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县城乡低保及特困人员审批权限委托下放工作实施方案
XX县城乡低保及特困人员审批权限委托下放工作实施方案 为持续深化民政领域“放管服”改革,进一步优化社会救助工作审核审批流程,实现城乡低保及特困人员审批和监督管理职能的有效分离,根据《XX省民政厅2020年民政工作要点》《XX市民政局2020民政工作要点》及市民政局《关于进一步做好社会救助审批权下放工作的通知》(X民救〔2020〕X号)文件精神,并按照市民政部门统一部署,结合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城乡低保及特困人员审批权限委托下放工作,进一步压实各镇政府(含县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下同)审核审批主体责任,更好发挥县民政部门监督、管理、服务职能,减少审核审批层级,优化救助流程,进一步提高救助效率,为全县困难群众提供更加便捷优质的服务。
二、主要内容 自2020年10月1日起,县民政局将城乡低保及特困人员审批权限委托下放至各镇政府。根据XX市政府统一部署要求,必须在2020年12月31日前全面完成。我县城乡低保和特困供养的下放审批,分两个阶段进行,即2020年10-12月初步实施,试运行三个月,补缺补差,适当调整,修补机制,完善制度,缩短磨合期;
2021年1月开始全面推开,进一步理顺各种关系,确保顺畅运行。
各镇政府受理城乡低保及特困人员申请,在村(居)委会的协助下,经信息核对、入户调查、民主评议、公开公示等流程后,进行镇级审核、审批;
审批结果汇总上报至县民政局备案,县民政局按照有关制度规定,对审批情况进行多种方式的监督检查。
(一)城乡低保及特困人员申请 1.申请城乡低保及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待遇,原则上以户为单位,由家庭成员中的成年人直接向户籍所在地镇政府提出书面申请。受申请人委托,村(居)委会也可代为提交申请。
2.申请人按规定提交相关材料,填写《申请家庭经济状况信息表》、《最低生活保障申请及授权书》、《特困人员申请及授权书》,如实说明家庭收入和财产状况,并授权管理机关对其家庭经济状况进行核查。
3.各镇政府应及时对申请人提供的相关材料进行审核,材料齐备、符合法定形式的,予以受理,并发放受理告知书;
材料不齐全或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场一次性告知申请人或其代理人要补齐的有关材料。
4.各镇政府受理有关申请后,应将申请家庭成员相关信息录入“XX省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平台系统”。
5.在本县辖区内,申请人经常居住地与户籍所在地不一致的,可向经常居住地的镇政府提出申请。家庭成员户口不在一起的,一般应将户口迁到一起后再提出申请。特殊情况下,也可由户主在户籍所在地提出申请。
(二)城乡低保及特困人员审核 1.入户调查。各镇政府受理当事人申请后,应在10个工作日内,在村(居)委会协助下,通过入户调查、邻里访问、信函索证等方式,了解申请人家庭实际生活情况和家庭收入、财产状况,填写家庭经济状况调查表,并由调查人员、申请人(被调查人)分别签字确认。
2.公开公示。对民主评议(可以集中召开一次,不是必要程序)无异议的,村(居)委会对申请家庭基本信息、评议结果,对符合条件的,各镇民政办、县经济开发区社会事务局提出初审意见进行公示。公示7日后,经镇政府分管负责人审核后,再报镇政府评审会审批。
3.预审与信息核对。各镇政府在每月评审会议前,将相关当事人申请材料报县民政局,由其审查并委托核对机构,对申请人家庭及其成员的经济状况进行进一步认真核对,并及时出具核对报告,反馈予各镇政府。
(三)审批 1.各镇政府应当每月组织召开1-2次评审会,对前期的审核材料、办理过程进行全面审查,最后提出审批意见。评审会由各镇政府行政主要负责人召集,镇纪检负责人列席,镇民政、财政、审计部门负责人参加,人数不少于5人。根据实际需要,村(居)委员会负责人及业务经办人员也可列席会议,补充说明当事人有关情况及接受会议有关问询。
在2020年10-12月试运行期间,县民政局分管负责人、救助股负责人可列席各镇政府每个月的审批会议,以便及时指导、解疑与纠偏。
2.按照会议审批结果,统一进行公示。审批结果、评审意见及公示材料录入XX省最低生活保障信息系统,同时报县民政局备案。
3.对享受城乡低保和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待遇的对象,按要求在申请人所在村(居)进行长期公示。
(四)县级备案管理 1.县民政局对镇级审批结果进行多种方式再审查。在镇级审批之后,县民政部门对各镇的新增对象,在6个月内按照不低于60%比例进行抽查核实(上级规定不低于30%),其中入户走访调查不低于30%;
对全年全县的所有新增的低保、特困人员,按照年度计,由县民政部门聘请第三方社会组织进行100%的入户调查与绩效综合评价,对当事人的家庭经济状况发生变化的且不符合条件的,及时予以清退,真正实行“应保尽保、应退尽退”。
2.根据阶段性抽查、年度综合评价等情况,由县民政局向各镇政府书面反馈意见,对存在问题提出明确、具体的整改要求,加强跟踪指导、督查,确保各类救助供养政策精准落实。
三、实施步骤 (一)制定实施方案。2020年8月,县民政局制定《城乡低保及特困人员审批事项委托下放工作实施方案》,编制《行政审批委托书》。
(二)加强培训指导。2020年9月,县民政局组织进行全县专题业务培训,坚持“两个全部覆盖”,即培训对象覆盖到镇、经开区全部业务人员,扩大覆盖到全部行政村(居)业务人员,以强化对基层的业务协调与指导。同时,各镇也可根据实际需要,组织进行小规模的有针对性的专项业务培训,并可邀请市、县民政局业务负责人到场指导或授课。
(三)成立领导小组,签订委托书。各镇成立城乡低保及特困人员审核审批领导小组,与县民政局签订《XX县民政局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委托书》(一式三份),压实入户调查、公开公示、审核审批、结果上报、抽查复查、绩效综合评估等主体责任。
四、主要职责 (一)村(居)委会职责 1.协助各镇政府做好发现、报告工作;
做好以低保、特困救助为重点的社会救助有关政策法规宣传、解释工作;
2.协助各镇政府做好城乡低保及特困人员申请受理、入户调查、公开公示、审核审批、材料上报以及日常救助对象摸底等具体工作;
3.及时掌握了解村(居)民生活情况,协助各镇政府做好社会救助对象的“应保尽保、应退尽退”动态管理工作。
(二)镇政府职责 1.组织开展城乡低保及特困人员的入户调查、公开公示、审核审批、结果备案、复查抽查等工作;
2.负责城乡低保及特困人员对象的定期复核、动态管理及数据统计等工作;
3.负责组织审批城乡低保及特困人员,对符合条件的及时审批,对不符合条件的应书面说明理由。对当月作出的审批决定,及时当月书面报县民政局备案;
4.负责社会救助对象家庭的复查复审、定期核查、年审及动态管理等相关工作;
5.负责社会救助数据的统计汇总和档案管理等;
6.负责国家各类救助供养政策法规的宣传咨询以及来电来访、举报调查等。
(三)县民政局职责 1.负责全县社会救助管理工作;
负责城乡低保及特困人员申请对象的经济状况核对工作;
负责最低生活保障和低收入家庭救助、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救助审批权下放的具体政策制定与解答等工作;
做好对基层的业务培训指导、监督检查、审核备案等工作。
2.实行审批前的预审制度。在各镇受理有关当事人申请后,在初步调查、审核基础上,在审批会议之前,经申请人授权,由镇民政部门将申请人家庭成员及法定赡养、抚(扶)养人的有关申请资料及信息,全部先行提请县民政局进行审查及家庭经济状况信息平台核对;
当事人的家庭经济状况经镇级初审、县民政部门预审后无异议的,再由镇级评审会议研究审批。
3.实行审批中的复查制度。镇级在审核、审批过程中所遇到疑难案例,应及时提请县民政部门,由其独立解答或县、镇民政部门及司法部门会商研究,或者沟通上级民政部门予以解答研判,再及时对镇级予以反馈。
4.实行审批后的跟踪问效制度。在镇级审批之后,县民政局对各镇的新增对象,按照一定比例进行入户调查、抽查核实;
对全年全县新增的低保、特困人员,聘请第三方社会组织进行年度绩效综合评价,强化“应保尽保、应退尽退”机制。
5.负责社会救助数据的收集、汇总、统计、上报等工作;
按月发放城乡低保金及特困人员救助供养金;
负责各类社会救助政策的宣传咨询及来电来访、举报查实等工作。
五、档案管理 县民政局及各镇应协同进一步建立健全城乡低保及特困人员对象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
(一)纸质档案要一户一档。相关材料包括户口本、身份证、相关困难证明材料等原件或复印件,申请及授权书,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报告,入户调查表,公示照片,审核审批表,动态管理审核审批表等。按照谁审批谁存档的原则要求,妥善保管好申报、审批档案、台账和报表。
(二)应按要求及时、准确、完整地将申请人家庭信息、救助情况及审核审批意见录入XX省最低生活保障信息系统。同时,将纸质档案中的有效证明材料、入户调查表、核对报告、审核审批表等通过系统扫描,以图片的方式一并录入XX省最低生活保障信息系统,确保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一致。
六、日常管理 (一)定期复核。各镇对获得城乡低保待遇的对象,按照A类、B类、C类家庭,可半年核查一次。对获得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待遇的对象,可每年核查一次。应按月与公安部门比对户籍状况、与XX省最低生活保障信息系统比对殡葬信息,对因死亡注销户籍或户籍迁出本县的人员应立即停保。复核总结和变更资料报县民政局备案。
(二)动态管理。城乡低保对象及特困人员家庭成员、收入和财产等情况发生变化的,当事人应在1个月内主动告知村(居)委会或镇政府。由镇级按审批程序,及时为其办理相关变更手续,并在其证件和档案中进行相应登记。调整变更资料及时报县民政局备案。
七、具体工作要求 (一)精心组织,稳步推进。各镇要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实施,明确专人专岗,实行定岗定责。县民政局根据省、市的统一部署以及本实施方案的具体要求,进一步健全机制、完善措施、抓好落实,明确责任、强化监管、跟踪问效,确保审批权限委托下放工作实现无缝衔接,平稳、顺利实施。
(二)严肃纪律,注重实效。各镇要督促村(居)委员会按照相关政策规定,积极协助镇民政办、县经济开发区社会事务局做好入户调查等工作,确保基础工作扎实牢靠。各镇纪检委要对城乡低保及特困人员审核审批工作进行全程督促检查,确保工作规范有序开展。
(三)加强监督,有序管理。围绕社会救助审批权限下放的事前、事中、事后三大环节,在各镇履行审批职能的同时,县民政部门长期实行“三项制度”,即预审制度、复审制度及跟踪问效制度,县民政局要加强业务指导、培训,进一步提高基层经办人员业务能力;
加强监管,建立完善事前预审查、事后入户调查、定期抽查等监督检查机制,确保放而不乱、放而有序、放而高效。
附件:1.名词注释 2.行政审批事项委托书 附件1 名 词 注 释 A类家庭:家庭成员中有重度残疾人、重病患者并且收入基本无变化的家庭;
B类家庭:家庭成员中有老年人、未成年人、三级以下残疾人并且短期内收入变化不大的家庭;
C类家庭:家庭成员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条件并且收入来源不固定的家庭。
附件2 行政审批事项委托书 委托单位:
法定代表人:
受委托单位:
法定代表人:
执行《XX省民政厅关于开展社会救助综合改革试点的通知》(X民社救函〔2019〕X号)和《XX省民政厅2020年民政工作要点》(X民办字〔2020〕X号)要求,XX县民政局委托各镇人民政府、县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按下列事项行使城乡低保及特困人员审批权。
一、委托事项 城乡低保及特困人员审批。
二、委托政策依据 根据《XX省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操作规程》《XX省特困人员认定办法》《XX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细则》《XX市因病支出型贫困居民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办法(试行)》及《XX县城乡低保及特困人员审批权限委托下放工作实施方案(试行)》相关要求办理行政审批事项。
三、委托责任 1.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受委托单位对申请城乡低保及特困人员对象按照程序进行审核审批,实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动态管理”工作目标;
2.受委托单位以委托机关的名义行使职责,实施行政审批的行为应当接受委托单位监督;
3.受委托单位超越职权或放弃受委托行政审批权、不按规定条件行使行政审批权的,委托单位将视情况要求受委托单位整改;
4.受委托单位对当月作出的审批决定等情况,在当月15日前书面报XX县民政局备案。
本委托书一式四份,委托单位两份,受委托单位两份。
委托单位(盖章): 受委托单位(盖章):
法定代表人: 法定代表人: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第二篇:一、城乡低保人员申请审批制度
附件一
城乡低保人员申请审批制度
一、城市低保申请审批程序
(一)个人申请。居民申请城市低保待遇时,以家庭为单位,由申请人(含户主)向户籍所在地的街道办事处提出书面申请,出具家庭成员的户口、身份证件和职业、收入等有关情况证明材料。收入证明由当事人所在单位的劳资人事部门出具、或提供由管理部门出具的领取基本生活费或失业保险金等证明。并填写《黑河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申请表》。
(二)街道办事处初审。街道办事处应当在15日内组织社区委员会对申请人家庭情况开展入户调查,并将调查结果在其户口所在地社区居委会张榜公布,没有异议的,将核准的有关材料和审核意见报县级民政部门审批。
(三)县级民政部门审批。县级民政部门应当对街道办事处呈报的申请人家庭进行抽查,并在接到街道办事处上报申请材料15日内办结审批手续,张榜公示后,发放保障金。
(四)对不符合城市低保条件的由区民政局或街道办事处在30日内书面通知申请人,说明不予纳入保障的理由。
二、农村低保申请审批程序(一)个人申请。以家庭为单位,由户主向户口所在地的村民委员会(社区居民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包括:户籍证明、户主及家庭成员身份证;家庭收入和财产状况证明;残疾或患病情况等其他相关证明材料。
(二)村民委员会(社区居民委员会)初审。村民委员会(社区居民委员会)正式受理申请后应进行登记,并在收到申请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通过入户调查等方式对申请人的家庭收入和实际生活状况进行核实,并提请村民代表会议评议。经评议符合条件的申请对象,以村为单位将拟定的低保对象名单及补助金额张榜公示5天以上。对无异议的,由申请人填写《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审批表》(以下简称《审批表》),并由村民委员会(社区居民委员会)在《审批表》上签署意见并加盖公章,附相关证明材料上报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对经评议不符合条件的,将所有证明材料退还申请者本人并说明理由。
(三)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审核。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在收到上报材料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应通过抽查方式对申请人情况和相关证明进行审核。核实无误后对符合条件的应在《审批表》上签署意见并加盖公章,附相关证明材料上报县(市、区)民政部门审批。对经审核不符合条件的,在《审批表》上签署意见和理由,并将所有证明材料退回村民委员会(社区居民委员会)。
(四)县(市、区)民政部门审批。县(市、区)民政部门在10个工作日内对乡(镇)政府报批的农村低保对象及相关材料进行抽查、复核。对符合条件的,委托村民委员会(社区居民委员会)再次公示5日以上。对经公示无异议的,报经同级财政部门复核后,在《审批表》上签署审批意见并加盖公章,发放《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证书》;对不符合条件的,在《审批表》上签署意见和理由,及时将所有证明材料退回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
第三篇:关于行政审批权限下放及保留工作情况的汇报
关于行政审批权限下放及保留工作情况的汇报
按照《关于下放市级行政审批权(第一批)和免收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的决定》的要求,我局已完成行政审批权限的下放及保留工作,现将落实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局行政审批下放情况
(一)目前已经下放的行政审批项目
1、普通道路货物运输经营许可;
2、县域内道路旅客运输经营许可;
3、从事道路运输站(场)经营许可;
4、机动车维修经营许可。
(二)目前没有下放的行政审批项目
1、危险货物运输经营许可。原因: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第二章第二节二十五条规定:从事危险货物运输经营,应“向设区的市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提出申请”。
2、市级以上班线客运经营许可。原因: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第二章第一节十条规定:“从事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跨2个县级以上行政区域客运经营的,向其共同的上一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提出申请”、“从事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客运经营的,向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道路运输管理机构提出申请”。
3、客运出租车经营行政许可。原因:我市出租车总量按照城市人口比例已经饱和,从1996年以来没有增加,客运出租车市场是社会关注的热点,维稳工作的重点,增加出租车总量应由市政府统一研究决定。
特此报告。
第四篇:2010年城乡低保普查工作实施方案
2010年城乡低保普查工作实施方案
2010年是全省、全市社会救助工作“规范年”。根据全省城乡低保提标提补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省民政厅《2010年全省城乡低保提标提补工作实施方案》要求,今年第一季度在全省全面开展城乡低保“拉网式”普查及提标提补工作。为确保我县城乡低保普查工作扎实稳妥推进,并取得实效,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中央、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保增长、扩内需、促改革、惠民生”的工作大局,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以应保尽保、应退尽退为目标,以实施“民生工程”为动力,以基层低保规范化建设活动为手段,全面提高低保规范化管理服务水平,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通过提标提补工作,力争在较短时间内,使符合低保条件的城乡困难群体基本生活全部得到有效保障,服务我县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二、普查内容
对全县城乡低保所有对象开展“拉网式”大普查,逐户上门登记,重新核实对象的家庭情况,重新评议、公示,并
根据对象家庭贫困程度,重新分类合理确定补助水平。
三、工作方法步骤
普查工作分四个阶段进行,即动员准备阶段、普查登记阶段、分类定补阶段和发放总结阶段。
1、动员准备阶段(2010年1月17日-1月20日)一是县、乡召开会议传达上级会议精神和有关工作要求,动员和部署工作。二是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出台实施方案,细化操作程序。三是要加强工作力量,集中时间、人力、物力,分片包干,对所有城乡低保对象展开“拉网式”大普查。四是落实责任,局领导分片包乡,实地督查指导。各乡镇都必须明确一名直接责任领导,落实具体工作人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此外,要做好普查工作的宣传,争取群众支持配合,避免出现信访。
2、普查登记阶段(2010年1月21日-2月5日)乡镇民政所会同村(居)委会对辖区内低保对象全面入户调查,重新核定对象家庭情况,并在村(居)委会和对象居住的自然村重新公示,填写《遂川县城乡低保对象普查和分类登记表》(附表一),提出保留、暂时保留和取消的处理意见,对有群众反映或调查情况不清等低保家庭列入回访名单。同时,对保障对象重新分类,即常补对象划分为A、B两类,非常补对象划分为C、D、E三类(详见附表三),并
按照新的保障标准提出保障意见。乡镇民政所对普查情况进行汇总,填写《遂川县城乡低保对象普查和分类统计表》(附表二),所有表格请到社会救助网上自行下载,并在2月5日前将附表
一、附表二上报县民政局,同时制成电子文档发到遂川县社会救助邮箱:scshjz@yahoo.cn。
3、分类定补阶段(2010年2月6日-3月10日)县局组成若干个工作组,对各乡镇城乡低保对象普查工作进行分片督查,重点督查对象核定、评议和公示工作是否全面到位。对乡镇上报的登记表和统计表进行审定,对保留对象进行重新分类,并按照提标后的城乡低保新标准重新合理确定补差。对普查中主动申请退出的对象按原享受金额续发三个月的低保金。同时,县、乡、村(居)普查资料全部存档备案。
4、发放总结阶段(2010年3月11日-3月20日)各乡镇按照调整后的补助金额及享受人数进行汇总,并且对普查工作进行总结,并形成文字汇报材料,与附表一起于3月20日前上报县社会救助局。
四、工作要求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城乡低保普查工作是做好低保提标提补工作的基础,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高度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作出重大决策的具体行
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强的紧迫任务。由于此项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时间紧迫,因此,各乡镇一定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严密组织、精细操作,狠抓落实,并且做到不出问题、避免信访。通过普查工作,进一步维护城乡低保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
(二)加大督查和公示力度。2010年,城市低保月人均补差水平达到180元以上,农村低保月人均补差水平达到75元以上。各乡镇要严格按照家庭收入确定补助水平,调整后的补助水平必须按照“三公开”和“三榜公布”的要求向社会公示,一是要公布举报电话,并将保障对象姓名和保留、取消、拟保留的处理意见公示到自然村,接受群众监督;二是要坚持评议制度。县、乡、村(居)三级都要召开评议评审会议,对城乡低保对象提出保留、暂保留和取消意见,必须通过会议讨论,并做好会议记录,坚决杜绝“合户保”、“拆户保”“轮流保”,今年农村低保不扩面。三是县民政局将组织督查组,定期对各乡镇进行城乡低保普查和提标提补工作专项重点督查。对普查和提标提补工作不到位的,取消年底全县民政工作先进评选资格。
(三)保障对象合理分类。要规范分类施保,按照《遂川县规范城乡低保对象分类施保参照表》的分类方法,区分保障对象家庭结构、健康状况、致贫原因等实际情况,在低
保常补对象和非常补对象的基础上,进一步合理地细分出五类对象。为加强今后低保提补、动态管理、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工作的针对性打牢基础。同时,在保障对象分类后,要根据不同对象和情况,合理确定补差金额,不得搞普调和平均发放。
(四)加强信息化建设。各乡镇要以社会救助信息网为平台,进一步加强低保信息化建设。完善低保对象基础信息,及时更新低保对象家庭档案,所有新增对象和提标提补情况都要及时录入社会救助信息数据库,实行网络管理,对未录入信息数据库的乡镇民政工作实行“一票”否决。
附件:
1、遂川县城乡低保对象普查和分类登记表
2、遂川县城乡低保对象普查和分类统计表
3、遂川县规范城乡低保对象分类施保参照表
第五篇:县特困人员集中供养工作实施方案
XX县特困人员集中供养工作实施方案
为更好发挥社会救助政策兜底作用,按照国务院《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XX市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实施办法》和省、市、县精准扶贫有关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
通过特困供养人员集中在养老机构供养,切实维护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权益,让困难群众生命有保障、生存有尊严、生活有希望,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真正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确保社会保障兜底人群与全县同步小康。同时,加快改善养老机构条件,提高服务管理水平,让符合条件的特困人员实现集中在养老机构供养,过上幸福生活。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托底供养原则。
强化政府托底保障职责,为城乡特困人员提供基本生活、照料服务、疾病治疗和殡葬服务等保障,做到应救尽救、应养尽养。(二)坚持城乡统筹、属地就近管理原则。
利用现有乡镇敬老院、县城关镇中心敬老院,各乡(镇)要根据敬老院现有容量,合理部署、统筹安排,按照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优先入住原则,进一步开展特困人员集中养老机构供养工作。(三)坚持适度保障原则。
立足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科学合理制定救助供养标准,加强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实现特困供养人员救助供养制度保基本、全覆盖、可持续。(四)坚持社会参与原则。
鼓励、引导、支持社会力量通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慈善捐赠以及提供志愿服务等方式,为特困供养人员提供服务和帮扶,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工作的良好氛围。三、政策措施
(一)供养对象
户籍在本行政区域内的特困供养人员。
精神障碍患者、传染病患者等不适合集中供养的特困供养对象,不纳入集中养老机构供养范围,要妥善安排其供养和医疗服务,应送往专门医疗机构医治和照料。对特困供养人员中重度残疾人可安置到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
(二)供养方式与内容
特困供养对象以纳入城关镇中心敬老院集中供养为主,生活能够自理的特困人员原则上优先安排入住城关镇中心敬老院,其他乡镇片区敬老院待投入使用后再作调整,全县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全部纳入城关镇中心敬老院集中供养。未满16周岁的也可安排到
XX县社会福利中心(XX县城关镇中心敬老院)。
(三)供养标准
集中供养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包括基本生活标准和照料护理标准。
1.基本生活标准。按当地城市低保标准的1.5倍发放特困供养资金。
2.照料护理标准。根据特困供养人员生活自理能力和服务需求分类制定,按照有关规范评估指标,将特困人员分为完全自理(全自理)、部分自理(半自理)、完全不能自理(全护理)三个类别,分类确定照料护理标准分别为:完全自理人员护理补贴按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20%;部分自理人员发放护理补贴按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50%;完全不能自理人员发放护理补贴按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100%。
特困供养人员救助供养资金中基本生活补助资金由供养机构统筹用于入住特困人员的吃、穿、住、医、葬等方面开支。照料护理费用可由县民政局统筹用于购买特困供养人员照料护理服务,也可以统一用于供养机构工作人员照料护理开支。
(四)资金保障
县民政局、县财政局要健全特困供养资金发放机制,确保特困供养人员救助供养资金按月及时拨付给供养服务机构统筹使用。县财政局原则上按照集中供养人数年人均不低于1200元标准预算特困供养机构运行经费,县级财政预算资金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建立自然增长机制,建立供养机构资金专户,资金按财务管理制度规范使用。
(五)供养机构设置及管理
1.供养服务机构应当依法办理法人登记,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安全管理和服务管理等制度,提供日常生活照料、送医治疗、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服务。
2.供养服务机构应当完善无障碍设施、应急呼叫系统、消防设备、安全监控系统等配套建设,有条件的供养服务机构经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批准可设立医务室或者护理站,加强医养结合工作的开展。
3.供养服务机构应当根据服务对象人数和照料护理需求,按照不低于1:3、1:6、1:10的比例为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部分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具备生活自理能力特困人员配备服务人员,服务人员主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和开发公益性岗位等方式保障。有条件的供养服务机构可对社会开放,积极为低收入、高龄、独居、失能老年人、残疾人等提供低偿服务。
4.鼓励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
模式,采取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方式,支持供养服务机构建设。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和项目支持力度,落实各项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和收费减免等政策,引导、激励公益慈善组织、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以及社会力量举办的养老、医疗等服务机构为特困人员提供专业化、个性化服务。
(六)规范供养服务管理工作
1.加强特困供养人员集中供养工作。积极主动动员特困供养人员到养老机构集中供养,特别是居住在危房或无房的特困供养人员要全部动员到养老机构集中供养。对一些特困供养人员思想有顾虑的,可采取签订试住1个月协议,试住期间特困人员供养经费由机构统筹管理使用,试住期间(或试住期满)同意集中供养的,按规定办理集中供养入院相关手续。
2.各养老机构的医务室要与当地医疗卫生部门联系,加强对医务室业务指导,聘请医务人员定期到机构医务室当班,为院民建立健康档案和日常医疗工作。
3.特困供养人员的财产属于个人所有,入住供养机构后可以委托供养机构、村(社区)民委员会或其他村(社区)民代管,代管收益归其所有,死亡后,其财产按生前协议或遗嘱处理,其承包土地和宅基地收归村集体经济组织。
4.集中入住供养机构的特困人员,每月按两次发放100元的零花钱,并根据当地平均生活水平的提高适时调整。制定供养机构绩效激励政策,积极鼓励特困人员参加生产劳动、集体活动、特困人员互助等活动,创造良好生活氛围。
四、实施步骤
(一)乡(镇)摸底、审核及审批阶段(2020年1月13日—2月15日)
1.宣传摸底。各乡(镇)要迅速组织专班,利用公示栏、宣传单、新闻媒体等多种渠道,宣传特困人员集中养老机构供养相关政策,确保特困人员人人知晓政策。同时,要摸准精准扶贫特困人员底数,掌握特困人员生活自理情况,集中供养人数,按照贵市省民政厅统一印制特困供养相关表册做好调查登记归档工作。
2.申请受理。对符合集中养老机构供养的特困人员,由其本人或委托村(社区)委会、他人代为申请,向当地政府递交集中养老机构供养申请书。
3.入户调查。各乡(镇)对申请集中养老机构供养人员进行全面入户调查,重点核查申请人的健康状况、居住状况、生存能力及赡扶抚养人状况,并认真填写集中供养申请人情况调查表,调查人、被调查人、村干部三方签字确认。
4.民主评议。各乡(镇)组织村级召开民主评议会,对入户调查结果的真实性、完整性进行评议。驻村干部根据现场评议情况作出结论,并作好详细评议记录,评议结果必须经所有参加评议人员签字确认。
5.公开公示。对民主评议通过的对象,要在村务公开栏上进行统一公开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6.签订协议。对公开公示无异议的对象,由各乡(镇)组织集中体检,并协调村委会、特困对象、养老机构三方签订供养协议书,明确三方的责任和义务。特困人员即可进入养老机构实行集中供养。
(二)县级验收拨付供养资金阶段(2020年2月16日—2月29日)
县民政局对各乡(镇)机构集中供养人员进行再核实评估,经核实后,及时将供养资金通过财政拨付至供养机构。
五、工作保障
(一)强化组织领导。
各乡(镇)各相关部门要站在推进精准扶贫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高度,深刻认识做好精准扶贫特困人员集中养老机构供养工作的重要意义,迅速启动工作。各乡(镇)政府主要负责人是特困人员集中供养工作的主体责任人,要强化驻村干部、村民委员会和养老机构职责,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确保工作平稳推进。(二)明确责任分工。
县民政局负责做好制度完善、政策落实和监督管理工作;县财政局负责资金筹集和管理;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负责优先安排各敬老院等公办养老机构公益性岗位,做好相关制度的衔接;县卫生健康局做好集中供养老人医疗服务保障工作,积极探索医养结合工作;各乡(镇)负责申报对象的申请受理、入户调查、民主评议、公开公示等工作,切实做好供养对象的认定。(三)加强经费保障。
集中养老机构特困供养人员生活和护理所需资金从特困供养资金中统筹安排。县级财政要加大机构运行和特困供养资金投入,有效提高养老机构管理服务水平,逐步完善养老机构硬件设施。(四)加强绩效考核及督查机制。
将特困供养人员集中供养任务纳入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各乡(镇)人民政府根据县脱贫攻坚指挥部下达的集中供养任务数,加强动员宣传力度,对辖区符合条件的特困人员纳入养老机构集中供养,有效提高集中供养率。县政府督查室、县民政局定期对各乡镇特困供养人员集中供养工作落实情况进行专项督查,及时通报工作完成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