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7.25 生产力布局理论研究文献综述(下)
2013.7.2
5陈湛匀教授 生产力布局理论研究文献综述(下)
在今天《湛匀妙语》的节目上,著名经济学家、上海市投资学会副会长陈湛匀教授就“生产力布局理论研究文献综述”发表演说。陈教授提到:产业集群理论由克鲁格曼、波特等提出,产业集群是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由相互关联的企业与机构在一定地域内集中分布所构成的产业群。
点、轴、群主要的发展方向是工业化、三产化、城镇化,面的主要发展方向是农业生产,是生态保护和建设。
以下是陈教授的部分观点实录:
1.区域布局规划理论
区域布局规划理论是以区域布局规划作为研究对象,以前苏联的涅克拉索夫等学者为代表(H·涅克拉索夫,1987)。其研究的指导原则是马克思列宁的社会再生产理论。
而区域分工理论在资源和要素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情况下,各个区域在经济交往中就必然要按照比较利益的原则,选择和发展具有优势的产业进行分工;生产力布局的区域协调发展理论,是旨在区域均衡发展理论和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相融合发展理念。
2.点轴开发理论。
点轴开发理论由波兰经济学家萨伦巴和马利士提出。它是增长极理论的延伸,增长点的理论是由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一种布局理论。这一理论的出发点是抽象的经济空间,这种空间由若干中心(极、焦点)组成, 每个中心吸引力和排斥力都拥有一定的场。两个增长极及其中间的交通线就具有了高于增长极的功能,理论上称为发展轴。发展轴应当具有增长极所有特点,作用范围更大。点轴发展理论基本上符合生产力空间
2013.7.2
5运动的客观规律。它通过重点轴线的开发和渐进扩散形式,推动城镇周围乡村经济的发展。
例如中国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推动沿江地带和都市发展,反过来也推动长三角的发展。
3.网络开发理论。
在法国著名经济学家佩鲁的增长极理论和中国著名地理学家陆大道先生的点轴理论1基础上,魏后凯先生认为将从点轴开发逐步走向网络开发2。
网络开发理论是点轴开发理论的延伸。以均衡分散为特征,将增长极、增长轴的扩散向外推移。该理论要求对已有的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又要求全面开发新区,促进城乡一体化。网络开发已成为珠三角、长三角发展模式的主要选择。
9.城市群3。
在极点发展和点轴发展的基础上,一些地区由于区位条件优越,大量企业向该地区集聚,促进了极点及点轴的进一步发展,极点及点轴开发迅速聚集,逐渐形成城市群。英国城市规划学者在1915年就提出过集合城市(Conurbatinn)的概念。城市地区与扩展的大都市区概念要追溯到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他研究了北美城市化的空间模式,于1996年引用了“大都市带,(meg alopolis)的概念。美国和日本已进入点轴群发展阶段,中国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区目前是迅速发展的城市群,加快群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产业集群理论由克鲁格曼、波特等提出,产业集群是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由相互关联的企业与机构在一定地域内集中分布所构成的产业群。
点、轴、群主要的发展方向是工业化、三产化、城镇化,面的主要发展方向是农业生产,是生态保护和建设。陆大道,等。区域发展及空间结构。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魏后凯,走向可持续协调发展,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1贺有利 张仁陟 点轴理论的分析。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子板)第35卷第4期/2007年7月
第二篇:2013.7.24 生产力布局理论研究文献综述(中)
2013.7.2
4陈湛匀教授 生产力布局理论研究文献综述(中)
在今天《湛匀妙语》的节目上,著名经济学家、上海市投资学会副会长陈湛匀教授就“生产力布局理论研究文献综述”发表演说。陈教授提到:生产力布局问题,在西方学中成为资源配置问题,1957年经济学家Michael Farrell基于生产效率测度研究,引入了一系列线性规划方法研究资源配置效益问题。
以下是陈教授的部分观点实录:
生产力布局问题,在西方学中成为资源配置问题,1957年经济学家Michael Farrell基于生产效率测度研究,引入了一系列线性规划方法研究资源配置效益问题。从微观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角度来看,生产力布局的理论主要有:
1.厂商理论
研究影响资源配置和分配的厂商行为理论。它是微观经济学的组成部分。
2.福利经济学
福利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经济福利的一种经济学理论体系。它是由英国经济学家霍布斯和庇古于20世纪20年代创立的。是从福利观点或最大化原则出发对经济体系的运行予以社会评价的经济学。
从区域经济角度来看,生产力布局的理论主要有:
平衡发展理论
平衡发展理论理论基础是哈罗德·多马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平衡增长理论认为,落后国家存在两种恶性循环,即供给不足的恶性循环(低生产率——低收入——低储蓄——资本供给不足——低生产率)和需求不足的恶性循环(低生产率——低收入——消费需求不
2013.7.24
足——投资需求不足——低生产率),而解决这两种恶性循环的关键,所有的经济部门和地区实施平衡发展战略。代表性理论有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和纳克斯的平衡增长理论。平衡增长理论受到了增长极1和循环累计因果理论2为代表的不平衡增长理论的挑战。中国曾一度采取平衡发展战略,注重沿海与内地平衡发展,平衡布置生产力,但是发展迟缓,效果不理想。Perroux F.Note sur laNotiondePole deCroissance[ J].EconomicAppliquee, 1955, 7(3): 307-320.Myrdal G.Economic Theory andUnderdevelopedRe-gions[M].London: Duckworth, 1957.
第三篇:浅析生产力布局调整后
浅析生产力布局调整后
职工思想动态分析与对策
2004年11月22日,局党委、路局做出关于生产力布局调整的决定,原由我段托管的嘉峪关车支公司解体,车务、工务、电务职工分别回归我段、武威南电务段和嘉峪关工务段管理,原金昌车务段张掖以西七站划归我段管理。
此次生产力布局调整,我段从支线公司划出人员278人,其中干部16 人,从原金昌车务段划入人员206人,其中干部22人,涉及职工总数共484人,占我段职工总数30.8 %。调整后,我段现有职工1572 人。
生产力布局调整后,全段干部职工对改革的反应各不相同,通过召开车间干部职工座谈等形式的广泛深入调查,现将问题、分析、对策总结如下:
一、存在问题:
1、干部思想存在顾虑。生产力布局调整后,我段干部人数增加特别是机关干部人数增加34人,从目前的干部定编来看,形成了机关臃肿的状态,一些干部从原来的岗位被重新安置,从事新的工作,担任新 的职务,担心自己的利益会受到影响;另一方面,两段合并后,从原金昌车务段合并过来的干部对新的政策把握不准,错误的认为自己被划分过来不会再受到重视,失去了实现自身价值的环境和舞台,对工作失去信心和动力;再者,两段工作机制和制度存在差异,被划分过来的干部适应新的工作环境、掌握新的工作方法需要一段时间;另外,人员富余后需要部门分工精细化,责任明确化后,对原有干部产生冲击力,产生了危机感,打破了原有的工作格局,新的格局建立并达到平衡需要磨合期。
2、职工思想反应活跃。生产力布局调整后,虽然做了大量思想政治工作维护队伍稳定,但职工思想活跃,主要有以下几点表现:一是职工对改革信心不足,认为这样大型的机构合并,是否能真正达到管理专业化、一体化,两个段合并后,在管理、奖励、惩罚、考核上能否做到“一碗水端平”,对新进入的车间、班组、职工对待能否一视同仁;二是职工利益能否得到真正保障,合并后,对以前对方的 经济效益、福利待遇情况职工了解并不是太多,他们担心能否维持以前的状态或者能有所提升;三是虽都是车务系统,管理模式基本一 样,但毕竟存在相当程度的差异,从管理方式、考核标准、具体要求上各有不同,既是重新统一后,职工在思想上不能立即转变;四是随着改革的深化和提速战略的实施,一些职工认为目前车站的地位和等级会有所改变,进而大面积影响职工岗位工资,而且站停客车减少,职工通勤是否会受影响;五是给原在一段的双职工造成两地分居的人员增多,并且在短期内不会得到实质性改变,增加了思想顾虑和不稳定因素。
3、整体向心力、凝聚力不强。生产力布局调整期间,各项工做庞杂,对干部职工思想力度教育减弱,基层党、工、团组织在调整过程中,忙于组织、人事、资产等方面的移交工作,对职工思想表现缺乏认真分析,思想政治工作的正确导向作用发挥不好,造成职工待生产力布局调整中产生的思想疑虑不能及时掌握,对思想动态把握不准,没有及时化解职工群众思想矛盾;一些职工对老的生产布产生了依恋情结,总是沉浸在过去的生产管理组织方法上,习惯了老的管理手段,对新鲜事物不能真正从心理上予以接受,患得患失,瞻前顾后,只看到存在的困难,看不到美好的前景,职工群众整体向心力、凝聚力下降,整体保安全、促稳定的合力减弱。
二、原因分析:
1、运输生产力布局调整的重大意义没有在职工心中落地生根。我国铁路运输生产力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网络系统,近几年来,通过改革和不断更新改造,技术装备得到不断改进,管理方法不断创新,旧的生产格局已经不再适应铁路运输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的需要,铁路通过运输产品获得收入,同时,在路网建设,维护管理,生产运营中也投入了大量资金,由于生产力布局不合理,先进设备的功能不能完全发挥,运输效率不能提高,运输能力难以实现快速扩充,粗放经营的问题无法从根本上得以解决,减员增效没有良好的基础,有限的资源就不能创造出最大效益,甚至造成了浪费,最终的结果造成职工收入增长与其它行业相比相对缓慢。通过布局调整,减少了不必要的 中间环节,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的分布和配置趋于合理,有利于科学、高效管理方法的应用,有利于各系统的协调配合,有利于运输潜力的挖掘,更有利于职工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这次生产力布局调整时效性强,涉及范围广、人员多,波及面大,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还没有从“要我调整”转变到“我要调整”上来。
2、干部职工思想没有完全统一到铁路跨越式发展的大局上来。生产力布局调整,是铁路实施跨越式发展的必经之路,不走这一步,就谈不上跨越。实际上,生产力布局调整,主要是针对机构臃肿、冗员过多,效率低下 的情况进行机构撤并和人员精减,对于全路整个运输生产力系统来讲,是局部和有限的。但对于一个分局、一个站段来讲,改革必然会触动、影响局部利益、眼前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矛盾必然会显现出来,而且在一定范围、一定时期内还会十分突出,部分职工正是没有认清这一点,不能正确认识矛盾,所以出现了思想彷徨和顾虑。
3、各级组织没有找准新形式下思想政治工作切入点和落脚点。在改革过程中,党、工、团组织能否带领广大职工在解放思想的中转变思维方式、实现思想观念的新突破是事关稳定、发展的大事。生产力布局调整,这将不可避免的引起运输生产组织、劳动组织和管理体制的变革,触及许多长期积淀的深层次矛盾,涉及多方面利益格局的调整,尤其与职工群众的现实利益密切相关,势必会带来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冲击、暂时困难和长远目标的碰撞。克服攻关的难点,减小推进的难度,确保稳定成为了各级组织所面临的首要任务。在布局调整中,工作头绪多,任务重、压力大,由于受各方面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各级组织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找的不准,政策宣传还存在梗阻,思想政治工作的导向作用发挥不好,致使职工思想活跃,支持与反对皆有,积极和消极并存。
三、解决对策:
1、完善机制,严格落实岗位目标责任制。实行岗位目标责任制既是管理的一种手段,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种很好的方法。目标一旦确定,干部便成了决定因素。如何调动和保护干部工作积极性,便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首先要科学合理地建立岗位责任体系,从股室、车间、班组到个人层层明确目标责任,切实抓好生产经营的过程管理,及时进行工作效果考核,使每个干部职工都把生产力布局调整目标与个人行动目标联系起来,从而起到激励作用。落实好岗位责任,要靠目标广大干部充分发挥能动性创造性的工作,为完成段整体部署而努力,也要靠段领导班子的整体合力,实施经常有效地指导和检查,促其我作目标的实现。在工作效果考核上,要对各项具体工作数质量完成好坏、困难大小等因素,采取严谨客观的态度,进行公正全面的综合评价,按评定标准核计出目标成果及奖惩结果,有机地运用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充分调动全体干部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生产经营管理正常运作奠定基础。要按照布局调整过程中补强机关、充实车间的原则,完善干部竞争上岗的运作机制,竞争上岗是调动干部职
工积极性、主动性的一项重要措施。竞争可以造成一种压力,形成你追我赶的局面。在干部中形成大显身手、发挥本领、展示才能氛围,大力培养干部的组织纪律性、集体主义精神、主人翁精神,激发干部中蕴藏的潜在能量。
2、以情动人,积极稳妥维护职工切身利益。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尊严的劳动者。任何人从事工作的目的,并非纯粹是为了赚钱或谋生,更重要的是为了争取社会地位和受人尊重。地位高的人,希望有人尊重;地位低的人,更需要有人尊重。在生产力布局调整过程中,职工产生不满情绪,大多由于职工切身利益受到影响,关心职工生活福利不够而致。所以说,尊重人,关心人,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以行感人,是我们稳定职工队伍所必须持有的基本态度和思想。布局调整后,职工多持怀疑态度,把党的温暖送到群众的心坎上,能激发群众对党、对企业的热爱,对组织、对单位的信赖,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感和责任心。要在加强“严要求、严管理、严考核”的同时,把“亲情、友情、同情”融入到职工群众的各个方面,关心职工要做到形式多样,包括关心职工的政治进步,为职工创造胜任工作的条件,为职工排忧解难,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上、生活上的实际困难等等。对后进的车间、班组、同志不能歧视,而要更加关怀,正确引导。把对群众的关怀是促进群众积极进步、干好事业的催化剂。要经常了解职工的思想工作生活的情况,掌握职工思想情绪和工作表现,及时分析情绪低落、工作效率不高、个人不顺心之事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解决好职工牵肠挂肚的事情,化解矛盾,消除不利因素,把职工思想高度统一到支持改革、谋求发展这一中心任务上来。
3、齐抓共干,各级组织充分发挥正确导向作用。以思想政治工作为手段,促进职工在思想上由不稳趋于平衡,促进职工在利益上形成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的统一,是思想政治工作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是我们党的根本指导思想,各级党组织、工会、共青团工组织,要围绕生产力布局调整中出现的方方面面的问题,站在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准确定位,找准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和落脚点,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和活动。各党支部要运输生产安全、经营任务完成和职工队伍稳定,作为考核党支部工作的重要内容,开展强力有效的、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干部职工把主要精力放在围绕安全生产和队伍稳定上,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关键岗位的先锋模范作用,有实际行动支持改革、维护稳定。工会组织要认真落实《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办企业的若干规定》,把生产力布局调整和企业的改革方向,原原本本贯穿落实到职工群众中去,使拥护改革成为广大职工群众的自觉行动,要及时把职工群众对企业的要求和建议、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反映上来,使企业决策更有群众基础,更能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共青团组织要站在实现跨越式和突破性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发挥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作用,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始终坚定共青团工作正确的政治方向,抓好广大团员和青年职工的思想教育,让青工站在支持改革、维护稳定、促进发展的前列。
第四篇:海峡西岸经济区生产力布局初探
海峡西岸经济区生产力布局初探
发布时间:2011-10-1
2信息来源:福建社会科学院
作者:黄国良
摘 要: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生产力布局应符合科学的发展观,引导区域产业合理分工,促进沿海经济密集区、内地经济发展区、周边经济协作区生产要素有序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以城市化为依托,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促进产业聚集,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支撑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关键词:福建省;海峡西岸经济区;生产力布局;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02200412-0099-05
作者简介:黄国良,福建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福建省是全国区域生产力布局中的重要经济区域,建设一个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是福建在全国区域定位中的现实选择。如何在“十一五”期间建立一个符合科学发展观,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生产力布局,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关键所在。
一、海峡西岸经济区生产力布局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
福建省地处两大“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之间,又是海峡两岸的一个结合点,具有南承北接中心地段、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在海峡西岸生产力布局指导思想上,要借鉴“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加快发展的先进经验,以科学的发展观规划海峡西岸经济区生产力布局:坚持规划先行、政策引导、开放带动,引导区域产业合理分工,促进生产要素有序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城乡、区域、人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首先,海峡西岸经济区生产力布局必须规划先行
遵循生产力布局基本演变规律,改变目前分散式、平面化的区域和产业布局特征,突出重点区域,强化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和城镇、开发区的集聚功能,发挥规模经济效应,带动区城经济共同发展。
其次,坚持政策引导海峡西岸经济区生产力布局
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规划相衔接,着力解决制约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性障碍因素,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扩大中心城市的宏观调控功能,扩大县域经济的投资管理权限,简化行政审批程序,以政策引导、带动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快速发展。
第三,要以开放带动海峡西岸经济区生产力布局
对外开放是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前提。要充分发挥海峡西岸经济区对外开放已形成的良好基础,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增进区域经济协作,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要充分发挥福建省港口资源优势,加快港口对外开放开发,吸纳重化工业项目落地;加快基础设施对外开放,构建快速便捷的交通设施网络,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对外开放的“盆地”。
第四,海峡西岸经济区生产力布局要强化中心城市的产业集聚功能
要积极探索促进企业集聚的政策措施,加快中心城市产业集聚进程。从建立激励机制入手,完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吸引同类产业向工业园区集聚;制定差别化土地使用费标准,降低产业集聚成本;要提高工业园区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新建企业、规模以上企业原则上必须进入工业园区;要积极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园区企业发展水平,带动相关产业、产业链的相对集聚。
第五,海峡西岸经济区生产力布局要充分突出区域优势,带动协调发展
生产力优化布局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内涵,海峡西岸经济区既包括沿海发达地区,又包括内陆发展相对滞后的山区。根据经济增长极发展理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必然的,并将首先形成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增长极”。但当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时,其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将由沿海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内陆山区流动,带动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协调发展。“十一五”期间,闽东南地区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增长极”,将逐步发挥扩散效应,通过产业、生产要素的梯度推进,促进内地山区经济的发展,最终形成“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
二、海峡西岸经济区生产力的总体布局
1、沿海经济密集区
沿海经济密集区是指北起宁德、南至漳州的台湾海峡西岸海域与陆地,包括福州、厦门、泉州三大中心城市以及莆田、宁德、漳州三大次中心城市。三大中心城市要进一步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增强产业集聚和扩散能力,突显中心城市功能,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中起辐射、带动作用。其中,厦门市要进一步发挥经济特区的龙头作用,以建设东南沿海国际航运中心、商务中心为重点,强化中心城市服务功能,带动漳州市经济发展;福州市要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的带动辐射功能,以电子、机械、商贸和交通枢纽为重点,带动莆田、宁德市经济发展;泉州市要提升其中心城市地位,扩大城市规模,以石化工业和港口经济为突破口,实现与三明市重化工业基地对接,带动闽中地区经济发展。为此,沿海经济密集区生产力布局的重点:
一是突显产业带动功能。以福州、厦门、泉州三大中心城市为核心区域,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石油化工产业,形成上下承接的产业链,积极拓展与海峡东岸的经济、文化合作与交流;连接漳州、宁德、莆田等沿海地区,共同开发海洋资源,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提升产业竞争力。
——福州市。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汽车、纺织产业集群,引导各类企业向六大工业园区集聚,提升产业竞争力,形成以福州中心城市为主体的闽江口城市群,带动宁德、南平经济发展并向浙南地区拓展。
——厦门市。大力发展电子、机械、化工三大主导产业集群,形成以厦门中心城市为主体的厦门湾城市群,带动漳州、龙岩经济发展并向粤东、赣西南地区拓展。
——泉州市。大力发展轻纺、石化、建材等产业集群,形成以泉州中心城市为主体的湄洲湾城市群,带动莆田市、三明市等次中心城市的发展。
二是突显港口带动功能。港口是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的资源优势,在3000多公里漫长曲折的海岸线上,自北到南分布着三沙湾、三都澳、罗源湾、湄洲湾、厦门湾、东山湾等6大天然良港,这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港口运输、临港重化工业,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得天独厚条件。
根据沿海经济密集区港口资源条件,生产力布局重点是加快港口资源开发,带动能源、石油化工、汽车、钢铁、船舶制造产业发展,形成产业集群优势,充分利用厦门自由港某些政策,构建海峡两岸自由贸易区。为此,必须加快港口、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将海峡西岸港口群纳入全国港口布局规划,加快建设集装箱、大型散货中转码头,为临港重化工业发展创造条件;加快福州港、厦门港、湄洲湾港以及三都澳港口建设,到2010年建成两个吞吐量达亿吨的大港口,全省港口年吞吐量达3亿吨,其中集装箱吞吐量1200万标箱;加快温福、福厦、厦漳潮铁路建设,推动浦南、泉
三、宁邵、武夷山——上饶等高速公路建设,拓展沿海经济密集区发展腹地,提高港口、重化产业发展水平。
三是突显农业示范功能。沿海经济密集区要充分发挥国家级外向型农业示范区、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等农业合作“平台”优势,积极吸收、引进台湾农业产业转移,积极培育蔬菜、食用菌、花卉、畜牧等有特色的农业主导产业和观光农业,加快实行绿色产业计划,突出发展绿色食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订单农业和创汇农业,支持发展设施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使沿海经济密集区成为面向国内外市场,提供优质化、生态化农副水产品的重点区域。
四是突显物流产业功能。充分发挥福州、厦门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作用,加快发展仓储业和物流业。重点(1)引进跨国物流公司,推动沿海经济密集区物流产业的发展;(2)选择国内有实力的物流企业进行资产重组,形成物流“龙头”企业;(3)发挥CEPA作用,吸引港澳物流企业来闽设立物流中心,发展沿海经济密集区物流产业,推动闽港澳与闽台物流产业合作的深化。(4)实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构建海峡两岸自由贸易区,推动两岸自由贸易区的构建和形成。
2、内地经济发展区
该区域包括南平、三明、龙岩等地,是沿海经济密集区的直接腹地、山海协作的重要枢纽和省际交流的中介纽带。在承接沿海经济密集区产业辐射的同时,要发挥资源优势、特色优势、通道优势,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南平市区为中心,邵武、武夷山为副中心,鹰厦-外福铁路、横南铁路、京福高速公路南平段和316国道为发展轴线,形成旅游为主导,绿色食品为特色,林产、水电、轻纺、建材、特色种养业等全面发展的经济区域;以三明市区为中心,永安为副中心,京福高速公路三明段、三郊线省道、205国道、鹰厦铁路为发展轴线,形成机械、化工、林产、冶金为基础,旅游、建材、食品、商贸流通业等全面发展的经济区域;以龙岩市区为中心,漳平、永定、长汀为副中心,漳龙梅铁路、319国道和205国道为发展轴线,形成建材、烟草为支柱,林产、旅游、商贸、轻纺、农产品加工业等全面发展的经济区域。
考虑内地经济发展区生产力布局,就是要把保护生态环境与强区富民结合起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制造业协调起来,资源合理开发与加工转化增值结合起来,科技教育等社会事业发展与经济建设同步起来,小城镇建设与扩大内需衔接起来,努力形成特色资源加工、绿色产品开发、旅游生态经济为主的产业特色,壮大区域经济总量,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形成海峡西岸经济区山海共同繁荣的生产力布局。
一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工业,优化工业结构,增加产品技术含量、提高产品档次和质量、推进产品升级换代、扩大国内外市场占有份额,重点改造提升机电、森工造纸、纺织化纤、冶金、建材等产业,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群。
二是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带。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具有特色的种植业、畜牧业生产;加快发展农副产品深度加工和订单农业;加大对具有特色和优势的农业产业科技开发项目的支持,扶持科技创新型、带动型的龙头企业;针对当地资源、人才、市场等条件,突出扶持一批特色型工业、配套型加工企业、出口型龙头企业。
三是加快专业批发市场和边贸市场建设。在做大做强具有省级中心市场作用的专业批发市场建设的同时,要加快农村市场建设和农村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健全和完善包括农产品市场、农村商品市场和农业要素市场在内的农村市场体系。
四是全方位推进山海协作。在资源条件、产业结构、对外开放、市场开拓等互补性、竞争性强的领域,坚持平等自愿、互惠互利,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双向开放、统一市场,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鼓励沿海延伸内地,内地对接沿海,不断拓宽合作领域,提高合作效益;在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教育发展、人才资源开发等基础性、公益性强的领域,坚持政策倾斜、结对帮扶、社会参与原则,充分发挥政策、体制、机制的优势,组织、动员沿海地区扶持内地发展,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早日形成。
3、周边经济协作区
该区域包括浙南、赣南、粤东等地,是沿海经济密集区、内地经济发展区的外围腹地,对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密集区、发展区经济实力的进一步增强,对外辐射带动能力不断提高,周边协作区的范围也将不断扩大。目前,已形成了市场导向、企业主体、政府指导相结合的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各生产要素全方位、多层面、宽领域的区域合作格局,形成了东有闽浙赣皖13地市协作区,南有以厦门市为龙头的闽粤赣13地市经济协作区,西有闽粤赣边区经济技术协作区,北有闽浙赣皖九方经济区,中有以福州市为中心的闽浙赣皖福州经济协作区。此外,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促进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赣闽两省人民政府共同签订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两省经济技术全面合作的协议》。
海峡西岸经济区东出台湾海峡,北承长三角,南接珠三角,西连江西延中南广大内陆腹地,在区位上有一定的优势。因此,要做到外引与内联并举、并重,软、硬件设施建设“两手抓”,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效益为中心、以政府为依托,全面参与国内经济分工,大力发展省际经济协作,在分工协作中形成区域经济特色,在凸显区域经济特色中深化分工协作,促进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全国经济布局优化,致力实现“双赢”。
一是发展与周边协作区的合作,拓宽发展腹地。海峡西岸经济区本身的综合性质决定了,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协调发展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政府各部门之间、不同级别的政府之间进行磋商和反复协调的过程。因此,要认真研究和开拓包括区域生产力布局原则、区域产业发展准则、开放共同市场、促进人才交流、建立统一协调的基础设施网络、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与整治、建立协调与管理制度等新的合作领域,通过建立有效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机制,进一步办好已有的经济协作区,使海峡西岸经济区成为周边内地省份区域经济与国际经济的交汇点,区域市场与国内市场的融合点,区域产业结构与国际产业结构的对接点。
二是发展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合作,积极主动接受辐射。增进以水平分工为主的产业协作,推动经济协作从单一物质协作向资金、技术、管理、人才、信息等全方位协作发展,从自发分散协作向有计划、有组织、高层次、大规模协作发展。并通过两个三角洲加强与长江流域各省区、华南经济区的合作,密切与众多的跨国公司驻我国总部、办事处的联系,在推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连片繁荣中,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
三是发展与西部省份的合作,推进产业转移和市场开拓。认真贯彻党中央的重大战略部署,做好与西藏、宁夏三峡库区的对口帮扶工作;以市场为导向,充分调动政府、企业、民间团体和社会各方面力量的积极性,鼓励和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积极参与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产业结构调整、优势产业发展、科技人才开发和国有企业改造,与中西部地区一起,携手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
四是不断深化与台港澳侨的经贸合作。充分利用闽台试点直航、台湾产业加快外移的契机,以台商投资区和农业合作试验区为载体,积极创造条件招商引资,主动承接台湾产业转移;全面推动闽台两地的贸易、科技和金融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旅游合作区建设。充分利用大陆与港澳“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的契机,以服务贸易为重点,争取港澳地区的金融、物流、贸易、旅游及中介服务等机构设立经营机构或代表处;利用港澳地区的融资渠道和营销网络,推动高科技企业在港澳地区设立营销中心、研发中心和中试基地;鼓励企业到香港上市筹资,支持港澳地区企业参与企业重组改造。充分利用侨的优势,利用闽商网络,促进引资、引智和开放型经济发展。
三、发挥中心城市带动作用,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生产力合理布局的对策措施
海峡西岸经济区未来发展要以城市化为依托,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促进产业聚集,通过增强中心城市的经济规模和经济实力,提升产业竞争力,扩大对周边城市和中心城镇建设的辐射作用,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支撑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1、促进产业发展和集聚,增强中心城市的经济实力和辐射带动力
产业集聚是中心城市规模扩大、功能完善的根本物质基础,是中心城市发展壮大的最关键驱动力。促进中心城市产业集聚,必须以工业化推动城市化,以城市化带动产业集聚和产业发展;必须坚持以工业为主导,大力发展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工业经济,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以工业的发展带动交通运输、商贸物流、旅游、会展等服务业和农业的共同发展,形成强劲的产业支撑,提高城市经济实力。中心城市要根据自身的要素禀赋以及发展现状,明确城市的产业功能定位,并以此为指导合理确定产业的发展重点,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形成各有特色的稳固的产业基础。福州、厦门、泉州三大中心城市,更要坚持走工业立市、制造业与服务业并重的路子,发挥工业特有的生命力以及与服务业的相互促进作用,综合利用港口优势和对台合作交流优势,建设产业实力雄厚的经济中心城市。同时,中心城市还应关注与周边地区的产业关联,加强与周边中心城市之间的产业分工与协作,实现产业互动,沟通发展。要根据各市的特点及比较优势,对中心城市实施一定程度的分工,突出强项,错位竞争,以增强城市互动和内聚外射活力。
2、以城市规划为龙头,大力拓展中心城市发展空间和城市规模
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龙头,是统筹城乡与区域发展的公共政策,也是政府调控城市建设发展的最重要手段。各级政府要围绕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按照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主导思想相协调、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相关规划相协调、与生产力布局相协调的原则,强化规划服务发展的意识,重点从规划布局上引导产业集群形成。要顺应城市发展需要,根据城市功能区划,积极稳妥推进中心城市行政区划调整工作,将中心城市周边的部分县(市)、镇撤并入城区区划;暂不具备条件的,在不对原县(市)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前提下,将该县(市)区划内的部分镇并入城市区划。要强化省政府对城市体系规划和建设的指导和协调,省直有关职能部门要做好区划调整的科学论证等前期工作。当前,要围绕做大中心城市的要求,加大规划编制投入,抓紧修编各类规划,提高中心城市控规覆盖面积和质量。强化规划的监管,要抓紧成立规划指导委员会,加强对城市规划重大问题的指导、协调和实施情况的监督。
3、加强城市建设协调,推动城市联盟取得实质性进展
各城市要按照“统一规划、整体布局,资源共享、设施共建,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总体要求,淡化行政区划界线,树立“同城观念”,强化统筹观念,从城乡规划统一实施、生产要素有机结合、基础设施共享共建和各类资源优化配置入手,加强城市间的相互联系和合作,加强城市联盟战略研究和机制建设,促进经济和产业融合,合理分工协作,共同打造适合现代城市发展的环境。要尽快建立城市联盟市长联席会议制度和对口专业部门办事机构,重点做好厦、泉、漳城市联盟试点和泉州地区市县联盟试点。厦泉漳城市联盟要从易于推动、易见成效的项目入手,逐步在各项具体业务中推出“同城业务”,如同城一卡通,银行间的同城业务,某些邮电的同城业务,建立统一的市场准入标准和质量监督体系,构建综合信息平台,变城际公路交通为城市间公共交通等,推进城市联盟项目实施,重点推进交通设施、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项目协调建设。泉州市政府要成立市、县联盟协调领导机构,做好相关市县规划协调衔接,实现城市燃气、污水垃圾处理、城市公交、社会事业等具体项目的协调共建,推进泉州地区内部城市联盟试点的开展。
4、加快构建中心城市现代化快速交通网络,完善城际交通体系建设
围绕构建大交通网络,中心城市要加强港口建设,提高港口吞吐能力。加快铁路通道建设,实现港口、中心城市与内陆区域和省份的铁路运输线路畅通。大力推进高速公路网建设,尽快建成“三纵四横”的高速公路网。加快构建中心城市快速路网,不断延伸城市交通骨架,拉开城市发展空间。重视城市内外交通衔接,加快建设出入城快速干道和联结机场、港口、铁路、高速公路等大交通网络的快速干道,保证道路畅通。同时,中心城市之间要重视城市的交通资源的合理配置,进一步完善贯穿整个沿海都市带的高速公路、普通公路和即将建设的准高速铁路等路网的建设,全面推进中心城市的发展壮大。
5、完善供水、供电、供气等市政公用服务系统,满足城市做大、人口增加的需要
城市公用服务设施的建设是拓展中心城市发展空间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必须加快城市公用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统筹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设优质可靠的供水系统;加快城市和农村电网改造步伐,形成与区域开发相适应的供配电系统,保证各城区的电力供应;推广清洁能源,扩大城市管道供气覆盖面;配套建设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加强人防工程建设,提高城市抗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中心城市的综合配套能力和城市公用事业服务水平。
6、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起与中心城市建设发展相适应的城市行政管理体系
要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向,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各个方面的改革,创新中心城市的建设、投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中心城市规模扩张和集约发展。结合机构改革和省、市、区政府的职责调整,按照集权分权结合、事权财权相称的原则,在强化省级政府维持市场经济秩序、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环境保护、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和保持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管理权的前提下,合理划分省、市、区各级政府的职责,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调动各级政府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刘正刚:《我国宏观生产力布局的理论和实践》,《山东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
2唐礼智:《福建省区域经济差异原因探析》,《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
3叶飞文:《推进福建省产业升级的理性选择》,《开放潮》2002年第2期。
4隋军、张鸿:《加速福建工业经济发展的对策思考》,《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3年第9期。
5陈元勇:《区域经济理论与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3年第11期。
6陈静、叶文振:《产业结构优化水平的度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兼论福建产业结构优化的战略选择》,《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3年第1期。
(作者单位:福建社会科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1)
第五篇:加强公务员培训理论研究(下) 试卷
加强公务员培训理论研究(下)试卷
[考试时限]:60分钟
[及格分数]:60分
100分 [考试说明]:
1、中央党校是轮训培训党的高中级领导干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的学校。
正确
错误
2、国家行政学院是培训高中级公务员的新型学府、培养高层次管理人才和政策研究人才的重要基地。
正确
错误
3、国家行政学院主要培训部分省部级公务员、厅局级公务员和处级公务员。
正确
错误
4、随着公务员培训实践的发展,对培训的研究工作也跟着起步,但比起培训实践来,培训的研究要逊色得多。
正确
错误
5、在知识加快更新的今天,培训是一种经济、集约的学习和提高方式。
正确
错误
6、在经济和社会全面转型时代,培训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显得更加紧迫。
正确
错误
7、行政学院围绕党和政府的工作大局,对中高级公务员开展改革策略、管理创新、依法行政培训。
正确
错误
8、行政学院是培训公务员、培养公共管理人员和政策研究人员、开展社会科学研究和决策咨询的机构,是政府直属单位。
正确
错误
9、国家行政学院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开展研究生学位教育。
正确
错误
10、提任县(处)级以上领导职务的,由下级正职提任上级副职,一般要在下级正职岗位上工作两年以上。
正确
错误
11、不管什么专题的培训班,都要突出理想信念和党性教育。
正确
错误
12、提高干部教育培训质量,教育培训内容的安排是关键环节。
正确
错误
13、《行政学院工作条例》制定的法律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正确
错误
14、行政学院是政府直属单位。
正确
错误
15、行政学院应当发挥公务员教育培训的主渠道作用、公共行政理论和政府管理创新研究的重要基地作用、政府决策咨询的思想库作用。
正确
错误
16、管理干部学院或其他培训机构经过批准,可以承担国家公务员培训任务。正确
错误
17、国家公务员培训施教机构接受同级政府人事部门业务指导,按照培训规划实施教学活动,开展科学研究。
正确
错误
18、国家公务员培训施教机构的教师实行专兼职相结合,以兼职为主。
正确
错误
19、各级政府人事部门是国家公务员培训的综合管理机构。
正确
错误
20、国家公务员按规定参加培训期间,其工资和各项福利待遇与在职人员相同。
正确
错误
21、学风即学校风气,是一所学校师生在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等方面的风格。
正确
错误
22、从严治校的效果,就是什么时候都经得起评估。
正确
错误
23、全面提高教学培训质量和水平,必然要求从严治校治教治学,营造好校风教风学风。
正确
错误
24、知识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
正确 错误
25、参加培训是国家公务员的权利与义务。
正确
错误
26、初任培训合格者方能任职定级,不合格或未参加培训的不能任职定级。
正确
错误
27、未经专门业务培训或培训不合格者,不得参加专门业务工作。
正确
错误
28、同一地方(部门)的党政正职一般可以同时易地交流。
正确
错误
29、责令辞职,是指党委(党组)及组织(人事)部门,根据党政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的表现,认定其已不再适合担任现职的,通过一定程序责令其辞去现任领导职务,拒不辞职的,应免去现职。
正确
错误
30、降职使用的干部,其待遇可以按照原任职务的标准执行。
正确
错误
31、领导干部责任考核的评定分为()、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4个等次。
优秀
合格
优良
良好
32、各级政府()部门是国家公务员培训的综合管理机构。人事
财政
教育
政法
33、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的方针。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立足教育,着眼防范
34、国家公务员培训施教机构接受同级政府()部门业务指导,按照培训规划实施教学活动,开展科学研究。
人事
财政
教育
政法
35、党章规定:“党按照()的原则选拔干部。”
德才兼备
群众路线
注重实绩
扬长避短
36、()是防治腐败的基础。
教育
预防
惩罚 法律
37、《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第六条规定,领导干部发生本人婚姻变化和配偶、子女移居国(境)外从业事项的,应当在事后()内填写《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表》,并按照规定报告。
7天
10天
20天
30天
38、《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第八条规定,党委(党组)应当建立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制度。
检查考核
半年自查
考核检查
年终考核
39、国家根据培训工作的需要,统一规划,设置以()为主体的国家公务员培训施教机构。
党校
社会主义学院
行政学院
高校
40、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提出: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要推行地方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
责任制
票决制
问责制
委任制
41、党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选拔干部,坚持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努力实现干部队伍的()。年轻化、知识化、专家化、革命化
年轻化、专业化、兼职化、革命化
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
兼职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
42、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
生机活力
务实清廉
执政能力
生死存亡
43、对党员的纪律处分种类有:警告、严重警告、撤销党内职务、()、开除党籍。
记过
降级
留党察看
开除公职
44、在国家立法中,充分体现反腐倡廉基本要求。适时将经过实践检验的反腐倡廉具体制度和有效做法上升为()。
党纪党规
国家法律法规
行政规定
地方法律法规
45、()是反腐倡廉建设的责任主体,担负着全面领导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政治责任。
各级政府
地方政府
各级党委(党组)地方党委(党组)
46、共产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
密切联系群众
党的领导
统一战线
民主集中制
47、根据《行政学院工作条例》,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决定在(人民政府设立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行政学院分院。
省级
乡级
镇级
县级
48、行政学院院长由()人民政府领导人员兼任。
上级
下级
本级
不确定
49、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其根本是要解决好()的问题。
世界观
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
理想信念
工作态度
50、党风廉政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加强党的领导
51、行政学院的中心任务是()。
教学培训
科学研究
决策咨询
行政管理
52、行政学院培训的主体是()。
公共管理人员
公务员
政策研究人员
党员
53、行政院校的培训班次以()为主。
专题班
青干班
任职班
进修班
54、《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是根据()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的。
党管干部的原则
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原则
《中国共产党章程》
《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试行)》
55、领导干部在考核、干部考察中,民主测评不称职票超过()、经组织考核认定为不称职的,一般应当免去现职。
三分之一 二分之一
四分之一
三分之二
56、个人向党组织推荐领导干部人选,必须负责地写出()并署名。
推荐材料
考察材料
证明材料
鉴定材料
57、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必须符合把领导班子建设成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具有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力,结构合理、团结坚强的领导集体的要求。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大公无私、为民作主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兢兢业业、开拓创新
58、提拔担任党政领导职务,应当经过党校、行政院校或者组织(人事)部门认可的其他培训机构五年内累计()的培训。
一年以上
三个月以上
半年以上
一个月以上
59、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在讨论干部任免时,凡涉及与会人员本人及其亲属的,本人()。
必须回避
没有发言权
可以列席会议 可以提出建议
60、因工作能力较弱或者其他原因不适宜担任现职的,应当()。
同级交流
降职使用
责令辞职
转任非领导职务
61、党政领导干部任职回避的亲属关系为()。
近姻亲关系
夫妻关系
三代以内旁系血亲
直系血亲关系
62、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必须坚持的原则其中有()。
党管干部的原则
公开选拔的原则
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原则
63、()机构按照有关规定,承担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检查监督。
组织(人事)部门
纪检机关(监察部门)
干部调查审理
干部调查研究
64、参照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有关规定的单位有(国有大中型企业
社团组织)。县级以上党委、政府直属事业单位
县级以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 65、行政学院的主要职责包括()等。
培训公务员、国有企业管理人员、政策研究人员,承办党委、政府举办的专题研讨班,开展多种形式的委托培训和合作培训;
开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科学行政、依法行政、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
开展决策咨询工作,主要为党委、政府提供决策咨询;
国家行政学院和具备条件的地方行政学院,开展与境内外有关机构的合作和交流; 66、培训着眼解决()。
观念问题
方法问题
工具问题
政策问题
67、公务员培训的宏观研究包括()。
培训目标、类型、需求、机构
四大体系建设
培训的组织实施
培训环境和保障
68、我国公务员培训研究工作落后的主要表现是()。
培训研究机构为数不多
没有形成专门的研究队伍
培训研究成果较少
培训实践工作发展迅速
69、国家行政学院以()为培训重点。公仆意识
政府管理
依法行政
党性修养
70、中央党校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中心,加强()等方面内容的教育培训。
理论基础
世界眼光
战略思维
党性修养
71、行政学院应当立足于政府工作需要,着重建设行政管理学、()以及应急管理等学科体系。
经济管理学
行政法学
领导科学
社会管理学
72、行政学院教师应当做到()。
忠诚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职业情操,品德高尚,为人师表。
理论功底扎实,专业知识丰富,学风严谨,具有较强的教学培训、科学研究、决策咨询的能力。
具有政府部门领导岗位工作经历
73、行政学院开展对外合作和交流可以采取()形式。
选派教学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赴境外学习、讲学、开展学术交流,选送学员到境外培训和考察。
聘请境外学者和知名人士到境内讲学、考察、学术交流,开展合作研究。
与境外机构开展合作培训和研究生学位教育
举办或者参加国际会议、论坛 74、行政学院开展对外合作和交流应当遵循()的原则。
以我为主
为我所用
相互学习
取长补短
75、行政学院公务员培训的班次主要包括()。专题研讨班
进修班
任职培训班
初任培训班
76、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的基本原则包括()。
坚持服务大局、以人为本
坚持改革创新、竞争择优
坚持联系实际、学用结合坚持质量第一、注重实效
77、干部教育培训师资管理改革内容包括()。改进师资队伍选聘
强化师资队伍培养
完善师资队伍评价
提高师资队伍待遇
78、行政学院系统教学培训工作的四大体系是指(班次体系
课程体系
教材体系)。
学科体系
79、行政院校教师素质包括()等内容。
爱岗敬业
功底扎实
掌握国情
教法娴熟
80、《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确定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原则包括(服务大局,按需施教
以德为先,注重能力
分类分级,全员培训
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