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着力建设节水型和谐灌区,保障灌区粮食安全
一、灌区概况
四川省都江堰黑龙滩灌区是以引蓄都江堰东风渠来水的大(二)型水库黑龙滩水库和中型水库李家沟水库为主要水源,以农业灌溉、城乡居民生活用水为主,兼顾工业和生态环境供水的大型灌区;
设计灌溉三市(眉山市、乐山市、资阳市)四县(市、区)(眉山市仁寿县、眉山市天府新区,乐山市井研县,资阳市简阳市)106.06万亩,2020年有效灌溉面积为91.13万亩,主要农作物为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红苕等;
供给仁寿县、东坡区、井研县300余万人生活用水。
黑龙滩水库是都江堰灌区的一个大(二)型囤蓄水库,以灌溉、城乡居民生活用水为主,兼顾防洪、城镇生产和生态供水、水产养殖、旅游、发电。水库总库容3.60亿m3,正常库容3.00亿m3,有效库容2.36亿m3;
集雨面积185.5平方公里,正常高水位水库面积23.6平方公里。
水库枢纽工程包括1座大坝(浆砌条石弧形重力坝)、14座副坝、1座输水隧洞、1座溢洪道。大坝于1970年10月1日动工,1972年1月竣工,坝高53米,坝顶宽6.6米,坝顶弧长271米。
灌区工程于1971年冬开始建设,1977年底干支渠基本建成,1985年基本完成灌区斗、农、毛渠工程配套。共有各级渠道1319条,长3693.22km;
其中总干渠2条,长121.4km;
分干渠5条,长203.9km;
支渠8条,长142.4km;
斗渠38条,长400.2km;
农渠284条,长1399.9km;
毛渠982条,长1425.00km。灌区配套建筑物14429处,主要建筑物2721座,长233.88km;
其中渡槽644座,长52.23km;
隧洞807座,长72.46km;
暗拱1144座,长93.98km;
倒虹管126座,长15.14km。
二、粮食安全与灌区水资源
(一)粮食安全是国家重大战略问题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粮食事关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
粮食安全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基础,关系人类永续发展和前途命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中国坚持立足国内保障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粮食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粮食流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粮食供给结构不断优化,粮食产业经济稳步发展,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更加有力,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越走越稳健、越走越宽广。
中国人口占世界的近1/5,粮食产量约占世界的1/4。中国依靠自身力量端牢自己的饭碗,实现了由“吃不饱”到“吃得饱”,并且“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这既是中国人民自己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也是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的重大贡献。政府主要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一是稳步提升粮食生产能力,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提升耕地质量,保护生态环境,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建设一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开发种类齐全、系列配套、性能可靠的节水灌溉技术和产品,大力普及管灌、喷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加大水肥一体化等农艺节水推广力度加快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高效节水改造,推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达标提质,实现农业生产水资源科学高效利用;
二是保护和调动粮食种植积极性,保障种粮农民收益,完善生产经营方式,巩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调动亿万农民粮食生产积极性;
三是创新完善粮食市场体系,积极构建多元市场主体格局,健全完善粮食交易体系,稳步提升粮食市场服务水平;
四是健全完善国家宏观调控,注重规划引领,深化粮食收储制度和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发挥粮食储备重要作用;
五是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加快推动粮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粮食精深加工转化,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
六是全面建立粮食科技创新体系,强化粮食生产科技支撑,推广应用农业科技,提升粮食储运科技水平。
(二)灌区粮食安全用水面临的挑战
灌区的气候、地理条件和社会条件决定了水在保障粮食安全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业必须走灌溉农业的发展道路。这是几千年来实践的总结,是水利与农业、水与粮食关系的最好诠释。
灌区粮食用水安全面临以下主要挑战:
1、水资源短缺,时间分布不均,影响粮食生产。黑龙滩灌区是一个水资源短缺、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地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1000m3,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200m3,更是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且时间分配极不均衡,降水主要集中在4个月(6-9月),占全年降水的75%,汛期洪水成灾,冬干春旱。
2、城乡居民生活用水、生态和非农生产用水需求急剧增加,加重了粮食生产用水的短缺程度。随着灌区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灌区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生产与生活、生产与生态等诸多用水矛盾进一步加剧。近20多年间,灌区总用水量不断增加,新增的供水量基本用于非农生产和城乡居民生活、生态,农业灌溉用水总量持续减少,总量从上世纪末的2.0亿立方米,减少到近两年的1.2亿立方米,农业灌溉用水量在总用水量中的比重不断下降,从上世纪末的92%下降到2019年的44.38%[黑龙滩灌区2019年总用水量2.6388亿m3,其中农业用水量1.171亿m3(占总用水量的44.38%),工业及生活用水量1.0355亿m3(占总用水量的39.24%),河道外生态环境用水0.1533亿m3(占总用水量的5.81%),河道内生态环境补水0.2773亿m3(占总用水量的10.51%),其他取水(仁寿中学)0.0017亿m3(占总用水量的0.07%)]。城乡居民生活用水、生态和非农生产用水严重挤占农业灌溉用水,导致粮食灌溉用水量减少,加重了粮食生产用水的短缺程度。
3、灌区工程基础设施不完善,用水管理粗放,粮食生产用水效率不高。黑龙滩灌区修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属“三边”工程,加之受当时经济和技术条件的限制,工程标准低、配套不全,经过几十年的运行,大部分工程存在程老化严重、病险日渐等问题,虽经近年来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投入,有所改善,但粮食生产用水效率仍然很低。目前,全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559,四川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477,黑龙滩灌区仅为0.443,仍有节水潜力。
三、着力建设节水型和谐灌区,确保粮食安全
(一)按照人与自然、人水和谐的理念,对灌区水资源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在供用水中强调尊重自然规律,在防止、减少水旱灾害的同时,特别注意防止人对水资源的侵害。在做好水源的开发、利用和治理的同时,重视和加强对水资源的配置、节约和保护。通过制定水资源综合规划、防洪规划、农业节水规划、灌区改造规划等一系列规划,统筹解决各种水问题,统筹生活、工业、农业、生态等各种用水需求,优化配置水资源。加大对水利的投入,按照规划,有计划、分步骤地解决水资源挤占、短缺矛盾。
(二)全面推进节水型灌区(社会)建设。我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水资源是一种稀缺性资源,解决水资源短缺与时间分布不均衡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举措是建设节水型灌区(社会)。严守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三条红线”,通过管理制度建设和变革,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
形成以坚持总量控制、效率优先、定额配水、明晰初始水权、确定水资源的“宏观控制指标”和“微观定额指标”、明确各县(市、区)、各乡镇(街道)、各取用水户的水资源使用权指标的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促进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农业是用水大户,解决农业用水问题,必须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把节水灌溉作为革命性措施来抓。我们的目标是,农业用水总量不再增加,保障粮食安全用水需求主要通过农业节约用水、提高用水效率来实现。
(三)狠抓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提高对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调控能力,减少渗漏浪费,夯实粮食安全基础,发挥灌区水资源在粮食生产中的主体作用。截止2019年底,灌区完成2条总干渠、5条干渠、2条支渠360.08km渠道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仅占全灌区3693.22km的9.75%;
高效节水灌区和农田灌溉供水信息化计量设施建设还未起步。今后要进一步加大渠道防渗等节水改造力度,减少渠道输水损失,有效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
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方式,灌区要加大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新技术的推广,也要因地制宜采取效果好、成本低、简单易行的灌溉技术,最大限度改变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同时,采取旱育秧、集中育秧、地膜覆盖、作物秸秆覆盖、深松免耕等保水技术和农艺措施,提高灌溉用水有效利用效率;
推行以用水户参与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灌区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灌溉用水效率。
(四)开源节流,保障灌区粮食安全
从整体上说,黑龙滩灌区资源性缺水局面将长期存在,为保障灌区粮食安全,在加强节水的同时,也要积极筹措水源,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水资源。
1、科学拦蓄汛期雨洪资源,提高灌区各类蓄水设施蓄水能力。由于流域水文特性,汛期来水占全年来水的80%以上,且主要集中于主汛期几场暴雨。在保障度汛安全的前提下,积极组织引洪入库、入塘堰,增加有效蓄水。但因为主汛期水库不能超汛限水位运行,常常造成主汛期大量弃水,如果后汛期来水较少,就可能导致汛后无水可蓄,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和短缺;
因此要尽快主动开展汛限水位动态控制理论研究,利用汛限水位动态控制技术,对汛期洪水科学调控,使洪水转化成可以利用的水资源,大大提高水库蓄水能力,使灌区各类蓄水设施充分利用,保障用水,更好地为灌区经济发展服务。
2、科学利用空中云水资源。积极与地方气象部门合作,加强人工增雨,特别是新技术研发和新装备应用,提高灌区人工增雨的科技水平和作业效率,多增降雨量,更好地为灌区农业生产服务。
3、加强节水技术研究与应用,提高用水效率。一是结合灌区末级渠系改造项目,选择节水灌溉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区,在农户、工程设计、施工人员中进行节水灌溉宣传教育,通过发放宣传册、张贴宣传单、出宣传栏,组织专家授课、田间地头实地讲解示范等形式,介绍灌区水资源的现状和今后的严峻缺水形势以及无节制地浪费水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介绍节水灌溉技术成果及节水技术应用推广做得好的典型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宣传节水重要性及节水灌溉技术成果,使节水灌溉技术深入到田间地头,同时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使他们力求把节水灌溉纳入到日常管理事务中;
把节水灌溉理念灌输到广大农户及工程设计人员脑中,从而使他们从根本上转变思想观念,对节水灌溉有了新的认识,节水意识得到大幅度提高,实现从“要我节水”到“我要节水”的根本性转变,政府管理水资源的能力和手段大大提高,从而达到全灌区节水的目的。二是派技术人员参加灌区末级渠系改造项目建设。深入到施工现场,加强与末级渠系节水改造工程项目部和施工队伍及现场监理的沟通联系,了解节水技术成果推广应用的整个过程和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在推广应用过程当中碰到的问题。
第二篇:从张掖黑河综合治理看推进节水型灌区建设
从张掖黑河综合治理看推进节水型灌区建设
郑 波
(张掖市甘州区水务局 甘肃 张掖 734000)
摘要:本文总结张掖黑河综合治理和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实践经验,从制度建设、支撑体系及运行机制等方面对节水型灌区建设提出了四点建议。
关键词:节水 黑河治理 建议
在西北内陆这一水资源稀缺地区,“金张掖”依托对黑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而得到了发展。但黑河流域降水稀少、蒸发强烈。张掖市地处沙漠边缘,气候干旱,水资源匮乏,且时空分布很不均匀。人均水资源量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54%。加之黑河干流没有调蓄工程,4—6月农田灌溉“卡脖子旱”严重,每年有70万亩农田不能适时灌溉。农业与生态争水、下游与中游争水,黑河流域生态用水缺乏,生态环境脆弱。进入20 世纪60 年代以来,区域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上中游用水急剧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致使下游来水量减少,生态环境不断恶化。黑河有限的水资源不堪重负,最终导致黑河流域下游长期断流,东、西居延海先后干涸,大片胡杨林死亡,土地迅速荒漠化并成为我国北方沙尘暴灾害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针对日益严峻的黑河流域生态系统恶化局面和日益突出的水事矛盾,国务院于2001年批准了《黑河流域近期治理规划》,同年启动了黑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水利部还把张掖确定为全国第一个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经过五年的治理,在水利部工作组和各级地方党委、政府以及各级水利部门、各种社会力量的共同努力下,黑河治理及张 掖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为甘肃省其它地区的节水型灌区的建设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一、项目概况
按照实际下达项目建设内容张掖市已完成干渠衬砌466.8km,支渠衬砌611km,斗渠衬砌674.3km,田间配套114.8万亩,新打机井464眼,旧井改造1025眼,高效节水面积40.6万亩(其中管灌29万亩,滴灌8.5万亩,喷灌3.1万亩),天然林封育10万亩,草原围栏20.963万亩,人造水保林0.6万亩。完成投资119561万元。
二、张掖黑河综合治理及节水型灌区建设的主要成效
1、为实施黑河分水方案创造了条件,缓解了黑河中下游用水矛盾。
黑河节水工程和节水型社会的建设,使灌区每年减少渠口引水量3.7亿m3,干、支、斗三级渠系水利用率由59%提高到64%。2003年黑河水不仅成功地输水到达东居延海,而且首次将黑河水输送到干涸43年的西居延海,首次实现了黑河干流全线贯通,张掖连年完成国务院制定的向黑河下游分水的指标,使位于黑河中游的张掖市与下游的内蒙古之间的用水矛盾得到有效化解,“绿色的颂歌”一次次在戈壁大漠上唱响,为改善下游生态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地促进了黑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2、黑河综合治理项目有力地推动了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对生产关系的变革,其核心是制度建设。而建立与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体系,必须要有强有 2 力的水利基础设施作保障,必须构筑起与水资源优化配置相适应的水利工程体系。由于黑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的实施使张掖在提高水资源使用效率和利用效益上取得了突破,渠道防渗工程、高新节水、测水量水设施、机井智能化水表和灌区配水自动化管理系统的建设使得农业用水指标的控制成为可能。从客观上营造了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氛围,有效推动了明晰水权、总量控制、定额管理、水票运转等制度和措施的出台及“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水资源管理运行机制的形成。促动了节水型社会建设机制的形成和水权制度的建立。走出了一条工程措施支撑行政、经济措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成功之路。
3、推进了产业结构调整,拉动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该项目实施后,对缓解黑河灌区水资源紧张状况、实现黑河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加快了项目区传统农业向节水农业、设施农业、现代农业发展的速度,促进了项目区农、林、牧、副业的全面发展,为农民增收、产业富民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由于灌溉周期缩短,灌水速度加快,冬季灌水也有了保障。初始水权的落实,使各农户知道了自己可使用的水资源量,在政府的引导下,农民主动要求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大大提高。使得我区制种业和设施农业发展迅速,国内外50多家制种企业落户张掖,制种基地从无到有,五年内仅甘州区以制种玉米为主的制种面积发展到43.2万亩。种植业的粮经比例由60:40调整为35:65,经济作物总产值由2.34亿元增加到7.03亿元。项目的实施促进了全 市农业结构的调整,增强了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农民收入显著提高,生产积极性充分发挥。
张掖从对水权理论的运用入手,以实现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全面改革用水制度为基础,以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压减用水总量为目标,通过经济结构调整、种植结构调整、灌区里一个个农民用水者协会的成立,浇水时一张张申请用水的“水票”,这些来自用水大户—农业的变革,不仅改变了农民延续千年的农田灌溉方式和习惯,而且推动了区域的产业调整和经济转型。由于始终坚持“以水定产业、以水调结构、以水促发展”的经济工作基本原则,张掖市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工业强市实现了新的突破。自该项目开始以来就有力地带动了我市的建材、铸造、塑料等工业企业的发展,通过招商引资,先后建成了福建亚通公司所属的腾龙节水器材厂和新疆天业集团公司张掖节水器材厂,实现了滴灌管(带)等高科技产品的就地生产就地销售。另外,我市的水泥厂规模不断扩大,黑河两岸的砂石料厂应运而生。还解决了一批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市外的几十家施工企业的进驻也使我市的第三产业得到迅速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42∶29∶29调整为2004年的33∶35∶32。2000年以来,经济增长率由8.5%提高到12.02%,财政收入增速由4.4%提高到14.6%,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幅由102元提高到了240元。
4、水利工程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由于渠道的新建和改建,引水口门减少,配套设施得到改善,加 之农民用水者协会,参与水权的确定、水价的形成、水量水质的监督、公民用水权的保护、水市场的监管,并赋予协会斗渠以下水利工程管理、维修和水费收取的权力,形成了水资源管理各环节公开透明、广泛参与的民主决策机制。尤其是西浚灌区、盈科灌区及草滩庄引水枢纽等重点水利工程信息自动化项目的建成,过去重建轻管的现象逐步改变,全市水利工程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二、对内陆河流域建设节水型灌区的建议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实现人水和谐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极为重要的保证。根据张掖的实践经验对内陆河流域建设节水型灌区提出以下建议:
1、正视现实,转变观念
解决水资源问题,最核心一点还是要转变对水的认识,切实把水资源作为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来看待。流域内各县区应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正确处理局部与整体、眼前与长远、当代与未来、水资源与其他资源等的关系。要提高公众对水情的认识,增强节水意识。全市人民都来自觉地珍惜水、节约水、保护水,把人水和谐的观念转变为创建和谐社会的具体行动。
2、量水而行,总量控制
要用“量水而行”的原则指导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不能用损害水资源换取经济和社会指标的增长。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首先要考 虑本地区水的利用不能超过水资源承载能力,使其依靠自身的水资源能够支撑经济和社会的规模,并能维系良好的生态系统,做到量水而行、以水定产业、以水定发展。同时,在用水秩序上应以人为本,先生活后生产。
3、政策引导,节约用水
建设节水型灌区是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举措。节水型灌区建设的核心是制度建设,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建立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机制,以有限的水资源去满足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需求,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综合采用法律措施、工程措施、经济措施、行政措施、科技措施,保证用水控制指标的实现。要特别注重经济手段的运用,政府要尽快制定出台科学合理的水价政策,实行超用加价、节约有奖、转让有偿,充分发挥价格对促进节水的杠杆作用,把节水纳入法制化轨道。要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探索建立财政扶持、市场筹资、农民自主参与投入和水的商品化相结合的水利投资体制,试行股份合作公司、用水户协会等不同的管理模式,推进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先进节水灌溉技术,增加工程节水灌溉面积。建立与水资源优化配置相适应的节水工程和技术体系。
4、统一管理,合理配水
对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调度是保护和改善水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要根据流域的水资源规划,进行流域初始水权的分配,再确定各区域的用水权指标。确定水资源宏观总量与微观定额两套指标体 系。通过合理配置和科学调度水资源,实行流域、区域水资源统一管理,修复因缺水、污染而恶化的水生态环境。要把水资源优化配置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结合起来,按照“人水和谐”的取用水理念,重新调查评价取用水环境,合理调配农业与生态的用水比例,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运用,使水资源配置更科学合理,确保城乡生产、生活用水安全。要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依法治水,对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实行统一取水许可管理,实施实时监测。使水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与保护。改善水环境和维护水生态系统动态平衡。推进节水型灌区建设是一场涉及用水者责任与义务、任务艰巨而复杂的制度革命,是一项涉及生产关系调整和资源配置的系统工程,我们只有始终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大胆探索、大胆实践、大胆创新和发展,才能早日迎来节水型灌区的时代文明。
第三篇:强化监督职能 构建和谐灌区1
强化监督职能 构建和谐灌区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代表基层纪检监督员,分享我们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的一些具体做法和建议。
基层纪检监督员通常担任统计岗位,是基层业务的核心之一,可以说是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局处安排部署的最远触角,直接面对着广大灌区群众,我们的素质、能力和作风,直接关系水利单位形象和现代化灌区建设的进程。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对我们的工作进行说明:
一、用坚定的政治信念、高度的思想认识和责任担当,认真做好每一项具体工作。在管理处、管理所的领导和带领下,认真履职尽责,时刻用清正廉洁和严格的规矩制度要求和约束自我,在热忱、实干、耐心的学习和实践中深化业务工作,总结起来主要有三点:一是以学习提高个人的知识素养和能力实践,形成肯干、会干、爱干的学习和工作带动效应。近年来,灌区建设的快速发展,让水资源的管理变得愈加严格和精准,管理段的职能进行了归并,原有的管理和职能模式出现了很多调整。面对统计岗位的业务知识和工作内容的很多变化,一方面通过各种途径夯实自己的知识素养水平,多问多看多学、勤跑勤练,先后在灌溉管理的报表业务、信息自动化精准计量与收费、灌区用水秩序维护等方面取得了成熟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将专业化的新知识、新操作技能、成熟的管理经验,通过现场演练、集中讲解、传帮带等方式,逐渐扩大到职工人人肯干、会干、爱干,正在形成良好的学习和工作带动效应。二是以扎实的作风团结和带领基层职工,一步一个脚印持续提高灌区的服务水平。灌区服务是一项长期、细致、耐心的工作,永远不会有终点,做好这项工作,就要树立起真正的为了群众、依靠群众的观念。群众最关心的就是我们最关注的,伴随着信息自动化技术、新媒体技术等的普及和应用,借助以水情信息手机app、网页数据监控、微信群等为平台的“互联网+”监管平台,将每日实时水情、水费账目、防汛信息等信息实时发布至每一位协会负责人和关心灌区水利事业的群众手中,为了有效维护灌区群众的用水权益,每日通过水情日报表、水情历史数据、水情现场巡查信息等,将水情监管和控制到协会要求的合理范围内,让计量收费结算实现了全面透明化,让阳光水务的广度和深度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三是以献身、求实、负责的水利人精神,坚守平凡的责任,时刻谨记自己作为一名水利职工的初心。将灌区工作做细做深做广,需要我们拿出敢想敢干会干的实践精神,以积极主动、不怕苦不怕累、不计较个人得失的献身、负责、求实精神,不断探索、持续改进、适时推广好经验好做法,敢于突破旧有的一些管理、计量等模式,以大量的知识宣传和现场解读、实地操作演练、参加和举办培训班、灌区十日会等为基础,让群众了解水利、走近水利;通过定期组织集体学习,观看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典型案例、专题报道、上级文件精神要求等,哪怕再苦哪怕再累,让我们每一位身边的职工坚守住每一份平凡的责任,时刻谨记自己是一名水利职工的初心,让我们的的初心让灌区建设和发展的新成果,让公平秤的效应惠及每一位农户手中。
二、存在的问题.一是学习和实践方面还需要更多努力。随着灌区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加快,灌区的业务发展将更加专业化,理论知识的迭代和新技能新技术的应用实践将越来越多,需要我们在学习和实践方面付出更多的努力。
二是廉洁自律和与预防腐败需要长期坚持。党风廉政建设是一项长期工作,保持个人的廉洁自律和预防腐败工作,既要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的认识,还需要我们在细微之处和平常小事中不迷失、不盲从。
三、下一步打算
一是继续坚持勤学、精学、终身学的钻研态度,在学习和实践的道路上持续提升自己。坚持不放松不停歇的钻研态度,以勤学、精学、终身学的韧劲儿,持续在学习和实践中提升自己,进一步让自己在业务上更精、更专。
二是时刻保持清醒的思想认识,继续保持自律、自省,将廉洁自律和预防腐败深深地融进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之中。
以上是管理段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一些做法和具体措施,以及本人作为监督员所做的一些工作,不足之处还请大家批评和指正!
第四篇:创建文明单位 构建和谐灌区
创建文明单位 构建和谐灌区
——甘肃省“文明单位”昌马灌区管理处典型材料
昌马灌区管理处是甘肃省疏勒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局隶属的灌区管理单位,主要承担着玉门、瓜州两市县12个乡镇、4个国营农场的72.7万亩农业灌溉任务和向流域内双塔、花海两灌区调水及昌马总干沿线15座梯级电站发电供水任务。管理处现有职工225人,内设6个科(室)、6个管理所、23个管理段、11个乡镇水管站。
近年来,昌马灌区管理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单位建设为载体,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工作原则,努力实现创建“四个一流”,打造“五项工程”,建设“六型单位”的工作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得到了上级部门的充分肯定。管理处2008年获甘肃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称号;管理处工会2005年获“全国模范职工小家”称号;管理处下属管理所先后分别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学习型先进班组”荣誉称号,2010年东北干渠灌溉管理所荣获“全国水利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管理处下属单位还先后分别荣获省水利厅“文明单位”、“优秀党支部”,甘肃省“劳动先锋号”,甘肃省“五四红旗团支部”和“五四红旗团支部标兵”等5项省厅级奖励。
2008年以来,管理处按照甘肃省文明单位建设标准,围绕巩固成绩,稳步发展的工作思路,在坚持原有工作措施和方法的基础上,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使全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一、创新理念规范工作,明确方向稳步发展
管理处2008年获甘肃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后,处党总支为使全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在新的形势下更好地服从于中心,服务于大局,于2008年底组织开展了深入细致的工作调研,对照《甘肃省文明单位建设管理办法》的工作要求和创建标准,认真分析研究了工作中的问题,总结了经验,对过去成熟、有效的措施进行了提炼,对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了相应措施,制定了《关于加强和改进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提炼充实了“六项原则”、整顿完善了“六项机制”、补充规范了“六项措施”,进一步明确了工作主线、根本任务、工作方针和工作目标。理清了思路,创新了理念,提出了要求,规范了工作。同时开展了整顿完善工作,制定了《创建甘肃省文明单位工作计划》,明确了任务和方向;修订了工作制度和目标管理责任制,充实了“四结合四挂钩”的考核办法,加强了工作的落实和考核。落实了组织领导、人员机构、资金投入、管理举措、监督激励五到位工作机制,使全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走上了全面协调健康发展的道路。
二、完善创建工作机制,积极建设文明单位
处党总支在2008年底工作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制定了《精神文明建设十年规划》,管理处所属基层6个管理所也根据全处规划制定了各自的《创建规划》,进一步明确了目标,规范了程序和方法,形成了以基层文明单位创建为基础,推动和实现全处创建目标的“金字塔”创建工作机制,为创建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工作中按照创建规划和文明单位标准,积极开展创建工作,思想到位形成共识,领导到位真抓实干,工作到位不走过场,措施到位有章可循,资金到位硬件达标,使全处文明单位建设工作规范扎实稳步推进,成果较好。2008年以来有4个管理所和2个水管站创建为县级文明单位。
三、规范各级党建工作,加强干部作风建设
处党总支按照“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方针,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近两年重点抓了两项活动。一是2009年用一年时间,深入细致地开展了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工作,健全了工作制度,修订了考核办法,规范了基础工作,完善了民主管理,修订了各支部党务(党风廉政)建设目标管理责任制,建立了以“四带头一团结”为主要内容的有形有效的各类党员活动工作载体。二是2009年和2010年开展了“作风建设年”活动。通过完善工作制度,明确工作职责,规范工作程序,实行工作任务消帐制、责任追究制等措
施,在抓落实,抓质量,抓纪律、抓态度中改进行风作风,进一步推进了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和廉政建设,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近年来未发生过违纪违法案件。
四、规范群团创建活动,丰富提高创建工作
处党总支为充分发挥处工会、团总支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生力军作用,经过调研和总结,组织工青妇等群团组织规范了创建活动。以“工人先锋号”、“模范职工之家”、“巾帼文明岗”、“文明和谐家庭”、“青年文明号”等创建活动为载体,制定了创建计划和工作方案。工作中,群团组织围绕全处文明单位创建工作和水利管理工作中心,将本组织的有关工作融入载体之中,积极开展活动,提升了工作水平。2008年以来一个基层团支部获甘肃省“五四红旗团支部标兵”称号,一个管理段获“劳动先锋号”称号,两名职工分别获甘肃省“五一巾帼奖”和甘肃省“青年岗位能手奖”。
五、加强花园驻地建设,创建优美整洁环境
昌马灌区管理处基层各管理所、各段、站驻地均地处荒漠戈壁或偏远乡村,环境恶劣,条件艰苦。管理处多年来以群众性的“花园式驻地”创建活动为载体,积极营造健康文明、和谐稳定的人文环境和“绿化、美化、净化、亮化”的自然环境。近两年开展了一系列创建工作。一是修订了《花园式驻地创建标准》和考核办法,列入工作考核;二是开展了“职工宿舍标准化,环境面貌美观化”建设活动和每年三月份
“环境整治月活动”;三是坚持开展植树造林绿化驻地活动;四是建设小菜园小花园小养殖,美化环境,改善职工生活;五是投入资金改造基础设施等。现全处各驻点在戈壁荒滩植树521亩38.24万株,其中近两年新植树木6.9万株;各驻点种小菜园小花园45亩,养花千余盆,人均养花达5盆以上;2009年管理处给各驻点购置配发仿真花卉2500盆;投入资金10余万元新建小养殖场8个;投入182万元,完成了4个驻点管理房的改建和8个驻点的环境整治等。在全体职工的艰苦努力下,虽地处荒漠戈壁,但各驻点职工宿舍干净整洁,家具用品摆放整齐,室内布置美观大方,室外绿树成荫,周边环境优美,所容段貌焕然一新,创建了环境优美、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家园。
六、提高职工两个素质,建设一流职工队伍
管理处把不断提高全体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民主法制观念和科学文化素质、业务工作技能,培育“四有”职工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来抓。一是将职工政治理论和法律知识的学习与教育作为职工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工作来抓,建立了“四个抓好”工作制度和考核办法;二是每年根据水利中心工作的需要和职工思想动态,组织一次主题鲜明的职工思想道德教育活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配合水利中心工作。近两年开展了
“求实创新,强化服务”和“加强作风建设,提高服务质量”主题教育;三是坚持开展“十佳职工”评比活动,有效地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四是坚持开展职工道德教育,加强职工理想建设、道德建设和纪律建设,组织职工开展了“学先进、知荣辱、倡文明、促和谐”、“公务礼仪伴我行”等实践活动;开展了五好家庭、文明岗位和示范窗口等创建活动。五是深入开展“创建学习型单位,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各单位修订了《学习型单位创建规划》,帮助每个职工修订了《五年学习计划》,帮助指导40岁以下职工制定了“个人职业生涯规划”。随着活动的不断深入,职工的学习力不断得到了提高,形成了“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学习氛围。六是抓好职工业务素质教育,开展岗位基本技能教育。每年举办3期以上培训班,组织2次业务考核,每年开展3次岗位练兵,3次技术比武,1次业务知识竞赛活动。开展专项技术教育,根据灌区管理和新技术应运的需要,普及或分层次进行专项技术教育,鼓励职工进行专业学历深造,近两年本科毕业11人。开展专业技术骨干培养。有层次、有目的、有计划的选拔各专业培养对象着重培养。通过传帮带,一帮一结对子,师傅带徒弟等形式,培养实用的专业技术骨干。
七、加强思想文化阵地建设,丰富职工文体娱乐生活
近两年管理处继续以“职工之家”、“青年之家”为主要载体,积极营造先进的思想文化氛围和严肃规范的业务管理氛围。投入2.9万元,按内容思想化、外观艺术化、形式多样化、功能实用化的要求,整顿完善了各单位宣传阵地,补充完善了各驻点文体娱乐等活动用品、器材和设施设备。投入2.6万元,补充完善了管理所“职工书屋”6个,在各管理段新建“职工书架”23个,新增图书4800册。组织开展一系列积极向上的群众性活动,如:开展扶贫济困献爱心活动,2008年以来职工各种扶贫济困捐款10.4万元。开展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爱段如家” 活动等。各驻点定期组织职工活动,重大节日组织全处性的庆典活动和技术比武、文艺汇演、书法工艺比赛等活动。管理处每年组织一次运动会。全处上下宣传氛围浓厚,文体生活丰富,夯实了思想文化阵地。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安全工作各项防范措施细化、量化,严格考核,主要指标实行单位“六个一票否决”,职工“五个一票否决”。近年来未发生过刑事案件、治安案件和重大安全事故。
八、强化水利业务管理,推动灌区快速发展
多年来,处党总支以优质服务为重点,深入开展创建文明行业活动。近两年推行了“阳光水务”,以建立公开透明的水务工作体系,水务公开体系和水务监督体系为基础,积极开展以“四公开”、“四到户”为主要内容的“阳光水务”活动。探索、制定和实施了“四到户”服务制度、“十日会”灌区民主管理制度、“全天候无假日”值班制度、水务公开制度等“八项工作制度”,使措施更加得体,工作更加透明,服务更加具体,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和满意,维护了良好的灌溉用水秩序,推动了行风政风的建设。
管理处以不断提高水利业务管理水平作为实现灌区发展目标的基础,作为提高灌区服务质量的重要措施。近两年开展了“业务创优”活动,取得了较好效果,赢得了用水户的信赖,推动了行风政风建设和文明单位创建进程,加快了灌区建设速度。2009年灌区灌溉面积72.7万亩,比2007年增长12%,水费收入2436万元,比2007年增长23%,水费入库率始终保持在100%,主要水利经济、技术指标连续多年刷新纪录,水利工程运行效益突出,走在了同类灌区的前列,为灌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昌马灌区管理处坚持不懈地、积极地、创造性地开展文明单位创建工作,群众参与面广,认同率高,创建工作真正成为全体干部职工为之奋斗的自觉行动。党风、政风、行风良好,作风扎实,服务优质、管理科学,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良好,业务工作成果显著,文明单位创建工作为灌区水利事业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第五篇:灌区建设管理工作总结
一、灌区在河北省经济发展特别是粮食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河北省水资源严重短缺,十年九旱,发展灌溉是发展农业的必然要求,作为基础设施的大中型灌区为农业灌溉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截止目前,全省灌区工程建设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现有30万亩以上的大型灌区21处,设计灌溉面积1242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100万亩,现
有职工6399人,干、支渠道总长13098km,干、支渠建筑物49618座。大中型灌区是农业灌溉及城市工业、生活等供水的基础设施,灌区的建设与发展,提高了水的利用率,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抗旱减灾能力。据统计分析,灌区的灌溉面积约占全省耕地面积的1/10,而灌区内的粮食产量约占全省粮食总产的1/5,灌区已成为全省粮食的主产区。灌区除了农业灌溉外,还为城镇和农村供水,有效地缓解了供水区域内的用水紧张状况。当前大中型灌区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一方面水资源严重短缺,建设节水型的现代化灌区势在必行。另一方面存在着工程设施严重老化失修、水的有效利用率偏低、用水不科学、水管理手段落后等制约着灌区发展的问题。河北省的灌区多数是五十、六十年代兴建的工程,初建时就存在工程标准低、施工质量差、半拉子工程多等先天不足问题。加之灌区长期执行低标准水费政策,灌区收入很低,使灌区的正常运行管理非常困难,无力进行大规模的工程改造,多数灌区靠吃工程老本维持运行,工程得不到及时养护,又加速了工程老化,经过几十年的运用,都已进入了更新期。由于工程老化失修和配套设施不全,致使渠道输水能力降低,渗漏损失大,灌溉保证率底,据统计河北省大中型灌区的渠系水利用系数平均为0.5左右,实施大型灌区的节水改造具有长期的战略意义。
二、加强组织领导,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灌区节水续建配套项目顺利实施
“九五”以来,国家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大型灌区的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建设,河北省的石津、冶河、等12处大型灌区进行了程度不同的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有效地促进了大型灌区建设与发展。截止到今年国家共安排投资计划为47500万元,其中中央资金23450万元,要求地方配套资金24050万元。实际完成总投资为25755万元,其中中央资金16850万元,省、市、县及灌区群众自筹8905万元。共完成工程量为893.74万方,其中:混凝土29.34万方,土石方864.4万方,改造建筑物1417座,衬砌渠道281.7km。
为保证灌区的节水改造工程高质量、高标准地按计划完成,河北省各项目建设单位在组织管理、质量控制、资金筹措与管理、改造新技术等方面进行严格管理。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提高认识,抓住国家大力实施灌区配套改造的良好机遇,以灌区节水改造为重点抓好节水灌溉工作。为保证灌区续建配套项目的顺利实施,各级水利主管部门及建设单位都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和项目的组织实施机构,层层建立健全各级领导责任制。有的地方政府把大型灌区的配套改造作为重要任务来抓,作为考核目标进行管理,领导亲自挂帅,积极组织协调地方关系,千方百计地筹集配套资金,增加对灌区建设的投入。二是规范管理,强化监督,确保质量。我们要求每个项目都按管理范围由主管领导负责,全面实行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各项目法人单位必须确定法定代表人,严格履行法人责任制赋予的职责、权力和义务。勘测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的法人也按各自的职责对工程质量负责。按照《重点大型灌区节水续建配套项目建设管理办法》,河北省进一步规范了项目建设程序,要求各项目建设单位按照规定的要求和技术标准,认真做好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实施方案、招投标等文件,由省统一组织专家进行审查批复等。三是全面推行以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为中心内容的“四制”管理方式。大型灌区的节水续建配套项目全部实行了工程招投标制,招投标工作依据《河北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施工招标投标管理规定》进行,在项目主管部门的监督下,建设单位通过认真审查投标单位资质,按照《河北省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施工招标评标办法》组织专家进行评标工作,充分体现公平、公正和择优的原则。所有的招标项目均实行了工程监理制,由河北省水利水电监理咨询中心与项目建设单位签定施工监理合同,并有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工程质量的监督和检测工作。同时充分发挥纪检、监督部门的作用,依据有关的政策,对工程的建设程序、资金使用和工程质量等方面进行监督、检查。
三、大型灌区的节水续建配套工程建设效益显著,为灌区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通过对大型灌区实施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灌区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在改善大型灌区的工程条件和农业生产条件,促进科学用水、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保证输水安全,提高灌溉效率,巩固和发展灌区的用水市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