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京津风沙源调研报告
神木县
关于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调研报告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领导有关京津风沙源治理问题的重要批示精神,全面了解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推进工程政策措施与有效机制,我局就以下问题进行深入调研,调研内容如下:
一、工程建设取得的成效,包括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特别是在生态扶贫方面的贡献
1、生态效益
神木县地处陕西省榆林市东北部,毛乌素沙地东南源,是京津风沙源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2013年国家在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中将神木县纳入工程建设范围,项目实施5年来,人工营造樟子松、油松、侧柏、山杏等乔木林60800亩,封山封沙榆林51000亩,工程固沙15000亩。项目的实施,使项目区沙化扩展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较大程度低缓解风沙危害、减轻大气污染,有效缓解扬沙、浮尘天气。其主要生态效益表现为:
首先,有利于防风固沙、水土保持、保土保肥、抵御自然灾害。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项目使大面积荒山荒地变成了林地,有效降低了土壤侵蚀,减少了水土流失,增强了项目区抵御干旱、大风、暴雨等自然灾害的能力。
(2)间接经济效益
据有关权威机构按照有关参数计算,10000亩森林年可涵蓄降水39万立方米,按等容量水库建造成本计算,价值为222.6万元;可增加地表有效水5.7万立方米,价值5.7万元;净化水质价值38.4万元;仅10000亩森林涵养水源的价值合计为266.7万元。
另外,10000亩森林还可减少泥沙流失量1.4万吨,固定二氧化碳666吨,释放氧气486吨,间接经济效益巨大。
3、社会效益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基础。项目实施后,它所产生的社会效益是多方面的:
首先,通过森林除尘、降噪、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等作用改善神木县域生态环境,风沙或浮尘天气明显减少,为当地居民提供一个环境优美、气候适宜、安静舒适的生存环境,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质,使神木人民和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共处。
其次,项目实施吸收社会部分剩余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同时,我局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准确把握国家和省市生态脱贫政策,推动项目建设向贫困村、贫困户倾斜,如2017年度大保当镇摆言采当村新栽植樟子松1500亩,有效带动贫困村群众及贫困户脱贫致富,促进地
人畜破坏等措施不到位。工程区全面实施禁牧后,导致农牧民收入下降,禁牧工作触动了农牧民的利益,影响了干群关系,造林与禁牧矛盾突出,管护责任难落实,留下了边治理边破坏的隐患。
再次,现有投资标准已经不适应我县造林实际需求。与工程启动初期相比,立地条件越来越差,劳动力成本、种苗价格逐年攀升,造林成本发生了很大变化,国家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物价的上涨作相应的调整,导致造林实际投入和资金需求缺口越来越大,缺口资金需地方财政配套,地方政府负担过重,导致资金不能及时到位,影响造林进度和质量及成效。另外,工程区补植补造任务很重,没有补植补造经费,造成工程质量出现滑坡迹象。
第四,项目建设任务在中省市逐级下达过程中耗时过长,下达到县一级单位时较晚,为了不错过了造林季节,较短时间内粗放式规划后组织实施工程项目,导致规划不科学不合理现象凸显,有时还会影响工程当年顺利实施,造成项目建设任务不能按时完成的不良结果。
第五,神木县作为资源大县和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资源的开发及能源化工企业的建设与工程治理的矛盾十分突出,存在重资源开发和企业建设,轻环境保护,边治理变破坏等问题还相当严重。
第六,随着我县近几年来大规模的工程造林,县域森林
其次,存在改造对象不准的问题。神木县林业规划设计队规划设计的更新改造小班与现地地类不相符,将部分宜林荒山(荒沙)荒地化为改造面积,对象选择不准确;将适宜采取抚育改造对象的林地设计为更新改造,使林地密度过大,不适宜苗木健康生长。
3、退化防护林更新改造政策需求
要求有省市级层面有资质且业务过硬的单位面积10年改造规划,宏观指引,科学指导,为今后一段时期科学有序开展退化防护林改造指明方向。加大退化防护林退化林分改造试点要以建立健全与本地自然资源条件相适应的乔灌草防护林体系、构筑完善京津生态屏障为目标,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以推进更新改造技术进步为支撑,以积极的种植业结构调整、高效利用水资源为保障,结合自然恢复,科学有序开展。
四、工程区宜林荒山荒地(沙)及难治理地块的现状、治理措施和建议
1、工程区宜林荒山荒地(沙)及难治理地块的现状 根据陕西省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数据,神木县沙化土地381520.8公顷,占全省沙化土地面积的28.18%。其中流动沙丘(地)1032.75公顷,半固定沙丘(地)9139.08公顷,固定沙丘(地)352019.91公顷,沙化耕地19328.74公顷。分布在大柳塔、中鸡、孙家岔、店塔、神木、麻家塔、按照“生态优先、适地适树”的原则,根据工程区的立地条件、树种的生物学特性,结合当地农户的建议,主要选择樟子松、侧柏、油松、山杏4个造林树种。品字形栽植,株行距4*5米,初植密度33株/亩。造林后3年每年抚育1-2次,松土、除草、病虫鼠兔害防治。
(4)工程固沙
一是选择耐干旱、寒暑且容易在流失环境下生长的臭柏作为防风固沙先锋常绿树种,按株行距1.5*1.5米(296株/亩)栽植,固定流沙,改良土壤结构。二是在沙丘迎风坡面上用沙蒿搭设规格为2*2米的网格状沙障,沙障走向与主风向(西北风)垂直。沙障地下埋深20公分,地上部分25公分。
五、工程营造的林木后期抚育管护现状、问题及政策建议
工程营造的林木抚育3年5次(1-2-2),抚育的主要内容是穴内松土、除草、除萌、扩穴、培土、整枝、病虫害防治等。造林后,切实加强对造林地的管护工作,林林业局设立专职护林员,明确责、权、利。同时,对当地村民进行封山(沙)禁牧、护林防火、舍饲养殖等方面的宣传,严禁在工程区内烧荒,严禁牲畜进入造林地块,一经发现,严格按照《森林法》的有关条款进行处罚。
随着近年来大规模乔灌草植被建设,工程区防火、防虫
程总投资1507.9400万元,中央预算内投资105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457.94万元。截止目前,神木县地方配套资金总计2715.14万元,足额配套,责任担当,保证了工程顺利实施。
接下来的5年,我局举全局之力组织实施治理二期工程,通过对现有植被的保护,封沙育林,飞播造林、人工造林、退耕还林、草地治理等生物措施和小流域综合治理等工程措施,使工程区可治理的沙化土地得到基本治理,生态环境明显好转,风沙天气和沙尘暴天气明显减少,从总体上遏制沙化土地的扩展趋势,使北京周围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到2022年,整个工程区经济结构继续优化,可持续发展能力稳步提高,林草资源得到合理有效利用,全面实现草畜平衡,畜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取得重大进展;工程区农牧民收入稳定在全国农牧民平均水平以上,生产生活条件全面改善,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
神木县林业局 2017年6月4日
第二篇: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管理办法
河北省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河北省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是河北省北部重点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工程的实施直接关系到张家口市、承德市国计民生和京津地区的生态安全。为确保河北省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顺利实施,根据《防沙治沙法》和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等四部委制定的《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管理办法》,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实施遵循以下原则:
——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原则。以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的,把生态建设与当地经济发展和农牧民脱贫致富结合起来,与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方式改进结合起来,在实现生态建设目标的同时,增加群众收入。
——以防为主、保护优先原则。全面保护现有植被,杜绝滥垦、滥牧、滥伐、滥采等现象发生,控制沙化蔓延,使沙化治理在妥善保护的基础上扎实推进。
——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原则。把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艺措施结合起来,统一规划,综合治理。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先急后缓,确保治理一片,见效一片。——政策引导和尊重群众意愿相结合原则。尊重群众意愿,不搞行政命令、一刀切,通过国家政策引导,使防沙治沙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原则。以国家投入为主,鼓励集体、个人和各方面社会力量参与工程建设。
第三条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涉及多行业、多部门和农村千家万户。要切实加强领导,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各级政府是工程实施责任主体,对工程建设负全责。各级计划、林业、水利、畜牧和财政部门要密切配合,做好牵头协调、行业指导和资金监管等工作。省建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协调联席会议制度,综合协调工程建设和管理中的重大问题。
第四条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是国债项目,按照国家有关国债项目的规定管理。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中的退耕还林项目,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河北省退耕还林工程管理办法》管理。
第二章实施范围、建设内容和补助标准
第五条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在国家确定的县(区)及其境内的省、市属农、林、牧场、矿区和自然保护区范围内实施。
第六条工程的主要建设内容包括:
——林业建设,具体包括: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飞播造林、农田林网、现有植被保护、苗木基地和采种基地建设。
——草场建设,具体包括:人工种草、草场围栏、飞播种草、基本草场建设、草种基地建设。
——小流域综合治理,具体包括:植树种草、坡面工程、沟道坝系工程、小型蓄排水工程、封禁工程、水土保持林草种苗基地建设等。
——禁牧舍饲,具体包括:圈舍建设、饲草加工机械购置。
——水源工程和节水灌溉工程。
——退耕还林工程。
——生态移民工程。
第七条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由国家、集体、个人共同投资建设。鼓励集体、个人、企事业单位等多种经济成分,按照统一规划,投资进行工程建设,鼓励农民投工投劳。国家对工程建设给予补助。标准为:
——荒山荒地荒沙人工造林每亩补助苗木费50元,飞播造林每亩补助120元(含飞后10年管护),封山育林每亩补助70元(含10年管护),农田林网每亩补助100元。
——人工种草每亩补助60元,飞播牧草每亩补助50元,围栏封育每亩补助40元,基本草场建设每亩补助80元。
——小流域综合治理每平方公里补助20万元。
——林木种苗基地按项目总投资的70%补助,草种基地建设每亩补助500元。
——水源配套工程和节水灌溉工程按每处平均1万元补助。
——退耕还林项目,退耕地造林每亩补助种苗费及造林补助费50元,每亩每年补助粮食(原粮)100公斤、现金20元,补助年限按国家规定执行;荒山荒地匹配造林每亩补助种苗费及造林补助费50元。退耕户在完成现有耕地退耕还林后,必须在荒山荒地匹配造林,其面积不得少于退耕地面积。
——圈舍建设每平方米补助150元,饲草机械购置每台补助2000元。每禁牧1公顷草地,每天补助饲料粮0.225公斤,按全年禁牧180天计,补助期限为5年。
——生态移民每人补助5000元。
第三章前期工作和计划管理
第八条省计委、财政厅、林业局、水利厅、畜牧局根据国家制定的《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规划(2001—2010年)》联合制定《河北省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实施规划(2001—2010年)》,将治理任务和建设内容落实到工程区的县(区)、乡(镇)、村,经省政府批准后下发实施。
第九条按照《河北省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实施规划(2001—2010年)》,省计委会同省财政厅、林业局、水利厅、畜牧局,每年年底前根据各市、县(区)的规划任务、计划完成情况,提出下投资和任务建议计划,征求各市意见并经省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协调联席会议讨论通过后,上报国家计委,抄报国家财政部、林业局、水利部、农业部。
第十条根据国家下达的建设任务和投资计划,省计委、林业局、水利厅、畜牧局、财政厅联合将任务和投资计划下达到各市,市计委、林业局、水务局、畜牧局、财政局在接到省下达计划10日内,联合将计划下达到县(区)。
第十一条由县(区)计划部门牵头,组织财政、林业、水利和畜牧部门,每年年底前要按照省下发的《河北省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实施规划(2001—2010年)》,编制出全县(区)下所有建设内容的实施方案初稿(含省、市属农、林、牧场、矿区和自然保护区)。省、市计划下达后,各县(区)计划、财政、林业、水利、畜牧部门根据省安排的任务和投资计划,对实施方案初稿进行修改完善,于20日内联合上报市计委,抄报市财政局、林业局、水务局、畜牧局。实施方案要达到可行性研究报告深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项目区生态环境现状,工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原则,项目建设范围及规模(建设任务和规模落实到村和作业小班,并附工程分布示意图和建设任务表),主要工程量、材料需要量及投资测算,工程实施的保障措施,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分析等。
第十二条省计委委托市计委牵头,组织市财政局、林业局、水务局、畜牧局,按照《河北省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实施规划(2001—2010年)》和省下达的计划,对各县(区)实施方案进行联合审批,并将实施方案和审批文件上报省计委、财政厅、林业局、水利厅、畜牧局备案。省直有关部门对实施方案和审批文件进行审核,十五个工作日内没有提出异议,市批复文件自然生效。
第十三条 工程区各县(区)根据市批复的实施方案,委托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按照行业技术标准编制作业设计(含省市属农、林、牧场和自然保护区),由县(区)计划、财政、林业、水利、畜牧部门联合上报市计委,抄报市财政局、林业局、水务局、畜牧局。由市计委组织财政局、林业局、水务局、畜牧局联合审批,并上报省直有关部门备案。
第四章工程实施管理
第十四条各级政府是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责任主体,要逐级签订责任状。市、县(区)、乡(镇)长为工程的第一责任人,对工程建设进度、工程质量和资金管理负全责。各级计划、财政、林业、水利、畜牧等有关部门,要在本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按照各自职能分工,共同做好项目建设工作。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要设立标牌,标明建设规模、投资、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和行政责任人。第十五条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飞播造林和飞播种草中的直接飞播作业环节,分别由市林业局和畜牧局组织实施。种苗基地建设和草种基地建设分别由行业主管部门组织管理。生态移民由县级政府组织实施。饲草加工机械由市组织进行招标采购。
第十六条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实行监理制,由省统一招标确定监理公司对各县(区)的工程建设进行监理。有条件的工程要积极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和合同制管理。
第十七条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项目区必须落实以家庭承包为主的林木、草场、荒山承包责任制。承包期一定五十年不变,并允许继承和转让。鼓励荒山荒沙使用权拍卖,鼓励机关、事业单位、公司和个人等各种社会力量购买荒山、荒沙使用权,并依法治理。项目实施后必须落实管护责任,依法发放林权证和草地使用证。
第五章监督检查和验收
第十八条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检查验收实行阶段验收和竣工验收。阶段验收在单项工程施工完成后进行,重点检查是否按作业设计要求完成工程建设任务。竣工验收在施工完成后第二年或第三年进行,重点检查是否达到设计要求的植被覆盖率和防沙治沙效果,以及资金使用情况、工程档案管理、管护措施等。
第十九条省林业局、畜牧局、水利厅根据国家有关行业标准,分别制定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林业建设、草地建设、小流域治理工程的验收标准。
第二十条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检查验收实行县级全面自查自验、市级核查核验、省级抽查抽验三级检查验收制度。
第二十一条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单项工程施工完成后,由县(区)计划、财政部门会同行业主管部门按阶段验收标准对单项工程进行全面自查自验,写出自查自验报告,上报市计委,抄报市财政、市行业主管部门。市计委会同市财政局、市行业主管部门对工程进行核查核验,并对县级自查自验报告进行审查。飞播造林中的飞播作业环节由市计委、财政局、林业局联合验收。飞播种草中的飞播作业环节由市计委、财政局、畜牧局联合验收。
第二十二条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计划施工完成后第二年或第三年,县(区)计划部门组织财政、林业、水利、畜牧部门按竣工验收标准联合进行全面自查自验,写出自查自验报告和竣工验收申请,并附资金审计报告、监理报告、项目技术档案资料等,联合上报市计委,抄报市财政局、林业局、水务局、畜牧局。市计委组织有关部门对各工程县(区)进行竣工验收,写出验收报告,上报省计委,抄报省财政厅、林业局、水利厅、畜牧局备案。省计委组织省直有关部门进行抽查抽验。
第二十三条各级林业、水利、畜牧部门要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及时组织施工检查,省、市重点项目稽察特派员办公室要组织力量对工程进行稽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各级有关部门要虚心接受社会监督,计划下达、资金安排、资金拨付情况要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特别是工程区各县(区)每年必须通过适当形式,将资金、任务安排的具体情况在全县(区)范围内公开。
第六章资金管理
第二十四条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建设资金是国家设立的专项资金,各级政府必须保证该项资金安全运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挪用。财政部门要加强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各级审计部
4门要及时组织对资金拨付、使用情况的检查和审计。县财政部门要确保在县财政报账的省直、市直单位项目资金,及时、足额拨付到位。
第二十五条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资金,要按照国债资金管理办法在市、县(区)财政设置账户,实行专户管理和报账制管理。省、市财政部门要按照投资计划及时将资金逐级下达到县(区)财政。项目实施单位凭上级批准的实施方案、作业设计、市级核查后的县级自查自验报告和原始单据到同级财政部门报账;财政部门根据上级下达的资金计划和批准的实施方案、作业设计及有关财务制度,审核无误后拨付资金。具体操作按照河北省财政厅印发的《河北省生态建设资金报账制管理办法》(冀财农字[2002]127号)执行。
第二十六条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资金要严格按照《河北省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中央投资补助定额》使用,不得以任何理由挤占、挪用、改变用途。饲草加工机械资金留市财政局,由市组织招标采购。飞播造林、封山育林资金留市财政,直接飞播作业环节完成并通过验收后,由市林业局到市财政局报账;飞后造林封育环节资金和封山育林资金,由市财政局商市计委、林业局按照《河北省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中央投资补助定额》逐年拨到县(区)财政,县(区)财政根据工程验收结果报账。飞播种草资金中的直接飞播部分留市财政,市畜牧局完成飞播作业并通过验收后到市财政局报账;其余部分拨付县(区)财政。各县(区)根据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可先期拨付项目实施单位部分启动资金,但比例不超过50%。
第二十七条工程监理费执行基本建设财务规定,由县财政从中央资金中提取,专款专用。
第七章统计和档案管理
第二十八条切实加强工程统计工作,建立工程统计月报制度。各级有关部门都要明确一名领导和专人负责统计工作,及时统计项目的建设进度。
第二十九条县(区)计划部门牵头组织林业、水利、畜牧、财政部门搞好本县(区)的工程综合统计工作,每月月底前将建设进度报市计委、财政局,市计委每月5日前将上月建设进度报省计委。第三十条省林业局、水利厅、畜牧局分别负责行业统计,每月5日前将上月建设进度报省计委汇总。第三十一条省林业局、水利厅、畜牧局和各市计委,每年要对工程实施情况、经验和存在问题进行总结,于12月底前报省计委,省计委写出综合总结报告上报省政府和国家有关部委。
第三十二条 加强工程建设档案管理。工程建设的相关文件、实施方案、作业设计、阶段总结、审计报告、监理报告、技术资料、统计数据、图片照片和声像资料等,要及时、科学归档保存,严格管理。
第八章奖惩
第三十三条对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做出突出贡献的施工单位、管理部门、科研部门、农户、行政责任人、技术负责人、科研人员等有功单位和人员进行表彰和奖励。
第三十四条对不能按时完成建设计划、擅自变更批复的实施方案和作业设计内容、工程未达到国家有关技术标准、不能按时上报统计报表和工作总结的市、县(区),实行停建、缓建,并调减下
5投资。
第三十五条对挤占挪用滞留工程建设资金、谎报工程数量和质量、破坏治理成果给国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单位和个人,视情节轻重,给予通报批评或行政处分,直至追究刑事责任。
第九章组织领导
第三十六条按照全国生态环境建设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模式,建立河北省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协调联席会议制度。
第三十七条河北省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协调联席会议由省计委牵头,省财政厅、林业局、水利厅、畜牧局为成员单位。省计委会同省财政厅、林业局、水利厅、畜牧局负责制定工程建设规划,编制下达建设计划,省林业局、水利厅、畜牧局分别负责林业、水利、草地建设项目的行业指导和工程进度、质量的督促、检查,省财政厅负责工程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协调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省计委,负责日常工作。
第三十八条河北省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协调联席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政府关于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建设的重大部署;向省委、省政府和国家有关部委提出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重大政策建议,报告全省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建设进展情况;研究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重要问题,提出对各地工作的指导性意见;通报工作情况,落实奖惩;部署阶段性工作;协调各有关部门的工作。
第三十九条河北省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协调联席会议办公室的主要任务是:落实协调联席会议议定事项;办理协调联席会议日常工作事宜;提交需经协调联席会议研究的报告;通报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建设情况;督查项目区各市、县(区)的施工组织、项目管理、资金拨付、财务管理、阶段验收、竣工验收等项工作。
第四十条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项目区各市、县(区)都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组织领导机构,领导机构办公室设在市、县(区)计划部门。
第十章附则
第四十一条本办法由省计委、财政厅、林业局、水利厅、畜牧局联合制定,并负责解释。
第四十二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各市、县(区)要根据本办法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实施细则。
第三篇:京津风沙源监理工作小结
2010年阳高县京津风沙源工程 二O一O年六月份监理工作小结
本月,我组把督促水利工程施工进度作为监理工作重点,强化工程质量控制,安排专项工程安全巡视检查,如期完成了监理任务。
一、工程进度控制
结合新打机井不断完成的情况,我们同水务局按照中标结果,要求配套材料供应商及时履行供货合同,保证新建工程尽早投入使用。工程中因部分节水项目服务于日光温室,铺管不受农作物种植影响,本月又新增完成12890米。
1、水源工程(1)新打机井
由县机井队承建共完成9眼,分别为两家营、随士营
2、花窑、汪家屯、西双寨、西马营、南曹庄、安家皂1、2。完成投资54万元。
(2)地埋线
由河北鸿源管业有限公司提供,规格为3×25平方,延长米共计7518米。完成投资18.1万元。
###(3)变频柜
由龙海泵业提供,用于新苑新村,规格为30KWKGSIII-30,共计4台。完成投资8万元。
(4)配泵
新井配套11台,完成投资18.44万元;旧井配套4台,在小白登村,完成投资5.92万元。
以上四项共完成投资104.46万元。
2、节水工程
本月新完成节水工程有:
新苑新村:序号为48、49、50、51,管径规格为φ
110、φ90、φ63共计9390米,完成投资为39.64万元。
两家营:52,φ110,完成投资8.17万元; 花窑:64,φ160,完成投资12.23万元; 旧孙仁堡:68,φ110,完成投资5万元。共计投资为65.04万元。
二、工程质量控制
1、注重检验,确保供应材料合格
机井下管现场,我们注重预制管、滤料、滤网检验,由龙海、天龙供应的水泵及变频柜,我们详细登记铭牌内容及检查附件是否齐全;鸿源提供的3芯地埋线首先核实长度,然后用游标卡尺测量是否规格,并截取样品附带出厂质检报告留存备
查;由太原中冠与瑞丰供应的PVC管材,每批次到货都认真检验。
为了进一步规范材料检验制度,我们共同建立工程技术档案。对供应材料合格者,由水务局、监理、工队3方现场签单认可,记录每批次的验收与出入库情况,做到有据可查。
2、改进验收方法、提高计量验收精确度
在节水开挖现场,我组负责验沟槽深度与长度。深度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发现挖深不足1.6米的设计深度坚决要求整改。在长度验收过程中,本月在新苑、两家营工程,我们采用了双程复验取均值的方法验收,收效明显。以往管沟长度测量安排在两个拐点之间单程,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测量过后有许多“回头路”要走,为了提高精确度,返回时再重新测1次,有效地消除了误差,以2次均值为最终结果。通过此种改进,更加准确地认定了工程量,并且参建各方无异议。本着对工程监管负责的工作态度,尽管我们增加了工作量,可认为很有必要。
通过各类手段的综合运用,使得我们质量控制监理工作做得更严、更细、更实。
三、工程投资控制
本月,飞播造林工程共支付 万元,其中,万元;
万元;
万元。工程均已全面启动,本次支付为预付款。
四、工程安全文明施工管理
本月,我组安全重点布臵在防洪措施的落实上。镇边村潜流坝工程坝长100米,位于河床中断,下挖15米,工期为1个月。开工前,我们协助工队规划了挖土方的堆放点,避免形成“人工库”;确定了临时围堰导流明渠位臵,用于排洪泄洪;要求休息用的帐篷搭建在半山腰,防止行洪造成人员伤亡。
五、问题与对策
1、畜牧设计已上报,可批复仍未下达,致使监理工作无据可依。
2、人工造林2000亩,设计为油松,现两年生营养袋苗升至0.9元/株,可无苗可调,影响了造林进度。
驻阳高监理组 二O一O年六月二十五日
阳高县京津风沙源工程 二O一O年六月份监理工程小结
本月,我组积极督促尾欠工程施工进度。严格计量验收、合理支付,完成了预定的监理目标。
一、工程进度控制
本月,完成小流域封禁治理1487亩,完成5.5万元;狮子屯乡罗屯村雁门农牧场完成牛棚圈900平方米,完成中央投资13.5万元。
二、工程质量控制
1、以设计及相关验收标准为依据、科学计量
上佃流域封禁治理工程完工后申请验收,我组同水务局实地检查。共完成栏护工程长度为3670米,桩高2米、埋深0.5米,5道刺丝布臵。我们用实测与打点展绘到图上两种方法复核结果,基本一致吻合;罗屯年棚圈用钢卷尺实测,与设计图纸相符。
2、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检查饲料机械入户
机械为200台,总投资40万元,共涉及13个乡镇。安排扶持对象为各乡镇养殖专业户。本次共抽查了龙泉、东小村、罗文皂3个乡镇。所验的机械均正常使用,未发现任何质量问题。
三、工程投资控制
本月支付东团堡、赵家村、大辛庄3眼新打机井 万元;封禁治理 万元。
下月,我组将继续督促尾欠棚圈工程施工进度,尽早全面完成建设任务。
驻阳高监理组 二O一O年六月二十五日
第四篇:13-17年京津风沙源林业建设项目工作总结
神木市林业局2013年-2017年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林
业建设项目工作总结报告
神木市发改局:
根据神木市发改局《关于组织开展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绩效评估的通知》(神发改发〔2018〕288号)要求,现将2013年-2017年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林业建设项目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一、工程完成情况
1.2013年按计划数全部完成建设任务和投资。(1)建设任务:补贴试点任务飞播造林6万亩。在锦界镇河湾村、渡口村、乌讨害村、沟掌村实施4.8万亩,大保当镇黑龙沟村实施1.2万亩。
(2)投资情况:下达投资720万元,完成投资720万元,全部为中央预算内投资。
2.2014年按计划数全部完成建设任务和投资。(1)建设任务:人工造林乔木1.5万亩,人工造林灌木0.5万亩,飞播造林4万亩,工程固沙0.5万亩。人工造林乔木在尔林兔林场实施1万亩、公草湾林场实施0.5万亩;人工造林灌木在锦界镇公草湾村实施0.5万亩;飞播造林在大保当镇实施1.98万亩、尔林兔镇实施0.7万亩、锦界镇实施0.82万亩、高家堡实施0.5万亩;工程固沙在锦界镇乌讨害村实施0.5万亩。
(2)投资情况:工程总投资1680万元,其中中央投资915万元,地方配套765万元。人工造林(乔木)下达投资 977万元,完成投资977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602万元,市级配套投资375万元;人工造林(灌木)下达投资201.5万元,完成投资201.5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61.5万元,市级配套投资140万元;飞播造林下达投资201.5万元,完成投资201.5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61.5万元,市级配套投资140万元;
3.2015年按计划数全部完成建设任务和投资。(1)建设任务:人工造林乔木1.28万亩,封沙育林1万亩,工程固沙0.5万亩。人工造林乔木在公草湾林场实施0.3万亩、大柳塔林场实施0.3万亩、神木镇永兴办事处实施0.08万亩、栏杆堡镇实施0.6万亩;封沙育林在公草湾林场实施1万亩;工程固沙在大保当臭柏自然保护区管理站实施0.5万亩。
(2)投资情况:工程总投资1410.4万元,其中中央投资840.4万元,地方配套投资570万元。人工造林(乔木)下达投资835.15万元,完成投资835.15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515.15万元,市级配套投资320万元;封沙育林下达投资103.15万元,完成投资103.15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73.15万元,市级配套投资30万元;工程固沙下达投资472.1万元,完成投资472.1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252.1万元,市级配套投资220万元;
4.2016年按计划数全部完成建设任务和投资。(1)建设任务:人工造林乔木1.6万亩,封沙育林2.1万亩。人工造林乔木在锦界镇实施0.7万亩、店塔镇实施0.3923万亩、神木镇麻家塔办事处实施0.2156万亩、孙家 岔镇实施0.2921万亩;封沙育林在尔林兔林场实施1.1万亩、公草湾林场实施1万亩。
(2)投资情况:工程总投资1680.7万元,其中中央投资1020.2万元,地方配套投资660.5万元。人工造林(乔木)下达投资1460.1万元,完成投资1460.1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805.1万元,市级配套投资655万元;封沙育林下达投资220.6万元,完成投资220.6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215.1万元,市级配套投资5.5万元。
5.2017年按计划数全部完成建设任务和投资。(1)建设任务:人工造林乔木1.2万亩,封沙育林2万亩,工程固沙0.5万亩。人工造林乔木在大柳塔镇实施0.35万亩、孙家岔镇实施0.23万亩、中鸡镇实施0.1万亩、神木镇麻家塔办事处实施0.2万亩、大保当镇实施0.32万亩;封沙育林在大柳塔林场实施1万亩、水磨河林场实施1万亩;工程固沙在大保当臭柏管理站实施0.5万亩。
(2)投资情况:工程总投资1546.6万元,其中中央投资1060.61万元,地方配套投资485.99万元。人工造林(乔木)下达投资780万元,完成投资780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600万元,市级配套投资180万元;封沙育林下达投资200万元,完成投资200万元,全部为中央预算内投资;工程固沙下达投资500万元,完成投资500万元,其中中央投资25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250万元。
二、工程建设取得的成效
1、生态效益
神木市地处陕西省榆林市东北部,毛乌素沙地东南源,是京津风沙源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2013年国家在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中将神木市纳入工程建设范围,项目实施5年来,人工营造樟子松、油松、侧柏、山杏等乔木林60800亩,封山封沙榆林51000亩,工程固沙15000亩。项目的实施,使项目区沙化扩展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较大程度低缓解风沙危害、减轻大气污染,有效缓解扬沙、浮尘天气。其主要生态效益表现为:
首先,有利于防风固沙、水土保持、保土保肥、抵御自然灾害。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项目使大面积荒山荒地变成了林地,有效降低了土壤侵蚀,减少了水土流失,增强了项目区抵御干旱、大风、暴雨等自然灾害的能力。
其次,对调节区域小气候、净化大气、降解污染具有重要作用。大面积的森林能够吸城区、能源工业区产生的各种有害气体,从而保持空气的清新。
再次,保护了生物多样性。森林环境为大量的动物、植物提供了优良的生存场所。项目的实施使区域森林环境大为改善,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必须的栖息、迁徙、越冬、繁殖和生长场所,物种及其遗传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使神木市域内的动植物群落、生态系统更趋稳定。
2、经济效益
无论从经济学还是生态学的观点看,森林都是最具有价值和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本项目的实施不仅有着相当高 的直接经济效益,潜在的间接经济效益更是不可估量。
(1)直接经济效益
参照相关资料测算,乔木林造林20年后,每公顷平均利润约2万元,60800亩乔木林20年后产值可达8107万元。加上对边角材、根、叶等综合利用,还可增加1/3收益。
另外,项目区群众通过参加京津风沙源治理项目,可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人工营造樟子松、油松、侧柏、山杏等乔木林60800亩,封山封沙育林51000亩,工程固沙15000亩,共用工约29.76万工日,按每工日120元计,群众可收益3571.2万元;共使用各种苗木252.06万株,约1/10苗木来源为当地苗农,群众育苗可收益201.648万元。
(2)间接经济效益
据有关权威机构按照有关参数计算,10000亩森林年可涵蓄降水39万立方米,按等容量水库建造成本计算,价值为222.6万元;可增加地表有效水5.7万立方米,价值5.7万元;净化水质价值38.4万元;仅10000亩森林涵养水源的价值合计为266.7万元。
另外,10000亩森林还可减少泥沙流失量1.4万吨,固定二氧化碳666吨,释放氧气486吨,间接经济效益巨大。
3、社会效益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基础。项目实施后,它所产生的社会效益是多方 面的:
首先,通过森林除尘、降噪、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等作用改善神木市域生态环境,风沙或浮尘天气明显减少,为当地居民提供一个环境优美、气候适宜、安静舒适的生存环境,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质,使神木人民和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共处。
其次,项目实施吸收社会部分剩余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同时,我局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准确把握国家和省市生态脱贫政策,推动项目建设向贫困村、贫困户倾斜,如2017大保当镇摆言采当村新栽植樟子松1500亩,有效带动贫困村群众及贫困户脱贫致富,促进地方社会和经济和谐发展。
再次,项目的成功实施,有助于改善神木市域生态人文环境,有利于神木市巩固陕西省级森林城市成果和榆林市创建国家级森林城市工作,树立生态、和谐神木的的城市形象,对吸引投资,扩大开放,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市,发展经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制约工程建设顺利推进的突出问题
神木市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加强领导、部门协作、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综合治理,不断创新机制,探索出了合同制承包造林、群众造林、企业造林等多种模式,圆满完成历年中省市部署任务。但是,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 困难和问题:
首先,工程治理难度越来越大。工程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进行实施,随着工程建设的深入推进,自然条件相对较好的地段基本得到了得到了治理,工程区剩下的治理任务,立地条件越来越差,具有山大沟深、水源短缺、土壤贫瘠的特点,这些生态建设中难啃的硬骨头,使治理难度加大。
其次,缺乏管护经费,成果巩固面临严峻考研。随着近年来大规模乔灌草植被建设,工程区防火、防虫和中幼龄抚育任务越来越大,我局深感管护压力大、责任重。但国家在工程建设重没有安排管护经费,管护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地址管护机构队伍不健全,防森林火灾、防病虫鼠兔危害、防人畜破坏等措施不到位。工程区全面实施禁牧后,导致农牧民收入下降,禁牧工作触动了农牧民的利益,影响了干群关系,造林与禁牧矛盾突出,管护责任难落实,留下了边治理边破坏的隐患。
再次,现有投资标准已经不适应我市造林实际需求。与工程启动初期相比,立地条件越来越差,劳动力成本、种苗价格逐年攀升,造林成本发生了很大变化,国家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物价的上涨作相应的调整,导致造林实际投入和资金需求缺口越来越大,缺口资金需地方财政配套,地方政府负担过重,导致资金不能及时到位,影响造林进度和质量及成效。另外,工程区补植补造任务很重,没有补植补造经 费,造成工程质量出现滑坡迹象。
第四,项目建设任务在中省市逐级下达过程中耗时过长,下达到市一级单位时较晚,为了不错过了造林季节,较短时间内粗放式规划后组织实施工程项目,导致规划不科学不合理现象凸显,有时还会影响工程当年顺利实施,造成项目建设任务不能按时完成的不良结果。
第五,神木市作为资源大市和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资源的开发及能源化工企业的建设与工程治理的矛盾十分突出,存在重资源开发和企业建设,轻环境保护,边治理变破坏等问题还相当严重。
第六,随着我市近几年来大规模的工程造林,市域森林面积不断增长,造林地块落实难度逐年加大,群众阻挡造林现象严重,延误工期,影响造林成效。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林权纠纷越来越多,频繁出现村集体和国有林场争抢林地的现象。同时,林地管理和林权纠纷调处难度越来越大,导致干群关系紧张。
四、工程后期管护现状、问题及政策建议
工程营造的林木抚育3年5次(1-2-2),抚育的主要内容是穴内松土、除草、除萌、扩穴、培土、整枝、病虫害防治等。造林后,切实加强对造林地的管护工作,林业局设立专职护林员,明确责、权、利。同时,对当地村民进行封山(沙)禁牧、护林防火、舍饲养殖等方面的宣传,严禁在工 程区内烧荒,严禁牲畜进入造林地块,一经发现,严格按照《森林法》的有关条款进行处罚。
随着近年来大规模乔灌草植被建设,工程区防火、防虫和中幼龄抚育任务越来越大,我局深感管护压力大、责任重。但国家在工程建设重没有安排管护经费,管护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地址管护机构队伍不健全,防森林火灾、防病虫鼠兔危害、防人畜破坏等措施不到位。工程区全面实施禁牧后,导致农牧民收入下降,禁牧工作触动了农牧民的利益,影响了干群关系,造林与禁牧矛盾突出,管护责任难落实,留下了边治理边破坏的隐患。
建议加大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林业投资力度,尤其增加后期管护经费,确保工程造林任务的顺利实施及造林成效的巩固;规划实施京京风沙源治理工程后续产业,解决农牧民收入下降问题,增加农牧民家庭收入,让项目区群众脱贫致富,营造良好的干群关系。
五、京津二期工程林业项目地方配套投资情况 根据陕林计《关于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林业建设项目实行项目申报制度的通知》文件精神,我市发改局会同林业局及时向神木市人民政府汇报省厅的有关要求,我市主管林业市长做出重要批示,严格按照项目计划足额配套地方资金。
2014年工程总投资2533.92万元,中央预算内投资1496.3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1026.70万元;2015年工程总 投资1410.40万元,中央预算内投资840.4万元,地方配套资金570万元;2016年工程总投资1680.7万元,中央预算内投资1020.2万元,地方配套资金660.5万元;2017年工程总投资1507.9400万元,中央预算内投资105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457.94万元。截止目前,神木市地方配套资金总计2715.14万元,足额配套,责任担当,保证了工程顺利实施。
接下来的5年,我局举全局之力组织实施治理二期工程,通过对现有植被的保护,封山(沙)育林、人工造林、工程固沙等工程措施,使工程区可治理的沙化土地得到基本治理,生态环境明显好转,风沙天气和沙尘暴天气明显减少,从总体上遏制沙化土地的扩展趋势,使北京周围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到2022年,整个工程区经济结构继续优化,可持续发展能力稳步提高,林草资源得到合理有效利用,全面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相平衡,工程区农民收入稳定在全国农民平均水平以上,生产生活条件全面改善,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
神木市林业局 2018年6月22日
第五篇: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一期总结1
锡林郭勒盟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
一期工程建设总结
锡林郭勒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总面积20.3万平方公里。辖9旗2市1县1区,58个苏木乡镇837个嘎查村,其中牧业旗市9个、苏木镇39个、嘎查570个。总人口100万,其中农牧民45.7万(牧民20.5万),蒙古族占1/3。锡林郭勒盟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区位特殊。锡盟位于北京正北方,与蒙古国边境线长1098公里,是首都和华北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浑善达克沙地被认为是京津地区沙尘暴主要路径之一。而且由于锡林郭勒盟与北京地区海拔相差1000多米,对北京地区沙尘天气影响较大。二是气候干旱。属中温带半干旱、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4摄氏度,降水量150—400毫米。而且降水年际不均、水热不同期较为明显。三是草地类型多样。草原总面积19.7万平方公里,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18万平方公里,占内蒙古草原面积的1/4。受降水量影响,由西向东渐次为荒漠半荒漠草原(16%)、沙地植被(33.6%)、典型草原(34.5%)、草甸草原(15.9%)。四是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矿种80余种,探明储量的30余种,其中煤炭、石油、天然碱和铁、铜、铅、锡、钨、金、银、锗等金属矿储量十分丰富。资源富集区距京津和沈阳直线距离均在500公里范围内,已列入全国规划的六大煤电基地和七大现代煤化工产业区蒙东基地。近年来,锡林郭勒盟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城乡统筹、三化互动”(工业化、城镇化、产业化),经济社会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2009年,全盟地区生产总值485亿元,增长21.5%。第一产业增加值52.14亿元,增长6.3%。第二产业增加值316.52亿元,增长28%。第三产业增加值116.34亿元,增长15.3%。地方财政总收入61.73亿元,增长20.9%。固定资产投资552亿元,增长27.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52元,增长10%。农牧民人均纯收入5417元,增长11.2%,其中牧民6560元,增长13%。
一、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完成情况
2000年以来,国家和自治区将锡林郭勒盟列入了生态治理的重点地区,在相继实施的京津风沙源治理、生态移民、退耕还林、禁牧舍饲等生态建设工程中给予了重点支持,我盟开始大规模的草原生态建设。依托国家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2002年我盟启动实施了以“围封禁牧、收缩转移、集约经营”为主要内容的围封转移战略,着力实现“一转双赢”目标,即通过转变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实现改善草原生态环境和稳定增加农牧民收入的“双赢”目标。2006年,我盟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深化了生态建设的总体思路,由“一转双赢”提升为“两转双赢”,把转移农村牧区人口作为与转变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并重的战略任务,并把“转人、减畜、增绿、增收”作为推进“两转双赢”的重要抓手,不断加以推进,初步走出了一条符合锡林郭勒盟草原实际的“生产发展,收入增长,生态改善”的发展道路。
截止到2009年,全盟已累计完成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国家投资 44.4亿元。其中:中央基本建设资金22.76亿元,中央财政补助资金21.64亿元(退耕还林工程补助资金12.92亿元,禁牧舍饲工程补助资金8.72亿元)。地方配套资金8.99亿元(群众投工投劳折资)。完成治理面积2508.13万亩。其中:营林造林781.06万亩,草地治理1604.6万亩,小流域治理122.46万亩,完成暖棚建设178.1万平方米,饲料机械23507台套,水源工程10024处,节水灌溉8874处。完成退耕还林工程261万亩(退耕地造林125万亩,荒山荒地造林93.27万亩,以封代造42.73万亩)。完成禁牧舍饲3525万亩。实施生态移民49281人。
2010年,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国家投资计划27101万元,总治理面积331.75万亩。其中:营林造林139万亩,草地治理162万亩,小流域治理30.75万亩,暖棚建设15万平方米,饲料机械45台套,节水灌溉660处。
二、取得的成效
(一)生态效益。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受自然气候和自然灾害等的影响,我盟草原沙化退化严重,天然植被逐渐稀疏,尤其是1999年—2001年,锡林郭勒草原连续三年暴发以旱灾为主、多灾并发的特大自然灾害,2000年工程启动时,草原生态由于急剧恶化,沙化退化草场面积增加到了1.73亿亩,占草场面积的64%,尤其是我盟西部荒漠半荒漠草原地区,当时呈现出“赤地千里,寸草不生”的惨景。草原生态屏障作用明显削弱,生态系统几乎濒临崩溃,成为京津地区扬沙、沙尘暴的主要沙源地,对首都和华北地区生态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依托国家和自治区生态项目支持,经 过全盟干部群众十年艰苦努力,我盟草原生态总体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局部地区草原植被恢复明显,呈现出“总体恢复,局部明显好转”的态势。为防止沙地向南扩散的浑善达克沙地南缘长421公里、宽1-10公里的锁边防护林体系和防止沙地向北部草原地区扩散的长445.3公里的防护带已形成,沙地内部人工草地面积比例从不足9.3%上升到29.56%,流动半流动沙丘面积由2000年的7120平方公里减少到目前的4053平方公里,沙地局部地段植被开始恢复,生态系统活力增加。2000年与2009年相比,草原植被平均盖度、高度、产草量分别达由23.1%、22.2厘米、21.24公斤/亩(干重)增加到51%、34.5厘米、44公斤/亩(干重),林地面积由560万亩增加到1604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24%提高到3.25%,扬尘、沙尘暴天气由27次下降到6次。如:阿巴嘎旗红格尔高勒镇巴音布日都38万亩封育项目区草群植被得到有效恢复,不但日渐稀疏的羊草、蒙古冰草、披碱草等牧草逐渐恢复,还生长出多年未见的苔草、芨豆、三裂雅菊、叉枝雅葱、话梅草、星星草、羽茅草等多种牧草及黄芹、材胡、防风等中草药,灰鹤、狍子、狐狸、狼及野兔等野生动物也重新回到了草原。
(二)经济效益。由于我盟草原生态的恢复,产草量显著提高,过去每年冬季需从盟外大量调运饲草料,而目前已基本实现了自给,为广大牧民节省了可观的畜牧业生产成本的同时,使他们抗灾避险能力显著增强,为我盟防灾抗灾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农牧业基础设施得到加强,产业结构趋于合理,有效带动了三化互动进程,禁牧、休牧区以放牧为主的饲养方式正在向舍饲半舍饲转变;牲畜良改化程度明显提高,早接羔、早出栏、多出栏、快周转的饲养管理方式得到普遍推广。通过近几年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在后续产业开发上有了突破,多数移民区形成了奶牛饲养、牛羊育肥、蔬菜苗木饲草料种植三种主导产业,基本实现了迁得出、稳得住、发展生产的目标。农牧业产业化开始起步,重点产业初步形成龙头带基地的产业化格局。全盟围栏草场面积达到1.69亿亩,比2003年增加4460万亩。青贮玉米种植面积80万亩,年产量超过18亿公斤,过冬畜畜均258公斤。全盟年均打贮草23亿公斤,畜均贮草300公斤以上。畜棚总面积达到912万平方米,过冬畜畜均1.3平方米。通过实行“三牧”和草畜平衡,牲畜头数6年压减了近550万头只,从最高峰的1823万头只压减到2009年的1275万头只。牲畜良改化程度明显提高,2009年牲畜良改比重达到了94.6%,比2000年提高24.5个百分点。普遍推行接冬羔早春羔、羔羊当年育肥提前出栏等新的饲养方式,2009年牲畜出栏率、冬羔早春羔比重分别达到95.9%和91%,比2000年分别提高35.2和75个百分点。盟内加工活畜900万羊单位,基本实现了不加工不出盟的目标。2000年工程启动时,由于三年严重的自然灾害,农牧民生产成本急剧加大,部分重灾区牲畜损失较为严重,大批农牧户由富裕户变成贫困户,贫困人口比重由13%猛增至42%,2000年,全盟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下降到了2438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经过几年的恢复性增长,于2009年达到了5417元,比2000年增加了2979元。非农非牧收入达到2220 元。2009年仅林业政策补偿资金就达2.4亿元,受益的农牧民超过30万,人均政策性增收794元,占到了年人均纯收入的14%。农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地区生产总值的增加,2009年与2000年相比,地区生总产值增加了7.1倍,达到485亿元,农牧业总产值增加了 2.2倍,达到52.1亿元,多数经济指标的增速由全区后列跃升到全区前列。
(三)社会效益。京津风沙源治理等生态建设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提高了地方政府的认识,促进了广大农牧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大大提高了他们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真正推进我盟“三化互动”进程。畜牧业生产方式由过去靠天养畜的粗放生产经营模式逐步向科学养畜转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盟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制定出台生态建设各类优惠政策的同时,在严格执行项目资金管理有关规定的前提下,积极探索项目运行机制体制创新工作,重心下移,强化基层,特别是农牧民群众的权、责、利,着力解决好变 “要我干”为“我要干”的问题,积极推行政府适当补助,农牧民竞标建设和以奖代补的运作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农牧民群众的积极性,农牧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根本转变,广大干部群众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进一步提高,保护生态、建设生态已成为各级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为科学合理保护和利用草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主要做法
(一)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综合治理。从草原实际出发,科学编制“十五”、“十一五”规划和实施方案。确定了“四区、六带、十四基点”的建设布局。针对不同地区生态特点,结合农牧业功能区划,因地制宜地探索出符合锡盟牧区实际的生态治理模式:在中东部典型草原、草甸草原区,以草畜平衡和划区轮牧为重点,适度转移牧区人口、流转草场,整合草地资源,加强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调整畜牧业结构,发展家庭牧场、联户经营、互助组织、协会等,合理利用天然草场。在西部荒漠半荒漠草原区,以转移牧区人口和草场自然恢复为重点,对不适宜发展畜牧业的地区,大力转移人口,建立草原生态补偿机制;对适宜发展畜牧业的地区,加强畜牧业基础建设,调整畜群结构,适度利用草原,发展生态型家庭牧场。在浑善达克沙地,对退化沙化严重的流动半流动沙地,实施封飞造综合治理,整体转移人口,围封禁牧;对退化沙化较轻的半固定沙地,适度转移人口,推广“种植一小块,围封一大片,集约经营抓改良”的生产经营模式。在南部农区,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推行全境禁牧,加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舍饲畜牧业和灌溉农业。
(二)加强领导,落实责任,规范管理。工程启动后,盟旗两级成立了以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生态保护与建设领导小组,把生态保护与建设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工作实绩考核中,建立了严格的目标考核责任制。盟委、行署每年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工程建设工作,对工程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奖励。积极创新项目管理模式,盟旗均单设成立了生态建设办公室,专门负责沙源工程的综合协调、项目规划、日常管理、监督检查,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程建设格局。严格执行“六制”和“三专一封闭”管理体制,加大审计、稽查力度。盟旗发改委、生态办、农牧业、林业、水利、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加强协调,互相配合,共同把好项目规划、管理和监督关,保证工程顺利实施。10年来,顺利通过了自治区检查验收、国家中期评估、各级审计部门的审计。2006年,国家审计署驻太原特派办对我盟工程建设和项目资金管理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我盟还在全国率先建立了盟、旗、苏木三级草原监理专业队伍,形成了以林业公安和草原监理队伍为主体,苏木乡镇草原监理为骨干,嘎查村级群众管护组织和农牧民群众为基础的四级管护体系,巩固和扩大了工程建设成果。
(三)加强对农牧民转移的管理,稳步推进农村牧区人口转移工作。依托生态移民项目,把农牧民从生态环境恶劣区域搬迁到具备“五通”条件的城镇周边,从事奶牛饲养、牛羊育肥和蔬菜种植等特色种养业或进城从事二三产业,移民基本实现了迁得出、稳得住,并走上了良性发展道路。从2005年起,积极探索将农牧民向城镇二三产业转移,注重转移途径的多样性、政策措施的综合性和农牧民群众的自主性。在教育方面,牧区65所小学全部集中到旗市所在地,实现了牧民子女与城里孩子享有同等受教育的待遇。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出台了“高中阶段助学补助办法”,对困难家庭农牧民子女上高中和职高给予补贴,使他们具备留城就业的技能。在培训就业方面,整合农牧业、扶贫、劳动就业等培训资金,以给进城农牧民发放“转移就业培训券”的形式,简化程序,开展免费培训,努力提高青年的实用技术水平和转移就业技能。在社会保障方面,转移进城的农牧民享受农村牧区合作医疗政策,对自愿入社保的农牧民,盟旗财政和个人共同筹集社保资金。2003年以来,累计转移农牧民19.96万人,占农村牧区总人口的近40%,其中转移牧区人 口6.35万人,占牧区总人口的27%。
(四)大力转变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把草畜平衡和草场休牧轮牧禁牧制度作为恢复草原生态的重要措施长期坚持。在全面落实草场“双权一制”的基础上,强化草场监管,严格草畜平衡,实行限量养殖。2003年出台了《锡林郭勒盟草畜平衡实施细则》,2007年又出台了《锡林郭勒盟草畜平衡实施细则补充意见》。同时,强化了牲畜普查工作,加强了牲畜出栏的动态监控。全盟牲畜存栏头数大幅下降,2009年牧业,全盟牲畜头数1275万头只,比最高峰期压减了548万头只。2002年,借助国家禁牧舍饲试点工程,推行了以春季休牧为主,辅助全年禁牧和划区轮牧的草场“三牧”(休牧、轮牧、禁牧),2009年休牧面积达到2.3亿亩,划区轮牧面积达到3073万亩,禁牧面积达到3858万亩,基本覆盖了全部可利用草场。调整优化了农牧业结构。2009年实现地方良种肉羊选育提高370.5万只,良种和改良种牛达到100.92万头,同比增加14.16万头,通过“基地+协会+牧户”、“企业+协会+牧户”等延伸产业链条,2009年产业辐射农牧户6.8万户,农牧民从产业经营中得到收入2300元/户。
(五)创新工作体制和机制,充分调动农牧民积极性。全面实行项目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申报机制,由农牧民根据生态保护与生产发展的需要自愿申报项目,嘎查村、苏木乡镇逐级把关,旗县市主管部门审核确定项目户,提高了项目建设的实用性。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公开招标、“以奖代补”、实物或现金补助等运作方式,把水源井、基本草牧场、棚圈、围栏、机械等项目优先向集体经济组织、协会、农牧民联合体和农牧户倾斜,极大地调动了农牧民的 积极性,变“要我干”为“我要干”,项目覆盖面不断扩大。2001年以来,全盟仅畜棚一项依托生态建设项目累计完成投资 22120万元,建设畜棚110.6万平方米。其中使用国家生态建设项目资金12721.5万元,农牧户自筹9398.5万元,国家投资的拉动作用效果明显。
(六)启动实施生态补偿试点工作。2006年以来,我盟在西部荒漠草原区的阿巴嘎旗、苏尼特左旗、苏尼特右旗和二连浩特市开展了草原生态补偿试点工作,共涉及牧户981户、3324人,草场面积926.1万亩。我们在转移机制、补偿方式、子女教育、就业渠道、社会保障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到2009年底,共转移牧户393户、1332 人,禁牧草场面积384.82万亩,已累计投入补偿资金2013.36万元。从试点情况来看,实施生态补偿不仅对草牧场保护和恢复有明显的效果,而且对牧民生产生活的妥善安臵,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为我盟今后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进行了积极探索。如:苏尼特左旗2006年10月份开始开展了“生态恢复禁牧区”为重点的生态补偿试点工作,实施地点是查干敖包镇阿日宝力格嘎查、赛罕高毕苏木巴彦呼布尔嘎查和萨如拉登吉嘎查,涉及牧户96户、326人,禁牧区面积为122.1万亩。试点区禁牧期限为10年,享受生态补偿期限为5年。五年共需投入资金1560万元,其中:围栏工程投资261万元、草场补偿626万元、草场管护费61万元、住房补助411万元、教育补助24万元、养老保险补助176万元、牧区新型医疗补助1万元。除留在原地管护禁牧草场的8户14人外,其余88户312人已全部迁出。其中:转入 二连市22户69人、转入旗所在地满都拉图镇63户236人、转入其它地区3户7人。截止目前,已向牧民兑现各类补助资金906.4万元。在转移人口中,劳动力为182人,其中已稳定就业148人,稳定就业率为81.3%。补助标准为:一是在补偿期内,以不低于上一全旗牧民人均纯收入为前提,按照牧户承包草场面积给予每年1元/亩的补偿;二是55周岁以上老人实行养老保险政策,政府鼓励试点区55周岁以上的牧民参加养老保险,并补贴其50%的缴费额,并每年统筹资金30万元建立试点区养老保险风险基金,同时,将试点区牧民全部纳入新型牧区合作医疗,个人自筹部分由政府补助解决;三是对进入城镇定居并购房的牧户给予4万或4.5万元的一次性住房补贴;四是对转移牧民子女给予助学补贴,对试点区进入幼儿园及考入盟外高等院校的每学年学费的50%给予补助,高中阶段每人每年享受1000元的助学金。以牧户巴图一家为例:巴图是苏尼特左旗赛罕高毕苏木萨如拉登吉嘎查生态补偿试点转移牧民,现年35岁,全家5口人(一个孩子,两个老人),承包草场面积2.4万亩。于2006年10月其草场全部禁牧,按照试点区的优惠政策规定,每年可享受2.4万元的草场补贴,并享受了4.5万元的一次性住房补贴和780元的教育补贴,父母都参加了试点区的基本养老保险,并于2007年开始每月领取350元养老金。目前,巴图利用政府住房补助,自己再拿出部分积蓄在满都拉图镇购买了一套商品房,夫妇开了一家金银首饰加工店,年收入在8万元左右。
(七)建立健全稳定的投入机制。一是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涉农涉牧项目资金。充分利用国家加大三农三牧投入的有利时机,及早编制包装农牧业项目,积极申报,努力争取涉农涉牧项目资金。二是逐年加大投入。认真落实工业反哺农牧业、城市支持农村牧区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做到盟、旗县级财政每年对农牧业总投入增幅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财政支农支牧投入增量明显高于上年,固定资产用于农村牧区增量明显高于上年。到2010年盟旗安排支农支牧资金将达4亿元左右,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为7.5%左右。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一)生态建设连续性、长期性问题。目前,我盟草原生态环境仍然十分脆弱,继续恶化的趋势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扭转。到2009年,我盟治理的草场面积只占到应治理面积的20%,仍有1亿亩退化沙化草场急需治理,特别是浑善达克沙地流动半流动沙丘仍有600余万亩。转移农村牧区人口和转变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自主机制尚未形成,增加农牧民收入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任务还相当繁重,生态建设正处在一个“不进则退”的关键时期,若后期建设跟不上,将会前功尽弃,而农牧民依托生态建设项目刚刚发展起来的后续产业也会受到严重影响。为此,建议国家抓紧启动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继续加大对草原生态建设投入。
(二)项目投资结构和投资标准问题。由于2003年制定的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十年规划中,林业项目安排比重较大,占到总投资的48.9%,加上退耕还林工程,林业项目投资比重远远大于草地治理和水利建设项目,而草地治理和水利建设是非常适合我盟草原生态建设的项目。十年规划实施到后期,草地治理和水利项目大部分实施完毕,剩余的基本是林业项目,2011、2012年两年林业项目资金占到94.3%。对于我盟这样一个以草原畜牧业为基础产业的地区,后两年投资结构的变化和一些项目的缺失,使我盟草原生态建设面临诸多困难。同时,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实施10年来投资标准一直没有进行调整,只是今年对2010年人工造林投资标准上进行了微调。从目前情况看,过去制定的项目投资标准明显偏低,已无法保证项目的有效实施。如:人工造林2010年投资标准为乔木200元/亩、灌木120元/亩,而实际成本是乔木300余元/亩、灌木200余元/亩(2000-2009年人工造林投资标准统一为100元/亩);暖棚和水源井基本上是自筹一半资金才能完成,其他草地治理项目补助标准也明显偏低。生态移民项目国家补助标准为每人5000元,从多年来的实际情况看,牧民人均费用达到1.5万元左右才能保证移出来,而转移出来以后的稳定问题还需要大量的资金进行扶持。所以,农牧民的负担还是很重。为此我们建议,对2011、2012年两年沙源治理项目投资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增加草原建设项目和水利建设项目比重。在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规划中,加大禁牧舍饲、草地建设、水利建设、生态移民等项目投资的比重,对项目的投资标准进行调整,适当提高补助标准的同时,增加划区轮牧、青贮窖和灌溉饲草料地种植等建设内容。
(三)禁牧舍饲项目问题。实践证明,禁牧舍饲项目在我盟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对恢复草原生态、转变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还可以减少建设草场的费用。按目前我盟草场平均载畜量计算,每舍饲1只羊可以保护20亩左右的草场,投资要比建设20亩草场少的多。由于政策到位,农牧民得到了实惠,从思想上转变了生产经营方式,促进了牧区人口的有效转移。然而,到2008年禁牧舍饲项目已全部结束,从2009 年起饲料粮补助中断,我盟全面实行的“三牧”和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失去了最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从2009年我盟春季休牧的效果来看,牧民无力负担休牧的巨大费用,休牧质量效果差,给我盟大规模保护草原生态,确保近10年生态建设成果带来了严重影响。为此,我们建议国家在全面评估禁牧舍饲试点工程实际效果的基础上,在启动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时,将禁牧舍饲项目正式列入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建设内容之一,并适当提高补助标准,参照退牧还草工程,允许实施划区轮牧的同时,参照退耕还林政策,延长饲料粮补助期限至8年。
(四)公益林补偿问题。国家2002年区划界定我盟重点公益林面积1110万亩,已启动补偿面积907.7万亩。锡盟委、行署非常重视,在事业单位改革中成立了公益林管理站。根据2009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初步结果,我盟依托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新增造林地和通过封育自然恢复达到公益林标准的林地面积将超过 1300万亩。建议国家建立成果巩固长效机制,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新增林地纳入重点公益林进行管理,进行补偿。
(五)建立草原生态补偿机制问题。开展草原生态补偿是一条符合草原牧区实际的保护生态的有效途径。2006年以来,我盟在西部荒漠草原区的3旗1市开展了草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工作。由于受资金所限,我们只能在很小范围内开展此项工作。此外,我盟在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过程中,与项目区牧户签订了5年的草场禁牧合同,目前有很大一部分已经到期,牧民提出要回到自己草场进行放牧生产,而项目区草场如何使用国家和自治区目前没有明确 政策。牧民为了保护草原生态,拿出了部分草场进行封禁,已经牺牲了很大的利益,如果合同到期草场继续封禁不让使用,势必会损失牧民的更大利益。如果同意牧民回去放牧,恢复的草场将会遭到破坏,多年的建设成果将不复存在。针对上述问题,建议国家将我盟列入国家生态补偿机制试点项目区,或者把涉及合同到期草场纳入到公益林补偿范围,给予牧民一定的生态补偿。
五、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二期规划初步设想
(一)规划思路和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牧区工作全局,坚持“城乡统筹,三化互动”大胆探索和大力推进“两转双赢”,强化“转人、减畜、增绿、增收”具体措施。以科技为先导,以法律法规为保障,遵循自然和经济规律,坚持生态建设与转变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与农村牧区经济结构调整、与农牧民脱贫致富的有机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治理与防护相结合,紧紧围绕退化沙化、水土流失、风沙危害等重点问题统一规划,分类指导,加快草场利用方式的转变,健全和完善草畜平衡长效机制,科学合理利用草牧场,努力做到适草适牧,实现草牧场资源的永续利用。动员和组织全社会力量大力推进,不断提高工程质量和效益,实现“生态、生产、生活”相结合,“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的良性循环,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由初见成效向明显恢复的转变,步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构筑国家北方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到规划期结束,森林覆被率达到6.5%,提高3.25个百分点;草原 植被平均盖度达到61%,提高10个百分点;水土流失、山洪、泥石流得到有效控制,水土保持措施保证率达90%以上。
(二)工程建设布局及主要措施
锡林郭勒盟地域辽阔,各地的自然环境、草原类型、资源、发展条件、农牧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差异较大,不能用一个模式和一种政策搞“一刀切”、“齐步走”。因此,我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要根据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
1、东中部典型草原区(包括东乌珠穆沁旗,西乌珠沁旗,锡林浩特市部分地区,阿巴嘎旗东部,乌拉盖管理区):以草畜平衡和划区轮牧为重点,适度转移牧区人口、流转草场,整合草地资源,加强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调整畜牧业结构,发展家庭牧场、联户经营、互助组织、协会等,合理利用天然草场。
2、西部荒漠半荒漠草原区(包括苏尼特右旗,苏尼特左旗,阿巴嘎旗西部、二连浩特市):以转移牧区人口和草场自然恢复为重点,对不适宜发展畜牧业的区域,大力转移人口,建立草原生态补偿机制;对适宜发展畜牧业的区域,加强畜牧业基础建设,调整畜群结构,适度利用草原,发展生态型家庭牧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3、浑善达克沙地治理区(包括镶黄旗,正镶白旗,正蓝旗,多伦县部分地区,锡林浩特市南部,阿巴嘎旗南部,苏尼特左旗南部):对退化沙化严重的流动半流动沙地,实施封、飞、造综合治理,整体转移人口,围封禁牧;对退化沙化较轻的半固定沙地,适度转移人口,推广“种植一小块,围封一大片,集约经营抓改良”的生产 经营模式,大力发展沙产业,创新沙地经营管理机制,实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开发生态化”的目标。
4、南部农区(包括太仆寺旗、多伦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推行全境禁牧,加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舍饲畜牧业和灌溉农业。
同时,围绕舍饲圈养和奶牛养殖,抓好高产饲草料基地建设,加强天然草场保护,大力发展草产业。以“两转双赢”为目标,与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相结合,依托“两市五镇”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提高吸纳农村牧区人口的承载能力,加大农村牧区人口转移力度。
(三)建设规模及投资
规划期为2013—2020年,共8年。
规划总治理面积2770万亩(不包括禁牧舍饲面积),总投资100.97亿元。其中:中央基本建设资金27.97亿元,每年约3.5亿元;中央财政补助资金80亿元,每年约10亿元。具体如下:
1、营林造林:总治理面积550万亩。其中:人工造林50万亩(灌木35万亩,乔木15万亩),飞播造林500万亩。需中央基本建设资金6.72亿元。分别为:
(1)灌木造林120元/亩,35×120=4200万元;(2)乔木造林200元/亩,15×200=3000万元;(3)飞播造林120元/亩,500×120=60000万元。
2、草地治理:总治理面积2200万亩。其中:围栏封育2200万 17 亩,棚圈200万平方米,青贮窖200万立方米。需中央基本建设资金13.4亿元。分别为:
(1)围栏封育40元/亩,2200×40=88000万元;(2)棚圈150元/平方米,200×150=30000万元;(3)青贮窖80元/立方米,200×80=16000万元。
3、水利水保:总治理面积20万亩。其中:水源工程14500处(1000眼井),灌溉饲草料地种植20万亩。需中央基本建设资金3.85亿元。分别为:
(1)水源工程1万元/处,14500×1=14500万元;
(2)灌溉饲草料地种植1200元/亩,20×1200=24000万元。
4、生态移民项目。转移农村牧区人口23.68万人(其中,牧区11.75万人,农区11.93万人),实现牧区1/2的人口、农区1/3的人口将不再直接从事农牧业生产,牲畜头数控制在1000万头只以内。其中,8万人需生态移民项目转移,按5000元/人测算,需中央基本建设资金4亿元。
5、禁牧舍饲1亿亩。补助标准按10元/亩测算,每年需中央财政补助资金10亿元,连续补助8年,共需中央财政补助资金80亿元。其中:
(1)休牧草场面积1.14亿亩。休牧时限60天测算,补助标准按3元/亩测算,每年需中央财政补助资金约3.4亿元,连续补助8年,共需中央财政补助资金27.2亿元。
(2)轮牧草场面积1亿亩。补助标准按1元/亩测算,每年需 中央财政补助资金1亿元,连续补助8年,共需中央财政补助资金8亿元。
(3)禁牧草场面积5600万亩。补助标准按10元/亩测算,每年需中央财政补助资金5.6亿元,连续补助8年,共需中央财政补助资金44.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