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汤桥历红色历史调研
金汤桥位于天津市建国道西端与水阁大街之间的海河上。桥名金汤是取“固若金汤”之意。桥长76.4米,总宽10.5米,面积802.2平米。是天津市现存最早建造的大型铁桥之一。
金汤桥原为浮梁舟桥,由13条木船联缀而成,桥面铺设活动木板。初名盐关浮桥,俗称东浮桥。清雍正八年(1730年)由青州分司孟周衍详请盐院郑禅宝营造,故又称孟公桥。到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10月,因铺设从东浮桥至东站有轨电车路轨,由津海关道和奥、意租界领事署及比商天津电车电灯公司合资改建为永久性的钢梁铁桥,存留至今。原来也是用电力启动的开合桥,1970年第二次大修时,开启设备才被拆除。
金汤桥建成于1906年,连接西侧的中国地和东侧的原奥匈租界,由津海关道和奥意租界领事署及比商天津电车电灯公司共同出资,耗银二十万两,是我国第一座以电力启动的开启式铁桥,同时还铺设了电车轨道。1906年11月21日竣工并举行通车典礼,取“固若金汤”而命名。1949年天津战役时,金汤桥会师更使其名声大噪。1991年8月成为天津市级文保单位,1994年6月又被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3年海河整体提升改造时,将金汤桥切割,运往河北省某处整修,据说由于钢材的金属成份问题无法焊接,因此就另造了一个桥,放到海河上。
大桥的历史红色文化红色文化
形和守敌布防特点,前线总指挥刘亚楼部署了“东西对进,拦腰切断,先南后北,先割后围,各个击破”的作战方针。东西对进的会师地点就是以金汤桥为中心的海河上下游地区。
1949年1月14日上午10时,人民解放军从东西南三个方向向国民党守军发起总攻击,打响了解放天津的战役。经过一番激战,在突破外围城防后,于15日凌晨5时30分,东西对进的人民解放军在金汤桥会师,鲜艳的红旗插上了桥头,完成了“拦腰斩断”作战目标,切断了国民党守军的南北联系,打乱了其作战部署,彻底动摇了国民党守军的信心。人民解放军胜利会师于金汤桥成为全歼守敌的关键,金汤桥就此成为了天津获得新生的起点。
1949年1月14日上午10时开始的解放天津的战斗,解放军投入了5个军22个师34万兵力,从东、南、西三十方向同时向国民党城防猛攻。根据天津市区南北长,东西窄的地形特点和守敌布防情况,而制定的作战方针是东西对进,拦腰斩断,先南后北,先割后围,各个歼灭。战斗开始后,解放军38、39军从和平门、西营门一线突破,由西向东推进,44、45军从民权门、民族门一线突破,由东向西推进,46军从崔家码头向北推进,宜兴埠也有一个师向南推进。由于东、西主力夹击,南北部队助攻,逐街逐屋争夺巷战推进,以及在金汤桥附近的碉堡等工事前的激战,终于在15日凌晨5时半,东西路大军按计划胜利会师金汤桥,完成了栏腰斩断敌军的任务,并开始了分割围歼南北敌军的战斗。敌军陷于混乱之中,最后全被消灭。整个解放天津的战斗只用了29个小时,歼敌13万人。1949年1月15日,天津获得解放,进而促成了北京的和平解放。
当年解放军会师的金汤桥,作为历史的见证,至今巍然如故。1994年6月,天津市委、市政府又把它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金汤桥将永远是人们缅怀解放天津的英烈们的地方。因此金汤桥又成为象征天津市解放的标志性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