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育保险的缺陷与完善对策-2014中国医疗保险3月刊发表

时间:2019-05-14 09:05: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生育保险的缺陷与完善对策-2014中国医疗保险3月刊发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生育保险的缺陷与完善对策-2014中国医疗保险3月刊发表》。

第一篇:我国生育保险的缺陷与完善对策-2014中国医疗保险3月刊发表

3期“工伤生育”,标黄处需补充内容,请于今日下午4点前返回编辑部。

我国生育保险的缺陷与完善对策

康春华何光旭

(河南省焦作市社会医疗保险中心 焦作454000焦作市人民医院 焦作454002)

[摘要]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就有生育保险,但进展不快。存在着制度建设滞后、覆盖范围不广、农民无保险、参保机会不公平、与其他险种不协调等问题。亟待推进城乡统筹规划、增强公平性,加快健全制度、增强规范性,营造良好环境、增强持续性。

[关键词] 生育保险;缺陷;健全;对策

题目的英文翻译Shortcoming and Improvement Strategy of Current

Maternity Insurance

(Jiao Zuo Social Medical Insurance Center of Henan ProvinceKang Chunhua

Jiao Zuo People's Hospital of Henan ProvinceHe Guangxu)

【Abstract】英文摘要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People Republic of China, the maternity insurance system already exists, but the progress was not fast.The maternity insurance system construction is lagging behind, the coverage is not wide, the farmers do not enjoy insurance, the insured chance is unfair, and lack of coordination with other insurance systems, and so on.It is an urgent issue to promote urban and rural overall insurance planning, enhances fairness, speed up to build a sound insurance system, enhanced the normative, build a good environment and enhance the sustainability.【Key words】英文关键词maternity insurance, Shortcoming, build a sound system, improvement strategy

【作者简介】康春华、河南省焦作市社会医疗保险中心、职

1务:焦作市社会医疗保险中心基础管理科副科长 研究方向:社会保障。何光旭、焦作市人民医院、研究方向:医疗信息,主持市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

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首先要有健全的制度体系,在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关系民生的方面都有基本制度的保障,不存在制度空白;其次是不分贫富、不分城乡、不分性别,人人都有公平的参保机会,努力实现应保尽保;再次是各个险种要有稳定公平的参保机制,科学合理的筹资机制和比较完善的支付制度等。根据这几条要求,生育保险是公平性最差、制度建设滞后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

1发展进程与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生育保险一直是我国社会保险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195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1953年修订)第十六条对企业女职工生育待遇作了规定,包括生育或流产的产假、工资、生育医疗费等。

199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明确要建立生育保险制度。为了贯彻实施劳动法,原劳动部在总结各地生育保险改革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于1994年12月颁布了《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劳部发[1994]504号),对企业职工生育保险的基本原则、实施范围、待遇标准、基金管理、监督机制等作出了明确规定。此后,全国有31个省(区、市)出台了生育保险方面的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或者其他规范性文件,对本省(区、市)生育保险制度作出了具体安排。其中,19个省份已将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等用人单位全部纳入生育保险覆盖范围。截至2012年底,全国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已达15429万人,仅2012年就有353万人次享受了各项生育保险待遇,人均生育待遇11287元,比上年增长22.3%。

2011年7月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进一步明确规定:“国家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依法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并在第六章专门规定了生育保险的覆盖范围、筹资和待

遇项目。主要缺陷分析

综上所述,我国的生育保险一直在发展,但力度不大,进展不快,覆盖仅限于职工群体,与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制度建设也不同步。

2.1制度建设滞后

尽管社会保险法已有生育保险的专章规定,但缺乏相应的配套法规。现行生育保险办法仍为原劳动部1994年颁布实施的《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这个办法与社会保险法的立法意图和基本要求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不能将其作为施行社会保险法第六章生育保险的操作依据。比如,社会保险法第五十三条规定“职工应当参加生育保险”,而不是仅仅指“企业职工”,也包括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等用人单位的全部职工。筹资方面,现行办法是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缴纳生育保险费,20年过去了,需要根据实际运行状况进行必要的调整。人社部曾于2012年11月21日发出关于《生育保险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提出按职工工资总额的0.5%缴纳生育保险费,但新办法何时下发执行尚不知晓。

2.2覆盖范围不合理

现行的生育保险办法,不包括农村妇女和进城务工农民工,这恰恰是一个最庞大的群体,也是对生育保险需求最迫切的群体。在参保机会的公平性上,与养老、医疗保险的制度覆盖范围不统一,不符合城乡一体化的时代潮流和发展趋势。目前,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险有新农合,并正在向更高层次的、一体化的城乡居民医保过渡。农村居民已有新农保,并实现了制度上的城乡一体化。唯独农民的生育保险在制度上还是空白,显失公平。

2.3缺乏协同治理措施

一是现行办法与社会保险法的规定不协同。这种情况与社会保险法第五十四条规定:“用人单位已经缴纳生育保险费的,其职工享受社会保险待遇;职工未就业配偶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生育医疗费用待遇。所需资金从生育保险基金中支付。”而现行办法仅适用于企业及其职工,企业之外的职工、参加生育保险职工的未就业配偶不在制度覆盖范围。说明现行办法与社会保险法缺乏统一性。二是地方之间的生育保险存在较大差异。有的地区名义上有生育保险,而实际上没有

建立生育保险基金,生育医疗费用从医保基金中支出,增加了医保基金的压力,弱化了生育保险这一险种的功能和特色。三是缺乏制度建设的良好氛围。社会特别是企业对女工生育的社会贡献缺乏共识,就业上的性别歧视根深蒂固。一些企业招工招聘,名为男女平等,实为只招男性,育龄妇女因生育需要休产假常被冠冕堂皇的理由拒之门外,男女平等就业的社会环境尚未形成。

3思考与建议

健全生育保险制度,既有必要性又有可行性。目前亟待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推进力度。

3.1城乡统筹规划,增强公平性

生育保险的城乡统筹面临良好的机遇。首先,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城乡统筹的实践提供了成功的借鉴经验。其中,城乡统一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管理体制,延伸到农村的经办服务平台,可为城乡统一的生育保险所直接利用,不用单建管理机构和基层平台。更何况,在少数实现城乡医保整合的地区,已经建起城乡一体化的生育保险制度,有了实施的参照路径。其次,生育保险的险种特点,如生育医疗费用的支付,对象明确,可预测性强,筹资规模要比医疗保险小得多,财政负担得起,推进城乡统筹的可行性要比医疗保险大得多。

3.2加快健全制度,增强规范性

制度建设势在必行,也势在可行。社会保险已经对生育保险作出专章规定,健全生育保险制度有了明确的基本法律依据。1994年原劳动部出台的《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尽管某些具体条款已经过时,但在20年的运行中能够推进生育保险持续发展,形成一亿五千万人以上的参保规模,肯定蕴含着值得总结借鉴的宝贵经验,这是加快健全生育保险制度的实践基础。目前世界上已有100多个国家建立了生育保险法律,《保护生育公约》(第183号)明确了生育适用的范围。我国作为签约国,迫切需要在生育保险改革中加快立法进程,提升立法层次,为维护妇女权益提供法律法规依据。

3.3营造良好环境,增强自觉性

建立公平可持续的生育保险制度,首先要有公平可持续的发展理念。一是亟待确立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理念,明确“三性”不是工作方法而是改革目标,把推进“五险统一”作为公平可持续的重要目标,作为整体性、系统性、协

同性的必由之路,切实改变目前存在的“四险争先、一险滞后”的局面。二是亟待确立“险种无大小”的理念。各险种只有功能定位、保障对象的不同,没有也不宜区分轻重、大小。如果非要论个大小,生育保险直接关系家庭幸福和民族素质,关系国运兴衰和家运大计,是名副其实的事关重大。2012年《中国出生缺陷防治报告》显示,我国出生缺陷发生率约为5.6%,每年新增出生缺陷数约90万例,出生缺陷在全国婴儿死因中的构成比由2000年的第4位上升至2011年的第2位,达到19.1%。每年因新生儿缺陷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0亿元,用于残疾儿童的医疗费用支出高达160亿元。其实,出生缺陷给家庭带来的精神压力和心理痛苦才是长期的,由此改变家庭命运的实例屡见不鲜。生育保险在减轻孕妇及其家庭经济负担的同时,一并减轻了其精神压力,无忧无虑才会使胎儿和婴儿健康成长。从这个意义看,加快健全生育保险制度更显重要和紧迫。

【参考文献】

[1]《国外生育保险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邹艳辉

[2]《试论我国生育保险制度的完善》 张彦丽

[3]《国外生育保险制度概览及我国生育保险制度改革》 李卢霞 孙晓燕 戴维周作者一:

康春华管理学学士研究方向:社会保障

单位:河南省焦作市社会医疗保险中心

电话:***

E-mail:kk19680@163.Com

通讯地址:焦作市丰收路人社大厦医保中心

邮编:454000

作者二:

何光旭 工程硕士 研究方向:医疗信息

科研:主持市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

单位:焦作市人民医院

手机:***

E-mail:510482912@qq.com

通讯地址:焦作市解放中路267号焦作市人民医院信息科 邮编:454002

第二篇:浅析我国《劳动合同法》的缺陷与完善

浅析我国《劳动合同法》的缺陷与完善

内容摘要:劳动关系是社会基本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关系,维护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正因为如此,我国非常注重有关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的制定。继《劳动法》制定和实施之后,我国又适时制定了《劳动合同法》,专门调整劳动合同关系。《劳动合同法》的内容体系比较完整,符合我国现阶段劳动关系发展变化的新形势的需要。我国的劳动合同制度随着《劳动法》的实施而建立,但迄今为止还相当不完善。为了完善我国的劳动合同制度,2008年1月1日,《劳动合同法》开始实施。劳动合同不仅仅是一张单纯的劳动关系协议,它也涉及到了劳资双方的博弈和国民财富的分配。本文以。我国《劳动合同法》的缺陷与完善。作为选题,对《劳动合同法》的立法与实践之缺陷剖析,并尝试就如何完善《劳动合同法》提出一些有益的见解。

关键字:劳动合同法;缺陷;完善

一、引言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劳动关系是社会基本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关系,维护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前提。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劳动关系的主体发生了改变,计划经济时期国家主导型的劳动关系已经不再适应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我国的劳动合同制度随着《劳动法》的实施而建立,但迄今为止还相当不完善。为了完善我国的劳动合同制度,2008年1月1日,《劳动合同法》开始实施。劳动合同不仅仅是一张单纯的劳动关系协议,它也涉及到了劳资双方的博弈和国民财富的分配。可以说,《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一方面是为了。废旧。,即废除之前劳动力市场中的不正当行为和劳动合同制度的不合理之处;另一方面是为了。立新。,即重建劳资双方博弈的新秩序。

从总体上看,《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实施,既顺应了劳动力市场形势的变化,也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理念。《劳动合同法》是中国劳动力市场发育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标志着中国在充分利用市场机制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同时,开始注

重对劳动力市场进行法律规制。

然而,由于《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和实施时间不长,尽管学界对《劳动合同法》的研讨充满了热情,但迄今为止,专门研究《劳动合同法》的论著并不多见。因此本文以我国《劳动合同法》的缺陷为切入点,分析我国现有《劳动合同法》的部分不足之处,并试图提出改进建议。从而,提高我国对劳动关系的法律保障,加强对劳动者的保护,提高劳动效率,提高企业的收益,提高劳动者的收益,促进国内消费水平的提高,带动企业的长远发展,达到劳动者与企业双臝的目的。

(二)内容安排 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阐释《劳动合同法》的基本理论。首先论述了我国《劳动合同法》的产生背景;其次,阐释了《劳动合同法》的宗旨;最后,阐述了《劳动合同法》的意义。

第二部分,主要剖析了《劳动合同法》所存在的缺陷,客观地讲,我国《劳动合同法》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劳动合同法》关于劳动合同订立的立法规定和具体实施均存在缺陷;《劳动合同法》关于劳动合同履行的立法规定和具体实施均存在着缺陷;《劳动合同法》关于合同解除的立法规定和具体实施均存在缺陷;《劳动合同法》关于劳动者集体谈判权的立法规定和具体实施也存在着问题;《劳动合同法》关于劳务派遣之立法规定和具体实施同样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而存在诸多缺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立法者本身的原因,也有劳动关系本身的复杂多变方面的原因。

第三部分,主要针对第二部分所列缺陷,就如何完善我国《劳动合同法》提出自己的见解。具体地讲,我国《劳动合同法》应当适应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劳动关系的需要,对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解除、劳动者集体谈判权、劳务派遣等方面逐一进行完善。

二、《劳动合同法》基本理论

(一)《劳动合同法》的产生背景

任何法律的出台,都是为了适应一定的历史时期的需要,调整某种特定的社会关系而制定实施的。《劳动合同法》的出台,就是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国内的经济体制改革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的需要而制定实施的。

经济全球化无疑推动了全球经济的发展,但是这也无疑将资本主义中的资本和劳动的矛盾推向了全世界。资本和劳动的矛盾具体来说就是,生产资料被私人占有,即社会大部分的财富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他们通过各种方式榨取劳动者的剩余价值。因此导致了社会的两级分化和劳资冲突。而经济全球化,则将这种冲突推向了全球,导致世界范围内的两级分化、强资本弱劳工的格局日趋明显,劳资冲突等社会矛盾不断加剧。正是为了解决这些矛盾和冲突,我国才适时出台了《劳动合同法》。

劳动关系作为国内经济体制的一部分,随着国内经济体制的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其本身也发生了诸多变化。而国内经济体制改革中的所有制改革和工资分配制的改革,直接影响和决定了原有的劳动关系正不断地向市场化的劳动关系转型,且呈现出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趋势。

(二)《劳动合同法》的宗旨

在《劳动合同法》起草过程中,其立法宗旨是只保护劳动者又称。单保护。,还是保护双方当事人又称。双保护。,一直是一个争论的问题。笔者认为此争论是没有必要的。笔者认为劳动合同法的立法宗旨是维护正义。正义是法律的一项很重要的价值。

目前中国的劳动者处于-种非常弱势的地位,由于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信息的不对等,劳动力市场的供大于求,劳动关系的隶属性等原因,劳动者在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解除等各个环节上都处于弱势的地位,那么在分配中就应当倾向于保护他们的利益,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实体的正义。

(三)《劳动合同法》的意义

1、有利于确认和维护正常的劳资关系

劳资关系指的是,资方与劳方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正常的劳资关系应当是劳方与资方的权利义务关系达到平等,不仅要形式上平等,也要实质上平等。《劳动合同法》的出台就有利于确认和维护这种正常的劳资关系。

2、有利于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劳动合同法》要求用人单位内部制定完善的劳动规章制度,并且在一些关系到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的制定、修改及实施过程中贯彻民主协商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共议原则。这就体现了《劳动合同法》对劳动者的集体

谈判权的确认和维护。《劳动合同法》增加了劳动者在试用期工资报酬的最低保护线,对劳动者在试用期的权益进行了保护。

3、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劳动合同法》的出台将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这是因为其保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有利于劳动者自身素质的发展,而劳动者自身素质的提高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同样是有利的。同时,其也平衡了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减少了劳动纠纷的产生,规范了劳动力市场,改善了投资环境,这也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三、《劳动合同法》的缺陷分析

(一)《劳动合同法》关于合同的缺陷

《劳动合同法》关于合同之规定的缺陷主要体现在一下几方面:

1、关于合同订立的缺陷

《劳动合同法》第12条规定了三种劳动合同分别是:具有一定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不具有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和以完成特定工作为期限的劳动合同。此条法律的缺陷在于,其并没有对没有约定劳动期限的合同作出规定。若订立的合同中没有约定合同的履行期限,那么这种合同很明显不属于三种合同中的一种。

《劳动合同法》第14条第2款第1项规定,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10年的,劳动者提出或者同意续订、订立劳动合同的,除劳动者提出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外,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此项规定的缺陷在于当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10年中的10年横跨《劳动合同法》的实施日期,连续工作10年中10年的起点存在着争议。第一,此类合同是否能适用此条规定。第二,若能适用,十年的起算点是首次劳动合同的订立之日,还是《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之日。

《劳动合同法》第14条第2款第3项规定,连续订立二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且劳动者没有本法第39和第40条第1项、第2项规定的情形,续订劳动合同的,可以与用人单位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这意味着,劳动者与用人单位连续订立两次1年期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就享有与用人单位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权利。而依照14条第2款第1项规定,劳动者与用人单位订立了 1次合同期限为9年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但是其却不享有与用人单位签订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的权利。两者相比明显对第二种情况中的劳动者不公平。

2、关于合同履行的缺陷

为了解决用人单位拖欠和克扣劳动者劳动报酬的问题,《劳动合同法》第30条作出了以下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和国家规定,向劳动者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用人单位拖欠或者未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劳动者可以依法向当地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支付令制度由来已久,并不是《劳动合同法》首创,早在《民事诉讼法》中就对支付令进行了规定。《劳动合同法》第30条作出此规定,只是将支付令制度应用到用人单位拖欠和克扣劳动者劳动报酬上。可以这么说欠薪支付令是支付令的一种。除了受《劳动合同法》第30条的约束,还受有关支付令制度的法律约束。有关支付令制度的法律有《民事诉讼法》,还有《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纠纷)若干问题的意见》。而正是这一原因,使得在有关欠薪支付令申请条件上的规定存在着缺陷。

3、关于合同解除的缺陷

《劳动合同法》第39条第6项规定了,劳动者被依法追宄刑事责任的这种情况是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况之一。笔者认为这一项规定存在缺陷。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刑事责任分为附加刑和主刑。其中附加刑被分为3个种类,分别是罚金、剥夺政治权利和没收财产。主刑又被分为5个种类,分别是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若按照39条的规定,则意味着被单处以主刑或者即处以主刑又处以附加刑或者单处以附加刑的劳动者,都是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况,这存在不妥。笔者认为这样规定,首先剥夺了承担刑事责任劳动者的劳动权利。劳动权是宪法赋予每一个劳动者的权利,只要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享有劳动权。其次,《劳动合同法》的立法主旨就是倾斜的保护劳动者,而39条的这一规定与这个立法主旨不符。

(二)《劳动合同法》关于劳动者集体谈判权的缺陷

《劳动合同法》关于劳动者集体谈判权之规定的缺陷主要体现在《劳动合同法》第4条第2款之规定方面。

《劳动合同法》第4条第2款、第3款赋予了职工或者工会与用人单位就相关事项进行平等协商的谈判权。但是虽然赋予了集体谈判权,并没有规定若此项权利没有得到实现,用人单位将会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职工和工会的谈判权很难得到实现。法律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法是由国家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法所具有的国家强制性,既体现在违法行为被国家否定并且制

裁,也体现在合法行为被国家肯定和保护。若法条规定了权利和义务,但是并没有规定不履行义务的后果,则其即没有表现出国家会对违法行为进行否定和制裁,也没有体现出法律是由国家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这一基本特征,因此很难说其是真正意义上的法条。

而此法条,在没有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情况下,并没有其他的社会力量来保证实施,所以法条中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基本上都是一纸空文,这与《劳动合同法》的立法本意,倾斜保护劳动者,是完全不相符的。所以应当弥补此问题,规定不履行义务的后果。所以应当对第4条的不履行义务的后果缺失问题进行弥补。

在《劳动合同法》第4条的实际适用中往往会出现这一问题,即虽然劳动者或者工会向用人单位表达了关乎劳动者切身利益等问题上的需求,但是用人单位对此需求却不予理睬,以至于最后根本无法实现,劳动者或工会与用人单位进行平等协商这一权利。

(三)《劳动合同法》关于劳务派遣的缺陷

《劳动合同法》关于劳务派遣之规定的缺陷主要体现在《劳动合同法》第66条之规定方面。

自《劳动合同法》实施以来,有关劳务派遣的法律规定在适用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2011年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劳动合同法第二次的执法检查报告中显示,近3年来劳务派遣公司和被劳务派遣的劳动者显著增加,用工单位长期在主营业务的工作岗位,而非临时性工作岗位、辅助性工作岗位和替代性工作岗位上使用劳务派遣的劳动者。2013年7月1日实施的新修订的《劳动合同法》对以上的问题进行了规定,新修订的《劳动合同法》将66条规定的劳务派遣一般在临时性的工作岗位、辅助性的工作岗位、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岗位上实施中的。一般。修改为。只能。并且规定了用工单位必须严格的控制被劳务派遣的劳动者的数量和占总用工人数的比例。以上规定,一定程度的解决了原先因临时性、辅助性、替代性这三性概念模糊,用工单位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界定三性的概念,从而使劳动派遣者表面上从事的是三性岗位,实际上从事的是正式工的工作的这个问题。

法律规定临时性的岗位是指存续时间不超过6个月的岗位,6个月期限的规定过于生硬缺乏合理性和灵活性。例如,一家制衣厂临时需要多制作一批衣服,而此批衣服的制作时间为7个月,那么此家制衣厂就不能适用劳动派遣,这显然很不合理。另外,个人认为该法中规定使用派遣劳动者数量不得超过其用工总量的10%存在不妥。

四、《劳动合同法》的立法完善

(一)完善《劳动合同法》关于劳动者集体谈判权之规定

通过以下方法可以弥补在第二部所阐述的关于劳动者集体谈判权之规定的缺陷:

第一,使工会成为一个真真正正能维护劳动者的组织。因为只有这样,劳动者才会自发的组织工会,且具有独立性,而无需行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来建立;

第二,在工会成为一个真真正正维护劳动者权益的组织后,劳动者就会自发的组织工会,使工会具有独立性,那么工会的经费也应该不再是由企业拨缴而是国家财政支付一部分与职工自愿交纳结合。

第三,法律应当规定,用人单位不履行集体谈判义务的法律后果,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劳动者的集体谈判权的实现。

(二)完善《劳动合同法》关于合同之规定

1、关于合同履行之规定

在前面阐述了,欠薪支付令的缺陷主要是,欠薪支付令的申请条件对于劳动者太过于苛刻和用人单位的异议权过大。

对于第一个缺陷,由于劳动者处于绝对的弱势地位,因此不能将其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债权关系简单的等价于普通的债权债务关系,因此应当就劳动者申请支付的条件作出明确具体且有利于劳动者的规定。对于第二个缺陷,笔者认为第一,应当对用人单位的异议权进行审查,防止其对异议权进行滥用。

2、关于合同解除之规定

在前面阐述了,第39条的缺陷在于,没有对刑事责任进行具体的规定,剥夺了并没有丧失劳动能力的被处以管制、被处有期徒刑缓期执行和单独仅处以附加刑的劳动者的劳动权利,对他们的生存构成了威胁,对整个社会的和谐构建埋下了隐患。

弥补此缺陷的方法应当是对39条规定中的刑事责任进行具体的规定。只有

那些因为限制了人身自由,而不能履行劳动合同的承担刑事责任的劳动者,用人单位是可以与其解除合同的。也就是说39条规定的刑事责任,应当是拘役、无缓刑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对于管制、有缓刑的有期徒刑和附加刑是不应当被视为39条规定的刑事责任的。

3、关于合同订立

在前面所阐述的12条的缺陷,对其的弥补有学者认为可以通过司法解释对第14条第3款进行扩大解释:将没有约定合同期限的劳动合同,视为无固定期限合同。之所以这样解释,主要是出于,《劳动合同法》鼓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这一精神。虽说劳动合同法鼓励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但是若劳动者并没有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意愿,或者并不能很好的胜任此工作,或者用人单位的这个工作岗位并不需要保持人员的相对稳定性,那么强行订立为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显然不合理。笔者认为对于没有约定劳动期限的劳动合同,当发生劳动合同纠纷时,应当以实际情况,来判断其是否是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或者以完成一定工作认为期限的劳动合同

在前面所阐述了第14条第2款第1项规定的缺陷在于并未对连续工作10年中,10年的起算点作出规定。连续工作10年中,10年的起算点的问题涉及到了法律溯及力的相关问题。行为、事件和法律效果是同时产生,但并不是同时消灭。因为法律效果分为持续性的效果和瞬间完成性的法律效果。前者是指行为发生后,适用法律后,行为动作完成但法律效果持续存在,如订立劳动合同的行为发生后,产生的劳动关系一直存续直至合同终止。后者是指行为发生后,适用法律后,行为动作完成法律效果也随之完成,如故意杀人的法律效果随着行为的结束而结束。因此笔者并不认为溯及既往是指法律能够适用于其生效之前发生的事件和行为,并能改变其既存的法律效果。事件和行为与法律效果应当在法律溯及力上应当加以区别。因此应当以实质侧面的标准适用14条第2款第1项的规定。若连续工作十年期被用人单位规避。对于横跨《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之日的劳动合同,十年的起算点应当是《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之日。对于此点可以补充规定在第97条。

在前面阐述了 14条第2款第3项的缺陷,其缺陷主要是此条规定不合理,对劳动者存在着不公。认为弥补不公的方法是规定在毫无理由的情况下连续数次签订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应当承担向劳动者支付更多的劳动报酬等惩罚

性措施。

(三)完善《劳动合同法》关于劳务派遣之规定

在前面分阐述了对临时性概念的界定存在缺陷。临时性的界定不应当仅以时间长短来界定,而是应当以企业本身的生产状况来界定。即临时性的非经常性的超过企业正常生产的岗位种类和岗位数量为临时性岗位,且此岗位的存续时间不超过1年,之所以规定时间不超过1年是因为实践中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多以1年为最低的时间期限,所以若超过了 1年就可以认定为不是临时性的岗位。

这样能够满足临时性的用工需求,同时也可以避免,企业为了规避6个月规定的限制,将本超过6个月的正式工岗位,自行定义为6个月的临时性岗位,而连续与劳动派遣单位签订劳动派遣协议。

参考文献

[1].常凯, 《劳动合同立法理论难点解析》.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年版

[2].曹可安, 《劳务派遣管理概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年版

[3].周亚军, 《新<劳动合同法>关于对劳务派遣的修改及对企业在用工方面的要求》.法制与社会, 2013年第8期

[4].胡朝晖, 《<劳动合同法>中“欠薪支付令”制度的完善》.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1第9期

[5].刘耀, 《新<劳动合同法>能否让临时工不再临时》.政府法制, 2013第9期

[6].李咏玲, 《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适用问题研究》.法制与经济, 2012年第9期

第三篇:论文:浅析我国行政诉讼法的缺陷与完善

浅析我国行政诉讼法的缺陷与完善

摘要:我国的《行政诉讼法》中在对受案范围的法律术语的界定、教育行政机关的纠纷、违反诉讼举证时限的行为应承担的责任、诉讼参加人的罗列这些问题上存在一定的缺陷,而在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上又有所完善。

关键词:受案范围

举证时限

抽象行政行为

行政不作为

诉讼参加人

行政诉讼法是调整行政诉讼活动的法律规范系统,包括规定法院和诉讼参加人在行政诉讼过程中所进行的各种诉讼活动的规则,以及规范与此有关的各种诉讼关系的法律规则1。我国现行行政诉讼法是规范和调整我国行政诉讼关系的一部重要的和基本的成文法典,自1989年颁布、1990年实施以来,已有20年时间。应该说,在这20年间,行政诉讼法极大地推动了我国行政法治事业的发展,以及作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重要组成部分的依法行政理念的确立,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法治水平。

一、我国《行政诉讼法》受案范围的缺陷

我国是成文法国家,奉行成文法原则,不承认判例的效力。因此,法律条文对司法实践有很大的限制,我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存在疏漏。

(一)《行政诉讼法》对涉及受案范围的重要的法律术语没有任何界定。

如“具体行政行为”、“国防行为”等这些词在法条中多次出现,但我总是觉得这些词很朦胧。《行政诉讼法》多次使用了“具体行政行为”的概念,但具体行政行为的内涵与外延并不明确。《行政诉讼法》有关受案范围的条款不够严谨。如《行政诉讼法》第12条第3款规定“不得就行政机关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奖惩、任免等决定提起行政诉讼。”在这里不能起诉的所有的内部管理行为,还是内部管理行为的一部分,在理论和实践中均有争议。《行政诉讼法》对受案范围的规定不够周全。《行政诉讼法》对受案范围既作了肯定规定:即哪些具体行政行为可诉;又作了否定规定,即哪些行为不能诉。那么处于肯定和否定之外的行为,如行政裁决行为、技术鉴定行为能否进入行政诉讼就成了盲区。

(二)未将教育行政管理机关行使特定职权而引起的纠纷纳入行政诉讼领域。

以学校为例来看,《教育法》25条明确规定:“国家制定教育发展规范,并举办学校等教育机构”;该法21条规定:“国家实行教育证书制度,经国家批准设立或许可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按国家有关规定颁发学历证书。”类似授权学校的法律依据还有《学历条例》《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规。显而易见,学校可以被认为是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但它是否是行政诉讼法视野内的授权组织呢?换句话说,法律,法规授的这个“权”是否是“行政管理权”呢?那么类似如学籍,学位管理,教师职称评定等具有明显的行政管理性质的职权行使是否是法律法规对学校的授权?学校在行使该授权时,如果侵犯了学生教师的合法权益,他们是否可以提起行政诉讼?《行政诉讼法》中关于“其他法律授权的组织”并未作出明确规定,在《行政诉讼法》的学习中让我有一些迷茫。

二、行政诉讼举证时限制度存在缺陷

(一)对违反诉讼举证时限的行为应承担的责任未明确告知。《行政诉讼法》第四十三条规定:“民法院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内,将起诉状副本发送被告。被告应当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十日内向人民法院提交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有关材料,并提出答辩状。”“被告不提出答辩状的,不影响人民法院审理。”此条中,用了“应当”一词,我不明白的是“应当”是什么意思,如果被告在收到起诉书副本之日起十日内没有向人民法院提交做出具体行政行为的有关材料并且没有提出答辩状的话又将承担怎样的法律后果呢?法律中并未明确规定,最后又说“被告不提出答辩状的,不影响人民法院审理”那么我想既然没有影响那么前面对“应当“做出的行为的规定又有什么意义呢?这样的规定会让人们摸不着头脑,不知道行政机关到底是交还是不交答辩状呢?这种似是而非的规定就会造成群众在对行政机关行为进行监督的过程中存在困惑。我认为,在此法律应该给予明确规定,行政机关在十日之内未交答辩状应该承担怎样的法律后果。

(二)在诉讼举证时限的规定中对一些词语未作具体说明。《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三条规定:“在诉讼过程中,被告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证人收集证据。”这一条想我们阐释了“今天的证据不能证明昨天的事”,但什么是“诉讼过程中”呢?是行政相对人向法院提起诉讼的时候还是法院受理案件的时候,这一点法律没有明确指出,就容易让人造成误解。另外,关于“自行”这个词也是存在歧义的,在我看来,“自行”有两种解释:一是被告在诉讼过程中,若案件在审理过程中需要查证只能由法院进行取证,被告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丧失了继续取证的权利;或是在诉讼过程中,被告在经法院允许,符合合法程序的情况下可以取证。到底两种解释哪种符合立法意图,法条中并未解释。

三、对诉讼参加人的罗列没有穷尽。

《行政诉讼法》第二十五条规定:“行政机关被撤销的,继续行使其职权的行政机关是被告”那么在此过程中如果没有继续行驶其职权的,谁是被告呢?可见法律对此种情况并没有考虑周全,这就容易使行政机关这个“专业人员”在诉讼过程中钻空子,使《行政诉讼法》立法意图的实现受到阻碍。

四、我国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完善

(一)将抽象行政行为纳入行政诉讼受案范围

我国现行的行政诉讼法将抽象行政行为排除在受案范围之外的做法,不利于人民法院充分行使司法监督权,不利于保护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不利于行政机关提高行政效率。为消除上述弊端,我国的行政诉讼立法有必要考虑将抽象行政行为纳入人民法院的受案范围之中,对我国现行的行政诉讼法中的有关条款,例如:第2条、第5条、第11条、第12条、第17条、第27条、第32条、第39条、第41条、第51条、第54条等进行相应的修正,将其中的“具体行政行为”改为“行政行为”,从而把行政机关制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政决定、命令的抽象行政行为纳入司法受案范围,这对于行政机关和行政相对人都是有利无害的,而且也将有助于我国法制的发展与完善,符合我国立法与国际接轨的要求。

(二)将公安机关的行为纳入行政诉讼范围

我国公安机关具有双重职能,不仅具有行政职能,还具有刑事侦查职能。公安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实施的行为是一种行政行为,刑事侦查行为是指侦查机关(主要是公安机关)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在刑事案件的侦查过程中,进行的专门调查工作和采取有关的强制性措施的行为。根据我国现行的司法体制,刑事侦查行为被视为司法行为,在习惯上不作为一般行政行为对待。由于刑事侦查行为不可诉,于是,在实践中很自然就出现了公安机关实施了违法行政行为后,假借刑事侦查之名规避行政诉讼的现象。从目前刑事诉讼程序的规定来看,在刑事侦查阶段,公安机关享有完整的立案、刑事拘留、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物证扣押、搜查等权力,不受任何实质性的控制,即使公安机关最初以行政上的理由对相对人采取了上述强制措施,仍然可以在此后的抗辩中将其更改为刑事程序的相应种类,于是,在很多情况下,一个明显违法的行政行为摇身一变就成了有刑事诉讼法明确授权的刑事侦查行为,从而很容易就达到了规避行政诉讼的目的。

(三)将行政不作为纳入行政诉讼法的受案范围内。

“不作为”是指行为人消极地不去实施自己应当实施的行为。从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对其法定职责的态度上划分,不履行法定职责有两种形式:一是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明确拒绝履行或者部分拒绝履行法律、法规赋予其应当履行的职责;二是行政机关对行政相对人请求其履行某项法定职责或者依职权当某种情况发生后应当采取一定的行政措施的,而未按照法律规定的要求履行职责或采取措施,而是采取推诿、不予答复(含不予实质答复)等消极的方式拖延履行其应当履行的职责。在对《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中,第三十九条规定“行政机关在接到申请之日起60日内不履行,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对行政机关履行职责的期限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这一条是迫使行政机关规定履行职责的期限,表现出对行政不作为的监督。

第四篇:我国会计管理体制缺陷与完善论文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在我国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企业会计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发展策略等各个方面都有着巨大影响,因此,会计管理工作受到企业的普遍关注。各企业积极探索会计管理的科学方法,完善会计管理体制,以提高企业的经济利益。研究我国会计管理体制不仅有利于完善会计管理工作,提高会计管理工作效率,而且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一、会计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法律协调。我国会计管理体制需要与法律相协调,但是,现阶段我国会计管理体制缺乏与法律体系的协调。一是会计管理工作中的核算主题问题。在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中,国家颁布的《预算法》、《会计法》等相关法律规定都将每个政事单位视为独立的核算主体,缺乏对会计集中核算的相关规定,我国法律应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会计集中核算提供相应的法律支持;二是法律责任的主体问题。在会计实施集中核算之后,很多企业负责人认为会计工作的法律责任已经发生转移,而法律没有明确规定责任人,导致会计管理工作中容易出现一些违法犯罪行为。

(二)机构设置不合理。完善的会计管理机构设置是会计管理工作规范化的前提。但是在具体的会计管理工作中,大多数地方经济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在会计集中核算制度中,财政部门既负责管理财政收入,又负责财政的预算和支出,同时,还负责会计工作中的记账,导致会计工作具有多重身份。另外,部分企业缺乏独立的会计机构,有些企业虽然设置会计机构,但是会计机构内部分工不明确,机构管理存在很多缺陷。例如:一些企业在会计人员管理上采用“任人唯亲”的管理方法,忽视了会计人员的能力,缺乏公平性,导致企业会计部门工作人员业务能力较低,无法完成相应的会计工作,影响企业的发展,甚至使企业的经济利益受到损害。

(三)会计工作不完善。一是会计集中核算缺乏明确的范围和对象。我国企业单位性质分为与国家机关类似的单位与独立的事业单位。与国家机关类似的单位能够代替政府执行政府的职能,对于这类单位,应将其视为国家机关,纳入集中核算的范围之中。而其他独立的事业单位需要根据政府管理机构的相关规定,确定管理范围和管理对象;二是管理会计工作缺乏对工作人员的控制和监督。在会计管理的日常工作中,部分管理者会对管理工作进行干扰,利用职权之便进行职。

二、会计管理体制的影响因素

(一)经济体制的影响。经济体制与会计管理体制紧密相连,经济体制对我国会计管理工作产生重要影响。一是会计管理工作是我国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我国的会计管理体制具有决定性作用,经济体制中的所有制结构、经济主题以及经济利益等决定了我国会计管理工作的模式。二是会计管理工作要符合当前的经济体制,例如,在改革开放之前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在会计管理工作中国家居于主体地位,统一掌握我国各经济领域的会计管理体系。而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会计管理工作在强调国家宏观调控的基础上,积极重视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地位,给予企业充分的会计管理权力,充分发挥企业的作用,提高会计管理工作效率。

(二)法律体制的影响。法律体制对我国会计管理工作具有较大影响,为我国管理工作提供法律保障和法律支持。一是我国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对我国会计管理工作的流程进行法律规定,为会计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提供了法律依据;二是法律对会计管理工作中的违法犯罪行为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并规定了相关的处罚措施。这使得会计管理工作拥有完善的法律保障。会计管理工作的相关法律规定有利于会计管理人员具体了解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自觉按照工作程序进行操作,避免会计管理工作中的违法犯罪行为。

(三)政治环境的影响。政治环境是会计管理工作的重要影响因素,会计管理体制体现国家政治的管理方式,和国家主要利益集团的要求。政治政策及政治动态都会对会计管理工作产生影响,其影响程度依据政府在经济中的地位及角色决定。例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完全控制会计管理工作,并且会计管理工作具有统一的标准。随着我国各种政治力量的发展,政府对会计管理工作的约束较小,企业居于会计管理工作的主体地位。会计管理工作的标准依据企业具体发展状况而定,企业会计管理工作的目的是企业经济利益的获得。

三、完善会计管理体制的对策

(一)合理设置会计管理机构。会计管理机构一般分为两种管理模式,第一种是企业借鉴国家对资本市场的控制和管理经验,设立独立的会计管理机构。第二种会计管理机构依靠财政系统的支持而采取的相对独立的管理模式。研究表明,第二种管理模式较为科学,能够节约管理成本,有利于企业经济利益的获得。并且,由于我国的会计市场发展历史较短,缺乏丰富的会计管理经验,设立独立的会计管理部门十分必要。在设立独立会计管理部门的同时,要完善会计管理机构的横向设置,加强会计管理工作与民营会计服务机构的合作,使两者在工作中相互补充,相互合作,提高会计管理工作的效率。

(二)加强会计管理队伍建设。一是要提高会计管理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会计管理工作人员应熟练掌握管理知识、会计知识及经济知识,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熟练使用计算机。会计管理工作人员还要精通外语,积极了解国际会计管理工作的行业特点,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方法,提高会计管理工作效率。另外,会计管理工作人员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坚定的政治信仰,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责任心,认真对待工作。二是会计管理工作人员要了解国内外的相关业务,掌握先进的管理理念。为此,会计管理人员要具备创新思维与全球观念,积极了解国内及国际的相关会计管理准则及会计管理法律法规,在会计管理工作中强化经济预测与行业判断能力,适应国际化的经济发展趋势。

(三)探索科学合理的会计服务制。在会计管理工作中,建立会计师事务所成为完善会计工作体制的首选。会计师事务所能够使会计管理工作摆脱行政方干预,保持业务执行的独立性,增强会计服务的公正性。会计师事务所能够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趋势,用注册会计师资格证的方式代替传统的国家规定的会计证书和会计技术职称,加强公司与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作,以签订协议的方式实现合作共赢。会计职责由会计师事务所承担,这样,优秀、守信的会计师事务所能够获得企业的信任,实现企业与会计师事务所的双赢。同时,会计师事务所服务模式能够充分发掘会计师的潜能,激发会计师的工作热情,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另外,会计师事务所能够为企业提供与经济决策相关的会计行业信息,更多地参与企业内部的管理与经营工作,加强对企业经营现状的分析,从而为企业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四、结语

会计管理工作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企业财务管理和运营决策产生巨大的影响。但是我国的会计管理工作缺乏完善的体制,会计管理仍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我们加以重视,并积极采取科学合理的解决措施。完善的会计管理工作不仅有利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宋树金.关于我国会计管理体制改革的创新思考[J].会计师,2014,23

[2]郭向荣.关于现代会计管理体制新思路的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32

[3]左琳琳,沈思航.对深化我国会计管理体制的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11

第五篇:浅谈生育保险和医疗保险合并的影响与实施

专注社保代理12年

30家分公司覆盖四川.重庆.贵阳…

浅谈生育保险和医疗保险合并的影响与实施

生育保险和医疗保险合并实施试点不是简单地将两项保险在制度层面合并,不涉及生育保险待遇政策的调整,而是在管理运行层面合并实施。目的在于,通过整合两项保险基金及管理资源,强化基金共济能力,提升管理综合效能,降低管理运行成本。此次试点方案明确提出推进两项保险合并实施,主要是考虑两项保险在运行操作层面具有合并实施的条件,且时机成熟。一是医疗服务项目上有共同之处,特别是在医疗待遇支付上有很大共性。二是管理服务基本一致,执行统一的定点医疗机构管理,统一的药品、诊疗项目和服务设施范围。三是地方有实践基础。近年来,部分地区按照生育保险与医疗保险协同推进工作思路,实行两项险种统一参保登记,统一征缴费用的管理模式,效果良好。

同时,生育保险与医疗保险相比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保障政策,作为一项社会保险险种,还有保留必要。前者具有维护女性平等就业权益和女职工劳动保护的独特功能,除了待遇上符合规定的医疗费实报实销,还包括生育津贴,目前占基金支出的60%以上。

生育保险和医疗保险合并影响

一、降低成本减少环节

试点方案明确提出,遵循保留险种、保障待遇、统一管理、降低成本的总体思路,推进两项保险合并实施。合并实施可以降低成本,减少环节。生育本身就是一种医疗行为,需要检查、开药、住院、治疗等,和医疗保险密切相关。过去两个险种独立运行、分开结算,有时候很难区分。两个险种合并实施后,有利于降低经办成本。统一参保登记,也有利于进一步扩大生育保险覆盖的职业人群,有利于发挥社会保险的大数法则优势,更好地保障生育职工的生育保险权益。

二、扩大基金共济范围

专注社保代理12年

30家分公司覆盖四川.重庆.贵阳…

两险合并实施后,钱该怎么收,收多少?这是参保人员关心的问题。按照试点方案规定,生育保险基金并入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统一征缴。试点期间,可按照用人单位参加生育保险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缴费比例之和确定新的用人单位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率,个人不缴纳生育保险费。同时,根据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情况和生育待遇需求,按照收支平衡的原则,建立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率确定和调整机制。

从基金管理角度看,这样规定有利于提高征缴效率,扩大基金共济范围,也没有增加用人单位的缴费负担;同时明确设置生育待遇支出项目,既可保障女职工生育保险待遇,也为进一步完善生育保险待遇政策奠定基础。

三、生育保险待遇不降

育保险的待遇发放,主要是医疗费用的支出和产假期间生育保险基金支付的工资两部分。两个险种的合并实施,不仅不会导致参保职工生育保险待遇降低,而且将随着基金共济能力的提高,更有利于保障参保人员的待遇。

四、合并不是取消险种

生育保险与医疗保险相比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保障政策,作为一项社会保险险种,仍有保留的必要:一是生育保险具有维护女性平等就业权益和女职工劳动保护的独特功能;二是体现雇主责任,个人不缴纳生育保险费;三是待遇上符合规定的医疗费实报实销,同时还有生育津贴(占基金支出的60%以上,主要是平衡用人单位负担)。因此,这次合并实施试点不是简单地将两项保险在制度层面合并,不涉及生育保险待遇政策的调整,而是在管理运行层面合并实施。

推进两项保险合并实施,是要通过整合两项保险基金及管理资源,强化基金共济能力,提升管理综合效能,降低管理运行成本。因此,合并实施不等于合二为一。

专注社保代理12年

生育保险和医疗保险合并实施政策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遵循保留险种、保障待遇、统一管理、降低成本的总体思路,推进两项保险合并实施,通过整合两项保险基金及管理资源,强化基金共济能力,提升管理综合效能,降低管理运行成本。

(二)主要目标。2017年6月底前启动试点,试点期限为一年左右。通过先行试点探索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优化保险管理资源、促进两项保险合并实施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

二、试点地区

根据实际情况和有关工作基础,在河北省邯郸市、山西省晋中市、辽宁省沈阳市、江苏省泰州市、安徽省合肥市、山东省威海市、河南省郑州市、湖南省岳阳市、广东省珠海市、重庆市、四川省内江市、云南省昆明市开展两项保险合并实施试点。未纳入试点地区不得自行开展试点工作。

三、试点内容

(一)统一参保登记。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在职职工同步参加生育保险。实施过程中要完善参保范围,结合全民参保登记计划摸清底数,促进实现应保尽保。

(二)统一基金征缴和管理。生育保险基金并入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统一征缴。试点期间,可按照用人单位参加生育保险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缴费比例之和确定新的用人单位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率,个人不缴纳生育保险费。同时,根据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情况和生育待遇的需求,按照收支平衡的原则,建立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率确定和调整机制。

30家分公司覆盖四川.重庆.贵阳…

专注社保代理12年

30家分公司覆盖四川.重庆.贵阳…

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严格执行社会保险基金财务制度,两项保险合并实施的统筹地区,不再单列生育保险基金收入,在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待遇支出中设置生育待遇支出项目。探索建立健全基金风险预警机制,坚持基金收支运行情况公开,加强内部控制,强化基金行政监督和社会监督,确保基金安全运行。

(三)统一医疗服务管理。两项保险合并实施后实行统一定点医疗服务管理。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与定点医疗机构签订相关医疗服务协议时,要将生育医疗服务有关要求和指标增加到协议内容中,并充分利用协议管理,强化对生育医疗服务的监控。执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药品目录以及基本医疗保险诊疗项目和医疗服务设施范围。生育医疗费用原则上实行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与定点医疗机构直接结算。

(四)统一经办和信息服务。两项保险合并实施后,要统一经办管理,规范经办流程。生育保险经办管理统一由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负责,工作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充分利用医疗保险信息系统平台,实行信息系统一体化运行。原有生育保险医疗费结算平台可暂时保留,待条件成熟后并入医疗保险结算平台。完善统计信息系统,确保及时准确反映生育待遇享受人员、基金运行、待遇支付等方面情况。

(五)职工生育期间的生育保险待遇不变。生育保险待遇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规定的生育医疗费用和生育津贴,所需资金从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中支付。生育津贴支付期限按照《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等法律法规规定的产假期限执行。

生育保险和医疗保险合并中的“四统一、一不变” 一、四统一

1、统一参保登记。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在职职工同步参加生育保险。人社部有关负责人表示,统一参保登记,有利于进一步扩大生育保险覆盖的职业人群,发挥社会保险的大

专注社保代理12年

数法则优势。

2、统一基金征缴和管理。生育保险基金并入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统一征缴。试点期间,可按照用人单位参加生育保险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缴费比例之和确定新的用人单位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率,个人不缴纳生育保险费。这有利于提高征缴效率,扩大基金共济范围,也没有增加用人单位的缴费负担;同时明确设置生育待遇支出项目,既可保障女职工生育保险待遇,也为进一步完善生育保险待遇政策奠定基础。

3、统一医疗服务管理。

4、统一经办和信息服务,为职工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二、一不变

职工生育期间生育保险待遇不变。两项保险合并实施,不会导致参保职工的生育保险待遇降低,随着基金共济能力的提高,还有利于更好地保障参保人员待遇。

30家分公司覆盖四川.重庆.贵阳…

下载我国生育保险的缺陷与完善对策-2014中国医疗保险3月刊发表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生育保险的缺陷与完善对策-2014中国医疗保险3月刊发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商业医疗保险的难点与对策

    我国商业医疗保险的难点与对策 关键词:保险意识薄弱 道德风险 保险监管 摘要:我国的商业医疗保险面临困境,其主要原因即以上三点保险意识薄弱、道德风险严重、保险监管存在漏洞......

    浅析我国国家赔偿归责原则之缺陷与完善[5篇范例]

    浅析我国国家赔偿归责原则之缺陷与完善 目录 引言 1 一、我国国家归责原则的概述 2 (一)1995年国家赔偿法归责原则 2 (二)2010年国家赔偿法归责原则 3 二、现行国家赔偿法......

    我国价格听证制度的缺陷与完善 提纲(精选5篇)

    我国价格听证制度的缺陷与完善 ——2011年广州出租车价格听证会案例分析 一、我国价格听证制度的概述 (一)价格听证制度的含义及其性质发现 1、含义 2、性质发现 3、实施价格......

    我国现行“校长负责制”的缺陷与对策分析

    摘要:在人们批判目前中小学校长权力过大时,校长们却觉得自己又处处受限。形成这一矛盾的原因是:校内权力分配不当,权力结构失衡;而同时学校发展仍处于外控状态所致。化解这一矛盾......

    我国工伤认定程序缺陷与重建对策初探(5篇范文)

    我国工伤认定程序缺陷与重建对策初探 (Inductrial injury defects and reconstruction measures) 李越¹,耿璟² (1.湖北诚昌律师事务所,湖北 宜昌 443000;2. 三峡大学 政法学院,湖......

    论中国劳动仲裁的缺陷与完善5篇

    论中国劳动仲裁 目录 第一章 引 言-----------1 第二章 我国劳动争议仲裁制度概况-------------------------2 第三章 现行劳动争议仲裁制度的缺陷-----------------------3......

    我国公证赔偿制度的问题与完善对策[推荐]

    我国公证赔偿制度的问题与完善对策 摘要:公证赔偿制度是指公证机构及公证员在公证事务处理过程中,对于因自己的过错而导致当事人及利害关系人利益受损,从而应当承担补偿责任的......

    我国医疗保险现状与对策的分析完整版(大全五篇)

    我国医疗保险现状与对策的分析 摘要: 我国现已逐步建立起与公有制相对应的城镇公费医疗、劳保医疗和农村合作医疗组成的医疗保障制度。由于传统的医疗保障制度无法适应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