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某类乌齐牦牛育肥标准化调研报告_
昌都类乌齐牦牛育肥标准化调研报告_ _
注:按照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求并结合本职工作,本人就如何做好昌都农业标准化工作(类乌齐牦牛育肥)深入基层认真开展调研,形成本。
关于昌都类乌齐牦牛育肥基地实施标准化生产的调研报告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随着市场经 济发展的不断深入,随着农业标准化的不断发展,昌都地 区实施农业标准化已显得刻不容缓,要求我们必须着眼于 转变农牧业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发展现代农牧业标准化,积极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不断调 整、完善农牧业发展的思路和举措,重点突破,全面推进,使全地区农牧业经济基础不断夯实,探索出具有昌都特色 的现代农牧业标准化发展路子,为促进全地区农牧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基础。
为此,4 月 22 日至 24 日,我局在地区农牧局的大力协助下,抽调专人组成工作组就类乌齐县牦牛育肥如何实施农业标 准化生产在类乌齐县牦牛育肥基地开展了调研工作。
一、类乌齐县牦牛育肥基地发展的基本状况 类乌齐县是自治区指定的藏东牦牛产业带,牦牛业是当地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畜牧业中的优势产业。类乌齐的牦牛肉名扬全区,在市场上供不应求,走遍全区打下了牛肉市场上独一无二的品牌,类乌齐牦牛肉品质好、口感好,而且是无污染的绿色食品,符合高蛋白、低脂肪的现代人健康饮食要求。类乌齐县有人口 4 万多,牦牛肉是当地群众的肉食品之一,每年需 145 吨的牛肉产品,在市场上有明显的市场优势。除本地市场外,昌都市场、拉萨市场对类乌齐县牦牛肉的需求量也十分大。
目前,该县已将类乌齐镇、桑多镇、卡玛多镇、伊日乡四个乡镇建设为牦牛育肥基地,其基本状况为:
(一)畜牧业基础条件显著改善 全县上下围绕提升畜牧业物质装备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加快以水、电、路、棚、场、草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相继组织实施了人畜饮水、暖棚建设、畜种改良、扶贫整村推进等一大批项目,近三年来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累计达到 938.208 万元(其中 XX 年投资 488.208 万元,XX 年投资450 万元)。育肥区四乡镇共完成 300 户牦牛产业养殖户草地围栏 5000 亩,人工种草 3000 亩;建牛舍 1XXm2,活动场所 15000m2,饲养库(暖棚)2100m2,青贮窖 1200m2;防疫点 4 个(砖混结构)160m2。实现了户户修建养牛暖棚、活动场所、饲料库、青贮窖,示范区交通、电力、通讯、卫生等基础设施条件也进一步得到改善。
(二)生产经营方式发生重大变革 引导群众打破靠数量扩张来发展畜牧业的思想禁锢,摒弃 传统粗放式生产经营方式,大力推进牦牛育肥专业化生产,其规模逐年扩大,效益不断提升。XX 年,育肥区育肥规模达到 8000 头(只),涌现出了一大批牦牛育肥专业村和牦 牛育肥大户,使育肥区畜牧业蓬勃发展,基本形成了牧繁 农育的格局,初步呈现出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发展势头。
(三)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全县上下坚持从实际出发,以市场为导向,着眼于调优、调活、提高效益,以实施“种子工程”为重点,依靠科技,着力调整优化畜种畜群结构。以牦牛提纯复壮为突破口,积极引进、培育、推广优良畜种,加快了牲畜的更新换代,提高了母畜比例,畜群结构趋于优化。同时,着力调整种 养结构,扩大饲草种植面积,以种促养、以养促种、种养 互补,探索出了一条农牧互补、效益双赢的路子。
(四)产业化步伐加快 全县上下坚持把产业化作为牦牛养殖育肥业发展的主攻方向,扶持发展了一家龙头企业(类乌齐县牦牛肉风干厂),其带动能力逐步增强。培育发展了一批农牧民专业合作队伍,到目前为止,全县共组建牦牛养殖协会 4 个,会员人
数达 700 人,企业+协会+牧户的经营形式和产业链逐步培育形成。近几年,在政府的引导和帮助下,推行了奖惩出栏上市的销售新模式,调动了养殖户的积极性,促进了产销衔接,有效增加了群众收入。XX 年共出栏牦牛 8000 头(只),养殖户增收 480 万元。
二、类乌齐县牦牛育肥基地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类乌齐县牦牛育肥养殖虽然有了较快发展并形成 了一定规模,但作为一个主要产业,在昌都还仅处于起步 阶段,其自身价值潜力和特色优势尚未得到充分的发挥,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在现有基础上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大体表现如下:
1、集约化水平低。一家一户的传统生产经营方式,使草原经营细碎化,不利于合理配置资源和统一管理、建设,难以实现规模效益。
2、主要畜产品产量小、商品率低,产业化水平低。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能力不强,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
3、生产销售链不完善,难以实现农牧户与大市场的联结。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形不成规模优势,农牧户与政府、与市场之间缺乏有效的中介桥梁,农牧民难以有组织地参与到大市场中去。
4、基础建设力度不够。由于网围栏短缺、化肥指标不够等因素,不能为牦牛提供数量更多质量更好的饲草料。另外,由于冬季天然食草数量的减少,导致牦牛觅食困难,饲草料严重不足,致使牦牛吃不饱、掉膘,营养缺乏,疾病抵抗力低,易患病甚至死亡。
5、科技培训力度不够,农牧民饲养管理水平不高。长期以来,类乌齐县牦牛饲养基本上都是靠天养畜,粗放管理。农牧民科技知识缺乏,在饲养管理、饲养技术方面知识欠缺,目前的传统饲养方式,导致牦牛所食饲料营养缺乏,供应不足,饲养周期长,出栏率低,肉质下降,远远不能满足正常的市场需求。
三、对类乌齐县牦牛育肥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发展思路及措施 类乌齐牦牛育肥产业虽然还处在起步阶段,但发展潜力大、条件优越,只要坚持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把类乌齐牦牛 育肥标准化纳入全地区总体发展规划,发展前景将是十分 广阔的。今后类乌齐县牦牛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走集约化 发展的路子。具体说,就是立足类乌齐实际,在巩固以往 有效做法的基础上,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科技为支撑,以专业合作组织为纽带,以产业化为目标,深入推进牦牛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大力推进牦牛业 集约化发展,形成合理的产业区域布局、科学的生产经营 模式、完善的建设服务体系,推进传统牦牛业饲养向现代 牦牛业养殖转变,实现牦牛业协调可持续发展和农牧民持
续增收。
(一)调整发展布局,突出发展重点 根据类乌齐的自然条件、区域生产特点和发展需要,初步 设想,将全县牦牛业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发展类型进行分类 指导:一是天然草原畜牧业区。以类乌齐镇龙拉村、达果 村、扎沟村、宗龙村为主,立足于生产和生态的协调,侧 重于完善基础设施,以牦牛的提纯复壮为重点,尝试优秀 种公牦牛、母牦牛集中管理,统一配种,统一产犊,做大 做强牦牛产业。二是舍饲半舍饲畜牧业区。以卡玛多镇、伊日乡为主。发挥农牧结合优势,侧重于提高养殖业科技 含量,扩大舍饲半舍饲养殖、育肥规模。三是舍饲畜牧业 区。以类乌齐镇、桑多镇为主,进一步调整种养结构,扩 大饲草料种植,发挥品种规模优势,扩大舍饲养殖规模,加快养殖小区和基地建设,推进畜牧业集约化产业化发展。
(二)积极稳妥地推进草场规模化经营 在稳定“两权一制”(草场所有权、经营权,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保证现行政策稳定性的基础上,结合实际,通过试点,积极探索改革草场经营体制,通过多元化方式整合 利用草场资源。一是租赁经营。对部分生产经营状况较差,难以维持正常生产生活的牧户,通过扶持发展劳务经济、二、三产业等方式,逐步向非农产业转移,对其草地以流
转承包方式租赁给有较强经营能力的牧户,进行集中规模经营。二是委托经营。对部分牧户因劳动力缺乏等原因无法正常进行生产经营,但其生活主要依靠畜牧业的牧户,由经营能力强的牧户进行代牧,实行生产环节的集中,年终以核定的生产指标分成取酬。三是股份制经营。在群众自愿的前提下,对若干户的草地及牲畜、生产设施等集中起来折价入股,进行“四统一”经营(统一生产、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统一分配)。
(三)大力推进牦牛业产业化经营 一是大力引进培育龙头企业。突出重点,从资金、项目、用地、税收、科技、品牌、营销及行政推动、政府采购、工商管理等方面采取一些特殊措施,扶持龙头企业发展。二是加快牦牛畜产品基地建设。按照不同的发展类型和区域,充分发挥牦牛畜产品优势,加快发展一批专业化、商品化生产户、生产小区,扩大规模形成特色基地。三是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组织。一方面对现有中介组织进行整合,扩大规模,规范经营;另一方面,加大政府引导和扶持力度,新建一批专业合作组织,强化中介服务功能,提高农牧民组织化程度。四是大力开发牦牛畜产品优势资源,着力推进标准化生产,打造特色牦牛畜产品品牌。
(四)努力改善发展条件 一是以人工饲草料基地建设、牧区水利和牲畜棚圈建设、推进牧业机械现代化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二是突出抓好种子工程,加快优质牦牛畜种基地建设,尝试种公牛集中管理,统一配种,统一产犊。积极引进、繁育、改良一批优良肉牛品种。三是以草地生态综合治理项目为重点,高度重视草原生态建设。四是大力推进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强化科技人才培训和技能培训,加快成熟畜牧业新技术的培训、推广和应用。五是加大和整合发展投资。建立健全以国家投入为导向,信贷投入为依托,集体和农牧民投入为主体,吸收社会资金和外资的多元化投入新机制。扩大地方财政支农资金规模,建立稳定增长机制。整合各渠道农牧业的项目资金,继续捆绑使用,集中解决突出问题。
第二篇:昌都类乌齐牦牛育肥标准化调研报告_
注:按照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求并结合本职工作,本人就如何做好昌都农业标准化工作(类乌齐牦牛育肥)深入基层认真开展调研,形成本文章。
关于昌都类乌齐牦牛育肥基地
实施标准化生产的调研报告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随着农业标准化的不断发展,昌都地区实施农业标准化已显得刻不容缓,要求我们必须着眼于转变农牧业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发展现代农牧业标准化,积极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不断调整、完善农牧业发展的思路和举措,重点突破,全面推进,使全地区农牧业经济基础不断夯实,探索出具有昌都特色的现代农牧业标准化发展路子,为促进全地区农牧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基础。
为此,4月22日至24日,我局在地区农牧局的大力协助下,抽调专人组成工作组就类乌齐县牦牛育肥如何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在类乌齐县牦牛育肥基地开展了调研工作。
一、类乌齐县牦牛育肥基地发展的基本状况
类乌齐县是自治区指定的藏东牦牛产业带,牦牛业是当地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畜牧业中的优势产业。类乌齐的牦牛肉名扬全区,在市场上供不应求,走遍全区打下了牛肉市场上独一无二的品牌,类乌齐牦牛肉品质好、口感好,而且是无污染的绿色食品,符合高蛋白、低脂肪的现代人健康饮食要求。类乌齐县有人口4万多,牦牛肉是当地群众的肉食品之一,每年需145吨的牛肉产品,在市场上有明显的市场优势。除本地市场外,昌都市场、拉萨市场对类乌齐县牦牛肉的需求量也十分大。
目前,该县已将类乌齐镇、桑多镇、卡玛多镇、伊日乡四个乡镇建设为牦牛育肥基地,其基本状况为:
(一)畜牧业基础条件显著改善
全县上下围绕提升畜牧业物质装备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加快以水、电、路、棚、场、草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相继组织实施了人畜饮水、暖棚建设、畜种改良、扶贫整村推进等一大批项目,近三年来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累计达到938.208万元(其中2007年投资488.208万元,2008年投资450万元)。育肥区四乡镇共完成300户牦牛产业养殖户草地围栏5000亩,人工种草3000亩;建牛舍12000m2,活动场所15000 m2,饲养库(暖棚)2100 m2,青贮窖1200 m2;防疫点4个(砖混结构)160 m2。实现了户户修建养牛暖棚、活动场所、饲料库、青贮窖,示范区交通、电力、通讯、卫生等基础设施条件也进一步得到改善。
(二)生产经营方式发生重大变革
引导群众打破靠数量扩张来发展畜牧业的思想禁锢,摒弃传统粗放式生产经营方式,大力推进牦牛育肥专业化生产,其规模逐年扩大,效益不断提升。2008年,育肥区育肥规模达到8000头(只),涌现出了一大批牦牛育肥专业村和牦牛育肥大户,使育肥区畜牧业蓬勃发展,基本形成了牧繁农育的格局,初步呈现出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发展势头。
(三)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全县上下坚持从实际出发,以市场为导向,着眼于调优、调活、提高效益,以实施“种子工程”为重点,依靠科技,着力调整优化畜种畜群结构。以牦牛提纯复壮为突破口,积极引进、培育、推广优良畜种,加快了牲畜的更新换代,提高了母畜比例,畜群结构趋于优化。同时,着力调整种养结构,扩大饲草种植面积,以种促养、以养促种、种养互补,探索出了一条农牧互补、效益双赢的路子。
(四)产业化步伐加快
全县上下坚持把产业化作为牦牛养殖育肥业发展的主攻方向,扶持发展了一家龙头企业(类乌齐县牦牛肉风干厂),其带动能力逐步增强。培育发展了一批农牧民专业合作队伍,到目前为止,全县共组建牦牛养殖协会4个,会员人数达700人,企业+协会+牧户的经营形式和产业链逐步培育形成。近几年,在政府的引导和帮助下,推行了奖惩出栏上市的销售新模式,调动了养殖户的积极性,促进了产销衔接,有效增加了群众收入。2008年共出栏牦牛8000头(只),养殖户增收480万元。
二、类乌齐县牦牛育肥基地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类乌齐县牦牛育肥养殖虽然有了较快发展并形成了一定规模,但作为一个主要产业,在昌都还仅处于起步阶段,其自身价值潜力和特色优势尚未得到充分的发挥,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在现有基础上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大体表现如下:
1、集约化水平低。一家一户的传统生产经营方式,使草原经营细碎化,不利于合理配置资源和统一管理、建设,难以实现规模效益。
2、主要畜产品产量小、商品率低,产业化水平低。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能力不强,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
3、生产销售链不完善,难以实现农牧户与大市场的联结。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形不成规模优势,农牧户与政府、与市场之间缺乏有效的中介桥梁,农牧民难以有组织地参与到大市场中去。
4、基础建设力度不够。由于网围栏短缺、化肥指标不够等因素,不能为牦牛提供数量更多质量更好的饲草料。另外,由于冬季天然食草数量的减少,导致牦牛觅食困难,饲草料严重不足,致使牦牛吃不饱、掉膘,营养缺乏,疾病抵抗力低,易患病甚至死亡。
5、科技培训力度不够,农牧民饲养管理水平不高。长期以来,类乌齐县牦牛饲养基本上都是靠天养畜,粗放管理。农牧民科技知识缺乏,在饲养管理、饲养技术方面知识欠缺,目前的传统饲养方式,导致牦牛所食饲料营养缺乏,供应不足,饲养周期长,出栏率低,肉质下降,远远不能满足正常的市场需求。
三、对类乌齐县牦牛育肥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发展思路及措施
类乌齐牦牛育肥产业虽然还处在起步阶段,但发展潜力大、条件优越,只要坚持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把类乌齐牦牛育肥标准化纳入全地区总体发展规划,发展前景将是十分广阔的。今后类乌齐县牦牛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走集约化发展的路子。具体说,就是立足类乌齐实际,在巩固以往有效做法的基础上,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科技为支撑,以专业合作组织为纽带,以产业化为目标,深入推进牦牛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大力推进牦牛业集约化发展,形成合理的产业区域布局、科学的生产经营模式、完善的建设服务体系,推进传统牦牛业饲养向现代牦牛业养殖转变,实现牦牛业协调可持续发展和农牧民持续增收。
(一)调整发展布局,突出发展重点
根据类乌齐的自然条件、区域生产特点和发展需要,初步设想,将全县牦牛业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发展类型进行分类指导:一是天然草原畜牧业区。以类乌齐镇龙拉村、达果村、扎沟村、宗龙村为主,立足于生产和生态的协调,侧重于完善基础设施,以牦牛的提纯复壮为重点,尝试优秀种公牦牛、母牦牛集中管理,统一配种,统一产犊,做大做强牦牛产业。二是舍饲半舍饲畜牧业区。以卡玛多镇、伊日乡为主。发挥农牧结合优势,侧重于提高养殖业科技含量,扩大舍饲半舍饲养殖、育肥规模。三是舍饲畜牧业区。以类乌齐镇、桑多镇为主,进一步调整种养结构,扩大饲草料种植,发挥品种规模优势,扩大舍饲养殖规模,加快养殖小区和基地建设,推进畜牧业集约化产业化发展。
(二)积极稳妥地推进草场规模化经营
在稳定“两权一制”(草场所有权、经营权,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保证现行政策稳定性的基础上,结合实际,通过试点,积极探索改革草场经营体制,通过多元化方式整合利用草场资源。一是租赁经营。对部分生产经营状况较差,难以维持正常生产生活的牧户,通过扶持发展劳务经济、二、三产业等方式,逐步向非农产业转移,对其草地以流转承包方式租赁给有较强经营能力的牧户,进行集中规模经营。二是委托经营。对部分牧户因劳动力缺乏等原因无法正常进行生产经营,但其生活来源主要依靠畜牧业的牧户,由经营能力强的牧户进行代牧,实行生产环节的集中,年终以核定的生产指标分成取酬。三是股份制经营。在群众自愿的前提下,对若干户的草地及牲畜、生产设施等集中起来折价入股,进行“四统一”经营(统一生产、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统一分配)。
(三)大力推进牦牛业产业化经营
一是大力引进培育龙头企业。突出重点,从资金、项目、用地、税收、科技、品牌、营销及行政推动、政府采购、工商管理等方面采取一些特殊措施,扶持龙头企业发展。二是加快牦牛畜产品基地建设。按照不同的发展类型和区域,充分发挥牦牛畜产品优势,加快发展一批专业化、商品化生产户、生产小区,扩大规模形成特色基地。三是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组织。一方面对现有中介组织进行整合,扩大规模,规范经营;另一方面,加大政府引导和扶持力度,新建一批专业合作组织,强化中介服务功能,提高农牧民组织化程度。四是大力开发牦牛畜产品优势资源,着力推进标准化生产,打造特色牦牛畜产品品牌。
(四)努力改善发展条件
一是以人工饲草料基地建设、牧区水利和牲畜棚圈建设、推进牧业机械现代化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二是突出抓好种子工程,加快优质牦牛畜种基地建设,尝试种公牛集中管理,统一配种,统一产犊。积极引进、繁育、改良一批优良肉牛品种。三是以草地生态综合治理项目为重点,高度重视草原生态建设。四是大力推进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强化科技人才培训和技能培训,加快成熟畜牧业新技术的培训、推广和应用。五是加大和整合发展投资。建立健全以国家投入为导向,信贷投入为依托,集体和农牧民投入为主体,吸收社会资金和外资的多元化投入新机制。扩大地方财政支农资金规模,建立稳定增长机制。整合各渠道农牧业的项目资金,继续捆绑使用,集中解决突出问题。
第三篇:标准化调研报告
标准化建设工作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学校设置与校舍
学校占地面积17732m2,建筑面积10435 m2,现有教学班20个,学校设置和规模符合《办学条件标准》的规定,学校规划科学,区域分明,布局合理。注重校园环境的美化、绿化,现有绿化面积1297m2,生均1.4m2。略低于标准要求。
运动场地:
田径场地面积4100m2,与中学共用。
根据现有场地,有篮球场地2个,排球场地1个。单杠、爬杆、肋木等器械已安装。
教育教学装备
学校现有图书馆19905册,近三年图书更新数量达到藏书标准的1%以上。管理规范,安全措施到位,实行计算机管理。新进8千多册图书,现正在整理之中,图书数量已达到标准。
二、对存在问题分类提出解决方案
1、现有绿化面积1297m2,生均1.4m2。略低于标准要求。解决方案:在校内尽可能扩大绿化面积,2、教学楼未验收。由区县协调解决。
3运动场地:体育场地建设,由区县协调解决。
自行解决资金汇总
1、绿化面积需增加1500平方米,约需资金2万元;
拟提请区县解决资金:
1、教学楼未验收、消防池未建。
2、田径场体育场地建设,约需资金500万。
****实验学校小学部201*年*月*日
第四篇:赴阿坝考察牦牛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赴阿坝考察牦牛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为深入落实甘孜州牦牛产业发展试点工作,提高我州牦牛养殖技术与科技含量、扩大养殖规模、增加农牧民收入,做优做强我州牦牛产业,2008年7月9日—7月13日州财政局组织州畜牧局专家、牦牛产业发展试点5县政府分管畜牧副县长、畜牧局技术人员共19人先后到阿坝州红原、若尔盖、马尔康三地参观学习,现场考察了四川龙日种畜场、红原国家牧草种子基地、若尔盖县优质牧草种子繁育基地、红原牦牛乳业有限责任公司、阿坝州雪松牦牛肉干有限公司、红原县联户牧场及养殖大户等,考察学习中,大家通过耳闻目睹,边学边议,倍受启发,进一步解放了思想,开阔了眼界,看到了差距,学到了经验,增强了发展甘孜州牦牛产业的信心。考察团分别与四川龙日种畜场、阿坝州畜牧局、阿坝州财政局重点就牦牛产业发展工作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并就当前牦牛产业发展面临的新问题、新情况进行了深入的研讨,较为详细地了解了阿坝州在牦牛产业发展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取得的成就。考察时间虽短,但受益非浅,阿坝州的一些成功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阿坝州牦牛产业的概况和主要特点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是川西北牧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四川省重要的草食牲畜基地,畜牧业是全州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全州有天然草原6,782万亩,2007年牦牛存栏196.3万头,出栏47.81万头,牦牛肉和奶产量分别达4.51万吨和9.95万吨,从考察的情况看阿坝州牦牛产业发展有以下几个特点:
1、立足全国市场,走集团化发展之路,是阿坝州牦牛产业迅速发展的关键。近几年来,阿坝州牦牛加工企业依托在州内多年发展后积聚的技术、资源、管理和人才优势,纷纷采取了扩张发展的路子,立足全国市场实现跨越式发展。如:红原牦牛乳业有限责任公司近50年来一直从事乳制品生产、加工,工业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在生产牦牛奶粉的同时,又投资2亿元建立了牦牛液态奶生产分厂,生产液态奶和矿泉水,现在总资产已达5.4亿元。阿坝州雪松牦牛肉干有限公司从一个手工作坊式生产加工的个体户发展成具有流水生产线,集屠宰、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重点龙头企业。反观我州牦牛产品加工企业,除炉霍肉联厂等少数企业外,绝大多数企业普遍规模不大。
2、立足结构优化,合理布局,是阿坝牦牛产业发展的依托。阿坝州坚持从实际出发,打破行政区域限制,牧区以牦牛园区为平台,红原为核心,依托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若尔盖、阿坝、壤塘、松潘以及马尔康、黑水、理县等部分地区,着力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培育,阿坝牦牛产业联合有限责任公司采取公司+联户+牧户的生产方式,建立牦牛产业示范基地,培育示范户3300户,带动牧户4000户,牦牛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牦牛肉、奶已成为牧区的主要产业。
3、立足科技服务,改善草种、畜种结构,是阿坝牦牛产业持续发展的基础。阿坝州牦牛产业发展,不仅立足于牧户的生产种类和规模,更为重要的是,畜牧部门十分注重对牧户技术服务,把对牦牛养殖的全程服务作为牦牛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他们依托四川龙日种畜场、红原国家牧草种子基地从加强草原生态
保护和畜种改良入手,现已建设优良牧草种子基地77,472亩(其中:国家级3万亩、省级2万亩、州县7千亩),形成了以牧草育种基地为核心,草种繁殖基地为纽带,商品草生产和牧户种草为基础的牧草良繁生产体系,生产的优质草种除为阿坝州开展人工种草和生态建设提供所需要草种外,还远销其他地区,而且收种后每年还可以为当地增加冬草贮备,用于牲畜冬春补饲和预防特大雪灾。2007年阿坝州引进良种公牛自然交配实配牦牛87,173头,开设人工授精冷配点108个,实配牦牛8,026头;2007年繁活改良牛18,392头,现在阿坝州牦牛良种比例已达12。8%。
4、立足实用技术推广,强化标准体系建设,是阿坝州牦牛产业稳定发展的核心。根据我们对阿坝州牦牛产业的考察,近年来,他们加大了科技投入,进行人工种草、开辟饲料来源,推行畜种改良、疫病防治、以草定畜、加大出栏等对各项牦牛养殖实用技术组装配套,大力推广现代畜牧业发展模式;并对各类生产性建设项目打捆使用,进行暖棚和棚圈、巷道圈、奶源路及牧道建设,积极贮备冬草,进行冷季补饲等措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还加大了对畜牧兽医村级防疫员和农牧民培训,并组织科技人员深入畜牧业生产一线进行技术示范和推广,制定实施了9个无公害牦牛生产技术规程和8个绿色食品牦牛技术规程,这些措施的推行,有力的推进了阿坝州牦牛产业的稳定发展。
5、政府坚持监管与服务并重,引导推进牦牛产业健康发展。阿坝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支持牦牛产业的发展,州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落实畜牧业生产常规措施的意见》,在牧区和半农半牧区开展出栏竞赛和打贮草竞赛活动,对完成任务好的县每年进行表彰奖励,未完成任务的追究有关领导责任,极大的调动了各地出栏和打贮草的积极性。并通过招商引资、改造老企业等措施,加快企业的引进和培育,现已扶持国家级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州级5家。目前,阿坝全州已培育畜产品加工企业45个,实现产值28,708万元,实现利润2,296万元,扶持发展牦牛产业政策促进了牦牛产业的良性循环发展。
二、对比甘孜、阿坝州牦牛产业的几点思考
从考察的情况看,甘孜和阿坝经济水平相近,牦牛产业发展的背景相似,都存在产业化水平低,难以形成规模和带动效应的加工龙头企业,畜产品生产、精深加工的产业链条,企业与农牧户利益联接不紧密,不能有效形成“企业基地牧户”的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造成市场竞争乏力,产销衔接不畅,直接影响了畜产品的附加值和综合效益,制约了畜牧业的快速长远发展;基础条件较差,很多农牧户对牦牛改良非常感兴趣,快速育肥出栏致富的愿望也非常迫切,但苦于投入较大,加上交通不便,技术操作不易,难以实施;科学饲养水平有待提高,两州农牧民沿用传统习惯饲养的现象还很普遍,饲养各阶段,不是根据牲畜需要,而是有什么就喂什么,粗放经营,科学技术含量低,品种原始、生产性能低,品种改良滞后、规模小都影响了牧户的经济效益等问题。但是,比对两州的牦牛产业发展现状,却有明显差别,我州还存在着“吃红原牛肉,喝伊犁牛奶”的现象。分析甘孜州牦牛产业的发展,结合阿坝州考察的收获,我们有以下四方面的思考:
1、甘孜州牦牛产业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必须抓住机遇,实现牦牛产业的持续发展。甘孜州2007年存栏牦牛保持在242万头以上,拥有天然草地1.42亿亩,牦牛肉和奶产量分别达6.67万吨和11万吨,从两州的比较可以看出,我州牦牛总体规模和草场面积超过阿坝,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目前阿坝州正在推进牦牛产业的区域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并将进一步发展畜牧业。我们只要大力发展科学的养殖方式,大力发展人工种草、畜种改良、疫病防控、加工于一体的产业化经营,加强科技创新和社会化服务,加强牦牛出栏和加工增值,甘孜州牦牛产业仍将大有潜力可挖。
2、牦牛产业必须与市场紧密结合,加强牦牛产品加工和营销衔接,依托产业化经营来实现二次飞跃。从阿坝的发展情况看,越来越多的加工企业已经直接或间接地参与牦牛产业原料基地、销售和加工环节建设,如红原牦牛乳业有限责任公司,正是依托全程参与产业化经营,通过在麦洼、瓦切等地建立原料基地和中心奶站,在成都建立贸易有限公司负责牦牛产品的全球营销。而反观我州的牦牛产业企业,没有一家直接参与牦牛养殖,间接参与也比较少,与农牧民联系不紧密,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对比的同时,还有一种忧虑:目前在我州从事牦牛产品开发的企业也不少,但大多各自以行政区划建立,“小而散,品牌多”没有形成合力。
3、牦牛产业必须紧紧依靠科技创新和完善服务,提升综合竞争和持续发展能力。从阿坝牦牛产业发展的情况看,他们把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和为牧户提升全方位的服务作为提升产品综合竞争力的关键。他们依托四川龙日种畜场、红原国家牧草种子基地从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和畜种改良入手,加强新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同时畜牧部门从饲养管理、疫病预防、环境控制等方面为牧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通过帮助牧户获得效益实现了牦牛产业发展壮大。我州牦牛产业发展中在科研和服务方面也做了一些探索,但是与阿坝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如牦牛品种改良仅达1%左右,没有1个巷道圈,如果长此下去,我州牦牛产业的科技含量将明显处于劣势,与其他地区的竞争中将处于劣势。
4、牦牛产业必须改进宏观管理,形成更加公平、高效和良性发展的生产经营秩序。从阿坝考察的情况看,由于政府开展出栏竞赛、打贮草竞赛活动,并且农牧民受宗教影响较小和商品意识强,农牧民出栏贮草积极性高,而我州牦牛产业这几年发展不快,与农牧民商品意识淡薄,宗教影响严重有关。由于近年来中药材价格大幅上涨,我州农牧民收入随之提高,在基本生活开支有来源的情况下,大多数牧户仍然存在“畜多为富”、“惜杀惜售”的传统观念,不愿出售牲畜,导致草场压力日趋加大,超载过牧日益严重,按2005年底的统计数据测算,全州牧区超载率达33%。加之宗教对牲畜出售影响严重,近几年,有的寺庙**宣传3—5年不杀生,在一些地方出现了整村戒卖、戒杀的现象,导致富裕户不愿出栏、贫困户不敢出栏,影响了牲畜出栏出售,制约了畜牧业的发展和农牧民的增收。出现这些现象,有藏传佛教背景方面因素,但是分析其深层次的原因,也有行业管理力度不够、农牧民文化素质比较低、牦牛饲养周期长等因素的影响。
三、对下一步甘孜州牦牛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按照温家宝总理“牦牛产业开发很有前景,但要注意运用科学技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这件事办好了有利于藏区经济发展……”的指示精神,基于对阿坝州牦牛产业的分析和以上四方面的思考,提出以下建议:
1、创新建立科学协作机制,积极扶持和引导牦牛产业加快发展。进一步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通过建立“龙头企业+牦牛专业合作社+种畜场(规模养殖场)+金融+保险”模式,在牦牛产业发展上长期坚持实施“三改(改良品种、改造圈舍、改变饲草饲料结构和饲养方式)、三建(建设疫病防控体系、建设专业合作体系、建设金融保险服务体系)”,进行逆向经营,与千万个农牧民建立关系密切的利益联盟,在培育壮大现有肉奶、畜副产品加工企业的基础上,积极引进有实力、有信誉的农牧业产业龙头企业,逐步壮大我州牦牛产业。
2、抓好牦牛产业基地建设,逐步向专业化、规模化经营迈进。一要在牦牛良种和牧草良种繁育、技术推广上下功夫,做好九龙牦牛细管冻精生产推广、白玉昌台草地型牦牛选育通广,做到推广实用技术与科技服务同步,提高改良繁育水平。二要在技术创新、示范作用上下功夫,建立标准化、规模化,科技含量高的人工种草、养殖示范基地,建好理塘、色达的示范牧场、德格的人工种草基地,通过安全、优质、高效的基地带动农牧民进行人工种草、冷季补饲和犊牛全哺乳饲养。三要加快推广草原节水灌溉、牧业机械作业和规模化经营所必须的农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设备,确保农牧业生产高效率稳步提升,农牧业收入稳步提高。
3、依靠科技支撑,全面提升畜牧部门服务水平。一要强化牦牛良种和草料良种繁育体系建设。进一步抓好牦牛改良工程,加大牦牛优良品种的引进、繁育、改良、推广,建议每年在州本级支农资金中,安排100万元专款用于牦牛改良,安排100万专款用于草料良种繁育和贮备,县财政进行相应配套后,力增每年牦牛改良率提高一个百分点,并积极开展牦牛冷季补饲,加大杂劣畜种的淘汰力度和抗灾保畜能力,促进牦牛出栏。二要加大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始终贯彻“预防为主、养防结合、防重于治”的方针,对严重危害畜牧业生产和人体健康的动物疫病,强制实行普遍免疫,建立溯源标识系统,完善县、乡、村三级动物疫病防疫网络,建议每年在州本级支农资金中,安排300万元专款,县财政进行相应配套后,力争用5-8年在每一个牧区自然村建一个巷道圈。三要加强牦牛产品质量标准和检测监控体系建设。在饲料加工、兽药销售、使用等各个环节都实施统一的标准和技术规范,加大检查力度,确保牦牛产品安全。四要强化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切实加强乡、村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建立起分别承担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服务职能的基层畜牧兽医网络,强化服务职能,全方位开展技术服务。
4、大力培植龙头企业,积极推进牦牛产业化经营。一是要树立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牧民的观念,把培育龙头企业作为牦牛产业化的突破口来抓,集中培植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牦牛产品加工业、饲料生产企业、营销企业和中介服务组织,提高牦牛产业工业化水平。二是要支持现有牦
牛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引进先进设备,如:理塘鹏飞牦牛食品公司、炉霍肉联厂等,加快牦牛产品加工、保鲜、储运等环节的技术创新,特别要在牦牛产品深加工和打造品牌上下功夫。三是要加强区域经济协作,打破现在按行政区划办事的思路,整合各县牦牛产品加工企业,进行业务流程重构,统一打造甘孜牦牛品牌,不搞“小而全”的生产布局,实现最优布局,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培育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牦牛产品的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四是要运用市场化运作的方法加快发展专业合作组织、中介组织和经纪人队伍,积极创办100个牦牛专业合作社,为农牧民提供直接有效的服务,着力提升营销水平,形成一批辐射面广、利益联结紧密的农村专业经济组织,加快牦牛产业化进程。
5、加强宣传引导,营造牦牛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一是乡镇政府和畜牧部门要经常组织科技人员和养殖大户代表,深入到牧区进行专题讲座、科技培训和经验介绍,提高广大牧民科技水平,让农牧民学会1-2门畜牧养殖技术。二是编制藏、汉文的《甘孜州牦牛养殖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为农牧民灌输知识,开阔视野,增强信心,鼓励发展畜牧业。三是摄制藏、汉语的《甘孜州牦牛养殖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电视科教片和《超载过牧及不出栏对农牧民和草原的危害》电视专题片,加大对半舍饲养殖和饲草料的科学种植推广应用的宣传,引导农牧民提高出栏意识,减少宗教的影响,转变“畜多为富”、“惜杀惜售” 的传统养畜思想观念。
6、健全牦牛产业发展激励约束机制,加大对牦牛产业的投入。一要通过工作责任制的进一步完善,提高落实牦牛产业发展工作的主动性和责任感,切实提高政府职能部门对牦牛产业发展的调控能力。在全州开展出栏竞赛、打贮草竞赛活动,实行乡镇行政领导生产经营目标责任制和畜牧部门服务责任合同制,争取在3-5年年后实现每羊单位贮草20公斤、牦牛改良率和出栏率分别达5%和25%以上,对发展牦牛产业有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及养殖大户每年由州、县人民政府分别进行表彰奖励,对未完成生产经营目标责任制和服务责任合同制的追究相关人员责任。二要进一步加大对牦牛产业的投入,在确保每年政府投入稳定增长的同时,组建农牧业担保公司,搭建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资农牧业和牦牛产业的有效平台,做优做强
我州牦牛产业。
第五篇:工会标准化建设调研报告
广丰县供电限责任公司
工会工作专题调研情况汇报
为切实加强工会标准化建设工作,更好地履行工会的各项职能,进一步探寻工会工作的基本理论和工作方法,根据市公司饶供函〔2011〕32号《关于做好工会工作调研的通知》要求,公司工会深入基层从不同层面开展工会工作标准化建设情况以及工会工作信息化建设需求专题调研工作。在调研过程中,力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新发展与传统模式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征求广大职工的意见及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发动职工建功立业,助力企业发展
工会结合公司实际,本着“干什么,练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制定了公司岗位大练兵实施方案和2011年岗位练兵实施计划,多层面多形式地在公司范围内全面推进岗位练兵工作。如线路工区“师带徒”开展结合岗位练兵;营销部开展以各单位负责人为领队的团体供电服务岗位练兵等。“以练促培、以赛促学”全面提升员工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深入开展班组建设工作,继续巩固班组建设工作成果,建立和完善常态化测评、动态化跟踪、闭环改进的工作机制并提升工作亮点。制定职工“五小”创新活动方案,开展“五小”创新、合理化建议活动,培养职工“发现问题就是进步,解决问题就是创新”的理念,集中职工创新智慧、激发职工创新热情。劳动竞赛、技术比武、合理化建议等活动职工参与率达80%以上。
二、深化工会维权内涵,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紧紧融入中心开展具有工会特色的宣传教育活动。公司建立了文体骨
干人才库并实行动态管理、深入开展“三品”工程建设活动,着力实现“品质生活”,对员工兴趣爱好进行调研后,先后成立了摄影、书画、篮球等十二个兴趣小组,全面提升员工生活品位。工会举办的摄影、书画展受到了广大员工的好评。公司职工劳动合同签订率达100%。工会劳动保护监督组织健全、制度完善、措施到位,无重大安全隐患。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员培训率达80%以上。大力弘扬企业文化,坚持日常“送温暖”工作,制定了职工生病住院走访探视工作制度,做到职工生病住院第一时间看望慰问,下发了职工疗休养规定,完善帮扶救助长效工作机制,随着天气逐渐升高,开展迎峰度夏送清凉工作。
三、创新民主管理,基层民主进一步发展
公司职代会按规定程序召开,职工代表提案办结率达100%;组织职工代表深入基层就生产、班组建设、岗位大练兵等方面进行巡视检查工作。企业重大决策和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经职代会审议通过。及时调整厂务公开领导小组,公司制定了厂务公开工作考评办法、厂务公开考核细则,职工满意率达100%以上。集体合同经职代会审议通过,切实维护职工的经济、政治、劳动、安全、卫生、文化等合法权益,维护女职工的特殊权益。
四、增强工会组织活力,工会形象得到进一步提升
大力加强深入基层调研工作,职工在工作生活中存在问题都会主动找工会工作人员聊天谈心,切实为职工和公司构建桥梁。认真贯彻落实《企业工会工作条例》,保证工会组建率和职工入会率与职工队伍发展壮大相适应。切实增强基层工会的活力,为有条件的供电所建立职工小家。工会
组织健全、工作规范、制度完善、记录完整、档案完备。建立信息员队伍,职工入会率达95%以上;工会经费按时足额上缴。
存在问题:
1、农电工入会问题。公司各单位农电工要求入会的愿望非常强烈,但因农电工工资走农网维护费,无法提取工会经费,故导致这个问题处于搁置状态。
2、岗位大练兵工作县公司层面师资力量有限。工会在大力开展岗位练兵工作的同时发现对基层单位和供电所的培训单靠县公司相关职能部门师资力量非常有限。
3、工会工作人员过少。公司工会正式职工为二人,但工会工作涉及到班组建设、岗位练兵、离退休工作、女工工作及工会标准化建设工作等。目前的人员配制导致部分工作无法深入开展。
在调研工作中,工会工作获得了公司广大干部职工的充分好评,但离上级部门的要求还有许多不足。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立足当前、创新发展,着力将工会工作推向新的局面。
二〇一一年八月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