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河南省环境保护厅关于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通知
河南省环境保护厅关于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通知
河南省环境保护厅文件
豫环文〔2009〕96号
河南省环境保护厅关于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通知
各省辖市环境保护局:
随着我省产业集聚区空间布局的初步确认,全省将全面启动产业集聚区规划编制和建设工作。为从源头预防规划实施可能造成的不良环境影响,积极引导产业集聚区的合理布局,推动入区项目尽快建设,现就做好我省产业集聚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
凡属《关于印发〈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规划的具体范围(试行)〉和〈编制环境影响篇章或说明的规划的具体范围(试行)〉的通知 》(环发〔2004〕98号)规定范围内的规划,均应按要求开展环境影响评价。
已纳入我省首批产业集聚区名单的175个产业集聚区,在组织编制覆盖全面积发展详规的同时,应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其中已经编制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或已通过省环境保护厅审查的,若其位置、规模与省统一规划的不一致,应按照省统一规划的位置、规模补充完善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省首批175个产业集聚区的规划环评工作应于2010年底前完成。
对未纳入首批省产业集聚区名单、由各级政府自行设立的产业集聚区,也应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此类集聚区在主导产业定位方面,应避免与已纳入首批省产业集聚区名单的产业集聚区产业定位相同。对以化工、印染、冶炼、造纸等重污染行业为主导产业的集聚区,各省辖市应在本行政区内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选址应避开环境敏感区域,避免造成区域结构性污染。
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编制
(一)编制单位
产业集聚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编制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省内及省外在我省备案,具有环境保护部推荐编制规划环评报告书资质的单位;
2、省环境保护厅推荐的具有编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资质的环评单位;
3、省环境保护厅推荐的具有甲级城市规划资质的单位。
(二)编制程序
产业集聚区管理机构或当地政府是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责任主体,负责委托具备条件的单位编制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并报环保部门审查。编制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之前,承担环评任务的机构认为需要的,可首先编制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大纲,由委托单位组织专家对大纲进行审查,明确工作程序、技术路线、重点内容、进度安排及拟提交成果等事项,指导编制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
三、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审查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原国家环保总局《关于进一步规范专项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查工作的通知》(环办〔2007〕140号)的规定,环保部门负责召集有关部门代表和专家组成审查小组,对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进行审查,并提出审查意见。目前,为规范产业集聚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由省环境保护厅负责组织审查。在省环境保护厅出具审查意见之前,所在省辖市环保部门应当出具初审意见。
四、产业集聚区内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一)建设项目环评要与规划环评相一致 对已通过规划环评审查的产业集聚区,各级环保部门在进行具体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时,应当充分考虑相关的专项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结论及审查意见。对与产业集聚区产业定位不一致的项目,要按照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严格把关,防止盲目布局、重复建设。
对于入区建设项目,各级环保部门要严格按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级审批规定进行审批,不得越权审批。
(二)简化入区项目环评内容
对已完成规划环评的产业集聚区内的规划项目,可简化项目环评内容(环评单位不得再收取简化内容的费用)。
1、对于应编制报告书的项目,以工程分析、污染防治及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分析、总量控制分析为主,可简化如下内容:
(1)项目环评可利用规划环评中的现状监测资料、区域污染源调查资料、气象资料、区域社会环境现状调查资料,仅作简要介绍。
(2)公众参与调查可只进行公示和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有效份数可不低于100份。
(3)已实施集中治污的产业集聚区,对废水排入园区工业废水处理站的项目,主要进行项目排水达标分析及园区废水处理站处理能力分析,可简化区域地表水影响预测内容。
2、对于应编制报告表的项目,以工程分析、污染防治措施分析、总量控制分析为主。
附件:
1、河南省内环境保护部推荐的规划环评单位名单
2、河南省环境保护厅推荐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编制单位名单(第一批)
二〇〇九年五月八日
附件一
河南省内环境保护部推荐的规划环评单位名单
1、黄河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
2、机械工业部第四设计研究院
3、河南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4、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5、中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6、河南省土地勘测规划院
7、中国石化集团洛阳石油化工工程公司
8、郑州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
9、河南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10、郑州大学
11、河南省正大环境科技咨询工程有限公司
附件二
河南省环境保护厅推荐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编制单位名单(第一批)
1、开封市环境科研设计所
2、洛阳市环境保护设计研究所
3、安阳市环境科学研究所
4、新乡市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
5、焦作市环境科学研究所
6、许昌环境工程研究有限公司
7、漯河市环境科学技术研究所
8、三门峡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9、商丘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
10、周口市环境评价所
11、驻马店市环境保护研究所
12、南阳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
13、信阳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
14、济源市环境科学研究有限公司
15、河南省环境工程评估中心
16、河南省化工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
17、煤炭工业郑州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18、河南建筑材料研究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
19、中铁郑州勘察设计咨询院有限公司
第二篇:2012加快产业集聚区推进意见
濮阳市统计局
关于进一步推进产业集聚区统计基础建设的实 施 意 见
(讨论稿)
根据河南省统计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三区”统计工作的意见》(豫统文„2011‟64号),《河南省“十二五”时期统计基础建设发展规划》(豫统文(2011)183号)文件精神,为进一步推进产业集聚区统计基础建设,加强产业集聚区统计工作,现提出如下意见,供大家讨论。
一、总体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三个提高”,结合“四大工程”建设,按照“五项基础”建设工作要求,全面推进产业集聚区统计基础建设、统计业务规范化建设、统计信息化建设、统计队伍建设,全面提升产业集聚区统计工作水平,推动全市产业集聚区统计基础建设再上新的台阶。
二、工作目标
2012年,我市产业集聚区统计基础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强力推进产业集聚区统计基础建设,建立健全统计组织;加快统计业务规范化建设,不断提高规范化水平;加强统计信息化建设,实现报表联网报送;加大统计业务培训力度,全面提高统计队伍整体素质。争取通过一年的努力,形成机构 1
人员到位、制度健全、工作规范、职能完备的统计工作机制。具体目标为:
1、统计机构人员落实到位。产业集聚区要设立能够独立承担统计工作的机构,配备统计人员3-5人,配备计算机、打印机等配套设施,提供必要的办公条件。2012年底,8个产业集聚区机构人员全部到位,落实好办公条件。
2、统计业务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产业集聚区要按照
《河南省“三区”统计工作规范》文件要求,制订产业集聚区统计规章,建立健全统计工作制度,规范数据采集、处理、审核、上报等工作流程,建立健全统计台帐,分类整理统计资料。产业集聚区根据《河南省“三区”统计业务规范化建设测评标准》,对照测评内容逐项进行打分,定期通过统计数据采集处理业务平台进行网上自评,2012年底8个产业集聚区规范化建设全部达到合格以上标准,其中30%以上达到示范单位标准。
3、统计信息网络建设不断提升。产业集聚区要保持与省市县网络畅通。产业集聚区内的“三上”企业”要积极开展联网直报工作,2012年6月底实现全覆盖,在企业一套表推进中发挥带动作用。实行联网直报的单位都要通过网络直接向省数据中心报送原始数据,各级统计部门不得代替调查单位上报数据。
4、统计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三区”应配备与统计
工作任务相适应的统计人员,确定统计负责人,保持统计人
员的相对稳定。年内,要对“三区”统计人员队伍培训,逐步提高统计人员业务素质
5、统计部门职责分工进一步明确。根据“三区”统计
制度,市统计局工业、投资、贸易、能源、普查中心、服务业及核算等专业科室要负责做好“三区”“三上”法人单位名录库管理、主要经济指标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能源消费等统计工作;县区统计局负责传达部署上级统计部门有关开展产业集聚区统计工作的任务、要求和制度,对产业集聚区管委会统计工作进行指导,开展业务培训;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具体承担产业集聚区基层报表的收集、整理、审核与上报工作,对本区的数据质量负责。形成各负其责又密切协同的工作机制,确保各项统计工作顺利进行。
三、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抓好任务落实。根据全市产业集聚区统计基础建设领导小组的分工,继续实行市局领导包县区的工作制度,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实到位。
2、加大督导检查力度,推进产业集聚区发展。2012年继续加强对产业集聚区统计基础工作的督促、检查和指导。市统计局联合相关部门成立督导组,每季度对产业集聚区统计基础建设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对产业集聚区的各项建设情况进行排序,并对排序情况进行全市通报。
3、强化考核评比,全面提升产业集聚区统计水平。今年年底,全市要对产业集聚区统计基础建设开展情况进行评
比表彰。同时产业集聚区统计基础建设将继续作为各县区规范化考核验收的一项重要内容和各县区年底综合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凡是产业集聚区统计基础建设没有完成目标的,不得评为统计工作先进单位。
4、建立产业集聚区抽查巡查制度,努力提高数据质量。2012年对产业集聚区数据波动幅度较大,增长速度过高等异常现象,要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数据质量抽查,市统计局组织核算、工业、投资、贸易、能源、普查中心、服务业等有关专业对集聚区中每个企业的主要统计数据和全部单位数进行抽查核对,并形成一种经常性的抽查制度,确保数据质量的提高。
5、树立典型,以点带面促发展。年内,在产业集聚区
统计基础建设方面树立先进典型,以点带面,推动工作。召开经验交流会,交流先进经验。通过典型的示范作用促进统计基础建设,加快统计发展。
6、强化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年内,市局要
举办1期培训班,对产业集聚区统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逐步提高统计人员业务素质和工作效率。
第三篇:产业集聚区十二五规划
一、发展思路
紧紧围绕“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以深化规划、创新体制、构建平台、完善功能、落实政策为抓手,大力实施投资倍增计划和大招商行动计划,形成产业项目建设的高潮。坚持产城一体,融合发展的原则;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原则;坚持优化布局,集约发展的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创新发展原则;坚持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原则,以金属加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产业主导,将卢氏产业集聚区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示范区、改革创新试验区、经济发展核心增长区和人口与产业双集聚的现代化城市新区。
二、发展目标
以产业集聚为核心,发挥项目集聚效应,着力培育金属加工和农副产品加工等特色支柱产业;加强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引进和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依靠龙头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带动相关配套产业形成,延伸产业链条;逐步形成产业集聚和特色产业,增强产业集聚区发展潜力。到“十二五”末,集聚区建设发展框架全面形成,环境建设不断完善,逐步成为构建卢氏现代产业、现代城镇和自主创新“三大体系”的有效载体,逐步成为拉动卢氏经济增长、引领转型升级、增强竞争优势的重要载体,成为卢氏经济发展新的、主要增长极。
到2011年,实现集聚区内入驻工业项目10个以上,项目建设投资达到10亿元,实现工业产值 15亿元,利润3亿元,税收9000万元。重点抓好续建的中康中药饮片公司项目、晋豫铸件项目、中金集团中原矿业公司一期建设项目、华阳食品核桃仁加工项目,促其尽快建成投产;同时立足总体产业规划发展布局,有重点地引进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产业布局的科技含量高、能够拉长产业链条的重点产业,进一步膨胀产业集聚区发展规模。
到2012年,集聚区内入驻项目20个以上,项目建设投资达到20亿元,投产项目15个,实现营业收入30亿元,利润10亿元,税收1.8亿元。
到2013年,集聚区内入驻项目30个以上,项目建设投资达到30亿元,投产项目25个,实现营业收入50亿元,利润15亿元,税收3亿元。
到2014年,集聚区内入驻项目40个以上,项目建设投资达到50亿元,投产项目30个,实现营业收入80亿元,利润25亿元,税收4.8亿元。
到2015年,产业集聚区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亿元,利润30亿元,税收6亿元。
(三)主要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始终坚持把产业集聚区建设摆在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位置,县委常委(扩大)会议定期听取产业集聚区建设情况
汇报,研究确定产业集聚区发展目标和发展意见;建立了由县长为总召集人,主管县长为常务召集人,县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负责研究、协调、解决产业集聚区工业项目建设的重大问题。联席会议办公室负责综合协调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具体工作,重点协调推进产业集聚区的重大项目建设。
2、完善推进工作机制。在建立联席办公会议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细化各职能部门职责。产业集聚区、各职能部门要对照各自职责分工,明确招商引资责任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确保工业项目建设目标落到实处,从而形成分工负责、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全力推动的产业集聚区推进工作机制。
3、加大招商力度。构建大招商格局,各乡(镇)、县直各单位要打破地域观念,积极向产业集聚区引进项目,今明两年内,全县除信访稳定工作领导小组外,其余7个工作领导小组要分别向产业集聚区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个;19个乡(镇)要分别向产业集聚区引进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1个,税收6:2:2比例分成,并将此项工作作为评定各领导小组、各乡(镇)整体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严格奖惩兑现。组建专业招商队伍,继续抓住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成立专业招商小组,精心筛选项目,分赴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以及省内郑州、漯河、洛阳、南阳、焦作、济源、偃师等地常年开展驻地招商工作。加大对外联络和宣传,通过现有企业和其他兄弟县市集聚区牵线搭桥、发送《快速发展中的卢氏》画册和资料、举行洽谈会、发布媒体信息等方式,宣传卢氏的资源优势和产业集聚区优惠政
策,吸引客商前来投资创业。
4、强化管理与服务职能。认真执行国家、省、市、县赋予产业集聚区的管理权限和优惠政策,对产业集聚区重大项目的核准、备案、规划、土地和环保手续,要采用一站式办理、全过程服务的方式为投资者提供高效、优质服务,限期办结,加快推进项目实施。对重大项目建设中的具体问题,实行“一事一议”、特事特办等办法,给足用活政策,确保项目正常建设。不断深化“企业服务年”、“项目建设年”和“环境建设年”活动,实现了县域投资环境的根本好转,各乡(镇)和县直职能部门,更要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全面提高服务质量,设身处地为企业解决困难和问题,使入驻客商消除各种思想顾虑,一心一意搞项目建设。进一步加大环境建设力度,积极打造“六大环境”,严格规范部门行为,行政执法部门要严格执法程序,对依法保留的收费项目要向社会公开,严格按标准收费,坚决杜绝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检查等行为。同时对到企业无理取闹、干扰、阻碍企业生产经营和项目建设秩序的各种行为予以严厉打击。对影响项目建设的反面典型公开处理,做到曝光一个,教育一片,切实为项目建设创造良好的建设环境。通过积极探索、尝试,逐步建立产业集聚区资产运营管理机构,负责集聚区的建设和服务。积极搭建公共融资平台,发挥企业贷款担保机构作用,开展小额贷款公司试点,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
5、强化项目建设的目标考核机制。县产业集聚区发展联席会议按照省、市制定的产业集聚区发展考核办法对产业集聚区及各职能部
门工作实行动态管理,定期考核,综合考评。各职能部门在支持产业集聚区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予以重奖重用;工作不力者,对其部门负责人分别予以诫勉谈话、警告、停职乃至免职等处理。产业集聚区经省、市考核达到标准要求、位次前移、受到上级肯定,相关人员将予以重奖重用。反之,考核成绩较差或被省产业集聚区联席会议办公室考核淘汰出局,将予以相关人员相应处罚。
卢氏产业集聚区管理委员会
二O一O年十二月十日
第四篇:加快推进全省服务业集聚区发展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加快推进全省服务业集聚区发展 促进
产业结构调整
新闻作者:管理员新闻来源: 日期:2011-08-12浏览次数: 2010
服务业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加快发展服务业是发挥湖北比较优势、调整经济结构、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突破口。服务业集聚区作为服务业集约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对于增强服务业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都具有日益重要的作用。最近,我们就此开展了专题调研,提出了一些初步设想。
一、当前湖北服务业正处于新一轮快速发展期
新世纪以来,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全省服务业进入到发展的快车道。2006—2009年间,全省服务业年均增长14%。2006年全省服务业实现增加值突破3000亿元,2009年突破5000亿元,达到5006.2亿元,占当年生产总值的39%。如果将12%以上的增长看作高增长的话,过去的四年,是改革开放30年来湖北服务业第三个高增长时期,也是持续时间最长、增速最为稳定、效益最好的高增长期。2009年全省服务业实现地方税收为289亿元,占地方税收的比重为63.2%。其中,房地产、金融、批发和零售业比重分别达到20.1%、11.2%、4.9%,服务业已经成为地方税收的主要来源。
1、湖北在国家区域战略地位的提升,为服务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以来,湖北成为全国焦点和投资热点地区。国务院先后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东湖高新区为中关村之后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武汉市定位为中部地区中心城市,这些重要的功能定位,为湖北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与此同时,我省在大力推进部省合作工作中规划并组织实施了一大批具备区域性辐射功能的服务业项目。我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抢抓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机遇,适时启动“两圈一带”区域发展战略,为全省服务业发展作出了战略性部署,全省服务业进入到一个大投入大发展的新时期。2009年,服务业投资达4437.2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58.6%。
2、工业提速有力地支撑了我省服务业快速发展。新世纪以来,我省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兴省”战略,工业发展全面提速,工业的快速发展,为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提供了巨大的产业发展空间。2006—2009年全省第三产业中,金融业实现增加值年均增长33.4%,现代商贸服务业实现增加值年均增长13.1%,研发设计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年均增长20%,物流业实现增加值年均增长17%,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我省最具发展潜力的服务业产业。
3、内需增长为我省服务业发展增添了强大的内在活力。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升级的到来,全省内需也进入到一个稳定快速增长的新时期,进而带动服务业持续快速增长。2006—2009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9%。同期,全省房地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5%,住宿和餐饮增加值年均增长14.4%,邮电业务总量年均增长17.8%,国内旅游收入年均增长30%。2009年,全省旅游业总收入突破千亿元,达到1004亿,接待海内外旅游者突破1.5亿人次,同比增长28.8%。
服务业现已成为全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就业富民的重要渠道、地方财税的重要来源,但服务业发展不足、总量不大、功能不强、结构不优的问题仍然突出,服务业在发挥湖北优势、拉动产业发展、扩大就业、带动消费等方面的优势没有完全发挥出来。从总量规模看,我省服务业增加值在中部地区仅居第三位,2009年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比湖南省还低276.2亿元。
二、集聚区正在成为促进服务业集约发展的重要载体
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区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加快推进服务业产业集聚区建设,对促进服务业不同领域之间创造相互需求,放大产业扩散效应和辐射功能,形成服务业新的增长点,推动服务业集约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省发改委与省直有关部门一道,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狠抓了全省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发展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服务业集聚发展态势初步显现。在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全省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呈加速之势,一批特色鲜明、辐射力较强、带动作用较大的服务业集聚区,正逐步成长为促进服务业加速发展、推动所在地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全省服务业集聚区有78个,增加值约1000亿元;到2009年全省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到126个,实现增加值达到1968亿元,占全省服务业增加值的39%。服务业集聚区涵盖了金融、旅游、物流、信息、文化、中介等六大行业。
武汉市发挥特大城市的功能优势,加快发展功能性服务业集聚区。江汉区作为金融商贸业发达的中心城区,服务业占比已达86%,该区服务业优势已受到国家发改委的高度关注,多次总结推广他们发展服务业的经验和做法,并可能将江汉区列为国家级服务业综合试点区,助推江汉区成为武汉及城市圈乃至中部地区的服务经济中心。武汉市后台金融服务中心建设进展迅速,2009年底,已有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中国银联等13家金融机构在武汉设立后台服务中心或签订建设协议,10多家金融机构在武汉设立部分后台服务中心。汉口北商贸物流枢纽区作为国家商务部重点支持项目,积极承接沿海地区产业市场转移和武汉市传统市场批发功能外迁,着力打造“中部最大、全国最好”的国家一
级专业商品批发市场,目前已有近3000个品牌商户开业,包括义乌小商品展馆在内的七大全国性商品展馆首次亮相,100多万种商品集中推出。东湖高新区动漫产业园已集聚动漫创意企业近百家,从业人员近万人,动漫作品年制作能力达25000分钟,年总产值突破10亿元。其他城市按照“两圈一带”发展战略的总体部署,积极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服务业集聚区。襄樊汽车物流产业园区已有物流企业460余家,市场营销网络覆盖全国。正在建设中的三峡游轮集散中心将打造成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旅游中心节点。武汉新港、黄石港、荆州港、咸宁沿江码头等发挥黄金水道优势,沿江物流蓬勃发展。
去年三月,省发改委抓住后金融危机时代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有利时机,报请省政府同意及时出台了《湖北省创建现代服务业发展示范园区实施办法》及其评定标准,得到各市州的热烈响应,各地以此为契机,加大工作力度,不断促进服务业产业集聚发展。今年上半年,省发改委积极组织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和有关专家教授组成评审组,对各市州申报的服务业产业园区进行了认真研究,经过评审等程序,22家示范园区和5家备选园区即将命名。从评审的园区情况看,评审组成员普遍感到各级政府的积极性、发展的态势、规模及其成长性比预期情况好得多。我省的这一做法,得到了国家发改委的好评,多次登载《情况反映》和简报介绍我省的做法和经验,并表示在项目和资金上支持湖北省服务业产业园区的发展。
三、把服务业集聚区作为推动全省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抓手
我们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要把建设服务业集聚区作为推进全省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按照生产服务业集聚化、生活服务业连锁化、基础服务业网络化、公共服务业均等化的思路,加快构建充满活力、特色突出的服务业发展格局,充分发挥服务业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作用。
1、加强规划,引导全省特色服务业集聚发展。打破现有地区限制,统一规划,以武汉、宜昌、襄樊为重点,充分发挥“一主两副”三个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合理定位功能布局全省服务业产业集群,在全省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引导各市区在融合发展的同时,围绕自身特色和比较优势实现差异化错位发展,形成区域功能明确、产业特色鲜明、配套服务完善的服务业园区集聚发展格局。武汉要以“我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定位商务服务功能,着力打造中部地区的区域金融中心、航运中心、贸易中心和商务中心,集聚资本、技术和高端服务人才,发展具有高科技含量、高人力资本投入、高附加值、高产业带动力、高开放度、低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等特征的高端服务业,同时依托武汉城市圈,发挥武汉市的龙头作用,辐射带动黄石、鄂州、咸宁、黄冈、孝感、仙桃、潜江、天门8市以现代物流业和休闲旅游业为主的服务业跨越式发展,把服务业培育成为加快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两型社会”综改区建设的重要支柱。以宜昌、襄樊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为载体,以“宜荆荆”(宜昌、荆州、荆门城市群)和“襄十随”(襄樊、十堰、随州)城市群为为支撑,建设具有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物流特色的两个区域性服务业中心区。
2、突出产业特点,打造一批有特色、有品牌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借鉴工业开发区的成功经验,树品牌、创特色,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特别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通过择优比选,加大投入,在“十二五”时期重点建设60家省级现代服务业发展示范园区。重点围绕现代物流、金融、创意、商务、产品交易市场和服务外包等产业,着力打造一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同时适应行业的发展变化,逐步拓展业态和类型。积极推动生产服务业集中集聚发展。发挥我省大工业优势,研究制定鼓励优势制造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的政策措施,着重推动企业分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支持工业企业实施二、三产业分离,分离后的税负如高于原税额,由各地财政视情况对该企业予以适当扶持补助,鼓励分离后的服务业企业为社会服务;其所购的固定资产符合技术进步,产品更新换代较快的,经税务部门审核,可以加速折旧。
3、适应新要求,打造一批有特色、有品牌的消费性服务业集聚区。针对消费性服务业高需求弹性、低自然资源依赖、就业容量大等特点,充分发挥我省人口多、市场大,消费性服务业起步早、基础好的优势,积极适应“内需经济”的内在要求,突破性的做大做强旅游和文化产业集聚区,发挥“一江两山”及武汉城市圈内自然资源和历史人文资源优势,形成一批旅游和文化产业集聚区,增强长江三峡、武当山、神农架、楚文化、巴土文化、三国文化等旅游、文化品牌的市场覆盖面。
4、强化服务,创造有利于服务业集聚区加快发展的环境。创新机制和加大投入是促进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迫切需求。建立健全统计与考核的评价机制、土地与财税价格支持机制、开放与准入政策机制,以及加大政府投入,鼓励引导外资、民资和各类社会资本投资集聚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是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当务之急。主要推进工作考虑及建议:一是对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省政府《关于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进行一次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二是于近期召开一次全省推进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工作会议,交流各地发展服务业集聚区的做法和经验,部署下一步的工作,并结合会议的召开,举办一次金融机构与集聚区企业的洽谈活动,推动集聚区的大力发展。三是加大全省服务业专项资金规模,借鉴中部省份的做法,将现在的3000万元资金扩大到1亿元左右,一方面是与国家发改委的服务业项目资金相配套,另一方面针对我省服务业集聚区发展中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予以支持。
通过抓好服务业集聚区的建设,促进全省服务业有一个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我省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支撑点。
第五篇:河南省环境保护厅关于2010环境影响评价机构考核情况的通报
河南省环境保护厅关于2010环境影响评价机
构考核情况的通报
2011-02-18
各省辖市环境保护局、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
根据环境保护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管理办法》和省环保厅《河南省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管理办法(试行)》(豫环文„2009‟80号),我厅组织对2010年承担我省建设项目环评业务的52家环境影响评价机构(以下简称“环评机构”)进行了综合考核。考核内容主要包括:环评文件编制质量,环评机构管理及技术咨询服务水平等。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和不合格四个档次。现将考核处理情况通报如下:
一、环评机构综合考核情况
(一)优秀环评机构(5个)
河南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黄河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河南省冶金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
(二)合格环评机构(33个)
郑州大学环境技术咨询工程公司、河南省化工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煤炭工业郑州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河南恩湃高科集团有限公司、洛阳市环境保护设计研究所、机
械工业第四设计研究院、河南省金瀚环境评价咨询有限公司、河南省正大环境科技咨询工程有限公司、河南源通环保工程有限公司、郑州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中铝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南阳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新乡市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济源蓝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交通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成都市生态环境研究所、河北省环境地质勘察院、河南建筑材料研究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漯河市环境科学技术研究所、信阳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中国石化集团洛阳石油化工工程公司、河海大学、驻马店市环境保护研究所、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中国水电顾问集团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安徽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飞燕石化环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京中油建设项目劳动安全卫生预评价有限公司、郑州泓腾环保咨询有限公司。
(三)基本合格环评机构(7个)
北京欣国环环境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北京嘉和绿洲环保技术投资有限公司、北京矿冶研究总院、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北京万澈环境科学与工程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天辰工程有限公司、周口市环境评价所。
(四)不合格环评机构(7个)
山东省煤田地质局、河南理工大学、中蓝连海设计研究院、许昌环境工程研究有限公司、南京大学、河南蓝森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清华大学。
二、考核处理意见
本次考核的52家环评机构,有25家编制的环评文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被退回或复议等问题,占被考核机构的48%。而北京欣国环环境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北京嘉和绿洲环保技术投资有限公司、北京矿冶研究总院、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北京万澈环境科学与工程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天辰工程有限公司、周口市环境评价所7家环评机构所编制的环评文件复议率超过30%。在此,特提出批评。对考核不合格的山东省煤田地质局、河南理工大学、中蓝连海设计研究院、许昌环境工程研究有限公司4家环评机构,自本通报印发之日起暂停3个月在我省境内承接环评业务,进行内部整顿;对南京大学、河南蓝森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清华大学3家机构,自本通报印发之日起暂停6个月在河南省境内承接环评业务,进行内部整顿。
各环评机构对此要高度重视,强化内部管理,认真查摆问题,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增强业务能力,提高工作水平和环评文件质量。对暂停开展环评业务的机构,要在限
期内完成整改工作并向省环保厅提出验收申请,由省环保厅统一组织考核验收。
在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等7家环评机构停业整顿期间,全省各级环境保护部门未经省环保厅同意,一律不得受理其编制的环评文件。
对本次未予考核但2010开展环评业务的安阳市环境科学研究所、三门峡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商丘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焦作市环境科学研究有限公司、河南师范大学、鹤壁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濮阳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河南省康达尔辐射技术咨询中心、河南朗天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河南省科技咨询服务中心、洛阳市青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河南佳昱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新乡市鸿源环保科技咨询有限公司、河南油田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河南汇能阜力科技有限公司、河南东方环宇环境科技工程有限公司、河南九州环保工程有限公司、河南鑫垚环境技术有限公司、平顶山市润青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河南省正德环保科技有限公司20家已备案环评机构和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省环境保护厅将另行安排考核事宜。
三、关于环评机构备案问题
在省环保厅2010环评机构考核中被评为优秀、合格和基本合格的环评机构,其原备案资格继续延续;停
业整顿的环评机构在整改期满,经考核验收后酌情予以重新备案。
2010被评为不合格的环评机构逾期未完成整改任务、2010年没有承接河南省境内环评业务和参与考核的环评机构取消其原备案资格。今后承接河南省境内环评业务需要重新到河南省环保厅备案。
对于被暂停开展环评业务或取消备案的环评机构,在本通知下达之前已经与业主签订环评文件编制服务合同的,请予以解除。各省辖市环保局要积极鼓励建设单位,选择优秀、合格的环评机构承担环评报告编制任务。
二〇一一年二月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