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省2021年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基地建设实施方案[本站推荐]
省2021年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基地建设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安徽省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规划(2018—2030年)》,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发展,培育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基地,打造人工智能产业高地,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主线,坚持创新引领、市场导向,聚焦重点领域,优化资源配置,突破关键技术,打造智能产品,培育龙头企业,完善产业生态,构建支撑体系,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加快形成一批点面结合、错位发展、协调共享的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基地,将人工智能产业培育发展壮大成为我省优势支柱产业。
二、建设目标
到2022年,形成一批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创新成果,研发一批人工智能标志性产品,培育一批行业龙头企业,汇集一批高水平领军人才,优先培育智能语音(中国声谷)、智能机器人、智能家居、智能网联汽车、类脑智能等人工智能产业,形成国内有特色、有影响的人工智能产业基地,基地产业集聚度达到80%以上,全省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和总体竞争力进入全国前列。
到2025年,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和重点应用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人工智能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速涌现,智能语音(中国声谷)、智能机器人、智能家居、智能网联汽车、类脑智能等人工智能产业基地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产业集聚度进一步提升,围绕医疗、教育、健康、养老、公共安全等领域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和产品开发应用培育一批新的产业集群,成为全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产业发展集聚区和创新发展示范区。
三、建设重点
智能语音(中国声谷)产业基地。充分发挥省部合作机制,促进“中国声谷”扩容提质。加大智能语音技术应用,推动智能语音领域的工程技术创新及成果转化,在语音合成、语音识别、机器翻译等核心技术领域保持国际领先地位。依托国家大科学装置、国家重点实验室、大院大所及重点高校,加强人工智能核心基础产品研发,重点发展高精度的智能传感器、专用芯片、工业软件等人工智能核心基础产品。形成贯通智能语音、人工智能核心技术研发、基础平台和物联网等完整产业链。
智能机器人基地。依托“芜马合”等市龙头企业,加强与国内重点高校、科研机构及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合作攻关,提升机器人产品在传感、交互、控制、协作等方面的智能化水平。进一步运用机器视觉、人机协作等技术,促进工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技术在高强度、高柔性、高洁净度、高危险、高质量等重点领域场景的示范应用,全面提升工业机器人传感、控制、协作和决策性能。优先布局智能服务机器人发展,以智能感知、模式识别、智能分析和智能决策为重点,大力推进助老助残、医疗康复、养老陪护、消防救援等特定应用场景的智能服务机器人研发及产业化,将我省打造成全国乃至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机器人全产业链发展高地。
智能家居基地。依托家电大省产业集群优势,整合利用创新资源进行智能化升级,重点支持智能传感、物联网、机器学习等技术在智能家居产品中的应用,大力开发智能家电、智能安防、智能家具、智能照明、智能洁具、智能安防等智能家居产品,实现家居产品的人机对话、行为交互、设备互联和协同控制等。建设并推广一批智能家居测试评价、示范应用项目,提升家居产品的个性化、智能化服务能力。
智能网联汽车基地。推动整车企业与省内外科研单位、企业开展合作,加快先进零部件及系统开发应用,突破先进车载智能传感系统、车载智能终端系统、自动驾驶模拟器、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等产品,开发具备高级别自动驾驶功能的智能网联汽车,实现特定场景规模应用。谋划建设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平台,实现由封闭式简单场景测试体验逐步向开放式应用场景落地转化。
类脑智能产业基地。依托中国科大类脑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建设类脑智能开放平台,支撑开展类脑认知与神经计算、类脑多模态感知与信息处理、类脑芯片与系统、量子人工智能、智能机器人等技术的研发与工程化,开发类脑智能操作系统、类脑神经芯片和类脑智能机器人等一系列类脑智能产品,推广一批类脑智能关键技术成果,并服务于交通、教育、电力、社会管理和医疗等应用领域。
四、重点任务
(一)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引导和支持企业开展类脑智能、语音智能和机器人等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支持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承担或参与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省科技重大计划设置人工智能相关科技专项,谋划一批人工智能科技研发项目,围绕脑成像、类脑感知与理解和类脑神经芯片等关键核心技术,探索建立“揭榜挂帅”机制,开展各种形式合作攻关,形成一批原创性科技成果,促进科技成果“沿途下蛋”,引领和支撑产业发展。(省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省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别负责)
(二)实施一批重点项目。加强重点项目储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开展与人工智能领域央企、民企、外企对接合作,加快军民融合领域技术转化。围绕智能汽车、智能家居、高端芯片等重点领域,布局一批人工智能重点项目。加快推进合肥超算中心、国产计算机、寒武纪研产中心、长鑫存储、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等项目实施,加快推进芜湖机器人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建设。完善项目协调推进机制、要素保障机制,建立人工智能产业重点项目库,落实责任主体,加强调度推进,开展精准服务,保障项目实施。(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省公安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商务厅、省国资委按职责分别负责)
(三)形成一批标志性产品。以品牌企业为依托,推进与关键零部件、系统集成企业及重点用户单位开展合作研发和协同攻关,加快培育一批自主集成人工智能产品。支持龙头企业、科研院所等相关创新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引领,培育人工智能创新产品,在核心基础产品、智能终端产品等方面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品牌。加大行业示范应用,促进人工智能技术产业化,推动智能产品在工业、教育、养老、医疗、交通等领域的集成应用。(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省市场监管局、省卫生健康委、省交通运输厅按职责分别负责)
(四)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加快人工智能企业梯队建设,打造以领军企业为核心、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为支撑、服务型企业为补充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系统,带动产业链创新发展。围绕我省人工智能产业基地建设,在智能语音、智能机器人、智能家居等领域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的人工智能骨干企业,通过战略重组、品牌打造、上市等途径,扶持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发展壮大为行业领军企业。推进人工智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培育一批“瞪羚企业”和“独角兽”企业。支持人工智能创业团队、孵化机构和各类投资机构,围绕人工智能细分领域,培育有竞争力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支持各类机构和平台面向人工智能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形成一批人工智能服务型企业。(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商务厅、省地方金融监管局按职责分别负责)
(五)打造一批创新平台。积极推进人工智能领域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等创新平台,支持建设国家智能语音创新中心,在人工智能细分领域布局建设一批省制造业创新中心。推进与名校名所名院开放合作,支持高校院所和企业联合组建人工智能研究机构、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推进建设人工智能专业技术服务、基础资源共享与专业化应用开放平台,建立开放协同的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体系。(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省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别负责)
(六)建设一批公共服务平台。面向人工智能产业中计算资源、数据资源和技术服务的核心需求,依托行业领军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建设人工智能的开源软硬件省级基础平台,打造若干个人工智能综合性云计算服务平台。依托重点研发机构建设标准测试与认证公共服务平台,带动产业生态链与产业集群发展。(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省市场监管局、省数据资源局按职责分别负责)
五、实施路径
(一)“基地+基金”—强化资本支撑体系。推动各级政府产业基金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与社会资本合作,设立人工智能发展投资子基金。支持专注关键核心技术的人工智能企业在科创板上市。鼓励利用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创业投资基金等多种融资渠道,支持产业基地相关的重大项目建设、新产品研发和关键技术产业化、重大技术装备和关键零部件及新工艺示范应用、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第三方检验检测平台建设等。(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省财政厅、省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别负责)
(二)“龙头+配套”—构建产业生态体系。支持有条件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工业园区设立人工智能产业园,围绕人工智能主导产业,培育人工智能产业集群。以人工智能龙头企业为支撑,聚集各类创新创业资源,培育一批关键核心零部件及系统集成补链型、延链型中小企业。开展人工智能“双创”基地建设,建设一批开放式人工智能专业化众创空间、孵化器,孵化一批人工智能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按职责分别负责)
(三)“智能+制造”—健全智能制造体系。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提升制造业智能化水平。推进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加快智能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数字车间、智能工厂建设,总结提炼智能制造示范项目经验、标准范式,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基地智能化升级。加大研发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开展人工智能制造装备、首台(套)示范应用。支持人工智能在工业产品设计、工艺、制造、管理等产品全生命周期、产业链各环节应用。(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等按职责分别负责)
(四)“自主+协同”—完善产业创新体系。依托“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和“一室一中心”分平台以及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充分发挥我省大科学装置集中的优势,加强对人工智能科技前沿“无人区”攻关,实现原始创新成果的有效供给,突破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支持人工智能企业建设技术中心、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自主开展重大产业关键共性技术、装备的研发攻关,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组建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细分领域设立子联盟,形成“1+n”人工智能创新联盟体系。加强产学研用信息交流、对接,疏通科技成果转化管道,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省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厅按职责分别负责)
六、保障措施
(一)建立工作推进机制。在省推进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统筹推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基地建设,强化统筹、协调、指导和服务。落实主体责任、健全工作机制,各地结合本地实际,明确人工智能产业基地建设工作重点,研究制定工作方案与配套政策。鼓励支持各地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特色谋划建设一批人工智能重大项目、特色平台,加强应用示范,带动人工智能产业基地培育发展。将各地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基地建设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督查激励的重要内容之一。(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地方金融监管局按职责分别负责)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统筹利用好“三重一创”、科技创新、制造强省、中国声谷、机器人、集成电路、数字经济等相关政策,加大对人工智能产业基地建设的支持力度。制定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政策措施,支持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产品开发、人才培养、要素保障、示范应用等。有条件的市可根据基地建设需要,设立人工智能产业基金。对人工智能领军企业和重大项目实行“一事一议”政策,精准服务企业发展需求。落实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新材料首次应用等保险保费补偿政策,促进在人工智能领域推广应用。将符合条件的人工智能产业基地纳入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支持范围。支持合肥市创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先导区。(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按职责分别负责)
(三)加强产业开放合作。支持我省高校院所和企业加强与国际人工智能名校名企开展实质合作,共同设立人工智能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联合研究中心等合作机构;
加大海内外优质企业招引力度,通过技术购买、企业并购、学术交流、研发合作、共同开发等多种方法,弥补人工智能的技术短板。鼓励具有竞争优势的人工智能企业“走出去”,深度融合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加快我省人工智能研发成果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应用,开拓国际市场。(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省商务厅按职责分别负责)
(四)加强高端人才培养。支持省内高等院校设立人工智能相关学科专业,支持基地“招院引所”,汇聚人工智能高端人才。依托重大项目,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来皖创新创业。对基地引进的国际一流人才(团队),鼓励其积极申报“安徽省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计划”,对符合条件并入选的高层次人才(团队),省财政按规定给予相应资助。加大人工智能实训力度,支持相关机构、高等院校与企业开展培训合作,开展人工智能基础知识和应用教育,建设一批人工智能实训基地,建设结构优化的人工智能人才梯队。(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按职责分别负责)
(五)优化发展环境。大力推动智能化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5g应用及产业化,加快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建设,布局一批区域性、行业性数据中心并推动共享,健全人工智能领域技术创新、专利保护与标准化互动支撑机制,促进人工智能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化,建立人工智能公共专利池。发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人工智能研究院的作用,积极参与建设人工智能产业标准规范体系,鼓励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办好中国声博会等活动,加大人工智能新进展、新成效宣传力度,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和支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积极性。(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省财政厅、省科技厅、省市场监管局、省数据资源局、省通信管理局按职责分别负责)
第二篇:现代化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实施方案
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实施方案
现代农业产业是通过现代科技、现代物质装备、现代管理理念和方法组织起来的产业体系。建设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基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抓手和载体。为加快发展优势特色种植业和林产业,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产业化经营水平,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按照《xx县农牧和科技局2012年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实施方案》xx农科【2012】13号文件精神和要求,制定如下的实施方案。
一、充分认识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加快基地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迫切需要。以基地建设为载体,形成小农户大基地、小业主大园区的发展格局,改善农业物质装备条件,提升农业科技水平,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有效转变农业经营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
(二)加快基地建设是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我乡农业仍处于初级产品生产阶段,产业链短,加工率低,竞争力弱。以基地建设为载体,整体推进良种繁育、标准化生产、储藏保鲜、精深加工、创建品牌 1
和市场开拓奠定基础,能有效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三)加快基地建设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迫切需要。以基地建设为载体,聚集土地、资金、人才、科技、信息等生产要素,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优化农业区域布局,能有效改变农业粗放经营状况,提高土地产出率。
(四)加快基地建设是持续稳定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种植业在农牧民家庭经营纯收入中举足轻重,以基地建设为载体,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能有效增加农民经营土地收益和产业延伸增值收益,为新农村建设培育支柱产业奠定经济基础。
二、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总体要求和指导原则
(一)总体要求
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要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依靠科技,创新机制,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产业区域布局,大力推进现代农业规模化、良种化、科技应用、质量安全、品牌化组织化“六个水平”,使农牧民获得土地经营收益和产业延伸增值收益,实现持续稳定增收。
(二)指导原则
1.坚持市场导向。面向国际国内大市场,用市场化手段调整农业结构,着力培育壮大比较优势明显、市场前景广、产业覆盖面大、农民增产增收的优势特色产业。千方百计开拓市场,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
2.坚持区域合理分工。按照全县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把基地布局到最适区域,着力优化种植结构、品种结构、品质结构,引导生产要素向基地集中,促进优势区壮大规模、提升效益。
3.坚持科技引领。必须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的研发、引进、集成和推广,良种良法良制配套,构建产业技术体系,实行标准化生产,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4.坚持产业化经营。必须强化产前、产中、产后衔接,突出精深加工,构建现代物流体系,推进农工贸一体化,形成以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运行机制。
5.坚持尊重农民意愿。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和生产经营主体地位,强化引导和服务,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基地建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严禁违背农民意愿搞“一刀切”。
三、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主要措施
(一)加大规划引导力度。按照我县优势特色效益农业发展规划,抓紧制定和完善符合本乡实际的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规划,集中力量打造优势产业带和专业乡。
(二)加大机制创新力度。推进组织形式创新,大力引导农民开展多渠道、多领域联合与协作,提高基地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规范和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实行相对集中连片开发和规模经营。
(三)强化科技支撑。加强农科教、产学研结合,围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立区域性技术创新与应用试验站和技术创新团队。支持农业科技人员以技术入股、技术承包等形式参与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加快培养科技示范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办人。
(四)强化市场拓展。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在优势特色产业集中发展区建设功能齐全、设施先进、辐射能力强的批发市场,培育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和农产品经纪人队伍。促进超市、农业企业、基地的有效对接,在超市设立特色农产品专销区、专卖点和专柜,降低流通成本。
(五)强化服务保障。加强基地强县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健全乡农业技术推广、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组织,加快构建多元化、多形式、多层次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在基地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各个环节,提供优质高效的物资、技术、物流、信息等全方位服务。
四、切实加强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组织领导
建立分级负责、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把基地建设工作纳入乡党委政府目标管理,定期通报工作进度。充分发挥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牵头作用,积极作好规划编制、协调服务、督促检查等工作。
xxx乡人民政府
二0一二年四月四日
第三篇:产业基地建设情况汇报
产业基地建设情况汇报
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代表县委、县政府简要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县变电设备制造产业基地建设的有关情况。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我县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优化发展环境、承接产业转移,促进赶超发展”的重要部署,按照“主攻工业、决战园区”的战略目标,[莲山 课~件]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以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节能减排等为手段,提升变电设备行业综合竞争力,努力建设变电设备的研发与制造、物流配送、信息服务为一体的变电设备制造产业基地体系,倾力打造“变电设备制造产业城”。
一、产业基地五年发展目标
到2012年变电设备制造产业主要业务收入力争x亿元、年增长达到x%,税收x亿元、年均增长力争达到x%,其中年主要业务收入过x亿元企业x家,过x亿元的企业x家,过亿元的x家,争创x个全国知名品牌,x个全省名牌产品。
二、产业基地发展概况
xx县变电设备制造产业是xx县工业的传统优势产业,其产业基础较好、规模较大。早在1968年xx县就首创“xx县电机厂”一家变电设备制造企业,通过40年的不断发展培育和产业扩张裂变,现已发展到20多家,形成了x大系列x多种规格等各类变电设备产品。xx县变电设备产品,如变压器、电压互感器、组合变电站等产品,都通过了型式试验和省部级技术鉴定,先后被国家列入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及补充全国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所需主要设备产品及生产企业推荐目录,被电力部推荐为水电工程主要机电设备和x0MW火电机组主要辅助设备的首选产品。
在我县五大主导产业中,变电设备制造产业在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税金总额方面均位居第一位,是我县工业经济的核心产业,其产业在全国中部地区都有较大的影响力。2007年我县变电设备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x亿元,固定资产x亿元,从业人员x余人,上缴税金x万元,并获得“中国变压器制造基地”荣获称号;今年1-10月份该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x亿元,上交税金达到x万元;预计今年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7.6亿元,固定资产将增加到9.3亿元,从业人员再增加x人以上,上缴税金将突破x万元大关。可以说变电设备制造产业对支撑我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重大推动作用,已成为我县具有战略地位的优势产业和核心主导产业,加速推进着我县创新型现代工业化城市目标的进程。我县变电设备产业现主要拥有以江变、亚珀为龙头企业的20多家变压器制造群。
我县变电设备制造产业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实施名牌战略为手段,不断促使其行业技术装备、制造水平、产品品质水平得到飞跃提升。xx县变电设备制造企业在全国最早引进世界先进浇注设备和检测设备,培育和造就了一批变电设备产业的中高级技术人才。其中,江西变电设备有限公司是国家电力公司和原国家机械局定点专业生产变压器、互感器、箱式变电站等变电设备的重点企业,公司长期聘请国际变电资深人士为高级技术顾问,借力集团技术开发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雄厚科研开发能力,成为参与环氧树脂干式变压器和互感器国家标准及行业规则的起草、编审单位之一和国家变压器行业协会理事单位成员。xx县变电设备制造企业有x家都获得了ISO9000系列国际标准体系质量认证,其生产比较成熟、技术比较雄厚、管理比较完善、市场营销网络比较健全,拥有了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知名度、较大市场份额和相当影响力的优势名牌产品。如x电器的“华x”牌、x变电的“x牌”商标均为江西省著名商标,“pEOpLE”干式变压器荣获“中国干式变压器十大公认知名品牌”称号,x电电气的“x电”互感器、变压器、箱式变电站系列产品被评为“中国优质名牌产品”和“国家免检产品”。
三、产业基地发展的经验
1、强化领导、高位推动。为加强领导,xx县专门设立了变电设备产业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经贸委。主要负责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协调、调度、管理,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及协助变电企业解决生产经营、管理、营销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等,以便兴全县之力实施变电设备制造产业基地建设工作。
2、强化投入,切实提升产业基地发展活力。一是突出产业招商。充分利用我县现有的优势资源、园区承载平台等要素,重点引进与产业相关的大项目,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二是突出资本和技术招商。近年来我县把招商引资作为发展县域经济主抓手,积极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嫁接、改造老工业企业,增大了变电设备产业经济总量和发展后劲,产业呈现强劲发展势头,一批批优势特色产品和实力强大的变电设备骨干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如江变2007年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完成x万元、比上年增长x%,实现利税x万元、比上年增长x%;三是突出品牌效应。我县以打造自主鲜明的产品品牌为手段,推动了变电设备产业做强做大。经过产品结构调整和科技升级,变压器、互感器、各式变电站及配件生产行业形成一定规模的特色和优势。目前,以江变、亚珀为龙头企业生产的变电设备产品在市场覆盖面方面雄居全国第三,2007年x绿能科技企业生产的变压器产品抢滩北京奥运比赛场馆;四是不断优化园区承接平台,吸引变电设备企业入驻。2007年我县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x万元,完善了园区道路、水、电、土地平整等基础设施,硬化道路x米,配套建设下水沟x米,架设输变电线路x米,供水管网x米,还修建了1座供水x吨的加压泵站和1x千伏变电站,有效地改善基础设施环境。2007年新引进变压器生产企业x家,总投资规模达到x亿元,规模以上企业达到x家。
3、强力推进“人才兴业”战略,为产业基地建设提供智力支持。我县积极鼓励企业不断加大智力投入,采取员工培训、“公家买单”的办法,培训开支由企业、政府各承担一部分,为主导产业和重点企业培养与输送技术人才和熟练工人。一是开设引进人才的 “绿色通道”;二是设立“xx县人才发展专项基金”,鼓励和支持县内企业引进具有高学历以上或技师以上职称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和企业营销人员;三是大胆改革分配制度,让专利、技术等要素参与分配,重奖技术人才。
4、强化科技创新,力推产业升级。一是建立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每年预算安排一定资金与上级技改项目资金捆绑使用,重点用于产业技术创新和有关奖励;二是鼓励企业申报国家、省、市级等各类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对列入国家级、省级、市级重点技术改造项目的,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优先予以设备贴息补助;三是凡企业向上争得的技改资金、贴息贷款资金,全额拨付给企业使用。
5、强力优化产业基地经济发展环境。一是建立完善变电设备制造产业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削减主导产业前置审批,除安全、环保、规划、用地、消防等手续事先报批外,其它手续可事后补办;二是成立信息咨询服务中心,在政策信息、产品价格、前沿技术、市场动态等情报收集方面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平台;三是进一步强化政府规划、服务等职能,建立调控有力的协调管理体系;四是我县坚持引导变电设备制造产业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坚持做好项目落户的环评工作,开工建设时的“三同时”制度,鼓励企业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积极推广使用先进的节能技术,切实做好节能减排工作,保证新上项目必须符合环保要求,实现“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目标。
四、下步工作打算
1、充分发挥政府服务经济发展职能,努力实现变电设备产业更好更快发展。超前筹划,加强争取对该行业的更多扶持力度,尽可能地使更多大项目纳入国家和省市规划,以得到更多支持;建立对重大项目推进机制,[莲山 课~件]对大项目建立专门服务班子,全程跟踪、全程服务,做好需国家审批、审核项目的报批工作,重视政策处理等相关工作。
2、充分发挥变电设备行业协会作用,在产品开发、技术开发、创新上“把脉问诊”,提供信息服务,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开发创新的主体。
3、充分发挥好激励机制,为变电设备制造产业的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制定和完善激励机制,调动产业发展的积极性,不断实现我县变电产业跨越式发展。
4、注重引大扶强,不断提高变电设备行业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要借助各种力量,围绕产业做强做大,把发展壮大优势企业与调整优化存量资产结合起来,推动生产要素向核心企业集中,着力培育和发展大型骨干企业集团,鼓励企业与国内的大型企业集团联姻,增强市场竞争力。
5、努力拓宽融资渠道。一是进一步完善银企沟通协调机制,构筑起政府、银行、企业相互信任、相互支持、互惠互赢,共谋发展的新型政银企的关系,为企业开展诚信贷款;二是制定民间融投资办法和优惠政策,民间资本金投入变电设备制造产业享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同等待遇;三是将国家扶助专项资金重点用于变电设备制造核心企业,同时积极寻找国际机电补偿贸易项目;四是引进带资带项目变电设备制造企业和产业配套企业,扩大核心产业总量和夯实变电设备制造产业群。
6、创新人才引进机制。一是建立一个成就率大、成长率高的人才激励体制,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按劳分配;二是采用租、借、兼职和共同开发的方式,吸引外地的科技人才利用其本身所拥有的科研优势,开展合作研究、技术咨询、转让技术、兴办公司等工作,扩大人才的起用量;三是加强跨地区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科技人才的合作,与本省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建立新的人才流动和配置机制;四是完善科技奖励机制,使科技人才成名成家,使重奖科技人员制度化、规范化。
7、建立技术攻关机构,成立变电设备制造科研所这个共用技术支持基地,实现技术资源共享,创新发展模式。
第四篇:产业基地建设总结
建安全高效茶园做大做强茶产业——XX县茶叶产业基地建设工作总结
XX县位于XXXXXX,生态环境优越,产茶历史悠久,享有“XX之乡”的美誉。全县幅员面积160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9.5万亩。地形由丘陵、低山、平坝及沟谷组成,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多介于350-450米之间。最低海拔288米,最高901米。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降雨充沛,全县辖27个乡镇,人口70万。
近年来,我县进一步树立科学发展观,发挥资源优势,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不断创新机制,转变生产发展方式,努力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进现代茶产业良种化、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在各位领导,各位专家的大力关心和支持下,使我县茶产业取得了一定成效。目前,全县茶园总面积达到XXX万亩,其中,新建无性系良种茶园32500亩,无公害茶叶基地建设整体推进,并获得认证,目前正在积极推进绿色食品茶叶基地的申报和认证工作。建立重点茶叶基地乡镇10个,2010年,全县茶叶产量6500吨,产值12000万元,茶叶均价18.5元/公斤;其中名优茶产量1100吨,占总产量的16.9%,产值6400万元,占总产值的53.3%。为强力推进全县茶叶产业发展,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科学规划,优化基地布局
按照我省优势茶叶产业发展总体要求,结合我县生产实际,科学规划,把茶叶基地布局到生态良好,基础较好,干部群众积极性高的最适区域,大力推广优质良种,优化种植结构,品种结构,转变管理粗放,零星分散生产方式,改变品种老化现象,着力引导生产要素向基地集中,把具规模的优势区域XX镇、XX镇、XX镇、XX镇、XX镇、XX乡等乡镇,作为我县茶叶重点生产基地来扶持、培育,集中力量,精心打造。同时发展一批良种化、规模化、标准化、组织化程度较高的茶叶专业村,力争到2015年将茶园面积发展到10万亩,产量达到12500吨,产值达到1.7亿元。2010年新发展5700亩良种茶园,目前已全面完成栽植工作。
二、科技支撑,提升产业水平
1、大力推进以良种化为核心的茶叶科技进步。
我县从98年开始推广茶树良种,XX县XXXX站以XX镇、XX镇、XX镇、XX镇为中心,辐射XX、XX、XX、XX等乡镇的茶叶茶业带来发展规划。98年茶叶站引进“福选9号”和“名山131”,在XX乡XX茶场试验示范,通过观察比较确定了初期以发芽特早的“福选9号”为推广品种。后来,各乡镇紧紧抓住国家“退耕还林”项目实施的机遇,不断引进高产、优质的茶树新品种,并带动了一大批农户自主发展,确保我县茶树良种的茶园覆盖率。到目前为止我县引进推广的品种有福鼎大白、福选9号、名山131、名山
311、福云4号、名山
213、平阳特早、安吉白茶、清心乌龙等十余个品种,2010年茶树良种化率达52%。
2、积极推进茶叶标准化生产技术为核心的示范基地建设。
以茶叶优质高效生产为重点,全面推进生产示范基地标准化建设。一是全力做好宣传动员和技术培训工作,XX茶叶生产技术推广站先后在XXXXXX等乡镇进行茶叶生产发展的宣传动员,共印发《推广茶树良种,提高种茶效益》的宣传资料2000余份,召开宣传动员会20余场(次);先后在XXX等乡镇召开各种技术培训会80场(次),培训人员5000余人(次)、印发《茶叶优质丰产及无公害栽培技术手册》5000余份,印发各种单页技术资料3000余份。二是全面推进基地建设的无公害化,组织无公害生产企业进行技术培训20余期1000余人次,整体认证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6万亩,建成标准化示范乡镇4个;推行绿色防控技术,采取统防统治措施,指导业主、农户科学防治病虫害。三是开展茶园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推广茶园机械150台,作业面积达到3000亩,提高经济效益150万元。四是组织加工企业学习名优茶生产技术,使区域内名优茶产值逐年提高,平均亩产值达到了1022元。五是大力推行茶园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试验示范,目前,我县XX局XX站和XX站的技术人员正对XX镇XX村、XX村、XX村的3个试验点进行测土配方施肥试验的技术推广工作,拟通过土样的测定结果进行配方施肥,指导茶农改变传统习惯,实行科学施肥,提高茶叶的品质和产量。
三、培育龙头,提高经营水平
为提高茶叶市场占有率和资源利用率,近年来我县积极培育市场营销龙头企业发展,大力推行“公司+专合组织+基地+农户”的现代农业产业经营模式,搭建产业链,不断增强了产业化经营水平。我县有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省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1家、市级茶叶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2家,通过ISO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3家,通过QS质量安全认证的企业4家,已申报有机茶认证的企业有2家,建有初精加工厂40余个,名优茶机械加工设备200余台(套)。并于2008年成立了XX县茶叶协会,目前全县共有乡镇茶叶专业合作社10个,促进了企业和基地、农户建立稳定的产销协作关系和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发展核心生产基地,大力开拓市场,促进了农民增收。
四、创新机制,增强产业活力
按照市场经济发展原则,一是建立政府主导、农民主体、企业主管、市场运作的发展机制。县委、政府制定出台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鼓励和支持各行业有志之士参与茶叶产业的发展,为产业发展搭建平台。二是构建政府引导、业主投入、银企合作和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发展机制。鼓励种植大户通过转包、租赁等多种方式进行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经营;政府在资金和项目上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同时保护业主的合法权益;充分利用现有的退耕还林农业产业发展等项目资金来发展茶业产业;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争取产业专项资金、政策等方面的大力支持;鼓励企业和茶农加大投入力度;加强银企合作,加大信
贷支农力度;大力招商引资,争取省内外茶业龙头企业和其他有志之士在我县发展。三是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积极组织龙头企业参加省内外举办的各种茶叶商品博览会、交流会,开拓市场,提高品牌影响力。2010年10月22日-26日在四川成都举行的第十一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中,我县就有XXXXX等企业参加,以此次西博会为契机,发挥经贸、合作和开放的作用,推动我县茶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第五篇:仪器仪表产业基地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
仪器仪表产业基地推进企业安全生产
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初稿)
随着仪器仪表产业基地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投产企业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企业规模也在逐步发展壮大,如何规范企业生产安全,提高企业本质安全水平,改善从业人员的生产作业环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推动园区企业生产设备系统改造和产业技术升级,提高产品质量、市场竞争力及经济效益,促进仪器仪表产业集聚度。同时根据上级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要求,结合实际,现拟制定产业基地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安全发展理念,全面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以岗位达标、专业达标和企业达标为主要内容,以管理标准化、操作标准化、现场标准化为核心,强化各环节、各生产工艺的过程控制和全员、全过程的安全管理,不断提升安全生产条件,规范安全生产行为,夯实安全生产基础,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安委会关于深入开展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安委„2011‟4号)、《丹东市安委会关于深入开展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丹安委发„2011‟6号)和丹东边境经济合作区安委会《关于开展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丹合安委发„2012‟1号)精神,全面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进一步规范安全生产行为,强化安全基础管理,有效防范各类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逐步推动园区企业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积极性,促进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全面落实。使企业安全生产本质水平明显提高,安全管理和事故防范能力明显增强,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为产业基地快速稳定发展,营造更加良好的安全环境。
二、工作任务及目标
目前,园区部分企业尚处于资本原始积累的初、中期,属初创期中小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工作相对薄弱,实现标准化建设还需一定时间。为此,将结合园区企业实际和规模情况,有针对性的推进标准化建设实施进度,突出园区服务与监管相结合的特点,协调相关部门,指导企业提升工艺装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使企业安全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经济效益得到显著提高。产业基地将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和具体时间,有步骤有计划的推进一批、提升一批、改造一批。要以2011年主体责任强化年和2012年推进年为基础,重点做好劳动密集型企业标准化建设工作的跟踪、监管与服务。力争在2013年底前,园区规模以上(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仪器仪表生产企业实现达标;规模以下机械零配件、电子元器件等基础加工企业要在2015年底前实现达标,最终实现产业基地100%企业达到三级以上标准。
三、组织领导
为切实做好产业基地标准化建设与实施,拟成立以基地办主任为组长,副主任为副组长,经济发展局为成员单位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整个园区标准化建设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基地经济发展局,负责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日
常组织协调工作。
三、具体措施
1.做好规划,加强指导与管理。产业基地将根据实施方案做好规划,按时间要求制定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要以“一年打基础,两年上台阶,三年求突破”的工作思路,指导企业按标准化要求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督促企业按制度落实。推动企业加强生产管理、应急管理、教育培训、职业健康、危险源的监控。督促企业做好隐患自检自查工作,以及必要的安全装备设施投入,有效规范企业生产行为,促进各生产环节符合标准化要求。鼓励企业及时淘汰落后的工艺设备和生产技术,逐步提高本质安全,并将上述内容纳入到对企业考评考核工作中来。
2.加强鼓励和引导,做好评先评优工作。要采取鼓励和引导的方式,推动企业开展标准化的认定和评审。充分利用国家、省、市制定的技术改造、科技创新、科技计划、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及购置安全生产设备抵扣企业所得税等资金扶持政策,推动企业建立规范的安全管理体系,淘汰落后生产技术和安全装备,不断提升企业基本安全水平。加强与科技等部门的联系,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技术合作与交流,推动企业安全科技成果的研发和推广,加大“科技发展,安全发展”的宣传力度。并将合作区安委会每年设立的安全生产评先表彰活动,成为激励企业标准化建设的助推器。
3.抓好标准化建设,建立实效的考评措施。产业基地将严格
按照国家、省、市颁布的安全生产标准化要求,结合园区企业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标准化建设考评方法。在标准化的推进中,基地办公室将采取一系列有效制约手段,开展标准化的建设工作。一是利用产业基地优惠政策对企业采取制约手段;二是对企业申报的省市科技计划、创新基金及产学研资金项目需园区主管机构(仪器仪表产业基地管理办公室)批准盖章的约束手段;三是将企业评奖评优、企业负责人评先进,以及各类荣誉给定时的必要条件。对园区存在较大隐患的企业,限期不予改正,在规定时间依然达不到最低安全标准,将不纳入技改、科技、节能环保等申报专项资金的扶持对象,不得享受技术改造资金扶持政策,同时上报有关部门,取消标准化的参评资格。
四、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落实主体职责。各企业要充分认识推行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把此项工作纳入重要工作日程,加强组织领导,精心部署,周密安排,确保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全面深入展开。各企业要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着力强化本企业主体责任、部门监管责任、监管人员责任,确保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扎实有序推进。企业作为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责任主体,要切实增强企业使命感、紧迫感和责任感,要把标准化建设工作纳入本企业重要工作日程来抓,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加强动态管理,建立企业安全生产达标建设基础档案,使标准化建设工作抓实抓细取得实际成效。
2.明确目标,制定实效方案。产业基地将根据合作区安委会
标准化工作目标及要求,结合园区企业实际及仪器仪表行业领域特点,制定卓有成效的,操作性高的实施方案。细化工作目标、措施和步骤,精心组织,积极推进,务求实效。
3.加强监管,多措并举,强化督导。产业基地将会同各有关部门,结合安全生产专项检查及日常督查方式为契机,采取宣传教育,组织标准化建设座谈交流会等各种灵活措施,认真督促和引导企业标准化创建工作,建立企业标准化监控档案,随时掌握进展情况。
4.创新方法,务求实效。产业基地将大力推进标准化建设工作机制,对出现的突出难点问题及时解决。通过落实和完善安全生产法规规章、推广应用先进技术、淘汰落后不安全生产设备、强化先进安全理念等途径,作为落实企业标准化建设主体责任,作为调整园区企业产业发展结构,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稳步提升的重要方式,并将其纳入产业基地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之中。同时,积极研究新型激励奖惩政策措施,将达标结果向各大金融机构、担保机构、各政府职能审批等部门通报,作为企业信用评级、投融资、政府性手续办理及评先推优的重要参考依据和基本条件。
辽宁(丹东)仪器仪表产业基地经济发展局
二〇一二年二月二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