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生物课的教学中
在生物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的运用一些成语或者俗语来突出教学内容,因为有些用语蕴含着深刻的生物学现象或原理。例如,俗语“螳 螂 捕 蝉,黄雀在后”就深刻 地揭示了食 物 链的关 系;俗语:“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就深刻的说 明了水和矿 质 元 素对 植物生长的重要作用;歇后语“飞蛾扑火――自取灭亡”就揭示了昆虫的先天性行为――趋光性;成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说明了生物的遗传性;俗语“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则反应了生物的条件反射。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不胜枚举。只要教师用心搜集,并将其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必定能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提高学生学习生物课的兴趣。
三、适当融入游戏环节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学方法被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来,其目的都是为了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初中生正处于由童年向青春期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都有一种“爱玩”的天性,从这个方面来说,在教学中适当融入一些游戏环节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式。精心设计的教学游戏仿佛就是一支提高学习兴趣的“催化剂”,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课堂教学焕发活力,还能让学生在“玩”中发散思维,收获知识,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四、在实践中重新审视生物实验教学功能
由于初中生不具备丰富的生物学知识,而且自身的认知情况、学习能力、学习经验和实验能力等能力十分欠缺。因此,对学生进行科学恰当的生物学教学和生物实验操作教学,通过对学生在学科基础知识和相应实验的指导,有效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初中学校的生物实验教学,对于学科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能够有效督促教师改善实验教学,使学生在动手和实践中获得更多的综合知识。
在初中生物的实验教学中,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重新对实验教学进行认识,在实践中教师应当认识到,生物实验教学是一门与生物学科相互统一的课程。初中正处在一个认识世界的时期,初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动手能力。良好的实验教学,应该以初中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为目标,并有效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其次,学生也应该从态度上重视生物实验教学,让学生在实验室当中通过实验发现生物的奥秘。
总之,改良初中生物教学,对学生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组织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都有很大帮助,教师应结合课改,改变教学方式,为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做出贡献。
第二篇:如何在生物课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
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
美育亦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笔者认为在生物教学中注重细节设计,有利于生物教学中的“以美激情、以情启智”。如何在一些教学细节中适时地融入美,激发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的智力,使学生在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里得到美的熏陶和情感的升华,体验知识带给他们的无穷魅力,是每一个生物教师值得重视和研究的课题。以下是笔者在生物教学实践中进行美育教育的一点尝试。
在学习初一生物第一课—“绪论:探索生物的奥秘”时,采用投影、看录象、观察图片等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从声音、形态、颜色等方面去领略大自然中生物的多样性的美、生物体适应与协调的美等。通过出示一张张名胜风景片,让学生发现祖国的山美、水美、风情美。这样不但激发了他们学习生物和探索生物奥秘的浓厚的兴趣,同时也给他们以美的愉悦,增加对祖国的了解。最后再展示两张大幅图片:一张是大搞植树造林后的黄土高原某地,另一张是长期乱搞滥伐后的黄土高原。并让学生去比较哪张图片展示的景象美,在此基础上引导出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明确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性。
在学习“组织和器官”一节时,教材中有这样一段话:许多细胞构成了组织,多种组织构成了器官,六种器官构成了一个绿色开花植物的完整植物体。笔者先让学生朗读一遍,并仔细品味其中有无美的因素。在他们认真思索后仍瞪着一双双疑问的大眼睛时,再适时地引导他们:同学们,这一株株绿色开花植物是由六种器官构成的,这六种器官和谐地、有机地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植物体,这其中不
也蕴藏着美的和谐与统一吗?。在他们点头时,教师又可引导: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和一株被一位调皮的同学剥去树皮,摘掉叶子的植物相比,哪株更美?这样在同学们说出答案后便更好地领悟出了什么是和谐、什么是统一的美;也明白了那位同学的行为是多么的不美,同时也会警示他们的日常行为。这种教育难道不比直接的说教效果更好吗?
在讲完“开花结果”后,教师提问学生:在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中,你认为哪一种器官最美?为什么?绝大多数同学都说花最美,因为花冠色彩鲜艳,有些花还具有芳香的气味。在肯定了他们的回答后,继而启发他们思考“美丽的花朵要正常开放,需要其它哪些器官的帮助?大家在进行了一番热烈的讨论后都答出了根、茎、叶等器官所起的重要作用。在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小结以后,最后抓住时机进行适时引导:大家在日常生活、学习以及以后的工作中,固然要做鲜花,但更重要的是甘愿做根、茎、叶,与鲜花夺目灿烂的美相比,他们的美在于朴实无华、默默奉献……。在这样的细节处理中,既让学生认识到美,更让他们体会到美的价值和做人的道理。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仅要强调课堂整体的科学性,还要注意细节处理的艺术性,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又得到美的感受和情感的升华。这大概就是所说的美能愉悦心情、陶冶情操吧。
以上只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点细节,在生物课教学中,要发掘美的因素还很多。只要我们持之以恒,用细心、耐心、爱美之心去发现,去设计,总是会有所收获的。
第三篇:在学校生物课改中的知识教学经验交流
新课标倡导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同以往的生物教学大纲相比,更加强调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这是不是意味着降低了知识教学的要求?对这个问题如果用非此即彼的方式回答,答案只能是否。有的老师反驳:“在课时没有增加,甚至有些学校课时减少的情况下,要强化能力和情感目标的达成,知识目标能不降低吗?这不是简单的加减
法吗?”是的,知识教学的要求是有变化,但这一变化最好不用是否降低来表述,而是要全面分析。
首先,让我们重温一下《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关于知识目标的表述。“课程总目标”指出,在知识方面要让学生“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义务教育是公民基础教育,而不是专业人才的教育。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应当掌握的生物学知识应当是作为普通公民所需要的知识,而不是只有成为生物学专家才需要的知识。因此,这里所说的“基本”和“基础”都是对培养合格的普通公民而言的。以往长期作为基础知识的某些内容,比如水螅、蜗虫等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对于系统的生物学专业教育来说是必要的,但是离普通公民的生活终究太远,学习的意义不大,在课程标准中就不做要求了。这就反映了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仅面向将来不断深造直至成为生物学专门人才的学生。
课程标准对知识教学的要求还有一条基本考虑,就是要处理好基础性和实用性的关系。既要选取生产和生活中有用的知识,又不能仅考虑有用,将种植、养殖、治病疗伤等实用性知识作重点,否则就要走上“三大作物一头猪”的老路。知识内容与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的相关性越高,实现迁移的可能性越大,其时效性越长久,对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价值就越大。因此,课程总目标强调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的学习,用的动词是“获得”,而关于应用,用的动词是“了解并关注”。概念、原理和规律都是从事实中归纳总结出来的,概念的形成、对原理和规律的掌握,也必须建立在认知事实的基础上,因此,课程总目标还强调生物学基本事实的学习。生物学事实包罗万象,这时所说的“基本事实”是指学习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所必需的事实性材料。比如花、花的结构、花的类型、花序等都是事实性知识,其中花的结构是学生理解花的功能、形成花的基本概念所必需的,属于基本事实。而花的附属结构、花的类型、花序的类型及特点,尽管以往长期保留在初中生物教材中,却不属于新课标所说基本事实的范畴。
课程标准对知识教学要求的第三条基本考虑是强调理解的质,而不是信息的量。对需要学生单纯记忆的知识作了精简,对需要学生理解的概念和原理则提高了要求。比如,精简过多过繁的形态、结构和分类的内容,提出理解生物体的结构层次这一要求。再比如,“具体内容标准”的内容和表述方式,也体现了这一思路。“阐明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举例说明生物和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等等,都是要求学生达成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而不是单纯记忆。
课程标准对知识教学要求的第四条基本考虑是将生物学知识作为生物科学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将知识教学与能力和情感目标的达成统一考虑,而不是单纯考虑知识的系统性。“内容标准”突出了人与生物圈,打破了传统的植物、动物、人体等几大块内容的学科体系,让学生经常围绕着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来探究生物学问题,既有利于探究能力的提高,更有利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为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打下理性的基础。
课程标准对知识教学要求的第五条基本考虑是体现生物科学的发展及其与技术和社会的紧密联系。例如,内容标准增加了生物技术的内容,而且将生物技术单列为一个主题。
总之,课程标准对知识教学是很重视的。重视不等同于增加知识的总量(单从量上看,知识内容比以往教学大纲要少),而是重视那些对学生的发展最有价值的知识,重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
反观我们的课堂教学,目前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一些偏差。有的教师让学生死记硬背的现象依然存在;有的教师觉得教材中知识内容很不完整,又补充了不少并不属于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内容;有的教师过于追求探究活动的数量和形式,忽略了探究活动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建构知识,未能对相关知识及时梳理和总结。当然,这些问题都是前进过程中难免出现的。只要我们认真落实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结合本地区、本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改革,这些问题就会得以解决。
第四篇:交互式电子白板在生物课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生物课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山西省阳城县第四中学校 原艳平
【摘要】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日益普及,课堂教学平台正在经历从传统黑板到电子白板的历史变革,加上电子白板的易学易用,终将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技术。交互电子白板的出现,融合了传统的教学与当前的信息技术,把传统教学与计算机、网络、软件等现代教学结合起来,满足了时代发展的需求,为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创新开辟了新的平台,也为课堂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创设了广阔的空间,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结合学科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电子白板强大的交互性功能,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人机互动提供了技术便利,也为建立以学生主动学习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模式奠定了技术基础。【关键词】交互式电子白板课堂教学网络及资源效率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学习方式的变革成为必然趋势。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最有效的学习方式。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交互式电子白板多媒体应运而生,为课堂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创设了广阔的空间,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交互电子白板的出现,融合了传统的教学与当前的信息技术,把传统教学与计算机、网络、软件等现代教学结合起来,满足了时代发展的需求,为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创新提供了新的平台。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从三个方面谈谈交互式电子白板对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作用。
一、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优化情景创设,提高学习兴趣
生物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改革教学过程,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要求教师能精心组织教学,能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指导学生体验和感悟学习内容。而“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交互式电子白板清晰的界面,鲜艳的色彩、动听的声音以及多变的图像,有利于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唤起学生的情感活动。自然学生的兴趣浓厚了,参与意识也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得到了极致的发挥。加之交互式电子白板操作工具中独有的拖放功能、照相功能、隐藏功能、拉幕功能、涂色功能、即时反馈功能、回放记录功能等,都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理解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尤其是自带的资源库,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同时也为教师创设恰当的情景提供了便捷,有时还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我在讲述生态系统的成分(八年级上册第二十五章第一节)时,刚开始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先播放视频《农田生态系统》,让学生回忆,刚才视频中出现了哪些成分,并根据这些成分有无生命进行分类,即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在学生回忆、回答的同时,我利用了白板自带的图库将这些成分(猫头鹰、蛇、田鼠、蝗虫、水稻)逐个拖放到电子白板的空白页上,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在这个生态环境中与这些生物有密切关系的非生物成分有哪些?例如:水稻生长需要哪些条件(阳光、水、土壤等),当图库中找不到学生回答的成分时(如土壤、水),我就用那支既可以当粉笔又可以当鼠标的电子铅笔画一片土壤和一条河流。教师的这一举一动让学生感到很新奇,同时我又不失时机地鼓励学生也来试一试,在屏幕上写一写、画一画。不一会儿,白板上就呈现了学生的思维火花,例如学生写的细菌、真菌、温度、食物,学生画的沟渠、云等。然后根据白板上出现的成分让同学们进行分类,最后总结出生态系统成分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植物、动物、细菌和真菌,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和土壤等。从这个例子中我们不难发现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图库、书写、绘画功能的运用使情景创设更加生动、灵活,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因而一上课就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生物课堂教学中,他们就会充满激情地参与课堂教学,积极地思考教师的问题,主动地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认真地聆听教师的讲解和其他学生的发言,有利于后面的生物课堂教学顺利地进行,教学效果当然也会非常理想。
二、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灵活、有效地实施教学过程
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能非常灵活地实施教学过程,它比普通的电子白板增加了好多实用的功能,并且这些功能是一般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所不具备的。下面我简单地谈一谈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6个方面的功能。
1.局部放大功能
因为一般的黑板、屏幕、白板都不是特别大,而班级的学生又比较多,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就是坐在后边的学生看不清楚屏幕、白板上的图片或者文字,在交互式电子白板上教师可以很方便地拿魔术笔在所需放大的部位画一个方框(一笔画出),这一部分内容立刻就放大了,这样后面的学生就看得很清楚了。如讲述大豆种子结构时,我在白板的空页上拖入一个大豆种子的结构图,由于此图的胚芽、胚轴、胚根的结构太小,后面学生根本看不清。于是我用魔术笔在大豆种子结构的胚芽、胚轴、胚根的部位画一个方框,使胚芽、胚轴、胚根的结构放大一定程度,这样后面学生就很清晰地看见胚芽、胚轴、胚根的结构,从而能够分清种子结构中的胚芽、胚轴、胚根。
2.存储功能
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板书内容可以被存储下来。写在白板上的任何文字、画在白板上的任何图形或者插入、拖到白板上的任何图片都可以被保存到硬盘或移动存储设备,提供给下一节课、下学年或者其他班级使用,或者与其他教师共享;也可以以电子格式或者打印出来的印刷品形式分发给学生,供学生课后温习或者期中、期末复习使用。这样不仅大大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还能帮助学生课后实现知识重温巩固。例如讲述肾单位的结构时,首先我让一个学生在白板的空白页上用蓝色的电子笔画出肾单位的结构模式图,再叫一个学生用红色的电子笔进行修改,接着叫第三个学生用黑色的电子笔在图上标出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学生完成后我带领全班同学用紫色的电子笔进行批改,最后点击保存。这样到另一个班级上课就可以直接打开使用,也可以供学生课外温习、巩固使用。
3.探照灯功能
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探照灯功能,能使重点、难点非常突出显现,初中的生物教学主要是针对七、八年级的中学生,他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但同时他们的自控力又差,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教师要想尽办法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除了从教学环节的设计和教师个人的魅力修养上着手以外,课堂上一些新奇的或突然出现的事物也能够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使得他们的注意力能凝聚到课堂上,从而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讲述消化系统结构时,我首先展示消化系统组成示意图,接着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魔术笔分别在消化道的各个部分画一个圆圈(一笔画出),依次突出显现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再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魔术笔分别在各个消化腺上画一个圆圈,突出显现唾液腺、肝脏、胰腺、胃腺和肠腺,让学生分别说出各部分结构名称,最后归纳消化系统的组成。这样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结果也通过当堂训练证明了这节课的教学效果非常好。
4.编辑、批注功能
对于已经制作好的课件,教师可以在白板的批注模式下,对原有的课件进行控制和批注,甚至可以在一些动画、视频文件上进行标注,展开详细的讲解,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抓住课件、动画、视频上的重要信息。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还能及时、方便、灵活地引入多种类型的数字化资源,并可对多媒体材料进行灵活地编辑组织、展示和控制。如在视频、动画的播放过程中,需要做一定的讲解和文字的批注以完成教学,教师只需要对拍摄视频作简单的剪辑或不加处理就可直接用于生物课堂教学。这样大大减少了教师备课的负担和技术上的难度,同时又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从而增加视频、动画观看的效率,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播放有关血液循环的动画或视频时,可直接用电子铅笔或钢笔在画面上进行编辑、批注,写出体循环、肺循环,标出血液流动的方向,这样就会使学生看清人体两条血液循环路线,从而提高观看动画或视频的效率。
5.回放功能
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回放功能,可以对以前的操作过程进行任意多次回放,这在教学过程中是非常有用的。因为教学的时候一般教师都是讲一遍,但是有些重点、难点、疑点对于有的学生讲一遍是不行的,教师就可以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回放功能把这个过程多次回放,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情自主选择是否需要再次学习,不但可以减轻教师的工作量,又可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达到分层教学的目的,从而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相应地发展,使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更加有效。例如在讲述植物传粉、受精这一重点、难点知识时,可以将植物的两种传粉方式以及受精过程的动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多次回放,加深学生对自花传粉、异花传粉及其受精的概念和过程的理解。
6.绘图功能
交互式电子白板自带丰富的各种几何图形和生物仪器图,便于初中生物实验的设计和学生参与到初中生物实验的学习过程中。比如,在探究植物种子的呼吸消耗了二氧化碳的实验时,需要在交互式电子白板上画出这个生物实验所需的广口瓶、漏斗、锥形瓶、导气管、大豆种子等实验器材。由于这个操作简单,学生又都很感兴趣,于是笔者分别请两个学生在白板上画出实验设计图,再请两个学生进行修正。这样学生就获得了一个实践参与的机会,充分体现了交互、参与的新课程理念。
三、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增强师生互动,提高学习主动性 交互式白板的简易操作性,使教师从鼠标解放到黑板前,无线手写板的出现,又使教师从讲台解放到教室的角角落落。这样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就有了更多互动和交流的时间,教师也变成整个学习集体中的一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交互电子白板的人机交互、师生交互、生生交互等特性,可以让教师更轻松地利用主题资源进行教学,使丰富的主题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充分发挥,让生物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泼。同时,互动活动中运用多种方式激发了学生,丰富了活动的形式,拓展了活动的时空,把单调紧张的教学过程转变为趣味盎然的活动,变单一简单的课堂为多形式、多方位、多渠道、多手段的综合立体大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更多表现的机会。例如在讲食物链、食物网时,借助交互式电子白板,将这些生物的图片出示在空白页上,然后请学生用电子铅笔在白板上根据它们的取食关系进行连线,再请学生对前面学生的连线进行修改,这样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师生、生生互动交流,同时界面直观生动,容易被学生接受。
总之,交互电子白板是实现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优势互补的工具,是一种混合式的学和教的手段,它既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对于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符合当前教学改革的需求。我们在初中阶段的生物学科进行了两个学期的实践研究。实践表明,与传统的多媒体技术和学科整合相比,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引进,明显改善了学与教的课堂环境,促进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有效学习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成为师生教与学的有力工具。
参考文献:
1、《交互白板及其在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丁兴富
2、《课堂教学中交互白板的应用层次分析》李新宇
3、《试论网络教学的特点和模式》李海北
第五篇:让学生在生物课中感受美
让学生在生物课中感受美
双辽市永加乡永加中学:尚春昕
教育学认为,无论是自然形态的审美对象,还是社会形态的审美对象,它们都具有形象性和感染性的特点。美育就是通过美的具体的、鲜明的形象来感染人,引起人的美感;美育也是通过美的事物来影响人们的心理活动,从而使人们心理上产生感受,情感上产生共鸣,性情上得到陶冶。作为教师首先要把教学看成是一种艺术,一种美的艺术。因为面对的、要服务的是“人”。早在四百多年前,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一书中就曾指出:“教学就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我国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认为,知识是做“真人”的基础,要传授“真知”就必须先尊重“人”的情感。生物科学是探索生命奥秘的科学,处处体现着生命的美,学生即是学习知识的主体,同时也是生物科学研究范畴内的主体。
美的视觉感受
美的直观表现首先是色彩和形态,丰富的生物学知识能揭示色彩美和形态美的本质,充实美的内涵。生物课上讲解花色、毛色、肤色、色素的种类、色素比例和颜色成因等内容,能使学生了解天然色彩美的来源。缤纷的色彩让我们赏心悦目,而对动植物却有着重要作用:花卉可以利用它招引昆虫;昆虫可以利用它逃避敌害;绿色植物有了色素才能光合作用;猛兽斑驳的皮毛帮助它隐伏捕食;皮肤中的黑色素能阻挡紫外线等„„这些知识的讲解能使学生理解色彩美真正的内涵。生物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学生们能欣赏婀娜多姿的花木,优雅的天鹅,威武的雄狮和奔腾的骏
马,却不愿接受黑色的乌鸦和皮肤裸露的蟾蜍,其实这种审美角度较片面,老师可以依据生物的形态生理学原理和达尔文进化论思想对学生作这样的解释:生物的形态总是与其功能相适应的,是长期自然选择而进化的结果,一切生物都能体现出自然美而就的行为美、整体美、协调美和适应美,进而使生物界呈出现多样美,相互依存的生物生生不息、世代交替的现象,更使大千世界呈现出生命的活力。这样的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客观的审美心态,在欣赏生物的美丽色彩和优美形态的同时,还能感受到色彩美和形态美更深层次的自然美。
美的听觉感受
在教学语言上,不仅要做到清晰、准确和符合语法规则,还要讲究语言的艺术美。生物学教学语言要善于从学生的情感需要出发,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构思巧妙的悬念。脍炙人口的诗词佳句、富有感染力的文学渲染以及抑扬顿挫的语调、丰富生动的面部表情,以增强教学语言的艺术美感。比如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采用这样的开场白(带感情地):“当一束阳光穿过寒冷而黑暗的天空,到达地球,照射在一片绿叶上的时候,一个伟大的奇迹便发生了!”(紧接着板书:光合作用)。有情有景,妙趣横生。课堂教学虽然不能像舞台表演那样大喜大悲,但同样要做到有喜有忧、情理交融,使生物学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
美的行为感受
“感人者莫先乎情”,审美教育就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美能感人,美能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中华民族悠悠几千年辉煌灿烂的生物学发展
史,可培养学生崇高的爱国主义的情感;现在生物科学的发展与生物高新技术的变革,可增强学生的时代紧迫感和振兴中华的崇高责任感;伟大生物学家的励志探索过程,可激发学生刻苦学习、追求真理、报效祖国的情感。
例如发育较早的学生起初不愿接受逐渐明显的第二性征和脸上的青春痘,在接受了青春期教育后,他们不再觉得难为情,能正确地对等和处理相关的问题,并珍惜这与生俱来的青春美;乌鸦的黑羽毛不美,但它却有孝顺亲鸟的行为美;一片看似平凡的绿地或树林,实际上是一个井然有序的生态系统,绿色植物(生产者)、动物和人(消费者)、微生物(分解者)和无机环境之间保持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生态平衡,构成了生物和环境的协调美。学生有了这样的审美心态,审美兴趣被进一步激发,发现美和鉴赏美的视野扩大了,能从多方面层次去观察事物,从而客观地辨别美,即有了全面的审美角度和科学的审美标准,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得以提高。
美的心灵感受
美的感知不止是瞬间的,还应是持久的,是震撼心灵的。学生审美想象力和审美理解力的培养,是形成健全审美心理结构的关键。例如松树特化的针叶和发达的根系,使它能耐干旱抗严寒,即使在贫瘠的土地上也能顽强地自下而上。老师讲解这个知识点后,可以引导学生针对松树苍劲有力的形态美和适应美展开审美想象和联想,去理解和感受松树刚正不阿和自强不息的品质。
生物教学的过程是传导美的过程,它将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美与大自然绚丽多彩之美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获得知识,更能欣赏自然美,更加热爱自然珍爱生命。教师通过讲述植物用地下茎和根进行营养生殖的原理,使学生真正理解了白居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句;学生学习了奏叶芽发育的知识,更能想象出“不知细叶谁栽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春色美景;如果学生相验证秋叶中红色花青素的形成,也会学杜牧“停车坐爱枫林晚”,去欣赏“霜叶红于二月花”了。只有学到科学的“真”,才能丰富自然的“美”,才能有美的情感、美的境界和美的心灵。
发挥生物学科教学内容的优势,能够使学生保持客观的审美心态,多层次多侧面地感知美的生活和美的世界,确立科学的审美标准,并调动生物学知识和技能的积累进行审美联想和想象,深刻理解美的形象所蕴含的意义,感悟美的真谛,最终组合成自然而协调的审美心理结构,形成正确的审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