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构筑工业产业发展平台交流
工业园区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和驱动器。近年来,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建设湖北工业强市、滨江宜居城市和长江经济带强劲增长极”目标,扎实推进园区建设,着力构筑发展平台,全力打造以经济开发区为核心,以安福寺工业园、姚家港化工园、白洋装备工业园、民营创业园为支撑的“一核四极”生产力布局,园区经济呈现速度加快、结构优化、产业集聚、效益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年,经济开发区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129.7亿元,同比增长32.7%;
实现税收5.7亿元,增长25.9%;
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7亿元,增长42.4%。
一、科学规划布局,加强建设管理,提升园区承载力
坚持把工业园区作为基础工程来抓,从园区规划、建设、管理入手,大力实施平台创优工程,着力建设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功能完善、产业关联度高的新型工业化园区,不断增强园区承载和配套能力。
(一)突出特色,大手笔规划园区
抢抓湖北建设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和宜昌市沿江突破的战略机遇,集中力量在沿江布局各类工业特色园区,全力打造“一核四极”工业构架。经济开发区充分发挥核心主导作用,进一步优化功能分区,重点发展食品酿造、医用纺织、电子材料、民用燃具等产业,努力建成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新型工业化园区。安福寺工业园重点发展果蔬食品加工业,着力打造湖北一流的果蔬食品加工基地和乡村工业示范园区。姚家港化工园以建设“千亿园区”为目标,重点发展煤化工、磷化工、盐化工,加快发展精细化工、农用化工和医用化工,争取“五年打基础,十年见成效,二十年成规模”,努力建成宜昌乃至全省重要的化工基地。白洋装备工业园重点发展机械加工、重型机械制造等产业,努力建成国内外装备制造企业转移的承接地和周边大中城市装备制造企业的配套园区。民营创业园重点发展支柱产业的配套项目,努力建成民营经济孵化园和城区轻工业承接地。
(二)市场运作,高投入建设园区
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滚动开发”的原则,坚持多渠道筹资、高标准建设,不断提高园区综合承载能力。市财政每年安排5000万元,并按财政收入增量的一定比例作为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刚性投入,同时大力争取银行贷款投入,灵活运用bot、bt、地方债等方式融资,近年来累计投入6.5亿元用于园区基础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开发区先后投资1.5亿元完成了团结路扩宽刷黑、江汉大道黑化改造;
投资6000万元建成了城市污水处理厂;
投资2600万元新建排水网4400米、供水网1.6万米,新增供水能力5000吨/日。安福寺工业园投入1682万元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姚家港化工园平整土地1350亩,投资3015万元的晋煤大道正抓紧建设。白洋装备工业园整体规划通过评审,园区内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正加快推进。民营创业园已完成规划,基础设施及标准厂房建设全面启动。
(三)创新机制,全方位管理园区
按照“充分授权、自主开发、封闭运行、整体承接”的原则,进一步明确园区建设管理主体,理顺园区管理体制。分园区成立建设管理指挥部,由一名市委常委牵头,组建工作专班,协调指挥,统筹调度,形成合力,实现决策、执行、督察“一条龙”,项目引进、落地、开工、投产一体化推进模式,推动园区建设管理提速、提效。将工业园区作为全市招商引资的公共平台和边远镇的发展“飞地”,积极探索园区共建、资源共享的运行模式,坚持“谁引进、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实现税收、产值、奖励、配套资金跟着项目走的政策,推动优势产业、优质项目、先进生产要素向园区集聚。近年来,经济开发区累计引进工业项目152个,完成投资114亿元,形成了食品酿造、纺织加工两大产业集群;
安福寺工业园引进果蔬食品加工及关联企业11家,完成投资10.8亿元;
姚家港化工园正加速扩张发展,三宁化工扩建、宝力星磷酸二胺、宝磷化工等5个项目落户园区;
白洋装备工业园建设招商两不误,签约落户项目5个,投资2000万元的先锋防腐保温设备项目已开工建设。
二、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市场主体,提高园区竞争力
坚持“壮产业、强骨干、抓创新”不动摇,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在结构优化中提高质量和效益,不断增强园区核心竞争力。
(一)抓集群,强支柱,壮大产业规模
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建设湖北工业强市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园区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全面推行“支柱产业工作法”,加大政策、项目、资金支持力度,强化产业配套,延伸产业链条,着力壮大食品酿造、化工、纺织、机械电子四大支柱产业。年,四大支柱产业聚集规模企业116家,完成工业总产值150.2亿元,增长26.7%,占全市规模总产值的85.4%。大力发展高端白酒、啤酒、饮料和食用植物油,积极发展水产、果蔬、肉类加工,食品酿造业聚集规模企业44家,实现产值69.5亿元,增长30.4%;
做优做强煤化工、磷化工,突破性发展精细化工和医用化工,化工产业成为园区发展速度最快的产业,聚集规模企业18家,实现产值41.8亿元,增长34%;
以医用卫材为重点,推动纺织产业改造升级,努力拓展国际国内市场,纺织业聚集规模企业29家,实现产值22亿元,增长18.6%;
大力发展船舶制造、数控机床、民用燃气具等产业,引进一批中小配套企业,加快推进产业集聚,机械电子业聚集规模企业25家,实现产值16.9亿元,增长9.1%。继酒业产业集群之后,奥美医用纺织产业集群被列为全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
(二)抓主体,壮龙头,强化骨干支撑
大力实施“优强企业倍增工程”和“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对酒业等7家优强企业和今贝饮品等25家成长型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实行“直通车”服务,强化政策引导和要素倾斜,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年,全市规模工业产值过亿元企业27家,税收过1000万元企业7家,其中过亿元企业1家。酒业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成功完成与维维公司的股权重组,实现产值41亿元、税收1.9亿元,分别增长32.4%、5.7%。三宁化工步入发展快车道,投资14亿元的“2030”工程建成投产,投资5亿元的68万吨磷复肥项目正在加紧建设,100万吨二甲醚项目全面启动,建成后年产值将突破100亿元,建成全省最大的煤化工基地。年公司完成工业总产值22.7亿元、税收4926.75万元,分别增长42.2%、43.44%。
(三)抓创新,育品牌,营造竞争优势
积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建立技术中心和研发机构,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品研发能力。年投入科技三项经费1073.5万元,增长16.7%。酒业被列为国家首批“促进专利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企业、湖北省专利技术明星企业。奥美医用卫材先后通过了国际质量体系认证、行业专业认证和产品质量认证。目前,园区规模工业企业中,34家企业建立了技术研发中心、科研所等技术研发机构,43家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认真实施《市质量振兴和品牌经济发展五年规划》,每年安排100万元专项资金,奖励企业争创名牌,不断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年,“三宁”及图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谦泰吉”、“今贝”、“江峡”、“奥滴”及图等4件商标被认定为湖北省著名商标。目前,园区拥有专利118件,中国驰名商标2件,中国名牌产品2个,湖北省著名商标10件,湖北省名牌产品13个。
三、强化招商引资,推进项目建设,激活园区推动力
始终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园区经济工作的“牛鼻子”来抓,拓宽招商思路,强化招商引资,狠抓项目建设,积蓄发展后劲,培植园区经济新的增长点。
(一)切实转变招商思路
积极抓住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和国际资本向长三角转移、长三角相关产业向中下游地区转移的机遇,认真研究经济发展、产业转移、中国企业发展阶段、企业区域战略布局和集群式发展、企业资源与自然资源相衔接等基本规律,不断拓展招商思路,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实现由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紧盯各行业知名企业、世界及国内500强和民营100强企业,努力招大求名,重点引进建成一批投资过亿元、过10亿元的大项目。积极推广酒业、三宁化工等企业的成功经验,大胆走强强联合之路,引进珠三角、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标志性企业,对本地企业注资入股。建立健全项目评估、论证、准入机制,对污染项目、资源破坏浪费严重等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项目坚决“一票否决”,切实挑好商、选强商、招大商。
(二)不断创新招商方式
建立招商引资统筹协调机制,整合市镇招商力量、信息和资源,实行项目资源共享,形成了强大的招商合力。在招商引资中主动作为,把领导力量配置在一线,将财力物力倾斜到一线,构建立体招商格局。大力开展产业招商,围绕支柱产业的配套延伸和优势资源的开发利用,着力引进关键项目、补链项目和循环配套项目,拉长产业链条,不断壮大现有产业的规模和实力。突出企业在招商引资中的主体地位,激发企业创业热情,鼓励企业与国内外战略投资者合资合作,不断做大做强。积极推进网络招商、中介招商、代理招商,大力发展商会、行业协会等形式招商,鼓励引导全员招商、全民招商,进一步增强招商引资实效。年,园区签约项目80个,到位资金37亿元,成功引进投资15亿元的宜化60万吨磷酸二铵、投资3.6亿元的熙玛石英石板材、投资3.6亿元的金润达磷化工和投资3亿元的松懿电子科技园等投资过亿元项目20个。
(三)突出抓好项目建设
健全完善重点项目推进机制,实行“一个项目、一个市级领导、一个服务专班、一抓到底”的工作制度,构建项目建设绿色通道,加大项目征地拆迁和协调服务力度,及时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确保项目引得进、建得好、留得住、发展快。星鑫玻璃包装项目仅用6个月时间就实现竣工投产,台湾松懿电子项目自签约后,短短11天时间里,完成了在的企业注册、厂房租赁等前期工作,28天后生产出第一批产品,创下了重大项目自签约到生产用时最短的纪录。年,三宁化工68万吨高浓度磷复肥、酒业2万吨优质大曲、金润达磷化工、熙玛石英石等15个重点项目正抓紧建设;
迅达科技、今贝饮品、开元化工扩规等32个重点项目竣工投产。
四、创优发展环境,提高服务质量,增强园区吸引力
牢固树立发展是硬任务、环境是硬品牌理念,始终把软环境建设作为推动发展的关键因素来抓,用改革的办法提升服务,以创新的举措破解制约,着力营造优越的发展环境,切实增强工业园区的吸引力。
(一)强化效能建设,优化服务环境
制定出台《关于转变工作作风优化发展环境的意见》,按照“依法依规、打破常规、特事特办、优质服务”的要求,进一步转变机关作风,增强服务意识,提高行政效能。大力推进行政审批流程再造,全面推行并联审批,进一步减少审批环节,简化审批程序,先后将全市42个行政部门的425项行政审批事项核减到235项,促进了行政提速、提效。全面推行“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公,全力为投资者提供代办服务,尤其对入园的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采取“一事一议、一企一策”的办法,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牢固树立“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的理念,建立稳商亲商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市级领导联系重点企业、重点在谈项目和重点在建项目制度,定期深入工业园区调查研究,帮助入园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为企业提供保姆式服务。
(二)破解“三大难题”,优化要素环境
一是积极解决融资难题。加强中小企业征信体系建设,大力培植a级信用企业,全市62家企业获得a级信用认定。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力度,组织开展“银行行长企业行”活动,对100多家符合条件企业发放贷款8.7亿元,全市工业贷款余额达到19.6亿元。
二是保证土地供应。坚持节约集约用地,通过调整土地利用规划,大力实施土地整理项目,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全面清理土地市场,积极向上争取用地计划等措施,征收储备土地近万亩,保障了工业项目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用地。三是积极做好电力、用工协调。优先保证重点骨干企业和税收贡献大户的生产用电,全市工业用电量达13.8亿度,增长50.7%。针对企业招工难问题,采取多种措施引导居民就地务工,组织开展专场招聘洽谈会19场,53家企业与2145名求职人员达成用工协议。
(三)加大监管力度,优化市场环境
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商业欺诈、不正当竞争等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违法行为。全面清理涉企收费项目,逐步实行服务与收费分离,由市财政打包收费、分类结算。坚持实行收费公示制,坚决制止一切形式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行为。进一步完善招投标制度,坚持对经营性土地、建设工程项目、政府采购和产权等事项实行公开招投标、公开挂牌交易等制度,强化监督,杜绝“暗箱操作”。扎实开展“百警联百企”活动,重拳整治企业周边治安环境,为企业营造良好的投资和生产经营环境。
第二篇:井冈山市构筑大产业 发展大文化
井冈山市构筑大产业 发展大文化
作者:吴广城 来源:井冈山报 添加日期:12年04月27日
近年来,井冈山市紧紧抓住文化产业大发展机遇,充分挖掘城市文化产业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提升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着力在重点领域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软实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同时,在党和国家文化产业政策的鼓励引导和文化体制改革的有力推动下,井冈山市文化产业从探索、起步、培育的初级阶段,开始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深挖文化产业潜力,打造特色品牌,培育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文化产业
作为文物大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如何利用、整合文化资源,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一直是井冈山市不断探索的问题。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抢抓机遇,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在高起点、高标准地大力发展文化事业的同时,深挖文化产业潜力,打造特色品牌,培育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文化产业。将文化产业作为新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来培育,不断加快文化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步伐,努力创新体制机制,为全市文化产业的稳步快速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目前,井冈山市文化产业已初具雏形,形成了以广播电视、印刷发行、报刊、影视、文娱演艺、文化旅游、动漫制作、网络游戏等为主体的产业发展体系,呈现出了投资主体社会化、经营成分多样化、市场功能效益化的格局。2009年、2010年、2011年文化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47亿元、75.4亿元、106.7亿元,年均增长40%以上,实现了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文化产业要实现大发展,必须要有科学的指导与规划。去年底,井冈山市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文化事业建设和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以文件的形式明确了井冈山市文化产业定位、行业布局、优势产业、实施对策和保障措施等,在规划中注重彰显吉安文化魅力,突出地方文化特色。对全市文化事业的繁荣、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吹响了集结号。
《意见》明确提出,从2012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100万元,设立吉安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等方式,支持文化企业发展,并制定专项资金具体奖励扶持办法,做到专款专用;从2012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60万元用于宣传文艺创作专项资金,扶持全市重大宣传文化活动和优秀文艺作品创作生产等。《意见》还提出要开展文艺创作评选活动,推出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加强文化交流,展示吉安文化魅力。提升吉安特色文化产品艺术品位,努力形成体现民俗风情、地域特色和时代气息的吉安文化品牌。
打造文化产业工程,精心包装、策划、建设一批特色鲜明、发展前景良好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
园区和项目是文化产业发展的载体。近年来,井冈山市精心包装、策划、建设一批特色鲜明、发展前景良好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吸引民营资本、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一是精心做好园区、基地建设。在井开区新规划了2000亩的吉安文化创意产业园。永新县依托丰富的书法资源,创建永新书法文化产业园。2011年,华文光电、永丰农民画、梁书国画馆等5家企业被评为全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获评数量为全省之最。二是精心打造蓝光产业中心。依托江西华文光电股份有限公司,加强与台湾徕德集团合作,扩大蓝光母盘、子盘生产规模,着手引进蓝光播放机生产线,延长产业链,着力打造蓝光生产基地。三是精心打造文化产品制造中心。依托奥飞动漫、先歌音响、航盛电子等企业,促进产业集聚,做大做强文化产品制造产业。
为进一步完善城市文化中心功能,提升现代化中心城市的文化品位,井冈山市广电、出版发行、印刷包装、报刊、网络游戏、艺术表演团体等重点文化产业经过打磨,如今行业主体地位日益突出。2010年,全市文化产业总收入达75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20.53亿元,占GDP比重的2.85%。2011年,全市文化产业总收入达106亿元,占GDP比重的3.1%。在刚闭幕不久的第三届中国井冈山国际杜鹃花节上,井冈山市文化产业招商推介会成功签约项目27个,合同引资总额达72.7亿元,成为本届杜鹃花节上的一大亮点。
作为新兴业态,动漫产业已发展成井冈山市文化产业中的一大亮点。风靡一时的网络游戏《封神争霸OnLine》,原产于吉州区工业园天腾科技(吉安)有限公司。创意设计、动漫、网络、软件等新兴文化产业在井冈山市逐步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文化产业如雨后春笋在庐陵大地节节高升。
同时,井冈山市充分利用“井冈山”这一金字招牌,打响“井冈山”品牌。去年,井冈山风光短片在“世界十字路口”纽约时报广场播放,标志着庐陵文化走上国际舞台。
形成文化产业集群,彰显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使经济与文化联姻,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坚强支撑
园区和基地既是聚合文化产业的平台,又是发展文化产业的舞台;既是产业集约发展的“孵化器”,也是产业集群建设的“推进剂”。通过建立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形成文化产业集群化,从而彰显其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是井冈山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另一条重要途径。
区域特色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井冈山市围绕“文化庐陵、山水吉安”的城市定位,把特色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形成以中心城区为龙头,以吉泰走廊为主轴,以各县(市、区)为支点的建设格局,建立一个文化创意园,打造以创意与展示为主的城南文化产业基地;依托庐陵文化生态园、吉州区工业园,做大做强动漫企业和文化休闲企业,打造以动漫与休闲为主的城北文化产业基地;打造以文化产品制造为主的井开区文化产业基地,发展演艺影视、现代传媒、文化旅游、动漫、节庆会展等6大重点文化产业。
面向市场,推动经营性文化单位改制。按照中央、省里的改革要求,去年,市歌舞团、市采茶剧团“两团”合并,成立了吉安市采茶歌舞剧院,开办了采茶班,着手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吉安采茶戏的创作演艺人才。建立了井冈山大学附属艺术学校与市采茶歌舞剧院联动合作机制,把文艺人才的培养、使用与发展文化产业有机结合起来。
近年来,井冈山市大力开展城市精神大讨论活动,构筑吉安城市精神。通过全体市民的共同参与,不断丰富发展城市精神,培育勤劳纯朴、文明开放、创新创造的新市民。集中开展建设开放繁荣秀美幸福新吉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干部群众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加强井冈山精神和庐陵文化的传承与教育,开展井冈山精神、庐陵文化进学校、进课堂活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使用和管理。深入推进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开展“感动吉安”等系列评选表彰活动,加大先进典型的学习宣传力度。
传承中创新,挖掘中发展, 井冈山市立足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努力培育文化品牌,打造出一系列文化产业品牌。目前,华影时代电影城、吉安市印刷产业基地、井冈山诺亚信息产业园、井冈山红色文化创意产业园、书法创意园等项目纷纷在井冈山市生根开花,这些文化品牌的引进,社会影响广泛,深受大众欢迎。一批文化产业品牌的树立和推广,也为井冈山市带来了巨大经济效益,成为招商的载体、发展的平台。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加自觉、更加主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指引下,井冈山市文化产业必将绽放出更加绚丽夺目的光彩。
第三篇:工业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按照建设“四个中心”国家战略的要求,落实发展海洋经济的总体规划,将充分依托洋山国际深水港和浦东国际航空港两大国际性枢纽港的优势,延伸和拓展浦东开发开放的经济社会效应,准确把握在新一轮发展的战略地位,积极贯彻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充分体现区位优势,培育和发展主导产业,加快产业发展步伐,壮大主导产业,提升产业集聚度,提升产业能级。加快经济的发展,就是要以加快优势产业的发展为基础,形成产业细化、优势明显、集群度高的产业群,共同推进经济圈产业的竞争力。
一、年工业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年,区规模以上工业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64.7亿元。其中四大重点行业:电子信息业占总产值的11.2%,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业占2.8%,汽车制造及其零部件制造业占13.3%,装备业占51.3%。从行业小类看,通用、专用、运输设备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64.6亿元;金属制品业完成产值38.2亿元;电气机械、通信设备、计算机、仪器仪表等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39.6亿元,比上年增长78.5%,其中电子信息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2.9亿元,同比增长155.0%。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7.2亿元,占全区工业的7.1%,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4.7亿元;通用、专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64.6亿元,比上年增长38.0%,其中汽车制造及零部件配件制造业完成172.4亿元,比上年增长1倍多;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业完成18.3亿元,比上年增长34.6%。全区工业实现利润41.0亿元,电子信息业占4.1%,医药及医疗制造业占3.0%,汽车制造及其零部件制造业占19.4%,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占22.3%。从主营业务收入看,四大重点产业共实现493.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总数的74.2%。其中电子信息业占11.1%,医药及医疗制造业占0.2%,汽车制造及其零部件制造业占12.1%,装备业占50.9%。
(一)总体发展现状
总体来看,我区4大重点产业发展状况良好,呈出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从产业规模看,4大产业创造的经济总量在全区工业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根据汇总数据显示,年,我区工业4个重点产业共有582户企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的51.0%;就业人数8577人,占规模以上工业就业人数的5.2%;资产合计406.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资产的69.7%;主营业务收入493.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74.2%;利润总额30.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的74.3%。
二是从经济效益看,重点产业各项经济效益指标普遍好于全区工业平均水平。数据显示,年我区工业重点产业的资产周转率为2.14次,比全区平均水平高2.5%;劳动生产率为11.7万元/人,比全区平均水平高2.2万元;重点产业产品销售率为98.7%,高出全区工业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负债率为53.5%。
(二)各产业发展现状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我区产业的发展现状,下面对各产业逐一进行分析:
1、汽车制造及其零部件制造业:该产业共有法人单位49家,从业人员1020人,资产56.3亿元,主营业务收入88.8亿元,产值在全区工业产业中排名第三。其中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有10家,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延锋江森座椅有限公司(45.8亿元)、纳铁福传动轴有限公司(17.6亿元)、申龙客车有限公司(5.2亿元)。
2、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业:该产业共有法人单位21家,从业人员339人,资产16.5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8.4亿元,实现利润1.3亿元,资产负债率为49.1%,比去年同期下降4.6个百分点,有2家企业的产值超过4亿元,分别是扬子江药业集团海尼药业有限公司(5.5亿元)和迪赛诺化学制药有限公司(4.7亿元)。
3、电子信息制造业:该产业共有法人单位52家,从业人员1190人,资产61.8亿元,主营业务收入74.1亿元,其中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有5家,超30亿的有1家,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昌硕科技()有限公司(35.0亿元)、胜华电缆厂(12.8亿元)、堂福电子有限公司(3.4亿元)。
4、装备业:该产业共有法人单位460家,从业人员6028人,资产272.3亿元,主营业务收入338.3亿元,实现利润21.2亿元。其产值在全区工业产业中排名第一。资产周转率为2.1次,产品销售率为99.9%,资产负债率为55.9%。其中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有法人单位102家,从业人员1393人,资产63.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93.0亿元,实现利润9亿元。其产值在全区工业产业中排名第二。资产周转率为2.3次,劳动生产率为14.8万元/人,产品销售率为97.8%,资产负债率为52.9%。
二、加快工业产业发展的思考
虽然目前重点产业还很弱小,但已经有一批正处强劲发展的产业,还有一批具有较明显发展潜力的产业,经济崛起的步伐在明显的加快。经济发展的提速,我们认为其根本而有效的途径应是产业的集群化发展,以区域经济的一体化来加速改变经济发展的固有状态,不断激发发展活力。从产业发展的层面上看,加快工业产业集群建设应着力抓好六个方面。
(一)实施好“十一五”产业发展规划
在实际的发展中,应结合国际产业发展和转移规律、我国产业发展状况,制定出推进工业产业发展具体可行的措施。要从工业整体发展出发,立足于产业发展和产业集群状况,着眼于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强势发展产业--潜在优势产业,围绕产业联动,因地制宜地发展产业集群,合理布局生产力,形成产业聚集,要与大项目和龙头企业想结合,与产业园的特色相匹配,与人力资源相适应,发展以现代装备业为核心的先进制造业,同时与浦东联动发展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
(二)提高利用外资水平,促进产业升级
坚持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的产业发展方针,在发展中完成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在调整中实现产业创新提升,逐步构筑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现代服务业为先导、现代装备工业为支柱,特色鲜明、重点突出、体现临港经济特征的多元产业体系,努力构筑“现代装备工业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和信息产业基地”。要做好工业产业集群,其根本点就是要以产业中心发展区域的产业为基础,特别是利用其市场优势和技术优势,整合同类产业和产品资源,发挥产业集群的引领导作用,带动经济圈产业的发展。充分利用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资本流动的有利时机,努力创造条件,改善软硬环境,大力引进外资,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和质量。特别是要吸引外资在我区建立研发中心和关键零部件生产基地,提升加工产品档次和开发能力。
(三)以产品为核心,加强产业集群分析研究
从产业竞争力上看,我们要对重点行业进行细化研究,从中类行业细化到小类行业、细化到产品。从小类行业上研究,以龙头产品为纽带,进行产业集群,进行充分合作和有效的竞争,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和赢利水平。同时充分重视国内外市场,做好两个市场大文章。比如电子信息行业,它的发展与国际IT产业的发展休戚相关,但另一方面,国内市场仍有巨大的潜力,对电子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在眼睛向外的同时,也要眼睛向内,加大技术投入,集中攻关,寻求核心技术突破,不但可从根本上解决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而且可以大大提高行业的产品附加值,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坚持以质取胜战略,法力培育优秀品牌,使之成为的产品新亮点。
(四)“开源节流”并举,应对能源紧张局面。
工业的快速发展,用能需求急剧增加,能源供需趋紧。短期来说,强化节能意识,组织协调好能源供给,最大限度地舒缓用能紧张的局面。长远来看,关键是加强节能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开发可替代新能源,特别是可循环使用的新能源,从根本上解决能源问题。与此同时,新技术的应用,还是从根本上化解原材料、能源价格上涨、成本压力增大的最佳途径。
(五)统筹协调好招商引资工作,促进工业园区良性有序发展。招商引资是加快我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而工业园区则是我区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主战场。要把园区的工业做大做强,招商引资,引进项目和资金仍然是一条重要的途径。把加快工业发展、壮大工业规模、培育工业经济增长点作为重大措施来抓,各部门要积极配合,为园区建设创造宽松环境。提升工业园区的能级,加快培育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临港物流产业区、国际医学园区和信息产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和功能培育。通过园区建设,拓宽我区工业发展空间,吸纳新的工业项目,形成新的发展格局,增强发展后劲。从经济一体化、空间布局扩容和功能提升出发,把工业园区整合成产业功能区,加快工业园区的产业集群化、市场专业化的发展。
(六)把握产业发展方向,加快发展新兴产业
大力扶持大型优势企业和中小高技术企业,针对我区目前存在的企业多、技术竞争力弱的问题,要继续实施企业集团战略、龙头企业战略,发挥规模优势,提高整体抗市场风险能力,力求在微电子、软件、计算机、通信等重点领域尽快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集团和拳头产品。与此同时,进一步扶持中小高技术企业,培育大型企业的后备力量,以形成梯次推进的产业组织体系。比如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是世界产业发展的方向,也是我国工业的五大重点发展产业。年,该产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占我区规模以上总量的6.8%,实现总产值占总量的7.1%。要把握好产业发展的大势,着力发展增长潜力大、带动效益强、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发展和壮大新兴产业。
第四篇:工业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工业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不详 点击数:681 更新时间:2009-3-30 23:33:18
按照建设“四个中心”国家战略的要求,落实发展海洋经济的总体规划,将充分依托洋山国际深水港和浦东国际航空港两大国际性枢纽港的优势,延伸和拓展浦东开发开放的经济社会效应,准确把握在新一轮发展的战略地位,积极贯彻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充分体现区位优势,培育和发展主导产业,加快产业发展步伐,壮大主导产业,提升产业集聚度,提升产业能级。加快经济的发展,就是要以加快优势产业的发展为基础,形成产业细化、优势明显、集群度高的产业群,共同推进经济圈产业的竞争力。
一、年工业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年,区规模以上工业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64.7亿元。其中四大重点行业:电子信息业占总产值的11.2%,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业占2.8%,汽车制造及其零部件制造业占13.3%,装备业占51.3%。从行业小类看,通用、专用、运输设备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64.6亿元;金属制品业完成产值38.2亿元;电气机械、通信设备、计算机、仪器仪表等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39.6亿元,比上年增长78.5%,其中电子信息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2.9亿元,同比增长155.0%。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7.2亿元,占全区工业的7.1%,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4.7亿元;通用、专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64.6亿元,比上年增长38.0%,其中汽车制造及零部件配件制造业完成172.4亿元,比上年增长1倍多;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业完成18.3亿元,比上年增长34.6%。全区工业实现利润41.0亿元,电子信息业占4.1%,医药及医疗制造业占3.0%,汽车制造及其零部件制造业占19.4%,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占22.3%。从主营业务收入看,四大重点产业共实现493.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总数的74.2%。其中电子信息业占11.1%,医药及医疗制造业占0.2%,汽车制造及其零部件制造业占12.1%,装备业占50.9%。
(一)总体发展现状
总体来看,我区4大重点产业发展状况良好,呈出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从产业规模看,4大产业创造的经济总量在全区工业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根据汇总数据显示,年,我区工业4个重点产业共有582户企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的51.0%;就业人数8577人,占规模以上工业就业人数的5.2%;资产合计406.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资产的69.7%;主营业务收入493.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74.2%;利润总额30.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的74.3%。
二是从经济效益看,重点产业各项经济效益指标普遍好于全区工业平均水平。数据显示,年我区工业重点产业的资产周转率为2.14次,比全区平均水平高2.5%;劳动生产率为11.7万元/人,比全区平均水平高2.2万元;重点产业产品销售率为98.7%,高出全区工业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负债率为53.5%。
(二)各产业发展现状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我区产业的发展现状,下面对各产业逐一进行分析:
1、汽车制造及其零部件制造业:该产业共有法人单位49家,从业人员1020人,资产56.3亿元,主营业务收入88.8亿元,产值在全区工业产业中排名第三。其中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有10家,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延锋江森座椅有限公司(45.8亿元)、纳铁福传动轴有限公司(17.6亿元)、申龙客车有限公司(5.2亿元)。
2、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业:该产业共有法人单位21家,从业人员339人,资产16.5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8.4亿元,实现利润1.3亿元,资产负债率为49.1%,比去年同期下降4.6个
百分点,有2家企业的产值超过4亿元,分别是扬子江药业集团海尼药业有限公司(5.5亿元)和迪赛诺化学制药有限公司(4.7亿元)。
3、电子信息制造业:该产业共有法人单位52家,从业人员1190人,资产61.8亿元,主营业务收入74.1亿元,其中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有5家,超30亿的有1家,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昌硕科技()有限公司(35.0亿元)、胜华电缆厂(12.8亿元)、堂福电子有限公司(3.4亿元)。
4、装备业:该产业共有法人单位460家,从业人员6028人,资产272.3亿元,主营业务收入338.3亿元,实现利润21.2亿元。其产值在全区工业产业中排名第一。资产周转率为2.1次,产品销售率为99.9%,资产负债率为55.9%。其中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有法人单位102家,从业人员1393人,资产63.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93.0亿元,实现利润9亿元。其产值在全区工业产业中排名第二。资产周转率为2.3次,劳动生产率为14.8万元/人,产品销售率为97.8%,资产负债率为52.9%。
二、加快工业产业发展的思考
虽然目前重点产业还很弱小,但已经有一批正处强劲发展的产业,还有一批具有较明显发展潜力的产业,经济崛起的步伐在明显的加快。经济发展的提速,我们认为其根本而有效的途径应是产业的集群化发展,以区域经济的一体化来加速改变经济发展的固有状态,不断激发发展活力。从产业发展的层面上看,加快工业产业集群建设应着力抓好六个方面。
(一)实施好“十一五”产业发展规划
在实际的发展中,应结合国际产业发展和转移规律、我国产业发展状况,制定出推进工业产业发展具体可行的措施。要从工业整体发展出发,立足于产业发展和产业集群状况,着眼于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强势发展产业--潜在优势产业,围绕产业联动,因地制宜地发展产业集群,合理布局生产力,形成产业聚集,要与大项目和龙头企业想结合,与产业园的特色相匹配,与人力资源相适应,发展以现代装备业为核心的先进制造业,同时与浦东联动发展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
(二)提高利用外资水平,促进产业升级
坚持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的产业发展方针,在发展中完成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在调整中实现产业创新提升,逐步构筑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现代服务业为先导、现代装备工业为支柱,特色鲜明、重点突出、体现临港经济特征的多元产业体系,努力构筑“现代装备工业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和信息产业基地”。要做好工业产业集群,其根本点就是要以产业中心发展区域的产业为基础,特别是利用其市场优势和技术优势,整合同类产业和产品资源,发挥产业集群的引领导作用,带动经济圈产业的发展。充分利用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资本流动的有利时机,努力创造条件,改善软硬环境,大力引进外资,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和质量。特别是要吸引外资在我区建立研发中心和关键零部件生产基地,提升加工产品档次和开发能力。
(三)以产品为核心,加强产业集群分析研究
从产业竞争力上看,我们要对重点行业进行细化研究,从中类行业细化到小类行业、细化到产品。从小类行业上研究,以龙头产品为纽带,进行产业集群,进行充分合作和有效的竞争,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和赢利水平。同时充分重视国内外市场,做好两个市场大文章。比如电子信息行业,它的发展与国际IT产业的发展休戚相关,但另一方面,国内市场仍有巨大的潜力,对电子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在眼睛向外的同时,也要眼睛向内,加大技术投入,集中攻关,寻求核心技术突破,不但可从根本上解决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而且可以大大提高行业的产品附加值,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坚持以质取胜战略,法力培育优秀品牌,使之成为的产品新亮点。
(四)“开源节流”并举,应对能源紧张局面。
工业的快速发展,用能需求急剧增加,能源供需趋紧。短期来说,强化节能意识,组织协调好能源供给,最大限度地舒缓用能紧张的局面。长远来看,关键是加强节能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开发可替代新能源,特别是可循环使用的新能源,从根本上解决能源问题。与此同时,新技术的应用,还是从根本上化解原材料、能源价格上涨、成本压力增大的最佳途径。
(五)统筹协调好招商引资工作,促进工业园区良性有序发展。招商引资是加快我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而工业园区则是我区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主战场。要把园区的工业做大做强,招商引资,引进项目和资金仍然是一条重要的途径。把加快工业发展、壮大工业规模、培育工业经济增长点作为重大措施来抓,各部门要积极配合,为园区建设创造宽松环境。提升工业园区的能级,加快培育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临港物流产业区、国际医学园区和信息产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和功能培育。通过园区建设,拓宽我区工业发展空间,吸纳新的工业项目,形成新的发展格局,增强发展后劲。从经济一体化、空间布局扩容和功能提升出发,把工业园区整合成产业功能区,加快工业园区的产业集群化、市场专业化的发展。
(六)把握产业发展方向,加快发展新兴产业
大力扶持大型优势企业和中小高技术企业,针对我区目前存在的企业多、技术竞争力弱的问题,要继续实施企业集团战略、龙头企业战略,发挥规模优势,提高整体抗市场风险能力,力求在微电子、软件、计算机、通信等重点领域尽快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集团和拳头产品。与此同时,进一步扶持中小高技术企业,培育大型企业的后备力量,以形成梯次推进的产业组织体系。比如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是世界产业发展的方向,也是我国工业的五大重点发展产业。年,该产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占我区规模以上总量的6.8%,实现总产值占总量的7.1%。要把握好产业发展的大势,着力发展增长潜力大、带动效益强、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发展和壮大新兴产业
第五篇:陕西省工业发展交流材料
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陕西工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工业规模迅速壮大,实力显著增强,生产能力快速提高,逐步形成了门类齐全、技术比较先进的现代化工业体系。,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2988.1亿元,同比增长21%,完成工业总产值7322.92亿元,增长31.9%。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
57%,从业人员达到260万人,实现利税1342亿元。与1949年相比,全省工业总产值增长了2560倍,固定资产增长了4800倍。工业已成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社会就业的主渠道、经济发展的主动力。
一、六十年发展为陕西工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陕西工业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为中华文明作出过杰出的贡献。但是新中国成立以前,陕西工业经济十分落后,基础非常薄弱。1949年,全省工业年总产值2.86亿元,仅占当时工农业总产值的18.8%,固定资产原值7800万元,发电量2837万千瓦时,生产原煤61万吨、原油820吨、棉布3433万米、机制纸391万吨、机床30台。全省工业企业7万多户,从业人员16万人,平均每个企业只有2.25人。可见当时陕西工业基本上处于个体手工业阶段。
陕西现代工业体系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发展壮大起来的,可以分成两个重要的时期。“一五”、“二五”时期,国家对陕西大规模投资,极大地促进了陕西工业发展。国家第一批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中有24项建在陕西,同时国家还在陕安排了50个大中型工业项目。关中地区一批军工、机械、电子、煤炭、轻工等大中型企业相继建成投产,形成了西安的纺织城和电工城,使陕西成为当时全国三大输变电设备制造基地之一,七大纺织工业基地之一。“三线建设”时期,国家又大量增加了在陕投资,并有一批沿海企业内迁我省。新成立了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100多家,使航天工业从无到有,电子工业得到较快发展,建成了当时亚洲最大的飞机制造厂,新建了精密机床、工磨具、电厂和煤矿等一批工矿企业。这段时期,在国家政策支持下,陕西基本建成了以能源、机械、电子、军工、冶金等重工业为主体,基础较好、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改革开放以后,陕西工业稳步发展、不断壮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提高。1979年工业对gdp增长的贡献为21.6%,1989年上升到34.6%,以后工业对gdp的贡献在50%以上。进入新世纪,陕西工业发展开始提速,生产能力不断提高,总体实力不断增强,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50亿元,是1267亿元,达到2988亿元,比增长了4倍多。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企业经济效益以更快的速度提高。工业企业实现利润64亿元,实现利润401亿元,达到873亿元,比增长12倍多。
经过60年的发展,陕西工业逐步形成了以能源化工、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门类齐全、技术先进的现代化工业体系,成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军工总体实力全国第一,航空航天科技优势明显,企业科技力量雄厚,新兴产业发展迅猛。原油产量全国第5位,原煤产量全国名列第4位,天然气产量全国名列第2位,包括钼、钛等在内的多项产品全国第一。航空航天设备、输变电设备、石油机械设备、重型汽车等多项装备工业全国领先。与1949年相比我省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增长,其中发电量增长了2873倍,原油增长了30049倍,原煤增长了371倍,机床增长了515倍。
二、陕西工业具有独到的优势和发展特色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发展,陕西工业进入全面发展、不断调整适应市场经济的新时期,呈现出速度不断加快、效益不断提高、结构不断优化、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良好发展态势,产品结构、产业结构、企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均取得了可喜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工业经济呈现周期性增长,改革开放以后每8—10年迈上一个新台阶。
经过“一五”、“二五”和“三线建设”时期大规模的投资建设,为陕西工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改革开放以后,陕西工业大体上经历了3个完整的增长周期,每8——10年迈上一个新台阶,呈现出低点不断抬高趋势。1981——1990年是第一个周期,平均增长10%左右,低点出现在1981年为-3.8%;1990——是第二个周期,平均增长13%左右,低点出现在1990年为2.2%;——是第三个周期,平均增长17%左右,低点出现在为9.4%。以后,经过国际金融危机的洗礼,我省工业结构将会进一步得到调整和优化,经济发展将会进入一个新时期。
二是石油、煤炭、有色金属等资源型产业发展迅猛,已成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
在陕西工业发展中,增长最快的是煤炭、有色、石化行业,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在70%以上,对工业利润增长的贡献在85%以
上。进入21世纪,随着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三个转化”发展战略的实施,在需求和价格双重拉动下,我省煤炭、石油、有色金属等资源产业加速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
三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多种经济成分得到较快发展。
改革开放30年来,陕西工业所有制结构有了很大改善,呈现出国有、股份制、民营、外资共同
发展、多种经济成分互相促进的可喜局面。1978年几乎是国有工业一统天下,国有企业总产值占全省工业的90%以上,到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全省的比重下降到60%左右。与此同时股份制企业、民营企业、外商独资或合资等经济形式得到较快发展。
四是逐步形成了关中、陕北、陕南各具特色和优势的三大经济区。
经过60年的发展,关中地区依托技术优势,主要发展航空航天、汽车、石油机械、数控机床、矿山机械设备等产业,形成了关中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陕北地区主要依托资源优势,以石油和煤炭为主的能源化工业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形成了能源重化工基地;陕南地区主要以有色金属、中医药和绿色食品产业为主,形成了现代材料和绿色食品基地。省委、省政府确定“关中率先发展,陕北跨越发展,陕南突破发展”战略以来,三大经济区呈现出优势支柱产业增势迅猛,带动区域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五是“十一五”以来,陕西新兴产业快速起步,正在健康有序地发展。
近年来,在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以太阳能光伏、环保产业、新材料产业和风电设备制造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启动迅速、发展势头强劲,目前在建重点项目16个,总投资310亿元,按照规划到2015年,产值将超过4000亿元。
三、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省战略
陕西工业经济虽然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是与东部地区相比差距在不断扩大,在西部地区优势也不明显。建国60年的实践证明,陕西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工业强则经济强、社会稳。省委、省政府在总结多年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西部强省的宏伟目标。省政府确立了“大集团引领、大项目支撑、园区化承载、集群化发展”的发展思路,即“两大两化”战略。为了有效应对金融危机,今年上半年,省政府制定了12个产业振兴规划和21个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把当前保增长与长远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布局。这一系列的部署充分说明,陕西工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清晰的,目标是明确的,关键是有效落实、稳步推进。实现工业强省目标,最根本的是要坚持走具有陕西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为此,我们要重点把握好以下几个发展方向。
第一,发展壮大能源化工、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三大优势产业。目前这三大产业的总产值占全省工业的80%以上,影响很大。要进一步发展壮大优势产业规模,将其打造成在全国优势明显、竞争力强、具有领先水平的产业。发展壮大优势产业要做到“三个一体化”。一是产业发展一体化,就是要培育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换代。二是城乡统筹一体化,就是要把产业发展、重大项目和工业园区建设与带动县域经济腾飞、小城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三是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一体化,就是要强化政府和企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运用先进技术开发资源,实现节约生产、清洁生产和可持续发展。
第二,改造提升纺织服装、食品、轻工等传统产业。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重点在轻工业。轻工业虽然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不及重工业,但却能够吸纳较多劳动力、缓解社会矛盾。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保增长、保就业、保收入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这一点我们要有正确地认识。从资源禀赋角度看,陕西发展轻工业也具有明显的优势和条件:一是劳动力丰富、成本低;二是容易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三是农业资源丰富,原料供应充足、便捷;四是相对来说投资少、见效快。所以我们要更加重视和支持轻工业发展。陕西曾经是全国重要的纺织工业基地,纺织也曾经是陕西的支柱产业,有很好的基础,目前在一些领域仍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应当加快振兴纺织服装业。食品工业发展重点是围绕优势资源和龙头企业,依托杨凌农科城,打造果汁、乳品、白酒啤酒、方便面等食品生产基地。
第三,大力培育以太阳能光伏和新能源汽车为主的新兴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关键是要充分发挥我省的科教和资源优势,由点到面实现突破。我省硅材料丰富,多晶硅提纯技术国内领先,光伏产业链较为完整,具有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的良好条件。汽车产业近几年发展迅猛,以比亚迪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具备很大发展潜力。因此,可以将基础较好的太阳能光伏和新能源汽车作为发展的突破口,进行大产业谋划、中长期布局、下功夫推动。要坚决扶持一批大型企业发展,从而带动整个行业上规模、上水平。在太阳能光伏和半导体照明产业振兴规划全面实施的基础上,还要抓紧进行风能、环保产业等相关领域的布局和发展。总体上看,我省新兴产业起步早、动作快、技术先进,如果布局合理、措施得力,很有可能成为行业的佼佼者。我们应当把加快发展新兴产业作为工业结构调整优化的着力点,工作力度要加大、支持态度要坚决。
第四,充分发挥我省的国防科技和军工优势,加快发展军民结合产业。我省航空航天和军工产业具有明显优势,拥有全国五分之一的航空产业资源,军工整体实力全国第一。要充分利用国防科技和军工企业的人才、技术和资金优势,采取体制机制创新、投资主体多元化等发展战略,加快实施军民结合“双百”工程,即支持100个军民结合重点企业,选择100个军民结合重大项目。这次国家将大飞机项目落户陕西,为我省航空产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要以大飞机项目带动航空产业大发展,着力将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打造成集科研、生产、服务为一体的中国飞机城。
六十年的实践充分证明,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西部强省目标是完全符合我省实际的。从各个层面和指标的综合分析看,我省完全可以通过加快工业发展更有力地带动全省经济和社会腾飞。只要我们坚持工业强省的目标不动摇,政策落实不走样,积极推进不放松,就一定能够实现陕西工业的振兴和崛起,就一定能够实现西部强省的宏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