器,两种感觉先后发生时的对比叫继时对比。在冷水刺激皮肤后,微温的水就会感到热,吃苦药之后喝口白开水也觉得有甜味,都是继时对比的例证。
感觉对比可以增强感觉之间的差别,使人更好地区分不同物体。对工作中关键部位加强对比可以提高效率,防止差错,对次要事物减小对比可以减少视觉的疲劳。
(三)感觉的相互作用
指一种感觉在其它感觉的影响下发生感受性的变化。对某种刺激物的感受性,不仅决定于对该感受器的直接刺激,而且还决定于同时受剌激的其他感受器的机能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各种感受器的机能状态都有可能发生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例如,视分析器感受性可在弱的音乐昕觉影响下提高,在强的马达噪音影响下降低。又如咬紧嘴唇或紧握拳头,会感到身体某一部位的疼痛减轻一些,而强烈的声音剌激可使牙痛得更厉害。在红光照明下的物体看起来比在蓝光照明下的大些。
味觉、嗅觉和平衡觉等都会受其他感觉的影响而发生某种变化。例如食物的颜色和温度会影响对食物的味觉。摇动的视觉形象会使平衡觉破坏,产生呕吐现象。
各种感觉的相互作用的事例很多,影响的结果可以使感受性增高或降低。其中的规律尚未十分清楚,一般的趋向是弱剌激能提高其它感受器的感受性,而强刺激则产生降低的效果。
(四)联觉(synesthesia)是指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可以算作感觉相互作用的一种特殊表现。最常见的是视昕联觉,尤其是色昕联觉较易出现,即昕到一种声音会引起一种色觉。通常是低音引起深色觉,高音引起浅色觉。颜色刺激也容易产生联觉。如红、橙、黄等颜色类似太阳和烈火的颜色,往往使人产生温暖的感觉,这些颜色被称为暖色。蓝、青、紫等色,与蓝天、海水、森林的颜色相近,使人感到凉爽甚至寒冷,被称为冷色。此外,红、橙、黄等暖色还能引起接近感,有向前方突出的感觉。利用这些颜色装饰房间,可使宽大的房间在感觉上变小。冷色的效应正好相反,它们能产生深远感,有向后方退入的感觉。这些颜色能使狭小的房间在感觉上变大。
不同的颜色能引起不同的心理效应,在建筑设计和环境布置等方面应当考虑联觉。医院病房可根据联觉对不同病情起有益的影响。研究证明,淡蓝色可引起凉爽的感觉,对高热患者有益;黄色可刺激食欲;绿色对心理活动有缓和作用;而玫瑰色能使抑制、消沉的情绪振奋起来。工厂车间的色调选择也应考虑色觉的联觉现象。在余热较多的车间内宜用冷色,使人产生凉爽的感觉,可以起到辅助降温的作用。
(五)感受性的发展与补偿
感受性代表感觉的能力。它是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靠后天的生活经验而发展成熟的。因此,人的感受性不仅能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生暂时性的变化,而且能在个体实践活动和有意训练中获得提高与发展。由于每个人的生活实践不同,人的各种感觉的感受性发展各异。由于职业的训练,可使某些人的某种感觉的感受性明显高于一般人。例如,染色专家可以区分40~60种灰色色调,这是未经过训练的人绝对达不到的。
丧失某种感觉能力的人,由于造应生活的需要,可以在生活实践中发展其它健全的感觉来弥补。如失去听觉的人,它们可以凭着振动感觉来欣赏音乐。盲人有高度灵敏的昕觉、触觉和嗅觉,还有敏锐的振动觉。在街上行走时可凭借振动觉感受到障碍物。美国女教育家海伦?凯勒(HellenKeller),在2岁时因患猩红热而导致失明和失聪。她虽然又盲、又聋、又哑,在自己努力和家庭教师耐心帮助下,以优秀成绩读完大学。她手指的触觉特别灵敏,可以利用手指的敲击感觉和别人交谈。
许多事例都令人信服地说明在生活实践和训练中,一种感觉的感受性有了缺陷,可以通过提高其他感觉的感受性加以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