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实施方案

时间:2019-05-14 06:41: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实施方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现代化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实施方案》。

第一篇:现代化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实施方案

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实施方案

现代农业产业是通过现代科技、现代物质装备、现代管理理念和方法组织起来的产业体系。建设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基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抓手和载体。为加快发展优势特色种植业和林产业,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产业化经营水平,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按照《xx县农牧和科技局2012年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实施方案》xx农科【2012】13号文件精神和要求,制定如下的实施方案。

一、充分认识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加快基地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迫切需要。以基地建设为载体,形成小农户大基地、小业主大园区的发展格局,改善农业物质装备条件,提升农业科技水平,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有效转变农业经营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

(二)加快基地建设是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我乡农业仍处于初级产品生产阶段,产业链短,加工率低,竞争力弱。以基地建设为载体,整体推进良种繁育、标准化生产、储藏保鲜、精深加工、创建品牌 1

和市场开拓奠定基础,能有效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三)加快基地建设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迫切需要。以基地建设为载体,聚集土地、资金、人才、科技、信息等生产要素,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优化农业区域布局,能有效改变农业粗放经营状况,提高土地产出率。

(四)加快基地建设是持续稳定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种植业在农牧民家庭经营纯收入中举足轻重,以基地建设为载体,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能有效增加农民经营土地收益和产业延伸增值收益,为新农村建设培育支柱产业奠定经济基础。

二、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总体要求和指导原则

(一)总体要求

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要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依靠科技,创新机制,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产业区域布局,大力推进现代农业规模化、良种化、科技应用、质量安全、品牌化组织化“六个水平”,使农牧民获得土地经营收益和产业延伸增值收益,实现持续稳定增收。

(二)指导原则

1.坚持市场导向。面向国际国内大市场,用市场化手段调整农业结构,着力培育壮大比较优势明显、市场前景广、产业覆盖面大、农民增产增收的优势特色产业。千方百计开拓市场,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

2.坚持区域合理分工。按照全县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把基地布局到最适区域,着力优化种植结构、品种结构、品质结构,引导生产要素向基地集中,促进优势区壮大规模、提升效益。

3.坚持科技引领。必须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的研发、引进、集成和推广,良种良法良制配套,构建产业技术体系,实行标准化生产,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4.坚持产业化经营。必须强化产前、产中、产后衔接,突出精深加工,构建现代物流体系,推进农工贸一体化,形成以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运行机制。

5.坚持尊重农民意愿。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和生产经营主体地位,强化引导和服务,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基地建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严禁违背农民意愿搞“一刀切”。

三、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主要措施

(一)加大规划引导力度。按照我县优势特色效益农业发展规划,抓紧制定和完善符合本乡实际的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规划,集中力量打造优势产业带和专业乡。

(二)加大机制创新力度。推进组织形式创新,大力引导农民开展多渠道、多领域联合与协作,提高基地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规范和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实行相对集中连片开发和规模经营。

(三)强化科技支撑。加强农科教、产学研结合,围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立区域性技术创新与应用试验站和技术创新团队。支持农业科技人员以技术入股、技术承包等形式参与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加快培养科技示范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办人。

(四)强化市场拓展。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在优势特色产业集中发展区建设功能齐全、设施先进、辐射能力强的批发市场,培育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和农产品经纪人队伍。促进超市、农业企业、基地的有效对接,在超市设立特色农产品专销区、专卖点和专柜,降低流通成本。

(五)强化服务保障。加强基地强县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健全乡农业技术推广、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组织,加快构建多元化、多形式、多层次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在基地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各个环节,提供优质高效的物资、技术、物流、信息等全方位服务。

四、切实加强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组织领导

建立分级负责、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把基地建设工作纳入乡党委政府目标管理,定期通报工作进度。充分发挥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牵头作用,积极作好规划编制、协调服务、督促检查等工作。

xxx乡人民政府

二0一二年四月四日

第二篇:浅析我国现代化农业建设

浅析我国现代化农业建设

摘要:目前,我国农业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变革的转型时期,积极进行现代化农业建设,并已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是由于我国的现代化农业建设起步晚,所以还与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农业存在很大差距。本文从现代化农业建设的基本概念入手,探讨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提出促进我国现代化农业建设的一些措施。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市场化机械化信息化

一、现代化农业建设概述

1.现代化农业建设概述

现代化农业是指用现代工业力量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用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经营的,生产效率达到现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现代化农业建设是指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用现代新型农民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此外,建设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着眼于促进农民增收,大力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

2.现代化农业建设的七大基本特征

一是生产过程机械化。主要通过运用先进设备代替人力的手工劳动,在各环节大面积采用机械化作业,从而降低劳动者的体力强度,提高劳动 1

效率。

二是生产技术科学化。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其实就是先进科技不断注入农业的过程,不断完善农业的基础科研、应用科研及推广体系,不断提高科技对增产贡献率的过程。

三是增长方式集约化。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方向转化,意味着农业增长方式要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在投入边际效益递减,外延扩大生产余地变小的情况下,把增产的基点转到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档次、提高综合效益、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

四是经营循环市场化。现代农业的显著标志之一是市场成为农业经济运行的载体。在资源的配置上,行政手段退出与市场功能发挥,是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之一。在生产的目的上,产品自给自足的消亡与纯粹用于商品交换的转换,是现代农业的另一个基本特征。“发挥”和“转换”的量变过程,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趋近的重要组成部分。产品的商品率如果达不到较高程度,农业现代化就“化”不起来。

五是生产组织社会化。农业生产与流通活动的各部门、各环节要与社会相关部门、市场主体有机联系起来,在形成农业专业化和规模化经营的同时,又促进农业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推广应用,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

六是生产绩效高优化。我们所要的农业现代化,是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化。生产绩效如何,就成为检验现代化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可一票否决。

二、我国现代化农业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伴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我国经济

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主的统分结合经营体制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取向不相适应的深层次矛盾逐渐显现并日益突出出来,因此也促使我国农业进行改革。如建立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区,创新农业招商引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完善的市场营销体系,建设高效生态农业。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主体,也是现代化农业建设中的一个关键因素。而现阶段我国农民整体素质低,农业投入的不足,基础设施薄弱;市场化水平低,使农业现代化建设推进乏力;农业科技推广缓慢,虽然近几年来,各级政府已意识到农业推广的重要性,加大了对其投入的力度,但这种形势依然严峻;农业机械化程度仍然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农业信息化建设滞后,不能很好的服务于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发展对环境造成了污染。

三、我国现代化农业建设的对策

1.选聘大学生村官

选聘高校毕业生特别是具有农业专业背景的毕业生到农村任职,为现代化农业建设注入新鲜血液。大学生有较好的文化理论基础、活跃的思维、容易接受新事物,特别是农业院校的毕业生大部分具有农学专业背景,他们投入到广大农村中,结合实际,充分发挥自己所学知识,带领农民掌握新技术、调整经营方式、提高农村生产力、有利于发挥亿万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立体作用。

2.完善农业金融服务体系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血液。因此,政府应加大农业发展的资金投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大对农业综合开发的投入力度。

3.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基础设施是我国顺利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是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必要条件。我国应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紧紧抓住机遇期,大力推经农业现代化建设,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投入机制;坚持城乡统筹的原则,转变财政支农观念;按照加大农业投入的要求,多渠道筹集支农资金以提高我国农业基础设施水平。

4.提升农业市场化水平

市场化经营不但决定了农业的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水平,影响到能否有效应用先进科学技术,而且直接关系到农业的生存,还关系到农民收入的提高。因此应大力推进农业市场化进程,加快建立农业保护体系,加大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性扶持和保护力度,加大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建设。使我国农业真正走上市场化规模化生产道路,是农业实现产业化经营。

5.加强农业科技推广

在农业科技推广方面,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关键是解决人、钱、事和责、权、利结合的问题,要建立健全县、乡、镇三级服务网络,加强现代化信息技术装备,强化推广机制创新;坚持以科学技术带动农业发展;加快农业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大力推进科教兴农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

6.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为继续提高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水平,我国应该改变农机装备结构,实现转型升级;完善农机购置补贴;加强对资源、能源、质量、安全等方面的法制建设,发挥农机管理部门的监管职能作用;加强农机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保障;大力推进农机化技术创新,促进农机装备优化升级和先进技术的应用普及。

7.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

推进农业信息化,必须把农业信息当做一项产业来发展。众所周知,信息产业已经成为世界发展最迅速、科技含量最高、利润率最高的产业之

一。发达国家50%以上产值来源于信息业,信息产业在农业上应用,一方面可以使农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农业信息本身也可以被当做产业来发展。

8.发展低碳农业

“在今年两会热点的民意调查中,‘低碳经济’这个词今年首次进入人们视野”。很显然,低碳经济是今后中国经济的必然选择。在此背景下,农业的发展必须要走低碳之路。其关键在于提高农业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并降低农业发展对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维持生物圈的碳平衡,其根本目标是促进实现碳中性,即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与通过人为措施吸收的二氧化碳实现动态平衡。

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资源严重匮乏的国家之一,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我国农业不仅要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还要满足工业原料不断加大的需求。因此,必须改造农业,走现代化农业之

路,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生产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推进农工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使我国农业现代化达到更高水平,从而更好的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三篇: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发展规划

(2010-2020年)

科技部

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以下简称“中药基地”)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通过整合相关资源,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突破产业发展中关键共性技术的制约,打造现代中药产业的一种组织模式和系统工程。建设中药基地是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健康需求的重大举措,也是促进不同地区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的有效措施,目前已逐步发展成为推进我国中药现代化与国际化的主体力量。

为深入贯彻《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提出的: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有关精神,落实《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提出的基本任务,促进中药基地更好更快发展,结合基地建设实际情况与中药科技产业发展需求,特制定《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发展规划(2010-2020年)》。

一、形势分析

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10年来,目前已在全国建立了20个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构建形成了有利于中药科技产业快速发展的中药基地研究开发、技术服务、产业化示范等支撑体系,在带动技术创新、推动业发展、建立服务平台、促进交流与合作等方面成效显著,有力地推进了我国中药科技产业发展和人民健康水平提高,并在促进人民增收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多方面也产生了积极作用和影响,创造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开创了依靠科技进步支撑和引领中药科技产业整体发展的良好局面,也为今后基地建设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1.发展现状

——推进中药现代化已列入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推进中药现代化。努力提高中药产业规范化、规模化和国际化水平,已经成为中央与地方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和实际行动。国务院及有关部委先后组织制定了《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2002-2010年)》、《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10年)》和《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规划纲要(2006-2010年)》等,为中药基地建设和中药科技产业发展壮大营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政策环境。

——中药基地已成为地方政府推动中药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中药基地建设得到了许多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响应,被确定为“一把手工程”或与科技部建立省部会商制度的工作重点,相应建立了上下协调、高效、合力推进的促进机制和管理体制,并呈现出区域化布局、科技支撑、市场化推进、互补合作、差异化发展的良好态势。各基地省参与中药现代化建设工作的400多个市(州)、县(区)都相应建立了领导机构。部分地区以省委、省政府的名义制定了推进中药科技产业发展的决定或意见,使国家中药现代化目标与地方经济发展重点有效结合,产生共振效应,中药作为战略性产业也得到大力扶持和发展。

——中药农业初具规模,已成为贫困地区、边远山区和民族地区脱贫致富、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各中药基地根据区域中药资源特色,按中药材规范化种植(GAP)要求,选择当地道地中药材品种,建立了不同类型的规范化生产示范基地、示范园区或生产基地,通过示范引导,大幅度地提高了我国中药材规范化生产的水平和规模,基本实现中药材质量的稳定和可控,为提高中药产品质量、推进中药国际化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为边远山区的脱贫致富、西部开发、民族地区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据统计,各基地省合计建立了430多个中药材生产技术标准操作规程(SOP),相应建立近500个中药材GAP基地,种植面积已达2200多万亩。截止至2008年底,各基地省已累计有40种中药材的48个基地通过国家GAP认证。

——中药基地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和优化,创新能力整体水平已有较大提升。通过中药基地建设,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国家中药公共创新平台框架体系,基本涵盖了中药标准规范、研究开发、工程技术、产业化示范等环节,初步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发展。在国家层面,相继建立了一批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重点研究室,初步形成了国家中药创新体系的构架,中药资源保护、中药材规范种植、中药应用基础研究、中药制剂和质量控制等领域的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各基地省普遍加大了科技投入,启动了一批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按GLP、CCP组建了一批研发实体,开发出了一批创新中药产品,解决了一批制约中药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技术,构建了从中药标准研究、质量控制到新药开发的国家级、省级公共研发平台,大幅度提高了中药科技产业源头创新能力和水平。

——基地推动了重要科技产业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通过实施以中药基地建设为重点的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行动,加快形成了涵盖中药农业、中药工业、中药商业、中药知识产业和中药服务业的现代中药科技产业体系,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基本形成了以经济发达地区为代表的科研与企业技术密集区,以资源优势区为代表的中小企业集中区(包括民族医药生产集中区),有效推进了各基地中药科技产业集群的发展。各基地累计建立各具特色、不同形式、具有示范意义的中药科技产业园区、集中发展区200余个,大幅度提高了中药科技产业集约化水平、竞争优势和规模。2008年,全国中药工业总产值2198.8亿元,是1999年385亿元的5.71倍,10年增长率达851.9%(同期医药工业增长率为519.2%);占全国GDP的比重也由1997年的0.351上升到2007年的0.741。

——政府投入推动中药基地持续发展。政府资金在中药基地创新投入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各级地方政府结合当地的中药基地发展规划,增加了对中药现代化产业的投入。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建立和完善了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和外资投入为重要来源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为中药基地建设和中药产业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年来中央财政累计投入经费约21.9亿元,各基地省累计投入经费约43.2亿元,带动社会资金投入270.5亿元。2.需求分析

——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要大力发展中医药产业。中医药具有易于普及和“预防、治疗、康复、保健”一体化的医疗模式,能够为民众提供“简便验廉”的医疗保健服务,充分发挥其特色优势,是我国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的重要举措。

——实现我国医药产业机构调整,需要大力发展中药产业。继承和创新发展中医药,培育涵盖中药农业、中药工业、中药商业、中药服务业的大健康产业,对于调整医药产业和产品结构,带动医药产业进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强科技创新,需要在中医药领域有所突破。中医药是我国最具原始创新潜力的领域,中医药系统性和复杂性等关键问题的突破,将对生物医学、生命科学乃至整个现代科学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将使人类对生命和疾病的认识得到进一步提高和完善,从而成为中华民族队人类的新贡献。

——大力发展中药产业,是解决“三农”问题,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中药产业基地建设十年以来,中药农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以中药材种植(养殖)为基础,不断发展中药材加工、销售、产业化经营,已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一条捷径。发展中药农业,对于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作用。3.存在问题

——中药现代产业基础不强。总体来看,研发和创新能力薄弱。中药产业链尚有待完善,中药农业刚刚起步,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与合理利用及相关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中药工业生产工艺和工程化技术尚未形成体系,生产效率和综合利用能力相对低下,缺乏标准化的专用制药工业装备;中药商业流通方式亟待改造。中药出口以原料为主和依赖老品种的局面没有明显改观,中药产品在发达国家进行药品注册尚未取得实质性突破,而“洋中药”返销进口有增长趋势。

——中医药现代科学基础薄弱。中医以整体、动态和辩证的思维方式认识生命与疾病的复杂现象,但用传统概念表达的中医药理论的科学内涵难以被现代社会普遍理解和接受;复方中药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等研究一直没有突破;适合自身特点的研究、评价方法和标准规范体系尚未建立,适应时代要求的自主创新体系尚未形成,制约了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进程。而西方国家利用其技术和资金优势,已经开始运用新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医药,这无疑是一个挑战。

——中药科技产业基地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部分中药基

地对自身资源特点和发展优势把握不够准确,发展重点和特色不突出;管理体系不够完善,区域合作与发展活力不足;资金投入不足,产业集中度不够;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开发规模和力度有待增强;科技创新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

二、指导思想

(一)指导思想。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中药基地建设为载体,以科技为支撑和突破口,以企业为主体,以做大做强中药科技产业为目标: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区域化布局、规范化发展,促进中药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着重发展中药农业、提升中药工业、改造中药商业、优化中药服务业;充分发挥基地技术创新带动、产业水平示范、行业发展服务、合作交流平台和对外展示窗口等功能,全面推进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

(二)基本原则

——突出科技为支撑。坚持按照中医药特点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积极搭建国家与地方有机结合的共性技术平台,集成科技资源,坚持有限目标,突出技术与产品创新,使科技创新真正成为引领和支撑中药科技产业做大做强的动力源泉。

——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中药基地建设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同时加大地方政府对企业科研项目的引导、扶持和经费支持。

——坚持市场化推进。中药基地建设是以科技为支撑的产业经济行为。在遵循科技发展规律的同时,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来组织、协调、推进基地建设工作。要以促进竞争和提高效率为目标,积极创造有利条件,根据市场需求引导和推动产业发展,发挥集聚效应。

——重视区域合作与发展。中药基地建设要打破行政区划,加强各基地间合作与交流,鼓励区域产业要素的无障碍流动,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目标,提升区域中药科技产业竞争力。

——注重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树立循环经济理念,在综合利用资源同时,强调资源保护与生态平衡,以开发促保护,加强对濒危和紧缺中药材资源的修复、再生和野生抚育,发展规范化中药材种植(养殖),保障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产业可持续发展。

——强化政府引导。政府要把握中药基地建设的全局,充分发挥引导、扶持和监管等方面作用,努力创造一个开放、公平的市场环境,以服务和管理引导基地发展。在尊重市场规律和产业发展需求前提下,积极推进产、学、研、农、工、商结合,引导和支持基地呈区域化布局和特色发展。

(三)区域布局、分类规划与协调发展。以“地理相邻、经济相依、产业相接、交通相连、优势互补”的形式,全国中药科技产业按区域规划为:东北、华北、华中、东部、南方、西南、西北等七大发展区域。——东北区域。包括吉林、黑龙江、辽宁等东北三省。可立足北药优势资源,建设以东北道地中药材生产、中成药及功能性产品制造为主要特点的北药基地。积极开拓东北亚天然药物市场。

——华北区域。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山西等省份。可重点发展传统中药及京津地区的新药研发与国际合作等。

——华中区域。包括河南、湖南、湖北、安徽等省份。可重点发展以四大怀药等特色中药材种植业、中药材流通及中成药生产。

——东部区域。包括江苏、浙江、山东、江西、上海等省市。以浙八味等资源开发、制药设备制造业、中成药生产为发展重点。

——南方区域。包括广东、广西、福建、海南等省份。以南药、物流配送体系以及与港澳台、东南亚地区的密切合作等为发展重点。

——西南区域。包括四川、重庆、云南、贵州、西藏等省份。以丰富中药材资源和独具特色的藏药、苗药等民族药产业化为发展重点。

——西北区域。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省份。以陕、甘、宁等大宗药材资源和蒙药、维药等民族药产业化开发为发展重点。

(四)发展类型与功能定位

根据各区域自身基础条件与特点,发展重点与方向大体规划为六个类型。各基地应根据自身的基础条件、优势特色和发展方向确定各自发展定位。

——资源型:以中药农业与中药资源开发为重点。

——创新型:以中药新产品研发为优势。——产业型:以发展中药工业为重点。

——外向型:以中药国际化及产品出口为导向。

——综合型:集中药资源开发、中药材种植(养殖)及加工、新产品研发、工业生产、商业流通等优势于一体。

——民族药型:以发展藏药、苗药、蒙药、维药等民族药为重点。

三、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发展中药产业,提升中药工业,改造中药商业,培育中医药知识产业和服务业,将中药产业培育成为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大健康产业。

到2020年,建成一批各具特点、布局合理、区域化协调发展的中药科技产业基地。以科技为支撑,不断提高中药材和中成药规范化生产水平,壮大中药产业规模,优化发展环境,保护和增强我国中药产业竞争优势,促进中药现代化、国际化进程,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及人类健康做出新贡献。

(二)具体目标

到2015年:

1、建设一批具有不同特点和优势的中药科技产业基地,不断优化国家中药基地体系的布局与构成。

2、建设一批中药材规范化生产示范基地,不断提高中药材规范化生产的水平和规模。

3、开发一批中药新产品和新技术,不断提高中药产业创新能力和水平。

4、重点培育一批大型骨干企业、重大项目和集中发展区,不断壮大中药科技产业规模、增强竞争优势。

5、改造中药商业物流形式,构建公共信息平台。

四、主要任务与建设重点

(一)完善中药材规范化生产示范体系、推进大宗药材品牌化开发。

——以道地中药材为重点,构建试验、示范、辐射推广相结合的中药材规范化生产示范推广体系,实现中药材种植(养殖)的集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发展。

——加强野生中药材规范化抚育示范与开发,提高质量控制水平,降低生产和生态成本。

——进一步突出中药材大品种品牌化开发,不断壮大中药材产业规范化开发规模。

(二)加强以中药为基源的相关产品开发,开拓中药产品市场

——大力开发中成药、中药饮片、提取物、保健食品、日用品、化妆品、新资源食品、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中药农药、中药兽药等终端产品,提高中药相关产品的附加值。

——加强民族药研究,深入挖掘民族医药宝库的有效经方、验方、偏方,对疗效确切的方药进行深入开发。

(三)强化创新体系建设,提高创新能力和水平。

——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开放的产学研综合创新平台。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大力推进产学研联盟,构建社会公共研发平台和企业自主技术研发机构相结合、充满活力的中药创新体系,提高科技创新对中药科技产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能力。

——在中药领域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培养和造就一支具有创新意识和较强竞争力的研究开发队伍。

——针对中药产业发展所需的共性关键技术问题组织攻关,突出特色资源、专有技术、优势品种的自主研发和中药大品种的二次开发,集中突破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为做大做强中药科技产业提供支撑。

——纵向方面,选择具有一定开发基础的中药材大品种,开展从规范化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开发到创建新市场等全过程研究,构建区域中药材大品种产业化开发技术支撑体系。

——横向方面,按照中药产业链条每个环节的需求和科技前沿的最新成果,针对中药材品种选育、规范化栽培技术、加工与炮制、中成药生产技术工艺、新药创制和公共研发平台建设等六大重点环节开展研究与开发,构建面向国际化的科技支撑体系。——重点支持中药创新产品和传统名优二次开发产品研发,优先发展用于治疗肿瘤、肝病、心脑血管病、艾滋病、抑郁症、糖尿病、更年期综合症、流感等免疫功能性疾病、病毒性疾病和老年型疾病等中成药,培育一批临床急需、疗效突出的特色大品种,增强中药科技产业核心竞争力。

——加强中药生产装备和工程化技术的研发。在对中药制药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工艺过程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技术、检测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将这些工艺设备进行集成,并研究开发中药制造工艺在线检测系统等一系列关键装置,实现中药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控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四)推进医药企业集团化进程和集群式发展,壮大中药经济规模。

——实施“大品牌、大企业、大集群”战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快速发展区。优先支持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产品创新、品牌创优、提质降本的重大产业化项目。

——重点培育一批产品新颖、技术先进、装备精良、管理有素、具有开拓精神的中药核心企业和中药跨国企业,进一步发挥企业推进中药现代化的主体作用。

——进一步优化完善中药产业集群式发展氛围,为中药企业的发展和大企业集团的形成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推进中药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五)加强标准化建设,提高中药产业规范化水平。

——大力推行和实施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GCP)和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规范中药研究、开发、生产和流通过程,不断提高中药行业的标准化水平。

——加强规范化饮片加工技术研究与生产开发,建立中药材和中药饮片的质量标准及有害物质限量标准,全面提高中药饮片的质量。加强中药材标准提取物生产工艺研究,促进中药材标准提取物生产向规模化、标准化、商品化发展。

——加强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中药质量控制技术和方法研究,提高中成药、中药饮片(包括配方颗粒)、中药新药等的质量控制水平和能力。

(六)推进医药流通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对中药商业流通方式的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的扶持。推进中药商业物流运作方式向供应链管理模式转变;建立中药(材)产品的电子编码系统,为保障中药质量、实现中药商业流通规范化打下基础。

(七)加强区域合作,推进中药国际化。

——积极推进基地间的合作,加强信息交流,促进资源共享,开展联合攻关,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使中药产业基地成为推进中药现代化发展的主力军。加强区域中药合作与发展,培育区域竞争优势。

——基地建设为中药国际化发展打下了基础。各基地应根据自身提点和优势,积极承担国家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专项计划的相关任务,加强中医药知识与文化的传播,加快中医药国际化进程,为提高中医药的国际市场份额做出贡献。

(八)加强信息平台建设,提高信息化水平。重点建设国家与地方相结合的基地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发挥宣传、交流、服务、管理、展示等应有作用,逐步建成面向世界的中药国际化信息平台。

五、主要措施

(一)加强对基地建设的组织领导,进一步完善组织协调机制

——强化国家层面对基地建设的组织领导。由科技部牵头,会同各基地组建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建立中药基地联席会议制度和区域发展合作联动机制,强化各基地之间的合作与区域化发展,通畅联络渠道,促进资源共享,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各基地省要进一步加强对基地建设的组织领导,明确牵头部门,指定或组建专门管理机构,形成政令统一、步调一致、团结协作、密切配合的基地管理体系。

——组建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专家委员会。负责对全国中药产业基地建设发展战略、发展规划、产业定向、项目筛选、园区建设等重大问题提供咨询意见和建议,评估、检查、指导基地建设工作和重大项目的实施,为各基地省政府综合决策提供科学建议。

(二)制定中药基地管理办法,提高管理水平

——制定《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管理办法》,实现基地建设的规范化管理。加强管理与交流,定期召开全国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工作会议。

——根据各地的基础条件、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和中药现代化工作区域布局的整体要求,支持符合条件的种植基地向综合性产业基地发展。

(三)设立中药基地建设科技专项,支持基地建康发展

——增加国家引导性投入,全面提升中药科技产业的创新能力。设立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科技专项,保证基地建设的引导性投入和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各基地省应设立基地建设专项资金,同时吸引各方资金,逐步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广泛吸引社会资本的多元化投入体系。

(四)进一步加大对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

——进一步落实《中医药创新发展纲要(2006-2020)》中提出的有关中药价格、税收、医保和产业推进政策,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推动适合中医药特点的标准规范的建立与完善,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和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建立成果、信息管理和推广、共享机制;制定积极的人才政策,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吸引跨学科人才和海内外人才,建设一支多学科、跨领域、产学研结合的人才队伍。

——各基地所在地政府要结合省情,制定各自促进中药科技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五)积极创新基地建设和运行机制,加快基地发展

——基地可根据区域特点创新建设运行机制,通过建立区域基地联盟、产学研联盟、企业技术联盟、中药农业专业协会等,促进产学研、农工商、多学科、海内外合作,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推进基地建设。

第四篇:对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调研思考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强调在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要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我市农业发展的实践证明,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和农业富余劳动力的大批转移,不失时机地推进规模化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它有利于

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产业提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我市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在改革创新中有序推进

随着农业农村经营体制不断变革和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我市较早地注重现代农业的发展,在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积极培育主导产业和优势农产品,逐步形成了十大主导产业和四大产业带。目前全市已有万亩以上农产品种植基地93个,面积206.52万亩;规模化水产养殖基地241个,总面积33.59万亩;畜牧业规模化、生态化养殖比例不断提高,畜禽养殖专业场(户)稳步增加。

为进一步推进我市现代农业建设,市委、市政府决定从2005年开始启动实施新一轮的农业产业基地建设。要求将全面推进产业基地建设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和载体。市政下发了《关于推进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提升农业竞争力的通知》和《**市农业产业布局规划》,明确目标要求和政策措施,确定到2010年,全市建设100个以上规模化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和20个以上各具特色的都市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使全市的农业特色产业和主导农产品基本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市场化运作、现代化设施及现代农业科技相配套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新格局。到目前,全市已分三批启动实施了63个农业产业基地建设项目,到2008年底已有30个项目通过验收,已有19个市级农业科技园区建设顺利推进。

我市已建的63个农业产业基地,基本涵盖了全市农业主导产业,其中粮食生产基地3个,蔬菜瓜果13个,林特水果24个,畜禽养殖13个,水产养殖10个。63个农业产业基地总投资43487万元,平均投资规模690万元,市级财政补助资金10195万元,占总投资的23.4%,平均补助161.8万元。从2007年开始,调整了“南三县”补助政策,按“倒三七”配套,市财政共补助“南三县”农业产业基地资金5510万元,占总补助资金的54%,充分体现了市政府对“南三县”的倾斜、扶持。

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成效

——核心区发挥了科技示范作用。核心区是产业基地中的基础层次。通过核心区的供种、供苗、技术示范和组织协调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帮助带动周边农户做好促销等服务。95%的基地实行了产学研结合的模式。大大增强了**市农业整体竞争力,基地产品品牌拥有率达到100%,一部分产品还获得国家级、省级名牌。19个科技园区累计与科技院所合作开发项目141项,自主开发科技项目243项,引进科技人才124名,引进各类新品种2029个。

——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增强。全力开展了农田、林地的路、沟、渠、桥梁及电力配套设施等建设。种植业基地平均拥有大棚1734亩,其中钢管大棚254亩;平均拥有喷滴灌节水设施1833.7亩;平均拥有农业机械量达38.4台,平均总动力为617.9马力。现代物质装备水平的提高,为提高农业产业基地的土地产出率、农业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创造了必要条件。

——体制机制得到了创新和完善。各地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引导土地使用权流转,种植产业基地的平均规模为1.82万亩,基地核心区土地流转率达到76.6%。各地还创新多种形式的运作模式,公司+基地+农产是农业产业基地最主要的经营模式,占比为63.6%;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占比为15.1%;公司+农户、协会+农户和其他方式所占比例分别为9.1%、3.0%和9.2%。通过产业基地建设,农业龙头企业的实力进一步壮大,产业化经营水平明显提升,对产业发展的促进和对农户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生态农业建设得到了有效促进。通过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农田间肥药使用档案、按无公害农产品要求组织生产、病虫害生物综合防治、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等“清洁”农业生产,不仅为市场提供了优质放心的绿色农产品,还显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不少基地积极探索创新,实施循环农业。**县“浙江东海岸” 10万亩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基地,独创“三级循环”模式,园区亩收入平均超过5000元,被誉为“中国农业循环经济的先行者”。

——开辟了农民增收的新途径。一是基地农产依托农业龙头企业或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工、销售的优势,按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农业结构,较好地地避免了盲目性和随意性,减少了市场风险;二是由于统一品牌销售,形成一定的规模优势,农产品的价格得以提升;三是农产从土地流转中增加了一—笔土地有偿流转费;

第五篇:农业十大产业基地建设状况调研建议

根据学教活动的要求,结合常委会2009年工作安排,近期参与了农环委组织的,对市人民政府落实人大常委会关于十大产业基地建设审议意见的情况的调查。调查通过实地察看金积镇大庙桥村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孙家滩阶梯式日光温室和工厂化育苗中心、扁担沟镇渠口村冬麦种植基地、红果公司、涝河桥清真肉食品公司牛羊养殖园区等,召开座谈会,听取农牧局的专

题汇报,进一步了解全市十大基地建设情况。

一、基本情况

建设农业十大基地、发展现代农业,是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去年以来,各级人民政府以十大基地建设为抓手,坚持把推进农业产业化作为稳固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的突破口,加强领导,强化措施,提升服务,狠抓落实,十大基地建设取得了较好成绩。截止2008年底,全市优质粮食面积70万亩,粮食总产量达8.6亿公斤;新增奶牛2.9万头,存栏19.1万头;肉牛出栏25万头;羊饲养量451万只。新增设施农业10.3万亩,超过历年面积之和,总面积突破20万亩;高酸苹果、红枣、酿酒葡萄、甘草分别新增12万亩、4万亩、7.2万亩和21.3万亩。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政策措施。市人民政府认真贯彻市委三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结合我市农业产业发展实际,相继编制了特色优势产业、设施农业和奶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十大基地的若干政策》,强化政策措施,强力推进十大基地建设。市、县两级分别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十大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目标任务,量化考核内容,强化督促检查,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二)加大资金投入,提升建设水平。各级政府把十大基地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积极协调各方面资金,加大十大基地建设工作力度。市区通过市财政担保,积极落实农发行日光温室5000万元贷款。**县协调国家开发银行宁夏分行贷款2000万元,积极支持设施农业发展。同心县将设施农业发展与生态移民项目捆绑,整合资金,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坚持把“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经营”作为十大基地建设的主攻方向,集中财力、人力和物力,以创建示范基地和示范园区为抓手,集中连片,规模发展,建设了一批标准高、科技应用广、示范辐射作用强的设施农业示范园区。形成了金积镇、青铜峡市大坝镇等5个万亩设施农业园区及**县城西滩、同心县石狮镇麻疙瘩村、红寺堡开发区玉池村等20多个千亩以上设施农业基地。开工建设了29处奶牛、肉牛、滩羊养殖园区,建成了2万亩集中连片甘草示范基地和14个千亩甘草示范基地。

(三)加强科技服务,提升园区效益。坚持把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充分发挥科技、农技推广等部门的职能作用,切实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大力推广家畜品种改良、奶牛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积极引进抗病性强、产量高、品质好的新品种和实用新技术,强化科技支撑能力,努力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启动实施了“百万农民培训工程”、“科技入户工程”,邀请区内外专家进行林果栽培、畜牧养殖、设施农业种植等技术培训。积极实施畜牧科技人员“进村、驻园、入户”活动,开展技术指导,提升园区效益,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四)创新管理机制,发展合作组织。各级政府把提高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重点工作来抓,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发展合作经济组织。截止年底,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286家。**县建立以奖代补机制,对经纪人和营销大户贩运设施农产品每吨给予10元奖励。红寺堡开发区及时开通设施农产品绿色通道,对农产品运销车辆每辆给予200元补助。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将分散的生产者有机组织起来,有效对接生产与销售,拓展了农产品的销售领域。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产业发展后续资金严重不足。十大基地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道路、供水、供电等诸多方面,由于政府财力有限,在十大基地建设过程中投入的引导资金较少,协调银行贷款还没有完全落实,加上物价上涨、建设成本增加等因素,产业发展所需资金缺口较大,严重影响了设施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二是设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展缓慢。日光温室和养殖园区供电、排水和道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比较滞后。市区日光温室没有架设动力电,制约了钢架焊接和育苗定植工作。各乳品企业和奶业中介人受奶业市场不景气的影响,投资建设挤奶站的积极性不高。奶牛养殖户因奶业市场波动,饲草价格上涨,鲜奶价格下跌等因素的制约,发展奶牛养殖的积极性受挫,奶产业发展相对迟缓。

三是科技支撑力度不强。基层农业科技人员少,接受教育培训的机会不多,专业知识陈旧,技术老化,不适应十大基地建设需要,山区情况尤为突出。对农民培训指导形式单一,针对性差,新科技、新品种得不到及时推广应用,疫情和农作物病虫害的

下载现代化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实施方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现代化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实施方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业产业基地党建工作汇报

    今年以来,××县努力发挥区域优势,不断创新党组织设置,扩大党的覆盖面,在××镇五坪创建了“党总支+合作经济组织+基地+支部+合作社”的强强联合党建示范点,充分发挥了基层党组织......

    关于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现代化海洋产业基地建设的提案(★)

    关于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现代化海洋产业基地建设的提案 摘要: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提案第000217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产业基地建设总结

    建安全高效茶园做大做强茶产业——XX县茶叶产业基地建设工作总结 XX县位于XXXXXX,生态环境优越,产茶历史悠久,享有“XX之乡”的美誉。全县幅员面积160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9.5万......

    产业基地建设情况汇报

    产业基地建设情况汇报 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代表县委、县政府简要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县变电设备制造产业基地建设的有关情况。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

    省2021年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基地建设实施方案[本站推荐]

    省2021年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基地建设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安徽省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规划(2018—2030年)》,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发展,培育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新一......

    参观建三江现代化农业建设基地心得体会

    免费分享创新 参观建三江现代化农业建设基地心得体会 为了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1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缅怀党的光辉奋斗史和革命、建设、......

    推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 建设幸福农村

    推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 建设幸福农村——在2011年全县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同志们:今天农村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10年和“十一五......

    战略合作协议范本(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

    战略合作协议范本(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战略合作协议范本(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一、协议签定的背景中医药学是我国医学科学的特色,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中药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