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电视媒体如何应对网络直播挑战(五篇模版)

时间:2020-11-03 21:20: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电视媒体如何应对网络直播挑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电视媒体如何应对网络直播挑战》。

第一篇:浅析电视媒体如何应对网络直播挑战

浅析电视媒体如何应对网络直播的挑战 摘要:传统媒体的变革在近些年来的变迁令人目不暇接。前段时间,大众还把眼光放在电视媒体中层出不穷的选秀节目,到2016年,网络直播在传统电视媒体的浪潮下横空出世。2016年被行业公认为网络直播元年。网络直播让传媒行业本就稀缺的受众流量资源和广告资源再次分流。

客观而言,网络直播并非是一种全新现象,而是近些年来大众对于新媒体的需求达到了顶峰。传统电视媒体应当如何在网络直播浪潮下迎接挑战? 本文结合网红经济的崛起,对网络直播这一热点现象进行了多维解读,并重点剖析了网络直播在注意力的聚合、消费和表现形式上与传统媒体逻辑性的差异。在此基础上对网络直播带来的冲击和挑战提出了对策性的建议。

关键词:网络直播;

电视传媒;

受众心理 Network TV media should be how to deal with live challenge Abstract: The change of the traditional media in recent years the dizzying in change.In previous years, The public also emerge in endlessly of eye on TV talent show, In 2016, The live webcast hot was born under the wave of traditional TV media.The first year of 2016 years in the industry for the live webcast.Live webcast to media industry already scarce resources and advertising audience flow resources shunt again.In terms of objective, webcast of consumer is not a new phenomenon, But in recent years the public demand for new media reached the peak in recent years.Traditional TV media should be how to meet the challenge under the impact of the live webcast boom? Keywords: Network broadcast and television media, Audience Psychology 绪论 一、选题依据和意义 随着近些年来自媒体的不断发展,网络直播行业日益火爆,只要拥有一部手机,就可以随时随地与来自五湖四海的陌生人进行互动交流,在近期的调查中,有超过半数的网民已经加入到了网络直播当中,全民直播时代已经悄然到来,在每个人都可以参与的情况下,电视媒体单一的传播形式受到严重的冲击。如何能让电视媒体在网络直播时代中获取更多的竞争力是本文的意义。

二、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 在我国国内,网络直播发展迅速,超过半数的网民已经加入到了网络直播当中,其中不乏一些明星艺人,网络直播的造星能力极强,很多人通过网络直播成为了万众瞩目的“网红”,想通过网络直播出名的人比比皆是;

而电视媒体存在的局限性,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参与进去。在国外,网络直播依然是比较火热的一个行业,也拥有许多的网络直播平台与受众,低门槛的网络直播已经普及国内外的网络环境中。网络直播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顶点。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在我国国内,对于网络直播的评价褒贬不一,而网络直播行业对电视媒体产生了极大地影响确是有目共睹。网络直播因为其低门槛,普及化的缘故,所以主播的素质也良莠不齐,对于网络直播最大的批评是因为网络主播为了吸粉,开始了一些猎奇、甚至出现了黄色、暴力、仇恨言论的情况。而在国外,这种情况也时有发生。在这一点上,电视媒体因为自己的高门槛和权威性,出现这种情况的几率极低,这也是电视媒体优于网络直播的一点。

目前的网络直播市场规模已达百亿级别,且随着各界力量的相继介入,直播平台、主播、经纪公司的数量持续增加,直播市场规模愈发庞大,并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2016年4月28日,艾媒咨询独家发布《2016年中国在线直播行业专题研究 :暖春遭遇寒流》,该报告显示 :2015年中国在线直播平台数量接近200家,其中网络直播的市场规模约为90亿,网络直播平台的用户数量已经达到2亿,大型直播平台每日高峰时段同时在线人数接近400万,同时进行直播的房间数量超过3000个。2016 年我国网络市场规模已达到百亿规模,与此同时,调查显示直播市场的规模仍在保持继续增长的趋势。

2016 年 12 月 8 日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2016中国网络直播行业市场指数数据分析 2017 网络直播趋势预测》报告,该报告对 2016 年前三季度我国网络直播观众指数、主播指数、直播货币化指数、主播同时在线指数情况分别进行了调查分析,数据显示 :整体上我国的网络市场规模仍保持着继续增长的趋势,观众数、主播数、货币打赏额度、同时在线的直播间数都在持续增长,但增长趋势已减缓。

四、论文的理论依据 传播学是我国一门年轻学科门类,其学术独立性已经得到学界和业界的普遍承认。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其在理论上借鉴了新闻传播学、语言学、艺术学、受众心理学、社会发展学等诸多学科的学术经验和学术成果。该学科独特的理论样式和研究方法也日趋成熟。

直播始于技术,归于内容,只有具备持续的优质内容输出能力,直播行业和直播平台才能长远发展,但是从内容上来看,当前各大直播平台在直播内容和直播质量上都陷入了瓶颈。除此之外,网络直播数据造假现象很严重,例如2015年斗鱼直播平台出现了以此13亿人观看直播的浮夸现象——前WE队员微笑在斗鱼平台直播英雄联盟是,数据显示直播间的观看人数超过13亿。

从当前网络直播这两个关键问题来看,传统电视媒体在应对直播行业的挑战时,拥有自身的优势,需要将自身的强大优势都尽可能的发挥出来,这样才能同网络直播相抗衡。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II 绪论………………………………………………………………….…………………III 1.网络直播的多维解读 1 1.1 公众注意力平台迁移 1 1.2 消费者模式日趋新颖 2 1.3 网络直播造星能力强大 3 1.4垂直细列下商业+直播的市场格局 3 2.网络直播与电视传媒逻辑性差异 5 2.1消费与盈利模式 5 2.1.1网络直播虚拟形态下的用户流量变现 5 2.1.2电视传媒非线性定价营销手段单一化 6 2.2具体表现模式 6 2.2.1网络直播长尾理论下的道德缺失 6 2.2.2电视媒体表现常态的单一化 7 2.3传播形式分析 7 2.3.1病毒式营销下的二次传播 7 2.3.2单向传播下的道路迷失 8 3.电视媒体如何应对网络直网络直播带来的冲击和挑战 9 3.1增加新鲜内容生产 9 3.2利用电视品牌优势 10 3.3电视媒体的跨平台互动 11 3.4合作分享新兴市场红利 12 4.结束语 13 参考文献 14 1.网络直播的多维解读 1.1 公众注意力平台迁移 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互联网的兴起使得信息传媒飞速发展。公众对于不同的传媒方式的需求达到了顶峰。信息传播方式的多样化使得信息传播更为便利,导致人们对于各类信息需求愈来愈明显。另一方面,由于大众的需要,各式各类的传播平台也根据大众的需求不断完善。公众注意力也从原先的传统电视媒体转移到这些传播平台当中。观众可以在网络直播当中通过和网络主播的互动,学习到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也可以在生活类、教育类、游戏类的直播内容当中认识到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网络直播这一新颖的传播模式在传播形式多样化的今天,由于简单易行,可以营造出网民对新闻现场身临其境般的用户体验,已经成为时下媒体传播的重要方式。网民可以通过转发、分享、回复视频、以及滚屏“弹幕” 直播平台新兴交流模式 等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与主播进行互动,将个体收看变成群体交流的模式,这种新颖的传播方式受到了公众的喜爱。

在网络直播时代,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身边的手机和电脑,展现自己每天的日常生活,和网上的朋友进行近距离的交流,记录自己身边的突发事件,把屏幕前的每个受众带入到自己每天的日常生活当中,对于传统的电视媒体来讲,观众的流失是对它们最大的冲击。

传统媒体的本质是影响力经济。对于直播行业来说,影响力经济就是一个传播媒体所能够发挥出来的社会影响,然后媒体借助这些影响来推广自身的传播媒体的品牌,并进行相应的社会活动。这是经济发展过程当中必然的衍生品。在当今这个时代,谁能让公众接受到最大的信息量,获取到公众喜欢的信息,谁就能在传播市场上占据主动的地位。影响力经济对于传播行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如果说微信、微博等社交工具释放了受众想要表达,喜欢表达的天性,那么直播就是更直接的满足了受众的表现欲望和交流需求。而对最近几年流行起来的网络直播行业,却对影响力经济模式产生了深层影响。其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作用和意义都很重要。在网络直播当中,公众的注意力被分散到不同类的大大小小的直播平台当中,公众注意力碎片化,且不像传统电视媒体一样每周每日都有固定的播出时间,个体注意力时间呈现碎片化,随机化。受众可能因为一个事情对于某个平台的关注度瞬间提升,也能因为事件在热度过后关注度瞬间消散。网络直播这种不稳定的传播模式,以及 “人人即是媒体” 第一次由罗振宇《逻辑思维》提出 的概念打破了原先固定的传统新闻媒体的运营方式。深受年轻一代受众的喜爱。

1.2 消费者模式日趋新颖化 随着时代的变迁,消费者的消费模式从以物易物,转变到货币消费,再到现在已经发展逐渐完善的虚拟消费。消费者的消费模式的发展也体现出了公众对于消费形式需求的改变。

与物质消费对应的是精神消费,在这个传播方式百家争鸣的时代,精神消费同样被网络直播所影响,传统的电视媒体已无法满足现代人的精神需求,或者也可以说资讯图文以及框架式的传统电视媒体在当今社会发展当中,愈来愈单调乏味。

网络直播相对于传统新闻媒体图文式传播形式而言,更多的在于其独特的双向交互性。网络主播之间的交流营造了一种聊天的氛围,受众不再是信息的单一受体,而是参与了信息的生产。

而这种新颖消费模式对于现在固有的消费模式可以说是在消费资源竞争下给了消费者另一种全新的体验。在这种消费模式下,每个消费者都可以参与到直播当中,获得精神世界极大的满足感。这在传统电视媒体需要亲临现场,而在网络直播当中仅仅需要一个麦克风或是一个耳机就可以做到。

网络直播平台在内容当中还呈现给受众日常化的特征,无论是主播对日常式生活的直播式呈现还是以对日常生活话题的感受和理解,都能让观众从直播平台感受到了归属感和认同感。在这种愉悦消遣的过程当中,满足了受众的需求。成为了网民在无聊的时候的填充物。当现实货币可以转换成虚拟的文字符号的时候,商业的价值便体现的淋漓尽致,这种交流感成为了受众日常消费的一部分,这种镜头前的互动是电视媒体所不具有的。

1.3 网络直播造星能力强大 传统的电视媒体已经拥有了自身一套完整的造星机制和和挖掘明星价值的变现能力。而在网络直播当中,网红产业的蓬勃发展,已经严重的影响了现在传统电视媒体的造星舞台的权柄。这些人依靠网络直播进入大众的视野,随着自身粉丝的增长成为现在的“网红”,进而成为大众媒体关注度的焦点。例如在前段时间的在网络直播当中因“喊麦”大火的李天佑,在最近的综艺节目《明日之子》当中客串了现场贵宾,并与选手一起合唱歌曲。这样的例子,在网络直播当中数不胜数。也正是因为网络直播强大的造星能力,吸引了许多人加入了网络直播的行业,其中不乏一些电视明星也加入了其中的行列。网络直播更是被需要知名度的明星艺人转变成一条新型联系粉丝的渠道。一些原先名气并不大的明星在直播平台当中直播后,因其直播平台的大力宣传和推捧也得到了更多受众的关注,极大地增加了自身热度。

网络直播当中衍生的“网红”受追捧的原因在于其直播内容满足了当下受众对于其直播内容的赞同感,所以“网红”自然而然成为了其小规模团体的“领袖”。网络直播对于一些普通人来说,可以是通往成功道路的“捷径”,利用自身的一些特长进行才艺展示,让自己迅速走红。网络直播要求的门槛极低,上岗无需资格审查。只要拥有才艺就行,出身和学历只是陪衬,这与传统电视媒体复杂繁琐的进入程序和高门槛的学历资格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正是因为网络直播的低门槛,目前网络直播行业迅速发展壮大,从思想和行为层面影响了大批年轻人的就业观。许多年轻人在成为“网红”的道路上争相追逐。

1.4垂直细列下的商业+直播的市场格局 从网络直播发展的道路上我们不难看出,其发展道路上一直充斥着“低俗化”、“打擦边球”、“泛娱乐化” 新传媒发展下的娱乐化形式、“恶趣味”等标签词。在一个新兴的行业,难免会存在着这类问题。由于从业人员资历良莠不齐,就业门槛低,在追求热度和名气的情况下,难免会出现以上诸多问题。在人人可以说话,大众拥有了话语权和传播能力之后,传播什么样的内容就影响了直播行业所传递出来的价值观。网络直播往往成为虚假诈骗信息传播的重灾区。因此,网络直播行业也开始面临着结构性的调整。

目前,网络直播行业功能细分、人群细分和市场细分的态势日渐明显。根据网络直播平台类型的不同,网络直播可划分为专门型网络直播平台、捆绑型网络直播平台和附属型网络直播板块三类。直播平台也开始根据自身直播的特点特色来进行一定程度的细分。其中包含了游戏直播、体育直播、明星直播、网红直播、财经直播以及各式各类的电视媒体转播。细分后的网络直播行业更加看重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人群专业性。网络直播已不再是简单的泛娱乐化标准,它形成了“商业+直播”的垂直模式,在原有平台的基础上开发新平台和新业务,通过自身便利的传播性,以视频直播为载体,将商业产品、文化、服务、品牌等需要传播的内容进行捆绑式的销售,通过网络主播与网民的互动,提高用户粘性和对品牌的依赖性,实现粉丝效应。这也是网络直播行业未来新的发展方向。

2.网络直播与电视传媒逻辑性差异 2.1消费与盈利模式 2.1.1网络直播虚拟形态下的用户流量变现 用户是直播平台发展的底牌。从盈收方式来看,庞大的网络用户是第一批付费者,也就是所谓的用户礼物打赏,即在网民观看直播中将平台规定的虚拟货币或虚拟礼品送给主播,以虎牙TV直播英雄联盟游戏对战的主播为例,单次奖励虚拟打赏最高可达5000元,在这些打赏里,其中平台和主播三七分成。据统计,虎牙TV中一些主播收到的礼物高达几千甚至几十万不等。

此外,由于主播和用户的互动性的增强,会对用户的提问与要求进行适当合理的反馈,而一些主播在反馈的同时,也会变相要求观众给自己赠送礼物。一旦用户与主播之间的相互交流越来越多,主播收到的礼物打赏也会越来越多。

网络直播的发展至今已经具备明显的社交性,包括从网络直播的形式跨入到社交网络的形式,例如著名的社交网站Periscope,也包括从社交形式增加网络直播的形式如陌陌、Facebook等。两种形式虽然风格迥异但可以相互借鉴。社交性不仅增加了用户跟主播之间的互动,同时也增加了用户的依赖性。普通受众使用网络直播平台,可能会带动其身边更多的受众、围观者去使用,以此营造相对稳固的用户群体。

关于对网络直播盈利的影响最重要的当属受众访问量的变现,包括使用启动广告、弹幕广告、捆绑广告等。直播平台可以参考《罗辑思维》 罗振宇 《逻辑思维》2015.9.30 利用网民资源,携手第三方企业,举办更多的线下活动,例如直接派送现实物品“福利”给在平台消费量排名靠前的用户等,形成良好的鼓励消费机制。甚至在一些网络直播平台,还会采取等级制度式的消费方式,对于一些消费较高的观众会给予特殊的“头衔”,刺激受众的消费,使得直播平台的盈利大幅提升。

在新浪微博红人papi酱豪取2000万高额广告费之后,社会各个领域开始重视并重新审视网红。2016年在中国青年报通过社会问卷调查后发表的新闻当中,71.99%的受访者认为网红就是为了出名、成为 “网红”的年轻人,42.6%的受访者认为网红是销售低劣产品的淘宝卖家。而事实上,吴晓波老师认为网红是互联网传媒环境下的人格化营销方式。2016年6月6日,在淘宝大促时,整个女装品牌销量的前十家店铺中有7家是网红开办,由此可见,“网红”在吸金的效益上效果显著。

直播平台的绝大部分的主播是我们认为的高颜值人群,直播平台借助现有的用户流量,可将主播进行包装,通过自身的营销方式将其塑造成具有强大吸金能力的“网红”。例如,在YouTube上的当红女主播米歇尔·潘,她是第一个登上福布斯排行榜的网红。2016年米歇尔·潘的年收入高达1.3亿美金。她的成名史就是借助自身现有的粉丝团体,在网络直播视频当中推荐第三方公司的化妆品,发展到如今,她已经开始了与各大知名品牌的合作和代言,并创立了属于自己的品牌IPsy,实现了用户流量的变现。

2.1.2电视传媒非线性定价营销手段单一化 电视传媒包括数字电视和模拟电视,其盈利和消费模式也有相对的区别。例如,中央电视台在2001年的年收入为5721亿元,其中广告的收入为5324亿元,占据了总收入的93%。而电视传媒的广告收入与大众收视率是成正比的。这种单一的盈利模式导致了电视媒体频道的单一化。而数字电视运营商采用的营销手段是搭配销售与非线性定价的营销策略 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5%B0%E5%AD%97%E7%94%B5%E8%A7%86/136473 ?fr=aladdin,通过数字电视节目的收视费、安装费、使用费和基本的电视维护费来达到盈利目的,在受众的消费模式上略显单一。受众只能通过对电视媒体传播的广告、以及通过购买电视收视权进行单一化的消费。

2.2具体表现模式 2.2.1网络直播长尾理论下的道德缺失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直播领域内容生产效率显著提升,网络直播表现出了令人欣喜的前景。近段时间网络直播打破了原有的单纯相互性的直播方式,无论是直播的内容和传播形式都有了极大地改变。直播和文字、语音、视频一样,都是传递内容的具体形式,所不同的是文字、语音、视频等创作形式的消费者和创造者界限分明,网络直播的创作者和消费者界限模糊,消费者也是直播内容的一部分。网络直播的内容给受众营造出了一种强烈的现场感,直击受众的大脑,实现了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所不能达到的 “想法”,而这些“想法”当中,有些就是一些人口中的“低俗”、“恶趣味”。

网络直播的迅速发展也存在了令人忧虑的纷杂现象,以色情、暴力、低俗的内容去博取关注度,挑战社会道德和法律的底线。不良的网络直播平台刻意曲解“宅文化”,打破正常的情感交流界限,在利益的驱使下,部分主播开始逐渐失去政治操守,肆意评价政治事件、挑拨民族情绪、发表煽动性言论,这些言论不利于网络群众辨别真伪的能力,也不利于全民提升自身的政治修养。甚至引发仇恨言论,造成巨大的社会危害。在2017年3月,江苏警方摧毁一个网络淫秽表演团伙,抓获26人。这种通过网络直播进行违法犯罪的例子,在我们身边时有发生。

在我国文化部下达的第26批违规违法的互联网文化活动查处名单当中,虎牙直播、熊猫tv、花椒直播等多家网络直播媒体因涉嫌发布包含宣扬淫秽、暴力、色情、教唆等犯罪内容的互联网文化产品而被列入查处名单。有关网络直播领域出台的整顿新政策很多,初步改变了网络直播这一领域无法可依、混乱无序的局面。

所以依靠低俗化和恶趣味对于网络直播来讲并不是一条长远之计,有些受众在观看网络直播的时候就是抱着新鲜感去的。一旦受众失去新鲜感直播的流量就会迅速流失。直播的真正表现价值是陪伴或是展现,是双向互动的沉淀。

2.2.2电视媒体表现常态的单一性 作为专业化、科学化的传播平台,电视媒体的表现形式亦被业界称为“电视节目模式”或“电视节目模板”,这是一个源自于国外的理念。电视节目的创作流程具体包含三个步骤:构思创作、现场录制、以及后期编辑混录。在三种步骤完成之后,就给受众呈现出一种完整、专业性的电视节目。

在表现上,电视媒体涵盖了全方位的信息,包含时事、政治、财经、娱乐等内容,在节目的编排上具有题材的热点性、评论的思辨性、以及结构的完整性,但其在与受众进行传播过程中呈现出单一性的特质。

2.3传播形式分析 2.3.1病毒式营销下的二次传播 大众传播是“人类社会信息交流的方式之一”,而网络直播这种新兴的传播媒体相较于普通的电视传播媒体拥有了以下优点:

⑴ 传播速度的实时性 ⑵ 信息内容的海量性 ⑶ 信息形态的多媒体性 ⑷ 传播过程中的交互性 ⑸ 传播范围的全球性 正是由于这样一些优势,网络直播相对于传统的电视媒体,才有了更为广阔的前景,而网络直播的传播也体现了“病毒式营销”(Viral Marketing)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97%85%E6%AF%92%E8%90%A5%E9%94%80? fromtitle=%E7%97%85%E6%AF%92%E5%BC%8F%E8%90%A5%E9%94%80&fromid=2801922 这种高效的传播方式。网络直播因其低成本的传播方式,其传播渠道也是在移动互联网之中传播,而目前的各大网络直播平台在本身都具备了社交功能,主播通过镜头对观众进行逐级传播,例如通过宣传自己的微信和微博等社交软件,受众也可以通过自身的关系网在观众自身的社交圈进行二次传播。以这种方式进行开放式、发散式的传播,从而让自己的直播或是言论在网络当中引发网民的关注。

2.3.2单向传播下的道路迷失 ⑴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改变了电视媒体单一的媒介传播格局。相对于最近流行起来的网络直播,电视媒体的短板越来越明显,具体表现在:

⑵电视媒体是单向传播,网络直播是双向和多向的传播。

⑶电视媒体只有少数人掌握了话语权,而在网络直播当中每个人都能拥有话语权。

⑷在电视媒体当中,电视媒体时间的固定性以及时效性相对较差,传播速度较慢,而网络直播大家可以畅所欲言,分享不同地域发生的不同的事情,传播速度和新闻扩散的程度较高。

⑸电视媒体所传播的内容相对于网络直播来说,内容相对固定。

⑹在盈利性和消费手段当中,电视媒体也因为消费盈利手段比较单一,在近些年的普及度和热度上渐渐失去了自身的领先地位。

在媒介融合的市场前景下,电视媒体之间的竞争也日益剧烈。既有网络直播和移动设备的外部冲击,也有手机电视、数字电视的内部对峙。内容创新、内容优化、内容转型是电视媒体在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下需要探索和解决的主要问题。

3.电视媒体如何应对网络直网络直播带来的冲击和挑战 3.1增加新鲜内容生产 在新媒体的冲击之下,面对观众日益多元化的需求,对于现在的传统电视媒体来讲既是挑战,又是机遇。电视媒体作为目前最为普及的大众传播形态的视听传媒,由专业的团体运用声话符号去播报新闻、传递其中想要表达的情感,弘扬社会主旋律。在表达上更贴近于专业化,这也是电视传媒并不“平易近人”的地方。而网络直播的普及性和即时性,带给了生活在五湖四海的人们情感上的陪伴感,通过虚拟的礼物打赏,拉近了与屏幕前两个人的距离,获得了现实生活当中可能得不到的一些话语权。以取得在现实生活中某些得不到的代偿性满足感。屏幕前的受众可能对于直播内容本身并不具备较高的鉴赏能力,但是对于直播对象的认同感和共鸣性要求更多,在观众得到了足够的共同感。互动感、参与感之后,网络直播才能在这种短时间吸引到了大批网民,得到了广大网民的青睐。

只要电视媒体能够抓住受众的需求,使得自身的节目能更贴近于大众,让每一个受众都能参与进来。例如近段时间比较火的《超级演说家》 浙江卫视2016年推出的一档节目,这是一档脱口秀节目。不同于其他的脱口秀节目,它给了普通受众参与到节目本身当中去的权利。在这档节目当中,绝大部分的选手可能来自于不同的工作,他们当中有警察、有学生、有的还从事于科学研究,甚至还有演员。他们来到舞台的目的都是来讲述自己的成长经历,或者对于某件事情的看法,他们语言质朴,有时也会像普通人一样出现叙述性错误,但是他们的演说都能从情感山打动观众,获得观众的认同。很多演讲者会用他们自己独特的视角去剖析一些事情的本质,让我们去思考和领悟。有些选手的演说言辞犀利,有些温柔深情,他们的演说打动了现实生活当中性格不同的人们。

成功的节目离不开节目形式的创新。在《超级演说家》当中,该档节目将参赛选手的现场演说作为节目的核心内容,结合四位导师的点评和选择,其中包含了目前主流的选秀节目所具备的晋级竞赛的结构。又不失自己平民话语权的特色。将最近主流的选秀节目优点融汇起来,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新锐语言竞技真人秀,给人以真实感和贴切感。让人在观看时会感到这并不是一档竞技类节目,而是一群人在谈论生活当中发生的故事,拉近了观众和节目本身的距离。

把握住受众对于对于电视媒体和网络直播差异化的需求,在电视节目当中加入网络直播的贴近群众的优势,并发挥自身电视媒体专业化的优势,将专业化和满足受众情感有机结合。可以在节目初期引入网络直播元素,通过自身传媒的权威性,加强自身传播势能,给受众不同的体验感。

3.2利用电视品牌优势 在传播媒体泛滥的今天,传媒方式的竞争也是品牌之间的竞争。萨默·雷石东曾提出:“如果把内容比作国王,那么品牌就是王中之王。品牌才是决定传媒企业最终是否能在全球市场取胜的关键。”只有加强品牌意识,建立品牌型的电视媒体才是电视媒体的成功之道。

萨默雷石东《赢得激情》2013.5.27注1 给受众提供信息,引导舆论是传播媒体最核心的功能。电视媒体作为现在最为主流的传播媒体,更应当加强新闻舆论导向的正确性。不能为了自身收视率,而降低自身节目的质量,要树立品牌,加强节目质量。这就要求优秀的电视媒体人树立自身品牌意识,打造品牌节目、品牌媒体,具体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⑴ 人员调度和人才利用 以电视新闻节目为例,电视媒体人应当做到能完整展示事情发展,并深度挖掘事情本身,还原事件原貌,跟好事件的发展状况和后续进程,特别在一些社会关注度较大的事件、突发事件和灾难事件上,更需要这种高素质的人才。例如在墨西哥9月8日发生了8.2级左右的地震,远在他国的央视记者、凤凰资讯的记者们,在地震发生地点的最前线播报着地震的资讯,利用摄像机、手机等不同媒介记录现场发生的紧急情况,他们不惧危险、即时传播,做到了新闻事件的现场化报道。

对于一个优秀的电视媒体人,只会“播”还远远不够,还要能“编”会“导”,例如湖南卫视的《天天向上》这档节目。在主持人的选择上,就选择了专业主持人和知名艺人的结合型主持。主持人不仅需要主持节目,还要懂得即兴表演,和现场嘉宾进行互动。根据节目主题和节目需要,每个主持人的主持风格都形态多变。四位主持人配合默契,谈吐诙谐幽默,在处理一些突发事件上也显得游刃有余。

⑵结合实事热点,革新观念。

电视媒体在节目的编排上,应当与前沿热点文化相结合,并加以创新,提升自身与观众之间的贴近性,保证节目的新鲜性和参与性,通过观众互动的模式来加强观众对于节目情感的寄托。不论是严肃的新闻性节目,还是轻松娱乐的艺术类节目,都应当按照节目固有的的类型和观众审美需求来编排节目,以品牌节目为核心,进一步打造属于自身的品牌频道和品牌媒体,把品牌意识深深地嵌入到电视媒体发展的道路上。

3.3电视媒体的跨平台互动 信息数字化时代,多种媒体正在走向融合一体化发展的形式。由于激烈的市场竞争,许多家电视媒体也开始了跨平台合作,与新媒体行业融合发展。电视媒体作为传媒时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专业的优秀节目制作而受人追捧,即时、高效的、多元化的网络媒体作为电视媒体的传播和互动媒介,其大量的用户群体,是目前电视媒体所急需的。

在网络直播平台对新闻节目进行现场的同步的直播报道,通过网络媒体,与互联网及终端用户不断互动,能够有效提升电视媒体节目的品牌形象。拥有巨大用户的视频网站可以发挥网络传播的特点,将那些不能守在电视前观看节目的受众拉回,进行二次甚至是多次的转播,极大增强观众的关注度和忠诚度。在我国,已经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例如近年来大火的《中国好声音》,它的热度笼络了大量的受众,但是由于节目播放时间的问题,如果通过电视媒体我们就只能在深夜观看,但是浙江卫视与搜狐、优酷、爱奇艺等多家知名网站开展合作,并在官方微博等社交媒体进行跨媒介立体式的传播。正是这种跨媒介跨平台式的互动转播,让受众们可以无时无刻的去关注节目本身,而不用担心时间的问题。再加上节目本身借鉴他国成功的经验并在借鉴的基础上进行了中国元素的添加,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调动了观众的积极性,所以《中国好声音》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正是由于节目借助了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巨大的用户流量,因此在创造了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达到了节目大范围的推广与传播。

传播媒介的不同方式都具备了不同的属性,只要在多媒体融合下共同传播,增强自身节目内容,才能增强节目的影响力,实现广泛的传播效应。

3.4合作共赢,分享新兴市场红利 网络直播平台因为直播内容的良莠不齐,以及其低门槛的参与方式,已经引起了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2016年以来,对于网络直播的监管措施纷纷出台,有些正规的网络直播平台已经开始了持证上岗。但是有限的政府监管力度,在网络海量生产内容面前依然显得很乏力,而电视媒体由于熟悉国家文化宣传政策精神,拥有成熟的优秀内容生产和严格的质量把关经验,因此可以考虑由电视媒体来入股网络直播平台、由电视媒体来监管平台的运作,这样对于网络直播行业的乱象丛生,可以起到一定的带头和把关作用,还可以通过自身完整的结构体系为网络直播平台注入更多的软硬件协同开发的发展性资源。

以湖南卫视为例,湖南卫视的核心理念就是快乐中国,传递的品牌目标就是“最具活力的中国电视娱乐品牌”,且湖南卫视的观众群体偏年轻化,和现在网络直播的受众群体的年龄段相符。而湖南卫视也是第一家选择与网络直播合作挂钩的电视媒体。面对传媒媒介融合的浪潮,湖南卫视先行一步,积极转型,打造了全新的市场平台,包含生产、传播、销售、用户服务等全方位产业链,实现了电视发展和网络媒体的融合改造,以领先的姿态走在媒体融合的道路之上。

4.结束语 网络直播是信息化时代的标志, 建立在电视媒体直播基础上, 并对传统电视媒体造成巨大冲击, 分散了观众的注意力, 但与此同时, 也为传统电视媒体提供了辅助与补充。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电视媒体应当选择从自身出发,合理利用当前多媒体聚合的传媒生态环境,坚持发展自身的品牌战略,以发展优秀的节目内容为核心,注重全能型优秀人才的挖掘和培养,提高自身主持素质,以高品质的内容为后盾,用内容去拓宽渠道,加强自身与网络媒体平台的联合。网络直播应保证直播内容的规范与健康, 两者之间互相协调。电视媒体应以积极、开放的心态去面对网络直播平台带来的挑战,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注入自己强劲的青春动力和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 续蔚一.网络直播平台受众的心理特征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6.7.18;

[2] 赵梦媛.网络直播在我国的传播现状及其特征分析[J].西部学刊.2016.08.29;

[3] 朱妍.传播学视角下网络直播的传播要素分析[J].新媒体研究.2017.3.3;

[4] 牛艺霏.浅析网络直播的特点与发展现状——以“网红”直播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7.2.1;

[5] 陈端.电视媒体如何应对网络直播挑战[J].南方电视学刊.2016.04;

[6] 付大志.网络直播与电视媒体的融合初探[J].西部广播电视.2017.10;

[7]曾一昕,何帆.我国网络直播行业的特点分析与规范治理[J].图书馆学研究.2017.06;

[8]李黎丹.网络直播可持续发展路径探析[J].南方电视学刊.2016.04;

[9]阴法锐.关于中国网络直播热现象的探究[D].山东大学.2017.05;

[10]王江山.透视中国网络直播当前的问题与发展趋势[J].新闻研究导刊.2016.7.13;

[11]刘大海.关于加强网络直播监管的建议[J].现代交际.2017.7.18;

[12]王松.我国网络直播平台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03.15;

[13]杨胜忠,陈勤.网络直播行业政策走向[J].声屏世界.2016.12.16;

[14]王可宁,袁家韵.网络直播违法犯罪问题研究[J].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17.17.02;

[15]马铨.网络直播的创新[J].视听界.2016.06.40;

第二篇:应对挑战

应对挑战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呼唤教师教育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新型教师,而教师教育面临从满足数量需求向质量提高的重大转变,教师要树立专业角色意识,做好角色转换。

一、教师要从“一次受教育”向“终身学习”转变当前,许多教师都忽视自身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学习是学生的事情,当老师的做好自己份内的事就行了,常常把自己置身于学习之外,以为一次受教育就可以受益终身,以至于有的教师从教数年仍在“吃老本”,坚守着过时的教育观念、死板的教学方法、僵化的管理方式,这些都严重地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始终都是持续的学习者,这种学习就是“专业发展”②。由此可知,专业化发展要求教师走出“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的旧时代,而是进入“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长流水”的新时代。只有教师率先成为终身学习的模范,才有利于学习型班集体的形成。

二、学会学习,增加专业知识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可见,学会学习是未来社会生存的必要条件。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应该做一个终身学习的实践者,首先,教师应经常参加继续教育和在职进修;其次,教师应制订自我学习计划,包括短期和长期的计划;最后,教师应该多读书,多读教育专著,结合班级工作实践写读书笔记、教育感想等,做到“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同时,教师的专业知识,不仅要有深度,而且要有广度,深入学习教育理论规律,广泛涉猎社会自然百科知识。正如班华教授所说,终身学习、持续发展是教师的权利,也是义务,是责任;是教师自我提升、自我实现所必需的。③总之,学会学习,增加专业知识是实现教师专业化的前提。

三、学会研究,提高专业技能“研究态度与能力是一个人创造力的集中显现,是一个人主体性的能动体现,是人发展的基本手段。”因此,学会研究,提高专业技能是实现教师专业化的基础。首先,从研究的内容上,教师要研究教学课程,研究教学策略,更要研究学生,包括他们的兴趣、心理、个性等。其次,从研究的方式上,一是反思,教师应不断分析自己教师工作的有效性,不断反思当前教育实践,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以提高专业技能;二是积极参加教育科学研究,教师应善于把工作理论与日常实践结合起来,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发展自己的理论知识。

四、学会合作,提升专业道德水平优秀的教师应该是一个教育合作者,教师是连接各种教育因素的纽带和桥梁,更应善于和学生、同事、家长沟通与协作。专业化要求教师从“领导者”转变为“服务者”,而学会合作,提升专业道德水平是实现专业化的重要保障。首先,教师要与学生合作。与学生建立起朋友般的师生关系,用心去倾听学生的心声,做到权为生所用,情为生所系,利为生所谋;其次,教师要与同事合作。同事间在工作中的互相帮助和配合是教师取得进步的动力;最后,教师要与家长合作。教师可以通过做家访、开家长会等方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交流,以增进彼此的理解,达到一致的教育目的。

五、学会创新,发展专业自主教师工作之所以具有无法替代的专业意义,全赖于教师的专业自主。专业化发展要求个体发挥自主性,教师的自主发展是发展教师的个性和特长,使个体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这要求教师要善于突破常规,有所创新。在思想上,不能满足于知识的积累,要善于“知新”,树立创新意识;在教学中,善于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建新型课堂;在班级工作中,不盲从,依据自己班级现状,自主实施有针对性的改革,构建个性化班集体。创新是发展的生长点,学会创新,发展专业自主是教师专业化持续发展的动力。

科学技术日益进步,知识不断更新,社会对每一种职业的专业化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应抓住机遇,不断全面提高自己,力争与时代共同进步,与学生共同成长,与专业共同发展,走出一条有自身特色的专业化发展道路。

学习了本课程之后,我准备这样做:

1、充分利用班会时间,结合国内外时事进行世界观教育。重大国内外大事,结合学生思想实际,采取十分钟演讲、小型辩论会、学习评论员文章、专题小报告等形式,进行世界观教育。充分利用团支部的活动时间,开展党团知识的学习:党章、党史、团章、团史、邓小平理论等,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党支部和团支部所组织的活动,在普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引导学生在理想和信念上向更高层次探求,为他们的人生目标指明方向。充分利用班会及休息时间组织学生学习英模事迹、伟人传记等,使学生在自己的心中形成一定的“坐标、天平”,随时都起着价值判断的作用,以确定自己的行为方向、态度和方式,初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团队精神教育(1)抓好每一次班会。提出班级的总体奋斗目标,以班训为指针,使同学们振奋精神,共同为班级的未来努力奋斗,形成“我以班级为荣,班级以我为骄傲”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开展《日常环保知识竞赛》,增强学生环保意识。(2)抓好入学的第一次运动会。宣传、表扬积极报项、上场的同学,最重要的是提倡这种“为班级争光,奋力拼博”的精神,这也是今后从事任何工作必备的精神。

3、心理品质教育(1)应试心理教育:结合实际情况,给学生讲解心理调整的重要性及如何进行心理调试,如:遇到挫折时要冷静分析,从主客观找原因,采取补救措施;使学生学会化压力为动力,体会“自古英雄多磨难”的内涵;教会学生掌握辨证的挫折观,经常保持自信和乐观的态度;向学生推荐《心

理与成才》、《伟人的历程》、《名人成功录》等书籍,交流读书心得等。同时针对平时成绩较好,考试成绩经常不理想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根据不同学科,邀请科任老师与其交流。(2)自信心教育:充分利用班会讲解自信心的建立与实现,并结合学生的事例现身说法,使学生明确:自信是成功的首要条件,但自信的基础是自己要有一定的实力,而实力要靠付出和努力。(3)意志品质教育:首先从小事做起,让学生从小事中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开学初要求每人制定学习计划,并要求在日常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坚持,只要坚持就是胜利,并在期中期末进行总结。

4、创新教育(1)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主动性,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参与校、班各项活动。如:学校的各项活动向班委会、团支部招标,班级的班会、活动向同学招标。(2)加强值日干部的职责,给值日干部一定的自主权。继续坚持每天一名值日干部制,以便给他们更多的时间、机会参与管理。(3)利用部分自修课时间介绍大学里高科技发展状况,增强同学们的科技意识和创新意识,使他们初步形成献身科学的志向,为将来科技发展作好准备。(4)正确引导创新教育的方向:有责任感的创新。使学生明确没有责任感的创新是毫无价值的,也就是强调德育教育是其他教育的前提。

5、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1)结合每月考试成绩,开好每次的家长会,针对学生的现状,与家长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对下一步工作做好安排,尽快形成家长、教师、学生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2)平时,把学生在校的各方面的表现反馈给家长,及时与家长沟通,使家长对孩子在校情况作到心中有数,请家长协助鼓励或帮助学生,作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同时,向家长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及时找到问题所在,对症下药。

第三篇:庭审直播,公诉人的挑战与应对

庭审直播,公诉人的挑战与应对

2014年3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在全国两会上指出,“2013年,最高人民法院建成中国法院庭审直播网,各级法院直播案件庭审4.5万次。最高人民法院通过多种媒体直播社会关注案件庭审情况,取得良好效果。”2013年对于我国司法公开的进程来说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一年。***案、王书金案、北京大兴摔童案、南京饿死女童案等一批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案件进行了庭审直播,撩开了我国司法的神秘面纱,在推进我国司法公开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从全国各地司法部门庭审直播情况看,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就明确要求,每个合议庭每年至少要选择一个社会影响较大的案件庭审进行微博直播,主动回应民众需求。据统计,目前全国31个省份中,至少有17个省份出现“微庭审”案例,包括北京、上海、海南、广东、陕西等地。上海庭审直播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目前,上海市检察机关参与庭审直播较为典型的做法即“检察官在线”。通过检察官作客网站接受访谈、网络庭审直播、听庭评议等形式,积极开展与民众的交流互动。2011年静安区检察院在上海检察系统率先开通“静安检察”官方微博,随后,上海市检察机关微博群在东方网东方微博开通,通过官方微博,为微直播提供了便利。在上海市检察机关2014年工作重点中,特别提出要加强执法办案行为和语言规范化建设,规范检察人员的言行举止,制定检察人员仪容规范,明确出庭、接待以及工作场所的着装、配饰等要求,制定检察人员的执法规范用语,对接待、讯(询)问、告知、答复等执法办案活动,提出文明用语的规范要求。这些重点内容也符合庭审直播对公诉人的基本要求。

“正义不仅要实现,而且要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随着庭审直播频度与力度的加大,作为刑事诉讼庭审中处于重要地位的国家公诉人,其在法庭上的一言一行都将被处于更大范围的监督之下。从当前司法实践来看,公诉人所具备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还远不能适应庭审直播这一形势的发展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职业素养与荣誉感有待增强

公诉人在等腰三角形的诉讼构造中处于重要一角,既代表国家行使指控犯罪的职责,又依法对庭审过程行使监督职责,这一特殊身份所具备的综合素养比之其他检察业务部门的检察官要高得多。具有职业荣誉感与神圣感是成为一名优秀公诉人最基本的素养,如果没有对这份职业的崇敬与追求,纵然你有雄辩的口才也不可能成为这一行业中的翘楚。当前,培养公诉人良好的职业荣誉感与神圣感显得有些薄弱,这将会直接影响整个公诉队伍的稳定与整体素能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一是信仰的缺失。仅把这份职业视作个人谋生的工具,或以工作压力大、收入福利少为由千方百计调离公诉岗位或检察机关;二是价值观的错位。办案与出庭以走过场为目标,没有对每起案件产生的原因与引出的思考作深入剖析与阐述;三是工作激情的懈怠。将每次与优秀律师庭上激烈交锋切磋视为提升庭审能力的意识不强。这些现象如不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并加以切实解决,将会影响到整个公诉队伍的稳定与整体素能的提高。

驾驭庭审的能力有待提高

当前,法院系统通过加大培训,许多法官掌控庭审和居中裁判的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另外从律师队伍来看,由于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原因,近年来律师队伍吸引了一大批年轻的优秀人才,其更加适应控辩式庭审,尤其在庭审直播中,这种优势更明显。

从共振原理看,达到庭审最佳的效果需要控辩审三方的极致发挥,任何一方的弱势都将会对庭审效果带来不利影响,对此,要更加重视公诉人出庭公诉的能力。当前,一些公诉人不能有效掌控或者驾驭庭审,以致于在办理一些多被告、多事实、多律师且有重大影响的案件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捉襟见肘,主要表现在:不熟悉公诉人在庭审中的相关权限与职责,以致于对许多违法现象不善监督、不敢监督;讯问(询问)和示证不能结合案件主要问题突出讯问(询问)与示证的针对性;辩论针对性不强,不能概括庭审各方争议焦点并作出有力回应;对庭审中的突发事件(比如证据突袭、翻供、旁听人员骚扰法庭等)应变处置的能力不强等。

辩论回应的能力有待提升

当前,公诉人在庭审中进行辩论和回应的能力还有欠缺,主要表现在:讯问(询问)不着边际,不能结合案件特点精心组织有效讯问,讯问(询问)的针对性不强,不善于运用组合讯问(询问),不知讯问(询问)与在案证据如何做到内在逻辑的有机联系;示证说明与概括性不强,回应不力,对每份或每组证据所要证明的内容没有精炼概括,对辩护人提出的质疑不能有效回应;辩论阶段的对抗性和针对性不强,习惯于照本宣科,不善于临场表达或脱稿辩论,对被告人当庭辩解与辩护观点不善于归纳,回应时答非所问;语言枯燥乏味,不善于运用生动语言以及能直击旁听人员心灵的语言进行对抗,更谈不上注意语言的艺术性。

出庭的礼仪形象有待改变

庭审直播对公诉人出庭的形象要求甚高,其庭审中表现出的气场和气质往往影响庭审效果,而这种气场与气质既有与生俱来的天赋,也有个人后天努力的结果,要知道一名优秀的公诉人在庭审中表现出摄人心魄的气场和气质,均来自于其庭审中的语言、肢体、激情等多种因素有机结合并产生共振的结果。虽然形式不是决定性的,但有时候形式的瑕疵往往会给公众留下质疑的余地,特别是在庭审直播方式下这种瑕疵会被无形放大。当前,公诉人在出庭礼仪及形象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服饰仪表不佳。出庭前公诉人往往不注意个人仪表形象,有的服饰过多,有时头发凌乱,有的领带或徽章佩戴歪斜,有些女干警耳环叮当,口红指甲十分显眼;二是庭审中手舞足蹈、雷言雷语,肢体语言过分夸张,影响整体形象;三是正襟危坐、目不斜视,与法庭气氛不相适应。这些问题都将给公诉人的庭审形象带来负面影响。

统一对公诉工作求变革新的思想认识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强调,不变是相对的,变是绝对的,改革就是求变,就是一种革命,需要大胆和谨慎、勇气和智慧并重,坚持变与不变相统一,不能因循守旧。这种哲学理念折射到公诉工作中,就是要遵循检察工作变化发展的基本规律,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找准检察工作改革的切入点。庭审直播是对传统庭审方式的一种突破,它已从传统的到庭旁听演变为电视直播、网络直播,受众面不断在扩大,面对这种变化,公诉人要应时应势而变,不断改进在镜头下出庭应诉的能力和水平,以求变和应变顺应法治社会带来的挑战和庭审方式的新变化。

加强公诉人职业素养与荣誉感的培养

代表国家行使指控犯罪的职责决定了公诉人岗位的职业荣誉感与神圣感,公诉人在公众心目中是一个光荣而神圣的职业,是受人尊敬的,任何一名称职的公诉人都应当把这份职业视为生命,热爱这份职业并维护这一职业形象,在这一岗位上充分体现出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纪律与作风。而当前公诉人出庭应诉能力上的欠缺一定程度上还要归咎于公诉人自身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不够内化和巩固。对此,良好的政治理论水平和高度的正义感是公诉人必备的政治素质,同样也是选拔公诉人的首要前提,不具有这一特质,即便有满腹才能同样不适合做公诉人。责任催生良知,责任推动敬业,有了责任心,就会有忠诚;有了责任心,就会牢记公正;有了责任心,就会保持清廉。

提升公诉人的出庭能力和技巧

一是注重庭审语言的说理性。庭审直播面对的是普通大众,公诉人要准确把握“情、理、法”的界限,并注重“情”与“理”的阐释,在语言上要善于将案情化繁为简,用群众听得懂、能理解的语言。在一些具有典型警示教育意义的案件中,要善于用朴素但又能直击人心的语言阐述案件和进行法制宣传。二是注重知识结构的丰富性。庭审活动中,控辩双方争辩的焦点往往不限于法律问题,很多疑难复杂问题会涉及天文地理,人文社科等诸多方面的知识。它要求公诉人不仅要精通法律,还要有强烈的求知欲,有锲而不舍、学而不倦的精神,自觉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只有具备这些知识,才能保证公诉人在庭审活动中以快速敏捷的反应、陈辞雄辩的口才、庄重文雅的气质、沉着稳健的风度、缜密细致的思维揭露犯罪、证实犯罪,促使被告人认罪服法。三是注重庭审效果的艺术性。一场庭审效果较好的公诉庭,会使我们感受到庭审效果的艺术性,公诉人用自己的人文素养、表达能力和知识结构来控制整个法庭气氛,吸引法庭中所有人的注意力,使整个法庭上的人都关注其下面将要表达的观点,这种对法庭的掌控已不仅仅是一种技巧,而可以称之为艺术的感染力。

把好公诉人选拔和培养的“三关”

一是把好公诉人选拔的招录关。公诉人特质的具备和发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这需要检察机关善于从检察机关内外发现具备公诉人特质的人才,并吸引该类人才进入公诉队伍,通过有计划的培养和训练,使其成为一名优秀的公诉人。我们认为,检察机关可以与大专院校构建检校合作,培养“储备公诉人”机制,在大专院校的法律院系、学生会、辩论队等机构和组织中发现具备公诉人特质的学生,由学校推荐,并经过检察机关考察,将该类学生作为“储备公诉人”,组织学生来检察机关实习锻炼,检察机关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鼓励学生报考检察机关,对于报考者,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二是把好公诉人选拔的培养关。除了加强系统内部的培养外,我们认为可以构建大陆与香港、澳门、台湾地区检察机关的交流培养机制,每年委派优秀公诉人至港澳台地区的检控机关进行交流和学习,由该地区检控机关进行集中培训、重点培养、传授出庭应诉经验和技巧,特别是在镜头下庭审应诉的能力,处理涉港澳台案件的知识,公诉人出庭的礼仪仪表知识等等,进一步拓展视野,提升公诉人的综合能力;三是把好公诉人选拔的晋升关。对于公诉人的考核和评价不能与对公诉部门的考核评价画等号,即将某些部门考核指标用来考核公诉人。

庭审直播作为庭审的一种新方式,对检察机关的公诉工作和公诉人的出庭应诉能力将产生日益严峻的考验和挑战,对此,我们应作前瞻性思考与应对。近年来,上海检察机关的公诉工作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面对庭审方式的变革,上海公诉人应以求变应变的心态、大胆谨慎的思路、开放包容的胸襟,充分展现上海检察机关的整体形象,促进公诉工作更全面、深入、可持续发展。

编辑:薛华 icexue0321@163.com

第四篇:电视媒体策划

第一章 电视媒体策划概述 第一节 策划的定义

一、策划的定义

•策划:借助一定的信息素材,为达到特定的目的、目标而进行设计、筹划,为具体的可操作性行为提供创意、思路、方法与对策。

•电视策划:对于电视的某一种行为,借助特定电视媒体信息、素材,为实现电视行为的某种目的、目标而提供的创意、思路、方法与对策。

•电视策划的意义:为电视提供了新观念,给实践以指导;避免大的决策失误和资源浪费,提供了成功的保障。

第二节 电视策划人的从业素质

电视策划人:作为策划的行为主体,从大的方面讲,可以是一个媒体、频道、节目总体设计人员,他们能使所在单位或部门获得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综合能力:懂社会、懂环境、懂节目、懂受众、懂制作、懂市场、懂沟通、懂传播及其技巧。

一、相当的政治思想觉悟与政策把握能力

二、由丰富的社会经验带来的决策能力

三、勇于创新、善于发现、细致严谨

四、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和美学修养

五、懂专业

1、懂电视

2、懂策划方式与技巧 第三节 策划人的人际环境

一、策划与领导

二、策划人员与创作人员

三、策划人与受众

四、策划人与投资者 第二章 电视媒体策划的原则 第一节 策划原则的确立依据

一、策划要针对受众

媒介所提供的是一种产品或服务,它所从事的是以满足受众需求为目的的活动。

1、确立受众地位

电视策划在保证舆论导向正确的前提下,要从以“媒体为中心”向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需求方向转变,即要从以生产为核心向以消费为核心转变,将受众的需求,特别是潜在的需求作为“传播什么、如何传播”的起点。

2、锁定目标受众 电视节目受众的细分化

3、争取黄金时段 在一天之内广播、电视收听收视率最高的时间段。

4、引导受众

二、策划要针对市场

1、市场定位

市场定位:即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通过调查分析和策划活动提炼、凸现品牌形象,并力求最终将此形象根植于顾客心中,在市场上为产品赢得一席之地。

2、品牌的打造与延伸

品牌节目:是指那些具有稳定的收视群体并能吸引稳定的广告投放、占据一个能够维持节目生产良性发展的市场份额的节目。

品牌延伸:是指品牌拥有者利用原有品牌的市场知名度,开发同名或类似名的系列产品的行销策略。

三、策划要针对电视传播的特性

1、电视的视听综合性

2、传播信息的适时性

3、传播对象的大众性

4、传播过程的直线性

5、收视状态的随意性 第二节 策划的原则

一、创新性

1、树立实事求是的创新观念

2、创新的基本途径技术、理念和内容。

二、专业化

三、整体性

四、重大性

五、娱乐化

六、可行性

1、政策分析

2、经济分析

3、竞争对手分析

4、操作能力分析 第三章 电视栏目的策划 策划与电视节目

电视策划的产品:电视节目 电视策划的目标:电视节目

电视节目的传播特点:直观的 直接的 直播的 直白的 连续的 群体的 公众的 私人的 策划与电视栏目

栏目化:就是以星期为单位,把电视台的时间按计划分割给各个节目,而这些节目就按这即定的播出时间和长度,有规律的播出。

节目的编排上:栏目化大大减轻了编排工作的劳动强度

节目的创制上 :栏目化使节目部门的工作有章可循 栏目化方便了观众的收视 第一节 栏目化及制片人制片人制 栏目有两层意义:

第一层:是电视节目被分门别类、定时定点地制作和播出,其从策划到制作都由制片人负责,与“制片人制”紧密结合;

第二层:所有定时定点播出的节目都叫栏目。

一、栏目化的意义

1、有利于观众收看

2、有利于管理

3、催生了新的运作机制

4、使主持人的作用凸显

二、栏目化带来的问题

使节目的创制人员变得不爱创新,使得电视台的应变能力降低。

三、栏目制片人

管理模式:制片人和监制两级管理

1、制片人的素质

◇能够准确把握电视市场行情,掌控栏目发展方向

◇精通节目创作规律,掌握电视节目制作各环节的基本知识

◇懂得如何组织、调动全体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具有高超的识才能力和用才艺术 ◇具有突出的执行政策的能力和丰富的相关法规知识 ◇懂得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是电视营销方面的专家 ◇服从台与频道的整体利益

2、合理运用制片人制

第二节 电视栏目的设计

一、栏目的特色

栏目特色:栏目各构成要素区别于其他栏目的表达方式。

1、符合频道特色

2、根据市场环境设计特色

3、界定目标受众群

4、与主持人特色的融合

二、栏目的编排

1、内容要有“实”

2、形式与内容相吻合(1)栏目的结构形式

通栏型:指一期栏目讲述一个内容,即使中间有主持人串联,其上下文也有逻辑关系,杂志型:指一期栏目由若干个板块构成,板块之间各自独立成篇,可以没有逻辑关系,(2)栏目的表达形式(3)栏目的播出形式 3.与播出时段相对应 第三节 策划主持人

一、主持人与栏目的关系

二、主持人的分类

1、非主持人类节目

指可以没有主持人的节目或主持人并不起决定性作用的节目。

2、主持人类节目

指主持人在当中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节目在策划中充分考虑主持人的能力与个性,甚至为个性极强的主持人量身定做内容形式的节目。(1)新闻政教类

指以主持新闻类节目为主的主持人,内容包括政治、社教、经济、法制、军事等题材严肃、形式相对严谨的节目,主持人以相对严肃的面孔出现。(2)生活服务类

以服务类为主的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节目的主持人,如一般性的生活、服务、经济、社会活动或群众性娱乐活动节目的主持人,还包括一些日常体育转播节目的主持人。(3)娱乐类

主要是指包含文艺节目在内的、形式活泼、题材浪漫的节目的主持人,如综艺晚会、文艺栏目或艺术性较强的专题片、少儿节目等等节目的主持人,他们在主持节目的过程中修饰性或扮演性较强。

三、策划对主持人的把握

1、具有正确把握问题的能力

2、具有一定的现场组织、调度能力

3、具有外向而热情的性格,勇于表达,善于表达

4、具有充分的“合作意识”

5、与节目相符合的个性和知识结构

6、演播条件

四、主持人形象塑造

1、栏目内的形象:表情、语言、体态、化妆与服饰

2、栏目外的形象:观众认同 →保持形象、行为的连续性 →以塑造和强化栏目品牌 第四章 电视新闻类节目的策划 第一节 信息类新闻节目

信息类新闻节目:指的是迅速、广泛、简要地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新闻事件的节目形式,其内容以消息为主,辅以连续报道、新闻点评等节目样式。多样化的特征:

地域:国内要闻、地方新闻、国际新闻等; 性质:政治新闻、社会新闻、文体新闻等。

形式:简讯、述评、现场报道、滚动字幕新闻等。

一、选题:重要性 新奇性 贴近性 公正性 时效性 栏目选题的策划和单个新闻的区别: 栏目:突出的是节目整体的传播效果。单个新闻:体现自身的独特性。

二、小记者大编辑

1、客观、公正的角度与观点

2、编排 将所有本不相干的信息进行有机串联,使之最终成为一个节目整体。(1)体现重要性(2)体现节奏

三、节目风格

1、新闻报道的形式

2、播出时段

3、播报者

第二节 评论类新闻节目

评论类新闻节目:就新闻事实发表评论、见解的节目类型,它的主要任务不仅仅是报道某个事实,还包括通过对具体事实的分析提示,阐明对事实的见解、态度,借以影响、引导舆论。

一、选题

◇弘扬提倡的:主要是对先进人物、先进事迹的宣传,重在正面表述; ◇解疑答惑的:对一些新鲜事物或国家新的政策法规的阐述; ◇批评监督的:针对一些社会丑陋现象的批评和监督;

◇社会警示性的:对社会和自然环境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

二、节目形式

单个主持人结合采访播报的电视评论显得形式灵活、短小精悍,具有较强的倾向性;由主持人和专家进行的新闻访谈则有较强的客观性和权威性;多人座谈这种形式突出的是广泛的参与性,每个参与者都是不同观点、阶层、利益、角度的代表,很有贴近性。

三、评论员

1、节目主持人

兼播报员和评论员的双重职责。除了要求其具备一定的主持功底,更要求其具有解读新闻事件的专业眼光。

2、各领域的专家学者 国外:专职评论员

国内: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力的专家学者。

四、思辨色彩

1、用事实说话,图文并茂

2、述评结合,分析全面 第三节 深度报道类新闻节目

深度报道类新闻节目是对重大事件、社会问题或现象进行包括背景介绍、分析解释、归纳预测的报道与评论。

一、选题

选题遵循的原则:

1、热点

2、难点、疑点

3、故事性

二、调查方式

挖掘深度的方向不是唯一的,但无论节目制作者选择了什么样的方向来寻求节目所要达到的目标深度,都必须首先寻求支撑这个深度的事实与证据。所谓深度就是对事实的占有,作为记者,你获得事实越多,你离深度越近。

三、表现手法

节目组成元素:记者的采访、现场取证、主持人演播室的评论、专家点评、现实场景的记录等。结构:逻辑清晰 多线索的结构方式 悬念的设置

第四节 杂志类新闻节目

杂志类新闻节目指借助杂志的编辑方式组合起的新闻节目:消息、访谈、深度报道等不同体裁、不同形式的新闻,通过一定的方式融合在节目中,各板块或段落各具特色但又和谐一致。

一、内容的策划

“电视民生新闻”

理论界对目前在各地方电视台争相做出的以民众生活为主体的新型电视新闻节目的概括,是指以广义社会新闻为自身定位,从群众日常生活中采制而来内容上关注普通老百姓生存状态与心灵空间的节目类型。

二、报道形式的策划 表现形式的多元化

处理好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重视主持人的内涵与评述能力,塑造其权威、可信的形象。第五节 社教类新闻节目

一、社教类节目概述

社教类节目是以社会教育为宗旨的各类节目的总称,它承担了国家政策法规、道德规范、科学技术、先进文化等方面的传播职能。

社教类节目的类别(内容属性):社会政治类、经济类、文化类、科技类。

二、社教类节目策划要点

1、润物细无声

吸引受众的首要因素:

知识的新颖或实用,内容相对严肃、权威。

2、针对性

3、可看性

(1)内容的深入浅出(2)节目形态的多元化

4、权威性

媒体本身在观众中的可信度。

节目权威性的树立在很大程度上由节目自身的内容所决定。第五章 文体娱乐类节目的策划 第一节 游戏类节目的策划

一、游戏类节目概述

游戏类节目指以游戏作为节目主体,可以结合其他如文艺节目、体育、各类知识等内容,通过屏幕内外多种互动手段实现广泛参与的娱乐类电视节目。

益智游戏节目 综艺游戏节目 竞技游戏节目

二、游戏类节目策划要点

1、竞赛与悬念

2、常变常新 两种途径:

创造出新的节目;

在一档节目中不断引进新元素,淘汰旧元素。

3、参与 :互动

4、主持人

优秀的游戏类节目主持人:

反应要快;有一定的生活阅历;极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有个性。

5、奖励 :实物形式、非实物形式

6、视听愉悦

7、选手 第二节 电视赛季节目的策划 赛季:非一次性同类项目的比赛 赛季节目的策划

一、竞赛本身的策划

1、确定竞赛内容与规模

2、制定规则

二、电视赛季节目的可视性策划(如何让竞赛在电视中顺畅地展现,即把竞赛转化为节目。)

1、项目与规则 项目 可看性

规则 制定不宜太复杂

2、评委与选手

评委是竞赛标尺的落实者 选手是竞赛最核心的要素

3、主持人

4、观众与节目的互动

5、节目营销

第三节 真人秀节目的策划

一、真人秀节目概述

真人秀节目也被称作“真实电视”,它是用纪实的手法表现节目参与者在特定条件下的状态,以满足观众的娱乐需求。真人秀节目是一种记录以普通人为主体的参与者在游戏规则制约下,在人为设定的场景和一个较长的周期内,完成某一目标或展现生活状态的真实过程的电视娱乐节目,往往最终获胜的选手会获得极高的奖励。真人秀节目的规则

→ 可看性服务

→ 真实性和实用性(不顾及)

→ 游戏娱乐性

◆引导和表现参与者最真实的状态和人性特征。

二、真人秀节目策划要点

真人秀节目最根本的特征:在于虚拟规则中人性的真实展现。真人秀节目在策划时应考虑以下一些因素:

1、国情

◆电视内容上有差异。

◆艺术传统上,中学求善,西学求真。

我国真人秀节目的特点:内容设计尽管也有奖励,但更多以体验为主。我国真人秀节目的定位:当个体体验扩大为群体体验时,节目就可以通过对参与者心理状况的深入挖掘和表现,形成与受众广泛的互动。

2、规则

◆制定具有“双刃剑”效应的规则

◆把奖励看作娱乐的源泉,就能解决一些受众或管理者对奖励额度的顾忌。

◆规则还一定要能制造悬念:不确定性真人秀的悬念可以有阶段性悬念和终极悬念。◆最终结果应该是规则的必然性与发展的偶然性共同催生的结果。◆节目在选手的选拔上比其他节目更加注重设计。

3、设计的纪录 “等来的真实”

◆细节的策划和捕捉

4、互动

5、场景

6、以“人”为本

从策划角度看,善与恶的交锋是人性的最佳看点。

◆人与环境的冲突不仅指选手与自然环境的冲突,也指他们在进行社会活动时相互发生的冲突。◆人与人的冲突是指节目参与者之间的冲突。

◆人物自身观念的冲突大部分是缘于价值观难以找到平衡点。不仅要表现选手之所为,还要让观众知其所思。第四节 电视文艺专题节目的策划

一、电视文艺专题节目概述

电视文艺专题节目是一种以一定主题构架文艺内容或形式的形态。从内容方面分类: 电视文艺人物专题

电视音乐艺术节目(电视音乐艺术片、音乐电视等)电视舞蹈艺术节目

电视文学艺术节目(电视散文、电视小说、电视评书、电视诗等)、电视风情风光艺术节目 电视文化文献艺术节目

二、电视文艺专题节目策划要点

1、电视与多种艺术元素的兼容

业内外往往把无法定义的节目形态称为专题。电视艺术的整体特征:兼容性

一部电视文艺专题中,往往是音乐、舞蹈、戏剧、文学、绘画、摄影等艺术美的综合体现,并成为电视文艺专题节目的重要审美特征。传统艺术在电视文艺专题节目中的综合运用还能达到带给观众多重艺术享受的效果。

2、对“电视化”的把握

诸多传统艺术形态的电视化是有限的

◆所策划的艺术对象是否适合电视化的处理方式 ◆在创作中将不适合电视表达的部分进行重新构思 电视文艺专题节目策划的立足点: 如何用电视的思维构架文艺

如何更好地实现文艺的¡°电视化¡±

3、时空的拓展

时空的拓展不仅可以丰富节目的可看性,更可以明确或提升节目的意义。客观时空(写实场景)

主要是基于对现实生活情境的营造,指每一个局部、细节都要努力寻找生活依据,从而令观众产生真实感和亲切感,体现在创作中往往是实景拍摄。主观时空(超现实时空、写意场景)创作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各种电视艺术手段对现实生活场景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的,它可以充分表现创作者的艺术个性和创造力。电视文艺专题的画面形象策划: 追求可视性(画面好看)

一方面追求画面的形色美,即所谓“赏心悦目”;

一方面追求在美的基础上寻求视觉效果的“奇”,即有引人注目的内容。画面的许多奇特效果策划还往往在于拍摄时借助各种特殊手段。

对《我爱记歌词》节目策划分析

《我爱记歌词》是浙江卫视推出的一档歌唱类综艺节目,每周五晚间九点二十一分播出,由主持人朱丹和华少主持。

浙江卫视《我爱记歌词》,是全国首推门槛最低的互动音乐节目,这档节目由美国《合唱小蜜蜂》演变而来。节目分为“歌词大接龙”、“歌词大填空”、“今天谁领唱”、“冠军决定战”、“爱心大冲刺”等四个环节。以卡拉OK歌词记忆方式,选取各年代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进行比赛。它对参赛选手没有职业、年龄、性别的限制,激发唱歌爱好者的热情参与。每期节目都有不同的方式去挑选选手上台挑战,有接唱成功的,有表现热情的等等。

该节目的主持华少和朱丹是浙江卫视的一哥一姐,在节目没有明星评委的前提下,华少、朱丹妙语连珠,带动挑战者、领唱队伍与观众的互动,引导观众与台上的选手大合唱,营造现场欢快、轻松的气氛。

《我爱记歌词》用“领唱、歌曲、氛围、预告”这几方面进行包装,领唱是由节目激烈比赛而后选定的,领唱不仅有实力,也有一定的粉丝群,为节目的收视率提供了保证。节目挑选的歌曲都立足于社会各阶层、各年龄段耳熟能详的经典歌曲和时下的流行歌曲,力求让观众有更多的共鸣。

每期节目的挑战者都是主持人在台下的唱歌爱好者随机挑选“接唱成功者”上台比赛,从节目开始就点燃观众的激情,而挑战者与主持人、领唱队伍的火花也随即点燃。在节目中,现场的乐队演奏、歌曲伴舞等给观众造成视觉冲击,也为气氛的营造提供了辅助作用。

这个节目在节目预告方面存在悬念不足、不便宣传的劣势,所以节目通过精心剪辑,在节目内容、主持群、挑战者方面制造看点,通过悬念、挑战者的幕后花絮来制造悬念。节目由oppo ulike手机、韩伊化妆品、正大赞助,虽然赞助商少,但是节目在最后一个环节通过“选歌填词”的方式,让选手互选歌曲,记忆歌词去赢得公益金,通过累积公益金的方式把娱乐同慈善结合起来,以慈善来包装节目,这让节目在公众心目中有了慈善的印象,把节目包装得相当成功。电视新闻节目策划

第五篇:试论自媒体时代应对舆论安全挑战的策略

试论自媒体时代应对舆论安全挑战的策略

中共临西县委宣传部 卞新龙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发展迅猛,随之而来的网络舆论发展也十分迅速,截至2008年底,我国互联网普及率以22.6%的比例首次超过21.9%的全球平均水平。同时,我国网民数达到2.98亿,宽带网民数达到2.7亿,国家CN域名数达1357.2万,三项指标继续稳居世界排名第一。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最新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6 月30 日,中国的网民达到4.85 亿,互联网普及率超过36%。另外,相对于在线互联网的快速增长,中国无线互联网的增幅也相当惊人。CNNIC报告调查数据显示,随着运营商的重视和手机硬件成本的不断降低,仅2008年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较2007年翻了一番还多,达到1.17亿。手机上网已逐渐成为一种主流的网络接入方式,并悄然流行起来。

一、互联网的发展不可避免的把我们带入了自媒体时代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博客、论坛等的出现,传播进入了一个具有多重意义的“自媒体”时代。自媒体时代是指以个人传播为主的媒介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新闻传播者。这种媒介基础凭借其交互性、自主性的特征,使得新闻自由度显著提高,传媒生态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转变。自媒体又不限于个人微博、个人日志、个人主页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托管平台是美国的Facebook和Twitter,中国的Qzone和Weibo。自媒体是以数字科技为基点的新媒体,以自主化、私人化和平民化为特点,一般民众可以运用它收发新闻,加上自己的感受,与匿名在网络中的众人分享。因此,博客、播客、网络社区、论坛、BBS、E-mail等网络媒介形式,都属于自媒体。自媒体正在和传统媒体争夺受众和市场,且影响力还在不断扩大。互联网的发展深刻影响和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格局,它所具备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即时性、互动性、信息容量大等特点为网民表达观点、传播信息提供了一个方便而快捷的平台。网络传播的便捷性,特别是社交应用平台强大的互动功能加剧了信息传播的扩散与渗透,非理性的声音也应运而生,在很多时候推动了群体性事件的发展。制造谣言,混淆视听,进而产生传播加速度,使群体性事件恶性发展。尽管我国网民总数达到4.85 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6.2%,但网络的发声者身份构成具有复杂性,在同一事件中网民的立场与观点有差异,且很多时候不能判断未发声者的真实想法,所以网上民意是否真实、全面、客观,还需具体考量。同时,在群体性事件中理性的丧失很可能产生“网络暴力”,进而引发蝴蝶效应,群体性事件朝着规模更大、危害更加严重的方向发生变异,这点不容小觑。

近些年来,有不少网民关注度高的事件在互联网上发生、发展,并且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影响。仅2011年的“郭美美引爆慈善危机”、“ 四川会理县官员悬浮照”、“ 李阳的“疯狂家暴”等都在网络上引发广泛的传播和热议。对于一些敏感事件网络点击率居高不下、不断上升。

对于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我们应该理性的看待,网络是一个相对自由的平台,在互联网上的舆论方向,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了民意的导向,但是由于互联网门槛低、发表言论自由、网民结构较为复杂等,网络“民意”又带有一定的偏激性,往往出现“网络暴力”现象。网络暴力是借助网络的虚拟空间用语言文字对人进行讨伐与攻击。这些恶语相向的文字,往往是一定规模数量的网民们,因网络上发布的一些违背公共道德和传统价值观念以及触及人类道德底线的事件所发的言论。这些语言文字刻薄、恶毒甚至残忍,已经超出了对于这些事件正常的评论范围,不但对事件当事人进行人身攻击,恶意诋毁,更将这种讨伐从虚拟网络转移到现实社会中。这些评论与做法,不但严重地影响了事件当事人的精神状态,更破坏了当事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秩序,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有些网民对未经证实或已经证实的网络事件,在网上发表具有攻击性、煽动性和侮辱性的失实言论,造成当事人名誉损害;甚至在网上公开当事人现实生活中的个人隐私,侵犯其隐私权;对当事人及其亲友的正常生活进行行动和言论侵扰,致使其人身权利受损等等。网络暴力巨大的杀伤力,是来自于成千上万的参与口诛笔伐的网民。他们在数量规模上形成了一定的强势,而他们一致的立场与观点则因这种强势更显其权威。这种“权威”往往引导网民把对时间的看法引向歧途,对当事人和社会舆论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二、采取积极的措施对网络“自媒体”疏导和应对

胡锦涛总书记2007年1月23日下午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扩大宣传思想工作的阵地,有利于扩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辐射力和感染力,有利于增强我国的软实力。我们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切实把互联网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如何有效进行网络舆情疏导和应对?在长期的监测和研究工作的基础上,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提出了一些概念,如“新意见阶层”、“大众麦克风时代”、黄金四小时媒体、地方论坛是听取民意的最短路径、培养体制内“意见领袖”等。根据长期的研究和实践,加强互联网舆情引导最值得推广的有以下几点:

首先,尊重网络民意,采取积极的方式应对,不躲闪、不回避

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一些社会矛盾在全国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被局部激化,形成了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网络舆情事件,网民对重要的突发事件和社会事务积极踊跃地发表意见,形成了多轮大规模的网络舆论有些是真实的意见表达,有些则是带有一定的炒作意味。

当今社会已进入“人人是记者”时代。几亿的网民正在迅速成为新兴的舆论压力来源,对众多社会热点问题表达着关切与诉求。网民力量日渐强大,作为具有舆论能量的“新意见阶层”,正在形成一个具有现实影响力的“压力集团”。面对政府施政缺失和司法不公,一些网民能深明大义、结合自己的切身经历仗义执言,经常能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因此,尊重网络民意是信息时代的要求。从“捂盖子”向敢于面对转变。当前网络已经成为我国民意的最重要反映渠道,虽然网络民意与真实民意存在着差距,但只要善于甄别,就不难找到其中有价值的信息,尊重网络民意无疑是政府决策的一个有效的参考依据。在互联网时代,完全的信息封锁是很难实现的。采取封堵的措施往往适得其反,使一些时间反而越传越广,猜测越来越多,应克服传统封堵扼杀网络信息的心理,转变旧有的思维方式,以积极的姿态直面网络民意,这才是最为理性的选择。

第二、善待、规范网络媒体,创造良好的舆论监督环境

网络已经成为我国当今民意表达最汹涌的场所。要正视网络的力量,不能完全按照网络“民意”办事,但是也不要把网络媒体妖魔化,要用理性、科学的态度进行鉴别,择其善者而从之。从而实现政府和网民的良性互动,这既是政府“善治”的要求,也是网络时代的要求。

互联网是政府与网民互动的重要平台。传统媒体如电视、报纸等只能是单向传输,很难实现互动,互联网成为官民互动的最佳平台。对待网络媒体,关键在于善待、善用、善管。要充分掌握网络媒体的特质,不能单纯把自己的语言和信息不加区分地强加于这种新兴媒体,提高与网络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做到因势利导,促进公共空间内的有效沟通,建构不同社会阶层间理性宽容的对话机制。适度的网络言论自由和舆论监督是社会的“减压阀”。近年来一些网络群体性事件呈矛盾激化态势,有些地方甚至出现暴力犯罪。防止郁积的民怨走向暴力表达关键是让民意有个正常的表达渠道和权益救济渠道。互联网已成为反映民意的重要渠道,网络舆论本身可以扮演社会减压阀的作用。当前面临着一对矛盾:一方面社会大转型过程中所积累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网络时代的来临迫使这些社会问题大量急速地被公开。网络的自由言论中,相当一部分属于源于善意目的的政策建议;即使是批评意见,也完全可以起到社会减压阀的作用。地方政府应充分重视网络舆论所起的社会减压阀作用,放下身段,适度开放言论自由、打开舆论监督的空间,以网络舆论促良治。第三、完善信息公开,以积极的姿态应对网络媒体

2008年《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实施。胡锦涛和温家宝分别与网民在线交流,肯定了网络作为公众参政议政的渠道平台作用,体现了中央高层领导人对网络民主政治的期待。

1、重视政府信息公开,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网络化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前所未有。网络舆情事件发生后公众最急切了解全面信息和事情真相,要想控制谣言的产生和蔓延,那么事实真像的传播必须更加迅速,谣言止于智者、谣言止于公开。广东、云南等地设立的“网络发言人”制度,以更加积极开放的态度对待网络舆情,这无疑是政治文明的重要体现。

2、对于网络舆论要加强引导和监管。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舆论引导正确,利党利国利民;舆论引导错误,误党误国误民”。对网络舆论进行积极合理的引导与及时纠偏,不仅能提高政府的公信力,也是政府“善治”的重要表现。改变传统的“我讲你听”、单向灌输的工作方式,淡化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身份界限;灵活运用各种有效策略,努力掌握网络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加强新闻网站和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增强政府正面引导舆论能力;培养舆论引导专门人才,提高公众的信任度,提高政府网络舆论应对能力。

三、有效的利用传统媒体,应对自媒体的挑战

传统媒体仍然有着其固有的优势地位。首先是公信力强。中国社科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12城市互联网使用状况及影响调查报告》和《中国5小城市互联网使用状况及影响调查报告》显示,网民最信任的还是电视、广播和报纸,而信任程度最低的则是网络上的新闻。其次,传统媒体具有不可替代性优势。这种不可替代性优势,除了便捷直观、真实可信等固有优势之外,高水平的专业新闻编辑写作队伍,也是众多“草根”级“自媒体”短时间内无法企及的。传统媒体非常专业的新闻采编队伍和严格的新闻操作流程,在内容的采集、归类、分析上,都超越了个人表达为主的自媒体。面对众多新生竞争者,传统媒体的从业人员更需要提高职业道德和写作水平。在职业道德方面,要加强新闻记者的自身修养,提高新闻记者的素质内涵;要抓住新闻价值的五要素,报道客观真实的好新闻。同时,更专业和更深刻的写作,是传统媒体记者必须应对的挑战,传统媒体的深度报道和分析性报道,要在内容上比网络更深刻,而且更具前瞻性。在自媒体喧嚣的环境下,面对突发事件和重大事件,传统报业比一般的自媒体更具有准确性、真实性和权威性——传统报媒有着严格的内部审核机制,有众多“把关人”对新闻内容进行审核、为新闻后果担责。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在新媒体环境中,当发生重大新闻事件时,仍然只有付梓的稿件才会被多次作为权威消息转发,而且其背后报纸媒体的品牌可信度、权威度越高,转发率越大。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

随着媒体竞争的日趋激烈,真实客观性被少数新闻记者淡忘,他们为了吸引读者眼球、争夺受众数量,凭空捏造一些虚假新闻或夸大新闻的真实性。传统主流媒体尽管有报道失实的现象出现,但从整体上看,还是坚守了新闻真实性。而自媒体的匿名特性使其事实与谣言混杂,情绪渲泄与蜚短流长俱下,视辱骂、恐吓为战斗,把肉麻、血腥当有趣。其实,在信息爆炸时代,人们沉没在浩瀚的资讯海洋中,因而对真实信息的渴求更加迫切。有着严格的外部监管和自我约束的传统主流媒体,只有继承、发扬公信力和权威性的光荣传统,才能继续得到人们的信任。

做好深度报道,掌握信息主动权和解释权

在互联网时代,尤其是自媒体兴起后,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元化,很大程度上为明辨是非提供了可能。但它或许会绑架所谓的网络民意,来干扰真相的呈现。报纸、广播、电视通讯社等传统主流媒体是专门的新闻机构,专业新闻工作者是一种职业身份,可以帮助人们了解新闻事件背后传达的深层次意义——即对真实的信息进行分析和解释,这就需要传统主流媒体做好深度报道,对新闻事件的研究要直指本质、直达“心脏”。

利用自媒体等新渠道

网络自媒体对大众传播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首先,自媒体带来了传播方式的革新。自媒体作为一个“集制作者、销售者、消费者于一体”的系统,它填补了传统媒体难以企及的传播空间。其自身的传播特质直接决定了其强大的威慑力。从新闻源上来说,自媒体将新闻源由专业新闻从业人员和事实接触者,拓展到每一个接触并记录事实的受众。多人多视角对同一事件的采写,避免了单个专业记者在采写新闻时的个人偏好和价值趋向,有效地保障了客观、真实、全面地还原真相。从新闻写作上来说,各种自媒体形式以其主体的多元性实现了新闻写作内容、样式、风格的多样化、个性化。从新闻发布上来说,博客新闻以超越“把关人”的自由、自主的即时发布为特点,在这种新闻发布模式下,人人都可成为个性化的把关人。其次,自媒体带来传播技术的进步。作为网络自媒体信息传播方式的即时论坛、博客、播客等技术平台的开发与应用,使得大众媒介传播在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作了更加广泛的延伸。无论报纸、电视,还是广播的信息,通过各种自媒体技术平台,都可实现传播的速度更快、传播的途径更多、传播的范围更广、传播频率更高、传播的形式更加多样化。

下载浅析电视媒体如何应对网络直播挑战(五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电视媒体如何应对网络直播挑战(五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观看网络直播简报

    简 报 2015年5月13日依照市教育局的安排,喀什市第二十三中学的汉语,数学,生物(双语)等20名教师在我校的多媒体教室收看《自治区首届义务教育阶段双语教育说课展示活动》网络直播......

    应对“邻避”挑战

    应对“邻避”挑战中国投资2013年第11期 文/《中国投资》 杨海霞 7月4日,中核集团发布《中核集团龙湾工业园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公示》,就其将在江门鹤山市址山镇兴建的一座核......

    媒体应对应急预案

    媒体应对应急预案 一、编制目的: 加强新闻宣传和媒体应对工作,正确引导舆论,有效地维护公司形象。 二、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公司所有事件的新闻宣传和媒体应对工作。 三、工......

    领导干部如何应对媒体

    领导干部如何应对媒体甘肃省平凉市委党校管理教研室万明义 【摘要】提高领导干部应对媒体的能力,是加强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本文从应对媒体的基本原则、方法技......

    谈如何应对媒体

    基层领导干部急需提高舆情应对能力 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攻坚期和发展关键期,同时也是问题凸显期和矛盾多发期,多发的社会矛盾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舆论关注,从而引发各类媒体的争相......

    谈如何应对媒体

    浅谈基层领导干部如何应对自媒体时代和网络舆情 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攻坚期和发展关键期,同时也是问题凸显期和矛盾多发期,多发的社会矛盾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舆论关注,从而引发各......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应对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应对 摘 要:新媒体创生了一种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环境,作为一种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它向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出了新的挑战......

    电视媒体网络竞争大幕即将揭开五篇范文

    电视媒体竞争的战火终于延伸到了网络 谁能洞烛先机,抢先在这片蛮荒之地谋篇布局,谁就能笑道最后 电视媒体网络竞争大幕即将揭开 ------访安徽网络电视台负责人李豹在传统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