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力资源管理基础--成功源于科学的激励方法
人力资源管理基础
——案例分析
指导老师:张明洲
班级:连锁经营管理091
1组员:李铃兰 12号黄金萍 15号
刘媛青 24号苏荣楷 16号
刘仁文 29号陈贵雄 33号
2011年6月1日星期三
案例分析——成功源于科学的激励方法
思考题
请结合有关激励理论,试分析巴斯夫公司的5项激励原则所起的作用。
分析
本案例中主要体现的是内容型激励理论,内容型激励理论主要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奥尔德佛的ERG理论、麦克莱尔的成就需要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本案例主要从两个理论来分析,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奥尔德佛的ERG理论。
(1)从巴斯夫公司的第一个原则来看,主要体现了马斯
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尊重需要和奥尔德佛的ERG理论的相互关系的需要,巴夫斯公司采取的4种方法使
每一位员工的人格受到尊重,从而激发其内心的感
激之情。
(2)第二个原则,论功行赏也是体现了马斯洛需要层次
理论的尊重需要和奥尔德佛的ERG理论的相互关系的需要,通常关注尊重需要的管理者通过公开奖励
以承认其工作业绩等方式来激励员工。巴斯夫公司
认为,一个公平的薪酬制度是高度激励职工的先决
条件,工作表现好,报酬就、也就越高。除此之外,还根据员工表现提供不同福利。通过这种方式能调
动员工工作的参与性与积极性,激发了员工的工作
热情,这不仅达到了物质激励,而且使员工无形中
增添了金钱无法替代的精神力量。
(3)第三个原则体现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自我实
现需要和奥尔德佛的ERG理论的成长发展的需要。
巴斯夫公司通过提供广泛的训练计划和升职的可能
途径的资料让员工在事业上有所成就,不断发展、完善自己,使员工增强自我激励能力,对公司产生
信任感,从而增强整个团队的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
(4)第四个原则主要体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安全
需要和奥尔德佛的ERG理论的生存需要。以不断改
善工作环境和安全条件,使员工每天都能有好的心
情,使员工有一种安全感,这样员工才会认真的投
入工作,把每件事做好。
(5)第五项原则体现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尊重需
要和奥尔德佛的ERG理论的相互关系的需要。巴斯
夫公司实行抱合作态度的领导方法,使员工更积极
地投入工作和参与决策,从而达到更高生产率,激
励员工。
第二篇: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方法探讨[范文]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方法探讨。
如何有效激励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是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问题,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管理效率和管理效果。根据当前我国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的特点和管理现状,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激励:
(一)健全薪酬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为公共部门的人员激励奠定物质基础。物质基础是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如果缺乏以物质基础为后盾而大谈如何进行有效激励都是不现实的,其所实施的激励方法所产生的效果也不具有长远的现实意义。具体到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这个具体也不例外。要对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进行有效激励,首先就要健全薪酬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使公共部门的工作人员在物质条件得到基本满足的情况下进行有效工作。就我国当前公共部门的工作人员的薪酬和社会保障来说,制度是很不健全的。一方面人员的薪酬水平比较低,几乎很难以对其产生激励作用,另一方面隐形薪酬的模糊化,导致不同部门的工作人员收入差距较大。同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权钱交易、滋生腐败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直接导致公共部门产出效率低下,社会现象收到严重损害。所以,对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的有效激励必须建立在物质保障基础上,建立健全的薪酬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
(二)进行有效的精神激励。这里讲的精神激励主要是指通过公共组织授予各种荣誉称号和在公共部门体系树立榜样,使工作人员在心理上和精神上有一种满足感和不断自我发展的需求。我们应重视物质激励,但更应重视精神激励的作用。根据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人是有被尊重的需要要求的,这种需要既包括自我尊重方面,如独立、自由、自信、成就等,也包括社会尊重方面,如名誉、地位、社会认可、被他人尊敬等等。向工作人员授予荣誉称号,在组织中树立榜样,既是公共组织对其工作成果的认可,同时也能满足其社会尊重的需要。让其在需求得到满足的基础上产生更高的需求,从而产生自我激励。人们在满足了基本的物质需求以后,精神上的需求就变得
更为迫切,此时在精神方面的激励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正因如此,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中极为重视精神激励因素。在进行对公共部门人员激励是也应抓住精神激励这一重要激励因素。
(三)健全公共部门的绩效管理制度。绩效管理就是指通过对组织成员的工作行为和工作结果进行评估,依据评估结果展开惩罚、培训与开发等一系列活动的全过程。将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比较,我们不难发现公共部门内部缺一种竞争机制,或者说竞争的激烈程度没有私人部门高,这就必然导致一部分公共部门的工作人员的潜能未得到有效的刺激和开发。通过健全绩效管理制度,对公共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开展绩效评估,从而在公共部门之间和部门内部人员之间引入竞争机制,让其在竞争环境的压力下不断地进行自我学习,自我发展,提高工作技能和工作效率。这也有利于带动整个公共部门全体的运转效率提高,国际竞争的实力增强。同时,另一方面通过绩效管理,可以明确了解部门内部的人力资源素质和能力状况,以便为人力资源的培训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总的说来,健全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制度,在公共部门引入竞争机制进行人员管理,其实质就是通过竞争压力手段和竞争环境来激励公共部门人员的潜力,推动其职业生涯发展。但,这里要强调的是,进行绩效管理并不单纯是对人员进行奖惩,而且也包括对人员进行培训和开发。如果过多的注重于奖励和惩罚,而不注意人力资源的培训于开发,不仅不利于构建和谐的组织环境,也不利于部门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其所发挥的激励作用也是十分有限的。
(四)正确处理任务绩效与周边绩效的关系,明确公共责任,保证绩效管理的公正性。绩效管理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必须公平公正。若是缺乏了公共这一重要要素,那实施绩效管理起不到任何激励作用,反而会使组织环境恶化。为此,鲍曼(Boman)和摩托威德罗(Motowidlo)为保证绩效管理的公正性,提出了正确处理任务绩效和周边绩效的新理念。工作行为分类的一种重要方法就是依据行为事件对组织目标的完成是做出了贡献还是阻碍了目标的达成。鲍曼(Boman)和摩托威德罗(Motowidlo)依据此基础将绩效区分为任务绩
效和周边绩效。周边绩效是指通过工作所处的社会、组织以及心理背景的支持为组织目标做出贡献的影响性因素。组织当中的个体终究是组织这个整体的个体,组织成员的行为方式和工作效果必将要受到组织中其他成员和组织环境等各个方面因素的干扰。因此,公共组织应当对组织成员的绩效进行全面的衡量,既考虑到组织的任务绩效,又要对组织的周边绩效进行有效分析。周边绩效虽然没有直接对组织目标的实现做出贡献。但是,我们要看到其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必须的组织、社会和心理环境。如帮助他人,遵守法律法规,认可组织文化等,这些都有助于组织氛围更为融洽,个体与团队的工作更为协调。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要考虑到周边绩效对任务绩效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又要考虑其对任务绩效的消极作用。公共部门不能求全责备,过多的要求任务绩效的提高,而忽视周边绩效水平的改善。在对公职人员进行绩效评估就要全面考虑到影响绩效水平的因素,查找相关的原因所在,明确公共责任。只有这样才能使公共部门的绩效管理产生实际性的效果。
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效果直接关系到整个公共部门在社会公众的威信和形象,也关系着我国参与21世纪以人才为中心的科技竞争的实力和水平。我们应当不断研究新方法和新理念,对我国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的潜能进行有效开发,提高整个公共部门的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服务能力,更大程度上满足公众对公共服务产品的需求。
第三篇:人力资源管理与激励(范文模版)
人力资源管理与激励
[摘 要]人力资源是现代企业的战略性资源,也是企业发展的最关键的因素,而激励是人力资源的重要内容,本文着重从激励的概念以及激励理论对人力资源的启示,来论述激励机制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在企业中的建立及运用,从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企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 人力资源;激励理论;激励机制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源特别是高素质人才在企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其重要性甚至超过了物质资源。而激励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激励这个概念用于管理,是指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也就是说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去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员工个人努力去完成组织的任务,实现组织的目标。因此,企业实行激励机制的最根本的目的是正确地诱导员工的工作动机,使他们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实现自身的需要,增加其满意度,从而使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继续保持和发扬下去。因此,运用好激励机制也就成为企业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一、激励理论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启示
激励理论可分为:内在激励理论、过程激励理论以及外在激励理论。内在激励理论主要考虑的是导致一个人的动机和行为产生的那些内在需求是什么,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过程激励理论所强调的是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最典型的代表是期望理论;而外在激励理论所关注的则是通过了解一些环境变量来预测人在工作中的行为,最典型的代表是学习理论。从这些基本原理,我们不难得到以下三方面启示:第一,人会有各种各样的需要,并且这种需要会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个人所处的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而发生变化。为此企业必须随时注意了解和掌握在自己的员工中所存在的多方面、多层次需要及其变化情况,并在一定的前提下通过管理实践、政策等等去调整,尽量去满足他们的各种个性化需要。第二,人的行为是由他们的需要、动机及其所导致的态度所决定的。而一个人的需要、动机和态度又不一定是对企业有利的,所以员工的需要获得满足并不一定能够导致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者况“满意的员工并不一定就是高生产率的员工”。第三,人的行为是可以塑造的。有意义的目标确实能够对员工的行为产生引导和指引作用,从而强化他们的努力程度。因此,企业只有建立起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通过确定富有挑战的绩效目标,制定客观、准确的绩效评价系统,提供及时的绩效反馈意见,为员工提供绩效改善的机会和条件,才能确保员工业绩的不断改善和企业竞争力的不断提升。
二、合理的激励机制相结合1.物质激励要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物质激励是激励的主要模式,也是目前我国企业内部使用得非常普遍的一种激励模式。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金钱万能”的思想在相当一部分人的头脑中滋长起来,有些企业经营者也一味地认为只有奖金发足了才能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但在实践中,不少单位在使用物质激励过程中,耗费不少,而预期的目的并未达到。职工的积极性不高,反倒贻误了组织发展的契机。事实上人类不但有物质上的需要,更有精神方面的需要。美国管理学家皮特(Tom Peters)就曾指出“重赏会带来副作用,因为高额的奖金会使大家彼此封锁消息,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整个社会的风气就不会正。”因此,企业必须把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
2.制定精确、公平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首先要体现公平的原则,要在广泛征求员工意见的基础上出台一套大多数人认可的制度,并且把这个制度公布出来,在激励中严格制度的执行并长期坚持;其次要和考核制度结合起来,这样能激发员工的竞争意识,使这种外部的推动力转化成一种自我努力工作的动力,充分发挥人的潜能,最后是在制定制度时要体现科学性,企业必须系统地分析、搜集与激励有关的信息,全面了解员工的需求和工作质量的好坏,不断地根据情况的改变制定出相应的政策。
3.多种激励机制的综合运用
企业可以根据本企业的特点而采用不同的激励机制,例如可以运用工作激励,尽量把员工放在其适合的位置上,并在可能的条件下轮换一下工作以增加员工的新奇感,从而赋予其更大的挑战性,培养员工对工作的积极性。此外,现在荣誉激励的方式在企业中采用得比较普遍,这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在西方的企业中普遍采用。事实上激励的方式多种多样,要想方设法采用适合本企业背景和特色的方式,并且制定出相应的制度。创建合理的企业文化,这样综合运用不同种类的激励方式,就一定会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使企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三、考虑员工的个体差异,注重软环境投入
现代企业竞争日趋激烈,只有有效开发人力资源,并合理、科学地管理人力资源,企业才会蓬勃发展。企业在制定激励机制时,一定要考虑到企业的特点和员工的个体差异,这样才能收到最大的激励效力。激励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良好的软环境即注重人情味和感情投入,给予员工家庭式的情感抚慰。在现代社会,企业员工要求获得尊重的需求非常强烈,管理者应经常深入到员工中,平等对话,并经常组织集体活动,加强人际沟通,把企业建成一个充溢亲情的大家庭,使得员工有明显的归属感,而不是成为组织的边缘人。总之,管理者要注重与员工的情感交流,使员工真正在企业的工作中得到心理的满足和价值的体现。当然在激励中也不能忘记对企业家的激励。近年来国家出台的对管理者(企业家)的年薪制就是要充分调动管理者(企业家)工作的积极性,进一步推动企业向前发展。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运用多种激励机制,把激励的手段和目的结合起来,改变思维模式,真正建立起适应企业特色、时代特点和员工需求的开放的激励体系,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已经把世界经济的竞争从物质资源竞争推向人力资源的竞争,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将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笔者认为,应对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来不断研究、完善人力资源会计,大胆尝试运用多种计量方法和假设条件,建立企业人力资源报告体系,反映企业人力资源相关信息。并且,按照市场经济交易原则拟定企业收入分配制度,按照知识经济对人才的要求,开发人力资源。运用人力资源理论,用最科学的手段、更灵活的制度调动人的情感积极性。
第四篇:人力资源管理之激励
人力资源管理之激励
汪 洵
一、激励的内涵
(一)什么是激励
激励是人力资源的重要内容,是指激发人的行为的心理过程。激励这个概念用于管理,是指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也就是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去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员工努力去完成组织的任务,实现组织的目标。
(二)激励的三层含义
1、激励是一种引导、教育和管理活动,是通过外部的刺激、灌输和影响,把激励机制的内容转化为个人的思想和自觉行为。
2、激励是从人的需要出发,把人的需要和社会需要相结合和相统一的过程。
3、激励是通过外部刺激和影响,把原本不属于个体的思想和行为主体化,以产生超常的作用和力量。
(三)激励的类型
不同的激励类型对行为过程会产生程度不同的影响,所以激励类型的选择是做好激励工作的一项先决条件。
(1)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
虽然二者的目标是一致的,但是它们的作用对象却是不同的。前者作用于人的生理方面,是对人物质需要的满足,后者作用于人的心理方面,是对人精神需要的满足。(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与情感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比如期望得到爱、得到尊重、得到认可、得到赞美、得到理解等。)
(2)正激励与负激励
所谓正激励就是当一个人的行为符合组织的需要时,通过奖赏的方式来鼓励这种行为,以达到持续和发扬这种行为的目的。
所谓负激励就是当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组织的需要时,通过制裁的方式来抑制这种行为,以达到减少或消除这种行为的目的。
正激励与负激励作为激励的两种不同类型,目的都是要对人的行为进行强化,不同之处在于二者的取向相反。正激励起正强化的作用,是对行为的肯定;负激励起负强化的作用,是对行为的否定。
(3)内激励与外激励
所谓内激励是指由内酬引发的、源自于工作人员内心的激励;所谓外激励是指由外酬引发的、与工作任务本身无直接关系的激励。
——内酬是指工作任务本身的刺激,即在工作进行过程中所获得的满足感,它与工作任务是同步的。追求成长、锻炼自己、获得认可、自我实现、乐在其中等内酬所引发的内激励,会产生一种持久性的作用。
——外酬是指工作任务完成之后或在工作场所以外所获得的满足感,它与工作任务不是同步的。
(四)激励的基本原则
1、目标结合原则
在激励机制中,设置目标是一个关键环节。目标设置必须同时体现组织目标和员工需要的要求。
2、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
物质激励是基础,精神激励是根本。在两者结合的基础上,逐步过渡到以精神激励为主。
3、引导性原则
外激励措施只有转化为被激励者的自觉意愿,才能取得激励效果。因此,引导性原则是激励过程的内在要求。
4、合理性原则
激励的合理性原则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激励的措施要适度。要根据所实现目标本身的价值大小确定适当的激励量;其二,奖惩要公平。
5、明确性原则
激励的明确性原则包括三层含义:其一,明确;
其二,公开;
其三,直观。直观性与激励影响的心理效应成正比。
6、时效性原则
要把握激励的时机,“雪中送炭”和“雨后送伞”的效果是不一样的。激励越及时,越有利于将人们的激情推向高潮,使其创造力连续有效地发挥出来。
7、正激励与负激励相结合的原则
所谓正激励就是对员工的符合组织目标的期望行为进行奖励。
所谓负激励就是对员工违背组织目的的非期望行为进行惩罚。
正负激励都是必要而有效的,不仅作用于当事人,而且会间接地影响周围其他人。
8、按需激励原则
激励的起点是满足员工的需要,但员工的需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并且只有满足最迫切需要(主导需要)的措施,其效价才高,其激励强度才大。因此,领导者必须深入地进行调查研究,不断了解员工需要层次和需要结构的变化趋势,有针对性地采取激励措施,才能收到实效。
(五)激励的机制
(1)激励时机
超前激励可能会使下属感到无足轻重;迟到的激励可能会让下属觉得画蛇添足,失去了激励应有的意义。
激励如同发酵剂,何时该用、何时不该用,都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根据时间上快慢的差异,激励时机可分为及时激励与延时激励;根据时间间隔是否规律,激励时机可分为规则激励与不规则激励;根据工作的周期,激励时机又可分为期前激励、期中激励和期末激励。
(2)激励频率
所谓激励频率是指在一定时间里进行激励的次数,它一般是以一个工作周期为时间单位的。激励频率的高低是由一个工作周期里激励次数的多少所决定的,激励频率与激励效果之间并不完全是简单的正相关关系。
一般来说有下列几种情形:
——对于工作复杂性强,比较难以完成的任务,激励频率应当高,对于工作比较简单、容易完成的任务,激励频率就应该低。
——对于任务目标不明确、较长时期才可见成果的工作,激励频率应该低;对于任务目标明确、短期可见成果的工作,激励频率应该高。
——对于各方面素质较差的工作人员,激励频率应该高,对于各方面素质较好的工作人员,激励频率应该低。
——在工作条件和环境较差的部门,激励频率应该高;在工作条件和环境较好的部门,激励频率应该低。
(3)激励程度
所谓激励程度是指激励量的大小,即奖赏或惩罚标准的高低。
超量激励和欠量激励不但起不到激励的真正作用,有时甚至还会起反作用。比如,过分优厚的奖赏,会使人感到得来全不费功夫,丧失了发挥潜力的积极性;过分苛刻的惩罚,可能会导致人的摔破罐心理,挫伤下属改善工作的信心;过于吝啬的奖赏,会使人感到得不偿失,多干不如少干;过于轻微的惩罚,可能导致人的无所谓心理,不但不改掉毛病,反而会变本加厉。
(4)激励方向
所谓激励方向是指激励的针对性,即针对什么样的内容来实施激励,它对激励效果也有显著影响。
比如对一个具有强烈自我表现欲望的员工来说,如果要对他所取得的成绩予以奖励,奖给他奖金和实物不如为他创造一次能充分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使他从中得到更大的鼓励。还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激励方向的选择是以优先需要的发现为其前提条件的,所以及时发现下属的优先需要是经理人实施正确激励的关键。
二、激励理论
(一)内容型激励理论
1、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保健因素
激励因素
保健因素——保健因素包括公司政策、管理措施、监督、人际关系、物质工作条件、工资、福利等。
当这些因素恶化到人们认为可以接受的水平以下时,就会产生对工作的不满意。但是,当人们认为这些因素很好时,它只是消除了不满意,并不会导致积极的态度,这就形成了某种既不是满意、又不是不满意的中性状态。
激励因素——那些能带来积极态度、满意和激励作用的因素就叫做“激励因素”,这是那些能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因素,包括:成就、赏识、挑战性的工作、增加的工作责任,以及成长和发展的机会。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明确地指出,并不是所有需要的满足都能够激发人的积极性,只有满足了激励因素的需要,才能激发人的积极性。
双因素理论还指出,不具备保健因素将引起许多不满,但具备保健因素并不一定能调动积极性;另一方面,具备激励因素会激发积极性,但不具备激励因素也会引起抱怨。
双因素理论告诉我们,满足各种需要所引起的激励深度和效果是不一样的。物质需求的满足是必要的,没有它会导致不满,但是即使获得满足,它的作用往往是很有限的、不能持久的。要调动人的积极性,不仅要注意物质利益和工作条件等外部因素,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工作的安排、量才使用、个人成长与能力提升等,注意对人进行精神鼓励,给予表扬和认可,注意给人以成长、发展、晋升的机会。随着人们物质“小康”问题的解决,人们对精神“小康”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2、奥尔德弗的ERG理论
existence生存需要
relatednes关系需要 growth
成长需要
奥尔德弗的ERG理论
ERG理论至少在两个重要的方面比马斯洛的需要层级理论更为灵活:
①三个层级的动机在某种程度上可同时被激活;
②ERG很少需要被固定在一个层级序列上。
3、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
成就需要 权利需要 归属需要
追求卓越;
达到标准;
争取成功的内驱力 控制别人以某种方式行为而不以其他方式行为的需要 建立友好的和亲密的人际关系的愿望
4、弗鲁姆的期望理论
该理论认为,激发的力量来自效价与期望值的乘积,即:激励的效用=期望值×效价。 效价是企业和团队的目标达到后,对个人有什么好处或价值,及其价值大小的主观估计。 期望值是达到企业目标的可能性大小,以及企业目标达到后兑现个人要求可能性大小的主观估计。
这两种估计在实践过程中会不断修正和变化,发生所谓“感情调整”。
比如,我认为我有能力完成这项任务,完成任务后我估计老板肯定会兑现他给我晋升工资的诺言,而增加工资正是我的最大期望,所以,我工作的积极性肯定很高;反之,任何一个变量的变化,就会影响到工作的积极性。管理者的任务就是要使这种调整有利于达到最大的激发力量。因此,期望理论是过程型激励理论。
第五篇: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基础
一、选择题(请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选项,可能是一个选项也可能是多个选项)1在职位分析的各个环节中,(D)是整个职位分析过程最关键的环节。
A.职位分析的目的 B.确定职位分析的执行者C.编写职位说明书和职位规范书D.职位分析信息的搜集2人力资本理论
认
为
(B)
是
人
力
资
本的核
心。
A.培训 B.教育 C.素质 D.投资
3.作为一种常规性工具,(D)在人力资源管理和整个组织管理系统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
A.人员招聘与录用 B.员工培训与开发 C.员工激励 D.工作分析 4.影响人力资源数量的因素有多种,其主要因素有(ABC)。A.人口总量及其变动状况B.人口的年龄构成状况C.劳动力的参与率D.人口的受教育情况 5.根据人力资源理论,“人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包括(ABCD)。A.智力 B.技能 C.知识 D.体力
6.人力资源的质量,指人力资源所具有的(ABCD)。
A.知识和技能的水平B.智力C.劳动者的劳动态度 D.体质 A.排序法 B.分类法 C.因素比较法 D.点数法 7.职位评价的非量化评估方法是(AB)。
8.下列关于职位分类的说法,正确的是(ABC)
A.职位分类首创于美国 B.职位分类的最大特点是“因事设人” C.是实行功绩制的一种方法和人事现代化的标志 D.适应性强,应用范围广 A.公共服务性 B、绩效明确性 C、受委托性 D、绩效模糊性 10.品位分类制度的优点是(ABC)。
A.结构富有弹性,适应性强,应用范围广 B.比较适用于担任领导责任的高级公务
C.有利于集中统一地领导,树立行政权威 D.便于实行公平合理的工资待遇和制定工作人员的培训计划
二、判断题
1.人力资源开发是现代公共部门人事管理的重点和核心。(√)
2.相对而言,公共部门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比较关注人力资源选取环节,而私人部门则更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环节。(√)
3.职位分析是人力资源管理乃至整个组织管理的基础。(√)
4.职位分析与职位评价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职位评价是展开职位分析的前提和基础,而职位评价则可被看作是职位分析活动的进一步延伸。(×)
5.职位分类的最大特点是“因事设人”,它强调的是公务员的职权和责任,而非担任该职位的公务员本人(√)
6.品位分类的最大特点是“因事设人”,它强调的是公务员的职权和责任,而非担任该职位的公务员本人。(×)
7.职位分类首创于法国,是以法国为代表的许多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科学人事管理方式和人事分类制度。(×)
8.对公共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分类管理是各个国家的通例,美国主要采取的是品位分类方法。(×)9.我国现行的公务员职位分类制度兼具品位分类和职位分类之长。(√)
10.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理论的发展表明,传统的人事管理中一些刚性约束正在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上级与下级,或雇主与雇员之间的双向沟通,即柔性约束。(√)
三、问答题
1、什么是人力资源?如何理解人力资源的含义?
答:人力资源,也称“劳动力资源”或“劳动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能够推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有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们的总称。9.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特点主要有(ACD)。人力资源的含义一般包括以下三层内涵:
其一:指能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有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能力的总和。其二:人力资源是指劳动力资源,即一个国家或地区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总和。
其三:人力资源作为一个经济范畴,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的内容,具有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人力资源总量表现为人力资源数量与平均质量的乘积,即:人力资源总量=人力资源数量×人力资源平均质量。
2、品位分类的优缺点各是什么?
答:品位分类制度的优点是:(1)结构富有弹性,适应性强,应用范围广,便于人事机构调整公务员的职务,所采用的级别随人走,免除了因职务变动和另有任命所带来的不安全感,能调动公务员工作的积极性,有利于个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才流动;(2)它是建立在公务员应该是具有多面的知识的通才,而不需要很专门的知识这一认识基础上的,比较适用于担任领导责任的高级公务;(3)注重按行政首长和上级主管的意图行事,有利于集中统一地领导,树立行政权威,工作任务特别是临时性的任务指派也容易。
品位分类制度的缺点是:(1)不注重对工作人员现有岗位设置是否合理进行调查分析,因人设岗,容易造成机构臃肿、职责不清,人浮于事局面;(2)在人事管理中主观随意性比较大,没有统一、规范的要求;(3)过分重视学历、资历、身份等静态因素,不利于学历低、资历强但能力强、水平高的人才脱颖而出。因此,近年来英国对品位制度作了较大改进,表现了向专业分工和职业分类方向发展的趋势。英国现行的分类管理制度是在品位分类的基础上,吸收了美国职位分类的精神建立起品位分类与职位分类相结合的分类制度。
一、选择题(请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选项,可能是一个选项也可能是多个选项)
1.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招募与选录工作只有在(B)分析的基础上,才能确定公共职位空缺的数量、结构、任职资格条件、具体的招募途径以及甄选方法等。A.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状况 B.内部环境 C.外部环境 D.经济环境
2.《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经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并于(B)开始施行。
A.2007年7月1日B.B.2006年1月1日 C.2006年7月1日 D.2007年1月1日
3.对于公共部门人才所要测评的要素来说,(A)仍然是最基本的测评方式,具有重要的把关作用。
A.笔试B.资质测试C.评价中心技术D.心理测验
4.(B)是公职人员职业生涯开始时或任新职时所经历的第一种类型的培训。A.技能培训 B.初任培训 C.专业培训 D.知识更新培训 A.讲授式培训法 B.研讨式培训法 C.案例分析培训法 D.合作研究培训法 6.一般来讲,公共部门在发布人员甄选与录用信息时应遵循(BCD)。A.权威原则 B.地域原则 C.面广原则 D.及时原则 5.(C)是目前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培训中普遍采用的方法。
7.评价中心不同于我们传统的纸笔测验、面试等测试工具,它主要通过(ABD)情景模拟技术,加上一些传统的测试方法,对人的知识、能力、个性、动机进行测量。A.无领导小组讨论 B.公文筐 C.心理测验 D.角色扮演 8. 内部环境分析是制定招募计划过程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主要内容包括(AC)。A.人力资源规划 B.人力资源供求预测 C.工作分析 D.薪酬管理
9.内部招募的人员来源渠道主要有(BCD)。
A. 广告招募 B.工作轮换 C.工作调换 D.内部晋升
10.关于无领导小组讨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C)。
A.是公共部门人才测评中探索并使用的一种新的适用于集体测试的方法 B.讨论中的问题通常是以书面形式给出
C.主要测应试者的组织协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辩论能力、处理人际关系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D.测试者能够更准确地确认自己报考的岗位是否适合自身的各项条件及兴趣、意愿和理想
二、判断题 1.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是组织人力资源战略和规划的核心内容,是制定人力资源计划,进行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基础。(√)
2.柯克帕特里克的培训效果模型是全球范围内最具有影响力,并被广泛采用的培训评估模型,它从受训者的反应、学习成果、工作行为和结果等四个方面来评估培训的效果。(√)
3.从人才测评的发展史上看,笔试的产生远早于面试,但由于缺乏科学理论的支持,加上其主观性较大,一直没能成为公共部门人才测评的主体方法。(×)
4.相对而言,公共部门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比较关注人力资源选取环节,而私人部门则更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环节。(√)
5.我国担任科级以下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的招募与录用应采取社会公开招考和平等竞争的方式获取高素质的任职人选。(√)
6.心理测试作为公共部门人才测评的一种测评方式,是现代公共部门的新创。(×)
7.无领导小组讨论,是公共部门人才测评中探索并使用的一种新的适用于集体测试的方法。(√)8.一般来讲,培训是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手段,但不是唯一的手段。(√)
9.《公务员法》要求对公务员的考核内容包括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考核的重点是工作胜任能力。(×)
10.在我国,公共部门人员的内部甄选与录用主要采用“砌砖墙”法。(×)
三、问答题
1、目前较具代表性和较为通用的培训方法有哪几种?
答:1)讲授式培训法,2)研讨式培训法,3)案例分析培训法,4)角色扮演培训法,5)讨论法,6)人格拓展训练培训法。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培训还包括自学法、领导成就训练法等,还可采取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的视听技术培训法和计算机培训法等。
2.试述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在招募与选录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原则。
答:1)能岗匹配原则,2)因事择人原则,3)德才兼备原则,4)公平竞争原则,5)信息公开原则,6)合法原则。
一、选择题(请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选项,可能是一个选项也可能是多个选项)1.(C)是公务员交流最为常见的方式。A.调任 B.聘任 C.转任 D.挂职锻炼
A.人力资源考核 B.人力资源招募 C.人力资源培训 D.人力资源流动
3.(B)是指从员工自己、上司、直接部属、同事甚至客户等各个角度来了解员工个人的绩效沟通技巧、人际关系、领导能力、行政能力等。
A.记录考核法 B.360度绩效评估 C.行为观察量表法 D.评级量表法
4.我国现行的公务员流动是公务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我国《公务员法》规定,交流的方式包括(ACD)。
A.调任 B.聘任 C.转任 D.挂职锻炼
5.当今各国公职人员的任用形式各种各样,采用较多的是(ABCD)。A.选任制 B.委任制 C.考任制 D.聘任制 6.我国公务员职务晋升必须坚持(ABC)。
A.德才兼备、注重实绩 B.鼓励竞争原则 C.坚持公开、平等 D.群众公认、领导确认原则 7.关于我国公务员降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D)。
A.是指由原来的职务调整到另一个职责更轻的职务,是由高的职务向低的职务的调整 B.它意味着公务员所处地位的降低、职权和责任范围的缩小、待遇的减少
C.我国公务员法所规定的降职是一种任用形式和任用行为,是对公务员的惩戒与处分 D.它是让由于各种原因不胜任现职又不宜转任同级其他职务的公务员改任较低职务的任用行为 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D)是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根本途径。8.根据流动的范围,可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流动分为(ABC)。
A.公共组织内部人力资源流动 B.公共组织之间的人力资源流动 C.公共组织与非公共组织之间的人力资源流动 D.非公共组织之间的人力资源流动 9.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流动的意义是(ABCD)。
A.合理的人力资源流动有利于提高公职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B.合理的人力资源流动有利于优化公共部门人才队伍结构 C.合理的人力资源流动有利于促进用人与治事的统一 D.合理的人力资源流动有利于改善组织的人际关系
10.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合理流动,必须遵循的原则是(ABCD)。
A.用人所长的原则 B.人事相宜的原则 C.依法流动的原则 D.个人自主与服从组织相结合的原则
二、判断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因工作需要在机关外兼职,应当经有关机关批准,并可以领取适当的兼职报酬。(√)
2.我国公务员法所规定的降职是是一种对公务员的惩戒与处分。(√)3.委任制的优点在于体现了治事与用人相统一,权力集中,指挥统一。(×)4.调任是公务员交流最为常见的方式。(√)
5.挂职锻炼不涉及公务员行政隶属关系的改变,它不改变单位的编制,但需要办理公务员的调动手续,只在一定时间内改变挂职锻炼公务员的工作关系。(√)6.身份的改变是调任与转任共同的特点。(×)
7.公务员降职的目的是为了合理地使用国家公务员,充分发挥公务员的作用,为行政机关的各个职位选择配备适宜的人才。降低公务员的职务,一般一次只降低一级。(√)
8.我国公务员法所规定的降职是一种任用形式和任用行为,是一种正常的人事调动,不是对公务员的惩戒与处分。(√)
9.选任制的优点在于体现了治事与用人相统一,权力集中,指挥统一。(×)
10.我国公务员晋升职务,应当逐级晋升。特别优秀的或者工作特殊需要的,可以按照规定破格或者越一级晋升职务。(×)
三、问答题:
1、转任具有哪些特点?
答:1)转任是公务员在机关系统内部的流动活动。转任是公务员交流最为常见的方式,只要符合法定条件,公务员无论跨地区、跨部门还是跨职业,都可通过转任途径得到交流。
2)转任不涉及公务员身份问题。转任中只是改变公务员隶属关系和服务机构,而不会改变公务员身份。3)转任只能是平级调动,不涉及公务员职务的升降,一般也不会降低转任者的级别和工资待遇。
2、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存在哪些问题? 答:1)不同等级的公务员一起考核;
2)重视考核,忽视平时考核;
3)考核过程中出现论资排辈评优秀的现象。
4)按比例分配名额。
3、如何引入绩效评估,改进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
答:1)绩效考核是一个动态、持续的绩效沟通过程。管理者与工作者双方在计划实施的全年随时保持联系,就工作者的绩效进行评定、协商,全程追踪目标的进展情况,及时排除遇到的障碍,甚至在必要时修订目标,从而提高了考核的针对性。另外,通过不断的绩效沟通面谈,管理者可以以“帮助者”和“伙伴”的角色,增进与工作者之间的相互了解,使得部门内部更易建立起工作团队,减少磨擦和由此引发的低效率,从而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2)通过引入绩效评估,可以在公务员考核中加入“顾客”即公务员服务对象对该公务员的评价,并影响考核的结果,从而增强公务员的服务意识和对社会公众负责的精神,提高公众对公共部门公共服务的满意程度。
3)纳入绩效管理体系的考核则可在融洽和谐的气氛中进行。原因有二,一是在充分参与绩效计划和绩效沟通的基础上,工作者能亲身感受和体验到绩效管理不是和他们作对,而是为了齐心协力提高绩效,他们因此会少些戒备,多些坦率;二是考核不会出乎意料,因为在平时动态、持续的沟通中,工作者已就自己的业绩情况和管理者基本达成共识,此次绩效考核只是对平时讨论的一个复核和总结,不会引起工作者的抵触情绪,从而在另一方面提高了部门的工作效率。
一、选择题(请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选项,可能是一个选项也可能是多个选项)
1. 从1993年10月1日起,国家行政机关结合公务员制度的推行,建立了适合公务员职业特点的(B)。A.结构工资制B.职务级别工资制C.职务等级工资制D.绩效工资制
2.法定休假日安排公职人员工作的,需给付不低于正常工资(D)的报酬。A.150% B.200% C.400% D.300% 3.薪酬,就是组织成员向其所在的组织或单位提供劳动而获得的所有直接的和间接的经济收入,包括(ABCD)。
A.工资 B.奖金 C.津贴 D.各种福利保健收入
4.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实行了公务员制度,尽管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公务员薪酬制度存在着一定的差别,但一般来说都遵循(ABD)。
A.依法分配原则 B.平衡比较原则 C.公开透明原则 D.平等原则 5.固定薪酬的特点主要有:(ABD)。
A.常规性 B.固定性 C.激励性 D.基准性 6.薪酬管理的目标是:(ACD)。
A.公平性 B.补偿性 C.合法性 D.有效性
二、判断题
1.薪酬主要由直接薪酬和间接薪酬这两大部分构成。其中,直接薪酬是薪酬的核心部分。(√)2.亚当斯的公平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当一个人做出成绩并取得了报酬以后,他最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不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相对量。(×)
3.公务员的薪酬结构应以工资收入为主体,而以津贴为补充。(√)
4.我国现行的公务员福利制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福利项目的设置都带有“供给制”的色彩,社会属性体现较多,劳动属性和分配属性则体现较少。(√)
5.福利往往采取实物或延期支付的形式,因为与劳动能力、绩效和工作时间的变动无直接关系,所以有固定成本的特征。(√)
6.一般而言,公务员的工资水平往往处在社会平均工资的中等偏下水平。(×)
7.公共部门人才资源福利一般是通过发放各种补贴等方式满足员工的某些消费需求(×)8.职位薪酬体系是以工作为基础的薪酬体系。(√)
9.我国事业单位自2006年以来实行的是岗位绩效工资制度。(√)10.我国法律规定劳动者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最长期限为12个月。(×)
三、问答题
1.我国公共部门福利制度面临的问题是什么? 答:1)福利项目设置不合理,制度老化;
2)福利待遇差距大,标准悬殊; 3)福利形式过于社会化;
4)福利资金提取和使用混乱,“小金库”盛行,滥发补贴和实物的现象突出,缺乏有效监督。2.构建公务员薪酬制度需要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答:(1)按劳分配;(2)平衡比较;(3)定期加薪;(4)物价补偿;(5)法律保障 3.我国现行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答:现状:现收现付制,没有独立的养老保险基金,没有基金积累。
费用完全由财政和单位统包;
实行待遇确定型养老金计发办法;
退休人员养老金调整与在职人员调整工资同步进行; 退休人员的管理工作主要由原单位负责。问题:平均水平高于企业;
与企业的养老保险制度不同,人员流动时保险关系难以转移。
养老保险制度相对滞后,制约着相关改革的顺利进行。
养老费用负担越来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