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报刊版式设计中的视觉要素分析论文
在报刊中,使用的媒介是平而传播媒介,在进行版式设计的时候需要用到文字、图形、色彩等各种视觉方而的要素。根据新闻的风格以及需要进行编排组合,将报刊本身的思想性、创造胜、装饰性、风格以及艺术性很好地展现出来,这对报刊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1文字选用
在报刊版而设计的时候,文字是其主体,若是文字的足够精准并且诉求明确,往往会比图片的说服力更强。文字在进行字号、字体、字距以及行距设置的时候,可以将其进行一些创意化的处理。
(1)字号的处理。想要报刊更加的醒目,标题字号都要大,并且读者能够通过字号的不同来进行主次关系的判断,而版而正文的字号,一般都是六号字,还有一些使用小五号。若是字体过度的大会直接给报刊的信息量造成影响,若是字号过小,那么在辨识的时候便比较的困难,很容易造成读者的阅读疲劳。
(2)字体。现在报刊印刷的时候采用的字体一般有宋体、仿宋、楷体、超粗黑和标黑等等。宋体本身的排版密度比较的适中,整体比较的典雅整齐,阅读起来非常的方便。而仿宋在报刊版而标题以及正文中运用比较多,字而的密度比较的大,粗壮并且非常有气势。楷体笔画流转方而非常的圆润,并且刚柔并济,在主观色彩比较浓重的内容中运用比较多。
(3)图形化文字的运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字体设计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很多图形化文字开始出现,这些图形化的文字满足了人们求新以及求异的要求,能够通过文字更好地进行想象。
2图形在报刊版式设计中的运用
根据调查得出结论,现在百分之八十的读者在进行报纸阅读的时候,首先关注的是大的插图,然后才会注意到标题、图标以及正文,所以在进行报刊版式设计的时候必须保证图形运用的正确,让更多的读者在阅读的时候比较的愉快,这样报刊才可能获得成功。
(1)图形的种类和其主要的功能。在新闻类的报刊中,图片选取的题材还是比较广泛的,可以使用摄影作品,可以使用漫画以及各种图案等等。摄影作品和漫画会比较容易给人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不但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来观看,还能够将人的求知欲激发出来;而那些文艺版而或者评论的版而,运用漫画比较多,讽刺意味比较的充足。
(2)图片的选择。在新闻类的文章中,图片选择必须做到少而精,首先必须保证其真实性,其次则必须考虑其内容和新闻内容是否相符,尽量地宣传正能量,最后图片本身的视觉焦点应该比较的集中,若是过于杂乱,很容易分散读者的注意力。并且在进行图片编排的时候必须注意层次,对比也应该比较的鲜明。
3色彩在报刊版式设计中的运用
在报刊版而设计中,色彩是非常重要的,其冲击力非常的强。在进行色彩选择的时候应该根据板式的情况,利用对比色调来进行版而基调的确立,用其来吸引更多的读者,保证版而本身的关感。人们在进行报刊欣赏的主要过程便体现在视点移动上,色彩的运用能够增强人心理和生理方而的感受,让版而更加的强势。在进行标题色彩确定的时候可以结合版而的结构,利用色彩本身的纯度和名曲来对色彩位置关系进行明确,对视觉的层次进行明确,来更好地引导读者进行版而的阅读。出来可以利用稿件的不同色彩来进行版而内容序列性的体现,还应该将文字板块、底纹、装饰性的线条以及各种符号结合在一起,保证风格的统一。其中,那些亮度比较高的色调很容易让人感到比较的轻松和愉快;低沉的色调给人一种厚重和深沉之感;暖色调和圆形的色块能够更好地将人的视线集中在一起,区域感非常强;而对角线色块以及冷色调则有一定的张力,流动感非常强。
在报刊中一些板式设计的时候,可以进行创造性的创新,打破以往人对色彩的认识,比如说运用黄紫色调、粉蓝色调和红楼色调。在其运用的时候可以进行纯度和透明度的调整,这样能够让其更加的和谐,视觉方而也会比较的震撼。
4进行版而设计的时候空间透漏出的意识趋向
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人们更加容易受到各种声音和图像的吸引,在进行报刊版而设计的时候,若是能够保证图文信息排列的有效性,便能够很好地吸引读者的目光。
(1)必须根据人的视觉习惯进行新闻主次的划分。重点文章应该放在一个版而的视觉中心,一般而言,版而的视觉中心在中上部。在进行排版的时候,一般都会选择分栏的模式,保证其整洁有序。并且每个栏之间都应该有自己的专属的版而,保证栏目承接的流畅,这样读者阅读的欲望会有明显的增强。
(2)重视运用留白。在进行版式设计的时候,必须重视主题的突出。而突出主题的一个重要方式便是留白。在报刊中版面的灵魂是黑色,而版而的生命则是白色。版而分割一般都是采用留白的方式,在文章的周围、文章和图片之间运用一定的留白,能让版而更加的舒展,人的视觉也会更加的舒适。所以在进行版式设计的时候必须重视留白的运用。
5结语
现在报刊想要更好的生存,做好版式设计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进行版式设计的时候必须根据实际的需要运用那些视觉要素,保证其运用的合理性,首先主题应该明确、鲜明;整个版而的氛围比较的灵动,并且视觉冲击力还应该比较的强,这样才能保证视觉效果达到最好。
第二篇:视觉设计论文
创新是视觉设计的灵魂
视觉设计是针对眼睛官能的主观形式的表现手段和结果。与视觉传达设计的异同:视觉传达设计属于视觉设计的一部分,主要针对被传达对象即观众而有所表现,缺少对设计者自身视觉需求因素的诉求。随着人类社会从工业化社会到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视觉设计经历了商业美术、工艺美术、印刷美术设计、装潢设计、平面设计等几大阶段的演变,最终成为以视觉媒介为载体,利用视觉符号表现并传达信息的设计。
创新是设计本质的要求,也是时代的要求。作为“为传达而设计”的视觉设计,如何正确充分地传达信息是每一个设计者始终要面临的中心问题。但是,在当今社会,仅仅把传达信息的关键词定位于正确和充分显然是不够的。必须要把视觉传达设计的创新重视起来,从设计理念、视觉语言和技术表现方式的创新入手,正确充分地传达信息。
江泽民同志曾经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表现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每一个方面。就视觉设计来说,创新同样也是灵魂,是本质要求。不论是纵观历史,还是着眼现实,一幅优秀的视觉传达设计作品,都是在创新的基础上,对其所表现设计主题的信息进行正确、充分地传达。没有创新的视觉设计,就千篇一律、失去内涵、底蕴,甚至毫无价值。对于视觉设计而言,创新就要做到:创新设计理念、丰富设计语言、美化表现形式、增强感染力,坚持人性化发展方向。唯此,才能赋予视觉设计以内涵、活力乃至生命力,推动视觉设计繁荣发展。
一、创新视觉设计理念
视觉设计的创新的根本是创新设计理念。在现代设计中,视觉设计的主要功能是调动所有平面的因素,达到视觉传达准确的目的,同时给观众以视觉心理满足。视觉传达的方式变得越来越复杂和发达,设计师在视觉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受众群体的视觉心理,清醒地认识到信息接受者不是机械的、被动的受纳器,而是一个具有积极主动的内驱力的主体,只有在充分理解和掌握有关视觉心理的知识之后,才能更好地在更大的范围内发挥各种现代制作技术的优势。其中,观者的视觉经验对视觉信息的准确传达起着重要的作用。设计者应根据观者的视觉经验充分调动观者视觉心理的能动反应,使其“所看”与“所知”同时发生感觉,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设计作品的理解和感悟之中,让观者通过欣赏与设计者的审美体验相沟通,以此来达到信息传达的目的。
一是对过去设计经验和知识进行创新。视觉设计应以一种开放性思维探索新的经验,以一种全新的观念看待熟悉的事物,从而创造出独特的形式。简言之,就是对过去的设计经验和知识的创新。创新根据性质、程度的不同可以理解为继承传统式的创新和激进式的创新,后者发展到一定程度上甚至成为一种否定和反叛,尤其是对于长期以来自我潜意识所形成的一种固定思维框架的否定和反叛。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来看,创新就是事物螺旋式上升的运动。在信息时代,人类生存方式上新观念的介入,在思维的引导和情感的表达上,以往贯穿于视觉传达设计中运用的法则正逐渐被打破,人类在跨越世纪的里程中力求找到合理化的视觉空间。个性化、多元化、民族化、国际化、绿色设计、人性化设计„„,怎样才是好的新的视觉设计?视觉设计怎样才能正确体现未来的价值观?面对新技术革命的浪潮的冲击,面对设计的平庸化、程式化,设计师不得不面对现实,让自己的设计理念和思维接受信息化时代的洗礼。设计师只有始终以明锐的目光、独特的角度、多重的层面去观察生活,更深层次地挖掘对生活的体验与理解,在不断肯定与否定的思索中碰撞出设计的火花,并执着地坚持对设计理念的探寻,才能不断地创造出优秀的设计作品。
二是注重视觉设计的冲击力。我们所看到的视觉设计作品都是将各种元素整合在一起的视觉设计作品,然而在实际的设计工作过程中,它却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设计者要将所有创意分成若干个小的创意单元,然后添入图形、文字、符号、色彩等元素来提高其视觉冲击性。随着人们对于视觉设计审美标准的不断提高,设计师在突出视觉冲击性的同时,还应保持广告整体内部的各个组成语素的相互联系。注重突出色彩、形状、姿态之间的细节差异,来体现组成与结构形式的视觉冲击性。比如:如今使用较为广泛的大型户外广告而言,设计师通常更注重突出其视觉冲击性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由于该种户外广告的特殊性,通常还会采用效果显著的表现形式来增强其连续感。在此过程中,设计师会更注重对于文案、图形以及色彩的变化来增强广告的空间层次感,以给消费者一种耳目一新的视觉冲击感。
三是追求新颖、奇特的创意。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视觉视觉设计作品都是以视觉美感为基础,然后通过对于各种元素的概括、夸张或取舍来得以实现的。这种形式的视觉语言虽然具有一定的功能美,但在后期不断的使用过程中,消费者已经对其司空见惯,甚至存在着习以为常、视而不见的现象,这也就使视觉设计发挥不出其应有的功能。但是,如果能够在视觉设计中注入一些新颖、标新立异的元素,如一些与自然规律相悖的元素,便能够更好地吸引人们的关注。这种巧妙地利用消费者的好奇心理,通过新颖、奇特的表现画面来带给消费者微妙感觉的视觉传达方式已经成为现阶段广告设计的发展趋势。由此可见,对于视觉设计的创新,新颖、奇特的创意设计已经成为关键环节。
二、丰富视觉设计语言
视觉设计创新的重要途径是不断丰富设计语言。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传达意义的媒介。从某种意义上讲,视觉设计就是“图形语言化”和“语言化图形”的过程。为了达到信息传达的目标,设计师需要始终不渝地寻找、挖掘并创造出最佳的视觉语言,借以表现传达自我的设计理念和艺术主张。19世纪和20世纪的很多艺术和设计运动都是以探索视觉语言新形式为基本目标的,一种新的形式往往就是由反传统的艺术通过反对过往时代的艺术而创生的,“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现代主义”、“波普设计”和“后现代主义”等流派的设计运动在形式方面的试验与革命,以及为寻找并获得体现时代特征的形式和视觉语言而进行的探索都说明了这一点。丰富视觉设计语言要做到:
一是找寻时代视觉语言,突出时代特色。视觉设计的各种视觉语言,具有不同的诉求职能,它们相辅相成共同建立起美好的形色世界,即视觉传达设计关系到各设计语言之间的美学性构成。对于设计师来说,每一种视觉元素都是其表现自己设计作品的功能与风格的基本要素,在选择这些视觉元素来传达信息时,应该突破一般视觉所习惯的东西,力求以简约化、符号化的形式表现最丰富、最深刻的内容。设计师要把握时代的脉搏,突出时代特色。经济在不断的飞速发展,设计要适应新环境,就必须丰富设计语言,找出设计语言的最新、最佳、最优设计方法来解决设计中的不断涌现出的问题,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审美、道德、文化、价值等等。因此,探索发现时代的经济、文化、观念的特征,找寻时代的视觉语言,突出时代特色必然成为新时期“好的设计”的着力点,所以要求设计师通过新颖独特的视觉语言和极具创意和内涵的构图秩序传达预想的意义。
二是开发和利用高科技的。视觉设计对于高科技的运用主要表现在对于新型材料和高科技技术产品的运用,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也提高了视觉传达的科技水准。如对于全自动化操作的电脑彩色喷绘技术的利用,在增加广告视觉传达表现空间的同时,也使广告所突出的表现元素更为贴切、感人。同时,相关软件的开发和利用也有效提高了关高视觉传达的效果,设计师可以借此设计出图形准确、效果好的二维、三维作品。人类的每一次科技进步势必会给社会各个行业带来巨大的变革。数字化多媒体技术在视觉设计中的应用,也必然会给设计师带来更大的创作自由度与空间,从而使视觉设计作品重现出良好的艺术效果与视觉感染力,这也使视觉传达超出了其应有的范畴,从而迈向更为广阔的领域。因此,视觉设计也发生了由原来的静态化、平面化和单一化逐渐向动态、立体化方向发展的转变。同时,新思维、新技术以及新媒体的应用也为视觉传达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借此设计师可以随心所欲地借用艺术视觉语言来反应现实。毋庸置疑,对于高科技技术的开发应用也已经成为丰富视觉设计语言,推动视觉设计创新的重要手段。
三、美化视觉设计表现形式
视觉设计的魅力在于视觉设计表现形式的美化,视觉设计与美学的有机融合。艺术品最终的功能在于重现美感经验,而设计除了捕捉美感,更注重实用与使用的功能。所以设计活动与设计作品,通常比起艺术品更加与生活密切结合,这也是设计中的美学愈显重要的根由。作为“为传达而设计”的视觉设计,如何正确充分地传达信息并将美学融会于设计中,是每一个设计者始终要面临的中心问题。
视觉设计表现形式的美化即视觉设计必须遵循美学的原则,还要坚持创新。第一,是提升美的感受能力以及由此所开拓的技术。第二,事、物、情的感受能力以及由此所开拓的技术。第三,美感与诗意的结合能力及由此所开拓的技术。设计要捕捉美感,特别是视觉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擅以文字、符号、造形来捕捉美感,捕捉表达意象、意念与企图,进而达到沟通与说服的效果,因此视觉传达设计也可称为商业设计,这层领域还包括:广告设计、包装设计、企业识别设计、橱窗设计、展示设计、舞台设计等等,主要以传达讯息、注重“视觉”效果,以达说服消费者的目的。另一方面,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对空间设计、产品设计有相当程度的影响。如舞台、景观设计与之相辅相成,以及同产品语意表达的敏感性等等。视觉设计过程中,除了对造型美的感受能力之外,如何从日常生活事件中,找出“着力点”,这种能力就是心眼的开发。视觉传达设计作品受到设计的目的性、材料性、沟通性的条件影响,设计者必须具有一种对于事务描述及沟通的能力,称为“心眼”,也就是巧思、想点子的能力。这些能力包括了:文学性、沟通性、两面性、生活性、议题性、语文性等。公益广告、竞选海报、立体包装等运用媒体电视、网际网站等的设计作品之共同因素,第一就是运用视觉媒体材料,第二就是以沟通、说服为目的。所以可以说,视觉传达设计是运用视觉因素来进行沟通、说服,视觉的要素,除了点线面体以及明度、彩度、色相的组合与探讨之外,还须有心理层面与文化知识层面的探讨。心理层面,即是指美感的捕捉,只是不同时期的定义不同而已。文化层面,需要运用受众的文化习俗里熟悉的文化代码来完成美感的捕捉,以实现视觉设计表现形式的美化。
四、增强视觉设计感染力
视觉设计的生命力在于视觉设计作品与受众的共鸣,得到受众的认可。视觉设计元素是否能引起观者视觉经验的共鸣,取决于刺激物的结构所拥有的力量与它唤起的有关记忆痕迹的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因而,将视觉设计的视觉表现置于特定文化背景中来感染受众的精神世界的确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视觉设计在体现民族化、地域化的同时,还应利用传统的、地域的图形语言优势来表现现代的精神观念,用解构的民族化图形与现代设计思想相结合,创造一种既有传统文化元素又具现代意识的形象,以独特的个性参与世界文化的发展。中国人有对万物祈福的心理,并由此形成了特有的吉祥文化,希望事物朝着美好的方向发展,标志设计中有吉祥的寓意就容易被受众接受。例如:中国联通公司的标志设计,就是针对人们吉祥如意的心理期待,标志中的“中国红”是蕴含着中国人几千年情结的颜色,无形中又增加了企业形象的亲和力,进一步拉近了与观者的距离。香港著名设计师靳埭强的作品就具有浓厚的东方文化色彩。在作品中我们时时发现设计家对简约空灵的水墨语言精妙的阐释,还不时可见中国传统文人智慧与现代商业文明的和谐对话。如果一幅画、一个图形、一种抽象的形式可以唤起观赏者丰富的审美感受,那是视觉“调动”了观者兴趣,产生了共鸣。
因此,创新视觉设计,增强视觉设计的感染力、生命力,设计者必须感同身受,与观赏者所处的环境条件相适应,以观者的共有经验为根据,充分考虑到观赏者视觉心理的能动反应,与观赏者一道,把与传达信息有关的知、情、意等心理联系起来并统一到“一种经验”中,从而形成互动。
五、把握视觉设计人性化的发展方向
一是视觉设计要坚持面向大众化。随着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由卖方市场逐渐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对于视觉设计,尤其是对于广告视觉传达的设计,越来越注重满足更多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因消费者的心理观念、消费观念等都会随着社会进程和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因此,在进行视觉设计时,应把握住影响消费者观念发生变化的因素,并借此来提高消费者对于广告视觉传达信息的认知程度。因此,对于广告视觉传达的设计应站在消费者的角度,以其消费心理为出发点,在充分把握消费者消费心理的情况下,积极为他们塑造出良好的视觉传达效果。值得一提的是,为使视觉设计满足社会不同群体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在对广告视觉传达方式选择时,应从不同人群的视角出发,以便于他们对于广告信息的接收和转化,从而使更多的消费者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二是视觉设计要更加注重符号化、简洁化。在快节奏的现代化信息社会中,人们时时刻刻都面临着林林总总的视觉设计信息。因长期处于这样一种频繁的信息覆盖氛围中,人们已经疲倦了对于广告信息深层含义的挖掘,唯独等够感觉得到的是来自于感官上的短暂刺激。因此,在今后的视觉设计中,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采用简洁化的传达方式来准确完成信息的视觉传达。最好的办法是加强对于简洁文字、图形符号信息的利用来完善信息的视觉传达,并借助对于简洁图文符号的构建来引发人们对于信息的深入思考。这种简明的视觉传达方式能够有效刺激人们的视觉感官,同时也满足了当前社会环境下对于视觉传播形式的要求。这种将组成语素进行简化的视觉传达方式,能够将相对复杂的物理价值概念转化为简单的视觉符号元素,以实现消费者视觉感官与理性消费观念的有效结合,从而真正达到高效视觉传达的目的。
进入新世纪、新时代,技术正在重新构造我们的现实,它已经成为一种强大力量,在很大程度上控制和决定了社会、经济、文化及其未来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网络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使人们直接面临“数字化生存”,与此同时,它们也冲击着传统的传达方式,视觉设计正在经历着一场数字化的革命。而这些先进的技术、先进的探索设备、先进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也为设计师观察事物的角度和思维方式提供了不断延伸和扩展的机会。因此,只有主动地迎接信息时代的洗礼,从设计理念、设计语言、表现形式、增强感染力等方面入手,牢牢把握人性化发展方向,才能推动视觉设计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
参考文献:
[1]门德来.现代图形设计创意与表现[M].西安: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2]李砚祖,芦影.视觉传达设计的历史与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3]尹定邦.设计概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end)[4]熊琴琴.视觉传达设计艺术 [J].艺术百家,2005(3).
[5]李砚祖,芦影.视觉传达设计的历史与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6]尹定邦.设计概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7]王爱之.世界平面设计史[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9 [8]何爽.网络多媒体技术与视觉传达设计[J].大众科学(科学研究与实践),2007(7). [9]余义虎.视觉传达设计多元特征与表现[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0]曹方.视觉传达设计原理[M].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1 [11]朱胜甲.浅析现代广告的视觉传达特点[J].科技信息,2009,(10):223.
第三篇:视觉设计的伦理问题分析论文
视觉设计是什么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下文关于视觉设计的伦理问题分析论文,欢迎借鉴!
一、视觉设计伦理问题的主要成因
如果说伦理表现为维护人类生存与健康发展的基本准则,那么,视觉设计伦理就是力求创建一个健康的视觉生态环境,但是,今天的图像霸权,图像话语的失实与误导等现象透视出视觉设计的伦理问题。产生视觉设计的伦理问题的原因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创作范式的消遣娱乐化
2004年《国际广告》杂志刊登了一则名为“龙篇”的立邦漆广告作品。画面上一个中国古典式的亭子,亭子的两根立柱各盘着一条龙,未涂抹立邦漆的立柱龙紧紧攀附在柱子上,而涂上立邦漆的立柱色彩鲜亮,龙却跌落到地上。引发社会舆论的一片谴责。这些拿传统文化开涮,调侃的现象时有发生,所造成恶劣的后果和传播失败并非是创作者的本意,但却恰恰事与愿违,究其原因固然有创作人员的素质问题,但更与今天视觉设计整体的非理性造成的消遣化、娱乐化的创作范式息息相关。当视觉设计产业化后,满足视觉消费便成为设计的目标指向,而消遣性和娱乐性正是今天消费文化的表征,为了刺激消费,设计往往借助所谓的“策划”、“创意”炮制出惊世骇俗的视觉形象以吸引眼球,因此,设计更多关注的是形象是否够刺激有噱头,而忽视了传播的本质意义,当这种创作范式发展到对生物性和感性的过分倚重时,感性与理性的失衡必然导致伦理的偏差,遭受道义的谴责。因为任何一件视觉设计作品当它传播时,都处在一定时代的文化空间中,设计信息的传播必须与相应的文化空间特点相契合,与人的经验、需要和行为标准相一致,过度地强调视觉感性只能掏空表象背后的文化性,消解图像背后的思想内容。忽视了设计的文化在场和人类视觉接受的多维性,设计必然陷于失重的状态。
2。视觉欲望的无限量放大
视觉欲望包括“看”与“被看”的欲望。大凡是人都有视觉需求,无论从神经心理学还是从文化社会学层面上都说明视觉需求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但任何事物,亦即都有达到成其为这一事物的“度”(即伦理),可谓“过犹不及”,“过”与“不及”都是不恰当的。今天的消费时代,“看”与被“看”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主客体关系,视觉的图景化是视觉产业化的表征,它预示着“看”与被“看”已经成为大众的消费行为,在资本逻辑操纵下的视觉设计必然无限度地满足并刺激视觉欲望,使人们越来越依赖于视觉形象,扩大视觉消费。今天的电子影像技术使可见与不可见的都已实现图像化,人的视觉欲望在得到极大满足的同时,必然造成大量人为形象的泛滥,产生了诸多的视觉垃圾,破坏了视觉生态平衡。随着各种时尚报纸杂志、影视广告等不断地为我们提供大量的“理想身体”的意象,以身体为核心的视觉图像工业也开始兴起。个体对于身体的外表呈现,对于自己的外观具有更加强烈的意识,被看的欲望大大地被激化,但在与广告中理想身体图像的比照中,便产生了对自身身体的焦虑,因此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人走进美容院向自己的身体宣战的景象。人类因苛刻的视觉欲望不但改造着客体也在疯狂地改造着自己,这并不是一个仅从审美立场就能回答的问题。如今大量充斥在图像中的广告与品牌宣传还在塑造着一种浅在的消费欲望———另一种被看的欲望(强烈的展示身份、地位的欲望),这种欲望的膨胀必然造成攀比和追求奢侈生活方式的盛行。所以说,图景时代,视觉设计激发了人的视觉欲望,而急剧膨胀的视觉欲望又反过来加剧了视觉设计的无节制、非理性,导致主体人格结构的失衡,造成本能欲望不断扩大的趋势。①
3。高技术媒介下的视觉虚幻
今天的视觉设计在高技术的推动下,影像技术的发展,使我们想象中甚至是梦境中的图境能够通过影像比真实还要真实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比如电影《魔戒》和《侏罗纪公园》给我们带来了震撼和视觉冲击,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超现实展现了一个更高级的阶段,在这个范围内,它消除了现实的东西和想象的东西之间的对立。非现实的东西不再留存在梦幻或超越物之中,它就在现实的幻觉相似物之中。”②因此,虚拟与真实界限的模糊化,使我们一方面沉湎于虚幻的视觉快感中,另一方面,因为高技术催生下的视觉图景,进一步加强了视觉符号背后的不确定和多义性,使人对真实现实的理解也陷入到不真实的存在空间中,产生对本真世界思考的困惑。这种困惑直接影响到我们对事物的正确评判。再者,由于视觉设计的功利性,在资本利益的驱使下,往往借助高技术媒介,编织一个又一个美丽的谎言,设置一个个消费的陷阱。今天铺天盖地的广告带给人们更多的是虚幻的图景,不真的事实,使我们在某种程度上对图像失去了信任感和认同感。
4。缺乏有效的监管与指导机制
虽然借助广泛的社会舆论和消费者的监督对设计行为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但并不能规范今天的视觉设计,仅仅依靠设计的自律也不可能形成和谐的视觉环境,而建立一个适合图像传播时代的视觉设计游戏规则却是重中之重。这一规则应强调对设计发展的指导与监督管理的和谐统一。但今天视觉设计即缺乏监管的力度又缺乏指导的意识。行业规范滞后于行业行为,是造成设计伦理偏差的重要原因。比如由于广告法规仍不系统和合理,使得广告监督管理不到位,执法力度欠缺。造成大量的虚假广告和擦边球广告等“问题广告”泛滥成灾,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同时监管部门并没有履行指导职责,没有出台相关的措施指导设计行为,防患于未然杜绝违法违规设计行为的出现。再者,今天技术门槛的崩塌带来单向度的话语权的消解,普通大众借助于电脑与网络进行影像的生产与传播已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大众有了广泛的参与性和平等的话语权,但却给监管与指导带来了新的难度。因此必须树立科学的监管观,以全新的思维方式,严把市场主体准入,规范与指导市场主体行为。必须加强监管制度建设,不断创新监管方法,实现管理的法治性、规范性、广泛性、综合性和日常性,同时配合行业自律、社会监督模式才能确保设计不偏离伦理的轨迹。
二、从伦理的维度重新思考视觉设计中的几个问题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视觉设计的伦理问题不能简单地由视觉设计来承担,一方面是由于大众文化与消费时代的来临,打破了传统的伦理道德规范,人们还没有真正具备应对市场经济变化和新的社会文化现象的能力。另一方面整个社会没有真正建立起一种适应新形势下伦理要求的游戏规则,也就是目前伦理学界时常提起的所谓“结构伦理”和“制度伦理”。况且,设计也会有法律法规无法触及的死角,所以视觉设计不能将责任全然推卸给经济利益体、监管机构、强势媒体和受众的欲望。虽然设计体现的是它的工具性,但操纵这一工具的是处在各种关系中有欲望的人。所以有必要从伦理的维度探讨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视觉设计,针对设计中的几个问题进行重新的思考。
1。视觉设计的人性化问题
人性化设计是我们一直倡导的,什么是人性化设计,尽管我们提得很多,但概念始终是模糊的。人性化设计突出了“以人为本”的设计观念,也就是说设计必须以满足人类生存的需要为宗旨,并在此宗旨下繁衍出具体的生理与心理的各种需求。但诛不知这种人性化的设计伦理观已经单向度地发展成为“人类中心论”的危险境地,人类将满足自身的需求视为天经地义的同时却忽视了生存的真正含义,生存应是保证与自然共生的前提下才能成立的存在法则。应在与自然平等对话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起来的人类最根本的伦理。可见人的欲望并非都是合理的,这正如为什么色情暴力的图像泛滥是因为存在看的需求一样,设计只有创造“合理的生存方式”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性化,但今天所谓的人性化设计已造成致命的伦理危机。为了满足人的视觉欲望,视觉设计不但借助于高技术媒介制造出大量的人为的视觉符号,同时也在改造原有的自然形象。五光十色的影像,无处不在的广告向我们传输着虚幻的图景,城市化的不断扩大,使自然景象逐渐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今天视觉形象的过度生产与消费,使我们身陷富裕甚至过剩的视觉文化中,但又感到某种视觉要求的匮乏与丢失,③以至于人们试图到未经人化的自然和野外去寻求天然本原的视觉体验,逃避刻意的人为的形象世界的逼促,需要平淡自然的视觉关怀,这种视觉悖论正是所谓人性化设计的结果,遗憾的是今天可给予我们视觉自由的形象空间已越来越小,人为符号对自然符号空间的挤压,已对我们的生存质量造成了威胁。所以视觉设计的人性化必须具有更大的伦理视野,必须消解传统设计学理论中对主、客体之间二元对立的认识,摈弃人类中心论,才能使设计可持续健康地发展,才能构建起良好的视觉生态环境。
2。视觉设计的和谐化问题
视觉设计的和谐突出表现在处理好功能与审美、感性与理性、功利与责任等关系问题上。但和谐化只表现为事物彼此之间的存在形式,它所隐含的深层的问题便是对设计“度”的把握。“度”即人们通常所说的“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幅度、范围,是和事物的质相统一的限量”。对事物的质与量的规定性的探讨,只是对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的分别考察,科学方法论要求我们上升到“度”来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真正解决和谐问题。强调通过事物之度的把握以获得人与人,人与物之间关系的和谐。因此视觉设计应确立和强化“度”的意识,学会用“度”的辩证法指导实践,全面地、辩证地认识问题。视觉设计的“度”有三个向度,一是物质的构成定律;二是法律的道德规范;三是主体的“自觉”与“自控”。对物质构成定律的把握,需要我们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加深对事物本质规律的认识。对法律道德规范的把握,可通过强化教育,来提高人们的法律道德规范意识,而主体的“自觉”与“自控”则是“度”的能动的表现,具体的实践,是度的最高形式。④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只有设计主体在道德修养中节制,克服贪欲,对今天及未来有自觉的伦理约束,在寻求视觉感观满足的同时不忘社会性的批判精神,以健全的人格坚守设计的适中、适度原则,才能真正协调好功能与审美、感性与理性、功利与责任等多重关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视觉设计的和谐。
3。视觉设计的审美化问题
视觉设计虽然以功能性为前提,但同样不能忽视设计审美的价值以及对其进行伦理的阐释。今天图像的广泛传播,使文化产生了“视觉转向”,视觉文化对当代审美文化的影响巨大,直接表现在视觉设计中审美的嬗变,这种嬗变突出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审美的庸俗化。今天视觉文化消解了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之间的隔阂,力求使原有高高在上的由少数人拥有的审美活动通过通俗化的方式,广泛普遍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使芸芸众生得以共享,并在此过程中逐渐提高大众的审美和文明意识。通俗不等于庸俗,但图像时代的“眼球经济”、“快感经济”促使视觉设计偏离了通俗的本意,走向了庸俗化,造成今天大量低俗的视觉产品充斥于各类媒体,不但没有使大众的审美能力因视觉文化的到来得以提升反而锐减了。
二是审美的感性化。“写—读”时代,人们更多地通过“文字语言”的方式把握世界,通过“文字语言”这一媒介来想象和理解脑子中的形象,今天的视觉文化一方面使我们的感知经验得到全面的提升,形象有了直观的阐释,审美的体验得到极大的丰富,另一方面又由于视觉设计过于关注感官欲望的开发与满足,拉近了审美客体与人的本能欲望之间的距离,由于审美距离的消失,审美由“沉入式”向“投入式转变,依重于当下的感观刺激,失去了意蕴,深度感和终极关怀也随之消失。
三是审美的大众化。今天是一个追求个性化的时代,个性的张扬成为一种生活的时尚,但现实并非都如我们所愿。由于强大的技术与媒体的支持,图像的大量复制与传播已经泛滥,人们接受的大多是复制品而非原创之作,导致审美实践与审美观念的千篇一律。特别是广告的审美消费示范不但没有让我们的个性得到张扬,反使我们更加地平庸和大众化。
⑤我们失去了自己的视角,常常用他人的眼光去看世界,失去了主体的自由意识,审美个性也在潜移默化中被消解了。因此当下视觉设计的审美问题,迫使我们对其审美价值进行重新审视,呼吁设计要给视觉以更多的审美关怀。
4。视觉设计的教化问题
视觉设计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我们应该意识到今天的图像特别是经媒介传播的视觉符号广泛地制约着我们的观念、价值和意识形态,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的视觉品味,审美价值判断,进而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比如大量动画影像中的暴力行为的耳闻目染使孩子们不再对血腥和痛苦感到震惊,反而视残忍为娱乐,将暴力视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长期接受物质至上的肤浅广告,不但钝化了主体的审美能力,并在其引导和教化下追求奢华的生活方式,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今天的视觉设计将其教化功能应用在激发人们的潜在欲望,引导非理性的消费行为上发挥到极至,已严重偏离了社会的伦理规范。视觉设计固然是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但并非是唯一的目的,用积极健康的人类文明去教化、规范和约束人类的行为是视觉设计必须实现的社会效益。设计不仅仅是能够创造经济效益的技术,更应该是从生活中发现新问题的行为,它体现的是一种责任伦理。因此可以看出视觉设计如果只是对商业利润负责的话,实是一种违背伦理准则的行为,设计必须拿起教化的武器,对现代视觉设计文化进行反拨与修正,使视觉伦理得以回归。
第四篇:舆情分析心得式论文
“基于工作坊的人文社科类研究生科研实践教学研究”阶段论文
摘要:经过半年多的舆情分析写作,从最开始的生疏到慢慢摸索到逐渐熟悉。这个过程中,不仅让我学会了如何搜索舆情热点、进行舆情分析、整理网友观点等相应知识,也让我对舆情及研究生科研实践有了新的、更加具体深入的了解。本文从对舆情分析的认识、舆情分析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舆情分析工作中的体会三个方面阐释了我对舆情分析的理解以及本阶段舆情工作的感悟。
关键字:舆情分析;问题;体会
一、网络舆情与政务舆情
舆情是“舆论情况”的简称,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社会管理者及其政治取向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它是较多群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等表现的总和。
网络舆情是以网络为载体,以事件为核心,是广大网民情感、态度、意见、观点的表达,传播与互动,以及后续影响力的集合。带有广大网民的主观性,未经媒体验证和包装,直接通过多种形式发布于互联网上。
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广大网民社会参与意识的提高和一些社会热点、突发事件的发生,网络舆情爆发了巨大的能量。特别是借助微博的兴起与发展,网民可以通过电脑、手机发布消息,每条最多140字。微博即时、快速、便捷和快速传播的特性,进一步推进了网络舆情的发展,微博上的舆论也成为了网络舆情中最具影响力的一种。
在网络环境下,舆情信息的主要来源有:新闻评论、社区论坛、博客、微博等,其特点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网络舆情的自由性。
互联网是完全开放的,它拓展了所有人的公共空间,给了所有人发表意见和参议政事的便利,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网络信息的发布者,每个人都有选择网络信息的自由,通过BBS,新闻点评和博客网站,网民可以立即发表意见,下情直接上达,民意表达更加畅通。由于互联网的匿名特点,多数网民会自然地表达自己的真实观点,或者反映出自己的真实情绪。因此,网络舆情比较客观地反映了现实社会的矛盾,比较真实地体现了不同群体的价值。
2、网络舆情的交互性。
在互联网上,网民普遍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意识。在对某一问题或事件发表意见、进行评论的过程中,常常有许多网民参与讨论,网民之间经常形成互动场面,赞成方的观点和反对方的观点同时出现,相互探讨、争论,相互交汇、碰撞,甚至出现意见交锋。这种网民之间的互动性实时交流,使各种观点和意见能够快速地表达出来,讨论更广泛更深入,网络舆情能够得到更加集中的反映。观念和情绪心态。
3、网络舆情的多元性。
网上舆情的主题极为宽泛,话题的确定往往是自发、随意的。从舆情主体的范围来看,网民分布于社会各阶层和各个领域;从舆情的话题来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舆情来源上看,网民可以在不受任何干扰的情况下预先写好言论,随时在网上发布,发表后的言论可以被任意评论和转载。
4、网络舆情的偏差性。
由于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一些网络言论缺乏理性,比较感性化和情绪化,甚至有些人把互联网作为发泄情绪的场所,通过相互感染,这些情绪化言论很可能在众人的响应下,发展成为有害的舆论。
5、网络舆情的突发性。
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可以成为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当某一事件发生时,网民可以立即在网络中发表意见,网民个体意见可以迅速地汇聚起来形成公共意见。同时,各种渠道的意见又可以迅速地进行互动,从而迅速形成强大意见声势。
同时,我们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网络所具有的特性又使得网络舆论的自由化带来了一系列的消极影响:比如一些网民通过网络散布谣言、披露隐私、进行偏激和非理性的谩骂与人身攻击。由此可见,网络舆情已然成为影响社会持续有序发展、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的重要因素。如何因势利导,提高新形势下舆情信息的分析能力,及时准确地掌握社会舆情动态,积极引导社会舆论,是网络这一新兴媒体所面临的严肃课题与严峻挑战。
政务舆情是指公众对于政府的决策、执行、监督所持有的普遍社会态度。政务舆情也有自身遵循的规律。客观性,政务舆情是客观存在的,不管我们收集不收集,掌握不掌握,反映不反映它都每时每刻存在于客观世界之中;普遍性,政务舆情贯穿于行政决策、执行、监督的全过程,伴随着公权力的行使,政务舆情覆盖了社会的方方面面;演进性,政务舆情要随着行政行为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并在不同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状态;时效性;集中性,政务舆情集中在热点话题,集中在与群众利益相关性强的重点领域;效应性,政务舆情会对行政行为直接或间接地产生积极或消极地影响。
在复杂的社会舆论场中,树立公众对政府形象的良好认知,是各种政府传播活动的内在诉求。引导舆论的前提是掌握舆情,建立科学的舆情分析机制,形成舆情监测、分析、预警的制度化安排。
二、舆情分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困惑
在半年多的舆情分析写作中,由于之前了解较少,刚开始遇到了不少问题。之后的不断调整,也给我的舆情分析写作带来了一些困惑。
1、网友观点杂乱无章,较难整理且不易搜集。对于政务舆情来说,有很多重大新闻,由于较为正面且带有宣传性,很难获得网友的关注。这就为搜集网友观点带来了困难。
2、媒体报道大多雷同,且多转载、少分析。在舆情搜索的过程中,很多时候发现对于某个新闻事件的报道,只有一两家媒体,尤其是纸媒进行详细报道。在舆情传播过程中,大多数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倾向于转载纸媒报道,千篇一律。同时,在报道说明新闻事件后,很少有媒体跳出来对此进行专门地分析、评论,而有时候在引导舆情走势方面,适当的评论分析是极其重要的。
3、对于负面新闻,网友反映过于激动,围观现象明显。在舆情分析写作中,整理网友观点时发现,对于负面新闻,网友评论较多、互动热烈。主要表现在集体点赞、排队嘲讽、列队围观等现象。这说明现在的网友偏重于负面、猎奇、趣味性新闻,且观点表达也存在肤浅、混乱等问题。这个现象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究,力求理清其中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三、舆情分析写作工作的体会
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让我认识到自己的很多不足。对舆情分析认识还需要进一步加深,同时舆情写作技能也需要继续训练。提高舆情信息质量,是体现舆情信息工作地位、作用和价值的内在要求。确保舆情信息数量,不断提高舆情信息质量,是舆情信息工作必须始终坚持的努力方向。对具体工作部门和从事这项工作的同志来讲,要切实提高收集、加工、编写、报送信息的质量,除了增强工作责任感,明确工作目标和原则要求,加强制度建设等以外,还要在开展舆情信息深度分析、加强舆情调研工作、提高信息编写处理能力、处理好工作中的几个关系等方面下功夫,这对提高信息的质量,同样至关重要。
1、加强舆情信息深度分析。
开展舆情信息深度分析,是提高信息质量的基本途径,是推动舆情信息工作上台阶的重要环节。首先,要把握好舆情分析的重点。围绕各方面比较关注、对社会有较大影响的事件,着重分析研究带有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的舆情。其次,要掌握舆情分析的科学方法。注
意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起来,透过事物的现象看本质,揭示舆情的根本特征和内在规律,提高舆情分析的水平。再次,要坚持开展经常性的舆情分析。把舆情分析作为一项常规性工作来抓,增强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专题性、综合性、阶段性的舆情分析,以此确定舆情信息收集报送的内容重点和工作的主攻方向。
2、增强工作主动性,适应舆情信息的新特性。
当前,社会舆论呈现出多元化特点,只有提高创新意识才能适应形势的新变化,准确把握舆论导向,从而掌握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的主动权。在平时工作中,除了完成自己应当的任务外,我们应该主动、积极地去搜索、了解更多有关舆情信息的知识,把舆情分析培养成日常习惯。从而提高自身的舆情搜索、舆情分析、舆情写作等方面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增强对于舆情信息的敏感度。
3、提高信息编写处理能力。
有了好的信息素材,还需要进行文字的编辑处理和观点的提炼加工,才能成为一篇好的舆情分析。因此,提高信息的编辑处理加工能力,对提高信息质量也很重要。首先,要明确舆情信息的结构要素。一篇完整的舆情信息,就其总体而言,应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等基本要素。其次,要把握好不同类别信息的编写要求。通常来讲,根据内容、性质和编写要求的不同,舆情信息大致可以分为:“动态类”舆情信息、“经验类”舆情信息、“分析类”舆情信息、“调研类”舆情信息等不同类别。对不同类别的舆情信息,要按不同的要求去编写。
——汪雅倩 新闻学 130202018
第五篇:中学跨栏中几点要素分析
中学跨栏中几点要素分析
一、前言
跨栏跑是初中三年级的田径提高教材,但由于受教材的难度和学校场地器材的制约,多数学校没能开设这一课程。根据笔者调查,目前绝大多数学生对田径运动缺乏兴趣,但在众多田径项目中,学生对跨栏还是有一定兴趣的,这为我校能开设跨栏跑提供了可行性。
客观现实告诉我们:如今我们面对的学生,在时代的变迁中,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已经产生了惊人的变化。出生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时候,成长在社会大转型中,面对的是价值体系大变迁、信息化网络时代的到来,加之独身子女占绝大多数的这一代深圳“新人类”,有着前所未有的独特心理和生理特点,相比之下,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和教法中存在着许多有待改变和改进的方面。根据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
二、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体现和融合几种新的教学思路
1、成功教育:不管学生们用什么样的动作能够越过栏架,教师都应该及时给予鼓励,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在体育运动过程中,体验到通过自身努力获得成功的感觉,从而达到锻炼身体、身心协调发展、身心健康的目的。
2、快乐教育:通过各种针对性的游戏逐渐将学生们引导到教学内容来,在体育活动中感受到音乐的熏陶,即使在运动的疲劳中依然能够产生发自内心的快乐感和收获感。
3、挫折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生,有意识地提出不同的教学难度,为学生们创造面对困难的机会,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
4、自主教育: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想我学为我想学,变别人教我为我教别人。学习中给学生更多自主的空间,充分发挥每一名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5、终身教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是整个学校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学校体育教学应该紧紧围绕这个目标展开。敢于面对障碍、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将是每一个学生上完跨栏跑课后最大的收获。
三、对跨栏跑教学的几点新认识
1、教学目标因人而异的再认识。传统的教学要求,每一名学生的动作要尽可能的追求规范、追求标准、追求一致,仿佛体育师范院校上技术课,结果由于受学生自身身体素质、学生的学习能力、课时量等原因的制约,常常教学效果不佳,真正掌握的学生总是少数,给人虎头蛇尾的感觉,久而久之这也成了学生对体育课失去兴趣的原因之一。在跨栏教学课中有必要对教学目标进行重新认识,把培养每一个学生勇敢向上的精神作为教学首要目标,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将技术动作放在第二位置上,同时将教学目标分成了四级,分别是:敢于跨→跨得过→跨得美→跨得快。
2、教学评价方式适应学生特点的再认识。传统的教学评价手段同样存在着许多局限性,即用技术动作得分(技评)加上绝对速度成绩,这种方式针对体育师范生是非常有效和必要的,但在中学我们的客体是素质参差不齐的15-16岁的学生,显然这种评价方式有其局限性,也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笔者采用了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和教师评价三向评价方式进行,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加深了师生的相互交流和沟通,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了。
3、对教学过程实施的再认识。笔者认为:在进行跨栏跑教学之前,体育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身体素质准备,加强学生全身的柔韧性(特别是双腿和髋关节),提高学生下肢的力量(如大腿蹬伸力量和踝关节的力量),锻炼学生的敢于跨越的意识,将跨步跑动作(笔者教学过程称之为“大步流星”)和高抬腿动作及跳远的腾空步动作与跨栏步进行对比分析,利用运动技能的迁移理论,在教学过程自然地将学生引入跨栏跑教学中,让
yifaguoji.xsjgovcn.com polc7.com bc5438.com
学生带着兴趣去尝试各种跨越姿势,敢于创造各种跨越姿势,教学中先放后收,给学生较大的学习自主空间,最终达到不断挑战困难,不断战胜自我的目的。笔者认为:教师组织教学应该更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和超前性,教师在考虑中学教材是应该有整体把握意识,如何让学生在不感到枯燥的状态下完成教学内容,并且有所真实收获。为此笔者结合跨栏教学特点将教学分为:素质准备阶段(初一),初步引入阶段(初二),全面展开阶段(初三),根据区别对待的原则,结合学校田径运动会项目特点(初
二、初三设有跨栏比赛),对身体素质优秀的学生提前教授正确跨栏跑技术,用这种方式,在近2届校运会上,笔者所教年级学生包揽了跨栏项目所有男、女前6名,在全年级学生中掀起了学习跨栏的热潮,为全面开展跨栏跑奠定了基础。同时培养了一批学生骨干,有力地促进了初三时全面展开教学的进程。
4、对教学手段应用的再认识。采用适应学生身心特点的教学手段是圆满完成教学目标根本保证和前提条件,笔者从一开始就注重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身体素质融入在游戏中,经常在练习时加以节奏清晰、旋律欢快的音乐,多以快四和平四音乐为主,在培养学生敢于跨越的意识的同时,逐渐让学生体会在四步节奏下跨越障碍的动作感觉和无穷乐趣。教学过程中,多采用跨越各种不同性质的障碍练习为主,如跨一定距离的线,跨不同距离的板凳、实心球等等,不断强化了四步节奏,开始阶段实施完整教学法,提高阶段再根据学生掌握情况进行分解教学法,同时采用了
(一)意念法教学:在提高阶段,让学生在练习前闭目思考、回忆动作10秒钟,目的是增强自信心,自我激励如何更美、更快的完成整个动作。
(二)理性思维与形象教学相结合:在引入跨栏跑教学后,适时为学生学生布置了有关跨栏跑的书面作业,例如:《保尔与跨栏运动》(旨在培养学生的勇敢向上、跨越困难的精神)、《跨栏运动中的美》(目的在让学生去体验体育运动中蕴涵的美),教师认真地批改,一方面加深了师生的沟通,弥补了课堂教学课时的不足,另一方面教师通过书面形式交与学生交流,多以鼓励向上的话语激励学生,使得学生自信心大大增强,对体育课堂教学兴趣倍增。
四、显著的教学效果
对跨栏跑教学思路和教学实施过程的再认识后,结合实际,通过三年有步骤、有计划的系统教学,笔者所教的年级在毕业时身体素质普遍得到提高,对体育课有了浓厚的兴趣,在书面体会中近90%的学生认为通过对跨栏跑学习过程,自己的性格坚强了,克服困难的勇气提高了(女生感受更加强烈),认识到身体锻炼的重要性,100%的学生能够独立完成110栏(女生100栏)。在升中体育考试中,有84%的同学体育成绩为优秀(90分以上),其余学生均为良好(80分以上),同时在升中文化考试中也创造了辉煌的成绩。可以看出,改变后的跨栏跑教学过程对每一名同学的健康成长是有积极作用的,这正是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弥补和促进的一个典型例子,也是贯彻素质教育思想必然结果。
五、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1、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从转变观念入手,敢于挑战传统教学中已经不相适应的教学观念和条框。
2、现代中学体育教学目标的制定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特点,结合每一个学生身心特点,灵活务实、切忌大而全,过分的追求体育竞技成绩。
3、教学评价体系应该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每一名学生明白通过自身努力是能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快乐。
4、全面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积极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能力,实现学校教育与终生教学的衔接和过渡,为终身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面对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学生身心状况的不断改变,以及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迫切要求,笔者在跨栏跑教学中的进行了上述尝试,盼望能够对当前中学体育教学思路的转变,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特请同行给予指正。
yifaguoji.xsjgovcn.com polc7.com bc5438.com