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邓小平生产力标准思想的历史维度及其当代价值
邓小平生产力标准思想的历史维度及其当代价值
摘要:从1978年改革开放的30多年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可以说一举进入了世界经济强国的行列。取得这样的变化,完全得益于邓小平生产力标准思想的有效指导和实践应用,对其进行学习和应用,可以全面了解现代国内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一标准思想已经成为我国未来发展宏图的指导标准。本文将对邓小平生产力标准思想的历史维度及其当代价值进行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谈一下自己的观点和认识,以供参考。
关键词:邓小平生产力标准思想;历史维度;当代价值
作者简介:
从1978年改革开放的30多年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可以说一举进入了世界经济强国的行列。取得这样的变化,完全得益于邓小平生产力标准思想的有效指导和实践,对这一标准思想的学习能够了解现代中国经济发展。那什么是生产力标准?其思想源头在哪里?该思想对我国近代以及当代产生的影响有哪些呢?毛泽东和邓小平的生产力标准思想有什么异同?这些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一、邓小平生产力标准思想提出的历史和时代背景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生产力进行了深入的科学分析,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内容丰富, 但由于他所处的历史时代背景和条件影响,无产阶级革命正在萌芽,为有效适应这一特定时代的发展要求,无产阶级的使命、私有制消灭以及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成为马克思学说的主要内容。对于社会主义的建设、生产力的发展等不符合当时历史背景的问题却没有科学的阐述。而列宁对发展生产力的重大意义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在十月革命胜利后,他多次强调,为了战胜资本主义,进一步巩固苏维埃政权和建立社会主义,应当加大生产力发展力度,加快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历史时期,毛泽东作为这一方面理论的继承者,通过与中国当时实际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新思想。在新中国成立以前,《论联合政府》中有:“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结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
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中国解放前夕,根据当时的中国实际情况,毛泽东同志又亲自部署了解放后的工作转移,强调大力发展城市,围绕社会生产发展这一中心,号召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学习先进生产技术、关管理策略。随着社会主义革命的全面开展,毛泽东同志又明确指出下一步如何发展社会主义,即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上世纪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世界局势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变得越来越小,此时应当争取时间以及和平环境,加强国内经济建设和发展,将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上来。然而,遗憾的是我们与许多发展良机失之交臂。在面临重大转折的历史时刻,正是邓小平以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角度观察世界,对时代特征作出了科学判断。1975年,邓小平在领导全国整顿,着手纠正“文化大革命”中的“左”倾错误时,在其指导当时“论全党全国各项工作的总纲”一文中,鲜明地阐述了生产力标准的观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工作重心才逐渐转移到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在此过程中,邓小平也多次指出,1978年我们制定了一心一意搞建设的方针。1987年中共十三大的胜利召开,邓小平首次正式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主题这一论断,其生产力思想是对国内社会主义建设所面临国家环境形势、国内发展难题的有效指导思想。1992年邓小平在视察南方时的谈话中讲到姓“资”、姓“社”问题,并对其一直坚持的生产力标准思想作出了高度的概括。他说:“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后来三个有利于思想的提出,从两一个侧面标志着生产力标准思想的完善与走向成熟。
二、邓小平生产力标准思想内容及特征分析
对于邓小平生产力思想而言,其作为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同时也是邓小平经济发展思想的主线。其生产力思想内容非常的丰富,而且总体来讲,主要强调的是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本质和要求,生产力标准是判断工作得失、成败的根本。在此过程中,改革是生产力发展的动力,而对外开放优势生产力发展的必要条件。
由于我国近代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我们没有经历真正的资本主义阶段,直接从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过渡到现在的社会主义社会。而当时的旧中国,生
产力发展缓慢,经济文化发展相对比较之后。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节节胜利,社会生产关系也随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实践中为彻底摆脱贫穷落后现状,创造良好条件,不过不能改变落后的风貌;从本质上来看,国内当前的生产力、科学技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基于此,邓小平通知明确指出,在当前的形势下,新中国若想有效摆脱传统的贫困、落后现状,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至今已有35年的历史,生产力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而且人民生产生活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提升,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在这一时期,国内主要矛盾也倾向经济文化低,不再是传统的只为满足发展之需求。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同志对那时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做出了明确的分析,再次肯定了“八大”上关于国内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并指出当前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即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较低,难以有效满足国家和人民生产生活需要,因此中心任务就是组织一起力量,妥善解决这一矛盾和问题。同时,邓小平同志还就生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指出应当重视生产发展,加强投入,全面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准和生活质量。
从我国现代的发展来看,邓小平的生产力标准思想并不是对列宁、毛泽东等人的观点直接挪学套用,而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及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以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慢慢摸索、逐步总结、点滴凝结而形成的。邓小平的生产力标准思想,不仅仅是对列宁、毛泽东等思想的传承,更是在其基础上的发展,也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发展,由此可见,邓小平生产力标准思想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三、邓小平生产力标准思想的当代价值
我党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新领导集体,在胡锦涛同志的领导下,实施改革和发展,逐渐找到了发展之路,并且还形成了一套科学高效的理论体系,即科学发展观,其核心在于以人为本,为全体人民谋幸福,关注民生。然而,科学发展观的实现,应当以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基点,先进的生产力可以创造出坚实的物质基础,对于有效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质量、生活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科学发展观而言,它以发展作为第一要义,实践中强调的是以发展经济、加强经济建设为核心,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同
时还阐明了我党是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代表,而且还明确了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经之路,强调了广大人民群众共建共享改革和经济发展的成果。诸如此类的理论,均源于邓小平发展生产力思想,是对其继承、发展和创新。在当前新的历史形势下,实践中只有不断的坚持以邓小平生产力标准思想为指导,结合实际情况去应用和实践,才能巩固科学发展观的胜利成果,才能真正的将发展作为第一要义,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十八大胜利的召开,确立了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国家领导集体,也预示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现场,习近平定义“中国梦”。他强调,“中国梦”的实现,实际上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徐久刚:邓小平生产力思想概论〔J〕,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4);
〔2〕李申:关于邓小平的生产力标准问题的思考〔J〕,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3)。
第二篇:邓小平新时期历史教育思想与
邓小平新时期历史教育思想与大学生成才(重庆教育学院/钱晓科)
内容提要:在新的历史时期,用邓小平的历史教育思想教育青年,具有
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邓小平新时期历史教育思想的概述,提出如
何用邓小平的历史教育思想来教育青年大学生。
关键词:邓小平理论历史教育大学生成才
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用中国的历史教育青年》一文中,全文
用了一千多字专门论述了历史教育的重要性,邓小平同志指出:了解自己的历史很重要,我们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而且在《邓小平文选》
第三卷119篇文章中,有72篇运用了历史分析的方法。将这些论述联系
起来,就可以看出邓小平同志完整的新时期历史教育思想。这一思想把新
时期历史教育的作用、主题、对象和目的与当代中国发展紧密相连。核心
是: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她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宝库中闪射着特有的光芒。
一、邓小平新时期历史教育思想的概述。
(一)历史教育的作用——当代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
邓小平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主要成员,第二代领导
集体的核心,对于历史的学习和总结,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在如何对待
历史的问题上,他指出总结历史是为了开辟未来。1987年,邓小平在一
次同外宾谈话时,介绍了我国建设和发展的历史,自信而坚定地说:“我为
什么讲这个历史?因为我们现在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在总结了成功时期的经验,失败时期的经验和遭受挫折时期的经验后制定的。历史上成功的经验是宝贵财富,错误的经验、失败的经验也是宝贵财富。这样来制定方
针政策,就能统一全党思想,达到新的团结。这样的基础是可靠的,懂得
历史是当代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这个历史教育功能的新概括,无疑
会有力地帮助我们提高对历史教育在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二)历史教育的主要内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中国近现代史。
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中的精华,也就
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具有人民性、民主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道德遗产。将
其改造、加工,无疑是对广大青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主要表现为:一是强调为民族、为国家的爱国
主义思想。二是推崇民族正气的爱国主义情感。三是强调正确认识“人性
“。四是提高并身体力行具有普遍意义的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观念和行为
准则。
邓小平着眼于当代中国的发展和未来,明确提出历史教育的重点是中国近现代史。这里包括:一是用百年来的历史教育青年,使广大青年懂得落后就要挨打,“在中国资本主义总是行不通的。”二是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教育青年,说明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中国才能实现独立。三是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教育青年,使青年懂得: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壮大和发展才改变了中华民族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和形象。四是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教育青年,使青年认清形势,抓住机遇,发展自己的紧迫性。
(三)历史教育的根本目的——焕发民族精神,促进中华振兴。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脊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需要有精神动力的推动。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向世界贡献了巨大的精神财富。邓小平新时期历史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就在于通过历史教育,振兴中华民族历史上优秀的民族精神,并把她作为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强大力量。中国社会存在、发展的伟大力量植根于民族自身、植根于中国人民,特别是千百万继往开来的具有创造精神的青年身上。
首先,要培养青年的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是爱国主义的基础,可激发人们居安思危、维护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祖国统一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人们谋求民族振兴的自觉性和积极性。邓小平提出应重点强调的精神: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民族自信心、自尊心。江泽民同志1995年在全国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一些西方国家不甘心看到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壮大,我们在捍卫国家主权,维护民族利益,实现祖国统一方面,同他们的斗争还是长期的。”
其次,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鉴往知来,历史教育的首要任务是阐明中华民族革命斗争的经验和优秀传统,使学生了解祖国历史的过程中形成民族意识,从而形成爱国情感、爱国信念,民族自信心和爱国行动,认识到只有投身于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光荣事业中,才能得到个人生活的富裕幸福;没有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人民就要遭受战祸和灾难。
(四)历史教育的主要对象——广大青少年。
相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是邓小平一贯的思想。邓小平提出对人民,主要是对广大青少年进行中国近现代史的教育,使学生通过学史、知史、懂史,立强国之志,产生一种主动推动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
当代青少年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快,但缺乏社会实践经验,鉴别能力低。面对改革开放复杂的社会环境,不少青年容易偏激,不理解中国改革的复杂和起飞的艰难,缺乏脚踏实地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甚至片面追求个人的眼前物质利益。因此,邓小平提出用近现代
史教育青少年,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做有
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教育青少年,使他们懂得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经过长期比较后的选择,今天落后是追赶中暂时落后,要承认落后,但不甘于落后,从而激发他们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激情,并转化为献身于振兴中华的实践行动。
二、高校如何结合邓小平新时期的历史教育思想,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历史教育。
现在的大学生特别是理工科的大学生,在接受历史教育上相当少,在大学期间,一般都没有开设历史课。他们中有较大一部分对历史知识知之甚少,甚至不了解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不了解中国近百年来的屈辱史和斗争史。由此可见,在中国大学生中加强历史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对于大学生进行历史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能浅尝辄止,也不能赶浪头,满足一时的轰动效应,更不能做表面文章,搞花架子。所以,高校应该结合邓小平新时期的历史教育思想和自身的实际情况,大力加强对大学生的历史教育。
(一)确定切实可行的历史教育目标。
历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焕发民族精神,促进中
华振兴。进行历史教育应结合大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思想实际,充分考虑大学生思维活动复杂,思想活跃多变且有明显差异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为青年大学生提供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教育材料,更要求我们的教育能使他们具有全面的辩证头脑,能正确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正确看待今天的社会现实,正确了解其它国家,能分清生活中的是非善恶,抵制和清除各种腐朽思想的影响,选择合乎时代要求的人生定向,从而自觉强化自己在受到家庭、他人、社会、国家教育的培养后,报答父母、报效社会、报效祖国的责任意识。
(二)合理安排历史教育的内容。
历史教育的内容非常丰富,从历史到现实,从自然风光到物质资源,从物质文明到精神文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蕴藏着历史教育的资源。特别是我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馆藏史书浩如烟海。那么如何来合理安排历史教育的内容呢?
在组织历史教育时,首先应在结合上下功夫。即把历史教育同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结合起来,在弘扬民族优秀传统的同时特别要准确地宣传新中国建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成就,历史地、全面地认识祖国的过去,理解祖国的今天,建设祖国的未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把历史教育与“成才”教育结合起来,始终瞄准大学生“成才”的兴奋点,针对大学生对人生充满思考与憧憬的特点,在专业教学和
各项活动中挖掘、安排历史教育的内容。把历史教育与校史教育、爱校建校教育结合起来,与校内外育人环境和氛围的营造结合起来,弘扬校园文化的主旋律。
(三)运用丰富多彩的方式方法开展历史教育。
教育方式方法是为实现其目标和任务服务的。教育的方式方法运用得当,可以使教育内容较好地为教育者所接,取得理想的效果,达到教育的目标。
第一,针对一些大学,特别是理工科系不开设历史课,使大学生不了解历史的现状。应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块阵地,有计划地从各个角度和方面贯穿、渗透历史教育,对学生实施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通过学习思考,把历史教育的认识上升到新的时代高度和理论高度。
第二,邀请有关专家、教授、学者为学生作专题报告或讲座。如我院邀请著名教授张大可为全院师生作了关于《弘扬传统文化,促进和平统一》、《孔子与中国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等系列讲座,受到全院师生的好评。
第三,发挥高校自身优势,突出校园文化活动的历史色彩。利用黑板报、展板、广播台、院报作为宣传的基地与方式。然后开展一些同学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历史、国情知识竞赛”、“辩论赛”、“征文比赛”“读史观摩”以及其它文体活动。近年来,我院结合历史纪念日开展了“纪念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系列活动,“纪念周恩来诞辰一百周年”系列活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六十周年”系列活动,以及每年的“
五、四”、“一二、九”等系列活动都在全院同学中引起较大的反响。同时,还可加强和改进学生社团的建设,如创办“史学会”“历史学习兴趣小组”等社团,并创办相关的历史刊物,如《史苑新芽》、《历史潮》等,使学生社团成为进行历史教育的骨干力量。
第四,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对历史专业的同学可组织历史考察,到历史博物馆、历史古迹等去考察学习,以进一步巩固专业知识。对于其它学科的同学,可组织参观革命纪念地和博物馆。如在重庆可组织大学生前往歌乐山烈士陵园、白公馆、渣滓洞、红岩村参观,并举行入团、入党等有意义的活动。此外,还可走访一些老革命家,如老红军、歌乐山集中营脱险志士等,从亲身经历者身上了解当时的历史。
第五,调动教育对象自我教育的内在积极性。指导大学生开展自我教育,重在激发他们自我教育的愿望。只有他们有了愿望时,才会由教育客体变为主体,积极吸收教育信息,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参与教育过程。
最后需要强调教师的作用。教师自己必须要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精通熟悉历史知识。另外教师还要有一定的教学艺术,从而能够吸引学生喜欢历史,有学习的动机。
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千百万人的宏伟事业,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青少年是我们民族、国家的希望。广大青少年如果能懂得中国的昨天和今天,自觉地用聪明才智去描绘祖国的明天,那么经过几代人的奋斗,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中国就一定能屹立在世界东方,邓小平特别重视对青少年进行教育正是着眼于此。
邓小平新时期
历史教育思想与大学生成才
第三篇: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的历史考察
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的历史考察
一、邓小平提出反腐倡廉思想的历史过程。
反腐倡廉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系统学习和探讨邓小平反腐倡廉的思想,其意义重大而深远。
建国初期,邓小平就提出了克服腐朽思想的途径,他说:“正在发展的蜕化、腐朽思想,也是在整风中加以克服的。”
1954年2月,邓小平在《骄傲自满是团结的大敌》中讲到:“我认为骄傲情绪在党内,主要是在相当一部分高级干部中,原创:http://www.xiexiebang.com正在滋长着,如果不注意克服,就会发展到一种可怕的地步。”指出党内存在着骄傲自满的情绪,如果不及时提醒,必然使我们党丧失敌情观念,必然会破坏党的团结,会经不住困难和敌人的考验与袭击,从而使我们伟大的事业遭到失败。[]
1956年9月。邓小平在《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系统论述了执政党应如何加强自身建设的问题。他提醒全党必须经常警惕脱离实际和脱离群众的危险,防止沾染上官僚主义的习气和滋长骄傲自满的情绪。他要求必须加强党和国家监察机制,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官僚主义与腐化现象。
1962年11月29日,邓小平在接见参加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和全国监察工作会议的代表时,专门讲了执政党的干部队伍存在的问题。批评道:“多少年来,我们的干部能上不能下,副作用很大,已成为我们工作中的障碍,因此要逐步予以解决。”他认为,对干部的管理和监督要加强,首先是党的生活的监督;其次是民主集中制的贯彻执行;另外,还应有党员和群众的监督,党的监察制度的监督,以及组织部门对干部实行鉴定制度的监督。这是邓小平从克服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和宗派主义等党风党建问题着眼,目的是为了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防止腐败现象的产生。
1975年,邓小平重新工作后,他紧紧抓住整顿党的作风这个关键,大刀阔斧地整顿由于“文革”的破坏而产生的消极腐败现象:“有的人追求资产阶级生活方式,有的闹享受,闹待遇,一切向高级发展,住房子越多越好。有的甚至公私不分,没有什么界限了。”邓小平列举的腐败现象虽然是在军队中讲话的,但对当时的整风来说具有普遍性。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在集中阐述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立国之本的同时,提出要从各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搞好我们的社会风气,打击严重败坏社会风气的恶劣行为。他指出:“为了促进社会风气的进步,首先必须搞好党风,特别是党的各级领导同志要以身作则。”
1982年4月,针对经济领域犯罪活动猖獗,邓小平说:“我们自从实行对外开放和对内搞活经济两方面的政策以来,不过一两年时间,就有相当多的干部被腐蚀了。卷进经济犯罪的人不是小量的,而是大量的。”这时,他第一次提出“两手抓”的方针,即一手抓对外开放,改革和对内搞活经济的政策,一手抓坚决打击经济犯罪活动。
这年7月,邓小平在军委座谈会上再次重申我们必须坚持“两手抓”。“十二大”以后,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全面而迅速的发展,各种错误思潮和形形色色的犯罪活动也随之猖獗。邓小平十分关注对腐败现象的防范和对腐败犯罪的有力打击。为此他做了不懈地努力。
1985年9月23日,邓小平在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指出:“我们为社会主义奋斗,不但是因为社会主义一定能赶上资本主义,而且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消除资本主义和其他剥削制度必然产生的种种贪婪、腐败和不公平现象。”表明了我党对根治腐败现象的坚定信心。
1989年春夏之交,在平息政治**中,邓小平连续谈到反腐败问题,他说:“腐败的事情,一抓就能抓到重要的案件,就是我们往往下不了手。这就丧失了人心,使人们以为我们在包庇腐败。这个关我们必须要过,要兑现。是一就是一,是二就是二,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一定要取信于民。”表示了他对反腐败工作的最大决心。他还指出:“惩治腐败,至少抓抓紧一二件大案,透明度高,处理不能迟。”他把惩治腐败能否取得成效提到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高度来看待。
1992年初,88岁高龄的邓小平发表了南巡谈话。再一次强调了反腐倡廉是改革开放顺利进行的保证,原创:http://www.xiexiebang.com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绝不强调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
二、邓小平关于反腐倡廉思想特点的概述
第一,邓小平的反腐倡廉思想的历史过程是一以贯之的。从1950年一直到1992年期间,邓小平针对不同情况多次论述了反腐败的思想,这表明他对维护党的纯洁性具有高度的警惕性和战略眼光。
第二,邓小平的防腐
第四篇: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与当代价值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与当代价值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渊源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先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当以新的视角拓展毛泽东思想研究新视野,挖掘毛泽东思想理论宝库,发挥毛泽东思想的恒久魅力。20世纪中叶,在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的指引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历经艰辛,开辟了波澜壮阔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使中国社会历史发生了具有世界意义的深刻变革。毛泽东思想教育、哺育、影响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和无数中华儿女,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深深地融入我们的血液之中。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与当代价值早已载入史册,随着历史的推移、时代的变化和形势的发展,人们对毛泽东思想的认识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学术界和理论界需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对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当代价值进行深入研究。
一、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开辟伟大历史新纪元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在宏观上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从毛泽东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地位来把握,二是从毛泽东思想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历史功绩来定位。
从毛泽东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地位这一理论层面来说,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这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认识和理解:
第一,正确认识理解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从党的文献来看,对于毛泽东思想科学内涵的阐述比较严谨的有三次:其一,刘少奇在七大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正式阐述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他指出:“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之统一的思想,就是中国的共产主义,就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在目前时代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民族民主革命中之继续发展”。这些论断充分揭示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民族化的结晶。其二,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评价并论述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现在所通常采用的就是该决议。邓小平在领导这个决议的起草过程中,反复地强调这个决议的核心就是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这是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分不开的。在粉碎“四人帮”、批判“两个凡是”、经过十一届三中全会伟大历史转折的重要关头后,中国社会面临着两个课题必须回答:一是中国向何处去;二是如何科学认识和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这二者密不可分,其中关键就是如何科学认识和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这是关系到我们党兴旺发达和国家前途命运的至关重要的问题。以集体智慧,经反复斟酌修改,《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终于做出定义性的科学论断:“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这次阐述与七大时的阐述没有原则的不同,但也有很大的差别,表述中有两个创新之处:一是增添了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二是强调毛泽东思想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据此,毛泽东晚年坚持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显然不属于毛泽东思想的范畴,因为是被实践证明完全错误的理论。这就把作为科学概念的毛泽东思想同毛泽东个人晚年的错误思想区别开来,让我们能够完整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理论体系,排除了对毛泽东思想采取语录式机械式的运用、使其神圣化教条化的错误。其三,党的十五大在十一届六中全会的基础上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和评价又有两个创新之处:一是把毛泽东思想置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强调指出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了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二是把毛泽东思想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进一步指出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马列主义基本原理是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基础,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其主体是新民主主义理论。新民主主义理论是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引下,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主要是国家与革命学说、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理论以及“两个策略”和“左”派幼稚病中的思想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并创造性地丰富发展的理论结晶。其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国家与革命学说认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其实质是剥削阶级镇压被剥削阶级的机器,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宁指出:“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不弄清这个问题,便谈不上自觉地参加革命,更不用说领导革命。”所以,被剥削被压迫阶级要改变自己的政治和经济地位,就必须首先夺取政权,革命阶级只有掌握了国家政权,才有可能实现革命的最终目的。无产阶级必须坚持暴力革命原则,必须用暴力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不用暴力破坏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并用新的国家机器代替它,无产阶级革命是不可能的。”这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基本原则。其二,列宁的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理论告诉我们,被压迫民族的无产阶级革命不是一般地反对本国资产阶级,而是反对国际资产阶级压迫和本国封建主义压迫,因此,无产阶级要联合本国的资产阶级反对共同的敌人。“殖民地革命在初期并不是共产主义革命,然而,如果它从一开始就由共产主义先锋队来领导,革命群众就将逐渐获得革命经验,走上达到最终目的的正确道路。”民族殖民地问题理论明确指出了被压迫民族和殖民地、半殖民地革命的基本道路和共产党在民族民主革命中应采取的基本方针、基本策略,这些对于中国革命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特别是对党的二大影响深远,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正确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制定了最低纲领;二是通过了《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议决案》,为国共第一次合作奠定了的基础。其三,列宁“两个策略”和“左”派幼稚病中的思想理论。1905年列宁面对俄国革命的新形势强调指出:无产阶级只有积极参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同农民结成联盟,才能够掌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夺取民主革命的胜利;无产阶级在取得民主革命胜利后,应不失时机地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在民主革命阶段要与资产阶级作必要的妥协。上世纪30年代初,毛泽东第一次阅读《两个策略》、《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等著作后得到了深深的启发和教育,并把书送给彭德怀。据彭德怀回忆,1933年“接到毛主席寄给我的一本《两个策略》,上面用铅笔写着(大意):此书要在大革命时候读着,就不会犯错误”。后来党内有人犯了“左”派幼稚病,毛泽东又和彭德怀说,如果早得到这本书,我们就不会犯“左”倾冒险主义错误。
第二,正确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毛泽东最早提出来的。1938年10月,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作了题为《论新阶段》的著名报告,其中
第七部分《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深刻地指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这就在党的历史上首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和任务,并强调它是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实际上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要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中国气派代替洋八股和教条主义,以民族语言形式来表述。根据毛泽东字里行间的叙述和历史经验的实际来看,人们在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上主要取得两点共识: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观,反对教条主义;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比较特殊,主要指中国的社会性质,当年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现在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当然,还包括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经验的总结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等。用一句话概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的成果。
第三,正确理解历史性的飞跃。按哲学观点,飞跃系指量变到质变的突变过程。历史性的飞跃是把哲学的概念运用到社会科学领域,把飞跃引申到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系指解决重大历史性课题,在理论上有重大突破性跃进,用以表述毛泽东思想,更彰显出它伟大里程碑式的历史地位和恒久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历史性课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的历史课题是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因此必须解决中国革命走什么道路、这个道路怎么走的问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用以指导中国革命实践,开辟了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并在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的指引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功地解决了近代百年史上从未解决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重大历史性课题,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起点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在这之前虽有结合,但不能说是飞跃。而标志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完成则是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此后都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第一次飞跃后继续丰富和发展的问题。毛泽东也曾经提出第二次结合的思想,探索如何在落后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遗憾的是探索中没有完全取得成功,甚至出现了曲折和错误,第二次结合并没有实现。
总结这三点可以得出一个科学结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上面三点是正确理解这个结论的前提基础和思想起点。
二、毛泽东思想的当代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渊源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先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最有现实意义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武器。毛泽东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系列基本理论和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积极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渊源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先导。
从毛泽东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说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群众路线。毛泽东坚持运用并发展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在领导革命斗争中形成了群众路线。毛泽东把群众路线提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化为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如今,“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等等,都是群众路线的运用和发展,已经成为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不可须臾离开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第二,矛盾分析方法。毛泽东特别强调辩证法,并熟练运用在他的日常工作和领导革命斗争的过程中。他在总结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用中国的话语方式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大众化。毛泽东对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等的深刻阐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即矛盾的普遍性与中国社会主义实际即矛盾的特殊性有机结合的光辉典范,也是毛泽东矛盾分析方法的最佳运用。新时期“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四位一体”战略布局的实施,均衡发展、统筹发展、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等,都是对毛泽东矛盾分析方法的具体运用和发展。
第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倡导的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的集中体现,是贯穿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历史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每一个重大发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每一次巨大进步,都是坚持毛泽东奠定的党的思想路线的结果。改革创新,科学发展,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都必须始终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这一根本性的思想武器。
综上分析,我们加深了对毛泽东思想的认识,并将更加坚定地拥护毛泽东思想在我国政治中的核心地位。
第五篇:当代青年对毛泽东邓小平看法调查思想报告
当代青年对毛泽东邓小平看法调查思想报告
土木0906 罗玉200908141160不久前,我进行了一次社会调查——关于当代青年对毛泽东邓小平的看法的问卷调查。通过这次调查,知道了青少年对一代伟人的一些基本看法,但是也看到了很多问题,也许是调查本身的,也许是其他的。不过总的来说,收获也颇丰。
我们这次调查主要采取问卷的形式,调查的对象就是武汉科技大学大一学生。在调查过程中,就是感觉到同学们对那些基本问题不是很好的选择和回答,这也是我们调查的一个缺陷吧。这说明当代青少年对毛泽东邓小平等已逝去的一代伟人的了解也越来越少,他们现在所追求的东西也渐渐的和前人有所区别。因此我们的调查也应该调查其他阶段的青少年,不仅仅是学生,还有社会上的青少年,以及一些年轻的共产党员......看看他们对毛泽东和邓小平的看法,不然结果就太片面了。
从这次的调查问卷分析中,我也收获了很多。关于有关问题和选项的提出,也使自己对毛泽东邓小平有了一个更加公平公正的看法和认识。先讲讲对毛泽东的看法和评价:我觉得他最重要的功绩就是是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打败了以日本为首的帝国主义,建立了新中国,是四万万中国人民不再受压迫,独立自主,自己做自己的主人。当然,“人无完人,孰能无过”。也许在建国后的一段时间内,毛泽东是犯过一些错误,但是我们不能像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一样,全盘否定毛泽东。也许他是排挤过其他革命党人和引发了文化大革命。
但是他敢于承担自己的错误,并且为中国的近代建设特别是近代国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我认为他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至于邓小平:我认为他为中国的繁荣富强奉献了自己的一生。他虽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三起三落,但是他并没有放弃共产党,没有对她失望,反而是一心一意为新中国服务,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能奉献的力量。他提出的“一国二制”为中国的和平收复香港和澳门,建立了可能。同样也将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铺平道路。他提出的“改革开放”的理论,成为中国发展史上的转折点,是中国真正走上了告诉发展的道路。
总之,不管怎样,我们应该以一个正确公平公正的看法去对待毛泽东邓小平。我相信大家都会有一个更加好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