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宣传系统年轻干部“四力”把“三门”干部变成“三能”干部
所谓三门干部,就是年轻干部从学校毕业之后,通过考试、考核、选调、引进等方式,直接到机关行政单位工作,成为从家门到校门再到机关大门的“三门干部”,到机关工作后,“躲”进办公大楼,“浮”于文山会海,做惯了机关的“稻草人”“传声筒”,逐渐局限了自身思维和说话办事的立场、方法,从而导致能力有限,素质有限,发展有限。
一、“三门干部”的基本表现
“三门干部”以“85”后、“90”后人员为主要人群,主要表现为:一是“有傲气无傲骨”。一些年轻干部以为自己是985、211大学本科甚至硕士毕业,到机关工作是手到擒来,干这些基层基础性工作没有兴趣,没有激情。甚至有的同志长期沉湎于怀才不遇的自我认识中,在基层和本职岗位上“蹲不住”,感觉不是自己能力不够,是现有平台给与自己的支持和帮助不够,真正遇到需要独挡一面的时候,往往又迟疑退却,不敢担当。二是“有偏见无远见”。一些年轻同志看不起领导、看不起老同志,看不起从基层一步步走过来的同志,以为都是泥腿子,土办法,不如自己从科技前沿的象牙塔内带来的思想理念新颖。领导真正问策的时候,对单位发展没有新颖可行的意见建议,对部门工作没有深入浅出的研判对策,对地区建设没有科学实际的规划布局,对产业发展没有宏观微观的高谋远虑。参加会议时不能说,埋头伏笔对领导安排部署洋洋洒洒的记录,自己发言时,不是脸红脖子粗半天说不上几句顺畅话,就是无法用简单明了、条理清晰的语言表达对自己的工作的想法和建议。三是“有水份无水平”。一些年轻干部信息动态不能写、领导讲话不能写、述职报告不能写、汇报材料不能写、方案计划不能写、调研文章不能写,甚至一份请假条、一份个人简历写的也是毫无语感、漏洞百出。上级部门需要材料了,会议需要发言了,不是将往年材料搜索修改,就是在“度娘”上寻找一番,更有甚者为图简便直接找兄弟单位传一份,“复制粘贴”般的仅将人名、地名、单位名以及日期修改一下,便直接呈报领导或上级部门,材料内容是否适合当前时段、是否适合本地实际根本不加斟酌。四是“有暮气无神气”。个别年轻干部感觉自己已经是公职人员身份,也图不实现什么人生价值,自己家庭情况还不错,衣食无忧,大事轮不着,小事不想干,不做事就不犯错,有什么事一句“我不会”就心安理得地退给别人,稳稳地熬资历,现有机制下,职级并行也不吃亏,20多岁就开始享受“准退休”生活。五是“有动力无能力”。有的年轻干部也想干一番事业,也想在自己的岗位上体现人生价值,但是材料不会写,协调不会做,会议不会组织,办文办会办事的能力有限。有的年轻干部应对媒体的事情不能做,不能正确认识媒体、善待善用媒体,缺乏舆论危机处理能力,面对媒体的时候不是说不出话,就是随便说话。一些年轻干部面对群众的事情不能做,群众走访、基层调研、处理纠纷缺少有效方法,没有周全考量群众利益,不善于运用群众语言,与群众沟通时“卯不对榫”,有时甚至会激化矛盾,让自己被动的同时也让工作难做。
二、原因分析
“三门”干部其实是个中性词,但却变成了能力弱的年轻干部的代名词,一定程度上体现出领导的不认可、同事的不认同、群众的不认识。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懒散弱浮”四个方面。
一是行为懒。刚出校门,对单位工作的不适应,从有家长管、老师管,变成所谓的“放养”环境,自我要求放松。上下班只要不迟到就行,下了班手机关机,换上生活号码,谁也找不到。没有自我约束,自省自律意识差,往往把工作和“作业”等同起来,没有领导逼急了,就不急着写,甚至给自己找借口,“工作做完了做什么”,没有紧迫感。
二是思想散。感觉自己不犯错误,组织没有什么可以约束自己的,只要不做不该做的事情就行了,有时认为“不就是转发个朋友圈吗”“不就是发两句牢骚吗”,执行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的坚定性、主动性和自觉性不强,没有纪律意识。
三是能力弱。感觉自己书本上东西学了不少,好容易熬到了单位,开始了工作生涯,终于可以歇一歇,却不知万里长征才走出第一步。刚到机关,领导和同志给予一段时间的适应期,却认为机关工作不过如此,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真正介入工作情况以后,发现根本不是自己认为的样子,又有畏难情绪,往同事推,往老同志推,往领导推,没有责任担当。
四是作风浮。感觉身边还有很多平庸的同志,这么多年也混得挺舒服,把舒服作为人生目标,却忘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工作中糊弄完任务就行,甚至以散漫的工作作风为荣,嘲笑辛苦加班,精益求精的同志,没有精品意识。
三、由“三门”转“三能”的几点思考
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宣传思想干部要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宣传思想文化系统的干部,不能写,就会文思不解放,做事无条理,宣传跟不上,外界不了解;不能说,就会拉不上话,谈不上心,交不上情,言不达意;不能做,就会不被信服,不解民情,纸上谈兵,闭门造车,长此以往必然导致“鞋子不合脚、政策不对标、群众不接受”。要想把“三门干部”培养成“遇到事情想得起、遇到诉求找得到、解决问题靠得住”的合格干部,就必须切实利用好“四力”教育实践这个契机,让他们蜕变成“坐下来能写、站起来能说、走出去能干的“三能”干部。
一是坚定信念,使命“担得起”。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武装宣传思想文化队伍,持续深化“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效果,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使宣传思想干部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上有更高标准、更严要求,走在前列。让宣传系统的年轻干部真正认识到,宣传工作是极端重要的工作,在守正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所承担的是记录时代变迁,传颂时代精神的光荣使命,是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立场担当,是弘扬主旋律,强劲正能量的重要职责,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宣传思想工作是政治性、政策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没有能力,没有学识,没有方法,没有创新,是不足以满足担负使命任务的需要的,广大宣传思想干部必须牢记总书记教诲,切实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才能推动宣传思想工作不断强起来。
二是创新方式,学识“担得起”。学校的知识有的和岗位不对口,有的落后于时代发展,尤其是融媒时代的信息,更是日新月异,飞速发展,要在持续组织宣传干部学习培训工作的基础上,通过持续的单位评比、岗位竞赛等方式,激发年轻干部比学赶超的动力;通过体会交流、调研评比等方式,推动年轻干部学深学精学实;通过“年轻干部上讲台”“我为单位上一课”等形式,促使年轻干部保持“本领恐慌感”,自学业务知识。通过“学习强国”“干部夜校”、干部在线学习等各种平台,切实解决工学矛盾难破解、集中学习难组织、业余时间难利用、学习对象难覆盖的干部学习“四难”问题。
三是创新手段,能力“担得起”。要紧密结合思想和工作实际,强化宣传干部队伍能力建设,持续开展“大调研”“大考察”“大培训”“大比武”,在增强干部四力的基础上,提高宣传干部能力素质。主动把笔杆拿起来,话筒举起来,草鞋穿起来。在脑力上下功夫。把读书和思考结合起来,在获取书本知识的基础上加入自身思考,认真做好书本知识的转换运用,深入总结工作中的规律性认识,在自身知识结构上嫁接出新的知识增量,提升思考深度和穿透力,争当善于思考、勇于求索的思想者,提升独立思考能力,始终保持思想的解释力和敏锐度,用深邃的思想吸引人、感染人、影响人。在笔力上下功夫。提高笔力的“精锐度”和“亲和力”,写出的文章既要有思想深度,以丰富饱满的内容给人以启示,又要有情感温度,用群众的话语,写群众的事情,干带“露珠”的工作,才能得到群众的共鸣。
四是创新基层工作,职责“担得起”。通过宣传系统干部流动、宣传干部培训、外出见学等方式,让领导岗位的宣传干部提格局,机关的宣传干部接地气,基层的宣传干部见世面,落实工作的宣传干部懂方法。促使年轻干部树立“功夫在书外”的思想,在“脚力”上下功夫。持续纠治“四风”,指导年轻干部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利用随队调研和业余时间,到一线看基层干了什么,到田间地头问群众,需要什么,到基层单位学前辈怎么干的,切实做到“两腿迈入基层,两耳贴近群众”,从思想深处把“下”基层变成“在”基层,人在基层、心向群众。在“眼力”上下功夫。夯实基层群众关系,增强党群干群凝聚力,到一线看基层。推动年轻干部把工作定位从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和领导安排布置上,上升到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干部的为民情怀和事业追求上来。学理论“站高一层”,干工作“高看一眼”,做事情主动提升标准、拉高标杆,主动去做攻坚破难的工作,主动接触未曾触及过的领域,主动去承担新环境新形势下的使命任务,从仰望星空的虚无缥缈,变成眼睛向下,脚踏实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