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梅)浅谈环境信访疑难问题的成因与解决对策

时间:2019-05-14 06:33: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胡梅)浅谈环境信访疑难问题的成因与解决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胡梅)浅谈环境信访疑难问题的成因与解决对策》。

第一篇:(胡梅)浅谈环境信访疑难问题的成因与解决对策

浅谈环境信访疑难问题的成因与解决对策

胡 梅

(全椒县环境监察大队 安徽 滁州 239500)

摘要: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公众对环境意识逐步增强,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日益增高。但目前我县仍存在不少环境问题仍未得到解决,有的还严重了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因此由环境造成的信访案件也成逐年递增的趋势,环境污染和纠纷也已成为影响我县稳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环境质量;环境信访;整体规划

一、前言

从2000年我县环保局成立以来,受理并查处各类环境污染举报事项和群众来信来访逐年增加,去年1-6月投诉案件43起,今年1-6月59起,比同期增长了37%。环境信访工作已是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为群众办实事的重要手段和渠道。随着环境信访工作的不断深入开展,群众反映废气、废水、饭店油烟污染等扰民问题十分突出,如何切实解决这些疑难问题是摆在环保部门面前的一件大事。

二、环境信访疑难问题的种类

国家对主要污染物的排放制定了相应的标准,国家允许企事业单位在规定标准的范围内排放污染物。根据实际扰民状况,环境信访疑难问题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排放污染物不超标的,例如噪声、恶臭气体、烟尘等,这类问题以扰民但不超标的噪声为主,例如:我县凤凰新苑小区的椒陵人家饭店,经监测噪声不超标,但是,投诉人始终反映,后来经我们反复解释才满意。另一类是排放的污染物,国家暂时没有制定出相应的标准,例如异味、热污染以及一些人为噪声等,针对这两类问题,环保部门难以依据环保法律法规进行调查处理。

三、环境信访疑难问题的成因

1、规划不合理造成的环境问题较为突出。我县目前都存在居民区中混杂着商业、饮食、服务、文化娱乐、加工生产等多种行业,这些行业在从事经营活动中就必然产生油烟、噪声、烟尘、污水等多项污染。而在一些老工业企业,例如:县轧花厂、全柴二分厂等,厂外墙与居民区相邻,处理起来就比较棘手。另外,建筑开发商为了追求最大经济效益,在居民住宅楼的一、二楼兴建门市房、地下车库,这就为一些产生或者有可能产生扰民污染的经营活动提供了客观条件,成为环境信访隐患。

2、法制不健全导致部分环境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引发的环境信访。由于法律、法规未赋予环保部门强制执行权,导致一些环境信访即使查实企业存在环境违法行为,并且环保部门也作出了行政处罚,但企业未自觉履行,环保部门职能在行政处罚决定书下发2个月后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按照这样的程序,最快也需要4个月,一版则需要6个月以上,导致一些环境问题不能有效、及时的解决。对周围居民造成较大损害,对问题迟迟不能得到解决,群众无法理解,集体上访现象时有发生。

3、环境执法部门职能交叉,行政管理有漏洞。我国在环境保护领域实行的是统管与分管相结合的多部门分层次的执法体制。在这种体制下,执法主体、执法权力和执法责任分散,不仅不利于集中执法,统一执法,而且容易造成执法混乱,并给执法相对人履行义务造成很大不便。环境行政执法主体之间利益不一致,职责不清,在执法实践中,当几个执法部门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对某一环境事务都享有监督管理权时,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互相扯皮,互相推诿的局面。

4、环保第一审批权落实不到位。有关法律明确规定:一切开发建设活动,应当实行环境影响报告制度。对未执行环境影响报告制度的,规划、计划、土地、银行、工商等部门不得办理相关手续,设计部门不得先行设计。但相关部门与环保部门还配合协作不够.共同把

关不严,造成环保部门在建设项目管理中行政执法的被动局面。另外,按照现有体制,环保部门应对环保执法进行规划、协调、监督。但是,各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对环保部门如何监督其他部门、拥有哪些监督权均没有做出具体规定,致使在实际执法中形成无法弥补的执法空档,有些部门只忙于自身主要业务,不去履行环保执法职责,环保部门既无法监督这些部门,又不能具体行使这些部门的执法权力、解决实际污染扰民问题。这在处理噪声污染扰民问题上表现得最为突出。

5、环保部门执法手段软弱,硬件配备不足。环保部门是对本辖区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的机关,在环境保护方面要对人民和政府全权负责,但各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却几乎没有赋予环保部门任何强制执法手段,特别是没有赋予查封、冻结、扣押、没收等手段,有句顺口溜:税务有发票,公安有手铐,工商有执照,环保喊口号。而且环保部门面对的是环境意识差、肆意污染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业,缺乏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6、上访群众环境意识“超前”。据我县环保局近几年受理的环境信访案件显示,多数居民对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特别高,有时甚至是苛刻,尤其对噪声和废气扰民问题的反映十分强烈,去年竟然有一位居民投诉,自家门前池塘里的青蛙叫声,让人无法休息。目前我县还没有进行功能区划分,居民区大部分与商业区、工业区混杂在一起,要求企事业单位的“零污染”和“零排放”都是不现实的,所以,部分上访群众的要求与社会实际状况存在一定的差距。

四、环境信访疑难问题的对策

1、加强环保审批工作,严把审批关

严格建设项目环境准入,针对不同区域、不同行业,制定严格的环境准入条件。对不符合环保法律法规,产业政策的项目,对选址、布局不合理的项目,对饮用水源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地区产生重大不利影响,群众反映强烈的项目,对超过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生态破坏严重或者尚未完成生态恢复任务的地区的新增污染项目,一律不予审批。同时,要积极协调规划、工商、文化、公安等有关部门,加强合作,落实环保第一审批工作,在审批工作中坚持和完善群众参与机制,对切实影响或污染群众生活环境的新、改、扩生产经营项目严格控制。

2、积极建议修改、完善环境立法。

环保部门应结合环境执法实践和群众投诉情况,积极建议人大常委会尽快修改现有地方性法规,待修改、完善后,更有效的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同时,环保部门还应积极建议上级部门尽快建立健全环境排放标准,如异味、光、热等。

3、大力推行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就是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应用于生产过程和产品中,以期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对生产的过程而言,清洁生产包括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淘汰有毒的原材料,在生产的过程中即排放废物之前,减降废物的数量和毒性;对产品而言,清洁生产战略旨在减少从原材料的提炼到产品的最终处置的全生命周期的不利影响。清洁生产通过应用专门技术、改进工艺、设备和管理模式来实现。清洁生产不仅可以尽可能地提高原材料、能源的利用率,而且可以大大地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减少二次污染的风险,减少末端治理的负荷,节省环保投资和运行费用。环保部门要对居民区附近一些工业污染企业提供咨询、指导服务,通过推行清洁生产,使企业加强管理,达到减污、降耗、增效的目的,有效控制环境信访疑难问题的产生。

4、强化部门协作与联合执法。

环保部门要经常、主动地加强与文化、工商、公安、城市行政执法等部门的协作,积极开展联合执法,查处群众举报的难热点问题,通过协同作战,齐抓共管,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对环境违法行为起到震慑作用,以避免互相推诿、扯皮现象的产生。今年,我们环保

局主动和房重局、工商局、执法局、供电公司、小区物业等六个部门组成专案组,一举取缔了我县春江水岸小区内,私设冷库,噪声扰民事件,赢得了小区住户一片呼声,在群众中树立了良好的环保新形象。

参考文献:

[1]王振国.浅析环境信访产生的原因及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06,A(3):178

[2]邱斌.做好新时期环境信访工作[J],环境导报,2003,17:38-39

第二篇:浅谈环境信访疑难问题的成因与解决对策

近些年,随着我市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以及广大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日趋强烈,环境保护问题显现出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严肃查处损害群众利益的重大环保问题,解决好群众环境信访问题已经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及环保部门的重要工作之一。从2002年市环保局成立以来,受理并查处各类环境污染举报事项和群众

来信来访逐年增加。环境信访工作已是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为群众办实事的重要手段和渠道。随着环境信访工作的不断深入开展,群众反映废气、废水污染等扰民问题十分突出,如何切实解决这些疑难问题是摆在环保部门面前的一件大事。

一、环境信访疑难问题的种类

国家对主要污染物的排放制定了相应的标准,国家允许企事业单位在规定标准的范围内排放污染物。根据实际扰民状况,环境信访疑难问题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排放污染物不超标的,例如噪声、恶臭气体、烟尘等,这类问题以扰民但不超标的噪声为主,其中不超标的迪厅、烧烤、生产建筑噪声扰民问题十分突出。另一类是排放的污染物,国家暂时没有制定出相应的标准,例如异味、垃圾污染以及一些人为噪声等,其中异味、小滩贩的叫卖声、装卸噪声扰民问题十分突出。针对这两类问题,环保部门难以依据环保法律法规进行调查处理。

二、环境信访疑难问题的成因

一是城市整体规划、布局不合理。我市各旗县区都存在居民区中混杂着商业、饮食、服务、文化娱乐、加工生产等多种行业,这些行业在从事经营活动中就必然产生油烟、噪声、烟尘、污水等多项污染。而在一些老工业企业、重污染企业(例如磴口黄河铬盐公司,金川啤酒厂)的附近有居民区。可以看出,一方面开发商为了追求最大经济效益,在居民住宅楼下兴建许多门市房、这就为一些产生或有可能产生扰民污染的经营活动提供了客观条件,居民区内存在诸多环境信访隐患,大多数的环境信访问题均发生在居民区就是最好的证明。二是环境立法不够健全。我国的环境立法起步较晚、发展较快,环境法规体系已初步形成,但现行的环境法律、法规与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情况不相适应,在立法体系和内容上存在着许多不完善之处。立法上、尤其是标准上仍有空白,某些领域仍无法可依。有些方面至今尚缺乏全面系统的法律规定,特别是对一些突出的环境扰民问题,在已有的立法中没有作出相应的规定,这就使环保部门在审批、验收和日常监督管理过程中,难以对管理相对人提出相应要求采取预防或补救措施。三是环境执法部门职能交叉,行政管理有漏洞。我国在环境保护领域实行的是统管与分管相结合的多部门分层次的执法体制。在这种体制下,执法主体、执法权力和执法责任分散,不仅不利于集中执法,统一执法,而且容易造成执法混乱,并给执法相对人履行义务造成很大不便。环境行政执法主体之间利益不一致,职责不清,在执法实践中,当几个执法部门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对某一环境事务都享有监督管理权时,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互相争权,互相推诿的局面。四是环保第一审批权落实不到位。有关法律明确规定:一切开发建设活动,应当实行环境影响报告制度。对未执行环境影响报告制度的,规划、计划、土地、银行、工商等部门不得办理有关手续,设计部门不得先行设计。但相关与环保部门还配合协作不够.共同把关不严,造成环保部门在建设项目管理中行政执法的被动局面。另外,按照现有体制,环保部门应对环保执法进行规划、协调、监督。但是,各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对环保部门如何监督其他部门、拥有哪些监督权均没有做出具体规定,致使在实际执法中形成无法弥补的执法空档,有些部门只忙于自身主要业务,不去履行环保执法职责,环保部门既无法监督这些部门,又不能具体行使这些部门的执法权力、解决实际污染扰民问题。这在处理噪声污染扰民问题上表现得最为突出。五是环保部门执法手段软弱,硬件配备不足。环保部门是对本辖区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的机关,在环境保护方面要对人民和政府全权负责,但各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却几乎没有赋予环保部门任何强制执法手段,特别是没有赋予查封、冻结、扣押、没收等手段,而环保部门面对的是环境意识差、肆意污染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业,缺乏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六是上访群众环境意识“超前”。据我市环保局近几年受理的环境信访案件显示,多数居民对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特别高,有时甚至是苛刻,尤其对噪声和废气扰民问题的反映十分强烈。目前我市居民区大部分与商业区、工业区混杂在一起,要求企事业单位的“零污染”和“零排放”都是不可能达到的,使居民区达到绝对的安静也是不现实的,部分上访群众的要求与社会实际状况存在巨大差距。

三、解决环境信访疑难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环保审批工作。今年是实施《行政许可法》的第四年,依据行政许可法的相关规定,在对居民区内即“环境敏感区”的建设

第三篇:市环境信访疑难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近些年,随着我市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以及广大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日趋强烈,环境保护问题显现出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环境信访问题已经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从1999年市环保局成立“环保110”(02年起已更名为全国统一的环保举报热线电话“12369”)举报热线电话以来,共受理查处各类环境污染举报事项超过3万件次。环境信访工作是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为群众办实事的重要手段和渠道。随着环境信访工作的不断深入开展,群众反映有些异味、光污染等扰民问题十分突出,如何切实解决这些疑难问题是摆在环保部门面前的一件大事。本文将就有关问题进行研究分析。

一、环境信访疑难问题的种类

国家对主要污染物的排放制定了相应的标准,国家允许企事业单位在规定标准的范围内排放污染物。根据实际扰民状况,环境信访疑难问题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排放污染物不超标的,例如噪声、恶臭气体、烟尘等,这类问题以扰民但不超标的噪声为主,其中不超标的卡拉ok、风机、生产噪声扰民问题十分突出。另一类是排放的污染物,国家暂时没有制定出相应的标准,例如异味、光、热污染以及一些人为噪声等,其中异味、热以及人员说话、装卸噪声扰民问题十分突出。针对这两类问题,环保部门难以依据环保法律法规进行调查处理。

二、环境信访疑难问题的成因

(一)城市整体规划、布局不合理。我市城区内的居民区中混杂着商业、饮食、服务、文化娱乐、加工生产等多种行业,这些行业在从事经营活动中就必然产生油烟、噪声、烟尘、污水等多项污染。而在一些老工业企业、重污染企业(例如哈药集团制药总厂、烟厂)的附近却兴建了许多居民区。可以看出,一方面开发商为了追求最大经济效益,在居民住宅楼内兴建许多门市房、地下室,这就为一些产生或有可能产生扰民污染的经营活动提供了客观条件,居民区内存在诸多环境信访隐患,90%以上的环境信访问题均发生在居民区就是最好的证明。

(二)环境立法不健全。我国的环境立法起步较晚、发展较快,环境法规体系已初步形成,但现行的环境法律、法规有相当一部分是以计划经济模式为基础的、以当时社会生活条件为背景制定的,这就必然与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情况不相适应,在立法体系和内容上存在着许多不完善之处。立法上、尤其是标准上仍有空白,某些领域仍无法可依。有些方面至今尚缺乏全面系统的法律规定,特别是对一些突出的环境扰民问题,在已有的立法中没有作出相应的规定,这就使环保部门在审批、验收和日常监督管理过程中,难以对管理相对人提出相应要求采取预防或补救措施。

(三)环境执法部门职能交叉,行政管理有漏洞。我国在环境保护领域实行的是统管与分管相结合的多部门分层次的执法体制。在这种体制下,执法主体林业,执法权力和执法责任分散,不仅不利于集中执法,统一执法,而且容易造成执法混乱,并给执法相对人履行义务造成很大不便。环境行政执法主体之间利益不一致,职责不清,在执法实践中,当几个执法部门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对某一环境事务都享有监督管理权时,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互相争权,互相推诿的局面。

(四)环保第一审批权落实不到位。有关法律明确规定:一切开发建设活动,应当实行环境影响报告制度。对未执行环境影响报告制度的,规划、计划、土地、银行、工商等部门不得办理有关手续,设计部门不得先行设计。但有不少相关部门不严格按法定程序审批,各自为政。有的部门不但不与环保部门配合协作.共同把关,反而给一些对环境有较大影响、存在严重扰民问题的建设项目大开绿灯,致使这些项目从立项到开工生产,竞没有环保部门的任何审批手续,一路顺风,毫无阻力地拿到了合法的生产或经营营业执照,造成环保部门在建设项目管理中行政执法的被动局面。另外,按照现有体制,环保部门应对环保执法进行规划、协调、监督。但是,各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对环保部门如何监督其他部门、拥有哪些监督权均没有做出具体规定,致使在实际执法中形成无法弥补的执法空档,有些部门只忙于自身主要业务,不去履行环保执法职责,环保部门既无法监督这些部门,又不能具体行使这些部门的执法权力、解决实际污染扰民问题。这在处理噪声污染扰民问题上表现得最为突出。

(五)环保部门执法手段软弱,硬件配备不足。环保部门是对本辖区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的机关,在环境保护方面要对人民和政府全权负责,但各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却几乎没有赋予环保部门任何强制执法手段,特别是没有赋予查封、冻结、扣押、没收等手段,而环保部门面对的是环境意识差、肆意污染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业,客观地讲,环保执法不可避免地带有软弱性和不彻底性。同时,目前国家和政府对环保部门硬件设施的投入似乎仍显不足。以今年查处全市异味污染问题为例,由于现场环境执法和监测人员没有相应的快速应急检测设备,致使执法人员难以准确查找异味污染源、监测人员难以将异味气体进行有效收集、检测。

(六)上访群众环境意识“超前”。据市环保局12369环保热线电话举报中心的受理人员介绍,有的居民对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特别高,有时甚至是苛刻,尤其对噪声扰民问题的反映十分强烈。目前我市居民居住区大部分是与商业区、工业区混杂在一起,要求企事业单位的“零污染”和“零排放”都是不可能达到的,使居民区达到绝对的安静也是不现实的,部分上访群众的要求与社会实际状况存在巨大差距。

三、解决环境信访疑难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环保审批工作。今年是实施《行政许可法》的第一

年,以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为契机,要依据相关规定,在对居民区内即“环境敏感区”的建设项目进行环保审批过程中引入听证程序,组织有关群众进行听证。这样会有利于环保部门拒绝审批那些产生或可能产生环境信访疑难问题的建设项目,使建设方能够更理智、合理的进行选址,避免在居民区内产生污染和扰民问题,也有效避免了建设方的重复投资。同时,要积极协调规划、工商、文化、公安等有关部门,加强合作,落实环保第一审批工作,在审批工作中坚持和完善群众参与机制,对切实影响或污染群众生活环境的新、改、扩生产经营项目严格控制。

(二)积极建议修改、完善环境立法。环保部门应结合环境执法实践和群众投诉情况,积极建议人大常委会尽快修改现有地方性法规,如《哈尔滨市城市居民居住环境保护条例》。目前,市环保局已经提出修改该条例的具体建议,并上报市人大常委会。该条例有望在2005年修改、完善,从而更有效的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同时,环保部门还应积极建议上级部门尽快建立健全环境排放标准,如异味、光、热等。

(三)大力推行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就是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应用于生产过程和产品中,以期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对生产的过程而言,清洁生产包括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淘汰有毒的原材料,在生产的过程中即排放废物之前,减降废物的数量和毒性;对产品而言,清洁生产战略旨在减少从原材料的提炼到产品的最终处置的全生命周期的不利影响。清洁生产通过应用专门技术、改进工艺、设备和管理模式来实现。清洁生产不仅可以尽可能地提高原材料、能源的利用率,而且可以大大地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减少二次污染的风险,减少末端治理的负荷,节省环保投资和运行费用。环保部门要对居民区附近一些工业污染企业提供咨询、指导服务,通过推行清洁生产,使企业加强管理,达到减污、降耗、增效的目的,有效控制环境信访疑难问题的产生。

(四)加大投入、强化部门协作与联合执法

政府应加大对环保部门人力物力的投入,尤其要切实加大硬件设施(包括现场取证设备)的投入,提高环境监察队伍的快速反映能力。同时,环保部门还要加强与文化、工商、公安、城管行政执法等部门的协作,积极开展联合执法,查处群众举报热点问题,通过协同作战,齐抓共管,严厉打击了环境污染违法行为,对环境违法行为起到了一定的震慑作用,避免了互相推诿、扯皮现象的产生。

(五)加大环保宣传、教育力度。

提高环境行政执法水平,加强和完善环境行政执法,离不开环境宣传教育。要进一步加强环境宣传教育,让人民群众、尤其是那些企业经营者懂得,保护环境、维护他人的环境权益是每个公民应有的环境道德水平。要逐步形成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监督管理的机制,广泛普及和宣传环境科学知识和法律法规,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形成“保护环境光荣,破坏环境可耻”的强大社会舆论。环保部门要进一步完善环境宣传教育网络,制定并实施切实可行的环境保护宣传教育计划,经常不断地对群众和企业经营者进行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使社会各界对环保部门的职能有正确的认识,对环保部门的工作给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在社会逐步形成人人了解环保、参与环保、支持环保的局面。

我市的经济发展相对还是比较落后的,环境状况更不容乐观,当前是我市实施振兴老工业基地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通过环保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早日把我市建设成为生态型园林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

第四篇:市环境信访疑难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市环境信访疑难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近些年,随着我市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以及广大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日趋强烈,环境保护问题显现出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环境信访问题已经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从1999年市环保局成立“环保110”(02年起已更名为全国统一的环保举报热线电话“12369”)举报热

线电话以来,共受理查处各类环境污染举报事项超过3万件次。环境信访工作是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为群众办实事的重要手段和渠道。随着环境信访工作的不断深入开展,群众反映有些异味、光污染等扰民问题十分突出,如何切实解决这些疑难问题是摆在环保部门面前的一件大事。本文将就有关问题进行研究分析。

一、环境信访疑难问题的种类

国家对主要污染物的排放制定了相应的标准,国家允许企事业单位在规定标准的范围内排放污染物。根据实际扰民状况,环境信访疑难问题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排放污染物不超标的,例如噪声、恶臭气体、烟尘等,这类问题以扰民但不超标的噪声为主,其中不超标的卡拉ok、风机、生产噪声扰民问题十分突出。另一类是排放的污染物,国家暂时没有制定出相应的标准,例如异味、光、热污染以及一些人为噪声等,其中异味、热以及人员说话、装卸噪声扰民问题十分突出。针对这两类问题,环保部门难以依据环保法律法规进行调查处理。

二、环境信访疑难问题的成因

(一)城市整体规划、布局不合理。我市城区内的居民区中混杂着商业、饮食、服务、文化娱乐、加工生产等多种行业,这些行业在从事经营活动中就必然产生油烟、噪声、烟尘、污水等多项污染。而在一些老工业企业、重污染企业(例如哈药集团制药总厂、烟厂)的附近却兴建了许多居民区。可以看出,一方面开发商为了追求最大经济效益,在居民住宅楼内兴建许多门市房、地下室,这就为一些产生或有可能产生扰民污染的经营活动提供了客观条件,居民区内存在诸多环境信访隐患,90%以上的环境信访问题均发生在居民区就是最好的证明。

(二)环境立法不健全。我国的环境立法起步较晚、发展较快,环境法规体系已初步形成,但现行的环境法律、原创:http://www.xiexiebang.com/法规有相当一部分是以计划经济模式为基础的、以当时社会生活条件为背景制定的,这就必然与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情况不相适应,在立法体系和内容上存在着许多不完善之处。立法上、尤其是标准上仍有空白,某些领域仍无法可依。有些方面至今尚缺乏全面系统的法律规定,特别是对一些突出的环境扰民问题,在已有的立法中没有作出相应的规定,这就使环保部门在审批、验收和日常监督管理过程中,难以对管理相对人提出相应要求采取预防或补救措施。

(三)环境执法部门职能交叉,行政管理有漏洞。我国在环境保护领域实行的是统管与分管相结合的多部门分层次的执法体制。在这种体制下,执法主体林业,执法权力和执法责任分散,不仅不利于集中执法,统一执法,而且容易造成执法混乱,并给执法相对人履行义务造成很大不便。环境行政执法主体之间利益不一致,职责不清,在执法实践中,当几个执法部门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对某一环境事务都享有监督管理权时,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互相争权,互相推诿的局面。

(四)环保第一审批权落实不到位。有关法律明确规定:一切开发建设活动,应当实行环境影响报告制度。对未执行环境影响报告制度的,规划、计划、土地、银行、工商等部门不得办理有关手续,设计部门不得先行设计。但有不少相关部门不严格按法定程序审批,各自为政。有的部门不但不与环保部门配合协作.共同把关,反而给一些对环境有较大影响、存在严重扰民问题的建设项目大开绿灯,致使这些项目从立项到开工生产,竞没有环保部门的任何审批手续,一路顺风,毫无阻力地拿到了合法的生产或经营营业执照,造成环保部门在建设项目管理中行政执法的被动局面。另外,按照现有体制,环保部门应对环保执法进行规划、协调、监督。但是,各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对环保部门如何监督其他部门、拥有哪些监督权均没有做出具体规定,致使在实际执法中形成无法弥补的执法空档,有些部门只忙于自身主要业务,不去履行环保执法职责,环保部门既无法监督这些部门,又不能具体行使这些部门的执法权力、解决实际污染扰民问题。这在处理噪声污染扰民问题上表现得最为突出。

(五)环保部门执法手段软弱,硬件配备不足。环保部门是对本辖区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的机关,在环境保护方面要对人民和政府全权负责,但各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却几乎没有赋予环保部门任何强制执法手段,特别是没有赋予查封、冻结、扣押、没收等手段,而环保部门面对的是环境意识差、肆意污染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业,客观地讲,环保执

法不可避免地带有软弱性和不彻底性。同时,目前国家和政府对环保部门硬件设施的投入似乎仍显不足。以今年查处全市异味污染问题为例,由于现场环境执法和监测人员没有相应的快速应急检测设备,致使执法人员难以准确查找异味污染源、监测人员难以将异味气体进行有效收集、检测。

(六)上访群众环境意识“超前”。据市环保局12369环保热线电话

举报中心的受理人员介绍,有的居民对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特别高,有时甚至是苛刻,尤其对噪声扰民问题的反映十分强烈。目前我市居民居住区大部分是与商业区、工业区混杂在一起,要求企事业单位的“零污染”和“零排放”都是不可能达到的,使居民区达到绝对的安静也是不现实的,部分上访群众的要求与社会实际状况存在巨大差距。

三、解决环境信访疑难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环保审批工作。今年是实施《行政许可法》的第一年,以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为契机,要依据相关规定,在对居民区内即“环境敏感区”的建设项目进行环保审批过程中引入听证程序,组织有关群众进行听证。这样会有利于环保部门拒绝审批那些产生或可能产生环境信访疑难问题的建设项目,使建设方能够更理智、合理的进行选址,避免在居民区内产生污染和扰民问题,也有效避免了建设方的重复投资。同时,要积极协调规划、工商、文化、公安等有关部门,加强合作,落实环保第一审批工作,在审批工作中坚持和完善群众参与机制,对切实影响或污染群众生活环境的新、改、扩生产经营项目严格控制。

(二)积极建议修改、完善环境立法。环保部门应结合环境执法实践和群众投诉情况,积极建议人大常委会尽快修改现有地方性法规,如《哈尔滨市城市居民居住环境保护条例》。目前,市环保局已经提出修改该条例的具体建议,并上报市人大常委会。该条例有望在2005年修改、完善,从而更有效的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同时,环保部门还应积极建议上级部门尽快建立健全环境排放标准,如异味、光、热等。

(三)大力推行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就是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应用于生产过程和产品中,以期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对生产的过程而言,清洁生产包括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淘汰有毒的原材料,在生产的过程中即排放废物之前,减降废物的数量和毒性;对产品而言,清洁生产战略旨在减少从原材料的提炼到产品的最终处置的全生命周期的不利影响。清洁生产通过应用专门技术、改进工艺、设备和管理模式来实现。清洁生产不仅可以尽可能地提高原材料、能源的利用率,而且可以大大地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减少二次污染的风险,减少末端治理的负荷,节省环保投资和运行费用。环保部门要对居民区附近一些工业污染企业提供咨询、指导服务,通过推行清洁生产,使企业加强管理,达到减污、降耗、增效的目的,有效控制环境信访疑难问题的产生。

(四)加大投入、强化部门协作与联合执法

政府应加大对环保部门人力物力的投入,尤其要切实加大硬件设施(包括现场取证设备)的投入,提高环境监察队伍的快速反映能力。同时,环保部门还要加强与文化、工商、公安、城管行政执法等部门的协作,原创:http://www.xiexiebang.com/积极开展联合执法,查处群众举报热点问题,通过协同作战,齐抓共管,严厉打击了环境污染违法行为,对环境违法行为起到了一定的震慑作用,避免了互相推诿、扯皮现象的产生。

(五)加大环保宣传、教育力度。

提高环境行政执法水平,加强和完善环境行政执法,离不开环境宣传教育。要进一步加强环境宣传教育,让人民群众、尤其是那些企业经营者懂得,保护环境、维护他人的环境权益是每个公民应有的环境道德水平。要逐步形成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监督管理的机制,广泛普及和宣传环境科学知识和法律法规,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形成“保护环境光荣,破坏环境可耻”的强大社会舆论。环保部门要进一步完善环境宣传教育网络,制定并实施切实可行的环境保护宣传教育计划,经常不断地对群众和企业经营者进行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使社会各界对环保部门的职能有正确的认识,对环保部门的工作给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在社会逐步形成人人了解环保、参与环保、支持环保的局面。

我市的经济发展相对还是比较落后的,环境状况更不容乐观,当前是我市实施振兴老工业基地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通过环保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早日把我市建设成为生态型园林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

第五篇:浅谈涉执信访的成因与对策

浅谈涉执信访的成因与对策

源汇区人民法院 王兵

近年来,涉执信访日益成为法院执行工作的重心。如何预防和减少涉执信访案件的发生,也就成了人民法院执行工作的重中之重。下面,笔者结合近三年来,源汇区人民法院所发生的涉执信访案件,从处理涉执信访工作实践,进行分析、思考,就涉执信访案件的成因、难点、如何有效解决涉执信访问题,谈一些粗浅看法。不足之处谨请批评指正。

一、涉执信访的类型。

1、催办案件型。这类信访最多,约占涉执信访案件的70%以上,这些信访当事人一开始认为自己的官司赢了后,应该较短时间就能兑现。但由于执行人员工作不力,案件迟迟未能执结。想通过信访达到案件尽快执行的目的。如姚某申请执行漯河市电业局一案,由于有人大代表向省院反映在案件审理和执行不公的问题,我局正积极与省人大代表、政府相关部门及中院沟通协调处理该案件,姚某就向国家领导人和有关部门写信上访,希望通过信访达到尽快结案的目的。

2、反映问题型。信访人当事人认为法院或法官在执行过程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自己受到不公正的对待,想通过信访达到处理或制裁违纪人员的目的。这种类型往往同催办案件类型依附,只要案件执行终结,反映要求处理违纪人员的要求就比较容易化解。

3、向法院施压型。这类案件往往是上访当事人认为,谁上访、信访、闹访的力度大,法院就会偏向哪方,所以通过围堵有关部门大门等闹访,向上级信访向法院施压,达到 自己的目的。如赵某与某粮油公司欠款一案,源汇区法院执行局调查被执行人某粮油公司早已歇业,法定代表人下落不明,且公司无房地产、车辆及存款,无财产可供执行。赵某认为法院没有尽力,所以多次到省市上访,并在"两会"期间上访,称法院执行不力。迫于上访压力,为了维护稳定,我院不得不给了他一定的救济款,同他达成不再上访的协议。

4、规避执行型。一些被执行人为了逃避执行,就编造事实、捏造理由上访、信访,希望通过信访达到暂缓执行或不再执行的目的。如我院执行关某、朱某土地侵权欠款一案,依法向关某、朱某下发了执行通知书,并发出强迁公告,在法院未强迁房屋的情况下,案外人郭某纠集几十回族人围堵市政府等部门,称关某、朱某处租赁了房屋,法院将他的房屋执行走了,他损失巨大,其真实意图是想达到延缓执行及不再执行的目的。

二、涉执信访产生的原因。

涉执信访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人民法院内部原因、当事人不正确的信访心态和社会环境的原因。

(一)、人民法院自身的原因。

1、案件执结率低是造成涉执信访的主要原因。近几年,我院针对执行难虽然做了许多努力,但执行难问题始终得不到有效缓解。我院案件全部执结(执行全部到位)的案件仅为收案的35%左右。由于个别案件长期得不到执行,当事人合法权益得不到实现,很容易引发信访。

2、审执不协调、脱节。在执行中发现审理案件的法官不考虑判后的执行问题,没有考虑到审理应和执行相互配 合,步调一致的,在审理案件时就案办案,没有考虑判后的执行问题,出现了少量,难予执行的裁判文书。这种瑕疵有些可以通过执行员的执行合理化解释进行弥补,但有些却很难使执行双方当事人服气,而引导当事人走审判监督程序又往往很难,案件无法执行,所以引起上访。

3、少数执行人员责任心不强,业务素质不高。一些执行人员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畏难情绪,办案时能拖则拖,能推则推。一些执行人员工作方法简单,找不到被执行人似乎就没其他手段,执行调查不深入,执行中说服说理不强,处臵问题简单、粗暴。一些执行人员办事效率不高,执行效果不佳,没有用尽用好执行措施。这些都容易引起信访。

4、执行工作公开不够,公开面不广,不深入。案件到手后,没有祥细告之当事人执行风险,采取强制措施后不及时告之当事人,做的执行工作也不告诉当事人,这就容易给当事人造成法院没做什么工作的印象。另外,执行人员中普遍存在腿勤手懒现象,执行人员接受执行案件后,做了哪些工作,在案卷反映不出来,这时再给当事人解释做了什么什么样的工作,当事人大都认为是忽悠他。由于整个执行过程没有向当事人说清,有关道理没有说透,也是造成当事人信访的因素之一。

(二)、上访当事人的原因。

1、信访人对法院判决结果的期望值过高,缺乏执行风险意识。一些当事人认为只要胜诉了并申请了执行,所有的工作都由法院去完成,只坐等到法院拿钱,执行人员虽穷尽了执行措施,但申请人权力仍得不到实现或全部实现时,这些当事人就会将权利不能实现的风险强加到法院进而迁怒 于法院执行人员,引发信访。

2、信访人信访不信法的心态。在涉执信访案件中,相当一部分信访人错误的认为“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因此,就用信访来给法院施压。表现为这些信访人明知被执行人无财产可供执行,而且法院也穷尽了各种措施,自己又提供不出相关财产线索,但却想用不断信访的方法来制造影响,让法院或政府部门让步给他先垫付执行款。还有一些信访人的案件虽经一、二审、甚至再审败诉后,但为了达到规避履行义务的目的,往往采取层层、多次上访的手段,迫使法院的对案件一次又一次的反复审查,以此来拖延执行或借机转移财产,使案件长期得不到执行。

(三)社会的原因涉执信访的形成原因。

1、涉执信访的工作机制尚不健全。如发现信访人要求基层法院和政府劝返,为了及时劝返,接访人讲了一些对信访人有利话,使部分信访人产生了错觉,认为自己上访有理,甚至认为当地政府怕自己上访,会安排专人来接,有些上访人把接访制度当成是“公费旅游”。

2、涉执信访的退出机制不畅,责任不明,落实打折。有些信访案件被定为无理访,但上级部门仍让法院解决。有些已退出涉法信访案件,纳入政府大信访处理,但党委、政府仍要求法院解决。如田某与刘某欠款一案,我院将刘某房产执行给田某,田某信访,后被上级定这无理访,但同时要求我院做好刘某的工作,不能让其再上访。

三、减少涉执信访的方法和经验。

(一)、领导重视,认识到位。

我院实行“一把手工程”院长对于涉执信访工作亲自抓,亲自部署安排具体工作,亲自接待上访群众,亲自督办化解矛盾纠纷,对重大案件亲自解决处理。使我院涉诉信访工作形成了一级抓一级,件件有人抓的局面。通过党组会、中层会及全院大会的动员要求,使干警对涉执信访的重要性有了充分认识,“人人是信访主体”,人人参与的意识得到了提高,形成了全院一盘棋,各部门各负其责的大格局。

(二)、常向领导汇报,寻求支持。

涉执信访案件的处理离不开当地党委、政府、人大的支持。所以我院重视同它们的沟通,通过区执行工作联席会议和当面向领导汇报的形式,促进领导理解和支持。另外,监督就是支持,社会各界的监督是我们少犯错误的法宝。所以,我院不仅聘任了有社会各界人士的执法监督员,廉政监督员。并且还经常邀请人大代表、人民陪审员、人民群众参与我院执行工作,让他们零距离接触执行工作,以便监督。我们尝试同检察机关会签了协议,邀请检察院提前介入执行工作的环节进行监督。该制度实行以来,我院在执行工作中,多了一个提醒的,多了一个帮忙的,检察院为我们在办理棘手案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二年来我院邀请人大代表、人民陪审员、人民群众参与执行160件,邀请检察院提前介入执行工作的环节进行监督60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加大告之义务的力度。

我院在处理信访案件中发现,信访人反映的问题中常有因为执行员没有把工作讲清或是做了工作没有留下痕迹造成的。所以我院加大了告之义务。在立案后向当事人送达公开执行风险,并当面解释执行中的风险,让当事人能正确对待执行不能。每采取一次强制措施,都及时告知当事人,使 当事人对执行整个程序和存在的风险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另外,我院要求要把告之情况记录在卷。我院还要求在解释中要热心、诚心、耐心。通过该制度一大批信访苗头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四)、加大信访的渠道畅通。

1、我院建立“天天接访日”制度,每天安排一名院党组在信访室接访,接待后,能及时解决的及时解决,不能解决的,立即同承办人、庭长联系要求他们在规定的时间里当面解释。在来访当事人与执行员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我院公开了执行法官和庭长的联系电话。开通执行热线,在法院网站上设立执行局长信箱和留言簿,收集当事人对法院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2、建立下访接待制度,变群众上访为干警下访,特别是对那些行动不便或居住地偏远的上访人,我院执行干警要登门拜访。

3、建立了庭长同信访当事人的联系制度。为了让信访案件尽快的处理。我院要求对于信访案件庭长要亲自接见当事人保证“五天一通话,十天一见面”,确保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到当事人的思想动态和行动。

(五)加大执行力度。

涉执信访案件的解决,最终是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到实现。所以加大执行力度和从源头上预防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1、主动采取“三查一控制”对被执行人进行查银行、查房产、查车辆,发现财产线索及时控制。

2、我院加强了各业务部门配合,从源头减少防止信访 的发生。立案时加强了诉讼指导、风险告知、立案前调解,及时采取诉前保全。审判时加在大调解,提高裁判文书的说理性充分考虑判项的可执行性。执行时运用执行解释充分维护裁判文书的稳定性。

3、开拓创新执行新方法,提高执行效率,对因执行人员的原因致使案件长期得不到执行的,特别是已经有信访苗头或已经发生信访的,及时更换执行人员执行,同时要追究有关执行人员的相关责任,激发执行干警的执行积极性,提高案件执结率,减少信访案件的发生。

(六)、召开执行听证,缓和矛盾。在执行中遇到重大案件,适时地召开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检察员、陪审员等社会其它人员参与的执行听证,通过听证让申请执行人和被执行人充分陈述自己的理由,找出症结,进一步讲法说理。利用人大代表等的优势,给拒不履行法律义务的当事人以心理压力。用人民群众的语言去说服劝说双方。促进双方对人民法院的信任,为化解信访纠纷做好准备。

(七)、聚集各方力量,合力化解纠纷。对涉执信访案件,我院处理时不仅看法律文书上的双方当事人,还看到想到当事人后面的亲戚朋友等。而后面的人如果我们工作做的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院处理涉执信访案件时,时常同当地党委、政府及办事处、乡政府等基层组织联系沟通,找出当事人的亲属、朋友、领导,必要时还找到让当事人信服的人,甚至是畏惧的人或者部门来参与做工作。使社会各方力量合成一股力,促进案结事了。

(八)、加大司法救助。我院除用尽、用好一切强制手段外,积极探索执行救助制度,干警多次为特困申请人捐款 捐物、协调办理低保、联系就业,切实为他们解决了一些实际困难。根据省委政法委会议纪要精神,我院还及时建立了执行救助基金,同几年来,已救助申请执行人17人,救助金额22万元。通过救肋我院化解了七件重大涉执信访积案。

四、涉执信访工作的难点

1、少数信访案发现难。由于少数当事人或当事人亲属不向基层法院反映就直接上访,造成上访突然,基层法院对案件了解不全面,有些案件当事人也承办人也不知道,所以造成接访不及时,案情反馈相对较低慢。

2、化解难。由于有些信访案件就是执行中难点问题,不会因为上访,法院就能马上解决。化解起来难度大。如对被执行人一套房产的执行难度大。因为人民群众形成的房即家的观念根深地固,强制搬迁对抗性很强,必需的居住房屋的面积是多少、如何去安排被执行人的居住没有明确的规定,法院执行被执行人要么上访、要么以死相胁,而申请人又不断上访,搞得法院左右为难,两头受气。案件大量搁臵,这是当前我院涉执信访案件最多也最难化解的案件。另外,被执行人难找、拒执案件难移、执行现场难控的“三难”案件我们认为已超出法院的职能范围,应该由有侦查权的公安机关协助执行,但公安机关因为这样和那样的原因,不愿协助执行。这类信访案件法院没有相关部门全力配合,最终化解的可能性很小。

3、司法救助金少。政府财政给法院的司法救助金是少而又少,对法院来说是杯水车薪,根本不能解决法院需要救助的当事人。另外,司法救司法救助的范围过窄并且不规范,现在救助基本谁闹得凶,上级要求的急,就救助谁,这样只 能加剧信访当事人上访的级别和上访的次数。

下载(胡梅)浅谈环境信访疑难问题的成因与解决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胡梅)浅谈环境信访疑难问题的成因与解决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信访积案的成因及对策

    浅谈信访积案的成因及对策 浅谈信访积案的成因及对策 信访积案是指因时间跨度长、处理的证据和政策缺失、案情复杂等原因,没有得到及时妥善解决而遗留的疑难信访问题。自去......

    浅析涉诉信访成因及对策

    对于法院工作而言,解除纠纷即是重要的工作职责,也是明确的司法目标,然而,目前一个令人尴尬的现状是,以解决矛盾纠纷为已任的法院,在为别人纷争裁决的同时,却经常给自己惹来麻烦,经常......

    浅析涉诉信访成因及对策

    对于法院工作而言,解除纠纷即是重要的工作职责,也是明确的司法目标,然而,目前一个令人尴尬的现状是,以解决矛盾纠纷为已任的法院,在为别人纷争裁决的同时,却经常给自己惹来麻烦,经......

    论述环境问题的成因与对策

    1、 论述环境问题的成因与对策。 成因:从自然科学层面考察,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人地关系恶化。而从人类社会制度结构层面考察,政治和经济学家则普遍认为,当决定使用环境资......

    2011年度 农村信访问题的成因与对策分析

    农村信访问题的成因与对策分析 近几年来,农村群众信访、集体上访、越级上访问题不断增多,这一方面反映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逐步完善,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和监督......

    农村土地承包信访案件的成因与对策

    农村土地承包信访案件的成因与对策 桦甸市农村经济管理总站 李晓玉 李红岩 内容摘要:《农村土地承包法》实施后,把农村土地承包案件处理工作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稳定和完善了以......

    秸秆焚烧成因分析与解决对策五篇范文

    秸秆焚烧成因分析与解决对策 摘要:如何有效利用农作物秸秆,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大问题。从思想认识、利用途径、政策措施、效益成本方面剖析农作物秸秆......

    常见儿童心理问题及成因分析与解决对策

    常见的儿童心理问题及成因分析与解决对策 摘要: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第一任教师。儿童在人生初期从家庭中得到的经验以及所受教育,对心理的发展极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