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环境教育探索新时期德育教育新途径---结题报告(五篇材料)

时间:2019-05-14 06:32: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依托环境教育探索新时期德育教育新途径---结题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依托环境教育探索新时期德育教育新途径---结题报告》。

第一篇:依托环境教育探索新时期德育教育新途径---结题报告

《依托环境教育探索新时期德育教育新途径》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进步,环境问题已日益受到人们的瞩目。环境教育也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然而,在以往的教育过程中,还存在着浅表化、知识化和单一化的倾向,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能力还没有真正发挥好。因此,在新课程改革方案开始实施的新形势下,我们想借这股东风,依托环境教育,从实际出发,在德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上作深入探索。

我们学校是鞍山市绿色学校。几年以来,在生态环境教育方面初步形成了绿色环保教育特色,也初步积累了一些经验。这一切,为这一课题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从2006年3月开始,组织开展了“依托环境教育,加强综合实践,探索新时期德育工作新途径”的课题研究,以此为切入口,初步探究了一条切实有效的学校德育之路。

二、理论依据

按照邓小平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理论,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了“在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中,学校应成为最好的小环境之一,并对大环境的优化作出积极贡献”。因此我们认为,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备条件,环境保护也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从小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和树立保护环境的责任感,是培养可持续发展人才的需要。《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的若干问题的决定》和《国家环境保护“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指出:环境教育工作,教育部门要起主导作用,重视以学生为对象的基础教育,要把环境教育作为学生各种素质的重要载体和显现形式,提高未来人才的综合素质,让社会可持续发展。作为小学教育,更应以社会公德、“五爱”国民公德启蒙教育、常规教育和文明行为习惯培养为基本内容,努力在素质教育中体现环境教育的功能,培养他们具备善待环境的道德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发展主要是在实践活动中实现的,儿童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进行感知、体现、学习、提高,教

育从儿童当前实际出发,因而具有实效性。学生的道德过程,同样需要在实践活动中内化道德意识,并在实践中外化为道德行为。所以,为学生多提供实践活动的机会,就是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从而更能体现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三、研究内容

1、提高全体学生的环保意识,研究如何在各学科中渗透环境教育。

2、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如何让学生去参与环保以及综合实践活动课、校本课程的开发。

3、校园环境建设中隐性功能的研究。

4、环境教育与少先队活动实践结合的研究。

5、校外德育基地实践活动与环境教育的研究。

6、心理健康、信息化教育与环境教育相互交汇的研究。

四、研究过程概述

我们于2006年3月正式成立了课题组,组织开展“依托环境教育,探索新时期德育教育新途径”课题研究。由校长亲自任课题组组长,分管副校长具体负责,制订出课题研究方案,由学校骨干教师担任科学实验。课题研究持续了一年半。学校的每位实验教师均设置了子课题,如:班主任老师的课题是《心理健康教育与环境教育相互交汇的研究》;英语老师的课题是《英语教学中如何渗透环境教育》;语文教师的课题是《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环保意识的渗透》以及《校外德育基地实践活动与环境教育的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环境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环境教育与少先队活动结合的研究》等。我们以校园环境为基地开展环境教育,明确校园是地球环境中与我们关系密切的小环境,爱护地球就要从身边做起,组织开展了许多丰富多彩的德育综合实践活动;整合了各类教育资源,创设环境教育的学生活动、实践的时间和空间,有效开展了系列活动;让孩子走出校园,以大自然大社会作为环境教育的课堂;有关学科列出相关科目和教育重点,在教学中实现环保科学知识教育,让学生懂得相应的知识及应有的规范行为;发挥少先队组织作用,成立了相关兴趣小组和志愿者队伍,学生围绕这一些专题开展调查研究,科学实验等;把保

护环境教育列为校本课程,收集资料,列出大纲、教学目标和目录,请有关专家指导;结合课题研究,我们还开设了学校网站的环保主页,班级主页有环保内容,同时及时发布环保新动态;在学校的硬环境建设上也不断提升档次,使物质环境、精神环境、制度环境建设上不断有创新。具体汇报如下:

1、优化校园环境。

优美的校园自然环境,可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也是鼓励和提高学生环保意识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因此,学校十分注重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建设。近几年,学校投资20多万元,植树木、铺草坪、建雕塑,对整个校园进行了美化,使校园一年四季绿树常青,三季鲜花吐艳,使人徜徉其中,留连忘返。一进学校校门,满目都是绿意。校园内的花草树木不仅美化了环境,也净化了空气,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和活动的环境。优美、清洁的校园环境更重要的是在于大家的保护。学校提出“校园是我家,清洁靠大家”的响亮口号,做到“弯弯腰”:随手拾捡废纸;同时,各个班级分别有各自的“绿化责任小区”,校内分区到班,班级分工到人,学校师生值日护导员天天检查评比,从而使整个校园变得亮起来,绿起来,美起来,学生徜徉在优美的环境里,进一步增强了绿色环保意识。

2、注重实践活动。

每学期的德育工作安排,我们都是以环保教育作为主打内容来抓。我们发放了人手一册的《环保手册》,制订《班级环保公约》,出环保专刊,举行环保知识讲座等,几乎已经形成了一种制度。我们抓住一些环保宣传日,开展教育活动。每年植树节,开展“我为家乡添新绿”、“我为学校增新绿”等系列活动:植一棵树,栽一盆花,写一篇环保征文,拍一张“家乡美”的照片,出一期绿色环保专刊,举办一次环保知识讲座,“洁齐美”教室评比,“环保小制作比赛”„„环保征文屡获区级奖。

各中队还举行了以绿色环保为主题的班队活动,活动设计新颖,内容充实,形式活泼。

学校还提出了控制校园噪声、节约资源从节约用纸做起的要求,提倡说话轻轻声,双面用纸、废纸再利用等。我们把这些要求列入了

良好班集体的评比中,相应的检查措施也紧紧跟上。为进一步减少校园噪声,学校投资1.5万元,将原来的高音喇叭改装成了音池,原先刺耳的电铃声则被优美的电脑音乐声所代替。学校要求各班级设立废纸回收箱,将废纸装箱集中送废品收购站,实行资源再利用。学校还分别举办了环保小制作、环保贺卡展评,这些小制作和贺卡都是用旧挂历、旧包装和旧杂志封面制作而成。据不完全统计,全校共制作这样的环保小制作450多件,环保贺卡500多张,这些制作作品和贺卡既美观,又符合环保理念。

我们还定期组织学生开展护绿保洁、护绿宣传、劳动实践活动。我们还经常组织学生到社区进行宣传、保洁活动:给绿化带清除垃圾,给花坛当美容师。同时,还在耐火社区宣传黑板上写上保护环境的宣传标语,在社区进行绿色环境宣传栏展示,向各界人士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这一活动受到社区居委干部和居民的夸赞,称这是促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好事。

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如何有效利用网络提高活动效率,这方面我们作了重点探索。我们借助铁西教育信息网和大西街网站和学校自己建立的虚拟环保网站,专门组织中高年级学生利用综合实践活动时间组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辅导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环保小课题研究。由于操作简单易行,深受学生的喜爱,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小组协作能力。我们现在至少有2个小课题顺利结题,其中一个小课题《我们身边的水》获得学校好评。

3、学科渗透教育。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各种教育的主渠道,也是环境教育的主渠道。因此我们要求教师以“立足课堂、了解知识、增强意识、提高实效”为指导思想,在不增加课时,不增加学生负担,不影响正常教学的情况下,积极实施环境教学。除了用好统一的《环境教育》教材外,学科渗透也提到一个重要位置。我们注重各学科中环境教育的内容和知识的渗透,丰富学生环保知识,提高学生环保认识。学校根据各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结合学校提出的各年段环境教育目标,对有关的教学内容进行全面规划和组合,列出各年级环境教育目标系列要求和各学科渗透环境教学的目标和课堂教学要求,形成庞大的学科渗透体

系。例如:对自然学科主要渗透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空气污染、安全用火、节约用水、水的消毒、水域污染、食物链、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水土流失、地球、地理知识等。思品课:主要学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方法、行为和法律法规要求等。我们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因素,找准切入点,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环境教育,使学生在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环境保护教育。

五、存在的问题和对今后工作的畅想

1、要把学校的环保教育带回家,以自身的行动去影响家长和周围的人,让全社会都来参与绿色环保活动。

2、思想道德教育公式化和成人化倾向十分严重,教育内容陈旧,容易陷入脱离孩子实际的误区。而童话教育内容丰富,趣味盎然,童话活动形式多样,易于操作。我校尝试把童话教育与德育教育融为一体,开创学校德育特色。童话,以奇特的构思、丰富的想象,动听的故事,陶冶着队员们的情操,开启着他们的智慧。在五彩缤纷的童话世界里,队员们编织理想,放飞心灵,打造出了一片繁花似锦的童话天堂。优秀的童话作品充满了哲理,帮助队员们辨明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

2、廉洁文化“环保”学生思想。

以诚信,责任,正直等为主要内容的道德品质教育;以清廉,节俭,自律为主要内容的传统美德教育;以公正,民主,守法为主要内容的法制意识教育;以规则,程序,公平等为主要内容的监督意识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努力营造浓浓的人文环境。通过正面引导,使学生乐于和易于接受,在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灌输浸润中,树立廉洁的意识和观念。将清廉之风将随之而吹遍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3、传统美德“塑”孩子。

长期以来,我国德育教育一直徘徊在理想化、空泛化、形式化中,孩子们知道一些空洞的大道理,但对最初的道德要求却不清楚,不能判断现实生活中丑恶的东西,有的甚至还受到社会上不良行为的影响。而且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由于家庭宠爱教育的影响,很

多孩子对传统美德认识不足,如孝敬观念薄弱、不懂得勤俭节约、不懂得从小立志等。为此,在孩子们中开展学习传统美德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这有利于帮助学生从小认识传统美德,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建设良好的校风。

执笔:胡亚楠2007.11.20

第二篇:幼儿园环境创设结题报告

篇一:幼儿园市课题结题报告

《提高苏北乡镇中心幼儿园教师素质园本策略研究》

结 题 报 告

沭阳县湖东中心幼儿园课题组

二0一二年五月

《提高苏北乡镇中心幼儿园教师素质园本策略研究》 结题报告

沭阳县湖东中心幼儿园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1、课题提出的背景: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应根据需要合理安排、因时、因地、因内容、因材料灵活运用”等等,这些无疑对幼儿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近年来,农村的幼儿教师,特别是我们苏北地区的农村幼儿园的幼儿教师,多数没有经过正规院校的专业学习,她们只是经过短暂的职业培训后即走上工作岗位。加上由于受地区经济条件的制约,缺乏必要的岗位再学习和再培训,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受到阻碍,教育理念得不到提升,表现为教育观念滞后、教育行为有所偏失。迫切需要寻找一条行之有效的培训途径,以尽快地使他们的教学行为得到规范和优化。

3、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幼儿教师的不少集体教学行为无序、自由,偏离了教学规律或教学规范,使教学活动的功能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甚至对幼儿的思维发展、兴趣培养产生不良的影响。如盲从性教学行为,主要表现在教师在课程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使用方面形式化比较严重;如强制性教学行为,表现为一切“教师说了算”;又如偏失性教学行为,表现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片面关注某一方面而忽视了另一面,教学目标设计陈述模糊、笼统、片面,“三维”目标不能有机得到整合,致使教学效益不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提出师幼互动、有效学习,强调师幼的共同互动、共同成长。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研究主体,教师有能力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研究和改进,有能力对自己的教学情景提出最贴切的优化建议。我们选择此课题,就是想通过教师教学行为的不断优化,去促进幼儿积极健康的发展,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因此,幼儿的发展状况是衡量教学行为优化的唯一标准。

2、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

这个课题并不是新鲜的课题,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一再呼吁教师“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而要达到这个理想,就必须要求教师有很高的素养;美国学者柯林·博尔曾提出教育的三本护照理论,认为未来的人都应具备三本“教育护照”与“证书”;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他的不学无术,这都说明了教师要有渊博的专业知识、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必备的知识能力等素养,而在上个世纪以及本世纪,我国在大力实施新课程改革,积极推进素养教育时,《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纲要的“实施意见”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等文件均要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其实质就是要提高教师的素养。这一切都是从面上对教师的素养提出相关要求。

3、研究的可行性分析:(1)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教科研工作,亲自主持并参与课题研究,课题研究经费充足。(2)学校教科研氛围较浓。课题组核心成员的学历水平都在大专及大专以上,其中多为本科学历,其中宿迁市教坛新秀1名,沭阳县骨干教师2人,这些成员在“十五”期间大多有自己的个人课题并且成果显著。

4、理论意义

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教师是儿童建构性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因此,教师必须改善教学行为,转变传统的教育角色。

2、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教学理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的教学行为作为无形的纽带,维系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并直接影响着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3、有效教学理论:有效教学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有效教学为教师改善课堂面貌、改善教学行为提供了可行的教学行为实施策略:选择主要教学行为即教师根据自己的特点,尽可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利用辅助教学行为即展示教师的人格素养和教学机智,关注课堂的预设与生成;把握课堂管理行为,解决好学生在活动中的突发事件,以防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

二、课题的界定:“苏北”:是指江苏省长江以北地区。

教师素质:是指教师履行职责,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所必备的各种素养的质的要求及将各种素养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能力。

教师素质提高:是指指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逐步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和能力,并在教育专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乃至卓越的专业工作者的过程。

园本研究:园本研究就是以本园为研究基地,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以教师在幼儿教育教学实践在遇到的真实问题为研究对象的研究。

三、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09年11月——2010年1月)

(1)广泛查阅相关资料,组织课题查询;学习分析文献资料,初步形成研究思路,确定研究课题。

(2)初步拟定课题方案和实施计划。(3)成立课题组。

2、实施阶段(2010年2月——2011年8月)(1)修改并完善课题研究方案。

(2)根据课题实施方案,落实课题研究阶段任务及计划。

(3)边实践、边研究,研修结合,研训结合,定时进行阶段研讨,进行中期论证评估,完善研究方案。

(4)及时收集研究过程资料,并做好分析整理工作。

3、总结阶段(2011年9月——2012年06月)篇二:《幼儿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幼儿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镇江市大港中心小学附属幼儿园课题组 执笔:贾文芬

一、研究的背景

随着新纲要如火如荼的实施,其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课程改革已成为转变学习方式的一场革命,学习已成为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创造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的过程。哈斯特(harste 1993)说:“教育一旦被看作是一种探究式的活动,就会产生一些重大改变。教育的中心将转向学生的学习,而教学的任务则变成如何去支持探究活动的开展。”那么,作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教师,如何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密切关注幼儿的探究兴趣,有机生成各项适合幼儿探究的学习与游戏活动,并且从环境的创设、活动的组织、活动的指导、活动的评价等策略入手,不断促进幼儿探究性活动的开展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在这一背景下,我们提出了《幼儿园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的策略研究》这一符合时代特征的课题,这是因为:

1、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在知识经济竞争激烈的今天,终身学习已成为全人类的共识,学会学习已经成为一个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世界性口号。要让幼儿学会学习,就必须让幼儿做学习的主人。从幼儿开始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探究性学习倡导让幼儿走入生活,亲自操作、自主选择、主动探究、自由表达与表现。但在实际工作中,教师的观念和行为不能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教师的教,忽视幼儿的学这一现象还相当严重。改变幼儿的学习方式是当今国内外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之一,也是新《纲要》实施的关键,更是我们幼儿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促进幼儿发展的需要

探究是幼儿学习的天性,是幼儿主要的学习方式和活动方式。探究性学习活动关注幼儿认知结构的发展及问题的解决,更关注幼儿的学习过程,关注幼儿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与感受,关注幼儿学习的创造性、主体性人格的培养,使幼儿的天性得以发展、生长,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奠定基础,使幼儿的多元智能得到全面发展,使幼儿真正成为主动的探索者,让他们从小在自主探究的活动中锻炼自己,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获得终身发展的能力和知识。

3、促进幼儿园发展的需要

我们提出了《幼儿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策略研究》这一符合时代要求的课题,试图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树立“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的办学理念,真正让孩子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让我们的教更好的促进孩子的学,从而改变幼儿的学习方式、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转变教师的教育行为,积极调整优化教育活动策略,构建以幼儿探究性学习活动为主要方式的特色课程,进一步丰富、提升办园内涵,实现幼儿园个性化发展筑就一个新的历史平台。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1、现代教育的活动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知识是学习者经过同化、顺应机制而建构起来的经验体系。学习活动必须成为儿童主动探索、自我思考、观察比较、提问讨论的过程,教师是儿童发展的支持者,他的基本任务是促进幼儿主动学习。

2、创新教育理论:创新教育的研究表明,教育是以人文本质上创造超越前人的一代“新人”为价值,把孩子培养成能在激烈变革的环境中自由地确立自己的位置,能同他人合作共事,善于终身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的人。教师应努力为孩子创设心理宽松、民主的环境,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创新的机会和舞台,及时给他们的学习提供帮助,进而形成有利于孩子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发展的宽松的新的教育体系。

3、协作教学理论:个体知识结构的形成和发展,不能局限于动态的个体探索,而要拓展到动态的个体探索与主体间交往相结合的范围。只有在主体交往中运用恰当的组织策略,个体间才能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从而调动个体与集体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有效地促进外在的知识结构向孩子的内在的知识结构转化,同时让孩子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学会尊重、学会理解他人的情感和意识,提高孩子学习质量。

4、《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是教师创造性的开展工作的过程”、“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的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这些都要求我们教师重视幼儿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在各种探究活动中运用科学的策略为他们的活动提供有利的支持,使幼儿学会学习。

三、研究目标和内容 研究目标:

1、探索适合幼儿园幼儿进行探究性学习的环境创设、材料投放、组织指导、教师评价等活动策略,建构以探究性学习活动为主要方式的园本课程体系。

2、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幼儿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

3、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使之向研究型、专家型教师发展,真正成为幼儿探究性学习的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

4、探究出各项活动中适合幼儿主体性发挥、促进儿童思维品质与创新能力发展的活动策略,切实增强教师的教学机智,提高幼儿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实效性。

1、幼儿探究性学习活动环境创设的策略研究

2、幼儿探究性学习活动材料投放的策略研究

3、幼儿探究性学习活动组织指导的策略研究

4、幼儿探究性学习教师评价的策略研究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我们将主要运用文献法研究来搜集、整理和运用现今国内外与教学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为课题研究提供充实可靠的理论依据。

2、调查研究法:主要通过问卷、访谈、测评等方法调查幼儿园探究性学习活动的现状、教师教学行为策略的现状。

3、行动研究法:我们将运用行动研究法要求教师参与研究,参与实践,边探索边实践,边修议边完善,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4、经验总结法:主要运用经验总结法对教学实践进行分析概括,全面、深入、系统地揭示经验的实质,针对研究中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及时提炼、总结,使之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以更高的理论层面为课题服务。

5、案例研究:课题组成员结合自己的课题,根据幼儿情况及自身个性,积极贯彻课题研究思想,开展课题研究展示活动,并在课题组内展开讨论、分析,把自己的实践按一定的格式编写成案例,为课题的研究与推广提供详实有力的第一手材料。

五、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 关于环境创设的策略:

1、创设一个平等、宽松、自由发展的心理环境,让幼儿乐于探究。

在探究性学习中,幼儿是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幼儿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和谐的,是相互作用的。作为教师一定要为幼儿创设宽松、平等、自由发展的心理环境,让幼儿自觉投入到这种环境中。为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和孩子们一起玩,一起笑,一起学习。在各种活动中,让幼儿按自己的意愿来选择并进行活动。

孩子是通过动作与具体事物和感性形象接触,来感受信息,获得经验的。所以,在孩子的学习活动中,我们尽量把学习内容物化为可以呈现的经验,尽量让学习材料传递更多的信息。这样教师在提供材料时,首先详细研究材料本身的涵盖量,充分了解材料对孩子的学习价值,让孩子在探索中,就能有效地发现对自己有价值的收获,从而使孩子在活动中得以自由的发展。

如:在探索活动“车轮滚滚”的过程中,教师与幼儿一起收集了图片、照片、各种车辆的模型、制作车辆的废旧材料等,在孩子们看看、说说、做做、玩玩的基础上,引导孩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一步了解车子的名称、外形特征、用途等。我们在利用废旧材料制作车子方面遇到了困难,因为孩子毕竟还小,动手能力不是很强,看到一大堆操作材料,就失去了方向。我们就发动家长,让家长与幼儿共同制作车子。孩子们从家里带来了不同的车子,有卡车、小汽车、公共汽车等,孩子们体验了成功的快乐。当他们再次利用幼儿园提供的材料制作时,兴趣较高,因为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也就能较顺利地做出车子的样子了。在户外散步时,还让幼儿用带来的汽车玩具进行比赛,说说什么车开起来快,为什么等。他们在活动中大胆的交流,热烈的讨论,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探索的热情也更高了。活动时,孩子们表现得异常的投入、主动,他们在讨论中大胆发言、各抒己见、热烈讨论、主动投入、无拘无束。

2、创设新奇、生动、适宜的物质环境,让幼儿主动探究。俗话说:“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幼儿强大的好奇心以及无所不及的兴趣是幼儿智慧的火花,也是促使他们学习的原动力。他们总是以主体的身份在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各种活动中发展自己,而他们学习的内容又来源于他们自身的兴趣、生活和环境。为此,在环境创设上我们也以幼儿的兴趣为着眼点,通过观察发现幼儿的兴趣,然后围绕探究活动创设幼儿感兴趣的物质环境,有了对环境的兴趣,孩子们就会用各种感官参与其中、融入其中。例如:在进行学习活动《可爱的小脚丫》时,我带孩子们来到幼儿园的操场、游泳池、草地、沙池等地方,让幼儿光着小脚丫在地面上走,引导他们用自己的小脚丫自由地感知、探索、体验,以此来认识小脚丫的不同用途„„他们不仅感知到了走在各种场地的不同感觉,也在愉快的体验中发现了小脚丫的这一触觉本领。在活动中,孩子们充分地放松自己,快乐的体验。活动中自由探索、自由交流、自主学习,建构了新知识,获得了新经验。在环境创设上,我们总结出以下几个应遵循的原则:(1)促进幼儿主体性发展的原则

实施探究性学习活动课题研究以来,我们逐步认识到:要实现真正的自主学习,就要教师引导幼儿带着热情、积极地与周围的环境相互作用,让他们去自由探索、了解环境,幼儿才会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建构新的知识,才能突显环境的隐性价值。我们将环境创设和利用的主动权交给幼儿,使幼儿真正成为环境的主人。在环境创设中,我们充分尊重幼儿的意见,让幼儿有更多的选择权和表现机会。为了更好地调动幼儿参与环境创设的热情,教师广泛征求和认真听取幼儿关于环境创设的意见和想法,与他们共同研究和制订环境创设计划,探究中给幼儿自主选择和使用材料的权利。我们尽可能地做到幼儿能想的让他们去想,能做的让他们去做,使他们真正投入到环境创设与利用中来。(2)促进幼儿自我表现的原则

幼儿探究性学习强调幼儿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表现。研究中我们发现,幼儿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对探究性学习热情的激发、探究兴趣的长久保持以及探究成果的巩同有着重要的影响。为此,在幼儿园环境创设和利用上,我们充分关注幼儿的个体需求,为幼儿搭建适合其个性化发展、有利于幼儿展示、表现自我的空间和舞台。例如,在同一个班级中,有的幼儿喜欢研究小动物,有的对交通工具着迷,还有的则对色彩艳丽的服装感兴趣。他们的不同兴趣点使他们的探究行动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如果我们不对这些有着不同探究需要的幼儿给予个别关注、鼓励和支持,势必会影响他们探究性学习的情绪。因此,在实施幼儿探究性学习中,我园各班根据班级幼儿个体差异为幼儿灵活设置符合不同发展需要的活动区,有针对性地提供丰富的活动材料,创设多样化、动态化的环境,满足幼儿的个性化需求。(3)促进幼儿深层思考和探索的原则

幼儿对事物的思考和探究是由问题引发的,这些问题的产生都是在幼儿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形成的,它需要通过环境的支持和帮助寻求到正确的答案。为此我们通过创设富于变化的环境来有效地诱发幼儿的探究行为。例如:幼儿在探究“水的秘密”过程中,教师灵活地设置一处“我的新发现”这样的主题墙,引导幼儿随时将自己发现的秘密记录下来并贴在主题墙上面,随着探究活动的深入,不断丰富和完善主题墙上记录的内容。在此过程中,教师鼓励和引导幼儿对主题墙上的内容进行经常性的观察和讨论,不断提出新问题,获得新发现、收获新成果,幼儿在环境的引领下,探究兴趣不断提高,探究内容不断丰富,探究过程不断升华,探究质量不断提高,为生成新的探究兴趣点做好铺垫。

关于材料投放的策略:

材料在幼儿探究性学习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适宜的材料正是启迪幼儿智慧打开科学探究兴趣大门的钥匙。教师能否为幼儿提供适宜结构的材料,是幼儿操作这些材料以发现事物间的关系,获得相关经验,初步建立相应概念之所在,更是幼儿能否完成实验、获得发现的关键。根据这段时间的实验,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保证幼儿探究性学习的开展:

1、注重材料投放的多样性,为幼儿提供幼儿多通道的感知机会。

探究活动是幼儿与环境发生作用的一种形式,对幼儿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形成对科学的情感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教师只有为幼儿提供能引起他们探索需求,并与现实活动目标相适应的材料,才能使幼儿的探究活动在知识的抽象性和幼儿思维的直观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引导幼儿兴致盎然地一步一步进入科学殿堂。因此,我们为幼儿提供了不仅应适合于幼儿观察,更有利于幼儿多感官感知,特别是有利于幼儿亲自动手操作多样化的游戏材料。实例1:

在进行制作活动“小陀螺”时,首先让幼儿想一想,做“小陀螺”需要哪些材料?怎样做得和别人不一样?并发动幼儿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寻找制作的材料,把自己认为可以做“小陀螺”的各种各样的废旧材料收集起来,孩子们纷纷从家里找来了大块的泡沫、硬板纸、水果冻盒、饼干盒、蛋糕盒、瓶盖子、大纽扣、一次性盒子等等,材料之多,令人难以想象。教师再提供一些诸如牙签、肖邦、泡沫纸、即时帖、双面胶等辅助性材料。

面对这么多的动手操作材料,孩子们的思维一下子活跃了,他们的创造欲望是无穷的,创造出了各式各样令人耳目一新的“小陀螺”,真正发挥了材料的优势。篇三:子课题《幼儿园主题性区域活动中环境创设和材料投放的实践与探索》研究报告

子课题《幼儿园主题性区域活动中环境创设和材料投放的实践与探索》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的健康成长,离不开遗传、环境和教育的相互作用,其中环境在幼儿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教育价值。幼儿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于3—6岁的幼儿来说,不具备成人对环境具有的那种选择、适应、改造的能力,这决定了幼儿对环境具有广泛的接受性和依赖性。对现代儿童教育来说,如何利用环境来刺激教育儿童,来激发儿童的活动动机,促进儿童的发展,已经成为现代幼儿教育家所重视的教育研究问题。幼儿园是幼儿生活的重要环境,创设一个科学的幼儿园教育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我国<<规程>>的贯彻落实,幼教改革不断深入,区域活动已越来越受到广大幼儿教师的重视,因为它以“自由、自主、宽松、愉快”的活动形式易被幼儿接受,也为幼儿提供了充分的自主活动的表现机会,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可以自由地、不受羁绊地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其创造潜能极易被激发出来。相应地,区角中的材料就成了必不可少的物质媒介,幼儿主要通过与材料的交互作用而得到到发展。但是目前,在区角材料的投放上研究不够深入,还存在不少问题,区角材料更换的时间少合理,有的甚至一成不变,不能让幼儿感到新鲜、有趣; 投放的材料缺乏系统性、层次性和递进性; 材料投放流于形式,固定的多,变化的少,教师动手动脑的多,幼儿动手动脑的少,相对忽视活动区的教育功能;对部分材料的教育价值挖掘不够。

介于以上原因,我园就主题性区域材料的投放作了深入研究,努力探索能激发幼儿创造潜能的相应的区域材料,根据幼儿的兴趣、情感、能力及培养目标等因素精心设计、准备或制作充足的游戏材料,我们充分挖掘身边资源,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材料大胆尝试,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活动,探讨在材料投放上注意些什么、在不同年龄阶段投放怎样的材料、以怎样的方式投放等,力争最大效度地发挥区角材料的教育功能,引导幼儿大胆地说、大胆地想、大胆地试,尽情地进行创造活动,从而培养幼儿对创造活动的兴趣,促使幼儿的创新潜能在与材料的交互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课题的界定

1、环境创设:幼儿园的环境创设是指以促进幼儿主动发展为目标的,在幼儿、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下,对幼儿的活动环境进行改造、影响、美化和积极利用,使之更加适合幼儿成长的一个动态发展的活动过程。主要包括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物质环境包括活动室物质条件与设施,精神环境指教师和幼儿之间所构成的教育氛围及人际关系。

2、材料投放:提供能激发幼儿活动兴趣、促进幼儿发展、满足于幼儿需求的材料。

3、主题性区域活动中环境创设和材料投放:根据主题活动内容,创设相对应的环境,并提供相应的材料。

4、本课题《主题性区域活动中环境创设和材料投放》,旨在探讨在主题性区域活动中,创设主题墙,根据主题打造与主题相吻合的区域环境。并探讨如何创设主题背景下丰富的,多功能的,多层次的具有选择自由度的区域环境。研究如何提供丰富的有层次的操作材料,进一步细化各年龄段区域创设的种类,从而让幼儿更好地在与材料互动的过程中获得相关的知识经验,发展相关的能力;

三、理论依据

1、瑞吉欧的教育理论: 认为活动没有时间限制,强调探索的连续性和师生情感的相互依恋。主题性区域活动跟随儿童的兴趣反复探索并不断向新的问题挑战,提供丰富的环境刺激以鼓励儿童积极参与,并进行表现。在主题性区域活动中,幼儿与环境情境、教师、其他幼儿之间发生着多种的互动,而积极的互动又促进了幼儿的发展。主题性区域活动中是以幼儿自主学习为主的一种师生互动过程,这种师生关系使幼儿成为主动的学习者,使每个幼儿在已有的经验、原有水平上不同程度地成长。

2、皮亚杰的理论:

皮亚杰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儿童认知发展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积极主动建构的。” 还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我们都知道,要使幼儿在游戏中得到发展,就必须提高游戏质量。而影响游戏质量的关键因素就是游戏材料。“儿童的发展,既不是直接生理成熟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学习的结果,而是个体和环境相互作用而使认知结构不断发生质变的过程”,同时他还要求“环境的创设应该着眼于丰富幼儿的知识和经验,发展和提高幼儿的能力,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3、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

认为幼儿需要自主学习的核心是教育必须遵循自然,顺应人的自然本性。因此,他要求尊重幼儿的自由,让幼儿享有充分自由活动的可能和条件,并在教学过程中采取自然、自由的教学方式以适应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和个别差异。创设主题性区域活动,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在于幼儿自主性得到了体现。通过创设丰富的环境与材料,孩子能够自由、自主地开展学习,这正是遵循了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与个体差异性。

4、洛扎洛夫 “教师创设的多元化教育环境对幼儿的进步和提高是起着任何集体教育活动都无法替代的巨大作用”。

5、新《纲要》理念:

“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而主题性区域活动正符合这一要求,以游戏为载体,蕴含教育价值,促进幼儿个性化的发展。

6、陈鹤琴的教育理论 陈鹤琴认为“我们不得不为小孩子创设良好的环境”。陈鹤琴非常强调环境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与重要性。他说:“小孩子生来大概都是好的,到了后来,或者是好,或者变坏,这是环境的关系。环境好,小孩子就容易变好,环境坏,小孩子就容易变坏。”他认为:儿童具有三种能力,一是接受外界的刺激;二是这种刺激在脑筋中或者可以保留着;三是他受到那种刺激,到相当时期,会发生相当的反应,这三种基本的能力,是他一生做人的基础。即环境中好的刺激会在儿童的头脑中保留着,相反,坏的刺激也会促使儿童在某一时期做出与此有关的动作。

四、研究的目标

1、研究如何根据主题中的教学目标设计区域活动的环境、主题墙及各区域的材料提供。

2、通过主题性区域的环境创设和材料投放,充分发挥教师的特长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教育理念,增强创设教育环境的实践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3、通过丰富的区域环境创设、提供材料、组织活动、有效指导,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探索,为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提供机会与条件。

4、通过主题活动下的环境创设,启迪幼儿心灵,增长智慧,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参与创设环境的活动中体验到表现美、创造美的乐趣,感受到了合作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五、研究的内容

1、探讨如何创设主题背景下丰富的、多功能的、多层次的具有选择自由度的区域环境。

2、探讨如何根据主题创设适宜的主题墙。

3、探讨如何根据主题性区域游戏设置区域背景。

4、探讨在主题性区域活动中如何提供丰富的有层次的可操作的材料,进一步细化各年龄段区域创设的种类,细化材料的多样性操作,从而让幼儿更好地在与材料互动的过程中获得相关的知识经验,发展相关的能力;

六、研究方法

1、文献法:学习相关的教育理论和有关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该课题研究的现状,为该课题提供理论支撑。

2、行动研究法:在理论的指导下,创设自然、真实的活动情境,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与技术,对研究过程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进行诊断、提出问题、加以讨论、拟订计划、付诸行动、评价总结,在此基础上再次展开诊断、反馈等一系列步骤,形成一个循环的体系,使课题研究不断处于动态的发展过程之中,从而解决本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3、个案分析法:跟踪观察个别幼儿在主题性区域活动中的表现,分析根据主题所设的区域在其个体成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4、观察法:在实施过程中,点滴记录不同模式下幼儿的活动状态及教师指导情况,并及时指正老师指导的误区,提高幼儿活动的效率。

5、经验总结法:及时地总结经验,不断调整与完善研究方案,形成阶段性研究成果,以便更好地进行下一步的实践与研究。

七、研究步骤

1、课题研究准备阶段:2006、8——2007、11(1)在选择课题前,我们着重调查分析了我园主题活动的开展、区域活动的内容与环境以及幼儿活动的现状,成立了课题组。(2)我们课题组成员在一起学习相关的教育理论和有关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该课题研究的现状,为该课题提供理论支撑。共同制定与调整了研究计划,进一步明确了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2、课题实施研究阶段:2007、12——2010、8(1)在专家指导下,我们进一步修改制定课题实施方案,确立了研究目标与内容,制定了系统的研究计划。

(2)接下来我们按计划分小中大三个年龄段同时开展研究,组员认真实施研究方案。我们初步决定先在三个实验班,进行试点研究。在此基础上,逐渐向其他班级推广。研究过程中,我们采用行动研究法,边研究边总结边调整边实施。各班根据主题及时创设与主题相适应的区域活动,并创设相应的环境,提供相应的材料,指导幼儿进行游戏。

(3)在课题研究的中期,我们将所研究的成果及反思及时进行中期论证、评估,进一步梳理总结,形成了中期研究成果总结。

(4)研究过程中,我们还注重过程性资料的收集,每学期都进行分类装订,以便于后来的整理汇编。

3、总结阶段:2010、9——2010、12(1)收集整理过程性资料,分类装订。(2)撰写研究报告及相关论文,总结提炼。(3)邀请专家来园进行结题工作指导。

八、研究过程

一、创设主题性区域环境。

1、主题性环境:

由课题组收集整理出省内外、国内外等相关的主题环境创设的图片资料、录象,放在网上,引导教师探讨主题的预成和生成、怎样创设主题墙、主题区域环境,如主题墙中怎样解决主题进程、幼儿与环境互动、布局的美感问题?建筑中如何体现幼儿的参与、益智区如何体现幼儿的理解等?借鉴所提供的图片、录象资料,指导教师创设与班级主题相一致的主题环境和主题区域。

例如:在主题《伞花朵朵开》开展前,将收集的各种各样的小伞,悬挂在教室的各个角落,在装扮教室的同时,让孩子对伞有更加直观的认识与了解,为引入主题《伞花朵朵开》做准备。

孩子们认识了伞的特点与功能,了解了伞的多种功能。伞装扮的教室像一个伞屋,让孩子感受不同的空间,体验在伞屋中活动的乐趣。也形成了对伞的联想带来的丰富经验。有了这样的感性经验,为接下来开展的尝试运用伞及其他材料制作、装饰伞屋做经验的准备。活动开展后又将幼儿彩绘的透明伞补充到环境中,伞屋变得更加漂亮起来。

不同的伞有不同的装饰特点,即使同一种伞也有不同的装饰图案,孩子初步感受了伞的多样性及不同图案的美,进行观察与比较,并根据颜色及花色进行分类,或尝试探寻不同的方法,进行伞的分类。同时,为孩子们用美术材料装饰、创作彩绘伞提供欣赏与学习的素材。还可以引导孩子们进行同伴间的合作游戏,尝试与同伴合作进行伞的形体造型等。

2、多元互动的主题墙

每一个主题墙的创设,不仅撕课程内容的体现、教学活动的反映,更是幼儿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记录。主题墙就像一个“会运动的生命体”,和幼儿的身心发展一样,它也会随幼

第三篇:教育信息化结题报告

教育信息化提高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

策略与实践研究总结报告

主持人:余章凤 组研员:卢海英 易俊宁

课题研究时间:2017年8月1日——2018年1月10日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根据当前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技术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落实教育部制定的发展规划和战略部署,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推进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教育现代化的深入发展,明确教育信息化应用研究的发展方向,积极探索教育信息化应用的方法和规律。

二、研究内容

通过情境创设和网络应用,建构一种理想的教与学环境,实现自主探究、多重交互、情境创设、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多方面要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学习成为有趣的和有成就感的活动,这将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的提高。依据学校的现有条件以:

《运用班班通资源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实践研究》和《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整合教学模式研究》的子课题带动以下研究内容: 1.教育信息化的现状分析与问题调研。通过一点带面的方法,分析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现存的问题和总体发展趋势,以及不同区域的教育信息化存在的差距和异同点,为研究教育信息化的模式与策略提供科学的依据。

2.以班班通资源的应用,探索出比较引导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学习方式,努力实现教师角色、学生地位、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流程的转变。

3.以科学学科为先导,将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融为一体,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学与教的效果,使教师备课、课堂教学、知识结构、能力评价、合作学习、师生关系等方面发生质的变化,进而构建科学教学的新模式。从而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学习的兴趣。将成功经验逐步应用到其他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中。

四、研究目标

1.加强教育改革发展战略中与教育信息化相关的重大问题研究,探索出适合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推进的模式与策略,为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理论和决策依据。

2.进一步推进区域教育信息化整体发展研究,努力建设一支研究型教师和专家学者队伍。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服务。

3.探索新时期信息技术环境下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的经验和规律,形成典型的案例和模式。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努力取得一些适合课改需要的成果,服务于广大中小学尤其是农村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需要。

4.促进新技术、新媒体的应用研究,加强和引导优秀教育资源的应用。构建教育技术研究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五、研究思路

1.基于理论研究,构建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推进模式,创新应用学校以及不同区域信息化环境与资源,开展师资培训和教研、教学方式改革的探讨;

2.基于实践研究,构建城乡中小学不同信息化环境下如何使应用效益最大化,并在实验中打造典型实验区、实验校,实现以点带面的带动、辐射作用;

3.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出发点,构建教育信息化实验校以及各级电教系统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的评估体系。

六、研究方法及管理

1.本课题将采用文献法、网络调查问卷、实地调研、行动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研究过程与常规教学、日常教研、教师培训结为一体,主要以三种培训推进研究:一是“基础理论与基本方法”的培训,主要采用课例分析、专家引领、行动研究的方法进行;二是“研究措施与实施策略”的培训,主要采用理解观摩、经验交流、骨干示范的方法进行;三是“效果测量、数据分析与结论形成”的培训,主要采用个案点评,启发带动,以点促面的方法进行。2.采用双线管理、实践结合、项目评估和信息化竞赛并举的方法推进学校的教育信息化的均衡发展。

七、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1.更新了教师的教育理念,增强了教科研意识

教学效率的提高,有效教学目标的实现,是各种因素发挥整体效能的过程,这就迫切要求教师加强学习有效教学理论,通过交流培训深化本课题的理论观念。随着课题的确立,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有效教学理论的头脑风暴学习,强化了教师的校本培训。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通过组织教师学习交流,统一思想,更新教育理念。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不断提高,进行教学研究的意识增强了,极大地提高了我校教师教科研能力和业务素养,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升,并有多篇课改论文获奖

2.促进了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

教育信息化的有效利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课堂教学变为探索性、自主性、研究性的学习,通过实施一定的课堂教学策略,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效地学习,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学习方式、学习能力有实质性的变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增强了。

3.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提高了总结反思能力

为了使课题研究扎实开展,真正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提高总结反思能力,学校积极为老师们的研究搭建交流平台,开展了以有效教学为载体的各种教研活动,营造了多种交流氛围,加强业务探讨,进一步掀起有效教学的研究氛围。

4.促进了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通过教师展示我校有效课堂的实践课,通过同行评课研讨从而提高课堂的有效教学。利用各种研讨活动,探讨各个学科各种课型有效教学的教学策略,帮助各位老师突破教学方法的旧框架,注重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注重训练学生的理性思维,追求高效、优质的教学效果,促使老师们的课堂真正有实效、有价值。

七、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1.教师把握教学目标不准

强烈的目标意识是有效教学的基础,而且要确保学生有收获,学生可以接受。因此,在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时,应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所以我们应从学生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

2.凸显学生主体地位不够

备课前认真分析学生,找准学生只是生长点,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找准课堂有效教学的突破口。

3.课堂活动不太丰富

有效课堂需要开展丰富而开放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张扬个性,展示自我,从而实现课堂轻负高效的目标。开展的活动要具有开放性,在开放的活动中,锻炼思维,开发潜能,切实提高课堂实效。教与学的方式决定了课堂活动的设计和效果,因此有效的教与学方式将是课堂活动丰富而开放的保证。

4.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强

研究表明:成绩好的学生不是听课最认真的学生,往往是那些会思考,会自学的孩子。因此,我们教师要将学习的自主性和科学性作为激活学生学习的内在机制的因素,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师应在导上下功夫,导的实质是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导的落脚点是促使学生进行高质高效的自主学习,形成良性循环,通过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保证课堂有效教学的开展。

通过本课题研究,初步形成了适合于我校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整体上将对学校教学工作、教学质量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通过研究,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了教师课堂教学水平,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实现了课堂的教学有效、学习有效、管理有效的三个有效目标。

当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有很多,除了利用信息化教学外,与教师课前的周密准备、课堂求真务实、不断改进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营造和谐教学氛围等,都需要我们去思考与实践。把追求课堂教学艺术的完美与课堂教学的高效作为孜孜不倦的追求,一定会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018.1

第四篇:教育科研结题报告

结题报告

《如何使学生的注意力最大限度的回归课堂》

一、研究背景

实施有效教学,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注意力直至高度集中,在课堂上才能全身心投入,才能与教师一起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使学生能将注意力最大限度的回归课堂的有效手段。

对于新课改提出的三大理念:一个是强调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是强调整合性,要建立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科学人文性课程文化观;三是完善评价机制,特别是要求建立符合素质教育的新的评价机制。由此,可以看出,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本,灵活教学,不再是以往的填鸭式教育,要让学生将注意力转移回课堂,被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及传授的方法所吸引。

二、课题的主要内容

如何使学生的注意力最大限度的回归课堂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马和穆托夫认为:课的结构是作为一种有益的组织知识,作为一种指示和标准理论而被人们理解和运用的,然而由于人们过多的强调教无定法,忽视了教学应当有法的一面,忽视了对这种组织知识更新和标准理论的研究,在冲破了赫尔巴特和凯洛夫的模式之后,并没有真正建立起科学的课堂教学结构体系,课堂教学的随意性很大,尤其是高中化学课,不少教师对四十分钟缺乏通盘的考虑,导致课堂结构松散,教学指标不能落到实处。这与化学课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精神世界,与新课标理念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为此,我将教研目标锁定在将学生的注意力最大限度的回归到课堂上,寻求优化化学课堂教学结构的途径、方法、原则、评价等,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将其回归到课堂上。

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积累高中化学课的课程资源,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也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帮助教师的教科研水平,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在平时正常的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较枯燥的理论知识,常采用类比的方法,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列举学生日常生活中看得见摸得到的事物。在抽象转向具体的过程中,由于所举例子在平时

较常接触,学生理解不觉困难,并且听的有趣,注意力自然而然的移回到课堂上。

化学教学过程中常涉及习题的讲解,对于较有难度的问题,程度稍差的学生选择放弃,那么在讲解习题的过程中,这部分学生都是“玩自己”的,不会跟着老师的教学思路走。遇到这种情况,引导启发式教学取得了较好效果。

五、结果分析

1、时刻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做到心中有数

对于如何将学生的注意力最大限度的回归课堂,前提是老师能不能准确的扑捉到学生的注意力在哪,不要被学生的表像所迷惑,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能一看到学生抬头看你,或是低头写字就妄加断言学生的注意力就在课堂上。有一部分学生是为了迷惑老师不挨骂所制造出的假象。所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时刻观察着学生的表情,由他们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此时的注意力是否跟着老师走,是在思考老师所提出的问题还是想着与课堂无关的事。这就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心二用”,既要传授学生以知识同时要注意学生的一举一动,及时从学生的表情获取信息,是否在听课,是否听懂了。

2、激发学生兴趣,学由心生

学生的程度各不相同,对问题的理解也有各自的方法。程度较好的学生理解较容易,但对于程度较差的学生就具有一定难度。由于理解不到位,就很可能使这部分学生对化学的学习丧失兴趣。

我由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利用兴趣、发掘兴趣、培养兴趣。对学生本来就有的兴趣,要充分加以利用,借以培养注意力,没有的兴趣,要善于去发掘和培养。兴趣不是与生俱来,它是在一定需要的基础上,在实践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实际上也体现着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当必须面对没有兴趣的知识及习题时,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将抽象的问题由学生自己的想象变日常生活所接触到得事物。课堂上设置生动有趣乃至幽默的问题情境,来解除知识的单调和乏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增强其参与意识。

3、“说唱结合”吸引学生目光,“有意无意”一切尽在掌握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人们从外部获得信息的90%以上是通过视觉渠道获得的。在课堂上,我尽量做到声情并茂、讲做结合,才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注意,加深印象。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脑力劳动的效率。”可见学生的情绪与课堂教学节奏也有着直接的关系。热情洋溢、欢快喜悦的课

堂氛围,将会使学生消除不良情绪,让学生注意力始终跟着老师转,并积极参与思考。另外,我还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入境乐学。因为整体和谐的班集体,是集中学生注意力的大背景,在这个背景下才能形成普遍全神贯注的大气候,有了这种大气候,注意了才能真正地入神。

4、有目的犯错,收获意外效果

学生获取化学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探究的过程。我一改以往老师挑学生错误的模式,在讲解习题及复习一些重要知识点的复习课上,我都看似无意的出一些小错误。这样,利用了学生“我找到老师错误”、“老师也会犯错”的心理,提升了学生的兴趣,同时学生在挑错的过程中,即巩固所学知识又顺利的将注意力放到了课堂上来,并且比之前更精神地等待老师的下一个“错误”。

5、合适语言表扬鼓励,给予学生学习动力

“聪明”是指智力发达,记忆力和理解能力强,这一含义中遗传的因素多一些;“勤奋”是指不懈努力,说明有意志力,属非智力范畴。所以,在学生回答正确或思考出有意义的问题时,不会经常夸学生“聪明”,而是用“像样”、“完美”等学生感觉特别的字眼来鼓励。这样,学生在得到夸奖的同时,经常会被我新奇的用词所吸引。

6、针对问题委婉解决

课堂不可能一直都是安安静静,总有一些调皮捣蛋的学生影响课堂纪律。这时,以往的教师会言辞激烈的加以训斥,不但打乱了课堂节奏,扰乱的正常的教学计划,有些不当的用词还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在遇到这种情况时,我会先提问出现问题的学生,起到警醒的作用,如继续不安分,我会利用现今网络的流行语进行教育。即达到教育的作用,又不会使学生由于不接受的用词产生反感。而且不能针对性的对指定的一名学生,要有范围的泛指,这样犯错误的学生对上了号,但是在班级同学的面前老师也给留足了面子。

六、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这次研究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有些要继续观察研究的地方,在日后的教学生活中,我会继续在课堂上,运用幽默生动的语言、及时给予学生以肯定并无意有意的提点学生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外,还有一些较“顽固”的学生,在课堂依旧“我行我素”,对于这些学生,不单要增加对他们的注意力,还要寻找适合这些学生更为有效的方法加以处理。

对于本次研究课题《如何使学生的注意力最大限度的回归课堂》

整体来讲是成功的。我多以平时实际的课堂教学及学生为研究对象,取得了一些效果。如我所授课班级的很多学生在课堂上,已经能跟住老师的思路,跟着老师的节奏思考问题,演练习题。由于学生注意力回归到课堂上,带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课下问题的学生多了,问的问题也都开始有价值、有代表性。另外,一些学生由于注意力的集中,思考的问题都先于老师一步,能够带动课堂气氛,同时授课内容由于这些学生的带动,也显紧凑很多,提高了课堂的效率,真可谓事半功倍。

第五篇:校外教育结题报告

《青少年校外教育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高州市中小学德育培训学校《青少年校外教育实践研究》课题组

课题编号:

课题名称:《青少年校外教育实践研究》 课题组主持人: 题组成员: 课题主持人单位:

《青少年校外教育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高州市中小学德育培训学校《青少年校外教育实践研究》课题组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开展校外教育有利于青少年素质提升。一方面,社会发展表明一个人仅仅通过学校课堂上获取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从各方面获取知识,培养多方面的技能,参加多方面的实践,锻炼和提高多方面的能力,否则就有被社会淘汰的危险。另一方面,现在以及未来一定时期内的青少年大都是独生子女,平时娇生惯养,喜欢独处,缺少集体意识与团队意识,这对良好性格的养成和人的全面发展极为不利,而校外教育有助于使他们从封闭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在群体生活中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愉快地成长为一个全面的人。开展校外教育有利于青少年适应社会。校外教育由于其教育目标明确,富有计划性,在社会教育系统中处在特别重要的位臵上。校外教育可以通过对无序的社会影响进行合理的整合和科学的选择、过滤、强化、控制,以知识和技能启迪与训练的方式,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化解并渗透到知识技能、文化娱乐、生活情趣等各个领域,贯穿于家庭和孩子因志趣相同所组成的群体活动中,为广大青少年学生提供了一个逐步社会化的实践场所。

高州市中小学德育培训学校是一个专门的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自成立以来,经过不断完善和发展,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和组织形式,在团结教育少年儿童中发挥了重要而又积极 的作用。但是,长期以来,团队组织活动的时间、空间绝大部分是在校内,校外活动及组织力量却相对比较薄弱。而校内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又十分有限,同时,教员、学员与老师、学生的角色重复,影响了团队组织特色的发挥,制约了团队组织功能的落实。双休日及假期,团员在校外的时间每年长达160多天,如何把广大少年儿童组织起来,让他们参加更多的健康有益的活动,认真践行新课程目标,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这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而又必须解决的问题。

全国少工委提出:“要把社区作为拓展少年儿童工作的一个重要领域,努力构筑少年儿童工作社会化的新格局。”这些重要指示使我们认识到:加强校外教育基地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充分挖掘和利用社会德育资源,开展系列教育活动,让队员通过自主体验活动,了解国情,开阔视野,增强社会责任感,全面提高素质能力,贯彻新课程目标,是促进少年儿童工作社会化的有效途径。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科技教育是当今教育的热点,焦点。如何适应当代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实施大德育教育,青少年校外教育基地建设既能拓展德育教育与科技教育的空间,又是观察贯彻新课标精神的有效形式。利用青少年校外教育基地,让今天在 “温室”中成长的青少年得到体验和教育,激发他们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创新意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道德观。

1、加强校外教育基地建设,充分挖掘和利用社会德育资源,形 成以学校为主体向校外辐射的团队教育格局。

2、加强校外教育基地的组织机构建设,促使校外教育基地参与团队工作的研究和管理,并通过组织队员参加校外教育基地的活动,探索符合时代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新内容、新规律、新方法、新思路。

3、培养一支热爱团队教育工作,业务能力过硬的校外辅导员队伍。

4、通过校外基地的活动,队员观察、了解社会、体验社会生活,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增强社会责任感,学做社会小主人。

5、理论联系实际,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培养少年儿童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

三、课题实验遵循的原则

1、实践性原则

通过引导队员,到校外教育基地参观、考察等实践体验活动,帮助队员增长知识,培养才干,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2、自主性原则

在校外教育基地活动中,充分发挥队员的主体作用,让队员自主管理、自主活动、自主体验。

3、社会化原则

在校外教育基地活动中,最大程度地依托社区,充分挖掘和开发社会资源,利用社会辅导力量,体现团队教育的社会化。

4、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原则

紧密结合校内教育的内容开展校外教育基地活动,同时,努力提 高学校教育的效果,使校内、校外教育与活动有机地结合。

5、激励性原则

把争当小博士、小律师、志愿者活动,做为校外基地建设主要载体发挥团队的积极性,创造性,以此做为激励机制。

6、本土性原则

课题研究组以贴近学生实际生活,贴近高州市本土资源为教育内容。从学校所处的城区地域环境出发,采集具有城区特色的、个性化的教育资源,不仅使师生萌发一种亲切感,愿意接受,而且和现成教科书上的带有共性的内容形成互补,同时有助于建立一个具有特色的德育课程体系。

四、实验采取的主要措施和方法

经过长时间的理论探讨和准备,本课题于2017年8月正式开始实验。研究两年多来,我们以“围绕实践基地在行动,提高青少年素质”为目标,逐步找到了团队工作社会化新的支撑点和生长点,找到了团队工作社会化的有效途径,勾画出了团队工作社会化的新格局。

(一)构建校外组织网络,创新校外组织形式:

我们认为:构建完善的校外团队组织网络、创新少年儿童校外组织形式是加强校外教育基地建设,发挥整体教育功能的前提,是开展校外团队活动的保证。所以,我们首先打破年级界限,成立中学少科院,下辖三个兴趣小组:防震减灾兴趣小组、三防知识兴趣小组、法律知识兴趣小组。逐步形成了与学校原有大、中、小队并列的“双轨”式组织形式。我们还根据校外基地各自不同的性质特点,分别建构不 同的团队组织形式。如:“科技团队”、“志愿者团队”、“小记者团队”“考察团队”等等;所有组织都做到有挂牌命名仪式,有专人负责、有活动,有考察报告和论文。

(二)构建校外活动网络,创新校外活动形式:

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充分考虑队员的年龄特点和爱好,开展了各种丰富多彩的校外活动。

1“模拟式”体验活动,培养了队员的社会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体验是队员内心活动,别人无法替代,作为教育者的责任是调动队员“体验学习”的积极性,让队员自觉地“我要做”,而不是“要我做”。我们在校外基地开展的“一日交警”、“小导游团”、“小讲解团”、“小记者团”和“少年模拟法庭”等活动,这就是一种“模拟式”活动,通过这种“模拟式”体验活动的开展,队员们了解了各个劳动岗位的光荣和艰辛,创造的价值与快乐,了解了这些社会角色的意义及职业要求,为今后走向社会打下了良好的思想与情感基础。

2、“服务式”体验活动,培养了队员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居委会,既是广大居民的联络点,又是队员活动的“家”,那里来往人员多、交往广,队员的需求能得到最大的满足。每逢双休日,队员们在校外辅导员的指导下可以开展植树护绿、清洁公共场所,打扫楼道卫生、清理乱张贴,保护景点文物等各种活动。

如:“巧手小队”,在辅导员的指导下,学做家庭厨师,学会用煤炉。不仅增长了技能,更重要的是体验到了父母的辛劳,实现了两代 人的心灵沟通,体会到自我服务,减轻父母负担的快乐。“助残献爱心” “手拉手”活动等,正是在这种情感的体验和交流之中,孩子们长大了,他们懂得了爱是什么,怎样去关爱别人。又如:队员们利用双休日到派出所参观“戒毒图片展”,看到一张张由于吸毒而导致死亡的一系列家庭悲剧,队员们都流下了泪水,回校后,他们自发地搜集关于毒品危害的图片、文章,利用双休日在居委会办起了宣传栏,走街串巷散发宣传材料,队员们由这种实践→体验→实践的过程,深刻认识到毒品的危害,同时要让每一个人都受到教育的社会责任感油然而生。

3、通过“咨询式”体验活动,培养了队员的耐挫能力和健康心理。

目前,队员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竞争的商品社会里,他们面临众多令人困惑的问题,他们的心理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为了培养队员自我调节能力,促进队员身心健康发展,我们通过“心理健康咨询站”和“知心信箱”。同队员交流谈心,解决了他们的心理忧虑,同时还通过每周三的“知心话廊”和谐之声广播,进行集体辅导,使更多的队员受到了教育与疏导。学校定期举办心理专题讲座,开展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内容的主题活动,如《给你一片晴朗的天空》、《是对还是错》等,从而营造出人人追求健康心理的良好氛围。

(三)与各类争章相结合,努力构建校外教育基地的激励机制。

针对队员的心理特征,我们重视运用激励手段,把校外活动与“争章”紧密结合,激发了队员的主体参与和内心体验的积极性,根据校 外基地的特点和体验活动的内容,我们设置了“国防小卫士章”、“小导游章”、“小讲解员章”、“社会考察章”、“法制章”、“心理章”、“艺术章”等特色章目,并制定了争章细则,使他们在争章的同时,逐步将体验内化成品质,外显为行为,充分发挥了队员在体验活动中的娱乐性、积极性、创造性。

五、实验取得的初步成果

1、队员们以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为两个文明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外教育基地实践活动,学校涌现出一大批品学兼优的青年团员,他们在各项活动中积极做好“四带头”、“四表率”作用,在活动中不断锻炼提升了自己,也擦亮了学校的德育品牌,取得丰硕成果。一年来,共开展校外志愿者活动8次,活动内容涉及文明创建、禁毒宣传、法制宣传、敬老尊老、绿化家园、健康生活等

2、提高团员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在校外教育基地的活动中,队员们有更广泛的接触社会的机会。我校开展的青年志愿者活动,先后共培训了500多名志愿者,每到节假日他们会走上街头,进行宣传、服务等活动,他们到敬老院服务有十多次,打扫公共卫生二十余次。可以说哪里需要帮助,哪里就有青年志愿者的身影,深受人们的好评,有一百多名志愿者被评为 “志愿者标兵”。并进行了德育基地揭牌仪式和新团员入团宣誓仪式,共有800多名新团员在德育基地进行了入团宣誓。不仅对广大团员进行了德育教育,也让他们体会到作为一名团员肩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大大提高队员们自我教育的能力、自我管理的能力和队员干部工作管理的水平,队员们深深认识到自己不仅仅是学校的主人,也是社会的主人,国家的主人,自己的一言一行要对社会、国家负责。

3、增强了团队学习的自觉性,使青少年养成刻苦勤奋学习的良好学风,另外着重培养青少年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完善的智能结构。

六、课程的主要研究阶段

1、研究准备阶段:2017.7—2017.11主要任务:成立课题组;进行可行性论证;课题申报。

2、具体实施阶段:2017.11—2018.6主要任务:确定具体的研究方向,开展相关研究活动,总结相应研究成果。

3、总结推广阶段:2018.6—2018.8主要任务:在第二阶段实验、总结的基础上,总结经验,进一步充实“校外教育” 成果,并完善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内容及经验。

七、推介的价值和措施

我们课题组的科普教育、德育教育已得到高州市乃至茂名市人民政府的充分肯定,市政府将已文件的形式把我校的科普教育推广到全市的各中小学,同时,省文明委将下文授予我校“第九届省级文明单位”,并要求我们把未成年人教育这块经验做法向全省推广。

八、结论

在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大力支持下,我们课题组取得了以上显著 成绩,课题组的全体成员以此而感到自豪,在取得成绩的面前,我们同时也反思了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经费显得不足;

2、教师、家长对于我们的此项工作认识不高,在开展活动的同时,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给课题组带来了一定难度;

3、辅导员本身的知识建构需要进一步提升,需进一步外出学习考察来提升自己的素质;

4、社区及课题组涉及的相关部门,需要进一步得到他们的支持、理解和参与。

下载依托环境教育探索新时期德育教育新途径---结题报告(五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依托环境教育探索新时期德育教育新途径---结题报告(五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心理健康教育结题报告大全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结题报告 第四小学王淑艳 学校健康教育是整个健康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依据中小学生心理......

    整理精品如何撰写教育科研结题报告

    。。。。 。。 。 如何撰写教育科研结题报告 课题研究报告是反映一项研究结果并将其公诸于世的书面形式,撰写研究报告不但是研究者对整个研究工作的全面总结,更主要的是为了将......

    快乐教育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快乐教育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 课题名称:快乐教育研究 二、 题研究时间:2011年5月至2013年12月 三、 课题的由来 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

    教育学会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利用归因理论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实验研究》结题报告河北青县职教中心 2010年5月24 《利用归因理论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实验研究》研究工作报告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新......

    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结题报告

    篇一:小学生文明礼仪培养与养成教育结题报告书 小学生文明礼仪培养与养成教育 实验报告 山东省青州市王坟镇孙旺小学课题实验组 一、 实验的背景及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中华民......

    幼儿感恩教育结题报告

    有效开展幼儿感恩教育的实践与研究文集中心幼儿园摘 要 感恩意识的缺失是当今社会的普遍现象,它受家庭、学校、社会因素的影响。感恩教育是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报......

    新时期德育内容的研究与探索结题报告 歧口中学7

    新时期渔村初中生德育内容的研究与探索 结题报告 实验学校:歧口中学课题编号:编号:XHX NO.017100课题类别:一般 课题组:总负责人:吴玉来 成员:张广艳 、刘树东、周福长、张海港、苑......

    《小班化教育环境下教师教学工作评价研究》结题报告

    《小班化教育环境下教师教学工作评价研究》结题报告 1.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目标和内容1.1 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小班化教育可以充分保护、利用、和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