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合同诈骗罪以非法占有为目(共五篇)

时间:2020-10-10 12:20: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合同诈骗罪以非法占有为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合同诈骗罪以非法占有为目》。

第一篇:论合同诈骗罪以非法占有为目

论合同诈骗罪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专

业:

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摘要 合同诈骗罪的非法占有目的,其含义不限于“非法所有”,而是也包含“非法占用”;合同诈骗行动有必要与不合法占有意图并存才干构成合同诈骗罪;确定不合法占有意图应当以行动人的外在表现为根据,采纳归纳判别和现实推定的方法。本文通过对非法占有目的的概述,及对非法占有目的与民法上的非法占有、非法占为己有、非法占用相区别,并对合同诈骗罪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进行判定分析,最后对合同诈骗罪的“非法占有目的”与犯罪故意进行了总结和叙述,综合的对合同诈骗罪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合同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研究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illegal possession of the crime of contract fraud, its meaning is not limited to “illegal possession”, but also contains the “illegal occupation”;the contract fraud and illegal possession intention is necessary both to constitute the crime of contract fraud;illegal possession intention should be to determine the external manifestation of human action is adopted according to the method of induction, identification and reality of presumption the.Based on the overview of the purpose of illegal possession, and illegal possession of illegal possession purpose and in civil law, the illegal possession, illegal occupation of phase difference, and the crime of contract fraud to the illegal possession for the purpose of decision analysis, at the end of the contract fraud crime of “illegal possession of purpose of criminal intent” and has carried on the summary and the the crime of contract fraud, the illegal possession for the purpose of.Keywords: contract fraud;illegal possession;research

目录

摘要---------------------------------------------------------------Ⅰ Abstract------------------------------------------------------------Ⅱ 绪论----------------------------------------------------------------1 一、非法占有目的概述------------------------------------------------1(一)非法占有目的含义------------------------------------------1(二)非法占有目的与相近概念的区分------------------------------2(1)与民法上的非法占有的区别--------------------------------2(2)与非法占为己有的区别------------------------------------2(3)非法占用的区别------------------------------------------3 二、合同诈骗罪的概念------------------------------------------------3 三、合同诈骗罪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判定--------------------------------4 四、合同诈骗罪的“非法占有目的”与犯罪故意--------------------------6(一)“非法占有目的”与间接故意--------------------------------6(二)“非法占有目的”与直接故意--------------------------------7 五、合同诈骗罪的“非法占有目的”------------------------------------7(一)“非法占有目的产生的时间”与合同诈骗罪--------------------7(二)合同诈骗罪中“非法占有目的产生时间”的表现----------------8(三)合同诈骗犯罪中的“事后故意”------------------------------8 结语---------------------------------------------------------------10 参考文献-----------------------------------------------------------14 致谢---------------------------------------------------------------15

绪论

非法占有目的是合同诈骗罪主观方面的必备要件,如何正确理解和认定合同诈骗罪的非法占有目的,是刑法理论界和实践部门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在合同有效的情况下,行为人收受对方财物之后才产生非法占有目的并实施了欺诈行为的,可能产生违约责任或者构成侵占罪,但在对方给付财物之前,即产生非法占有目的并实施了欺诈行为的,则可能构成诈骗犯罪。同理,在合同无效的情况下,行为人可能构成侵占罪或者诈骗犯罪。正确理解?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是正确认定合同诈骗罪的前提,也是区分合同诈骗罪与普通合同纠纷的重要标准,对于区分合同诈骗罪的罪与非罪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非法占有目的 概述(一)非法占有目的含义 所谓非法占有是指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时客观上对财物的实际非法控制状态和主观上企图通过危害行为达到对财物实际非法控制的目的而不是要求行为人对财物的永久控制。

诈骗罪中非法占有目的包括排除意思与利用意思,前者是区分诈骗罪与非罪行为的标志,后者是区分诈骗罪与故意毁坏财物罪的标志。同样,金融诈骗罪中的非法占有目的,也包括排除意思与利用意思。虽然在司法实践中,大多数财产犯的行为人都具有永久性的排除意思,但非法占有目的并不要求行为人具有永久性的排除意思。不过,部分金融诈骗罪(主要是集资诈骗罪、贷款诈骗罪、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的排除意思具有特殊性。

第一,在一时性地取得他人财物的行为不具有刑事违法性的情况下,通常只有具有永久性或持续性的排除意思时,才能认定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例如,刑法第 193 条明文规定贷款诈骗罪必须“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但任何贷款行为都导致行为人占有了金融机构的贷款,如果只是占有金融机构的贷款,而不具有

永久性的排除意思,就不可能成立贷款诈骗罪。第二,在一时性地取得他人财物的行为虽然具有较轻犯罪的刑事违法性,但不具有金融诈骗罪(较重犯罪)的刑事违法性的情况下,通常只有具有永久性的排除意思时,才能认定行为人具有金融诈骗罪中的非法占有目的。例如,欺诈发行股票、债券,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擅自发行股票、公司、企业债券等行为,一时性地占有了公众财产,具有一时性的排除意思。换言之,只有当行为人具有永久性的排除意思时,才能认定其具有集资诈骗罪中的非法占有目的。

(二)非法占有目的与相近概念的区分 (1)与民法上的非法占有的区别

刑法意义上的“占有”,不仅包括行使财产所有权中的占有权,还包括使用、收益和处分其他三项权利,并且这种占有必须是非法的。刑法中的非法占有是通过刑法所禁止的手段将他人所有的财物进行实际掌握和控制,使物主对物失去控制。这种非法占有决不仅仅是占为行为人自己所有,也包括行为人非法处理自己控制和占有的物,如销赃等。民法理论上的“占有”可分为两类,一是物权占有,与“持有”同义;二是指所有权四项权能中的占有,它是使用、收益、处分等其他权能的前提。包括合法占有和非法占有,善意占有和恶意占有。以合同诈骗为例,非法性体现为:一无法律根据,若行为人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违背法律规定而取得对方当事人财物,即属于法律禁止的非法占有;二无合同依据,包括基于无效合同的占有,合同期满仍霸占对方财物等情形。

(2)与非法占为己有的区别

非法占有目的,既包括行为人将他人财物“占为己有”,也包括“为单位或第三人占有”。能单纯限定成为自己的利益而控制他人财物,或者控制后为自己本人所有。犯罪目的不因最终占有人的不同而改变,在合同诈骗犯罪中,不论是为单位生产经营解困行骗,还是为抵偿第三人债务行骗,都只是行为人内心起因和意志倾向的不同罢了,其犯罪目的仍然是希望发生转移他人财物所有权的结果。所以,非法占有目的即使不为自己,而是为单位或第三人而控制他人财物,仍属非法占有。

(3)非法占用的区别

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首先,两者在主观上都是故意,不存在过失的问题;其次,两者在客观上都采取欺骗方法,包括捏造事实、隐瞒真相等;第三,两者的行为人都处于对特定资产的不法占有状态。两者的区别在于:首先,两者主观上故意的内容不同。非法占有的目的是将资金据为已有,无归还之意;而非法占用是为了解决一时之需,之后会积极归还。其次,两者对获取的资金的使用方式不同。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巧巳罪嫌疑人获取资金后,处置资金的方式是用于隐匿、转移或违法犯罪、挥霍等;而以非法占新世纪刑法新观念研究用为目的的行为人获取资金后,多用于正常的生产经营或解决一时之需。第三,两者对资金的控制状态不同。非法占有往往无法控制或无法完全控制所骗取的资金,而非法占用则能有效地控制资金,有条件支配或退还所骗取的资金。第四,非法占有者不予履行或无能力履行自己偿还赔付的义务,而最终无偿地占有资产;而非法占用往往有能力积极履行自己归还资金的义务。

二、合同诈骗罪的概念

为了正确地认识合同诈骗罪的内涵和外延,刑法理论有必要科学地界定合同诈骗罪的定义。广义的合同诈骗罪就是指一切利用合同骗取他人财物的犯罪,狭义的合同诈骗罪是仅指我国刑法第 224 条规定的合同诈骗罪。我国刑法对于可能利用合同形式骗取他人财物的犯罪规定了若干罪名,除刑法第 224 条规定狭义的合同诈骗罪以外,还包括刑法第 266 条规定的诈骗罪、第 192 条规定的集资诈骗罪、第 193 条规定的贷款诈骗罪、第 194 条规定的票据诈骗罪、金融诈骗罪、第195 条规定的信用证诈骗罪、第 196 条规定的信用卡诈骗罪、第 197 条规定的有价证券诈骗罪和第 198 条规定的保险金诈骗罪。因此,广义的合同诈骗罪与狭义的合同诈骗罪之间的关系是包容关系。所以,我们认为合同诈骗罪的定义应当界定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采取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手段,骗取对方当事人数额较大的财物,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

三、合 同诈骗罪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的判定 合同债务人为了,达到违约以谋取利益的目的,常以没有财产能力为借口不实际履行合同。同时,债务人又放弃到期债权,无偿转让或者低价转让财产,以放“人情债”为将来的利益回报垫底。这类行为也是一种常见的合同履行中的陷阱。构置这种陷阱的债务人主观上存在故意逃避债务,不履行合同的恶意,客观上采取了形式上看来并不违法的放弃债权或者转让财产的行为,并且给债权人实现权利造成损害。如果合同债权人不及时了解对方的资产变化情况,追踪债务人处理现实财产与债权的行为,或者轻信对方的财产证明材料,就可能进入陷阱而招致损害。同诈骗罪是目的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是立法对合同诈骗罪的抉择。有学者认为,凡是使用刑法所规定的欺诈手段的,原则上均应认定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但某种含有欺诈因素的行为是否是合同诈骗罪构成中的客观行为。归根到底还是取决于有无非法占有目的。因此在判断一行为是否构成合同诈骗罪时。除看行为人是否符合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所规定的行为类型外。还必须看行为人是否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由此可见,非法占有目的的有无是认定合同诈骗罪的关键。非法占有目的的判断。

首先,签订合同的目的动机不同。经济合同的双方当事人,是想通过签订和履行确认相互权利义务的协议,在正常的活动中取得经济利益。利用合同进行诈骗犯罪,是通过签订虚假、无效的经济合同,或者大面子来是有效合法的合同,实际上限本不准备履行,或根本无能力履行,只是沦为诈骗门手段,达到非法占有受骗一方财物的目的。因此,是否具有刑法规定的非法占有这种犯罪目的,是判定诈骗罪的关键。其次,实现合同内容的依据不同。前者通常以相应的事实为依据,后者是以虚构(包括故意扩大)的事实,诱骗对方签订合同,“自愿”交付财物。第三,履行合同的能力和意志不同。利用合同诈骗的人,客观上没有履行合同的能力,主观上没有履行合同的诚意,行为上没有履行合同的实际努力,往往是合同一签,非法占有的目的达到,就自行支配占有的财物。一旦对方追究,就蒙混搪塞,或躺倒了事。他们任意处分和挥霍花钱的事实,充分说明了他们的犯罪目的。

由此可见,民事上的经济合同纠纷和利用经济合同行骗犯罪,界限是清楚的。

如果我们离开刑法看问题,人为地把维护改革和依法惩处这类诈骗犯罪对立起来,或者离开犯罪构成的基本原理,特别是离开相应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这一犯罪的最本质的特征和行为人的目的、动机,片面地强调合同这一表面“合法”形式,就不易分清合同纠纷与诈骗犯罪的界限。我们从审判实践中发现,对这种新形态的诈骗罪的具体标准和规格,存在几种片面认识,以致混淆罪与非罪的界限。

首先是如何看待这种诈骗犯罪在犯罪故意中的意志因素。这类犯罪中,行为人虚构事实,隐瞒真相,诱使对方签订合同,骗取财物占为已有,甚至盗窃空白合同纸,私刻公章,伪造法定代理人证件,虚构货源及履约能力,骗得贷款潜逃。这种诈骗行为的直接故意是十分明显的。但是有的故意诈骗不是很确定的,它在形成非法占有最终目的前,有一个逐步发展和转化的过程。在开放、搞活政策实行以后,有些一无资金、二无货款、三无固定经营范围的“开发公司”唯利是图,从不考虑签订合同的起码条件和履约能力,仅凭从茶馆,旅店,码头和旅途中得来门信息,削尖脑袋拉关系,任意与对方签订合同。行为人开始的心理状态还不是确定的蓄谋行骗,也绝非诚意守法经营,而在内心潜藏着“先占有对方财物后再说”的任意性。所以他们主动兜揽,不择手段,盲目签约,不顾后果。当对方要求履约或索回货款时,他们花言巧语,继续搪塞,以达到在相当长时期内或者永久性地非法占有对方财物的目的。应当认为这不是什么合同纠纷,因为他们明知没有签约条件和履约能力,可能会给对方造成严重危害结果,而采取隐瞒真相的欺骗手段签订合同,以达到先行占有,实际控制对方财物,以致最终使这种危害结果发生。我们若从本质上,从危害行为的全过程分析,可以看出行为人,非法占有的因素,只不过是由不确定故意,逐步发展演变为故意确定罢了。或者说,开始是潜伏着非法占有的可能性,到最后彻底暴露了现实性。

认定行为人有无非法占有目的除了要根据行为人的外在行为表现进行综合判断之外,还应当采取事实推定的方法。事实推定是一种证明方法,“是指法院依据某一已知事实,根据经验法则,推论与之相关的诉讼中需要证明的另一事实是否存在。“推定”一词是法律移植的产物。想明确推定的涵义,就必须将它与推理及推论等相近概念加以区分。推理是从己知的事实或判断出发,按照一定的逻辑规律和规则,推导出新的事实或判断;而推论是“用语言形式表达出来的推理”。刑事推定作为一种法律上的认证方法,在于改变传统的、一般意义上用证据直接

证明犯罪事实的做法,当不存在直接证据或者仅凭直接证据不足以证明待证事实时,通过间接事实(即基础事实)与待证事实(推定事实)之间的常态联系进行推理,从而得出待证事实为真的结论。推定是对案件事实的最后认定,即对已知事实和未知事实之间关系的一种具有法律效力的确定。从它们各自适用的主体来看,推理主要为侦查人员所采用:推论主要是公诉人员和辩护律师所采用;而推定的主体一般是审判人员。判断的内容是某事物的存在、不存在或该事物的状态,并允许当事人提出反证予以推翻。推定的一般机理表现为根据基础事实的存在推断推定事实也存在。当推定事实无法直接证明或者直接证明的成本过高时,就可以通过证明基础事实的存在而间接证明推定事实的存在。英国著名法学家克罗斯和琼斯曾经指出:事实推定“由于它往往是能够证明被告人心理状态的唯一手段,因而在刑事司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法官应当对陪审团作出这样的指示,即他有权从被告已经实施的违禁行为的事实中,推断出被告是自觉犯罪或具有犯罪意图,如果被告未作任何辩解,推断通常成立。

四、合同诈骗罪的“非法占有目的”与犯罪故意 (一)“非法占有目的”与间接故意 合同诈骗罪的非法占有目的是只能由直接故意构成,还是也可由间接故意构成,以刑法学界争论较多。间接故意对犯罪结果是有意识的,但意识浅而不深、朦胧而不确定。有人认为间接故意既然也称为可能故意,那么行为人对危害结果发生的认识和心理态度也就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可能产生,一种是可能不产生。或者说既有目的又没有目的,既希望又不希望,两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合同签订后,先把对方的定金、预付款据为己有,然后对履行合同抱着漠不关心、听之任之的态度,有办法履行就履行,没办法就不履行。如果实际上没有履行合同,而是把己到手的财物非法占有,这种行为人的主观心理态度应属于间接故意。

也有人认为,合同诈骗罪作为目的型犯罪,行为人主观上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客观上在该目的的支配下积极选择合同这一手段,使相对人陷入错误并交出财物从而达到非法占有这一目的。所以合同诈骗罪的非法占有目的只能由直接故意构成,不包括间接故意。行为人犯罪的全过程均是围绕非法占有这一目的展开的,它表现为行为人有意识、有目的的积极的选择过程,对于诈骗的结果不可能是放任的。

(二)“非法占有目的”与直接故意 通常所说的“非法占有目的”与犯罪故意的关系,实质是说非法占有目的与直接故意的关系,非法占有目的是诈骗、盗窃等取得罪的直接故意内容之一,还是直接故意之外的独立的主观要件,这是刑法理论上有争议的问题。

五、合同诈骗罪的“非法占有目的” (一)“非法占有目的产生的时间”与合同诈骗罪

关于合同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的形成时间,存在不同的认识。有人认为,本罪的故意只能产生在签订合同时或之前。如果行为人签订合同时并无非法占有的目的,也无任何欺诈行为,则合同是有效的。此时,行为人依有效合同取得相对人财物实际上是依合同而享有的权利,其取得财物为合法占有,此时,行为人是不可能产生非法占有目的的。如果说有故意,那么它或是民法上不履行债的故意,或是侵占罪的故意,而不可能是诈骗的故意,因而不会构成合同诈骗罪。将非法占有的目的形成时问局限于合同签订前或者合同签订时,是十分片面的。就《刑法》第 224 条的规定来看,明确了合同诈骗犯罪发生“在签订、履行合同”的过程中,就是说,既可以发生在签订合同的过程中,也可以发生在履行合同的场合。人为限制合同诈骗的主观故意只能发生在签订合同前或者签订合同时,排斥履行合同时的诈骗,是缺乏法律依据的;其次,行为人签订合同时虽然没有非法占有目的,但在合同签订之后,由于种种原因,如货源、销路、市场行情的变化等,致使合同无法履行,从而产生诈骗故意。行为人为了达到侵吞对方财产的目的,采取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手段欺骗对方,这完全符合合同诈骗罪的主客观特征,没有理由限制行为人的主观目的只能是产生在签订合同前或签订合同时。

(二)合同诈骗罪中“非法占有目的产生时间”的表现

有关非法占有目的的产生时间说法足以证实将非法占有目的的产生时间存在于不同阶段而进行分类是有利于深入探讨非法占有目的,也有利于全面发现和运用非法占有目的的特征。如果行为人只想暂时的占用他人的财物则无非法占有的目的,也就不可能构成合同诈骗罪。但是,如果其虽然承认其所负的债务,却以各种借口长期占用他人资金而不予返还则可认定其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其行为能够构成合同诈骗罪。有司法人员结合案例认为,“侵占罪的非法占有目的往往产生于合法占有行为之后;而诈骗、盗窃罪的非法占有目的则产生于行为人非法占有他人财物之前。经过预谋、策划以后,采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法,诱使对方签订、履行合同,达到骗取他人财物的目的。这种非法占有的故意属于事前故意,具有较强的欺骗性、隐蔽性,这类合同诈骗行为往往呈现有计划、有步骤,危害性也比较大。所谓的“事中故意”。“事中故意”,是指行为人在实施某一行为时,最初并无犯罪的故意,但在行为进行中产生了犯罪故意。有很多合同诈骗案件是在行为人签订合同之后,发现自己没有履行合同的能力或发现对方管理混乱而觉得有机可乘,就产生非法占有目的,然后隐瞒事实真相欺骗对方继续履行合同骗取对方财物的行为,明显属于合同诈骗罪。笼统地认可合同诈骗的故意存在于合同履行阶段也是不妥的。

(三)合同诈骗犯罪中的“事后故意”

“事后故意”,是指行为人完成了某一合法或非法行为并发生结果后,开始产生犯罪意图。例如医生为病人甲剖胸作手术,剖开胸后,发现甲乃其仇人,遂放任不管,致甲死亡。这是属于事后的故意,这种事后的故意不影响行为人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事后的故意实际上是一种由先行行为引起的不作为的犯罪行为,不属严格意义上的事后故意。在合同诈骗犯罪过程中,行为人在签订合同之后,先履行了部分合同,收受对方的定金、货款、预付款、货物后,为了避免损失或觉得有机可乘,便产生非法占有对方财物目的,然后编造虚假事实不履行合同或不继续履行合同,骗取对方财物。根据我国刑法中罪责刑相适应的原则,只能将事前与事中形成的非法占有目的的合同诈骗罪与事后形成非法占有目的的债权债务纠纷分别处理,而不能作混合处理。总之,合同诈骗罪之“非法占有目的”的产生时间只能是在于签订合同或履行合同过程中的对方当事人交付(处分)财物之前,而不能在行为人收受对方当事人财物之后。也就是说,合同诈骗罪的罪过当中不存在“事后故意”。

结语

我国刑法规定,认定经济诈骗犯罪必须认定其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目的。非法占有目的认定是否准确关系到此类犯罪的定罪处罚。刑法上非法占有目的,一方面表明行为人意图永久获得财物所有权;另一方面,还表现为行为人意图使权利人的所有权无法实现,其共同点是行为排除权利人对财物的所有,以自己作为财物所有人的意思进行处置,导致所有权人无法实现其所有权的特定犯罪目的。非法占有目的的规定,体现了罪刑法定原则,把不具备非法占有目的欺诈行为排除刑法调整范围之外,体现刑法的谦抑,也是区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限。

参考文献 [1]〔日〕团藤重光:《刑法纲要各论》,东京:创文社 1990 年第 3 版 [2]〔日〕福田平:《刑法各论》,东京:有斐阁 2002 年增补第 3 版 [3]前田雅英:《刑法总论讲义》,东京:东京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 [4][日]大谷实:《刑法各论》,黎宏译,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3 年版 [5][英]J-C·史密斯,B·霍根:《英国刑法》,李贵方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年版 [6]〔德 1 费兰茨.冯.李斯特著:《德国刑法教科书》,徐久生译,北京:法制出版社 2000 年版 [7]〔日]福田平,大家仁著:《日本刑法总论讲义》,李乔、周世铮译,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6[8][法]卡斯东.斯特法尼著:《法国刑法总论讲义》,罗结珍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8[9]〔英〕鲁伯特.克罗斯,菲利普.A.琼斯著:《英国刑法导论》,赵秉志等译,中国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 [10][意 l 杜里奥.帕多瓦尼著:《意大利刑法学原理》陈忠林译,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8 年版 [11][日]大家仁著:《刑法概说(各论)》,冯军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 [12][日]大谷实著:《刑法各论》,黎宏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13]梁华仁、张先中:《略论合同诈骗罪中的几个问题》,载((政法论坛》1999年

致谢 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从选题到收集资料,再从写稿到反复修改,这期间经历了烦躁、纠结、坚持等不同的心境。如今,这篇论文最终完成,这些复杂的心情也都随之烟消云散。可是,在写作的过程中留下的感悟与体会永远都不会消失。

在这里,我首先要感谢导师给予的帮助和指导,还有各科老师的谆谆教诲,正是因为他们的严格要求,才使得我在学习上更加的严谨对待,从他们的身上,我学会了如何学习,如何工作,更学会了如何做人。

其次,我还要谢谢我身边所有的朋友和同学,你们是我大学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这几年的大学生活里,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你们都给了我最多的帮助和支持,谢谢你们,有了你们对我的关心和理解,才使得我走的更远、更有信心,我的生活因你们而更加精彩。

最后,我要感谢的是我的父母和家人,没有人比你们更爱我,更包容我,你们对我的关爱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到了生活的美好,谢谢你们一直以来给予我的付出,鼓励和支持,你们是我不断取得进步的永恒动力。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愿在未来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以更加丰厚的成果来答谢曾经关心、帮助和支持过我的老师和同学。

第二篇: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采取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等欺骗手段,骗取对方当事人的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利用签订合同诈骗钱财的案件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不仅侵犯了他人财产权,扰乱了市场秩序,而且与经济纠纷极难区分与识别,因而成为司法实践中的一个热点问题。

构成要件

1.本罪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即国家对经济合同的管理秩序和公私财产所有权。本罪的对象是公私财物。

2.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以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本罪的诈骗行为表现为下列五种形式:

(1)以虚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的名义签订合同的。

(2)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的。这里所称的票据,主要指能作为担保凭证的金融票据,即汇票、本票和支票等。所谓其他产权证明,包括土地使用权证、房屋所有权证以及能证明动产、不动产的各种有效证明文件。

(3)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的。

(4)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的。

(5)以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这里所说的其他方法,是指在签订、履行经济合同过程中使用的上述四种方法以外,以经济合同为手段、以骗取合同约定的由对方当事人交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定金以及其他担保财物为目的的一切手段。

刑事责任

中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刑法》修正案七第四条 在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后增加一条,作为第二百二十四条之一:“组织、领导以推销商品、提供服务等经营活动为名,要求参加者以缴纳费用或者购买商品、服务等方式获得加入资格,并按照一定顺序组成层级,直接或者间接以发展人员的数量作为计酬或者返利依据,引诱、胁迫参加者继续发展他人参加,骗取财物,扰乱经济社会秩序的传销活动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立案标准

一、刑法规定立案标准

刑法第224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二、关于经济犯罪案件追诉标准的规定

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

第七十七条的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在二万元以上的,应予立案追诉。

第九十二条 本规定自印发之日起施行。2001年4月18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印发的《关于经济犯罪案件追诉标准的规定》(公发[2001]11号)和2008年3月5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印发的《关于经济犯罪案件追诉标准的补充规定》(高检会[2008]2号)同时废止。本罪与合同纠纷的界限

量刑标准个人合同诈骗,数额不满5000元的,单处罚金刑;5000元以上不满1万元的,为拘役刑;1万元的,为有期徒刑六个月;每增加1200元,刑期增加一个月。

【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法定基准刑参照点】个人合同诈骗数额满3万元,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有期徒刑三年。数额每增加2000元,刑期增加一个月。具有两个以上情形的,在六个月之内酌情增加刑期:

(一)诈骗集团的首要分子或者共同诈骗犯罪中情节严重的主犯;

(二)惯犯或者流窜作案危害严重的;

(三)诈骗法人、其他组织或者个人急需的生产资料,严重影响生产或者造成其他严重损失的;

(四)诈骗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救济、医疗款物,造成严重后果的;

(五)挥霍诈骗的财物,致使诈骗的财物无法返还的;

(六)使用诈骗的财物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

(七)曾因诈骗受过刑事处罚的;

(八)导致被害人死亡、精神失常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

(九)具有其他严重情节的。

个人合同诈骗,犯罪数额4万元以上不满20万元的,犯罪数额4万元,为有期徒刑三年,每增加2000元,刑期增加一个月。

【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法定基准刑参照点】

(一)个人合同诈骗,数额10万元,并具有上列情形之一的,为有期徒刑十年;每增加1万元,刑期增加一个月;每增加情形之一,刑期增加六个月;

(二)个人合同诈骗,数额20万元的,法定基准刑为有期徒刑十年;每增加1.6万元,刑期增加一个月。

【单位犯罪责任人员法定基准刑参照点】

(一)单位合同诈骗,数额5万元以上不满8万元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罚金刑;8万元以上不满10万元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拘役刑;10万元,为有期徒刑六个月;每增加3300元,刑期增加一个月;

(二)单位合同诈骗,数额20万元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法定基准刑参照点为有期徒刑三年;每增加2000元,刑期增加一个月;

(三)单位合同诈骗,数额200万元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法定基准刑参照点为有期徒刑十年;每增加1万元,刑期增加一个月。

第三篇:如何理解合同诈骗罪中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如何理解合同诈骗罪中“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作者: 邵庆洪 汤向明发布时间: 2007-10-19 14:32:

31案情:

2007年1月16日,曹某冒用他人的身份证、户口本和驾驶证,到某汽车租赁公司租用了一辆轿车。办完手续后,曹某将小车开到自己投宿的宾馆停车场停放。当晚11时许,曹某前往停车场取车时被公安民警抓获。曹某向公安民警供述,他欲取车到桂林旅游。后来,公安机关以曹某涉嫌合同诈骗罪向检察院提请批捕。

分歧:

案件在审理过程中,对曹某主观上是否具有“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存在不同看法,导致对该案的定性存在分歧意见。

第一种观点认为,曹某使用欺诈手段,利用伪造的证件租车,在取得汽车后欲一走了之,其主观上非法占有汽车的意图明显,其行为构成合同诈骗罪。第二种观点认为,曹某主观上明显具有欺诈的故意,但欺诈的故意并不等于他有非法占有汽车的目的。曹某在租车当天被抓获,租车合同还在履行期限内,因此不认定他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财产的故意,其行为难以认定合同诈骗罪。评析:

笔者认为,本案中认定曹某是否构成合同诈骗罪,其关键是认定其在承租时是否具有非法占有该汽车的目的。如何认定其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笔者从合同诈骗的概念、特征进行分析:

一,合同诈骗罪的概念和特征: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采取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等欺骗手段,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本罪具有如下特征:

1、客体特征。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对合同的管理制度、诚实信用的市场经济秩序和合同当事人的财产所有权。合同诈骗罪使合同诈骗罪及其司法认定中的几个问题成为侵犯他方当事人财物的不法手段,严重扰乱了社会主义市场交易秩序和竞争秩序。刑法单设此罪以保护我国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合同诈骗罪的犯罪对象是公私财物。“对于合同诈骗罪的行为人而言,签订合同的着眼点不在合同本身的履行,而在对合同标的物或定金的不法占有”。合同仅仅是诈骗采用的手段形式。

2、客观特征。从本质上讲,合同诈骗罪属诈骗犯罪的范畴,在客观构成上完全适用诈骗犯罪的构成模式。即:欺诈行为→被害人产生错误认识→被害人基于错误认识而处分财产→行为人或第三人获得财产→被害人的财产损失。本罪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在签订或履行合同过程中,虚构事实,隐瞒真相,骗取对方当事人数额较大的财物的行为。这里的虚构事实指行为人捏造不存在的事实,骗取被害人信任,其表现形式主要为: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的;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的;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的;以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

3、主体特征。本罪的犯罪主体包括自然人和单位。实践中,“应当注意从单位犯罪的犯罪意志的整体性和利益归属的团体性两点把握究竟是个人合同诈骗罪还是单位合同诈骗罪。而且,这两点之中,利益归属的团体性应当优先考量”。对那些以单位名义实施的而实际犯罪谋取的利益归属直接责任人员的合同诈骗犯罪一律应以个人犯罪论处。

4、主观特征。合同诈骗罪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且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犯罪目的是指犯罪人希望通过实施行为实现某种危害结果的心理态度。犯罪目的仅存于直接故意中。因此合同诈骗罪这种目的型犯罪只能存在直接故意的形式。

二、合同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的理解和认定

合同诈骗罪是目的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是合同诈骗罪主观方面的必备要件,对认定合同诈骗罪的罪与非罪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合同诈骗罪目的的“非法占有”,是指行为人违反法律规定或者合同约定,意图全面剥夺他人的财产所有权,或者剥夺他人对财产的控制、使用和收益权的故意。如果行为人主观上没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只是由于种种客观原因,导致合同不能履行或所欠债务无法偿还的,不能以合同诈骗罪论处。因此,如何正确理解和认定合同诈骗罪的非法占有目的,是刑法理论和实践部门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学术界一般认为,凡是使用刑法所规定的欺诈手段的,原则上均应认定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当然刑法规定的合同诈骗罪的几种客观行为与“非法占有目的”这一主观要素密不可分。但某种含有欺诈因素的行为是否是合同诈骗罪构成中的客观行为,归根到底还是取决于有无非法占有目的。因此在判断一行为是否构成合同诈骗罪时,除看行为人是否符合刑法第224条所规定的行为类型外,还

必须看行为人是否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由此可见,非法占有目的的有无是认定合同诈骗罪的关键。

而司法实践中侦查机关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如何查证和认定行为人“非法占有”的主观故意,许多诈骗案件由于受侦查技术及侦查人员能力的局限,难以查证行为人的主观目的而无法追究其刑事责任。那么,司法实践中如何认定合同诈骗罪行为人主观上的非法占有目的呢?尽管人的主观心理活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却并非完全不可把握。目的,作为行为人意欲实现某种结果的心理态度,只有外化为客观的行为,才能成为法律评价的对象。作为有意识的理性的人,其主观心理决定其客观行为,其客观行为又能反映出其主观心理状态。因而,我们完全可以根据行为人之行为特征,判断出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并以此来对其行为进行定性。但是,仅仅以客观表现的某一方面尚不足以判断行为人有无非法占有目的,应当根据行为人签订合同时的履约能力和担保真伪,履行合同中有无实际履约行动、对标的物的处置情况、未履行合同的原因以及事后行为人的态度等等方面的客观因素进行全面、综合考虑。

三、本案中对曹某是否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

曹某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其行为已经符合刑法中关于合同诈骗罪的客观表现行为,但是有该行为并非就构成合同诈骗罪。只有在认定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又实施欺诈行为,才可以认定其构成合同诈骗罪。那么如何认定行为人的主观要件,也就是说如何认定其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本案必须对行为人曹某作出以下分析:

1、对其使用他人证件的原因

并非使用假冒他人的证件签定合同一定就构成合同诈骗罪,必须对其假冒他人证件原因进行分析,行为人由于自己没有承租汽车所需的相关证件,而不得已使用他人证件承租,那么其不一定具有诈骗的目的,当然行为人自己有承租汽车有效证件,却仍使用假冒证件签定合同,应认定其具有非法占有承租物的目的。

2、所被假冒使用证件的来源

曹某使用假冒证件签定承租汽车合同,如何其所使用假冒证件是其亲友的,不能认定其一定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当然,如何其所使用的证件来源非法,比如是伪造的证件、盗窃所得的证件或拾得又使用的。

3、承租后的客观表现

行为人假冒他人证件签定取得财物后,是否按照合同使用。曹某与汽车租赁公司签定汽车租用合同,双方对汽车的使用应该存在约定,也就是说从曹某使用汽车方式来看包括其所说的“欲取车到桂林旅游”是否是合同约定的使用范围之内,如果是符合合同约定,不应认为其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反之,可以可以作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参考情节。

4、行为人的日常表现

行为人日常生活的表现也是判断其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重要参考条件,一般来说,行为人有诈骗前科或有类似的犯罪前科,可以认定其使用假冒他人证件签定合同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反之,则不应认定。

5、行为人的自我陈述

行为人的主观目的只能从其客观行为表现来判断,当然,行为人自己承认其具有非法占有目的,那么与其使用假冒证件的行为相结合,可以认定其构成合同

诈骗罪。当然,即使行为人不承认其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并非就不能认定其没有该非法目的,可以参考行为其他行为情况给予判断。

第四篇:合同诈骗罪中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理解

合同诈骗罪中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理解

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的过程中,以虚构事实或者隐瞒事实真相的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刑法第224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

(二)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的;

(三)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的;

(四)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的;

(五)以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刑法意义上的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不仅是指行为人意图使财物脱离相对人而非法实际控制和管理,而且包括意图非法所有或者不法所有相对人的财物,为使用、收益、处分之表示。刑事辩护律师应准确理解和把握合同诈骗罪中的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应结合履约能力、履约行为、对取得财物的处置情况,事后态度等加以综合判断。

一、是否具有真实的主体资格。合同诈骗中的行为人签订合同时往往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假冒他人的名义签订合同。

二、行为人是否具有履约能力。行为人虽不具备实际条件,但有证据证明其在履行期限内有相应的生产经营能力,履约有可靠的保障的,应认定其具有履约能力;行为人原本有履约能力,但由于客观原因丧失了履约能力,造成无力归还他人财物的,不能以合同诈骗罪定罪处罚;签订合同时没有履约能力,但在取得他人财物后积极履约,可是因为被骗或者其他客观原因丧失归还能力的,不能以合同诈骗罪追究其刑事责任。

三、行为人是否采取诈骗手段。合同诈骗罪中的诈骗行为与合同纠纷中的民事欺诈行为,虽然都有欺诈的成分,但欺诈的程度是不同的。

1、欺诈的内容。民事欺诈只是在合同标的的数量和质量上欺骗对方,刑事欺诈则在合同标的物的有无上欺骗对方。

2、欺诈的程度,即欺诈手段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在刑事诈骗中,行为人完全虚构事实、隐瞒真相,没有履行合同的诚意和行为,欺骗手段在签订、履行合同中起着绝对作用,而民事欺诈所追求的利益是希望通过实际履行实现,虽然在合同履行内容的某些内容或部分事实采取了欺骗手段,如夸大数量、质量或者自己的信誉、履约能力,但对履行合同不存在根本的、全面的影响,属于意思表示瑕疵的行为,属于履约前提下的民事欺诈。

四、行为人有无实际履行行为。合同诈骗罪的行为人在签订和履行合同过程中没有履行或继续履行合同的诚意,其目的是利用合同这一手段骗取对方财物,一般没有履行合同的行为或者为履行合同做努力,即使有一些履行合同的行为,也不过是为了掩人耳目,履行一小部分合同的目的是为骗财作掩护。行为人虽有履行合同的能力,但签订合同后没有为履行做努力或者仅履行少部分合同,将取得的他人财物挥霍、用于其他非法经营活动,丧失归还能力的,属于具有非法占用目的。

五、没有履行合同的原因。没有履行合同是主观上就不想履行还是因为客观情况造成的不能履行。刑事诈骗是主观上跟本就不想履行合同,合同是骗取财物的手段。

六、履行合同的态度是否积极。如果行为人在合同生效后不做任何努力,能履行而不积极履行,就说明其有欺诈的故意。

七、行为人对财物的处置方式。行为人将骗取的财物用于挥霍、非法活动、归还欠款、非经营性支出等,一般属于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骗取的资金用于实际经营活动,包括炒股、炒期货、开发房地产等高风险的经验活动,造成资金客观上无法归还的,不能以合同欺诈罪定罪处罚。

八、行为人事后的态度是否积极。如果行为人因资金的原因造成合同没有履行之后,没有及时通知对方,不采取补救措施,拒不赔偿、返还对方财产,只是东躲西藏,避而不见,甚至逃匿,此种行为就属于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九、非法占有目的的产生时间。不同于传统的诈骗罪行为人的非法占有目的产生于其非法控制财物之前,合同诈骗罪的非法占有目的是在合法占用财物后产生的,采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事实真相的方法,拒不交付货物或者支付货款,或者不偿还资金。因此,行为人非法占有的目的可以在签订、履行合同之前产生,也可以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产生。

十、合同诈骗罪的立案标准。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

(二)》的规定,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在2万元以上的,应予立案。北京清算律师网有更多观点。

作者北京市律师协会并购重组与不良资产处置委员会张学增律师

第五篇:论文-论合同诈骗罪

大学毕业论文

题 目 论合同诈骗罪

目 录

内容摘要…………………………………………………………第1页 关键词……………………………………………………………第1页

一、合同诈骗罪的概念和构成特征……………………………第1页

(一)合同诈骗罪的概念………………………………………第1页

(二)合同诈骗罪的构成特征…………………………………第1页

二、当前我国合同诈骗罪的表现形式及形成原因……………第4页

(一)合同诈骗罪的表现形式…………………………………第4页

(二)合同诈骗罪的形成原因…………………………………第4页

三、合同诈骗罪与其他诈骗罪及合同纠纷的区别……………第6页

(一)合同诈骗罪与诈骗罪的界限……………………………第6页

(二)合同诈骗罪与签订、履行合同失职被骗罪的关系……第6页

(三)合同诈骗罪与合同纠纷的界限…………………………第6页

四、预防和控制合同诈骗的对策………………………………第7页

(一)完善相关立法,加大法律的监督和惩治作用…………第7页

(二)认真调查对方有无能力履行合同的能力………………第8页

(三)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高防范意识……………………第8页

(四)建立一个良好的经济市场秩序…………………………第8页

结束语……………………………………………………………第9页

注释………………………………………………………………第9页

参考文献…………………………………………………………第9页

论合同诈骗罪

[内容摘要]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事务的增多,利用合同形式进行诈骗的案件在不断增加。针对这些新情况,一九九七年三月十四日,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对1979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进行了一系列重大修订,其中将合同诈骗罪单列出来,这是我国刑事立法的进步表现,也是我国刑事立法健全的重要标志。认识和掌握合同诈骗罪,如何预防合同诈骗是当前应当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合同诈骗罪、构成、合同纠纷、预防

在所有的诈骗犯罪案件中,合同诈骗案件占有相当高的比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和发展,合同在经济领域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桥梁作用,而犯罪分子利用合同实施诈骗行为非法占有他人财物,并利用合同诈骗的现象越来越多。为打击这类犯罪,弥补1979年刑法规定的不足,在1997年刑法中增加了合同诈骗罪。由于合同诈骗罪中涉及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问题比较多见,目前司法实践中合同诈骗罪的认定和预防已成为热点和难点问题。

一、合同诈骗罪的概念和构成特征

(一)合同诈骗罪的概念

根据我国现行刑法第224条的规定,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采取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等欺骗手段,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二)合同诈骗罪的构成特征

1、客体特征

合同诈骗罪侵犯的客体极为复杂,首先,合同诈骗罪的目的是通过合同的形式,非法占有他人的财物或财产所有权,利用欺骗的手段骗取合同对方当事人的财产,合同对方当事人应当包括个人和公司企业法人,因此本罪侵犯了合同对方当事人的财产所有权。其次,我国合同法是民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律,它对于防范合同欺诈,维护公平、自由、安全、竞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本罪是通过订立合同的形式实施欺诈手段,骗取财物,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秩序。因此,合同诈骗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对合

同的管理制度、诚实信用的市场经济秩序和合同当事人的财产所有权。

2、客观方面

合同诈骗罪在客观方面的表现,是在签订、履行合同中,虚构事实、隐瞒真相,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且数额较大的行为。这里的虚构事实指行为人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隐瞒事实真相是指行为人对被害人掩盖客观存在的基本事实。其表现形式主要是:隐瞒自己实际上不可能履行合同的事实,隐瞒自己不履行合同的犯罪意图;隐瞒合同中自己有义务告之对方的其他事实。在司法实践中还有一些问题应当注意。

对于以签订合同的方法骗取财物的行为,认定行为人是否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关键在于查清行为人有无履行合同的实际能力。【2】也就是说,行为人明知自己没有履行合同的实际能力或者担保,故意制造虚假信息或者隐瞒事实真相,欺骗对方当事人签订合同,欺诈对方财物,这是利用合同进行诈骗犯罪在客观方面的主要特征。

签订合同当事人是否具有履行合同的能力,要看对方出具的资料信息,参考凭证是否真实可靠;对于合同所提出的责任要求,当事人是否有足够的履行能力。如果当事人提供虚假的信息,伪造或变造各种票据,或没有足够的履行能力谎称能够履行,骗取对方签订合同的,应当认定为没有履行能力。在实践中,有几种情况应该是区别对待的。一种是当事人在签约时虽无履行能力,但在签约前已经与第三方签订了购销合同,因在第三方签订的合同中,第三方违约,致使前一合同无法履行的,可以视为有部分履行能力。第二种是在签订合同时,当事人没有足够的履行能力,在签订合同后,虽没有在规定时间完成合同标的,但是采取措施及时补救,减少对方损失的,也应当认为有部分履行能力。第三种是在与对方签订合同时没有履行能力,签订合同后又与第三方签订购销合同,事实上没有对合同进行兑现的,应当认为没有履行能力。认定合同当事人是否具有履行合同的能力,是为了防止不法分子利用这一空档蒙混过关,逃避法律制裁,只有当事人没有完全履行能力的,才能以合同诈骗罪论处。

3、主体特征

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即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承担刑事责任能力的人

与单位共同构成了合同诈骗犯罪的主体。在司法实践中,由于合同诈骗案件的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应当特别注意犯罪主体个人与单位的区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个人为实施犯罪而专门成立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公司、企事业单位成立后,以单位名义专门从事诈骗活动的,应认定为是个人犯罪。(2)个人以单位的名义实施欺诈行为,所诈取的财物全部归个人所有的,应认定为个人犯罪。(3)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承包给个人经营时,承租人以企事业单位的名义实施诈骗行为的,应认定为个人犯罪。(4)个人以单位的名义实施欺诈行为,非法所获得的财产部分或全部归单位所有的,应认定为单位犯罪。【3】在个人独资企业中,也应该对个人和单位加以区分。一是被个人独资企业委托或者聘用从事个人独资企业事务管理的人员以本企业的名义实施合同诈骗,诈骗所得归本人个人所有,且个人独资企业事后没有追认的,属于个人诈骗犯罪。二是个人独资企业内部的其他工作人员以本企业的名义在职权范围内实施合同诈骗行为,且非法所得归本企业所有,是单位诈骗犯罪;如果该行为人以本企业名义实施非职务诈骗行为,且本企业事后未予以追认的,属于个人诈骗犯罪。

4、主观特征

本罪的主观要件只能是直接故意,并且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实施诈骗的时候,行为人签订合同的目的就是要骗取并非法占有对方当是人的财物,主观上应当直接故意,如果行为人在签订合同的时候并没有主观非法占有的故意,而是在履行合同的时候,由于各种客观外在因素的干扰,致使合同没有履行的,不能视为合同诈骗。在本罪中是不存在间接故意的,如在订立合同时,行为人并没有直接占有的故意,而是在接受对方支付的预付款或资料后,不按合同履行职责,这种行为只能是一种民事欺诈行为,因为合同诈骗是以合同为欺诈手段,在签订时就已经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故意,所以合同诈骗罪的主观要件只能是直接故意。

二、当前我国合同诈骗罪的表现形式及形成原因

(一)合同诈骗罪的表现形式

1、改头换面,借以他人的身份骗取对方信任,非法占有他人财物;

2、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

3、行为人利用合同买空卖空,从中牟取暴利;

4、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虚假的产权证

明作担保;

5、没有实际履行能力,先以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

(二)合同诈骗罪的形成原因

1、巨大利益的诱惑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的经济交往十分频繁,活动的金额也在不断的增多。为了防止被骗或约束当事人双方的行为活动,使对方履行职责,人们就选择了签订合同的方式,一般合同标的金额都比较巨大。在此巨大利益的诱惑下,一些不法分子就开始想方设法在签订合同时隐瞒真相或虚构事实来侵占这些巨额财产。利欲熏心,不劳而获成为实施合同诈骗犯罪分子的内心的共同特点,这一特点也是导致合同诈骗案件发生的主要原因。

2、法律法规的不严格

我国现行的关于合同诈骗的法律法规是建立在97年刑法的基础之上的。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经济领域也日益活跃起来,一些犯罪分子利用形势的变换,和法律中的一些漏洞开始猖狂作案,合同诈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我国刑法中虽然对合同诈骗罪这一问题单独划分定罪,但是其定罪量刑方面已经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如其中对资金认定和单位犯罪处罚,数罪并罚等问题定义不详,急待解决。另外,陈旧的市场法规也不能约束到现行经济中的各个方面,新经济形势的冲击使经济市场的某些方面出现混乱,致使犯罪分子趁乱而入,借机作案。

3、执法困难

合同诈骗案件一旦发生,受害当事人首先想到的是到公安机关进行报案,公安机关在接受这类案件时,由于合同的形式是合法的,对方当事人是否履行合同,签定合同时是否存在欺诈行为,不好判定,很容易就把这类案件当成一般合同纠纷案件不予立案,让受害人向法院提起诉讼,在向法院申请诉讼的时候,又出现了收取证据难的问题,在合同诈骗案件中,诈骗人提供的材料或票据是否虚假,受害人自己是无法界定的,必须通过侦查的手段来查明事实真相,但是受害人自身是没有行使侦查的权利的,如此的来回推托,案件就成了无人管的悬案,受害人的利益也就无法追偿,也给诈骗人提供了逃脱的机会。

4、个别地方政府部门提供保护伞

在合同诈骗案件中,有一种案件是调查取证比较困难,很难认定的,这就是

个别地方政府部门参与的合同诈骗案件。此类案件中,政府部门随着改革的进步,对外采取招商引资,并对外来企业提供各种优惠条件,吸引外来投资,在开发一些项目的时候,政府在收取企业的先期投资或保证金后,并没有按照原来所说的进行某些项目开发或把项目转交给开发商,在商家等待未果的时候,向政府索要先期交付的款项,政府便以各种理由推脱,拒绝返还。由于政府的出面,投资人在签订合同时充满信心,毫无防备的心理,当投资人感到自己受骗时,政府推脱的理由也很充分,多如财政紧张,或者在申报项目等,让投资人耐心等待。如果报案,公安机关介入调查也是比较困难的。一些不法分子看到这一点,就会想方设法贿赂或诱惑政府官员,获取政府中的一些关于土地开发文件,再以承包商的身份对外招收合作人或者投资,在骗取足够的资金后逃脱,责任完全由政府承担。个别地方政府的保护伞为一些不法分子提供了犯罪的空间,腐败了社会风气,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形象。

三、合同诈骗罪与其他诈骗罪及合同纠纷的区别

(一)合同诈骗罪与诈骗罪的界限

合同诈骗罪与诈骗罪实质是特别法与普通法在法条上的竟合,两者在犯罪构成上具有较多相同之处,如均须由直接故意构成,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但两者亦有以下区别:第一主体不同。根据新刑法第30条和第226条规定。诈骗罪只能由自然人构成,单位不能成为该罪主体。而合同诈骗的主体既可由自然人构成,也可由单位构成;第二,两者侵犯的客体不同,合同诈骗罪侵犯的复杂客体,即公私财物所有权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而诈骗罪侵犯的是单一客体,即公私财物所有权;第三,两者的客观表现不同。合同诈骗是行为人以刑法第224条规定的欺诈方式利用合同这一特定形式进行诈骗的行为。而诈骗则是行为人采用虚构事实、隐瞒真象,骗取被害人信任而取得财物的行为。它不以签订合同这一特定形式作为犯罪构成要件。实践中,行为人利用民事合同如民间借贷合同(借据)等,进行诈骗的,不应以合同诈骗定罪,而应定诈骗罪,对这两罪的区分就着重从所侵犯的客体和具体客观行为来界定。

(二)合同诈骗罪与签订、履行合同失职被骗罪的关系

前罪是后罪的必然前提,后罪是前罪的可能结果。实践中,在办理合同诈骗罪时,应考查被害当事人是否为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该单位主管人员

和直接责任人是否具有过失行为,如有过失行为,则应根据危害结果,确定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是否构成签订履行合同失职被骗罪。如果行为人与被害单位主管人员或直接责任人恶意串通,致使本单位被骗的应认定为合同诈骗的共犯。

(三)合同诈骗罪与经济合同纠纷的界限

第一,从主观要素来区分,合同诈骗行为主观上是直接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而经济合同纠纷在主观上一般是由间接故意或过失造成的,并且没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直接目的。实践中,是否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是本罪区分于经济合同纠纷的根本标准。第二,两者的构成要素不尽相同,合同诈骗罪必须是占有他人财物达到数额较大的行为才构成,而且合同纠纷不以数额较大为要件,即使实际不占有他人财物,只要其违约亦可构成。第三,两者在客观方面表现不尽相同,合同在诈骗客观方面应表现为刑法第224条规定的五种行为,而经济合同纠纷却不囿于此范围。在实践中我们要充分考虑到行为人在采用欺骗手段签订合同是积级履行合同、弥补损失、偿还欠款,主动承担违约责任,还是弄虚作假、拒不偿还、故意逃避法定责任的行为,是前者则不应以犯罪论处,属后者则应依法定罪处罚。

四、预防和控制合同诈骗的对策

在打击及惩治合同诈骗犯罪的同时,及时的预防和控制此类案件的发生就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企业和个人一旦在此类案件中遭受损失,其后果是不可挽回的,只有提高防范意识,从根本上加强对案件的预防,才能减少案件的发生,当事人才能尽量的减少损失。

(一)完善相关立法,加大法律的监督和惩治作用

我国刑法第二百四十二条中,对合同诈骗罪的定义及处罚做了相关规定,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犯罪行为人的手段也呈现出了许多新的特点,例如,利用现代传媒发布虚假信息或进行虚假承诺,诱使他人与之签订合同的;内外勾结签订显失公平,使国家或集体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等等。同时,案件地发生也不再是单独的个案,而是往往一个案件牵连出一系列的案件,或者作案人一人实施了多个诈骗案件,数罪并罚缺少则是现在合同诈骗案件的一个缺陷。在合同案诈骗案件发生后,会牵连出其他的犯罪,如涉税犯罪,妨碍公司管理秩序有关的犯罪,走私犯罪,贪污贿赂犯罪等相伴而生,在何种情况下使用牵连犯,从一重罪论处,在何种情况下数罪并罚,还要通过立法的进一步完善来解决。

(二)认真调查对方有无能力履行合同的能力

在实施诈骗的时候,行为人会给当事人提供相关的资料,如公司的营业情况,设备、技术等条件,当然这些都是虚假的,如何判定这些证件的真伪,不能只凭对方的片面之词,应该就对方的所提供的一些情况向有关部门进行调查,如要通过工商部门、银行或者委托律师摸清对方的主体资格、企业信誉、注册资金、隶属关系、经营状况、设备条件、技术状况、履约能力等情况,还要对对方提供的有关文件、材料认真进行核对,防止对方利用假单位、假身份、假证件、假货源来进行诈骗。情况不明的合同不能签订。

在签订合同的时候,还要注意认真的审查合同的内容条款,看是否与商议的条件一致,是否存在霸王条款,是否存在损害自身利益的条款,如有发现应及时要求对方更改或重新订立合同,条款不明的合同不能签。

(三)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高防范意识

与企业有关的合同诈骗案件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企业内部人员与外人勾结,共同欺诈企业的财产。由于收到巨大利益的诱惑,企业的一些工作人员会利用职务的便利,在对外签订合同中多报或虚报金额,隐瞒真实情况,非法骗取企业的资产。因此,要加强对工作人员业务素质的培训和增强其职业道德观念,不能为一己之利损害公司企业的利益。另一方面,职工的业务知识技能不熟练,在与对方签订合同时,不能发现合同中的漏洞,一时疏忽,给企业造成损失。这种情况,诈骗分子往往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在抓住对方业务知识不成熟的情况下采用以次充好、以假代真,或者玩弄数字游戏、有歧义的文字等方法,使对方当事人不能及时发现问题,从而使自己的非法占有的意图得逞。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完善管理制度,内部的审查制度,对合同签订严格把关,培养职工的职业素质和防范能力,这样才能更有效的防止合同诈骗案件的发生。

(四)建立一个良好的经济市场秩序

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管职能,例如,工商管理机关应严格执行工商行政管理法规,对于企业的营业登记申请、注册资金的查验、发照、年检等环节严格把关,严防弄虚作假,骗取合法证照。对于过期的、注销的执照、印章、发票要及时处理,防止被他人利用。对于利用假证进行违法经营的,要坚决查处。审

计机关应当严格执行《审计法》、《会计法》的规定,检查会计制度是否完善,会计记录、凭证、出帐入帐手续是否真实、合法,防止作弊。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尽可能把违法犯罪消灭在萌芽之中。公安司法部门要发现案件,及时立案,打击处理,使犯罪嫌疑人在实施犯罪时没有可乘之机,净化市场风气,建立一个良好的经济秩序。

结束语:合同诈骗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步产生的,犯罪分子也在不断的跟随发展趋势变化手段,利用新的技术方法,经济领域的一些弊端实施诈骗,使合同诈骗案件的侦查难度加大。本文通过对合同诈骗罪的了解,认真分析该罪的构成要件,结合当前形势下表现出来的犯罪手段,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并根据现阶段出现的各种新的犯罪手法提出了预防合同诈骗的一些对策。在司法实践中,我们只有通过加大管理力度,完善相关立法,提高人们的防范意识,这样才能维护良好的社会经济秩序,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一个好的经济环境。

注释:

【1】参见《中国刑法学》,肖扬主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46页

【2】参见夏朝晖《.试论合同诈骗罪》,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第78页 【3】参见王利明.崔建远著:《合同法新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26页

参考文献:

1、赵秉志、张军《中国刑法学年会文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3年10月第1版

2、王晨《诈骗犯罪的定罪与量刑》,人民法院出版社 1999年12月第1版

3、马克昌主编《经济犯罪新论----破坏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罪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

4、董鑫《对合同诈骗罪几个问题的探讨》载《经济体制改革与刑法》,四川省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7年版

5、王长福《论合同诈骗罪》,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

6、许彩霞《现行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大全》,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2年版

7、(日)西田德之《刑法各论》,法律出版社

1999年版

8、孙国祥《关于合同诈骗罪的几个问题》载《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00年春出版

9、王志勤《诈骗犯罪与预防》,兵器工业出版社 1997年版

10、高铭宣、马克昌《刑法学》(下编),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1年版

下载论合同诈骗罪以非法占有为目(共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合同诈骗罪以非法占有为目(共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合同诈骗罪中的“非法占有目的”如何认定?[范文]

    合同诈骗罪中的“非法占有目的”如何认定? 广东广强律师事务所 朱洁清 合同诈骗罪是指,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取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等欺骗手段,骗取对方......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诈骗银行构成什么罪5篇

    赢了网s.yingle.com 遇到刑事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 http://s.yingle.com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诈骗银行构成什么罪 如果行为人对于普通的自然人,采取虚构事实或者......

    论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

    论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 10级建环01班20120308xxx 张改玲10125107 【摘要】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环境复杂多变,风险也越来越大,要确保利润最大化,就必须确立财务管理在企......

    论和谐社会以和谐为中心

    文 章来源莲山 课件 w ww.5 Y k J.COm 9 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代世界人类的共同理想。那么,基于中国的国情,特别是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点,构建和谐社会应以和谐为中心,应当......

    以幸福为主题的作文:论幸福

    以幸福为主题的作文:论幸福 每个人都希望有一个幸福的人生,但并非每个人都懂得快乐的真蒂。从古到今,许多人曾经试图定幸福的含义,然而纷繁复杂的文化酝酿出了各种各样的幸福观,......

    以提高技术素养为目标的通用技术教学实践

    以提高技术素养为目标的通用技术教学实践 杨永根 江苏省姜堰中学225500 联系电话:*** 邮箱:snynge1971@yahoo.com.cn 摘要:技术素养包括四个方面:理解技术、选择技术......

    麟龙公司:以买房为目标的理财方案

    以买房为目标的理财方案 随着现在家庭购房压力越来越大,家庭的主要开支计划也是以购买属于自己的房产为主,现在的家庭也需要做好足够的准备,为了更好的保证家庭的成长生活质量,......

    以培养语文素养为目标的儿童阅读研究

    以培养语文素养为目标的儿童阅读研究 佛山市高明区荷城街道沛明实验小学 邓惠姬 论文摘要: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目标,在理念上有较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