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市创新创业环境排行榜 西安人才环境排第一
城市创新创业环境排行榜 西安人才环境排第一 西安晚报-西安新闻网2013-09-10 11:50
本报讯(记者 魏鑫)第五届启迪创新论坛昨日在西安开幕,由清华大学启迪创新研究院完成的《2013中国城市创新创业环境排行榜》在论坛上正式发布。深圳蝉联排行榜榜首,西安位列第10。
据悉,《中国城市创新创业环境排行榜》自2011年首度发布。作为专注于区域创新创业软环境的权威榜单,该排行榜对于真实客观地反映我国创新创业环境建设情况、指导地方政府促进科技创新工作,以及企业投资和个人创业等方面,均极具参考价值。
2013年度排行榜围绕“政府支持”、“产业发展”、“人才环境”、“研发环境”、“金融支持”、“中介服务”、“市场环境”、“创新知名度”等八项一级指标展开,统计了我国大陆地区173个GDP过千亿的地级以上城市(不含直辖市),并对排名前100位城市进行了系统评价。
从整体排行结果来看,中国城市创新创业环境20强中,西安名列第10。从单项指标排名情况来看,深圳在8个单项指标排名中有4个排名第1,分别是政策、产业、研发和创新知名度。西安在人才环境方面排名第1,科教资源优势凸显。此外,西安在产业环境20强排名中排第7名;研发环境20强中排第2名,仅次于深圳。
第二篇:优化创业创新环境自查自纠
关于优化创业创新环境自查自纠的情况汇报
根据市委党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开发区在落实《决定》着力创优发展环境中,紧密结合工作实际,采取多种形式,坚持全面查摆与重点查摆相结合、开门纳谏与自查相结合、单位查摆与个人查摆相结合,深入查找在干部作风,机关效能等优化创业创新环境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刻剖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措施加以整改,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广泛征求意见,实事求是查摆问题
优化创业创新环境工作开展以来,我区采取“内外”结合的方法,深挖阻滞优化创业创新环境工作根源,围绕机关干部的宗旨意识、群众观念,工作责任心,工作精神状态,廉政工作,部门职能划分,部门利益,工作效率,机关干部素质,责任落实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刻剖析。通过自查和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大家一致认为,近年来,开发区在改进机关作风、提高办事效率、建设服务型机关等加强行政效能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机关工作人员的中心意识、大局意识显著增强,工作效率、工作水平有了很大的改进和提高,解放思想、服务发展、加快发展的氛围十分浓厚。
在查摆问题中,也发现有些方面不够全面和到位,一方面有的制度不够健全,另一方面现有的制度落实不够。除此之外,从履行职能的角度出发,在行政效能建设与全区加快发展的任务相比,与投资者、基层和群众的愿望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创新意识还不够到位
萍乡市经济开发区正在积极朝着一流国家级开发区的目标迈进,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但部分干部思想解放不够,突破条条框框及制度的约束,创新工作方法和方式方面,工作还不够到位,进取精神不强,创新意识不浓。
(二)内部运转有待进一步加强协调配合“全局一盘棋,工作一体化”是开发区对整个工作的一贯要求,内部各局室也认真按此要求认真进行了落实。但限于各局室职能的差异性,专业性不同,各局室之间具体工作要求还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在工作效率方面,仍需进一步加强协调,努力提高整体功能。
(三)干部队伍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有些干部在理论学习上重视还不够,理论学习抓得时紧时松,政策理论水平不够高,满足于浅尝辄止,凭经验办事,与工作实际结合的少,运用理论指导实践促进工作上还有差距。在履行各自职责中,只满足于完成上级布置安排的工作,没有主动思
考工作中还存在什么问题,应采取哪些措施来解决,工作只停留在一般化的水平上。
二、深入剖析原因,坚持边查边改
针对查摆出来的问题,按照“剖析自己不怕严、吸纳意见不怕刺、亮出问题不怕丑、触及思想不怕痛”的要求,做到对问题查找准、根源清、剖析深,并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出整改方向。针对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还不够深入,觉得政治理论学习枯燥乏味,产生了厌学和畏难情绪,学习上只求一知半解,没有深刻地去理解其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导致理论水平不高。自认为凭已掌握的业务知识能够胜任本职工作,用新知识、新理念武装自己的意识不强,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创新思维。
二是单位内部的各项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抓制度落实的力度不够,对制度的执行情况缺乏有效的监督。少数人存在本位主义思想,缺乏大局意识和整体观念,工作配合上不够主动,缺乏争先进位的思想和开拓创新意识。
三是是学习的自觉性不够平衡,少数干部对自己要求不严,学习上有重实用主义现象,重业务、轻理论,凭经验办事,与工作实际结合的少。
三、抓住关键环节,全面推进和落实整改举措
针对我区各个方面问题,我们下一步将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加以整改,不断加强优化创业创新环境工作建设:
一是要求每位干部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和服务意识,不断增强风风火火、雷厉风行干事业的劲头,不断增强高标准、严要求、高质量的意识,努力克服工作中的简单急躁情绪,增强将工作抓细、抓实、抓具体的实干精神,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是练好内功,提高机关干部的素质和能力。以优化创业创新环境为契机,切实加强机关干部队伍建设。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制度和学习计划,要求每位干部进一步提高学习的紧迫性和自觉性,采取自学与集中学习、业务学习与政治学习、外出培训与自我钻研相结合等多种形式,进行深入系统地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理念,增强机遇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发展意识、服务意识、效率意识。积极推进机关干部职业化、专业化能力建设,不断提高机关干部的思想和业务素质。
三是建章立制,落实效能建设长效机制
针对优化创业创新环境和行政效能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从制度入手,既抓当前突出问题的对照整改、又抓长效管理的落实。制定和完善一整套加强优化创业创新环境工作建设的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监督制度和考评制度,主要是进一步完善服务承诺制、办事公开制、首问责任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等五
项制度。严格执行相关部门制定的关于强化优化创业创新环境工作建设的有关制度,严格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过错责任追究制,真正实现用制度规范行为、靠制度管人的运行机制,实现机关内部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
综上所述,开发区在优化创业创新环境自查自纠问题准确到位,对问题原因剖析深入深刻,同时也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整改措施,下一阶段我区将继续按照市委党委、市政府关于优化创业创新环境工作的统一部署,进一步解放思想,以优化创业创新环境工作为契机,为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成绩。
第三篇:环境科学创新人才能力培养论文
1.环境类专业人应具有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决定了人才素质的基本成分,环境科学专业的人才应该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文化素养和人文、心理素养;掌握环境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从事环境保护应用研究、环境管理与规划设计、环境监测与评价、环境污染治理的初步能力;掌握国家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可持续发展、知识产权等有关政策法规;了解环境科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状况;掌握文献检索和资料查阅的基本方法,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较好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和应用能力。
2.人才培养模式
2.1人才培养目标
陕西理工学院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科学素养、具有较系统的环境科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得到科学研究基本训练,具备一定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管理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和行政部门从事环境保护应用研究、规划设计、环境管理、环境监测与评价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2.2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基本思想
为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构建具有陕西理工学院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遵循本科教育基础性原则,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原则,加强技能训练、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原则,优化培养模式、加强专业特色建设的原则,注重个性发展、综合培养能力的原则。实现培养目标,积极吸收高等教育在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所取得的一系列改革的最新成果,并结合本专业的特色与自身办学优势,根据经济、社会、科技和人才市场需求,按照“加强基础,突出特色,强化实践,面向应用;提高素质,注重创新”的原则实施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研究,努力构建“合格+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着力构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素质拓展有机结合的培养体系,形成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2.3科学合理的“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的设置
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提高人才素质的关键所在。培养模式的创新,最终要落实在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发展上。课程体系的设置和各种教学环节的安排,必须服从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对于环境科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主要是按照“在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和多种学科复合的特色教育培养模式”的全新教育理念,建立前期按二级学科门类培养的宽口径学科基础平台,后期按专业方向形成课群(课程模块),并构建“四年不断线”的实践教学体系[2],同时加强外语和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强化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
2.3.1通识教育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是根据我校本科教学总体培养目标定位而设置的基础教学平台,包括公共基础课必修课程和素质教育选修课。通识教育课着重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为学生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认识社会、了解历史、掌握工具提供多种思维方法和多方面的教育。公共基础必修课包括思想政治课、大学英语、计算机、大学体育、军事训练、大学语文、大学数学等课程,为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历史、学习技能、打下专业学习基础等提供平台。素质教育选修课程主要包括人文科学类、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工程技术类、艺术体育类、教育类、网络类七大类公共选修课程,面向全校开设,通过理、工、经、管、文、法、艺术等相互渗透,培养学生多样化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课主要体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要选修不少于7学分的素质教育课程。
2.3.2学科平台课程
学科基础课程着重于建立宽厚的学科知识基础,拓宽知识面,奠定学生学业发展的基础。学科平台课程包括学科(专业)基础必修课和学科(专业)基础选修课。学科(专业)基础必修课主要开设大学物理、高等数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环境化学等。学科(专业)基础选修课主要根据我校环境科学专业的特点开设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物理化学、化工原理等课程,要求学生选修至少12学分。
2.3.3专业平台课程
专业平台课程重在培养学生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打下基础。包括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相关的课内实践教学环节。根据我校环境科学专业的优势与特色,形成较为科学合理的课程群。专业必修课是指专业主干课课程,开设环境学、环境流体力学、生态学、环境微生物、环境质量、环境监测等课程。专业选修课是指按专业特色或合理知识结构设置的课程。为了拓宽学生毕业后就业和深造的方向,使其能够在偏工科的岗位上也能够胜任工作,在一些专业考试中也能很好的适应例如环保工程师、环评工程师。环境科学专业选修课程工程类课程设置,跟踪学科前沿,纳入本学科最先进的思想方法和内容,为继续深造的学生强化专业素养和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贴近社会实际,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的特点。主要设置了环境信息系统、环境毒理学、环境工程设计、能源与环境、环境质量管理体系、城市绿地规划与设计等。学生需任选5门课修够6学分。
2.3.4专业模块课程
专业模块课程是对专业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同时也体现了专业特色和就业方向。本校环境科学专业有环境监测与评价和环境污染控制与资源化两个专业方向即两大模块,学生大三开始选择专业方向,根据学生的选择决定开设哪个模块的课程。每个专业模块中又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大部分。在专业模块课的设置中充分体现学生按照自己对方向的兴趣和需要来决定所要上的课程。因为在每个模块的必修课只有2-3门,而选修课有10门,两个方向在选修课安排上也体现出各自的特点。环境监测与评价方向必修课程包括环境工程学、环境仪器分析、环境工程实验,选修课包括环境规划与管路、环境资源经济学、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室内环境监测与治理、环评导则与标准、安全生产与环境、环保设备基础、环评案例分析。环境污染控制与资源化方向开设有了城市供水与管网、环境工程技术经济学、环境化工技术与应用、环境工程施工、环工原理与设备等课程。
2.3.5实践教学
按照我校“注重基础,强化训练,加强综合,培养能力”的基本原则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和环境科学专业知识结构、能力培养的需要,实践环节按照学生基本技能培养、专业技能培养和综合技能训练三个能力培养层次贯穿整个教学平台。基本技能培养主要指学科基础实验,例如大学物理实验、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专业基本实验技能培训等。专业技能训练专业技能培养包括专业实验、专业实习、专业实训和专业调研。专业实验包括专业课程实验如环境监测实验,专业实习包括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专业实训有专业软件实训、专业课程设计,专业调研。学生利用假期调查当地环境状况通过所学专业知识给出分析,并在调查中进行环保知识宣传,使所学知识全面综合利用。综合技能训练包括学生自设计开放实验和毕业论文,自设计开放实验通过学生自己选题查资料设计实验并操作,整理实验数据得出报告论文,当学生有问题可以向指导老师询问,最后老师根据学生的报告评定学生的实验过程,通过自设计开放实验,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毕业论文是对于整个大学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体现。
3.结束语
为了适应我国新时期高等教育的要求,培养合格的具有创新能力与深厚科学素养的复合型环保创新人才,构建环境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创新培养模式势在必行。要根据市场对环境人才的需求,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积极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课程体系,更新教材内容,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和完善教学实践环节,使面向创新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尽可能多地体现,优化师资结构,根据社会需求不断完善培养计划,在培养质量的控制机制等方面进行改善。
第四篇:关于优化人才创新创业融资环境的实施意见(暂行)
附件9:
关于优化人才创新创业融资环境的实施意见(暂行)
为充分发挥金融支持我市人才创新创业的积极作用,逐步形成促进科技创新和中小型科技企业成长的融资机制,营造良好的人才创新创业环境,更好地为我市“445”新兴产业发展服务,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实施无锡市“千人计划”和加快建设“人才特区”、打造“东方硅谷”的战略决策,进一步推进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的发展战略,全面落实我市人才工作各项举措,坚持政府引导和社会化、市场化发展导向,健全和完善各项金融配套政策,大力扶持各类人才创新创业发展,加快推进我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二、总体目标
经过三年的努力,逐步建立起一个传统金融与科技金融互动支持、金融创新与服务规范全面加强,基础工作扎实、服务功能配套、风险分担可控和支持重点突出、政策扶持有力、工作流程规范、信用建设完善,具有江阴特色的人才创新创业金融服务体系。
三、组织领导
成立由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担任组长,市委组织部,市金
融办、上市办、经信委、科技局、人保局、财政局、人民银行、银监办等单位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对我市推进人才创新创业融资环境建设的重大事项进行工作指导,通过各部门的组织协调和沟通互动,强化科技与金融的密切联系,有效促进我市“445”新兴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我市经济转型升级。
四、工作内容
(一)设立科技金融专营机构。为了更好地支持科技企业和人才创业,解决企业初期融资难的问题,鼓励商业银行开办科技支行和科技信贷专营部门,专门为科技创新型企业和创业人才提供信贷服务。同时在经济开发区和临港新城两个省级开发区内,各成立1家科技小额贷款公司,为科技企业和创业人才提供更为直接便利的融资服务。
(二)提供人才融资项目对接。市相关部门将会同开发区、临港新城分别组织科技企业、创业人才与有关金融机构开展融资项目对接,每季召开洽谈会或签约会,进行融资项目推介、信贷签约,为创业人才提供第一笔信贷资金,切实解决科技企业和创业人才的融资需求。同时要求金融机构利用自身在投资和理财方面的专业优势,帮助科技企业和创业人才在项目投资的财务风险分析、资金运营风险等方面发挥财务顾问的作用。
(三)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鼓励各金融机构发展以企业信用为基础的股权质押、知识产权质押、应收账款保理与质押、仓单质押等信贷创新产品。对企业给予一定的贷款贴息,对银行、小额贷款机构、担保机构给予一定的风险补贴,鼓励银行和小额贷款机构向科技型企业提供中长期贷款。对银行按照《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提取的对科技型中小企业非担保公司担保信贷业务一般准备的25%给予补贴,全市补贴上限为300万元;其每增加一个之前没有信贷记录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客户,对首笔业务一般准备的35%由政府补贴,补贴上限为5万元,全市每年本项累计补贴总额上限为300万元。
(四)加快发展科技担保。建立信用激励和约束机制,完善再担保机制,增强科技担保服务功能。在现有4家国资担保公司中确定1-2家作为科技金融的担保公司,为科技人才创新创业进行有效担保,承担嫁接科技企业与金融支持的桥梁,便利科技企业融资,切实解决科技企业和创业人才融资担保难的问题。加大科技担保机构在免税、补助、资本注入、贴保费等政策上的优惠幅度,充分利用好上级的再担保政策,加快形成担保机构的资本金补充和多层次风险分担机制,确保担保机构支持人才创新创业和科技企业融资的长效运行。
(五)逐步建立各类科技保险。积极开展科技保险业务,为企业和人才在产品研发、贸易、融资提供保险支持。实行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及贸易融资扶持政策,按照先付后贴原则,依据保险机构承保的企业应收账款情况,为企业提供资信调查费补贴、保费补贴。对获得保险公司承保的企业资信调查费给予50%的补贴,为单个企业提供的补贴总额不超过0.5万元。对企
业保费给予不高于50%的补贴,为单个企业提供的补贴总额不超过30万元。
(六)建立完善风险补偿机制。由市财政和开发区、临港新城财政拨款建立金融支持人才创新创业风险补偿专项资金,按照企业、金融机构、政府合理分担的原则,建立对金融机构的风险补偿机制。积极借鉴其他县市成功经验,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在年内制定我市《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对银行、小额贷款机构、担保机构在支持人才创新创业过程中所产生的损失进行适当补偿,实现政府、金融、企业共同投入的良性运作。
(七)加快产权交易平台建设。为科技企业和创业人才提供有效信贷服务必须加快我市产权交易平台的建设,完善股权登记托管、知识产权登记评估、企业信用服务、各类产权交易和融资服务功能,切实解决当前困扰人才创业和科技企业融资担保难的瓶颈问题。
(八)大力引进高端金融人才。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和担保机构要加快引进和培养熟悉科技金融业务的高端金融人才,在科技融资、担保和保险项目的调查、审核等业务对接上给予专业性的指导和服务,切实提高各金融机构服务科技、服务人才的能力,不断提升我市的科技金融管理质量和水平。
第五篇:兰州 打造优良环境引进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打造优良环境引进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兰州高新区
兰州高新区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27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近年来,我区紧紧围绕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建区宗旨,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完善创新创业环境为核心,以项目建设为重点。目前已形成“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技术、生物技术与新医药”六大支柱产业。多年来,我区始终把全面开发人力资源摆在突出位置,积极实施人才战略和人才工程,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吸引和集聚了一大批优秀科技企业家和创新创业人才。截止2009年底,拥有各类人才57878人,其中高层次人才4149人,09年底完成技工贸总收入650亿元,实现税收12.8亿元。
近年来,兰州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充分利用海外留学人员的宝贵资源,把吸纳海外留学人员作为推进自主创新、实施人才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探索留学人员工作机制,不断完善政策扶持体系,继续加大留学人员创业资助力度,加强留学人员创业园的规范化建设,努力开创留学人员管理服务工作的新局面。
兰州留学人员创业园区由省、市人事部门与兰州高新区管委会联合创办,于2001年12月正式挂牌成立。园区建立以来,坚持以多种形式吸引留学人员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充分发挥他们的技术创新能力、成果转化能力和国际合作能力,并通过留学人员创办的企业迅速发展所带1
来的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促进资本与高新技术的有机结合,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把培育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作为建区宗旨,依托高新区良好环境,多渠道、全方位吸纳海外留学人员入园创业。甘肃省兰州留学人员创业园区本着务实创新的精神,从建园工作的实际出发,突出重点,扎实工作,优化创业环境,扩大对外宣传,园区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初步发展。截至目前,创业园累计引进海外留学人员77名(其中:博士25人、硕士38人),留学回国人员入园创办高新技术企业56家,从业人员1290人,从业专业技术人员280人,初步形成了以海默科技、立盛达等企业为代表的先进制造技术产业;以百源基因、民海生物、大得利等企业为代表的生物技术及新医药产业;以甘肃长实、天星稀土等企业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以鑫王电子、南特信息等企业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以富农高科、博亚饲料等企业为代表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多年来累计获得了52项发明专利,承担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12项,取得政府资助项目19项,获得各项资助经费1340万元。2009年,留学人员企业完成技工贸总收入2.7亿元,实现利税2000多万元。在国家首批“千人计划”引进名单中,甘肃省有5人入选,兰州高新区留学人员创业园的慧盟生物科技公司的刘箐名列其中。
一是借势办园,创造优良的创业环境。兰州留学人员创业园依托利用兰州高新区创业中心已经形成的各项优势。创业中心现有配套设施完备的孵化楼5栋,孵化面积36000平方米,配备了千兆到楼、百兆到桌面的光纤宽带通信网络。建有可容纳200多人的多功能厅,共享会议室、商务服务中心及可供500人就餐的创业餐厅。完善的功能配套,满足了
入驻企业科研生产等各项需求。创业中心无偿提供了1200平方米的孵化场地,解决了15家留学人员企业科研生产用房,大大缩短了留学人员创业园区的建设周期。同时制定了留学人员创业园区的各项管理制度,在起步阶段就使园区步入了规范运行的轨道;利用创业中心成熟的管理经验和服务手段,为企业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优质服务,从工商、税务登记、项目选择、政策咨询、资金筹措等方面进行跟踪服务,使园区建设起步快、到位快、运行规范。2006年,依托新建成的110000万平方米兰州高新技术创新园,为吸纳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创造了优良的环境。留学园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运行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了招才引智运作制度,包括身份认定、入园手续办理、优惠政策研讨、项目申报、协助企业成果鉴定等。园区不断强化服务功能,针对留学人员特点,不断简化工作程序,做到热心、细致、专业、务实,积极扶持园区企业的技术研发和创新。
二是政策驱动,广泛吸纳留学人员入园创业。为了吸引留学人员入园创业,制定了《留学人员创业园区管理暂行办法》、《留学人员创业园若干政策的暂行规定》等一系列促进创业园区发展的相关政策,为留学人员创业园的发展构建了良好的政策体系。在税收方面:对经批准的新办留学人员高新技术企业和原高新区注册尚未享受过优惠政策的留学人员创办企业在新建区内进行科研、生产和经营中,自获利起由高新区财政局列支企业所得税3年扶持企业;经管委会批准,可再返还1-2年,第4-7,列支50%所得税扶持企业;留学人员创业园区企业,按法定的税率征收的增值税,对地方留成部分实际税额由高新区财政局
列支2年,用于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和扩大再生产;留学人员创业园企业缴纳的营业税由高新区财政局列支4年扶持企业。在生产场地方面:在留学人员创业园区使用100平方米以内的开发生产用房,2年内免收租金。自今年初被国家人社部批准为省部共建的中国兰州留学人员创业园以来,在以往扶持政策的基础上,制订了更有力度的扶持政策,吸引留学人员回国创业。
三是措施到位,扶持企业快速成长。首先,园区在企业和市场之间发挥好桥梁和纽带作用,做好沟通和连结,园区通过申报科技三项费、中小企业创新基金、择优资助费等多种形式,为留学人员创办的企业争取资助资金172万元;其次,多渠道为留学人员创办的企业提供融资服务,通过抵押贷款,高新区风险投资公司直接融资等多种形式,几年来累计为留学人员创办企业融资530万元;第三,为入园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园区从最基本工作入手,采取代理、代办等方式,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为留学人员创办的企业提供全过程、全方位的服务。
前导经济文化咨询公司是2001年成立的一家留学人员创办的民营企业,创业园帮助公司办理了注册登记,并免费提供了80多平方米的办公用房,减免房租2年,免费提供企业培训用的多功能厅和会议室及有关设备,有效地缓解了公司在创业阶段资金匮乏的压力。园区充分利用完善的功能设施,在提供便利的基础上加强指导,并把管理咨询服务贯穿于企业孵化的始终,赢得了企业的信赖,企业负责人把园区当作一个大家庭,遇事先找园区商量,园区也尽力帮助企业解决困难,使留学人员充分感受到了创业园区大家庭的温暖。
四是广交朋友,加强交流与合作。为了进一步开发利用留学人才资源,促进地方经济、科教、人才事业的快速发展,努力把留学人员创业园建成为对内对外的服务窗口。首先,建立了兰州留学人员创业园区网站并与国家人事部留学人才网的链接,为外界广泛地了解甘肃省兰州留学人员创业园区情况提供了条件。其次,建立了留学人员创业园海外顾问团。为加强对外交流,在国务院侨办,省委统战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建立了与海外留学人员社团的网络关系,与旅美科技协会西部访问团的海外留学人员团体签订了合作协议,并且聘请了美国硅谷创新集团公司董事长、全国青联常委、北美华人科技协会理事长刘亚平博士等五人作为顾问团成员。第三,建立了留学人员联谊会。为了使留学人员和企业之间加强交流与合作,在省委统战部、省人事厅和市民政局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成立了兰州留学人员联谊会,发挥着自身特有功能和作用。
为了全面提升兰州高新区创新创业环境,吸引更多的学有所成的留学人员来兰创业。2010年1月19日经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批准,同意与甘肃省人民政府共建中国兰州留学人员创业园,同时为了解决园区生产场地缺乏的问题,加速留学人员创业园的建设和发展,为归国留学人员提供优质的服务环境,高新区管委会结合兰州高新区关于彭家坪新区建设的战略部署,决定建设中国兰州留学人员创业园彭家坪产业研发基地,项目占地150亩,分两期实施建设:其中一期产业研发基地(部省共建一期)总面积约为60亩,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建设投资3亿元人民币,用于科研中心、中试厂房及其相关生
产生活配套设施及绿地道路等建设。该期项目建成后,可为100-160家相关企业提供开发场地和共享的创业保障平台,预计引进归国留学人员20人,新增就业近2000人,每年实现营业收入达10亿,形成产业研发集群效应;二期产业化基地建设用地90亩,选址定点在彭家坪生产加工区,完成投资3亿元,用于建设标准化生产厂房,主要用于光机电一体化、先进机械、电子和生物工程类产业化企业的入驻。二期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后,可接纳120家左右机械加工、电子装配、生物工程等加工类企业入驻,将为社会提供7200个左右就业岗位,吸纳海外留学人员达到80人左右,预计新增营业收入12亿元。
海外留学人员是宝贵的人才资源。兰州高新区将以省部共建中国兰州留学人员创业园为契机,以中国兰州留学人员创业园彭家坪产业研发基地为载体,紧紧围绕“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技术、生物技术与新医药”六大支柱产业,进一步加大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工作力度,以产业发展聚集海外高层次人才进区创新创业,靠人才聚集推动产业发展,努力开创园区建设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