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的扶贫开发攻坚,努力建设美好新甘肃(合集5篇)

时间:2019-05-14 08:20: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一轮的扶贫开发攻坚,努力建设美好新甘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一轮的扶贫开发攻坚,努力建设美好新甘肃》。

第一篇:新一轮的扶贫开发攻坚,努力建设美好新甘肃

新一轮的扶贫开发攻坚,努力建设美好新甘肃(记者 苏云)作为中国最贫困省份之一的甘肃,也是中国最早开展扶贫工作的省份。自1982年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甘肃历届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经过30年坚持不懈的努力,甘肃扶贫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记者近日从甘肃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了解到甘肃省农村贫困人口由1982年的1254.42万人减少到2011年(2300元以下)837.52万人。根据《甘肃省新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核算结果》统计,农村贫困人口仍占全省农村人口的40.12%。因此甘肃省的贫困面积仍然较高。

为确保2020年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切实增强甘肃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甘肃省委,省政府从政策、资金、项目等多方面提供支持,为脱贫致富不断努力奋进。探索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扶贫工作体制机制,扶贫开发走上了科学发展的轨道。

从整村推进走向连片开发

全国首创的“群众参与式整村推进”是 甘肃扶贫开发的最大的亮点。

“十五”期间,甘肃省创造性地以行政村为单元,统一规划,整合资金,并让贫困农民自主选择扶贫项目,监督资金使用,集中解决改变生产条件、发展特色产业及改善教育、卫生设施等方

面的突出问题,达到整体推进、稳定解决温饱的目标。同时以“县

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的扶贫新模式,按照

自然环境相同,产业类型相似,基础条件共享的原则,在整片、整乡、整流域甚至整县推进谋划扶贫资源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

益,一片一片地解决问题。据统计,自整村推进走向连片开发以

来,2010年,在甘南藏族自治州,贫困人口比上年减少了20.9%,临夏减贫率达到15.4%。改变了以往单

一、零星的扶贫措施,使

扶贫工作做到投资效益最大化。

产业扶贫走出新路子

脱贫致富,最终要靠强有力的扶贫产业带动。

为了加快马铃薯产业发展,定西市政府提出的全力打造“中

国薯都”的宏伟目标,政府扶持力度不断加大,产业化经营保障

体系进一步完善。专门成立了“定西市支柱产业开发领导小组”和

“定西市马铃薯产业发展办公室”,具体负责产业发展规划、产品

开发、基地建设和技术服务等工作。土豆从脱毒种薯培育、农民

种植、鲜薯购销与贮藏到马铃薯精淀粉与变性淀粉加工,形成了

完整的产业链条和产业集群。2011年,定西市马铃薯产业总产

值达到38.2亿元。在成为“中国薯都”的同时,定西中药材从

育苗、种植、购销、贮藏、切片加工、萃取加工到保健品、化妆

品开发,也形成了全链条产业体系。并吸引了国内千金药业、扬

子江等一批知名中医药企业,分别投资中药材仓储、物流、饮片

加工和期货交易等环节。一个充满活力的“中国药都”正在加速

发展。

加强与发达地区的联系与合作

8月5日至10日,甘肃省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

三运,省委副书记、省长刘伟平率领甘肃省党政代表团远赴天津、福建和广东,展开了深入的学习考察。

8月6日上午,甘闽合作交流座谈会在福州举行。8月9日,甘肃省与深圳市签署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甘肃省与深圳市长期战

略合作框架协议》。天津对口帮扶甘肃,厦门帮扶临夏,深圳对

口援建汶川大地震中的甘肃灾区等。通过与发达地区的合作,积

极引进合作项目以及资金等,为甘肃的经济发展提供发展支持。

加强实用技术和劳动力转移培训

“一次培训,长期受益;一人培训,全家脱贫”。在“十二

五”期间,甘肃省将整合培训经费和资源,把短期培训和中长期

培训结合起来,力争用两年时间在58个贫困县实现贫困家庭劳

动力技能培训全覆盖。使每一个有受训意愿的贫困户劳动者都能

得到免费培训,使受训的劳动者都能得到职业技能鉴定证书和学

历证书,使取得证书的每个劳动者都能掌握一门致富技能。

同时,甘肃省还将实现贫困家庭劳动力输出全覆盖,通过健

全劳务输出服务体系,打响甘肃劳务品牌,扩大劳务输出规模。

攻坚冲锋号已经吹响,扶贫开发的强大合力正在陇原大地迸发。我们期待,在甘肃各族人民的不懈努力下,将展现一个全新、美丽的新甘肃,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

第二篇:采取新对策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

采取新对策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

冯世民 伍克珍 陈量文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明确提出:“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更有效的举措,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近期,围绕如何贯彻落实好这一精神,扎实推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的目标,进行了一些调查和思考,形成粗浅看法,对于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加大工作力度,提升扶贫开发质量和水平,确保如期完成新十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目标任务并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现实意义。

一、正确认识扶贫开发面临的新形势

当前扶贫开发步入了历史发展的最佳时期。一是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贫困地区的发展,始终把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胡锦涛总书记在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继续大力推进扶贫开发,巩固扶贫成果,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要认真落实扶贫纲要,加大扶贫工作力度,增加扶贫投入,着力改善重点贫困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扶贫开发成效。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把解决贫困地区群众的安居温饱问题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来抓,把加快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作为全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内容。坚持把扶贫开发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摆到重要位置;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救济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转变;坚持从治本入手,治穷先治愚;坚持项目进村入户,集中力量抓突破;坚持全社会发动,形成扶贫攻坚的整体合力,团结和带领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解决了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二是扶贫开发取得了巨大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贫困人口减少逐步加快。

2、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继续改善。

3、贫困地区农民收入明显增加。

4、贫困地区整体经济水平有所提高。

5、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三是扶贫开发积累了宝贵经验。

1、全面实施强农惠农政策。

2、较大幅度增加扶贫投入。

3、全力推进重点工作。

4、不断完善工作机制。

5、广泛动员社会参与。

6、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四是扶贫队伍能力水平不断提高。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扶贫开发的各项任务,着力在五个方面工作得到提高。一是坚持认识到位、思想统一。二是坚持振奋精神、奋发有为。三是坚持步调一致、形成合力。四是坚持转变作风、真抓实干。五是坚持廉洁从政、秉公用权。造就了政治坚定,业务精通,清正廉洁,作风优良的扶贫队伍。但是扶贫开发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考验。一是扶贫对象规模仍然庞大。根据各地统计,建档立卡实际需要扶持的工作对象在14.9万人左右。消除贫困的难度加大。

1、目前的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生产生活条件更差的地区。

2、劳动力素质偏低。

3、贫困农户家计薄弱。而刚刚越过温饱线的低收入家庭如遇到灾害、市场风险和家庭变故时就会返贫,同时贫困群体的弱势地位突出,贫困地区的粮食安全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二是相对贫困问题日益凸现。

1、贫困人口规模仍然较大。

2、致贫返贫因素仍然较大。

3、相对贫困日益突出。

4、在新的发展阶段,贫困的流动性问题需引起关注。

5、人民群众对新阶段的新期盼。三是连片贫困地区发展滞后。全县贫困人口大多集中在高寒山区,尤其是三区、四区、五区的乡镇最为突出。其共同特征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自然条件差、生产手段落后、粮食产量低、生活能源短缺、收入来源单

一、就业机会少、信息闭塞、农民文化素质不高及资源开发困难,脱贫解困艰难等。因此,解决好连片贫困地区的发展是解决全县贫困问题的重要内容。四是片区以外的贫困问题仍然突出。

1、基础设施较差,经济结构单一。

2、农业抗灾能力弱。

3、发展能力较慢。

4、致贫原因复杂。

5、农民素质欠缺。

6、城乡发展差距大。

7、经济文化落后。

二、准确把握扶贫开发呈现的新特点

(一)工作任务发生了新的变化。贫困农民的生存和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扶贫开发的任务以由过去解决温饱为主转变为稳定解决温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一是工作对象由特困人口到低收入贫困人口的变化。随着特困人口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特困人口已逐步进入低收入贫困人口的范围内,扶贫对象也随之进入以低收入贫困人口为重点对象。二是贫困人口的贫困标准发生了变化。扶贫开发以特困人口为重点,今后扶贫对象以低收入贫困人口为重点,对象转换由此带来数量的变化。按照新阶段国家确定的贫困标准。三是扶贫目标由解决温饱问题到为实现小康创造条件的变化。四是扶贫内容由单纯的经济发展到经济和社会统筹发展的变化。五是扶贫方式由以户为单元到整村推进的变化。

(二)工作思路发生了新的变化。随着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的深入开展,扶贫开发步入了开发扶贫与生活救助两轮驱动的新阶段。一是在扶持对象上,过去主要瞄准绝对贫困人口,同时关注低收入人口,现在对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二是在制度安排上,过去主要地开发式扶贫,现在全面建立农村低保制度,不断完善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的社会救助体系,实行开发扶贫和生活救助“两轮驱动”;三是在主要任务上,过去专项扶贫工作范围比较宽泛,随着大扶贫格局的开发有成,现在专项扶贫的主要任务是提高贫困人口综合素质和发展能力,更要强调瞄准贫困户。

(三)工作对象发生了新的变化。过去是1196元以下的贫困人口为扶持对象,而现在是2300元以下有劳动能力的农村贫困人口作为扶贫对象。特别是扶贫对象的分布情况发生了较大变化。我县的贫困县绝大部分是分布在高寒山区的汀坪乡、五团镇、白毛坪乡、丹口镇、兰蓉乡等,基本呈现集中分布的状态。

1、生态脆弱型集中连片贫困乡镇。

2、生存条件待改善型连片贫困乡镇。

(四)工作重点发生了新的变化。中央明确要求,要把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作为扶贫开发的主战场。在我县主要集中于高寒山区。一是深入调查研究,全面把握宏观环境对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影响。二是适应拉动内需政策,增加扶贫开发投入。三是利用良好金融环境,为贫困地区企业和贫困农户发展提供信贷支持。四是努力增加贫困农户受益的机会。要结合整村推进、移民扶贫、灾后恢复重建和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优先安排返乡农民工就业。五是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为基础,坚持开发和保护相互促进,全面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六是实行整体推进和县经济工作六个重点突破相结合,提高扶贫开发的综合效益。

三、扎实推进扶贫开发的新举措

针对当前扶贫开发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特点,必须因时而异,及时调整扶贫思路的对策,统筹扶贫开发全力抓好片区、重点贫困村的基础、产业、劳务、组织和扶贫对象户等帮扶工作,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加强基础建设突出抓好特色产业,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形成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实施,全面完成新十年扶贫纲要确定的目标和任务。

(一)突出重点,举全县之力打好扶贫攻坚战。目前既是扶贫开发工作形势最好的时期,也是对扶贫工作要求高,任务更重的时期。一是认真摸清底数,找准致贫原因。

1、贫困人口规模依然庞大,返贫面临新的压力。

2、发展严重不平衡,连片特困地区的矛盾更加突出。

3、自然灾害威胁严重,防灾抗灾能力不足。

4、收入差距仍在扩大,相对贫困现象凸显。

5、生存环境恶劣,基础设施落后,社会形态特殊,公共服务欠缺,贫困人口比例大。二是全面理清思路,科学制定规划。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完善国家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实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按照新的扶贫标准,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突出重点、创新机制,充分发挥行业扶贫作用,继续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事业,积极开展反贫困领域经验交流。促进扶贫开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实现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协调发展,同时要把缩小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一并纳入扶贫开发的工作范畴,以便整合政府现有相关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同时,做实新十年扶贫规划。

1、整合各类项目资源,启动新十年整村推进。2加大产业扶贫力度,促进贫困群众增产增收。

3、组织开展扶贫培训,提高贫困农民自我发展能力。

4、做好集中连片综合开发,不断提高扶贫开发水平。

5、做实“两项制度衔接,积极探索扶贫到户。

6、着力构建“大扶贫”工作格局。加快发展内在活力和内生动力,千万百计在产业开发,人才开发,农民增收、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支持。

7、围绕“两个提高”(提高扶贫标准,提高扶贫开发水平)开展工作,全面完成“七大任务”(整村推进、移民扶贫、雨露计划、产业扶贫、连片开发、保障扶贫、建设扶贫),有效破解了“一个难题”(“一体化”同步推进),实现“两个目标”(解决绝对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

8、围绕城步扶贫规划,要千方百计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在资金、项目、技术扶贫投入上向国家争取更多的支持。三是出台特殊政策,扶持区域发展。

1、研究制定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及配套法规政策的保障机制。

2、制定特殊的教育优惠政策。

3、完善扶持支柱产业发展政策。

4、出台提高特困民族县发展资金额度政策。

5、加大民生项目建设和补助标准等。

(二)全面统筹,认真抓好片区以外重点县和面上贫困乡镇的扶贫开发工作。片区以外贫困问题依然不容忽视。一要纳入总体规划。主要在改善生产条件:基本农田建设,水利建设,生态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二要落实扶持政策。

1、落实配套资金减免政策。

2、落实倾斜扶持发展政策。

3、落实帮助培养人才政策。

4、落实财政转移支付特殊扶持政策。三是安排专项资金。主要在整村推进、产业扶贫、劳动力转移培训、特殊困难群体、集中集中连片开发、易地搬迁。

(三)科学部署,以整村推进为平台重点抓好贫困村的扶贫工作。一是加快以“三个确保”为主的整村推进步伐。人口较少民族聚居贫困村要全部安排。财政扶贫资金要继续向“三个确保”贫困村倾斜。二是发展防灾避灾产业。打破贫困地区传统农业,适当加大设施农业的投入比例,同时,扶持贫困地区龙头企业,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提高贫困地区产业化组织程度,三是加大“雨露计划”力度,安排一部分资金用于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产业发展。解决一些返乡农民工的实际问题。四是积极稳妥地推进移民扶贫。五是开展贫困村综合治理试点。六是突出抓好组织保障,着力提高贫困村发展能力。

(四)扶贫到户,努力提高扶贫项目和扶贫资金的入户率。一是以两项制度有效衔接为载体,通过项目建设进一步加大对扶贫对象户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投入力度,推进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两项制定衔接,瞄准贫困人口,全面实施扶贫开发政策,继续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把促进农村贫困人口增收放在重要位置加大整村推进力度。二是以改善和保障民生为基础,进一步协调相关部门使各强农惠农政策向扶贫对象户倾斜。

1、强化特惠政策,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

2、实施板块开发,集中解决特殊连片贫困地区落后面貌。

3、突出素质建设,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

4、重视产业扶持帮助贫困人口建立稳定收入来源。

5、实行异地开发,帮助贫困群众告别恶劣生存环境。

6、围绕城乡统筹,完善贫困地区社会保障机制。三是以瞄准对象为核心,集中帮助扶贫对象户实施一批短平快的致富项目。结合资源优势及产业发展实际,认真做好农民致富增收的主导产业,加快奶业、菜业、竹木业、养殖业,果蔬种植、苗圊培育、优质稻种植等产业扶持力度,增强产业发展能力。

(五)创新机制,努力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新格局。一是要整合政策扶贫力量。要按照“资金渠道不变,基本投向不变,统筹捆绑使用”的原则,将财政扶贫资金和发改、水利、农业、交通等涉农政策、项目、资金进行捆绑,按计划和规划集中投入到农民脱贫奔小康大业上来,切实解决好农村现实而紧迫的民生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二是要整合企业扶贫力量。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扶贫作用,搞好政策对接和信息沟通,通过招商引资,广泛吸纳企业资本投资扶贫开发,鼓励支持企业参与扶贫开发,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及各类社会中介组织参与扶贫帮困活动,进一步拓宽扶贫渠道。三是要整合社会扶贫力量。通过社会参与、多元投入等办法,大力发动社会力量投身扶贫开发,充分利用扶贫的政策优势,实施银企互动、企农互动,构建“政策引导、企业参与、社会支持”的“三位一体”的全方面扶贫新格局,同时专项扶贫要重点扶持贫困乡村产业发展,提高贫困农户收入水平;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要重点解决贫困乡村环境改善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基本素质。使贫困人口生产有基础,生活有保障,发展有潜力,实现统筹解决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等实际问题,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精神,坚决打好连片特困地区城步扶贫攻坚战,让苗乡贫困群众早日步入全面小康。

第三篇:整合资源连片推进努力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

整合资源 连片推进 努力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

中共洋县县委 洋县人民政府

洋县属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新阶段扶贫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在省、市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我们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3.8亿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1.08亿元,建设扶贫重点村160个,实施扶贫移民搬迁1831户,累计脱贫11.32万人,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从955元增长到2300元,年均增长12.6%。扶贫重点村建设、移民搬迁工作多次受到省、市表彰,我县阳光村被国务院扶贫办授予全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先进村。

具体工作中,我们始终把扶贫开发作为农村工作的主抓手,上升到党政“一把手”工程和“帽子”工程,建立了严格的目标责任制和项目推进制,围绕消除贫困、改善民生、推动发展目标,坚持“三优先、两整合、三同步”,积极推进板块化开发。一是坚持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项目、强农惠农政策优先向扶贫重点村投放。近年来,我们累计在160个扶贫重点村新建改造道路1200公里,实施安全饮水项目134个、一建三改7650户,危房改造3340户,按照一村一品的发展模式,建成以设施蔬菜、生猪养殖、食用菌生产、烤烟种植、“农家乐”为主“一村一品”示范村105个,发展区域优势产业带22个,打牢了脱贫致富的基础。二是突出项目、资金整合。组建了涉农项目资金整合管理办公室,年初根据扶贫重点村建设的实际需要,整合所有涉农项目,直接切块下达到村,统一组织实施,十年累计整合涉农项目资金1.7亿元,投放扶贫贴息贷款3.2亿元,形成了集中力量扶贫攻坚的工作格局。三是坚持基础条件改善、文明生活方式培育和致富产业扶持同步实施。既“输血”,又“造血”,开展全方位扶贫,不仅改善了贫困村的环境面貌,养成了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而且培育并壮大了一批带动农民增收快的特色产业,全县没有出现整体返贫现象。

《新十年扶贫开发纲要》和省委、省政府的《实施意见》是做好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的行动纲领,中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发出了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的集结号和动员令,我县作为秦巴山区集中连片扶贫攻坚项目县。我们一定严格按照中省市的要求和决策部署,抢抓发展机遇,提早精心谋划,聚合各种资源,创新推进机制,力求“四个突破”,争取早日脱贫摘帽。

一、在构筑“三位一体”的扶贫开发新举措上求突破。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思路,统筹县域经济发展,把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作为根本任务,结合县域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发展方向,坚持扶贫开发和最低生活保障“两轮驱动”,以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加快新农村建设;以项目支撑和产业开发,提高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以移民搬迁、创业技能培训等途径,推动有条件农民进城落户,拓宽贫困人口在非农领域的增收空间。

二、在贫困地区新村建设上求突破。紧抓陕南移民搬迁契机,采取集镇集中安置、建设移民新村、旧村庄改造等多种途径和“统规统建”的方式,加紧规划建设一批移民新村,推进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和小集镇发展,确保每年至少实现千户万人搬迁目标。大力推进农村清洁工程,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加快庭院绿化、沼气池及污水处理、垃圾收集站点等人居环境配套建设,推进村内道路、安全饮水、社会事业、商业网点等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建立村级公共服务中心,提升综合服务保障能力。抓好革命老区整村推进项目,推进老区连片开发。

三、在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上求突破。我们将围绕脱贫增收这个核心,按照扶贫资金向贫困村投放、扶持政策向贫困村倾斜、产业布局向贫困村集中的原则,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基地、产业园区和标准化示范园,增强贫困村解困内生动力。进一步完善扶贫到村到户机制,采取小额扶贫贷款贴息、财政直补、建立互助资金等方式,坚持“一户一策”和定向帮扶,大力实施“十万贫困户增收工程”,增加贫困群众收入、提高贫困家庭自我造血功能。

四、在扶贫资源整合上求突破。建立扶贫开发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和最严格的责任追究制,落实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增长机制和专户、专帐、专人管理,坚持新增财力主要用于扶贫开发,拓宽涉农项目资金整合渠道,完善集中投放机制,确保各类资源向最困难的区域、最困难的人群倾斜,使贫困群体优先受益。最大程度调动群众主体作用,引导贫困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依靠群众力量办成群众受益的事。进一步抓好“两联一包”定点扶贫及“千企千村”扶助行动协调服务,深化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包村扶贫工作,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全面加快脱贫步伐。

我们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全面深入贯彻中、省新十年扶贫开发的决策部署,虚心学习借鉴兄弟县区的好经验、好做法,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完善机制,创新举措,扎扎实实做好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努力为党和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第四篇:共圆中国梦建设新甘肃武威稿件

武威——坚持传承弘扬和创新发展相结合, 不断加快特色文化市建设步伐

近三年来,武威市把建设特色文化市作为实施城乡融合、工业强市、生态立市三大战略的重要支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加快文化服务惠民,加强文艺精品打造,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不断夯实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武威项目区发展基础,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公共文化事业成效显著

武威市从加快城乡文化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功能、满足群众需求出发,以加快文化建设为突破口,不断加大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力度,规划建设了市影剧院、体育馆、图书馆等文化基础设施;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93个;建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4个,村级服务点建设项目1114个;完成了1421个行政村、自然村和农(林场)农家书屋建设任务;实施了15万户的“户户通”工程和15.1万户的“村村通”工程;实施了“2123”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实现了全市每个村每月放映1场公益电影的目标;市、区(县)9个文化馆、图书馆,9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实现免费开放。市文化馆、凉州区文化馆2011年被评定为二级文化馆,民勤县文化馆、古浪县文化馆、天祝县文化馆 1 被评定为三级文化馆。全市初步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设施网络,使城乡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建设带来的成果。群众文化活动发展迅速,自发形成了以社区、广场、农村大院为载体的群众文化组织。凉州区四坝镇被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凉州区张义镇、清源镇被评为“甘肃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凉州区四坝镇北仓村等3个文化大院被命名为“全省先进农民文化大院”。

二、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下发了《武威市“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出台了《中共武威市委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特色文化市建设的实施意见》、《武威市文化提升行动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成立了文化建设协调推进领导小组,设立了文化产业改革发展专项资金,为加快推进全市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和保障。加大招商引资工作,把文化产业招商引资纳入全市大盘子中,成立了市文化产业招商引资领导小组,统一安排,统一部署,采取以会招商、以商招商等多种形式开展文化产业招商引资。仅2012年,全市通过兰洽会、第八届深圳文博会、首届国际文化产业大会暨第五届省文博会等活动,共签约重点文化产业项目10项,签约金额33.72亿元。截止目前,我市累计投资30多亿元,完成了神州荒漠野生动物园、沙漠公园、凉州植物园、苏武山景区、马路滩沙漠生 2 态旅游区、天祝三峡等景区扩规提升,开发新建了天乙生态园等旅游景区,签约落地了天马文化产业园摩天轮主题公园、武威宝林包装股份有限公司彩印包装生产线、武威重离子治疗肿瘤中心暨荣华颐养园、莫高国际生态酒堡等一批重点文化产业建设项目。天马文化产业园区被定为甘肃省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重点园区,武威沙漠公园、千乡万才科技(武威)有限公司被定为全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园区)。宝林包装股份有限公司、华文印刷有限责任公司、澳华建筑规划设计有限责任公司等8家公司进入甘肃省100家骨干文化企业,千乡万才科技(武威)有限公司进入甘肃省民营文化企业30强。社会资本投资兴办文化产业热情进一步高涨,由民间发起成立了武威盛世中鼎文化投资有限公司、西凉文化艺术研究中心、民间造型艺术研究院等一批文化传媒公司、文化艺术创作团体,全市初步形成了以文化旅游、出版印刷为龙头,文化娱乐业、艺术表演业、音像业、网络文化业、文物复仿制业、艺术培训业、动漫游戏9个产业体系,法人单位260家,资产总额8.72亿元,文化从业人员4359人,文化产业增加值3.06亿元,较上年增长28.3%。

三、文艺精品创作成果丰硕

深入实施文艺精品创演工程,文艺创作取得丰硕成果,重点创作了大型歌舞《西凉乐舞》、《梦幻西凉》、《盛世欢歌》、《建设和谐大家园》、《永远跟党走》等一批有影响力的文艺作品。由我 3 市编排的舞蹈《拎着马扎听贤孝》荣获2011年在韩国举办的“世界中老年音乐、舞蹈、服饰风采大奖赛”最高奖。由天马艺术剧院创排的《凉州会盟》荣获第五届甘肃省敦煌文艺奖三等奖,《暮色西凉》荣获2009年全省新创剧目调演中剧目、表演、编剧、导演、舞美等12个项目的28个奖项。根据我市作家许开祯长篇小说《凉州往事》改编的37集电视连续剧《光荣大地》于2013年年初,在央视一套和北京电视台播出。相继选送了近百幅优秀作品参加全国、全省各类书画比赛和展览并屡获殊荣,有力地提高了武威书画界在全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举办了中国〃河西走廊第三届有机葡萄美酒节暨中国葡萄酒城首届葡萄酒节。三年来,组织开展了“千台大戏送农村”和民间文艺大赛等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活动,举办较大型群众文化活动460多场次,送文化下乡活动2000多场次,丰富了城乡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升了武威文化软实力。

四、文化遗产保护卓有成效

坚持把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放在首位,全面落实文物安全工作责任制,加强重点文物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先后组织实施文庙、雷台、天梯山、白塔寺、瑞安堡、长城遗址等一批重点文物保护维修项目;实施文化广场、钟鼓楼、罗什寺历史文化街区等改扩建项目;建成西夏博物馆、雷台汉文化博物馆、古浪县烈士陵园纪念馆、民勤县防沙治沙纪念馆等13个博物馆、纪念馆; 4 雷台汉文化博物馆陈列布展工程在全省博物馆陈列精品展中荣获最佳内容设计奖;投资1.5亿元的武威市博物馆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天祝县博物馆建设工程即将完工;完成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和长城资源调查工作。目前,我市拥有可移动文物点为1029处,馆藏文物4.9万多件,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6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稳步推进。凉州贤孝、凉州宝卷、武威攻鼓子等5项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人5名;22项进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人13名。每年举办民族民间文艺大奖赛,充分展示了我市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魅力。

五、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有关精神,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成了武威天马剧院有限公司国有院团转企改制工作。加快文化事业单位内部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三项制度改革,实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分配,按照“用人不养人”的要求,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激发单位内部活力,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工作积极性。完成了文化、广播电视电影和新闻出版职能合并工作,组建成立了市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局。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实行局台分离,成立了武威市广播电视台和市、区(县)广电网络分公司,并全省率先完成广播电视有线网络整合任务。加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力量,成立了市、县两级文化市场综合执法 5 机构,人员配备基本到位。规范市级行政许可审批工作,成立了行政审批科。

六、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武威项目区建设强力推进 结合我市实际,根据省上《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总体方案》要求,建立了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武威项目区项目库,规划储备文化项目130个,确定战略性文化产业项目5个,总投资168.5亿元。制订了《关于推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武威项目区建设的实施方案》,提出了武威项目区建设的总体思路、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总体方案》中,我市天梯山石窟、白塔寺遗址、武威文庙、鸠摩罗什寺列入重点文物项目;长城抢险加固工程列入大遗址保护项目;凉州贤孝、攻鼓子、武威宝卷、华锐藏族民歌、土族格萨尔和27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项目;古凉州、古浪大靖镇列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项目;武威文庙馆藏藏文大藏经列入古籍整理出版项目;古浪战役纪念馆列入红色旅游景区保护建设项目;五凉文化、西夏学被确定为全省重点文化品牌打造;武威天马文化产业园被列入全省重点文化产业建设项目。武威磨咀子和五坝山墓群、旱滩坡墓群、西宁王和高昌王墓3处古墓葬,海藏寺、圣容寺2处古建筑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凉州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建设项目被列入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项目;乡镇综合文化站公共电子阅览室 6 列入2013年建设计划。

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武威项目区建设主要思路 下一步,将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为平台,重点做好“五区”(以凉州为重点的历史文化区,以石羊河流域为重点的生态文化区,以天祝为重点的少数民族文化区,以古浪为重点的红色文化区,以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为重点的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和“十三板块”(文物保护、大遗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利用、民族文化传承、古籍整理出版、红色文化弘扬、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品牌打造、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节庆赛事会展举办)项目建设,全力推进武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加快公共文化事业建设,完成博物馆、影剧院、图书馆等重点文化工程建设,大力实施广播电视户户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公共电子阅览室、农村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工程,按照市级—县级—组团级—基本单元级(乡镇、村)的层级布局,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目标。做大做强文化产业,以天马文化产业园为重点,带动西夏文化产业园、凉州文化旅游产业基地、民勤沙井文化产业基地、古浪千乡万才动漫文化产业基地、天祝三峡民族民俗文化旅游基地建设,推出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文化产业园区,培育一批骨干文化企业,力争到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以上,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加快精品文艺创演,创作一批富有时代精神和地方特色的文艺作品,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着力 推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充分挖掘武威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加强武威文庙、雷台汉墓、鸠摩罗什寺、海藏寺、长城遗址等文物保护工程建设。做好凉州城、大靖镇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利用,实施雷台、文庙、罗什寺、古钟楼四大历史文化街区建设。推进凉州攻鼓子、贤孝等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发展。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培养文学艺术、文艺演艺、文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人才,打造一支理论功底深厚、专业能力精湛、产业管理水平一流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第五篇:以林富农建设美好新龙泉

以林富农建设美好新龙泉

——访浙江省龙泉市林业局局长张长山

2010年,是浙江省龙泉市林业发展史上不平凡的一年。说林业改革,龙泉为全国贡献了‚林保姆‛、成功举办全国金融支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林业发展现场会,被国家林业局授予‚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验示范基地‛称号;说身边增绿,龙泉市2007年启动的森林城市创建活动,2009年底顺利通过省级验收,成为丽水市首个‚浙江森林城市‛;说产业发展,龙泉市2006 年被列入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项目的竹产业提升工程,2010年通过国家验收。龙泉市林业局局长张长山说,2010年是龙泉市林业改革、林业事业和产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一年。龙泉林业部门认真落实市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努力把龙泉林业建设成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重局、三农增收的强局、社会稳定的大局、班子和队伍建设的好局。

‚把龙泉林业建设成为重局、强局、大局、好局,是龙泉市委再创美好龙泉的战略举措,是推进龙泉林业科学发展的着力点,促进农民以林增收致富和农村发展的出发点。‛张长山说,改革激发了龙泉林业的创新活力。改革旗舰重塑龙泉林业新形象

龙泉市位于浙江省西南部浙闽边界,是著名的青瓷之 1

都、宝剑之邦、世界香菇生产发源地和‚中华灵芝第一乡‛,是浙江省最大的林区县(市)、南方重点林区县(市)之一,林业用地398.5万亩,林木蓄积量1456万立方米,植物种类1800多种,木材年产量25万立方米,4项指标均居浙江省之冠,森林覆盖率达84.2%,素有‚浙江林海‛之称。

‚有为才有位,要想林业在地方取得更高的地位,必须要有所作为。‛张长山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2005年6月,由乡镇党委书记调任市林业局长,张长山拨开困扰龙泉林业的‚两危‛困境,迎面看到的是在全国铺开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作为重点林区市,龙泉市自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历经林业‚三定‛、完善林业生产责任制、山林延包3个阶段,基本完成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任务。在全国启动林权制度改革之际,龙泉市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部署,着手开展林权配套改革。2007年成立了林权管理中心,建立了‚三中心一机构‛,出台相关政策。龙泉市建立了17个林改服务点,发放林权证5.1万份,森林资源流转80.2万亩,公开拍卖林木资源价值2373万多元,林权变更登记1179起,林地规模经营面积达到64万亩;发放林权抵押贷款4.7亿元,建立林业专业合作社26家,涌现出以托管山林为主业的‚林保姆‛280多家。

龙泉在林权流转、林权抵押贷款、资源公开拍卖、合作

组织建设等关键环节的积极探索和经验总结,受到了全国关注。2009年4月28日,由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银监会、保监会、国家林业局5部门联合召开的全国金融支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林业发展现场会在龙泉召开。龙泉市林保姆、林业合作组织的经验被列入全国林改百例典型材料,并被列入联合国粮农组织支持中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项目。国家林业局农村林业改革发展司授予龙泉市‚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验示范基地‛称号,成为全国首个林改试验示范基地。

以林富农资源优势创特色产业

‚龙泉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市,长期以来,林业是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是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林业发展的好与坏、快与慢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张长山说,龙泉的实际情况决定了必须加快林业改革发展,实施以林富农发展战略。

龙泉市是浙江省第二大毛竹主产区,拥有竹林55万亩。2006年,在开展毛竹林试点培育取得成效后,一份加快毛竹产业发展的报告呈送到了市委、市政府领导手中。在林业部门的强力推动下,2007年,在龙泉市十二次党代会和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上,确立了以林富农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竹产业倍增计划,林业建设纳入龙泉地方经济发展战略中。

5年来,龙泉市先后筹集3400多万元开展了竹林基础设施建设、低产低效竹林改造、示范网络建设、万人培训科技

入户四大工程,完成竹林机耕路建设近1800公里、桥梁500余座,改造低产低效林20万亩,建成7个竹产业发展示范乡镇、18个竹产业发展示范村、423个毛竹高效经营示范点,举办各种竹林丰产高效技术培训400多期,参加人数超过3万人次。

龙泉毛竹大资源做成了大产业,得到了大发展,产生了大效益。2010年,全市实现竹产业产值10.75亿元,比2005年增长68%,林农竹产业一产人均收入1552元,占农民总收入的25%,比2005年增加76%。

身边增绿创森林城市促全民林业

张长山认为,龙泉在浙江属经济欠发达地区,林业的发展必须紧紧依靠凝聚社会力量,向全社会办林业转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龙泉市创建森林城市,正是促成这一转变的机遇。

龙泉市是浙江省继临安之后第二批申报创建国家级、省级森林城市的县(市)。2007年以来,由林业牵头,先后组织开展了三沿三山绿化行动、冬季绿化大行动、绿城大行动、春绿大行动等一系列活动,形成了‚千家万户绿庭院、人人齐唱创森歌‛的良好氛围。4年来,龙泉市初步建成三沿三山绿化美化彩化和路网、水网景观林成带成林成景的城市绿化网络系统,基本实现了‚让龙泉融入森林 让森林拥抱龙泉‛的目标。部门联动、全民发动、全社会参与绿化创

建。2009年12月,龙泉市创建森林城市建设通过了浙江省创建森林城市检查验收组验收,成为丽水市首个‚浙江森林城市‛。市委书记赵建林赴国家林业局汇报国家森林城市工作,我市创森工作得到国家林业局党组成员、纪检组长陈述贤的充分肯定,为创建国家级森林城市打下了扎实基础。

5年多来,龙泉林业企业退休人员养老统筹等历史遗留问题基本得到解决,森林消防指挥中心落成并投入使用,兴林工业孵化基地建设项目成功引资100万美元,出版了《龙泉市林业志》、《浙江龙泉古树名木》。龙泉林业在国家、省内赢得了荣誉,张长山也荣获浙江省延长山林承包期工作先进个人、浙江省绿化奖章、丽水市2008年抗击雨雪冰冻灾害先进个人、龙泉市优秀党员等荣誉称号,并当选浙江省政协委员。

‚成绩属于过去,龙泉林业发展势头虽然良好,但是林业产值总量偏低,林业产业发展还需要加速,林业生态建设任重道远。‛张长山说,龙泉林业将继续坚持构建绿色屏障、增强富民能力、再创辉煌林业的总体要求,充分发挥潜在优势,深化林权改革,激活林业生产要素,建设山绿、林活、民富的美好龙泉。

作者简介:

姓名:张长山 性别:男 籍贯:浙江省龙泉市出生年月:1 9 6 2年9月政治面貌:中共党员 毕业院校:浙江农林大学

曾任职:

(1)l 9 8 4年7月至1 9 8 7年1月,浙江省龙泉市屏南镇林业站,任林业组长;

(2)1 9 8 7年2月至1 9 8 9年6月,浙江省龙泉市八都区林业站,任副站长;

(3)1 9 8 9年7月至1 9 9 3年8月,浙江省龙泉市营林公司,任副经理;

(4)1 9 9 3年9月至1 9 9 6年3月,浙江省龙泉市林业工作总站,任副站长;

(5)1 9 9 6年4月至l 9 9 8年1 0月,浙江省龙泉市宝溪乡人民政府,任乡长助理;

(6)1 9 9 8年1 1月至2 0 0 5年5月,浙江省龙泉市安仁镇人民政府,任镇长、书记;

现任职:2005年6月至今,任浙江省龙泉市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兼森林公安分局教导员。

联系地址:浙江省龙泉市林业局

邮编:323700

下载新一轮的扶贫开发攻坚,努力建设美好新甘肃(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一轮的扶贫开发攻坚,努力建设美好新甘肃(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