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现状与完善措施(共五则)

时间:2021-01-17 12:20: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时期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现状与完善措施》,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时期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现状与完善措施》。

第一篇:新时期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现状与完善措施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对于学校的档案管理工作逐渐加大了要求。目前学校的档案管理工作存在一些问题仍需要解决。一方面是学校对于档案管理工作的认知不够完善,相关资金投入也不能满足时代发展要求,导致实际工作过程中有着种种障碍。另一方面是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发展缓慢,不能跟进时代发展的要求,相关的人才引进工作也没能顺利开展。信息化进程是当前档案管理工作发展的重点,能够有效的简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关键词】学校档案新时期管理工作

引言

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展开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发展,还对学校的整体水平提升以及日常工程顺利进行有一定的帮助。档案是一个学校的核心,记录了学校当前的各种情况,是学校未来发展的基础。因此,学校要对档案管理工作加以重视,加强宣传工作,确保相关设施配置完善,保障档案内容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提高管理工作效率。

一、学校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领导管理工作不够完善,档案管理效率低下

学校领导的精力很大一部分是放在校园的硬件设备和美观程度上,满足学生和教师的需求,同时也对学校的招生、教学工作加以重视管理。但在档案管理工作方面,学校就有所忽视。学校对于档案管理的不重视必然会导致档案管理工作不能顺利完成,许多档案内容过于陈旧,无法达到实时更新的效果,这也就造成了档案的价值不能得到有效发挥。除此之外,学校对于档案管理工作的相关资金注入力度也不够,缺少资金的支持,管理工作的相关工作设施不能得到完善和更新,这对于档案管理工作无疑又增加了一份困难。因此,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不足,对于相关管理工作的资金投入不到位,是造成档案管理工作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档案管理信息化工作落后

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推进,在各个领域都有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表现出了互联网对于日常生活的强有力帮助。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加入信息化技术可有效的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提高工作效率,同时还能减少人工操作中所产生的错误。但现在的档案管理工作过于陈旧,有相当一部分学校的档案管理仍沿用传统的纸质档案,导致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低下,容易出现纰漏,更新档案时也比较耗费人力物力。同时学校的档案管理部门缺乏专业化的人才,许多新型的互联网技术没有专业人才的帮助无法真正运行实施,这也对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发展带来了困难。

(三)档案管理工作体系落后

管理体系的完善是一个部门顺利开展各项工作的重心,拥有一个合理、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体系在管理工作中可充分的保障工作运转的顺利有序。但大多数学校的档案管理制度体系不够完善,许多制度实施方面不能够贴合时代发展要求和当前学校的实际情况。此外,大多数的管理工作是由教师担当,这些教师只是在课余时间才可以对档案进行管理,并且限于日常教学工作的负担,教师也没有太大的心思完成这些兼职工作。

二、新时期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完善措施

(一)学校领导要在思想上正确认识(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学校领导对于档案管理工作的思想认知正确无误是当前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支柱,只有领导加强对档案管理的重视程度,才会投入更多相关的人力物力,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也会随之改变。加强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体现在领导要积极宣传档案管理的优势,要让工作人员意识到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同时也要展开相应的管理培训工作,组织相关人员进行短期培训,从而帮助工作人员更好更快的掌握档案管理的方法技巧。

(二)紧跟时代发展要求,开展信息化档案管理工作

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为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许多便利,一些管理软件可以有效的将档案进行电子化管理,解决了原有纸质档案保存不便的问题。在信息化进程的推进中,学校要合理的运用信息化技术,结合当前时代发展要求,简化管理工作的流程措施,调整管理工作方式。此外,一些关键信息技术的应用还需要相应的人才来具体实施,例如软件的使用更新等等。这就要求学校要大力引进相关的管理人才,吸纳高质量、高水平的管理工作者来完成学校管理工作,合理的利用信息化时代所带来的便利。

(三)完善档案管理工作的相关工作制度

档案管理工作制度是一个学校顺利开展档案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需要领导部门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体系。学校在管理制度体系的制定过程中要充分的结合学校发展情况,同时考虑新时期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制定出更为完善合理的档案管理工作制度体系。良好的制度可以保障各个部门工作的有效性和稳定性,保证档案管理内容的真实有效,各部门通力合作共同加强档案管理工作的长期稳定运行。

结论:在我国学校的档案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解决。首先是学校领导要起到带头作用,充分认识到(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开展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其次是要对档案进行信息化管理,应用新时代的信息技术,科学合理的管理学校档案,提高工作效率。最后是要建立起完善的工作体系,结合时代发展要求和学校情况,制定出适合学校发展的管理工作体系。

参考文献:

[1]姜会图.学校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现状与对策探析[j].管理学家,2020,(1):15-16.[2]李劲松.谈新时期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现状与对策[j].才智,2019,(1):217.[3]张玮.浅谈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现状及改进措施[j].卷宗,2017,(17):105-105.[4]解咏晋.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现状及对策浅析[j].办公室业务,2015,(24):71.

第二篇:城建档案服务中心完善档案管理工作

城建档案服务中心完善档案管理工作

2010-12-31 10:02:53 昌平新闻网 佚名【字体:大 中 小】.本报讯(记者高海迪 通讯员丁志国)记者从规划昌平分局获悉,规划档案作为城乡规划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档案人员要提高对规划管理档案工作的认识,注重梳理档案工作的各个环节,进一步完善档案工作的机制,全面提高中心人员的规划档案管理水平。

同时,城建档案服务中心还肩负着城市建设档案工作,为了更好的服务建设单位及施工单位。实现了服务前移,由竣工后移交服务提升到开工前服务、施工过程服务、竣工验收后服务,为城市实现有序、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第三篇:如何在新时期做好档案管理工作

创新是档案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新世纪、新阶段对档案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档案工作要适应这个要求,必须要有新思维、新理论、新方法。要解放思想,破除因循守旧观念;要与时俱进,树立大服务理念,要摆正位置,在发展文化事业的大环境中发展自己。

一、档案工作创新,要解决好四个关系问题

(一)创新与基础的关系

工作创新不是凭空想象,不是“空中楼阁”,创新必须在原有基础之上进行。建国以来,我国档案工作历经半个世纪的发展,形成了一整套理论、方法和工作经验,档案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工作体系,这些基础对我们今后的工作仍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是创新的根基,因此,创新绝不能抛弃这个基础,要在认真研究、总结过去的基础上,分析现在和将来的形势,在发展中寻求新的突破。

(二)创新与现实的关系

工作创新不能脱离实际。当前,档案工作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在由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模式的转变过程中,许多问题没有解决好,档案工作还处于受多种条件限制发展较慢、社会档案意识不强、档案部门工作不到位、档案事业发展后劲不足状态。创新就要重视现实,面向未来,从实际出发,围绕如何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在打好基础、快速发展上求突破。

(三)创新与学习、借鉴的关系

学习是创新的基础,借鉴是创新的阶梯,创新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学习的目的。档案工作创新既要学习本行业专业知识,借鉴本行业成功的经验和方法,又要学习相关专业、其他行业知识,借鉴其他行业和专业创新方法和成功经验。创新要坚持“推陈出新”原则,运用否定之否定认识规律和批判、继承观念,在学习、借鉴中创新。

(四)创新与实践的关系

创新是事业发展的动力,但创新绝不能是虚无飘渺的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都要经过实践检验,凡是对事业的发展有促进作用的创新,都要大力推广,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二、服务手段创新

(一)建立档案馆(室)网页,开展网上利用服务。随着档案馆(室)内部局域网的建立,档案部门将充分利用企事业单位的网站制作自己的网页,积极组织上网数据和信息,使档案管理服务系统联上企事业单位网站,实现档案信息的网上检索,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二)建立“电子文件(档案)数据管理中心”。档案馆(室)与企事业单位信息管理部门可加强密切配合,建立“电子文件(档案)数据管理中心”。该中心设在企事业单位档案馆(室),是企事业单位信息资源库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文件(档案)数据管理中心集中管理网站内各单位的归档电子文件,并在网站上提供有限制性或非保密电子文件查询、利用服务,实现电子文件信息资源共享。其优点是覆盖面广,内容丰富,利用率高。

(三)电子文件的自动上传收集。目前在单机上形成的电子文件的收集工作,已成为档案管理部门不容忽视的问题。与传统纸质档案收集有很大差异的是,许多电子文件的形成通过下载和上传就完成了,因此,档案部门可以改变传统工作模式,在网页上建立电子文件自动上传的工作窗口,在第一时间将其收集到,并在档案馆(室)的服务器上归档。

(四)开展在线服务。传统的档案利用方式,如到档案部门利用档案、参加档案展览、阅读档案复制件或公布件,特别是到档案部门利用档案原件的方式,在信息化时代里必然要发生变化,至少是部分变化。社会的全面信息化改变了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环境,使人们更注重信息的时效性,希望通过信息系统、信息网络及时准确地获得多种信息。因此,被动的、手工式的档案提供利用方式必然逐步被主动的、现代化的档案服务方式所代替。

(五)开展现行文件阅览服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到档案馆(室)查阅党政机关及有关部门制定的文件的人员逐年增多。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公民出于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投资兴业等需要,希望能够更加便捷地了解到有关政策信息。为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进一步转变工作职能,提高工作效率,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三、拓展服务领域

(一)信息服务的社会化、多主体。由主要为企事业单位内的对象服务转化为社会全方位服务,已成为档案管理者的共识。这是因为档案部门既要面对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一切社会活动中利用或可能利用档案信息的组织和个人,又要针对性地为特殊利用者提供特定服务。信息化社会中,人们对各类信息的需求日益迫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从事的科学研究和生产建设、行政管理活动变得越加复杂,越离不开信息服务。对档案信息的单一需求必然将被对档案、文件、图书、情报检索资料的综合需求所代替。

(二)兴办服务实体,发展档案产业

。处于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从信息资源开发的角度看,档案人员不再单纯是档案的保管员,还应是档案信息财富的拥有者和提供者;档案馆(室)也不再是单纯的收藏机构,还是档案信息的聚集中心、交流中心和信息技术的用户。知识经济时代档案馆(室)的改革创新方向就是走信息化道路,在为社会提供档案信息服务的基础上,创建档案信息服务产业,建立以档案信息搜集、加工、贮存、检索、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工作实体。

(三)加强横向联合,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人类的知识和信息总量在急剧增长,面对浩瀚繁杂的文献情报,任何一个文献部门都不可能将所有知识和信息全部加以收集、整理、加工、保存和利用。因此,必须打破档案、图书、情报等部门各自为政的局面,建立一个完整的社会信息系统,实行一体化管理,充分发挥整体优势。而建立联合目录,实行资源共享,正是建立社会信息系统的前提条件和核心内容之一。

(四)建立联合目录是用统一的著录格式和编排,联合报道两个或两个以上档案馆、图书馆(室)馆藏的档案目录。实现资源共享能使档案、图书、情报等文献部门相互分享各自的资源,使利用者很方便地获得更多、更广泛的知识、信息、情报。通过建立联合目录,形成网络,实现资源共享,使各文献部门充分挖掘资源潜力,实现文献资源互补,提高馆(室)藏资源利用率,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和浪费,因而也可有效地缓解存储空间拥挤、人员及资金紧张等矛盾,并有利于各级各类档案馆、图书馆(室)馆藏朝着有侧重、有特色、专业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更好地满足社会多方面的需要。

(五)注重“反馈”,深层次开发档案信息。反馈方法在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反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可以提高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科学性、合理性、系统性。例如,产品经过用户使用之后,能否适应需要、哪些需要改进等,这是检验企业为适应市场需求而采取的改革措施是否成功的关键,也是对产品质量作出的评价。通过对产品质量的反馈材料进行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企业进行自我调节,评判自身,检查企业产品改进的目标是否已达到、已经做了些什么、还应做些什么等。

第四篇:新时期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现状与完善

新时期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现状与完善

一、新时期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建设取得的成就

经过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我国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建设己取得巨大成就。主要体现在:

(一)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建设受到中央领导集体与理论界的重视

近几年来,中央对干部选拔任用制度越来越重视,制订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据统计,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相关制度规定近30项。2009年,第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决定中提出了一系列干部选拔任用需遵循的新的基本规章。在理论界关于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研究,更是百花齐放,有的专家学者进一步提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应由“伯乐相马”转为“制度相马”,用制度选拔干部。这些规章制度的建立与研究显示了中央领导集体以及理论界对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建设的重视。

(二)干部选拔任用方式基本成型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国的干部选拔任用方式已基本成型,主要包括选任制、委任制、聘任制、考任制等方式。选任制是由选民普遍选举产生或由代表间接选举产生党政领导干部的制度;委任制是由上级领导干部任命下级领导干部的制度。聘用制是通过签订合同来选用干部的制度。考任制是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公务员的制度。虽然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党政领导干部都是以委任制与选举制的方式产生的,只有在部分专业性较强的职务实行聘任制与考任制,但总的来说,干部选拔任用方式已基本成型。

(三)干部选拔任用制度中民主化程度明显提高

《干部任用条例》规定,考察对象的确定,必须经过民主的推荐,必须从获得多数人认可的人选中产生。由此看出,在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制度中,民主的比重明显提高,在现实的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需要由民主选举产生的领导干部,一般遵循了必要的程序。扩大民主己贯穿到干部选拔任用的工作中,民主推荐成为干部选拔任用的必经程序和基础环节,民主测评制度得到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四)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成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方式

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制度丰富了干部选拔手段,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目前,这两项制度已经成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方式,公开选拔的干部在同期新提拔干部中所占比例逐步提高,而且选拔职位中重要部门和正职领导职位逐步增加。机关内的领导职务普遍实行了竞争上岗,有些单位实行了“缺位必竞”,有的实行跨部门竞争上岗,促进了党政机关之间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

(五)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不断加强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对遏制用人上的不正之风起到了积极作用,目前得到不断加强。中央和各省区组织部门有明确的监督制度、监督机构、监督职能。近年来,各地普遍建立了干部监督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各级党委组织部门普遍实行了干部任用前征求纪检部门意见的做法。为了切实解决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突出问题,2008年开始中组部和全国31个省区市同步开通了“12380”专用举报电话,方便了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进行监督,纠正和查处了一批干部任用中的违纪违规行为。

二、新时期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不足之处

从总体上看,当前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基本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存在的问题还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制订不够完善

1、干部选拔任用方式过于单一

选任制、委任制、聘任制、考任制是我国基本的干部选拔任用方式,在我国干部选拔任用的过程中占主体地位的是委任制,虽然也存在选举制,但都是以委任制为核心的,只有在部分专业性较强的职务实行聘任制,干部选拔任用方式过于单一。委任制有优点也有缺点,优点是统一、高效、快捷、政令畅通,重大的缺陷是监督有限、权力滥用,特别是在政治经济体制转型时期,单一的委任制或以委任制为主导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容易导致任人唯亲、任人唯上,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拉票贿选等不正之风。

2、干部评价标准不够科学

(1)干部评价标准缺乏针对性

目前,我国的干部评价标准过于统一,没有根据具体岗位职责的专业要求和特殊规定来制订不同的评价标准,一般是用一个标准来评价所有干部,这样就难以区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类别、不同岗位干部的特点和差别。

(2)干部评价标准缺乏可操作性

现阶段,我国干部选拔任用制度中缺乏量化、可操作、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具体标准,使得实际工作中考察评价者只能凭自己的主观认识和价值取向来分析评价考察对象,由于考察者个体素质、经验等的不同,必然导致评价结果“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评价主观随意性较大。以“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为例,这个大标准提出来了,却没有将这一标准细化,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

(3)干部评价标准不全面

现阶段,我国的干部评价标准存在一定的缺失现象。比如,我党提出干部要“能者上、庸者下”的要求,但却缺乏一套可行的干部能“下”的评价标准,有些地方党政领导职责重叠交叉,工作往往是“政绩共享、失误共提”,具体干部工作的好坏往往难以界定。因此,干部一经被选上岗位,除非出现极为严重、有目共睹的错误,否则其所担任的领导职务不会被免,干部能“下”也就变成一句空话。再比如,干部政绩是其被选拔的主要依据。但是,干部评价标准却没有全面体现正确的政绩。干部政绩有显性也存在潜性,有一些思想超前,大胆开拓的干部,领导行为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得到验证,还有一些为追求一时政绩,不惜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杀鸡取卵的干部也是需要时间来检验的。虽然中组部下发了《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试行办法》中开始注重对于干部政绩显性与潜性,现实与长远的综合评价,但可操作的具体标准却是缺失的,有待进一步细化。

3、干部考察有待进一步提高

干部考察是选准用好干部的关键环节。一些地方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之所以屡屡出现问题,不少与考察中失真失实有直接关系。

(1)考察流于形式

当前的考察,主要采取个别谈话、发放征求意见表、民主测评、实地考察、查阅资料、专项调查、同考察对象面谈等方法,就规定本身看,的确做到了点面结合、面面俱到。但实际运用则不然,比如考察中的政绩数据主要来自被考察对象的自我报告,并以此为政绩考核的基础;政绩考核又以谈话为主,受谈话者的主观态度、感情因素影响较大,不容易考察到干部德才的实质内容。还有的考核人员思想政治素质不高,考察程序执行不够严格,有时即使按照程序进行,也是搞形式主义,所以,往往在一阵轰轰烈烈的走过场之后,考察者和被考察者均和和气气,按部就班的走完过场。

(2)考察存在随意性

由于考察者与被考察者缺乏关联性,因而在考察的评价中存在大量的随意性。在考察中,有些环节如发放征求意见表、民主测评等,需要涉及一定的面,参与考察的人数较多,有的考察者与被考察者在平时的工作缺乏关联性,对被考察者德才情况不甚了解,往往出现乱打分或取中间分的现象,随意性较突出,难以得到真实的考察结果。

(3)考察部门单一

长期以来,干部考察工作大都是由组织部门独立进行的,组织部门在干部的考察工作中自觉不自觉地习惯于“独家经营”,这点不符合新形势下以民主化为特征的多层次全方位评价干部的要求,而且单凭组织部门想把干部考察工作做好,特别针对专业性较强的业务部门的干部己显得力不从心。

(4)考察方法滞后

在新形势下,干部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宽。不仅有八小时以内的表现,还有八小时以外的活动,与之相比干部考察的方法则显得滞后。目前各级组织人事部门长期沿用传统的干部考察评价方法,主要是通过民主测评、个别谈话,家访,朋友圈,社会圈,考察等等,缺乏科学的定性或定量分析手段,缺乏对干部个性心理素质的综合分析,经常使用一些“有时有些急躁”、“工作不够大胆”等词语,使得考察材料 “千篇一律”。

(二)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执行需要强化

从总体上看,我国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比较完善,但是,在执行的过程中,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存在着许多不足。

1、贯彻执行干部选拔任用原则不够全面

干部选拔任用原则包括党管干部原则;任人唯贤、德才兼备原则;群众公认、注重实绩原则;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依法办事原则等等,这六项原则既继承了党的好经验,又充实了现在的做法。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出现对干部工作原则贯彻执行不到位的问题。比如,近些年来,有的地方对“德才兼备”原则的把握存在片面性,认为干部能干事就行,所以就把能干事作为了选拔干部的第一标准,这样就让“重才轻德”现象有了合法性,使得一些品行不端的人通过幕后手段谋取到领导职位,最终损害了我们党的事业。有的地方片面强调党管干部原则,以为在干部问题上就是领导说了算,对群众意见尊重的不够。有的地方在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上难以突破,论资排辈、暗箱操作、在少数人中选干部,由少数人选干部,“长期以来,任人唯贤还是任人唯亲这个问题并没有解决好”1这些现象的存在,说到底是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原则的理解不全面、贯彻不坚决造成的。

2、贯彻执行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不够严格

(1)干部的提名程序没有严格按照制度来执行

规定要求,拟提拔的干部必须在所在地方或单位进行海推,推荐票达不到60%的不能作为上级党委提拔的考核人选。在十七届四中全会中也规定,提名者对于被提名者以后的工作负有连带责任。但是,在实际的干部提名过程中,一方面,上级党委的意见往往渗透其中,基层单位在推荐中尽量与上级保持一致,如果推荐上来的人选与原拟考核人选不一致,一般暂缓考虑,使得上级党委“一把手”的意见与基层单位“一把手”的意见成为选拔任用干部中的实际提名者。另一方面,提名者的连带责任也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对于提名失误的领导一般没有处分或者是处分较轻。

(2)干部的选拔程序没有严格按照制度来执行

在我国,公开竞争、选拔上岗等制度是我们公开选拔干部的新途径,但是由于选拔的程序没有被严格执行,使得这些制度变成了一种形式,更有甚者这些制度不但没有起到公平选拔的作用,反而成为一些人运用选人“潜规则”的幌子,成为他们避免追究责任的屏障。比如,某些干部卖官,想提拔那些买官的人,那么他们便利用这些制度,表面上是什么程序都走了,实际上还是个人说了算。再比如选举制中的差额选举,往往是由上级在形式上确定“差”,再选一两位领导干部作为“陪选人”,选举前给“选民”或有关方面打好招呼,使差额选举制走过场,走形式,整个程序酝酿人选成为实质性的环节,其它程序都成为过场。还有干部的重用、平调、交流程序也没有严格按照制度来执行,干部的选择往往集中在一把手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84页。

和组织部长手中,很多干部的职务变动,所在单位及主管领导都不知情。

(三)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不够到位

中央有关部门逐步加强了对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执行监督的力度,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1、监督主体过于单一

在实际工作中,对于干部选拔的监督一般是由纪检部门全程监督结合组织部门内控监督为主,人民群众监督也有,但是力度不够,监督主体过于单一。事实上,像本单位本地区的监督机构,应该是最了解本单位和当地情况,但是由于一些原因,比如监督机构受同级党委的领导,让他们虽然有监督的责任,却不容易行使他们监督的权力,从而使得很多腐败大多都不是由同级监督机构查到,而是由群众举报上级干预而查处的。

2、监督对象——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不够透明

建立公务员制度以来,虽然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透明度有了增加,但对干部选拔任用的信息反馈渠道仍然不畅,监督乏力。主要有两个方面做得不够:一是查处不力。对于有的干部不胜任职务的问题,虽然向组织部门举报,或是在公示期间向组织部门反映,渠道是畅通的,但由于查处不力,还是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二是不会反映。有的选人者存在以权谋私、买官卖官的问题,虽然社会上议论纷纷,但对信息的反馈和处置,还是存在着“不敢反映、不愿反映、无处反映、反映无效”的问题。

3、监督责任制流于形式

《条例》规定,“实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责任制。”对干部的提名、考察、决定环节,提名人、考察人、决定人应当承担什么责任以及如何承担责任都有明确的说法。提名、考察要在责任单上签字,讨论决定必须有办公会、常委会详细记录备查,目的是通过制度的形式完善和规范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减少和避免选人用人上的失察。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干部刚调整到重要岗位不久,就出现严重问题,;有的干部“带病提拔”,已经出现严重问题,却能在推荐、考察、任用等环节上顺利过关。目前,对这些干部推荐人、考察人、提拔人的责任追究还鲜有所闻,甚至在一些大案中也很少追究考察人的责任,使干部选拔任用责任制形同虚设,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选人用人不正之风。

三、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

1、科学选择干部选拔任用的方式

当前委任制是我国主要的选人用人方式,它的弊端已日益显现,因而我们需要科学选择并改进干部选拔任用方式。

(1)改进委任制

打破以委任制任用干部的单一状态并改进委任制是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必要环节。这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合理确定委任制的适用范围,确立有任命权的领导者应该掌握多大的人事权。二是适当的减少委任制。在公务员的选拔过程中多运用选举制、聘任制、考任制。

(2)完善选举制

我国现行的选举制往往是流于有关领导主导下的形式选举,因此必须完善选举制。这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选举程序,二是选举方式。首先,在选举程序上要科学、要严格。一方面凡是那些好的程序,要形成科学的规定,不留变通的空间。另一方面,对于违反投票程序的行为,要形成管用的发现机制,制定出严格的惩处办法。总之,是让那些投票腐败的人,想变通的不敢变通也不能变通,让想违规的不敢违规也不能违规。其次,在投票方式上要独立。这是指尽可能地让投票人有一个独立的空间,多探索一些有利于投票人不受外界环境干扰的,更加科学的投票方式。

(3)完善竞争制

竞争制的主要方式是公开选拔、竞争上岗,这两种方式是近年来调查中群众认为最有成效的选人用人措施。党的十七大以来,各地普遍加大了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但还没有做到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因而,要完善竞争制。要完善的地方有许多,比如,在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提出公开选拔要突出岗位特点,注重能力实绩,按照“干什么、考什么”原则,选拔出干与考相符的干部。

(4)探索聘任制

聘任制主要是对专业性较强,不经专门训练无法从事的岗位,期满时根据被聘者的工作表现,决定继续留聘或自动免职。聘任制有利于发挥干部的特长,激活党政领导干部的工作状态,因而需要多多探索聘任制。

2、科学设置干部评价标准

(1)加强标准的针对性

对不同部门、层次、行业、区域的干部分类定标,突出标准的针对性。比如在不同区域的地方干部的政绩标准,要看他们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资源保护、城乡人均收入、公共事业建设等方面;而关于机关干部的政绩标准,则主要看他们的主业发展、发挥职能作用、工作作风、为基层服务等情况。

(2)增加标准的可操作性

科学的客观评价标准必须是量化、可操作、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具体标准,每一个标准的内容应该包括许多小项,对各项要有具体指标,以增加标准的可操作性。比如,对干部德的评价标准可以具体化,像黑龙江省委巡视组副组长马国钧教授提出的考查德应选择“三种方式”,用好“三个量表”,做到“五个必看”,可操作性就很强。

(3)推进标准的全面性

干部的评价标准要全面,既要包括经济社会的发展,又要看发展的质量;既要看近期,又要看长远。比如在政绩观方面,把握好显绩和潜绩的关系,全面地对干部的工作实绩进行综合评价,既要考核干部看得到的实绩,又要看他为群众和地区长远发展所做的工作。再比如,在干部退出机制方面,需要制订切实可行的干部“下”的评价标准,建立动态调整制。

3、进一步完善干部考察方式

(1)增加干部考察的技术含量

针对当前干部考察面临的流于形式、随意性、政绩虚假等问题,可以运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开发理论和信息技术,对各项考核指标和考核内容分解量化,增加干部考察的技术含量。比如,在民主测评中,可以将德、能、勤、绩、廉分解细化,实行量化测评;也可以引入现代技术手段,开发运用民主测评计算机处理系统,还可以运用现代人才测评技术,通过心理测试、面试、情景模拟等技术进行客观的测量,对考察对象素质状况、发展潜力等心理特征做出科学评价。

(2)增强干部考察的广度和深度

“广”是要广泛地座谈了解,听取意见,既要注重换届、提拔考核,又要注重平时考核。“深”是要深入到基层,深入到群众中,深层次地了解干部。避免由干部谈干部、由干部评干部、由干部推选干部;避免通过报表、数字、汇报材料、述职报告和推荐票、测评票评判干部,要视野转向基层,看一看干部干得怎么样,群众对其的评价。

(二)提高现有制度的执行力

1、进一步健全提名制

在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指出,提名制度要主体清晰、程序科学、责任明确。提名是干部选拔任用的初始环节,目前制度还不完善。近年来查处的用人腐败案件,很多涉及这一环节。按照《决定》要求,推进提名环节的改革,一要确定参加民主推荐人员范围。根据广泛性、代表性、知情度、相关性原则,科学界定参加民主推荐的人员。二要全面分析民

主推荐结果。把尊重民意和不简单以票取人辩证统一起来,着重看干部综合德才素质和一贯工作表现。三要鼓励多种渠道推荐干部。坚持五湖四海,广开举贤荐能之路,拓宽党政干部选拔来源。四要规范干部任用提名方式,重点规范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提名行为,坚持权利与责任相统一,注重连带责任。

2、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机制

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包括干部推荐、干部考察、干部决策等主要环节的工作责任制度,也包括用人失察失误造成严重后果的追究制度。这需要在制度上解决几个问题:一是干部选拔责任主体的界定。一般包括三类:干部考察工作人员、参与干部考察活动的相关人员、干部选拔任用的决策人员。二是责任追究的处罚依据。考察和决定的各项材料如考察报告、部长办公会记录、常委会记录、党委会记录等都必须形成完整的体系,作为责任追究的主要依据。三是责任追究的处理方式。根据不同的责任给予不同的处理。四是责任追究执行主体的界定。实施责任追究的主体应是上级党组织及其干部管理部门,纪检机关在权限范围内进行检查监督。

(三)进一步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执行的监督

1、完善干部选拔任用监督制度

要从源头上防治用人不正之风,首要环节是健全干部选拔任用监督机制和严重违规用人督促检查制度,用铁的纪律保证选人用人风清气正。

2、强化干部选拔任用过程的透明度

强化公开监督,扩大干部工作信息公开,是进一步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监督的重要环节,这需要相关部门把选人用人的过程公开,让它符合“金鱼缸法则”,金鱼缸是新闻网络媒介等一切可以公开的渠道,缸内的金鱼是选人用人的过程,只有用网络等公开渠道把选人用人的过程公开,这样才会把选人用人放在全社会的监督之下,防止领导干部滥用手中的权力,敦促领导干部在选人用人的过程中公正公道,让选人用人在外部的压力下达到公平公正。

3、实行跟踪监督

跟踪监督是指让监督群体自始至终的监督,在监督的过程中,不仅要看选人的程序、选人的制度执行了没有,而且还要看这些程序制度是怎样执行的,重点跟踪监督“走程序”背后有没有“长官意志”、“暗箱操作”等。

4、拓宽监督渠道,加强各方力量的监督

我们除了由纪检部门全程监督,组织部门内控监督外,还要把群众、社会、监督机构有机的统一起来,做到“干部选的准不准,先让群众审一审”。把公开监督与暗中监督结合起来,一方面从考察预告、任前公示、述职测评等渠道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进行公开监督,另一方面,需要畅通监督渠道,建立完善信访、电话、互联网“三位一体”的群众举报途径,用体制外的社会监督来弥补体制内部监督的缺点。

参考文献:

[1]刘兰芬:领导学原理[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2]马国钧.中国共产党现代化建设论要[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3]常东海.探索建立干部选拔初始提名制度[J].领导科学,2007(7).[4]杨野平.干部群体素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王旸.新时期党的干部制度建设[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6]徐颂陶,王鼎,陈二伟.中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30年[J].中国人才,2007(12).[7]刘道兴.深化干部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J].领导科学,2008(11).作者简介:陈静,研究生学历,大兴岭地委党校教师,现从事党的建设和领导科学研究工作。

第五篇:学校档案管理论文: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现状分析及其对策

学校档案管理论文: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现状分析及其

对策

【摘要】学校档案是学校广大教职工在从事教育活动、教学管理和学生学习等活动中凝聚而成具有保存或参考价值的档案资料,是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学校管理、教科研工作和教育督导评估必不可少的资料。本文就学校档案管理现状分析及如何做好学校档案管理工作谈些看法。

【关键词】学校档案 管理现状 对策

学校档案是一个学校的广大教职工在从事教育活动、教学管理和学生学习等活动中凝聚而成具有保存或参考价值的档案资料,它能反映了学校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工作和活动情况,在学校工作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分析利用学校档案,能有效帮助提高教育管理和学校教学水平。如何做好学校档案管理,对教育、教学、教研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

1.学校档案是学校的历史载体

学校档案作为历史的记录、知识的载体之一,包括文件资料管理、校园文化建设、教师履历管理、优秀课堂教学与教学实践记录、学生学习和生活管理、学籍管理、招生与毕业就业工作、教学研究等方面的文字材料、声像、电子资料,记载着全校师生员工的德、能、勤、绩,汇集着最原始、最可靠的大量信息。同样,学校档案真实客观地记录了学校发展的历程,是学校重要的信息资源,对学校具有重要的推进

作用。

2.学校档案是学校的教学总结

学校档案汇集了学校现有的知识成果,是学校成长和奋斗的沉积宝鉴,具有很大的开发利用价值,对学校档案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全面掌握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等方面的延革和演变情况,为新的时期学校建设提供借鉴和依据,推动学校自身形象和价值观的发展。

二、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分析

现阶段,很多学校对档案管理工作不够重视,档案管理资源不足和管理手段不高,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档案管理意识淡薄,利用率不高

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档案工作意识不强,认识不到档案工作在学校建设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档案管理工作得不到重视的一个重要原因。

2.档案管理人员业务素质不高,档案管理工作开展难度大

一般学校没有设定专职档案管理岗位,或有的学校的档案管理人员是教师兼职或是临时配备的。另外,一些档案管理人员不是档案专业出身的或者不经过培训就上岗,缺乏系统培训,档案管理手段落后,严重制约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

3.硬件设施不达标,档案资料不全

学校档案应客观完整记录学校各方面的工作,为学校发展留下真实的轨迹。但目前在很多学校普通存在的现象:一是有的不具备最基本的保管档案的通风、防潮、防霉、防盗、防火条件要求,容易缺失

或遭受破坏。二是档案保管设备不齐全,规格不一,不能满足新时期档案多样化的需要。档案的错归错放、随意归档、资料不全的现象,也使得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进一步加大难度。

三、加强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对策

1.领导重视,完善档案管理工作体系

学校领导应高度重视档案管理工作,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各科室负责同志参与的档案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综合档案室工作职责》、《档案管理工作规定》、《档案利用制度》等工作制度,形成档案管理体系机制,积极推进学校档案管理工作发展。

2.专员管理,强化档案管理工作基础

优秀的档案工作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还必须做到业务精通。加强档案人员自身业务素质建设,一方面积极参加档案业务培训,学习档案专业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建立档案工作网络,运用现代化管理技术和先进技术设备,提高管理水平,跟上办公自动化步伐。

3.全民参与,增强档案管理工作意识

通过向全体教职工宣传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举办档案法规和制度的讲座、开展档案知识竞赛,来提高教职工的档案意识,促使各科室人员都重视并支持学校档案管理工作。学校各科(组、处)室设兼职档案员,积极参与和配合学校档案管理工作,开展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从组织上保证档案工作的顺利开展。

4.硬件支柱,保证档案管理工作质量

硬件建设是提高档案水平的保障,同时也是保证档案管理质量的最佳手段。要专门设立综合档案室,添购档案管理设施设备,分类存放,编档管理,做足防火、防盗、防潮、防光、防虫、防高温、防霉、防尘措施,确保档案材料保管安全、利用方便、管理规范。

5.多点开花,丰富档案管理工作内容

档案工作是一项积累性工作,首先需要档案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注重学校各类材料的收集和整理,全方位收集相关档案资料,倡导全体师生支持学校,积极提供有记录价值的教育教学资料,也要努力拓宽档案收集范围,挖掘档案资源,比如收集分散的知名校友档案等,使室藏档案内容丰富充实起来。

6.实现管理现代化,拓宽服务领域

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档案管理的现代化、信息化已是新时期档案事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一方面利用现代化高科技手段提高档案工作效率,使档案工作从落后的手工操作走向现代化的管理。另一方面利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将管理档案信息及时提供给学校领导、各教研组和社会有关部门,提供查阅便利,提高使用利用率,使他们亲身体验到档案信息的价值,促使他们更积极主动地配合档案部门做好档案工作。

7.与时俱进,努力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学校档案是展示学校自身形象和价值观建设成果的重要载体,因此学校档案工作要站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努力体现多姿多彩的生命魅力和独具个性的文化氛围,努力与德育教育各类活动相结合,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最大范围反映学校的文化风貌和历史

面貌。

总之,学校档案管理工作是学校基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做好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工作的同时,主动提供档案利用服务,做到档案管理工作管理方法科学化,管理手段高效化,档案工作标准化,建立档案管理工作长效机制,使档案价值得以充分体现,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莉.谈高校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J]镇江高专学报

[2] 刘索珍.中职学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

[3] 周枫,辛梅菊.做好学校档案管理工作初探[J]山东档案

[4] 佚名《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素质的对策与建议》

下载新时期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现状与完善措施(共五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时期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现状与完善措施(共五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时期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精选)

    新时期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一、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文书档案是一个企业或者部门的极为重要的文件,这关系到部门的长远发展和日常经营,因此,我们必须要加强对于文书......

    学校水电管理现状与改进措施

    学校水电管理现状与改进措施 湖南省隆回县第一中学 范伏元 [摘要] 水电管理是后勤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学校水电管理中存在着管理制度不健全,运行机制不合理,节能......

    新时期学校总务管理工作的新理念

    新时期学校总务管理工作的新理念 汉阴县月河初级中学 邓开冰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学手段现代化的发展,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学校后勤管理服务与广......

    论乡镇卫生院档案管理工作现状(大全)

    论乡镇卫生院档案管理工作现状 摘 要:本文对现阶段乡镇卫生院的档案管理工作状况进行总结分析,其主要问题体现在档案管理意识淡薄、管理技术及设备更新不足、档案管理制度不够......

    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探索与思考

    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探索与思考 叶春桥 摘要: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大发展,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新挑战,也暴露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新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对当前我国高校学生......

    新时期劳资关系现状调查与分析

    新时期劳资关系现状调查与分析——漫漫人生路、何处不坎坷夏俊友(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管理系,电子商务1131班)摘要:建立和谐劳资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部......

    我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现状和完善措施

    我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现状和完善措施编辑: 会计职称考试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对企业自身管理水平和管理深度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个企业的成功首先是管理的成功......

    残疾人社会保障现状与制度完善

    残疾人社会保障现状与制度完善 贺仁清(兴和县残联理事长) 残疾人是一个特殊性的弱势群体,重视残疾人社会保障,不仅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内容,更是衡量社会公正与文明进步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