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职高专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探讨
高职高专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探讨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医药分院药学系王飞娟王燕张爽
摘要: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领域一门很重要的基础学科和前沿学科。本文从趣味引导式教学、病例分析教学、互动讨论式教学三个方面探讨改进高职高专生物化学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能更好地学习生物化学,为后续的课程打好基础。
关键词:高职高专,生物化学,教学改革
进入二十一世纪,生命科学理论与技术的迅猛发展,生物化学的理论和技术也日新月异、层出不穷。生物化学是高等院校农学、园艺、生物技术、药学、中药制药技术等众多专业教学中最重要的专业基础学科之一,是各学科联系的共同语言,因此本课程的开设效果不仅影响生物类专业的发展,而且也对其他专业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但由于生物化学的内容繁多,理论知识较难,同时发展速度很快,新知识、新成果层出不穷,这让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同时教学工作者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1]。为此,我们对有利于提高高职高专生物化学教学质量的各个环节进行了分析探讨,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对高职高专生物化学教学进行了改革尝试。
1、趣味引导式教学
生物化学中有许多原理比较深奥、难以理解,如果采用传统的“灌输式”、“一言堂”的教学方法,学生必定感到枯燥乏味,很难取得好效果。“教无定法,贵在得法”[2]。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一
些简单、形象的比喻描述某些事物或原理来帮助学生理解,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讲解学生就很容易理解记忆了。比如,在讲解维生素B1与代谢的关系时,我们以1886年荷兰医生艾克曼研究的荷属东印度地区普遍流行的“脚气病”为例,从发病的症状一直谈到是由于在他所研究的实验鸡群饲喂“精大米”所引起的结果,当在“精大米”饲料中添加米糠后其实验鸡群表现的症状又消失了,然后提出为什么“精大米”饲料会引起“脚气病”的发生?最后再介绍艾克曼后来从米糠中分离到一种碱性物质——生物胺,即现在说的维生素B1,让学生对维生素B1的化学性质和缺乏症有了更清楚的认识,一目了然。又如,在讲解呼吸链抑制剂鱼藤酮的抑制作用原理时,可以先讲古代日本渔民打渔趣闻,他们用生长在海边的一种藤条壮的植物在水中浸泡,鱼就会自然死亡,后来研究发现鱼的死亡是由于呼吸链被抑制,细胞缺氧而死亡,就把这种抑制剂称为鱼藤酮。这样的讲解,使学生很容易就记住了知识点。再如,为何饮牛奶后半小时内不能吃水果;为何重金属中毒,喝牛奶可以自救;为何人不吃肉还会长胖等等,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答,既可使学生轻松掌握所学内容,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趣味引导式教学,通过讲述一些有趣的见闻、运用一些形象的比喻及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使深奥的理论浅显化、抽象的事物形象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既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化解生物化学教学中的难点,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病例分析教学
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的带头学科,其理论和技术已渗透到医、药学的各个领域。因此,生物化学教师必须认识到学科间相互联系的重要性,加强交流。这就要求生物化学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触类旁通,与生命科学的研究前沿紧密结合起来,同时要结合具体的临床实例,尽量将所讲授的内容与生命活动、疾病以及卫生保健等联系起来,因为这些都是最贴近生活的实际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决,让学生感到学而有用、学而有趣。例如利用酶的竞争性抑制作用的原理介绍抗生素、抗癌药的机制;利用糖代谢知识分析糖尿病“三多一少”产生的原因及治疗方法;利用脂代谢的知识解释高脂血症、脂肪肝、动脉粥样硬化的产生的原因;利用蛋白质代谢的知识分析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与治疗原则;利用酶原激活的知识讲述急性胰腺炎产生的生化机理;利用氧化磷酸化解偶联的知识解释感冒的一些症状等等。
病例分析教学引导学生将生物化学理论与临床实例相联系,使学生发现生物化学的理论能在临床实际中得到充分利用,而不再是死记 硬背的空洞知识,这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总之,病例分析教学对提高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师生的综合素质将是有积极意义的[3]。
3、互动讨论式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理论知识,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作拓展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的能力,我们要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广泛采用互动讨论。在讲课时我们要不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或让学生发问老师解答,变学
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讲课生动活泼。
要开展讨论课,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首先,教师在课前精心选出3~4个讨论题或附1~2个临床病例,所选题目要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要让学生在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比较、联系的基础上作答,尽量拓展知识面,联系临床实际,使理论课与讨论课内容互为补充和延伸,例如在学完代谢篇后就可以让学生计算葡萄糖、乙酰辅酶A、谷氨酸彻底氧化分解后产生的ATP数,通过计算,使学生不仅巩固了糖类、脂类、氨基酸的代谢途径,还可以加深对物质代谢途径之间联系的理解。其次,组织安排课堂讨论,提前将讨论题及所需参考书目告知学生,让学生事先准备,课堂上由学生主持,学生提问,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再各推选一名代表发言,同组者可以补充。最后,由主讲老师引导归纳总结,学生将书面讨论稿上交,由教师批阅记分,作为平时成绩。
互动讨论式教学,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围绕某一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在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开展积极的讨论、各抒己见,互相责疑,互相启发,以求弄懂问题、解决问题,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总之,以上仅是我对高职高专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初步尝试,教学过程是一个多因素的动态、复杂系统。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关键在教师如何去做。只有高素质、严要求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因而教师就要不断的吸收新鲜的教学经验,不断的探索适应新形势的教学方法,不断的完善和发展自身的综合素质,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最终目的。[4]
参考文献:
[1] 唐徽,孙设宗,朱明磊。医学生物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实践[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09,31(4):81-85.。
[2] 张庭廷,李恩,刘慧君。《生物化学》教学与课程建设的体会[J].教育科研,2009,3(1):87-99。
[3] 江渝,钟小林等。病例教学法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评价[J].西北医学教育,2001,9(2):86-87。
[4] 陈瑜,林德馨。适应学科发展开展生物化学教学改革[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1,2(2):39-40。
第二篇:浅谈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
浅谈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
罗跃中,李忠英
(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实训处
湖南 株洲
412004)摘要:生物化学实验技术的实验教学作为生物学科的一个实践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有十分重要地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用人单位对人才的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我们总结并创新出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了操作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
关键词:生物化学; 实验教学;操作技能; 能力
On several biochemical experiments teaching reform idea
Luo yue-zhong , LI Zhong-Ying(Hunan Chemical Industry Vocation Technology Institute Experimental DepartmentHunan Zhuzhou
412004)
Abstract: Biochemical experiments technology experimental teaching as a biological disciplines Practice Teaching, During the training, an important status, Have an irreplaceable role.As the market economy continues to develop, Employing units on the professional skills of personnel has set a higher demand.In order to better adapt to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and social needs, We summarize some new and innovative ways and means of teaching, Strengthening the operational skills and the overall quality of the training,To enhance the ability of students integrated experiment.Keywords: Biochemistry; Experimental Teaching; Operating skills;ability
生物化学实验技术的实验教学作为生物学科的一个实践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有十分重要地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中国加入WTO。用人单位对人才的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各生物类专业的学生除了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以外,还必须熟练掌握基木操作技能。要求学生在理论上“必需、够用”,实践中能动手会操作。这也是我们现代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通过这些年来的教学实践,让我深切体会到加强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如何开展好实验课的教学工作,使学生的实践技能不断提高,是摆在我们教师而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化工院校培养出来的高层次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合理的知识结构,更应有熟练的实践操作技能。这就要求老师和学生都必须重视实验教学,尤其要重视实验课的基本实验技能培养和综合实验的设计、分析能力,切实抓好实验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才能培养出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兼而有之的学生。通过这几年的积累和其它兄弟院样实验室管理和教学方法的借鉴,结合本专业的特点,总结出以下几点做法:
1要求学生认真地做好预习,课前检查预习效果。
教学改革再怎么改都离不开“教”和“学”,只要能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结合,就是真正的达到教学目的。所以无论是传统的还是各种新的教学方法,我们都可以用。作为传统的教学法课前预习,只要结合实际情况加以改进,效果也很理想。在每次上实验课之前,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实验讲义,以自学为主,了解本次实验目的,原理、操作过程及一些所用仪器的结构、原理和使用方法。并要求学生书写预习实验报告,每次进实验室前交给老师。在上课前抽两到三个同学简明地介绍一下这次实验怎么做?为什么要这么做?然后教师针对学生所讲的加以补充,改正及强调,使学生对整个实验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做到了实验时有的放矢,克服学生做实验的盲目性,从而大大提高了实验的效率和成功率。
2教学内容的改革要与时俱进。
传统教学内容大都是验证性实验,受制于理论教学,只强调了验证理论,而忽略了对学生实验操作技能、方法、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实验中学生的主动性。加上以前开设的生物化学实验过于简单,而且内容已经过时,与理论教学严重脱节,学生操作时兴趣不是很高[1]。当然,也不能完全否认验证性实验,因为它确实可以让学生对理论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但作为职业院校要注重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而有要有针对性,可适当地优化和精简一些生化实验项目,所以我们借鉴了许多兄弟院校的新成果及结合自己专业的实际情况及时更新和补充实验内容,从单一的验证性实验转向一定比例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从传统的生物化学实验转向先进的分子生物学实验[1]。当然,利用短短的2个或4个课时去完成一个综合性实验在时间上会比较紧。所以我们在教学计划里面根据要求,安排3~4周的综合实验周。给学生出几个课题,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独立操作、自己分析和处理实验结果。整个过程老师只在旁边指点和监督。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实验操作上受到全面系统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初步课题设计能力,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全面提高,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得到有效的培养[2]。3可以适当地让学生参与实验课前的准备工作
在每次上实验课之前,把各班学生按班级总人数分批和分成几个实验小组,每一小组每次轮流抽出一名同学,在实验教师带领下参与实验课前的准备工作,并与实验教师一起做预备实验,包括药品的准备,试剂的配制,仪器的调度等。实验教师把操作技术、操作过程中难点、注意事项提前传授给他们。在正式上实验课时,他们就会思路更加清晰,并且能够带领和指导本小组同学进行实验操作,及时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成为教师的好帮手,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实验老师的劳动强度同时也强化了实验效果。
4做好实验课总结
每次实验操作结束后,各组均保留实验结果,然后抽出几组具有代表性的实验结果,由学生进行结果分析。同时检查学生本次实验技能掌握情况,从中了解学生对实验课消化掌握的程度。最后,教师做综合性概况总结,对本次实验课先要肯定成绩,指出不足,纠正错误,以达到上好实验课,不走过场的目的。课后要求学生认真书写实验报告,指导教师做好实验记录和实验报告批改工作,针对学生所出现的疑虑和错误详细地给予解答。
5适当地开放实验室,给学生更多实际操作机会。
影响实验的因素有许多,实验的每一步操作都需要学生身体力行、细心操作、认真思考、稍有疏忽,就造成实验失败。如试剂的浓度、样品的进样量、pH都要配制准确,否则会导致整个实验的失败。还有液相色谱仪、凯氏定氮仪、分光光度计的操作程序、电泳仪的使用等,很难通过几次实验就能熟练掌握。而有些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受计划课时的限制,学生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为了保证和加强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可以考虑适当地开放实验室,给学生充分的练习时间,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让学生有选择性的学习与专业有关的知识,加强自身溥弱环节,开拓思维,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实验技能技巧。
6科学的技能考核是加强实验教学的重要手段。
生物化学技能考核是检验学生基本技能掌握的程度并促进学生学习生化课程的重要手段,实验课的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对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重视程度有很大的影响。以往实验课成绩考核大都根据实验报告的质量进行评定,这个不能真实全面反映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因为这样的考核存在偶然性和投机性。为此,总结出一一套科学适用的考核方法。实验考试内容分六个方面:实验课考勤(纪律)占10%、课堂回答问题情况占20%、每次实验报告占20%、实验理论笔试占20%、实验操作考试占30%及创新能力考核(采用加分制)。当然里面还可以细节化,如实验报告是否整洁,是否规范,是否正确,是否按时递交等依次给予公正的评分。当然,如有学生参加科研项目的时数、发表的论文应按一定比例折算成学分[3],在创新能力考核一项中给予加分,因为这也可以客观地反映和评价学生对知识和实验技能的掌握。也有利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学生的好比心理会使它们做实验的的积极性空前提高。今后我们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继续要不断探索,不断改进,找出适合生化实验教学的更多好思路好方法,逐渐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高分低能的现状,从而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即传授知识又注重能力培养的教学原则。更加顺应现代职业技术教育潮流,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地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韩志芳.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初步研究[J]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4:299-300 2.胡晓倩.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实践与思考[J] .实验室研究室与探索,2006,25(8):961-965 3.扈瑞平.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J] .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06,28,300-301
作者简介:罗跃中(1983-),男,助理实验师,主要从事生物实验教学及管理工作。
联系地址:湖南省株洲市石峰区清石路2号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实训处
第三篇:生物化学教学改革
生物化学教学改革
生物化学教学改革
生物化学是一门运用化学的原理及方法研究生命活动化学变化的学科,是很多专业学科的基础学科,它涉及到动物学、植物学、生物医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等课程。当今的教育主张素质教育,注重对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我国高校的生物化学教学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因此,生物化学改革迫在眉睫。
一 教学内容的改革
1.教学顺序的调整
蛋白质和核酸的研究是生物化学研究的两个重要方向。传统的教材上,学习的顺序是先从蛋白质的结构开始学习,进入到课程中期才会学习核酸的结构。这种教学顺序有利于让学生了解核苷酸代谢的内容,但由于核酸结构与蛋白质结构学习的思路一样,都是讲其组成的化学元素,然后是基本组成单位及其结构,如果将这两个章节进行调整,先讲蛋白质再讲核酸,不但可很快掌握核酸的结构也可以让学生对刚刚学习的蛋白质结构进行一个很好的复习。合理地调整教学顺序,可让学生更加合理地接受知识。
2.教学内容的系统性
生物化学课程要具有系统性。如在讲解糖、脂类以及蛋白质代谢这个环节时,教师可以通过三大物质代谢图,将糖、脂类以及蛋白质这三大物质利用三羧酸循环联系起来,通过三羧酸循环,三大物质相互转化。教师在课堂上可将人的体内代谢与教学相结合,让学生从繁琐的化学公式中走出来,让学生利用自身的代谢功能来了解一些复杂的生物化学知识。
3.教学内容的简单化
生物化学中有很多抽象的概念、知识点,学生在开始学习时难以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造成学习的恐惧,影响了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对身边一些事例进行比喻,增强课堂的生动性、趣味性。突出教学要点,使教学内容趋于简单化。
二 教学方法的改革
1.适当运用启发性教学思维
由于生物化学中的很多内容过于抽象,如物质代谢这一章节,让很多学生摸不到头脑,给老师带来了很大的教学困扰。教师可以通过对启发性思维教学对学生加以辅导,通过启发式教学既能把知识点拓展开,也锻炼了学生的思考能力。
2.自学自讲
在生物化学进行到维生素与激素这两部分内容时,由于这两个知识点与我们日常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教师可通过分组自学讨论的方法进行教学,由学生分组搜集资料与课前准备,在课堂上进行分组讨论,教师在讨论时对各组加以辅导,讨论后,由各个小组上台讲解本组的讨论结果,最后由老师进行评定和讲解知识要点。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有一个很好的沟通氛围,锻炼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与团队意识。增加了生物化学课堂的生动性,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由老师一人主导,学生进行机械式学习的教学。
3.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
计算机的发展,使多媒体教学越来越多地应用在各个学科中,利用多媒体,可以使复杂抽象的生物化学内容更加地形象化、具体化,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知识点的记忆,提高教学质量。
三 实验课教学的改革
实验是生物化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通过实验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在实践中进一步理解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增强动手能力,可以将教学质量带上一个新台阶。由于条件有限,传统的实验教学仅仅立足于对理论知识的验证,缺少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教学内容。学校应加大投入力度,购置一批先进的实验设备,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这些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可以使学生将课本知识和实验结果相结合,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四 结束语
生物化学教学的改革,随着生物化学这门科学的不断进步而不断深入。我们应紧跟时代的步伐,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验动手能力,不断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针,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教学改革的路还很长,还需要我们继续去探索、钻研。
第四篇:关于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探讨
近几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跨越式发展,事业规模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一个具有中国特色和充满生机活力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已经初见成效,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高职教育教学发展和改革”的指导。我校作为医学高职高专学校,如何走上高职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快车道,创办特色教育,目前在教学中存在着不少问题,如高职高专的“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教师仍然沿采用灌注、填鸭式教学,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教学脱离实际,难以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轻视学生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有待提高。另外,以笔试为主的考核方式不能真正评价一个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反而引导学生死记硬背,走人应试教育的误区。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高职高专培养应用型、实用型人才目标的实现。下面就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试等方面探讨高职高专教学改革。
一、更新教学思想
更新教学理念是教学改革的前提。教师必须重新认识高职教育的性质和意义,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职业技术教育以职业岗位为导向,以职业技术能力为基础,来满足职业岗位需要、实现零距离上岗的目标,它以培养服务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的。因此,高职人才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明确的职业定向性。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必须从某个职业岗位群出发进行职业分析,明确支撑起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从而确定教学改革的内容;二是明确的操作应用性。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必须重视实践教学,构建与企业紧密联系的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三是培养的高投人性。这就要求高职学校要加强在师资、场所、设备、仪器、手段等方面的经费投入,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二、优化教师素质结构 关于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探讨
优化教师素质结构是教学改革的关键。高职高专学校能否办出自己的特色,关键就在于教师素质的高低。高职学校教师应成为具备教育观念新、创新意识强、师德高尚、教学水平高超素质的“双师型”人才。“双师型”教师是指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较高的操作技能和丰富的实际教学经验的一专多能人才,这就
要求专业理论教师要最大限度地提高自身的实践技能,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
书,成为“双师型”教师,以适应高职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目标对教师的要求。
三、教学改革内容
(一)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通过几年的实践探索,我们合理地制定了本专业的教学计划。在教学内容改
革时,我们重点考虑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实用性。随着我们改革的深入,不断针
对考察结果,更新教学课程内容。
1.更新教育观念,构建实用型的课程体系
高职教育本质上属于职业教育范畴,在培养模式上必须树立起正确的人才观
念,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
基本素质为主线设计培养计划,构建具有应用性的教学体系,突出技能课程和实
践课程,使之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相互融合,将学生培养成为专业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的实用型人才。
2.课程设置侧重培养专业技能
课程设置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培养规划,突现职业技能的核心
位置,与职业能力、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使课程体系改革体现了以职业素质为
核心的全面素质教育培养。
(二)灵活选用或自编教材
完善教材建设是教学改革的有力保障。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自学的主要依
据。高职教育教材近年出版的精品教材越来越能够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高职学
校的教师也可以利用自身教学实践优势,结合实际,编写实用性强的高职教材,注重知识和技能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基本技能、技巧。
(三)改革教学方法
高职教育不仅要完成传授知识和训练技能的任务,还要完成发展能力及渗
透高职教育的任务。传统课堂教学方法是“填鸭式”教学法,通过灌输方式,强
化知识记忆,但是在当今网络化、信息化、全球化盛行时代,传统的教学方法必
须加以改革。经过多年的探索,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更新了教学方法,并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四)重视培养操作技能
加强实践教学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高职教育的特色是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的教学模式。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和以培养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借鉴其他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建立模块式、开放式的实践教学体系,把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与职业素质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既训练学生的职业技能,又培养学生的职业品质,全面提高高职毕业生素质。
四、改革考试内容及方法
改革学生评价制度是教学改革的潜动力。目前,在高职院校中,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一般采取三种方式:闭卷、开卷考试、课外作业。闭卷考试多以客观题为主时,不利于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开卷考试中,学生一般不会主动认真复习,同时,评卷的公正性、客观性较差。课外作业,教师忽视对学生知识掌握的检测,评分的主观性较大、工作量大。面对诸多考试中所存在的问题,教师应坚持高职教学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指导原则,不同的课程采取不同的考试方式。如基础课多采用闭卷考试,增加试题的灵活度,以重点考核学生理解、应用知识的能力。专业课考试中,应采取闭卷、技能考核等综合形式,促使学生既巩固知识又训练能力。
第五篇:高职高专《 工程力学》 教学改革探讨
高职高专《 工程力学》 教学改革探讨
吴 萍
(安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机械工程系,安徽 铜陵 244000)
摘要:本文针对《 工程力学》 教学的现状与存在问题,围绕高职高专教育重在培养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的目标,从教学手段、实验教学、工程意识与创新精神、课程考核四个方面阐述了教学改革方案,探索能够突出对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高专教学模式。
关键词:工程力学、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工程力学》 是高职高专院校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工程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长期以来,由于教学中不同程度地存在重理论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倾向,再加上“粉笔+黑板+书本”的传统教学手段,老师讲,学生听,教师处于教学的主体位置,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学生的应用能力差,在课程设计等综合类的应用时体现的非常明显,这与高职高专教育重在培养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的目标完全相悖。当前,高新技术发展迅猛,急需应用能力更强的职业技术类人才,面对这种变革和需求,高职高专教育要彻底改变普通高等教育那种学科型教育模式,要大刀阔斧地改革,形成自己的特色。《工程力学》课程应顺乎潮流进行改革,笔者认为改革的总体应是:紧紧围绕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牢固树立“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辩证统一的教育质量观,加强基础,拓宽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从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课程考核等多方面进行全方位改革。
一、现代教学手段的改革
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的丰富了各种多媒体的表现手段,从静止图片到动态视频,从二维到三维,从单一演示到人机互动,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把多媒体手段引入到教学中来。
CAI 课件通常以某些软件为开发平台,使用文字、图片、动画、声音、视频等信息来创作交互式应用程序,是一种专门开发的辅助教学软件,功能丰富,技术先进。电子教案通常是教师根据教学与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需要,自己采用PPT或Ht等文档形式制作的,针对性、灵活性、时效性强,能体现教师自己的个性和教学风格。无论CAI 课件还是电子教案都是现代化的形象化教学手段,生动、形象、直观、效率高。在工程力学教学中,常需绘制大量题图,题目文字亦常常冗长,动态内容也占很大篇幅,并且当今教学内容与学时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使用电子课件进行课堂教学后,使许多动态过程一目了然,可省去大量课内抄、画题目的时间,把老师从繁重的重复性劳动中解脱出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补充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之处,寓学于玩,印象深刻,开阔了眼界,帮助了 1
思维,非常适合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进而提高了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突出素质培养,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创新精神
学生们在学习这门课的普遍反映是:过于抽象和枯燥、解题比较难。考虑的高职高专学生本身高中基本功不高,如果仅仅使用课堂教学,远远不能满足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因此,应补充部分实验教学。我的措施是:增加实验学时比例,实验课单独授课,开放实验室,改革教学法,将实验教学分为入门、引深、提高三个阶段。在实验课上,我将工程中的五大因素(设计、材料、工艺、环境、负荷)紧密的和实验联系在一起,不断改进和完善实验设施,由最早的演示型转变为动手型,将实验课堂变成一个让学生把理论与工程实际相联系的模拟场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习热情。与此同时,每年学校开展了科技文化节,我逐步的将上几届的一些作品展现给学生,并在理论上解释其工作原理,做到与课本内容相结合。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交流协作的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积极参与每年科技文化节的设计。
学生们反映实验课直观、形象、生动,一些比较抽象在课堂上不易分析清楚的问题,在实验课上却迎刃而解,臂如,相对运动、动系、牵连点等基本概念,通过学生在实验中亲自组装操作各种机构及其运动变换,可较容易化解其难点、疑点,加深理解,同时也为学生以后学习《机械基础》等课程做了铺垫。因此,实验课让学生得到了一般课堂上得不到的东西,既增加了感性认识,又开发了想象力。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
1、注重工程意识的引导
工程力学课程的教学不仅是为了使学生形成系统、扎实的基础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训练学生从事工程应用并善于创新的能力。为此,我们特别重视绪论课、案例分析课的教学。
传统的工程力学多是从力学图形简化和公式导出讲起,抽象的图式很难和工程实际挂上钩,初学者不理解所学的目的和意义,学习的兴趣不大。为改变这种状况,绪论课上先给出生产和生活中的一些工程实例,大至桥梁、常用交通工具等,小到悬挂式床、课桌等,让学生分析它们的安全保障问题,大多数学生提出工作时不能破坏,自然引出强度概念,意识到工作时变形不能过大,建立起刚度及稳定性概念,紧接着给学生讲解安全和经济间的矛盾关系,使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而建立重要工程概念。
绪论课用工程实例开篇,教育学生在人类的衣、食、住、行中去体验工程力学,从工程实际中去了解工程力学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今后学习的主动性打下了基础。同时将工程中的常用术语介绍给学生,将理论和实际的应用结合起来。
2、做好典型的案例分析
我们大量收集涉及力学问题的工程事故在课堂上介绍,并引导学生分析。例如,介绍某厂因摇臂钻倾倒造成一名工人死亡的事故,惨痛的教训使学生震动,让学生分析摇臂钻破坏的原因,学生从摇臂钻的受力简化、内力分析、弯扭组合变形的危险截面,分析到是由于危险点处金属有缺陷造成应力集中而导致事故的发生。通过分析使学生感到所学知识是有用的,同时也树立了以质量求生存的工程观念。
四、开好课堂讨论课
要培养高质量的人才,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工程力学课程的教学中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主要就是在培养学生集中性思维(即逻辑性思维)的同时,更要培养发散性思维(即创造性思维)。为此,阶段性地开展课堂讨论课,让学生讨论某些疑难问题,不局限于书本有的,老师讲的,广开思路,各抒己见,大胆辩论,在辩论中发展自己的独创能力,逐步形成求异思维、求同思维和联想发明、创造共振与思维变通等创造性思维方式。
所谓求异思维就是要求学生去想别人所不敢想的且有实用价值的新思路,这需要丢掉常识,丢掉经验,有时甚至是荒庸的,但往往是有益的。例如,“动静法—虚位移原理”动中求静和静中求动的思维方法就是求异思维。所谓求同思维和联想发明就是对一般人看来似乎毫不相千的两件事,通过大胆联想找出其中确实存在的联系,大胆联想是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动力。例如,运动学中有的同学对运动中观察者的位置不理解,就引用政治概念上立场不同、观点不同看到不同的现象加以说明。所谓创造共振与思维变通就是在学习中对某些问题冥思苦想不得其解,但经别人一提示,哪怕是间接的甚至是反向的,也会恍然大悟。以上种种思维形式有力冲击了常规思维,打破了思维定势的约束,使人想到许多常规思维所想不到的东西,也就是发展了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五、课程考核与考试的改革
传统的工程力学课程考核与考试采用最原始的闭卷笔试,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在内容和形式上趋于定向化,考察学生记忆的知识多,体现不出学生的运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不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严重制约着工程力学教学改革的发展,因此,必须对现行考试方法、考试内容和考试的命题加以全面改革。
首先,在考核方式上,实行学习阶段的全程性考核与督导,变一次性、终结性考试为以阶段性的考核与期末综合考试相结合的办法。这样一方面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教学中的不足并加以改进,另一方面更有利于加强对学生平时学习的考核与督促,引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减少学习的功利性,从根本上改变应试教育制约学风、考风的状况,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还能全方位多角度准确地反映出一个学生的真实成绩和综合能力,实现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统一,知识与能力的统一。
其次,在考核方法上,变过去单一的闭卷笔试为开卷笔试、大作业、读书报告、课堂提问、实验操作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考试方法,有利于识别学生的运用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第三,在考试内容上,变再现书本知识为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卷面上主要是出一些灵活性大,知识面宽,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强的题目,例如,给定受力结构,让学生为各构件选取材料及截面形状和尺寸,并对该结构存在的问题谈自己的看法。这样的考试使学生思维很活跃,更易激发创新意识。
六、结束语
《 工程力学》 教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和学术性很强的工作,改革不仅仅限于某一个方面,需面对一系列的问题,既要改变所有不利于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还要兼顾教学秩序的稳定和教学质量的保证,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不能一哄而上和追求形式,要有计划分期分批地进行组织、试点和实施。广大教师必须认清并适应高职高专教育改革的形势发展,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学观念,克服教学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树立信心,坚定信念,潜心研究,大胆探索,并及时总结经验,逐步建立起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更好地突出对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培养社会急需时代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而弹精竭虑。
参考文献:
1、《高职工程力学课程体系的现状与改革实践》 郑红 辽宁师专学报 2004年12月第4期
2、高职高专《工程力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 黄素萍 职业教育研究 2004年7月
3、机械类高职工程力学课程分层次教学的探讨与实践 张根劳 高汝林 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年1月
4、在新教学计划下高职“工程力学”课程教学探讨 李明金 中国轻工教育 2006年4月
5、《工程力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践 梅风翔 周际平水小平北京教育 2005年11月
6、工程力学教学改革的实践 李艳芳 胡旖旎 南昌高专学报 2006年第4期
作者简介:吴萍 女 1975年3月 本科 安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系教师机电助理讲师 安徽铜陵市长江西路274号安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系 邮政编码244000 *** mjl12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