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论]要从反对票中读出对美丽中国的期待
[社论]要从反对票中读出对美丽中国的期待
13年的全国“两会”,在各地雾霾不断的天气状况中启幕,也让环境问题引来会堂内外的热议与关注。日前,环保部祭出“史上最严厉治污措施”,表示今年起对火电、钢铁、石化、水泥、有色、化工等六大行业实施大气排污特别限值,还将督促国家重点监控企业污染物排放监测信息向全社会公开。
昨日下午,全国人大全体会议表决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成员名单,对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委员名单出现了超过1/3的反对、弃权票。
应当看到,人大代表对环资委员会任职人选呈现如此高比例的反对,恐非单纯对具体人选的态度,倒一定是对环境问题的严峻形势表达着高度的关注与不满。
环保部门以及与环境相涉的其他政府机构,要能从这种压力中看到期待,并竭力回应公众这份最底线的民生需求。因为,空气、水源、土壤,在这些最基础的生存资源面前,人与人之间恐怕是最接近平等待遇的,民众与官员,人大代表与治污者,乃至污染制造者,在此时此地,真的要同呼吸、共命运了。
这些天的两会,环境问题始终不曾离开媒体、公众以及代表、委员的视线。针对雾霾天气对越来越广泛地区的影响,环保部门曾给出一个18年的时间表,表示“力争到2030年主要城市实现或达到空气质量国家标准”。但这个表态,在“两会”开幕伊始便被政协新闻发言人吕新华顶了回去,他直言“18年的时间太长了,我们希望缩短这个时间”。
没错,以雾霾为突出表现的环境困局,之于无以抽身逃脱的斯土斯民,18年实在太久,不光民众等不了,代表、委员也有些等不了。回到日前环保部祭出的“史上最严厉治污措施”,环保部门誓言要“出重拳、下猛药”,将对火电、钢铁、石化、水泥、有色、化工等六大行业实施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并督促国控重点企业污染物排放监测信息向全社会公开。
仅从对六大重污染行业的列举不难看到,此次“重拳、猛药”所指向的监管对象不少正是以往最不那么容易治理的行业,不少产业扮演着地方经济支柱的角色,甚至动辄以国计民生自诩,污染起来却肆无忌惮。2012年9月,环境安全百日大检查督察组曾对中石化下属的三家企业检查,发现中石化的炼油企业居然“成了环境违法行为或安全隐患的重灾区”。彼时广东省环保厅环境监察局局长周全在会上拍了桌子,画面通过电视新闻传递给举国民众,他斥责石化企业“明目张胆”,明明发现排污超标,没人去检查,没人去督促,且“还老是要挟地方政府”。个中博弈与争夺,由此可见一斑。史上最严厉治污措施,面对的是史上最艰难的污染困境,何以求解?环境问题的发生与解决,从来都不仅仅事关环保部门一家,以前常用“爱护环境,人人有责”来强调居民生活习惯养成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但在环境治理的责任分配上,却不能用“人人有责”来回避政府责任。一些地方政府、实力部门乃至地方支柱企业(甚至央企),在区域性环境危机中所扮演的角色,不能被轻纵、被忽略。日前的新闻发布会上,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并不掩饰其对“治河先治污,治污先治官,治官先治人”环境治理思路的认同,也可窥见在环境治理中官员乃至地方政府的问题,尤其需要被重视。
习近平说,“现在网民检验湖泊水质的标准,是市长敢不敢跳下去游泳”。地方政府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配合力度以及求解的决心,从小处看直接决定了环保部“史上最严厉治污措施”能否最终起到效果,从大处讲则关系到环境生态与美丽中国这些执政党庄严承诺能否最终兑现。诚望包括环保部门在内的政府职能机构,能从史无前例的反对票爆仓中读出压力与期待——— 已经责无旁贷,且退无可退了。
第二篇:读出《诗经》中的美丽
读出《诗经》中的美丽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骆玉明
作为文化原典的《诗经》
一般文学史介绍《诗经》,会说它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但是总集可以是不同时代作者作品的集结,也可以是一个作家的作品全集,这样,容易产生一种有问题的概念,那就是《诗经》是各种总集当中的一种,只不过它是第一部。其实不然,我们看待《诗经》需换一个角度。《诗经》叫做“经”,是儒家的“五经”之一,是儒家的经典,是蕴含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哲学在里面的。从儒家的立场上来看,理想的政治、理想的社会、理想的人生修养应该是什么样的,这些是通过经典来阐释的。然而,仅从儒家经典的角度来了解《诗经》还是不够的,还是没有很清楚地理解这本书。
《诗经》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原典。每一个民族在它的文化特征形成的时期都会出现一部分原典。这些原典体现着一个民族文化基本的价值观、基本的人生态度。可能这些原典本身非常简单,但后人在学习、阐释、研究这本书时会加入一些内容,将本民族的核心价值灌注在一本经典当中,从而塑造一个民族的文化面貌,塑造一个民族精神和灵魂的东西。当然,原典在一定的时期也会受到某种批判,这是历史发展变化的结果。每个民族到了一定的阶段会对原典进行反思,反思灌注在原典中的民族文化价值观是不是合理恰当,会不会跟后来时代的发展产生冲突。可是不管怎样,在一个民族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原典的价值是特别崇高的。因此,从中华民族文化发展过程来说,我们不能将《诗经》与一般的诗歌总集等同而论。
说到中华民族文化发展过程,三皇五帝是有一点渺茫的,基本没有历史考证的依据。夏商周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王朝,然而夏朝是怎样的王朝,历史考证上还是没有充分的依据,最早有这种依据的是在商朝。从殷商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商王朝的历史以及当时人的生活状态。但是,殷商的甲骨文并不是让一般人阅读和传播的东西,对商文化的了解更需要我们通过考古去发掘,这是有一定难度的,并且殷商还没有出现文化的经典。相比照而言,周文化的主流社会价值和精神是通过经典来承载和传播的,对于经典的阅读使很多人来熟悉它,认同它。所以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确立是在周王朝,亦即华夏文明的成型是在周王朝。《诗经》是这个时期的经典。
《诗经》不是一次编辑而成的,时间跨度从西周初到春秋中期,地域范围覆盖黄河流域。它应有连续修订的不同版本,最终形成今人读到的版本。这个最终版本基本上是在孔子出生前后这段时期内完成的。现代人读的《诗经》与孔子读的《诗经》,其内容是相同的。《诗经》是一本古老而又可爱的书。《诗经》得以完整保存并流传下来在于,它是一部歌谣集,人人会唱;同时又是贵族的教材,人人要学。人是千变万化的,但古人和今人的情感是相似的,人就是这么又哭又笑地走完一辈子,一代又一代地演绎、诠释着《诗经》。
《诗经》传承的文化底蕴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颂》的性质最单纯,就是颂歌,专门用来祭祀。祭天地,祭祖先,并配有舞蹈。大凡越是庄重的场合所发表的文献,其文学价值和趣味就越低。但《颂》的文献价值很高,反映了古代人的政治生活。《雅》原本指周王室直接统治的地区,王畿之地称为雅。周的民族称自己为夏人,夏与雅在古代同音。雅原指属地名称,居住于雅的贵族们的作品称为《雅》,由此雅也就变成高雅和风雅。《风》是地方歌谣,十五国《风》就是十五国歌谣,表现的是民间风情。“十五国风”中,有关爱情与婚姻的诗篇占大多数,尤对男女青年的爱情表达,极为充分。其方式,辗转、复沓、哀婉、明丽;其表现,执著、热烈、畅达。这在后来的儒家经典中踪迹难觅。先秦时代还是民族文化的幼年阶段,热烈中充溢朴素的张力和无边的激情。诗集中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对劳动生活的赞颂,洋溢着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对生命意识的咏叹。《诗经》作为我国诗歌的光辉起点,其中讴歌爱情的篇章尤显朝气蓬勃的生命力和妙趣天成的艺术性。我们的民族文化在几千年的过程中是延续的,《诗经》中的很多东西其实不需要很详细的解释就可以读懂,虽然它是古老的,但我们会觉得它很亲切,它跟我们现代的生活仍然是相关的。
《诗经》作为早期先民的歌唱,内容极为丰富,涉及神话与先民生命意识之起源、男女情爱、农耕生活、上古历法、征战宴饮、特殊自然环境描述、社会情感交流……包容着古代社会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承载着丰厚的文化传统。《诗经》的来源是多样的。《诗经》中有一些是当时的政治文献;也有很多是当时贵族上层宴客时唱的歌;还有很大一部分是日常生活中各个地域的人唱的歌。后来孔子拿它来教导弟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就是说作为一个有身份、有修养的人,不学《诗经》那就难以开口讲话,学了《诗经》才能够说适合自己身份的话。孔子认为读了《诗经》还可以学习“迩之侍父,远之侍君”的道理,就是说知道怎样孝敬父亲、怎样奉侍君主的道理。可以说《诗经》也是一部政治和品德教育的教材。《诗经》中有大量草木鸟兽名称,例如葛、桃、卷耳、芣苢、薇、白茅、茨、檀、蒹葭、雎鸠,等等。正如孔子所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古人看到大自然中草木鸟兽,就牵起内心的情丝,从而起兴咏唱。因此,《诗经》还是一部自然科学教材。
《诗经》折射的文化精神 作为中华文化原典的《诗经》,受到历代读书人的尊崇。两千多年来,《诗经》已成为一种文化基因,融入华夏文明的血液。《诗经》的精神表现为端庄、高雅、温柔、敦厚。正如孔子所说:“温柔敦厚,诗教也。”《诗经》折射出的文化精神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爱情与婚姻、上帝与祖先、战争与和平、政治批评。
关于爱情与婚姻。《诗经》的时代是礼教秩序还没有完全建立的时代,男女间情感的表达往往很朴素、很热烈、很自然。《诗经》情感表达的是有节制的情感,是柔和的、婉转的、流动的。例如《召南〃野有死麕》、《陈风〃月出》。相对于爱情的甜蜜,婚姻现实了很多,其中《国风〃周南〃关睢》、《国风〃周南〃桃夭》等都可以解读为阐释婚姻的名篇。
《关雎》是《诗经》的第一首诗,也是孔子唯一具体谈论过的爱情诗。诗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毛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意为:关关鸣叫的水鸟,栖居在河中沙洲。善良美丽的姑娘,好男儿的好配偶。长短不齐的荇菜,姑娘左右去摘采。善良美丽的姑娘,醒来和做梦都想她。思念追求不可得,醒来做梦长相思。悠悠思念情意切,翻来覆去难入眠。长短不齐青荇菜,姑娘左右采呀采。文静秀丽好姑娘,琴瑟传情两相爱。长短不齐青荇菜,姑娘左右把它捡。文静秀丽好姑娘,钟鼓齐鸣换笑颜。当我们体会这首诗的时候,情不自禁地会体会到那个时代别样的爱情。然而,仅仅将《关雎》理解为爱情诗还是不够的。《关雎》还应该是迎新娘时唱的歌。《诗经》中所讲的恋爱往往是跟婚姻联系在一起的,即爱慕一个女孩的目的是为了跟她建立一个家庭。这表明着中国传统主流的婚恋意识,即感情是和家庭、道德的意义联系在一起的。另外,《关雎》更有一层表达的意蕴,即孔子所言“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在孔子看来,文艺所表现的情感不但要具备道德上的纯洁性和崇高性,而且要受到理智的节制,讲究适度、平和,不能过于放纵、任其泛滥。“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关雎》,表达的正是中和之美,欢乐而不放纵,悲哀而不伤痛,一切情感的外现都是那么恰到好处。这里包含了儒家文化所要求的一种温雅的生活态度,凸显出儒家的“中庸”思想。
《国风〃周南〃桃夭》是一首祝贺姑娘出嫁的诗。“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据《周礼》云:“仲春,令会男女。”朱熹《诗集传》云:“然则桃之有华(花),正婚姻之时也。”可见周代一般在春光明媚桃花盛开的时候姑娘出嫁,故诗人以桃花起兴,为新娘唱了一首赞歌。全诗分为三章:第一章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青娇媚。第二章表达了对婚后的祝愿。桃花开后,自然结果。以果子结得又肥又大象征着新娘早生贵子。第三章以桃叶的茂盛祝愿新娘家庭的兴旺发达。以桃树枝头的累累硕果和桃树枝叶的茂密成荫,来象征新娘婚嫁后生活的美满幸福。全诗三章,每章都先以桃起兴,继以花、果、叶兼作比喻,极有层次。由花开到结果,再由果落到叶盛。所喻诗意也渐次变化,与桃花的生长相适应,自然浑成,融为一体。
《陈风〃月出》是一首关于恋爱的诗。“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懮受兮,劳心慅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意为:皎皎的一轮月光,照着这位姣好的女郎,照着她夭袅的行姿,照着她悄悄的幽思。看着她美妙的身影,我心里充满了忧伤。这首诗所包含的是一种非常委婉而含蓄的情感。因为委婉所以特别细致,表现出的意境唯美动人。
在《诗经》中也有一部分是不一定跟婚姻联系在一起的恋情。《召南〃野有死麇》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它描述的是男孩跟女孩在野外邂逅中,互相喜欢了。互相喜欢了以后就热恋在一起了。“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意为:在郊外野地里有一头死去的麇。名为吉士的猎手把猎物用白茅包裹起来,以表自己对所馈赠女孩的虔诚。接受赠物的女孩对猎手怀有了懵懂的感情。接下来“林有朴樕,野有死麕;白茅纯束,有女如玉。”意为:多么好的麇鹿,多么好的一个女孩。诗句中用玉来形容这个女孩。玉在古代是贵族的配饰,表现着一种美好的教养和风度。“有女如玉”是对女孩一个很高的形容。下面是女孩子说的话:“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女孩对猎手说到,你慢慢的来,别动我的美佩巾。别把狗也弄的叫起来。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史前时代留存的那种很原始的生活风气。细细品来,一切的发生是那么得自然自在而又不输礼仪。
关于上帝与祖先。《诗经》同时歌颂的最高力量有两种:一种是祖先的神;另一种是上帝。上帝作为超人间的力量,作为高高在上的主宰,其历史来源很久,但随着历史的发展,“上帝”渐渐淡出人们的意象,与之相对的“祖先”的概念却在中国逐步深入人心。《诗经》中祖先是不可以骂的,上帝是可以问责和骂的。这与西方纯粹宗教中上帝是不可以批评和上帝的对与错是超越人类评判的大大不同。我们的祖先认为,人事制度是由人自己建立的,尤其是由圣王建立的。人遵循圣王建立规则,人建立的规则高于上帝的规则,道德规则高于宗教规则。由此可见,中国文化有别于西方文化的一个最突出特点在于,我们的宗教文化比较淡薄。这导致了中国人理解生命的方式和伊斯兰教徒或者基督教徒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在宗教文化里面,生命不仅仅是一种生物性的存在,人们的灵魂是不朽的,真正的幸福是在彼岸的。尽管这种信念不一定使人完全克服对死亡的恐惧,但是它毕竟给信奉者以很大的慰藉。而在中国的文化传统里面,生命就是我们的生物属性,它是此生的。因此,我们对时间的流逝非常敏感。
在《诗经》305篇中,《萚兮》该是最短小的之一,它的文辞极为简单。“萚兮萚兮,风其吹女。叔兮伯兮,倡予和女。萚兮萚兮,风其漂女。叔兮伯兮,倡予要女。”萚是枯叶,枯叶被风吹起来了。那是一年草落一年秋。诗人看见枯叶被风吹落,心中自然而然涌发出伤感的情绪。那么,用什么方法来克服这种时间流逝的无奈呢?在人和人的情感融合当中,在人和人的情感呼应当中,我们使这种悲哀冲淡。即以一种生活中的美好情感冲淡来自时光流失的悲哀。中国文化是非宗教类型的文化,这对于生命有很深的伤害,因此便有了一种对及时享乐的期待。当然,古人不止这样,还会想通过建功立业来拓展生命,对抗死亡的威胁。
《国风〃唐风》是一首讽刺贵族们的诗,诗人借反语讽刺了剥削者守财至死的可笑心理。“山有枢,隰有榆。子有衣裳,弗曳弗娄。子有车马,弗驰弗驱。宛其死矣,他人是愉。山有栲,隰有杻。子有廷内,弗洒弗埽。子有钟鼓,弗鼓弗考。宛其死矣,他人是保。山有漆,隰有栗。子有酒食,何不日鼓瑟?且以喜乐,且以永日。宛其死矣,他人入室。”意为:山坡上面有刺榆,洼地中间白榆长。你有上衣和下裳,不穿不戴箱里装。你有车子又有马,不驾不骑放一旁。一朝不幸离人世,别人享受心舒畅。山上长有臭椿树,菩提树在低洼处。你有庭院和房屋,不洒水来不扫除。你家有钟又有鼓,不敲不打等于无。一朝不幸离人世,别人占有心舒服。山坡上面有漆树,低洼地里生榛栗。你有美酒和佳肴,怎不日日奏乐器。且用它来寻欢喜,且用它来度时日。一朝不幸离人世,别人得意进你室。诗句提醒人们活着的时候要快乐,要热爱生活,享受生活。有时候会觉得这种人生态度比较消极。我想诗中孕育着更多的还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关于战争与和平。《诗经》中有不少描写战争的,但没有一首具体描写战场上残酷杀戮的细节,也没有歌颂战争的胜利。《诗经》从两个角度来写战争:一是从国家立场上写战争来歌颂圣王的德性。战争之所以取得胜利,是圣王的德性所至,以德服人,这是一种文化精神;二是从战士和战士家人角度来写战争,总是带着忧伤。战士们明白自己有责任和义务上战场去保家卫国,但是不因为有责任和义务上战场就兴高采烈地杀人。战士和战士家人眼中的战争永远是忧伤和无可奈何的。在《诗经》里面我们形成一种文化性格,就是从来不以狂热的态度赞美战争,而是看重战争的起源和必要性。强调“以德服人”,以一种威服的方式诠释战争。关于和平,《诗经》所描述的美好生活都是平凡的生活。自那个时代开始,中国人就不期待神圣性的生活了。他们所希冀的是日常的幸福,是那种《王风〃君子于役》“日至夕矣,养牛下来......日至夕矣,养牛下括”的恬静和安逸。《王风〃君子于役》是一首写妻子怀念远出服役的丈夫的诗。“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其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所谓“君子于役”的“役”,不知其确指。大多数情况下,应是指去边地戍防。“君子”在当时统指贵族阶层的人物,但诗中“君子”的家中养着鸡和牛羊之类,地位又不会很高,大概他只是一位武士。说起“贵族”,给现在读者的感觉好像是很了不得的。其实先秦时代生产水平低下,下层贵族的生活并不比后世普通农民好到哪里去。这是一首很朴素的诗,两章相重,只有很少的变化。每章开头是女主人公用简单的语言说出的内心独白。等待亲人归来最令人心烦的就是这种归期不定的情形。好像每天都有希望,结果每天都是失望。正是在这样的心理中,女主人公带着叹息问出了“曷至哉”,就是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呢?接着下面的一节中不再正面写妻子思念丈夫的哀愁乃至愤怨,而是淡淡地描绘出一幅乡村晚景的画面。在夕阳余晖下,鸡儿归了窠,牛羊从村落外的山坡上缓缓地走下来。由此读者好像能看到那凝视着鸡儿、牛儿、羊儿,凝视着村落外蜿蜒沿伸、通向远方道路的妇人。熟悉农村生活的人经常看到这样的晚景,农作的日子是辛劳的,但到了黄昏来临之际,一切即归于平和、安谧和恬美。牛羊家禽回到圈栏,炊烟袅袅地升起,灯火温暖地跳动起来,农人和他的妻儿们聊着闲散的话题。可是在这首诗里,那位妻子的丈夫却犹在远方。她的生活的缺损在这一刻也就显得最为强烈了。在全诗的末句发生了变化,把妻子那种近乎绝望的祈盼转化为对丈夫的牵挂和祝愿。就是不归来也就罢了,但愿他在外不要忍饥受渴吧。这也是最平常的话,但其中包含的感情却又是那样地善良和真挚。
《卫风〃伯兮》是一首思念的诗,描写一妇女对久役于外的丈夫的思念,反映了徭役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伯”本是大哥之意,在这里称自己的丈夫。古时的中国人就意识到夫妻之间除了两性之间所引起的情感认识和激情之外,还有一种更漫长、更和缓、更亲密的情感,因此以“哥”指“夫”来赞美夫妻之间浓浓的感情。诗中妇人为丈夫感到骄傲的表达其实挺复杂的。妇人为丈夫感到骄傲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来源于跟社会和政治没有关系的单纯的感觉;二是来源于丈夫为国家做事而得到荣耀。由此,诗中进一步表达了妇人对于丈夫刻骨铭心的思念与忠诚。自从你随着东征的队伍出发,离开家,我就日夜思念,头发乱了也没心思理,更没有心思擦脂抹粉——我打扮好了给谁看啊?下雨吧,下雨吧,可偏偏又出了太阳,总是事与愿违。我情愿想你想得头疼,只希望我的思念能换回你的归来。树荫之下生长的忘忧草,能够消除掉记忆的痛苦,我佩戴了忘忧草,却仍不能忘记你。我甘愿相思成病,只希望你能够快些回来。我们细致地读这首诗的时候会感觉到,它不是一种单纯的生活情感的表达,其中有着社会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在里面。《伯兮》所表达的这种情感在中国文化里面非常得持久。
《小雅〃采薇》写西周时期一位饱尝服役思家之苦的戍边战士在归途中的所思所想,叙述了他转战边陲的艰苦生活,表达了他爱国恋家、忧时伤事的感情。“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意为:采薇菜啊采薇菜,薇菜刚才长出来。说回家啊说回家,一年又快过去了。没有妻室没有家,都是因为玁狁故。没有空闲安定下,都是因为玁狁故。采薇菜啊采薇菜,薇菜初生正柔嫩。说回家啊说回家,心里忧愁又烦闷。心中忧愁像火烧,饥渴交加真难熬。我的驻防无定处,没法托人捎家书。采薇菜啊采薇菜,薇菜已经长老了。说回家啊说回家,十月已是小阳春。战事频仍没止息,没有空闲歇下来。心中忧愁积成病,回家只怕难上难。光彩艳丽什么花?棠棣开花真烂漫。又高又大什么车?将帅乘坐的战车。兵车早已驾好了,四匹雄马真强壮。哪敢安然定居下,一月之内仗不停。驾驭拉车四雄马,四匹雄马高又大。乘坐这车是将帅,兵士用它作屏障。四匹雄马排整齐,鱼皮箭袋象牙弭。怎不天天严防范,玁狁犹猖狂情势急。当初离家出征时,杨柳低垂枝依依。如今战罢回家来,雨雪纷纷漫天下。行路艰难走得慢,饥渴交加真难熬。我的心中多伤悲,没人知道我悲哀。面对《采薇》,我们与其观世,不如观思;与其感受历史,不如感受生命。从手法上说,这首诗的特点还在于选择了一个最佳角度,即“在路上”,这是一条世界上最远最长的路,它如此之长,长得足以承载一场战争,长得足以装满一个人年年岁岁的思念,长得足以盛满一个人生命中的苦乐悲欣。
此外,在《诗经》中还有不少激烈的政治批评诗。有句俗语: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板荡“一词典出《诗经〃大雅》,其中有《板》、《荡》两篇,写当时政治黑暗,人民生活贫苦。后来“板荡”便被用来形容天下大乱,局势动荡不安。“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的意思是,在狂风中才能看出草的坚韧,在乱世里方能显出忠臣的赤诚之心。《诗经》中的政治批评表现的是一种政治精神和政治文化。
品味《诗经》,它用非常朴素的语言写出了人类从蒙昧混沌当中觉醒过来的时候感悟到的生活。它以不加修饰的语言直接地触动了人们心中最易感的地方。《诗经》很可爱,读《诗经》是一件快乐的事,希望大家喜欢《诗经》。
第三篇:古代文学中的美丽中国
古代文学中的美丽中国
摘 要:毫无疑问,是中华大地这方山水养育了瑰丽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而她也以自己的方式反哺着这方山水,书写出人与自然,文化与土地交相辉映的传奇篇章。在本文中,笔者试图通过对各个历史时期经典山水文学的赏析,探寻传统文化中的美丽中国,以及对当下“美丽中国,和谐社会”建设的启迪与思考。
关键词:传统文化;山水文学;美丽中国
在传统文化中,对自然风景、人文风情的歌颂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古哲先贤们以优美的词句表达他们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同样,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也造就了两个词“寓情于景”和“借景抒情”。当然,无论他们看到的景是雄浑的、奇绝的、苍茫的、小桥流水的,也无论他们蕴含的情事豪迈的、婉约的、抑郁的、放荡不羁的,这些先人们都在文学史上描绘了一幅美丽中国的多彩画卷,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中熠熠生辉。
(一)、先秦:山水文学的滥觞。
大自然是全部人类文明历史的根基。作为最基本的自然要素,在人类的生存得到一定的满足之后,人类省视自己寄身所在,引发了对自然山水的审美观照,从而产生了最初的山水意象。从蒙昧和混沌的状态中走来,初民在大自然的浩瀚中经历着生存环境的递变、社会关系的剧烈变动、命运的变迁,经常受到某些自然山水物象的重复刺激,心理反应趋于经验化,并作为种族心理积淀成为沉积在人类个体心灵深处的心理遗产。先民们的这些族类记忆和原始意象逐渐上升到意识的层面,又通过我们民族所特有的象征符号将民族的经验文明和文化智慧物化成文字作品固定下来,形成了我国源远流长、气象氤氲的古代山水艺术的源头。尽管我国的山水诗肇始于南朝时期,但是对山水进行描写并初步体现一定的山水审美意识却滥觞于《诗经》时代。
据笔者统计,《诗经》中直接描写或涉及的有具体名称的河流共计28 条,篇目约占《诗经》的三分之一,而其它涉及无名称水文水域水貌的篇目则有55 篇,占六分之一强。《诗经》涉山(丘)的诗有60 多篇,仅“山”字便出现过66 次,加上与“山”有关的丘、陵、谷、冈等,共有139 次之多。确实,单从《诗经》中抽取出来的山水描写看,除了少量带有比喻和象征意义外,大部分篇章的山水只是片段地反映了其状貌、类型、部位、朝向、气象等等,这些描写一方面说明了当时的人们对山水已经有了相当的关注,另一方面也说明了
第 1 页 他们的认识还只在初步阶段。但作为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山水描写在文学艺术史中的原初性价值不言而喻。
《诗经》305 首诗,其创作的年代绵亘五百余年,如此大的创作跨度, 加以作者、题材、手法的不同, 其思想内容和审美情趣也必然表现出很大的差异。《诗经》中体现的自然山水意识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从对具有无穷威力的自然山水感到恐惧与颤栗,到将自然事物“人格化”、“神化”;从神灵崇拜的祭祀对象到伦理道德的比拟物;从山水致用的眼光到寄情托意的依托,人们的山水意识及其表现在“人”的主体意识不断觉醒强化下走向成熟与诗意。《诗经》中的山水描写生动地展示了先民与自然的关系的衍变。
(二)、两汉魏晋南北朝:从词赋骈文到山水诗。
有秦一代,因为“灭六国之书”,对文化的打击是极大的。直至汉代,在政治上实现了大一统,政策宽松、经济发达、国力强盛,显现民族精神和时代气质的状物叙事的散体大赋应运而生。散体大赋不在书写个人情怀,而是描写帝国声威、都邑繁华、物产丰饶、宫室富丽以及皇家贵族田猎歌舞时的壮观场面。
两汉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大一统超过400年的朝代,“夫国恒以弱灭,独汉以强亡”。国力上的强盛使得文人有充沛的感情去歌颂,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京都赋”,如张衡的《两京赋》。后期,左思的《三都赋》在文学地位上又要略胜一筹,有“洛阳纸贵”一说。皇甫谧看过《三都赋》以后,予以高度评价,为这篇文章写了序言。今人傅璇琮考证,《三都赋》成于太康元年(280年)灭吴之前。姜亮夫认为《三都赋》作于291年。白居易《和酬郑侍御东阳春闷见寄》:“一缄疏入掩谷永,三都赋成排左思。”洛阳纸贵这个成语就是因为当时人们竞相抄写三都赋的内容,而造成纸张供不应求,纸价上涨的情形。陆机原本打算写《三都赋》,因为左思已经写了,就放弃这个念头。
王鸣盛说:“左思于西晋初吴、蜀始平之后,作《三都赋》,抑吴都、蜀都而申魏都,以晋承魏统耳”。《文选·三都赋》李善注引臧荣绪《晋书》一段文字,云:“思作赋时,吴、蜀已平,见前贤之是非,故作斯赋,以辨众惑。” 由此可见《三都赋》的文学价值之高。
时间进入两晋南北朝时期,辞家修辞、炼句、炼字,骈文兴起。骈文行文讲究对仗,四六句式为主,多用典故,辞藻华丽,音韵和谐,是一种诗化的散文。骈文中不乏优雅精致的山水小品,究其原因,南北朝社会动荡,官场黑暗,大批不得志的的文人墨客浪迹山野,如著名的“竹林七贤”,寄情于山水,也诞生了一批山水佳作。其中,比较著名的当属南朝梁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了: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第 2 页 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叙述作者乘船自桐庐至富阳途中所见,描绘了这一段的山光水色(富春江),它创造出一种清新自然的意境,使人读后悠然神往,仿佛也亲自领略了其间的山水之美;同时也表现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流露出对追求名利之徒的蔑视,含蓄地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之趣。
除去骈文,在南北朝时期,山水诗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其中谢灵运和鲍照是其中代表。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把自然界的山水林泉当作主要审美对象而进行大量创作的著名诗人,他以审美自觉的方式将思想感情寄托在客观山水景物之中。谢灵运对山水诗的创作,形成和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由于他在诗中大量描写了山水,开创了写山水诗的新局面,正式确定了山水诗在诗国里的地位,对后世尤其是唐代山水诗的发展影响颇大,他在艺术上的探索和创新也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谢灵运善于对自然景物作细致的刻划,精雕细刻,对山水的描摹则是工笔刻画,营造生动鲜明的画境。如《登池上楼》:“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谢灵运写了初春的风、阳光、池塘、春草、弱柳、鸣禽等等,一句数景,每景必以准确的字眼形容,极其细腻。在写景之余又写出触觉、视觉、听觉:绪风是“触觉”,“新阳”、“春草”、“园柳”是视觉,“鸣禽”是写听觉,这样的景致:徐徐而来的春风,冉冉而升的太阳,自在而鸣的小鸟,一幅幅鲜明生动的图画,从不同角度向人们展示着大自然的美好。在他的诗里非常注意色彩、光线、声调的运用,谢诗多选取自然景色中那些色彩鲜艳的部分,用艳丽的语词,来描绘绚丽的画面。谢诗善于将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在与山水草木的情感交流之中,表达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对坎坷身世的感慨,以物寄情,以情托物。
鲍照山水诗有模拟谢灵运的成分, 但更多地体现出 不避危仄的新奇特色。其山水诗主要分为侍游登临与羁旅行役两类。在两种不同情境之下, 鲍照的山水诗分别呈现出雄奇壮伟和沉挚悲凉的特点。这两种风格的形成与鲍照所处的时代、经历以及诗学追求密不可分。鲍照的山水诗, 写景从大处着眼, 山川浩渺的描写多挟萧瑟之气, 岭澜的壮阔又深寓着悲怆之情。笔力更趋雄健老到, 气象更为苍茫宏敞, 语言亦由生险奇峭, 雕凿过甚变得平易近情, 遒劲凝炼。清人黄子云《野鸿诗的》评价鲍照说:“明远沈雄挚笃, 节亮句遒, 又善能写难写之景。较之康乐, 互有专长。”不可否认,鲍照的山水诗开启了与谢灵运相鼎立的又一山水诗风。
第 3 页
(三)、唐宋:诗的绝盛和词的顶峰,以及不灭的山水游记。
唐代,诗歌成就达到了高峰,数量近五万首,独具风格的诗人五六十个,内容既有重大政治题材,也有一般习俗风尚、自然景色画面。对于山水文学来说,又可分为边塞诗、田园诗、景观诗和游记诗。
边塞诗首推高岑。唐代边塞诗气势磅礴,激越悲壮,既描写了边关将士的生活,也描写了边塞的奇绝景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在江南绝对看不到的风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也唯有那一望无垠的塞外才能得以赏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边塞诗在美丽中国的版图上,填上了以前未曾描摹的空白。
田园诗不是唐代的首创,自陶渊明以来一直盛行,但唐代的田园诗是发扬光大的。擅写田园诗的有王维、孟浩然,都是文学史上响当当的大家。王维一生向佛,有能写擅画,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苏轼)之称。“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可谓一绝,寻常凡夫俗子是写不出这样意境优美的诗篇的。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描写农家恬静闲适的生活情景,也写老朋友的情谊。通过写田园生活的风光,写出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全文十分押韵。诗由“邀”到“至”到“望”又到“约”一径写去,自然流畅。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清新隽永。作者以亲切省净的语言,如话家常的形式,写了从往访到告别的过程。其写田园景物清新恬静,写朋友情谊真挚深厚,写田家生活简朴亲切。全诗描绘了美丽的山村风光和平静的田园生活,用语平淡无奇,叙事自然流畅,没有渲染的雕琢的痕迹,然而感情真挚,诗意醇厚,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学情趣,从而成为自唐代以来田园诗中的佳作。
景观诗是指专门描写一些地理人文景观的诗,比较著名的有王之涣《登鹳雀楼》,崔颢《题黄鹤楼》,甚至王勃的《滕王阁序》也可归入其中(虽然不是诗)。如果不是这些诗作的话,如今我们也不可能依照他们还原出这些历史名楼的样貌,更逞论这些建筑也因这些诗作而万古流芳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游记诗指的是诗人在游览祖国山川过程中写下的诗篇。比较著名的有李白自四川回长安过程中写下的《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李商隐《重过圣女祠》等。笔者比较喜欢《重过圣女祠》这一首:“白石岩扉碧藓滋,上清沦谪得归迟。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萼绿华来无定所,杜兰香去未移时。玉郎会此通仙籍,忆向天阶问紫芝。”尽管这首诗有学者认为写的是陈仓(今陕西省宝鸡市东)的圣女神祠,但笔者更一厢情愿的认为是“巫山云雨任飘摇”中的巫山十二峰主峰——神女峰,在三峡工程竣工的今天,想看到原汁原味
第 4 页 的巫山云雨,只能在梦中,或者这些给人留下无尽遐想的诗词中了。
宋代的诗歌成就不如唐代,但在词的创作上可谓空前绝后。前有婉约派词人柳永,后有豪放派词人苏轼,南宋更是李清照、辛弃疾双星闪耀。词作上描写山水的极多,此处只捡取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两首,柳永的《望海潮》和姜夔的《扬州慢》。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珠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这首词一反柳永惯常的风格,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可谓“承平气象,形容曲尽”(见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这首词,慢声长调和所抒之情起伏相应,音律协调,情致婉转,是柳永的一首传世佳作。
相传后来金主完颜亮听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以后,十分羡慕钱塘的繁华,从而加强了他侵吞南宋的野心。为此,宋人谢驿(处厚)还写了一首诗:“莫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岂知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罗大经《鹤林玉露》)虽然说金主因受一首词的影响而萌发南侵之心不太可信,也许只是谣传。但是产生这一传说,却可以印证这首词的艺术感染力是很强的。同时作为高级官僚的范缜对柳永这首词也极端赞佩:“仁完四十二年太平,镇压翰苑十余载,不能出一语咏歌,巧于耆卿词见之。”(见《方舆盛览》)柳永扩大了词的内容的主要表现之一,就是他的词反映了都市的繁华与山川的壮丽。
笔者作为扬州人,对《扬州慢》这首词还是推崇备至的,更重要的是,这首词和《望海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写繁华,一写衰败,对比之下,更将南宋的那一种国破家亡的大厦将倾之感发挥到了极致。
“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余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後,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如果说,有什么词能形容看见这番景象的心情的,只有这“黍离”二字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当然,唐宋时期,不仅诗词发展达到顶峰,散文也同样如此,出现了“唐宋八大家”,这其中,柳宗元对山水文学立下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永州八记》是他被贬为永州司马时,第 5 页 借写山水游记书写胸中愤郁的散文。实际上柳宗元写的山水游记中还有一记,即《游黄溪记》。由于前八记遗址在永州城郊,历代文人寻胜较多,故称《永州八记》。
《永州八记》包含《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其中较为广大学子熟知的是《始得西山宴游记》和《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余秋雨先生在《柳侯祠》中如此评价柳宗元的永州10年,他说:“炎难也给了他一份宁静,使他有了足够的时间与自然相晤,与自我对话!”确实,永州的10年,是柳宗元人生最晦暗最感伤的十年,却是他文学创作最丰富和哲学思想全面成熟的10年。永州山水,在柳宗元之前,并不为世人所知。但这些偏居荒芜的山水景致,在柳宗元的笔下,却表现出别具洞天的审美特征,极富艺术生命力。正如清人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所说:“柳州记山水,状人物,论文章,无不形容尽致;其自命为‘牢笼百态’,固宜。”柳宗元时而大笔挥洒,描摹永州山水的高旷之美,使寂寥冷落的永州山水给人以气势磅礴之感。
也许,这就是一份天意,《永州八记》,《捕蛇者说》,《三戒》(《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段太尉逸事状》等等这些代表柳宗元最高成就,散文史上赫赫有名的篇章都莫不作于这僻远凄幽的永州。是永州成就了文学史上光芒万丈的柳宗元,还是柳宗元成就了永州之景,幸与不幸,曷可言哉!
(四)、元明清:融入戏剧小说中的山水文学。
元代以后,文学的发展辗转进入了新的时期,戏剧和小说开始成熟,而山水文学也不单单表现为山水诗、山水词和山水游记,而是融入其中,或作为作者的感想抒发,或作为叙事议论。总之,表现形式愈发多样,对自然风景的刻画也更加深刻。
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十分著名的描写孤寂寂寥之景的小令,全曲运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瘦马等意象,极力突出了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使人脑海中不由自主的浮现出那一幅画面,即所谓“画面感”,是描摹景色,抒发感情不可多得的佳作,达到了“寓情于景”的典范效果。
在明清小说中,也有很多描写山水的句子。在《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写到诸葛亮住处时有古风一篇:
襄阳城西二十里,一带高冈枕流水;高冈屈曲压云根,流水潺潺飞石髓; 势若困龙石上蟠,形如单凤松阴里;柴门半掩闭茅庐,中有高人卧不起。修竹交加列翠屏,四时篱落野花馨;床头堆积皆黄卷,座上往来无白丁; 叩户苍猿时献果,守门老鹤夜听经;囊里名琴藏古锦,壁间宝剑挂七星。
第 6 页 庐中先生独幽雅,闲来亲自勤耕稼;专待春雷惊梦回,一声长啸安天下。
诸葛亮的草庐所在之处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茂盛;猿鹤相亲,松篁交翠。作者以环境的清幽雅致衬托出诸葛亮的品节高远,与众不同。他的住处,有高冈、流水、飞石、松树、修竹,野花„„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营造了一种闲适高雅的隐逸之风。这里的自然山水和人的品性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作者不用明说,读者看到如此美景,定能够体悟居住在这之人的品格性情。
不过,时值近代,单纯能拿得出手的山水诗作不多,只有这些镶嵌于小说中的词句,能带我们领略明清时期的中国风采了。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倡导全国人民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美丽中国”给我们无比美好的憧憬,更是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郑重宣言。经过三十年改革开放建设,中国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但随之而来的是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文学史上那鲜活动人的自然风景不复存在。建设美丽中国,不仅是对人民精神文明领域的一种修复,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需求。在笔者看来,要建设美丽中国,更新发展模式是前提,实施生态修复是关键,发展绿色科技是核心,建立健全制度是保障,只有这样,才能还祖国一片碧海蓝天,还子孙后代一片水秀山明,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才能世世代代,永继不绝!
第 7 页
第四篇: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进步则中国进步 国防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进步则中国进步 国防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国防建设绝不是一蹴而就,需要一代代人迎难而上的艰难探索和不懈奋斗,而要珍而重之地一代代传递好接力棒,不断推进强军梦强国梦的进程,关键在于后起之秀的强力助推,从源头上抓好青少年的国防教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深化国防教育改革,为国防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强化了青少年的国防观念,就抓住了本源、抓住了重点,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从实现强军目标要求看,国防教育需要从娃娃抓起。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进步则中国进步。青少年国防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和尚武精神,能够有效增强青少年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强化国防认同感、归属感,激发爱国之情、报国之志,产生强大精神力量。只有加强青少年国防教育,使他们真正成为爱党爱国的一代、奋进自强的一代、勇于担当的一代,国家的未来才有希望,强国梦和强军目标才能实现。
从世界军事强国实践经验看,国防教育需要从娃娃抓起。俄罗斯各级各类学校的教科书都突出了军事爱国主义的教育内容;美国依靠类似少年军校的组织,经常性地开展青少年国防教育工作;以色列从小学开始,组织学生们走遍以色列的每一座军营,以加深对本国国防的认识。我军在解放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也构
建了儿童教育、民众教育、干部教育三位一体的国防教育体系,极大地激发了亿万民众的杀敌爱国热情。今天生在和平年代的孩子们知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大义和居安思危的道理,需要通过系统的国防教育启发自觉。
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规律看,国防教育需要从娃娃抓起。加强青少年早期的国防教育,其育人功能明显。能陶冶思想情操,通过培养青少年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引导青少年自觉在国家和民族利益需要时挺身而出、敢于担当。能拓展知识结构,通过掌握国防理论、国防历史、国防法规及相关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知识,有效开阔视野、活跃思维。能砥砺意志品质,通过国防基本技能训练培养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精神和严守纪律、令行禁止的作风,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从调研新兵数质量情况反馈看,国防教育需要从娃娃抓起。近年来,在对新兵数质量情况进行检查调研时发现,兵源逐年呈现出“五更五减”的特点:文化素质更高,民主意识更浓,个性特征更强,特长爱好更广,现实需求更多;国防观念减弱,奉献意识减弱,吃苦精神减弱,自律意识减弱,身心素质减弱。研究显示,72%的新兵对军队和国防的初体验“来自电视报刊等大众媒体”,“来自学校教育”的仅占4%,反映出中、小学校对青少年国防教育的缺失缺位。
青少年国防教育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更需要从国家层面加强顶层设计,统一领导,协调推进。针对当前青少年国防教育存
在认识缺位、政策法规不完善、教育不成体系、效果不明显等问题,可以考虑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将国防教育课列为中小学考试课程。应当在中小学设置国防教育独立学科,并制订完善作为一个独立学科所必须的政策和措施。二是将国防教育纳入学校创先争优考评机制。进一步充实完善学科教育,建立健全国防教育奖惩机制,把“软指标”变成“硬杠杠”,解决中小学的国防教育严格不起来、落实不下去的问题。三是将营造氛围作为国防教育效果的“倍增器”。坚持齐抓共管,整合社会、学校、部队、家庭等力量资源,在结合渗透上下功夫,让国防教育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使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国防教育。改善军人现实待遇,落实优抚安置政策,提高军人社会地位,在全民热爱军队、尊重军人的浓厚氛围中激励青少年奉献国防、报效国家。
第五篇:对美丽中国建设的认识和建议
一、谈谈你对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的认识。
在历次全国党代会的报告中,十八大报告首次专章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这体现出生态文明的突出地位,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一重大决策的延续,符合中国当前的国情。
建设美丽中国就是蓝天白云、山清水秀,留给子孙后代可利用的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今年年初多地遭受严重的雾霾天气,人民日报评论说“牵着你的手,却看不见你”不是美丽中国,“厚德载雾,自强不吸”不是全面小康。经济发展再也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城市管理再也不能以“空气不好是小事”心态来应对突发情况,居民生活再也不能只图自己方便、不管环境负担。只有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我们才可能拥有天蓝、地绿、水净、风清的美好家园。
推进美丽中国的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进行努力:
一是加强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立法,对其中的环境监测指标以及相关惩处措施等法律条文进行详细规定,严格相关部门的责任。
二是国家继续实施节能减排政策,积极转方式、调结构,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推动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创新和提高劳动力素质转变。加大调整产业结构的力度,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各级环境主管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开展对违法行为的打击活动。
三是地方政府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决摒弃“饥不择食”的传统招商引资观念,不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发展经济时一定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
四是加强社会监督,维护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对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要通过听证会、论证会或社会公示等形式,听取公众意见,接受舆论监督。
五是每个公民要从生活点滴中做起,从自身做起,不铺张浪费,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践行低碳生活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